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何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何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何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

高飞刚上初三,爸爸妈妈对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他们期望儿子在未来能够展翅高飞,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这天晚上,高飞正在看韩寒的《三重门》,边看边喝彩。高飞的爸爸奇怪,儿子今天怎么这么激动?因为平曰里他看书总是悄无声息的。于是,爸爸便问高飞:“有什么值得喝彩的?说出来让爸爸见识见识!”

高飞便把韩寒那种叛逆精神讲给爸爸听,爸爸听后却不以为然,有点不高兴地说:“以后不要再看这样的书了,这会影响你学习的积极性,你还是好好上你的课吧,这样将来才会有出息。”

“韩寒的学习不好,可是你看他现在多有出息啊!做自己喜爱的工作,还玩赛车,这也是我向往的生活!”高飞接过话茬,兴奋地说。

“韩寒这样的是极少数,你看看有几个有出息的人是韩寒这样的啊?别学他的什么叛逆精神,对你一点儿好处都没有!”爸爸严厉地说。

“跟你也说不明白,反正我就爱看他写的文章!再说了,将来有没有出息是我自己的事,你们别管我!”说完,高飞走进了自己的房间,继续看《三重门》去了,留下一脸愕然的爸爸独自在客厅坐着。

给您支招

如果对孩子的逆反心理与逆反行为听之任之,就会阻碍他的成长,甚至导致病态的人格。反之,如果对其粗暴制止或强行压制,则又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将他们推向另一个极端。那么,如何科学地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呢?

1.用同理心疏导孩子的逆反

父母疏导孩子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同理心,也称同感,是指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尽力感受孩子体验到的情感。同理心并不是要求家长有跟逆反心理孩子一样的逆反心理或言行,而是要求家长设身处地地考虑孩子所遇到的问题,体会孩子的心理感受。比如:如果故事中高飞的父亲能够用同理心来对待孩子的问题,那么效果会迥然不同:“高飞,我明白你现在的想法,你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向往着有一天和韩寒一样玩赛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个想法本身没有错,爸爸年轻时候也这样想呢!可是又怕由于自己的叛逆,失去了学习的黄金时间和宝贵机会,所以我还是选择了认真学习。你现在的心情爸爸特别能理解,我也相信你会做出正确的选择!”父亲如果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上,用同理心来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叛逆,效果可能会更好。

2.适当进行自我表露

家长可以在孩子跟前讲述自己也曾有过偏执、怨恨或古怪言行的经历,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表露,这样可以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当孩子觉得自己不能被人理解时,家长可以适当地透露自己也曾有过的类似感受或体验。这样做,有助于有逆反心理的孩子解除心理防线,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面质,“一语惊醒梦中人”

面质是一种质疑技术,指家长对有逆反心理的孩子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情绪体验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面质的目的并不是指出孩子说错了什么和做错了什么,而是把重心放在讨论问题,帮助孩子身上。比如:家长可以这样面质:故事中的高飞“你说的韩寒的叛逆精神爸爸大致理解了,确实挺有道理的。可是叛逆的孩子很多,最后成功的却寥寥无几,这是为什么呢?”父亲的疑问会引起孩子的思索,使孩子学会辩证地看待当前所面临的问题。面质的意义不在于否定孩子,贬低孩子,教训孩子,而在于启发孩子,激励孩子。通过面质,家长可以一方面设法动摇孩子的不合理信念,一方面启发引导孩子树立理性、现实的信念。

另外应当注意的是,为了达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面质的提问方式通常都比较尖锐。这就要求父母对孩子是真诚、尊重、信任的,切忌用面质来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4.改变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一

面对处于逆反期的孩子,父母应当审视自己是否有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比如:“专断”、“粗暴”等。孩子们不会无缘无故与家长作对,有时候,父母的一点点改变,就会带来很好的效果。另外,任课老师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也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有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与老师及时沟通,并婉转地提醒老师进行改变。

5.关注孩子身边的伙伴

孩子的身边总有一群伙伴,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辈群体的影响对孩子是非常大的,所以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身边的伙伴。有机会的话,家长可以介绍孩子认识一些开朗活泼、善解人意的伙伴,在潜移默化中止孩子的逆反性格得到转变。

6.接纳孩子正确的“叛逆”

叛逆不一定全是错的,这一点,家长也不能忽视。

亿万富翁井户出生于日本静冈县山坳中一个贫寒的家庭里,父亲是位雇工,靠帮人采伐木材挣得的微薄收入,勉强支撑着一家人的生计。母亲也只是做

临时雇工,收入非常少。他们希望井户能够赶快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挣一定的工资贴补家用。可井户有自己的理想,他虽然理解父母的意愿,但他觉得,如果要实现理想,就一定要有知识,要坚持上学。母亲怪他不懂事,可少年井户仍旧坚持己见。

初中毕业后,他决定去比较大的滨松市工作。为此,他又与父母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因为父母不希望他离家工作,认为在本地找一份工作能够维持生计就很不错了。但井户却认为,如果留在本地,实现不了他的梦想。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禁果逆反;超限逆反;信度逆反 【论文摘要】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独立的过渡期,逆反心理是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心理表现,逆反心理引导不当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消极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春期生理和身心发展迅速有关,也与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不当有关。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不能一概而论,应加以分类,只有针对不同形式的逆反心理进行疏导,才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态。是指个体对于外界的教育引导所取的一种负向心理活动,它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它与中小学生的执拗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中小学生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一、逆反心理的结构和危害 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在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 第二,从特殊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他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第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现在有一种倾向,即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把逆反心理说成是

孩子开学复课做好学生的安全和心理疏导工作

孩子开学复课做好学生的安全和心理疏导工作 冬去春来,繁花已盛开,我们共盼开学的日子即将到来。从居家学习到开学复课,同学们经历了异“长”的假期,会不会有“异常”的心理,遇到“异常”的困难?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可能,我们也要做好万全的准备。由衷地期望与家长们一起,家校协力,为同学们构筑起坚不可摧的成长防火墙。 一确保安全,点对点,严格遵照防控要求 学校会按照上级防控的要求做好各种准备,但要做到“一对一”的细致落实,就需要“点对点”,我们要拿出“绣花功夫”精准施策落实各项防控细节。 1.确认健康绿码。学生及其家人必须均为健康绿码。来校前,学生及家人必须无咳嗽、发热、腹泻、乏力等症状,无其他传染病,和境外归国人员无接触,否则不得返校。这是对自身负责、对他人负责,也要对法律负责。 2.规划出行方式。走出家门,就要做好防护。规划好上下学的出行方式,尤其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一定要做好防护。在上下学高峰期,到了学校校门口等人员聚集的地方,一定要戴好口罩,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接触。 3.学习防护方法。家长需在开学前教会孩子一些必要的自我防护方法,如七步洗手法、佩戴和摘取口罩的正确方法、打喷嚏或咳嗽的规范动作、活动及如厕方式、上下学安全要点

等。 4.准备好“健康包”。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生活习惯,如果有条件或者方便,给孩子准备一个“健康包”,可含口罩、消毒湿纸巾、一小瓶免洗洗手液等,做好自身的防护准备。这些是疫情防控的应急举措,有些也可成为家庭教育的常态习惯,特别要理解必要的检查、报备、工作流程和很多特殊的规定,换位思考,充分信任,虽会给自己带来短时间的不便,但归根到底是为了孩子的健康,也是为了他人的健康。相信学校的安排,做好同向而行的教育伙伴。 二调整作息,对准时,逐渐对接学校时间 虽然之前学校在居家学习阶段会要求“在家在校一个样”,但毕竟“居家学习”和“学校学习”还是不同的。早上起床的时间,晚上睡觉的时间,还是需要重新按照学校的作息调整。养成健康的睡眠习惯是比较重要的一点。睡眠医学研究显示,学龄期的儿童每天至少要有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会引发一些行为以及健康方面的问题,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孩子的好习惯都是从父母开始的,家长要从自身做起,减少自己熬夜的时间,以身作则地让孩子懂得按时睡眠就像健康饮食和每天锻炼一样重要。建立一套“睡眠程序”也会对睡眠带来帮助,比如睡前喝牛奶-洗漱-阅读-与父母道晚安这样的睡眠程序,会使睡觉也充满仪式感,产生

(完整版)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疏导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疏导 小学生作为国民未来的希望,也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点之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内容。因为健康的心理是所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要通过个体心理机制的选择和内化才能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学生由幼稚走向成熟,也是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所以,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使其先成人再成才,这将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也是学校各科教育的一个共同基础。为此,在小学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深入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并采取适当的疏导手段,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小学生之常见心理问题 小学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文化素质教学,当我们教学的对象是8-14岁的少年儿童时,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群体的社会认知水平以及对外界环境刺激的适应能力。小学生一般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有他们的世界,擅长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理解周围的事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常都很高,但是当他们受到外界的刺激时往往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认为差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优秀的学生也会或多或少存在些心理问题。下面我就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分析,针对不同的小学 1、消极放纵

后进生往往在成绩生与其他同学有比较大的差距,由于知识断层使得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了放弃心理。直接的表现就是无法完全参与到日常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常有出人意料的异常举动,以引起别人的重视,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伺机放纵自己,或者借机起哄捣乱。 2、内向自卑 后进生由于在成绩上落后于其他同学,又缺少老师对其的重视,从而觉得自己怎么“处处不如人,难有如人处”,因此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这就是常见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产生使得学生做事缺乏自信,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容易封闭自己,一些胆小学生更是心有余悸,三缄其口。 3紧张焦虑 有些教师对后进生往往是“恨铁不成钢”,对于其表现经常是加以批评,因此在一次次学习失败的体验后或者在考试不及格后,就产生了忧虑、烦躁、精神紧张等情绪,从而导致他们压抑自己的学习热情。 4、抑郁孤独 这类学生往往性格孤僻、胆小怕事、谨小慎微,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他们不喜欢同别人交往,朋友很少,对人比较冷漠,平时寡言少语,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得不合群,基本属于孤独型。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在课堂上以旁观者的态度来对待教师课堂问答,有时甚至还产生躲避心理。存在这种抑郁心理的学生,往往到一定程度后,学

儿子最近逆反心理比较严重怎么办

儿子最近逆反心理比较严重,让我很头疼。 昨晚他要跟我一起洗碗,我让他穿上鞋,因为厨房地板上有水,不象客厅地板,不穿鞋问题不大。可是,他非不穿鞋,就要进厨房。我不让他进,就开始大哭,让他穿鞋,他就说,“我不怕有水”“打湿了脚,会感冒的”“我不怕感冒”……总之,坚决不穿鞋。真不明白穿鞋有这么困难吗?我坚持自己的意见,“妈妈给你三个选择,第一,穿上鞋进厨房跟妈妈一起洗碗;第二,不穿鞋就在客厅玩耍;第三,不穿鞋不洗碗不玩耍,大声哭闹”。结果,他选择了第三条,趴在地上大声哭闹,一听到我洗碗的声音,他就伤心地叫道,“我要自己洗碗,我要自己洗碗”。我不理他,把前面的三条又重复了一遍,他让步了,“妈妈给我穿鞋,妈妈给我穿鞋”我生气了,“自己能穿鞋,为什么要妈妈穿鞋?”坚持让他自己穿鞋(其实,现在想来,我应该给他穿鞋,因为他在给自己找台阶下,我却没有给他这个台阶)。又僵持了一会儿,他又说,“妈妈拉着我的手去穿鞋”。于是,我拉着他的手来到沙发边,看他自己穿上鞋,然后进入厨房,很快就喜笑颜开了。 说说自己的感受,感觉处理不当。如果事先告诉他,厨房有水,应不应该穿鞋?给他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大概就不会发展到后来我命令他穿鞋,他却坚持不穿。而且,后来他让我给他穿鞋,就是让步了,只不过给自己找个台阶,但我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自己是不是太死板了?

“宝贝,真高兴你愿意来帮助妈妈,现在妈妈有一个问题请教你,厨房里又水呢,如果你弄湿了小脚丫,着凉了,生病了,妈妈还要辛苦的照顾你,你也会难过,那么你说该怎么办呀,你帮妈妈象个办法吧?” 儿童逆反期 儿童分别在3岁、6岁、12岁左右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是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一般说来,3岁和进入少年期的逆反心理更明显。 翻一翻书,看一看各类谈逆反期的文章,绝大部分认为逆反心理是不好的,必欲除之而后快。实际上,逆反心理是儿童发育正常的表现,儿童生理、心理发展到这个程度,一定要产生一点逆反心理才算成长了。这段时期,孩子的很多能力都呈跳跃性发展,明显地上了一个台阶。孩子本事大了,看世界的角度不同,观点也要跟着变化,心理活动也频繁起来,而幼儿原来的活动大多数是由成年人安排,自由幅度小,现在产生点逆反心理是再正常不过的。 特别注意:孩子在3岁左右进入第一反抗期。这一时期的孩子,语言智能和动作智能基本发展成形,开始具有永久记忆能力,精细运动进入构思建构能力发展关键期,大肌肉运动进入控制物体平衡能力发展关键期。从一个不懂事的小人进入一个小大人阶

幼儿园心理辅导案例(4)

幼儿园心理辅导案例 一、个案情况介绍 邬意韬,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有很强的记忆力,学知识很快。他从小跟姥姥在一起生活,老人对孩子照顾地无微不至,从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玩,对孩子百依百顺,老人没有文化。孩子父母虽然都是机关工作人员,但对孩子的教育却顾及甚少,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指导,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孩子在心理方面存有明显的障碍。 二、存在的问题。 1、心理脆弱。在幼儿园,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就放声大哭;小朋友跟他开玩笑,说姥姥不来接他,他也哭。 2、自理能力差。老师让小朋友学着叠被子,他不会叠,也哭;让他学着做值日,他说不会,让他跟小朋友学,他也哭。 3、不会和小朋友交往。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交往很少,不爱跟大家说话,自己坐一边,不肯参加班里的活动;大家玩玩具,他想玩,却不敢跟大家在一起。 三、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1、遗传因素。 据的邬意韬姥姥讲,邬意韬的妈妈小时侯也是这样胆小,很怕羞,长大后就改掉了原来的毛病。 2、后天的教育环境。 老人对孩子照顾太多,生活技能方面缺乏必要的锻炼,导致他自理能力差;再加上周围同龄小伙伴少,很少和孩子在一起,使他不知道如何跟大家相处,遇到事情总想着让姥姥帮忙,姥姥不在身边,他便不知道如何是好,只能用哭来发泄心中的不愉快。 四、采取的措施。 1、做好家长工作,请家长在家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给他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锻炼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让孩子多和同龄人在一起,学习必要的交往技能。 2、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由于邬意韬心理比较脆弱,我在班中提议小朋友们不要吓唬他,应该多帮助他。孩子们都非常有爱心,经老师一提醒,和邬意韬开玩笑的少了,和他争玩具的几乎没有了。 3、发扬其长处,树立其自信。 根据邬意韬记忆力非常好的条件,平时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我们经常给他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复述故事,请他朗诵儿歌,慢慢地他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 4、教师给予个别指导。 由于邬意韬生活技能比较差,在平时老师经常给予个别指导:教他如何叠被子,如何做值日,如何整理自己的物品。 五、教育效果。 两个月以后,邬意韬有了明显的进步。 1、他已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能自己叠被子,能心情愉快的做值日,自理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2、他开始和小朋友交往,并学会了一定的交往技能。偶尔与小朋友发生争执,他也学会了克制,不再掉眼泪,初步学会了与人合作。 3、能比较主动的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来,做事不再缩手缩脚,自信心有了明显提高。 看到孩子进步这么大,邬意韬的奶奶无比感激,我们也倍感欣慰,没有什么比孩子的进步更值得我们骄傲的了。从中我更坚信了这一点: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你用心了,所有的问题都将会迎刃而解

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心有灵犀一点通 ——浅谈如何做好高中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高1113班班主任李平华 两周前,办公室的同事开玩笑对我说:“李老师,你们班得请个风水先生来制一制!”事出有因,我所带的这个班自高一起出现过几例典型的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特别是近两个月接连出现了两起这样的事件:11月17日,一名体育生在师大培训期间突然胡言乱语,说看到了一些诡异的东西,回家后一直沉默不语,卧床不起,目光呆滞,判若两人;12月15日,一通宿女生在早读到校途中,疑遭受陌生男性惊吓,进教室后显露出神情极度恐慌的样子,见了男性便吓得大哭。幸运的是,这两位学生经沟通和治疗均已恢复正常,但当时确实让我一筹莫展!最近我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了解到的一些实际情况,就怎样做好高中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谈一下我的看法。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收集整理详细的学生家庭档案,做到有备无患。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其家庭成长环境、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有很大的关系。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很多家长对子女只有要求、训斥,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会给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以本班为例,不少学生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就是:不考上二本就不送读大学,三本没有什么读的价值,只上专科线就直接去打工。有几个学习态认真,但基础很差的学生对于家长这样的要求便直接产生了放弃学业的念头。因此,我们在整体学生档案时,不仅仅是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的收集,更要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工作单位、脾气性格、以及学生与家人的相处关系做好详细的记录。这样才便于我们重点关注一些问题家庭很问题学生,对症下药。以本班出现的几例心理问题的案例来说,高二时让校长都头疼的陈姓男生,其成长环境就很特殊。其父亲跑长途客车,母亲售票,很少在家。自小该生就过着几乎独处的生活,且小学时受过别人的欺负,曾留下较深的心理阴影。缺少家人的关爱、父母的沟通为其心里问题的产生埋下了祸根。 二、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做到明察秋毫。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十分繁重。此时,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压力和学生自身的心理压力,学生会表现出以下几种心理状况: (一)刻苦型

解决孩子逆反心理的对策

解决孩子逆反心理的对策 典型事例 “我女儿比同龄孩子早熟,她上五年级的时候,就知道讲究吃穿了。一开始,我给她买的衣服她不喜欢,还冲我嚷嚷。我对她说,从小要养成艰苦朴素的习惯,不应该在物质上和别人攀比。她不说话,我以为她接受了。谁知后来,她虽然不再冲我嚷嚷了,但是却死活不肯穿我给她买的衣服。得不到她想要的衣服,就借同学的穿,把我气得……你说,这孩子怎么就不懂事呢?” 逆反心理简析 孩子有了逆反心理,经常是你要我这样,我偏不这样,反而要那样。这种情形让家长很恼火,家长越恼火就越发训斥他们,但家长的训斥起不了什么规劝作用,反而更增加了他们的反感情绪。家长这时不能正确理解、谅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很容易就会走上逃学、离家出走,甚至犯罪的道路。这种逆反心理绝不止是个别人的偶然冲动,而是一种孩子成长路上必然出现的心理现象,需要家长普遍关注。 孩子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有着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十来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期。这时,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反对成人再把他们当小孩看。为了表现自己非凡的思维和能耐,他们喜欢对任何事情都采取批判、否定的态度。然而事与愿违,当他们发现外界始终无视他们的独立存在,对他们的自我表现一概否定或根本不感兴趣时,他们又会采取更尖锐更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这是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因。二是家庭、学校的因素,比如老师、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没有顺应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对他们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使他们身心疲惫、不堪重负,于是就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故意跟老师、家长对着干。这是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外因。 在当今家庭,有很多家长遇到上面类似的问题。孩子们有的不与家长交谈,有的对家长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此时,做家长的学点心理学知识很有必要,尤其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新新人类”、理解孩子,和孩子很好地沟通,积极地教育孩子。 应对策略 现代家长应认识到,逆反心理是孩子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作为一种好奇心、探索欲、独立意识,适当的“逆反”还是一种好的心理品质。但是,不适当的、过分强烈的或是扭曲的逆反心理,是有害的。 对策一:学会用新的办法管教孩子。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这个人生的特殊年龄阶段,家庭关系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变以往那种由家长决定一切、孩子只是服从的局面;家长需要多从孩子角度考虑问题,努力与青春期的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以相互理解为基础,以沟通

青少年叛逆怎么办

面对孩子的叛逆,有的父母能泰然处之、轻松应对;而有的父母却无计可施、痛苦不堪。原因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关键就要看父母了不了解孩子叛逆的真相! 孩子叛逆的真相就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发展,孩子的大脑开始发育,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并增强,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逐渐具备了探索世界、自己做事的能力,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或“成人了”,需要得到父母的认可、尊重和信任,反对父母的控制和约束,想要拥有独立的决定权,而父母却没有及时意识到这一点,仍然把他们当作年幼无知的小孩来看待,不尊重他们的人格,不信任他们的能力,喜欢控制、约束他们,让他们感到内心压抑、没有自由,为了“维权”,他们就会起来反抗,出现叛逆。 一旦父母知道了孩子叛逆的真相是什么,就不会再为孩子叛逆的问题而纠结了。 在尊重孩子方面,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父母要尊重孩子独立的个体,主动放低身段,跟孩子做朋友,平等与孩子相处,遇事多跟孩子商量,多倾听和采纳孩子的意见,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尊重他、爱他的,这样孩子就不容易叛逆了。

在理解孩子方面,父母要多包容孩子的叛逆行为。青春期的孩子处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发展的高峰期,他们的身体急剧发育,第二性征开始出现、体内激素大量分泌,激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会严重影响人的情绪。由于受到激素的刺激作用,孩子常常身不由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本身也是“受害者”,父母要多理解、关心和包容他们。 在信任孩子方面,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天性和潜能。“人之初,性本善”,父母要知道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想学坏的,每个孩子的身上都具有巨大的潜能,喜欢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不能轻易怀疑、担心孩子会学坏,而试图去控制孩子,要给孩子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父母对孩子越信任,孩子就容易往好的方向发展。 江西龙虎山文武学校是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景区管委会作为江西特色教育品牌,集团办学近三十余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学校由全国武术宗师、道家功夫传承人释延新武术导师创办。特别是针对提升学生成绩、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品德形成了一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课题研究方案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它是一种内心的反向力量,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就会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产生心理障碍,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努力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的思想和行为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初中生正处在人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恰巧也是他们向往成人,渴望成人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与家庭的联系逐渐疏远,对父母和老师的权威产生怀疑,甚至发生反抗行为。他们要摆脱由这些成年人规定的各种形式的束缚。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需要每个老师认真对待的。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所论的“逆反心理”指的是初中生处在青春期,高速发展的自我意识带来了强烈的自我做主的愿望,但由于其经验见识的相对欠缺,容易将“自我做主”表面化和歪曲,即将“自我做主”的愿望通过“不听从他人”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中学生比较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本课题旨在通过分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寻找疏导策略。 三、研究的内容 a) 逆反心理的表现及识别,及时归纳学生的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总结他

们的外在和内在一些特征,能够做出合乎实际的判断。 b)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对学生产生这种心理现象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 c) 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通过大量的分析实践,形成一整套针对学生逆反心理疏导的方法,总结案例,使学生及时调整心态,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 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过程 (1)申报阶段(2011年8月-9月):认真选题,申报课题,制定研究方案。(2)准备阶段(2011年10月-11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个别访谈、咨询,召开座谈会。 (3)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5月):先进行个案研究,总结经验,然后推广实施。同时,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4)总结阶段:(2012年6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2.方法 (1)个案研究法。通过此方法探讨学生逆反心理发生的原因,找准针对这种心理反应的有效解决方法。 (2)分析比较法。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找到合乎学生实际的方法,提炼出更好的解决思路。 (3)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个别交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形成原始材料。 五、读书学习计划与完成读书笔记和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具体措施

xx心理疏导方法 小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学校教育显然十分重要,我们的家长不该轻视,必须重视孩子发展,就必须去了解自己的孩子今天的发展,遇到有心理障碍的孩子必须去疏导他们不应负有的心理障碍,小学生心理疏导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1、消除孩子的戒备心理,进行情感疏导 有些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他对父母存有戒备心理,使之出现无形的隔膜,父母在日常生活起居中应知道孩子的这些变化,假如不去沟通,不就此建立真挚的友谊,势必造成孩子那“朽木不可雕也”。 古人云:“生不教,父之过”,孩子发展到今天,教诲引导时不容半点虚假,也不能再去伤害他们脆弱的自尊心,正面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以“一切从头再来,好坏看今后表现”的精神激励,使孩子会看到希望。 2、学习动机的疏导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并不意味着责任全在教师,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当孩子入学后学习困难或没有学习动机,成绩老是落在别人后面,难以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对此情况学校老师会通过一定途径告诉家长,家长要主动与老师取得联系,与老师一起商讨激发孩子学习动机的策略,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让孩子树立学习信心,对孩子在变化中取得的每一点进步给予表彰激励。 3、做好孩子的心理医生 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心理素质培养尤为重要。父母要对孩子观其颜、察其色,采取有效教育方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1)关心孩子的心理表现和心理变化,通过谈心、做朋友形成更密切关系,从解决矛盾着手,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 (2)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家长可以通过媒体有益的故事、电影、电视的某些片段,分析情节中蕴含的道理,使他们能看到现实社会

真实的一面,提高他们能经受困难和挫折的准备,发展心理平衡感,增强心理承受力。 (3)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家长要有意识地创设让孩子树立勇敢、坚韧、百折不挠解决问题的情景,从中使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或失败和挫折的痛苦,锻炼心理承受能力。 疏其心,导其行,家长需要多多了解小学生心理疏导的方法,除具备细微耐心外,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培养孩子经得起风雨的参天大树。

学校做好疫情期间学生心理健康疏导总结

学校做好疫情期间学生心理健康疏导总结xxx大学把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贯穿疫情联防联控工作的始终,突出“四个精准”,全力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1.精准引导,戴上“心理口罩”。 学校及时发出一封公开信,倡导学生在突如其来的考验面前保持理性平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全校上下联动、同频共振,构建全方位、全覆盖、全天候的宣传矩阵,大力宣传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和防控知识,着力讲好xx师生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精准推送心理调适系列科普及心理减压文章,为广大学生戴上“心理口罩”。 2.精准摸排,构筑“心理防线”。 学校充分发挥“四级”预警防控体系的信息联动,开放线上心理测试平台,对学生心理需求进行调研,对疫情严重地区学生逐一了解情况,按照“一人一策”建立学生台账,严格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安排辅导员、心理委员等专人加强与重点疫情防控地区有来往学生的沟通交流,做到动态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第一时间上报、措施第一时间到位、问题第一时间解决。 3.精准帮扶,开好“心理处方”。

学校开通xx大学心理咨询预约热线,为产生焦虑、压抑等问题的学生提供线上帮扶。加强对特殊群体的重点支持,对有需要的学生及时给予跟踪心理帮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将不同时期同学们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和困惑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微信推文予以解答和疏导。 4.精准疏导,做好心理主题教育。 学校组织开展线上“用‘心’战‘疫’”主题班会,同学们分享、讨论个人学习心得和心情小故事,传递积极力量;开展“逆境携行,你我同心”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逆境与挫折,及时调整负面情绪,相互给予关爱支持。鼓励学生发挥专业所长,为抗“疫”加油。

孩子逆反心理太强家长该怎么办

孩子逆反心理太强家长该怎么办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有阶段性的,一是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由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会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亲的观点会产生冲突;第二个逆反时期是在青春期前后。 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宝宝的这种逆反表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随着宝宝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他的心理需求也跟着发生急剧的变化,如果父母还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宝宝,要求宝宝,宝宝就会用他的行动来反抗。反抗是宝宝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如果这个时期宝宝的发展受到压抑,他的个性就无法得到发展,就可能影响到宝宝今后的成长。因此,经历“反抗期”是宝宝正常发育的必然阶段。 首先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他当作朋友平等对待,如果不是唠叨就是打骂,孩子必然把你的话当耳旁风,心理上也会产生反感。 其次要冷静分析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是成人方面的原因,就应注意改进,成人应言而有信;如果是孩子无理取闹,则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其逆反行为不予理睬,事后再进行教育、诱导,说明利害关系,千万不要“犟过孩子头”而火上浇油,把事情搞得更糟。还可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孩子服从正确的教育。例如孩子在外面玩,明明走得动却不肯自己走路,一定要你抱,你可以这么对他讲:“你看那边的小弟弟都自己走路,你不会比他差吧?”孩子为了表示自己能干,就会自己走路了。这种方法用得得当,不亚于正面说教。 最后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例如孩子好奇、好问、爱动脑筋,家长要因势利导,讲一些孩子听得懂的道理,不要一有逆反言行就全盘否定。当然,发现孩子的行为具有危险性时,应及时制止,并讲明道理。总之,我们要认真研究幼儿逆反心理这一现象,并耐心地教育、诱导,从而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对待存在逆反心理的孩子,家长一定要耐心的与他进行交流,如果方法不当,孩子很容易在抗衡中积累着经验,看看事后所对人产生的影响,从而进行更好的应对,所有提升孩子的心智水平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及疏导(王伟)

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及疏导 王伟 (和寨九年制学校甘肃凉州 733000) 摘要:初中生的逆反心理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学生情感的失控给教育工作、社会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认识、分析初中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并对此采取科学的疏导对策,有利于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初中生;逆反心理;成因;疏导策略 Abstract: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junior high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ve the inverse psychology. If the students are out of control in feelings, they will take a great impact on education and society.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that form junior high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verse psychology and to take reasonable strategie s. Doing this is helpful to form a healthy psychology and perfect personality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Junior High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verse Psychology; Causes; Reasonable Strategies 初中时期是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大约为12岁-16岁。发展心理学认为,这一时期的初中生极易产生反抗情绪,被称为“第二反抗期”。 [1]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经常表现出有朝气,精力充沛,充满热情,但他们的情绪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已不再简单地服从成人的权威,甚至会反抗权威,这就是逆反心理在作祟。对于逆反心理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逆反心理泛指个人用反向的态度来对外界的劝导作出反应的现象;有的认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强烈抵触情绪;还有的认为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需求采取截然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的确,初中生逆反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一些初中生不服从老师或家长的教育指导,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更有甚者拉帮结伙,挑战社会,危害社会。种种逆反表现常令家长和教师叫苦不迭,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学生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初中生逆反心理,从而科学、有效地引导初中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逆反心理的涵义及形成过程 (一)逆反心理的含义 “逆反心理”一词的意义最早于1966年由德国心理学者Brehm提出。“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 react-ance)指当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或被威胁的时候,个体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动机状态。80年代和90年代的研究表明,个体在逆反心理的水平高低上表现出一定的特质性差异。[2]Brehm认为,逆反心理也可以被定义为是一种特殊的人格特质,即人们在要求自主权和自由支配权的强度方面存在

如何对残障儿童进行心理疏导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育人是一项十分漫长而艰巨的智能工程,特别是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要教育好残障儿童(指盲、聋、自闭症、肢残和智残学生,由于生理上有缺陷,造成生活学习和交往等方面特别困难,而需要给予特别帮助和照顾的学生),不知要比常人多洒下多少心血和汗水,下面笔者拟就如何对残障儿童进行育人谈点粗浅的体会,旨在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商榷。 1.以爱心抚之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是教师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道德情感,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和极其重要的教育手段。学生是教师的特定工作对象,教师的一切工作内涵都应浓缩于―个爱字。正如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特别是残障儿童是一个生理上有残疾,心理上有创伤、求医无望的不幸学子,由于社会上的种种偏见,人们对他们的了解认识不够,关心和尊重不够,有些学生在家庭里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体验不到家庭的温暖。于是,他们迫切希望在学校里能得到在社会上和家庭里得不到的东西――关爱、信任、尊重、鼓励、和蔼、温馨,尤其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关心和爱护。为此,一个称职的特校教师必须懂得爱的艺术,把爱体现在关怀、理解、支持这六个字上,在学习和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用无私的爱去感化、温暖他们那已经冷却的心,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带领他们走出迷茫,使他们感受到校园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为他们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和生活能力提供保障。在工作中,我常常蹲下身子与残障学生平视交流,与其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疾苦,为他们排忧解难:还用自己的钱带感冒生病的学生到医院治疗,回来后坚持守护在床边端水喂药和护理;学生的衣扣掉了帮其补上;学生的牙膏、香皂等日用品用完了及时帮其买回来。让残疾学生在爱的暖流中增强信心,重塑自我。实践证明,爱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基础,是转变残疾学生永不衰竭的原动力。 2.以耐心导之残障儿童由于生理上的原因,会产生许多心理障碍,出现许多心理问题,无论是在学习认知、人际适应、行为问题、情绪问题、性格缺陷、自我概念等各个方面以及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均显著劣于正常儿童,如自控能力差、意识薄弱、容易暴躁、焦虑、胆怯、恐惧、自卑和自暴自弃,且比较任性、多疑、固执、孤僻等等。尤其是重度问题学生时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这都在情理之中,教师和家长无需视为洪水猛兽,动辄训斥,怒不可遏目,更不能歧视、厌弃和排斥他们,放弃对他们教育的责任,而应该是毫不动摇、不厌其烦地、坚定不移地去教育、帮助、关心他们。只有做到耐心、文明、态度和蔼,才会获得教育的成功。在日常工作中,一方面,为了防止学生有不良行为或是搞破坏性活动,注意加强学生的身心康复训练,经常反复提醒,言传身教,持之以恒地关心教育他们,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前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卫生习惯,纠正他们不良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由于残疾儿童每取得一点成绩都要比健全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汗水,付出更大的艰辛和努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颗仁慈、宽容和博爱之心,给他们以诚挚的鼓舞和希望,多鼓励、赏识他们,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目光、信任的点头还是爱抚的微笑都会给残障儿童带来快乐和鼓舞。[!--empirenews.page--] 3.以诚心待之残障儿童一般阅历较浅,经验不足,依赖性强,特别是聋哑学生,从小缺乏有声语言,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生活,他们唯一能用来认识世界的就是一双明亮的眼睛,所有的信息全来自于直观感觉,其模仿性强,很容易受表面行为的影响。而在学生眼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他们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榜样。为此,教师在与学生共同生活和学习中,身教比言传显得更为重要。要时刻记住:教师站在讲台上,就是学生的活教材,对人对物一定要抱着诚心诚意的态度,凭着一颗赤诚之心,以高尚人格和魅力感化人,用平等的心态感染学生,用真诚的关怀感动学生,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益友,以此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从而激发起他们成才奋进的激情,朝着崇高的目标前进。 4.以信心育人残障儿童的残疾、缺陷是生理性、器质性的,很难改变,致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畏

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许多家长抱怨说,初中孩子特别不听话,爱和大人顶嘴,叫他向东他偏向西,叫他不干他非要干,逆反心理特别强。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 在孩子的发展过程度中,会出现两个反抗期。第一反抗期是孩子三四岁的时候,第二反抗期是孩子的初中阶段。但两个反抗期有不同的特点:孩子在第一反抗期,主要是为了争取自我主张,获得活动自由。如“让我自己穿衣服”、“让我自己走路”等等。孩子在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是孩子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剧烈变化的时期,孩子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开始觉醒,强烈渴望摆脱家长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想法独立行事。家长不妨回想一下,上小学的孩子,当您去接他,孩子看到您高兴得不得了,会跑过来与您亲热。孩子上了初中,您还去接他,孩子大多会不理您,或板着个脸,跟同学继续说话,觉得您像跟班一样跟随在旁边,给他丢人,让他感到很没面子,甚至会认为您在偷偷跟踪他。具体地说,孩子的第二反抗期有哪些主要特点呢? 一是对现有社会地位的欲求不满。由于孩子“成人感”的形成,他们要求具有和大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力,反抗在家里的从属地位,更反对家长权威式的干涉。 二是与大人在观念上的碰撞。初中孩子开始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由于他们受思维发展水平的局限,其观念具有幼稚性,表现出主观、偏激、绝对性。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大人的想法与他们格格不入,更反对家长强加给他们的观念。 三是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由于孩子生理加速发展而造成的对身心发展现状的不适应和不平衡,他们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这些不断出现的“麻烦”,常常让他处在焦虑的情绪背景中,遇到不满和不平之事,容易出现突发式的情绪失控。 如果家长依然像教育小学生那样,事事干涉,必然引起孩子的不满。倘若家长用高压手段,会引起孩子更大的不满和反抗。因此,教育第二反抗期的孩子,简单、粗暴的处理

孩子叛逆怎么办

孩子叛逆怎么办?6个“代替”要牢记 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进入青春期的90后孩子普遍有逆反心理,这和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消除孩子逆反心理,关键是真正尊重孩子的人格,其次才是方法和技巧要有效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对孩子的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 以身教代替说教 父母习惯于对孩子的说教,而且带有教训的口吻,令孩子十分反感。比说教更有效的是身教,比如家长天天玩电脑游戏没节制,却训斥孩子不能玩电脑游戏,孩子当然不服气。所以,多说不如少说多做,尤为重要的是以身作则。 以肯定代替否定 一些家长总是无意中用否定句来否定孩子,这样的否定标签会使孩子感到十分反感。孩子不可能不犯错误,但孩子同样有好的一面,我们何不放过孩子不好的一面,抓住好的一面给予肯定呢?让孩子看到希望,孩子也会在家长的不断肯定、表扬、欣赏中朝着好的一面发展。否定会使孩子丧失信心,肯定会使孩子坚定信心,以至于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以关爱代替唠叨 青春期的孩子反感家长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因为这种爱被没完没了的唠叨、指责、说教给隔断了。这个时候,家长如果试着把自己的心态放回孩子两三岁的时候,那么,相信家长这种无条件的爱足可软化孩子与自己的对立。 以商量代替命令 许多家长习惯于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如睡觉的时间到了,孩子还在看电视,就下命令说:“你应该睡觉了,听到没有?”青春期的孩子对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命令会公开反抗。如果换成商量的口气和孩子说话,效果就不一样了。比如对孩子说:“你是不是该睡觉了,你看这么晚,明天能按时起床吗?”如果担心孩子不听,则可以用选择句,比如“你是八点睡呢还是八点一刻睡?”这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以配角代替主角 孩子小的时候,一般家长习惯于在前台当“指挥”,但孩子大了,家长就应该移身幕后,让孩子上台主演。这个让位很重要,是让给了尊重、民主、平等、信任,是给孩子让出了成长的空间,赋予了孩子责任,同时也有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以放手代替管制

如何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何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 高飞刚上初三,爸爸妈妈对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他们期望儿子在未来能够展翅高飞,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这天晚上,高飞正在看韩寒的《三重门》,边看边喝彩。高飞的爸爸奇怪,儿子今天怎么这么激动?因为平曰里他看书总是悄无声息的。于是,爸爸便问高飞:“有什么值得喝彩的?说出来让爸爸见识见识!” 高飞便把韩寒那种叛逆精神讲给爸爸听,爸爸听后却不以为然,有点不高兴地说:“以后不要再看这样的书了,这会影响你学习的积极性,你还是好好上你的课吧,这样将来才会有出息。” “韩寒的学习不好,可是你看他现在多有出息啊!做自己喜爱的工作,还玩赛车,这也是我向往的生活!”高飞接过话茬,兴奋地说。 “韩寒这样的是极少数,你看看有几个有出息的人是韩寒这样的啊?别学他的什么叛逆精神,对你一点儿好处都没有!”爸爸严厉地说。 “跟你也说不明白,反正我就爱看他写的文章!再说了,将来有没有出息是我自己的事,你们别管我!”说完,高飞走进了自己的房间,继续看《三重门》去了,留下一脸愕然的爸爸独自在客厅坐着。 给您支招 如果对孩子的逆反心理与逆反行为听之任之,就会阻碍他的成长,甚至导致病态的人格。反之,如果对其粗暴制止或强行压制,则又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将他们推向另一个极端。那么,如何科学地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呢? 1.用同理心疏导孩子的逆反 父母疏导孩子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同理心,也称同感,是指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尽力感受孩子体验到的情感。同理心并不是要求家长有跟逆反心理孩子一样的逆反心理或言行,而是要求家长设身处地地考虑孩子所遇到的问题,体会孩子的心理感受。比如:如果故事中高飞的父亲能够用同理心来对待孩子的问题,那么效果会迥然不同:“高飞,我明白你现在的想法,你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向往着有一天和韩寒一样玩赛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个想法本身没有错,爸爸年轻时候也这样想呢!可是又怕由于自己的叛逆,失去了学习的黄金时间和宝贵机会,所以我还是选择了认真学习。你现在的心情爸爸特别能理解,我也相信你会做出正确的选择!”父亲如果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上,用同理心来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叛逆,效果可能会更好。

小学生心理疏导案例

小学生心理疏导案例 四年级 一.案例介绍 邓颖鑫是一位女同学,她长着大眼睛,头发较乱,衣着不整齐,成绩中上,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通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而有的同学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更何况将走进六年级的学习,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我对这位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经过分析认为有三方面因素: (一)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家庭因素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三)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邓颖鑫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邓颖鑫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 1、启发激励,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邓颖鑫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邓颖鑫闲谈,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邓颖鑫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邓颖鑫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邓颖鑫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邓颖鑫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 2.树立信心,引发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王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