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丧葬观认识偏差及其原因

孔子丧葬观认识偏差及其原因
孔子丧葬观认识偏差及其原因

浅析对孔子丧葬观认识的偏差及其原因摘要孔子的丧葬主张是“葬之以礼”即依照与死者社会地位相当的丧葬规格之礼葬之;并且认为对死者的追思与哀悼比丧葬的奢华更加重要。而且,“死,事之以礼”是“孝”的延续,生前更应当“生,事之以礼”。在父母长辈活着的时候“敬而不违,劳而不怨”比死后“破家厚葬”更能体现“孝”,所以孔子认为家贫难以成礼的话可以权宜。而由于孔子后学关于丧葬的学说、汉儒之学主张“厚葬”的孝道观等种种原因,后世对孔子的丧葬观认识产生了偏差,才有了“孔子主张厚葬”的误解。

关键词厚葬葬之以礼认识偏差

一、已知的文献中,明确认定“孔子主张厚葬”的说法最早出自《韩非子·显学》篇:

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丧三月,世主以为俭而礼之。儒者破家而葬,服丧三年,大毁扶杖,世主以为孝而礼之。夫是墨子之俭,将非孔子之侈也;是非孔子之孝,将非墨子之戾也。1

汉代成书的《淮南子·汜论训》篇亦有:

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立也。2

两者俱认为孔子主张厚葬,《淮南子》更是将厚葬之流弊归咎于孔子。

二、笔者认为,孔子并非主张厚葬,更不可能厚葬之风的首倡者

从孔子的观点延伸思考如何对待孝道

【论文关键词】孝道孔子《孝道》 【论文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孑L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敬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圆可见孝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二为敬,即孝敬父母。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此外《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被孔子认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所以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喔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阎释,即“敬”。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了,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驳斥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孝”的概念,认为孝不仅仅是能够供养父母,还必须要敬,要对父母有一片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孑L子认为在养父母的同时必须对父母“敬”。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ft恃奉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然应当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亲”。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131(p17)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孔子总结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孑L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准则,继续继承他们的事业或者是遗愿。“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因此这是一个自觉性太强、时间又长的过程,是需要很多毅力的,所以笔者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父母的最高标准了。这也是终身孝敬的难能可贵之处。子日:“(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不但重视对父母的养、敬、安和终生尽孝,还特别重视对父母的丧葬极其礼记。孔子说“丧事不敢不勉”即说办丧事不敢不尽礼。但他又提倡丧礼的朴素节俭,他明确指出更应该做好的是在父母生前尽的孝道,孝敬父母。这在《论语·八佾》中体现出来,林放问礼之本。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指出,就一般礼节仪式而言,与其过分奢侈,宁可朴素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哀。 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孝道问题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他曾经写过《孝经》。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主张父母的葬礼要谨慎对待,祭奠祖先要敬重、真诚,这样

我认识的孔子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诸子百家.孔子》后,各个小组写的“我心目中的孔子”: 第一组:孔子是个有远大志向的苦孩子。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到19岁,母亲也过世了,这样的出生,这样的家庭,这样的遭遇,并不影响他树立远大的理想。孔子十五岁?志于学?,而且学无常师,好学不厌,哪里有名师他就想方设法前往拜师学习。孔子因为研究?周礼?很透彻,致使他二十多岁就很出名,他的孩子孔鲤鱼满月时,连国君都亲自送鲤鱼。鲁国国君的看重打通了孔子的仕途之路,可他的志向远大,不只是为了混一官半职,而是为了天下苍生立身立命。 第二组:勇于担当的孔子。 孔子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使它向着有道的境界前进。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周天子名存实亡,诸侯国不再尊重周王朝,各诸侯国大欺小,战争不断,诸侯国国内大夫争权,内乱不停,君不君,臣不臣,秩序一片混乱。孔子希望恢复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到普通百姓,层次分明,秩序井然。人们的言行举止都符合他所主张的政教伦理观念,社会一派祥和安宁。选定这一目标之后,即使很多人讽刺他,挖苦他,甚至阻挠他,他也从不动摇过,他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总之,这种异常可贵的勇于担当的精神,?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社会责任感是他一生永远的追求。 第三组:追求平等民主的孔子。 孔子?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作为老师,孔子和弟子的关系非常融洽,他与弟子平等相处。尽管绝大多数弟子都比他年轻很多,但他从来不阻止弟子们表达自己的愿望。总是鼓励弟子们畅所欲言,

在《子路曾析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鼓励弟子们各言其志。开始弟子们不敢说,他以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来打开弟子们的话匣子。他说:?当仁不让于师?,就是说,只要合乎?仁?这一原则,就是对老师也不要谦让。这是师生间的平等。他的弟子三千,来自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国家,只有少部分来自社会上层,大多数来自平寒之家,他从不偏爱谁。他的表率作用,就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关系,他们的学习生活充满了轻松和谐的气氛。 第四组:对学生充满关爱的孔子。 孔子教育学生,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良好的品德,还关心弟子们的身心健康。冉耕德行很好,却身患恶疾。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口伸手去握住冉耕的手,说:?亡之,命矣乎!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哀叹不已。颜回操行卓越,可生活艰难,饮食不周,居住环境差,三四十岁头发全白而死。孔子反复叨念:?咦!天丧予!天丧予!?哭得很伤心。身边的人说?您哀伤过度了!他却反复问:?有恸乎!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我不为这样的人哀痛,还为谁哀痛了?在卫国统治集团内讧中,率真忠厚的子路被剁成肉酱,孔子哀伤的程度可想而知。 第五组:好学的孔子。 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也就是说,在一个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会有像孔丘这样忠厚诚实的人,为什么没有像孔丘这样博学多才的人呢?因为这些人没有像孔丘一样?学而不厌?的精神。当然,孔子的学,不只是学知识,而主要在人格修养,价值判断,思维能力等方面加强。孔子认为,如果仅有丰富的知识技能,却没有良好的品格修养,就会做事没准则,狂妄,

孔子君子之道及其现代价值观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02791028.html, 孔子君子之道及其现代价值观意义 作者:侯应寿 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05期 摘要:在儒学开始有了些许复兴和有学者开始将孔子大众化之际,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孔 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一个做人标准君子之道。其中主要有四条准则: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做一个能合群和善于协调不同意见的人;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这对这现代生活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意义。 关键词:孔子;君子之道;和谐社会;价值观;九思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39-02 近几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儒学开始有了些许复兴的迹象,其路行可以说是有甜蜜有苦涩,不过总体来讲是甜蜜多于苦涩,这大概是因为几个世纪以来孔子及其思想受了很多限制和苦难的缘故吧!但无论其褒贬如何,本人认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绝对不能抹杀他的学术精华,尤其是被他奉为人格理想的君子之道。因为这不仅仅只是对孔子及其君子之道的评价,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及其君子之道应该是学者的,大众的,人民的,历史的。 一、君子之整体要求“九思” 总体来说,孔子君子之道讲的就是“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这段话的核心内容是讲“思”,其实质是用脑想问题。孔子为什么以“九思”概述?因为“九”是阳数之极,意思是多方面思考、多角度想问题。这“九思”从视听感官、面部表情、言谈举止等人的日常行为方面引发我们多方位的思考,告诫我们思考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孔子对君子提出的要求“九思”其关键是看自身的信仰和价值取向。 所谓君子视思明,就是说看就要想看得清楚明白。看有三种对象:人、事、物。看人要看其表里;看物要看其本末;看事要看其始终。既要多角度、多侧面地看,也要有所侧重地看,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近及远,由表及里,通过表面探其本质。君子听思聪是说听就要集中精力去听清楚。要听清楚,就要多听多想。即要善于倾听,还要做到博采众长。君子要多听,要听得出什么对,什么是错。要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倾诉者,即先当学生,后当先生。君子色思温,意思是对人的态度脸色要表现出温和。要使态度平和、文雅,必然需要心态平和。君子貌思恭。“貌”是外在形象,“恭”是谦恭,意思是做人的行为举止要得体,容貌要想到谦恭。荀子曾言“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就是说用绳墨弹线之后,据线而分,木才会直;刀用石磨,磨过之后,刀才会快。君子博学多识,也当每日三省吾身……在匡正行为上下功夫,就可达到孔子所说的“貌思恭”的境界,才可能给世人一张诚实的脸。君子“言思忠”,意思是说君子要求说老实话、说忠诚的话。要言行一

中国传统殡葬观探论

刘冲 (赤峰学院图书馆, 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殡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是民众的道德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反映。在中国传统殡葬观念中,厚葬与薄葬交织更替,构成了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的两条主线。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殡葬与殡葬文化不可或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殡葬习俗人文化特征,逐渐与现代文明日相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殡葬;殡葬观念;殡葬改革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27-02 殡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殊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人们在殡葬观念上以及具体的殡葬行为方式上,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殡葬观念(以儒家、墨家为主),并且厚葬与薄葬交织更替,使中国的殡葬习俗成为文明传承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一、殡与殡葬 殡葬,即殡殓埋葬。周制:利用“属纩”方法确认亲人生命终结,次日举行“小殓”仪式,即在卧室为死者净身着寿衣。第三天举行“大殓”仪式,即在堂前东阶上(即主位)进行入棺仪式。亡人入殓后要停柩待葬,迁柩于西阶(客位),即“殡”。《礼记·檀弓上》记载,“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西阶之上”[1]。《说文》:“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2]停柩待葬期间要举行一系列社会性活动以表达人们对于死者的感情。“殡”还可以理解为“埋葬”,如《荀子·礼论》:“三月之殡。”此处的“殡”就有“埋葬”的意思[3]。“葬”有“藏”的意思,如《礼记·檀弓上》:“国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4]狭义的殡葬一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死者的哀悼形式,包括发讣告、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送花圈挽联、出殡送葬、安葬等一系列的丧葬事项。 殡葬活动并不是从人类之初就有的。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尚处于萌芽状态。“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5],这种比较原始的埋葬方式,谈不上殡葬。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们对待死者便由无意识的处理转变为有意识的安葬,殡葬观念逐步形成。当时的殡葬非常简陋,人死后用荒草包裹好后,埋入土中即可,不用棺椁,不起坟堆,无任何标志。 真正意义上的殡葬活动和是在人类进入氏族社会以后由于“灵魂不灭”观念的产生而产生的。考古发掘证明,在当时的遗址中,对死者遗体有了“化妆”处理(如将遗体染色),死者有了随葬品。这说明氏族社会的人们开始对血缘关系有了认同,对死者的遗体有了保护意识,对祖先有了追念意识。“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6],当人们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性活动来对待死者时,殡葬就具有了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也就产生了殡葬伦理观念。 最早的职业殡葬始于西周,当时从事殡葬工作的人是国家一级的官吏“冢大夫”和“墓大夫”。汉代皇帝指派官员来“典丧事”,东汉时已经有了专门制造棺椁的机构,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载,洛阳“市北有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槨为业,赁輀车为事” [7]。不过当时的殡葬比较简单,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来操作。殡葬的进一步专业化和火葬与佛教在中国的流行有关。佛教传入中国后,火葬很快得到汉族人认可,寺庙承担殡葬事宜,僧人诵经,为死者超度灵魂。“焚尸之所”,就是寺庙经营的火葬场。由于佛教的日益传播,丧葬活动在民间推广开来。 二、殡葬观念的发展 殡葬文化是传统文明中特殊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人们在殡葬观念上一直承袭着儒、墨两家的两种殡葬观念。儒家所倡导的“礼”和“孝”,构成了整个中国传统殡葬观念的基本内核,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厚葬的殡葬观,深深影响了后世的中国普通民众。孔子主张“慎终追

*认识孔子与论语:

1.( )孔子的本名為:(1.尼 2.丘 3.鯉 4.仲) 2.( )孔子生於春秋時期的魯國,是現在的:(1河北 2山西 3 山東 4河南.) 3.(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1孔子十分厭惡禮樂2.他在當時受 到國君的重用,一生在魯國為官 3他的政績非常好,使鄰國害怕 4.他的學生眾多,自成一家,稱為道家) 4.( )關於孔子的學生(1.他們共四千人 2身份都是貴族 3.孔 子教他們的方法都一樣 4.孔子要他們學會六藝) 5.( )下列關於孔子敘述何者有誤? 1.他以豐富的知識寫了《春 秋》及《論語》,並修訂《詩》、《書》、《禮》、《樂》、《易》2.十五歲時立志向學 3.他最喜歡的弟子是顏回 4.後世稱他為「萬世師表」) 6.( )下列關於《論語》敘述何者有誤?(1.孔子自己所作 2.內 容都是政治相關的問題 3.可以了解孔子的智慧與人格 4.形式是「編年體」 ) (1) 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 為羞恥。語出《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2) 《論語.雍也》: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後用以形容人舉止文雅有禮。 (3) 誠懇。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4) 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5) 路途中說給其他的人聽。語出《論語.陽貨》:「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後指沒有經過證實、缺乏根據的話。 (6) 的人,使其安居樂業。語出《論語.季氏》:「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後指既然已經來了,就且安下心來。 (7) 冉求曰: 「非不悅子之道, 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如畫。」 1.( )孔子的本名為:(1.尼 2.丘 3.鯉 4.仲) 2.( )孔子生於春秋時期的魯國,是現在的:(1河北 2山西 3 山東 4河南.) 3.(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1孔子十分厭惡禮樂2.他在當時受 到國君的重用,一生在魯國為官 3他的政績非常好,使鄰國害怕 4.他的學生眾多,自成一家,稱為道家) 4.( )關於孔子的學生(1.他們共四千人 2身份都是貴族 3.孔 子教他們的方法都一樣 4.孔子要他們學會六藝) 5.( )下列關於孔子敘述何者有誤?(1.他以豐富的知識寫了《春 秋》及《論語》,並修訂《詩》、《書》、《禮》、《樂》、《易》2.十五歲時立志向學 3.他最喜歡的弟子是顏回 4.後世稱他為「萬世師表」) 6.( )下列關於《論語》敘述何者有誤 ?(1.孔子自己所作 2.內 容都是政治相關的問題 3.可以了解孔子的智慧與人格 4.形式是「編年體」) (1) 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 為羞恥。語出《論語.公冶長》:「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2) 《論語.雍也》 :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後用以形容人舉止文雅有禮。 (3) 誠懇。語出《論語.學而》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4) 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5) 路途中說給其他的人聽。語出《論語.陽貨》:「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後指沒有經過證實、缺乏根據的話。 (6) 人,使其安居樂業。語出《論語.季氏》: 「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後指既然已經來了,就且安下心來。 (7) 「非不悅子之道, 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如畫。」

我对孔子的认识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

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

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 摘要:儒家的权变伦理思想在孔子那里并未做出详尽的阐释,但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奠基人,孔子的思想意蕴、处世原则和方式,是对经与权生动鲜活的诠释。本文从个体的人伦道德层面、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方法论层面对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积极意义进行了阐发。 关键词:权变;个体;社会;方法论 孔子的一生处事为人则处处体现"权"。但在《论语》中仅三处提到"权",如:"子罕"篇"未可与权";"微子"篇"废中权";"尧曰"篇"谨权量"。《(论语集注·微子第十八》)在《论语·子罕》(以下只注篇名)中提出:"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意思是说,可以同他一道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种成就;可以一道同他取得某种成就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礼而行;可以一道同他事事依礼而行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通权达变。"权者称也,所以别轻重。("《春秋公羊传·桓公十一年》) 后来被引申为灵活变通,借指在面对具体境遇中的道德冲突时,行为主体在选择道德行为时的权衡变通。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孔子重礼,推崇仁政,"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八佾》)。孔子的权变思想突出一个"变"字,不是毫无章法、随心所欲地乱变,而是以礼为前提的。我们可以说,权变是实现礼的手段,是具体的措施方法,礼是根本原则,二者相比较,权变则是围绕礼而进行的。正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说:"道是原则性;权是灵活性。灵活性,在表面上看,似乎是违反原则,但实质上正是与原则性相合。"可以说"权变"是一种度时势,审轻重,而不失其节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它也是一种更高智慧的彰显。 孔子承继了以"周礼"为核心的旧传统,以宗法血缘为切人点,发掘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的根据-仁,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仁"、"礼"结合的仁学思想。在孔子看来,正是以伦理关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性才构成了人之为人的根据--仁。孔子思想中的"权"的概念,是" 仁礼"结合的理想人格实现途径。具体说来,孔子的权变思想主要可从个体对人伦关系的把握来认识。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孝亲是个人实现"仁"的根本。 在孔子看来,"孝"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今之孝者,皆谓能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人区别于动物在于"孝",而"孝"不仅是"养",更在于"敬","敬"就要求"礼"的规范。"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子路》)孔子看来,孝道和恕道有所冲突或矛盾时,应以孝为上。 父子相包庇隐瞒真情,虽不诚实但符合亲亲原则,这即是"权"的意思。

谈谈你对孔子的认识

孔子姓孔(祖父字孔,以其为氏),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第二。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历史孔子的职业是做殡葬(转)

历史孔子的职业是做殡葬(转) 中国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祖师,唯独殡葬礼仪业祖师位置空缺。难道在最讲究厚葬的中国,居然找不到一个殡葬业先驱或领袖人物?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殡葬业人士都知道自己的祖师是谁,只是一直不好公开(偶尔也有人说走嘴)。这不是因为那位祖师默默无闻,而恰恰是因为他的名头太大。如果公开认师拜祖,不但皇帝会不高兴,还会招来千夫所指!这个祖师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说开山鼻祖,这一点没有争议。要了解儒家,应先了解“儒”字含义。“儒”者,人之需也。这个“需”字,其中就包含丧事的概念。原始的儒家,正是靠给人操办红白喜事谋生的。中国婚丧嫁娶的礼仪,也主要是儒家编制的(如《礼记》。过去农村秀才几乎都懂红白喜事操作流程,坊间邻里的红白喜事也多由他们操办。今天的儒家学者,都试图把自己包装成国学大师。所以,他们都不愿提当年儒家创业的那些事了。 导致儒家的职业身份被遗忘,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多由儒家弟子编撰,明显带有描红的成分。有关孔

子的记载,每到关键之处就“语焉不详”,让人老是觉得犯迷糊;第二点,也是最可怕的是,过去读《论语》和儒家著述的书生,一律被告知:书上沒有写,或可疑的,要「存而不论」。一句话就把怀疑的通路堵死了。这一句话实在是高,也符合儒家尊卑观!即使浅白无误的记载,也不就再被怀疑了。 其实,即使是在今天,只要稍加分析,也还是可以从儒家著作和有关史料中,看出孔子到底是干什么的。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关于孔子幼年是这样写的: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这段话说明,孔子小时候就表现出祭祀礼仪天分。别的小朋友,可能只知道玩“过家家”、“捉迷藏”之类的童戏,而孔丘小朋友却特立独行,喜欢摆供碗供碟和焚香磕头之类祭祀礼仪。要知道,即使是当时的成年人,对这些礼仪也未必都在行。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有关孔子参与殡葬礼仪活动的描述,一直贯穿在孔子生平介绍资料和相关著作之中,成为一条不可或缺的主线。有关资料的字里行间,常涉及这方面的史实。

孔子的思想及其意义

孔子的思想及其意义 孔子,名丘,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曾任鲁国司寇,后周游列国。晚年又收徒讲学,弟子相传有三千人。其学说以仁为核心,而“仁”的执行又要以“礼”为规范。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提倡德治和教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自汉以后,经过不断补充和改造,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影响极大。著作有《论语》。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

子世家》。 孔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重大的影响。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规范和治术,突出道德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孔子所表达的政治理想是美好的,但提出的规范和治术均不切合实际,无实用价值.其要害在于孔子对人的行为规律缺乏基本的认识,其政治学说遂成为无的之矢.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以保护人为基点,首先关注人的生命与生存。“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十分同情百姓,反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季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法家以待狗马禽兽之心态引导民众的物质欲望为君所用,孔子则敬民如神,“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强调“教之”。

更需注意的是,在关心人的生命和生存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强调人的尊严,关注人格的培育,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由上可见,仅仅打破等级封闭,还不能作为政治上进步与落后的最后标准,还要看怎样打破,是在人的价值的肯定与提高中打破,还是以退化与落后为代价打破。孔子的思想属于前者,所以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层次更高一畴。孔子对旧等级不仅仅是削弱,更有新的建设主张。他主张在传统君臣父子框架之外,另设精神境界等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里,“君子”、“小人”是不同等级,但这等级却与血缘、官品无关。“君子”者不必是贵族、高官,“小人”者未必是贫寒无势的百姓,一切以道德修养水平为准。孔子精神等级的设立,冲击了旧的等级框架,

孔子、孟子识人观的现代意义

孔子、孟子识人观的现代意义 新高考新国学 2011-10-18 0841 _5cc149a20102dt2d 孔子识人观的现代意义 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儇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钎。”就是说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比预测天象还要困难;自然界尚有春夏秋冬和早晚变化的一定周期,可是人却面容复杂多变情感深深潜藏。有的人貌似老实却内心骄溢,有的人貌似长者却心术不正,有的人外表拘谨内心急躁却通达事理,有的人外表坚韧却懈怠涣散,有的人表面舒缓而内心却很强悍。由此可见,连孔子也深深感到人多面且复杂,识人选人实为难事。 但孔子毕竟是学富五车、周游列国的大学问家,几十年的人生沧桑、丰富阅历使他悟出了让人无处可藏的识人之道。子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在这里孔子提出了识人的三步观察法,第一步,视其所以,就是看他的日常言行,看他过去及现在不同境况下如何行事。这是通过言行这一表现,形成直接印象。第二步,观其所由,就是看他做事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从外因上去识人,是对一个人外在的进一步分析。第三步,察其所安,就是看他做这些事怀着什么心态,出于什么目的,就是要准确分析其行事内因。这句话反映了孔子从过去和现在、内在和外在的双重角度来观察一个人的辩证思想,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论和正反分析的两点论,可以说包含着时间和空间、表象和实质、外因和内因多重角度,言简意明,内涵丰富。后人关于识人选人的方法,受孔子影响较大,也反映了孔子识人观的诸多可鉴之处。 《史记》记载,战国时期魏文侯想找一个贤能的人来当宰相。当时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魏成子,一个是翟璜。这两个人都很有才干。魏文侯不知道应该如何取舍,就去请教他的一位大将李克。李克说“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就是要看当他不做官在家时,都与哪些人物相交往;当他有钱的时候,他如何花钱,他都把财富施舍给什么样的人;当他居于高官显贵之时,他都举荐、重用些什么样的人才;当他陷入穷困厄运之时,他是不是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谨慎言行,有所不为;当他陷入贫寒穷苦之时,他是不是能够严其操守,一介不取。结果魏文侯根据李克所提供的标准,录用了魏成子做宰相。魏成子也不负厚望,帮助魏文侯成就了霸业。这则故事反映了孔子所说的识人要看不同时期的表现。 李克提出的是领导人才的评判方法,庄子则对君子这样的普通人提出了一套评判方法。庄子在《庄子?列御寇》中引用孔子的观点写道“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

孔子诚信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诚信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提要:孔子大力倡导诚实守信,认为诚信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交往之道。讲诚信的目的在 “仁”,关键在于践行。经济活动中尤其要诚实守信。与孟子等人的诚信思想相较,孔子的诚信观具有 较为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强调讲诚信不能危及社会整体的利益,且更多地强调“信”的价值。批判地 继承和弘扬孔子的诚信思想,对促进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诚信思想,现代,价值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孔子道德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治国、用人、交友的重要道德原则,孔子的诚信思想尽管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在我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其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历代经济、政治、文化、道德、法律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所大力倡导的“以诚为本”、“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道德规范,对于消除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盛行的虚伪之气和重利轻义之风,培养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精神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今天,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孔子的诚信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诚信思想的基本内涵 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诚信缺失的社会现实,不仅在社会生活中以身作则,大力倡导诚实守信,而且对诚信思想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概括起来,孔子的诚信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人的本性存在是人的本质存在,人的本质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价值的实现。人真实无妄、诚实守信,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承诺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严格履行道德义务的表现。这种以人之道来实现人的本质价值的行为,足以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而使人能立身于天地之间,正心于人的道德生活。正由于此,孔子一再告诫其弟子,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缺少了诚实守信的品德,就如同车子缺少了輗軏这类枢纽无法行进一样,在社会上将寸步难行。对于“诚信”的意义,《论语》中反复提及。诸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吾日三省吾心,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在孔子的思想中,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态度。离开诚信,言行不符合真实无妄的本性,无论何人,在社会上都势必难以立足。 2.诚实守信是立国之基。做人要讲诚信,治国更离不开诚信。诚如《左传》所云,诚信乃为治“国之宝”。对于诚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意义,孔子将其提到相当的高度,认为一个国家可以“去食”、“去兵”,但不能“去信”。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认为诚信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孔子有句名言:“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强调诚信是政府取信于民的根本途径。其大弟子子贡曾向孔子询问治国之道,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倘若不得已,于三者之中去掉一个何者为先,孔子回答说去兵。子贡又问,如果必须再去掉一个呢?孔子回答说去食,并再次告诉子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认为统治者只有取得民众的信任,才能顺利地管理和领导民众。这表明,在治国之道中,孔子是将诚信放在兵强马壮与丰衣足食之上的,为政的关

试论汉代丧葬文化意识(一)

试论汉代丧葬文化意识(一) 论文摘要]丧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生活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丧葬文化又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汉代作为封建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关键一环,其丧葬文化意识必然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各个方面的状况,中国传统的“鬼文化”和儒道释三家思想对汉代的丧葬文化意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有关历史文献及出土资料中简析汉代丧葬礼俗所反映出的古人的丧葬文化意识。 论文关键词]汉代;丧葬思想;鬼文化;儒家文化;宗教 丧葬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宗教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意识构成的一部分,对古代人们的生活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两汉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这从保存下来的数量众多的汉代墓葬中可见一斑,其中出土丰富的随葬品以及墓葬的结构、装饰等对我们探寻汉代的丧葬观念和丧葬文化意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有关历史文献及出土资料中揭示出汉代丧葬礼俗所反映出的古人的丧葬文化意识。 一、鬼文化的影响 什么是鬼?“鬼”泛指人死后与躯体相脱离而存在的各种魂灵。所谓鬼文化,是指把这种围绕“魂灵”问题而产生的各种现象以及与之有关的古籍、典章、礼仪、风俗等的统称。 秦汉以来,社会上出现一种“泰山治鬼说”,认为人死后魂归泰山,而魄归于蒿里或梁父。两汉时期,这种说法更广为流传,言人死之后“名系泰山录”与生人“生死异籍”,户籍要被迁往冥界,从此由泰山府君管辖,而泰山就是冥界的最高官署所在,它在冥界的地位就好像汉代的都城长安,这种意识在汉代镇墓文中有明确的表述: 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属东泰山。 生属长安,死属泰山。死生异处,不得相防(妨)。 汉武帝之子广陵王刘胥在临死前曾唱道:“蒿里召兮郭门阅”。《三国志》中有“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之句。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出有西汉初年的竹简一枚,录简上文字如下: 十三年五月庚辰,江陵丞敢告地下丞,市阳五大夫燧,自言与大奴良等廿八人、大婢益等十八人、轺车二乘、牛车一辆、驷马四匹、聊马二匹、骑马四匹,可令吏以从事,敢告主。这是一个“告地文书”,也就是死者向地下官吏祷告的文书,表明死者需要在地下世界继续生存,文书中“地下丞”是指地下阴间管理死者的官吏,“主”则指阴间的君主,类似的告地文书在江陵凤凰山十号墓、江陵毛家园一号墓、江苏邗江胡杨五号墓中均有发现。 由上述可知汉代人们对鬼神的敬畏。韩国河先生认为,汉墓之中镇墓文就是为解除死者魂灵的问题,以防止作祟生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代人们对待鬼神的态度之严肃。从鬼神观念的产生到鬼文化的形成,这期间既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也有其重要的认识论、心理学依据,事实上,鬼文化是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反映着人们价值观念的诸多取向。两汉时期这种对鬼神敬畏的浓厚鬼文化意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亦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这种现象正反映了秦汉以来古人传统的人生观念、灵魂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的发展脉络,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宗教心理、生命意识等在各方面的渐趋成熟。 二、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对鬼神的存在持疏远的态度,孔子认为人应当“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开始极力推崇“忠孝仁义”的做人原则,并因此而对丧葬等活动给予高度的重视。儒家之所以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其目的当然不完全在于事鬼神,而是以此为手段来增强人们的忠孝仁义观念,藉以巩固尊尊卑卑的等级秩序,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然而尽管如此,儒家思想还是在当时的丧葬文化意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比如汉代厚葬之风的盛行,从而导致墓葬形制的宅第化和陪葬品的生活化,当然这种真实的

孔子的仁学及现代意义

第1期(总第78期) 2010年2月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an Vocational College Feb .2010No .1(Serial No .78) 摘 要:孔子建构的仁学体系对于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作者试图从仁的基本内涵,仁的调节范围,为仁的方 法,仁的实践,为仁的境界,为仁以和几个方面来分析仁学的建构,并说明仁学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仁学在处理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孔子;仁学;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270(2010)01-0009-04 收稿日期:2010-01-11 作者简介:王 晓(1983—),女,重庆市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科技哲学硕士研究生; 侯 伟(1988—),女,山东莒县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刘 星(1977—),男,江苏邳州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科技哲学硕士研究生。 孔子的仁学及现代意义 王 晓1 侯 伟2 刘 星3 (1,3.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2.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坏乐崩”的社会里,这样的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也促使了孔子在面对经济、政治、道德、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都处在大破坏、大崩溃之中时,思考原有的、先在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已经不适应当时现实的需要,为了寻找一种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孔子提出了自己的仁学。 1 仁学的建构 孔子是儒学创始人,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仁学体系。仁的概念在孔子以前已经出现,但以“仁”来说明其学说并以此统属其整个思想体系,却是由孔子开始的。关于仁学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的: 1.1 仁的基本内涵 在《论语》中提到仁的地方有109处,我认为仁的基本内涵在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要求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强调人有爱和尊重的需求。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 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后来成为整个儒家文化的中心范畴。仁爱思想体系的产生,在理论上是对旧时完全非人性的宗法等级秩序的合理性否定。对统治者来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 民以时”(《学而》) ① ,应当为其指南。孔子拥护宗法等级制度,但他的确看到这一制度需要进行修补,需要以仁爱的形式来修饰社会等级秩序的内容。这既合乎个人,也合乎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 1.2 仁的调节范围 孔子在建构仁学体系时,要求整个社会以血缘宗法为基础,保存、建立一种严格等级秩序又体现“仁爱”精神的社会关系。孔子试图通过血缘纽带建立一套普适于整个社会的普遍必然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孝”、“悌”通过血缘从纵横两个方面把氏族关系和等级制度构造起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 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② 。君子“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国与家联系起来,国就是大的家。《大学》演绎为,君子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突出了仁爱的等级差别思

孔子的丧祭思想研究

2012年10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Oct.,2012第30卷第5期JOU 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MU SI U NIV ERSI TY Vol.30 No.5 孔子的丧祭思想研究 何 丹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 要]本文对 论语 、 礼记 中孔子有关丧祭的语录进行了研究,认为其主张为敬哀为本、丧祭有度和推崇三年之丧。孔子这种 慎终追远 的丧祭观,与其以礼待之的生死观和敬而远之的鬼神观密不可分,但其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则在于通过丧祭礼仪实现 民德归厚 的政治主张。 [关键词]孔子;慎终追远;丧祭礼仪;民德归厚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2)05-0001-03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昌平陬邑人。他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董仲舒 独尊儒术 以来,其思想更是日渐融为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历朝历代对孔子思想的研究者不乏其人,而对其丧葬思想之专门论述者却为之不多。然生死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丧葬也就自然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对孔子丧葬思想的研究,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先秦丧葬文化都是大有裨益的。 徐中书先生认为,儒在商代就已存在,甲骨文中的 需 ,就是原始的 儒 , 需 正像人在淋浴时水自头顶上冲洗而下之形。这个字的来源则是因为儒为人相礼办丧事、祭祀祖先神灵都必须斋戒。所以, 礼记 儒行 曰: 儒有澡身而浴德 。澡身,即沐浴;浴德,即斋戒。可见儒家的前身 儒 ,便是为人治丧相礼的专职人员。儒家继承并将老本行发扬光大,儒家者为人治丧之事也屡见记载。如: 礼记 檀弓下 载: 司徒敬子之丧,夫子相 ;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 ; 有若之丧,悼公吊焉,子游摈由左 。所以总体来说,为人治丧,为儒家专长,抑或为他们的 衣食之端 。 墨子 非儒下 曾描述儒者: 夫夏祈麦禾,五谷既收,大丧是随,子姓皆从,得厌饮食。毕治数丧,足以至矣。因人之家以为翠,恃人之野以为尊。富人有丧,乃大说,喜曰: 此衣食之端。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 论语 八佾 )丧葬礼仪的繁琐,导致了儒者这种专职人员的产生,久成风气,以致时人不请人治丧,会被讥为 不知礼 。如 礼记 檀弓上 云: 杜桥之母之丧,宫中无相,以为沽也。 儒者正是通过丧葬礼仪显示了自己特有的社会价值,而获得特殊的社会地位。由于为安身立命之道,所以儒家对丧葬礼仪的熟知,是其他学派无法比拟的。又因儒家为当世显学,思想极具代表性,故而研究先秦的丧葬思想,儒家首当其冲。又因孔子为儒家创始人,弟子三千,后世儒者多受业,所以孔子的丧葬思想是我们需要首先且重点了解的。 一、具体主张 1.敬哀为本 敬哀为本 ,指 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 论语 子张 )有关祭礼,孔子曰: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 吾不与祭,如不祭 。( 论语 八佾 )即祭祀祖先或神灵时,就像真的感受到他们在接受祭祀;自己没有亲自参加祭祀,就像没有举行祭祀。这里强调祭祀的过程和祭祀者内心的感受。有关丧礼,在答林放问礼之本时,孔子曰: 大哉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论语 八佾 )可见于丧礼,比之于仪节的完备,孔子更重视哀情的流露。所以,曾子曰: 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 论语 子张 ) 礼记 檀弓上 亦云: 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以至于面对 临丧不哀 的事情,孔子发出 吾何以观之哉? ( 论语 八佾 )的感慨。 孔子之哀,不限于亲近之人,还延及有丧之人。如: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 论语 述而 );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 论语 子罕 ); 见齐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 ( 论语 乡党 );参加丧礼,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 论语 述而 )。即孔子同居丧者共餐,因居丧者之哀而哀,而没有饱食畅饮的欲望;看见穿齐衰孝服的人,不论亲近的,还是年少的,都必然站起来,走过的时候,也必定加快脚步;在车中遇见拿着送 1 [收稿日期]2012-09-12 [作者简介]何丹(1986-),女,四川广元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先秦史博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