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元素教案

一、知识点、热点、考点回顾

1、在原子中有如下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么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元素的种类有谁来决定?

2、从下表里,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请你给元素下定义:

定义:

如: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称为。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延伸思考:

(1)、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例:水是由 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两

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 成的”。 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例:一个水分子是由 成的。不能说:

“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4.元素符号的书写原则:

“一大,二小”

⑴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⑵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5

. 6. 物质的种类繁多,已知的就有2000多万种,但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

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7. A .地壳中的元素含量排前四位的是:氧、硅、铝、铁四种元素

B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元素

C .生物细胞中含量排前四位的是:氧、碳、氢、氮 8.元素的分类

1.金属元素:通常有“钅”字旁(汞除外)。

如钠、钾、镁、铁、铜等。

2.非金属元素:

固态非金属:汉字有“石”字旁。如碳、硫、磷、碘等。 非金属元素 液态非金属:有“氵”。如溴。

气态非金属:通常有“气”字头。如氧、氯、氮、氢。

3.稀有气体元素:指氦、氖、氩、氪、氙、氡等。

记住并会正确书写下列元素符号:

氢 氦 锂 铍 硼 碳 氮 氧 氟

H He Li Be B C N O F 氖 钠 镁 铝 硅 磷 硫 氯 氩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钾 钙 K Ca

锰 铁 铜 锌 银 钡

汞 金 Mn Fe Cu Zn Ag Ba Hg Au

9.元素周期表

(1)1869年2月,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发现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表

中除收入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外,

还给尚未发现的元素留下了27个空

位,并大胆地预言了11种未知的新

元素和它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

同时根据它们的性质取了名字,如

类铝、类硼、类硅等,后来都得到

了验证。

门捷列夫

(2).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

(1)在元素周期表中有几个横行和纵行,分别叫什么?

有7个横行,18个纵列。每个横行叫一个周期,每个纵列叫一个族(8、9、10共成一个族)

(2)有几种不同的颜色?

有两种不同的颜色

(3)原子序数与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有何联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0、【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a.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气分子。

b.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

c.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11、元素的分类:

元素分为元素、元素和元素。

12、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

[讨论]下述化学反应中;

结论:1. 过氧化氢————→水+ 氧气

(H

2O

2

)(H

2

O)(O

2

硫+ 氧气二氧化硫

(S) (O

2) (SO

2

)

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13:元素符号:

2. 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种类,为宏观意义):②表示原子(微粒,为微观意义)思考:1、如何表示几个原子呢?如:两个氢原子:;三个铁原子:。注意:元素符号既表示宏观概念,又表示微观概念;

二、典型例题

1、不同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不同。

A、中子数

B、质子数

C、核外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

2、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这些名词“加碘盐”、“补铁酱油”、“高钙奶”,这里的碘

铁钙指的是()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单质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B、二氧化碳是由碳和氧气组成的

C、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

D、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是()

A、CaO

B、Al

2O

3

C、SiO

2

D、Fe

3

O

4

5.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原子质量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质子数不同

D、核外电子数不同

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是()

A、CaO

B、Al2O3

C、SiO2

D、Fe3O4

7.生活中的加碘食盐、高钙奶中的“碘”和“钙”是指()

A. 单质

B. 分子

C. 原子

D. 元素

二氧化锰

8.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是 ( )

A.Si 、O 、Al 、Fe

B.O 、Si 、Al 、Fe

C.Al 、Fe 、O 、Si

D.Si 、Al 、O 、Fe

9.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种元素,下列有关信息正确的是( )

A .中子数是 13

B .它是非金属元素

C .该元素名称是铝

D .相对原子质量是13

10.

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 ( )

A.肯定是纯净物

B.可能是化合物

C.一定是一种单质

D.可能是混合物

11.下列关于NaNO 2 、 Na 2O 2 、 SO 2、O 2四种物质的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都含有氧气

B.都含有氧元素

C. 都含有氧分子

D. 都含有两个氧原子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B.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C.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单质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氧分子和氢分子构成的

13.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 )

A.O 2

B.Mg

C.H

D.N

14. 蔗糖(C 12H 22O 11)是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之一,它由 种元素组成,一个蔗糖分子中

含有 原子。

15.如图,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① ②

③ ④

15.有一则饮品广告称:"本品纯属天然制品,不含任何化学元素",你认为他说的对吗?

三、课堂练习

1、20l0年4月5日,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第117号新元素,填补了第116号和118

号元素之间的 空缺。推测该元素为117号元素的依据是

A .中子数

B .质子数

C .电子数

D 中子数和质子数

2、加碘食盐、高钙牛奶中的“碘”和“钙”是指

A.单质

B.分子

C.原子

D.元素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铝

B.铁

C.氧

D.硅

4、氢是新型清洁能源,但难储运。研究发现,镧和镍的一种合金是储氢材料。

下列有关57号元素镧(La)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元素原于的质子数为57

B .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7

C .该元素原于的核外电子数为57

D .该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5、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种元素,下列有关该元素的信息正确的

是( )

A .原子序数是 13

B .它是非金属元素

C .该元素名称是铝

D .相对原子质量是13

6、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信息中,不能从元素周期表

中获取的是

A .元素的原子结构

B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C .元素的原子序数

D .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7、右图是元素中期表中的硫元素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

C.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D.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8、写出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 Cl 2Fe nS

9、下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 、B 、C 、D 是

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回答:

(1)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2)X= ;

(3)A、B、C、D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填序号);

(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10.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0mg,镁65mg,铜2mg,锌1.5mg,锰1mg。这里所标的各成分是指()

A.分子B.原子C.元素D.离子

11.下列元素符号都表示金属元素的是()

A.C、Cu、Ca B. S、Fe、P C.K、Mg、Ba D.H、Na、He

12.一种元素跟另一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不同点是()

A.质子数 B. 中子数 C.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

13.表示4个氢原子的符号是()A. 4H2 B 4H C. 2H2 D.H4

14.地壳里所含元素,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A.Al>Fe>Ca B.Fe>Ca>Al C.O>Si>Al D.Si>O>Al

15.下列对元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微粒B.元素是具有相同电子数的微粒

C.元素是具有相同中子数的一类原子D.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1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A.SiO2B.Fe2O3 C.Al2O3D.SO2

17.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用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则和A.原子中含有相同数目的中子B.属于同种元素

C.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不同D.原子核内质子数目不同

18.“博士伦”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是H202(双氧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202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 H202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 H202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D. H202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的19.据《生活报》报道,目前中小学生喜欢使用的涂改液中,含有许多挥发性的有害物质,长期使用易引起慢性中毒而头晕、头痛。二氯甲烷就是其中的一种,下列关于二氯甲烷(CH2Cl2)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二氯甲烷是由碳、氢气和氯气组成的

B. 二氯甲烷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

C.二氯甲烷是由一个碳原子、一个氢分子、一个氯分子组成的

D. 二氯甲烷是由一个碳原子、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氯原子组成的

20.X、Y、Z三种原子的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它们是()

A. 同一种原子

B. 同一种元素C.不同种元素 D.不同类原子

21.甲醛(化学式CH2O)是室内装潢时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B.甲醛是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的

C.甲醛分子由碳原子、氢气分子、氧原子构成

D.甲醛由一个碳元素、两个氢元素、一个氧元素组成

22.某物质在隔绝空气受热后,生成氧气和氯化钾,从而可以证明此化合物中含有__________三种元素。其中____________是金属元素,________________是非金属元素。23.将写错的元素符号加以改正。

铜CU________;银AG___________;钙cA_________;氯c1__________。

24.写出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

“H”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H”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后作业

1.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

A.质子、中子、电子 B.质子、电子 C.中子、电子 D.质子、中子

2.下列符号既可表示1个原子,又可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

A .H

B .2N C. Cu D .O2

3.蒸馏水不宜养鱼是因为蒸馏水中几乎不含()

A、氧原子

B、氧元素

C、氧分子

D、氢原子

4.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15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铕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为63 B.铕元素的原子中子数为63

C.铕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52 D.铕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152

5. 长期饮用奶制品,体内就不会缺钙。这里的“钙”是指()。

A.钙这种金属B.钙原子C.钙元素D.钙分子

6.下列符号,既有微观含义又有宏观含义的是()。

A.2N B.F C.Zn D.6Mg

7.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A.铁

B.钙

C.钠

D.铝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元素与碳元素的区别决定于质子数的不同

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硅

C.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为单质

9.元素的种类决定于原子结构中的( )

A.电子数B.质子数C.中子数D.相对原子质量

10.有氕、氘、氚三种原子,它们的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为:1,0;1,1;1,2。对它们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是三种不同元素的原子

B.它们的核外电子数分别为1,2,3

C.它们的中子数相同

D .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11.下列各组物质中,都不含氧元素的是( )。

A .水、空气

B .氯酸钾、高锰酸钾

C .氯化钠、甲烷

D .碱式碳酸铜、氯化钾

1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 .氧元素

B .硅元素

C .铝元素

D .氮元素

13.用元素符号回答:质子数最少的元素是_______,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__________。氧化物中必含的元素是_______,水中含的元素是_______。液态金属中

所含的元素是_______。符号中都有“C ”的元素是_______;符号中都有“N ”的元素

是_______。

14. 下列方框中,符号2H 意义的示意图是 ( )

15. 2O 表示的意义是 ( )

A .2个氧原子

B .2个氧分子

C .2个氧元素

D .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16.下列符号只具有微观意义的是 ( )

A .H 2O

B .H

C .2H

D .He

17. 下列的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元素的

单质的是 ( )

A .Ar

B .N

C .F

D .CO

18.在原子中( )

A .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B .质子数一定等于电子数

C .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三者都相等

D .原子核所带电量跟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

19.1992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了汞元素的一种新原子。这种汞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8,

核电核数为80,这种汞原子的中子数为( )

A.80

B.128

C.208

D.288

20.日常生活中的“碘盐”、“含氟牙膏”等生活用品中的“碘”、“氟”指的是( )

A. 元素

B. 原子

C.离子

D.单质

2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 )

A、Fe 2O3 B、Si O2 C、Ca O D、Al 2O3

22.在CO 2、SO 2、NO 2三种分子中,含有一样多的是( )

A 、氧元素

B 、氧原子

C 、氧气分子

D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23.甲原子与乙原子的质量比为a :b ,而乙原子与碳原子的质量比为c :d ,则甲原子的相

对原子质量为 ( )

A 、

B 、

C 、

D 、

24. 居里夫妇在1898年从几吨铀盐废料中提炼出0.3g 镭。镭具有放射性,镭原子会分裂,变

成一个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的氡原子和一个具有2个中子和2个电子的氦原子,并放

出能量。试推测镭原子的核电荷数与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 ( )

A 、88、138

B 、86、14

C 、88、226

D 、84、168

ad

12bc 12bd ac bc 12ad 12ac bd

26. 写出下列物质的元素符号或名称:

Ca_______,铜_______,氯_______,铝_______,Mg_______,Mn_______,银_______

27.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电荷的和核外带电荷的构成,由于与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8.用“元素”和“原子”填空:二氧化碳是由碳______和氧______组成的科学家实验证明:

在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1个碳_____和2个氧_______。

29.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为32,质子数是16,则中子数是______,电子数是______,

核电荷数是______。

30.下列物质中,哪些含有氧分子?哪些含有氧元素?哪些物质是混合物?哪些物质是纯净

物?哪些物质是单质?哪些物质是化合物?哪些物质是氧化物?

①二氧化碳②海水③氯酸钾④空气⑤水⑥三氧化二铁⑦高锰酸钾⑧氧气

31.如果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那么该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32.汞、砷、铬等元素常会使人中毒,这些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_______________,属

于非金属元素的是________________。

33.元素周期表中共有__________个横行,即_________个周期,除第一周期和第七周期外,

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___________元素开始,以____________元素结束。

34.元素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称;由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______叫单质;

由_____________组成的________叫化合物;由______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__________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35.在实验室里,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的方法都能产生氧气,这说明两种物质中都

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6.用肇庆特产之一桂皮蒸镏可以得到桂油,其主要成分是肉桂醛,化学式为C9H8O,它可

作为饮料和食品的增香剂。则肉桂醛中含有种元素,1个肉桂醛分子中有原子。

37.若将铝、铁、氯、硅、氢、氧、锌、硫、磷、铜、氮、碳、银、钙等分成A和B两组,

且A组中必须包括氧,应该如何分?试把分组结果用它们的元素符号表示出来:

A组:;B组。

初三化学上册元素教案5篇

初三化学上册元素教案5篇 初三化学上册元素教案1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且可与水、 石灰水反应等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与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合作、交流。培养学 生的观察与概括总结能力。 2.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理解并掌握研究实际问 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探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学科在世界的神奇奥妙,加 强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热情和自豪感。 2.通过课件的演示和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的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它是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础上,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时根据总结出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去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第一单元里学习了空气,对二氧化碳虽有了解,但二氧化碳具体有哪些性质、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不清楚。二氧化碳是我们生活中比较了解的物质,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学生对二氧化碳肯定感兴趣。因此我们要抓住学生渴求对二氧

化碳要进行全面了解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幻灯片,教师并加以引导,通过探究使学生获得知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决的措施:利用课件和实验探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来解决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解决措施: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师生的互动讨论来解决。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我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仅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03%,但二氧化碳对人类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同学们你了解二氧化碳吗?那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活动2【讲授】一.通过实验交流、讨论,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播放幻灯片2,让学生知道本节的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探究初步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4.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播放幻灯3.4.5.7,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看幻灯片,按照教师的提示展开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了解二氧化碳的各种性质。 2.播放幻灯6.8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3.播放幻灯9.10.结合幻灯片中的提示和知识点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让学生交流总结,大胆的明确提出自身的猜想 二.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学设计 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身体里的物质、食物、水、空气等都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些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那么什么是元素,元素又如何分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一、认识元素,理解涵义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两组原子,并询问学生每组原子的质子数是否相同,引出元素的定义。然后让学生观看表格,并思考如何区分不同元素。最后讨论元素的特点和与原子的区别。 二、元素的存在和分类

教师让学生查看元素周期表,找到元素的分类,并尝试列举一些学过的元素。同时,让学生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和分类。 难点:理解元素的定义和区分不同元素。 改写后的文章: 九年级化学学科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我们研究了有关三元素的知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体里的物质、食物、水、空气等都是由什么组成的,然后介绍这些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接着,教师通过投影展示两组原子,并询问学

生每组原子的质子数是否相同,引出元素的定义。学生观看表格,并思考如何区分不同元素。最后,教师让学生讨论元素的特点和与原子的区别。 在元素的存在和分类环节,教师让学生查看元素周期表,找到元素的分类,并尝试列举一些学过的元素。同时,教师让学生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本节课的重点是元素的概念和分类,难点是理解元素的定义和区分不同元素。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本节课主要研究了元素的分类、存在形式和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首先,元素可以按照不同的性质进行分类,例如化学书中最后一页所示的分类方式。我们可以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惰性气体等。 其次,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有很多,包括地壳中、生物体中和空气中等。例如在地壳中,各元素按照质量计从多

人教版初三化学元素教案5篇

人教版初三化学元素教案5篇 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初三化学元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初三化学元素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爱护水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两部分内容。 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教材主要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说明水资源情况,如利用几组对比数字突出我国大部分城市用水紧张的现状,意在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谈的,同样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文字。这里只给学生关于节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具体的内容留待学生在课内外的一些活动中自己去寻求、获得。本课题后的调查与研究和习题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这类活动。这样既体现了本课题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2) 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3) 初步学会写调查报告,围绕课题制作学生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采访、查阅文献、网上搜索等方法,收集有关水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等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以及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认识网络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 山区农村的水资源比较丰富,水的污染程度也比较轻微,学生对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感性认识;学生爱好电脑也喜欢上网,但只会在网上游戏而不知道如何利用网络来学习。 三、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要在网络教室里进行。 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制作网络课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置学生任务来驱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采用自主性学习、协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分成小组,对学校、家乡的水资源现状、使用以及污染程度进行调查。 五、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1)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美丽水景图》,通过欣赏大自然水体的美丽,让学生感受到是水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彩,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从而产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2)播放一段《走访环保专家》的录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到我国水资源的缺乏以及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激发起学生的水危机意识。 (3)出示“国家节水标志”图,引导学生先思考,再通过网络搜索,查出“国家节水标志”图的准确含义,让学生初步体验网络在学习中的作用。

初三化学元素教案通用5篇

初三化学元素教案通用5篇 初三化学元素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元素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三化学元素教案(精选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十分重要。 2、重点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由于元素的概念较抽象,易跟原子混淆,我确定元素的概念为本节的学习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三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⒈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知识,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⑵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自学辅导,当堂达标”教学模式,以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确立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四、教学过程 流程设计:先是简单导入、认定目标,接下来我把本部分内容分成两个模块进行学习:第一模块是元素的概念,第二模块是元素符号的书写、记忆和意义。每个模块一个小循环,每个小循环都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巩固应用四个环节进行的,最后是达标测试,反思小结。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㈠情境导入(2分钟)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多媒体展示一杯水,水中有许多水分子,你能根据图示,说出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吗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过渡:水中这许许多多的氢原子都属于氢元素,许许多多的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那么,什么是元素从而导入本节课题。这样从学生熟知的水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入课题,贴近学生生活,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元素知识的强烈愿望,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认定目标(2分钟)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三﹚课堂达标 初三化学元素教案(精选篇2) 知识目标:

初三化学元素教案

一、知识点、热点、考点回顾 1、在原子中有如下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么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元素的种类有谁来决定? 2、从下表里,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请你给元素下定义: 定义: 如: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称为。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延伸思考: (1)、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例:水是由 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两 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 成的”。 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例:一个水分子是由 成的。不能说: “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4.元素符号的书写原则: “一大,二小” ⑴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⑵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5 . 6. 物质的种类繁多,已知的就有2000多万种,但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 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7. A .地壳中的元素含量排前四位的是:氧、硅、铝、铁四种元素 B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元素 C .生物细胞中含量排前四位的是:氧、碳、氢、氮 8.元素的分类 1.金属元素:通常有“钅”字旁(汞除外)。 如钠、钾、镁、铁、铜等。 2.非金属元素: 固态非金属:汉字有“石”字旁。如碳、硫、磷、碘等。 非金属元素 液态非金属:有“氵”。如溴。 气态非金属:通常有“气”字头。如氧、氯、氮、氢。 3.稀有气体元素:指氦、氖、氩、氪、氙、氡等。 记住并会正确书写下列元素符号: 氢 氦 锂 铍 硼 碳 氮 氧 氟 H He Li Be B C N O F 氖 钠 镁 铝 硅 磷 硫 氯 氩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钾 钙 K Ca 锰 铁 铜 锌 银 钡 汞 金 Mn Fe Cu Zn Ag Ba Hg Au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元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化学元素打交道,吸入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水中含有氢元素、氧元素;吃的蔬菜中含有铁元素,铁锈中也含有铁元素;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钠元素、镁元素,对绿色植物而言,镁元素是不可缺少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元素。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注意: ①、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②、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③、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④、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不变。 3.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元素原子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 意义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 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如: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即水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 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联系 元素元素原子 金属元素:“钅”字旁(汞除) 元素固态非金属元素:“石”字旁,如碳、硫、磷、硅 非金属元素液态非金属元素:“氵”字旁,如溴 气态非金属元素:“气”字旁,如氢、氧、氮、氦、氖、氩、氟、氯 5、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C、H、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提问]日常生活常接触到“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富硒茶叶”“加铁酱油”等用品,这里的氟、钙、碘、硒、铁指的是什么?

化学九年级上册《元素》教案

化学九年级上册《元素》教案 化学九年级上册《元素》教案 化学元素(Chemicalelement)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从哲学角度解析,是原子的电子数目发生量变而导致质变的结果。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化学九年级上册《元素》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元素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1.元素符号的记忆及所表示的意义。 2.组织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现在社会在不断前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饮食讲营养、穿着讲天然,对于吃、用的东西,人们总喜欢问一句:它的

组成成分是什么?目前,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的广告随处可见,这里所说的铁、钙指的是什么?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索,世上万物最基本的组成成分是什么?经过长期的努力,人们终于知道了自然千千万万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那么,本节课就要来探讨这个问题。 [提问]什么是元素呢?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区别?谁能说一说? 二、阅读讨论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5~77页的有关内容,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边讲解边小结。 [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简单地说元素就足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疑1]既然是氧原子为什么还称氧元素呢? [答疑]事实正是如此。以氧原子为例,所有的氧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都是8,并且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我们把这一类的氧原子就称之为氧元素。按照原子的核电荷数目进行分类,可以将所有的原子分为109类。每一类原子叫一种元素,共有109种元素。 [质疑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呢? [答疑]举个例子吧,把蔬菜称为元素,那么西红柿、茄子、土豆等就称为原子,蔬菜只可以论种不可以论个,同样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既可以论种又可以论个。 [问题l]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的成分如下(mg/L):硒:0.013,锶:0.0596,锌:0.00162,钠:18.4,钙:4.69,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元素还是指原子? 生:指元素。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15篇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15篇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实在学习元素、物质由元素组成的基础上了解人体内元素的组成及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走进生活。 2.教学重点 钙、碘、铁等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分析挖掘教材知识价值 体现化学知识的现实性,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能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解释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存在形式。 2.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了解钙、碘、铁等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 ㈡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主动获取有用信息。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养成平衡营养、合理膳食的意识和习惯。 三、说学法 通过对前面各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也有了一些与食品有关的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初步知识,但学生很难把这些无生命的元素和化合物与生机盎然的生命体联系起来,因此建立这种联系,就是对所学元素与化合物知识的深化和发展,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

确大自然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了解一些人体必须元素在人体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功能,正确理解元素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树立元素营养平衡的理念,补充和调节体内元素的平衡,对确保人类身体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说教法 本节学习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均衡膳食三部分。 通过图片创设问题情景,引出课题,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配合收集的资料,让学生讨论钙、碘、铁等元素的重要作用,反思缺乏时会怎样,接着再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如何补钙、碘、铁及合理膳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五、说教学方法 1.开放式教学方式:提前一周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明确要求每个小组收集3-4种元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材料,指导学生展开调查和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少板书六六、说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反思评价 [课前准备] 生:调查市场补钙、碘、铁等元素的药品,查看它们的标签和说明书,了解主要成分和用途。 师:制作缺钙、碘、铁等元素的图片,收集补这些元素的方法及注意问题。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学生观看播放的四幅图片,思考病人分别得了那种疾病?说或猜出疾病的名称(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显示疾病名称:小儿佝偻病、粗脖子病、老年骨质疏松症、贫血症) (从生活现象入手,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

九年级化学元素优秀教案

九年级化学元素优秀教案 九年级化学元素优秀教案 一、教案类型与设计理念 本教案是为九年级学生设计的化学元素学习指导,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提高其运用元素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内容要点 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元素符号和名称,如氢(H)、氧(O)、铁(Fe)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元素在日常生活和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2、知识讲解: a. 元素的定义:讲解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可以通过化学方法从一种物质中提取出来。 b. 元素的分类:根据元素的性质和反应规律,将元素分为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等类型。 c. 元素的表示方法:介绍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和含义,如氢的元素符号为“H”,表示一个氢原子。 3、实验操作:进行一些与元素有关的实验操作,如铁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让学生观察元素的性质和反应规律。 4、问题解答: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为什么铁会生锈?为什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课堂小结:回顾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强调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三、拓展延伸 1、引入化学周期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元素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元素周期律:讲解元素的原子序数与原子量、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即元素的周期律。 3、化学键与分子结构:介绍化学键的形成原理和分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在化合物中的位置和作用。 四、教学评估与反思 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和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同时,反思教学过程和方法的优点与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五、教案附录 1、常见元素的性质及反应规律:为学生提供一份详细的元素性质及反应规律表,以便于学生查阅和学习。 2、化学周期表:附上完整的化学周期表,包括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和族群等信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周期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1 教学重点: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过程: 引言: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做混合物的分离,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板书) 第四节过滤和结晶 一、过滤 1.定义:过滤是把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2.原理:过滤时,液体穿过滤纸上的小孔,而固态物质留在滤纸上,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 3.操作方法: 例如:粗盐提纯(请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展示粗盐,让学生看到粗盐上的沙子等不溶性固体物质,以利于学生思考。 (演示实验)粗盐提纯 归纳出: (1)步骤: ①在烧杯中溶解粗盐 ②过滤 (2)注意事项: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0.5cm

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 烧杯靠在玻棒上倾倒液体 (3)玻璃棒的作用 溶解——加速溶解 过滤——引流 让学生总结过滤作为分离物质的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过滤是用于分离不容性固体和可溶性固体的一种方法。 设问过渡:如果要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固体能用过滤的方法吗?如果不能,想一想能用什么方法来分离它们? 二结晶 1.定义:溶质以一定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2.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讲述)常用的结晶方法主要有两种,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冷却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 例如: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应怎样分离? (演示实验)在烧杯中加入10g和NaCl混合物,注入15mL水,加热使混合物完全溶解,然后冷却,观察的析出,再进行过渡,晶体留在滤纸上,NaCl溶解在滤液中。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80℃时,的溶解度是169g,20℃时为31.6g),因此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降温时,部分从溶液里结晶析出。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80℃时,NaCl的溶解度是38.4g,20℃时为36g),降温时大部分NaCl仍溶解在溶液里。过滤时,晶体留在滤纸上,大部分NaCl仍留在滤液里(这种滤液叫做母液)。 小结: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篇一:2013-2014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1 2 3 4 5 篇二:初中化学_元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 化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曲靖市麒麟区第七中学周玉萍 一、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将认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在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练习来加深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设计策略: 1、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 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化学教学 2、从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设计化学教学 课题2 元素(第一课时) 导学案设计 一、教与学目标导航 1、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3、中考考点:元素的概念,常见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二、预习案 ⑴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义中的关键词,并在书上圈划。⑵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7的原子和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6的原子是同种元素吗? ⑶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部分,与中子数有无关系?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不同。 ⑷读课本73页图4-4,了解不同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在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地壳中含量少,作物生长大量需要的元素是(),所以作物要施肥。 (5)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三、教学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5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5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篇1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元素。(课标24页) (2)记住并能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课标24页)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课标24页) (4)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课标24页) (5)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念。(课标24页)2、学情分析 第三单元学习了前两节的内容,对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化学元素也不是很陌生,同时前面也接触了几种物质和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通过学习元素,才能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知识,才能对众多繁杂的物质进行分类,最终实现对分类的物质进行系统研究。 学生的认知程度还不是很高,对于元素等抽象的概念需要慢慢体会,而不能单纯停 留在对符号的记忆。 3、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分子和原子以及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59页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 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标签,让学生了解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熟知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 3、通过观察课本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 他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难点:元素的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评价任务】 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元素符号的教学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应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减轻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 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教师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的同时进行思考,分组进行讨论,对比,得出结论,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评价时着重从以下3方面进行: 1、分析常见物质的组成,指出其中相同的元素。列举出几种常见的碳原子,分析这几种碳原子的结构。分析得出具有共同质子数的原子即为元素。(针对目标1) 2、展示一些食品标签中的成分,让学生找出其中表示成分的符号,引导学生认知元素符号的书写和用途。(针对目标2) 3、仔细观察课本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想一想元素名称在造字上有什么规律吧?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对元素进行简单的分类。(针对目标3)

初三化学教案大全5篇

初三化学教案大全5篇 初三化学教案大全【篇1】 教学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6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7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8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2) 比较稳定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3篇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3篇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 2、统一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读法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略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评:这样的复习提问不仅复习了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分子的微粒,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讨:构成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里都有氧原子,很自然的引入元素概念的教学。 新课引入:构成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里都有氧原子,不管构成哪种分子的氧原子,它们都有8个质子,带8个单位的正

电荷。我们把这些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同样把具有6个质子(核电荷数为6)的原子称为碳元素。此外,还有铁元素、氯元素、钾元素等等。 〔板书〕一、什么叫元素? 阅读元素概念的有关内容。(画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句): 〔分析〕无论在氧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还是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都具有相同的结构。其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有8个质子。所有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的这一类原子,就统称为氧元素。所以说氧气、二氧化碳和水中都含有氧元素。同样硝酸铵分子、尿素分子中都含有氮原子,所以说它们都含有氮元素。 评: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培养和指导学生看书,画关键词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始方法。 强调:1.计量核电荷数时不管中子数。 2、只要质子数相同的同种原子就是同一种元素。 〔板书〕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 元素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 元素组成物质。 (3) 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的。 〔分析〕元素概念包括三个要素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②同一类原子③总称,这就明确元素是一个建立在微观概念基础上的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案

《3.3.1元素》 课题: 科目:化学 知识 与技术教 过程学 与方法目 标感情态度 与价值观教 教课要点材 分 教课难点析 授课教师: 课时: 1总课时数:认识元素的观点,将对物质的宏观构成与微观构造的认识一致同来 (1)学习运用对照的方法获守信息。 (2)学习运用找寻规律性和特别性的方法办理信息。 (1)保持对化学的浓重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跟着知识的累积,全部的问题都会水到渠成。 (3)逐渐累积化学用浯,真实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1、元素的观点。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元素观点的形成。 教课过程 备注教师活动 [ 复习发问 ]水在通电的状况下生成氢气和氧 气。这个实验结论说了然什么? [追问 ]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 们表示出来。 [ 引入 ]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好多,可见元素是组 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 ?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相关元素的知识。 [板书]第1课时:元素 [ 设问 ] 学习了原子的构造后,我们该怎样给元素下一 个定义才比较切实呢? [ 解说 ] 元素就是拥有同样核电荷数( 即核内质子数 )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板书 ] 一、元素 1、定义:元素就是拥有同样核电荷数 ( 即核内质子数 )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发问 ] 元素指的是拥有同样核电荷数( 即核内质子数 )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方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 荷数=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够 说元素是拥有同样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回答 ]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 氧元素构成的。 列举 回答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时间分派 等) 2′ 5′ 10′ 以前方讲过的知识下手 由浅入深,易与理解 备注 (设计目的、时间分 派等)

初三化学教案6篇

初三化学教案6篇 初三化学教案篇一 一、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对非金属元素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学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根据《课标》要求,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金刚石、石墨和C60,本课题包括两部分:1、碳的单质;2、碳的化学性质。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钻石、无轨电车等。本课题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分子及管碳等,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许多内容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材内容,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了解,初步认识结构与性

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 3、知道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领悟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及用途; 2、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3、C和CuO的化学反应。 四、教法建议 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让学生充分利用对实物的感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节的教学中,可采取谜语,引出碳族“三兄弟”,通过猜谜语,对“三兄弟”有一个初步认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教师出示实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优秀教案

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元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在地壳中和人体细胞中的含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挥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元素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碘盐、高钙奶、加铁酱油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名词,你知道这里的“碘”“钙”“铁”指的是什么吗? 二、推进新课

1.元素的概念 [过渡] 碳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6质子数6,中子数7 氧原子{质子数8,中子数8 质子数8,中子数9质子数8,中子数10 上述每组原子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总结]同种原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如上述的碳原子都属于碳元素,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59页内容,并思考“元素”的定义中“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前面我们学习过原子,那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呢? [归纳总结]“一类原子”指的是质子数相同的一些原子,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讨论交流]下述化学反应中: 硫+氧气二氧化硫 (S) (O 2) (SO 2)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H 2O 2) (H 2O) (O 2) 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归纳总结]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原子和元素都不发生变化。 [拓展延伸]原子可构成物质(微观),元素可组成物质(宏观),元素和原子的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案及教学反 思 教案概述 教学目标 1.知道元素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2.掌握元素符号的常见表示方法; 3.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周期规律; 4.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和区别。 教学重点 1.元素的定义; 2.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 3.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规律。 教学难点 1.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 2.元素符号对应元素名称的记忆。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和示范; 2.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 3.实验探究和观察; 4.讨论和总结。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师生互动,引发学生思考,提问“世界上有多少种 物质?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

2.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元素”和“周期表”。第二步:授课 1.讲解元素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能够理解:一个元素是由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2.讲解元素符号表示元素名称的方法和含义,要注意地球磁场特别指出铁、氢、氧、金、银等的符号。 3.通过模板展示周期表的基本结构,讲解元素的周期规律以及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的对应关系。其中重点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周期性的变化规律,提醒学生注意周期表中元素编号的变化和元素属性的重复性。 第三步:实验探究 1.组织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探究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实用价值。 2.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元素和化合物的定义、区别以及混合物的定义和分类。 第四步:小组合作 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找出一些含有元素的物质,分别列举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并简单描述这些元素所对应的性质和用途。 2.要求学生从元素周期表的角度去认识这些物质,并分析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相关性质。 第五步:总结 1.课堂练习,通过选择、填空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元素符号和周期表的掌握情况; 2.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概述,再次重申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

初三化学课题2元素教案

初三化学课题2元素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元素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让学生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了解地壳中和生物体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3.元素概念在举例中导出,认识元素种类由核内质子数决定。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和收集食品标签等探究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分类、归纳、概括、比较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交流成果及评价成果优缺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知识共享意识,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点。 2.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3.与学生探讨一些在生活中与元素息息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关注化学的发展,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元素的概念 [教学策略] 1.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学生对于课本P73的27种常见元素符号和名称的记忆已在开学初就以化学符号的形式有计划地逐渐给出,让学生逐渐熟悉,自然记住,到学习本课题时已经基本认识记住了一些常见元素符号,这样就减轻了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 2.引导探究,建构新知。《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如在元素概念的引入以及在讨论化学变化前后元素是否发生变化的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又如通过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和收集食品标签等探究活动方式,改变他们在接受知识中消极被动的承受状态,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各方面能力。 3.创设情景,引导诱思。利用学生已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景,如:选取生活中人们喜爱吃精细食物的现象,广告中要求人们补充“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