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基本技巧之用笔

中国画基本技巧之用笔
中国画基本技巧之用笔

中国画基本技巧之用笔

1:笔与线

中国画的用笔实即用线,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线在形

体的塑造中绝不是一种对轮廓线的描摹,还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

感和动感。比如在山水画中,斧劈皴给人坚挺硬朗的感觉;披麻皴则

给人松软的感觉等等。线的使用,体现了中国画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水平,体现了他们驾驭物象的巨大创造力。

在中国画中,线及其塑造的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线条自

身的品格特征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正如石涛所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

物而淘泳乎我也。"笔墨(线条)所具有的这种抒情写意性,是因为画

家在运笔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使线条自身具有了千变万化的姿态。一

方面,线条丰富多姿的形态能够唤起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万般物象中

类似物体形态美的联想,使抽象的线条成为现实事物形体美的一种间

接曲折的反映,因而唤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画家在运笔过

程中个人情绪、意趣、思想的灌注,使得中国画中的线条具有明显的

画家个性特征,达到抒情、畅神、写意,进而表现画家的审美理想、

气质、心灵、人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画如其人"。

2:笔与意

张彦远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把立意看作是用笔之"本","本"即统帅。"意"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文化内涵,它是画家主

观世界的复杂反映,即各种感情、理想修养、气质等等。"意"是主观的,但又不是纯主观的臆造。中国画家就是通过线的使用来实现这种"

抒情写意"的。所以清代布颜图认为" 意之为用大矣哉……故善画必意

在笔先,宁使意到而笔不到,不可笔到而意不到。……故学之者必先

意而后笔,意为笔之体,笔为意之用"。

作为人的主观世界活动的"意",其本身是不能直接"用笔"的,中

国画以意使笔的要领,就在于以气使笔,以意领气,即所谓"意到气到

","气到力到"。"意在笔先"就是说画家在命笔落纸之前即已形成立意

构思,一旦笔行纸上,意在笔中。

中国画家往往就是在这种情态下来把握自己瞬息万变的情绪流程,抓住来去倏忽的创作灵感,保持创作冲动的新鲜性和连续性,不失画机,一气呵成。

3:笔与力

气使用笔要求画者全身精力贯至笔端,下笔自然能产生力度,这

就是"笔力"。因为构成画家的"意"的气质、涵养、情感、思绪不同,

贯于笔端之气也会不同。以气使笔的"气"不同,也就造成了用笔"笔力"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如吴昌硕运笔质朴而苍浑,赵之谦用笔如"绵里裹针",郑板桥的线则秀挺刚直,更有名垂青史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中国画家在意存笔先、以气使笔中,创造出了形态有别各具韵致

的种种笔法。笔法的变化是以笔力的变化来体现的,大自然与人类生

活的多姿多彩又给中国画家提供了"笔力"的创造源泉。如王羲之从鹅

颈的回转感悟到了笔力的弹性变化,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出狂草

之笔法,而苏轼、黄庭坚又分别从逆水行舟与船夫荡桨中悟出了笔力

的奥秘。

中国画家在运气使笔时,笔随气行,画家的天机才华,全在有意

无意间自然流溢。清代王原祁说:"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工求意之意,而工处奇处蜚然与笔墨之外。"中国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常说要排出杂念,保持松静自然的心身状态,就是要使气运笔端

国画用笔--笔法

中国画用笔--笔法 骨法用笔 这是谢赫"大法"中的第二条。"骨法"系指形体结构.包括面貌、骨骼的部位,"用笔'概指笔下所表现出来的技巧。连起来讲,是说明用笔不能脱离开形体与结构的准确性,二者是紧密相连的。 晋代顾恺之已经提出了骨法的要求,但他尚未与用笔联系在一起,通过今天广大国画家的实践,对“骨法用笔”方面又有了新的涵义。这是因为过去谢赫"六法"的制定是专对人物而言的,现在用这一条指导绘画,既应体现其原有的同于人的结构,又应体现用笔之骨力。在用笔方面,也比古代的线法描法,有了更多的发展,即状物写形中同时要使用笔与形体一致,不绵软、不纤弱。单从用笔的要求上,荆浩还提出过筋,皮、骨、肉的四势之说,更加丰富了不同等线之变化。 中锋与侧锋 毛笔的笔头共分三段,最关的部位是 笔尖,中部是笔腹,与笔管相接的为笔根。 通常绘画使用的是笔根以外具有弹性的部 位,国画一切技法变化都是笔锋与笔腹作 用于纸上的结果。 中锋执笔是将笔管垂直.与纸成90 度,笔尖正好留在墨线中间,画出的笔线 挺拔流畅,一般使用于勾勒人的面部及衣 纹等各种物体的轮廓线。侧锋的执笔是把笔管横卧。与纸成各种角度,笔尖不在墨线中间,笔尖一边光,而笔腹的一边毛,并有飞白的效果,山水人物画在皴、擦部位上多用侧锋,画出的线有厚、重、毛的感觉。在轮廓部位上多使用中锋为佳。除了白描以外,一幅画常要中、侧锋合用,大多数画家是如此,但也有象元代画家倪云林偏爱用侧锋去画山石的。 藏锋与露锋 藏锋是为了使笔线含蓄而不露火气,有意不露锋芒,以强调某些物体的质感。藏锋的用笔有钝拙之意味。 露锋用笔是在笔画首尾处都留下明显 的笔痕,看起来锋芒毕露。藏锋和露锋,在 书法上吸取了许多经验。藏锋,采用了书法 的笔法,即在落笔时,线条当往右行的笔先 往左行,收笔时再向左缩回,于是头和尾的 锋芒裹藏在内了。 凡是按照自然书写习惯顺序行笔的,都 叫顺锋,比如画一道线,一般习惯都是由左 往右拉,要是画直线,一般则由上至下拉,

中国画技法

中国画技法教案 中国画的技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中国画家运用毛笔的方法,也就是因毛笔而产生的用笔、用墨的技法,其中墨法中包含了色彩的技法, 中国画技法教案 越浓。中国画的笔墨的含义,已不是简单的技法问题,而是中国画的代名词。在中国画的笔墨观中,渗透了中国画的精神。简单说来,中国画的笔法,是由点、线、面组成,而线条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墨法,就是利用水的作用,产生了浓、淡、干、湿、深、浅不同的变化。中国画的书写线条的方法被称为“用笔”,中国画用水墨的方法,被称为“用墨”。第一节笔法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行笔要有力度。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自动人之处在于有意趣。笔要有力度,古人称笔“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所以用笔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气力由心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笔端纸上,于是使产生了具有节奏和韵律、奇趣横生的用笔。运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散锋等区别,以中锋用笔最重要,它是笔法的骨。笔锋可分中锋、侧锋、逆锋、拖锋、散锋数种。 1、中锋用笔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 2、侧锋用笔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 3、逆锋用笔将笔头倒逆而行。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 4、拖锋用笔拖锋也叫拖笔、露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 5、散锋用笔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古人总结了用笔的几种特点: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 2.圆,如“折钗股”,丰腴,光滑圆润,圆转有力,富于弹性,转折自如,刚柔相济,富于弹性而有力量。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不漂不浮,象刻进墙皮,沉稳有力。线条是高度控制,行处皆留,意到笔随。宋郭熙说:“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 4.重,如“高山坠石”,下笔就有力量,笔的压力要大,要压得住纸,充满力量,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5.变,如“百川归海”、“惊蛇入草”。第二节墨法中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墨在中国画中就是黑色。中国画古代有墨分五彩之说,即黑、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墨的方法是为了体现绘画的丰富变化,“笔为骨,墨为肉”。所以墨法可以说是一种用水的方法。根据水的多少,我们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变化阶梯。因为墨有新、旧、陈、变,又把墨质分为新、焦、宿、退、埃五种质。由于墨色的不同处理,产生了不同的墨的变化形象,可分为枯、干、润、湿、漓五种感觉。在笔墨中,笔法更强调内力,而墨讲求“活”和“变”。古人把用墨的种种变化归纳为如下的方法称为墨法。用墨之法,前人有很多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七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所以墨法,离不开水的运用。 1、浓墨法:运用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 2、淡墨法: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 3、焦墨法: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润的效果。 4、宿墨法:分浓宿、淡宿两种。由于宿墨脱胶而含渣,墨迹显露。故用笔时要注意虚灵、松动,更不得拖涂。 5、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变化。破墨法要注意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进行,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用笔的方向也要注意变化,

中国画基本技巧之用笔

中国画基本技巧之用笔 1:笔与线 中国画的用笔实即用线,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线在形 体的塑造中绝不是一种对轮廓线的描摹,还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 感和动感。比如在山水画中,斧劈皴给人坚挺硬朗的感觉;披麻皴则 给人松软的感觉等等。线的使用,体现了中国画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水平,体现了他们驾驭物象的巨大创造力。 在中国画中,线及其塑造的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线条自 身的品格特征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正如石涛所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 物而淘泳乎我也。"笔墨(线条)所具有的这种抒情写意性,是因为画 家在运笔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使线条自身具有了千变万化的姿态。一 方面,线条丰富多姿的形态能够唤起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万般物象中 类似物体形态美的联想,使抽象的线条成为现实事物形体美的一种间 接曲折的反映,因而唤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画家在运笔过 程中个人情绪、意趣、思想的灌注,使得中国画中的线条具有明显的 画家个性特征,达到抒情、畅神、写意,进而表现画家的审美理想、 气质、心灵、人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画如其人"。 2:笔与意 张彦远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把立意看作是用笔之"本","本"即统帅。"意"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文化内涵,它是画家主 观世界的复杂反映,即各种感情、理想修养、气质等等。"意"是主观的,但又不是纯主观的臆造。中国画家就是通过线的使用来实现这种" 抒情写意"的。所以清代布颜图认为" 意之为用大矣哉……故善画必意 在笔先,宁使意到而笔不到,不可笔到而意不到。……故学之者必先 意而后笔,意为笔之体,笔为意之用"。 作为人的主观世界活动的"意",其本身是不能直接"用笔"的,中 国画以意使笔的要领,就在于以气使笔,以意领气,即所谓"意到气到

中国画“用笔” “用墨”的技法学习概要

中国画“用笔” “用墨”的技法学习概要 好的中国画抒情意味很浓,其笔墨不纯粹是技法问题,而在笔墨中,渗透着中国画的精神,既画家的内在修养,文化沉淀。在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技法中,笔法是由点、线、面构成,其中主要是线条的运用,其次是墨法,既利用水作用于宣纸上所的产生浓、淡、干、湿、深、浅的变化。墨法中还包含色彩技 法。 一、笔法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 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 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行笔要有力度。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自动人之处在于有意趣。笔要有力度,古人称笔“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所以用笔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气力由心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笔端纸上,于是使产生了具有节奏和 韵律、奇趣横生的用笔。 运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散锋等区别,以中锋用笔最重要,它是笔法的骨。 笔锋可分中、侧、逆、拖、散等 中锋用笔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 侧锋用笔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 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 逆锋用笔将笔头倒逆而行。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 拖锋用笔拖锋也叫拖笔、露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 散锋用笔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 用笔五法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 2.圆,如“折钗股”,丰腴,光滑圆润,圆转有力,富于弹性,转折自如,刚柔相济,富于弹性而有力量。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不漂不浮,象刻进墙皮,沉稳有力。线条是高度控制,行处皆留,意到笔随。宋郭熙说:“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 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1) 4.重,如“高山坠石”,下笔就有力量,笔的压力要大,要压得住纸,充满力量,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5.变,如“百川归海”、”、“惊蛇入草”。 二、墨法 墨分五彩,即黑、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墨法就是用水的方法。根据水的多少,我们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变化阶梯。因墨有新、旧、陈、变,又把墨质分为新、焦、宿、退、埃五种质。由于墨色的不同处理,产生了枯、干、润、湿、漓等五种感观来体现绘画的丰富变化,所以在笔墨中,笔法强调内力,而墨法体现“活”和“变”。“笔为骨,墨为肉”,即水墨画。 用墨七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古人墨法,妙于用水。 浓墨法。运用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 淡墨法。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 焦墨法。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 润的效果。 宿墨法。分浓宿、淡宿两种。由于宿墨脱胶而含渣,墨迹显露。故用笔时要注意虚灵、松动,更不得拖涂。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变化。破墨

绘画入门:中国画基本技巧之用笔

绘画入门:中国画基本技巧之用笔 中国画基本技巧之一 --用笔 唐代张彦远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 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张彦远在此强调了用笔与立意造型的关系。 立意须造型、造型须用笔,用笔便成了中国画基础的基础。 1:笔与线 中国画的用笔实即用线,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线在形 体的塑造中绝不是一种对轮廓线的描摹,还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 感和动感。比如在山水画中,斧劈皴给人坚挺硬朗的感觉;披麻皴则 给人松软的感觉等等。线的使用,体现了中国画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水平,体现了他们驾驭物象的巨大创造力。 在中国画中,线及其塑造的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线条自 身的品格特征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正如石涛所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 物而淘泳乎我也。"笔墨(线条)所具有的这种抒情写意性,是因为画 家在运笔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使线条自身具有了千变万化的姿态。一 方面,线条丰富多姿的形态能够唤起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万般物象中 类似物体形态美的联想,使抽象的线条成为现实事物形体美的一种间 接曲折的反映,因而唤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画家在运笔过 程中个人情绪、意趣、思想的灌注,使得中国画中的线条具有明显的 画家个性特征,达到抒情、畅神、写意,进而表现画家的审美理想、 气质、心灵、人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画如其人"。 2:笔与意 张彦远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把立意看作是用笔之"本","本"即统帅。"意"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文化内涵,它是画家主 观世界的复杂反映,即各种感情、理想修养、气质等等。"意"是主观的,但又不是纯主观的臆造。中国画家就是通过线的使用来实现这种" 抒情写意"的。所以清代布颜图认为" 意之为用大矣哉……故善画必意

浅谈中国画用笔

浅谈中国画用笔 【摘要】中国画是有着几千年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是中华艺苑的一颗明珠。它有着极强民族风格的独特性。变化丰富的用笔渗化淋漓的墨色独具风采自成体系,耸立与世界之林,受到世人的喜爱 【关键词】几千年悠久的变化丰富;一颗明珠;中国画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中国画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有它独特的风貌,是别具一格的.中国画是有着几千年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是中华艺苑的一颗明珠。它有着极强民族风格的独特性。以及特有的东方人的意识观和表现方法及简练概括的造型,变化丰富的用笔渗化淋漓的墨色独具风采自成体系,耸立与世界之林,受到世人的喜爱。唐代张彦远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张彦远在此强调了用笔与立意造型的关系。立意须造型、造型须用笔,用笔便成了中国画基础的基础。 一、中国画的用笔实即用线 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是毛笔。相传毛笔是秦代大将蒙恬创造的。晋人张华的《博物志》上就有”蒙恬造笔”的记载;南朝周兴嗣《千字文》中也有“恬笔伦纸”之说,都把蒙恬作为制造毛笔的始祖,传统的毛笔不仅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国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如今在中国画的用笔中实即是用线,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线在形体的塑造中绝不是一种对轮廓线的描摹,而是在对物象形体把握界定的同时,还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感和动感。比如在山水画中,斧劈皴给人坚挺硬朗的感觉;披麻皴则给人松软的感觉等等。可见,中国画中的线在塑造形体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达到状物的目的,而且是以艺术化的手段揭示各种物象的性状情态。线的运用,体现了中国画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能力,体现了他们驾驭物象的巨大创造力。 在中国画中,线及其塑造的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线条自身的品格特征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正如石涛所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淘泳乎我也。”笔墨(线条)所具有的这种抒情写意性,是由于画家在运笔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使线条自身具有了千变万化的姿态。一方面,线条丰富多姿的形态可以唤起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万般物象中类似物体形态美的联想,使抽象的线条成为现实事物形体美的一种间接曲折的反映,因而唤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画家在运笔过程中个人情绪、意趣、思想的灌注,使得中国画中的线条具有明显的画家个性特征,达到抒情、畅神、写意,进而表现画家的审美理想、气质、心灵、人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画如其人”。

中国写意画的用笔方法

写意画的用笔方法是怎样的? 写意画的用笔方法,历代画家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意、力、韵、趣”的用笔“四要”。 (1)笔意 就是要意在笔先,画家下笔时要心使腕运,以一种特定的情感、意念去驱使笔墨,才能因意成像,以像达意。笔意是用笔之总要,无意之笔是死笔。历代画家创造的艺术,所以能激动人心,主要是画家在笔墨技巧中融进了激情和意趣。 (2)笔力 就是运笔的力度感,是形式美感的重要因素。笔的力度感有两种内涵: 第一是功力的力。所谓“力透纸背”、“笔能扛鼎”就是一种运笔功力的表现。表现运笔功力的程度有“老”与“嫩”之说。功力的老到,要有一个长时间的锤炼过程才能做到,所谓“学力到,心手相应;火候到,自无板、刻、结三病矣”。功力老到的画家,即使柔细的线条,也能做到柔中有刚,棉里藏针,有内在的力度。而初学者,无论使多大的劲,笔痕还是稚嫩无力,所以,笔力是一个长期的功夫。 第二是气力的力。属于用笔技巧,只要掌握用笔的方法和规律,就能做到。运气使力的方法,首先是下笔前的用意要有力,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然后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把全身的气劲由臂至腕,由腕至指,再由指把力注于笔端,使劲力自然透出笔端。切忌表面的剑拔弩张、火气十足。 (3)笔韵 所谓笔韵,有韵味和韵律二种含意。韵味,就是要求通过用笔的轻重、虚实、刚柔、方圆、徐疾、顿挫等变化,求得画面的统一与和谐。如同音乐一样,有一个基调、一个主旋律。韵律是用笔要有运动感和节奏感。和书法一样,讲究线节奏,“侧法如飞鸟翻然而”,“勒法如勒奔马之缰”,“轻如行云流水之变动”,“重如高山坠石之势”。 (4)笔趣 笔趣有意趣和天趣两种含意。用笔有趣,才能使观者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故笔趣乃是使画产生形式美感的关键。用笔的意趣,在于巧妙地处理笔的生熟、巧拙、老嫩等关系。用笔熟而生巧,美则美矣,但会流于匠气、市井气。所以笔贵在熟而后生,由熟返生,“画到生时是熟时”,才生意趣。用笔灵巧、奇妙,固然不易,但要警惕流于甜俗。所以用笔贵在古拙,由巧而到拙,纯朴而磊落大方,乃生机趣。 用笔的天趣,发于无意之笔,所谓“好笔、好墨偶然得”,是一种顿悟,灵感突

浅论中国画的书法用笔

浅论中国画的书法用笔 马福龙 齐白石三代传人 中国水墨画的最显著特点,是以墨线为基础。画家不仅用它来表现一切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而且还用它来揭示物象的内在精神和画家的思想感情。因此中国画的线条具有一定的独立的美学价值。 王羲之在《书论》中提出:“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这里的迟急、曲直、藏出、起伏讲的都是用笔过程中行笔的变化。 “迟急”是讲行笔的速度、节奏的变化。 “曲直”是讲行笔运动轨迹的变化。 “藏出”是讲起笔收笔的变化。 “起伏”是讲行笔过程提按的变化。 不同书法的行笔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通常情况下“迟”表现“沉着”,“急”表现“得势”,“曲”表现“多姿”,“直”表现“刚劲”,“藏”表现“浑成”,“出”表现“爽利”,“起”表现“灵动”,“伏”表现“稳重”。 书法从形态上讲究对比、变化,从内涵上讲就神彩、韵味。故对比,变化是书法的根,神彩、韵味是书法的魂。 南齐谢赫在著名的《六法论》中把骨法用笔放在第二位,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似乎用笔。” 在两晋时,喜爱书法之风愈盛,对书法的研究也进一步细化、深化。在章法、结体、笔法等多方面均有许多大家的论述。如东晋卫铄的《笔阵图》首次对数种基本笔画分别提出了书写和欣赏的标准。由此可见,毛笔运用经验的积累,书写者身份的转变,书体、风格多样性发展等多种因素,促使书写者赋予“笔迹”以本体意义,最终使得书法中的笔画上升为宝贵乃至神秘的“笔法”。 东晋顾恺之明确提出绘画的笔法用笔,他在《画论》中说:“用笔或好婉,则于折楞不隽;或多曲取,则于婉者増折。”此时的画者在用笔上已探寻到各自独特的个性风貌。同时说明绘画的笔法已由无意识到自觉的转变。书法、绘画中的笔法在审美趣味上也是极其一致。讲求运动感、节奏感,讲求运笔的力度,并由此可以表达以笔线传达书画者的情感等。从顾恺之的“紧劲连绵”的笔迹到谢赫的“骨法用笔是也”的提出,标明了线描的造型性与表现力已成为中国画基本绘画语言的方向。 因此笔法便成为中国画品评体系中极为核心的标准。他作为技巧而产生,却又演变为可超越技巧而独立存在的精神符号和审美方式,并于魔法等共同构成中国传统绘画所独有的视觉语言体系。最终成为中国画以“笔”为核心,而不是以“形”为根本的绘画传统。 中国画常用笔法大致为六种: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逆锋和顺锋等方式。 中锋笔体垂直,行笔的锋尖处于墨线中心,画出的线条挺劲爽利。多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 侧锋手掌向右侧偏倒、锋尖侧向左方,侧锋画出的线条粗壮而毛棘。此方法多用于画叶、

中国画的笔墨特点

中国画的笔墨特点 中国画的魅力在于笔墨技法的运用,笔墨是中国画关于状物和传情达意的艺术技巧,笔,是指运用毛笔以勾、勒、皴、点等不同技巧,表现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墨,是指运用墨的浓淡、疾缓、干湿等,以烘、染、泼、积、破等方法,使之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在宣纸上呈现出动人的效果。 中国画笔墨的技法还讲究运笔的流畅性。在有节奏的气脉连贯的流动线条中,笔走龙蛇,顾盼生姿,互相呼应中发生出美的力量。如音乐,舞蹈一样中途不能打结,一条线也不容打结,“欲行不行,欲止不止”,是运笔之病也。宋郭若虚曰笔有三病:扳、刻、结。板乃“死板”、呆滞、无生命力,没节奏与韵律。刻乃刻露,妄生圭角,行笔犹豫,结疙瘩,无法体现内在骨力与生命力。只有流畅的线才能体现内在的运动着的生命活力。潘天寿曰:一条线中也有峰,即指笔迹中的起伏,线有方园、扑拙、灵秀、光毛之不同。 中国画用墨的方面,从艺术的角度感觉其厚重而不轻薄,感觉厚而运笔薄。透明:不透明则僵化,滞气,没有活力。要看似薄而透亮,厚而不浊。总之要画之薄,感觉厚,活泼、透明、灵

动、不伤笔触,每一层都有效果才是好墨。丰富:指层次复杂多变而不简单轻薄,要繁而不浊,灵透而不薄。 “笔墨”对于中国画而言,那就是核心。是根,是本。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

论中国画的书法性用笔

论中国画的书法性用笔 论中国画的书法性用笔 作者:李江英 庄子说:“言者在意,筌者在鱼。得意忘言,得鱼忘筌。”得鱼忘筌的意思是说得到事物的本质可以忽略其外在形式,推而言之,得鱼未可忘筌就是指得到事物本质的同时不可忽略其外在形式。如果把中国画的文化品质比作“鱼”,书法性笔法比作“筌”的话,那么通俗些讲就是中国画的文化性品质不可脱离书法性用笔这一文化基因。 追溯历史,书画用笔在美术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融合。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士大夫参与绘画实践,直接影响到谢赫六法的提出,至此绘画正式讲究笔力,使得书画艺术走在一起。到元代,赵孟在《秀石疏林图》的题画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中强调以书入画,把飞白书、大篆和楷书等各体笔法直接运用到绘画中,从此形成自我表现的“书写”之风而有别于宋代样式,这是书画的第二次融合。到清代,金石入画,书法性用笔已经完全融合在绘画中不分彼此。①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书法和绘画艺术有此关联呢?这主要是中国书画艺术的境界追求、审美观念相通以及创作主体和工具相同的特殊性所要求的,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条件和可能提出书法性用笔的画学思想。 可以说,书法用笔的抽象美、构成美、力度美和韵律美对绘画的不

断注入,影响到中国画以线造型的流动性和哲理性追求,从而使得中国画具有了心灵化、哲理化、诗性化和意境化等独特品质。 目前我国美术教育重视“写实”技巧,对传统文化普遍接受不深,尤其对书法在中国画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认识不足,从而使得中国画这一传统画种的写意性趣味日益削弱,民族性特征渐趋衰微。事实证明,中国画之所以能自成体系,屹立于世界美术之林,是同书法、诗文、篆刻等艺术门类对绘画的综合影响分不开的,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应该进一步挖掘。鉴于书法和绘画秉承共同的哲学基础和审美意识,所以在对“道”的体认上有相通之处,并最终都将其融于法中,这法就是参书法性用笔于画法之中。就此古人先哲已多有详述,但是本文立足于当下,力求本着着眼于法、遵循于道的规律来进一步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书法用笔的心理因素—韵律之美 书画点线的节奏变化同书法性用笔关系密切,是作者心律情态的物质再现。书法中的线条不像绘画那样需要借助形体来表达情感,“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可见其韵律本身的抒情性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可以作为独立的语言要素来进行艺术创作。这是因为气韵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作者的情趣变化,另一方面得益于书法用笔的气和意。情感作为内因,引导内气的刚柔强弱,操纵用笔的提按使转;运笔作为外因,遵从用笔的藏露顺逆,以气行笔速。情感和运笔内外相合(心、意、气和

中国画——国画技法之笔法、墨法

中国画——国画技法之笔法、墨法 中国画的技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中国画家运用毛笔的方法,也就是因毛笔而产生的用笔、用墨的技法,其中墨法中包含了色彩的技法。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到了元以后(文人画家的介入),中国画的抒情意味越来越浓。中国画的笔墨的含义,已不是简单的技法问题,而是中国画的代名词。在中国画的笔墨观中,渗透了中国画的精神。简单说来,中国画的笔法,是由点、线、面组成,而线条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墨法,就是利用水的作用,产生了浓、淡、干、湿、深、浅不同的变化。中国画的书写线条的方法被称为“用笔”,中国画用水墨的方法,被称为“用墨”。 第一节笔法 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行笔要有力度。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自动人之处在于有意趣。笔要有力度,古人称笔“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所以用笔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气力由心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笔端纸上,于是使产生了具有节奏和韵律、奇趣横生的用笔。 运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散锋等区别,以中锋用笔最重要,它是笔法的骨。 笔锋可分中、侧、逆、拖、散数种。 中锋用笔。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 侧锋用笔。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 逆锋用笔。将笔头倒逆而行。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 拖锋用笔。拖锋也叫拖笔、露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 散锋用笔。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 古人总结了用笔的几种特点: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 2.圆,如“折钗股”,丰腴,光滑圆润,圆转有力,富于弹性,转折自如,刚柔相济,富于弹性而有力量。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不漂不浮,象刻进墙皮,沉稳有力。线条是高度控制,行处皆留,意到笔随。宋郭熙说:“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1) 4.重,如“高山坠石”,下笔就有力量,笔的压力要大,要压得住纸,充满力量,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5.变,如“百川归海”、“惊蛇入草”。 第二节墨法 中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墨在中国画中就是黑色。中国画古代有墨分五彩之说,即黑、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墨的方法是为了体现绘画的丰富变化,“笔为骨,墨为肉”。所以墨法可以说是一种用水的方法。根据水的多少,我们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变化阶梯。因为墨有新、旧、陈、变,又把墨质分为新、焦、宿、退、埃五种质。由于墨色的不同处理,产生了不同的墨的变化形象,可分为枯、干、润、湿、漓五种感觉。在笔墨中,笔法更强调内力,而墨讲求“活”和“变”。 古人把用墨的种种变化归纳为如下的方法称为墨法。

中国山水画的用笔方法浅析

中国山水画的用笔方法浅析 摘要:凡山水画,意在笔先,所以在谈用笔时,我们不得不同时了解一下毛笔的特点和性能。中国画毛笔呈圆锥形,分笔头、笔杆两部分,而笔头又分为笔锋、笔腹和笔根三部分,这三个部分变化不同地接触纸面,就会产生不同的笔法效果,由于笔锋有弹性,可有可放,可弹跳回旋,可逆可顺,再通过手腕压力的轻重和笔锋在纸上行走的徐疾转换,就能画出变化不同的线条,使画出的线(点、面),有细、粗、刚、柔、方、圆、流畅、厚实、明确、简练、古朴、苍莽等笔墨效果。“笔”它代表着“文房四宝”之一,是重要的书画用具,郭璞曾以诗赞扬毛笔的巨大作用;“上古结线,易以书契。经纬天地,错综群艺。日用不知,功盖万世。”说明自有书契以来,毛笔就应运而生,毛笔是生产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山水画用笔的发展和毛笔的使用是分不开的,用笔问题不是一个单一一体,是由笔和用笔体系组成,据考古发现,毛笔在殷商书写到甲骨文中就已经应用了。 关键词:山水用笔、笔锋、书法用笔、创作、用笔方法 前言 中国山水画自五代以来就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它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景物,表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美,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国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川以我为一,万物以我为体的天人合一观,以及心源说、畅神说、意境说等。东方美学的思想等。山魂水魄铸就了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中国山水画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范宽、马远、夏圭开始……又经过明清四王对山水程式化的突破,以及黄宾虹、傅抱石等人的创新,时至今日已名家辈出,蔚为壮观。 凡山水画,意在笔先,所以在谈用笔时,我们不得不同时了解一下毛笔的特点和性能。中国画毛笔呈圆锥形,分笔头、笔杆两部分,而笔头又分为笔锋、笔腹和笔根三部分,这三个部分变化不同地接触纸面,就会产生不同的笔法效果,由于笔锋有弹性,可有可放,可弹跳回旋,可逆可顺,再通过手腕压力的轻重和笔锋在纸上行走的徐疾转换,就能画出变化不同的线条,使画出的线(点、面),有细、粗、

少儿绘画基础教程:中国画基本技巧之用笔

少儿绘画基础教程:中国画基本技巧之用笔 唐代张彦远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 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张彦远在此强调了用笔与立意造型的关系。 立意须造型、造型须用笔,用笔便成了中国画基础的基础。 1:笔与线 中国画的用笔实即用线,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线在形 体的塑造中绝不是一种对轮廓线的描摹,还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 感和动感。比如在山水画中,斧劈皴给人坚挺硬朗的感觉;披麻皴则 给人松软的感觉等等。线的使用,体现了中国画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水平,体现了他们驾驭物象的巨大创造力。 在中国画中,线及其塑造的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线条自 身的品格特征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正如石涛所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 物而淘泳乎我也。"笔墨(线条)所具有的这种抒情写意性,是因为画 家在运笔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使线条自身具有了千变万化的姿态。一 方面,线条丰富多姿的形态能够唤起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万般物象中 类似物体形态美的联想,使抽象的线条成为现实事物形体美的一种间 接曲折的反映,因而唤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画家在运笔过 程中个人情绪、意趣、思想的灌注,使得中国画中的线条具有明显的 画家个性特征,达到抒情、畅神、写意,进而表现画家的审美理想、 气质、心灵、人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画如其人"。 2:笔与意 张彦远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把立意看作是用笔之"本","本"即统帅。"意"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文化内涵,它是画家主 观世界的复杂反映,即各种感情、理想修养、气质等等。"意"是主观的,但又不是纯主观的臆造。中国画家就是通过线的使用来实现这种" 抒情写意"的。所以清代布颜图认为" 意之为用大矣哉……故善画必意

水墨画技法——用笔

水墨画技法——用笔 用笔 在中国画里,用笔与用墨是相互依存的,笔以墨生,墨因笔现。没有墨,笔迹就留不在纸上 没有笔,墨也不能产生丰富的变化。用笔一般讲中锋、侧锋等方法,凡提到水墨画的技法都会涉及到这一问题。 笔在纸上的痕迹形成线,对线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用笔的理解。唐宋以前,古人在绘画中的用线并没有像现在这样丰富。那时用线的主要功能还是以画轮廓为造型手段。其特点就是平面、装饰、散点透视及注重形式的应用。宋朝时,山水画的兴盛使中国画的用笔产生了一个飞跃,除了中锋用线外,又出现了侧锋的几种笔法。斧劈皴的产生,说明了中国画的用线不但有表现外轮廓的作用,还有塑造体积、质感的功能,使中国画的用笔逐渐地丰富起来。后来发展成各种描法、皴法,都是毛笔正、侧锋的互用所形成的。元朝以后,文人画出现。文人画不求形似,但求心迹的抒发,点画之间,虽有形象,但更注重笔情墨趣和心志的宣泄。加之这些人多为舞文弄墨出身,书法的趣味自然流露其中。这也就是“书画同源”的道理。这一理论,对后来的中国画发展,趣到巨大作用,使中国画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画讲究笔法有三个特色: 1.线条 传统的勾线注重书法味、金石味,有“屋漏 痕”、“折钗骨”、“力透纸背 ”之说,大概意思是指线条如屋子漏雨,力痕印在墙 壁上那样稳;如金钗折弯那样韧;一笔过后,墨迹好像透过三层纸那样劲。书法中“转、折、提、按”等笔法,为中国画用线提供了方便,使之更加完美。只有用这样的有力度的书法线条勾出的作品,方为上品。这正是中国画的用线与其他民族绘画的不同之处,也是无论画山水、花鸟、人物画都必练书法的原因。 2.皴擦 皴擦是辅助线条表现物体的一种手段,以侧锋为多。经过多年的演变,南北方画家的实践,形成多种皴法,如表现石山的“斧劈皴”,表现土坡的“披麻皴”,表现风化石头的“折带皴”等等,这些皴法不但恰当地表现了南北方山水,还被应用到表现树木上,使那些老松古树更加苍劲。此外,皴法不但加强了山石的质感,还塑造了体积,如“石分三面”之说,都邮现在皴法之后,也为现代写实人物画的生成提供了可以借鉴的造型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