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新抗规勘误表

2010新抗规勘误-101123

GB 50065-201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勘误表)-2014.02

GB/T50065‐201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勘误表 页 行 原文 改正为 前言1 倒数4 随着本规范... 随着规范... 前言1 倒数9 1.对本规范... 1.对规范... 术语5 正数5 删去英文字 术语5 倒数7 删去英文字 10 倒数7 m Ω·m 11 正数2 U t U s 11 正数14~16 6kV~66kV架空线路的地线 不得直接和发电厂和变电站配电 装置的架构相连。发电厂和变电 站..... .15m。 土壤电阻率不大于500Ω·m的地区35kV和66kV架空线路的地线允许与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架构相连接,但应设集中接地装置;土壤电阻率大于500Ω·m时,地线应架设到线路终端杆为止。 12 正数12 ...5m。 ...0.5m。 18 正数10 U2tmax U tmax 18 倒数12~14 变电站......时......。 必要时,......。 24 公式(5.1.9) 分母中“?” 应为“+” 32 图7.1.2‐7 PEN线最左端为“线圈” 应为“‐‐‐‐‐” 35 图7.1.3‐2 L1、L2的位置 下移 36 图7.1.4‐1 增加说明:注:装置的PE导体可另外增设接 地。1)该系统可经过足够高的阻抗接地。例 如,在中性点、人工中性点或相导体上都可 以进行这种连接。2)可以配出中性导体也可 以不配出中性导体。 36 图7.1.4‐2 增加说明:注:装置的PE导体可另外增设接 地。1)该系统可经过足够高的阻抗接地。2) 可以配出中性导体也可以不配出中性导体。 42 表8.2.1 S a>16 S a>35 45 倒数8 1.0 10 49 倒数7 R r 52 倒数2 当n=1时,...... 当n=1(仅有一档分流)时,...... 53 正数1 3) 当S>10时, 3) 当S>10(S为分流档数)时, 55 倒数8 h h s 56 图C.0.1 h h s 59 倒数3 跨步电位差与跨步电位差...... 跨步电位差...... 60 正数10 D.0.4...... 全条删去。 68 公式(E.0.3) a1 a i 101 公式(9) U s U t 109 正数5、6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620‐1997 130 正数11 T r‐‐‐‐材料......。 删去。

广东2010定额问题回复及定额勘误表

附件一: 2010年《广东省建筑工程计价依据》问题解答(一) 通用问题 1.总说明第十条第4款,借工、时工、停工、窝工计算管理费后,该管理费是否已包括利润,如没包括应如何计算? 答:管理费未包括利润。借工、时工应按照定额标准另行计算利润;停工、窝工不应另行计算利润。 2.因建设单位原因造成的停工时,机械台班停置费计算停置台班天数是按日历天数还是按实际天数(扣除公休节假日的天数)? 答:按日历天,每天计算一个台班费用。 3.塔吊起重机、升降机等机械在施工进场前必须经专业检测机构进行安全性检测,检测费用在定额中如何考虑? 答:定额未考虑,发生时应另行计算。 4.塔吊基础的混凝土模板、挖土方等如何考虑。 答:塔吊基础费用应列入措施项目费,分下述两种情况:有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的,按照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分别计算;没有设计方案和设计图纸的,套用机械台班费用定额相应子目,机械台班塔吊基础子目已综合考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模板、挖运土方等。 A.1 土石方工程 1.1 如果地下室面积大于建筑物首层面积,平整场地工程量按地下室面积计算还是按建筑物首层面积计算。 答:按地下室面积计算。

A.2 桩基础与地基基础工程 2.1旋挖桩所挖出的渣土是按泥浆子目计算还是按土方计算? 答:应依据地质勘察报告或地质资料确定。 2.2设计定喷防渗墙超厚如何适用定额高压定喷防渗墙子目? 答:定额高压定喷防渗墙子目仅适应于墙厚20mm以内的防渗墙;设计分层的,应按设计分层计算。 2.3钻(冲)孔桩遇卵石层、回填片(岩)石等时,应如何套价? 答:除合同另有约定外,应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调增。 A.3 砌筑工程 3.1砌筑工程,砖尺寸与定额不同时,是否换算消耗量? 答:换算砂浆和砖的消耗量,其他不变。 A.4 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 4.1室内地台砼,套用砼垫层子目还是套用砼地坪子目? 答:套地坪子目。 4.2 植筋胶子目的附注公式“D”代表什么? 答:代表钢筋直径。 4.3 50m3内化粪池的钢筋如何考虑,是否按相应子目分别计算。 答:按相应子目分别计算。 4.4 体育场馆的钢筋混凝土看台如何套用定额? 答:混凝土浇捣套用有梁板相应子目;模板套用有梁板相应子目乘以系数1.20。 A.12 门窗工程 12.1 门窗中钢化玻璃按0.9系数计算,是否适用于全玻璃门?

2010版抗震规范对“规定水平力”的解释

《抗规》3.4.3和《高规》3.4.5对“扭转不规则”采用“规定水平力”定义,其中《抗规》条文: “在规定水平力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抗规》6.1.3和《高规》8.1.3倾覆力矩的计算采用规定水平力,其中《抗规》条文: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底部框架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的抗震等级仍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抗震墙的抗震等级可与框架的抗震等级相同。 软件实施: 除了原有各工况的位移统计结果,当计算地震作用时,软件同时给出规定水平力下的位移统计结果,用于位移比的判断。 规定水平力主要用于计算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比和倾覆力矩,其中后者包含了:框架倾覆力矩、短肢墙倾覆力矩、框支框架倾覆力矩和一般剪力墙的倾覆力矩统计。

新抗震规范3.4.3条的条文说明,扭转位移比计算时,楼层的位移不采用各振型位移的CQC组合计算,按国外的规定明确改为取“给定水平力”计算,可避免有时CQC计算的最大位移出现在楼盖边缘的中部而不在角部,而且对无限刚楼板,分块无限刚楼盖和弹性楼盖均可采用相同的计算方法处理;该水平力一般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验算时,仍采用CQC的效应组合。 如何换算给定水平力?新高规3.4.5条文说明:水平作用力的换算原则:每一楼面处的水平作用力取该楼面上、下两个楼层的地震剪力差的绝对值。 根据2010版抗震规范,楼层位移比不再采用根据CQC法直接得到的节点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比值计算,而是根据给定水平力下的位移计算。 CQC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将结构各个振型的响应在概率的基础上采用完全二次方开方的组合方式得到总的结构响应,每一点都是最大值,可能出现两端位移大,中间位移小,所以CQC方法计算的结构位移比可能偏小,不能真实地反映结构的扭转不规则。而且不同组合的位移之间的运算也是无物理

抗震规范第一版勘误(非官方)

抗震规范勘误(整理版) 1. 前言,第1行第3个字,正确的说法应该为“本规范系依据”,缺少个“系”字。 2. 第28页,倒数第8行,正确的说法应该为“...之1款规定的建筑及砌体房屋”。 3. 第38页,倒数第9行,(5.2.3-6公式)耦联系数的正确表达应该是ρjk (k为小写)。 4. 第39页, 5.2.5公式楼层剪力符号中的下标e应该为大写E。 5. 第56页, 6.2.5-1公式中应该是除以柱的净高,原来写的是乘以净高。 6. 第57页,6.2.7的第1条中,应该是“其值可采用1.2,剪力相应调整”,缺少个逗号。 7. 第68页,表6.4.5-3中应该是“一级(7、8度)” 8. 第68页,表6.4.5-3下的注释1最后那句应该为“...查表;端柱有集中荷载时,配筋构造按柱要求;”。 9. 第106页,图8.3.4-1中详图A中应该是r=35,详图B中应该是hw≈6。 10.第176页,吉林省中的长春(南关,...)。 11.第178页,宁波(北仑)。 12.第180页,山东省的临朐。 13.第184页,深圳(龙岗)。 14.第186页,成都(..,龙泉驿)。 15.第199页,公式D.1.4-1中应该为“1.1”,原来写的是“0.1”。 16.第219页,H1.7的第5条,应该是“高度之比不大于4时”。 17.第252页,最后一段中,应为“徐正忠”。 18.第341页,图14中应该为“跨高比大于6的连梁”。

1.(第49页表6.1.2中高度划分缺少24~25m之间的分类,个人认为表中25m 应为24m。)我觉得24m应该是对的,不用改!表中前一栏为小于等于24m,已包含24m。后一栏就从25m开始计算!(个人拙见,敬请指正!) 如你所述,那么高度在24~25m之间的建筑抗震等级如何确定? 2.199页D.2.3条1款“核芯区有效宽度可取梁宽与柱宽之和的平均值”应改为“核芯区有效宽度可取梁宽与柱宽的平均值”或“核芯区有效宽度可取梁宽与柱宽之和的一半” 22页表4.2.3中fak≥300的粘性土,300没给单位。 3.182页湖北武汉的“江厦”应为“江夏” 4.部分第一版第一次印刷,63页倒数第三行(6.3.7-2-2),最后缺字应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5.189页第三组:凤县 3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应为0.10g 印 刷错误 6.p341页图14“高跨比大于6的连梁”中“高跨比”应为跨高比,是跨度与高度的比值 7.P49,表6.1.2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中“7度和8度一列中的25~60应为24~60,25~80应为24~80;9度一列中的25~50应为24~50,25~60应为24~60。”。 8.68页图6.4.5-1里边的翼柱,联系前文以及01版规范来看,应为翼墙9.58页式(6.2.9-1) 、式(6.2.9-2)中fc前漏写了βc

抗规2010新变化

2010《抗震》新规范变化常用条文及注意事项 一、基本规定: 1、青岛市设计地震分组由第二组变为第三组,相应的地震作用计算比旧规范放大12.5%左右。设计任何地区工程时,要注意查新规范附录A,不能想当然,因为大部分地区设计地震分组都有变化。 2、山区建筑的场地和地基基础设计时应注意参照《抗震》规范3.3.5条的条文说明,特别是要注意边坡附近的建筑基础应进行抗震稳定性设计。 3、竖向不规则(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建筑,2010规范做如下改进:1)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刚度越小,取值越大(3.4.4.2)。2)提高了不落地构件传给框支梁的地震内力的增大系数(1.25~2.0)(3.4.4.2.1)。3)为防止落地墙太少,明确落地墙承担地震倾覆力矩,不得小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 50%(6.1.9.4)。4)将框支柱承受的最小地震剪力之和不应小于本层地震剪力20%,改为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6.2.10.1)。 4、《抗震》规范3.9.2.2条,旧规范抗震等级为一、二的框架结构,新规范改为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框架(框架梁、框架柱、框支梁、框支柱、板柱-抗震墙的柱)和斜撑构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注:框架结构仅指纯框架结构一种结构形式;框架指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框支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板柱-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架) 5、《抗震》规范3.9.3条,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不低于HRB400级的热扎钢筋,也可以采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HRB335级热扎钢筋(建议纵筋用三级钢);箍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不低于HRB335级的热扎钢筋(不再推荐箍筋采用HPB235级钢筋,仅仅是现有生产的HPB235级钢筋可以继续作为箍筋使用) 6、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抗震墙不宜超过C60。 7、《抗震》规范3.9.7条,对于抗震等级一级的墙体和转换层楼板与落地混凝土墙体交接处,宜验算水平施工缝截面的受剪承载力,按照条文说明的公式计算。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勘误表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勘误表 1.P11,第3.2.1条注(2)、(3),(GB13788-1992)→(GB13788-2000),(GB/T5223-1995)→(GB/T5223-2002) 2.P17,正数第5、6、7行,第5、6、7行注的内容应为图4.2.3-2的注 3.P32,式(5.2.12-2)中,f sd A sd→f sd A sb 4.P34,第5.3.4条,“5.3.4 小偏心受压构件”中“小”字删除 5.P38,图5.39,-f sd→f sd 6.P47,正数第16行,立方体抗压强度f cd?→立方体抗压强度f cu? 7.P60,式(6.4.3-1),W tk→W fk 8.P62,式(6.4.4-8),分子中的l→1(注:数字1) 9.P63,式(6.5.2-1),分母中的(B0/B cr)2 +[(1- M cr/M s)2 ] B0/B cr → →(B0/B cr)2 +[1-(M cr/M s)2 ] B0/B cr 10.P103,正数第7、16行,d s、C out的单位为mm 11.P112,图C.0,.1,- f sd?/E s、- f sd/E s、- f sd→f sd?/E s、f sd/E s、f sd 12.P117,公式中的αE→αEP 13.P118,倒数第9行,40%≤RH<90%→40%≤RH<99% 14.P118,倒数第4行,h=100mm→h0=100mm 15.P137,正数第1、5行,(GB/T5224-1995)→(GB5224-2003),(GB/T5223-1995)→(GB/T5223-2002) 16.P154,倒数第13行,……特大桥,大、中、小桥→……特大桥,大、中、小桥? 17.P155,式(5-2),M p1= M p e pn→M p1= N p e pn 18.P162,正数第11行,“5.3.4 本条公式(5.3.4-1)(5.3.4-3)用于计算小偏压构件…..”中的“小”字删除 19.P164,正数第12行,ΣN=N d e +N sw→ΣM=N d e +M sw 20.P165,式(5-16),分子中的l→1(注:数字1) 21.P166,图5-3(一),右上角“HRB235钢筋”改为“R235钢筋”,从左起第1条斜线“=0.05”改为“ηe0/γ=0.05” 22.P199,正数第7行,αEsαcc t≤f sd? →αEsσcc t≤f sd? 23.P210,式(8-21)和表8-2中的“b”→“b s” 24.P227,式(附B-3)~(附B-5),ψy→ψy (注:y不是下角标)P228,正数第1行式中,ψy→ψy P229,正数第4行式中,ψy→ψy 25.P230,正数第5行,ΣΔσ →ΣΔl

CPrimerPlus第6版中文版勘误表

注意:下面的勘误中,红色字体为修改后的文字,提请各位读者注意。 第 6 页,” 1.6 语言标准”中的第 3 行,将 1987 年修改为 1978 年。 第 22 页,” 2. main ()函数”中的第 1 行, int main (void ) 后面的分号( ; )删除。 第 24 页,“5. 声明”的第 10 行,也就 是一个变量、函数或其他实体的名称。 第 27 页,图 2.3 中,下划线应该只包含括号中的内容;第 2 段的第 4 行,而不是存储 在 源代码 中的指令。 第 30页,“2.5.4 打印多个值”的第 4行,双引 号后面的第 1 个变量。 第 34页,“2.7.3 程序状态”第 2段的第 4 行,要尽量忠实 于代码来模拟。 第 35页,“2.10 本章小结”第 2段的第 1句,声明 语句为变量指定变量名, 并标识该变量中存 储的数据类型;本页倒数第 2 行,即 检查程序每执行一步后所有变量的值。 第37页,“2.12编程练习”中第1题,把你的名和姓打印在一行……把你的 名和姓分别打印在 两行……把你的 名和姓打印在一行……把示例的内容换成你的 名字。 第 40 页,第 1 行,用于把英 磅常衡盎司转换为… … 第44页,“3.4 C 语言基本数据类型”的第 1句,本节将 详细介绍C 语言的基本属性类型…… 第 46页,“5. 八进制和十六进制”的第 4句,十六进制数 3的二进制数 是 0011,十六进制数 5 的二进制数 是 0101;“6. 显示八进制和十六进制”的第 1 句,既可以使用 也可以 显示不同进制 的数;将“回忆一下……程序在执行完毕后不会立即关闭执行窗口”放到一个括号里。 第 47页,“2. 使用多种整数类型的原因”第 3句,过去的一台运行 Windows 3.x 的机器上。 第 53 页,图 3.5 下面的第 4 行“上面最后一个例子( printf ( “ ” a \\ is a backslash. ” \n ” ); )” 第 56页,正文的第 2行和第 4行应该分别为 printf ( “me32 = %““d”“\n ”, me32); printf ( “me32 = %d\n ” , me32); 第 61 页,“无符号类型”的最后 1 句,相当于 unsigned int (即两者之间添加一个空格 )。 第 62 页,程序清单 3.8 中的第 1 行,将 //* typesize.c -- 打印类型大小 */ 中的第一个斜杠删 除。 第 63页,“3.6 参数和陷阱”第 2行, printf ( “ Hello,pal. ” )(即 Hello, 和 pal. 之间没有空 格)。 第 64 页,程序清单 3.10 中的第 1 行,使用 转义序列。 第 75 页,倒数第 8行, 何时使用圆括号 取决于运算对象是类型还是特定量。 第82页,第11行, . 格式字符串包含了两个待打印项 number 和pies 对应的 ..... 第83页,表4.4中的“ L”修饰符的含义介绍中,应该是示例: ” %L ”、“%10.4Le” 第 84 页,表 4.5 中的第 1 行,即,从字段的左侧开始打印该 项(即,应该只保留一个 项);在 “ 0”标记的含义中,添加一行: 示例:"%010d"和"%08.3f"。 第86页,第1段的第2行,……字段宽度是容纳 待打印数字所需的……; 倒数第4段中,根据%x 打印出1f,根据%打印出1F 第87页,“4.4.4转换说明的意义”第 2段,……读者认为原始值 被替换成转换后的值。 第89页,“参数传递”第2行,把变量n1、n2、n3和n4的值传递给程序(即,保留一个顿号)。 第 93页,第 5行的 2121.45 的字体应该与第 4行的 42 的字体保持一致;表 4.6 上面的最后一 行,对于 double 类型要使用 1 修饰符。 第 94 页,表中的第 3 行,把对应的数值存储为 unsigned short int 类型;把“ j ”转换说明的 示例 放到“ z ”转换说明中;在“ j ”转换说明的含义中添加:示例:” %jd”、” %ju”。 第95页,“3.scanf () 的返回值”上面一段的倒数第 3行,如果在格式字符串中把空格放到 %c 的前面 。 第98页,倒数第2段,strlen () 函数(声明在string.h 头文件中)可用于 ... 。 第 100 页,” 4.8 编程练习”中的第 2 题,将该题中的“名和姓”统一替换为“名字” ;并执行 以下 操作;第 3题,将 a 、 b 项中的“输入”替换为” The input is ”,将“或”替换为“ or”, 将末尾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1. 继续保持现行抗震规范的基本规定 2010版继续保持了89版、2001版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下列基本规定:l (1) 用三个不同的概率水准和两阶段设计体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基本设计原则; l (2) 以抗震设防烈度为抗震设计的基本依据,引入“设计地震分组”,体现地震震级、震中距的影响; l (3) 不同类型的结构需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并利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数”,体现某些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 l (4) 按照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的原则,通过“多遇地震”条件下的概率可靠度分析,建立了结构构件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多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 l (5) 把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作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强调通过概念设计,协调各项抗震措施,实现“大震不倒”; l (6) 砌体结构需设置水平和竖向的延性构件形成墙体的约束,以防止倒塌; l (7) 钢筋混凝土结构需确定其“抗震等级”,从而采取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对框架结构还要求控制“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通过第二阶段的设计防止倒塌; l (8) 装配式结构需设置完整的支撑系统,采取良好的连接构造,确保其整体性。 l 2010版继续保持2001版某些抗震设计基本规定: l (9) 增加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0.30g的设计要求; l (10) 提出了不同阻尼比的地震作用和控制结构最小地震作用的强制性要求; l (11) 明确概念设计的某些具体要求,加强各类结构的抗震构造; l (12) 纳入隔震、减震设计以及非结构构件等,向性能化设计前进. 2. 对建筑结构场地地基设计要求的改进 l (1) 建筑场地类别划分的局部调整 l 对于场地剪切波速大于800m/s的场地,新增场地类别I0类; l 对于中软土和软弱土的平均剪切波速分界,考虑覆盖层取20m,由140m/s调整为150m/s。 l (2) 液化判别方法的改进 l 调整标准贯入法液化判别公式,将自74、78版抗震规范沿用的15m深度内采用直线判别改为对数曲线判别,可延续到15m深度以下的判别,并进一步考虑震级的影响,重新定义液化判别的锤击数基本值——M7.5液化概率32%时水位2m、埋深3m的液化临界锤击数,判别结果总体上基本保持与2001版接近。 l (3) 软土震陷判别 l 新增8度(0.30g)和9度时按液性指数判别软土震陷的方法。 3 对结构抗震分析规定的改进 l (1) 改进了不同阻尼比的设计反应谱 l 2001版不同阻尼比的设计反应谱在5s后出现交叉,且阻尼比0.25的反应谱倾斜下降段按公式计算将变为倾斜上升段,条文硬性规定取0.0。本次修订,阻尼比0.05保持不变,调整后公式的形式不变,参数略有变化,使钢结构的地震作用有所减少,消能减震的最大阻尼比可取0.30,除Ⅰ类场地外,在周期6s以前,不同阻尼比基本不交叉。 l (2) 设计特征周期的调整 l 对于I0类场地,明确其特征周期比2001版I类减少0.05s。 l 对于罕遇地震的特征周期,6、7度与8、9度一样,也要求增加0.05s。 l (3) 增加了6度设防的设计参数 l 2010版增加了6度设防的一些要求,包括:不规则结构应计算地震作用;6度最小地

FlexRay通信系统协议规范V2.1修订本A-勘误表V1

FlexRay Communications System Protocol Specification v2.1 Revision A Errata Sheet Version 1

Disclaimer This document as released by the FlexRay Consortium is intended for the purpose of information only. The use of material contained in this document requires membership within the FlexRay Consortium or an agreement with the FlexRay Consortium. The FlexRay Consortium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unauthorized use of this Specification. Following the comple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lexRay Communications System Specifications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licenses will be made available to End Users by way of an End User's License Agreement. Such licenses shall be contingent upon End Users granting reciprocal licenses to all Core Partners and non-assertions in favor of all Premium Associate Members, Associate Members and Devel-opment Members. All details and mechanisms concerning the bus guardian concept are defined in the FlexRay Bus Guardian Specifications. The FlexRay Communications System is currently specified for a baud rate of 10 Mbit/s. It may be extended to additional baud rates. No part of this publication may be reproduced or utilized in any form or by any means, electronic or mechanical, including photocopying and microfilm, without permission in writing from the publisher. The word FlexRay and the FlexRay logo are registered trademarks. Copyright ? 2004-2006 FlexRay Consortium.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Core Partners of the FlexRay Consortium are BMW AG, DaimlerChrysler AG, Freescale Halbleiter Deutschland GmbH,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Philips GmbH, Robert Bosch GmbH, and Volkswagen AG.

API标准勘误表

Date of Issue: February 2014 Affected Publication:API Specification Q1, Specific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Requirements for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s for the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Industry, Ninth Edition, June 2013 ERRATA Page 26, A.1 Scope, the second sentence should read: Through the API Monogram Program, API licenses product manufacturers to apply the API Monogram to new products which comply with product specifications and have been manufactured under a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API Q1. Page 26, A3.1 API monogrammable product, the definition should read: Product that has been newly manufactured by an API licensee utilizing a fully implemented API Q1 compliant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at meets all the API specified requirements of the applicable API product specification(s) and/or standard(s)

抗规2010新变化

2010《抗震》新规变化常用条文及注意事项 一、基本规定: 1、市设计地震分组由第二组变为第三组,相应的地震作用计算比旧规放大12.5%左右。设计任何地区工程时,要注意查新规附录A,不能想当然,因为大部分地区设计地震分组都有变化。 2、山区建筑的场地和地基基础设计时应注意参照《抗震》规3.3.5 条的条文说明,特别是要注意边坡附近的建筑基础应进行抗震稳定性设计。 3、竖向不规则(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建筑,2010规做如下改进:1)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刚度越小,取值越大(3.4.4.2)。2)提高了不落地构件传给框支梁的地震力的增大系数(1.25~2.0)(3.4.4.2.1)。3)为防止落地墙太少,明确落地墙承担地震倾覆力矩,不得小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6.1.9.4)。4)将框支柱承受的最小地震剪力之和不应小于本层地震剪力20%,改为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6.2.10.1)。 4、《抗震》规3.9.2.2条,旧规抗震等级为一、二的框架结构,新规改为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框架(框架梁、框架柱、框支梁、框支柱、板柱-抗震墙的柱)和斜撑构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注:框架结构仅指纯框架结构一种结构形式;框架指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框支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板柱-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架) 5、《抗震》规3.9.3条,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不低于HRB400级的热扎钢筋,也可以采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HRB335级热扎钢筋(建议纵筋用三级钢);箍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不低于HRB335级的热扎钢筋(不再推荐箍筋采用HPB235级钢筋,仅仅是现有生产的HPB235级钢筋可以继续作为箍筋使用) 6、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抗震墙不宜超过C60。 7、《抗震》规3.9.7条,对于抗震等级一级的墙体和转换层楼板与落地混凝土墙体交接处,宜验算水平施工缝截面的受剪承载力,按照条文说明的公式计算。

2010版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调整场地土液化判别的深度范围和判别公式,增补软弱粘性土层的震陷判别方法及相应的处理对策; 1、改进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和形状参数,补充完善了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并补充了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取值的规定; 2、增加大跨屋盖结构和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增加了地震作用的计算要求,补充了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的原则规定; 3、修改了框架-抗震墙结构剪力调整系数以及与“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有关的框架内力调整等相关规定,补充了框架结构楼梯间的设计要求; 4、修改了多层砌体房屋层数和高度限值、抗震横墙间距、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墙体抗剪承载力验算、构造柱布置、圈梁设置、楼屋盖预制板的连接要求、楼梯间的构造要求等规定; 5、修订了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不进行抗震验算的范围、补充完善了柱间支撑节点验算要求、单层钢结构厂房防震缝及阻尼比的相关规定; 6、调整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修改了水平减震系统的定义及相应的计算和构造要求、以及消能部件性

能检验要求等规定; 7、增加了楼梯间及人流通道砌体填充墙的构造要求,补充了砌体女儿墙的抗震构造要求。 8、增加了地震监测。 9、增加了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以及地下建筑抗震设计 10、抗震缝计算的7CM改为10CM了。 11、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区要设边缘约束构件了。 12、6度区砖混不允许建8层了 13、柱子最小配筋率也改了。角柱和框支柱的最小配筋率变小了 14、确定抗震等级的建筑高度也有改变,如框架由原来的30米改为24米 15、6度区也规定了剪重比、四级抗震也规定了柱轴压比 16、加大了柱截面最小尺寸要求。 17、柱轴压比限值比老规范统一降低0.05,新增了四级框架柱的轴压比要求。 18、增加了三级剪力墙的轴压比要求。 19、增加了落地剪力墙的倾覆力矩比例要求。 20、调整了剪力墙分布钢筋直径要求。 21、调整了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高度的取值,增加多层

《 C++ Primer Plus (第 6 版)中文版》 勘误表

================================================================= *** 《C++ Primer Plus (第6 版)中文版》勘误表*** 作者:yangyang.gnu 联系:yangyang.gnu@https://www.360docs.net/doc/3f11519787.html, 时间:2013-9-24 ================================================================= P268 错误: free_throws * pt; 修正: free_throws * pt = new free_throws; P291 错误:在这两个模板函数中,recycle(blot *) 被认为是更具体的 修正:在这两个模板函数中,recycle(blot *) 被认为是更具体的 P337 错误: staticconst LIMIT = 25; 修正: staticconst unsigned LIMIT = 25; P386 错误:t4 = t1 + t2 + t3 先转换为t4 = t1.operator+(t2 + t3) 再转换为t4 = t1.operator+(t2.operator+(t3)) 修正:t4 = t1 + t2 + t3 先转换为t4 = t1.operator+(t2) + t3 再转换为t4 = t1.operator+(t2).operator+(t3) P387 错误:.*:成员指针运算符 修正:->:成员指针运算符 P428 错误:String boston("Boston"); 修正:StringBadboston("Boston"); P431 错误:然后程序使用重载运算符>>列出了这些对象 修正:然后程序使用重载运算符<<列出了这些对象 P439 错误:最简单的办法是使用标准的trcmp()函数 修正:最简单的办法是使用标准的strcmp()函数 P440 错误:means.operator[][0] = 'r'; 修正:means.operator[](0) = 'r'; P439 错误:因为内置的>运算符返回的是一个布尔值 修正:因为内置的<运算符返回的是一个布尔值 P478 错误:Cow(const Cow c& ); 修正:Cow(const Cow & c); P478 错误:提供一个Stringlow()成员函数 修正:提供一个stringlow()成员函数

新旧抗震设计规范区别汇总(2010版)

1、3.9.3箍筋已不建议采用HPB235(一级)钢筋,至少要HPB300,也可直接选用HRB335(二级)钢筋。 2、3.9.4钢筋等强代换时虽没写明裂缝,挠度要求,但也应满足(见条文说明)。 3、3.10增加了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考虑了断裂带对结构抗震的影响等。 4、4.1.6增加了场地类别分类。 5、4.1.7减小了发震断裂的最小避让距离。 6、4.3.4液化土深度判别有变。 7、5.1.2需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的结构的设计内力取值有所变化,增加6度罕遇地震的地震加速度最大值。 8、对于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跨度大于120m,长度大于300m或悬挑大于40m)应根据结构形式和支撑条件分别按单点一致、多点、多向单点或多向多点输入进行抗震计算。并考虑地震行波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 9、5.2.5增加了6度时楼层最小剪力系数。 10、5.3.4增加了大跨度空间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11、6.1.2框架、框剪、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分类高度有变。 12、6.1.4防震缝最小宽度由70变为100。 13、6.1.8取消了连梁最小高度400的要求。 14、6.1.10剪力墙加强区高度由1/8改为1/10.15、6.1.14嵌固端提出更高的要求。 16、6.2内力调整变化较多,自己找。 17、6.3.7柱钢筋配筋率改变较多。 18、6.3.12明确体积配箍率计算方法,不扣除重叠箍筋体积,并且取消箍筋或拉筋强度超过360取360的规定。增加了框支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的配筋要求。 19、6.4.4增加了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0mm。 20、6.4.5构造边缘构件有变,约束边缘构件的范围增加了轴压比的判断,体积配箍率可适当计入水平钢筋的截面面积。 21、6.4.6降低了小墙肢箍筋全高加密的要求。 22、6.5.2增加了框剪结构中剪力墙分布筋最小直径要求。 23、6.5.3增加了梁与剪力墙平面外连接的要求。 24、6.6.3增加了板柱抗震墙抗震计算的要求,(1)规定了抗震墙和板柱框架承担的地震力范围(2)规定了等代框架梁的宽度(3)规定了板柱节点不平衡弯矩引起冲切反力的增大系数。 25、6.6.4计算板底连续钢筋总面积As时,8度时宜计入竖向地震作用。 26、6.7.1规定了框架-核心筒中任一层框架部分的最小剪力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剪力的15%。 27、7.1.1取消了内框架砖房的相关内容,此类结构用途较小,抗震性能较差。 28、7.1.2降低了6度时砌体建筑的总高度,规定8度0.3g及9度地区不允许使用底框-抗震墙结构。 增加了横墙很少的定义,并规定6、7度时,横墙较少如采用加强措施,可不降低总高度和层数。 29、7.1.5房屋抗震横墙间距有所减小,并且将木楼、屋盖改为木屋盖。 30、7.1.6增加了当砌体局部尺寸不足时,采取加强措施后的局部最小尺寸要求。 31、7.1.7增加了不应采用砌体墙和混凝土墙混合承重的结构体系。规定了结构平面轮廓凹凸尺寸不应超过典型尺寸的50%;楼板局部开洞尺寸不超过楼板宽度的30%,且不应在墙体两侧同时开洞;错层500应按两层计算,并应加强;同一轴线上的墙洞面积,6、7度时不宜大于55%,8、9度时不宜大于50%;房屋宽度方向中部应设置内纵墙,累计长度大于

史上最精华的结构设计中的七个比值(根据2010新高规,抗规)

史上最精华的结构设计中的七个比值(根据2010新高规,抗规) 高层结构设计需要控制的七个比值及调整方法 高层设计的难点在于竖向承重构件(柱、剪力墙等)的合理布置,设计过程中控制的目标参数主要有如下七个: 1、轴压比:柱(墙)轴压比N/(fcA) 指柱(墙)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墙)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它是影响墙柱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使柱墙具有很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规范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限制轴压比。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10版高规6.4.2和7.2.13。

轴压比不满足简便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 A T W 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具体要点: (1).抗震等级越高的建筑结构,其延性要求也越高,因此对轴压比的限制也越严格。对于框支柱、一字形剪力墙等情况而言,则要求更严格。抗震等级低或非抗震时可适当放松,但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1.05。 (2).限制墙柱的轴压比,通常取底截面(最大轴力处)进行验算,若截面尺寸或混凝土强度等级变化时,还验算该位置的轴压比。S A T W E验算结果详 ,当计算结果与规范不符时,轴压比数值会自动以红色字符显示。 (3).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墙肢轴压比的计算时,规范取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产生的轴压力设计值(即恒载分项系数取1.2,活载分项系数取1.4)来计算其名义轴压比,是为了保证地震作用下的墙肢具有足够的延性,避免受压区过大而出现小偏压的情况,而对于截面复杂的墙肢来说,计算受压区高度非常困难,故作以上简化计算。 (4).试验证明,混凝土强度等级,箍筋配置的形式与数量,均与柱的轴压比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规范针对情况的不同,对柱的轴压比限值作了适当的调整。 (5).当墙肢的轴压比虽未超过上表中限值,但又数值较大时,可在墙肢边缘应力较大的部位设置边缘构件,以提高墙肢端部混凝土极限压应变,改善剪力墙的延性。当为一级抗震(9度)时的墙肢轴压比大于0.3,一级(8度)大于0.2,二级大于0.1时,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否则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程序对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所有墙肢端部均按约束边缘构件考虑。 2、剪重比:剪重比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λ,主要是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尤其是对于基本周期大于3.5S的结构,以及存在薄弱层的结构,出于对结构安全的考虑,规范增加了对剪重比的要求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高规10版高规4.3.12。这个要求如同最小配筋率的要求,算出来的地震剪力如果达不到规范的最低要求,就要人为提高,并按这个最低要求完成 后续的计算。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 规范修订要点 参加抗规第六章修编单位: 清华大学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南建筑设计研究院 云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是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中最常用的结构形式,抗震规范规定的内容也是工程界和结构工程师十分关注的内容,本次规范修订征求意见时收到了很多设计、研究单位提出的对2001抗震规范修订的意见和建议。

抗震规范第六章修订的出发点: 一. 总结国内外地震震害特别是汶川地震震害的经验教 训。总结科研成果、吸收国外规范的经验。 二. 吸收全国科研、设计单位执行2001抗震规范的经验, 进一步提高抗震规范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三. 考虑地震突发性強、科学确定地震设防烈度难度较大, 继续保持和重视抗震的概念设计内容。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表明,设计中严格执行了2001规范的钢筋混凝土房屋,基本上达到了在规定设防目标下能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2008汶川地震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如框架结构的抗震要求应适当提高、楼梯间的设计应改进等;此外各设计、科研单位在执行2001规范的实践中也有很多经验教训,各单位向规范组所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均在修订时引起重视。 为了保持规范的连贯性,同时也方便设计人员阅读规范的习惯,我们在修订中仍基本保持2001规范的条文顺序,在原条文相应位置修改其内容。2010抗震规范第六章共有条文62条,其中对2001规范相应条文进行修改的有39条。 主要改进和修改如下: ①对适用的最大高度和抗震等级的高度分界进行 修改,对建筑高度较低的框架-抗震墙结构、抗 震墙结构、部分框支的抗震墙结构的抗震等级以 及裙房和地下室的抗震等级进行了局部的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