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源对新闻媒体影响的利弊分析

消息源对新闻媒体影响的利弊分析
消息源对新闻媒体影响的利弊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59465335.html,

消息源对新闻媒体影响的利弊分析

作者:古那尔·艾则孜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4年第02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消息源的概念及分类,介绍了使用消息源的基本原则,分析了消息源对新闻的影响。指出消息源在给新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会产生盲目使用消息源的弊端。所以,慎重辨别消息源和慎重使用消息源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关键词】消息源;新闻媒体;影响;利与弊

每一个记者不可能每一次都出现在新闻现场,并且靠记者的努力就能够获取采访到的,新闻媒体对消息源具有与生俱来的依赖性,记者提供的新闻的质量取决于消息来源的质量。广泛而强大的消息来源,无疑能够帮助新闻媒体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拔得头筹。媒体和记者绝大多数是利用消息源为自己提供新闻线索和背景资料。所以,探讨如何利用消息源就具有重要意义。

一、消息源的概念

1、中国新闻行业对消息源的定义

徐宝璜在其《新闻学》中写道:“新闻于何处求之乎?求之之处,曰新闻之来源。各公文机关如国务院、警察厅、审判厅、学务局、商会等处,各团体如学生联合会、各界联合会、华法教育会等会,均为新闻之来源。”

对于消息源的定义解释在《新闻学简明词典》是这样说明:指新闻材料的原始来源或者提供者。消息源是获取新闻线索的基础,固定的消息源是保证记者、媒体获取新闻线索前提。

在现代而言,新闻消息来源多指的是新闻素材的来源或者新闻线索的出处,例如记者来访、通讯社电稿、公众来信稿、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部门的文稿及宣传品等。

2、西方新闻领域对消息源的定义

以路透社对消息来源分类来看,西方媒体对消息源的定义是:其一,最值得信赖消息源就是记者,显而易见,记者亲历新闻现场做第一手报道其准确消息来源其他无法比拟的。其二,实名消息来源,就是有名有姓,可以确认身份的消息来源。其三,相对于实名消息源来说的匿名消息来源,不愿意公开身份,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因此其可靠性和准确性是最差的。

二、消息源的分类

从西方传媒集团的发展经验讨论中国传媒集团如何走向世界

从西方传媒集团的发展经验讨论中国传媒集团如何走向世界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无论是在理论上、政策上,还是在传播实践领域中,都提出或已经进行了许多的改革。加入WTO似乎又给已经十分火热的新闻改革加了一把火,面对势不可挡的外来媒体集团的挑战,中国的新闻传播媒体不得不作出积极的应对。应该采用怎样的措施才能保证我国媒体在未来世界新闻传播市场上应有的位置,这就是本篇论文讨论的重点。在全球化的传媒环境中,中国的传媒集团无疑处于一种相对弱势地位。要发展中国传媒,推向世界,必须认清全球的传媒环境,并顺应其形势在中国发展成为传媒主流,才能再接再厉走向世界,而这一过程中,中国传媒也需要向发展比较成熟的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传媒业发展经验学习,才能在发展过程中走稳走好。这种要分外部环境和内部改革两个方面来阐述。 发展传媒业需走集团化 20世纪90年代,世界传媒业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通过合并、购并等主要方式称为巨型化的传媒集团。企业大型化、集团化称为当今国际传媒传媒业最显著的发展趋势。 媒介集团是企业集团在媒介领域的一种存在方式。西方企业集团的历史是从19世纪末期开始的,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市场竞争为企业集团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竞争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而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产生了带有垄断意义的企业集团。同样,国际的传媒业也经历了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竞争发展的过程。在市场体制下,媒介领域和其他企业集团,这就是媒介集团。最早的媒介集团产生于报业集团,随着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和网络成为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媒介集团的概念也就扩展到了广播影视集团和网络媒介集团的领域。 媒介企业集团最早产生于欧洲,在欧洲言及媒体,必然触及到多元的、跨国的,巨大的媒体企业集团。目前从全球范围来讲,媒介企业集团借由在重要的信息市场的巨大投资,是全球范围内的媒介生产行为日益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型媒介企业集团手里,是一个活跃的角色。著名的国际传媒集团——维亚康母公司,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维旺迪环球集团,迪尼斯集团,新闻集团和贝塔斯曼集团,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现在的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大部分都在于他们是以集团化的形式运营,使传媒各部分资源可以得到合理整合和建构。 现在,中国已形成了巨大的媒介市场。据调查,中国占据了全球受众的20%,拥有电视的家庭数量是美国的三倍。媒介集团化同样被认为是我国媒介走向世界的重要措施,“做大做强”成为大家的共同追求。但媒介集团化应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还是行政命令的结果,并没有取得共识。传媒的发展必须遵循新闻传播媒介自身发展规律,新闻集团化的发展在中国面临更大的问题。 由于中国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政府对于传媒的意识形态管制比较严格,传媒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内容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化”和“社会主义化”。所以在走向世界时,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世界人民面前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如果立足于全球化的传媒集团,内容的展现和经营上还依照原来的中国模式,那等待它的必然是失败。

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视角解读西方传媒的本质-最新文档

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视角解读西方传媒的本质 如今的大众传媒在世界中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与特定的社会制度紧密联系,大众传媒的各类活动及影响,均有着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因而西方社会科学将大众传媒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更加深广的层面,对大众传媒带给西方社会及其文化的各个方面的诸多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及 阐述,而其中大部分的力量均本着批判的精神来看待传媒,以揭示出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下,大众传媒与个人、社会、文化、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本质特征。 、从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视角看西方传媒 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视角主要重视揭示传媒的文化内涵和传媒作为一种文本的特性。西方社会批评理论中的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结构主义符号学、女性主义、媒介帝国 主义等理论流派均从文化视角对大众传媒进行了批判。其中,法 兰克福学派作为传统批判理论的主流,是第一个将批判学说对准传媒,并将二者密切结合起来的理论流派,该理论流派主要根据马克思的“异化”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及其分析的方法进行对大众传媒的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大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将涵盖电视报纸广播等在内的大众传媒所制造出的文化称为 “文化工业”,以文化的标准化生产为主要特征,并在其著作《启蒙辩证法》对文化工业的定义做了详细表述,西方标准文化生产 的背后隐藏了一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垄断,而大众传媒在这种垄断社会中体现的是被异化了的文化,是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服 务的千篇一律的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操纵大众意识形态的工具,没有任何自主性的。而法兰克福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此 基础上提出了交往行动理论和公共领域理论,他认为交往行动主 要以语言或符号作为媒介,以言语的有效性要求为基础, 相互 以实现理解作为目的的一种潜在解放力,强调以双向理解模式的理

新版记者证考试错题、要题本(下)

第六章 5.虚假失实新闻会产生哪些社会负面影响?( ABD ) A.对报道对象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的侵犯 B.误导了受众的认知和行为 C.虚假失实新闻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D.影响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 7.虚假失实新闻在新闻观层面的表现形式有。( ABC) A.道听途说、无中生有 B.网络拼料、旧闻翻新 C.数据和图片造假 D.采访不实 25.对信息源的核实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ACD ) A.对网络信息源的核实 B.对采访内容的核实 C.对社会自由撰稿人消息源的核实 D.对其他媒体信息源的核实 27.新闻单位要加强对媒体经营工作的管理,应做到。(ABD) A.坚持采编、经营分开制度 B.防止媒体被企业利用,参与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 C.坚持采编合一制度 D.媒体工作人员不得以采访为名到地方和企业索要钱物 28.虚假失实新闻会对公众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AC ) A.虚假失实报道是对公民知情权的损害 B.影响媒介公信力 C.虚假失实新闻误导公众的行为 D.扰乱社会秩序 第五章 1.获取事实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AC )(答案可能有误,应为ACD,但官网答案为ABCD) A.法律原则 B.道德原则 C.伦理原则 D.正当原则 2.新闻报道过程中要遵守的伦理原则有哪些?(ABD ) A.无害原则(应该是:最小伤害原则) B.知情同意原则 C.公共利益至上原则 D.保守机密原则 5.怎样核实关键性事实?(BCD) A.准确记录,避免断章取义 B.到达新闻现场,核实新闻来源

C.多方求证,核实新闻核心要素 D.查找权威资料,核实具体精确事实 12.直接引语有哪些效果?(ABC ) A.保持新闻真实感 B.增加信息量 C.增加趣味性 D.更具概括性(PS:另外还有两项是:深化报道主题,体现客观立场) 18.当对受访者的身份、观点不明确时,记者应该怎么办?( BCD ) A.凭个人理解梳理 B.使用其他消息源代替 C.再次采访受访者 D.不使用 19.在匿名消息源的处理上,记者应注意哪些问题?( ABD ) A.保留录音、手记等一手材料 B.与编辑沟通,得到编辑的指导和同意 C.尽量为匿名消息源提供帮助 D.保护匿名消息源 21.下列哪些不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 CD )好题目 A.新闻标题 B.署名 C.社论 D.编者按 22.以下哪些内容,可以作为权威的消息来源?( ABC ) A.司法机构、仲裁机构、行政机关、公证机关在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中确认的事实 B.具有合法地位的政党、国家机构在公文、正式出版物、蓝皮书、白皮书等具有法律效力文件中确认的事实,或其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及其他正式而公开的场合,以该政党、国家机构的名义发表的讲话 C.为配合待定机关履行职责的需要而发表的信息 D.某单位的内部文件 24.下列哪些媒体是可被援引的权威媒体?( ABCD ) A.党报党刊 B.行业性报刊 C.国家通讯社 D.电台、电视台 25.微博对传统新闻生产方式的影响和改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BCD ) A.发行方式 B.消息来源 C.生产机制 D.行业互动 26.记者新闻微博使用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BC ) A.要广开言路,多多关注 B.发新闻要再三确认 C.发表观点要讲证据 D.观点不同,要在微博上据理力争 29.广播电视新闻的引子与报纸新闻标题有什么不同?(ABCD) A.引子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西方媒介

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西方媒介 内容提要:对西方媒介(本文皆略为“媒介”)地位和作用的探讨需要从将其看作单纯的“媒介”中走出来,将其置放到文化发展的生物圈中去考察。如此我们看到,媒介除了给予我们信息和娱乐外,还在媒介着主流意识形态,尤其在殖民主义时期以及当前的文化新殖民主义时期,媒介以其强大的话语权曾经并继续构造着殖民地主体。有过被殖民经历的第三世界,需要从任何简单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或非殖民化运动中走出来,在“新国家主义”的胸襟下,进行一番媒介的反话语“文化更新”的修辞运动,为第三世界的文化发展从媒介角度找到新的思路。 一、实质:媒介帝国主义 从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到现在的电子媒介时代,媒介介入生活的程度日渐深入。媒介进入生活,已经是常识;当自信于自我思想独立性的人群意识到,自己一出口的东西都是媒介的产品或副产品的时候,媒介已经进入思想。除却它给我们的思想提供各种质素外,它甚至已经左右了我们的思想,它们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眼睛——代替你去观察,成为人们的大脑——代替你去思考。尤其是当跨国媒体用他们那无所不及的触角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候,一个问题愈加清晰地推到人们面前:究竟媒介在提供给我们信息和知识以及娱乐的同时,它们还干了些什么?怎么干的?一句话,如何定性这些西方媒介? 关于此问题,早期传播效果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不管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报纸上充斥的并非简单的战时简报性信息,而是双方敌对阵营如何为自我寻找合理和合法性以及如何弱化对方阵营进行的意识形态宣传大战。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认为,“新闻稿总是带有某种语言和文化的色调,它以信息的形式隐藏着某种思想,并同时隐藏着某种政治。”而从70年代以后的传播学者愈加认识到:“大众传播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或文化都有影响;它可以影响到一个团体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影响它对英雄与恶棍的选择,影响它的公共政策与技术。特别是媒介持续不断的信息传播,能对社会变革产生真正深刻的影响。”早在1965年,非洲独立后的加纳第一任总统、泛非主义(Pan-Africanism)的主要代表,批评家恩克鲁玛(Nkrumah)就曾谈到美国大众传播媒介对非洲的特殊影响:“神奇的好莱坞电影是别有用心的。我们只需要听一听非洲观众在看到好莱坞英雄们屠杀印第安土著人或亚洲人时爆发的喝彩声便可以理解这一武器的有效性。”因此,美国传播学者阿特休尔指出,“我们在考察新闻学信条习俗时,值得记住的一点是: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新闻流通是有关自由与权力的重大问题。无疑,语言具有巨大的力量。而错误在于人们声称新闻媒介超然独立,没有认识到它是某些强权势力的代言机构。事实上,这些信条习俗蒙蔽了我们的眼(像所有神话的诱惑力那样)忽视这些根据的存在。”而学者戴维·巴特勒则更是非常形象且一针见血地指明了媒介的实质,他说,“传播媒介提供了自由的假象,像一条拴在长皮带上的狗,掩盖了约束的现实。”[1] 当传播学者逐渐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即,媒介所媒介的就是意识形态,那么,另外一系列问题马上就提出来,是谁的意识形态?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在这样的过程中,媒介是中性的还是其他?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系列争论。 认为现代媒介带来了民主如本雅明。本雅明意识到了媒介的平等主义的推动力。在他看来,“电影把艺术作品带给人民。——在电影中,观众站在镜头的位置上,而不是演员的位置上,这便提升了一种批判姿态。——媒介原则是这样的,即作者与观众并非处于固定不变的等级制位置,而是处于可逆的位置,这从根本上瓦解了艺术维护权威政治的主要手段之一。——电影还提升了一些分析习惯——对本雅明而言,媒介的这些特征促进了平等和解放。”[2] 认为媒介是中性的如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的约翰·汤林森(JohnTomlinson)博士。他在其专著《文化帝国主义》中承认媒介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的前提下,认为媒介问题只不过是文化发展深层结构过程的外设(类似电脑的显示器、打印机、扫描仪等,服务于电脑,但为电脑的主机所操纵),用汤林森的话来说,“媒介与文化的关系可以视作是一种微妙的…种种中介的交互作 用?(interplay of mediations)。所以,我们不妨将媒介视作现代文化的…再现?面,而且媒介占据了支配的地位。”[3]也正是这种支配的地位,使得“媒介是最明显的一个目标,因此也就是最为公众所熟知。但也正是危险之处,由于媒介是那么触目可及,我们也就可能认为媒介的种种问题正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质问题,殊不知媒介问题只是更为深层结构之文化过程的指标而已。”[4]而且,“文化的…亲身体验?也包括了家人、朋友的言谈互动过程,也包括了日常生活的物质存活经验:吃·、喝、工作、身强体健、性欲、时间流逝的感觉等。”因此他得出结论说,“评估…帝国主义者?的媒介对于另一个文化所产生的诸般效果,最好不要只狭隘地从媒介帝国主义这样的观点看待,——更为适当的做法,很可能必须将文化帝国主义的现象当作是一个远较宽阔的文化变迁过程。”[5]总结汤林森论述的基本观点,即,媒介作为社会思想的“外设”只能是推动这个思想变动的诸多因素之一,媒介自身绝非在实践着是什么媒介帝国主义,媒介如果不小心帮助、促成了什么帝国主义的话,媒介也是“无辜”的,因此,媒介是中性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在这里我们需要透过现象、超越现象看到制造现象的机制。既然汤林森博士把文化帝国主义放到了所谓宽阔的文化变迁过程中去,那么,我们就从文化变迁人手来分析媒介中性论中存在的悖论。 美国文化理论家伍兹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当环境的改变需要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时,社会文化变迁的必要条件就出现了。”[6]而清华

新闻媒体与社会责任

新闻媒体与社会责任 ——分析当今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应如何践行社会责任论 在当下,无论是电台,电视台,报纸,还是网络,都把收听率、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放在第一位,谁吸引眼球多,谁的效益就越好。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很多媒体哗众取宠,忽视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所以当今新闻界充满了光怪陆离,似假乱真、虚伪、谎言、侵犯隐私权、歪曲事实、偏见等的乱相。但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是媒体的生存之道,也是媒体长远发展之道,所以媒体就不能唯“眼球论”,应该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那么,当今媒体应当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实践社会责任论呢?下面就以中国媒体在四川地震中的报道为例来分析当今媒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践行社会责任论。 首先,新闻报道要真实、全面、理智,并且要完全接近每日的现实信息。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一旦新闻失实,那么新闻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必须真实、全面,但是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却切中了当今许多媒体的一大弊病,使得公众对这些媒体的信任度急速下减。新闻报道还必须理智,减少那种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那些诲淫诲盗的细节描写。另外,新闻要作出合乎真实的解释,即把每一项重大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各种事物的联系中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社会影响、后果。在这一点上,中国社会媒体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报道中就做得比较好,遵从科学理性,真实、全面、客观地报道事实:在四川地震中,地震的地点、震级、伤亡人数、各地区受地震影响的具体情况等具体信息都是根据权威部门发布而报道,数据精确到个位数;地震的新闻主要以新华社的新闻为主,新华社总是在第一时间将真实客观的消息报道出来;在新闻报道中,媒体从关注灾区人民到关注灾区军人、医生、志愿者、各国救援队伍、全国关注灾区的人民等,从各个角度全面地对灾难进行刻画,营造全民抗灾的氛围。 其次,媒体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来践行社会责任论。社会责任论者认为,公众越来越依赖媒体所提供的情况作出好或坏的判断,这就要求媒体

消息源对新闻媒体影响的利弊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59465335.html, 消息源对新闻媒体影响的利弊分析 作者:古那尔·艾则孜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4年第02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消息源的概念及分类,介绍了使用消息源的基本原则,分析了消息源对新闻的影响。指出消息源在给新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会产生盲目使用消息源的弊端。所以,慎重辨别消息源和慎重使用消息源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关键词】消息源;新闻媒体;影响;利与弊 每一个记者不可能每一次都出现在新闻现场,并且靠记者的努力就能够获取采访到的,新闻媒体对消息源具有与生俱来的依赖性,记者提供的新闻的质量取决于消息来源的质量。广泛而强大的消息来源,无疑能够帮助新闻媒体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拔得头筹。媒体和记者绝大多数是利用消息源为自己提供新闻线索和背景资料。所以,探讨如何利用消息源就具有重要意义。 一、消息源的概念 1、中国新闻行业对消息源的定义 徐宝璜在其《新闻学》中写道:“新闻于何处求之乎?求之之处,曰新闻之来源。各公文机关如国务院、警察厅、审判厅、学务局、商会等处,各团体如学生联合会、各界联合会、华法教育会等会,均为新闻之来源。” 对于消息源的定义解释在《新闻学简明词典》是这样说明:指新闻材料的原始来源或者提供者。消息源是获取新闻线索的基础,固定的消息源是保证记者、媒体获取新闻线索前提。 在现代而言,新闻消息来源多指的是新闻素材的来源或者新闻线索的出处,例如记者来访、通讯社电稿、公众来信稿、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部门的文稿及宣传品等。 2、西方新闻领域对消息源的定义 以路透社对消息来源分类来看,西方媒体对消息源的定义是:其一,最值得信赖消息源就是记者,显而易见,记者亲历新闻现场做第一手报道其准确消息来源其他无法比拟的。其二,实名消息来源,就是有名有姓,可以确认身份的消息来源。其三,相对于实名消息源来说的匿名消息来源,不愿意公开身份,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因此其可靠性和准确性是最差的。 二、消息源的分类

新形势下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

新形势下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 【摘要】面对新形势下传媒界纷繁复杂的竞争态势,主流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显得尤为重要。主流媒体的主要责任应是正确的舆论导向、精准的新闻、资讯及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使受众自然轻松地接收到正确的、积极的、有温度的、充满正能量的信息。主流媒体履行好职责,让更多的受众省去在冗杂的社会新闻和信息中甄别真假、对错的时间和精力,规避了因为误信、盲从造成的损失或其他风险……因此,本文着重地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主流媒体的责任。 【关键词】主流媒体社会责任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 值观 新形势下的媒体宣传工作,作为主流媒体更需充分认识宣传工作的战略地位,牢固树立媒体宣传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观念;充分认识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增强做好宣传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而重新审视主流媒体在新形势下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尤为重要。 首先,主流媒体要有承担重要宣传任务的责任 具体体现在覆盖面要广、引导性要强、影响力要大的几个方面,进而形成新闻传播的主导强势。那么我们所理解的主流媒体就应该具有以下特质:

1.主流媒体具有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具有非主 流新闻媒体难以相比的权威地位和特殊影响,被国际社会、国内社会各界视为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声音、主张的权威代表。 2.主流媒体体现并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在我国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坚持并引导社会发展主流和前进方向,具有较强影响力。 3.主流媒体具有较强公信力,报道和评论被社会大多数 人群广泛关注并引以为思想和行动的依据,较多地被国内外媒体转载、引用、分析和评判。因此,树立和维护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经济类、娱乐休闲类、服务类信息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可视为对主流媒体的某些功能的拓展延伸和补充。主流媒体信息传播给主流受众,需要最多的是新闻及生活、工作、学习、休闲等方面的信息,其中尤以新闻为主。与每个受众的生活都有关的内容,如:政策、科技、健康、经济等;还有一些与部分受众有关,但能引起其他受众关注的内容,如:发生在就近地区的灾难、事故、事件等;或与本地受众无关的,但内容反映的是不可预见性事件,或是由于突发性造成危害极大的,或者趣味性极强的,并具有悬念性质的内容。另外还有些信息虽与受众无关,但却是受众精神上感受所需要的内容,如:体育、世界

新闻系作业 新闻源保护

新闻源的保护 新闻源,又称消息来源。作为新闻证据之一,新闻源是新闻材料的出处和供应新闻材料的媒介。任何一条新闻从理论层面上来说,都应有出处,都可以追根溯源,这也是保证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的手段。要让体育新闻报道做到真实可信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它意味着记者必须去发掘最好的、最合适的新闻源,意味着记者必须与最好的和最有发言权的人建立联系,它也意味记者必须去寻找和说明目击者及参与者为你提供信息。在当前的体育新闻报道中,记者和新闻源的一些新型关系值得我们从多元视角来思考和解读,这也是保证新闻业务健康进行,促进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新闻界突然出现了一种新现象,那就是媒体以各种利益相诱惑,买断他们认为能吸引“眼球”的新闻信源或者新闻线索。最早曝光的此类事件是2001年3月的雷峰塔地下迷宫开启。当时浙江影视文化频道买断现场直播权,很多新闻记者包括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记者都没有采集到任何新闻。新闻从业者认为,即使媒体有直播权,新闻采访权也不可能被买断。时间推移到2002年足球世界杯,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先是新浪网与搜狐网进行的中国足协世界杯指定网站之争,接着出现一些实力雄厚的体育类媒体买断一些球员的信息来源,占有“独家”消息。 在国外新闻报道中,对消息来源保密被视为西方新闻界若干伦理准则中的最高准则。即:除了报社内部有关人员外,消息来源不能对外公开。即使司法部门要求报界交出消息来源,也不得违背“消息源保密”的原则与权利。虽然,在我国相关的行业条例中没有明确规定,但一般情况下新闻记者能对消息源进行保密,这其中的原因既包括对新闻事实本身的尊重,也包括保护新闻源不受干扰。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制定的《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没有为“新闻来源”保守秘密的提法,但有“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的规定。 随着体育新闻事业的纵深发展,为新闻源保密这一“特定方针”也受到了考验和质疑。媒体和记者被告上法庭时有发生。在公众信息资源、受众知情权、记者道德品行、相关利益既得者之间有时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美国《明星论坛》提出了一套使用匿名消息源的方针:“如果报纸后来发现,提供的消息是撒谎或者无意识地提供不可靠的消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能暴露消息提供人,但也决不能含糊其辞;如果依据法律,要求说出提供信息的人,报纸也会考虑的;如果处在生死关头,生命要得到保护。” 在当前的新闻业务活动中,使用匿名新闻源是随着媒体竞争来的,它同时带来对媒体可信度的考验。因为不管媒体如何确信,没有明示新闻源都是向受众隐藏了重要的新闻要素——可信性的要素,近于“风闻”。前几年,在业界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某南方体育媒体引用匿名新闻源提供的信息,大胆揭露深圳足球队队员在云南打比赛前夜夜不归宿,集体行乐,而后还和主教练发生身体冲突的事,一时舆论哗然。没想到,几个月后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道歉声明,算是在体育报

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新闻工作是一项光荣的工作,新闻记者是一种神圣的职业。记者所从事的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素来被誉为“无冕之王”,历来受到人们的尊重。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记者与其它职业相比,更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目的。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牢记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服务的宗旨,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新闻工作中,将发生的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真实传递给受众,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记者生产的是精神产品,而精神产品属于意识形态的领域,起着舆论导向和宣传教育的作用,因此,记者自身道德修养尤为重要。古人云,“无德者居高位,是播其恶于众。”记者记者,并不是一般的记事者。一条新闻稿件的真正价值是它文字背后的所指,在于它所放射出的思想的火花,这就是所谓的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用优秀的作品教育人。德高为范,只有自己德才兼备,方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若是记者自身道德修养不够,很难得说他的作品如何,俗话说文如其人。古人又说,宁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记者理所当然应是“君子之儒”,如果记者忽视自身道德修养,片面注重业务素质的提高,这叫舍本趋末,最终结果是业务素质难得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根本原因就在此。 记者是社会大众的传声筒,因此,它理应为受众传递最为真实和准确的信息,这是禀承对受众负责的原则,更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但近几年来,许多记者都为了一己私利而置新闻的真实性于不顾,制造出一些虚假新闻,从而误导大众,给社会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同时,也严重损坏了记者在公众前的形象。除了制造虚假新闻,还有一些记者为了自己工作的方便,或者为了吸引眼球,不顾别人的困难与处境,揭他人隐私;为了能挖到“爆炸”性消息,更是不惜采取骗、哄、诈、恐吓等卑劣手段采访。这些行为都是违背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身为记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须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不能以制造虚假新闻、炒作新闻、搞有偿新闻来谋取私利,从而误导大众,给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稍不慎可能会引发出新闻官司。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权,这既是记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在采访中,

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评价的意义及启示

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评价的意义及启示 上述介绍和总结表明,“中国模式”已经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乃至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变革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欧美国家如何看待“中国模式”,不仅仅对中国从国际视野中审视自己的发展道路或经验十分重要,而且对我们从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的角度认识“中国模式”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产生的影响,对中国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国模式”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革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国如何在国际国内大局交互作用的形势下,处理好自身存在的国内问题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欧美媒体中的“中国模式”是一个描述性概念,其内涵和体系结构仍在发展和调整之中,并没有一个完整而统一的认识或定义,更确切地说,是指中国式的发展道路。 对于中国的发展是否已经形成“中国模式”,目前国内学术界有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发展中的问题也不少,不宜或还不足以称为“模式”,称为“中国经验”或“中国道路”更好一些。③然而,社会科学意义上的“模式”标准的相对性或不确定性,令人思考世界上的模式都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瑕疵或问题。有学者因此认为,既然中国现行的发展已持续了30年,发展成就已经得到举世公认,从发展战略到发展方式都有较为成熟的经验,称“模式”也并无不妥。因此,“中国模式”是可以成立的。④也有学者认为,更准确地说,“中国模式”是正在形成中的模式。①目前欧美媒体所评价的中国模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具有标准形式(即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系统性和成熟性)和可复制性(即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示范性)的发展模式。正如拉莫所说,“中国的发展和富强道路不能由任何其他国家照搬。它仍然充满矛盾、紧张和陷阱。”他强调的只是“中国崛起的许多因素引起了发展中世界的兴趣”。②尽管拉莫在《北京共识》中多次提及“中国模式”,但总体上仍然以“北京共识”来称呼,其中应当自有其考虑。詹姆斯·曼也认为:“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的全然的规模和庞大市场的诱惑力,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可以比拟。”③因此,目前欧美媒体报道的“中国模式”,准确而言是对全球化背景下与“华盛顿共识”相比照的中国改革发展道路或战略路径的基本概括,“中国模式”概括起来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中国模式的基本经验是解放思想与制度创新,以经济改革为先导;中国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政府主导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中国模式注重渐进性、连贯性、平等性、艰苦奋斗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模式的基本原则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坚持独立自主,走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中国模式包含能够促进中国在政治稳定中发展且治理有效的中国特色的政治民主发展模式。 (二)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的报道是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视角出发,总结和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国家发展战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首先,它通过“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一兴一衰的对比分析,表明了“华盛顿共识”的局限性和面临的危机局势,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客观反映。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得“中国模式”的优越性进一步显现,为中国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对于“中国模式”,欧美媒体有的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有的则将其发展看成一种威胁,但无论如何,“中国模式”都是现有西方理论和话语体系无法清楚解释的,因为在西方人眼里它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模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模式”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相比之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的经济危机、东亚的金融危机、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失败,都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直接相关,而新自由主义正是华盛顿共识的基础。华盛顿共识的失效,不仅说明西方经济政治治理模式的危机,也是西方意识形态相对衰落、西方各国深入反思全球化时代的自身发展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表现。其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奉行独特的现代化战略和改革开放政策,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和政治长期稳定团结

浅析媒体在“匿名信息源保护”中的角色扮演

浅析媒体在“匿名信息源保护”中的角色扮演 匿名信息源的使用及保护问题一直都是媒体界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匿名信息源所面临的不只是新闻隐匿权的选择,还有司法公正的审判,而媒体的态度是其中的关键议题。文章通过对匿名信息源现状的阐述以及对新闻从业者遇上司法时的尴尬困境进行更深一层的分析讨论,理清媒体在“匿名信息源保护”这一事件中所扮演的几个重要角色。 标签:匿名信息源;新闻隐匿权;举证分责 一、把关人:匿名性信息源的现状 匿名信息源可以说是新闻生产车间里重要的供货源,它可以提供记者在其他渠道嗅不到的新闻线索。利益的牵扯会给消息源带来不可预测的危险与麻烦,所以不暴露个人信息的做法无可厚非。但由于信息知晓的不对称性,会让受众对报道真实性的信任感迅速下降。除此之外,匿名信息源还会在面对司法审判时受到真实性的质疑和公正性的冲突。 虽然匿名信息源是清晰度较低的冷消息,但它所带来的信息价值往往值得记者冒着被质疑的风险使用。 二、责任承担者:举证责任和作证义务 新闻界已经树立了维护匿名信息源的道德标杆,但在讨论媒体面对匿名信息源的态度之前,还是要分清“举证责任”和“作证义务”的区别。举证责任是当事人为了证明自己信息的可靠性而主动向法庭提供证据,当事人可以选择是否举证。作证义务是法院要求证人提供与案情相关的客观证据,这个才会涉及拒绝作证等一系列问题。这里以“举证”和“作证”为分界点,对两种状况中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应当发挥的作用进行讨论。 1.举证责任 (1)举证分责。从新闻失实的切入点出发,在“世奢会诉新京报”案和“《中国改革》杂志被告”案的审判书对比中提炼出的第一个关键点是举证分责。这里要谈的举证分责包括记者和信息源的责任分配,以及原告和被告之间的举证问题。 对于记者和信息源的举证责任分配,在受到匿名信息源所带来的司法压力之前,先分走一部分的信息流。从《中国改革》杂志的“谁在分肥”报道中可以看到,记者的举证内容包括一些自己寻找的客观数据。以一般人看来,作为信息源是可以相信的,也是较为客观且可以用来佐证记者观点的信息,所以这篇报道即使在无法证明匿名信息源真实的情况下,也不属于新闻的严重失实。

略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略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略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梁建增 《新闻战线》( 2007-11-10 第11期) 【字号大小】【打印】【关闭】 2007年3月,一则“香蕉致癌”的传言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而部分新闻媒体不假思索、以讹传讹、盲目跟风和推波助澜,更是大大加速了这一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另一方面又使这个传言加上了真实和权威的帽子,大大提高了其杀伤力,致使海南省的蕉农损失惨重,而消费者也陷于恐慌之中。当真相大白于天下之后,公众舆论的焦点转向了“责任”——“蕉癌事件”拷问媒体社会责任、“蕉癌事件”是否该向媒体问责,等等。而半年之后,一则“纸馅包子”的虚假电视新闻,在社会上掀起了更为巨大的波澜,其影响甚至广泛散播于海外。这一事件不仅为国外所谓中国食品安全威胁论提供了口实,加剧了矛盾,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海南“蕉癌事件”和“包子事件”虽然暴露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但也的确集中投射出了一个隐藏在背后的重大问题:那就是新闻媒体如何看待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所以,透过这两个极端而又典型的事件,作为新闻媒体,的确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所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并且在认清责任的基础上,总结并且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践行与落实责任的思想和制度保证。 新闻媒体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社会责任 诚然,新闻媒体享有着采访权、报道权、舆论监督权等等权力,公众也有着知情权和不受侵害权。但新闻媒体该如何行使这些权力,媒体承担的与之相应的社会责任又是什么呢? 在一个文明和健全的社会中,权力和责任是两个极为重要的,同时也是采用率极高的关键词。权力和责任是彼此相伴而生并且相承而行的,不负担责任的权力是极端危险的,没有权力的责任则是不牢靠的,这是周知的浅显道理。社会中的个体的人、个体的组织,概莫如此。 新闻媒体作为一个相对比较独特的社会组织,同样拥有着独特的权利,所谓“第三力量”、“无冕之王”等等的形容或称谓,大致就是这样的指向。现代新闻传播理论对于媒体的权利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当然他们在更多的时候使用的词汇是“权力”,不过实际上,权力与权利基本上是分不开的。新闻媒体的权力被认为有三个方面: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文化权力,通过这样三个方面的权力,通过媒体自身握有的、看似先天的话语权,通过自身握有的舆论和传播工具,新闻媒体成为了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组织。并且,新闻媒体通过这些重要的、并

西方眼中变迁的中国形象

西方眼中变迁的中国形象 在几个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游览、评价中国的人物身份的不同与价值观的差异,以致流传入西方的有关中国的认知并不是真实的中国形象,而是加入了西方人自己判断的不全面的或者理想化或者丑陋化的中国形象。因此西方视野意义上的里的中国形象成为西方自身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西方看到的不仅是充满异国风味的梦境,而且也看到自己的影像。因为形象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是乌托邦形象,是作为一种异己力量质疑现存秩序,通过对中国形象的肯定与向往表达对本国现状的不满,期望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进行调整;二是意识形态形象,是按照本国价值观塑造的,通过调解、否定甚至丑化中国形象进而同化中国,强化和肯定本国。正因为这两种类型的存在,使得中国形象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西方人中不断变化。 在刚开始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人视野里的中国形象充满了梦幻和传奇色彩。这源于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其在中国为官和游历17年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中传达出的中国文化是高度文明、和平而繁荣的。尽管《游记》对这个“世界之冠”的国家充满故弄玄虚的溢美之词,但却是第一次向西方定格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这些描述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文明与财富的倾慕,最终引发了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接着,十七到十八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的报道进而吸引了西方,中华文化的精神和繁荣社会连同其精美器物一道引起西方人的浓厚兴趣。这使得启蒙时代的人对欧洲的一切都重新评价,但对中国社会却肯定有加。启蒙主义哲学家竭力将中国渲染成一个世俗乐园。中国的开明帝王,宗教宽容的政策,孔夫子的睿智,都使当时的西方人自愧弗如。比如在启蒙时代的德国,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思想家对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德行推崇备至,把中国人看作最优秀的民族。这些体现了上升期的欧洲对中国那种既仰慕艳羡又贪婪觊觎的印象和态度。 事实上,欧洲人关于中国的这些描述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想象、美化和失实的地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两代大兴“文字狱”等,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什么“自由思想的绿色天堂”,但是,这些描述和当时中国的繁荣富强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基本上是相称的。同时,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描绘是和他们对“理性王国”的设计紧密粘连在一起的。可以说,中国作为一个世俗化的国家恰恰适合了西方社会和文化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中国的憧憬不仅是欧洲人的美好想象,更是欧洲现实发展所驱动的意象所然,是西方已有知识体系的延伸,是为改变欧洲的现状并促进其发展服务的。 然而,这股中国热于十八世纪中期到达顶峰后发生了转折。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国内一连串历史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在欧洲的威望严重下降。其中西方对中国的想象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缘于鸦片战争。因为东方帝国变得不堪一击,而更多亲临者的所见所闻更是打破了以往的高大全形象。黄色的容貌,长辫小脚,不守时刻,不懂礼貌,不讲公德,爱赌好嫖,溺婴杀生,见死不救……这几乎是所有传教士、官员甚至作家们描绘的中国标准像。伴随着中国国势的逐渐衰颓和鸦片战争后西方对中国的逐渐征服,欧洲的中国化热潮结束了。中西之间的位置根据国际角逐中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倒置,而西方中的中国形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扭转。比如1748年出版的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和1750年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都不约而同地抵触中国,认为中国是一个贫困黑暗的蛮荒之地。1794年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指出,中国虽是泱泱

最新整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docx

最新整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20xx年春天,一个县级电台发生了一件新闻造假事件。因为有朋友参与此次造假事件,我本人对该事件比较了解。在某一天播发的录音新闻中,播放的录音声音与真实自然人声音不一致。事情发生后上级马上追查,最后责任人讲了新闻造假经过:当天在荒山上现场录音采访植树造林大会战情况,当时没有注意到天气不好,风太大等客观情况。等回到单位试听录音,录音效果很差,基本不能用,该新闻当天还要播出,再回去找当事人重新录音已经来不及,怎么办?该同志苦思冥想,想到一“妙计”。临时找来一个同事“狸猫换太子”拿着原来录音稿件重新在单位录制一遍,并于当天晚上在新闻中播出。该事件发生后,责任人、当班、责任人同事、台领导等都分别受到处分。此次事件对我及我的同事震动很大。通过这条“狸猫换太子”造假新闻事件,同事普遍受到了教育,全台震动,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不是挂在墙上,也不是挂在嘴上,“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必须绝对真实,容不得马虎。新闻人一定要把新闻的真实性作为生命,新闻一定要确有其人,确有其事。新闻一旦失实,它的生命也就终止。 1 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是什么? 1)证实确有其事,不道听途说,不筹划、不制造新闻事实。新闻必须先有其事、再作报道,记者要尽量直接观察、现场采访,找到当事人采访,运用书证、物证或者关键目击者来确认新闻事实,不断接近真相。与此相反,捏造事实、无中生有、夸大事实、故意虚构,都是炮制虚假新闻的恶劣手段,需要深刻批判和严厉 惩处。 2)确保“五个w”等事实要素齐全,尽量核实以及保证所引用材料或者观

点均有确切的消息。一般情况下,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消息要有可信度的评估,并优先选择可信度比较高的消息源;要在报道中说明消息,在承诺保证匿名消息源的时候要判断和质问一下消息源的动机;要尽可能地通过多方消息源的查证,来检验消息源提供信息的准确性。 3)对新闻报道中涉及的关键事实和数据,坚持“核实、核实、再核实”的生产机制和报道责任。 核实是保证新闻报道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最佳方式,疏于核实则是新闻报道不够准确或者失事的主要原因。常规报道中,记者要对经济增长、财务数据、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进行必要核实,对报道中援引的“惊人之语”用重听录音或者找当事人求证的方式进行核实。调查性报道或者批评性报道中,记者更要对关键证据、关键消息源进行反复核实,以避免事实出错,给监督对象造成巨大损失。 2 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核实新闻事实呢? 核实新闻事实的方法有很多,关键在于找到核心当事人、到达核心现场、拿到核心材料。 1)到达核心现场、核实新闻及基本事实。 通过记者或者新闻热线、微博等渠道获取新闻后,记者一般要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深入细致地进行采访,仔细观察各方反应,注意倾听不同意见。比如,进行人物采访时,记者要听取多方人士对新闻人物的看法,避免偏听偏信;进行会议报道时,要听完会议全程、把握会议主旨,避免断章取义。 2)多方求证,核实“五个w”等新闻基本要素。 采访活动进行活动中,记者要与认真核对采访对象的姓名、职务等关键要素,避免张冠李戴。另外,要根据采访中出现矛盾或者冲突的情况,向多方消息源进行求证、比对和核实。记者要想尽办法到新闻现场采访,寻找新闻当事人,重要

媒体的社会责任

论文摘要:记者是社会大众的传声筒,因此,它理应为受众传递最为真实和准确地信息,这是禀承对受众负责的原则,更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须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现代媒体伦理要求媒体从业者遵循“最小伤害原则,哪怕是对批评对象,也要抱有同情之心。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天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就像海伦.托马斯说的:“新闻记者,是公众的信息提供者,他们是民主的看门狗。没有知情的民主,就没有民主可言。”而记者就是来向读者、听众、观众传递信息的人,让他们了解新闻的人。 记者应是人们心中最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人,身为记者,究竟该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肩负起社会大众所赋予的使命呢?面向社会的要求和现实,用手中的笔张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为受众提供真实可信的新闻,向百姓揭示热点事件的来龙去脉,将人人眼中有、个个心中想的现象、问题、观点调查清楚、公诸于世。这既是新闻记者与生俱来的职责,也应该是记者赖以服众的人品。作为一名记者,能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自身的道德人格修养也至关重要。 论文关键词:新闻记者真实社会责任感道德修养人格修养 目录:社会责任感是新闻记者的生命 社会责任感来自于新闻记者的道德人格修养

论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感是新闻记者的生命 新闻工作是一项光荣的工作,新闻记者是一种神圣的职业。记者所从事的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素来被誉为“无冕之王”,历来受到人们的尊重。“社会责任论”,20世纪40年代末出现在美国,后来传到西欧和其他发达地区。这一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在执行自己的职能时,还要对社会负责。而所谓社会责任感,就是记者的报道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对整个社会负责。记者具有社会责任,就是要做到对社会、对大众负责。 因此我们说,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秉笔直书,为民请命”的社会良知和济世情怀;是一种“先天下之放而放,先天下之鸣而鸣”,面对社会进程中种种问题的焦灼不安和忧国忧民;是一种在笔端诉说市民百姓呼声,将镜头聚焦在群众关注的事件身上那种无处不在的新闻敏感和不懈追求。 古今中外,反成大成就、备受欢迎的记者,莫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美国记者里德为了向全世界展示十月革命的真相,冒着枪林弹雨采访,写出了《震撼世界的十天》;斯诺为了反映中国人民抗战的情况,只身深入大西北,写出了举世闻名的《西行漫记》。在我们身边这样的记者也多得数不胜数:中央电视台进入“非典”重症病房近距离采访的柴静,在南斯拉夫战火中牺牲的新华社记者许杏虎,《哈尔滨日报》被众多平民百姓所崇敬和信任的普通记者郝志宏……他们身上那种深深镌刻在生命中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生命中那份“风声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