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诗词五首》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5古代诗歌五首

《饮酒》陶渊明

一、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二、翻译:.

建造房舍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您如何才能这样?心灵远离尘俗,住的地方自然觉得偏僻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伴归巢。这里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三、句子赏析: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这句概括写出世人生活的环境。诗人身居闹市,却能不受世俗事务的干扰,为下文解释原因做铺垫。

2.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设问。揭示了诗人能远离俗世,不受世俗事务干扰的原因:只要精神超凡脱俗,即使自己身居闹市,也能保持心灵宁静。

“心远”说的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炼字角度:“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悠闲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表现诗人恬淡的心境。“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见”能否换成“望”?: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将比于“见”字,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景物描写。通过描写飞鸟飞返山林,含蓄寄托了人与山林为伍的情谊。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的心情。

(2)描绘画面: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的飞回巢穴。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抒情。“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中所领悟的人生哲理,反映了诗人厌弃官场、追求安闲自由的田园生活的愿望。

6.我们说说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1)陶渊明渴望自由,弃官归隐,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特点是“淡泊” 。

(2)、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有积极意义。

(3)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也有消极面。

《春望》杜甫

一、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触景伤怀,忧国伤时,念家思己 (忧国思家 )的情感,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二、翻译:国都沦陷破败不堪,但山河依旧在,春天降临到长安城本该春意盎然,却草木丛生。感伤时

局,花都落泪了;痛恨离别,鸟都感到心惊。战火连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此时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值得上万两黄金啊!我的白发越挠越短,简直要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二、句子赏析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的破败之景,令人触目惊心;

(2)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乱草遍地树木丛生之景(景物描写),令人满目凄然,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草木深”表面上写春天来临,草木繁茂,实际上写都城沦陷,草盛人稀,荒凉萧条的社会现状。

(3)诗中的首联“望”到了什么景象

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萋萋。一片破败。

(4)这两句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寓情于景,因感伤国家时局,见花而溅热泪”,因悲恨亲人离散,闻鸟啼而惊乱人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2)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花鸟本是娱人之物,此时诗人看见反而“溅泪”“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3)修辞:对偶和拟人的修辞,将花、鸟拟人化,感时伤别,花也贱泪,鸟亦惊心。移情于物,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4)“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花鸟木本来可以带给人们快乐,但因为自己忧时恨别,现在见了花反而落泪,听见鸟鸣反而心惊,触景生情,移情于物,含义丰富。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

“抵万金”夸张,写出家书的珍贵。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搔:传神的写出了诗人焦虑忧愁的痛苦心理,“更短”极言忧愁的程度之深。

(2)画面及含义: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稀疏得无法梳髻插簪。

借搔头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5.诗人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

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雁门太守行》李贺

一、思想感情:

诗人用凝练的方式概括了战争的艰苦性,渲染了悲壮的色调,表现了将士们为朝廷效命、战死沙场的英雄气概,高度赞扬了将士们艰苦卓越的斗争精神。

二、翻译:敌军像乌云般压城,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大太阳,如金色鳞片

般闪闪发光。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红旗不展,部队抵达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为了报答君王的赏赐和厚爱,我手执宝剑甘愿为国君血战到底。

三、句子赏析

1.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答:(1)“压、摧”:夸张,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开”:展示出战士们饱满的情绪,描绘出战阵次第排开的壮阔画面。

“黑云”:比喻,把敌军攻城比作黑云,生动地描写敌军兵临城下时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式。

“甲光”:比喻,把阳光照射下的铠甲比作金色鳞片,借日光映照在守城将士的铠甲上的闪闪金光来显示我方士气高昂,信心满怀。

把敌军的来势汹汹与守城将士的严阵以待进行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气氛紧张。

(3)“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该句。

敌军像乌云般压城,城墙仿佛将要坍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答:(1)从色彩的角度赏析: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黯然凝重的氛围,烘托出战场的悲壮场面。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答:“半卷”暗指援军乘夜奔袭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慷慨悲壮的豪情。

“鼓寒”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含蓄地写出了将士们毫不气馁的战斗精神。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典故和借代,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玉龙,是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借代剑。诗人引用这些故事,写出将士们的爱国热情和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5.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

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滚,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肃X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

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赤壁》杜牧

咏史怀古诗: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一、思想感情

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会有所作为)

二、翻译

折断的铁戟沉在沙底还没有销蚀掉,(我)拿来磨光洗净之后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就要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句子赏析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1)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2)“磨、洗、认”等动作,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对这一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一个于江畔凭吊古迹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3)诗人为什么要从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这是托物起兴(托物起兴,就是在文章中先不直接揭示题旨,而是从别的事物起笔,然后引出主要事物,借以激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逐步领会全文主题。)的表现手法,这支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先写它能很自然地引起后面对历史的咏叹,由此点出此地曾有过的历史风云。为后两句论史抒怀作铺垫。

(4)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借一件古物来抒发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写出兴感之由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答:这两句作者并没有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大乔、小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

曲折反映了诗人认为英雄无用武之地、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它似乎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作为。

《渔家傲》李清照

宋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

一、思想感情

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抒发了内心的苦闷,也表现出自己不为苦难所

磨灭的追求和向往。

二、翻译

天空连着如波涛翻滚的云和早晨的云雾,银河流转,千艘帆船逐浪如起舞。梦中的灵魂仿佛又回到了天

庭,听到天帝情意恳切地问我要到哪里去。我要像大鹏那样乘风高飞,风啊,不要停息,将这一叶轻舟

直送海中的神山上去吧。

三、句子赏析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1)描绘画面(描写梦境):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上仰

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无数的船帆早风浪中飞舞前进。

(2)“接””连”二字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

际的境界。

“转””舞”两字,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的传递给读者。既有生活的真实感,又有梦

境的虚幻性。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归”意为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了天帝身,是希望自己有个好的归宿。“归”

写出了李清照南渡以后,丈夫病故,生活无着,漂泊无依,面对人生茫然、彷徨、犹豫的心理。

天帝形象:幻想的境界中: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

作用:反映了遭逢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孤独无依的词人对国家安定、百姓安康以及人生美好归宿的渴

望与追求,自然地引出下文。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1)“路长日暮”比喻人生晚景。“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嗟”字,

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她对人生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2)“学诗谩有惊人句”含有两层意思:

一是感慨自己空有才华,但毕竟是个弱女子,能有何作为?

二是遭逢乱世,正值战乱,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

“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句流露出词人心中的哀怨惆怅,对现实无能为力的

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3)表现了词人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借助梦境与天帝的对话,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慨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战

乱甚至连个人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4)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

强烈不满。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用典,“九万里风鹏”引用庄子《逍遥子》中大鹏的形象,来喻指自己的腾飞之志,表达

了词人希望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奔向缥缈的仙山,寻找幸福的愿望,含蓄地流露出对南

部编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思想主旨、重点问题

诗词五首 1.思想主旨 《饮酒》: 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 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春望》: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作者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赤壁》: 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的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 抑郁不平,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偶然的侥幸。 《渔家傲》: 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梦游的方式,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 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2.重点问题 (1)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是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因为陶渊明爱菊,寄予菊花 以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显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的情怀、 悠然的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忘,怡然自乐。 (2)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 即使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3)赏析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4)赏析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是议论。杜牧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 了东吴的命运。杜牧之所以这样写,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 平和豪迈胸襟。诗人从反面设想入手,化实为虚,评析历史,突出中心,讽喻统治者。 (5)赏析名句“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环境描写。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 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部编版八上语文 诗词五首知识梳理

25课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一、文学常识 1.作者: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古诗翻译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三、重点词语解释 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四、古诗赏析 本诗写诗人辞官归田后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避开尘世的喧扰,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25课《诗词五首》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饮酒(其五)》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 【注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部编版八上《诗词五首》知识点整理

《诗词五首》知识点整理 1.饮酒(其五) 一、文学常识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 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有《陶渊明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 二、问题探究 1.“心远地自偏”“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2.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3.“悠然见南山”中“见”换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见”字用得极妙,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时,无意望山,而山与目遇,境与意合,南山的美景映入诗人的眼帘,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如果换成“望”字,便是有意看山,就失去了一种自然的意趣,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句诗所呈现的画面。 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此”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地隐居。“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三、诗歌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的喧嚣、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2.春望 一、文学常识

课文详解丨八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

课文详解丨八上第六单元《诗词五首》 25 诗词五首 课前预习 学习目标 1.把握五首诗词中的相关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2.品味五首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怀与志趣。 4.熟读并背诵这五首诗词。 知识重点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一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二、背景与主题 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中的第五首,组诗共20首,是陶渊明在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诗作描写诗人辞官归田后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明诗人避开尘世的喧嚣后,在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中获得了自由和恬静的心境。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建造房舍生活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2.诗作中“心远”一词应当如何理解? 该词统摄全诗,不仅对前三句进行了总结性的说明,而且开辟了后面几句诗的境界,正因为“心远”,无世间事物缠身,所以诗人能够在东篱下悠然采菊,于闲暇中望山,欣赏群鸟在夕阳中还巢的美丽景色。大自然的和谐,倦鸟还林的情景,给诗人以感触。诗人能够陶醉其中,是因为他的心灵超脱尘俗,融于自然。 3.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东坡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东坡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25课诗词五首-2022-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部编版)

第25课诗词五首-2022-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 (部编版) 1第第25课诗词五首 目标梳理 2.把握诗词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1.重点:理解每首诗词的内容及蕴含情感。 2.难点:理解诗歌意境。 知识梳理一、文题解读《饮酒(其五)》是陶渊明所作《饮酒》组诗中的第五首。因这组诗为“既醉之后”所作,故以“饮酒”为题。 “春望”即春天所见。“春”点明了“望”的时间,“望”点明了人的主观行为。 “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原述洛阳令王焕德政之美,梁人萧纲始用此题咏边城征战之事。雁门,郡名,今山西大同东北一带。 “渔家傲”,词牌名。 2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沉郁顿挫,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 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 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 《昌谷集》。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 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 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 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 《醉花阴》等。 《春望》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此诗是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身出使凉州时所作。当时西节度副 大使崔希逸大破吐蕃,王维奉皇帝之命慰问将士,查访军情。这实际上是 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矶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此诗虽 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渔家傲》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是记梦之作。根据《金石录后序》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春望》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春望》教材解读 背景 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译文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由于心里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

发越来越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 课文分析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花何事而溅泪,鸟何情而惊心?诗人为之注明,是因了“感时”和“恨别”而动情。其实是诗人自己感时恨别,看到花上露珠晶莹,就好像花也泪凝眼角,听到飞鸟啭鸣,也好似鸟在惊啼。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诗人由登高远望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含蓄地传达出诗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赏析题背诵考点大全(含答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赏析题背诵考点大全(含答 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赏析题背诵大全(重要)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歌主旨】表现诗人陶醉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和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重点问题整理】 1、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2、"悠然"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3、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或: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答:"见"是指无意中看到南山,人与物融为一体,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悠闲自得、陶醉自然、悠然忘我的心境。(“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4、“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飞鸟相与还”描写的情景: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表现出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答: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指作者远离恶浊的世俗,鄙视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及对田园生活的的热爱之情。 【诗句理解性默写】 1.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歌主旨】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重点问题整理】 1.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 “破”字有“残破,破败”之意,它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深”是“茂盛”的意思,到处杂草丛生,它写出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复习设计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 复习设计学案 (一)《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要求背默】 1、意象 人境,菊,南山,山气,飞鸟 2、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偶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3、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4、主旨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二)《春望》(唐。杜甫)【要求背默】 1、意象 山河,草木,花,泪,鸟,烽火,家书,白头 2、翻译 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3、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

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4、主旨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三)《雁门太守行》(唐。李贺)【要求背默】 1、意象 黑云,甲光,角声,秋色,燕脂,红旗,霜,鼓,黄金台,玉龙2、翻译 黑云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边的泥土在夜色中凝聚着紫气。寒风半卷着红旗,轻骑驰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3、背景

第25课《诗词五首》知识点梳理 2020—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5古代诗歌五首 《饮酒》陶渊明 一、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二、翻译:. 建造房舍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您如何才能这样?心灵远离尘俗,住的地方自然觉得偏僻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伴归巢。这里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三、句子赏析: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这句概括写出世人生活的环境。诗人身居闹市,却能不受世俗事务的干扰,为下文解释原因做铺垫。 2.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设问。揭示了诗人能远离俗世,不受世俗事务干扰的原因:只要精神超凡脱俗,即使自己身居闹市,也能保持心灵宁静。 “心远”说的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炼字角度:“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悠闲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表现诗人恬淡的心境。“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见”能否换成“望”?: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将比于“见”字,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景物描写。通过描写飞鸟飞返山林,含蓄寄托了人与山林为伍的情谊。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的心情。 (2)描绘画面: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的飞回巢穴。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抒情。“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中所领悟的人生哲理,反映了诗人厌弃官场、追求安闲自由的田园生活的愿望。 6.我们说说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1)陶渊明渴望自由,弃官归隐,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特点是“淡泊” 。 (2)、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有积极意义。 (3)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也有消极面。 《春望》杜甫 一、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触景伤怀,忧国伤时,念家思己 (忧国思家 )的情感,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二、翻译:国都沦陷破败不堪,但山河依旧在,春天降临到长安城本该春意盎然,却草木丛生。感伤时 局,花都落泪了;痛恨离别,鸟都感到心惊。战火连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此时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值得上万两黄金啊!我的白发越挠越短,简直要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二、句子赏析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的破败之景,令人触目惊心; (2)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乱草遍地树木丛生之景(景物描写),令人满目凄然,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草木深”表面上写春天来临,草木繁茂,实际上写都城沦陷,草盛人稀,荒凉萧条的社会现状。 (3)诗中的首联“望”到了什么景象 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萋萋。一片破败。 (4)这两句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寓情于景,因感伤国家时局,见花而溅热泪”,因悲恨亲人离散,闻鸟啼而惊乱人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2)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花鸟本是娱人之物,此时诗人看见反而“溅泪”“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3)修辞:对偶和拟人的修辞,将花、鸟拟人化,感时伤别,花也贱泪,鸟亦惊心。移情于物,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4)“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花鸟木本来可以带给人们快乐,但因为自己忧时恨别,现在见了花反而落泪,听见鸟鸣反而心惊,触景生情,移情于物,含义丰富。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 “抵万金”夸张,写出家书的珍贵。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搔:传神的写出了诗人焦虑忧愁的痛苦心理,“更短”极言忧愁的程度之深。 (2)画面及含义: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稀疏得无法梳髻插簪。 借搔头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5.诗人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

第25课《诗词五首——饮酒》知识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饮酒》复习资料 1.作者介绍:【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2.诗歌赏析:《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本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 4.作者的隐居生活有何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 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虽处人世,却远离喧嚣。 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悠闲自得,与自然相融。 5.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是什么关系?【答案】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由果及因) 6.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 【解析】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材解读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唐宗室后裔,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他幼年丧父,跟寡母过着“衣如飞鹑马如狗”的窘困生活。李贺自幼聪慧过人,但要改变卑微处境,施展自身才华,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唯一的途径是参加科举考试而“登堂入仕”。18岁到东都洛阳,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备受赞赏,遂声名远扬。据《摭言》记载,李贺以诗卷拜谒韩愈,韩暑卧方倦,欲使阉人辞之。后韩愈开其诗卷,首乃《雁门太守行》,读而奇之,乃束带出见。李贺拜见韩愈时把此诗放在首篇,由此可见李贺对此诗的珍爱。此诗在诗人的心目中应是最能体现其思想情感的代表作。21岁参加河南府试,被荐举进士,但遭小人的嫉妒和攻击,说李贺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之“进”同音,犯家讳,依据礼法惯例,应避讳不得参试。尽管后来有韩愈这样的大人物为其奋臂直呼,写下了著名的《讳辩》,辛辣地反驳:“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结果仍无济于事。李贺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权利,断绝了仁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经人推荐,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寺奉礼郎小官,地

位卑微,李贺不堪屈辱,任期未满就告病辞官。年仅27岁,就病卒家中。 李贺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李贺题跋像[1],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内心悲愤和不敢直言的矛盾撞击,决定了李贺诗歌创作只能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来含蓄地吐露自己的复杂情感。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就必然融合奇特的想象,更带上抑郁低沉的悲郁色彩。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其作品集为《李长吉歌诗》。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被称为“长吉体”。 作品名句 《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知识点整理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知识点整理语文版 第25课《诗词五首》 一、文学常识填空 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集》,作者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他曾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又称为“杜工部”。其诗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变衰的历史,因而被称为“诗史”。 ⒉《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田园诗派诗人。他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过故人庄》是律诗中的五律。题目中“过”的意思是访,探望。“故人”的意思是老朋友。 ⒊《游山西村》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⒋《渔家傲》的作者是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 ⒌《浣溪沙》的作者是宋代著名文学苏轼,号东坡居士。从体裁上来说,和《渔家傲》都是词。作者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二、注音或写字 挂罥塘坳布衾俄顷大庇突兀鸡黍开轩面场圃鸡豚羌管

未勒蕲水浣溪沙人不寐 千嶂里丧乱三重茅广厦恶卧花冠 三、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⒊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四、给下列作者和作品连线 孟浩然《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 陆游《岳阳楼记》 杜甫《关山月》《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范仲淹《送王昌龄之岭南》 五、根据提示填空 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自经丧乱少睡眠”指的是安史之乱,表明作者急切实现愿望并非为了一己私利的句子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诗人关怀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⒉《过故人庄》诗中表现田园风光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绘诗人与主人开怀畅饮,热情交谈的句子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⒊《游山西村》诗中表现村民热情好客的两句诗是莫笑

《诗词五首》课下注释【部编版八上第25课】

《诗词五首》课下注释【部编版八上第25课】25.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春望/杜甫 雁门太守行/李贺赤壁/杜牧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①选自《陶渊明集》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陶渊明(约365一427),一名潜,字元亮,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②【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③【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④【尔】如此,这样。 ⑤【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⑥【山气】山间的云气。 ⑦【日夕】傍晚。 ⑧【欲辨已忌言】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①选自《杜诗详注》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②【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③【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④【浑】简直。 ⑤【不胜簪】插不住簪子。胜,能够承受、禁得起。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⑥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⑦【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⑧【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⑨【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鲜片般闪闪发光。 ⑩【角】军中号角。十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⑪【塞上燕脂凝夜紫】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的血迹。 ⑫【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 ⑬【黄金台】想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土。 ⑭【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①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合以在此击败曹操大军。诗中所写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②【戟】古代兵器。 ③【销】销蚀。 ④【将】拿,取。 ⑤【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⑥【周郎】即周瑜(175一210),字公如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孙策、孙权手下的重要将领。他曾利用东风之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⑦【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 ⑧【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小乔。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⑨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渔家傲,词牌名。李清照(1084一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这首词是

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春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掌握相应的生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以及诗人忧国忧民、思亲悲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读出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优美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范读音频,PPT课件,相关资料、素材。 七、教学工具:赣教云。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吗?老师也非常喜欢。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的第一个环节叫“挑战多宫格”,我们也一起来挑战一下! (叫3位同学分享成果。) 1、“会当凌绝顶”; 2、“路有冻死骨”; 3、“烽火连三月”。 (掌声送给3位同学) 这三句诗都出自同一位诗人----杜甫,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从他的千古名篇《春望》中感悟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板书:春望) (二)知诗人 过度:关于杜甫大家了解多少呢? (叫1位同学分享成果。) 展示: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三)读古诗,正字音,划节奏 过度:认识了诗人后我们来读一读这首千古名诗。 1、初读:自由读。(要求学生看注释正字音)(正字音:抵、搔、簪) 2、再读:请两个同学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生字是否读准、节奏停顿是否 合适) 3、三读,读出感情。指导朗读:(1)感情:悲伤;(2)语气语调:低沉。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 诗词五首 教案

24诗词五首 1.通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国度,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

《诗词五首》(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5课《诗词五首》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迟日①江山丽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②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乙)迟日江山丽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③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①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是迟日。②泥融:这里指的是泥土滋润、湿润。 ③欲:好像。 1.(甲)诗抒发了诗人对浓浓春意的______之情,(乙)诗借春景来反衬,抒发了诗人 ______之情。 2.赏析(甲)诗中的“融”“睡”,(乙)诗中的“欲”的妙处。 【答案】 1.喜爱思乡 2.“融”一词写出了土地融化的景象;“睡”一词写出了沙滩的暖和,侧面衬托春天阳 光明媚;“欲”一词写出了花朵摇曳多姿的动态美。 【解析】 1.考查对诗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甲诗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该诗反映了诗 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景象的 喜爱情怀的表露。乙诗杜甫客居四川时写的一首抒情小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 丽的春光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沉重的乡思。 2.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甲诗泥土之“融”、沙砾之“暖”,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 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

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乙诗“山青花欲燃”写山和花,一个“欲”字,由 拟人更突出其姿态把“江”、“鸟”、“山”、“花”四种实物涂上一层碧绿、青翠、莹白、绯红的油彩。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 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3.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示例:抒发了对好友李白的挂念;对李白才情的赞赏;对李白怀才不遇的境况的同情;同时也抒写了自己与李白同样遭遇的感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从注释可知这是杜甫在得知李白获释的情况下而写的。这首诗直抒胸臆,关键在于前两联。第一句“久”“不见”,表达了对李白的思念之情; 李白常常吟诗纵酒,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佯狂”虽能蒙 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 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颔联通过“世人”和“吾意”“皆欲杀”和“独怜才” 的对比,突出了自己对李白才华的赞赏。同时“怜才”也是怜己,诗人也曾有过被“世人 皆欲杀”的经历。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六课《诗词五首》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六课《诗词五首》课堂笔记课堂笔记 第二十六课诗词五首 本课中我们学习了五篇不同类型的诗词,包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氓》、《长恨歌》、《玉楼春·春景》和《游园不值》。这些诗词既各具特色又共享某些文学特点。下面简要介绍这五首诗词。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勃为好友杜甫从长安到蜀州当官时写的送行诗。整首诗托物而言情,据为想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百感交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文学特色之一是对比手法,如冬夜梅花的美与杜甫的悲观,描写了自然界与人类感情的反差。此外,全诗亦充满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勉励朋友在新的工作中尽力而为,充分表现了友情。 2.《氓》 此诗由唐代诗人李白所写,讲述了一位劳动人民的辛酸流泪和愿望。全诗智慧地将田园生活与抒情诗歌相结合,借此来表达较深的思想内涵。诗中用简朴的形象描述了氓破旧的衣裳和剩下的饭菜,传达出民生艰辛、社会不公的信息。全诗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表现对国家和民族责任的感慨。

3.《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长篇叙事性诗歌,是描述杨贵妃惨死和唐玄宗对她的爱慕和思念的爱情诗歌。从结构上看,该诗分为八十九段,每一段都是一首诗,由段落真实地记录了屈原的凄苦命运,表达了作者深深的人文关怀。诗歌的手法也多种多样,如比喻、拟人、反问等,表现了高超的语言技巧。 4.《玉楼春·春景》 此诗为唐代女诗人柳如是所作,全诗阐述的是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表现了艺术家赞美春天的爱好和母性本质。该诗的语言优美清新,诗歌节奏轻盈,在表述春天的时候语感强烈并顺畅。作品中体现了史上唯一的女性诗人的独特魅力和对古代爱情的执着追求,为女性诗歌留下了重要的篇章。 5.《游园不值》 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文征明所写。诗人游园,看到园子里盛开的花草,只感到自己所追逐的美之物已经逝去。诗中通过凄婉深邃的语言来抒发失落和沉思的情感,描绘了人的困惑和不安。全篇诗歌体现了忧伤、怀旧的文学风格,讲述了诗人以自己的过往经历为自然物象征,以此表达对于现实与未来的担忧。 在学习这五首诗词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学特色和风格,以及对生命、人生的反思和感悟。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