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与危害、危险因素控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早期检测及高血压管理策略

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与危害、危险因素控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早期检测及高血压管

理策略

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与危害

1、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

高血压可影响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高血压患数量翻倍,从1990年的6.5亿增长至2019年的13亿。近半数高血压患者不知晓自己血压状况,且每5例高血压患者中便有约4例未得到充分治疗,高血压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2、高血压危害

高血压可导致卒中、心脏病发作、心衰、肾脏损伤等健康问题。

危险因素控制

WHO支持通过减少膳食钠摄入、降低饮酒量、控制烟草使用、增加体育活动和改善空气污染状况,来预防高血压。

1、减少钠摄入

减少钠摄入是改善健康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之一。

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心血管疾病及其相关费用:

降低食品中的钠含量;

学会阅读说明书,帮助消费者选择钠含量降低的食品;

进行大众媒体宣传,改变消费者的钠消费行为;

实施公共食品采购和服务政策,减少供应或销售食品中钠含量。

2、控制饮酒

饮酒在全球死亡风险中排名第八,与饮酒相关的风险主要包括损伤肝脏、增加癌症风险等。

血压方面,刚饮酒后血压会显著降低,但数小时后血压出现反弹,且长期饮酒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即使饮酒量较低也同样如此。

3、戒烟

吸烟与血压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吸烟和二手烟暴露不但可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升高血压,还能降低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戒烟是预防许多心血管疾病最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或可使高血压患者显著获益。2008年,WHO提出的“MPOWER”一揽子控烟措施,或有助于戒烟:

监测烟草使用和预防政策;

保护人们免受二手烟的伤害;

提供戒烟帮助;

警示烟草危害;

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

增加烟草税收。

4、增加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可促进许多生理反应,从而降低高血压风险。对于血压正常的成年人,体力活动与高血压发病率呈负相关,且体力活动可降低血压正常及高血压前期人群的血压。对于高血压患者,增强体力活动可改善身体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久坐尤其是长时间久坐,与较高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相关,因此应加强体力活动、改善久坐行为。

5、改善空气质量

空气污染是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等心血管疾病是空气污染暴露所导致的主要疾病类型之一。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长期暴露于PM2.5成年人群

的高血压风险会随PM2.5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肥胖和社会经济地位低等情况也可增加空气污染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与PM2.5相关的疾病。

高血压症状和早期检测

1、临床表现

高血压通常无症状被称为“沉默的杀手”。除非进行血压测量,否则大多数人在出现心脏病发作、卒中或肾衰竭等临床并发症前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血压升高。

2、诊断和早期检测

两次就诊时的收缩压均≥140 mmHg和/或舒张压均≥90 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如一天两次的血压读数均显示,收缩压≥160 mmHg或舒张压≥100mmHg,则当天便应起始降压药物治疗;如果所测血压在140–159 mmHg/90–99 mmHg范围内,应在1-4周内再次进行血压测量,以确认高血压诊断。

鉴于心血管疾病是由于高血压的累积暴露情况所致,且早期筛查高血压可缩短诊断和治疗之间的准备时间,支持早期诊断并进行高血压管理。

进行高血压机会性筛查,即在常规就诊过程中进行成年人群的高血压测量。第一次就诊的所有成年人均应进行血压检测,如正常此后可定期测量;如血压读数升高,则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定期随访或治疗。不建议将人群筛查作为检测和早期诊断高血压的主要方法。

高血压管理策略

1、启动降压药物治疗阈值

对于高血压患者,若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则

建议起始降压药物治疗。

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收缩压在130-139 mmHg范围内时,便应起始药物治疗。

对无心血管疾病但心血管风险高危,或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收缩压在130-139 mmHg时,也建议起始药物治疗。

2、实验室检测

在起始降压药物治疗时,WHO建议在不影响起始治疗的前提下,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筛查合并症和继发性高血压风险。

3.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

在起始降压药物时或进行降压药物治疗后,建议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进行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

4.一线药物治疗

对于需要进行药压药物中的任何一类进行起始治疗:

①噻嗪类利尿药;

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③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CCB)。

5、联合治疗选择

建议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的成人高血压患者进行联合治疗,可优选单片复方制剂(依从性好)进行初始治疗。

初始联合治疗的降压药物可在以上三类药物中进行选择。

6、血压控制目标

对无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将血压降至<140/90 mmHg。

对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高血压患者,将收缩压降至<130 mmHg。

对于高危高血压建议将收缩压降至<130 mmHg。

7、病情评估频率

在起始或更换降压药物后,每月进行一次随访,直到血压达标。

血压控制良好患者,每3-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

8、非医生类的专业人员能否提供治疗

高血压治疗药物可以由药剂师和护士等非医生类专业人员提供,但需满足以下条件:进行适当培训、具有开具处方的权限、有具体的管理方案和医生监督。

高血压的全球流行病学数据

高血压的全球流行病学数据 高血压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它严重影响了人类的 健康和生活质量。据全球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高血压是心脑 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死亡。本文将对全 球流行病学数据进行详细介绍,让我们更加了解高血压在全球范围内 的严重性和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高血压的定义和诊断标准。高血压是指在静 息状态下,收缩压(收缩期血压)≥140毫米汞柱(mmHg)和/或舒张 压(舒张期血压)≥90mmHg。这个定义也被称为收缩压/舒张压 (SBP/DBP)≥140/90mmHg。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 性高血压是指没有明确病因的血压增高,而继发性高血压则是由其他 因素引起的。 根据全球卫生组织的估计,目前全球约有13亿人患有高血压, 占全球成年人口的25%。据统计,高血压患病率在过去几十年里逐渐 上升,特别是在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这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不健 康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因素有关。预计到2030年,全球高血压患 病率将继续上升,达到15亿人,占全球成年人口的29%。 高血压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患病率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全球卫生 组织的数据,非洲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率相对较低,约为17%,而东亚 地区的患病率最高,约为37%。在发达国家,高血压患病率普遍较高,如美国患病率为32%,加拿大为25%,欧洲国家平均患病率为25%。 高血压的流行对公共卫生产生了严重影响。它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是导致心 脏病和中风的主要原因,而心脏病和中风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因之一。根据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970万人死于高血压相关疾病, 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7%。高血压还与糖尿病、肾脏疾病、失明和其 他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的管理和控制效果并不理想。根据全球卫

高血压的病因、症状、治疗、护理及预防

高血压的病因、症状、治疗、护理及预防 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高于正常值,其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3次非同日测量血压值均高于正常,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高血压。 就诊科室: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肾内科(脂代谢紊乱,糖尿病肾病时的糖代谢紊乱,肾功能不全时的贫血)并发疾病: 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脑病); 心脏并发症(冠心病、左心室肥厚、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 其它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夹层、高血压性肾损伤、高血压眼底损害。) •治疗周期:终身治疗 •常用检查:动态血压监测、血常规、尿液检查、肾功能、心电图 •临床症状、分类: •无症状或出现头痛、头晕、 •典型症状 •大多数患者起病隐袭,缺少典型的症状。有的患者可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心悸、疲劳、胸闷、气短、胸痛、后颈部不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和失眠等。当出现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时,可表现为相应的临床症状。 • o1、头痛、头晕、耳鸣、疲倦不安、心率失常等。 o2、妊娠期高血压:由妊娠诱发,主要症状为蛋白尿、水肿,严重者可发生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o3、婴幼儿高血压可表现为烦躁、过于兴奋、夜间尖声哭叫、生长发育迟缓等。

o4、更年期高血压,可表现为腰膝酸软、四肢浮肿等症状。 o5、特殊诱因导致的高血压会有其特殊的症状,如肾性高血压可出现腰背或肋腹部疼痛。 •6、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长期无症状,仅于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血压升高,或因并发症就诊时才诊断为高血压。 •好发人群:肥胖者、家族遗传者、高龄人群、熬夜、高钠饮食、过量酒精摄入者 正常高值血压:收缩压为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为80-89mmHg; 1级高血压:收缩压为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为90-99mmHg; 2级高血压:收缩压为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为100-109mmHg; 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 另外,按照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按照患病群体还可分为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中青年高血压、老年高血压。 •常用治疗方法 •高血压的治疗包括控制危险因素、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 一、普通治疗 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足够的睡眠,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注意饮食调节,以低盐、低动物脂肪饮食为宜,并避免进富含胆固醇的食物。肥胖者适当控制食量和总热量,适当减轻体重,不吸烟。 服用少量镇静剂可减轻精神紧张和部分症状,可选用:安定、溴化钾、苯巴比妥、利眠宁等。 二、降压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对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以及防止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和肾功能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它是心血管疾 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与心脏病、中风和肾脏疾病的风险均存在关联。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高血压的发病率、分布情况、危 险因素以及与其相关的健康影响。 高血压的定义通常是指血压持续升高,即收缩压(SBP)≥ 140 毫米汞柱或舒张压(DBP)≥ 90毫米汞柱。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即 使血压稍高于正常范围,也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因此, 高血压的定义范围可能会因不同地区的环境、人群和研究设定而有所 差异。 流行病学调查通常通过人群抽样的方式来收集信息。抽样的人群 可以是特定地区的居民、特定年龄组或特定性别的人群等。调查方法 通常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 许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比较高,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和老年人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 过10亿成年人患有高血压。发展中国家的高血压患病率也在快速增加,这与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相关。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还揭示了一些危险因素。年龄是高血压的 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的患病率也逐渐增加。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家族史、肥胖、高盐饮食、缺乏运动、吸烟和饮酒等。一些研究还发现,慢性应激、社会经济地位低和缺乏社会支持等 心理社会因素也可能增加高血压的风险。 高血压对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是心脏病、中风和慢性肾脏 疾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还与肥胖、糖尿病、 脑部退化和认知功能下降等疾病存在关联。流行病学调查还发现,高 血压与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和各种外周血管疾病等的发病率也存在相 关性。 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流行病学调查为制定预防和

《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20)要点 高血压是心血管病最为常见,且可以逆转的危险因素,也是临床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高血压带来严重的疾病负担。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迁,高血压患病人群不断增长,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中青年高血压多呈“隐匿性”,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多于体检或偶然测量时发现。部分患者忙于工作,疏于健康管理,对高血压的危害认识不足,认为无症状就无需治疗。即便是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由于过度担心药物不良反应,也往往难于长期坚持。导致在中青年人群中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下。 1 流行病学 来自国外和中国的研究表明,从高血压前期(血压120~139/80~89mmHg)到高血压,心血管病风险逐渐增加,尤其是中青年人群。 我国中青年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三率”)均亟待改善。 2 病理生理特点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外周阻力增加,但大动脉弹性多无明显异常。 交感神经系统(SNS)激活是中青年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对于中青年高血压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3 临床特征 (1)症状不典型:除部分因头晕、头痛或其他症状就诊发现高血压外,多数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症状。

(2)轻度高血压居多: (3)以舒张压升高为主: (4)合并超重/肥胖及代谢异常比例高: (5)家庭自测血压比例低: (6)治疗依从性差、血压控制率低: 4 诊断与评估 尽管中青年高血压多为原发性,但在确立诊断前仍需除外继发性高血压。血压的正确测量和心血管病风险评估是启动治疗的重要依据。 4.1 血压测量 准确的血压测量是诊断中青年高血压的前提和基础。 4.2 总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多为轻度(1级)高血压。相对于老年人群,高血压病程短、在发病初期高血压介导的器官损害(HMOD)轻、并发症少,心血管病风险多处于低、中危水平。然而近年来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伴发肥胖、糖脂代谢紊乱的比例逐渐增加,中青年高血压人群的心血管病风险有所上升。 尽管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短期(5~10年)心血管病风险不高,但长期(>10年)及终生风险并不低。 4.3 其他检查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初诊时需行常规尿检、血糖、血脂、电解质、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此外还应酌情评估HMOD如左心室肥厚、微量白蛋白尿等,具体内容可参照相关指南。

高血压的健康管理

高血压的健康管理 2010-02-20 19:27 博主按:这篇文章来自北大公卫学院的王培玉教授,是高血压健康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化做法。实际上,健康管理的基本原则看起来都是平淡无奇的,差不多每个医生都知道,很多普通人也不觉得陌生,但真正的做到却不容易。健康管理师就是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帮助大家贯彻这些原则。 高血压是慢性病中最常见、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疾病。由高血压而引起的心脑血管在我国的疾病负担和死因顺位中均占首位。大量研究证明:高血压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并发症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疾患具有高度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高血压防治是当前我国慢性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的重要课题和中心环节。由于高血压患病率高、与生活习惯关系密切、血压控制的方法确切而有效、预防带来的益处巨大以及一般民众对高血压预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使民众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或控制延缓其并发症,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管理和综合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血压的病因 高血压从病因上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有明确的起因,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如: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内分泌性高血压、血管性高血压、药物诱发性高血压等。另一种是没有明确特定的原因、由于遗传或(和)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综合原因所致的高血压,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的95%左右。我们在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中通常所指的高血压就是原发性高血压,是预防和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的重点。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1-2]:高血压在遗传背景轻度异常的基础上,加上不健康生活习惯的诱发而发病的,生活习惯是其主要原因,即使有高血压的遗传背景,发病与否大部分决定于生活习惯的负荷。国内外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高血压的病因,遗传因素的比重占30%~40%,生活习惯的比重占60%~70%。因此,高血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对高血压的预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危害 根据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3],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18.8%,比1991年增加了31%,患者增加了近7000多万,全国达到1.6亿。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生活水平和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高血压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高血压一般在开始几年或十几年没有明显症状,但高血压使血管和心脏长期处于紧张和高负荷状态,由此引起全身血管的损伤(动脉硬化)及心室肥厚,导致脑卒中、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肾病(肾功能衰竭)、末梢性动脉疾患、眼底动脉硬化等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近年的疾病统计表明,中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超过200万,而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大的危险因素。尤其值得强调的是,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的第一原因[4]。脑卒中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质量造成很大威胁。 三、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高血压的发生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又与个人的生活习惯有关,是二者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个人的生活习惯起主要作用。在种族、遗传因素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高血压唯一有效的手段。目前比较公认的导致高血压的生活方式有高盐饮食、肥胖、体力活动过少、过量饮酒、精神高度紧张等[1,3],所以高血压的预防及健康管理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而展开。 四、高血压的健康管理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存在的问题都不一样,因此,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应强调个体化的原则。同时,生活习惯的矫正和改善,只有达到很长的时间才会体现出健康效应,所以,健康

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与危害、危险因素控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早期检测及高血压管理策略

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与危害、危险因素控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早期检测及高血压管 理策略 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与危害 1、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 高血压可影响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高血压患数量翻倍,从1990年的6.5亿增长至2019年的13亿。近半数高血压患者不知晓自己血压状况,且每5例高血压患者中便有约4例未得到充分治疗,高血压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2、高血压危害 高血压可导致卒中、心脏病发作、心衰、肾脏损伤等健康问题。 危险因素控制 WHO支持通过减少膳食钠摄入、降低饮酒量、控制烟草使用、增加体育活动和改善空气污染状况,来预防高血压。 1、减少钠摄入 减少钠摄入是改善健康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之一。 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心血管疾病及其相关费用: 降低食品中的钠含量; 学会阅读说明书,帮助消费者选择钠含量降低的食品; 进行大众媒体宣传,改变消费者的钠消费行为; 实施公共食品采购和服务政策,减少供应或销售食品中钠含量。 2、控制饮酒 饮酒在全球死亡风险中排名第八,与饮酒相关的风险主要包括损伤肝脏、增加癌症风险等。

血压方面,刚饮酒后血压会显著降低,但数小时后血压出现反弹,且长期饮酒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即使饮酒量较低也同样如此。 3、戒烟 吸烟与血压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吸烟和二手烟暴露不但可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升高血压,还能降低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戒烟是预防许多心血管疾病最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或可使高血压患者显著获益。2008年,WHO提出的“MPOWER”一揽子控烟措施,或有助于戒烟: 监测烟草使用和预防政策; 保护人们免受二手烟的伤害; 提供戒烟帮助; 警示烟草危害; 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 增加烟草税收。 4、增加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可促进许多生理反应,从而降低高血压风险。对于血压正常的成年人,体力活动与高血压发病率呈负相关,且体力活动可降低血压正常及高血压前期人群的血压。对于高血压患者,增强体力活动可改善身体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久坐尤其是长时间久坐,与较高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相关,因此应加强体力活动、改善久坐行为。 5、改善空气质量 空气污染是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等心血管疾病是空气污染暴露所导致的主要疾病类型之一。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长期暴露于PM2.5成年人群

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23要点

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23要点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半数以上老年人患有高血压,是罹患脑卒中、心肌梗死乃至造成心血管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老年人是一个独特的群体,高血压的预防、诊断、评估和治疗策略与一般人群显著不同。 与2019版指南相比,本版指南引用了新近发表的基于中国老年高血压人群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据;更加强调老年高血压诊治过程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平衡;突出了诊室外血压测量在老年高血压诊疗中的重要性;丰富了老年高血压合并衰弱、认知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的相关内容;更新了老年高血压及其伴随疾病的药物治疗推荐;扩展了老年高血压特殊人群的范围;进一步优化了老年高血压的管理策略。这是一部紧密结合中国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和临床、证据与实践相结合的与时俱进的指南。 第1部分老年高血压定义、分级、防治现状与特点 1 老年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级 年龄≥65岁,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诊断为老年高血压。曾明确诊断高血压且正在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老年人,虽然血压<140/90mmHg也应诊断为老年高血压。老年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级与一般成年人相同(表1)。

上述定义与分类的依据是诊室坐位血压测量结果。 诊室血压与诊室外血压测量的高血压诊断标准(mmHg) ·诊室血压≥140/90 ·家庭自测血压≥135/85 ·24h动态血压均值≥130/80 ·日间均值≥135/85 ·夜间均值≥120/70 2 老年高血压的流行趋势与防治现状 2004—2018年间,无论男性、女性,60~69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随时间呈缓慢上升。 2012—2015年调查资料显示,年龄≥60岁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7.1%、51.4%和18.2%,较2002年明显增高(表3)。 3 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高血压病人的社区护理

高血压病人得社区护理 高血压就是以血压增高[收缩压]≥140mmhg与(或)舒张压≥90mmhg为主要临床表现得综合征、按血压升高水平可分为1、2、3级。按发生心血管危险度可分为四层。按发病原因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不同心血管危险层得患者不管就是否采用药物治疗与护理,都必须采用非药物治疗,即生活方式改变。以规范得测量血压方法来筛查,对现患群体,高危人员与全人群实施三结合得社区高血压防治,从控制危险因素水平,早诊早治与患者得规范化管理三环节入手,以改变我国人群高血压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与致死率高)与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与控制率低)得现状、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研究,对高血压在人群中得流行特征与规律有了比较清楚得认识。高血压流行得一般规律就是: (1)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 (2)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高于男性; (3)有地理分布差异。一般规律就是高纬度(寒冷)地区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 (4)同一人群有季节差异,冬季患病率高于夏季; (5)与饮食习惯有关。人均盐与饱与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越高。经常大量饮酒者血压水平高于不饮或少饮者; (6)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系。经济文化落后得未“开放"地区很少有高血压,经济文化越发达,人均血压水平越高; (7)患病率与人群肥胖程度与精神压力呈正相关,与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 (8)高血压有一定得遗传基础。直系亲属(尤其就是父母及亲生子女之间)血压有明显相关。不同种族与民族之间血压有一定得群体差异、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得高血压病知晓率、治疗(服药)率与控制率都很低。此外,农村得相应各率明显低于城市,男性低于女性。近半个世纪来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很快。其她研究资料还表明,心血管病得其她危险因素(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吸烟等)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加快了高血压得致病过程。导致高血压上升得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后,人们生活节奏得加快,生活习惯不协调一系列不健康生活方式所致、其中最重要得就是膳食不平衡,吸烟与过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与心理压力增加。这种趋势,对我国高血压病防治就是 一个严重得挑战,也就是一个机遇。每一名医务工作者对我国高血压得流行态势及其将导致得后果必须要有清醒得认识,保持高度得警觉,并采取有力得防治措施、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原发性高血压常起病缓慢,早期常无症状,可以多年自觉良好而于体格检查发现血压升高,少数患者则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后才被发现。高血压患者可有头痛、眩晕、气急、疲劳、心悸、耳鸣等症状,但并不一定与血压水平相关,且常在患者得知患有高血压后才注意到。体检时可听到主动脉辨第二心音亢进、主动脉辨区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长期持续高血压可有左心室肥厚并可闻及第四心音。 高血压病初期只就是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血压暂时升高,随后可恢复正常,以后血压升高逐渐趋于明显而持久,但一天之内白昼与夜间血压水平仍可有明显得差异。 高血压病后期得临床表现与心、脑、肾功能不全或靶器官并发症有关。

我国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及展望

我国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及展望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极高的危险因素。目前,高血压无论患病率及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快速地增长,其发展趋势令人十分担忧。2012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我国十五岁及以上的人口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4%,估计高血压患者已达2.66亿。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呈年轻化。流行病学调查表明,25岁到34岁年龄段患病率已达24.4%。因此,我国高血压发展趋势很不乐观,其防治任务十分繁重,认识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特点,对于制定相关对策有效防治高血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血压患病率呈井喷态势 我国1959年、1979年、1991年、2002年进行四次全国高血压调查,15岁以上人群其患病率分别为5.11%、7.73%、13.58%和 17.65%。2012年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20.5%。成年人患病率已达到 18.8%,根据几何级数法估算,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4%。由此可见,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之快可谓呈井喷态势。此外,高血压患病率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均存在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男性40岁以前较女性增加明显,40岁以后女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男性。 近年来,城乡高血压患病率差别在缩小,前者为19.3%,后者为18.6%。这也是我国高血压患病率猛增的一个原因。值得提出的是,高血压患病率有地区差异,南方广东省患病率为11.75%、浙江省18.7%,而北方辽宁省为28.7%、黑龙江省为30.48%,其原因可能与饮食习惯和所处的环境因素有关。目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每年增长3%,每年实际增长1000万人以上,估计到2015年其患病率可达30%,约有3亿人以上(林曙光《心脏病学进展》2014)。由此不难看出,高血压患病率猛增态势相当严重,仍不能遏制发展趋势,故称井喷状态实不为过。 高血压患病率增长的原因包括:我国社会经济处于变革期,城镇化加速,老年化进程加快;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加;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2高血压三低状况改善有限 我国高血压防治面临重要问题是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很低。在2002年统计其分别为30.2%、24.7%、6.1%,较1991年调查结果26%、12%、2%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幅度有限,其提高率分别为0.5%、0.9%和0.4%(林曙光《心脏病学进展》2014)。此状况与西方国家比较有很大差距。例如:加拿大在2009年报道指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达到82.6%、79.0%和64.6%。 由于我国三率较低,导致了高血压患者不能及时治疗,难以使血压达标,必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最终引起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致残率增高,并有逐年上升趋势,而加拿大由于血压控制率大幅度提高,带来了明显的临床效果,其心力衰竭和脑卒中患病率分别下降11%,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平均下降12%,而我国脑卒中每年以8.7%速度增长。由此可见,提高我国高血压三率实属必要,迫在眉睫,这是有效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标准。 3高血压致死率仍居高不下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疾病谱明显的变化,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但非传染性慢性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明

中国高血压流行特点与防治现状(全文)

中国高血压流行特点与防治现状(全文) 由中国高血压联盟组织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工作正在进行之中。指南的制定旨在为高血压的管理提供正确的指导原则,提高我国高血压的管理质量和防治水平,实现通过降低血压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发病风险的最终目的。尽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群的生物学特性没有根本区别,但遗传背景、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以及宗教文化等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和药物治疗学上的差异。因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应充分结合我国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和防治经验。 1 我国人群高血压的一些流行特征 1.1 钠盐摄入过多和/或钾摄入偏低是我国人群高血压重要危险因素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除遗传因素外, 超重肥胖、高盐摄入、饮酒、缺乏运动及社会心理应激等是原发性高血压重要的易患因素。认识这些因素,对于高血压的临床诊治和人群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流行病学、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证明了钠盐是原发性高血压重要的易患因素,且盐与血压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世界上一些与世隔绝环境下生活的部落人群以天然食品为主,其膳食结构特点是低钠(<50mmol/d)而高钾(>150mmol/d),饮食钾:钠比值>3。与此相反,工业化国家中人们摄以高钠而低钾加工食品为主,钾摄入量低至30~70mmol/d,而钠摄入高达100~ 400mmol/d,膳食钾:钠比值<0.4,其平均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显著升高。我国人群食盐摄入量普遍偏高,北方地区平均约为12-16克/天,

南方地区约8-12克/天。与此同时,钾与钠离子的相互作用在调节动脉血压的稳定以及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群研究显示,钾摄入量与血压水平、高血压的患病率以及卒中危险之间呈负相关,而增加钾的摄入则降低血压。我国学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人群钠盐的摄入量,钠盐与动脉血压的关系及其干预效果进行了一系列流行病学研究,获得颇有价值的结果。总起来讲:我国人群日常钠盐摄入量显著高于欧美国家人群,北方地区高于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如哈萨克族、藏族人群钠盐摄入较高,且钠盐摄入量与高血压患病率相关。而膳食钾摄入量或钾:钠比值明显偏低。周北凡教授在INTERMAP研究中比较了几个中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中年人群24小时尿钠、钾排泄量见表1。最近,我们在陕西农村人群中通过反复收集24小时尿液测定钠钾摄入量,显示当地农民每日摄取钾约为35mmol,而钠摄入 220mmol,饮食钾钠比仅0.14。钠盐摄入过多和/或钾摄入偏低,钠:钾比值偏低是我国人群高血压重要危险因素。 表1 中国、日本、美国、英国中年男性钠、钾、钙摄入量比较:The INTERMAP Study 中国日本美国英国 尿钠(mmoL/d)245 211 183 161 尿钾(mmoL/d)38.6 49.2 64.4 74.7 尿钠/钾比 6.8 4.5 3.1 2.3 钙摄入(mmoL/d)356 605 882 1013

高血压诊疗规范

高血压诊疗规范高血压诊疗规范 第一章:引言 1.1 本文档的目的和背景 1.2 术语定义和解释 1.3 适用范围 第二章: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 2.1 高血压的定义 2.2 高血压的分类 2.3 高血压的病因 第三章: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 3.1 高血压的全球流行病学特征 3.2 高血压的国内流行病学特征 3.3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第四章: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4.1 血压测量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4.2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4.3 高血压的分级和分层 第五章:高血压的评估和辅助检查5.1 目标器官损害的评估 5.2 高血压与其他疾病的关联评估5.3 高血压的辅助检查 第六章: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 6.1 生活方式干预 6.2 饮食控制 6.3 锻炼和体育活动 6.4 戒烟和限酒 6.5 应激管理 6.6 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 第七章: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7.1 药物治疗的指导原则 7.2 药物治疗的选择和调整 7.3 药物治疗的监测和不良反应处理

第八章:高血压的并发症管理 8.1 心血管病的预防和管理 8.2 目标器官损害的防治 8.3 高血压急症的处理 8.4 妊娠期高血压的管理 第九章:高血压的随访与管理 9.1 高血压患者的随访原则 9.2 高血压的管理目标和控制策略9.3 随访时的血压监测和评估 9.4 反复测量和白大衣高血压 第十章:高血压的教育和宣教10.1 高血压教育的内容和方式10.2 高血压宣教的目标和策略10.3 高血压社区管理和公众宣传第十一章:附录 附件1:高血压用药参考表 附件2:高血压饮食指导

附件3:高血压运动处方 本文档涉及附件: 附件1:高血压用药参考表 附件2:高血压饮食指导 附件3:高血压运动处方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1、高血压:指血压持续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 2、目标器官损害: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肾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损害。 3、生活方式干预:通过改变个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来调整血压和减少心血管病的风险。 4、高血压急症:血压急剧升高伴随严重症状,如头痛、胸痛、呼吸困难等。 5、妊娠期高血压:指孕妇在妊娠20周以后血压升高的一种疾病。

浅谈高血压的危害性及健康危险因素的管理

浅谈高血压的危害性及健康危险因素的管理 摘要:通过对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的介绍及危害性的了解,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对高血压防控的重要性,特别是提高人们高血压防治的“三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水平,以期竭制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性。于是,我们就采用慢性病健康管理方法及疾病预防的“零级预防”策略,对高血压进行了健康管理,即找出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并对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由此就可以使个体被干预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得到改变、自我控制血压的相关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使群体被干预者对高血压及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得到提高;使被干预者的高血压降压治疗效果达标率得到提高;也使高血压的发病率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得以控制和减少,从而使卫生经济学指标也得到相应减少。 关键词:高血压;危害性;健康危险因素;干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不断改变,慢性病已经成为各国最常见的健康问题。其中高血压已经成为我国最常见、最具普篇性和代表性的慢性病。根据201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达25.2%,比1991年增加38.1%。按现有人口估算,目前我国18岁以上居民中约有2.7亿的高血压患者,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5。随着人口基数的增加和老龄化趋势,每年将新增1000万高血压患者。但是据2012年调查提示我国居民高血压防治的“三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水平与2002年相比,已经有很大的改善,其知晓率由30%上升到46%,控制率由6.1%上升到14%,尤其治疗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由24%上升到41%,但总体水平还不是很理想。而且年轻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城乡差异逐渐缩小,这些都为高血压的防治提出了很严峻的挑战。。 一、高血压的危害性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严重受损及其它并发症,如控制不好,最终可导致这些靶器官功能衰竭,从而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肾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这些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并且治疗高血压,特别是并发症的费用相当昂贵,远远超过长期的保健费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患高血压的人数将越来越多,由此带来的医疗卫生负担和经济负担也将越来越重。据2001年中国卫生统计摘要指出:我国城市住院病种中高血压占第三位,由此可见,高血压病对人们的危害和负担将会有多大!但是,据我国和国外试点证明,通过对人们进行高血压健康危险因素的管理:1).可以防止更多的高血压高危人群转变成高血压患者;2).可以延缓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出现并发症和靶器官损害。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大大得到提高。因此,对高血压的防控是刻不容缓。 二、高血压的健康危险因素 2.1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家族遗传史、老龄化、性别及环境等。 2.2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心理不健康或健康水平偏低(精神压力、心理不平衡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烟酒过多、超重和肥胖、高钠低钾饮食、缺乏体力活动等)。 三、高血压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 据相关文献报道,在人们健康危险因素中,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占10-15%,

高血压病的现状、流行趋势和危害

高血压病的现状、流行趋势和危害 1、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 1.1.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 过去50年,我国曾进行过四次大规模高血压患病率的人群抽样调查。各次调查的总人数、年龄、诊断标准及患病粗率,见表1-1。虽然各次调查的规模、年龄和诊断标准不尽一致,但基本上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人群5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的明显上升趋势。根据2002年调查数据,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目前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有高血压,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5。 在我国高血压人群中,绝大多数是轻、中度高血压(占90%),轻度高血压占60%以上。然而,我国人群正常血压(<120/80mmHg)所占比例不到1/2。血压正常高值水平人群占总成年人群的比例不断增长,尤其是中青年,已经从1991年的29%增加到2002年的34%,是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升高和患病人数剧增的主要来源。估计我国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1000万人。 1.2.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 通常,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在更年期前患病率略低于男性,但在更年期后迅速升高,甚至高于男性;高纬度寒冷地区患病率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与饮食习惯有关,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和患病率也越高。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呈递增趋势,可能与北方年平均气温较低以及北方人群盐摄入量较高有关;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也有一些差异,生活在北方或高原地区的藏族、蒙古族和朝鲜族等患病率较高,而生活在南方或非高原地区的壮族、苗族和彝族等患病率则较低,这种差异可能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有关,尚未发现各民族之间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差异。 1.3. 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课题名称:《巨鹿地区出血性脑血管事件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预后分析》 课题编号:20191313 摘要: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是指由高血压引起的原发于脑实质内的出血,在急性脑血管病中占10%。是中老年常见的脑血管病,也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具有起病急、病情凶险、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特征; 高血压脑出血在过往临床治疗中,普遍采取保守或开颅常规治疗,但是治疗后患者恢复较差,且致残率较高,因此需对其治疗方案进行研究。随着我国医学技术发展的不断加快,微创技术的出现受到广大患者及医师的欢迎,不过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还需加以深入研究。 1. 资料 1.巨鹿地区医院2016年 198例、2017年153例、2018年102例。 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南》诊断标准;(2)急性起病;(3)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4)头颅CT或MRI 显示出血灶。排除标准:根据头颈部CTA、MRA、DSA、增强核磁及血液疾病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出血、烟雾病、出血性脑梗死、血液病。 3.统计学分析。按照性别、年龄、族别、发病时间、首发症状、出血部位将收集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进行统计,运用SPSS19.0 统计软件对病例进行分析,行总体分布χ2 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共纳入患者高血压脑出血病例中患者上午、中午、下午、晚上4 个时间段发病率较高;而4个时间段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出血部位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节区出血是最常见高血压脑出血部位。首发症状间进行比较,头痛头晕为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首发症状。将多发性出血排除后,不同出血部位首发症状不同;基底节区出血首发症状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肢体无力为基底节区出血最常见的症状。

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在中国,高血压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最近的数据,每五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高血压,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由于高血压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影响,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高血压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的重要性及其包含的关键建议。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高血压的定义。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当血压值持续高于正常范围时,就会引发高血压。高血压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长期的高血压会导致心脏病、脑卒中、肾病等多种严重疾病。因此,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是中国高血压联盟发布的权威文件,旨在为中青年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这份共识包括了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的内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全面的参考。 在共识中,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针对中青年高血压管理的关键建议。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共识强调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包括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共识推荐了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综合方案,即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在药物治疗方面,共识强调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和利尿剂等降压药物的应用。同时,对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共识特别推荐早期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以预防靶器官损害。 除了药物治疗,共识还强调了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非药物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行为疗法,如饮食控制、运动、减轻压力等。共识建议,应将非药物治疗作为高血压治疗的基础,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以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高血压的护理,共识强调了定期监测血压的重要性。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以便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共识提倡开展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为我国中青年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 提供了科学指导。这份共识不仅高血压的药物治疗,还强调了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疗法的重要性。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将专家共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高血压的管理水平和治疗效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控制高血压及其引发的并发症,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和心血管危害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和心血管危害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乃至造成心血管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与2002年相比,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依然在攀升,从18.8%上升到23.2%。【1】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高,≥65岁老年人有超过一半患有高血压。据测算现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约为2.45亿,约每4个成人中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1】 由于对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不够,治疗依从性差(未坚持调节生活方式或服用药物),以及降压药物使用不当(药物组合不合理、使用药物剂量不足)等情况,目前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依然非常低。2015年全国调查显示, 18 岁以上高血压人群中少于一半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知晓率46.9%),并且只有40.7%的患者服用处方药降低血压治疗(治疗率40.7%),15.3%实现了血压控制(控制率15.3%)。【1】我国高血压防治仍然任重道远,因此提高基层医师对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和心血管危害的认识,进而加强对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提高依从性,对防治高血压有重大意义。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以及多种不良生活方式等多方

面。日常生活中许多可控的生活习惯都有可能导致或者加重高血压。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人群非常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同时超重或肥胖、过量饮酒、吸烟、长期精神紧张也被认为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生活因素。随着高血压危险因素聚集的数目和严重程度增加,血压水平呈现升高的趋势,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大。 (1)高钠、低钾膳食钠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率明显相关。钠盐摄入过多和(或)钾摄入偏低,钾钠摄入比偏低是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重要的危险因素。每人钠盐摄入量逐步降至<6 g/d,预期能使收缩压降低2~9 mmHg。全球心血管病死亡中,每年有165万归因于过多钠盐摄入。【2】随着盐作为食品的保存手段和现代快餐食品的广泛应用,人类钠盐的摄入成倍增加。2015年,中国成年居民膳食钠主要来源于调味品(79.4%),其后依次为烹调食物(11.9%)和加工食品(8.7%)。调味品中,食盐提供的钠占63.6%,其次为酱油,占10.4%。【3】现况调查发现,2012年我国18 岁及以上居民的平均烹调盐摄入量为10.5 g,虽低于1992 年的12.9g 和2002 年的12.0g,但较推荐的盐摄入量水平,依旧高75.0%,且中国人群普遍对钠敏感。【4】总体上讲,我国人群日常钠盐摄入量显著高于欧美国家人群,北方地区高于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如哈萨克族、藏族人群钠盐摄入较高。【4】钠盐摄入量过高导致体内水钠滞留,机体排钠异常,导致血压增高。一项国际盐摄入研究发现每天超过2.3g的钠盐摄入即与血压的显著上升相关【5】。有研究表明,如果24小时尿钠排泄(反映钠摄入量)减少2.3g (100 mmol),收缩压降

高血压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高血压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并可导致靶器官的损害,伴全身代谢改变,分原发性高血压(占95%以上)和继发性高血压(占5%)。绝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属于缓进型高血压,多属中、老年,其特点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初期很少症状,体检偶然发现血压增高,不少病人知道患高血压后产生神经症状,如头晕、头胀、失眠、健忘、耳鸣、乏力、多梦、易激动等,约1/3~1/2高血压因头痛、头晕或心悸就诊。 一、常见的临床表现及护理诊断问题 临床表现:1、头痛:部位多在后脑,若经常感到头痛,而且很剧烈,同时又恶心呕吐,就可能是向恶性高血压转化的信号。2、眩晕:女性患者出现较多,可能会在突然蹲下或起立时有所感觉。3、耳鸣:双侧耳鸣,持续时间较长。4、心悸气短:高血压会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出现心悸气短症状。5、失眠:多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不踏实,易做恶梦,易惊醒,这与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6、肢体麻木:常见手指、脚趾麻木或皮肤如蚁行感,手指不灵活,身体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现麻木等感觉异常,甚至半身不遂。 护理诊断问题:1、疼痛,与高血压脑血管痉挛有关。2、活动无耐力,与并发心力衰竭有关。3、有受伤的危险,与头晕和视力模糊有关。4、执行治疗方案无效,与缺乏相应知识和治疗的复杂性,长期性有关。5、潜在并发症,高血压急症,脑血管意外,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6、营养失调,与摄入过多,缺少运动有关。 二、危险因素及易患人群 国际上研究确定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是体重超重(肥胖)、膳食高盐和中度以上饮酒,我国流行病学也证实这3类因素和高血压发病显著相关。经过科学实验反复论证,以下人群易患高血压:1、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属有高血压病史者;2、肥胖者;酸性体质(体内负离子含量不足)者;3、过分摄取盐分者;4、过度饮酒者;5、孤独者;6、过度食用油腻食物者。多数患者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对高血压患者实施行为干预和饮食干预,让患者明白健康是可以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 三、高血压的护理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