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与治疗策略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与治疗策略

一、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较高的患病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有超过10亿人口患有高血压。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我们能够观察到一些与高血压相关的流行特征。

首先,在年龄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高血压的患病率也逐渐增加。老年人是高血压发生和发展最为显著的群体,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动脉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所致。

其次,在性别上,男性更容易患上高血压。尽管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增加确诊风险,但整体而言男性仍然是高血压主要受影响的人群。

此外,族群也对高血压具有一定影响。例如,在非洲裔美国人以及亚裔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而在欧洲白人中则相对较低。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高血压的治疗策略

高血压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制定适当的治疗策略非常重要。以下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高血压治疗策略。

1. 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对控制高血压至关重要。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增加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和戒烟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血压水平。例如,减少钠摄入量可以降低血液容积,从而降低血压;同时增加钾和镁的摄入有助于舒张血管。

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患者。常见的抗高血压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

阻断剂、钙通道阻断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来降低血压,可以单独应用或联合应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个体化治疗

高血压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其发展受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在治疗高血

压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例如,针对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或肾脏问题的患者,可能需要调整药物类型和剂量。

4. 定期随访和监测

高血压是一种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对于控制和稳定血压水平至关重要。因此,建立定期随访和监测机制非常必要。通过定期检查血压、监测相关指标如心率和尿蛋白等,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提供必要的健康教育。

5. 综合干预

除了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外,综合干预也是有效控制高血压并降低并发症

风险的重要手段。这包括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心理支持、营养咨询和康复训练等综合性措施。

总结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和族群差异等方面的影响,治疗策略主

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个体化治疗、定期随访和监测以及综合干预等。通过采取这些策略,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最重要的是,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以共同努力降低全球高血压相关的健康负担。

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及老年高血压防治

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及老年高血压防治 王宣淇 【摘要】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表明通过健康干预等措施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由于高血压病呈群体分布,发病率及发病人数较多,单纯依靠医院很难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因此,切实有效的办法是社区防治和干预.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社区卫生工作者应加强社区老年人群高血压病调查,同时完善老年高血压的防治.%Hypertensio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iseases with serious hazard to human health, and is a major worldwide public health problem. Studies show that health intervention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blood pressure,reduce cardiovascular disease,improve the living ability and life quality of the hypertension patients, and lower the medical expenses. Due to the wide distribution of hypertension population and high incidence, it is difficult to rely solely on the hospital for effective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therefore the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approach is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A certain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but some problems have also been exposed. Community health work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survey of hypertension on elderly population, while improving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高血压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

高血压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 高血压,也被人们称为“高血压症”、“动脉性高血压”,其实是一组症状复杂的 疾病,主要表现为动脉血压长期维持在高于正常值的情况下。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长期患者不仅容易出现类似于心肌梗塞、脑卒中这样的心血管意外,而且会伴随肾脏、眼睛、甚至是生殖系统等多种器官的严重损害。本篇文章主要根据目前相关研究,浅析高血压在人群中的流行病学特点,旨在帮助公众了解并更好地预防高血压这一疾病。 一、高血压的现状 据统计,目前全球有约10亿人口患有高血压,其中约75%的患者在低收入和 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居住。不过在发达国家,高血压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早在2008年,美国的一项研究就发现,美国成年人患高血压的比例已经达到29.2%。中国的数据也不容小觑,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已经接近三成。 二、高血压与生活方式、遗传等因素的关系 虽然高血压患者已经如此之多,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至今依然不是非 常清楚。不过从大量的研究成果来看,高血压和生活方式、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1、饮食因素 研究发现,高盐饮食及高热量饮食会导致血容量增多,助长高血压的发生。此外,营养丰富的食物比如水果、蔬菜也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的风险。一项基于中国南京成年人的调查显示:肉类、鱼类摄入量、脂肪及糖的摄入量等饮食习惯与高血压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运动不足

在大批量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运动对于高血压的影响十分显著。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还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管阻力,有助于高血压的防治。 3、遗传因素 高血压与遗传因素的相关度始终非常高。一些研究表明,单基因的与血压相关的突变与高血压很难预测和量化。而一些复杂的遗传因素,例如身体质量指数、胆固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都是高血压的潜在危险因素。 4、环境因素 还有一些环境因素,如职业因素(如工业粉尘、噪声等)和生活环境因素(如大气污染、光污染等),都与高血压的危险性有一定的关系,这一点也得到了多项研究的证实。 三、如何预防高血压 1、科学饮食 如前所述,营养丰富的食物如水果、蔬菜以及一些粗粮、莫名其妙的豆类食物等都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的风险。一些高盐、高热量的食物如肉类等则要尽量少吃。同样,经常吃油炸的食物对于高血压的危险性也非常高,一定要注意把油炸食品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2、规律生活 规律的生活方式对于自身的健康十分关键,例如保持良好的睡眠和较低的工作压力,有助于减少高血压的危险性。此外,还应该从娱乐休闲的角度,加强体育运动,这样既能改善体质,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高血压的风险。 3、遵从诊断和治疗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 高血压是一种血压持续升高的慢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高血压是全球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因素的重要方法,通过调查数据可以了解高血压的流行情况、趋势及其相关因素,进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横断面调查和纵向队列研究。 横断面调查是在特定时期对人群进行调查,了解患病率和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可以通过抽样方式选取一定数量的受试者,测量其血压,并收集相关的调查信息,如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家族病史、膳食结构等。通过统计分析得到高血压的患病率和与之相关的因素。 纵向队列研究是对一组人群进行长期监测,观察其血压的变化,并分析与其相关的因素。这种研究方法能够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发展趋势。研究者可以选择一个相对健康的人群,在起始时测量其血压,并在之后的几年中定期复查血压,并记录相关变量。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血压数据,可以观察到血压的变化趋势,进而分析相关因素。 二、高血压的流行状况 高血压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各国的调查显示高血压的患病率正在持续增长。 在发达国家中,高血压的患病率相对较高,尤其是老年人群体。例如,美国的患病率超过40%,其中大部分是50岁以上的人群。相比之下,亚洲国家的高血压患病率相对较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患病率正在逐渐增加。 在发展中国家,高血压正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国是

高血压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超过2亿人患有高血压。这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压力增加等因素导致的。 三、高血压的流行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患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环境和饮食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高血压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体力活动减少,代谢不良,导致体重增加和肥胖的发生,这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其次,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高血压患病率增加的原因之一。过量的盐摄入、高糖饮食、高脂肪饮食等都会增加人体血压的负担,导致高血压的产生和发展。 此外,心理压力也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诱因。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加大,使得人们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导致激素分泌紊乱,进而引发高血压。 四、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 高血压的控制和预防是全球范围内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的流行情况和趋势,进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个体层面,控制饮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保持理想体重、合理减轻工作和生活压力等都是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措施。此外,及早发现和治疗高血压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发现有高血压的相关症状,应该立即就医。 公共卫生层面,应该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高血压危害的认识,推动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推动食品行业减少盐摄入、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心血管健康素养。 总之,高血压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危害性慢性疾病,其流行病学调查对于了解患病情况和预防控制非常重要。通过调查可以了解高血压的流行状况和趋势,进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人们应该从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广泛的流行。据统计,成年人中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患有高血压,这一比例在老年人群 中更加突出。高血压的不良影响被广泛认可,因此,对高血压的流行 病学进行研究,以及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 高血压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的发生和流行。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血压的患病率 高血压的患病率是衡量其流行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对不同地区、 不同人群的抽样调查,可以了解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及其变化趋势。高 血压的患病率普遍呈上升趋势,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等因 素有关。 1.2 高血压的风险因素 高血压的发生与多种风险因素密切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可以帮助我 们了解到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如家族史、高盐饮食、肥胖、缺乏体 力活动、饮酒过量等。研究结果对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 1.3 高血压的地域差异

高血压的流行程度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对不同地域的 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一些与地域有关的特点,如饮食结构、居住环境、气候条件等对高血压的影响。这为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了科 学依据。 二、高血压的预防控制策略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相关因素,为制 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控制策略: 2.1 健康教育与宣传 加强高血压的健康教育与宣传是预防控制的首要任务。通过组织公 众的健康教育活动,普及高血压的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引导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减少盐的摄入、加强体育锻炼、控 制体重等。 2.2 干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高血压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通过干预生活方式,如饮 食调整、戒烟限酒、增加体力活动等,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的发生。此外,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管理,也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控 制起到积极的作用。 2.3 控制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至关重要。通过改善居住环境,减少环境 中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影响,如空气污染等,可以降低高血压的患病风

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治策略研究

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治策略研究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造成不少健康问题的疾病,尤其 在老年人中更加常见。据统计,全球有超过10亿人患有高血压, 其中90%在发展中国家。由于高血压通常没有任何症状,很多患 者不知道自己患上了高血压,因此高血压病的流行情况并不乐观。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 高血压通常指的是血压超过140/90mmHg的情况。血压是指心 脏收缩与松弛时血液对血管内壁的压力。过高的血压会对人体健 康造成影响,因此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是值得研究的。 高血压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其中一个重要的 因素是遗传,如果父母或亲戚中有高血压病,那么患上高血压的 风险就会大大增加。此外,高盐饮食、肥胖、饮酒、缺乏运动、 压力、年龄等因素也会使高血压发生的概率增加。 高血压病的影响不仅在心血管系统中显现,而且还与许多其他 疾病有关,例如中风、糖尿病、肾脏疾病等。事实上,高血压也 是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因此控制高血压非常 重要。 高血压病的防治策略

高血压首先需要全面控制,包括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两方面。 生活方式改变的重要性不可低估。控制饮食,减少盐和脂肪的摄入。建议每天的钠摄入量不超过5克,这不仅能够控制高血压, 还能够降低心脏疾病和中风的风险。同时,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例如每天30分钟的快走、游泳等运动,可以有效降低血压。 药物治疗是高血压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通常情况下,单独的 一种药物并不能正常控制患者的血压。所以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制定一整套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方案。 针对高血压病的防治策略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把它放在更 广泛的健康防护角度里。人们应尽量避免肥胖和过度饮酒等生活 方式引起的健康问题。此外,尽量避免暴露于空气污染和二手烟 等不良环境,还应尝试降低压力和焦虑等压力因素。 结论 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治策略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 一种可能导致许多其他健康问题的疾病。在高血压之前就预防, 将会对个体和整体的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灵活的生活方式、药 物治疗和健康环境等多种因素都需要相互配合共同控制高血压病,这在防控高血压相关疾病方面都具有很实际的意义。

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引言: 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该疾病不仅具有高发病率,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病、肾脏疾病、糖尿病等许多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研究高血压的流行病学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风险因素及防治策略。本文将探讨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的现状,并介绍一些相关的重要进展。 一、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专业医疗机构的数据收集和个体血压监测等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是主要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之一,通过面对面、电话或网络等方式进行,主要目的是了解人群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家族史等与高血压相关的因素。专业医疗机构的数据收集则是通过搜集医院、诊所等机构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的发病率、治疗情况等。而个体血压监测是运用血压计等仪器进行实时监测,可以更精确地记录个体的血压变化情况。 二、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通过对大量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高血压的流行特点逐渐显现出来。首先,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常见于老年人、肥胖人群、糖尿病患者等。同时,高血压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结构等密切相关,其中环境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此外,高血压还与高血脂、高血糖等相关,这些因素会相互作用,导致心脑血管病等严重后果。

三、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的新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首先,一些研究揭示了高血压的遗传机制,发现多个基因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为高血压的早期预警和个体治疗提供了基础。其次,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环境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如空气污染、噪音、工作压力等,这些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公共卫生措施。此外,研究者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风险因素,如夜间睡眠障碍、肾上腺素过度分泌等,这些发现对于高血压的早期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是了解该疾病的底层机制、风险因素及防治策略的重要途径。通过合理选择调查方法,全面分析调查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的流行特点。当前,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在遗传机制、环境因素、新的风险因素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为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以期对高血压的防治策略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支持 综上所述,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在揭示该疾病的遗传机制、环境因素和新的风险因素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并为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遗传机制的研究为高血压的早期预警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基础,而环境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公共卫生措施。此外,新的风险因素的发现为高血压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了重要意义。然而,仍需进一步加强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以期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防治策略

2023年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我国医学界制定了《2023年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该指南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介绍了高血压的定义、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和管理等内容。下面将系统地介绍 这份指南的主要内容。 一、高血压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1. 高血压的定义:指南将高血压定义为静息状态下收缩压 ≥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者正在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患者。还对血压分级进行了详细的划分,便于临床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 2.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介绍了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逝去率和相关危 险因素的分布情况,使医生和公众更清楚地了解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提高对高血压的重视。 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和诊断 1.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指南列举了诸多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包括芳龄、性别、遗传、饮食、体重、体育锻炼等,为医生提供了预防高血压的 参考依据。 2. 高血压的诊断:详细介绍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检查方法和评估流程,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高血压,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

疗。 三、高血压的治疗和管理 1. 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调整、体育锻炼、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干预 措施,以及控制体重、减少钠盐摄入等建议,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生 活方式来预防和治疗高血压。 2. 药物治疗:详细介绍了抗高血压药物的种类、适应症和使用原则, 包括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病情的治疗选择,帮助医生更科学地进行处方。 3. 并发症的防治:着重介绍了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的防治方法,提醒医生和患者要重视并发症 的预防和治疗。 四、高血压的防范与宣教 1. 高血压防范:强调高血压的预防和重要性,提出了具体的预防措施 和建议,督促公众树立健康意识,积极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2. 患者宣教:针对高血压患者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了相关的宣教内容,包括药物使用、生活方式调整、并发症监测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患者 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与危害、危险因素控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早期检测及高血压管理策略

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与危害、危险因素控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早期检测及高血压管 理策略 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与危害 1、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 高血压可影响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高血压患数量翻倍,从1990年的6.5亿增长至2019年的13亿。近半数高血压患者不知晓自己血压状况,且每5例高血压患者中便有约4例未得到充分治疗,高血压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2、高血压危害 高血压可导致卒中、心脏病发作、心衰、肾脏损伤等健康问题。 危险因素控制 WHO支持通过减少膳食钠摄入、降低饮酒量、控制烟草使用、增加体育活动和改善空气污染状况,来预防高血压。 1、减少钠摄入 减少钠摄入是改善健康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之一。 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心血管疾病及其相关费用: 降低食品中的钠含量; 学会阅读说明书,帮助消费者选择钠含量降低的食品; 进行大众媒体宣传,改变消费者的钠消费行为; 实施公共食品采购和服务政策,减少供应或销售食品中钠含量。 2、控制饮酒 饮酒在全球死亡风险中排名第八,与饮酒相关的风险主要包括损伤肝脏、增加癌症风险等。

血压方面,刚饮酒后血压会显著降低,但数小时后血压出现反弹,且长期饮酒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即使饮酒量较低也同样如此。 3、戒烟 吸烟与血压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吸烟和二手烟暴露不但可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升高血压,还能降低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戒烟是预防许多心血管疾病最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或可使高血压患者显著获益。2008年,WHO提出的“MPOWER”一揽子控烟措施,或有助于戒烟: 监测烟草使用和预防政策; 保护人们免受二手烟的伤害; 提供戒烟帮助; 警示烟草危害; 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 增加烟草税收。 4、增加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可促进许多生理反应,从而降低高血压风险。对于血压正常的成年人,体力活动与高血压发病率呈负相关,且体力活动可降低血压正常及高血压前期人群的血压。对于高血压患者,增强体力活动可改善身体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久坐尤其是长时间久坐,与较高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相关,因此应加强体力活动、改善久坐行为。 5、改善空气质量 空气污染是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等心血管疾病是空气污染暴露所导致的主要疾病类型之一。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长期暴露于PM2.5成年人群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与治疗策略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与治疗策略 一、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较高的患病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有超过10亿人口患有高血压。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我们能够观察到一些与高血压相关的流行特征。 首先,在年龄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高血压的患病率也逐渐增加。老年人是高血压发生和发展最为显著的群体,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动脉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所致。 其次,在性别上,男性更容易患上高血压。尽管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增加确诊风险,但整体而言男性仍然是高血压主要受影响的人群。 此外,族群也对高血压具有一定影响。例如,在非洲裔美国人以及亚裔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而在欧洲白人中则相对较低。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高血压的治疗策略 高血压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制定适当的治疗策略非常重要。以下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高血压治疗策略。 1. 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对控制高血压至关重要。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增加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和戒烟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血压水平。例如,减少钠摄入量可以降低血液容积,从而降低血压;同时增加钾和镁的摄入有助于舒张血管。 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患者。常见的抗高血压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 阻断剂、钙通道阻断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来降低血压,可以单独应用或联合应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个体化治疗 高血压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其发展受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在治疗高血 压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例如,针对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或肾脏问题的患者,可能需要调整药物类型和剂量。 4. 定期随访和监测 高血压是一种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对于控制和稳定血压水平至关重要。因此,建立定期随访和监测机制非常必要。通过定期检查血压、监测相关指标如心率和尿蛋白等,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提供必要的健康教育。 5. 综合干预 除了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外,综合干预也是有效控制高血压并降低并发症 风险的重要手段。这包括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心理支持、营养咨询和康复训练等综合性措施。 总结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和族群差异等方面的影响,治疗策略主 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个体化治疗、定期随访和监测以及综合干预等。通过采取这些策略,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最重要的是,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以共同努力降低全球高血压相关的健康负担。

高血压与肥胖----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及其降压治疗(一)全文

高血压与肥胖----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及其降压治疗(一)全文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肥胖相关性疾病。德国的一项调查中,全科医师或内科医师所见到的高血压患者,约75%是超重或肥胖的。国内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分析2 274例高血压患者发现超重和肥胖者共占76.2 %,重庆市高血压研究所分析了1 863例高血压患者发现合并代谢紊乱者达 80.6%。中国24万成人横断面调查资料汇总分析显示,超重(BMI≥24 kg/m2)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4倍。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增长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 一、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 脂肪分布的差异虽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与BMI呈正相关,但在中国南方农村彝族农民人群中,肥胖、高血压和年龄相关的血压升高实际上不存在。一项最近在北京郊区进行的研究证实了这些发现。脂肪分布的差异可能调节BMI和血压之间的关系。在横断面的健康、年龄和身体构成研究中,内脏脂肪组织与高血压的存在强相关。在Framingham心脏多排CT 研究中,内脏和皮下腹部脂肪组织显示对收缩压的影响相似。在男性,内脏脂肪组织每增加一个标准差(SD),收缩压升高3.3 mmHg,皮下脂肪组织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收缩压升高2.3 mmHg。在相同BMI条件下,亚裔人群腹腔内脂肪量更高。因此,我们诊断肥胖除了选择BMI,还应该强调腹型肥胖。 有趣的是,在人体研究中,未来高血压患者体重增加幅度比正常血压人群高,表明高血压本身促进肥胖风险升高,暗示肥胖与高血压有着更深

的联系。 遗传因素的调节存在血压并不随脂肪增加而增高的现象。这种观察提示在肥胖人群中,有些人可能有一种“脂肪敏感性”血压,因为血压随着脂肪增多而增高;另一些人,看来是“脂肪抵抗的”。无论脂肪和血压之间的关系的差异如何,在大量易感个体中,肥胖可引起或加重动脉高血压。 因为高血压发病隐匿,肥胖与高血压二者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建议,与肥胖合并高血压的一般概念不同,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诊断需要排除其它继发性高血压,如内分泌疾病、大动脉炎、肾脏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妊娠等。 二、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心血管危险 肥胖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可能通过遗传机制,显示出很大的个体间变异。但在心血管危险方面,肥胖和高血压的作用是相加的概念,已成为广泛共识。此外,肥胖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糖尿病和肾脏疾病的发病率也增高,因此,总的死亡率升高。评估和治疗肥胖性高血压应该全面把握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虽然肥胖增加心血管代谢风险,但又与心血管事件预后存在"矛盾现象"。近年来,国内外数十万人群调查均证实肥胖程度与总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预后存在"矛盾现象",即J形曲线,超重时心血管预后最好,这对肥胖风险的评估有参考价值。 三、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学 肥胖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发病过程参与因素众多;患者常伴随有代谢异常,如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异常等,亚洲人像

中国高血压流行和防治现状

中国高血压流行和防治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血压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高血压的流行和防治形势也备受。本文将概述中国高血压流行的现状和原因,分析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相当于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高血压患者。这种疾病的危害不容小觑,高血压不仅容易导致心脏病、脑卒中、肾病等多种并发症,还会增加死亡风险。青壮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人口结构: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老年人患高血压的风险更高。 生活方式: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容易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饮食习惯:摄入过多的盐、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优质蛋白质和纤维素等都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其他因素:肥胖、糖尿病、吸烟等也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

公众对高血压的认识不足:很多人缺乏高血压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导致高血压的检出率和控制率偏低。 防治措施不到位: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在高血压防治方面的投入不够,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基层医疗水平较低。 患者依从性差:部分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够重视,缺乏积极治疗和长期管理的意识,导致血压控制不理想。 为了有效应对高血压的流行和防治现状,以下建议和措施值得: 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媒体、社区和学校等渠道普及高血压的基本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预防意识。 改善生活方式: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同时,加强心理调适,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提高诊疗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高血压的检出率和控制率。同时,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社会支持:政府应加大对高血压防治工作的投入,包括资金支持、政策引导和立法保障等方面。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高血压的

中国高血压流行特点与防治现状(全文)

中国高血压流行特点与防治现状(全文) 由中国高血压联盟组织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工作正在进行之中。指南的制定旨在为高血压的管理提供正确的指导原则,提高我国高血压的管理质量和防治水平,实现通过降低血压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发病风险的最终目的。尽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群的生物学特性没有根本区别,但遗传背景、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以及宗教文化等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和药物治疗学上的差异。因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应充分结合我国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和防治经验。 1 我国人群高血压的一些流行特征 1.1 钠盐摄入过多和/或钾摄入偏低是我国人群高血压重要危险因素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除遗传因素外, 超重肥胖、高盐摄入、饮酒、缺乏运动及社会心理应激等是原发性高血压重要的易患因素。认识这些因素,对于高血压的临床诊治和人群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流行病学、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证明了钠盐是原发性高血压重要的易患因素,且盐与血压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世界上一些与世隔绝环境下生活的部落人群以天然食品为主,其膳食结构特点是低钠(<50mmol/d)而高钾(>150mmol/d),饮食钾:钠比值>3。与此相反,工业化国家中人们摄以高钠而低钾加工食品为主,钾摄入量低至30~70mmol/d,而钠摄入高达100~ 400mmol/d,膳食钾:钠比值<0.4,其平均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显著升高。我国人群食盐摄入量普遍偏高,北方地区平均约为12-16克/天,

南方地区约8-12克/天。与此同时,钾与钠离子的相互作用在调节动脉血压的稳定以及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群研究显示,钾摄入量与血压水平、高血压的患病率以及卒中危险之间呈负相关,而增加钾的摄入则降低血压。我国学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人群钠盐的摄入量,钠盐与动脉血压的关系及其干预效果进行了一系列流行病学研究,获得颇有价值的结果。总起来讲:我国人群日常钠盐摄入量显著高于欧美国家人群,北方地区高于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如哈萨克族、藏族人群钠盐摄入较高,且钠盐摄入量与高血压患病率相关。而膳食钾摄入量或钾:钠比值明显偏低。周北凡教授在INTERMAP研究中比较了几个中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中年人群24小时尿钠、钾排泄量见表1。最近,我们在陕西农村人群中通过反复收集24小时尿液测定钠钾摄入量,显示当地农民每日摄取钾约为35mmol,而钠摄入 220mmol,饮食钾钠比仅0.14。钠盐摄入过多和/或钾摄入偏低,钠:钾比值偏低是我国人群高血压重要危险因素。 表1 中国、日本、美国、英国中年男性钠、钾、钙摄入量比较:The INTERMAP Study 中国日本美国英国 尿钠(mmoL/d)245 211 183 161 尿钾(mmoL/d)38.6 49.2 64.4 74.7 尿钠/钾比 6.8 4.5 3.1 2.3 钙摄入(mmoL/d)356 605 882 1013

高血压的全球流行病学与诊断趋势

高血压的全球流行病学与诊断趋势高血压,也被称为动脉性高血压或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全球性 健康问题。它是指在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的情况下,超过正常范围的状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范围内高血压的患病率 持续上升,并且已成为心血管疾病和早逝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本文 将探讨高血压的全球流行病学和诊断趋势。 一、高血压的全球流行病学 高血压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的健康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 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10亿人口患有高血压。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是高血压的高发地区,特别是中国、印度、尼日利亚等人口庞大的发 展中国家。 高血压的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剧,高 血压的患病率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此外,高血压在男性和女性之间 的患病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发展中国家,男性患高血压的比例较高,而在发达国家则相对均衡。 二、高血压的诊断趋势 高血压的诊断是通过测量血压来确定的。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心脏 病学会等权威机构都发布了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指南。根据2017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发布的最新指南,成人高血压的定义是收缩压(SBP)≥130mmHg和/或舒张压(DBP)≥80mmHg。

为了提高高血压的早期诊断率,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开展高血压筛查和健康教育活动来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认识和意识。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智能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也提供了自动测量血压的功能,方便人们进行血压监测。 三、高血压的防控策略 高血压的防控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任务之一。相关研究表明,合理的饮食结构、适量的体力活动、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药物治疗在高血压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四、高血压的未来趋势 随着全球范围内高血压患病率的不断上升,高血压的防控工作迫在眉睫。未来,预防和管理高血压将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相关研究机构和医疗机构需要加强合作,推动高血压研究的深入发展。 同时,随着基因技术和生物医学的进步,个体化治疗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精准医学将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方案。 总结: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流行的疾病,其发病率不断上升。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靠测量血压来确定,对成年人而言,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即为高血压。为了控制高血压,人们需要采取健康的生

临床盐敏感性高血压流行病学、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特点及盐敏感性判断标准及预防治疗

临床盐敏感性高血压流行病学、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特点及盐敏感性判断标准及 预防治疗 盐是高血压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高盐摄入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盐敏感性是关联盐与高血压的遗传基础,也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一种中间表型。 我国是高钠盐饮食国家,据推算我国居民每日盐的平均摄入量为男性14.3 g、女性12.3 g,平均为13.3 g;盐敏感性高血压人群众多。 共识建议 (1)限盐是盐敏感性高血压防治的关键,也是一项经济有效、利国利民的人群防治策略; (2)补充钾离子、钙离子以及应用低钠替代盐是行之有效措施; (3)临床实践中对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应积极采取限入促排的减盐措施。 病因、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特点 盐敏感性高血压的发生由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所致。遗传性盐敏感者有确定的遗传缺陷和基因型。获得性因素包括增龄、胰岛素抵抗、糖皮质激素过量、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等。盐敏感性高血压由多因素(肾脏机制、血管机制、中枢机制、胃肠道机制及胰岛素抵抗等)共同造成,是一种通过升压来降低盐负荷的病理生理状态。 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包括: (1)盐负荷或高盐摄入后血压明显升高,给予低盐饮食、限制盐的摄入量或利尿缩容后血压可显著降低; (2)血压的昼夜差值缩小、夜间谷变浅,呈典型的“非杓型”

变化,甚至夜间血压高于白天; (3)靶器官损害出现早:更易出现血管、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且进展较快,程度更严重;更易出现肾脏损伤,尿微白蛋白排泄量、左心室重量均明显高于盐不敏感者,远期生存率也明显低于盐不敏感者; (4)血压的应激反应增强:对盐敏感者进行精神激发试验和冷加压试验后,其血压的增幅明显高于盐不敏感者,持续时间也较长; (5)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及胰岛素抵抗表现。 短时血压变异性分析显示,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盐敏感者血压变异性均大于盐不敏感者。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常伴有水钠潴留,胰岛素抵抗等临床现象,血压控制难度大。 盐敏感性判断 目前尚无统一规范的盐敏感性评估方法和判断标准。经典的盐敏感性的判断方法包括急性盐负荷试验和慢性盐负荷试验。推荐应用基于我国人群的盐敏感性试验方法用于临床研究和临床诊断。 基于慢性盐负荷试验:3d平衡饮食后,首先接受为期7d的低钠饮食,然后再接受为期7 d的高钠饮食。在钠干预的2个时期,膳食钾摄入量保持不变。所有食物均不加盐烹制,在研究人员提供餐食时将预先包装好的盐添加到研究参与者的餐食中。参与者需严格遵守饮食干预,在基线期间和每次饮食后,3d内测量3 次血压。 盐敏感性判断标准同Weir法:受试者MAP从高盐➝低盐,或低盐➝高盐时增加或下降≥3 mmHg即判定为盐敏感者;MAP改变不足此标准则判定为盐不敏感者。 预防治疗建议

高血压病开题报告

高血压病开题报告 高血压病开题报告 引言: 高血压病,又被称为“富贵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高血压病的主要特征是血压持续升高,对心血管系统和其他重要器官造成损害。本篇报告旨在探讨高血压病的病因、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策略,旨在提供对高血压病的全面了解。 一、病因: 高血压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遗传因素是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更高。环境因素如饮食结构、体力活动水平以及工作压力等也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饮酒过量和缺乏运动等也是高血压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二、流行病学特征: 高血压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较高的发病率,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和城市人口中更为普遍。据统计,全球有超过10亿人患有高血压病。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同时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此外,高血压病还与种族、社会经济地位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 三、诊断方法: 高血压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测量血压。目前,常用的血压测量方法包括家庭测量、门诊测量以及动态血压监测。家庭测量是一种简便、经济的方法,但其准确性受到操作者技术水平的限制。门诊测量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由于患者在

门诊环境下的紧张情绪,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动态血压监测则能够全面了解 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但其价格较高,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四、治疗策略: 高血压病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控制高 血压病最常用的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限制盐摄入以及增加体力 活动等。此外,心理治疗和中医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有效控制高血压病。结论: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高血 压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高血压病的诊 断主要依赖于测量血压,常用的方法包括家庭测量、门诊测量以及动态血压监测。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目前控制高血 压病最常用的方法。综上所述,对高血压病的全面了解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 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病人的治疗策略

高血压病人的治疗策略 高血压病人的治疗策略,到底是基于血压还是基于风险? 基于血压有一定道理。流行病学的资料告诉我们,随着血压的升高,SBP从115mmHg开始,冠心病事件和卒中事件在任何年龄段都是随着血压升高而升高,115mmHg是一个起点。所以,这次美国AHA指南做了一个重要的更改,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下移到130/80mmHg。与SBP/DBP<120/80 mmHg相比,血压为130~139/85~89 mmHg的人群发生冠心病和卒中的HR值分别为1.5和2.0。 血压下降的获益,用全因死亡、卒中和心肌梗死这三个终点来评价,年龄越大,获益越大;年龄越轻,获益越小;尽管都能够获益。下移到130/80,年轻的患者偏多;获益没有年龄大的患者那么大。 第二个看法是基于风险。美国AHA指南强调,仅仅根据血压来治疗是有效的,但是如果把血压和心血管风险联合起来进行治疗,发现更有效。这个“更”大概是多少呢? 选取30-85岁高血压患者7980万人,分别采取基于血压达标的治疗TTT (4680万)与基于心血管风险降低的治疗BTT (3300万)降压强化治疗,跟踪随访5年对比两种方法获益效果,BTT 治疗预防心血管事件数达TTT治疗2倍多。

另一个问题是,美国AHA2017指南按ASCVD风险来评估,这点和我们国家有区别,我们国家还是按高血压分层来评估风险。血脂异常、肥胖、糖代谢异常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高达81%,合并肥胖也达到56%。高血压合并危险因素患者6年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接近20%。 单纯血压升高,有可能是RAAS激活或缓激肽系统失衡。如果血压升高,同时伴有血脂异常,RAAS激活升高2倍;伴有肥胖的升高3倍;有蛋白尿的升高3.58倍;糖尿病升高1.56倍,同时伴有缓激肽和Ang1-7的下降。因此,高血压患者伴有危险因素越多,RAAS失衡表现越明显,这是显著特征。 血管紧张素Ⅱ是强大的血管收缩物质,同时是强大的细胞增殖物质,引起血管和心肌肥厚。大家可能关注血管紧张素Ⅱ,对缓激肽和1-7的平衡不太关注。在基因敲除中,如果把缓激肽受体敲除了,完全不能发挥作用,再造成动物高血压,敲除缓激肽的大鼠和没有敲除的大鼠血压区别是10mmHg。也就是说,缓激肽在其中能够降低10mmHg的血压。用同样的方法,把血管紧张素1-7受体敲除,然后造成高血压,1-7的保护作用是15mmHg。因此可以看到,缓激肽和Ang1-7扩张血管,从而降低血压的功能是很强的。除了降压,这两者保护组织中血管和心肌肥厚的功能更显著,也就是说在器官保护方面的作用更大。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特点及降压策略与规范化治疗(全文)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特点及降压策略与规范化治疗(全文) 1 老年ISH的流行病学与治疗现状 在我国22个省、5个自治区和3个直辖市274个调查点中,对年龄15岁及以上城乡自然人群950356人进行血压测量,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病率为21.5%, 占老年高血压总人数的53.2%。因此,ISH是老年高血压最为常见的类型。 随着年龄的增长,主动脉管壁变得越来越僵硬。收缩压是左心室收缩将血射向主动脉壁产生的压力;如果主动脉壁僵硬,产生的压力就大,导致收缩压(SBP)高。主动脉壁受到血流冲击时会被动扩张,然后再回缩产生舒张压(DBP)。老年人由于主动脉壁的僵硬,被动扩张和回缩均不足,导致舒张压低。血管顺应性减低, 会使收缩压升高12%到18%,舒张压降低12%到24%。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SBP会越来越高而DBP会越来越低,脉压差增大。北京地区的资料表明,80岁以上的ISH患病率为45. 41%,占该人群的67 .61%。 我们知道,平均动脉压(MAP)等于2/3DBP+1/3SBP,或MAP=DBP+1/3脉压(PP)。脑血流量主要取决于MAP,为维持脑、肾血流供应,SBP只有相应升高,才能保持较高的MAP。这是适应衰老过程的一种病理生理代偿机制,是老年人“不能不产生ISH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原因”。因此,国内有一些专家认为,“用药物降低SBP,只有短时效果,机体血压调控机制很快使SBP升至对脑灌注有利的原水平,这是机体对高血压利害权衡选择的结”;他们甚至认为:把全世界成亿老年人“正常的ISH”

当成高血压病长期降压治疗,是一种很危险的做法”。受此影响,我国未被治疗的5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中,绝大多数为ISH。目前,我国老年高血压人群的治疗率和血压控制率仅为32.2%和7.6%。 2 老年ISH的危害与临床特点 与60岁以下的高血压患者比较,相似程度的血压升高,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显著升高。弗明翰心脏研究第16次调查结果发现:对于ISH的患者,即使其舒张压不高,而SBP高于标准血压20mmHg,也就是在160mmHg和以上,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就会显著倍增,为正常血压的2.5倍。老年ISH如不治疗,每年每100个男性病人中会有82人发生事件,而女性病人中会有43人发生事件。弗明翰心脏研究结果还表明,65~94岁人群收缩压>180mmHg者比<120mmHg的个体冠心病危险高三倍。美国高血压监测和随访(HDFP)研究分析表明:60~69岁组ISH患者除外其他危险因素,SBP每升高1mmHg,ISH患者年死亡率增加1%。还有研究结果表明:SBP是老年患者10年的总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独立预后指标,而DBP不是。这就充分提示我们:ISH患者是高度危险的人群,需要更好地关注其SBP控制。 脉压>40mmHg视为脉压增大。老年人主动脉弹性明显减退、僵硬度增加,导致脉压差增大,可达50~100mmHg。脉压是反映动脉弹性功能的指标,脉压增大是重要的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因子,甚至是SBP和DBP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老年ISH的临床特点表现为:脉压差增大、肾脏对水盐(容量)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