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分支组成)

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分支组成)

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绝大部分(约94%)自升动脉右前方的右冠窦内发出,约90%开口于右冠窦中1/3部分,其中65.2%开口距窦底的距离在12-16mm之间。右冠状动脉开口直径多在0.41-0.50cm之间,发出后行走于右房室沟内,在肺动脉的始部与右心耳之间沿冠状沟向右下行,绕过心右缘至心脏隔面,继续沿冠状沟向左行走,多数(约占88.12%)在后室间沟与房室沟的交叉点(后十字交叉)附近分为左室后支和后降支,少数右冠状动脉(约占7.24%)只达到后十字交叉,左房和左室后壁由左回旋支供血。极少数右冠状动脉终止于右室隔面(2.85%)或锐缘部(2.07%)而不达到后十字交叉。右冠状动脉在房室交点处往往突向深方,形成“U”形弯曲,并分为终支、后降支和左室后支。右冠状动脉一般分布于右房、右室前壁大部分、右室侧壁和后壁的全部、左室后壁部分和室间隔后1/3,包括左束支的后半及房室结(93%)和窦房结(60%)。[1][2](图1-1)(图1-2)

图1-1 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造影所见

图1-2 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CT所见

右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如下:

(一)右圆锥支(Right Conus Branch,CA)

为右冠状动脉向右室发出的第一个分支,分布于右室肺动脉圆锥部前方,多为单支,且分布较恒定。此支如直接起于主动脉右窦,则称副冠状动脉(Accessory Coronary Artery)或第三冠状动脉。在动脉圆锥的前上方,相当于肺动脉瓣高度,有时可见左,右冠状动脉的圆锥支形成动脉环(Vieussen 氏环),为两个冠状动脉间的重要侧枝循环路径;圆锥支恰位于进入右心室的外科切口处,手术切口时应该避免损伤。

(二)右房支(Right atrial artery)

右冠状动脉向后发出分布至右房壁,可分为右房前支(Right Arterior Atrial Branch)、右房中间支(Right Intermedia Atrial Branch)和右房后支(Right Posterior Artrial Branch)。右房前支是右房支中较恒定的一支,是右冠状动脉的第二分支(第一分支是圆锥支),自

右冠状动脉近侧段发出分支供应右房前壁和右心耳,此支很大,有时

延伸或并发出一支沿右心房前壁上行达上腔静脉口附近供应窦房结或形成动脉环侧部,故又称窦房结动脉(sinus node artery)。此外,还有起源于锐缘部的右冠状动脉心房分支称为右房中间支。右房后支是在心隔面发出的心房支,绝大多数为一支,分布到右心房后部,供应右房侧壁和后壁。偶而见到窦房结动脉自右房后支发出。

(三)Kugel动脉(Kugel artery)

又称房间隔前动脉,前房间隔下动脉,或大心耳吻合动脉。Kugel 动脉的出现率为93%,绝大部分为单支,个别的为双支。起于右冠状动脉者占63.6%,起于左旋支者占24.5%,同时发出者占3.9%。起始后向后内,经前房间沟下端进入房间隔下缘,过卵圆窝下方,其高度与左房室环相平,向后最远可达房室交界区。Kugel动脉起始处的外径为0.35~2.07mm,平均为1.12mm。其分支供应卵圆窝下方的房间隔、卵圆窝的一部分、心房前壁、主动脉根部、房室瓣和房室交界区的结构。Kugel动脉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与邻近动脉存在着广泛的吻合,如与房室结支、左房后支或右房后支、心房前支和窦房结支等。吻合处的口径约为50~500μm。在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时,Kugel动脉的口径可以变粗,参加侧副循环。[3]

(四)右室前支(Right Anterior Ventricular Branches)

右室前支为右冠状动脉主干呈直角向左下方发出,向着前室间沟走行,主要分布在右心室的胸肋面,分支数目1-7个不等,多数为2-4支。通常是分支数目多时管径细;分支数目少时,管径粗。

(五)右缘支(Right Marginal Branch,AM)

又称锐缘支,较其它右室支恒定,是右冠状动脉走行至右心室锐缘附近发出的沿着或平行于心下缘行走的分支,沿锐缘走向心尖,分布于右室间隔面。较粗大,一支多见,两支少见,有时阙如。是冠状动脉造影辨认分支的标志之一。

(六)右室后支(Right Posterior Ventricular Branches)

在隔面右冠状动脉向右室发出的分支,通常为1-2支细小分支,主要分布在后十字交叉附近。

(七)后降支(Posterior Descending Branch,PD)

又称后室间支,为右冠状动脉的终支(约94%)或为左冠状动脉旋支的终支,走行在后室间沟内,多数终止于后室间沟的中、下1/3处,少数终止于心尖部,甚至绕过心尖终止于前室间沟的下1/3处。后降支向两侧发出许多小分支,供应后室间沟附近左、右心室壁,还向深方发出6-12支后室间隔支(Posterior Interventricular Septal Branches),供应室间隔的小部分(后下1/3-1/4),可与前降支的末梢分支吻合。后降支的起点、分支分布的变化很大,有的有两支后降支,称为双后降支,双后降支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两支平行的后降支,并且分别发出两排小的后室间隔支;另一类是原有的后降支较短,只分布到后室间沟的上段,而下段则由一支大的右室后支至后室间沟的下段;偶而也见到由锐缘支发出的一大分支,经过右心室隔面至后室间沟。

(八)左室后支(Posterior Left Ventricular Branch)

右冠状动脉在后十字交叉附近分支后,继续沿房室沟走行的另

一终支动脉称左室后支,亦叫右旋支,其长短不一,最长者可达心脏左缘,沿途分支分布于左心室后壁的一部分或全部和后乳头肌以及左房的一部分,可有细支与左旋支吻合。

房室结动脉(Atrioven-tricular Nodal Artery )即是由左室后支在分出后不久垂直向上发出的细小分支,直径 1.1~3.0mm,平均

1.5mm。约93%的人房室结支起于右冠状动脉,其余起自左冠状动

脉,或有2支分别起于左、右冠状动脉。左室后支经过房室交点时,常形成倒“U”字形弯曲,房室结支多起于弯曲的凸面顶端,前行穿房间隔,向深部进入Koch三角的深面,末端穿入房室结,滋养房室结和房室束的近侧段。房室结支还分支向下呈垂柳状分支分布于室间隔上缘的小部分。冠状动脉在膈面分布为均衡型或左优势型者多无“U”形弯曲而呈平直状。左室后支的发育情况是判断左,右冠状动脉优势及优势型心脏的主要依据。[4](图1-3)

图1-3 “U”型弯曲与房室结支关系示意图

综上所述,右冠状动脉分支供应右心房,右心室前壁与心脏隔面的大部分心肌。如右冠状动脉阻塞,可发生左室后壁(下壁)及右室心机梗死,如果病变累及窦房结或房室结供血,可以发生各种缓慢型心律失常。[5]

参考文献:

[1]Klassen GA.The coronary circulation: quo vadis?[J]: Cardiologia,1999;44(8):699-710

[2]隋鸿锦,高连君,于胜波,等。《介入治疗解剖学图谱-心脏》。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李占全,金元哲。《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凌凤东,林奇,赵根然。《心脏解剖与临床》。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5]邵耕,胡大一。《现代冠心病》。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冠状动脉示意图

冠状动脉示意图 第1章冠状动脉解剖概要 冠状动脉示意图冠状动脉图冠状动脉解剖图 心肌由冠状动脉供血,然后由冠状静脉回流至右心房、本章主要叙述冠状动脉得解剖概要。?冠状动脉起自升主动脉,位于主动脉瓣环上约7mm,相当于主动脉瓣游离缘水平发出。冠状动脉开口可呈圆形、卵圆形或狭小裂缝、左冠状动脉开口直接约5~7mm,右冠状动脉开口约1、5~3mm。有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与回旋支可分别开口于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开口可能阙如,或开口于左冠窦内。 1.一、左冠状动脉 起自主动脉得左冠状动脉窦,主干甚短,长约5~20mm,表面有少量脂肪组织覆盖,?走行于主肺动脉后方与左心耳之间, 不易显露。主干到达主肺动脉左侧时分成两个主支:沿室间沟向下者称前降支;沿左房室沟到达左室后壁者称回旋支。 1.(一) 前降支 前降支为左冠状动脉得直接延续,沿前室间沟下行至心尖部,多数经心尖切迹绕至膈面,达后室间沟下 1/3。沿途发出多条主要分支。?1、对角支:可为1支或数支、在前降支与回旋支得分叉部(或主干远端)常发出1个较大得分支,称第1对角支,占42.3%,可认为就是左冠状动脉得主要分支之一。 2.右室前支:分布到右心室前壁。 3.左室前支:分布到左心室前壁。 4.前室间隔支:前室间隔支血液供应室间隔前部,包括右束支与一部分左束支。 前降支供血范围包括室间沟两旁得右心室前壁、左心室前壁、心尖部、膈面下1/3,以及室间隔得前2/3区、右心室得前乳头肌与希氏束、前降支有些段落可埋藏入心迹内。?(二)回旋支?回旋支起自左主干,开始沿左心耳内侧,然后沿左房室沟向左,绕至心脏后面得左室隔面、约10%得成人回旋支到达后室间沟形成后降支,称为“左优势型”冠状动脉分布。回旋支被心大静脉所覆盖,在施行主动脉-回旋支旁路手术时不易游离回旋支,有时甚至需结扎心大静脉以显露动脉。同时,二尖瓣手术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损伤回旋支,缝针不宜过深,否则会造成左心严重供血不足、回旋支得主要分支有:?1.窦房结支:约45%得回旋支发出窦房结支,走行于左心房顶,绕至上腔静脉得右侧供应窦房结。 2。左心房支:供应左心房。 3.左心室前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得心底部分。 4.钝缘支:可有数支,分布于左心室侧缘。?5.左心室后支:分布于左心室后壁近侧缘。 1.二、右冠状动脉 起自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窦,起始段常被右心耳遮盖,走行于右房室沟内,其前半段位 于右心室前方,手术便于显露,其后端绕至心脏右后方达后室间沟,在心脏十字交叉处成90°转向下,形成后降支并发出室间隔后动脉,供应室间隔后部血运、在右冠状动脉走行过程中还发出窦房结支,右心室圆锥支、右房支、右心室支,边缘支,房室结支等。

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分支组成)

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分支组成) 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绝大部分(约94%)自升动脉右前方的右冠窦内发出,约90%开口于右冠窦中1/3部分,其中65.2%开口距窦底的距离在12-16mm之间。右冠状动脉开口直径多在0.41-0.50cm之间,发出后行走于右房室沟内,在肺动脉的始部与右心耳之间沿冠状沟向右下行,绕过心右缘至心脏隔面,继续沿冠状沟向左行走,多数(约占88.12%)在后室间沟与房室沟的交叉点(后十字交叉)附近分为左室后支和后降支,少数右冠状动脉(约占7.24%)只达到后十字交叉,左房和左室后壁由左回旋支供血。极少数右冠状动脉终止于右室隔面(2.85%)或锐缘部(2.07%)而不达到后十字交叉。右冠状动脉在房室交点处往往突向深方,形成“U”形弯曲,并分为终支、后降支和左室后支。右冠状动脉一般分布于右房、右室前壁大部分、右室侧壁和后壁的全部、左室后壁部分和室间隔后1/3,包括左束支的后半及房室结(93%)和窦房结(60%)。[1][2](图1-1)(图1-2)

图1-1 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造影所见

图1-2 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CT所见 右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如下: (一)右圆锥支(Right Conus Branch,CA) 为右冠状动脉向右室发出的第一个分支,分布于右室肺动脉圆锥部前方,多为单支,且分布较恒定。此支如直接起于主动脉右窦,则称副冠状动脉(Accessory Coronary Artery)或第三冠状动脉。在动脉圆锥的前上方,相当于肺动脉瓣高度,有时可见左,右冠状动脉的圆锥支形成动脉环(Vieussen 氏环),为两个冠状动脉间的重要侧枝循环路径;圆锥支恰位于进入右心室的外科切口处,手术切口时应该避免损伤。 (二)右房支(Right atrial artery) 右冠状动脉向后发出分布至右房壁,可分为右房前支(Right Arterior Atrial Branch)、右房中间支(Right Intermedia Atrial Branch)和右房后支(Right Posterior Artrial Branch)。右房前支是右房支中较恒定的一支,是右冠状动脉的第二分支(第一分支是圆锥支),自 右冠状动脉近侧段发出分支供应右房前壁和右心耳,此支很大,有时

冠脉解剖

冠脉解剖介绍,请支持 冠状动脉解剖 一、冠状动脉的起源 1、左,右冠状动脉分别起源于左右主动脉窦,或称氏窦(Valsalva窦)。三个窦分别称为左冠状动脉窦,右冠状动脉窦及无冠状动脉窦(后主动脉窦),三个瓣分别称为左冠瓣,右冠瓣和无冠瓣。 2、左冠状动脉开口处口径范围:0.2—0.75厘米(0.5+0.1cm),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口径范围:0.2—0.7厘米(0.4+0.1cm) 3、冠状动脉口的异常 (1)冠状动脉口位置上移, 沿主动脉壁呈小于45度左右的锐角伸出,激烈运动后,产生主动脉扩张和心排出量增加,可进一步导致冠脉开口闭塞,影响心脏血液供应。通常导致猝死。(2)梅毒性升主动脉炎时,则易出现冠状动脉口狭窄 (3)左,右冠状动脉均发源于右乏氏窦约0.5%。 (4)左,右冠状动脉均发源于肺动脉,罕见 (5)副冠状动脉:45%(43.5—56.5%),副冠状动脉的开口位于右乏氏内,多数为1个,亦有2—3个,园锥动脉(漏斗支)多发源于副冠状动脉。 (6)单一右冠状动脉及单一左冠状动脉。 (7)前降支及左旋支分别起源于左乏氏窦内,0.6%。 (8)左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右乏氏窦内,0.5%。 (9)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右乏氏窦内,0.5%。 (10)左右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左乏氏窦内。 4、冠状动静脉瘘(Fistulas of the Coronary Circulation or Cor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 冠状动脉不经正常循环而直接流入右房(25%),右室(40%),左房,左室,肺动脉(15%)或冠状静脉窦(7%),92%流入右侧心脏。50%起源于右冠状动脉,40%见于左冠状动脉,10%见于畸形冠状动脉。 5、冠状动脉瘤(Aneurysms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 先天的,外伤的,结节性多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川畸(Kavasaki)病,风湿或梅毒等。 6、冠脉闭锁或发育不全,极少见 上述例子虽然少见,但是在冠脉造影时不警惕,可能会使一支造影失败或不显影,部分冠脉起源异常及开口小的患者,往往在剧烈运动后可引起室颤及猝死。 二、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及其供血范围 1、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 LCA ) 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 ) (1)右室前支(3—6支):第一支又称为左园锥动脉(Conas Branch),与右园锥动脉相吻合,形成立Vieussen 环,前降支狭窄或闭塞时,此环可以直接受主动脉血供,起着侧支循环的作用。主要给右室前壁供血。 (2)左室前支(4—6支):供应左室前壁,钝缘,一小部分隔面。 (3)对角支(Diagonal D) :供应左室前壁,前乳头肌。 (4)室间隔前支或前穿隔支(Septal S ) (8---17 支)供应室隔前部2/3。 左旋支(Left Circumflex, LCX ) (1)左室前支(2—3支)供应左心室前上部 (2)左室后支(不定)供应左室左后半部或后部。 (3)钝缘支持(Obtuse Marginal OM ) 供应侧壁及心尖部

冠脉解剖与心血管病临床

冠脉解剖与心血管病临床 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的了解。 主要的冠状动脉有三个分支血管。左侧分3部分,包括左主干(left main stem, LM)、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ant, LAD)及其分支对角支(DIAG)、和左回旋支(left circular branch, LCX)及其分支钝圆支(om);右侧1支为右冠RCA及其分支左室后支(PLA)和后降支(PDA)。三支血管借助远端分支血管相互沟通,连接成网。前降支与后降支相互连接,对角支与回旋支的钝缘支连接,左室后支与回旋支相互连接。因此在陈旧心梗病例中,常常看到的血液逆供就是以这个相互连接的血管网构为基础的。利用这一现象临床上处理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时采用的双侧造影,显示病变特征的方法也是以此为解剖基础的。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不同的体位可以看到不同的血管。比如图中MAc在不同体位的差别。 左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是主动脉(Ao)的第一个分支,开口于Valsalva窦中上1/3,且左冠状动脉开口高于右冠状动脉。因此在冠脉造影时,为寻找RCA开口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参考标志。 左冠状动脉主干通常从左冠状动脉窦发出,略低于窦管交界处,有时也从主动脉窦高位发出,向下行走于左心耳和肺动脉主干之间,其长度在成人很少超过1cm或2cm,左主干直径为4到6mm,远较右冠状动脉起始部粗大,其分支供血面积远大于右冠状动脉,即使在右冠状动脉优势时依然如此。左回旋支LCX和前降支LAD,同右冠状动脉组成所谓“冠状动脉三支病变中的3支血管”。约有1%的人没有LM,其分支LAD和LCX直接开口于左冠状动脉其分支向左心室大部、室间隔肌部以及二尖瓣上侧乳头肌的大部分供应血液。 因此三支血管中哪一个最重要?当然是对整个心脏影响最大的那一支。1)整个心脏80%以上的功能来自于左心室,因此也决定了供

冠状动脉解剖与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解剖与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造影是临床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就是通过外周动脉穿刺(通常选择股动脉或桡动脉),将心导管沿股动脉或桡动脉送入主动脉根部的主动脉窦内,调整导管的方向使导管分别进入左、右冠状动脉,注射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通过不同的投照体位来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检查方法。随着冠脉介入治疗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冠状动脉造影已成为冠心病患者的常规检查方法。因此,对于从事心导管工作的心血管医生来说,只有对冠状动脉的解剖非常熟悉才能正确理解和判断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下面就冠状动脉的解剖做详细的描述。 通常所说的冠状动脉是指分布在心外膜下和心肌壁内、外并将血液转运到毛细血管床部分的血管。可将其分为两组:其一为分布在心外膜下和心肌壁外的部分;其二为分布在心肌壁内的部分。前者血管较粗大,冠状动脉造影可充分显现,而后者血管细小,分布密集,冠状动脉造影只能显现直径0.5 mm以上的血管而其他血管则不能显现。人类正常冠状动脉主要有两大支,即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其余血管均由这两支血管发出分布于心脏表面及心肌中。在讨论冠状动脉系统的解剖时,应注意其起源或开口、分支、走行、终末部分和各个动脉及其分支之间的相互关系。 1.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升主动脉左后方的左冠窦内者占9 2%,另有8%开口于窦外。将左冠窦纵向三等分后,约8 8%左冠状动脉开口于中后1/3部分,其开口呈横位的椭圆形,位置略高于右冠状动脉开口(高2~4mm),开口直径多在0.4 1~0.5 cm(平均0.48 cm),可波动在0.2~0.7 5 cm。左冠状动脉开口距窦底距离在8~2 6mm,其中6 8.5%在1 4~1 8mm。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升主动脉右前方的右冠窦内(约占9 4%),约有6%开口于窦外,将右冠窦纵向三等分后,约有90%开口于中1/3部分。其开口直径范围在0.2~0.7 cm,多在0.4 1~o.5 0 cm。右冠状动脉开口距窦底的距离为8~2 6 mm,其中6 5.2%在1 2~1 6 mm。 2.左冠状动脉自左冠状窦外侧壁中间,主动脉瓣环上 1.5~2.0 cm处发出,发出后至分支前称为左主干。左主干很短,成人长约1.5~3 cm;儿童长约0.1~1.0cm,约 1.6%的人无左主干,此时前室间支和旋支直接起自主动脉左窦。直径一般较右冠状动脉直径稍粗。左主干的口径在距起点0.2 cm处为0.4 1~0.5 0cm者占48%,为0.5 1~0.60cm者占2 9%,最粗者口径可达0.7 5 cm。行走于左心耳与肺动脉主干起始部之间,初始向左,在分支前转向心室方向行走。前方是肺动脉主干,后方是左心房的前壁,左上方是左心耳,下方是左纤维三角及二尖瓣环的前内侧部分。左主干到达肺动脉干左缘时,分为前室间支(前降支)和旋支(回旋支)。也可能在两者之间发出中间支。前降支通常是左主干的直接延续,从左主干发出后弯向肺动脉圆锥的左缘,随即进入前室间沟,沿前室间沟走行,绕过心尖,终止于心脏的隔面。其中大部分终止于后室间沟的下l/3(占60%),一部分终止于心尖部或之前(占30%)少部分终止于后室间沟中1/3(占1 0%),亦有部分与右冠状动脉的后降支吻合。 前降支的起始部通常被左心耳所覆盖,随即走行于心脏表面心外膜下,偶有行走于心肌下的部分(心肌桥压迫的壁冠状动脉,详见后),但在心尖部,无一例外均行走于心脏表面。前降支通常供应部分左室,右室前壁及室间隔前2/3的血液,

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学(最新知识点)

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分支组 成) 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绝大部分(约94%)自升动脉右前方的右冠窦内发出,约90%开口于右冠窦中1/3部分,其中65.2%开口距窦底的距离在12—16mm之间。右冠状动脉开口直径多在0.41-0.50cm之间,发出后行走于右房室沟内,在肺动脉的始部与右心耳之间沿冠状沟向右下行,绕过心右缘至心脏隔面,继续沿冠状沟向左行走,多数(约占88。12%)在后室间沟与房室沟的交叉点(后十字交叉)附近分为左室后支和后降支,少数右冠状动脉(约占7.24%)只达到后十字交叉,左房和左室后壁由左回旋支供血.极少数右冠状动脉终止于右室隔面(2。85%)或锐缘部(2.07%)而不达到后十字交叉。右冠状动脉在房室交点处往往突向深方,形成“U”形弯曲,并分为终支、后降支和左室后支.右冠状动脉一般分布于右房、右室前壁大部分、右室侧壁和后壁的全部、左室后壁部分和室间隔后1/3,包括左束支的后半

及房室结(93%)和窦房结(60%).[1][2](图1-1)(图1—2) 图1-1 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造影所见

图1—2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CT所见 右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如下: (一)右圆锥支(Right Conus Branch,CA)为右冠状动脉向右室发出的第一个分支,分布于右室肺动脉圆锥部前方,多为单支,且分布较恒定。此支如直接起于主动脉右窦,则称副冠状动脉(Accessory Coronary Artery)或第三冠状动脉。在动脉圆锥的前上方,相当于肺动脉瓣高度,有时可见左,右冠状动脉的圆锥支形成动脉环(Vie ussen 氏环),为两个冠状动脉间的重要侧枝循

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干货)

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学 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分支 组成) 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Artery)绝大部分(约94%)自升动脉右前方的右冠窦内发出,约90%开口于右冠窦中1/3部分,其中65.2%开口距窦底的距离在12—16mm之间.右冠状动脉开口直径多在0。41—0。50cm之间,发出后行走于右房室沟内,在肺动脉的始部与右心耳之间沿冠状沟向右下行,绕过心右缘至心脏隔面,继续沿冠状沟向左行走,多数(约占88。12%)在后室间沟与房室沟的交叉点(后十字交叉)附近分为左室后支和后降支,少数右冠状动脉(约占7.24%)只达到后十字交叉,左房和左室后壁由左回旋支供血。极少数右冠状动脉终止于右室隔面(2.85%)或锐缘部(2.07%)而不达到后十字交叉.右冠状动脉在房室交点处往往突向深方,形成“U”形弯曲,并分为终支、后降支和左室后支。右冠状动脉一般分布于右房、右室前壁大部分、右室侧壁和后壁的全部、左室后壁部分和室

间隔后1/3,包括左束支的后半及房室结(93%)和窦房结(60%)。[1][2](图1—1)(图1-2) 图1-1 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造影所见

图1-2 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CT所见 右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如下: (一)右圆锥支(Right Conus Branch,CA) 为右冠状动脉向右室发出的第一个分支,分布于右室肺动脉圆锥部前方,多为单支,且分布较恒定。此支如直接起于主动脉右窦,则称副冠状动脉(Accessory Coronary Artery)或第三冠状动脉。在动脉圆锥的前上方,相当于肺动脉瓣高度,有时可见左,右冠状动脉的圆锥支形成动脉

冠状动脉主要分支

冠状动脉解剖 冠状动脉起自升主动,位于主动脉环上约7mm。冠状动脉造影只能显示直径>0.5mm的血管。 一、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LCA) 开口于左冠状动脉中上部,位于升主动脉左后方,开口呈横位的椭圆形,位置略高于右冠状动脉开口,开口直径多在2~5mm。 左冠状动脉发出后为左主干(left mani coronary artery,LM),行走于肺动脉主干后和左心耳间的左房室沟内。左主干直径3~6mm,长约5~20mm。左主干到达前室间沟时分成2个主支:沿室间沟下行者是前降支;沿左房室沟到达左室后壁者是回旋支。两者间形成一定夹角。有时前降支和回旋支分别开口于主动脉。 1. 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LAD)为左主干的直接延续,由左主干向前下沿前室间沟行走,绕过心尖,止于心脏膈面,大部分止于后室间沟的下1/3。主要向左室前壁、室间隔前2/3、心尖部及右室前壁供血。沿途主要分支: (1)对角支(diagonal branches,D):又称左室前支,是前降支向左室游离壁发出的分支,多数成人有3~5个对角支。部分心脏的第一对角支由前降支和回旋支的分叉处发出,称为中间支(intermediate branch,IB)。 (2)右室前支(right anterior ventricular branches):是前降支向右室前壁发出的数个小的动脉分支。第一右室前支分布于肺动脉圆锥处,又称左圆锥支(left conus artery,LCA),常与右冠状动脉

近端发出的右圆锥支吻合成Vieussens环,当左或右冠状动脉阻塞或狭窄时此环是重要侧支之一。右室前支直径较对角支明显细小。 (3) 前间隔支(anterior septal artery,S)为前降支向室间隔垂直发出的5~10支动脉分支,多分布于室间隔前2/3,按顺序先后称为S1、S2、S3等。 2. 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branch,LCX)近乎直角从左主干发出,开始沿左心耳内侧,然后沿左房室沟向左后行至后室间沟,止于左室膈面。约10%成人LCX到达后室间沟形成后降支(posterior descending,PD),在心尖与LAD终末端吻合,称为“左优势型”冠状动脉分布。沿途主要分支: (1)窦房结支(sinus branch,SN)行于左心房顶,供应窦房结。 (2)左房支(left artrial branches)从LCX近端发出1~2支至左心房。 (3)左室前支(left anterior ventriclar branches)由LCX起始段发出。 (4)钝缘支(obtuse marginal branch,OM)由LCX近侧端发出,沿左室钝缘向下走行至心尖。OM较发达,可有1~3支,是冠状动脉造影辨认分支的标志之一。 (5) 左室后支(left posterior ventricular branched,PL)为LCX 在膈面的终末部分之一,房室结动脉起源于此。 二、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

冠状动脉解剖和异常

•概观 •左冠状动脉(LCA) •左前降支(LAD) •音调(CX) •右冠状动脉(RCA) •冠状动脉异常 •Interarterial LCA •ALCAPA •心肌桥 •瘘 概观 RCA,LAD和Cx前投影 上的左冠状动脉前突起概述。 •左主干或左冠状动脉(LCA)o左前降支(LAD) ▪对角支(D1,D2) ▪间隔支 o音调(CX) ▪缘支(M1,M2) •右冠状动脉 o急性缘支(AM) o AV节点分支 o后降支(PDA) RCA,LAD和Cx在右前斜位投 上留下的概述在右前斜投影的 冠状动脉。 •左主干或左冠状动脉(LCA)o左前降支(LAD) ▪对角支(D1,D2) ▪间隔支 o音调(CX) ▪缘支(M1,M2) •右冠状动脉 o急性缘支(AM) o AV节点分支 o后降支(PDA)

在横 向投影RCA ,LAD 和Cx 上留下的冠状动脉中的横向突起的概述。 • 左主干或左冠状动脉(LCA ) o 左前降支(LAD ) ▪ 对角支(D1,D2) ▪ 间隔支 o 音调(CX ) ▪ 缘支(M1,M2) • 右冠状动脉 o 急性缘支(AM ) o AV 节点分支 o 后降支(PDA ) • 阅读更多有关介绍心胸成像的 冠状动脉解剖 左冠状动脉(LCA ) 左冠状动脉(LC ),非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RC ),后(NC )风口浪尖 左冠状动脉(LCA ),也被称为左主 LCA 的来自左冠状窦。 主动脉瓣具有三个小叶,每个具有一个尖或杯形配置。 左冠状窦(这些被称为L )时,右冠状动脉的尖点(R )和后非冠脉尖点(N )的 正上方的主动脉瓣有解剖扩张的升主动脉,也被称为主动脉窦。左主动脉窦产生左冠状动脉。 位于前方,产生的右冠状动脉。 非冠状窦postioned 的右侧的右主动脉窦。

冠脉解剖

右冠脉系统包括 右冠〔RCA〕, 圆锥支〔CB〕,右室支〔RVB〕,锐缘支〔AM〕,后降支〔PDA〕 后左室支〔PLV〕。冠状静脉系统包括冠状窦〔CS〕,心大静脉〔GCV〕,心中静脉〔MCV〕心小静脉〔SCV〕。左冠脉系统包括 左主干〔LMCA〕,左旋支〔LCx〕,前降支〔LAD〕,对角支〔DB〕 钝缘支〔OM〕。

平扫所见: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段少许钙化 增强所见:主动脉不宽,各房室不大。冠状动脉右优势型,左冠主干显示良好,未见明确狭窄征象。左前降支近段管壁增厚,并可见钙化及非钙化板块,考虑存在中度狭窄,远端血管显示尚可,对角支及左盘旋支显示尚可,未见明确狭窄。右冠状动脉远端局限性管壁增厚,管腔考虑中度狭窄,其主要分支未见明确狭窄征象。 诊断: 1、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少许钙化; 2、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段管壁增厚并钙化,考虑中度狭窄,右冠状动脉远段局限性中度狭窄。 CT表现:横断位扫描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显示冠状动脉分布呈右侧优势型。右冠状动脉〔RCA〕起自主动脉右窦,沿冠状沟及后室间沟下行,全程可见多发斑块形成,以钙化斑为主。中段可见管腔结构显示不清,远段供血较弱。左冠状动脉主干〔LM〕起自主动脉左窦。随即分支为左前降支〔LAD〕及盘旋支〔LCX〕,LAD及LCX近中段可见多发钙化斑块形成,尤以LAD近中段明显。管腔狭窄程度约80%,LCX中段可见一重度狭窄,约80%。 印象:冠脉三支病变,重度狭窄,其中RCA中段管腔内未见明显造影剂充填,不除外闭塞并远侧侧枝循环形成可能 1、冠状动脉平扫:前降支、盘旋支和右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合计313分,前降支占124分。 2、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右优势型。 左主干先英豪,管腔未见狭窄; 前降支近段混合斑块,管腔轻度狭窄,中远段未见狭窄性改变。对角支显影良好。盘旋支钝缘支管腔显影良好,散在钙化为主斑块,管腔未见有意义狭窄。 右冠状动脉各段管腔显影良好,管壁散在钙化斑块,未见有意义狭窄;后降支,左室后支显影良好,后降支少量钙化斑块。 3、左心室心肌灌注密度均匀。 4、所扫描范围双肺纹理显示清晰,纵膈少量钙化影。 左侧冠状动脉开口于左窦,左主干未见异常。前降支近段可见斑片状钙化,管腔未见狭窄,其分支第一、第二对角支管腔未见狭窄。旋支可见多发点状钙化及低密度斑块形成,管腔多发狭窄,最窄处近段重度狭窄,管腔狭窄约90%以上。前降支中段局部走形于浅肌层内。

冠状动脉解剖学简介

冠状动脉解剖学简介 左、右冠状动脉是从主动脉发出的,也是极端重要的第一个分支,完全靠它向 心脏提供血液。它们的开口深处主动脉根部,分别在左、右主动脉窦内。若以主动 脉瓣附着缘连线为界,可将主动脉窦分为窦内和窦外,开口的绝大多数(80%~91 %)均处于窦内,其余的开口在窦外或窦线上。 一、左冠状动脉 初为一总干,长约0.1 ~ 2.8cm,埋藏在肺动脉起始部与左心耳之间心外膜深 层脂肪组织中,但也有极个别人无总干,此时的前降支和旋支并列分别开口于左主 动脉窦内。总干在左房室沟内分为前降支和旋支,42%的人在两支之间发出一对角 支,个别也有发出两个对角支的。 1.前降支和旋支 它们是左冠状动脉的主干,前降支沿前纵沟在心外膜下走向心尖,到前纵沟末 端向后绕过心缘终于心脏隔面的下三分之一附近,或与后降支发生吻合。提起左心 耳、可见心外膜下脂肪深部的旋支沿左房室沟左行绕过心左缘,到心脏的后面。有 的旋支甚短,只达心左缘,有的较长甚至分布到左室正后或部分右心室。前降支和 旋支之间形成一定角度(40~150度),但多呈直角。它们在途中又分出心房分支 和心室分支: 2.左房分支均来自旋支,计有: (1)左房前支于左心耳根部发自旋支的初始部,向上行走在主动脉根部和左 心房之间,分布到左心房前内侧壁。有时它还发出一较大的窦房结动脉,向上后至 上腔静脉终部并环绕上腔静脉口,且沿途发出许多小支到左、右心房之间,组成心 房动脉网络。 (2)左房中间动脉较恒定地起自心左缘处的旋支,分布到左心房侧后面。 (3)左房后支较小,发自旋支的膈面,分布左心房后壁。 3.左室分支大致可分为左室前和左室后两组,它们分别是: (1)对角支多起自前降支与旋支分叉处,有长有短,分布左室前壁,长者可

冠状动脉示意图

冠状动脉示意图 第1章冠状动脉解剖概要 冠状动脉示意图冠状动脉图冠状动脉解剖图 心肌由冠状动脉供血,然后由冠状静脉回流至右心房。本章主要叙述冠状动脉的解剖概要。 冠状动脉起自升主动脉,位于主动脉瓣环上约7mm,相当于主动脉瓣游离缘水平发出。冠状动脉开口可呈圆形、卵圆形或狭小裂缝。左冠状动脉开口直接约5~7mm,右冠状动脉开口约1.5~3mm。有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旋支可分别开口于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开口可能阙如,或开口于左冠窦内。 1.一、左冠状动脉 起自主动脉的左冠状动脉窦,主干甚短,长约5~20mm,表面有少量脂肪组织覆盖, 走行于主肺动脉后方和左心耳之间, 不易显露。主干到达主肺动脉左侧时分成两个主支:沿室间沟向下者称前降支;沿左房室沟到达左室后壁者称回旋支。 1.(一)前降支 前降支为左冠状动脉的直接延续,沿前室间沟下行至心尖部,多数经心尖切迹绕至膈面,达后室间沟下1/3。沿途发出多条主要分支。 1.对角支:可为1支或数支。在前降支和回旋支的分叉部(或主干远端)常发出1个较大的分支,称第1对角支,占42.3%,可认为是左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之一。 2.右室前支:分布到右心室前壁。 3.左室前支:分布到左心室前壁。 4.前室间隔支:前室间隔支血液供应室间隔前部,包括右束支和一部分左束支。 前降支供血范围包括室间沟两旁的右心室前壁、左心室前壁、心尖部、膈面下1/3,以及室间隔的前2/3区、右心室的前乳头肌和希氏束。前降支有些段落可埋藏入心迹内。 (二)回旋支 回旋支起自左主干,开始沿左心耳内侧,然后沿左房室沟向左,绕至心脏后面的左室隔面。约10%的成人回旋支到达后室间沟形成后降支,称为“左优势型”冠状动脉分布。回旋支被心大静脉所覆盖,在施行主动脉-回旋支旁路手术时不易游离回旋支,有时甚至需结扎心大静脉以显露动脉。同时,二尖瓣手术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损伤回旋支,缝针不宜过深,否则会造成左心严重供血不足。回旋支的主要分支有: 1.窦房结支:约45%的回旋支发出窦房结支,走行于左心房顶,绕至上腔静脉的右侧供应窦房结。 2.左心房支:供应左心房。 3.左心室前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的心底部分。 4.钝缘支:可有数支,分布于左心室侧缘。 5.左心室后支:分布于左心室后壁近侧缘。 1.二、右冠状动脉 起自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窦,起始段常被右心耳遮盖,走行于右房室沟内,其前半段位 于右心室前方,手术便于显露,其后端绕至心脏右后方达后室间沟,在心脏十字交叉处成90°转向下,形

冠状动脉解剖学

冠状动脉解剖学 左冠状动脉 1.左主干: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上部的中央,向左或后伸展,长度5~40毫米,然后分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有时尚发出第三支血管,即中间支。 冠状动脉解剖学 左冠状动脉 2. 左前降支:沿肺动脉前行至前间沟,下行至心尖或绕过心尖。其主要分支包括: (1)间隔支动脉 室间隔穿支:几乎成直角发出,第一室间隔穿支较粗大,越接近心尖部越细小,且与前降支成角越锐利。 (2)对角支:成锐角发出,位于左心室表面,一般有2-6支,相互平行,自近端至心尖,逐渐变细小。偶然一支粗大的角支可以与前降支相似或更粗大。 右室前支左圆锥支 冠状动脉解剖学 左冠状动脉 3.左回旋支:绕向后于左心耳下到达左房室沟。其分支包括: 1)钝缘支:1-4支,绝大多数情况下第一钝缘支较粗大,其分支后的左回旋支明显变细。 约10%的回旋支到达后室间沟,下行至心尖,称为后降支。 回旋支尚发出分支供应房室结,50%的窦房结动脉分支来源于左回旋支,还可发出左心房支提供大多数心房血供。左室前支左室后支 冠状动脉解剖学 右冠状动脉 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右冠窦中部,也可发自近主动脉瓣或右冠窦-主动脉交接处。下行至右房室沟,绝大多数以一支传导血管至后室间沟。其分支包括: 圆锥支:为第一分支,约半数发自于右冠状动脉开口前方1-2cm处,沿右心室圆锥部到达肺动脉瓣。 窦房结动脉:约50%的心脏窦房结动脉 起源于右冠状动脉近端右上方, 与圆锥支径路相反。 以后分支常成直角发出, 供应右心室前侧壁或右心房。 锐缘支:较粗大,行向心尖,供应室间隔。 远端分为2支: (1)后降支:于室间沟内下行至心尖; (2)左室后支:进入心肌呈U型,然后下行至心尖时发出 1~2·分支供应左心室后部。 冠状动脉血管树解剖示意图注释:Ao(Aorta主动脉)MT(main Trunk左主干)Rc(Right coronary右冠状动脉)LAD(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左前降支)LCx(Left Circumflex artery左回旋支)Diag.(Diagnoal branch对角支) LMB(Left Marginal Branch左钝缘支) Spyder View(“蜘蛛位”) PLA(Posterior Left ventricle artery左室后支)PDA(Posterior descending artery后降支) 四、关于冠心病的基本知识:1、斑块形成分四个阶段:脂质沉积;纤维斑块;粥样斑块;复合性斑块。2、梗塞分心内膜下梗塞和透壁性梗塞,VCT表现为肌壁变薄,密度降低。3、梗塞的并发症:室壁瘤、室间隔穿孔、左室乳头肌梗塞等。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的心梗和ST段无抬高的心梗)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它是以冠状动脉斑块破裂或糜烂而继发血栓形成所致,其取决于斑块的稳定性,而非冠脉狭窄程度。冠脉狭窄程度决定了病人有无临床症状。 五、关于斑块:1、定义:面积大于1平方毫米,至少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位可见。斑块的典型结构为覆盖有胶原纤维帽的细胞外脂肪核。2、VCT检查的意义在于发现不稳定性斑块,及时采取措施,有助于减少冠心病事件发生。不稳定性斑块称为易损斑块,其影响因素包括:脂核(较大,大于40%或呈液性);纤维帽的厚度;局部炎症和新生血管;点状钙化;正性重构(即斑块向壁外生长,保持管腔原有大小。易致斑块破裂);出血等。VCT对脂核、点状钙化和正性重构发现较好,对其他不如血管内超生(IVBS)。3、IVBS 是观察冠脉斑块的金标准:分软斑块、中间斑块和钙化斑块。VCT对应CT值为:-42~47HU;61~112HU;126~736HU。4、VCT的斑块分类为软斑块(软组织密度,有时可见其内脂肪密度的脂核,代表易损斑块);混合性斑块(钙化和软组织均有,可以钙化为主或以软斑块为主);钙化斑块(指面积大于1平方毫米,CT值大于130HU)5、血管分叉处易形成斑块,原因是血流变化,此处内膜易受损伤。 6、关于钙化:易受累顺序:LAD37%,RCA25%,LCX22%,LM16%。常用钙化计分表示。钙化计分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冠状动脉解剖与供血范围

冠状动脉解剖与供血范围 右冠状动脉: 在人类70%为右冠状动脉优势型,由右冠窦发出,然后沿右房室沟走行,沿途首先发出圆锥支动脉,后分别发出窦房结动脉、右室支、锐缘支动脉,后在心后十字之前分出后降支动脉和右房室动脉,其中后降支动脉走行于后室间沟,并垂直发出多支后间隔支动脉供血于室间隔下1/3心肌,右房室动脉分出房室结动脉和多支左心室后支动脉分别供血于房室结和左心室下基底部,偶可见房室结动脉由左回旋支动脉供血。二尖瓣后内侧乳头肌右冠分支单支血管供应,而二尖瓣前外侧乳头肌由前降支和回旋支双支血管供血。因此根据右冠解剖,临床应注意右冠闭塞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和二尖瓣后内侧乳头肌功能不全,甚至断裂可能。 2、梗死相关动脉闭塞部位与对应部位心电图改变的关系 (1)前降支动脉近段第一对角支之前闭塞,可引起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EKG改变为(V2-V5导联ST段抬高)伴I、avL导联ST段抬高,III 、avF导联ST段压低。 (2)在左前降支动脉优势的情况下,左前降支动脉发育较长,提供1/4以上的左室下壁心肌供血时,其中段或远段闭塞病变,下壁导联ST段可抬高,从而出现前壁及下壁心肌梗死病变。 (3)在左前降支动脉优势近端病变,下壁导联常无明显改变,其近段闭塞时,下壁ST段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围绕至下壁的前降支缺血后出现下壁导联的ST段抬高;另一方面前侧壁缺血可引起下壁导联对应性ST段压低。这两方面引起的ST段改变可互相影响,主要看哪一方面占优势,可出现ST断无改变(“中和”)、下压程度减轻(“稀释”),甚至轻度上抬。 (4)前壁急性心肌梗死伴右束支阻滞或左前分支阻滞,或侧壁导联原有Q波消失,多见于左前降支动脉近端(第一大间隔支水平前)闭塞。 (5)在左前降支动脉非优势中段或远段闭塞时,可导致急性前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