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一)汉武帝的大一统

1、原因:

(1)客观原因:西汉初年几位皇帝的努力,实行修养生息政策。如:文景之治;

(2)主观原因:汉武帝自身的雄才大略。

2、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1)政治上:七上P68

①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②鼓励推荐人才,破格录用有才能的人。(大大改善了用人制度)

(2)思想文化上:七上P69

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

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注:以上措施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经济上:七上P72、74

①兴修水利,亲治黄河,推广进步的农业技术,限制大商人的活动。(使农业生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②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4)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有利于北方边境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七上P78-79

(5)民族交往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汉朝的兴盛)七上P82-83

3、意义: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我国封建社会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

(二)评价汉武帝

1、功:他在汉初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西汉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在位期间,西汉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顺应建立统一国家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他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意义重大。汉武帝开拓的疆域,为今天中国的疆域奠定了基础。

2、过:汉武帝晚年好大喜功,连年用兵,国力耗损。

3、总评: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三)丝绸之路

1、概念: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到达西亚,再转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就是丝绸之路。

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3、在促进中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它不仅是中外经济的交流通道,还是中外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①商品流通:

A、中国输出的商品有丝织品、铁器、丝绸等;

B、输入的商品有良马、香料、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桃等。

②科技文化交流:

A、中国外传的科技文化有冶铁和凿井技术等;

B、传入的有佛教、魔术、乐舞、雕塑等。

(2)作用: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及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备战】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按课标分解 中国古代史 汉武帝大一统

汉武帝大一统 一.选择题 1.(2013·广东珠海卷·43)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始于西汉时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哪一项建议 ( ) A.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行推恩令加强集权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D 2.(2013·河北卷·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下列选项与汉武帝有关的是 ( ) A.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B.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C.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 D.创立行省制度 【答案】B 3.(2013·黑龙江齐齐哈尔卷·3)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大一统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4.(2013·广东卷·3)董仲舒认为,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皆绝其道”,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设立太学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D 5.(2013·湖北荆门卷·8)“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董仲舒语),人君无法维持统一。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削弱诸侯国势力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大兴文字狱 【答案】C 6.(2013·浙江丽水卷·7)下表中结论与史实相符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7.(2013·辽宁大连卷·17).2013年5月5日,大连市儒学学会成立,显示出儒学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儒家思想自诞生以来,不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活力,曾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一地位的确立开始于(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答案】B 8.(2013·江苏南京卷·2)汉武帝采取的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铸造五铢钱 C.开通大运河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B 9.(2013·辽宁鞍山卷·3)“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高祖建的政权称西汉。被称作高祖的是( )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答案】C 10.(2013·福建龙岩卷·2)汉武帝为了实现大一统局面,在加强思想控制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实行“推恩令”B.张骞出使西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北击匈奴 二.材料解析题 11.(2013·湖南常德卷·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材料二: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一)汉武帝的大一统 1、原因: (1)客观原因:西汉初年几位皇帝的努力,实行修养生息政策。如:文景之治; (2)主观原因:汉武帝自身的雄才大略。 2、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1)政治上:七上P68 ①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②鼓励推荐人才,破格录用有才能的人。(大大改善了用人制度) (2)思想文化上:七上P69 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 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注:以上措施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经济上:七上P72、74 ①兴修水利,亲治黄河,推广进步的农业技术,限制大商人的活动。(使农业生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②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4)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有利于北方边境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七上P78-79 (5)民族交往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汉朝的兴盛)七上P82-83 3、意义: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我国封建社会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 (二)评价汉武帝 1、功:他在汉初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西汉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在位期间,西汉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顺应建立统一国家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他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意义重大。汉武帝开拓的疆域,为今天中国的疆域奠定了基础。 2、过:汉武帝晚年好大喜功,连年用兵,国力耗损。 3、总评: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三)丝绸之路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指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2、基本线索: 形成(春秋战国)—确立(秦朝)—巩固(两汉)—完善(隋唐)—加强(宋元)—强化(明清) 3、发展过程: 政治上: (1)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2)秦朝(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①皇帝至高无上②中央: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③地方:郡县制 (3)西汉汉武帝的大一统: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5)明朝实行八股取土,加强君主专制。 (6)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思想文化上: (1)战国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2)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科举制度:诞生(隋):完善(唐朝)僵化(明清):八股取士 目的:加强思想专制危害: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5)清朝:大兴文字狱 4、认识:(1)一方面,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2)另一方面,皇权专制极易造成暴政、腐败,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专题二我国古代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关系 一、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1、国家的三个分裂时期: (1)春秋战国。(2)三国东晋南北朝。(3)五代、辽、宋、夏、金、蒙古的并立。 2、统一的几个主要王朝: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2)汉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时期。 (3)西晋的短期统一。(4)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趋向繁荣和安定。 (5)元明清(前期)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的时期。 3、认识: (1)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历史的主流。分裂局面出现的时间远远短于统一时期的时间,而且即使在分裂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并没有间断,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2)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这是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3)历史上统一的实现对我们今天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发展经济实力,为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争取政治优势,为统一创造有利的社会和国际条件;增强军事实力,为统一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古代民族关系 1、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秦:(1)北方:反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进攻。 (2)南方:派兵统一东南、岭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3)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汉:(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解和交往。(2)西汉设置西域教护,新疆归属中央管辖。 (3)陆上和海

秦汉大一统知识点总结

秦汉大一统知识点总结 秦汉大一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秦朝和西汉、东汉时期的汉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政治统一。在这个时期,中国不仅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还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人物。本文将对秦汉大一统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统一六国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集权制国家。他采用了中央集权的制度,推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治改革,统一了货币、文字和度量衡等标准,统一土地制度,实行郡县制。同时,秦始皇修筑了万里长城,修建了兵马俑等众多伟大的工程。 二、秦末的动乱 秦朝在秦始皇死后很快陷入了内外因素的困扰。秦王政权的失序和暴政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抗和起义,其中最有名的是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和项羽刘邦的楚汉战争。同时,秦朝因为长期的战争而积贫积弱,国家财政资源枯竭,导致了社会动荡和天灾频发,最终秦朝灭亡。

三、西汉的建立 西汉是在秦朝灭亡后由刘邦建立起来的王朝。汉高祖刘邦通过 楚汉战争击败了秦朝的将领项羽,消灭了秦朝剩余抵抗势力,统 一了中国。西汉政权在刘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实行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同时采取了察举制培养人才,推行了轻 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国家逐渐恢复稳定。 四、汉武帝的改革 西汉时期最为辉煌的是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推行了许多重要的 改革政策,如推进国土开发、加强军队建设、实施行省制、改进 中央官僚制度等。汉武帝还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立少府、大司马 等部门来对皇帝进行直接统辖。在文化教育方面,汉武帝也倡导 了儒家思想,推行了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汉朝的文化得到了巨 大的发展。 五、东汉的兴衰 西汉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和外部压力等原因,王朝逐 渐衰败。公元9年,王莽发动新朝革命,建立了新朝政权,但很 快被东汉刘秀推翻。东汉王朝在刘秀和刘秘之后继续统治了中国

七年级上《大一统汉朝》说课稿

七年级上《大一统汉朝》说课稿 七年级上《大一统汉朝》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

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

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说课稿 学科:历史说课课题: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我将分别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加以说明: 第一,说教材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是秦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和延续,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因此,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本课前面承接着秦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后面是秦汉在民族、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这就更加印证了大一统是国家繁荣强盛的重要原因。此外,这也为以后学习唐宋元加强巩固中央集权以至明清中央集权达至鼎盛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课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今后中考的必考内容。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能够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一系列推进大一统的主要史实,通过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②能力目标:能够科学运用唯物史观,较为客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通过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3.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七年级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进行评价,这是中国古代史这一学习板块的重点。 重点依据:只有掌握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历史功绩进行较为客观正确的评价。 ②难点:对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进行比较,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 难点依据: 理解这点较为抽象,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大一统的象征。 4.说教材的处理 由于学生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而对待教学重点,我采取理论和事实相结合,做到讲理论用事实来说明,讲事实事例要从中引出所要说的理论,理论通俗,事实生动,而

七年级上册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这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节内容!那么,作为历史教师该在授课前该如何备课呢?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欢迎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一、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

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

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第一册

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第一册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上海外国语大学嘉定外国语学校陈云蕾 【内容主旨】 汉武帝时代是一个辉煌的时代,能人辈出、震烁古今。汉武帝以其雄才大略在政治、思想、经济和民族关系等各方面实施了极其重要的措施,实现并巩固了自秦以来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梦,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教学目标】 知道汉武帝为巩固多民族统一王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做出的措施:推恩令、刺史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通过对文献史料、历史地图等相关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培养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学史思维与习惯;体会“大一统”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任务,认同杰出人物在历史演进中的进步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难点:理解“大一统”。 【教学过程】 环节1:以电视剧《汉武大帝》片头对汉武帝的评价,引发疑问,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2:依据年表,讲述汉武帝登基之前国家就已经存在的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指出汉武帝并不是太平天子,强调汉武帝为巩固统治,渴望从“无为”变“有为”的决心。 设计意图:知道汉武帝面临的问题,体会为了使国家稳固,不致分崩离析,汉武帝渴望改革的决心。通过文献史料、图表的解读,初步感受论从史出的学史

思维。 环节3:汉武帝登基后通过求贤令问策天下,形成大一统的治国理念,在此思想引领下进行大刀阔斧之改革。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达到思想上尊儒的目的(资料附录7)。 设计意图:体会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在汉武帝时代的意义和地位。理解思想上尊儒对巩固大一统王朝统治的作用。 环节4:汉武帝在大一统思想引领下,通过颁布“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等措施,达到政治上推恩集权的目的(资料附录8)。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献史料的解读和梳理,感受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和时代精英们的政治智慧。 环节5:汉武帝在大一统思想引领下,通过改革币制、盐铁专卖等措施,达到经济上权归中央的目的(资料附录9)。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史料的观察,进一步感受史由证来的学史思维与习惯。 环节6:汉武帝在大一统思想引领下,通过对匈奴的三次主要战争,达到疆域上开疆拓土的目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历史地图的观察解读,体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时空变迁。 环节7:出示秦朝疆域和西汉武帝时期的疆域图。观察比较发现西汉在帝国疆域上的开拓,指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巩固,已基本定型。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对比,感受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作为在中国古代史上的意义。 环节8:依据结构板书回顾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所做出的功业,指出一个伟大的帝王背后还有许多谋臣和战将的无私付出,点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设计意图:体会汉武帝的功业在塑造中国政治、思想、经济、疆域方面的作为,点明主旨,升华情怀。 【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_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标要求】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学习目标】 1. 掌握汉武帝为巩固国家“大一统”在政治、思想、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2.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评价汉武帝,初步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分析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认识到这一局面是西汉王朝强盛的顶点,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 评价汉武帝 【学习过程】 本课内容设计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上的大一统”;第二部分为“思想上的大一统”;第三部分为“经济上的大一统”;第四部分为“评价汉武帝”。 一、政治上的大一统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史记•平津候主父列传》(1)材料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 (2)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思想上的大一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1)根据材料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经济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 四、评价汉武帝

初中历史_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设计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一些图片、视频等材料比较感兴趣,有些学生看过电视剧《大汉天子》或读过相关书籍,对汉朝的历史有简单的了解,尤其熟悉汉武帝,对本课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感性积累,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是,这一时期,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分析能力还不高,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方法,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总之,一节生动高效的历史课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效果分析 本节课通过一段视频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积极、愉悦的心情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即创设历史情境,直观再现历史,让学生在其真实的历史场景中感受大一统国家的强大和统一。问题教学法:在讲课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分析法: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材料和文字资料,观察欣赏,分析说明,得出结论,使学生从中获得新知。比较法:列举比较秦皇汉武,学生对两位皇帝有了整体的认识,学习又能记忆犹新,效果比较好。学完新课后有几个温故知新的练习题,学生通过抢答的形势回答,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不错。 检测题的设计上,我选了两种题型,一是选一选,选取了很有代表性的选择题,通过检测来看,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对。二种题型是比一比,秦皇汉武。 速学巧记: 雄才大略汉武帝,善于用人把权集。罢黜百家尊儒术,集权削弱分土地。 举办太学学五经,一统江山到鼎盛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与检测,一些平时上课不听课不回答问题的同学这节课都表现的很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在整个讲课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积极听取评课老师的意见,努力的改进自己,使教学水平向更向层次迈进。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初中历史_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官营等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从引导学生阅读《汉初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对比图表入手,结合相关历史记载,逐次分析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知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任务。 教学重点: “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官营等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教学难点: 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朝巩固大一统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教学方法: 点拨、指导、小组互助合作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下发导学稿,学生根据导学稿知识体系进行预习,完成填空题;搜集有关汉武帝的故事,课堂分享。 教学过程: 一、认定目标,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歌曲《最后的倾诉》 展示: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他是…………

设问:这首歌曲称赞的是哪位帝王?他为什么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二、小组合作,点拨指导 1、什么是大一统? 课件展示,学生了解:中央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统一的领导,形成中央集权的局面,这就是“大一统”。 板书:大一统分为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统一。 2、大一统面临哪些问题? (1)观看视频《推恩分封》 思考:汉武帝即位初,汉朝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面临哪些难题? (2)学生:观看视频,归纳问题 政治上:诸侯王问题严重 经济上:地方财力雄厚 思想上:黄老之术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 3、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1)诸侯王势力膨胀问题: 展示:《汉初中央和王国实力对比》和金缕玉衣的图片 设问:金缕玉衣的使用说明什么问题? 生答:一方面说明诸侯经济实力雄厚,另一方面说明他们为礼不尊 点拨:七国之乱,追问如何解决王国问题? 点拨:什么是推恩令,推恩令前后诸侯王即位问题的变化。老师出示简洁明了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合作探究:“推恩令”妙在何处?小组充分讨论,提示:从汉武帝、诸侯王和诸侯王的儿子们不同的身份去理解,能否接受“推恩令”。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从汉武帝来说,他达到了削弱诸侯的目的,并且成本很低,没有费一兵一卒;诸侯王也没有起兵反叛,因为他们的土地在自己儿子手里,比较能够接受;诸侯王的儿子们分得了土地,对中央感恩戴德。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赛课教案_1

第12 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展示,再现历史场景,寓乐寓教寓学;设置典型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重点和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第十一课指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其核心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它的关键在于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统一措施,汉武帝时期的边疆政策。学生已经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影视、书籍资料对本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且大部分人对此段历史比较感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本节内容和政治学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中国古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运用材料教学法,让学生从感知到任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教材分析法等 [ 教具] 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 以影视作品中的汉武帝形象导入(播放《汉武大帝》电视剧片头曲》)教师简单介绍汉武帝其人,导入本课。 课件展示汉武帝的档案。 中文名:刘彻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西汉都城长安 出生日期:公元前156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87年 主要工作经历:公元前140年-前87年,做皇帝 主要成就:… [新课讲授] 一、病情诊断书 ----诸侯王国问题(一) 这位年轻的皇帝继位不久就遇到王国问题,他认为西汉生病了 病症: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 数十万,府库“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根据病症,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老师补充材料。 (PPT 显示汉初的政治形势以及金缕玉衣等图片,补充相关文字材料以及西 汉大商贾的相关资料。) 师生归纳,得出结论: 1、汉初分封的诸侯王的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教师提问: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大臣,你会提出什么建议呢?汉武帝作为主 治医生会怎样的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分组讨论。想办法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主父偃,假如一个诸侯王拥有封地是 图1这么大,他有四个儿子,将部分封地分给他们,他的封地就变成了如图 2 的阴影部分。通过“推恩”这种相对和缓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 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不费一兵一卒,达到削弱王国,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 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起了侯国的忠诚。(PPT 显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图) 病人 西汉王朝 发病时间 汉武帝统治时期 病症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 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 “珠 玉宝器,多于京师 ”。 处方 主治医生 汉武帝 验」 —岂事 £病情诊断书 诸侯王国问题(一)

部编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核心考点

部编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核心考点 部编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核心考点 一、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一)概况: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有炎帝、黄帝等部落。 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二)影响: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海内外的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 二、知道商朝的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汉字,了解青铜器工艺的成就 (一)甲骨文 1.概念:甲骨文是中国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等。 2.历史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是研究我国商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二)青铜器 1.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2.代表:发现于河南安阳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三、知道老子和孔子,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一)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二)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其核心思想是“仁”,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三)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研讨学术,著书立说,相互影响,形成了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史称“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四、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1.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2.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巩固统一措施 1.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2.统一车轨,修筑道路。 3.开凿灵渠,修筑长城等。 五、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一)西域概念: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即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二)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与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各国认识到了汉朝的富足与强大。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开始相互往来。 (三)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 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四)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六、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张仲景、华佗;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 (一)《史记》: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专题3 秦汉时期: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2021届中考历史复习必背知识清单与真题演练

2021届中考历史必背知识清单及真题演练 专题三秦汉时期: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一部分必背知识清单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灭六国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 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 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 史大夫(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3)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开创此后历代地方行政 的基本模式。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4.思想上:焚书坑儒。 5.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6.交通上:车同轨,修驰道;凿灵渠。 三、大一统的汉朝 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 (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 (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1

(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 四、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2)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 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往西亚,再往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积极的作用。 五、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 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 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六、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东汉时期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 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 3.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代。著有《史记》,《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

专题3秦汉时期: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2021届中考历史复习必背知识清单与真题演练

专题3秦汉时期: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2021届中考 历史复习必背知识清单与真题演练 2021届中考历史必背知识清单及真题演练 专题三秦汉时期: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一部分必背知识清单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灭六国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 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 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 史大夫(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3)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开创此后历代地方行政 的基本模式。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4.思想上:焚书坑儒。 5.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6.交通上:车同轨,修驰道;凿灵渠。 三、大一统的汉朝 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 (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

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 (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7 (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 四、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2)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 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往西亚,再往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积极的作用。 五、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 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

2023年汉武帝“大一统”说课稿

2023年汉武帝“大一统”说课稿 2023年汉武帝“大一统”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内容: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评价汉武帝 2、本课地位 本课介绍了汉武帝的“大一统”,这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又一次“大一统”,对以后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治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尤其是思想上,汉武帝“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治国,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都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对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故本课内容对我国影响深远。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初刘邦的分封,七国之乱、推恩令、独尊儒术,西汉对匈奴的战争。 ②能力目标 a、通过学生概括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b、通过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怎样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a、汉武帝“大一统”,使西汉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之一,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祖国的责任感,激励学生学习汉武帝的开拓创新精神。 b、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合理的,值得弘扬。 c、讲述霍去病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来历。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难点是:董仲舒阐述的儒家思想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面的限制,理解、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不太强,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有限,为此,我用了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 1、通过影视、图片等手段,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跨越时空,走进汉武帝时代。 2、通过探究,表演短剧、讲故事等方式,使学生开发智力,联系实际。 四、教学过程 A、教学设计: ①、播放影视,导入新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