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中历史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01知识管理

知识点1“推恩令”的实施

原因:西汉初,________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的________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汉武帝采纳________的“________”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________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其他措施:汉武帝还建立________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________、________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作用: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知识点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背景: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________”的政策,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________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在长安兴办________,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影响:从此,________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知识点3盐铁专卖

目的: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措施:汉武帝把_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还在全国各地设________,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________。

作用: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________基础。

知识点4北击匈奴

背景:秦末汉初,蒙古高原的匈奴族在首领________的率领下统一了蒙古高原,并不断南下袭扰。汉初由于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________”。

概况:________组建强大的骑兵队伍反击匈奴,在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后地区后,汉军继续北上出击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学派大将________、________出击匈奴。匈奴经过________,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开始西迁。

影响: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________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02基础过关

知识点1“推恩令”的实施

1.西汉初年,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两股势力是()

A.朝中大将和地方官吏B.诸侯王和豪强地主

C.朝中大将和豪强地主D.诸侯王和宦官势力

2.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时,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这种状况是由谁造成的()

A.汉高祖B.汉文帝

C.汉景帝D.汉武帝

3.汉武帝时期,中央设立的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地主及其子弟的官吏是()

A.御史大夫B.刺史

C.太尉D.司隶校尉

4.如图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单位:万人),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以德化民,勤俭治国B.罢兵归农,休养生息

C.颁推恩令,削爵夺地D.减轻刑罚,裁减官员

知识点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董仲舒语),人君无法维持统一。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百家争鸣

C.设立太学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莘莘学子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梦想。汉武帝时,学生可进入当时哪一最高学府接受教育()

A.私学B.太学

C.军机处D.国子监

7.《汉武的帝国》一书中写道:“从此,中华帝国有了国家意识形态,也有了恒定的核心价值。帝国作为一种制度,也才稳定地延续了两千多年。”其中的“核心价值”指()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D.佛教思想

知识点3盐铁专卖

8.公元前118年,汉武帝进行货币改革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圆形方孔半两钱B.五铢钱C.铲币D.刀币

9.汉武帝刘彻的文治武功彪炳青史,永秉春秋,其中为他的文治武功提供雄厚财力支持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兴办太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知识点4北击匈奴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是()

A.窦固、窦宪B.卫青、霍去病

C.蒙恬、霍去病D.卫青、窦固

1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西汉时期迫使匈奴单于仓皇遁逃,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的战役是()

A.漠北战役B.漠南战役

C.巨鹿之战D.长平之战

03能力提升

12.“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A.削弱了王国势力

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13.“贤良对策治春秋,抑黜诸家孔孟求。儒术推明官学校,茂才时逢盛根由。”这首诗歌中的场景开始于()

A.秦始皇统治时期B.汉武帝统治时期

C.汉高祖统治时期D.春秋战国时期

14.一朝的统治思想影响着王朝的兴衰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现经济集中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护“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黄朴民《“大一统”之梦——秦汉

政治文化的时代精神》

(1)材料一中被秦始皇“应用到全中国”的法家学说源自谁的主张?列举一项秦始皇“应用”法家学说的具体措施。

(2)材料二中汉武帝为“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采取了怎样的举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为了有效地维护“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还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统治者确定统治思想时会考虑的主要因素。

15.观察如图所示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图二图三

注:图一:为西汉铜币五铢钱,字体清晰,重量实为五铢,不易盗铸。

图二:为西汉郡国齐国的铁官使用的封泥,是检验产品的证明。

图三:为西汉盐官、铁官分布图。

(1)材料一中三幅图片的内容和哪位皇帝在哪方面的措施有关?

(2)这方面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材料二: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3)根据以上材料,归纳汉武帝的主要功绩。(两点即可)

04直击中考

16.(聊城中考)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汉武帝采取的下列措施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

A.派张骞出使西域B.设置“十三州部”

C.颁布“推恩令”D.反击匈奴

17.(台州中考)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此建议()

①主张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②使太学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

③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统

④使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④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知识管理

1.诸侯王豪强地主主父偃推恩皇帝刺史地方官吏豪强 2.无为而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忠君守礼太学儒学 3.铸币权五铢钱盐铁官物价经济 4.冒顿单于和亲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漠北战役大一统

基础过关

1.B 2.A 3.B 4.C 5.D 6.B7.A8.B9.D 10.B 11.A

能力提升

12.A13.B

14.(1)韩非。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回答具体内容也可),实行严刑峻法或法律非常严苛、刑罚残酷。(2)答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的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3)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4)维护统治;促进社会发展。

15.(1)汉武帝,经济方面。(2)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3)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对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直击中考16.C17. B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下面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君权的因素,汉武帝( C )

A.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B.推行分封制

C.颁布“推恩令”

D.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2018苍溪模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材料体现了的主张。( B )

A.董仲舒

B.主父偃

C.李斯

D.姜子牙

3.“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D )

A.削弱了王国势力

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4.(2018邹平模拟)汉初刘邦大封刘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想以此确保刘家天下,但汉武帝却要“削藩”,其主要原因是( D )

A.为了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为了进一步充实国库,发展国家经济

C.国家已经强大,不再需要诸侯国的保护

D.诸侯王势力膨胀,直接威胁到中央集权

5.汉武帝时,为了打击地方上的土豪地主与官府勾结,欺压百姓,为非作歹等不法行为,创立了什么制度( A )

A.刺史

B.推恩令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盐铁专卖

6.“统一思想,归本儒家,让大家有共同的目标,致力于共同利益。”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D )

A.焚书坑儒

B.实行郡县制

C.颁布“推恩令”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7.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A )

A.巩固大一统王朝

B.推行新儒学教育

C.排斥法道诸学说

D.加强对官吏控制

8.汉武帝时,在长安上太学的学生不将其当做教材的是( D )

A.《诗经》《尚书》

B.《礼记》《易经》

C.《春秋》

D.《韩非子》

9.下列对如图所述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A.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汉高祖

B.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汉武帝

C.标志着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D.是由董仲舒提出的

10.张老师在讲授《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出示了两幅图片(如图)。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 B )

A.太学是最早的私学

B.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C.汉武帝首创殿试

D.太学生通过钻研八股,求取功名

11.小明同学的家中珍藏着一枚五铢钱,小明不明白它的历史。请你替小明判断一下它始铸于什么时期( D )

A.西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始皇时期

D.汉武帝时期

12.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下列属于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是( B )

①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②实行“推恩令”③盐铁权收归中央、统一货币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⑤北击匈奴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1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

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 C )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光武帝

14.(2018阜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图一为西汉铜币五铢钱,字体清晰,重量实为五铢,不易盗铸。

图二为西汉郡国齐国的铁官使用的封泥,是检验产品的证明。

图三为西汉铜瓦纽“海盐右丞”印。

(1)上面三幅图片内容和哪位皇帝在哪方面的措施有关?

(2)这方面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材料二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3)根据以上材料,归纳汉武帝的主要功绩。(两点即可)

答案:(1)汉武帝;经济方面。

(2)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对汉

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15.汉武帝继位后,因汉文帝、汉景帝的“文景之治”,天下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但这只是表面的祥和,时局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汹涌。汉武帝深知自己是坐在火山口上。

【“守业难”之王国问题】

材料一同姓王引起的藩国危机

(1)为了解决藩国危机,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请指出这一措施的高明之处。【“守业难”之思想不统一】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2)材料二中“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学说?汉武帝根据这一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实行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的措施对封建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试用一句话评价汉武帝。

答案:(1)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使封国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不费一兵,就巧妙地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2)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实现思想上“大一统”);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3)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本课包含四个子目内容:“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和北击匈奴。这四目内容是基本平行的并列关系,第一目“推恩令”的实施叙述了汉武帝巩固统治的一个重要措施,这一措施打击了诸侯王势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治。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讲述了这一思想措施提出的背景、内容及实质。第三目盐铁专卖,介绍汉武帝主要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和这一措施的作用和影响。第四目北击匈奴,介绍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史实。由于行之有效的措施的推行,西汉大一统王朝得到了巩固。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政策措施是本课重点。关于“推恩令”的实施问题,需要联系汉朝初期铲除异姓王、分封刘姓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景帝时,曾发生诸侯王对抗中央的叛乱。汉武帝时,既要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又要维持刘姓势力集团的稳定,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推恩”之计,层层推及皇家恩德进行再分封,这就使那些多层分封后的小小诸侯国完全失去与中央对抗的能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重点也是难点。学习这一目可以联系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学说作为显学的流行发展和西汉初期所采取的“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军事方面结束了分裂,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但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统一的指导思想,这样建立维护统一的主流思想就成为当务之急。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观点,把儒家学说中的忠君守礼思想改造成为巩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以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把培养儒学人才的太学与进入仕途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与秦始皇“焚书坑儒”做法不同,但其根本目的一致,都是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方面的盐铁专卖等政策,要联系诸侯王以及地方豪强势力等由于经济实力的发展而导致政治野心膨胀,汉武帝采取各种手段来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改善国家财政状况,稳定国家经济形势。这也是为巩固大一统王朝而采取的措施。

军事方面的北击匈奴,要从北击匈奴的背景、涉及人物及重要战役、成果等方面来掌握。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标志着汉朝对匈奴关系的重大转变,由守转攻,掌握了军事上、政治上的主动权,且成绩辉煌。匈奴从此无法与西汉抗衡,力量极度削弱。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与汉武帝时期的繁荣和强盛是分不开的,反击匈奴的胜利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宁,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和民族之间的融合。

1.直观图示法。在学习“推恩令”时可以制作示意图:假如一个诸侯王拥有的封地如图(a)这样大,他有五个儿子,根据汉朝的“推恩令”,他的嫡长子的封地就变成了如图(b)的阴影部分,以此可以形象地说明“推恩令”的作用。

图(a)图(b)

2.对比分析法。在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可以对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虽然做法截然不同,但两者的目的都是加强思想统治。

3.情境再现法。根据史实,自编课本剧,扮演历史人物,演绎历史故事。如在学习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势力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主父偃、梁王、梁王子弟等,通过编写表演历史剧加深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原因、具体做法及结果的认识与理解。在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也可让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董仲舒及道家、法家代表人物,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事进行辩论。

诗词导入

出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中提到了我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封建帝王,我们已经学过了秦始皇,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汉武帝的风采。

问题导入

你知道董仲舒吗?为什么他的陵墓叫作“下马陵”?西汉时期的“太学”和我们今天的大学是一回事吗?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共同学习这一课,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知识点一“推恩令”的实施(教材P58)

1.历史背景

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被封王侯的皇室刘姓子孙,不仅祸害一方、鱼肉百姓,而且时时威胁中央集权,成为尾大不掉的官方利益集团。汉景帝采取“削藩”的策略,引发了“七国之乱”。虽然叛乱被平定,但王国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汉武帝反复思索,决定采用软性措施,削减各方诸侯的势力。

2.政策内容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正月,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各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

3.丰厚回报

汉初规定,只有诸侯王的嫡长子才能继承王位,其他王子则落魄流离,甚至归于庶民。“推恩令”颁布后,一时欢声雷动,诸侯庶子们对皇帝感恩戴德。这样,实力强大的诸侯王国越分越小,成为受郡县管辖的小侯国,不能再强征暴敛,也不会再出现地方对抗中央的紧张局面。制度化的官方亲族利益集团,从此淡出历史舞台。

知识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材P58)

1.历史背景

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2.提出及实施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臣民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提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汉武帝赏识。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知识点三盐铁专卖(教材P59)

1. 五铢钱的铸行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铸造五铢钱,这是货币形制的重要改革。五铢钱轻重大小适中,在此后700多年间一直是社会上流通的主要货币。五铢钱的铸行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汉代盐铁专卖制度

汉初开放民营盐铁,使经营盐铁的商人富比王侯。汉武帝时期,由于政治、军事及财政上的需要,开始实施煮盐、冶铁及铸钱等手工业全部官营和禁止私营的政策,并在产盐和产铁的地方,分设盐官和铁官进行管理。盐专卖采取在官府的监督下由盐民生产,官府定价收购,并由官府运输和销售。铁专卖采取官府统管铁矿采掘、钢铁冶炼、铁器铸造和销售等一切环节。盐铁官营制度为汉代的文治武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也使农民收入减少、负担加重。

知识点四北击匈奴(教材P60)

河西之战

河西即现在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河西,又称河西走廊。它为内地至西域的通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时它仍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对汉朝的侧翼构成威胁。汉廷为了打通通西域的道路和巩固西部地区,遂决定展开河西之役,为此,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委派青年将领霍去病出征河西匈奴军。

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霍去病率精骑万人出陇西,越乌鞘岭,进击河西走廊的匈奴。他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法,长驱直入,在短短的6天内连破匈奴五王国。接着翻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大黄山)千余里,与匈奴军鏖战于皋兰山下,连战皆捷,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多人,凯旋而还。同年夏天,汉武帝为了彻底聚歼河西匈奴军,再次命令霍去病统军出击。为了防止东北方向的匈奴左贤王部乘机进攻,他又让张骞、李广等人率偏师出右北平,攻打左贤王,以策应霍去病主力的行动。

这一次,霍去病率精骑数万出北地郡,绕道河西走廊之北,迂回纵深达1000多公里,远出敌后,由西北向东南出击,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大破匈奴各部,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与河西匈奴主力展开决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地区。汉廷在那里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移民实边戍守生产。

1.汉武帝像(教材P58)

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那一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

2.五铢钱(教材P59)

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也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货币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朝在中原开始发行五铢钱,此后几百年间,除了中间有些小的变动(例如王莽统治时期)之外,五铢钱通行天下。

五铢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上面铸着“五铢”二字。“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因此所谓“五铢”实际上很轻。

3.汉代耧车(模型)(教材P59)

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播种机械。西汉初年,赵过发明了耧车,这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一人在前面牵牛拉着耧车,一人在后面手扶耧车播种,一天就能播种一顷地,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汉武帝曾经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先进的播种机,还改进了其他耕耘工具,提倡代田法,对当时农业生产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据东汉崔寔(shí)《政论》的记载,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即三脚耧。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填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这个耧车的模型是根据山西平陆新莽时期壁画中的播种图,并参考元代王祯《农书》及南阳地区早期三脚耧车复制的,现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当时的农民见经商容易致富,也纷纷弃农经商。《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教材P59)

[答案] 经历了长期战乱后的国家,首要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如果农民纷纷弃农经商,就会粮食缺乏,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但是长期过度强调重农抑商,也会抑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后果。

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想一想:这与汉武帝强化中央权力有什么关系?(教材P61)

[答案] 汉武帝即位以后,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削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正统思想,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军事上北击匈奴,使汉朝边疆地区得以安稳。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汉王朝的影响力远达少数民族地区,以中原汉文化为核心的汉王朝版图得以拓展。

1.材料分析(教材P61)

(1)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2)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答案] (1)西汉初期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

(2)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推恩”的建议,让诸侯王推及皇家恩德,把土地再分封给自己的子弟。这样,王国的数量大大增加,而管辖的土地和人口越来越少;汉武帝还采取措施,取消了许多诸侯王的封国和土地,剥夺他们的爵位,从政治上消除了诸侯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

2.请根据以下两幅图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什么内容?(教材P61)

[答案] 秦始皇:对敢于评议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杀,没有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汉武帝:把儒学立为正统思想,在京师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让他们能够进入仕途成为王朝的维护者。《汉代讲经图》中“经”主要是指儒家典籍。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1. 知道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2.知道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对于巩固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有着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的局面。汉武帝是如何强化中央权力的呢?他所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 一.“推恩令”的实施 材料研读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回答:汉武帝有何烦恼呢? 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 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威胁朝廷的统治,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推恩令”的实行,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那“推恩令”妙在何处? 通过“推恩”这种相对和缓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了,无力与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反而对皇帝感恩戴德。这样,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解决了王国问题,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在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研读 西汉初年,诸子百家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汉武帝又为何而烦恼呢? 汉朝初年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怎么实现思想一统于皇帝呢?董仲舒给汉武帝出了一条妙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这里的“罢黜”是指“贬低并排斥”,并不是禁止其他学说的存在。这点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有区别的。那么,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究竟好不好? 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汉武帝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儒家学派的发展。 不好。这种办法太专制,缺乏民主,不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不利于科学文化的蓬勃发展,一花独放不如百花齐放。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学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为了贯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思想,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办法? 汉武帝还在长安设立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思想文化专制的一种表现,束缚了人们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01知识管理 知识点1“推恩令”的实施 原因:西汉初,________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的________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汉武帝采纳________的“________”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________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其他措施:汉武帝还建立________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________、________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作用: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知识点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背景: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________”的政策,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________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在长安兴办________,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影响:从此,________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知识点3盐铁专卖 目的: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措施:汉武帝把_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还在全国各地设________,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________。 作用: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________基础。 知识点4北击匈奴 背景:秦末汉初,蒙古高原的匈奴族在首领________的率领下统一了蒙古高原,并不断南下袭扰。汉初由于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________”。 概况:________组建强大的骑兵队伍反击匈奴,在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后地区后,汉军继续北上出击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学派大将________、________出击匈奴。匈奴经过________,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开始西迁。 影响: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________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02基础过关 知识点1“推恩令”的实施 1.西汉初年,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两股势力是() A.朝中大将和地方官吏B.诸侯王和豪强地主 C.朝中大将和豪强地主D.诸侯王和宦官势力 2.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时,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这种状况是由谁造成的() A.汉高祖B.汉文帝 C.汉景帝D.汉武帝 3.汉武帝时期,中央设立的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地主及其子弟的官吏是() A.御史大夫B.刺史 C.太尉D.司隶校尉 4.如图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单位:万人),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有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导学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标要求】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学习目标】 1. 掌握汉武帝为巩固国家“大一统”在政治、思想、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2.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评价汉武帝,初步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分析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认识到这一局面是西汉王朝强盛的顶点,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 评价汉武帝 【学习过程】 本课内容设计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上的大一统”,第二部分为“思想上的大一统”,第三部分为“经济上的大一统”,第四部分为“评价汉武帝”。 一、政治上的大一统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史记?平津候主父列传》(1)材料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

(2)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思想上的大一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1)根据材料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经济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 四、评价汉武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课题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程标准: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材分析(主要内容、地位): 内容上,本课包括“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四个子目,分别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四个方面介绍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作用。 地位上,汉武帝统治时期是中华民族巩固统一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本课是第三单元的中心课,上承秦统一中国以及西汉初年的情况,下启丝绸之路,对于秦汉四百多年大一统的历史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盐铁专卖、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探讨这些措施的目的和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 阅读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图片、图表、地图、文字史料,增强历史分析能力,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学会分析、归纳材料,并培养论从史出的史观。 通过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政策改革与调整,认识改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政治观念和思维方式,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感受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董仲舒、卫青、霍去病等人的杰出才能,了解历史人物对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重点: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方面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其作用。突破方法:通过材料分析,学生认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背景。从背景和目的入手,教师带领学生逐次分析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而采取的各项措施及产生的作用。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突破方法:学生以表演历史课本剧的方式,走近历史,在表演中理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用意和措施。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单选 1.为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汉武帝实行的“大一统”政策不包括() A.实行“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势力 B.废除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 C.统一货币促进经济发展 D.抗击匈奴保卫边疆 2.考古学家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多枚五铢钱,据此推断,此墓的主人最早生活在下列哪一时期() A.商朝B.春秋C.秦朝D.西汉 3.史书记载:“主父偃上书日:‘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令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的“上”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请你判断下列事件与他有关的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4.(2017秋?海淀区期末)“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推恩之令”() A.扩大了汉朝的疆域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C.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5.汉武帝“罢黜百家”中的“百家”是指() A.道家和兵家B.法家和墨家 C.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D.诸子百家 6.“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推进大一统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7.下列促进大一统局面形成的措施属于思想方面的是() A.统一铸币、盐铁官营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兴办太学

D.颁布“推恩令”,重视人才 8.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 2 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从哪一皇帝一开始()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9.“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A.削弱了王国势力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10.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起子弟”;采纳董仲舒的二减一,“罢免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个体目的是() 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B.繁荣思想文化 C.扩大地方权力D.强化大一统 11.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民族交往融合的重要舞台。以下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汉与匈奴和亲B.文成公主出嫁 C.实行改土归流D.设立驻藏大臣 12.他和卫青在漠北战役中打败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 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这短短的八个字,因为出自他之口而震撼人心,永远 刻在了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这里的“他”是指() A.蒙恬B.主父偃C.霍去病D.王昭君 1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 A.汉高祖B.汉景帝C.汉武帝D.汉光武帝 14.张老师在讲授《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出示了两幅图片(如图).对这两幅图片的 解读,正确的是()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营,统一铸币等,并分析其影响。2、知道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等活动,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通过分饼的形式理解推恩令,学会运用比较法评价秦皇与汉武的历史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汉武帝“大一统”使西汉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之一。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祖国的责任感,激励学生学习汉武帝的开拓创新精神。【教学重点】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所采取的

一系列措施及其作用。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创设历史氛围,让学生了解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的背景、内容、影响。【教学难点】理解及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突破方法通过课本剧《朕很是不服》理解措施及意义;通过讨论,正确评价汉武帝大一统的作用。【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再现历史氛围,感知历史、分析、解决问题。学习方法2、史论结合:阅读原始文字、重要史料,获得有效信息,依据史实,得出正确的结论。3、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汉武帝、秦始皇,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理解杰出帝王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4、对比归纳: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政治、思想、经济上的异同,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播放《汉武大帝》片头视频。2.教师导入:视频中他是谁?为什么说他建立了一个

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为什么说他给一个族群傲立千秋的自信?他做了哪些事情使得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下面请同学们完成自主导学的任务一。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创设情境:汉武帝刘彻即将满16岁时,父皇汉景帝病逝。转眼间,他便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成为了大汉帝国的统治者,从此,如何治理国家便成为他日夜苦思的重要问题。当西汉王朝步入一个需要雄才大略领袖的时候,他能承担历史的重任吗?他又会遇到哪些难题呢?一、朕很是烦恼政治烦恼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谋以逆京师。阅读材料思考:汉武帝有何烦恼呢?下面请大家为汉武帝排忧解难,制

七年级上册 历史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知识点背诵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2.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削爵夺地除国、刺史制度。 ①实施“推恩令”: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②借口削爵、夺地、除国,镇压诸侯的叛乱。 ③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作用: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维护了国家统一。 2)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董仲舒) 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学确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思想成为大一统精神支柱; ②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作用:实现了思想上大一统;使儒家忠君守礼思想成为大一统精神支柱;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推崇,对以后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产生了深远影响; 3)经济上:①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③全国范围内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④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作用:(1)中央政府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稳定了经济形势 (2)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为汉武帝巩固国家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4)军事上:北击匈奴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是汉朝对抗匈奴的高潮。 作用:漠北战役后,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境的威胁,巩固了西北边疆,从军事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王朝。 3.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意义: (1)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2)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汉王朝的影响力远达边地少数民族地区,以中原汉文化为核心的汉王朝版图拓展。 4.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大一统的认识 (1)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君主,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秦皇汉武成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2)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 (3)国家统一是秦汉时期历史的突出特征。 (4)政治稳定国力强大,经济文化繁荣,加强教育人才培养,是国家民族强盛的基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核心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它的关键在于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统一措施,经济方面采取的政策。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2.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在掌握以上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3.认识到我国的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难点:如何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他是是汉朝的第7位皇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惠帝刘盈的侄孙子(刘盈为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高祖的重孙子。公元前157年生于长安,4岁时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你知道这位汉朝皇帝是谁吗?(生回答) 教师:对,他就是汉武帝刘彻。他在位时期,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展示: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问题:什么是大一统? 展示:“大一统”就是实现对全国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有效统治。 问题: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从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 教师: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 展示: 文帝和景帝在位时奉行黄老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之治,出现了仓禀(lǐn)丰实,府库饶财的局面。但是,由于朝廷的无为放任,诸侯骄恣(zì),豪强坐大,商业地主侵渔细民…… ——《汉书·董仲舒传》白话文问题:汉武帝是怎么解决“诸侯骄恣,豪强坐大”这一问题的? (指导学生看书55页正文第一段) 展示:实行“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教师: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变式训练 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营,统一铸币等,并分析其影响。2、知道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等活动,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通过画图的形式理解推恩令,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明确一个道理:经济发展史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人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解及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共同电视剧的片头曲。(多媒体播放《汉武大帝》) 过度:视频中提到的有三句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为这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里的“他”指的是谁呢?是汉武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共同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讲授新课 教师:何谓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当时他面临着很多问题和烦恼。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找出汉武帝的烦恼。 (多媒体展示) 资料一: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烦恼: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统治)。 过渡:汉武帝即位以后,一直思索彻底清除高祖遗留的诸侯王问题。大臣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计策,帮助皇帝解除了烦恼? 一、政治:实行推恩令 1.主父偃献计,实行推恩令。 教师:汉武帝吸取汉景帝的经验教学,采用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请同学们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汉武帝说此计甚妙,妙在何处? 学生:规定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 学生:实行推恩令使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诸侯国,王国势力缩小,从此再也无力对抗中央,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又对皇帝感恩戴德,变成了中央集权的拥护者。 教师:推恩令的实行,实际上是一种化零为整,分而治之的策略。请看示意图:假如一个诸侯王拥有封底如左图大小,他有四个儿子,根据汉朝的推恩令,他的封地就变成了右图,。这样,诸侯王的封地和以前想比变小了。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就巧妙的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所以说甚妙。除了实行推恩令,还用什么办法削弱诸侯国势力? 学生:寻找借口,酎金夺爵。此后,还以种种罪名废去一些诸侯。 教师:到汉武帝末年,汉初所封王国铲除殆尽,长期困扰汉朝皇帝的诸侯王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真可谓削夺众诸侯,推恩一妙计。不费多少力,再现大一统。

初一年历史上学期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初一年历史上学期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上:①采纳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②强化监察制度设立刺史,建立刺史制度(13州部),监视地方官吏、豪强。 影响: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思想上:①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②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最高学府),地方设立官学,推行儒学教育。 影响: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实现了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 3、经济上:①铸币权收归中央;②盐铁官营、专卖;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影响: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4、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是对抗匈奴的高潮。 影响: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影响: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秦始皇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①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 君主;②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③“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列表比较汉武帝和秦始皇对儒学的态度: ★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统治时期,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和专卖,增加财政收入;③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中央集权空前加强;④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加强西域和中原的经济文化父流。汉武帝是我国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人教版精编七年级上册历史d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十二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1.列出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并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正确评价汉武帝, 培养一分为二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3.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 的任务。 教学难重点 1.“汉武帝的大一统”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的局面。汉武帝是如何强化中央权力的呢?他所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大汉天子》主题曲——守业更比创业难 讲新 学习目标 1.列出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并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正确评价汉武

帝,培养一分2.为二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自主学习 1.“推恩令”的实施、 西汉初,__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的豪强地主_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汉武帝时怎么处理的呢,汉武帝找来主父偃商议下面我们看情景再现 主父偃:陛下十万火急召臣,有何要事 汉武帝:爱卿可知晁错为何而死 主父偃:为先帝削藩而死。 汉武帝:先帝为何要冒死削藩? 主父偃: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国君对他们是很容易控制的。但自高祖以,有的诸侯竟然拥有几十座城池,土地方圆上千里。天下形势平稳时,他们就容易奢侈骄横形势急迫时,则依仗他们的强大,联合起反叛朝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知识点归纳总结、教材习题解答

第十二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知识点归纳】 一、措施 (“推恩令”解决的是王国的问题,刺史制度解决的是地方官吏、豪强子弟势力的问题,不能混淆)对罢黜百家,尊儒术的评价: (1)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在当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尊崇儒术的同时对其他各学派思想予以排斥,这实际上是文化专制的表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二、影响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教材问题解答】 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教材P59“材料研读”) 经历了长期战乱后建立的国家,首要任务就是发展农业生产。如果农民纷纷弃农经商,就会导致粮食缺乏,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想一想:这与汉武帝强化中央权力有什么关系?(教材P61“问题思考”) 汉武帝强化中央权力,加强了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统一领导,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为西汉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1、材料分析(教材P61“课后活动”)

(1)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中央。 (2)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2、根据以下两幅图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什么内容?(教材P61“课后活动”) 秦始皇焚书坑儒,打压儒家文;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极力推崇儒家文化。《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了解东汉的建立。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了解文景之治,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了解东汉的建立。 2.通过探究“汉武帝面临的危机”、“推恩令妙在何处”等问题,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和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猜猜他是谁?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教师: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位皇帝是谁?就是他,汉武帝,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千古一帝。 教师:同学们请看,这是汉武帝的档案。 展示: 中文名:刘彻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西汉都城长安 出生日期:公元前156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87年 职业:皇帝 主要成就:…… 教师:这不是一份完整的档案,同学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汉武帝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今天,让我们带着疑问,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起领略大汉天子的魅力与风采。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展示: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16岁登基,在位54年。他下诏,令各郡县推举人才,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通过这样的考察,他发现了一大批像董仲舒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他还破格录用人才。如出身贫寒的主父偃因才能受到汉武帝赏识,一年内竟被升官四次,出身于奴仆的卫青也官至大将军。 学生:汉武帝是一位重视人才、任人唯贤、有作为的皇帝…… 教师:汉武帝重视人才善于用人,正是这些人为后来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开创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9-2020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案(含答案)

2019-2020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案(含答案) 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目的与影响。 【过程与方法】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延续和巩固。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和对历史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政治局面形成的物质基础,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学习重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政策措施,评价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学习难点】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学习过程:自学提纲 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 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 3、基础巩固题。(7') 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西汉达到鼎盛时期是谁统治时期? 2)、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3)、说出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4)、说出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呢?

5)、在军事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呢? 4、师生共同探究(12') (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2') (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 1.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西汉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西汉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的作用 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西汉王朝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从此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 4.某校七年级(1)班在学习本课时,同学们对汉武帝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进行了讨论,请你参与进来,共同完成。 第一组:捍卫皇权 针对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削弱地方封国的策略。 (1)主父偃为皇帝提出了怎样的削弱地方势力的建议?效果怎样? 第二组:知识归纳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填写汉武帝在位时期,在政治、思想、文化上采取的措施。 活动总结 (3)通过探究,你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意义? (1)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无力与中央抗衡。 (2)①收归中央②五铢钱③官营④罢黜百家⑤太学⑥卫青 (3)汉武帝时期,西汉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五、〔课堂小结〕:(2')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方面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2.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目的与影响。 3.感知汉武帝为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学习重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学习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推恩令”的实施: 1、背景:西汉初,________势力强大,独霸一方。地方的____ ____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措施: ①采纳的“________”建议,使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②建立________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3、作用: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中央对的控制。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西汉初,统治者奉行“_____ ___”的政策,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2、措施: ①接受“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把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__________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②在长安兴办________,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3、影响:从此,________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三、盐铁专卖: 1、背景:私人铸币还没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豪强控制了国家的命脉。 2、措施: ①把________ 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 __。 ②在全国各地设_______ _,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 3、影响: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________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交流,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合作探究: 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评价汉武帝? ●课堂练习: 1.汉武帝时,中央设立的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地主及其子弟的官吏是( ) A、锦衣卫 B、刺史 C、太尉 D、节度使 2、从人类诞生到今天,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统治地位,都非常注重加强思想领域控制。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听取了哪位人物的建议() A、孔子 B、李斯 C、韩非 D、董仲舒 3、为了宣扬封建正统思想——儒学,西汉时期出现了国家举办的学校,并成为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它是()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本课重点识记内容 汉武帝大一统措施: 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推恩令和刺史制度。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经济上:1、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3、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汉武帝大一统的影响: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了鼎盛时期。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预习提纲 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一)背景 政治:西汉初实行,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思想:汉初实行“”,诸子百家学说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经济: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 (二)措施 1.政治上: ①采纳的建议实施“”,诸侯国越来越多,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②建立,代表朝廷监视地方。 作用: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2.思想上: ①接受的建议“,”,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②在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为教材。作用: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3.经济上: ①把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②设置盐铁官,实行 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④汉武帝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二、大一统措施的影响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 三、评价汉武帝 ①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解决巩固了大一统王朝,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②晚年决策失误,为国家带来重大损失。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知识梳理 一、“推恩令”的实施 背景:诸侯势力强大,生活骄奢淫逸,政治公开反抗朝廷,甚至企图谋反。地方豪强地主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