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

糖尿病及其健康影响

---------------------------------------------------------------最新资料推荐------------------------------------------------------ 糖尿病及其健康影响 糖尿病及其健康影响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 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所导致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等代谢紊乱而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其典型表现有口渴、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和高血糖。 俗称三多一少其中有一型和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种类: I 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 一种慢性的代谢性疾病,其特性为身体无法制造足够的胰岛素,以致于对于醣类、脂肪和蛋白质不能有效地代谢。 需要注射胰岛素来进行治疗。 这种需要依赖胰岛素的糖尿病即称为第一型糖尿病。 如果是在成年人才开始病发,称为易产生酮病的糖尿病。 而少年的糖尿病为在孩童时期开始病发。 Ⅱ 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 特点是人体自身能够产生胰岛素,但细胞无法对其作出反应,使胰岛素的效果大打折扣。 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由糖尿病病变转变而来,后果相当严重。 1 / 7

足病(足部坏疽、截肢)、肾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眼病(模糊不清、失明)、脑病(脑血管病变)、心脏病、皮肤病、性病等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糖尿病的情况及发病率: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一个肆虐全球的费传染性流行病,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癌肿和艾滋病之后的第四位严重的疾病。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报告: 在 2019 年,全球糖尿病的人数达到3. 66 亿,患病率为 8. 5%;而 2030 年将上升到 5. 52 亿,患病率升至 8. 9%。 糖尿病人数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是非洲、中东、南非和东南亚。 2019 年,中国的糖尿病人人数为 0. 9 亿,预计到了 2030 年会达到 1. 29 亿。 中国已取代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 进入 2019 年以后,中国糖尿病发病率进入快速增长期,如今,每天都有约16000 人成为糖尿病患者,有约 3000 人死于由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糖尿病已成为国人健康第一杀手,且发病年龄有日益年轻的趋势。 相较于这惊人的数字,国人目前对糖尿病的危害和警惕性却严

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

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 血脂异常是糖尿病(DM)患者的伴随病患,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死亡及严重的非致死性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根本原因除了糖尿病状态本身如高血糖、肥胖、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外,糖尿病所致的脂代谢异常也是一个明确而重要的因素。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单单控制血糖是不够的,纠正脂代谢异常对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并发症有重要的意义。 1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的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正常人血脂异常的发病率约为20%~40%,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发病率约为60%,其发病情况主要与糖尿病类型、病情轻重、血糖控制水平、营养状态、年龄及高胰岛素血症有着密切关系,主要以血浆三酰甘油(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显著升高,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为特征。临床上常将血TG和LDL增高,HDL降低称为血脂异常三联征,常伴随早发的冠心病,而且是一种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表现型,常伴有胰岛素抵抗。 2脂代谢紊乱与Ⅱ型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LDL-C增高是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 素[1]。糖尿病患者血中LDL被糖化后,通过亲和机制使巨噬细胞摄取结构改变的LDL增多,造成这些细胞内的胆固醇堆积形成泡沫细胞,同时胶原组织被糖化的产物能捕捉更多的LDL,加速脂质沉积于动脉血管壁上,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另外,脂质和LDL的过氧化可直接影响血小板功能,使血小板易于黏附于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并释放出生长因子,刺激血管内平滑肌细胞增殖,还可影响前列腺环素和凝血因子活性,促使血栓形成。 三酰甘油增高是胰岛素抵抗的标志,常和血糖控制不满意密切相关。三酰甘油增高,影响LDL代谢,促进LDL从A型转变为B型;影响HDL代谢,影响HDL 成分,使HDL分解代谢增加,浓度下降;还影响凝血因子和促凝状态。 HDL对动脉粥样硬化最具有预示价值。糖尿病病人常有HDL降低和血三酰甘油增高,与脂蛋白酶活性降低、HDL分解代谢增强有关。HDL量的减少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此外,糖尿病患者HDL的质也有改变,其中,游离胆固醇对卵磷脂的比例增加,而这种变化已证实可致动脉硬化。 3糖尿病病人脂代谢紊乱的诊断标准 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2]对糖尿病病人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表1)。

影响糖尿病效果的9大因素

影响糖尿病效果的9大因素 注射量: 医生往往会根据糖友病情对胰岛素剂量做微调。美国糖尿病协会专家克里斯汀·托宾博士介绍,年龄、体重、饮食模式、运动及总体健康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胰岛素注射量。胰岛素过量会增加低血糖症危险,胰岛素过少又会导致血糖水平偏高。可以依据即时测得的血糖水平,正确把握胰岛素剂量。 注射部位 腹部注射(肚脐眼正上方)效果最快。其次是上臂注射,腿部注射更慢,臀部注射药效最慢。为了使胰岛素发挥最佳药效,最好在餐前于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比如,早餐前在腹部注射,晚餐前在大腿部注射等。注射点不要过于集中,否则形成疤痕会影响胰岛素吸收。 注射时间 通常餐前注射胰岛素起效更快。克里斯汀·托宾博士建议,餐前或者餐前20—30分钟注射胰岛素最好。 运动 运动会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运动可适当降低胰岛素剂量。但是克里斯汀·托宾博士表示,高强度运动之后血糖水平更高,反而会需要更多的胰岛素。 生病 感觉生病的时候,血糖水平高于平常水平。生病时候不想吃东西或吃得很少,因此一些人觉得没必要注射胰岛素。克里斯汀·托宾博士认为,事实上生病时往往需要更多的胰岛素,切勿擅自停药。 压力 克里斯汀·托宾博士表示,心理压力会直接导致血糖升高,使体内胰岛素分泌量降低,胰岛素利用不充分。这时可能需要更大剂量的胰岛素。 体温 洗完热水澡或者肌肉酸痛部位热敷之后,注射的胰岛素会更快进入血液系统。一些专家建议,必要时可先冷敷注射部位,再注射胰岛素,可降低胰岛素的吸收速度。 饮水量 饮水量不足,体内缺水时,血流不容易流到皮肤部位,胰岛素就不会被快速吸收。脱水还会导致血糖水平升高以及暂时性胰岛素抵抗。 饮食 进食不会改变胰岛素进入血液的速度,但是的确会影响到总体血糖水平。多脂食物吸收速度慢,胰岛素可能在食物消化之前就开始耗尽。白米饭和白面包之类的高升糖指数食物消化吸收速度更快,更快影响到血糖水平。糖友除了一日三餐必须正常进食之外,还应该在两餐之间适当增加零食。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生活方式、饮食控制复习进程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生活方式、饮食控制

精品资料 加强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 —从危险因素和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开始 摘要: 据了解,目前对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认识不足的人非常多。保柏2012健康调查发现,中国受访者对于这两大危险因素的认识在全球参与调查的13个国家和地区中位于最低之列。现下发达国家的糖尿病患病率趋于平稳,而发展中国家的增幅就非常明显。本文从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的控制以及生活方式、饮食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糖尿病的预防以及应对机制,进而希望能够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管理意识。关键词:膳食,运动,遗传,精神因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患糖尿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高速增长态势,被WHO称为21世纪的“流行病”。现在我国糖尿病人越来越多,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5%,全国现有糖尿病人6000多万,在世界上仅次于印度,那么,造成我国糖尿病人急剧增加的原因有哪些呢? 我们要怎样从生活方式和饮食方面加以预防和控制呢? 一、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一)超重与肥胖。胖人由于脂肪细胞变得肥大,脂肪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密度变小,同时 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易发生糖尿病。据调查,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都 属于肥胖体型。 (二)缺乏活动。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患糖尿病的危险降低,经常作适量的运动有助体内糖分 的消耗。由于现代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一车代步,运动越来越少, 甚至连平常的家务也要靠电器帮忙,这就导致了吃得多动得少的情况,这种现代生活方式 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三)不合理膳食。饮食中高脂肪、高热量的成分大增,直接造成身体脂肪的过度堆积,成为 糖尿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诱因。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餐餐精米白面,顿顿大鱼大肉,肉蛋奶吃得过多,粗粮、蔬菜吃得太少,高热量、高脂 肪、高蛋白饮食使糖尿病队伍空前壮大,这就给糖尿病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四)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的人由于精神长期高度紧张,造成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从而引起 血糖、血压的持续增高。现在我国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知识还相对缺乏,当工作生 活遭遇困难压力时,往往不能自我调节,造成精神的过度紧张和焦虑,并且由于社会竞争 激烈,节奏快,这种情绪不能得到缓解,加重了患病的风险。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糖尿病的并发症综述

文献综述综合报告 研究课题:糖尿病的并发症综述 班级:2016级中药二班 史妩霜2016140849 (学号): 银2016140847 指导教师:田柳 完成时间:2017 年12 月20日

文献综述综合报告选题申报表 完成说明: 1、题目属性,请在“自选”或“参考题名”前打。 2. 课题分工包括:(1)课题分析,课题负责人;(2)检索文献,资料分析;(3)纸笔写作,课题报告。请按每位同学的实际工作分工进行填写。 2.检索资源选择必须包括: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实体图书馆;国外文献数据库资源可选作。 3.各种类型检索途径的检索结果呈现不少于3项。对于报告资料来源重点检索途径(例如万方数据库)的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要重点表达。 4.文献综述是在大量搜集和阅读原始文献的基础上,经分析对比、归纳,综合论述有关主题的文献资料而撰写成的论文。文献综述不能是简单的文献资料堆砌。文献综述部分不少于2000字。 5.“2.1 选择检索工具”中的“文献类型”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书、视频资料、期刊、会议论文等。

目录 1.课题分析...................................................................................................................... . 2检索策略...................................................................................................................... . 2.1 选择检索工具................................................................................................. . 2.2 选择检索词..................................................................................................... . 3. 检索步骤、检索结果及其评价................................................................................ . 3.1 万方数据库....................................................................................................... . 3.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 . 3.3维普网................................................................................................................ . 3.4丁香园............................................................................................................... . 3.5 医学论坛网....................................................................................................... . 4.文献综述...................................................................................................................... . 5.参考文献...................................................................................................................... . 6.自我总结评价.. (14)

糖尿病健康管理范文

糖尿病健康管理 1、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DM)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所导致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紊乱,并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征。久病可发生眼、肾、脑、心脏等重要器官及神经、皮肤等组织的并发症。病死率仅次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2、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 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 2、糖尿病病因 3、糖尿病的危害 目前我国已是糖尿病发病第一大国,它与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共同构成影响人类健康的四大危险因素。 4、营养与糖尿病关系 糖尿病是一种由内分泌和体内营养物质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使机体能量代谢;尤其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谢失去调控。 1).能量:能量过剩引起的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肥胖者多有内分泌代谢紊乱,体内辅酶Q10减少,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脂肪、肌肉以及肝细胞内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亲和力下降,游离脂肪酸减少,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这可能是肥胖和糖尿病之间关系的基础。一般随着体重的下降,葡萄糖耐量可以得到改善,并可使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抵抗减轻。 2).碳水化合物:糖尿病代谢紊乱的主要代谢标志是高血糖,并可引起全身性的代谢紊乱。持续性摄入高碳水化合物膳食,则对胰岛β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造成损害。胰腺因过度刺激而出现病理变化和功能障碍,导致胰岛素分泌的绝对或相对不足,最终出现糖尿病。 3).脂肪:膳食脂肪的消化、吸收及代谢与碳水化合物密切相关。膳食脂肪水解产生的脂肪酸主要在骨骼肌内被利用,它与葡萄糖的利用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作用。高脂膳食时,游离脂肪酸的浓度较高,肌肉摄取脂肪酸进行氧化供能的作用则增强,从而使葡萄糖的利用减少,出现胰岛素抵抗(即在某种血浆胰岛素水平下,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减少),而且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游离脂肪酸情况下,可使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受损,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增高。 高脂膳食时,膳食脂肪的氧化分解消耗大量葡萄糖分解的中间产物(如 α-磷酸甘油),阻断了葡萄糖的彻底氧化分解,使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加。同时膳食脂肪的分解、体脂的合成也需要一定量的胰岛素。、这都使胰腺的负担加重,造成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和胰岛素抵抗,导致糖尿病。 4).蛋白质:日前还无确切的证据表明膳食蛋白质含摄与糖尿病发病有直接关系,但蛋白质代谢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密切相关。当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出现紊乱时,蛋白质的代谢也必然处于不平衡状态,同样可以引起胰岛素分泌量的变化,促进糖尿病的发病。 5).矿物质和维生素:膳食补充三价铬对糖尿病有积极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这一观点目前已被普遍接受。三价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胰岛素的辅助因子,可促进葡萄糖的利用,改善糖耐量。 5糖尿病的营养疗法 糖尿病营养疗法的主要原则是:每日摄入的总能量要有效控制,且三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要有一定合适的比例(一般成年患者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控制在200~350g,折合主食约为250~400g,食品多样化,注意微量营养素的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糖尿病患者因主食和水果摄入量受限制,且体内物质代谢相对旺盛,较易发生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调节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平衡,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纠正代谢紊乱、防治并发症。因此,供给足够的维生素也是糖尿病营养治疗的原则之一,比较重要的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部分B族维生素等。同时在保证矿物质基本供给量的基础上,还可适当增加钾、镁、钙、铬、锌等元素的供给。但应限制钠盐摄入以防止和减轻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和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并要合理应用食品交换、食谱设计等方法。合理地控制饮食有利于控制糖尿病的病情发展,尤其是轻型患者(空腹血糖≤11.1mmol/L)单纯采用营养治疗即可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通过营养治疗还可减少口服降糖药的剂量以及胰岛素治疗带来的负担。饮食分配及餐次安排:根据血糖、尿糖升高时间、用药时间和病情是否稳定等情况,并结合患者的饮食习惯合理分配餐次,至少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早、中、晚餐能量按25%、40%、35%的比例分配。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易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可在3次正餐之间加餐2~3次。加餐量应从正餐的总量中扣除,做到加餐不加量。在总能量范围内,适当增加餐次有利于改善糖耐量并可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影响因素研究

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影响因素研究 2007护理研修班巫海娣陈艳李姝 一、立项依据和目标: 1、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同类研究工作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产权状况与存在问题,并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终身性疾病,其危害性是并发症。而血糖波动(glucose variability)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文献多聚焦于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的研究,一般的观点是反复波动的高糖环境下时,由于适应能力欠缺,加速了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损害[1];波动性高血糖更能增强蛋白激酶C(PKC)的活性,激活氧化应激反应,促进内皮细胞凋亡,并最终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2]。一些临床研究也证实:波动性高血糖可显著增加2 型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和心血管死亡危险[3][4];同时血糖波动也是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的一个障碍,尤其是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血糖高波动性常常使胰岛素剂量的调整缺乏针对性,导致低血糖的频繁发生和高血糖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最近一篇文章[5]应用DCCT数据分析认为血糖波动与1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关系不显著,引发较多的争议,可以肯定的是,在最近几年,关于血糖波动的研究仍将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血糖波动参与了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有效的手段降低血糖波动,将会给予患者及整个社会极大益处。 综上所述,本课题的切入点是血糖波动的相关因素研究,通过文

献检索,此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报导较少,且集中于治疗用药的选择,而对于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如年龄、病程、治疗依从性、胰岛功能等,尚无研究报导。 参考文献: [1] 李赟. 波动性高血糖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4 ;24 (6) :400 - 401. [2]Louis Monnier,Emilie Mas,Christine Ginet,etal. Activa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by Acute Glucose Fluctuations Compared With Sustained Chronic Hyperglycem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JAMA.2006,295:1681-1687 [3]Jose′A, Francisco J,Beatriz Boned-Juliani,et al. Fasting plasma glucose variability as a risk factor of retinopathy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Journal of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 2003,17: 78–81 [4]Hirotaka Watada , Kosuke Azuma, Ryuzo Kawamori ,Glucose fluctuation on the progression of diabetic macroangiopathy—New findings from monocyte adhesion to endothelial cells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2007, 77S58–S61 [5] ERIC S. KILPATRICK, ALAN S. RIGBY, STEPHEN L. ATKIN.The Effect of Glucose Variability on the Risk of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Type 1 Diabetes. Diabetes Care2006 29:1486–1490 2、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意义、理论和实际依据 研究内容及目标: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疾病并发症给患者的身体带来的痛苦是不容忽视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生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是常见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病情加重,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当酮体超过机体的氧化能力时,血中酮体升高并从尿中排出,称为糖尿病酮症。乙酰乙酸、口羟丁酸为强有机酸,大量消耗体内储备碱,当超过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称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诱因 1型糖尿病有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倾向,2型糖尿病在一定诱因作用下也会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常见的诱因有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创伤、手术、妊娠和分娩,但有时可无明显诱因。 (2)临床表现 早期呈糖尿病症状加重,随后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大、呼气中有烂苹果味。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明显失水,尿量减少,血压下降,意识模糊,嗜睡以致昏迷。实验室检查尿糖、尿酮体均强阳性。血糖明显升高,多数为16.7~33.3mmol/L.血酮体定量检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多在4.8mmol/L以上。CO2结合力降低,轻者约13.5~18.0mmol/L,重者在9.0mmol/L以下,血pH低于7.35.治疗前血钾正常或偏低,尿少时升高,治疗后可出现低血钾,严重者发生心律失常。血钠、血氯降低,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 (3)治疗 对单纯酮症,根据血糖、尿糖调整胰岛素剂量,给予输液,并持续至酮症消失。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应立即抢救,根据以下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1)输液:立即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溶液,如无心功能不全,开始2~4小时内输1000~2000ml,以后根据血压、心率、尿量、外周循环状态决定补液量及速度,一般每4~6小时输1000ml,第1个24小时总输液量约4000~5000ml,严重失水者可达6000~8000ml.如有低血压或休克。快速补液不能提升血压,可适当输胶体溶液并辅以其他抗休克措施。 2)胰岛素治疗 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方案[0.1U/(kg.h)]有简便、有效、安全等优点,较少引起脑水肿、低血糖、低血钾。抽血送各种生化测定后,立即静脉推注普通胰岛素10~20U(RI),随后将普通胰岛素加入输液(生理盐水)中按4~6U/h输注(应另建输液途径)。治疗过程中,每1~2小时检测尿糖、尿酮,每2~4小时检测血糖、钾、钠等。开始治疗2小时后如血糖无肯定下降,提示患者对胰岛素敏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性差,胰岛素用量可适当加大。当血糖降至14.0mmol/L左右时,改输5%葡萄糖液,并加入胰岛素,可按每3~4g葡萄糖加1U或2~4U/h胰岛素输注。尿酮体消失后,根据患者病情及进食情况,逐渐恢复规则的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 3)纠正酸中毒 轻症者经上述处理后可逐步纠正失钠和酸中毒。不必补碱。重症者如血pH<7.1,血碳酸根<5mmol(相当于CO2结合力4.5~6.7mmol /L),可少量补充等渗碳酸氢钠,应注意如补碱过多或过快有加重细胞缺氧和诱发脑水肿的危险。 4)纠正电解质紊乱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有不同程度的缺钾,但由于失水和酸中毒,治疗前血钾数值不能反映真正血钾情况。经输液、胰岛素治疗和纠正酸中毒后,血钾常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显下降。若治疗前血钾正常,每小时尿量40ml以上。可在输液和胰岛素治疗后开始补钾。若每小时尿量<30ml,宜暂缓补钾待尿量增加后再补。如治疗前血钾水平高于正常,暂不补钾。 5)针对诱因和并发症治疗 积极寻找和去除诱因,抗感染、抗休克、防止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肾衰竭和脑水肿等。如无特殊情况,应鼓励患者进食。 2.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又称糖尿病高渗状态) 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多见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多数患者无糖尿病史或仅有轻度糖尿病症状。本症病情危重,并发症多,死亡率可高达40%以上,因此,应强调早期诊断和治疗。 (1)诱因 常见诱因有感染、急性胃肠炎、胰腺炎、脑血管意外、严重肾疾患、大量进甜食或含糖饮料、不合理限制水分以及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噻嗪类利尿药等。有时在病程早期因误诊而输入葡萄糖液,或因口渴而大量饮用含糖饮料可促使病情恶化。 (2)临床表现 起病时有多尿、多饮,但多食不明显。以后失水情况逐步加重,逐渐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嗜睡、幻觉、定向障碍、偏盲、上肢拍击样粗震颤、癫痫样抽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终致昏迷。实验室检查突出表现为血糖明显增高,常在33.3mmol/L以上,通常为33.3~66.6mmol/L,血钠升高,可达155mmol/L以上,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血浆渗透压显著增高,一般在350mmol/L以上。尿糖强阳性,但无酮症或较轻。

第四章糖代谢紊乱(20200517134650)

第四章糖代谢紊乱 糖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也是构成机体结构物质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内的糖是在有关激 素等因素的调节下,维持与机体适应的代谢平衡,血糖是反映体内糖代谢状况的常用指标。 第一节血糖及血糖浓度的调节 血糖一般即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人血糖浓度相对恒定在 3.89 ~6.11mmol/L范围内。这是体内激素等因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使血糖的来源及去路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一、血糖的来源及去路 (一)血糖的来源 1.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单糖的吸收是机体血糖主要来源 2. 糖原的分解是空腹时血糖的直接来源,也是维持血糖恒定的重要机制。 3.糖异生空腹时,糖异生也参与维持血糖的恒定。 (二)血糖的代谢去路 葡萄糖等已糖的代谢过程根据机体的需要而定,主要代谢途径有: 1. 有氧氧化是血糖去路的主要途径。 2. 合成糖原指餐后葡萄糖在肝脏、肌肉等组织转换为糖原贮存。 3. 转换成甘油三酯、蛋白质或氨基酸等其他非糖物质和转换为其他糖类衍生物。 4. 当血糖浓度高于肾糖阈时,从尿排出。 二、血糖浓度的调节 在多种激素的精细调节下,血糖波动保持在较窄的范围。 (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1. 胰岛素胰岛素(insulin)是由胰腺的胰岛β细胞所产生并且第一个被测序的蛋白质激素,也是首次通过重组DNA技术生产的蛋白质。胰岛素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是肝、骨骼肌和脂肪组织, 促进这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促进葡萄糖转换成糖原或脂肪贮存,抑制肝脏的糖异生,刺激 蛋白质合成并抑制蛋白质分解,总效应是降低血糖。 (1)化学:人胰岛素含51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6000,由A、B两条链通过两条二硫键连接而成,在A链中还有一个链内二硫键。人胰岛素与其他生物种系略有差异,但是B链的C末端区域(B23~B26)是胰岛素生物学活性的关键区域,具有高度保守性。 (2)合成:首先在胰岛β细胞粗面内质网的核糖核蛋白体形成100个氨基酸残基的前胰岛素原。

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DiabetoloGia,l996,39(2):l49-l60. [20]TanG SC,Chan LY,LeunG JC,et al.Differential effects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on renal tubular cell inflammation[J]. NephroloGy(Carlton),20ll,l6(4):4l7-425. [2l]Gallicchio MA,Bach LA.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inhibit Na+K+ATPase in proximal tubule epithelial cells:role of cytosolic phospholipase A2alpha and phosphatidylinositol4- phosphate5-kinase Gamma[J].Biochim Biophys Acta,20l0,l803(8):9l9-930. [22]Sanchez Mejia RO,Lam BK,Arm JP.Matrix-associate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l primes mouse bone marrow-derived mast cells for increased hiGh-affinity Fc receptor for immunoGlobulin E-dependent eicosanoid biosynthesis[J].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2000,22(5):557-565. [23]Liu Y.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 in renal fibro Genesis:patholoGic siGnificance,molecular mechanism,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J].J Am Soc Nephrol,2004,l5(l):l-l2. [24]刘建梅.TLR4及相关炎症因子在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09. [25]TanG S,LeunG JC,Abe K,et al.Albumin stimulates interleukin-8 expression in proxim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 [J].J Clin Invest,2003,lll(4):5l5-527. (收稿日期:20l4-05-02) (本文编辑:刘小飞) 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云佩佩史丽萍李秋云白璐【关键词】糖尿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呈现持续上升趋势[l-2]。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预测,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将达到5亿[3],且大部分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糖尿病发病情况也令人担忧,据有关文献报道,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报告不一,大多在3.2%~3.6%之间,每天大约有l6000人被确诊为糖尿病,约3000人死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最新统计显示全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平均高达9.7%[4],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与2002年2.6%的患病率相比明显增加,这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卫生保健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后第3位,危害人民健康的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5]。尽管糖尿病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但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控制危险因素,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一些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是由遗传、饮食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一类慢性疾病,大多发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生脑、眼、血管等各种慢性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却是致死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除家族史、年龄、性别以外,其他诸如肥胖、饮食结构等都可以通过健康行为进行干预,降低糖尿病的发生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可以为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提供依据,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本文就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综述如下。 l.血尿酸与糖尿病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动物源性食物在饮食中所占的比例增加,血尿酸水平也有所升高。血尿酸与糖尿病的关系以及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近年来发表的一些研究结果提示高尿酸血症与糖尿病发病有关。临床上,高尿酸血症在2型糖尿病中的研究相当广泛,有研究证实高尿酸水平是糖尿病新的危险因子之一[6]。最近Niskanen等[7]研究报道显示,在平均随访4.l年后,发现血尿酸水平高者预示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0倍[RR= l.87,95%eI为l.07~3.26]。关于尿酸与血糖的作用机制不是十分明确但可能是:血尿酸长期沉积于胰岛可导致胰腺β细胞受损,从而诱发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一氧化氮的抑制,导致胰岛素抵抗和最终发展为糖尿病[8]。从尿酸代谢上分析,能把尿酸与血糖之间的代谢联系起来可能的解释是糖酵解途径,其中的关键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受胰岛素调控。目前已知在2型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等患者中此酶活性下降,结果导致尿酸合成增加,产生高尿酸血症。最近Niskanen等[7]研究发现,血尿酸最高组比最低组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增加了78%。 2.高血压与糖尿病 据美国糖尿病协会(DAD)报告,高血压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9]。最近流行病学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正常血压者的2.5倍。苏联群和王志宏[l0]研究也显示,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目前认为血压与糖尿病的机制可能有下列几个方面:一方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血糖的良好作用及降压提示胰岛素与 DOI:l0.3760/cma.j.issn.l008-63l5.20l4.l3.065 作者单位:063000河北省唐山市,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学院(云佩佩、白璐);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内分泌科(史丽萍、李秋云) 通信作者:史丽萍,Email:yunaiwyb@https://www.360docs.net/doc/4518463436.html,

糖尿病是具有多病因及多种表现的代谢紊乱性疾病

糖尿病是具有多病因及多种表现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以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活性障碍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导致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失衡和慢性高血糖为特征。 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B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分为肥胖和非肥胖两种类型,主要由遗传易感性、高热量饮食、缺少运动、向心性肥胖等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联合作用而致高血压。 临床表现: 1.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2.疲乏无力,肥胖 多见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1型糖尿病的特点: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30岁前最常见; 2起病急,多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3血糖显著升高,经常反复出现酮症; 4血中胰岛素和C肽水平很低甚至检测不出;

5患者胰岛素功能基本丧失,需要终生应用胰岛素替代治疗;6成人晚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病年龄在20—48岁,患者消瘦,易出现大血管病变。 2型糖尿病的特点: 1一般有家族遗传史; 2起病隐匿、缓慢,无症状的时间可达数年或数十年; 3多数人肥胖或超重、食欲好、精神体力与正常人并无差别,偶有疲乏无力,个别人可出现低血糖 4多在查体中发现 5随着病程延长,可出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 1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体高血糖症、低血糖症(血糖低于2.8mmol/L)、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昏迷等。 2慢性并发症 1)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较轻,病情进展较快,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或狭窄、肢体动脉硬化等。 2)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和防治

糖尿病的治疗方案 一、糖尿病控制指标 (一)、新的糖尿病诊断指标: 糖尿病的诊断指标在几年前已经得到修正,新的糖尿病的诊断指标如下: 1. 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者,任意血糖≥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 2. 空腹血糖(FPG)≥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 ; 3. 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 如空腹血糖<5.6毫摩尔/升(100毫克/分升),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均属糖代谢正常。 注意: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不是餐后血糖(如吃馒头后),而是特指在口服了75克葡萄糖后2小时的血糖值。 此外,在血糖水平正常和糖尿病之间还有两种不正常状态,也叫糖尿病前期。 1. “糖耐量损伤(IGT)”,指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OGTT) 中2小时血糖>7.8 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但<11.1 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 2. “空腹血糖损伤(IFG)”,指空腹血糖≥5.6 毫摩尔/升(100毫克/分升),但<7.0毫摩尔/升(126 毫克/分升)。 (二)、新的糖尿病诊断指标有哪些意义? 首先,新诊断指标主要修改点是降低了原空腹血糖的诊断水平,从原来的7.8 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改为现在的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主要是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当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时,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就会明显增加。

其次,新增加了IFG,与IGT不一样,前者表示空腹血糖受损异常,后者(IGT)则表示餐后(服糖后)血糖异常。这两种糖尿病前期状态的意义是有IGT或IFG的个体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增高并且还容易有高血压、血脂紊乱等伴随情况,比血糖正常的人更易发生心血管疾病。 人群中以单独IGT者最为多见。年龄越大,出现IGT和餐后高血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在年龄较大(>40岁)者,除了要查空腹血糖外,还应检查2小时血糖来早期发现糖尿病。 (三)、对哪些无症状或诊断者需要复查空腹血糖或作OGTT? 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者, FPG正常者应每年复查FPG或每3年查OGTT一次。下列情况应查OGTT,如果只查空腹血糖,可能会有一些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增高的人被漏诊。 ①IGT或IFG;②肥胖(超重20%或体重指数≥27) ;③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者;④有妊娠糖尿病或分娩巨大婴儿(>4千克)史;⑤有高血压,BP≥140/90 毫米汞柱) ;⑥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0.91毫摩尔/升(35毫克/分升),甘油三酯(TG)>2.83毫摩尔/升(250毫克/分升) ;⑦年龄>45岁;⑧服用一些药物如皮质醇激素、利尿剂等。 二、糖尿病的治疗 从对糖尿病的状况、危害性和致人死亡的分析,更加突出了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如果人们多一点糖尿病的知识就可以大幅度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从文化程度差异和职业差异对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也进一步说明,掌握糖尿病的知识对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具有较大影响。虽然糖尿病的知识对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具有较大影响,但非专业人士对糖尿病的知识仅一知半解甚至是带有片面性,对根本上掌握糖尿病的成因,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有较大的阻碍作用。因此,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关键是做好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工作,让大多数人了解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防患于未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糖尿病的预防可以为国家和家庭节省有限的资源,使之为呵护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对糖尿病的影响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诱发糖尿病的根原,我们只有抓住这个造成糖尿病的牛鼻子,进行深刻的剖析,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下面我重点谈一谈对糖尿病的发病原因的认识和它们对防治糖尿病的作用。 从对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分析来看,可以把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分为四类因素。即:遗传因素、精神因素、饮食因素和妊娠因素。 遗传因素包括基因因素、免疫因素和感染因素等。因免疫因素和感染因素均与先天性的基因缺陷有关,把它们并入遗传因素可以帮助人们的理解,避免因素大多而无法突出重点,造成知识混乱,影响人们对糖尿病的防治。 饮食因素包括肥胖因素、长期摄食过多和代谢因素。无论是肥胖因素、长期摄食过多还是代谢因素都与饮食失调有关。因此,把它们合并分析有利于人们抓住重点,解决该类因素引起的糖尿病。 1、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 遗传因素缺陷是先天性的基因缺陷。一般来讲,对于严重的遗传因素造成的糖尿病比较难于治疗,危害性非常大。但我认为大多数糖尿病病人均是轻度的遗传缺陷,而这种遗传缺陷必须在外界因素的反复刺激下,才突现出遗传缺陷,诱发糖尿病。当人们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避免外界因素的强烈刺激,完全可以减轻糖尿病的症状,甚至于使糖尿病的症状完全消失而恢复健康。 据报道,有些人体内有“耐饥”基因,这种基因让他们躲过了饥荒而生存下来,但他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就容易患上糖尿病。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空间上的统计学数据都有力的支持了“耐饥”基因的存在。在世界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糖尿病的发病率高于经济落后地区,这些统计学的数据也进一步提示着人类“耐饥”基因的存在。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化学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练习题

2019 第二章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 一、A1 1、胰岛素发挥作用的第一步是 A、促进葡萄糖利用吸收 B、与靶细胞表面特殊蛋白受体结合 C、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D、抑制糖异生 E、促进糖原合成 2、脑组织主要依赖的能源是 A、葡萄糖 B、脂肪 C、蛋白质 D、氨基酸 E、核酸 3、在评价血糖水平时,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 A、全血葡萄糖浓度等于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B、全血葡萄糖浓度水平受血细胞比容影响 C、全血分析前放置一段时间会使结果偏低 D、无特殊原因,应空腹抽血测试 E、标本尽量不要溶血 4、对于1型糖尿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好发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 B、胰岛素绝对不足 C、胰岛β细胞的破坏 D、此类患者依靠胰岛素治疗才能生存 E、有遗传易感性但与环境因素无关 5、下列生化过程不属于糖异生的是 A、乳酸→葡萄糖 B、甘油→葡萄糖 C、糖原→葡萄糖 D、丙酮酸→葡萄糖 E、生糖氨基酸→葡萄糖 6、血糖超过肾糖阈值时将出现 A、生理性血糖升高 B、病理性血糖升高 C、生理性血糖降低 D、病理性血糖降低 E、尿糖

7、GOD法测血糖时用到的酶有 A、葡萄糖氧化酶 B、己糖激酶 C、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D、乳酸脱氢酶 E、过氧化氢酶 8、我国临床中心推荐的血糖测定常规方法是 A、葡萄糖氧化酶法 B、己糖激酶法 C、邻甲苯胺法 D、葡萄糖脱氢酶法 E、酚试剂法 9、己糖激酶法测定葡萄糖主要是 A、测定NADPH的生成量 B、测定NADPH的减少量 C、测定NADH的生成量 D、测定NADH的减少量 E、测定红色醌类化合物的生成量 10、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是 A、胰岛α细胞 B、胰岛β细胞 C、胰岛δ细胞 D、胰岛α细胞和胰岛β细胞 E、胰岛δ细胞和胰岛β细胞 11、胰岛素原与胰岛素和C-肽相比较 A、胰岛素原是分子量比胰岛素小的多肽 B、胰岛素是分子量比C-肽小的多肽 C、胰岛素原与胰岛素在免疫效应方面无交叉反应 D、胰岛素和C-肽在免疫效应方面有交叉反应 E、C-肽无胰岛素的生物活性 12、胰岛素原的生物活性为胰岛素的 A、1% B、3% C、15% D、5% E、10% 13、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过量会出现 A、血糖升高 B、胰岛素升高 C、胰岛素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