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的外部诱因与内部动机

绩效的外部诱因与内部动机
绩效的外部诱因与内部动机

绩效的外部诱因与内部动机

所有心理学的实验中,这是我非常喜欢而且戏剧效果十足的一个:

有一天一位心理学家征求志愿的受试者,研究某一些特定状况下的人类生理反应,因为参与这项实验可以得到微薄的报酬,所以很多大学生就纷纷跑去参加。到了实验室,助理向受试者解释,必须在受试者的身上接上一些电线,以测量心跳、血压、呼吸以及皮肤表面微弱的电流(心理学称为「肤电反应」 ) ,然后实验开始了,研究助理端出一盘炸蟋蟀,没错,就是炸蟋蟀,研究想要知道受试者吃炸蟋蟀的时候的生理反应。吃完炸蟋蟀之后,研究助理将事先议定的实验报酬交给受试者,并表示实验已经顺利完成,但是为了将来提升实验的品质,要请每一位受试者填写一份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实验室的地点安排、实验指导语是否清楚、实验的奖酬是否吸引人、实验的行政作业是否良好、炸蟋蟀好不好吃...等等。

其实这个实验的目的跟那些生理反应完全无关,在实验中,有一半的受试者被告知将会得到10美元的报酬、另外一半的受试者被告知将会得到50美元的报酬,本实验最神奇的地方在于,比起得到50美元的受试者来说,那些得到10美元的受试者,认为炸蟋蟀比较好吃!

这个实验的结果最后推导出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概念,我们称为「过度辨正」,指出人类的外部动机将会明显削弱内部动机,也就是当一个行为有明显的外部奖酬的时候,其内部动机将会被削弱,讲得白话一点,你可以轻易地说服自己「吃炸蟋蟀来赚50美元是很值得的」,但是为了10美元吃炸蟋蟀就显得有一些愚笨了,所以你的内心机制提出一个合理化的结论是「其实吃炸蟋蟀也没有那么恐怖」。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项理论,假如你总是用金钱去鼓励小孩子的行为,比方说倒垃圾得到10元零用钱、洗碗筷得到10元、考试100分得到50元...很快地你将会发现小孩子不再认为自动自发地帮助父母完成这些事情是应该的,反过来说他们将会开始追问:「那我作这件事情,你要给我多少钱?」

我之所以分享这个故事,是因为有一位网友询问到他们公司的绩效管理的问题,他们的总经理认为好的绩效管理制度应该要能够具体量化、与公司的经营利润结合、而且大家都觉得公平,就像一个游戏规则一样。这是作得到的吗?当然作得到。问题是企业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这么作?或者这种做法是否恰当?

大部分的公司都发生过类似的问题。我以前任职的一家start-up的高科技公司,也曾经遇到绩效管理的问题,主要的争议在于,我们有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公平客观的奖酬制度来进行奖酬的分配。后来经过很多主管讨论出来的方法大抵上是这样子运作的:

公司主要有三个研发产品线:A产品、B产品以及C产品,公司准备分配给三个产品线的最高主管一些绩效点数,A和B产品各得到5000点,C产品因为原来就评估其营收的贡献会比较小,只有2500点。接下来,主管则再针对每一个比较小的团队分配绩效点数,如此将绩效点数分配到每一个个人为止:比方说软体设计部门如期完成其程式码的编译给点数800点、每提早一周追加5%、每延后一周则扣5%;如果程式码完成后发现错误需要改版,每改版一次扣点数10%;另外公司也会提拨给业务单位另外的1000点,业务单位可以用来请求每一个产品的程式组译排程,比方说过了半年以后业务单位发现产品B的市场需求高于产品A,则有资源针对产品B加码300点,以鼓励研发工程师加快研发脚步.. .依此类推的结果是,公司将会建立明确而清楚的游戏规则,到了年底,每一位研发工程师论功行赏,假设公司年底可以分配给研发单位员工的分红是2000万元,而加加扣扣的结果公司所有研发工程

师所领到的点数合计是12500点,则每一点代表了奖金1600元,如果某一个工程师领到了点数25点,则可以领到4万元奖金。

这是很多工程出身的主管会喜欢的绩效管理制度,从供需的角度,如果某一项工作真的很重要,主管自然会愿意投注更多资源在这项任务上,所以员工只要依照点数的高低依序完成工作即可,又或者是,究竟是如期完成第一个研发版本再改版比较好呢?还是让专业略有延误但是确保其品质比较好?透过这个记点制度也可以解决。

但是人力资源主管(也就是我啦)彻底反对这个制度。你可以想像得到的,后勤部门也会有很多工作需要研发工程师的支援,比方说校园征才活动中需要一些研发人员去校园里介绍公司的产品,但是我会因此找不到人帮忙,除非我也发放绩效点数。所以解决之道就是行政单位也开始发放绩效点数,每一个行政支援的工作,行政单位要向研发单位索取绩效点数(招募一位研发工程师50点、招募研发主管150点、每一位参加教育训练的员工要支付5点... ) ,以利日后请求研发人员协助的时候,可以有点数可以发放。最后公司内部存在着非常繁杂的交易体系,以作为年底计算奖金的基础。

发放绩效点数的这种做法在行为学派里叫做「代币制度」,或者我戏称的「乖宝宝贴纸」制度。一旦公司推行类似的绩效管理制度,可以预见的,比方说当公司的某一项产品存在着某一个潜在的错误,员工会问自己「改版影响到的绩效点数有多少?诚实面对这个不确定会不会爆发的问题需要多少代价?」;又比方说当其他部门的其他部门主管需要请某一位员工提供跨部门的支援,而这项支援无法提供绩效点数,这样的可能性又有多大?我的意思是,当公司试图用更多的外部诱因来引导员工的行为时,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例如团队合作、诚信、客户满意...这些内部动机会受到怎么样的影响?

也许有人会质疑我严重丑化了上面提及的绩效管理制度,因为管理学上还是有很多地方是利用类似的方法在运作,比方说最简单的例子是「利润中心制度」,不过从一些前辈的经验告诉我的是,利润中心制度的推动往往必须有很多前置作业推动和行政成本,所以有一位辅导知名企业多年的顾问告诉我说:「利润中心的推动,往往成效还没有看见以前,就要雇用一大堆的人和增加一大堆的纸上作业」。我绝对相信这是个事实。反过来看,为什么霍桑效应(这项研究的进行者George Elton Mayo其实是一位心理学家)对管理学这么重要?因为它指出了动机对绩效的重要性。所以激励员工是不是要靠完美的绩效管理机制,或者其实有时候只需要拍拍部属的肩膀就可以简单达到目标?同样的问题:究竟我们需不需要一套完美的绩效管理机制?

我还记得那时我半开玩笑地说:「我们既不比张忠谋聪明,也不像曹兴诚一样有智慧,如果这个绩效管理制度这么管用,为什么台积电和联电都不这么作?」我的意思是,首先,所有的管理制度都有副作用,没有完美的绩效管理制度这种东西;其次,管理需要成本,我们在追求的是效用的最大化,因此我们不可能无限制地追求绩效管理的工具;最后也最重要的,其实找到一个对的人,比起很多完美的管理制度都更有用。

最后讲两个故事作为总结。我很喜欢看棒球,从我很小的时候开始,棒球主审的公正性就经常被提出来讨论,有一种极端的建议是,在本垒版的后面安置一部摄影机,摄影机同时连到五台不同的电视机,每台电视机前面都坐了一位裁判。当投手把球投出了以后,每一位裁判可以按钮决定这是好球或是坏球,然后系统立即依照多数决裁定这一球是好球还是坏球。这样应该比现行的制度公平客观很多吧,但是为什么从来不曾得到采纳?情形类似而且发生在管理上的一个故事则是,我过去任职过的某一家公司曾经花了几个钟头的时间研究办公室保全设定的问题,希望找出一个保全设定机制,可以让加班同仁自由地进入办公区域、外人无法自由进出办公区域、万一有同仁还在办公室内而遇到停电或其他紧急状况时不至于受

困办公室内、万一没有同仁在办公室内却有停电或紧急状况时办公室不至于门户大开而让外人进入,结果讨论到最后,发现最简单的办法,其实是雇用夜间警卫,从柜台接待同仁下班后到隔天上班这段时间,由保全公司派驻夜间警卫驻守公司并定期巡逻,毕竟,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实在太多了,很难由系统来自动化控制;或者你也可以说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实在太少了,少到为了这些几乎不会发生的突发状况去制定任何预防机制都不敷成本。

所以,有时候最简单而且最古老的办法其实最好。花一点时间和资源,提供一些和绩效管理有关的训练给主管,说不定比试图制定公平客观的绩效管理制度更有效。唯一的问题是,我上回告诉我们台湾区的总经理这件事情的时候,他颇为不以为然地对我说:「所以你绕了一大圈以后告诉我说,你什么改革都不用作,而且还有一大堆道理?」呵呵,那就是政治议题而不是人力资源议题啰...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第35卷 第1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 (教 育 科 学 版) V ol. 35 No.1 2013年1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 Jan. 2013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及其 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罗丽芳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摘 要:学界对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研究一直存在争议,目前至少存在三种理解:传统的二分法认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相互对抗,互相影响对任务的参与;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是一个连续体的两极,两者相互联系并转化;最近的研究则认为两种动机可以并存,个体可以同时为外部和内部动机所激发。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动机状态。 关键词: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13)01-0042-05 在心理学领域,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一直是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一般认为,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更持久和稳定,持有内部动机的学习者对学习更为积极和投入,他们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能坚持不懈地对待困难并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1-2] 因此,教学的内部动机取向优于外部动机取向。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奖赏等外部手段向来被当作一种激励学生的有效工具而得到普遍运用,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由此也引发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厘清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研究概述 收稿日期:2012-05-20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06054S ) 作者简介:罗丽芳(1975-),女,福建连城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E-mail: lfluo@https://www.360docs.net/doc/4214653575.html, 动机研究者很早就认识到驱动行为的力量有不同的来源。他们认为,动机并非一个只在整体上进行变化的单一概念,它还存在着类型上的差异。例如,学生出于兴趣或好奇心而产生的学习行为,与为了赢得父母或教师的赞赏而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其行为动机在量上未必发生变化,但动机的本质已经有所不同。因此,影响行为结果的,不仅仅是动机的水平,动机的类型也与之密切相关。此后研究者纷纷致力于探讨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所导致的不同经历与结果,并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对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关于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却存在很大的分歧,迄今为止,有关两者关系的实质至少存在以下三种理解: (一)互不相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研究者都倾向于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看成是互不相容的对立者。[3]内部动机被认为是出于自身的需要、兴趣、好奇心、挑战而产生的动机。当学习者受内部动机驱动时,他们的学习活动无须任何外在奖励或惩罚,因为活动本身对他们来说就是奖赏。相反,由奖惩、监督等外部力量激发的动机,则属于外部动机。这种动机依赖于外部情境条件,一旦情境条件消失,由此产生的动机也不复存在。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区分很自然地形成了对两者关系的第一种认识: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截然对立,互不相容。对一个已经具有内部动机的学习者实施外部强化,只会适得其反——损害其已有的内部动机。Deci 首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他在实验中发现,大学生本来很喜欢玩一种智力游戏,但如果让他们从事这个活动并给予报酬,那么当得不到报酬时,大学生对活动的兴趣也降低

动机激发策略

动机激发策略 在课外阅读中,阅读动机可分为两类:内在动机与外加动机。实验证明,外部的报偿不仅会抑制内在的动机,而且还会使学习的质量降低。所以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内部动机的激发上。 然而,内在动机不是一种先天的生来就有的动机,它是在后天的学习活动中形成起来的,所以,我们不会要求开始学习阅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内在动机,而是在阅读活动中逐步地培养他们对于阅读的内在动机。 这儿,尤其要提一下阅读的成就动机,它包括求成功机与避免失败动机两种。求成动机是指一种稳定的追求优异操作的倾向,即把某一件事做好的倾向。避免失败动机,就是一般的避免失败的意向。阅读成就动机也是一种内在动机。 在激发与维持个体的成就动机时,我们按如下原则开展研究与实践: 1、把激发与维持阅读动机看成是智力开发乃至整个教育的手段与目的。 正确的阅读动机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从阅读智能开发的效果看,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是个体智力发展的主要手段。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广泛认知兴趣。当这种认知兴趣成为个体的人格特征时,他们将很少需要,甚至不需要外来的鼓励就能自觉地进行阅读,自觉地对自己的发展承担责任。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使用外部奖励时,不仅奖励学生的学业表现,更多的侧

重奖励他们阅读时的努力程度的进步情况,个体有了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之后,学习上的困难也就不难克服了。 2、鼓励学生为“学习目的”而阅读,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动机。 我们认为,在课外阅读的教学中,为了外物的奖赏和他人的赞扬,只有学生认识到发展的要求,他的行为才是自觉的、自主的,从动机上说,他才会产生自主性的动机。 根据这种原则,我们在课设计任意一套课外阅读方案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内心的反应,引导他们把阅读智能的开发看成是自身发展的需求,这样,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进行到底。 3、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 研究表明,成功会提高个体成就动机的水平,而失败则会降低个体成就动机的水平。从本质上说,阅读动机就是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均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期在努力之后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 根据这种原则,在进行阅读活动设计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只是以团体为参照进行,而应重视个人的进步,把个体的进步看成是成功的指标,而对其进行积极的肯定与强化。 (二)时间管理策略 如果我们把阅读时间分为名义时间(老师规定用时间)与专注时间(实际使用时间)两类,那么阅读成效就是学生专注时间与名义时间的比例函数: 阅读成效= f()

论创造动机的激发

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0年 哲学研究 论创造动机的激发 王炳德 创造动机是个体激发和维持创造行为的内在动力。创造动机是人类诸多动机中的一种动机,由于它是人类独有的,又具有深刻的社会性,所以它最能体现人的本质。 但是就世界范围来说,对创造动机的研究却十分薄弱,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然而创造动机无论对于人的自身发展,还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其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特别是在我们走进知识经济时代、大力提倡创新意识的今天,深入探讨创造动机有着特殊的理论价值。 一、创造动机的激发机制 要探讨创造动机的激发机制,首先就要探讨人类动机的激发机制,因为创造动机只是人类动机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关于动机理论,西方先后提出过本能论、驱力论、诱因论、需要论以及各种现代认知动机理论,我国学者也构造了/动机模式0。尽管上述理论和模式都有其合理的因素,但终不能令人满意。笔者在吸收以往理论精华的基础上,试图提供一种新的动机模式,以求教于心理学界同仁。 我们假设在个体的心理结构中,有一个元动机系统,这个元动机系统既是与生俱来的,具有先天倾向性结构,又是在广泛的社会经历、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个体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它有点类似于皮亚杰的/图式0。 元动机系统不等同于动机,在没有刺激的条件上,它只是一个静态的系统,在遇到刺激的条件下,它会活跃起来,但它本身并不能激发人类的行为。元动机系统的功能就在于根据刺激的不同内容、不同强度,在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基础上产生动机。(见图1) 刺激元动机系统动机行为 图1人类动机激发示意图 由于刺激是多元的,那么在元动机系统中就会出现多种需要、意向、愿望、目标等,元动机系统将根据原有结构、刺激的内容和强度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从中综合出一种主导需要作为动机,而将其他的需要、愿望暂时压抑在系统中,随着原来主导需要的满足,元动机系统将提供新的主导需要作为动机。 那么创造动机是如何激发的呢?一般说来,不同的刺激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刺激的强度越大越有可能转化为动机;元动机系统的结构越是倾向于某种事物或特征,就越有可能将该方面的需要提升为动机。所以,创造动机的激发一方面要加强创造诱因的刺激,另一方面,则要对

过分奖励使内部动机转变为外部动机

过分奖励使内部动机转变为外部动机过分肯定理论(或过分奖励理论)是由心理学家莱珀(lepper)提出的。该理论主要讨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内部动机有四种来源:挑战、好奇、控制、幻想。除了最后一种,其余几种都已被许多内部动机研究证实。前面提到的许多理论都认为动机部分来源于个体控制环境的愿望,这种愿望就是一种内部动机。当人们受到内部动机激发时,他们是将活动本身作为目的的。相反,当人们受到外部动机激发时,他们只是把活动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目的是活动以外的原因如某一物体、分数、反馈或表扬等。当个体从事一项自身感兴趣的活动(内部动机)时,给予个体一种奖励(外部动机),使活动成为达到目的(获得奖励)的一种手段,那么,个体以后从事这种活动的兴趣就会降低。 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以心理系的24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实验,该实验证明过分肯定现象的存在,即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奖金),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有一位犹太老人,是一位退休的心理学工作者。纳粹分子鼓动一群孩子去骚扰老人,在他的屋外大叫“犹太佬”。老人想了个办法,他拿了一些零钱去给这些孩子,并对他们说:“我一个人挺寂寞的,以后你们每天来喊几声,我都付点钱给你们。就这样过来几天,老人又与这群孩子商量:“我的退休金不多,只好

少付一点给你们了。”见此情景,这些孩子挺不乐意,他们说:“不干了,就这么一点钱,谁高兴天天来叫!”就这样,老人的奖赏使这群孩子改变了对骚扰行为意义的感受,本来是自己取乐,后来变成了为别人卖力,将自主性的行为演变成了受控制的行为。这个故事反映的就是过分肯定现象。 过度奖励现象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也经常发生。奖励是对学生优点和长处的肯定和认同,是对学生取得进步和改正错误的强化和激励。奖励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学生受到的表扬越多,成功的体验越丰富,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学习事物就越有热情,成长得也就越快。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顺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去做。但是过度的奖励会让孩子把应有的目标抛弃,甚至使原有的学习热情降低。有关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德西效应”,即随着奖励的逐渐减少,也降低了人们的积极性。奖励实际上蕴涵着深刻的内涵,在进行奖励时如何帮助孩子把动因关注到对自己的发展上,是教师与家长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我们建议在对孩子进行奖励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误用外部奖励。外部奖励应当有所节制,不能频繁、过度地使用。如果奖励过于频繁的话,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没有奖励就不努力的坏习惯。父母使用的奖励方法也不能简单化,给了奖品就完事。正确的做法是,先用奖励吸引孩子到学习上来,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积极挖掘学习中有趣的事,慢慢吸引

旅游动机的激发

旅游动机的激发 郭望娣 (齐齐哈尔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09级) 摘要本文从旅游动机的概念从发,浅析影响旅游动机产生的因素,在对旅游动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激发旅游动机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清江大峡谷的旅游发展实例,探讨具体情境中如何激发旅游者的动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促进旅游地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动机;旅游需要;影响因素;激发;清江大峡谷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在国家现代化产业经济增长中所处地位越来越高,旅游业作为服务业中一个比较新兴的行业,其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结合旅游者心理,如何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是推动一个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 一、旅游动机的概念 要探讨旅游动机的概念首先要从旅游说起。旅游的定义有很多,但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是艾斯特定义,是指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而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旅游是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她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通常生活中所说的旅游就是旅游者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地理空间环境的变化中的所有体验的总和。动机一词则源起于拉丁文Movere,意思是移动、推动或引起活动。现代心理学将动机定义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也就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因此简单地说,旅游动机就是促发一个人有意去旅游以及确定到何处去、做何种旅游的内在驱动力。个体的旅游行为就是在旅游动机的推动下产生并维持的。 从心理学上说,动机与需要紧密结合。动机产生于人的某种需要。旅游动机与旅游需要相结合。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解释,人们外出旅游,满足的需要多半是较高层次的,属于精神需要。尽管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也有满足

绩效的外部诱因与内部动机

绩效的外部诱因与内部动机 所有心理学的实验中,这是我非常喜欢而且戏剧效果十足的一个: 有一天一位心理学家征求志愿的受试者,研究某一些特定状况下的人类生理反应,因为参与这项实验可以得到微薄的报酬,所以很多大学生就纷纷跑去参加。到了实验室,助理向受试者解释,必须在受试者的身上接上一些电线,以测量心跳、血压、呼吸以及皮肤表面微弱的电流(心理学称为「肤电反应」 ) ,然后实验开始了,研究助理端出一盘炸蟋蟀,没错,就是炸蟋蟀,研究想要知道受试者吃炸蟋蟀的时候的生理反应。吃完炸蟋蟀之后,研究助理将事先议定的实验报酬交给受试者,并表示实验已经顺利完成,但是为了将来提升实验的品质,要请每一位受试者填写一份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实验室的地点安排、实验指导语是否清楚、实验的奖酬是否吸引人、实验的行政作业是否良好、炸蟋蟀好不好吃...等等。 其实这个实验的目的跟那些生理反应完全无关,在实验中,有一半的受试者被告知将会得到10美元的报酬、另外一半的受试者被告知将会得到50美元的报酬,本实验最神奇的地方在于,比起得到50美元的受试者来说,那些得到10美元的受试者,认为炸蟋蟀比较好吃! 这个实验的结果最后推导出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概念,我们称为「过度辨正」,指出人类的外部动机将会明显削弱内部动机,也就是当一个行为有明显的外部奖酬的时候,其内部动机将会被削弱,讲得白话一点,你可以轻易地说服自己「吃炸蟋蟀来赚50美元是很值得的」,但是为了10美元吃炸蟋蟀就显得有一些愚笨了,所以你的内心机制提出一个合理化的结论是「其实吃炸蟋蟀也没有那么恐怖」。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项理论,假如你总是用金钱去鼓励小孩子的行为,比方说倒垃圾得到10元零用钱、洗碗筷得到10元、考试100分得到50元...很快地你将会发现小孩子不再认为自动自发地帮助父母完成这些事情是应该的,反过来说他们将会开始追问:「那我作这件事情,你要给我多少钱?」 我之所以分享这个故事,是因为有一位网友询问到他们公司的绩效管理的问题,他们的总经理认为好的绩效管理制度应该要能够具体量化、与公司的经营利润结合、而且大家都觉得公平,就像一个游戏规则一样。这是作得到的吗?当然作得到。问题是企业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这么作?或者这种做法是否恰当? 大部分的公司都发生过类似的问题。我以前任职的一家start-up的高科技公司,也曾经遇到绩效管理的问题,主要的争议在于,我们有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公平客观的奖酬制度来进行奖酬的分配。后来经过很多主管讨论出来的方法大抵上是这样子运作的: 公司主要有三个研发产品线:A产品、B产品以及C产品,公司准备分配给三个产品线的最高主管一些绩效点数,A和B产品各得到5000点,C产品因为原来就评估其营收的贡献会比较小,只有2500点。接下来,主管则再针对每一个比较小的团队分配绩效点数,如此将绩效点数分配到每一个个人为止:比方说软体设计部门如期完成其程式码的编译给点数800点、每提早一周追加5%、每延后一周则扣5%;如果程式码完成后发现错误需要改版,每改版一次扣点数10%;另外公司也会提拨给业务单位另外的1000点,业务单位可以用来请求每一个产品的程式组译排程,比方说过了半年以后业务单位发现产品B的市场需求高于产品A,则有资源针对产品B加码300点,以鼓励研发工程师加快研发脚步.. .依此类推的结果是,公司将会建立明确而清楚的游戏规则,到了年底,每一位研发工程师论功行赏,假设公司年底可以分配给研发单位员工的分红是2000万元,而加加扣扣的结果公司所有研发工程

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

谈谈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 学习动机的激发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能力。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正是“授人以渔”的初始步骤。如果一个教师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话,他的教学就成功了多半。现代教育推崇的“自主学习法”,实质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本人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提升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 孔子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喜欢老师,相信老师,老师给出的教学指令,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才会容易实现。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因为只有学识渊博,专业精深的教师才能胜任现代化的教学,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钦佩,彰显人格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注重师爱的培养。是爱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博大而深沉的爱,是教师高尚情感的结晶。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体贴的言语,都会使学生受到鼓舞,情绪振奋,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师爱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样潜移默化。 总之,教师对专业的敬业精神,饱满的精神风貌和爱护师生热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 二、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其特点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是一种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部动机。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不断体会到所学课程的重大价值,只有明确认识到当前所学与将来所用的紧密联系,才能激发出对所学学科的学习需要,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树立以掌握为目标的动机,以此启发学生的求知需要,培养学生争取成功、克服失败的意向。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 1、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

激励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激励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外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处于兴奋状态,激励的心理过程,就是由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相互作用的过程。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虽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但教师给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赏识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的起点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列·莫洛亚说过:“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我们知道任何人是喜欢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重视,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特别是来自老师的赏识。我们在教学中多用激励性的评价促进学生的进步,努力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用教师特有的赏识滋润孩子的心田。 1、发现学生闪光点是赏识学生的基础 教师要想给学生恰如其分的的评价必须全面的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挖掘、激励。我们在教学中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孩子会发现孩子变的可爱了,闪光点越来越多。原来我所教的学生和别的班级的学生一样出色,在我的眼中,学生变的可爱了。 2、激励性评价是学生获得赏识的平台 为了让学生得到赏识,教师尽可能的创设机会给学生获得赏识的平台,努力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肯定的评价中增加自信心,增强自我价值感。我们在教学中利用课堂、课间不留痕迹地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关爱,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的一个手势,

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竖一竖大拇指,轻轻的抚摸等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种内心情感的流露更能直接被学生所认知并能促进其进步与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就是关爱学生,就能促进学生形成“能、行、成”的强势心态。学生得到了赏识,增强了自信心,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也就不会产生厌学的心理。我想,赏识就是一种激励,对学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激励性评价。 二、把握评价契机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的关键 1、教师把握评价契机合理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并不是指一味赞扬学生,要根据课堂的动态过程,抓住课堂上学生出现的“特殊事件”作为教育契机,运用恰当的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我们要特别关注对学生“思维碰撞处”适时进行评价和引导,加强这种矛盾,教师合理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争论中掌握知识,建构了新的科学知识体系,激活学生思维。 2、教师把握评价契机关注学生自身健康的发展 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受知识、经验的影响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有时思维会处于停滞状态。这时,教师微笑着用“开动你的小脑筋再想一想,老师喜欢肯动脑筋的同学!”这一类语言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反思,对他们的微小的进步都要大力表扬,激发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长期坚持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有很大的帮助,能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行为背后的动机

每个人,每个组织,都有不为人知得动机,针对得动机得策略才就是最有效得策略。 第一章情绪与行为背后得动机 95%得想法来自您不知道得地方 将意识瞧作一种进化发展,显示出两点关键理念: 1.大脑就是身体得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从身体接收信号,并把信号传送到身体得各个部分。 2.我们今天提到得意识就是分层结构,它建立在早期意识版本得基础上,而早期版本仍处于运行中,层与层之间进行着持续地交互。 我们永远也瞧不到真就是得世界 简单来说,自传体意识就是关于我们就是谁得,而核心意识更为单纯地反映出我们在这里,以及我们持续存在着。杰拉德·埃德尔曼也提出一种类似得区分,她称之为原始意识与高层意识。前者聚焦于“当前记忆”,事情发生得时刻我们经历了些什么。后者使用语言来建构更复杂得意义。核心或原始意识涉及我们当前得环境、实际面临得危险,以及它提供得机会。扩展得或高层意识把我们与历史、社交世界联系在一起,监控我们融入家庭与工作团队得能力,调节我们得自我同一性及自尊,为我们得生活注入意义,行我们与周围人得联系。 整合与完善各种不同得信息,正就是意识得工作职责所在,但就是很清楚得一点就是,想要始终如一得完成这样得工作就是很困难得。结果,由于它得功能与神秘莫测得复杂性,意识充满了各种缺陷。 我们从内心瞧到这个世界,这种体验预设了一种区分方式,一方面就是真实事物构成得物质世界,哪里存在着密度与重量,而另一方面,就是内心非物质化得心理世界,那里形成物体及相互作用关系得表征。这种二元论观点对多数得科学家与哲学家们不再适用。此外,二元论哲学困境带给我们很实际得问题:世界统一性得虚假外观,以及自我能动性得错觉。 意识就是复杂得。为了呈现与谐一致得信息,以便采取行动,大量无法加工得信息被抛弃掉了。此外,那些缺失得部分、那些不一致,都被推论或记忆填充起来。换句话说,我们在仪式上体验到得就是一种模拟、一种虚构。 无论大脑出现怎样得损伤,她都会努力使它加工得信息显得与谐一致。 意识就是事后诸葛亮 实际上,我们得大脑经常在无需了解正在做什么得情况下,引发行动或对事件做出反应。 从这个角度来瞧,意识得进化价值并不就是能预先帮助我们做界定,而就是在木已成舟之后,提供反思得机会,反思我们知觉到得世界,以计划新得行动。使用意识,我们能够一直或改变我们得行为,并且我们能够为未来计划处更好得反应方式。就像马西奥所说,计划得优势在于“预见力” 意识很强大,很有用 但意识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可以进入自主调节领域,以控制我们得身体。 这些冥想技术得主要目得似乎就是寻找到一些超脱或置身事外得方式,它试图使意识进入一种状态,在哪里我们更少受到不安全感及恐惧得困扰。 身心医学已经就是我们了解到,意识干预在控制血压、头痛及睡眠障碍中得价值。此外,已经被证实,操控意识能够有效地改变自主神经系统得活动。自主神经系统可以被遗失触及,并能够被意识操纵。 新欢旧爱 对于我们接收到得所有数据,以及我们构建得所有反应,意识也许不能立刻理解它们,但潜意识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它为我们提供信息,就是我们了解周围环境,以满足适应环境得需要。“潜意识在我们得心理活动或行为中扮演者执行官角色。它收集信息,进行解释与评估,并为行动设立目标,整个过程迅速有效。”其中一部分就是知觉分类,借助这个过程,我们持续不断地把遇到得事物归入熟悉得类别。 每个人得人际环境都会随时间而变化。随着我们得成长,在人生早期阶段学到得东西需要被更新,一就是我们在青春期与成年期适应新得关系。此外,随着我们得成长,我们需要新得、更为灵活得分类,来适应我们周遭复杂多变得现实世界。 但在很多时候,我们会依据我们旧有得预期或假设来要求她们以我们认为应该得方式行事。对于新得人际关系与新

浅析学习内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浅析学习内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许多研究表明,亚裔学生,特别是中国学生在学业成绩上总是比同年龄的西方学生占优势。他们在各类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中国学生在创造力、新颖、独创的思想方面却不如他们在知识测验中的表现那么突出。诺贝尔奖是对科学家在某个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一种奖励,同时也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发展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的科学创新的标志,而我国至今未实现零的突破,这不能不让人反思我们的教育。因此, 对于如何培养中国学生创造力的问题,正越来越受到国内教育界的重视。影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诸如学习动机、人格特点、家庭背景、社会文化环境等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各种非智力因素中, 学习动机由于与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直接相关,因而成为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重要因素。本文从提高学生创造性入手,就培养与激发学生内部动机作一探讨。 一、内部动机与创造性 从心理角度讲,所谓动机,即行为的动力机制,它是发动或引起个体的行为,维持已引起的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历程。通常人们把直接推动个体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称为学习动机。例如“上大学”可作为学习的一种动机, 它驱使高中生在高考前埋头苦读,潜心备考。依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如好奇、喜欢挑战、喜欢独立掌握知识和独立进行判断,它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学习活动本身就能使这种动机得到满足,学习成功就是一种强化。如儿童从事游戏,体育爱好者从事体育活动等。外部动机是指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它是由学习活动外的情境提供奖励而维持的动机。如学生为了父母的奖励而学习。 内部动机对个体在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中能否体现出创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个体的内部动机水平较高,就会主动提出任务积极地对当前情境以及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搜索以产生各种可能的反应;即使受到外部刺激的干扰仍会保持开放心态,能够敏锐地知觉到刺激中较为隐蔽的与解决问题有关的重大线索,敢于冒风险,富有挑战性,思维新颖、独特、流畅,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玛布丽的大量实验研究证明内部动机对人的创造性具有很大的促进作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txt20如果你努力去发现美好,美好会发现你;如果你努力去尊重他人,你也会获得别人尊重;如果你努力去帮助他人,你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生命就像一种回音,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1、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2、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调节和维持功能 3、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4、动机的产生: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是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5、动机的种类:(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按需要的不同性质) (1)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动机的源泉不同)。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适度的奖赏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赏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这就是德西效应。(3)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6、从属动机:在行为动机中,有的动机出于辅助从属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偏弱,称为从属动机。 7、社会性动机:是以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涉及个人的工作、交往、对成就的追求等多方面。 8、交往动机:个体愿意归属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它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9、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合作、情谊、归属 10、成就动机: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11、成就动机的特征:(1)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 (2)具有坚定信念 (3)正确的归因方式 12、工作动机: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13、较有代表性的动机理论:本能理论、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认知与期待理论。 14、本能理论:有机体生来就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它不能解释人所有的动机行为。 15、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他将需要分为不同的五种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从最低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构成了一个需要等级,在不同情境下激励和引导着个体的行为。在需要层次中,层级越低,力量越强大。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性动机。然而,一旦较低层级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但这种需求层次的等级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会在低级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级需要。 16、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7、情绪:它包括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当情绪产生时,这三种层面的共同活动构成了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18、情绪与情感:(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的是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2)从发生的早晚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是随人的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3)从反映特点看,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摘要:学习动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各种学习理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便能有的放矢,使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好。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我们都应该尝试和探索的。下面就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做简单阐述。 关键字:学习动机阐释培养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阐释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学习困难的最大因素是动机,学习优异的最大因素也是动机。教育实践曾证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动机呢我们从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两个方面来探究。 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情形下,其他学生的优异表现或教师的教学风范,都可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学习动机,要求自己上进,希望自己也能具有象榜样一样的优良行为。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也有其不足之处,即采用强化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来维持学习动机,虽的确能收到一时之效,但这种只重视外在动机而忽视内在学习动机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本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正好与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相反,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动机应专注于学校的功课上,读书学习的教育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心理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任何内容前,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提出并尝试回答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东西,让学生们认为学习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所学内容符合他们的需要,而且让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学习,有能力达到教师对他的期望,这样才会维持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所谓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学生把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需要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过程。正确培养而不使其学习动机走上歧路或歪路也是很重要的。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作为一名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白,学习能使自己获得就业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我们还应该使学生明白,学历并不只是就业的唯一要求,目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有一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起就业并不一定难的观念,从而把学习当成自身的需要,使其自主的热爱学习。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动机中最重要和最重点的部分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奠基石,只要能把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和激发出来,那么他们就会自动地去学习和发现问题,在这

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谈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摘要:众所周知大学英语的学习十分重要,英语成绩的高低与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关系密切。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必须深入了解、细心分析在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并给予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引导他们朝着有利于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培养;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及作用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行为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学习动机则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人的一切有意识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决定并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同样,学习活动也是在一定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是大学生适应高校英语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其主动能动性、创造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心理动员。是实现高校英语教育目标的~个基本措施。 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具有激活、指向作用。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方向,以学习目的为出发点,它是推动学生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学习的动力。第二,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进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认真,还是敷衍,是勤奋,还是懒惰,是持之以恒,还是半途而废,这些差异都将取决于学习动机。第三,学习动机影响着学习效果。高的动机水平能取得高的学业成就,学习效率高,成绩优良:而没有动机力量或动机水平很低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还可能有其他不良行为。 二、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接受高等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大学,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明显呈现出多元性的趋势。据调查分析,大体上有四种类型。 (一)考试型 考试和检查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它属于表面性学习动机,一般包括两种情况,被动考试型和主动考试型。被动考试型的特点是: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以合格过关为目的。例如:为了能够拿到毕业、学位证书,必须学习自己并不喜欢的英语,以便通过国家规定的四级英语水平考试。主动考试型,即就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而学习,典型表现就是喜欢考试。由于当前的高等教育仍然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评定学生的,学生的绝大多数利益(例如:评先进、奖学金、入党、甚至就业)也和考试成绩相挂钩。所以,他们喜欢参加考试。这类学生,他们往往学习成绩比较好。 (二)兴趣型 感兴趣和充实感是学习的主要动力,这种学习动机是由于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的初步了解或个人的性格、爱好或觉得学习能使自己感到充实而产生的。他们觉得学习英语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有此学习动机的学生往往学习效果比较好。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对学习的一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上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是学习自觉性与认识兴趣,学生一旦有了自觉性,他就会对学习迸发出极大的热情,表现出坚毅精神,产生积极行动。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是学生近期内或长远的达成目标,正如有了靶子才能瞄准射击,有了目标才能为之努力奋斗,不管有多大困难,都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排除一切干扰,达到理想的彼岸。学习目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学习与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与集体利益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正确的、间接的、长远的学习动机。这类学习动机具有持久而强大的动力作用,它能推动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应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与个性特征的教育方式,易于接受,生动具体,富有感染性,使社会和教育的要求转化为个人的学习动机。诱导学生将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国家人民利益结合起来,不要产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不良倾向。 二、培养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知识”,要让学生认识

到知识对社会和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的需要,而且在满足这种需要所从事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教师在讲授每门学科或每章每节之前,必须生动有力地讲清目的、要求和任务,并结合教材内容阐明其对社会的意义以及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 另外,我采用新颖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果照本宣科、死搬教条,只能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使学生获得更直观、形象的认识。丰富有趣、逻辑性和系统性强的教学内容,生动的教学方法及作业的多样化,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三、重视学生学习成果的信息反馈作用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因此,应让学生知道自己作出的正确答案、学习成绩的进步以及在实际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以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在教学中,我有时进行一种专项训练,让学生自行做练习,并规定在一定时间、条件下完成。通过反馈,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紧迫感并及时了解自己的欠缺,及时取长补短激发上进心。如果没有反馈,则缺乏激励很少进步。。 四、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鼓励 对学生的成绩给予评价和表扬鼓励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功感,而后者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表扬与鼓励是我们对学生免费的赐予,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不要

行为背后的动机

每个人,每个组织,都有不为人知的动机,针对的动机的策略才是最有效的策略。 第一章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动机 95%的想法来自你不知道的地方 将意识看作一种进化发展,显示出两点关键理念: 1.大脑是身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从身体接收信号,并把信号传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2.我们今天提到的意识是分层结构,它建立在早期意识版本的基础上,而早期版本仍处于运行中,层与层之间进行着持续地交互。 我们永远也看不到真是的世界 简单来说,自传体意识是关于我们是谁的,而核心意识更为单纯地反映出我们在这里,以及我们持续存在着。 杰拉德·埃德尔曼也提出一种类似的区分,他称之为原始意识和高层意识。前者聚焦于“当前记忆”,事情发生的时刻我们经历了些什么。后者使用语言来建构更复杂的意义。核心或原始意识涉及我们当前的环境、实际面临的危险,以及它提供的机会。扩展的或高层意识把我们和历史、社交世界联系在一起,监控我们融入家庭和工作团队的能力,调节我们的自我同一性及自尊,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意义,行我们与周围人的联系。 整合和完善各种不同的信息,正是意识的工作职责所在,但是很清楚的一点是,想要始终如一的完成这样的工作是很困难的。结果,由于它的功能和神秘莫测的复杂性,意识充满了各种缺陷。 我们从内心看到这个世界,这种体验预设了一种区分方式,一方面是真实事物构成的物质世界,哪里存在着密度和重量,而另一方面,是内心非物质化的心理世界,那里形成物体及相互作用关系的表征。这种二元论观点对多数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们不再适用。此外,二元论哲学困境带给我们很实际的问题:世界统一性的虚假外观,以及自我能动性的错觉。 意识是复杂的。为了呈现和谐一致的信息,以便采取行动,大量无法加工的信息被抛弃掉了。此外,那些缺失的部分、那些不一致,都被推论或记忆填充起来。换句话说,我们在仪式上体验到的是一种模拟、一种虚构。 无论大脑出现怎样的损伤,他都会努力使它加工的信息显得和谐一致。 意识是事后诸葛亮 实际上,我们的大脑经常在无需了解正在做什么的情况下,引发行动或对事件做出反应。 从这个角度来看,意识的进化价值并不是能预先帮助我们做界定,而是在木已成舟之后,提供反思的机会,反思我们知觉到的世界,以计划新的行动。使用意识,我们能够一直或改变我们的行为,并且我们能够为未来计划处更好的反应方式。就像马西奥所说,计划的优势在于“预见力” 意识很强大,很有用 但意识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可以进入自主调节领域,以控制我们的身体。 这些冥想技术的主要目的似乎是寻找到一些超脱或置身事外的方式,它试图使意识进入一种状态,在哪里我们更少受到不安全感及恐惧的困扰。 身心医学已经是我们了解到,意识干预在控制血压、头痛及睡眠障碍中的价值。此外,已经被证实,操控意识能够有效地改变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自主神经系统可以被遗失触及,并能够被意识操纵。 新欢旧爱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之浅议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之浅议 摘要: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个体,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爱好和学习信念等内部 学习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主要表现为学生 学习知识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动机激活选择自主创造榜样完善 动机,是指引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 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二是指向功能,即 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三是强化功能, 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 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这是在所有动机划分中,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而且对教育实践具有相 当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选择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性,突出地表现在对学习对象

的选择性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一连串的选择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是随便将什么内容都作为学习的客体 来对待,而总是选择那些最合意的内容作为学习客体;同时,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加工、整合和改造也都是有选择的, 都要进行过滤、筛选和优化组合;学生选择的正确与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例如学习内容相同,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一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学习,其结果往往是大相径庭。当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是有条件的,必须按照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在教育的现实条件和可能性之中进行选择。 二、自主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 主体意识,有明确的目标和积极的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学习并深入地理解教材,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应用于实践当中;其次,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做是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和调控,充分发挥潜力,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积极向老师质疑、请教,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目标。这在学生的自学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 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认识和发展潜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 挥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内化和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