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

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

双击自动滚屏发布者:孙义兰发布时间:2007-8-13

©中国中医药论坛-- 中国中医药论坛

广西省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541001)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肾、脑、血管等靶器官损害,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不如西方国家高,但却呈上升趋势,我国已进行多次高血压普查,某些地区亦进行本区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近年来有关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作一综述: lr,ZvX 1 高血压诊断和我国高血压患病及治疗状况1997年11月美国公布了国家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的第6次报告(JNC6),各国进行不少高血压治疗和控制的大型试验,积累了不少新证据,颁布各自高血压防治指南,美国于2003年5月公布了JNC7[1]。欧洲于2003年6月在米兰公布了由欧洲高血压学会(ESH)与欧洲心脏学会(ESC)拟订的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2]。我国于1999年10月公布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2004年10月再次重新修订公布了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4]。上述三个指南在分类上各有不同,但均以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诊为高血压。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血压分类为6档即:正常血压(SBp<120mmHg.DBp<80mmHg)。正常高值(SBp120~139mmHg.DBp80~90mmHg)。1级(SBpl40~159mmHg.DBp90~99mmHg),2级(SBp160~179mmHg.DBp100~109mmHg),3级(SBp≥180mmHg.DBp≥110mmHg)高血压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SBP≥140mmHg.DBP≥90mmHg)。

1.1 我国曾进行过三次(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年)全国性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应用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不一致,直至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包括我国在内逐渐为世界各国所采纳。即以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 为高血压诊断标准。

1.2 我国不同时期高血压患病率1959年全国普查高血压平均患病率为5.11%,1979年为7.73%,1991年为11.88%[5]。2000~2001年35~74岁为高血压患病率为27.2%,有高血压患者129821100人[6]。2002年全国营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以上高血压发病率为18.8%、患病人数达1.6亿,较1991年增长31%[7]。有报道老年高血压病患病率已达38.2%~57 0%[8]。于2002~2003年间据北京28个军队干休所对80岁以上老年人调查显示ISH占高血压病患者的67.61%[9]。刘国树等在2004年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报告白领高血压发病率为14%,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且以舒张压升高为主[10]。许顶立等于2003年报道我国约有10%左右孕妇患有高血压[11]。一些单位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高血压流行病进行了调查:如对广西黑衣壮族人群血压和血脂调查显示黑衣壮族人群高血压患病率27%明显高于汉族人群的17.2%(P<0.01),且与甘油三脂(TG)呈显著相关[12]。扎西平描[13]等于2001~2002年对拉萨市藏族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为40.68%高于1991年的19.03%。国内区域性调查。如兰州市七里河区高血压患病为19.91%,标准化率为13.55%[14]。

1.3 2003年广西城市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7.04%[15]。上述流行病学表明,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在逐年增加,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不满意。据1991年全国高血压调查资料表明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27%、12%和3%[16]。2000~2001年我国高血压治疗率为28.2%。控制率仅为8.1%[17]即使兰州七里河区1997~1998年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19.1%、8.96%、2.83%。接近或低于全国水平[13]。2001~2002年拉萨地区藏族高血压患病率比1991年升高,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39.56%,29.64%,9.68%[13]。2003年广西居民知晓率为60.9%、治疗率为49.5%、控制率为15.1%[15],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调查范围为广西五

个城市的居民,并非“全人群”,所以我国高血压状态仍处于“一高”(高患病率)“三低”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状态。 ;3

2 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的意义正如上述我国高血压面临“一高”,“三低”的挑战。光靠门诊和病房对高血压就诊者的治疗是不够的。而且治疗不仅仅要将高血压降至靶目标水平,而且要干预危险因素,预防和逆转靶器官不良重塑,降低心血管罹患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7]。因此开展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十分必要。

2.1 为高血压防治和进行国际性对比研究提供重要资料,我国1979~1980年,1991~1992年共2次组织全国高血压普查取得较为精确的人群高血压流行病学的资料,研究结果为我国高血压防治和进行国际性对比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我国高血压专业人员引进美国联会工作委员会(JNC)和WHO的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国情制订了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2003年国内专家就美国JNC7和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了讨论对比分析,制定了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4]。极大地推动和指导我国高血压人群防治和临床治疗工作。

2.2 为社区高血压防治奠定基础。高血压已被认为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除了医疗机构,发挥疾病预防中心和社区卫生机构的作用,才能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美国抗高血压和降脂预防心肌梗死试验(ALLHAT)主要在社区医疗机构实施[18],多年前杜雪平[19]等就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站,探讨高血压的社区综合性管理与控制,结果高血压管理率由原45.80%上升至82.32%,血压在140/92mmHg以下的控制率,由原4.21%提高到50.71%,规范服药率由原20.1%上升至72.62%,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固定的合作关系及新型的医患模式能提高人群高血压的管理率,控制率。当前社区的规模和建设比前有所完善,通过对本地区的高血压流行病学的调查,掌握社区的高血压资料能更好发挥社区干预,对社区高血压的健康教育、服药依从性、特别是预防高血压的护理干预,起到指导作用[20,21]。 Un0 2.3 对研究、干预高血压有关危险因素与相关疾病起到指导作用。高血压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要聚集遗传的综合征。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先于高血压出现。高血压也是代谢综合征(MS)的危险因素,胰岛素抵抗是MS的病理生理基础,Bonora[22]等研究高血压58%伴有胰岛素抵抗。而血压水平对于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性是独立的、连续的、一致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多数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发生在血压正常偏高和轻度升高的人群中,由此导致对危险因素的防治战线不断前移。这样从流行病学研究走向临床防治实践[23]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都是遗传——后天生活环境两种因素促成的疾病,但遗传基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后天生活环境因素影响为主导地位[24]。有专家提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50%应归于改变生活方式(戒烟,合理饮食和运动),20%归于基因遗传,20%归于环境因素,10%归于患者的治疗[25]。可以这样说,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高血压有关危险因素与相关疾病进行评估,干预必不可少的手段。

2.4 为提高我国医疗卫生人员高血压防治观念和防治知识起促进作用。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首要死因,在心血管病的各项防治工作中,高血压防治工作首当其中,但我国医疗卫生人员的高血压观念和检出,诊断,评估,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以及控制目标等方面的知识极其陈旧、落后、不具备应用的防治能力,即使专科医院的医生中也有近10%的人不知道有效控制也是为了有效预防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病。乡村级医师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近55%[16]。前述提到的我国高血压低知晓率、治疗率和有效控制率,原因很多,医生缺乏正确防治高血压的观念、知识和能力是原因之一[26],通过开展和参与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不仅提高我国高血压检出率和知晓率,而且对提高我国医疗卫生人员理解高血压防治指南起到促进作用。

3 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3.1 心血管流行病学调查心血管流行病学始起于上世纪30年代,20世纪6O年代以后,

国际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及发展已十分迅速,WHO邀请国际知名专家编写了《心血管病调查方法》一书,对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标准和质量控制起到很大推动作用。70年代WHO建立的《WHO MONICA方案》是国际上第一个采用统一的标准化方案的大规模国际长期前瞻性流行病学[27]。近20年余来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逐步深入,引入了新的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在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量化的评分方法,如Framinghan量表,欧洲SCOKE量图等[23]。Framinghan心肌研究还创立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28]。其方法学已被其他心血管前瞻研究广泛采用,其预测结果也已被国外多个高血压、高脂血症防治指南采用。我国的心血管病流行病学作为独立学科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WHO、Framinghan、欧洲等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在心血管流行病学的多个领域展开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高血压流行病学和防治研究足取得众多成果之一。

3.2 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全国高血压普查第一次于1979~1980年,这次全国性普查采用了统一方案和方法(标准)进行的人群高血压流行病研究,其研究成果至今仍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证,遗憾的是调查的原始材料没有很好保存。1991~1992年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性普查,采用了国际统一标准的研究,取得了较为准确的我国人群对高血压发病率、服药率和控制率以及人群对高血压认知认识的全面材料[27]。为我国各地区开展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作出重要贡献。

3.3 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高血压调查同有关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一样关键在于各项调查测量方法的标准化及全面的严格质量控制。因此,我国当前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都采用《心血管病学调查方法手册》[29]进行设计实施。该调查方法强调明确研究目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调查人群类型、抽样方法、适宜样本量、统一调查研究方案、统一操作手册、统一好的表格、统一的质量控制中心等。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是我国首要的死因,而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肾、脑、血管等靶器官损害,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虽不如西方国家高,但却呈上升趋势,所以在心血管疾病的各项防治工作中,高血压防治工作首当其中。开展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及开展社区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和治疗。可提高高血压病人服药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有效控制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要严格按照《心血管病学调查方法手册》的规定进行。

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其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其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综述> 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其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杨慧1,郭晓雷2,马吉祥2,于保荣1,徐爱强(通讯作者)1,2 (11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东济南 250012; 21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济南 250014) 中图分类号:R54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53(2011)09-0809-05 第一作者简介:杨慧(1986~),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慢性非传染 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摘要:高血压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本文就国内外高血压流行现状和高血压的疾病负担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高血压;流行;疾病负担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因素。高血压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为全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全面了解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和疾病负担,可以为科学制定高血压防控策略,合理地分配卫生资源提供依据。1 高血压的流行现状111 高血压的患病率据世界卫生组织(WH O)估计[1],2002年全球约有10亿高血压患者。Kearney 等分析了1980~2002年的相关文献,按照现在的发病率水平,预计2025年全球高血压总患病率将由2000年的2614%,上升为2912%[2]。 不同地区和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差异较大。总的说来,欧美发达国家高血压患病率普遍较高,高血压患 病率约20%~50%[3] 。波兰的患病率最高,1987~ 1988年波兰的M ON ICA 研究[4] 中45~64岁人群的患病率为7017%(男性6819%、女性7215%)。

2021年老年特殊类型高血压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老年特殊类型高血压研究进展(全文)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老年人健康的巨大威胁。心血管病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而高血压是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首要且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老年人高血压的临床症状与中青年不同,血压变异性大,易于波动。在治疗过程中,应结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以及合并的临床疾病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 一、老年高血压流行病学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人口健康报告建议根据各国的社会经济学背景确定老年人的年龄切点。发达国家(如欧美国家)以≥65岁作为老年人的年龄界限,而发展中国家则为≥60岁。1982年我国采用≥60岁作为老年人年龄切点,此标准一直沿用至今。近期的全国性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7.9%,高血压现患人数高达2.7亿,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4。高血压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高。成年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在更年期后高血压患病率迅速升高,在60岁以后高于男性[1]。据2012~2015年统计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53.2%、知晓率57.1%、治疗率51.4%,而控制率仅有18.2%。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项研究报告,约54%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41%的其他心血管病死亡以及43%的慢性肾病死亡可归因于高血压[2]。高血压不仅是心血管病的首位危险因素,也是痴呆的高危因素[3]。2015年我国老年痴呆患者977万,占全球痴呆总人数的1/5,到2050年将达3千万。痴呆的疾病负担在我国人群中快速增加。 二、老年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特点 (一)动脉壁僵硬度增加,血管顺应性降低 随着增龄和高血压病程的延长,出现血管重塑。 (二)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 过大的脉压持续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使得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 (三)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减退。 尤其是伴有糖尿病、低血容量或应用利尿剂、扩血管药物等情况下。 (四)盐敏感性增强

高血压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

高血压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 高血压,也被人们称为“高血压症”、“动脉性高血压”,其实是一组症状复杂的 疾病,主要表现为动脉血压长期维持在高于正常值的情况下。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长期患者不仅容易出现类似于心肌梗塞、脑卒中这样的心血管意外,而且会伴随肾脏、眼睛、甚至是生殖系统等多种器官的严重损害。本篇文章主要根据目前相关研究,浅析高血压在人群中的流行病学特点,旨在帮助公众了解并更好地预防高血压这一疾病。 一、高血压的现状 据统计,目前全球有约10亿人口患有高血压,其中约75%的患者在低收入和 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居住。不过在发达国家,高血压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早在2008年,美国的一项研究就发现,美国成年人患高血压的比例已经达到29.2%。中国的数据也不容小觑,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已经接近三成。 二、高血压与生活方式、遗传等因素的关系 虽然高血压患者已经如此之多,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至今依然不是非 常清楚。不过从大量的研究成果来看,高血压和生活方式、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1、饮食因素 研究发现,高盐饮食及高热量饮食会导致血容量增多,助长高血压的发生。此外,营养丰富的食物比如水果、蔬菜也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的风险。一项基于中国南京成年人的调查显示:肉类、鱼类摄入量、脂肪及糖的摄入量等饮食习惯与高血压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运动不足

在大批量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运动对于高血压的影响十分显著。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还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管阻力,有助于高血压的防治。 3、遗传因素 高血压与遗传因素的相关度始终非常高。一些研究表明,单基因的与血压相关的突变与高血压很难预测和量化。而一些复杂的遗传因素,例如身体质量指数、胆固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都是高血压的潜在危险因素。 4、环境因素 还有一些环境因素,如职业因素(如工业粉尘、噪声等)和生活环境因素(如大气污染、光污染等),都与高血压的危险性有一定的关系,这一点也得到了多项研究的证实。 三、如何预防高血压 1、科学饮食 如前所述,营养丰富的食物如水果、蔬菜以及一些粗粮、莫名其妙的豆类食物等都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的风险。一些高盐、高热量的食物如肉类等则要尽量少吃。同样,经常吃油炸的食物对于高血压的危险性也非常高,一定要注意把油炸食品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2、规律生活 规律的生活方式对于自身的健康十分关键,例如保持良好的睡眠和较低的工作压力,有助于减少高血压的危险性。此外,还应该从娱乐休闲的角度,加强体育运动,这样既能改善体质,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高血压的风险。 3、遵从诊断和治疗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 高血压是一种血压持续升高的慢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高血压是全球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因素的重要方法,通过调查数据可以了解高血压的流行情况、趋势及其相关因素,进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横断面调查和纵向队列研究。 横断面调查是在特定时期对人群进行调查,了解患病率和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可以通过抽样方式选取一定数量的受试者,测量其血压,并收集相关的调查信息,如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家族病史、膳食结构等。通过统计分析得到高血压的患病率和与之相关的因素。 纵向队列研究是对一组人群进行长期监测,观察其血压的变化,并分析与其相关的因素。这种研究方法能够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发展趋势。研究者可以选择一个相对健康的人群,在起始时测量其血压,并在之后的几年中定期复查血压,并记录相关变量。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血压数据,可以观察到血压的变化趋势,进而分析相关因素。 二、高血压的流行状况 高血压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各国的调查显示高血压的患病率正在持续增长。 在发达国家中,高血压的患病率相对较高,尤其是老年人群体。例如,美国的患病率超过40%,其中大部分是50岁以上的人群。相比之下,亚洲国家的高血压患病率相对较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患病率正在逐渐增加。 在发展中国家,高血压正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国是

高血压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超过2亿人患有高血压。这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压力增加等因素导致的。 三、高血压的流行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患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环境和饮食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高血压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体力活动减少,代谢不良,导致体重增加和肥胖的发生,这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其次,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高血压患病率增加的原因之一。过量的盐摄入、高糖饮食、高脂肪饮食等都会增加人体血压的负担,导致高血压的产生和发展。 此外,心理压力也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诱因。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加大,使得人们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导致激素分泌紊乱,进而引发高血压。 四、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 高血压的控制和预防是全球范围内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的流行情况和趋势,进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个体层面,控制饮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保持理想体重、合理减轻工作和生活压力等都是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措施。此外,及早发现和治疗高血压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发现有高血压的相关症状,应该立即就医。 公共卫生层面,应该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高血压危害的认识,推动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推动食品行业减少盐摄入、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心血管健康素养。 总之,高血压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危害性慢性疾病,其流行病学调查对于了解患病情况和预防控制非常重要。通过调查可以了解高血压的流行状况和趋势,进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人们应该从

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

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 双击自动滚屏发布者:孙义兰发布时间:2007-8-13 ©中国中医药论坛-- 中国中医药论坛 广西省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541001)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肾、脑、血管等靶器官损害,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不如西方国家高,但却呈上升趋势,我国已进行多次高血压普查,某些地区亦进行本区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近年来有关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作一综述: lr,ZvX 1 高血压诊断和我国高血压患病及治疗状况1997年11月美国公布了国家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的第6次报告(JNC6),各国进行不少高血压治疗和控制的大型试验,积累了不少新证据,颁布各自高血压防治指南,美国于2003年5月公布了JNC7[1]。欧洲于2003年6月在米兰公布了由欧洲高血压学会(ESH)与欧洲心脏学会(ESC)拟订的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2]。我国于1999年10月公布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2004年10月再次重新修订公布了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4]。上述三个指南在分类上各有不同,但均以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诊为高血压。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血压分类为6档即:正常血压(SBp<120mmHg.DBp<80mmHg)。正常高值(SBp120~139mmHg.DBp80~90mmHg)。1级(SBpl40~159mmHg.DBp90~99mmHg),2级(SBp160~179mmHg.DBp100~109mmHg),3级(SBp≥180mmHg.DBp≥110mmHg)高血压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SBP≥140mmHg.DBP≥90mmHg)。 1.1 我国曾进行过三次(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年)全国性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应用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不一致,直至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包括我国在内逐渐为世界各国所采纳。即以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 为高血压诊断标准。 1.2 我国不同时期高血压患病率1959年全国普查高血压平均患病率为5.11%,1979年为7.73%,1991年为11.88%[5]。2000~2001年35~74岁为高血压患病率为27.2%,有高血压患者129821100人[6]。2002年全国营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以上高血压发病率为18.8%、患病人数达1.6亿,较1991年增长31%[7]。有报道老年高血压病患病率已达38.2%~57 0%[8]。于2002~2003年间据北京28个军队干休所对80岁以上老年人调查显示ISH占高血压病患者的67.61%[9]。刘国树等在2004年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报告白领高血压发病率为14%,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且以舒张压升高为主[10]。许顶立等于2003年报道我国约有10%左右孕妇患有高血压[11]。一些单位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高血压流行病进行了调查:如对广西黑衣壮族人群血压和血脂调查显示黑衣壮族人群高血压患病率27%明显高于汉族人群的17.2%(P<0.01),且与甘油三脂(TG)呈显著相关[12]。扎西平描[13]等于2001~2002年对拉萨市藏族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为40.68%高于1991年的19.03%。国内区域性调查。如兰州市七里河区高血压患病为19.91%,标准化率为13.55%[14]。 1.3 2003年广西城市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7.04%[15]。上述流行病学表明,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在逐年增加,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不满意。据1991年全国高血压调查资料表明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27%、12%和3%[16]。2000~2001年我国高血压治疗率为28.2%。控制率仅为8.1%[17]即使兰州七里河区1997~1998年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19.1%、8.96%、2.83%。接近或低于全国水平[13]。2001~2002年拉萨地区藏族高血压患病率比1991年升高,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39.56%,29.64%,9.68%[13]。2003年广西居民知晓率为60.9%、治疗率为49.5%、控制率为15.1%[15],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调查范围为广西五

高血压病诊治进展

高血压病诊治进展 ——王希哲 一、流行病学 高血压病发病率与地域、年龄、性别、国际均有不同。 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前者成人35—64岁发病率20%以上,我国1991年全国普查15岁以上发病率为11.26%。 我国东北、华北高于南方。男性吉林省最高25.8%,最低四川绵阳4.9%,女性沈阳最高24.7%,最低福州6.3%。 血压随年龄增大面升高,白人每过10年,血压增加5%。 降低血压经大量临床终点试验证实可降低35—40%脑卒中;20%——25%的急性心梗;超过50%的心衰。 我国人口众多,值测约1亿以上的人患高血压,但知晚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处在低水平。 二、发病机制 人体血压调整是许多因素如神经、体液因子、血管因素各种复杂因素,至今不甚明了。目前认为本病是在一定遗传感性基础上经多种后天因素所致。 (一)遗传: 本病有较明显的家族紧集性,双亲均有高血压的正常血压子女(儿童或少年),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浓度明显高于无高血压双亲的儿童与少年。双亲均为高血压,子女血压高患病率高出正常双亲者2—3倍。 近年来发现了一些基因突变(如血管紧张素,糖皮质激素受体脂蛋白酶等基因)与高血压有关,对原发性高血压候选基因的研究达150多种涉及交感系统、心脏RAA系统、内皮素、生长激素、前列腺系、

利钠肽、胰岛素抵抗、下丘脑——垂体轴等,但至今尚不能确定相关基因。可能本病是多基因的遗传病 (二)精神、神经作用 是神经之原学说:外因刺激下,病人长期反复明显的精神紧张、焦虑、烦燥→使各类感受器传入的病理信号增加→大脑皮质兴奋、抑制平衡失调节→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缩血管冲动占优势→小动收缩→周围血管阻力↑→血压上升。如司机患高血压病相对多。大脑、各级中枢发放的缩血管冲动增多或各类感受器传入或阻力学管对神经介质反应过渡时都可能导致高血压的产生。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系统平衡失调 肾脏球囊cell分泌的肾素,可将肝脏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而后者在经过肺、肾等组织时,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又称激肽霉Ⅱ)的活化作用下转化成血管紧张素Ⅱ(A TⅡ)在酶作用下转化为A TⅢ。 脱去冬门氨酸 AⅡ还可以经胃促胰酶等由ATⅠ→ATⅡ,组织蛋白酶等也可直接将AT Ⅰ转化为ATⅡ,此外脑、心、肾、肾上腺、动脉等多种器官组织局部合成ATⅡ,称为RAA系统。ACE可促进缓激肽分解。在RAA系统中,ATⅡ最重要的流行性成份,病理生理作用主要通过ATI受体结合产生的,经此途径可使血管收缩,醛固酮分泌增加,水钠潴留,交感活力↑→血压升高。ATⅡ强烈的缩血管作用所造成的加压效应约为肾上腺素的10—40倍。RAA系统的过渡活性导致高血压的产生。而且ATⅡ、醛固酮等还是组织生长的刺激因素,可以说ATⅡ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靶器官的组织重构以及出现并发症等诸多环节都有非常重要的作

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引言: 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该疾病不仅具有高发病率,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病、肾脏疾病、糖尿病等许多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研究高血压的流行病学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风险因素及防治策略。本文将探讨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的现状,并介绍一些相关的重要进展。 一、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专业医疗机构的数据收集和个体血压监测等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是主要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之一,通过面对面、电话或网络等方式进行,主要目的是了解人群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家族史等与高血压相关的因素。专业医疗机构的数据收集则是通过搜集医院、诊所等机构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的发病率、治疗情况等。而个体血压监测是运用血压计等仪器进行实时监测,可以更精确地记录个体的血压变化情况。 二、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通过对大量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高血压的流行特点逐渐显现出来。首先,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常见于老年人、肥胖人群、糖尿病患者等。同时,高血压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结构等密切相关,其中环境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此外,高血压还与高血脂、高血糖等相关,这些因素会相互作用,导致心脑血管病等严重后果。

三、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的新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首先,一些研究揭示了高血压的遗传机制,发现多个基因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为高血压的早期预警和个体治疗提供了基础。其次,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环境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如空气污染、噪音、工作压力等,这些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公共卫生措施。此外,研究者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风险因素,如夜间睡眠障碍、肾上腺素过度分泌等,这些发现对于高血压的早期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是了解该疾病的底层机制、风险因素及防治策略的重要途径。通过合理选择调查方法,全面分析调查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的流行特点。当前,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在遗传机制、环境因素、新的风险因素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为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以期对高血压的防治策略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支持 综上所述,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在揭示该疾病的遗传机制、环境因素和新的风险因素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并为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遗传机制的研究为高血压的早期预警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基础,而环境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公共卫生措施。此外,新的风险因素的发现为高血压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了重要意义。然而,仍需进一步加强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以期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防治策略

高血压前期流行病学调查(全文版)

高血压前期流行病学调查(全文版) 关键词高血压前期;多代谢异常;第十次中西医结合 摘要 目的:了解成都市居民高血压前期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多代谢异常的相关性调查。 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对成都市3个区县≥18岁3524名常住(≥1年)居民进行调查。由培训过的医师对调查对象进行资料的收集、体检、血压测量和血样采集。 结果:(1)高血压前期患病率为34.07%,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41.16%vs 23.89%,P〈0.05)。高血压前期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先升后降趋势,30-39岁达到最高(39.93%)。(2)血压正常高值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体重指数、空腹血糖及肌酐、尿素氮水平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P<0.05)。(3)高血压前期较血压正常者的空腹血糖增高、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尿酸血症,及超重、肥胖、腹型肥胖相对危险度增加。 结论:成都地区居民高血压前期患病率高,已经存在多代谢异常,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于血压正常者,对高血压前期患者在早期即应进

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筛查,采用改善生活方式与适当药物的综合干预措施。 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从1959年的5.8%上升到2002年的18.8%,高血压患者超过1.7亿。高血压患病率的上升与部分患者在高血压前期阶段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有关,研究报道55岁以上的高血压前期者发展为高血压的几率为90%。基于各种研究结果,美国JNC-7提出了高血压前期的概念,我国也于《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称之为血压正常高值,即收缩压在80-89mmHg或舒张压在120-139mmHg[1-2]。目前国内关于高血压前期流行情况的研究不多,本调查研究了成都市高血压前期的流行情况,并对其相对于高血压及正常血压者的危险因素和代谢指标进行了基本比较。研究结果有助于探讨如何对高血压前期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最终达到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生,为防治高血压和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分别抽取成都市农村社区、城郊结合部社区及城市社区各1个,采用整群分级抽样,以居委会为单位,年

2021年年轻人高血压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全文)

2021年年轻人高血压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全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已成为影响我国乃至全球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一项研究显示,1975至到2015年,全球饱受高血压之苦的人数从5.94亿增至11亿,其中2.26亿高血压人口生活在中国[1]。如果不推行有效政策,将会有更多的人群确诊为高血压。甚至在儿童和青少年也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青年时期的血压升高经常转化为儿童和成人高血压,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展[2]。有数据显示,按照美国高血压新的诊断标准,美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增加了13.7%(3110万)。20~39岁患病人群从662万上升到1666万,相差人数1000多万[3]。如此众多的青年高血压人群,如果不加以严格的控制,在10年后将使心血管发病率显著升高。因此,调查青年人群高血压发病的流行病特征,识别年青人高血压危险因素,尽快尽早控制年青人高血压是我们目前必须进行一项任务。 1 年青人高血压的流行病情况 尽管提高了人们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水平,近几十年来世界的总体高血压患病率并未改变。与成年人相比,年青人的高血压流行病学及其时间趋势可能有所不同。Chen等[4]对364 000例调查发现,参与者(女性52.6%,平均年龄53.4岁)的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为124.2 / 76.4 mm Hg,高血压的比例为24.7%。在所有高血

压受试者(n = 89 925)中,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60.1%,42.5%和25.4%。在多项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前吸烟以及存在糖尿病,冠心病以及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女性对高血压知晓率和控制了较高,而男性较更低。在38 207例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现在吸烟,未控制与可控制高血压的几率更高,而存在糖尿病和冠心病则更低。19 523例接受过特定降压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接受降压药单药治疗(HR=1.13)。该研究提示,影响中国血压控制的几个因素,例如男性,年龄较小,目前吸烟和联合治疗使用不足。 Zhang等[5]研究了包括来自8项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1999~2014)的41 331例年龄≥18岁的参与者,并比较了18~39岁年青人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时间趋势。2013~2014年,美国7.3%的年青人患有高血压。在1999~2014年期间,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对高血压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增加幅度更大。与成年人相比,年青人相关的高血压危险因素控制率较低。年轻成年人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能力较差,其主要原因是与年青成年女性相比,年青成年男性的不良测量指标所致。年青成年女性就诊次数多,占大约28%的性别相关知晓率的差异,60%的治疗率差异和52%的控制率差异。该研究提示,改善获得医疗服务的机会和参与医疗服务可能会改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男子的高血压控制,并降低终身心血管风险。

高血压的全球流行病学与诊断趋势

高血压的全球流行病学与诊断趋势高血压,也被称为动脉性高血压或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全球性 健康问题。它是指在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的情况下,超过正常范围的状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范围内高血压的患病率 持续上升,并且已成为心血管疾病和早逝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本文 将探讨高血压的全球流行病学和诊断趋势。 一、高血压的全球流行病学 高血压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的健康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 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10亿人口患有高血压。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是高血压的高发地区,特别是中国、印度、尼日利亚等人口庞大的发 展中国家。 高血压的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剧,高 血压的患病率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此外,高血压在男性和女性之间 的患病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发展中国家,男性患高血压的比例较高,而在发达国家则相对均衡。 二、高血压的诊断趋势 高血压的诊断是通过测量血压来确定的。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心脏 病学会等权威机构都发布了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指南。根据2017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发布的最新指南,成人高血压的定义是收缩压(SBP)≥130mmHg和/或舒张压(DBP)≥80mmHg。

为了提高高血压的早期诊断率,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开展高血压筛查和健康教育活动来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认识和意识。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智能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也提供了自动测量血压的功能,方便人们进行血压监测。 三、高血压的防控策略 高血压的防控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任务之一。相关研究表明,合理的饮食结构、适量的体力活动、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药物治疗在高血压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四、高血压的未来趋势 随着全球范围内高血压患病率的不断上升,高血压的防控工作迫在眉睫。未来,预防和管理高血压将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相关研究机构和医疗机构需要加强合作,推动高血压研究的深入发展。 同时,随着基因技术和生物医学的进步,个体化治疗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精准医学将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方案。 总结: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流行的疾病,其发病率不断上升。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靠测量血压来确定,对成年人而言,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即为高血压。为了控制高血压,人们需要采取健康的生

高血压前期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前期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在高血压的治疗当中,有效 的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是十分重要的。作为高血压与正常血压之间的过渡阶段,高 血压前期是最佳的预防时期,实现高血压的早期预防和稳定治疗。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高血压前期发展为临床高血压的几率和比例高于正常血压人群,我国高血压前期人群患 病率达到40%左右,患病人数是正常血压人群的2倍多,加强高血压前期的预防和控制,进 而有效预防高血压的病发。 2.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 在高血压前期当中,男性患者居于多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展为高血压的概率也随之增大,其中高盐饮食、脂代谢异常以及胰岛素抵抗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高学压前期产生影响,增加 其危险系数。高盐饮食会引起血压升高,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会随之升高,这是 高血压前期的主要表现。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极大增加了高血压前期进展为高血压的风险。在高血压前期会出现脂代谢异常的情况,引起血压合并血脂及血糖的共同变化,增加了高血 压及其并发症的发病几率。高血压前期人群的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增加,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出现胰岛素抵抗。 3.高血压前期的预防和治疗 3.1非药物干预 在高血压前期的预防与控制当中,非药物干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坚持健康、科学的膳 食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紧张和焦虑,缓解精神压力,对预防高血压及其并发症 具有积极的作用。高血压前期人群需要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可有效降低高血压的发病几率。在饮食方面,控制钠盐的摄入(NaCl<6g/d),增加高纤维、低脂以及富含钙和镁的饮食。 坚持健康的膳食习惯,减轻体重,禁烟限酒,并适当的进行运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能 够有效的降低和控制血压。通过饮食和行为等生活方式的调整与转变,保证其健康、正确, 并以此作为高血压前期的非药物干预办法,进而达到预防高血压的效果。 3.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在非药物干预的基础之上,结合药物的使用,进一步降低高血压前期进展为高血 压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最初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对肾素-血管紧 张素系统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控制高血压前期的发展。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ACEI雷米普利以及利尿剂(PREVER)等药物得到有效的应用,并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我国在高血压前期的研究当中,替米沙坦、吲哒帕胺缓释片等药物得以开发和研制。目前,高血 压前期研究正在深入的探索当中,寻求突破性的进展。

老年高血压的研究与进展

老年高血压的研究与进展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 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至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27亿,占人口总数的10.4%[1]。因此,社会和医学界对老年人的疾病也越来越重视。高血压是老年人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也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现已成为老年人卫生保健的一个主要问题,黑龙江省1999年抽样调查显示[2],60岁以上者高血压患病率为65.4%,75岁以上者高血压患病率为73.85%,而患者服药率为38.56%,血压控制率为20.92%。现本文主要从病因、诊断及对其所采取的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老年高血压概况 1.1定义高血压指未服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收缩压〔SBP〕140Hg(18.7kPa)和〔或〕舒张压〔DBP〕90Hg(1 2.0kPa),假设患者以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服用降压药,血压虽140/90Hg,也诊断为高血压,主要表现有头晕,头疼,健忘,失眠等,缺乏临床特异性[3]。长期以来,高血压被认为是无声的“杀手〞。不少患者在体检时偶尔发现,平时无任何自觉病症。 1.2目前状况当前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超过1亿,与欧美比拟,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具有“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与“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特点[4]我国人群基线血压偏高,血压升高是我国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2病因 2.1生理功能退化目前众多的研究调查显示,大动脉硬化和〔或〕粥样硬化是老年高血压发病机制中最主要的因素。小动脉发生血管重塑,内膜增厚,中膜发生玻璃变性,管壁和管腔直径比值降低,管腔变窄,外周阻力明显增加。老年女性因绝经后失去雌激素保护,发生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高。 2.2遗传和环境因素过多摄入钠盐,肥胖,缺乏体育运动,中度以上饮酒,吸烟,工作压力大等。

高血压基础研究现状与进展

高血压基础研究现状与进展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不断上升。它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长期负面影响,导致心脏病、脑卒中、肾病等多种并发症。本文将概述高血压的基础研究现状与进展,包括定义、流行现状、危害,以及近年来在高血压基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发现,最后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持续异常增高,产生对血管壁的压力,导致血管受损和功能障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收缩压≥140毫米汞柱(mmHg)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即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现状十分严峻,全球患病率约为24%,每年因高血压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 高血压的危害不容忽视,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受损、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等严重并发症。高血压还会对重要脏器如心、脑、肾造成损害,导致功能衰竭。因此,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对于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高血压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发现:

引发高血压的原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饮食、身体质量指数(BMI)、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都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中,遗传因素是高血压发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但环境因素如饮食、生活习惯等也对高血压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 高血压的规律和特点:研究发现,高血压发病存在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例如,性别和年龄对高血压的发病有重要影响。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在更年期后发病率上升。高血压发病还呈现出地域差异,部分地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研究还发现,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血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9%。 药物治疗的新发现:降压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有关降压药物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例如,沙坦类降压药物在降压的同时还能改善肾脏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新型降压药物如直接口服的利尿剂提供了更为方便的选择,特别适合于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还有研究发现,不同降压药物之间存在协同作用,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更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技术的不断创新,高血压基础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值得期待。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针对个体差异的精准医疗将更为重要。通过深入研究基因

疾病负担研究现状及高血压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疾病负担研究现状及高血压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致病因素,它以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征。《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高血压的定义为收缩压≥140 mmH或舒张压≥90 mmHg 。高血压可造成心脏、血管、脑与。肾脏等靶器官损害以及代谢改变等全身性疾病,是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心脏和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因。因此,客观、正确、全面、系统地评价高血压疾病负担,可为政策制定者制定高血压预防和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1、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疾病负担是指由于疾病带来的损失,这个损失包括经济上的损失、生活质量的恶化和生命年的损失。而由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称为疾病经济负担,包括由于疾病、失能(伤残)、早死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为防治疾病而消耗的经济资源。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逐渐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对于疾病负担的研究方法及指标经历了4个阶段。 ①1982年以前,疾病负担的研究单纯从死亡的角度出发,认为疾病造成的死亡越多,疾病负担就越大。在此阶段疾病负担应用的评价指标主要是死亡率、死因顺位、发病率等传统指标。然而这些指标都只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的某个侧面进行了评价,而没有考虑到诸如残疾、疾病或其他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带来的损失。 ②1982年美国CDC提出潜在寿命损失年(years ofp0tential life l0st,YPLL),并派生出许多类似的指标。在这一时期研究者认为,疾病负担就是疾病造成死亡而引起的个体或人群寿命的减少。和前一阶段相比对疾病负担认识更为全面,但仍忽略了疾病造成失能的负担。 ③1992年世界银行提出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iusted life years.DALY)、1998年Hyder等提出的健康寿命年(healthy life years,HeaLY)。此阶段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工作的焦点逐渐集中于开发能将死亡和伤残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指标,它主要分为健康期望指标和健康差距指标两类。健康期望指标主要包括质量调整寿命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s,QALYs)和伤残调整期望寿命(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expentancy,DALE);健康差距指标主要包括伤残调整寿命年和健康寿命年。自此,疾病负担被定义为健康期望寿命年的损失情况,综合考虑了疾病所造成的死亡和失能两种结局。 ④疾病负担综合评价需要系统分析疾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多层次负担,整合生物、心理和社会指标,形成综合指标。而在对具体疾病造成的负担进行研究时,也应明确从患者角度、家庭角度或社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角度不同,所得疾病负担结果也不相同。近年来,有学者对疾病负担研究定义为:比较一种

高血压新进展文献

(1)新近,欧洲高血压协会(ESH)对2007版高血压指南进行了更新并正式颁布。新指南以上一版指南为基础,充分参照近两年来新揭晓的临床试验证据,对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建议做出了更新与完善。在新版指南中,有以下10个方面值得关注: 1.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系统整体风险水平是制定降压治疗策略的基础,因此对于每位患者,均应根据其血压水平、并存的靶器官损害和/或亚临床型靶器官损害情况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 2. 对于不伴有糖尿病或无心血管病病史的正常血压高值(SBP130-139mmHg或/和DBP85-89m mHg)人群,不建议进行药物治疗。若糖尿病患者血压处于正常高值,且已经存在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特别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或蛋白尿),应开始药物治疗; 3. 目前尚无充分证据支持将心血管风险极高危(有心血管事件史)或糖尿病患者收缩压降至13 0mmHg以下,对于具有心脑血管病史的高血压患者亦是如此。因此,不再强调将上述人群的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而是建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度降低血压。荟萃分析显示各类降压药物皆可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故均可选用。有证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类药物具有更好的肾脏保护作用,故可优先选用; 4. 基于现有证据,将所有高血压患者血压目标值控制在130-139/80-85mmHg范围是合理的,并在这个范围将血压尽可能降低; 5. 近年来,降压治疗过程中的J形曲线现象重新受到广泛关注。新指南认为,除非患者存在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当血压水平在120/75mmHg以上时,可能不会发生J形曲线现象。若患者已经存在严重冠状动脉疾病或缺血性脑卒中,不宜采取过于激进的降压治疗策略,以免血压过低而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 6. 传统的一线、二线降压药物的分类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本指南不推荐使用。常用5类降压药物即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ARB和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作用无显著差别,均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用于抗高血压的初始与维持治疗; 7. 继2006年英国高血压指南明确指出此类药物不应继续用作一线降压药物之后,其他国家的指南(如日本、加拿大等)均不同程度的下调了β受体阻滞剂的地位。然而,本次修订的欧洲指南认为现有证据尚不足以证明此类药物的降压效果与靶器官保护作用弱于其他降压药物。虽然β受体阻滞剂对糖代谢具有潜在不良影响且可能增加新发糖尿病的发生率,但药物诱发的糖尿病是否与自然发生的糖尿病具有相同的不良预后尚属未知,因此不宜据此否认此药的临床作用。由于上述理由,冒然下调此类药物的临床地位是不甚妥当的,故β受体阻滞剂仍应被视为一类有效的降压药物。 8. 虽然美国JNC7指南中认为噻嗪类利尿剂具有独特地位,但新版欧洲指南认为此类药物的临床地位仍存在争议,目前关于其逆转靶器官损害的研究证据很少,现有的少数研究显示噻嗪类利尿剂的靶器官保护作用逊于CCB或ACEI。不仅如此,大量研究还表明在各类常用降压药物中,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耐受性最差。此外,ACCOMPLISH 研究结果则有力撼动了噻嗪类利尿剂在联合用药中的基石地位。基于上述考虑,新指南并不认为噻嗪类利尿剂是一类出众的降压药物。 9. 联合用药是提高患者血压达标率的重要手段。固定剂量复方制剂可简化治疗方案,有助于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