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研究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研究

《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恰当地译介了原著中大量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向西方读者传达了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意象及内涵。结合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明示、推理、认知语境、关联原则等内容,从罗慕士英译本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语句进行分析,以期在具体语境中探讨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具体策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进程。

标签:关联理论《三国演义》罗译本文化负载词明示推理认知语境

一、引言

受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活动方式。在语言体系中,那些体现着鲜明文化个性,蕴含着浓厚民族色彩的词组、短语或习语被称为中国文化负载词。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见证着璀璨的华夏文明,如何恰当译介典籍中诸多的文化负载词,向世界展现华夏文化古典而富有活力的一面,成为我国翻译界面临的一项艰巨挑战。《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堪称是中国文化传递与学术上严谨追求的典范(郭昱、罗选民,2015:103),其中译介的大量中国文化负载词向目的语读者传达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知识。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文化热”在世界各地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西方读者渴望了解华夏文化。然而鲜有学者从语用认知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古典小说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范例,在具体语境中探析关联理论指导下的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与方法。故此,基于关联理论视角,有必要对《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展开分析研究,借以启发推动其他文化典籍的译介,促进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的传播与交流。

二、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首先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1986)在其著作《关联性:认知与交际》中提出。他们认为交际的成功不以规则为基础,而取决于交际双方的“互明”和最佳认知模式“关联性”这两个条件。关联理论提出的言语交际、认知语境、关联原则等观点促进了语用认知与翻译的互相结合及实践应用。

首先,“言语交际”奠定了关联理论的理解基础。言语交际被认为是按一定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译语接受者”这样一个三元二轮的推理关系,并包含有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Sperber & Wilson,1986)。在明示过程中,说话人向听话人表达交际意图,改变听话人对认知环境的假设。在推理过程中,听话人对说话人的明示行为进行解码,结合说话人所提供的话语新信息或新假设了解说话人的意图。

其次,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揭示了话语生成与话语理解的认知心理依据。认知语境曾被定义为“关于世界的一系列显映的事实或假设所构成的集合”

(Sperber & Wilson,1986),在明示—推理交际中对话语理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所运用的认知语境恰是二者互为重叠显映的认知心理部分。受交际主体、情景、心理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认知语境的假设及推理判断会随着交际条件的调整而变化,进而影响到交际中选择的对象与结果。(邹照兰,2009:47)

最后,关联理论的“关联原则”是评测翻译交际实践效果的重要标准。Ernst August Gutt(1991)曾主张“寻求最佳关联”作为译者翻译的指南和落脚点。实际上,关联性是个相对概念,包含“最大关联性”与“最佳关联性”两部分内容,并由推理过程中所付出的“处理努力”和所得到的“语境效果”这两个因素决定(何自然,1995:23)。虽然从听话人角度出发“最大关联性”与人类的认知倾向相吻合,但是在实际交际中,目的受众只期待产生一个“最佳关联”,即让听话者为理解话语付出必要的努力后可获得的最佳语境效果。

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到原著作者、原文本、译者、目的文本、目的读者等核心因素。译者首先需要通过阅读原文的交际线索体会原作者想要传达的真实意图,对交际意图进行假设、推理和判定,然后结合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与交际期待,努力使译文与目的语读者产生“最佳关联”,让目的语读者无须付出过多的努力即可获得对译文的充分理解。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翻译既然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涉及到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原文作者、译语接受者、认知环境等因素,那么译者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协调原作的意图和目的读者的期待,在最佳关联性原则指导下,适当调整译文表达方式,综合采用如下翻译策略与方法,实现交际信息的最佳关联,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一)异化

译者在做出明示行为时,不能仅仅以自己的认知语境为中心,还应该看到自己作出的各种假设对译语接受者认知语境的影响。当译者认为目的读者的认知语境、知识结构和自己有重叠,且有能力处理话语时,可选用简洁直白的文字来表达原文本的话语信息。例如:

(1)“公言差矣。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第四十三回)

译文:“You are mistaken”,said Xue Zong.“The Hans have outlasted their allotted time and the end is near.Cao Cao already has two-thirds of the empire,and people are turning to him.Your master has not recognized the fateful moment,and to contend with a man so strong is to try to smash stones with eggs.Failure is certain.”

“天时”与“以卵击石”都是中国文化的特色负载词,前者义为“自然运行的时

序”,后者表示“自不量力,自取灭亡”。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北方,军事实力空前强大。东吴谋臣薛综是力主降曹派,对诸葛亮“联吴抗曹”的主张持拒绝与排斥态度。罗慕士在把握目的语读者认知与语境的基础上,完全保留并直译阐述汉语文化意象,让目的语读者透过简短的文字,不仅感受到中国古人的天命观以及薛综对诸葛亮主张联合抗曹的不屑和鄙夷,而且清晰领略到译者传达出的浓厚异域文化色彩及内涵。然而,有时汉语文化负载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采用直译归化的方式意味着目的读者将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处理所获得的信息,对人们期待中的最佳关联产生破坏,这时就需要采用明示的方式来阐明隐含的文化信息,创造出恰当的易理解语境。例如:

(2)张飞听了,瞋目大叱曰:“我哥哥是金枝玉叶,你是何等人,敢称我哥哥为贤弟?你来!你来!我和你斗三百回合!”(第十三回)

译文:The moment Zhang Fei heard this,his eyes widened and he shouted,“Our eldest brother is a prince of the blood,a jade leaf on the golden branch.Who are you to call him younger brother?Come out now and fight three hundred rounds with me!”

“金枝玉叶”原形容花木枝叶美好,后多指皇子皇孙。选句是张飞对吕布称呼刘备“贤弟”的不满与义愤,表现出对吕布身份的鄙夷及对刘备高贵身份的恳切维护。罗慕士在分析西方读者的认知境况的基础上,假设推理出单纯从”a jade leaf on the golden branch”的意象中,西方读者很难领会到刘备身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身上具有汉朝皇室血统这一事实。因此需要译者明示语境信息,并补充额外的文内解释“a prince of the blood”,以移除目的语读者理解的障碍与困难,有助于其对文章含义的理解和识读。

(二)增减

当译者认为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不同于源语作者的知识结构时,可以选用尽可能详细的文字对原文化负载词加以描述,增补更多的背景信息,引导目的接受者对译介内容做出与自己相同的理解与判断。即从方便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简要点明不易理解的文化意象,以帮助其获得必要的明示信息。例如:

(3)“明公差矣。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第三回)

译文:“You are mistaken,Illustrious Sir”,said Lu Zhi.“Of old Emperor Tai Jia of the Shang Dynasty was unenlightened.Wherefore the sage Minister Yi Yin immured him in the Tung Palace till he https://www.360docs.net/doc/4019220864.html,ter Prince Changyi ascended the throne,and in twenty-seven days he committed more than three thousand categorical faults.Wherefore Regent Marshal Huo Guang declared in the ancestral temple that Prince Changyi was deposed.”

董卓欲废幼帝自立为帝,卢植知悉后,便援引了上述话语来驳斥董卓的缪论。

由于太甲、伊尹、昌邑王、霍光等都是中国古代的君臣,在不具备相应历史知识的情况下,即使国人也未必能够知道他们所属朝代、职位等文化信息。在罗慕士看来,完全采用信息直译,无疑会破坏交际的完整与关联性,因此对上述人物的朝代与身份进行增译处理,将交际和认知中的文化碎片串联起来,保证了译文受众对于宏观语境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译者在处理某些特殊文化认知语境时,考虑到一些语言文化负载词在语境中的作用与功能,为了减轻目的语读者的阅读负担并实现最佳关联,在不影响目的语受众整体认知的前提下,译者需要经过假设和推理判断,有针对性地采取删减的方法,对于某些文化负载词译介进行省略。例如:

(4)于是董承取衣带诏令观之,玄德不胜悲愤。又将义状出示,上止有六位:一,车骑将军董承;二,工部侍郎王子服;三,长水校尉种辑;四,议郎吴硕;五,昭信将军吴子兰;六,西凉太守马腾。(第二十回)

译文:At this Dong Cheng drew out the decree he had received and showed it.His host was deeply moved.Then Dong Cheng produced the pledge.There were only six names to it,and these were Dong Cheng,Wang Zifu,Chong Ji,Wu Shi,WuZilan,and Ma Teng.

曹操位高权重,挟天子以令诸侯,董承受汉献帝的意旨,前往刘备处密谋如何除掉曹操,面对刘备的试探,董承不得不拿出义状来展示其真实性。划线部分即为义状上书写的朝中几位密谋诛曹重臣的官衔。如果直译这些官衔,不仅会增加文章表达的长度,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覆盖想要表达的关键信息,不但冗长累赘,而且会对读者信息的理解造成干扰。因此罗慕士经过一定的假设判定后,选择保留促进语义和语境理解的关键,对选段中的官衔文化词采取略译的方式,令目的语读者无需绞尽脑汁,即可准确获得关键信息。

(三)注释

汉语中有很多复杂的文化负载词,无论使用直译、意译还是增译的方法,均无法使缺少相关认知背景的目的语读者获得最佳理解,而采用文内增译或减译的方式,又会破坏或削弱原文本真实语境的表达,无法准确传达出原作的内涵与含义。因此就需要使用加注的方法,来扩大原作的语境域界,使文化负载词话语与语境之间形成最佳关联,保证目的读者正确理解原文作者传达的意图。例如:

(5)伏后告曰:“贬于冷宫,待分挽了,杀之未迟。”(第二十四回)译文:The Empress Fu appealed,“To the cold palace and wait until she has delivered.There will be time enough to get rid of hen.”

Note:Royal wives who fell from favor were housed in“cold palace”.

冷宫是中国古代宫廷斗争的产物之一,失宠的皇后或嫔妃常被幽禁于此。由于西方宫廷没有类似处罚,造成文化含义缺省,罗慕士采用直译的“cold palace”

说法,很容易造成目的读者理解的文化真空。因此译者采用添加注释的形式对此进行解释,阐述这一文化词的内涵,利于读者从这一交际的线索中,做出合理推理判断,理解这种古代中国后宫失宠被打入冷宫的“特别待遇”。

(6)于太庙基上草创殿屋三间,请众诸侯立列圣神位,宰太牢祀之。(第六回)

译文:Where the royal ancestral temple had stood Sun Jian had three crude halls built and then invited the lords to set up the tablets of the deceased emperors and to perform the grand sacrifice of three animals.

Note:The bull,the sheep and the pig.According to the Li ji,“Yue ling”,the sacrifice was to petition for a son for the emperor.

据《礼记》记载,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称之为“太牢”。“太牢”在中国祭祀文化中代表最高祭祀等级,完全有别于西方以“鲜花、熟土、牛奶”为祭品,以“祈祷、发誓、舞蹈、跑步、游戏”等为崇拜形式的祭祀形式。为此,选段在翻译处理“太牢”时,首先采用直译的形式,将“宰‘太牢’祀之”处理为“the grand sacrifice of ‘three animals’”,同时为了进一步明确“太牢”背后的文化信息,罗慕士采用尾注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礼记·月令》篇中为君主祈求子嗣而献祭品“太牢”事件背后浓浓的文化内涵,以促进目的读者对中国祭祀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四)关联释义法

汉语中有些文化负载词语包含多重涵义,在不同语境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内涵。有时译者在无法进行某些意象转换时,需要采用释义叙述的形式,来传达这些文化负载词中包含的丰富信息。例如:

(7)操然其言,先遣刘晔前往说张绣。晔至襄城,先见贾诩,陈说曹公盛德。诩乃留畔于家中。次日来见张绣,说曹公遣晔刘降招安之事。正议间,忽报袁绍有使吏至。绣命入。使者呈上书信。绣览之,亦是招安之意。(第二十三回)

译文:Cao Cao accepted this advice and dispatched Liu Ye to Zhang Xiu in Xiangcheng. The envoy sang Cao Cao’s praises to Zhang Xiu’s adviser,Jia Xu.Jia Xu welcomed LiuYe as his personal guest and the following day brought him before Zhang Xiu,explaining that Cao,s envy was offering amnesty.During this discussion and envoy from Yuan Shao was announced.Shao too,according to the documents the envoy bore,was seeking Zhang Xiu’s allegiance.

选段中“招安”出现了两次,但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先前张绣投降了曹操,其妻为曹操占有后,张绣背叛曹操并取得多次对曹军作战的胜利。曹操采纳建议不计前嫌,想纳张绣于麾下,因此第一个“招安”,罗慕士使用了“amnesty”,意为曹对张忤逆国家行为的宽恕或饶恕。而由于张绣与袁绍地位相等,第二个“招安”

是对袁术想要与张绣之间争取结成一种“忠诚、效忠”的政治关系的描述,因此罗慕士使用“allegiance”来处理。这些具体的释义表达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了文化负载词“招安”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

四、结语

中国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译介研究。基于关联理论视角,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结合原著背景、文本线索、目的语读者认知水平等因素,对交际意图进行假设、推理和判定,确定所要采纳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实现源语文本语境与目的语读者心理期待的最佳关联,最终开启中国古典名著传承与译介的新篇章,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参考文献:

[1]Dan Sperber,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2]Ernest August Gut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and Context[M].Brookland:St.Jerome Publishing,2000.

[3]Moss Roberts.Three Kingdoms[Z].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5.

[4]West.A.C.Review:Three Kingdoms:A Historical Novel[J].Chinese Literature:Essays,Articles,Reviews,1995.

[5]何自然.语用学说与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23.

[6]姜望琪.关联理论中的关联性[J].南开语言学刊,2002.

[7]苗兴伟.关联理论对语篇的解释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9-14.

[8]郭昱,罗选民.学术性翻译的典范——《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的诞生与接受[J].外语学刊,2015,(1):102-104.

[9]邹照兰.从关联角度看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翻译,2009,(1):47.

(牛百文李依畅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315211)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研究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研究 《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恰当地译介了原著中大量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向西方读者传达了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意象及内涵。结合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明示、推理、认知语境、关联原则等内容,从罗慕士英译本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语句进行分析,以期在具体语境中探讨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具体策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进程。 标签:关联理论《三国演义》罗译本文化负载词明示推理认知语境 一、引言 受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活动方式。在语言体系中,那些体现着鲜明文化个性,蕴含着浓厚民族色彩的词组、短语或习语被称为中国文化负载词。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见证着璀璨的华夏文明,如何恰当译介典籍中诸多的文化负载词,向世界展现华夏文化古典而富有活力的一面,成为我国翻译界面临的一项艰巨挑战。《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堪称是中国文化传递与学术上严谨追求的典范(郭昱、罗选民,2015:103),其中译介的大量中国文化负载词向目的语读者传达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知识。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文化热”在世界各地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西方读者渴望了解华夏文化。然而鲜有学者从语用认知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古典小说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范例,在具体语境中探析关联理论指导下的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与方法。故此,基于关联理论视角,有必要对《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展开分析研究,借以启发推动其他文化典籍的译介,促进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的传播与交流。 二、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首先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1986)在其著作《关联性:认知与交际》中提出。他们认为交际的成功不以规则为基础,而取决于交际双方的“互明”和最佳认知模式“关联性”这两个条件。关联理论提出的言语交际、认知语境、关联原则等观点促进了语用认知与翻译的互相结合及实践应用。 首先,“言语交际”奠定了关联理论的理解基础。言语交际被认为是按一定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译语接受者”这样一个三元二轮的推理关系,并包含有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Sperber & Wilson,1986)。在明示过程中,说话人向听话人表达交际意图,改变听话人对认知环境的假设。在推理过程中,听话人对说话人的明示行为进行解码,结合说话人所提供的话语新信息或新假设了解说话人的意图。 其次,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揭示了话语生成与话语理解的认知心理依据。认知语境曾被定义为“关于世界的一系列显映的事实或假设所构成的集合”

文化负载词汇及其翻译方法研究

文化负载词汇及其翻译方法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显得尤为重要。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汇常常给译者带来挑战。本文将探讨文化负载词汇及其翻译方法,旨在为译者提供更多有效的处理策略。 文化负载词汇是指反映某一特定文化现象的词汇。这些词汇通常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往往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文化负载词汇的特点包括: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反映某一文化现象、在特定语境下使用。 根据文化负载词汇的特点,翻译方法可分为直译、意译、音译和套译。直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和意义;意译则是侧重于原文的意义传达,可能牺牲原文的形式;音译是用目标语言中的语音形式来翻译源语言的词汇;套译则是将源语言的文化负载词汇直接套用为目标语言中对应的表达。 各种翻译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如下:直译能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但可能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意译更容易被读者理解,但可能丧失原文的文化内涵;音译可以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但可能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套译能有效地传达文化信息,但可能不适应所有情况。

为了进一步探讨文化负载词汇及其翻译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我们来看一个具体案例。例如,“龙”在中文中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但在英文中却不存在对应的词汇。在翻译“龙”这个词汇时,可以采用音译法,将其翻译为“loong”,以保留其原始发音和文化意象;也可以采用套译法,将其翻译为“dragon”,以避免文化误解。 在总结上述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文化负载词汇及其翻译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于译者而言,了解文化负载词汇的特点、掌握各种翻译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将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然而,目前对于文化负载词汇及其翻译方法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对某些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方法尚未探明、音译和套译等方法仍有待改进等。 展望未来,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对文化负载词汇的分类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和功能;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负载词汇,探究更加有效的翻译方法,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同时让目标语言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文化负载词汇及其翻译方法研究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和实用价值的课题。通过深入探讨和研究,我们可以为译者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指导,

关联理论视域下电影字幕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以《你好,李焕英》为例

关联理论视域下电影字幕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以《你好,李焕英》为例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产电影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载体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字幕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关联理论为视角,结合《你好,李焕英》中的英文字幕翻译,探究其文化负载词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以期为文艺类电影字幕翻译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字幕翻译;关联理论;《你好,李焕英》;文化负载词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其中国产电影发挥了重要作用。《你好,李焕英》作为2021年春节档最火爆的亲情文艺类电影作品,票房高居全国第二,其幽默的故事情节,真挚的母爱深受大众喜爱。好的影片值得被更多海外观众看见,因此好的字幕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影视字幕中存在大量文化负载词,这些词汇具有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由于文化空缺,翻译时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目的语词汇。本文选取《你好,李焕英》的字幕翻译实例,从关联理论角度出发,以成语、方言、专有名词为例,探讨影视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 二、字幕翻译与文化负载词 1.字幕翻译 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本翻译,包括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常见的字幕翻译是语际翻译,即在保留影视原声的情况下,将原语译为目的语叠印在屏幕下方,旨在将语义信息传递给目标观众,帮助观众了解影片情节。钱绍昌指出字幕翻译具有瞬时性、通俗性、无注性等特点。此外,考虑到字幕翻译不同于书面

翻译,既受时间空间限制,又受影视屏幕和观众等因素影响,因此字幕翻译必须通俗易懂,简短精炼,以确保观众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少的努力了解剧情。 1. 文化负载词 廖七一将文化负载词定义为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1]文化负载词带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空缺,“只存在于某一种文化中,在另一种文化中是空白的”。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上的特性,其往往成为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的障碍。《你好,李焕英》作为文艺类电影,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元素和80年代的时代烙印,其中也存在大量的文化负载词。 三、关联理论翻译观 1986年,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了认知语用学理论,即关联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交际本质是一种认知活动。[2]关联理论将交际看作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明示”是指说话者将自己的意图传达给听者,“推理”是指听者根据其认知和交际情境,对说话者的意图进行推理和识别。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处理努力和语境效果。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就越强;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就越强。听者需要的不是最大关联性(通过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而是最佳关联性,即听者不用花费不必要的努力便可从中得出足够的语境效果。[3] 从关联理论来看,翻译也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的交际活动。1991年,Gutt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的基本原则是关联理论。[4]翻译活动至少包含两个交际行为:第一,译者在原作作者的明示行为中寻找最佳关联,通过思维推理理解原文,获得原作作者意图;第二,译文读者根据译文进行思维推理,获得原作作者的交际意图。在此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阅读期待,通过译文为读者提供最佳关联。[5]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以最佳关联为指导,引导目的语受众用最小的必需的努力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声声慢·寻寻觅觅》《葬花吟》的林语堂译本为例

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声声慢寻寻觅觅》《葬花吟》 的林语堂译本为例 余晓; 张倩; 苏章海 【期刊名称】《《英语教师》》 【年(卷),期】2019(019)017 【总页数】4页(P27-30) 【关键词】林语堂; 《声声慢·寻寻觅觅》; 《葬花吟》; 中国文化负载词; 英译 【作者】余晓; 张倩; 苏章海 【作者单位】215009 江苏苏州苏州科技大学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引言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同样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时代。而不同的文化想要互相借鉴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效果,就必须解决一个亘古不变的问题——语言的相互转换问题。翻译作为连接 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桥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翻译是人类交流沟通的需要,这决定了翻译的主要任务在于助力思想交流,推动文化发展。另外,翻译在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与文化软实力方面也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林语堂(1895—1976)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学者、翻译家和语言学家。在上海浸 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学习经历让他精通两种语言,对东西方

文化也有着深厚的了解,这些宝贵的经历及丰富的知识储备都为他在文学创作和翻译方面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林语堂在为吴曙天编著的《翻译论》所作的序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相关翻译理论思想(林语堂1984:2)。首先,他认为译者 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个是对原文文字及内容有透彻的了解;第二个是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个是对翻译标准及技术方面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其次,林语堂还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即“忠实”“通顺”“美”。关于诗歌翻译,他认为意境第一,用字要传神。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性情也。”由此可见,诗歌是用以抒发诗人感情、志向的体裁,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不仅如此,诗歌用词精简凝练,且富有韵律,具有极强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中华民族的诗歌凝聚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精粹,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本文通过研究林语堂在英译诗歌时所采取的策略及方法,总结经验,探求传播中国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华彩的有效路径。 一、林语堂诗歌翻译的研究 据统计,林语堂的主要英译汉作品有4 部:1928 年上海北新书局出版的《国民革命外纪》《女子与知识》及1929 年上海春潮书局出版的《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和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卖花女》。林语堂的汉译英作品共4 部,1930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Letters from a Chinese Amazon and Wartime Essays(《女 子从军日记》,作者谢冰莹),1936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A Nun of Taishan(《老残游记》,作者刘鄂),1939 年和1940 年Shanghai West Wind Press 出版的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和The Travels of Mingliaotse(《冥寥子游》,作者屠龙)。 将“林语堂”和“翻译”作为篇名关键词键入知网,截至2018 年12 月31 日, 共搜索到453 篇相关论文。大部分对林语堂的翻译研究聚焦在他的中英翻译实践上,如董晖(2004)在“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赏

长安三万里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长安三万里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长安志》中的重要词语,它包含丰 富的文化内涵,对我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长安 三万里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播我国文 学的精髓,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一、长安三万里的文化内涵 长安是我国古代的都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三万里则代 表着漫长而辽阔的旅程。长安三万里在《长安志》中形象地描绘了古 代的壮丽景观和文化底蕴,蕴含着我国人对家乡和文化的热爱和向往。这个词语不仅仅是一种地理距离的描述,更是对我国文化的赞美和传承。对长安三万里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既需要对其地理涵义有所 了解,更需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二、长安三万里的英译研究现状 目前,对长安三万里的英译研究还比较薄弱,主要集中在直译和意译 之间的取舍上。直译可能会损失一些文化内涵,而意译又可能会偏离 原著的意思。如何准确地将长安三万里这一词语传达给西方读者,成 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些翻译学者试图通过注释和解释来帮助 读者理解,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有必要对长安三万里的英译进行深 入研究,找到更合适的表达方式。 三、对长安三万里的深入理解 长安三万里既是地理距离,更是精神家园。在我国文化中,长安一直

象征着繁荣和文明,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中心。而三万里则意味着漫长而辽阔的旅程,承载着游子对家乡的眷恋和向往。将长安三万里翻译成"Long journey to Chang'an"或许可以传达出它的地理意义,但却无法表达出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在英译时,我们需要更注重其情感共鸣和文化内涵,以便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 在我看来,长安三万里不仅仅是一个词语,更是我国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符号。在英译时,我们应该注重其情感共鸣和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地理涵义。或许可以采用"Embracing Chang'an from Afar"这样的表达方式,既传达了地理距离,又表现了对长安文化的向往和眷恋。我们也可以通过注释和解释的方式,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长安三万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总结回顾 长安三万里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词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通过深入研究和英译,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播和理解我国文化的精髓,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英译时,我们应该注重其情感共鸣和文化内涵,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也需要更多的学者和翻译家投入到这一工作中,共同努力,为中西文化交流搭建更多的桥梁。 通过对长安三万里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

典籍英译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探讨

典籍英译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探讨 摘要: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因文化负载词的存在而造成翻译上的困难。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组和习语。本文旨在探讨典籍英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策。 关键词:典籍英译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1、前言 中国典籍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晶,它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文化意蕴等方面都不同于现代作品的特点。中国典籍的特殊性表现在:许多词语言简意丰,经受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了汉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这些词语构成了典籍英译中的“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指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f包惠南等,2004:10)。文化负载词在中国典籍翻译中都可能遇到,也是翻译中最难处理的。第一,如何准确把握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对译者来说是~大考验:第二,译者要在既能被西方读者所理解的同时,还要力求达到源语和译语文化的“对等”。 2、翻译策略的选择 纽马克(Newmark,2001)认为“翻译即填补语言之间的空白。”他提出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对典籍英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语义翻译”注重对原作的忠实,处理时带有直译的性质;而“交际翻译”则强调译文应符合译人语的语言习惯,处理方法带有意译的性质。 2.1语义翻译 语义翻译指的是译者在翻译时在上下文语境提供了相对足够信息的情况下,以原文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为中心,较大程度上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来翻译,让读者经过自己的感想去猜想,以准确理解原文。移译,直译(加注或补述)都可算作语义翻译。移译是指在翻译时把原文词语全部或部分原封不动地移入目的语中。《诗经》中有很多文化负载词,如桃树(Peach)、硕鼠(fieldvoles)、鸱(ovl)等含有

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作者:王青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20年第06期 【摘要】文化负载词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地域和时代特征,在跨文化交流翻译中存在诸多困难。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中,要灵活运用音译、直译、意译等多种方法,高度重视中西源语中的文化因素,既考虑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又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特点,在两者间取得平衡,避免产生交际障碍,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文化内涵;英译研究;英译策略 【作者简介】王青,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地域辽阔,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有着明显的地域和时代特征,是地区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的在语言上的直接体现。对于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仅从纯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语言间的相互转换,很难忠实地反映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影响了语言交际中信息的传达。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要立足于原词的意义和语境,充分考虑到原词的隐含意义,与西方文化相结合,采用相适应的英译方法,实现文化的英译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达,避免产生歧义和争议,避免产生文化错失和缺失的现象。 一、中国文化负载词的音译 音译是文化负载词翻译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用于文化负载词中专有名词、特有事物等的英译。 1.常用音译策略。文化负载词中有大量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机构名等,多数专有名词的英译基本都已经约定俗成采用音译法,有一定的规律和格式,很少产生歧义或争议。例如“饺子”音译为“Jiaozi”,“豆腐”音译为“Toufu”,虽然这些特有事物在西方国家原本没有对应的词汇和对应的事物,但已经约定俗成,可以直接引用。此外,一些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事物,也在音译后普遍出现于英文读物中,成为约定俗成的英译方法,如“关系”音译为“Guanxi”,城管音译为“Chengguan”,“双规”音译为“Shuanggui”等,它们已经基本约定俗成甚至被收录进英语词典,可以找到直接对应的英文单词,在英译时可以直接使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新出现的事物,或一些未英译过的特有事物,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进行翻译,意译也存在很大的困难。翻译这类特有事物时,就需要运用音译加注补充的方法。例如“福娃”的英译,最初被译为“Friendliness”,后有人提出译为“Friendlinesses”,后又有多种英译出现,如“Happy Five”“Cheer Kids”“Five in One”等,但这些英译方法最终都未能充分体现福娃一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如直接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音译为“Fuwa”,通过加

文化翻译视角下《甄嬛传》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文化翻译视角下《甄嬛传》中文化负载词英 译研究 Abstract: 本篇文章探讨了中国热播电视剧《甄嬛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问题,并分析了翻译的挑战和策略。本文的目的在于揭示翻译无法避免面对的文化差异,并分享翻译中应该考虑的几个方面。 Introduction: 电视剧《甄嬛传》是一部描述清朝后宫生活的热门作品,该剧巨大的成功迅速将其推向全球观众的视线。然而,该剧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使用了众多文化负载词,如“贴身丫鬟”、“平时”、“妃嫔”,这些术语难以被直接翻译为英文。透过这篇文章,我们将探索这些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问题,并分析翻译的策略和挑战。 I. 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在汉语中,文化负载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着许多有着深刻差异的文化和词汇,所以将这些术语转换成英语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因此,英语翻译家必须非常仔细地审视文化负载词的含义和潜在用途。否则,他们可能会歪曲原意,产生意义错位的偏见。 例如,在《甄嬛传》中,“贴身丫鬟”在汉语中是一种特殊的称谓,用于描述在宫廷内工作的女仆。然而,这种职位在英语文化中并不如此常见,翻译师必须努力寻找一个相当的匹配词汇。而且,由于这个职位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在宫廷内负责照顾皇后或嫔妃的侍女,因此,翻译师不能仅仅将其翻译成女仆。 同样,其他文化负载词也存在一些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也为翻译带来了许多挑战。 II. 翻译策略 即使在面对翻译过程中出现了困难和挑战,仍然有许多翻译策略

可供选择。下面列出了几种常见的翻译策略: 1. 直接翻译 当文化负载词在英文中用法类似于原始的中文术语时,最简单的翻译策略就是直接将其转换成英文或使用中文术语。 例如,“平时”在汉语中通常表示“日常”或“一般情况下”,在英语中也有与之相似的含义,翻译师可以选择直接将其翻译成“usually”或“normally”。 2. 解释说明 解释说明是另一种翻译文化负载词的重要策略。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师可以决定使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用于解释术语的意思和用法。 例如,对于困扰翻译师的“贴身丫鬟”,可以在英语中解释为“personal maid”。 3. 同类翻译 在某些情况下,翻译师可能需要使用同一个类别中的词,以替代在中文中使用的特定术语。 例如,“妃嫔”在中文中指的是高级妃嫔,但在英语中,最接近的词汇是“concubine”,但它在西方世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含有不同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师可以选择其他不同的词汇,例如“empress”,用于翻译该词汇。 结论: 总体而言,《甄嬛传》的英译任务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无论如何,翻译师需要考虑文化负载词的含义和用法,并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无论使用哪种策略,翻译师都应尽可能保证翻译的原意不能被扭曲或失去。因此,在翻译中,应该切记文化的差异,并在总结翻译的过程中考虑到它们。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及启示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及启示 作者:慕琳琳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11期 摘 ; 要:本文从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出发,展示了文化负载词是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同时,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本文以《围城》为例,从《围城》英译本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语句进行探讨,以期探索文化负载词的有效翻译途径。 关键词:关联理论;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围城》英译本 中图分类号:H315.9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2-0247-01 一、关联理论选择转换 关联理论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表达方而差异很人。翻译时,在充分考虑翻译整体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需要对词汇进行选择调整,对语言形式进行转换,从而产生较佳译文《围城》译者在翻译时也力求充分尊重原作的语言特色,创造胜地再现源语,向读者展不了中国语言的特色。 例1:你这人就爱吃醋,吃不相干的醋。(P67) You like ;being ;jealous and ;it’s over ;nothing.(P71) 中文“醋”和英文“vinegar "的概念意义相同,但从文化内涵和民族色彩角度来看,意义相差甚远“醋”在汉语中表“妒忌”之意,而“vine-gar”在英文中则有“尖酸、刻薄”之意。译者没有只从语言层而的对等视角出发,把“吃醋”直译为"have vinegar",而是通过考虑整体环境,对词汇进行选择调整。 例2:他跟周太太花烛以来,一直就让着她。(P107) From the day he married his wife ; he had always yielded to her every wish. P109。 花烛本是旧式结婚新房里点的红蜡烛,上而多有龙凤等做装饰。原文中,钱钟书把“花烛”用做了动词,表“结婚”之意,译者把汉语信息以让英语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译出,既保留了原文含义,译者又不必拘泥于原文形式。 二、直译法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策略研究

语言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策略研究 作者:季嘉璐 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27期 【摘要】本文选取了古语、成语和俗语三类语言文化负载词,并在释意论的指导下对其汉 英口译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汉语词汇及其译文后,结合释意理论所主张的口译三步骤,针 对成语、古语和俗语,提出相应的口译策略,以期对广大口译员的实践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语言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释意论 【作者简介】季嘉璐(1994-),女,天津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一、引言 在口译员做翻译时经常会遇到很多语言文化负载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即谚语、俗语和成语。而在口译时如何对此类词语进行快速、准确地处理和输出则成了一个难点并且引起了众多口译 员及口译研究者的关心。本文中,笔者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以2018年习近平系列讲话中出现的谚语、俗语、和成语为例,研究此类句子在口译过程中的处理方法,并以此更好地指导口译 实践,以期在做口译时若遇到此类语句,能够更加顺畅和流利地进行翻译。 二、文化负载词的内涵与研究现状 1.文化负载词的内涵。文化是一个抽象且复杂的概念,它包含着一个民族对知识、经验、 价值等观念的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也都会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语言也是文化中的一部分, 对于传播文化,促进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语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创 造出来为本民族人所使用的交流工具,因此无论是汉语还是其他语言中的词汇和句子都能起到 反应本民族社会现实的作用,与此同时也要受到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等 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文化负载词一般指由于文化差异而难以翻译成目的语的中国特色文化内容,其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目的语中没有对应语(包惠南,2004:10)。奈达将文化负载词 从五个方面进行分类:生态文化词、物质文化词、社会文化词、宗教文化词和语言文化词。 2.文化负载词的研究现状。1980年许国璋教授发表了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一文,在那之后,文化负载词的研究就引起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 关注,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言:“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罗常培,2015:4)。 马龙在2014年撰写的硕士论文中以目的论为视角研究了《生死疲劳》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其在论文中提到文化负载词的分类有:生态、社会、物质、语言。文中作者运用目的论 做理论框架,研究了不同的目的导向是如何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以及不同的策略又 会对译文有何种影响。李莹(2017)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国领导人重要会议口译材料为例,按照语言文化中包含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分别是诗歌、成语、俗语,并针对不同的分类提出 不同的翻译策略。还有一部分作者,在研究时采用奈达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并在这些分类的 基础上运用某一理论对不同分类中的语料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总结。 通过阅读文献可以发现,在早期的一些研究中,研究者们通常是在不同的分类下对文化负 载词的翻译进行研究,并且会选择某一理论作为研究依据,但遗憾的是大部分的研究都只停留 在对比分析层面,在结论部分给出的意见具有高度概括性,对译员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 而在近几年的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新的研究者够在原先的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地转向文 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但是研究者们所提出的策略仍然不具有实际操作的价值。除此之外,

汉英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探讨

汉英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探讨 近年来,翻译研究趋向从语言翻译层面转向重视“文化涵化”的过程。正如孙致礼所指,翻译中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在每一种语言中,都有这类负载着某种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所谓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即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这一类词汇在翻译中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标签:文化词;负载词;翻译 1 文化词的分类 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它涉及到一种语言所代表的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和地域风貌特区特征等一系列复杂的互变因素。Newmark (2001)在Nida对文化负载词分类的基础上略作了改动,将其分为以 下几类: (1)生态学(ecology):这类文化负载词涉及特定地域的植物、动物、季风、丘陵等相关的词; (2)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衣食住行等是物质层面文化的主要部分; (3)社会文化(social culture):社会礼仪称呼及休闲娱乐名称; (4)社会、政治、经济、行政机构等; (5)声势语(gestures)。 2 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的处理 纵观已有的翻译理论及实践探索,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存在两种几乎是对立的方式:第一种方式倾向找出原语中属于原语文化的词,尊重原语文化,将原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原封不动地搬到目的语中,此种方式认为语言翻译需尽量保持原

语特色,使目标语读者能明白或者说至少使他们接触到属于原语的原汁原味的文化,但这种方式对于读者的文化修养有较高的要求,于普通目标语读者而言不易理解。另一种方式在翻译时几乎完全排斥文化,只重在传递信息,强调目的语的可读性,不能与原语产生相同的语用效果。拿“福娃”这个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来说,第一种方式直接译为“Fuwa”,而第二方式译为“Friendlies”。前者不能让目标语读者明白所指,后者又丧失了原汁原味,这两种翻译方式各有利弊。下面将根 据Newmark的分类方式,以各类文化负载词为例,阐述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 2.1 生态词的翻译 这类文化词的产生和地理条件密切联系,在英语中,由于英国地理概貌,有很多与一些与不同的季节、雨、山陵有关的短语,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进退两难),be at sea(迷惑,不知所措),much water runs by the mill that miller knows not of(我们眼前所发生的事情,有许多是我们所不知道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feel under the water(感觉不适),这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采用意义上大体相同、形式上却存在着程度差异的词语进行翻译。这样的翻译符合奈达(Nida)提出“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有助于对译文的理解,使原语和目标语在 感情色彩上大致相当。 2.2 物质文化词的翻译 衣食住行是一个民族最敏感、最重要的表现。在翻译服装文化词时,通常需要为目标语读者进行解释,即用音译加注(指音译后附加解释性注释)的方式,如长衫:cheongsam,un- lined long gown( wom by men);旗袍:qipao, mandarin gown(a traditional close - fitting woman’s dress with the skirt slit way up the sides)。 一些中國特色菜肴承载了人们追求吉祥喜乐的愿望和情感,如“白玉虾球”、“红烧狮子头”、“发财好市”、“龙虎凤大烩”等,Nida( 1993)为代表的新翻译理论早已指出,翻译的重点不应当是语言的表达形式而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还应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对比。因而在翻译这类词时,要采用重“实”轻“虚”法,该法也倾向于所谓的归化法(naturalization)。其方法是舍去中菜名里的喻义、夸张等说法而用平直、明白的英语译出,一定程度上实现语用交际价值。如“白玉虾球”、“红烧狮子头”、“发财好市”、“龙虎凤大烩”分别译为“Crystal White Shrimp Balls”、“Braised Meat Balls with Brawn Sauce”、“Black Moss Cooked with Oysters”及“Thick Soup of Snake, Cat and Chicken”. 住房方面的文化词北方有“炕”( kang),北京有“四合院”(courtyard houses),为了传递文化特色或者其它特定目的,这些词汇在翻译时会倾向于移译(transference)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这部作品描绘了 20世纪20年代中国北京城南的生活画卷,其中包含了许多富有文化内涵的负载词。这些负载词的翻译,对于传递原作的情感、意境和历史背景至关重要。 在英译本中,负载词的翻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保留原文和解释性翻译。保留原文的方法在传递原文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方面具有优势,但有时可能导致读者理解困难。解释性翻译则更注重在目标语言中传达原文的含义,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损失原文的文化特色。 例如,在《城南旧事》中,“胡同”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负载词。在英语翻译中,直接保留了“hutong”这一词汇,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色彩。然而,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英语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在注释中对其含义进行解释。 另一个例子是“洋车夫”。在英语翻译中,这个词被翻译为“rickshaw puller”。虽然这样的翻译在语法上没有问题,但“rickshaw puller”并不能完全传达“洋车夫”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在这个情况下,解释性翻译可能更为合适,例如将“洋车夫”译为“taxi driver”,

并在注释中解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 《城南旧事》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大体上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和情感。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直接保留原文可能会导致读者理解困难,而解释性翻译则可能更好地平衡文化差异和读者理解。对于翻译者来说,如何在保留原文文化特色的同时,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仍是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对于希望进一步研究《城南旧事》英译本的读者,建议阅读由台湾的版本,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负载词翻译的注释和背景信息。这些注释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也可以对比不同版本的英译本,以获取更全面的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作品的机会。《城南旧事》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是成功且富有启发性的。它们不仅传递了原文的情感和意境,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然而,对于一些更深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注释和研究才能完全理解和欣赏。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也有助于推动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发展。 汉语叠词是汉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其中两个或多个相同的音节重复使用以表达特定的语义。在翻译中,叠词的英译是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英语中通常不会使用叠词,而会使用其他语言手段来表达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