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基础教程:中国画基本技巧之用笔

绘画基础教程:中国画基本技巧之用笔

绘画基础教程:中国画基本技巧之用笔1:笔与线

中国画的用笔实即用线,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线在形

体的塑造中绝不是一种对轮廓线的描摹,还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

感和动感。比如在山水画中,斧劈皴给人坚挺硬朗的感觉;披麻皴则

给人松软的感觉等等。线的使用,体现了中国画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水平,体现了他们驾驭物象的巨大创造力。

在中国画中,线及其塑造的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线条自

身的品格特征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正如石涛所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

物而淘泳乎我也。"笔墨(线条)所具有的这种抒情写意性,是因为画

家在运笔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使线条自身具有了千变万化的姿态。一

方面,线条丰富多姿的形态能够唤起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万般物象中

类似物体形态美的联想,使抽象的线条成为现实事物形体美的一种间

接曲折的反映,因而唤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画家在运笔过

程中个人情绪、意趣、思想的灌注,使得中国画中的线条具有明显的

画家个性特征,达到抒情、畅神、写意,进而表现画家的审美理想、

气质、心灵、人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画如其人"。

2:笔与意

张彦远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把立意看作是用笔之"本","本"即统帅。"意"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文化内涵,它是画家主

观世界的复杂反映,即各种感情、理想修养、气质等等。"意"是主观的,但又不是纯主观的臆造。中国画家就是通过线的使用来实现这种"

抒情写意"的。所以清代布颜图认为" 意之为用大矣哉……故善画必意

在笔先,宁使意到而笔不到,不可笔到而意不到。……故学之者必先

意而后笔,意为笔之体,笔为意之用"。

中国画入门技法 初级 教学设计范例

第一周中国画工具的认识和应用 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画的绘画工具和材料。 2、学习毛笔的握笔方式,练习用笔。 教学准备:名家作品、多媒体、笔墨纸砚实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提问并谈一下自己对于中国画的初步认识及绘画所需的工具、材料。 2、展示名家徐湛的绘画过程,使学生感受画家的作画状态。 二、学生学习握笔和行笔 由教师演示握笔方式,让学生练习握笔。 教师演示各种运笔方式,让学生在宣纸上进行直线、曲线和圆圈的练习,体验学习中国画的绘画乐趣。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生加深了对中国的工具的认识和应用,对笔墨纸砚有了新的认识,提升了学习中国的乐趣。 教学反思: 学生虽然认识中国画所用工具,通过自我的实践能更加深刻了解中国的应用。再次体验中国的带来的水墨体验。为今后中国的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周小蝌蚪的画法 教学目标: 1、了解、认识我们生活中见过的小蝌蚪,以及蝌蚪的游泳姿态。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长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师范画 教学过程: 1、展示课件游水的小蝌蚪,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见解。

2、出示范画:学生欣赏教师范画,说一说与你之前的绘画有何不同,发表自己的看法。 3、课件展示更多的大家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作品,教会学生从审美和人文的角度来欣赏大家的典范之作,提高学生们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反思: 学生首次通过国画的方式看到蝌蚪和水草的画法,为此感到新奇,表现出了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时间过程中,多次尝试并实践,真正的体验到中国画水墨的乐趣。

第三周小青鱼的画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用笔和用墨,学习中国画绘画技法。 2、学习用笔、用墨技法,提高运用笔墨的能力和控制力。注意用墨的浓、淡、干、湿、焦。 教学准备:毛笔、墨汁、生宣纸、水、调色盘、颜料、笔洗、范画教学过程: 一、教师示范 1、出示鱼的结构,有学生总结鱼的组成结构。 2、用笔将水墨调和,调出淡墨,笔尖蘸浓墨,中锋行笔,一笔画出鱼头鱼身鱼尾。调墨时提提醒学生们应该注意的问题和用笔、用墨的方法,掌握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 3、用水调淡三青,添加水草。

国画用笔--笔法

中国画用笔--笔法 骨法用笔 这是谢赫"大法"中的第二条。"骨法"系指形体结构.包括面貌、骨骼的部位,"用笔'概指笔下所表现出来的技巧。连起来讲,是说明用笔不能脱离开形体与结构的准确性,二者是紧密相连的。 晋代顾恺之已经提出了骨法的要求,但他尚未与用笔联系在一起,通过今天广大国画家的实践,对“骨法用笔”方面又有了新的涵义。这是因为过去谢赫"六法"的制定是专对人物而言的,现在用这一条指导绘画,既应体现其原有的同于人的结构,又应体现用笔之骨力。在用笔方面,也比古代的线法描法,有了更多的发展,即状物写形中同时要使用笔与形体一致,不绵软、不纤弱。单从用笔的要求上,荆浩还提出过筋,皮、骨、肉的四势之说,更加丰富了不同等线之变化。 中锋与侧锋 毛笔的笔头共分三段,最关的部位是 笔尖,中部是笔腹,与笔管相接的为笔根。 通常绘画使用的是笔根以外具有弹性的部 位,国画一切技法变化都是笔锋与笔腹作 用于纸上的结果。 中锋执笔是将笔管垂直.与纸成90 度,笔尖正好留在墨线中间,画出的笔线 挺拔流畅,一般使用于勾勒人的面部及衣 纹等各种物体的轮廓线。侧锋的执笔是把笔管横卧。与纸成各种角度,笔尖不在墨线中间,笔尖一边光,而笔腹的一边毛,并有飞白的效果,山水人物画在皴、擦部位上多用侧锋,画出的线有厚、重、毛的感觉。在轮廓部位上多使用中锋为佳。除了白描以外,一幅画常要中、侧锋合用,大多数画家是如此,但也有象元代画家倪云林偏爱用侧锋去画山石的。 藏锋与露锋 藏锋是为了使笔线含蓄而不露火气,有意不露锋芒,以强调某些物体的质感。藏锋的用笔有钝拙之意味。 露锋用笔是在笔画首尾处都留下明显 的笔痕,看起来锋芒毕露。藏锋和露锋,在 书法上吸取了许多经验。藏锋,采用了书法 的笔法,即在落笔时,线条当往右行的笔先 往左行,收笔时再向左缩回,于是头和尾的 锋芒裹藏在内了。 凡是按照自然书写习惯顺序行笔的,都 叫顺锋,比如画一道线,一般习惯都是由左 往右拉,要是画直线,一般则由上至下拉,

中国画基础教案

景德镇市xxxx 《中国画基础》教学教案 授课时间:学年第学期适用专业、班级:___________编写人:___________编写时间:年月

课程:中国画基础 课时48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示范辅导+实训讲评讨论 教具与学具:画稿、教材画册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师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示范染色方法与作画步骤,使 学生掌握中国画的勾线、造型、设色等方面的技法特点,要求学生从临摹古代的工笔花鸟画或工笔人物画入手,逐步解决重彩花鸟画或人物画中的造型、色彩、构图等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对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然后融会贯通,使其真正应用到作品中去。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 重点和难点: 重点:1从临摹传统工笔重彩画,掌握其勾线、设色等技法; 2、体会线与形、线对比、线节奏,虚实等关系; 3、研究中国传统工笔画的造型、构图,意境等特点。 难点:1、如何将西方的明暗素描的造型转到东方以线造型方面来; 2、色彩观念的转变; 3、体会勾线中什么是见笔及用笔的起收、承转; 4、体会中国画的学养、意境、气韵、笔墨、风格。 教学基本内容: 一、工笔画的工具和材料 二、白描花卉技法 三、工笔花卉的着染技法 四、鸟类的结构与形态 五、鸟类的工笔画法 六、《簪花仕女图》的临摹 教学过程:讲授(3课时)示范(3课时)辅导+实训(40课时)讲评(1.5课时) 讨论(0.5课时)具体讲授如下:

第一单元工笔画的工具和材料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中国工笔画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对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要求:对传统和现代工笔画所需材料和工具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属性、特点。 教学重点:传统工笔画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的特性。 教学难点:现代与传统工笔画使用的不同材料产生的不同效果,工笔画风格正在向多元化发展。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版面材料 工笔画所用的版面材料包括:各类纸、绢等。这是传统工笔画的版面材料。现代工笔画还使用其他版面材料,如水彩纸、高丽纸、皮纸、麻布、树脂布、棉布等。 绢 绢的质地光泽细润,很适合画工细严整的工笔墨画,故延用至今。绢为纯丝制就,呈平纹,有圆丝、扁丝两种,有生绢、熟绢之分。圆丝绢又称“原丝绢”,在古代绘画作品中常见。在这种绢上刷上一层胶矾水后就成为熟绢。原丝绢因未加捶砸而保持原来丝的形状,故丝与丝之间略有空隙,虽矾过但仍易漏,故目前使用者少。一般临摹古画时用,但目前也有一些画家利用这种特性,画出别具特色的工笔画。扁丝绢是捶砸后的绢。扁丝绢有丝本色和仿旧色两种,亦有未矾过需作者自己刷胶矾水的,矾过的绢质地稍硬挺,熟绢上色后不会渗开,适合工笔画的细线勾勒、多层渲染等技法,尤其适宜于表现虚幻和朦胧的效果。绢适合画淡彩法,浓淡相间法亦佳。选用绢作版面材料,应注意发挥绢的细润有光泽的特点。绢较之纸,价格稍贵,学生可根据自己经济条件选用。 此外,在裱绢时,要注意抻平绢的横竖纹,因绢丝极易歪斜,尤其是画人物画,容易造成人物变形。 熟宣纸

中国画技法

中国画技法教案 中国画的技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中国画家运用毛笔的方法,也就是因毛笔而产生的用笔、用墨的技法,其中墨法中包含了色彩的技法, 中国画技法教案 越浓。中国画的笔墨的含义,已不是简单的技法问题,而是中国画的代名词。在中国画的笔墨观中,渗透了中国画的精神。简单说来,中国画的笔法,是由点、线、面组成,而线条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墨法,就是利用水的作用,产生了浓、淡、干、湿、深、浅不同的变化。中国画的书写线条的方法被称为“用笔”,中国画用水墨的方法,被称为“用墨”。第一节笔法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行笔要有力度。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自动人之处在于有意趣。笔要有力度,古人称笔“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所以用笔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气力由心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笔端纸上,于是使产生了具有节奏和韵律、奇趣横生的用笔。运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散锋等区别,以中锋用笔最重要,它是笔法的骨。笔锋可分中锋、侧锋、逆锋、拖锋、散锋数种。 1、中锋用笔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 2、侧锋用笔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 3、逆锋用笔将笔头倒逆而行。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 4、拖锋用笔拖锋也叫拖笔、露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 5、散锋用笔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古人总结了用笔的几种特点: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 2.圆,如“折钗股”,丰腴,光滑圆润,圆转有力,富于弹性,转折自如,刚柔相济,富于弹性而有力量。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不漂不浮,象刻进墙皮,沉稳有力。线条是高度控制,行处皆留,意到笔随。宋郭熙说:“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 4.重,如“高山坠石”,下笔就有力量,笔的压力要大,要压得住纸,充满力量,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5.变,如“百川归海”、“惊蛇入草”。第二节墨法中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墨在中国画中就是黑色。中国画古代有墨分五彩之说,即黑、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墨的方法是为了体现绘画的丰富变化,“笔为骨,墨为肉”。所以墨法可以说是一种用水的方法。根据水的多少,我们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变化阶梯。因为墨有新、旧、陈、变,又把墨质分为新、焦、宿、退、埃五种质。由于墨色的不同处理,产生了不同的墨的变化形象,可分为枯、干、润、湿、漓五种感觉。在笔墨中,笔法更强调内力,而墨讲求“活”和“变”。古人把用墨的种种变化归纳为如下的方法称为墨法。用墨之法,前人有很多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七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所以墨法,离不开水的运用。 1、浓墨法:运用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 2、淡墨法: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 3、焦墨法: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润的效果。 4、宿墨法:分浓宿、淡宿两种。由于宿墨脱胶而含渣,墨迹显露。故用笔时要注意虚灵、松动,更不得拖涂。 5、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变化。破墨法要注意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进行,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用笔的方向也要注意变化,

中国画基本技巧之用笔

中国画基本技巧之用笔 1:笔与线 中国画的用笔实即用线,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线在形 体的塑造中绝不是一种对轮廓线的描摹,还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 感和动感。比如在山水画中,斧劈皴给人坚挺硬朗的感觉;披麻皴则 给人松软的感觉等等。线的使用,体现了中国画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水平,体现了他们驾驭物象的巨大创造力。 在中国画中,线及其塑造的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线条自 身的品格特征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正如石涛所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 物而淘泳乎我也。"笔墨(线条)所具有的这种抒情写意性,是因为画 家在运笔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使线条自身具有了千变万化的姿态。一 方面,线条丰富多姿的形态能够唤起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万般物象中 类似物体形态美的联想,使抽象的线条成为现实事物形体美的一种间 接曲折的反映,因而唤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画家在运笔过 程中个人情绪、意趣、思想的灌注,使得中国画中的线条具有明显的 画家个性特征,达到抒情、畅神、写意,进而表现画家的审美理想、 气质、心灵、人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画如其人"。 2:笔与意 张彦远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把立意看作是用笔之"本","本"即统帅。"意"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文化内涵,它是画家主 观世界的复杂反映,即各种感情、理想修养、气质等等。"意"是主观的,但又不是纯主观的臆造。中国画家就是通过线的使用来实现这种" 抒情写意"的。所以清代布颜图认为" 意之为用大矣哉……故善画必意 在笔先,宁使意到而笔不到,不可笔到而意不到。……故学之者必先 意而后笔,意为笔之体,笔为意之用"。 作为人的主观世界活动的"意",其本身是不能直接"用笔"的,中 国画以意使笔的要领,就在于以气使笔,以意领气,即所谓"意到气到

少儿国画教学计划

儿童中国画入门教学计划适应年龄:5到9岁儿童 教学内容: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深厚,清新雅致,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和学习中国画,是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此次中国画教学的内容,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和理解能力,主要定为小写意花鸟鱼虫,蔬菜瓜果,穿插书法教学。选取身边孩子感兴趣的小动物和花花草草,水果为主要内容,是因为一方面孩子对这些对象较为熟悉,感兴趣。二方面,这些是较为容易绘制的对象,对于年龄小的孩子,也可以完成。穿插书法教学是因为一方面让孩子感受书法用笔在绘画中的作用(这点很重要),在小写意画中,也需要孩子自己的提款来完整幅画的创作。二方面:从小学习书法,让孩子懂得汉字的间架结构,对以后钢笔字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和好处。 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起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继续学习的动力。培养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合当前素质教育中的主题性发展,让孩子在自由的空间中想象,成长。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找到学习中国画的方法,为进一步学画打下坚定的基础。 课程安排:每周两个课时,学时暂定一年 教学具体计划:将全年分为四个学习阶段,分别为前两个月的学习,中间三个月的学习,其后四个月的学习,和最后三个月的学习。 法课,大楷的练习仍然坚持下去,加入讲解一些字形结构特点,让孩子更好的了解汉字。第二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做到每个孩子对于国画的审美都有所提高,能独立临摹小画幅花卉,提升自己在学习国画方面的成就感,为继续学习增添动力。 其后四个月,也就是第三阶段的学习,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第一个月,延续上一阶段对于简单花卉的学习,温习学过的每种花卉,大量练习。从第二个月开始,逐渐开始加入一些笔墨技巧的讲述,比如皴擦点染的不同效果,墨的干湿浓淡等等,教学安排上应该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在单元学习到一定阶段后,开始入手临摹名家名派作品,仍然采用示范跟画的方法,画稿的选择也应从简入难,选择一些简单的大师的作品进行讲解和示范,比如:齐白石的花鸟画、郑乃珖的小写意花鸟等。由于学习难度的逐渐加大,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孩子,以免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后产生厌倦或倦怠感。也可举行一些有意思的活动,比如制作国画小扇面或是小贺卡,再提起孩子的绘画兴趣。这一阶段的学习,难度略大,所以安排此课程时间较长,旨在阶段课程结束时,孩子能够对国画在潜移默化中有更高一层次的认识,能够独立地临摹完成一些简单的花鸟画稿,并且能够结合写生,为之后的创作学习做充分的准备。每月一次的书法课程,继续讲解字形结构,并加入书法中的运笔技巧的内容,让孩子写出一手好字来。 最后三个月,除了要不段巩固二三阶段的学习内容,继续临摹名家作品之外,教师应开始讲授一些构图,书画印及落款方面的知识。这一阶段应临摹、写生和创作并肩进行,逐一温习之前所学知识,此外,加入翎毛鸟兽的学习,花与鸟穿插学习,鸟,草虫,走兽,树石依次进行学习,都以小写意为主。之后逐渐变示范临摹为写生创作,根据之前临摹过的画稿,结合盆景或标本进行创作,创作过程中,注意构图的笔墨的变化,根据不同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巡回辅导。书法的学习,视情况,进入临帖阶段,主要还是以楷书为主,还可加入隶书的学习。这样,经过一年的学习,孩子就可以独立的完成一些,完整的花鸟画创作(带题款),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本领,在学习中国画和书法的过程中得到熏陶,想象力和思维方式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最关键是,孩子很好的利用了课余的时间,快乐的学习,在学习中健康成长。篇二:国画教学计划 国画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国画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传统绘画,凝注着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审美精神,它历史悠久,

中国画“用笔” “用墨”的技法学习概要

中国画“用笔” “用墨”的技法学习概要 好的中国画抒情意味很浓,其笔墨不纯粹是技法问题,而在笔墨中,渗透着中国画的精神,既画家的内在修养,文化沉淀。在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技法中,笔法是由点、线、面构成,其中主要是线条的运用,其次是墨法,既利用水作用于宣纸上所的产生浓、淡、干、湿、深、浅的变化。墨法中还包含色彩技 法。 一、笔法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 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 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行笔要有力度。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自动人之处在于有意趣。笔要有力度,古人称笔“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所以用笔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气力由心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笔端纸上,于是使产生了具有节奏和 韵律、奇趣横生的用笔。 运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散锋等区别,以中锋用笔最重要,它是笔法的骨。 笔锋可分中、侧、逆、拖、散等 中锋用笔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 侧锋用笔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 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 逆锋用笔将笔头倒逆而行。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 拖锋用笔拖锋也叫拖笔、露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 散锋用笔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 用笔五法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 2.圆,如“折钗股”,丰腴,光滑圆润,圆转有力,富于弹性,转折自如,刚柔相济,富于弹性而有力量。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不漂不浮,象刻进墙皮,沉稳有力。线条是高度控制,行处皆留,意到笔随。宋郭熙说:“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 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1) 4.重,如“高山坠石”,下笔就有力量,笔的压力要大,要压得住纸,充满力量,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5.变,如“百川归海”、”、“惊蛇入草”。 二、墨法 墨分五彩,即黑、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墨法就是用水的方法。根据水的多少,我们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变化阶梯。因墨有新、旧、陈、变,又把墨质分为新、焦、宿、退、埃五种质。由于墨色的不同处理,产生了枯、干、润、湿、漓等五种感观来体现绘画的丰富变化,所以在笔墨中,笔法强调内力,而墨法体现“活”和“变”。“笔为骨,墨为肉”,即水墨画。 用墨七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古人墨法,妙于用水。 浓墨法。运用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 淡墨法。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 焦墨法。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 润的效果。 宿墨法。分浓宿、淡宿两种。由于宿墨脱胶而含渣,墨迹显露。故用笔时要注意虚灵、松动,更不得拖涂。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变化。破墨

绘画入门:中国画基本技巧之用笔

绘画入门:中国画基本技巧之用笔 中国画基本技巧之一 --用笔 唐代张彦远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 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张彦远在此强调了用笔与立意造型的关系。 立意须造型、造型须用笔,用笔便成了中国画基础的基础。 1:笔与线 中国画的用笔实即用线,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线在形 体的塑造中绝不是一种对轮廓线的描摹,还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 感和动感。比如在山水画中,斧劈皴给人坚挺硬朗的感觉;披麻皴则 给人松软的感觉等等。线的使用,体现了中国画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水平,体现了他们驾驭物象的巨大创造力。 在中国画中,线及其塑造的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线条自 身的品格特征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正如石涛所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 物而淘泳乎我也。"笔墨(线条)所具有的这种抒情写意性,是因为画 家在运笔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使线条自身具有了千变万化的姿态。一 方面,线条丰富多姿的形态能够唤起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万般物象中 类似物体形态美的联想,使抽象的线条成为现实事物形体美的一种间 接曲折的反映,因而唤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画家在运笔过 程中个人情绪、意趣、思想的灌注,使得中国画中的线条具有明显的 画家个性特征,达到抒情、畅神、写意,进而表现画家的审美理想、 气质、心灵、人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画如其人"。 2:笔与意 张彦远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把立意看作是用笔之"本","本"即统帅。"意"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文化内涵,它是画家主 观世界的复杂反映,即各种感情、理想修养、气质等等。"意"是主观的,但又不是纯主观的臆造。中国画家就是通过线的使用来实现这种" 抒情写意"的。所以清代布颜图认为" 意之为用大矣哉……故善画必意

浅谈中国画用笔

浅谈中国画用笔 【摘要】中国画是有着几千年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是中华艺苑的一颗明珠。它有着极强民族风格的独特性。变化丰富的用笔渗化淋漓的墨色独具风采自成体系,耸立与世界之林,受到世人的喜爱 【关键词】几千年悠久的变化丰富;一颗明珠;中国画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中国画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有它独特的风貌,是别具一格的.中国画是有着几千年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是中华艺苑的一颗明珠。它有着极强民族风格的独特性。以及特有的东方人的意识观和表现方法及简练概括的造型,变化丰富的用笔渗化淋漓的墨色独具风采自成体系,耸立与世界之林,受到世人的喜爱。唐代张彦远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张彦远在此强调了用笔与立意造型的关系。立意须造型、造型须用笔,用笔便成了中国画基础的基础。 一、中国画的用笔实即用线 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是毛笔。相传毛笔是秦代大将蒙恬创造的。晋人张华的《博物志》上就有”蒙恬造笔”的记载;南朝周兴嗣《千字文》中也有“恬笔伦纸”之说,都把蒙恬作为制造毛笔的始祖,传统的毛笔不仅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国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如今在中国画的用笔中实即是用线,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线在形体的塑造中绝不是一种对轮廓线的描摹,而是在对物象形体把握界定的同时,还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感和动感。比如在山水画中,斧劈皴给人坚挺硬朗的感觉;披麻皴则给人松软的感觉等等。可见,中国画中的线在塑造形体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达到状物的目的,而且是以艺术化的手段揭示各种物象的性状情态。线的运用,体现了中国画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能力,体现了他们驾驭物象的巨大创造力。 在中国画中,线及其塑造的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线条自身的品格特征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正如石涛所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淘泳乎我也。”笔墨(线条)所具有的这种抒情写意性,是由于画家在运笔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使线条自身具有了千变万化的姿态。一方面,线条丰富多姿的形态可以唤起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万般物象中类似物体形态美的联想,使抽象的线条成为现实事物形体美的一种间接曲折的反映,因而唤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画家在运笔过程中个人情绪、意趣、思想的灌注,使得中国画中的线条具有明显的画家个性特征,达到抒情、畅神、写意,进而表现画家的审美理想、气质、心灵、人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画如其人”。

国画(山水画)基础教程

国画(山水画)基础教程 一、高起点 要画好山水画,首先要对山水画有一个高起点的认识。艺术有高低层次之分,比如过去的画匠们用碳精擦像,倒有几分照片之感,但与素描相比那就不能相提并论了。山水画也即如此,有的画不是匠气十足就是空洞如也,而大画家的作品或气势磅礴,或酣畅淋漓,或妙笔生花。匠气就是渲染过份,笔法陈旧,表现不出山石苍劲有力的特性,画不出山的结构,大多是用墨一带而过,还有的将云擦的https://www.360docs.net/doc/3c14844873.html,光光的,老百姓看了可能说好,但那绝不是专业性的笔墨。好的山水画,既能表现出山的气势,也能表现出实实在在的结构,虚实并举层次丰富耐人寻味。 二、常用名词概念 1、气势 气势是一种感觉,有力度、走向以及内在的联系等意思,当然,画山水一定要表现出山峰的力度,这是最基本的。另外,在中国画里讲意到笔不到,也就是用少量的笔墨营造一种让你感觉存在的东西,从而产生无限的联想。这种联想是借助笔墨的引导给你一种律动感,也就是感觉气在流动,流动的气感就产生了气势。 2、画眼 画眼是指在一幅画里要有一处点睛之笔,可以用房屋、裸露的石头或跳跃的小树来表现,赋予画面的生动之感。 3、皴、擦、点、染 画山水的笔法不外乎这4种笔法,皴是指用用较干的笔墨以侧锋断续地画出山石拉拉巴巴的感觉;擦是指用半干墨以侧锋来回擦;;点是指配合皴擦来丰富山石的结构,或点出草丛树木;染是较之擦的水分稍大些,依照山石的结构进行层次渲染,将干巴的笔墨赋予血肉之感。 三、作画步骤 1、先用木碳条在宣纸上大体勾勒出山的走势,什么部位画什么应做到心中有数,碳条起草不要太具体,画出大概轮廓即可; 2、落墨,以较重要的地方开始,逐渐展开,确定山的大概结构及走势; 3、将该画的都落于画面中,深入刻画; 4、落墨完成后设色 5、整体调整 6、完成 四、构图 在大结构上要体现出三大层次,即近景、中景、远景,再穿插一些丰富画面或呼应的山头。山峰要有气势,要夸张山的走势,要陡峭(站在画面面前能够让人犯了恐高症),切忌丘陵似的山包。山水画离不开树木,但树木和山的关系要摆正,要采取极端的手法,比如,你主要是表现山的气势就不要到处都点上树,在近景做点缀就可以了,否则山不山树不树,会严重影响山的气势。除非是有人要求你多画些树,要是创作作品规律就是这样的;如果你想以树林为主,你就要将树林的层次表现到位,山石处于次要地位,山可作为背景往远处推,并在树林里时隐时现一点山石,作为气眼。 有句话叫做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画山水也是一样,要表现树就要以它为主,让它密密麻麻,但一定要在画面的某部位放松处理,也就是疏可走马,形成对比。 气势要有一个主方向,即山峰的走势趋向,不管是云或树的点缀都要围绕这个趋向来考虑。但是不能让气完全跑出去,要以小山峰挡一下,也就是呼应。就好像书法收笔时要往回顿一下,不能直接收笔,要不气呆不住。说个生活中的例子,假如你到别人家做客,说完事

中国写意画的用笔方法

写意画的用笔方法是怎样的? 写意画的用笔方法,历代画家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意、力、韵、趣”的用笔“四要”。 (1)笔意 就是要意在笔先,画家下笔时要心使腕运,以一种特定的情感、意念去驱使笔墨,才能因意成像,以像达意。笔意是用笔之总要,无意之笔是死笔。历代画家创造的艺术,所以能激动人心,主要是画家在笔墨技巧中融进了激情和意趣。 (2)笔力 就是运笔的力度感,是形式美感的重要因素。笔的力度感有两种内涵: 第一是功力的力。所谓“力透纸背”、“笔能扛鼎”就是一种运笔功力的表现。表现运笔功力的程度有“老”与“嫩”之说。功力的老到,要有一个长时间的锤炼过程才能做到,所谓“学力到,心手相应;火候到,自无板、刻、结三病矣”。功力老到的画家,即使柔细的线条,也能做到柔中有刚,棉里藏针,有内在的力度。而初学者,无论使多大的劲,笔痕还是稚嫩无力,所以,笔力是一个长期的功夫。 第二是气力的力。属于用笔技巧,只要掌握用笔的方法和规律,就能做到。运气使力的方法,首先是下笔前的用意要有力,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然后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把全身的气劲由臂至腕,由腕至指,再由指把力注于笔端,使劲力自然透出笔端。切忌表面的剑拔弩张、火气十足。 (3)笔韵 所谓笔韵,有韵味和韵律二种含意。韵味,就是要求通过用笔的轻重、虚实、刚柔、方圆、徐疾、顿挫等变化,求得画面的统一与和谐。如同音乐一样,有一个基调、一个主旋律。韵律是用笔要有运动感和节奏感。和书法一样,讲究线节奏,“侧法如飞鸟翻然而”,“勒法如勒奔马之缰”,“轻如行云流水之变动”,“重如高山坠石之势”。 (4)笔趣 笔趣有意趣和天趣两种含意。用笔有趣,才能使观者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故笔趣乃是使画产生形式美感的关键。用笔的意趣,在于巧妙地处理笔的生熟、巧拙、老嫩等关系。用笔熟而生巧,美则美矣,但会流于匠气、市井气。所以笔贵在熟而后生,由熟返生,“画到生时是熟时”,才生意趣。用笔灵巧、奇妙,固然不易,但要警惕流于甜俗。所以用笔贵在古拙,由巧而到拙,纯朴而磊落大方,乃生机趣。 用笔的天趣,发于无意之笔,所谓“好笔、好墨偶然得”,是一种顿悟,灵感突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 画树法树在山水画里也称为林木,在传统山水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即使只画树,也能成为一张完整的作品。画树宜先观察树的整体特征,再观察树枝,因树木种类繁多枝的生态也不尽相同。初学者应从枯树或冬天的落叶树作为练习的对象,没有叶子的树枝结构清楚,姿态鲜明,容易了解各种树的生长规律与基本结构。 ( 一) 树枝树枝的结构大致可分成三大类,一为向上升长的类型,传统的画论中称为鹿角枝,这种类型最常见,如柳树、相思树、樟树等。二为向下弯曲的类型,称为蟹爪枝,如龙爪。三为平生横出的类型,可称为长臂枝,如松、杉、木棉等。亦有介於前述两者或三者之间的形态。写生树枝前先围绕树的四面,细心观察,选择最美的树干与最合适的角度。先把主干粗枝勾好,再加细枝,画时首先要注意树分四歧的原则,即树干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出枝的情形,切忌如同鱼骨,二二并生,缺乏错落的风致。其次注意疏密与气势的安排,可略加取舍,其实小枝与树梢可大胆的舍去,应从艺术的角度选择合於美的原理原则者进行写生。另外必须留意用笔,要挺拔,每一树枝都要与树干或粗枝连接,不能凌空生长,而树枝理愈越长愈细,不能把尾部写粗或枝粗干细,违反植物生态。

二 ) 树皮,树根树的面貌,个性和特征有时可以从树皮的纹理分辨出来, 每一种树皮都有不同的纹理组织,如松树皮呈鳞状纹,柳树皮成斜 裂人字纹,樱急杏的树皮成横纹,博树皮呈扭曲纹,尚有许多难 以用文字形容的纹理,在写生之前需仔细观察。画树干时,除了 注意树皮的纹理之外,尚需画出立体的感觉,皴树皮时靠近两侧 的纹理要密窄,( 或墨较浓 ),靠近树中央的纹理可疏阔 ( 或墨 较淡 ),这样就合乎透视的原理. 画完枝干以后即画根部,至於 画不画树根可依土石的多寡或树的种赖类而定,通常石多土少的情型,以露跟居多; 土多石少的情形,则以藏根居多,又如榕树多露根。然而画的时候也可以不计土石的分野,依画面的需要而决定藏根或露根,但要画出从土中崛起,坚韧稳固的特性,不可画成如插在土面, 一推即倒的感觉。 ( 三 ) 树叶树叶的排列法与结构亦因种类而异,不管画哪一种 树,先要近看了解叶的形状与排列原则,再远看整体的姿态与感 觉。下图的十二种树叶是台湾常见的。大自然的树木是最佳的画 谱,变化多端,让我们画之不尽,平时应多做观察,勤加写生。 古人画树以夹叶 ( 勾叶法 ) 首先被广泛的使用,将每一片叶子用两笔以上的线勾出後再填上色彩。水墨兴盛后,夹叶渐少,单叶 ( 点叶法 ) 逐渐增多,简化以一笔象征一片或组叶子,并依其形状有胡椒点、字点、介字点、梅花点、鼠足点、垂藤点、松叶点、竹叶点、…。等许多不同的符号,然而这些符号都是前人从自然的观察里提炼而成,既概括又写实,并非凭空捏造。除了松、竹、柳、梧、等具有鲜明形象特点的叶子外,其他特征不甚明显者,通称 为杂树。点叶时需注意树顶受阳光叶子较多,靠树干处叶子通常 较稀疏。 ( 四 ) 松树画法松树象征人类之君子风度与长寿。古人多喜爱 画松,表现出松之挺拔苍劲,顶天立地的气概。松皮呈鳞状,画 松皮要苍劲,毛而不光,忌讳太规则的排列。松叶如针状,有半 圆、圆形、马尾形、锯齿形等多种不同的画法,松干本直,生 於石隙崖丛则曲。 ( 五 ) 柳树画法古人常说: 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一画便 出丑。柳树体态妩媚,有向水边倾斜的特徵,柳干苍老而柳条柔 嫩。画柳条要微带粗细,不露锋芒,笔缓势连,柔中带刚,如点 柳叶,要蓬松富有变化。 ( 六 ) 竹林画法山水中的竹,多以竹林 ( 丛林 ) 之形态出现,叶可分下垂竹叶与上仰竹叶( 晴林新篁 ) 等两大形态。画时可先画竹干,枝干皆略成弧状,注意疏密穿插,竹叶的排列不宜态工整,须考虑整体之意趣、虚实与远近的关系。

幼儿园国画入门教案

幼儿园国画入门教案 儿童国画教学的课程设置 学画的方法不足一而论,这个学习计划是针对较专业学习的孩 子制订.对不同的孩子可做相适应的调整.初学国画以五 足岁左右的幼儿园学生为宜。此年龄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已具备一 定的临摹能力,且学习任务少,学画时间充足,家长学生能把较多精 力集中到学画上,便以较快入门,为进一步学画打下扎实基本功。第一学期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学画兴趣,了解文房四宝的基本知 识,重点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熟悉毛笔性能,了解用笔的正、侧、 卧、逆、散的不同方法和效果,学会简单的调墨调色。教材应选择学

生熟悉、感兴趣的、绘制容易的事物如水果、蔬菜、鱼虾、小动物等。教学方法应用易表现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愉快地绘画,采用讲解示 范,学生跟画的方法为好。讲解力求生动、形象、直观,把深奥难懂 的理论形象化,可用编、童谣的方式。 第二学期学习应转到基本技法的训练上来。花鸟画的基本功主 要是笔墨,笔墨的锻炼可以从梅兰竹菊入手,由此推及其它花卉就会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梅有了一定基础,再学习杏花、桃花、李 花、海棠就不会觉得其难;有了画兰花的基础,再学习水仙、蝴蝶花、萱花就方便多了;有了画竹的经验,再学习天竹、芦草、杂草就比较

容易;同样画好了菊花再画月季、牡丹、芍药等就非常省力。因为他 们的形象结构有共同之处,表KCB-300齿轮泵现技法自然可以互通,梅 兰竹菊可选一至二种集中力量学习作为第一步的基础,等有了一定笔 墨基础,举一反三学习其它花卉,结合学过的小动物组成完整的幅画, 学梅兰竹菊可以用《芥子园》、《梅兰竹菊画谱》作为教材。第二学期的教学方法仍然以示范讲解跟画为主,采用实物同范画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实物讲解花卉的形体结构、生长规律,并对照范画简述笔墨的表现技法。此阶段学习相对比较枯燥,厌学现象也以这学期为多,教师应讲一些历代画家的学画故事,如:郑板桥的一辈子写兰竹石、李可染的“废画三千”、林ZYB渣油泵系列甫的“梅妻鹤子”等,激励学生学画热情,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另外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美术活动,如组织参观画展,进行单元比赛,让学生制作贺年卡、书签送给老师家长等活动,在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得到满足的同时,欣赏水平和基本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第三学期的教学内容应

浅论中国画的书法用笔

浅论中国画的书法用笔 马福龙 齐白石三代传人 中国水墨画的最显著特点,是以墨线为基础。画家不仅用它来表现一切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而且还用它来揭示物象的内在精神和画家的思想感情。因此中国画的线条具有一定的独立的美学价值。 王羲之在《书论》中提出:“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这里的迟急、曲直、藏出、起伏讲的都是用笔过程中行笔的变化。 “迟急”是讲行笔的速度、节奏的变化。 “曲直”是讲行笔运动轨迹的变化。 “藏出”是讲起笔收笔的变化。 “起伏”是讲行笔过程提按的变化。 不同书法的行笔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通常情况下“迟”表现“沉着”,“急”表现“得势”,“曲”表现“多姿”,“直”表现“刚劲”,“藏”表现“浑成”,“出”表现“爽利”,“起”表现“灵动”,“伏”表现“稳重”。 书法从形态上讲究对比、变化,从内涵上讲就神彩、韵味。故对比,变化是书法的根,神彩、韵味是书法的魂。 南齐谢赫在著名的《六法论》中把骨法用笔放在第二位,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似乎用笔。” 在两晋时,喜爱书法之风愈盛,对书法的研究也进一步细化、深化。在章法、结体、笔法等多方面均有许多大家的论述。如东晋卫铄的《笔阵图》首次对数种基本笔画分别提出了书写和欣赏的标准。由此可见,毛笔运用经验的积累,书写者身份的转变,书体、风格多样性发展等多种因素,促使书写者赋予“笔迹”以本体意义,最终使得书法中的笔画上升为宝贵乃至神秘的“笔法”。 东晋顾恺之明确提出绘画的笔法用笔,他在《画论》中说:“用笔或好婉,则于折楞不隽;或多曲取,则于婉者増折。”此时的画者在用笔上已探寻到各自独特的个性风貌。同时说明绘画的笔法已由无意识到自觉的转变。书法、绘画中的笔法在审美趣味上也是极其一致。讲求运动感、节奏感,讲求运笔的力度,并由此可以表达以笔线传达书画者的情感等。从顾恺之的“紧劲连绵”的笔迹到谢赫的“骨法用笔是也”的提出,标明了线描的造型性与表现力已成为中国画基本绘画语言的方向。 因此笔法便成为中国画品评体系中极为核心的标准。他作为技巧而产生,却又演变为可超越技巧而独立存在的精神符号和审美方式,并于魔法等共同构成中国传统绘画所独有的视觉语言体系。最终成为中国画以“笔”为核心,而不是以“形”为根本的绘画传统。 中国画常用笔法大致为六种: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逆锋和顺锋等方式。 中锋笔体垂直,行笔的锋尖处于墨线中心,画出的线条挺劲爽利。多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 侧锋手掌向右侧偏倒、锋尖侧向左方,侧锋画出的线条粗壮而毛棘。此方法多用于画叶、

国画入门书籍

国画入门书籍 1、《如何读中国画》:书画精品,千祀传芳。细读画卷局部、广征博引史料,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一画一世界》教你读懂中国画 了解国画的爱好读本本书语言精练,条理清晰,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心得,读者得以在短的时间内把握国画的精髓。 3、《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修订版)》: 中国画颜色、颜料技法的里程碑巨著、非物质文化技法的盛世重光

4、《中国画入门---花鸟》 5、《中国画技法(基础实用的国画教材)》 本书主要从国画基础的角度出发,讲解工笔、写意的画法,图片量大质量高,加上不少高水准的佳作欣赏,既为国画初学者提供清晰易懂的示范讲解,又能提高审美情趣和学习兴趣,是学习国画基础技法的好教材。 6、《中国画大师经典佳作赏析:宋代(精彩局部放大版)》难得一见的好书,值得珍藏的传家宝 1.产品切入点巧妙。选取了宋、明、清三朝名家名作来布置题目,不仅仅是这三朝文化艺术相对繁盛,作品可选余地大,还有读者对着三朝的艺术作品的形式接受程度教易。 2.画作喜闻乐见,接地气儿。每一本书中选取的名家,都是当时朝代有代表性的画家的不常见作品,同时其作品用现在读者的眼光看来也是美的,满足以上两点的名家名作才会收录到书中。

3.局部放大是一个的亮点。每一张图都是专业编辑亲自挑选,每一副作品的局部放大,都是精心安排的,是画面中很精彩的部分,也是读者看了本书“解渴”的亮点。 4.保证印刷质量。专业的印刷厂-盛通+专业美术编辑调色监印。 7、《传统中国画技法详解?中国山水画教程(上)》 分为上、下两册,是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山水画教材。从传统到现代,由浅入深,对山水画各种技法做了详尽论述,并有345幅插图和范画作品,基本涵盖了从基础到提高,再到研修的全部课程,既是教科书,又是技法书,还是一部画谱参考书。 8、《线·印象:中国画造型方法及构成要素》 是讨论中国画造型基础——白描手法的论著,尤其是探讨其中线条等相关内容,如线条的构成、寓意、功能与工具材料的关系,线条在东西方绘画中的差异,线条的提取与使用以及线条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内容有作者在教学一线的经验总结,也有长年书画创作的成果展现。

中国画的笔墨特点

中国画的笔墨特点 中国画的魅力在于笔墨技法的运用,笔墨是中国画关于状物和传情达意的艺术技巧,笔,是指运用毛笔以勾、勒、皴、点等不同技巧,表现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墨,是指运用墨的浓淡、疾缓、干湿等,以烘、染、泼、积、破等方法,使之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在宣纸上呈现出动人的效果。 中国画笔墨的技法还讲究运笔的流畅性。在有节奏的气脉连贯的流动线条中,笔走龙蛇,顾盼生姿,互相呼应中发生出美的力量。如音乐,舞蹈一样中途不能打结,一条线也不容打结,“欲行不行,欲止不止”,是运笔之病也。宋郭若虚曰笔有三病:扳、刻、结。板乃“死板”、呆滞、无生命力,没节奏与韵律。刻乃刻露,妄生圭角,行笔犹豫,结疙瘩,无法体现内在骨力与生命力。只有流畅的线才能体现内在的运动着的生命活力。潘天寿曰:一条线中也有峰,即指笔迹中的起伏,线有方园、扑拙、灵秀、光毛之不同。 中国画用墨的方面,从艺术的角度感觉其厚重而不轻薄,感觉厚而运笔薄。透明:不透明则僵化,滞气,没有活力。要看似薄而透亮,厚而不浊。总之要画之薄,感觉厚,活泼、透明、灵

动、不伤笔触,每一层都有效果才是好墨。丰富:指层次复杂多变而不简单轻薄,要繁而不浊,灵透而不薄。 “笔墨”对于中国画而言,那就是核心。是根,是本。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

论中国画的书法性用笔

论中国画的书法性用笔 论中国画的书法性用笔 作者:李江英 庄子说:“言者在意,筌者在鱼。得意忘言,得鱼忘筌。”得鱼忘筌的意思是说得到事物的本质可以忽略其外在形式,推而言之,得鱼未可忘筌就是指得到事物本质的同时不可忽略其外在形式。如果把中国画的文化品质比作“鱼”,书法性笔法比作“筌”的话,那么通俗些讲就是中国画的文化性品质不可脱离书法性用笔这一文化基因。 追溯历史,书画用笔在美术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融合。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士大夫参与绘画实践,直接影响到谢赫六法的提出,至此绘画正式讲究笔力,使得书画艺术走在一起。到元代,赵孟在《秀石疏林图》的题画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中强调以书入画,把飞白书、大篆和楷书等各体笔法直接运用到绘画中,从此形成自我表现的“书写”之风而有别于宋代样式,这是书画的第二次融合。到清代,金石入画,书法性用笔已经完全融合在绘画中不分彼此。①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书法和绘画艺术有此关联呢?这主要是中国书画艺术的境界追求、审美观念相通以及创作主体和工具相同的特殊性所要求的,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条件和可能提出书法性用笔的画学思想。 可以说,书法用笔的抽象美、构成美、力度美和韵律美对绘画的不

断注入,影响到中国画以线造型的流动性和哲理性追求,从而使得中国画具有了心灵化、哲理化、诗性化和意境化等独特品质。 目前我国美术教育重视“写实”技巧,对传统文化普遍接受不深,尤其对书法在中国画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认识不足,从而使得中国画这一传统画种的写意性趣味日益削弱,民族性特征渐趋衰微。事实证明,中国画之所以能自成体系,屹立于世界美术之林,是同书法、诗文、篆刻等艺术门类对绘画的综合影响分不开的,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应该进一步挖掘。鉴于书法和绘画秉承共同的哲学基础和审美意识,所以在对“道”的体认上有相通之处,并最终都将其融于法中,这法就是参书法性用笔于画法之中。就此古人先哲已多有详述,但是本文立足于当下,力求本着着眼于法、遵循于道的规律来进一步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书法用笔的心理因素—韵律之美 书画点线的节奏变化同书法性用笔关系密切,是作者心律情态的物质再现。书法中的线条不像绘画那样需要借助形体来表达情感,“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可见其韵律本身的抒情性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可以作为独立的语言要素来进行艺术创作。这是因为气韵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作者的情趣变化,另一方面得益于书法用笔的气和意。情感作为内因,引导内气的刚柔强弱,操纵用笔的提按使转;运笔作为外因,遵从用笔的藏露顺逆,以气行笔速。情感和运笔内外相合(心、意、气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