适当激发内部动机-避免外部化

适当激发内部动机-避免外部化
适当激发内部动机-避免外部化

适当激发内部动机,避免外部化

摘要动机,因其对人类行为驱动作用的重要性和内隐性,一直以来就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自上世纪80年代自我决定论产生以来,关于动机的内化研究逐渐开展并深入。内部动机指的是因为喜欢某项活动或觉得该活动有趣而想从事该活动的欲望;外部动机是指因为外在的奖赏或压力而想从事某项活动的欲望。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随之而来的学生学习动机不够端正和动力不足,已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本文探讨的主要有认识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如何激发内部动机,如何避免将内部动机外在化。

关键词动机内部外部激发

一.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指特定需要引起的,满足某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而引起和维持学生的以满足学习需要的心理倾向就是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是由学生自我的内部动机形成的,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主要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其中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需要自发产生的动机,指的是因为喜欢某项活动或觉得该活动有趣而想从事该活动的欲望,如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外部动机指的是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是指因为外在的奖赏或压力而想从事某项活动的欲望,如获得某种奖励,所处环境的压力等。内部动机所推动的活动,其目标为学习的活动本身;外部动机所推动的活动,其目标为学习的结果和意义。

学习的内部动机种类包括三种。第一种是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受好奇心驱使探索未知的领域,从而获得满足感。第二种是完成活动的乐趣,学生对于自己能胜任的学习活动感到有信心,这种内驱力就是一种求成欲。第三种是任务对人的能力的挑战,学生有对自己理想状态的憧憬,达到时会有实现理想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内部动机外部化

先举个简单的例子,一群淘气的孩子总是往一个花园里扔砖头,主人很无奈。有一天,他找到这群孩子说:“我看你们扔得很高兴,不如进行一个比赛,谁扔得最远可以得10块钱。”孩子们一听来劲了,奋力的扔,优胜者果然得了钱。第二天,主人又来了,说今天第一名只能得5块钱。孩子们仍很兴奋,5块钱也不少呀。第三天,奖金降到了1块钱,有一些人嫌钱少就走了,仍有人继续玩。第四天,主人说今天胜利者只能得到1毛钱。孩子们听了很不屑:“就1毛钱,谁给你扔啊!走!”孩子们走了,后来再也没有来过。这位主人成功地将孩子们内在动机转变为外在动机,即把对玩的兴趣转变成对奖励的追求,当奖励降低到不值得为之奋斗时,活动便停止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将内部动机转化为外部动机的例子,当你感叹那个人的聪明之余,是否会反思下,现在有许多家长和老师运用了不恰当的鼓励措施,而导致将一些好的行为也被终止。

几年前,西乔治大学的教授,梅尔.斯蒂利决定对较为贫困的孩子提供更为丰厚的奖励。他发起了名为“从学习中赚钱”的计划,在该计划中,低收入的孩子们每读一本书就可以获得两美元的收入。这项计划已经被拓展到了包括弗罗里达、北卡罗来纳、德克萨斯以及华盛顿等多个州的学校中。例如在达拉斯,超过一万的学生已经通过阅读7万本书获得了14万美元的收入。

毫无疑问,奖励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激励因素,金钱也确实可以让孩子读更多的书。一条最为古老和基本的心理学原则就是,当行为每次发生时给予一次奖励,将会增加行为的发生频率,无论是老鼠推动杠杆获得食物,还是孩子读书获得金钱,奖励都可以改变行为。

但是人类不是老鼠,我们不得不考虑奖励对于内在,也就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想法,他们的自我概念,以及他们将来的阅读动机的影响。例如,通过读书赚钱能够改变他们对自己为什么读书的观点吗?像“从学习中赚钱”这样的奖励计划危险在于孩子们会开始认为他们读书是为了赚钱,而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读书本身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当奖励结束,孩子们实际可能会读比以前更少的书。这种情况更常发生在原本已经比较喜欢读书的孩子身上。这类孩子具有很高的内部动机,即因为他们喜欢并觉得有趣,而不是因为外部奖励和压力而渴望参加活动。你参加活动的原因必须和你有关,当你读书的时候,你感到快乐。换句话说,阅读是一种娱乐而不是一种工作。

当孩子开始通过阅读获得奖励后会发生什么呢?他们最初是因为内在动机而产生的阅读行为,也开始受到外部动机的激励。按照自我知觉理论,奖励会损害内在动机。尽管之前孩子们是因为喜欢才进行阅读,现在则是为了得到奖励而阅读。不幸的结果就是外部动机代替内部动机会使人们失去原先拥有的对于该活动的兴趣。这个结果被称为过分充足理由效应;它的结果是,当人们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外部原因所引起的,就会低估他们的行为是由内部源自内在动机的程度。

同样,没有人会怀疑,奖励是强有力的动因,可以改变人们的所作所为。

这种改变发生在人们的心中,但经常背忽略。“从学习中赚钱”这种计划一旦结束了,孩子可能会比进化进行前更不愿意学习了,为什么呢?他们可能会想:“我读书是为了赚钱,现在什么也不给我了,干吗还要读书?还不如打电子游戏呢。”

举了两个例子充分的说明了在一些事情上,将内部动机外在化的危害。

那么我们如何保持内部动机呢?

首先,仅在起初兴趣很高时,奖赏才会破坏内在兴趣。假如一个孩子对阅读一点兴趣都没有,那么可以通过给予金钱倒不失为好方法,因为他没有最初的兴趣可能破坏。

第二,不同类型的奖励也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到目前为止,我们研究了两种类型的奖励。一个是以任务为条件的奖励,也就是人们只是需要完成任务即可获得奖励,而不管是好是坏。另一个是以表现为条件的奖励,这种奖励以表现好坏给予奖励的标准。例如,评分就是这种奖励。只有当你做的好的时候,才能拿到高分。这一类型的奖励不大可能会减少人们对于活动的兴趣,甚至可能会提高。因为这种奖励会传达你表现的好的信息。不过,也要谨慎使用,否则可能会带来后遗症。因为虽然人们喜欢这些奖励带来的正面回馈,但是他们不喜欢被评价时带来的不安和忧虑。所以诀窍就是给予正面的反馈,但是又不让人们感受到被评价时带来的紧张和困扰。

三.培养内部动机的途径

学生的好奇倾向或心理素质,最初只是潜在的而非真实的动机,还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它经过学生在实践中的不断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从而具有特定的方向。因此,学生对于某学科的认知内驱力和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是后天获得的,也有赖于特定的学习经验,必须加以培

养。要使学生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部动

机变得非常关键。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

实际经验,我们认为运用下列途径策略,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能够的学习

兴趣,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

(一)情景策略

所谓情景策略,就是要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由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可知问题情景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

激发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在半懂不懂的情况下才能有迫切的学习的愿望。

因此选择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适应的学习任务,保证任务的最佳挑战性是

设置问题情景的关键。

(二)层次策略

内部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证实: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程度与任务内容的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

的动机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时,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

务越困难,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越低,因此,在教学中对学习任务的安排

应由易到难,有层次、阶梯形的逐渐上升,将学习的内容设计为由易到难

的不同任务级别,不断的维护与设置疑惑,使学习者一步一步“过关斩将”,才能向高难度的学习任务前进。合理的控制任务内容的难度才能适度的提

高学生的内部动机水平。

(三)奖惩策略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效果的种种反馈信息中,奖惩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学习活

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

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心理学家赫洛克

的实验表明,直接或间接收到表扬和批评都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

总之,只有充分的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妥善进行奖惩,才能激励学习内部动机。

(四)归因策略

归因动机理论表面,不同的归因方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反应。其具体的表现如下:

1.对成功与失败的期望。在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学生能理性的分析成

败的原因,保持原有的精神状态,坚定对结果的期望。

2.对成功与失败的情感反应。成功时将自我情感的愉悦归因于内部动

机,失败时将自我情绪的低落转移到外部世界。

3.所投入的努力。若认为失败是个人状态导致的,坚信调整状态即可

成功,则学生以后遇到困难也能坚持努力。

4.自我认知。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常会认为自身能力是一个难

以改变、相对稳定的属性。如果他们之前能不断的成功,就会归功

于自己的能力较强,反之就会认为自己天生弱势,甚至丧失学习动

力。

(五)合作策略

充满学习和竞争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场所,竞争和合作环境无疑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大量的研究表明,合作性目标结构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

伴关系。在合作中,学生要为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而奋斗,互帮互助是很常见的,最终获得成功的小组成员也都认为同伴的帮助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内部动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它。更重要的是,要避免将内部动机外部化,这是非常危险的。现在有许多家长采用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学习,我不得不为他们捏了把汗,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社会心理学[美]Elliot Aronson , Timothy D.wilson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年8月第一版

[2]社会心理学沙莲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一版

[3]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金盛华、张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

[4]社会心理学W.巴克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4月第一版

[5]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第35卷 第1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 (教 育 科 学 版) V ol. 35 No.1 2013年1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 Jan. 2013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及其 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罗丽芳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摘 要:学界对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研究一直存在争议,目前至少存在三种理解:传统的二分法认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相互对抗,互相影响对任务的参与;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是一个连续体的两极,两者相互联系并转化;最近的研究则认为两种动机可以并存,个体可以同时为外部和内部动机所激发。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动机状态。 关键词: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13)01-0042-05 在心理学领域,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一直是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一般认为,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更持久和稳定,持有内部动机的学习者对学习更为积极和投入,他们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能坚持不懈地对待困难并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1-2] 因此,教学的内部动机取向优于外部动机取向。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奖赏等外部手段向来被当作一种激励学生的有效工具而得到普遍运用,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由此也引发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厘清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研究概述 收稿日期:2012-05-20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06054S ) 作者简介:罗丽芳(1975-),女,福建连城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E-mail: lfluo@https://www.360docs.net/doc/c113672596.html, 动机研究者很早就认识到驱动行为的力量有不同的来源。他们认为,动机并非一个只在整体上进行变化的单一概念,它还存在着类型上的差异。例如,学生出于兴趣或好奇心而产生的学习行为,与为了赢得父母或教师的赞赏而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其行为动机在量上未必发生变化,但动机的本质已经有所不同。因此,影响行为结果的,不仅仅是动机的水平,动机的类型也与之密切相关。此后研究者纷纷致力于探讨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所导致的不同经历与结果,并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对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关于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却存在很大的分歧,迄今为止,有关两者关系的实质至少存在以下三种理解: (一)互不相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研究者都倾向于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看成是互不相容的对立者。[3]内部动机被认为是出于自身的需要、兴趣、好奇心、挑战而产生的动机。当学习者受内部动机驱动时,他们的学习活动无须任何外在奖励或惩罚,因为活动本身对他们来说就是奖赏。相反,由奖惩、监督等外部力量激发的动机,则属于外部动机。这种动机依赖于外部情境条件,一旦情境条件消失,由此产生的动机也不复存在。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区分很自然地形成了对两者关系的第一种认识: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截然对立,互不相容。对一个已经具有内部动机的学习者实施外部强化,只会适得其反——损害其已有的内部动机。Deci 首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他在实验中发现,大学生本来很喜欢玩一种智力游戏,但如果让他们从事这个活动并给予报酬,那么当得不到报酬时,大学生对活动的兴趣也降低

社会心理学 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第十一章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利他行为(altruism)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回报的自愿她帮助他人的行为。一个行为是不是利他行为,决定于作出这个行为的人的企图。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是一个对助人行为较J”泛的定义。任何帮助别人的行为,或目的是帮助别人的行为,不管给予帮助的人的动机是什么,都是亲社会行为。 许多亲社会行为都不是严格定义的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包括最无私心的利他行为,也包括完全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作出的助人行为。 第二节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理论 决策理沦侧重研究个体确定帮助是否需要这个过程。还强调人在决定是否提供帮助时,对于代价和报醚的考虑;学习理论认为助人行为是通过基本的学习原则如强化、模仿而学得的;社会生物学认为助人行为部分来自于人的本能它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巾保留下来的遗产。 一、决策理论 助人行为只有在一个人决定提供帮助并且付之行动后才会发生。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决定自己是否提供帮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和理智的决定过程。 决策理论步骤示意图 对需要的注意——没有人需要帮助 | | 是 承担责任——否与我无关 | | 是 考虑得与弊——否太冒险、太难受,花时间等 | | 是 决策如何帮助——否我不知怎么办 | | 是 给予帮助 1、对需要的注意 一个亲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的第一步是要注意到有事情发生,而且需要帮助。那么依靠什么线索来决定他人是不是需要帮助呢? (1)事惰是突然地、出乎意料地发生的; (2)遇到困难者受到某种明显的威胁; (3)无人帮助,威胁、份害将会越来越大; (4)遇到困难者无能为力,需要别人帮助。 (5)某种有效的帮助是可能的。 2、承担责任 当人感到个人有责任时,就更可能作出助人打为。 3、对利弊的考虑 决策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的每个行为都要考虑可能的得失。包括助人行为。一个人如果认为作出亲社会行为的利大于弊,他就可能去帮助别人。

动机激发策略

动机激发策略 在课外阅读中,阅读动机可分为两类:内在动机与外加动机。实验证明,外部的报偿不仅会抑制内在的动机,而且还会使学习的质量降低。所以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内部动机的激发上。 然而,内在动机不是一种先天的生来就有的动机,它是在后天的学习活动中形成起来的,所以,我们不会要求开始学习阅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内在动机,而是在阅读活动中逐步地培养他们对于阅读的内在动机。 这儿,尤其要提一下阅读的成就动机,它包括求成功机与避免失败动机两种。求成动机是指一种稳定的追求优异操作的倾向,即把某一件事做好的倾向。避免失败动机,就是一般的避免失败的意向。阅读成就动机也是一种内在动机。 在激发与维持个体的成就动机时,我们按如下原则开展研究与实践: 1、把激发与维持阅读动机看成是智力开发乃至整个教育的手段与目的。 正确的阅读动机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从阅读智能开发的效果看,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是个体智力发展的主要手段。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广泛认知兴趣。当这种认知兴趣成为个体的人格特征时,他们将很少需要,甚至不需要外来的鼓励就能自觉地进行阅读,自觉地对自己的发展承担责任。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使用外部奖励时,不仅奖励学生的学业表现,更多的侧

重奖励他们阅读时的努力程度的进步情况,个体有了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之后,学习上的困难也就不难克服了。 2、鼓励学生为“学习目的”而阅读,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动机。 我们认为,在课外阅读的教学中,为了外物的奖赏和他人的赞扬,只有学生认识到发展的要求,他的行为才是自觉的、自主的,从动机上说,他才会产生自主性的动机。 根据这种原则,我们在课设计任意一套课外阅读方案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内心的反应,引导他们把阅读智能的开发看成是自身发展的需求,这样,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进行到底。 3、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 研究表明,成功会提高个体成就动机的水平,而失败则会降低个体成就动机的水平。从本质上说,阅读动机就是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均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期在努力之后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 根据这种原则,在进行阅读活动设计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只是以团体为参照进行,而应重视个人的进步,把个体的进步看成是成功的指标,而对其进行积极的肯定与强化。 (二)时间管理策略 如果我们把阅读时间分为名义时间(老师规定用时间)与专注时间(实际使用时间)两类,那么阅读成效就是学生专注时间与名义时间的比例函数: 阅读成效= f()

论创造动机的激发

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0年 哲学研究 论创造动机的激发 王炳德 创造动机是个体激发和维持创造行为的内在动力。创造动机是人类诸多动机中的一种动机,由于它是人类独有的,又具有深刻的社会性,所以它最能体现人的本质。 但是就世界范围来说,对创造动机的研究却十分薄弱,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然而创造动机无论对于人的自身发展,还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其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特别是在我们走进知识经济时代、大力提倡创新意识的今天,深入探讨创造动机有着特殊的理论价值。 一、创造动机的激发机制 要探讨创造动机的激发机制,首先就要探讨人类动机的激发机制,因为创造动机只是人类动机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关于动机理论,西方先后提出过本能论、驱力论、诱因论、需要论以及各种现代认知动机理论,我国学者也构造了/动机模式0。尽管上述理论和模式都有其合理的因素,但终不能令人满意。笔者在吸收以往理论精华的基础上,试图提供一种新的动机模式,以求教于心理学界同仁。 我们假设在个体的心理结构中,有一个元动机系统,这个元动机系统既是与生俱来的,具有先天倾向性结构,又是在广泛的社会经历、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个体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它有点类似于皮亚杰的/图式0。 元动机系统不等同于动机,在没有刺激的条件上,它只是一个静态的系统,在遇到刺激的条件下,它会活跃起来,但它本身并不能激发人类的行为。元动机系统的功能就在于根据刺激的不同内容、不同强度,在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基础上产生动机。(见图1) 刺激元动机系统动机行为 图1人类动机激发示意图 由于刺激是多元的,那么在元动机系统中就会出现多种需要、意向、愿望、目标等,元动机系统将根据原有结构、刺激的内容和强度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从中综合出一种主导需要作为动机,而将其他的需要、愿望暂时压抑在系统中,随着原来主导需要的满足,元动机系统将提供新的主导需要作为动机。 那么创造动机是如何激发的呢?一般说来,不同的刺激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刺激的强度越大越有可能转化为动机;元动机系统的结构越是倾向于某种事物或特征,就越有可能将该方面的需要提升为动机。所以,创造动机的激发一方面要加强创造诱因的刺激,另一方面,则要对

过分奖励使内部动机转变为外部动机

过分奖励使内部动机转变为外部动机过分肯定理论(或过分奖励理论)是由心理学家莱珀(lepper)提出的。该理论主要讨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内部动机有四种来源:挑战、好奇、控制、幻想。除了最后一种,其余几种都已被许多内部动机研究证实。前面提到的许多理论都认为动机部分来源于个体控制环境的愿望,这种愿望就是一种内部动机。当人们受到内部动机激发时,他们是将活动本身作为目的的。相反,当人们受到外部动机激发时,他们只是把活动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目的是活动以外的原因如某一物体、分数、反馈或表扬等。当个体从事一项自身感兴趣的活动(内部动机)时,给予个体一种奖励(外部动机),使活动成为达到目的(获得奖励)的一种手段,那么,个体以后从事这种活动的兴趣就会降低。 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以心理系的24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实验,该实验证明过分肯定现象的存在,即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奖金),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有一位犹太老人,是一位退休的心理学工作者。纳粹分子鼓动一群孩子去骚扰老人,在他的屋外大叫“犹太佬”。老人想了个办法,他拿了一些零钱去给这些孩子,并对他们说:“我一个人挺寂寞的,以后你们每天来喊几声,我都付点钱给你们。就这样过来几天,老人又与这群孩子商量:“我的退休金不多,只好

少付一点给你们了。”见此情景,这些孩子挺不乐意,他们说:“不干了,就这么一点钱,谁高兴天天来叫!”就这样,老人的奖赏使这群孩子改变了对骚扰行为意义的感受,本来是自己取乐,后来变成了为别人卖力,将自主性的行为演变成了受控制的行为。这个故事反映的就是过分肯定现象。 过度奖励现象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也经常发生。奖励是对学生优点和长处的肯定和认同,是对学生取得进步和改正错误的强化和激励。奖励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学生受到的表扬越多,成功的体验越丰富,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学习事物就越有热情,成长得也就越快。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顺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去做。但是过度的奖励会让孩子把应有的目标抛弃,甚至使原有的学习热情降低。有关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德西效应”,即随着奖励的逐渐减少,也降低了人们的积极性。奖励实际上蕴涵着深刻的内涵,在进行奖励时如何帮助孩子把动因关注到对自己的发展上,是教师与家长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我们建议在对孩子进行奖励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误用外部奖励。外部奖励应当有所节制,不能频繁、过度地使用。如果奖励过于频繁的话,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没有奖励就不努力的坏习惯。父母使用的奖励方法也不能简单化,给了奖品就完事。正确的做法是,先用奖励吸引孩子到学习上来,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积极挖掘学习中有趣的事,慢慢吸引

社会心理学之亲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亲社会行为 15商务英语2班周瑞153302235 社会心理学覆盖面极广,本学期学习了有关自我概念,从众,服从,依从,亲社会行为等相关概念。本篇文章意在研究亲社会亲社会行为的一些反应和体现。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本能习得旁观者个体情绪 在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有研究者提出多种看法,亲社会行为从何而来?据相关数据表明,犯罪分子的孩子犯罪的几率比普通家庭孩子高出很多。根据弗洛里达州立大学的Kevin Beaver教授研究表明,犯罪者体内存有犯罪基因。他们比对了美国2000个青少年的基因,MAOA基因突变的青少年参加帮派的概率是那些此基因正常人的两倍,而且那些基因变异的帮派成员使用武器的可能性更大。Beaver 说:“大部分情况下人们认为团伙犯罪与基因是没有关系的。但是我们的研究结果却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故此,亲社会行为存在一定的本能行。 然而本能并非可以完全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后天的习得亦将对个体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亲社会行为是在后天环境中不断学习而成的,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社会性动物。”这句话强调两点,一、人是动物的一份子,无论多高级,依旧是动物,也就具备动物的一些通性;二、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也可以说是群体性的,不能脱离群体存在。

在课堂上,我们观看了有关旁观者行为的研究视频。发现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对这一点的发现有助于我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里更好的帮助和求助他人。因为我们不想让“小悦悦”事件再次上演!《三字经》最初就告诉了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这里,也有人说过:人之初,性本恶。在此,我不置可否。我想提出的一句话是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的一句话“存在即是合理”。同样的,对于旁观者行为的认识还让我想到了有关社会道德绑架的事情。因为道德绑架被爆出的视频太多,其中似乎反映了当前社会大众普遍的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社会行为理论认为:人在发展中形成了各种动机,而人的行为多数是以目的性为特征的,所以应侧重于探讨追求期望的目的的动机,它把动机概括化为目的取向(goal)或个人目的(Personal goal)或目的取向(Goalorientations),目的是个人追求的最终状态,是由相互联系的认知网络组成的,其中包括对结果的评价相关的信念、思想和意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激活,环境(包括内在的环境)条件可以同时激活一个、二个或多个目的,且激活程度不同。我们可以把价值取向看作是道德领域中的个人目的。亲社会价值取向则是利他和不伤害别人的个人目的。i

旅游动机的激发

旅游动机的激发 郭望娣 (齐齐哈尔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09级) 摘要本文从旅游动机的概念从发,浅析影响旅游动机产生的因素,在对旅游动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激发旅游动机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清江大峡谷的旅游发展实例,探讨具体情境中如何激发旅游者的动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促进旅游地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动机;旅游需要;影响因素;激发;清江大峡谷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在国家现代化产业经济增长中所处地位越来越高,旅游业作为服务业中一个比较新兴的行业,其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结合旅游者心理,如何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是推动一个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 一、旅游动机的概念 要探讨旅游动机的概念首先要从旅游说起。旅游的定义有很多,但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是艾斯特定义,是指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而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旅游是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她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通常生活中所说的旅游就是旅游者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地理空间环境的变化中的所有体验的总和。动机一词则源起于拉丁文Movere,意思是移动、推动或引起活动。现代心理学将动机定义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也就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因此简单地说,旅游动机就是促发一个人有意去旅游以及确定到何处去、做何种旅游的内在驱动力。个体的旅游行为就是在旅游动机的推动下产生并维持的。 从心理学上说,动机与需要紧密结合。动机产生于人的某种需要。旅游动机与旅游需要相结合。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解释,人们外出旅游,满足的需要多半是较高层次的,属于精神需要。尽管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也有满足

绩效的外部诱因与内部动机

绩效的外部诱因与内部动机 所有心理学的实验中,这是我非常喜欢而且戏剧效果十足的一个: 有一天一位心理学家征求志愿的受试者,研究某一些特定状况下的人类生理反应,因为参与这项实验可以得到微薄的报酬,所以很多大学生就纷纷跑去参加。到了实验室,助理向受试者解释,必须在受试者的身上接上一些电线,以测量心跳、血压、呼吸以及皮肤表面微弱的电流(心理学称为「肤电反应」 ) ,然后实验开始了,研究助理端出一盘炸蟋蟀,没错,就是炸蟋蟀,研究想要知道受试者吃炸蟋蟀的时候的生理反应。吃完炸蟋蟀之后,研究助理将事先议定的实验报酬交给受试者,并表示实验已经顺利完成,但是为了将来提升实验的品质,要请每一位受试者填写一份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实验室的地点安排、实验指导语是否清楚、实验的奖酬是否吸引人、实验的行政作业是否良好、炸蟋蟀好不好吃...等等。 其实这个实验的目的跟那些生理反应完全无关,在实验中,有一半的受试者被告知将会得到10美元的报酬、另外一半的受试者被告知将会得到50美元的报酬,本实验最神奇的地方在于,比起得到50美元的受试者来说,那些得到10美元的受试者,认为炸蟋蟀比较好吃! 这个实验的结果最后推导出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概念,我们称为「过度辨正」,指出人类的外部动机将会明显削弱内部动机,也就是当一个行为有明显的外部奖酬的时候,其内部动机将会被削弱,讲得白话一点,你可以轻易地说服自己「吃炸蟋蟀来赚50美元是很值得的」,但是为了10美元吃炸蟋蟀就显得有一些愚笨了,所以你的内心机制提出一个合理化的结论是「其实吃炸蟋蟀也没有那么恐怖」。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项理论,假如你总是用金钱去鼓励小孩子的行为,比方说倒垃圾得到10元零用钱、洗碗筷得到10元、考试100分得到50元...很快地你将会发现小孩子不再认为自动自发地帮助父母完成这些事情是应该的,反过来说他们将会开始追问:「那我作这件事情,你要给我多少钱?」 我之所以分享这个故事,是因为有一位网友询问到他们公司的绩效管理的问题,他们的总经理认为好的绩效管理制度应该要能够具体量化、与公司的经营利润结合、而且大家都觉得公平,就像一个游戏规则一样。这是作得到的吗?当然作得到。问题是企业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这么作?或者这种做法是否恰当? 大部分的公司都发生过类似的问题。我以前任职的一家start-up的高科技公司,也曾经遇到绩效管理的问题,主要的争议在于,我们有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公平客观的奖酬制度来进行奖酬的分配。后来经过很多主管讨论出来的方法大抵上是这样子运作的: 公司主要有三个研发产品线:A产品、B产品以及C产品,公司准备分配给三个产品线的最高主管一些绩效点数,A和B产品各得到5000点,C产品因为原来就评估其营收的贡献会比较小,只有2500点。接下来,主管则再针对每一个比较小的团队分配绩效点数,如此将绩效点数分配到每一个个人为止:比方说软体设计部门如期完成其程式码的编译给点数800点、每提早一周追加5%、每延后一周则扣5%;如果程式码完成后发现错误需要改版,每改版一次扣点数10%;另外公司也会提拨给业务单位另外的1000点,业务单位可以用来请求每一个产品的程式组译排程,比方说过了半年以后业务单位发现产品B的市场需求高于产品A,则有资源针对产品B加码300点,以鼓励研发工程师加快研发脚步.. .依此类推的结果是,公司将会建立明确而清楚的游戏规则,到了年底,每一位研发工程师论功行赏,假设公司年底可以分配给研发单位员工的分红是2000万元,而加加扣扣的结果公司所有研发工程

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

谈谈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 学习动机的激发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能力。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正是“授人以渔”的初始步骤。如果一个教师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话,他的教学就成功了多半。现代教育推崇的“自主学习法”,实质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本人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提升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 孔子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喜欢老师,相信老师,老师给出的教学指令,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才会容易实现。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因为只有学识渊博,专业精深的教师才能胜任现代化的教学,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钦佩,彰显人格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注重师爱的培养。是爱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博大而深沉的爱,是教师高尚情感的结晶。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体贴的言语,都会使学生受到鼓舞,情绪振奋,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师爱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样潜移默化。 总之,教师对专业的敬业精神,饱满的精神风貌和爱护师生热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 二、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其特点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是一种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部动机。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不断体会到所学课程的重大价值,只有明确认识到当前所学与将来所用的紧密联系,才能激发出对所学学科的学习需要,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树立以掌握为目标的动机,以此启发学生的求知需要,培养学生争取成功、克服失败的意向。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 1、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

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匹配效应文献综述

晕轮效应对亲社会行为动机归因的影响 ——亲社会行为动机归因的社会(身份)匹配效应 1.亲社会行为 1.1利他主义 研究者对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等概念的界定莫衷一是,但总体上均从亲社会行为的行为表现、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般而言,亲社会行为在概念上要比利他主义广泛,而利他主义(altruism)是最高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沙莲香将利他行为定义为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并概括了利他行为的四个特征:①利其目的是有益于他人,而不是自己的私利;②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不是迫于外面压力;③不求任何回报的; ④具有自我牺牲性,需要个人付出一定代价,但个人并不计较。 石里克从纯度、程度、广度三个维度来衡量利他行为1,从纯度上可将利他行为分为两种类型,其一,可称作“软”利他行为,即以寄希望于受惠者日后将施惠于己为动机的利他行为。其二,可称作“硬”利他行为,即行为者并不指望从受惠者的回报中取得满足,只是单纯从利他行为本身获取满足。从程度考虑,“硬”利他行为又可分为两种情况:有限的(或适度的)“硬”利他行为何无限的(或彻底的)“硬”利他行为。 1.2亲社会行为 由于对于利他行为,研究者时而从行为角度考,时而又结合当事者的行为动机考虑,难有定论,所以本研究将采用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者社会有益的行为,其行为的后果是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好处。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大部分文献都不考虑行为者的动机2,它是一个连续体,从最无私的利他行为,到完全被自己利益驱动的助人行为。 归结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有如下特点:其一,在研究视角上,许多研究者从亲社会行为的起源、机制和发展过程出发,探讨其本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其次,在研究被试上,为了避免被试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研究者大都选择婴幼儿、儿童为研究对象,对青年以及成人的亲社会行为研究甚少。最后,在研究方法上,以往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多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假设情境测验法、评定法、同伴提名法、问卷法和自我报告法,也有采用实验室实验;卡利罗斯基采用由一些小故事构成的“不完全投射测验”来编制“亲社会行为动机调查表”,这其实类似于假设故事情境,即在某些亲社会行为场景故事后,附有被选的动机及其他社会认知选项。 2.亲社会行为动机归因 任何一个行为,其行为主体本身具有某种动机,而处在“事外”、作为知觉者的人们对其动机也会形成某种知觉、判断——这正是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研究中归因理论的研究领域。所谓归因(attribution),就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知觉和判断。原先的归因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就领域的自我归因和个人动机方面,Weiner将归因从总体上分为两种:其一是自我归因(intrapersonal attribution)或个人归因,即对自身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其次是人际归因(interpersonal attribution)或他人归因,即对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本研究的“动机归因”主要指第二种,即对他人亲社会行为的原因的知觉。 由于归因和动机紧密联系在一起,本研究在论述中,不将它们做出区分。研究者主要动机归因的理论、模型、偏差进行研究,也有对其类型进行的研究。目前有关亲社会行为的动机理论有两种研究取向:一是利他取向的亲社会动机理论, 包括基因决定论模型、移情利他主义假设、消极状态缓解模型、移情式快乐假设;二是利己取向的社会交换理论3此不具体展开。(附表一中有部分亲社会行为动机归因的罗列) 巴塔尔(Bartal)根据行为的目的不同,将亲社会行为分为利他行为和偿还行为。斯陶布(E?Staub,1984)用亲社会价值取向来表示人们帮助他人的动机和目标,认为亲社会价值取向体现了三种动机源:一是作为利他的无私行为的动机源,其目的在于帮助他人,是以他人为中心的;二是以规则为中心的道德取向为特征

激励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激励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外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处于兴奋状态,激励的心理过程,就是由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相互作用的过程。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虽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但教师给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赏识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的起点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列·莫洛亚说过:“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我们知道任何人是喜欢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重视,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特别是来自老师的赏识。我们在教学中多用激励性的评价促进学生的进步,努力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用教师特有的赏识滋润孩子的心田。 1、发现学生闪光点是赏识学生的基础 教师要想给学生恰如其分的的评价必须全面的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挖掘、激励。我们在教学中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孩子会发现孩子变的可爱了,闪光点越来越多。原来我所教的学生和别的班级的学生一样出色,在我的眼中,学生变的可爱了。 2、激励性评价是学生获得赏识的平台 为了让学生得到赏识,教师尽可能的创设机会给学生获得赏识的平台,努力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肯定的评价中增加自信心,增强自我价值感。我们在教学中利用课堂、课间不留痕迹地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关爱,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的一个手势,

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竖一竖大拇指,轻轻的抚摸等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种内心情感的流露更能直接被学生所认知并能促进其进步与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就是关爱学生,就能促进学生形成“能、行、成”的强势心态。学生得到了赏识,增强了自信心,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也就不会产生厌学的心理。我想,赏识就是一种激励,对学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激励性评价。 二、把握评价契机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的关键 1、教师把握评价契机合理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并不是指一味赞扬学生,要根据课堂的动态过程,抓住课堂上学生出现的“特殊事件”作为教育契机,运用恰当的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我们要特别关注对学生“思维碰撞处”适时进行评价和引导,加强这种矛盾,教师合理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争论中掌握知识,建构了新的科学知识体系,激活学生思维。 2、教师把握评价契机关注学生自身健康的发展 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受知识、经验的影响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有时思维会处于停滞状态。这时,教师微笑着用“开动你的小脑筋再想一想,老师喜欢肯动脑筋的同学!”这一类语言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反思,对他们的微小的进步都要大力表扬,激发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长期坚持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有很大的帮助,能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浅析学习内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浅析学习内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许多研究表明,亚裔学生,特别是中国学生在学业成绩上总是比同年龄的西方学生占优势。他们在各类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中国学生在创造力、新颖、独创的思想方面却不如他们在知识测验中的表现那么突出。诺贝尔奖是对科学家在某个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一种奖励,同时也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发展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的科学创新的标志,而我国至今未实现零的突破,这不能不让人反思我们的教育。因此, 对于如何培养中国学生创造力的问题,正越来越受到国内教育界的重视。影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诸如学习动机、人格特点、家庭背景、社会文化环境等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各种非智力因素中, 学习动机由于与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直接相关,因而成为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重要因素。本文从提高学生创造性入手,就培养与激发学生内部动机作一探讨。 一、内部动机与创造性 从心理角度讲,所谓动机,即行为的动力机制,它是发动或引起个体的行为,维持已引起的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历程。通常人们把直接推动个体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称为学习动机。例如“上大学”可作为学习的一种动机, 它驱使高中生在高考前埋头苦读,潜心备考。依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如好奇、喜欢挑战、喜欢独立掌握知识和独立进行判断,它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学习活动本身就能使这种动机得到满足,学习成功就是一种强化。如儿童从事游戏,体育爱好者从事体育活动等。外部动机是指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它是由学习活动外的情境提供奖励而维持的动机。如学生为了父母的奖励而学习。 内部动机对个体在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中能否体现出创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个体的内部动机水平较高,就会主动提出任务积极地对当前情境以及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搜索以产生各种可能的反应;即使受到外部刺激的干扰仍会保持开放心态,能够敏锐地知觉到刺激中较为隐蔽的与解决问题有关的重大线索,敢于冒风险,富有挑战性,思维新颖、独特、流畅,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玛布丽的大量实验研究证明内部动机对人的创造性具有很大的促进作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摘要:学习动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各种学习理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便能有的放矢,使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好。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我们都应该尝试和探索的。下面就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做简单阐述。 关键字:学习动机阐释培养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阐释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学习困难的最大因素是动机,学习优异的最大因素也是动机。教育实践曾证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动机呢我们从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两个方面来探究。 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情形下,其他学生的优异表现或教师的教学风范,都可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学习动机,要求自己上进,希望自己也能具有象榜样一样的优良行为。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也有其不足之处,即采用强化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来维持学习动机,虽的确能收到一时之效,但这种只重视外在动机而忽视内在学习动机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本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正好与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相反,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动机应专注于学校的功课上,读书学习的教育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心理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任何内容前,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提出并尝试回答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东西,让学生们认为学习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所学内容符合他们的需要,而且让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学习,有能力达到教师对他的期望,这样才会维持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所谓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学生把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需要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过程。正确培养而不使其学习动机走上歧路或歪路也是很重要的。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作为一名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白,学习能使自己获得就业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我们还应该使学生明白,学历并不只是就业的唯一要求,目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有一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起就业并不一定难的观念,从而把学习当成自身的需要,使其自主的热爱学习。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动机中最重要和最重点的部分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奠基石,只要能把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和激发出来,那么他们就会自动地去学习和发现问题,在这

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谈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摘要:众所周知大学英语的学习十分重要,英语成绩的高低与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关系密切。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必须深入了解、细心分析在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并给予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引导他们朝着有利于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培养;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及作用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行为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学习动机则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人的一切有意识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决定并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同样,学习活动也是在一定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是大学生适应高校英语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其主动能动性、创造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心理动员。是实现高校英语教育目标的~个基本措施。 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具有激活、指向作用。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方向,以学习目的为出发点,它是推动学生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学习的动力。第二,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进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认真,还是敷衍,是勤奋,还是懒惰,是持之以恒,还是半途而废,这些差异都将取决于学习动机。第三,学习动机影响着学习效果。高的动机水平能取得高的学业成就,学习效率高,成绩优良:而没有动机力量或动机水平很低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还可能有其他不良行为。 二、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接受高等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大学,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明显呈现出多元性的趋势。据调查分析,大体上有四种类型。 (一)考试型 考试和检查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它属于表面性学习动机,一般包括两种情况,被动考试型和主动考试型。被动考试型的特点是: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以合格过关为目的。例如:为了能够拿到毕业、学位证书,必须学习自己并不喜欢的英语,以便通过国家规定的四级英语水平考试。主动考试型,即就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而学习,典型表现就是喜欢考试。由于当前的高等教育仍然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评定学生的,学生的绝大多数利益(例如:评先进、奖学金、入党、甚至就业)也和考试成绩相挂钩。所以,他们喜欢参加考试。这类学生,他们往往学习成绩比较好。 (二)兴趣型 感兴趣和充实感是学习的主要动力,这种学习动机是由于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的初步了解或个人的性格、爱好或觉得学习能使自己感到充实而产生的。他们觉得学习英语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有此学习动机的学生往往学习效果比较好。

第十讲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

第十讲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的定义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任何以利于他人为目标所采取的行动。 ?利他主义(altruism):即使需要助人者付出代价,仍愿意帮助他人。 2、亲社会行为的基本动机 ?一、进化心理学的解释:为了基因的保存。 ?近亲选择:人们偏好直接指向血亲的利他行为。证据:人们在灾难中寻找家人比寻找朋友的可能性大得多。 ?互惠规范:帮助对方能够增加对方将来帮助自己的可能性 ?学习社会规范:自然选择使得学习社会规范成为我们基因组成的一部分。人们要学习的规范之一就是帮助他人。 ?二、社会交换:助人的成本与报酬。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真正的利他主义是不存在的,只有报酬大于成本时人们才会助人。 ?三、移情-利他主义假设(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巴特森(batson,1991)认为人们常常纯粹是出于善心而助人。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人,即使自己可能付出代价。 当移情发生的时候,会试图出于纯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助这个人。 ?移情:把我们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以那个人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的能力。Batson,2002的研究 ?2*2因素设计,自变量:1、移情;2、利己 ?研究程序: ?大学生被试听录音,内容为一个出了车祸的学生需要帮助他人帮助补课。 ?移情条件的控制:通过指导语改变被试的移情程度。高移情条件下,要求想象该学生遇到这样的事件感受是怎样的,低移情条件下,要求被试不要关注该学生的感觉。 ?利己条件的控制:研究者改变不帮助该学生的代价,高代价条件中,被试知道该学生下周将回班级上课。那么被试将会因为拒绝帮助他而感到不舒服。低代价条件:该学生会在家学习,不会来上课,被试不必面对他,并为没有帮助而感到内疚。 ?结果:在高移情条件下,无论代价高低,人们都愿意提供帮助。在低移情条件下,认为将在课堂上遇到该学生的人比认为不会遇到她的人,愿意提供帮助的要多得多。表明移情低的时候,社会交换开始起作用。 3、为什么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多利他行为 3.1个体差异:存在利他人格吗?一些人有更多的利他人格,但人格的个体差异不是一个人多么乐于助人的唯一预测源。研究表明,利他主义人格测试分数高的人未必比分数低的更能助人。?但是个体的人际责任归因风格、移情能力和利他技能和价值观影响其利他行为。 人际责任归因:责任归属于谁? ?面对失去能力而需要帮助的人,人们是否会给以帮助主要通过认知归因而作出决定。 ?一般的助人行为的中介因素是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是不是不可控制的。若他人的困难是由于自我放松而造成,则助人行为受到抑制,反之,他人困难若是不可控制的,则人们更愿意作出帮助。 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强者更多助人,即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境(需要、痛苦等)就能产生助人行为。 价值观:如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能助长信教者的利他行为,因为宗教一般都向教徒宣传“与人为善”。盖洛普(1984)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对学习的一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上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是学习自觉性与认识兴趣,学生一旦有了自觉性,他就会对学习迸发出极大的热情,表现出坚毅精神,产生积极行动。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是学生近期内或长远的达成目标,正如有了靶子才能瞄准射击,有了目标才能为之努力奋斗,不管有多大困难,都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排除一切干扰,达到理想的彼岸。学习目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学习与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与集体利益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正确的、间接的、长远的学习动机。这类学习动机具有持久而强大的动力作用,它能推动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应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与个性特征的教育方式,易于接受,生动具体,富有感染性,使社会和教育的要求转化为个人的学习动机。诱导学生将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国家人民利益结合起来,不要产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不良倾向。 二、培养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知识”,要让学生认识

到知识对社会和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的需要,而且在满足这种需要所从事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教师在讲授每门学科或每章每节之前,必须生动有力地讲清目的、要求和任务,并结合教材内容阐明其对社会的意义以及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 另外,我采用新颖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果照本宣科、死搬教条,只能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使学生获得更直观、形象的认识。丰富有趣、逻辑性和系统性强的教学内容,生动的教学方法及作业的多样化,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三、重视学生学习成果的信息反馈作用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因此,应让学生知道自己作出的正确答案、学习成绩的进步以及在实际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以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在教学中,我有时进行一种专项训练,让学生自行做练习,并规定在一定时间、条件下完成。通过反馈,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紧迫感并及时了解自己的欠缺,及时取长补短激发上进心。如果没有反馈,则缺乏激励很少进步。。 四、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鼓励 对学生的成绩给予评价和表扬鼓励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功感,而后者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表扬与鼓励是我们对学生免费的赐予,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