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诗词五首赏析整理

一、《饮酒(其五)》陶渊明

1.理解性默写。

(1)表现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表现诗人东篱采菊,抬头见山,表现了他悠然闲适、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表现了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自然之趣和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不能。因为“望”是有意识地注视,“见”是无意识地瞥见。用“见”正符合诗人“悠然”的心境,而用“望”就缺乏“悠然”的情味了。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山中的气象在傍晚时分显得更加美好,成群的鸟儿结伴飞回巢穴,描绘了一幅夕阳晚景图。

4.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通过“悠然”可以看出悠闲自得的心境,表现了诗人远离官场、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二、《春望》杜甫

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国都破碎,城中春草丛生,一片破败。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答:“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3.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答:此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抵万金”来突出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

4.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蕴含的感情。答:面对破败的国都,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而不停地挠头叹息,头发已经稀疏得无法插住簪子。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情怀。

5. 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此句是触景生情,花鸟本是惹人喜爱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6.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答: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三、《雁门太守行》李贺

1.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渲染战争激烈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如何理解首句中的“黑云”?

答:“黑云”暗喻敌军,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3.请设想“半卷红旗临易水”是怎样的景象,作者写这个场面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临易水”用荆轲刺秦、易水诀别的典故,暗示将士们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4.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请加以赏析。

本诗有着鲜明的色彩: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时值深秋,黑云压城,战士们穿着铠甲在夕阳的映照下,在鼓舞人号角声中,浴血奋战,殷(yān)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使塞外的紫色显得更浓烈,让人感受到一种黯然凝重的气氛,从而渲染出悲壮惨烈的战争的场面。

5.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尾联运用燕昭王黄金台重金招揽人才的典故,写出了将士边城苦战,怀抱为国捐躯的壮志,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四、《赤壁》杜牧

1. 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诗的前两句写感慨的原因,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以小见大,为后两句的议论作铺垫。

2.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的是赤壁之战(战役),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曹操、周瑜。

3.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这句诗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一反传统看法,认为如果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历史将会重写。诗人即物感兴,以小见大,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和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见解。

五、《渔家傲》李清照

1.“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嗟”字是生叹息、慨叹的意思,“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②“谩”同“漫”,徒然的意思,“谩”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2. 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3. 结合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答:作者借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委婉地表达了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不满;“嗟日暮”“谩有惊人句”表现了诗人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4.“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比拟(拟人)修辞手法,在结构上由写梦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

5.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24课《诗词五首》注释译文与赏析

24课《诗词五首》阅读赏析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 主题:写诗人辞官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的人生追求。 1、诗人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 答:“车马喧”指世俗的纷扰,诗人“心远”,意即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虽然身处闹市,也像居住在偏僻安静的地方,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2、“见”字能否换为“望”字,为什么? 答:不能。“见”妙处在于无心,诗人东篱采菊,无意间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作者的闲适恬淡的心境相融合。而“望”则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成天然的意境。 3、这首诗景、情、理融为一体,试分析。 答:诗中展现的采菊东篱、忽见南山、夕照山林,倦鸟知返,绘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怡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中又蕴含万物各得其所以及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凡脱俗的哲理。

部编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思想主旨、重点问题

诗词五首 1.思想主旨 《饮酒》: 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 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春望》: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作者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赤壁》: 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的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 抑郁不平,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偶然的侥幸。 《渔家傲》: 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梦游的方式,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 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2.重点问题 (1)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是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因为陶渊明爱菊,寄予菊花 以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显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的情怀、 悠然的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忘,怡然自乐。 (2)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 即使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3)赏析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4)赏析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是议论。杜牧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 了东吴的命运。杜牧之所以这样写,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 平和豪迈胸襟。诗人从反面设想入手,化实为虚,评析历史,突出中心,讽喻统治者。 (5)赏析名句“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环境描写。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 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八上25课《诗词五首》赏析理解要点与练习

八上25课《诗词五首》赏析要点与练习 赏析要点 《饮酒(其五)》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译文:建造房舍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理解:诗人虽没有隐居山林,而是处于尘世之中,却能免于尘世的烦扰。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译文:问我如何能这样呢?心灵远离尘俗,住的地方自然就会觉得偏僻了。 理解:这两句采用设问的方式揭开谜底:因为心情闲适,心高志远,所以居住的地方也显得偏僻安静。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译文: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理解:诗人在东篱下悠困地采摘菊花,不经意间南山映入眼帘。创造了浑然天成、物我合一的最高诗境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译文:山中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伴归来。 理解:紧承上句,写南山暮景。诗人从飞鸟晨出夕还的景象,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这里面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理解:“真意”是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中所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反映了诗人厌弃官场、追求安闲自由的田园生活的愿望。 主旨理解: 《饮酒》(其五)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农村自然风光的优美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以及诗人厌恶官场生活,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春望》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句意思: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另一种解释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这两种解释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这句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是写实。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尾联借搔头的细节描写,含蓄、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雁门太守行》 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诗人用极凝练的方式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调。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译句:敌军似乌云压城,城墙好像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理解:一个“压”宇,形象地描绘出敌军来势的凶猛;“欲摧”表现了大敌压境、危城欲摧之状。“摧”与“开”两字相对,反衬出将士的无畏精神。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译句: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理解:作者不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只是用“角声满天”表现战争的规模。 “塞上燕脂凝夜紫”可以理解为战场血流成河,渗入土中,在夜色中凝为紫色。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译句:红旗不展,部队抵达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 理解:“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战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壮怀激烈的豪情。 先以“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

第25课《诗词五首》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5古代诗歌五首 《饮酒》陶渊明 一、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二、翻译:. 建造房舍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您如何才能这样?心灵远离尘俗,住的地方自然觉得偏僻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伴归巢。这里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三、句子赏析: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这句概括写出世人生活的环境。诗人身居闹市,却能不受世俗事务的干扰,为下文解释原因做铺垫。 2.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设问。揭示了诗人能远离俗世,不受世俗事务干扰的原因:只要精神超凡脱俗,即使自己身居闹市,也能保持心灵宁静。 “心远”说的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炼字角度:“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悠闲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表现诗人恬淡的心境。“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见”能否换成“望”?: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将比于“见”字,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景物描写。通过描写飞鸟飞返山林,含蓄寄托了人与山林为伍的情谊。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的心情。 (2)描绘画面: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的飞回巢穴。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抒情。“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中所领悟的人生哲理,反映了诗人厌弃官场、追求安闲自由的田园生活的愿望。 6.我们说说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1)陶渊明渴望自由,弃官归隐,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特点是“淡泊” 。 (2)、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有积极意义。 (3)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也有消极面。 《春望》杜甫 一、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触景伤怀,忧国伤时,念家思己 (忧国思家 )的情感,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二、翻译:国都沦陷破败不堪,但山河依旧在,春天降临到长安城本该春意盎然,却草木丛生。感伤时 局,花都落泪了;痛恨离别,鸟都感到心惊。战火连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此时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值得上万两黄金啊!我的白发越挠越短,简直要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二、句子赏析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的破败之景,令人触目惊心; (2)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乱草遍地树木丛生之景(景物描写),令人满目凄然,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草木深”表面上写春天来临,草木繁茂,实际上写都城沦陷,草盛人稀,荒凉萧条的社会现状。 (3)诗中的首联“望”到了什么景象 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萋萋。一片破败。 (4)这两句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寓情于景,因感伤国家时局,见花而溅热泪”,因悲恨亲人离散,闻鸟啼而惊乱人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2)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花鸟本是娱人之物,此时诗人看见反而“溅泪”“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3)修辞:对偶和拟人的修辞,将花、鸟拟人化,感时伤别,花也贱泪,鸟亦惊心。移情于物,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4)“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花鸟木本来可以带给人们快乐,但因为自己忧时恨别,现在见了花反而落泪,听见鸟鸣反而心惊,触景生情,移情于物,含义丰富。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 “抵万金”夸张,写出家书的珍贵。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搔:传神的写出了诗人焦虑忧愁的痛苦心理,“更短”极言忧愁的程度之深。 (2)画面及含义: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稀疏得无法梳髻插簪。 借搔头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5.诗人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

八上25课诗词五首语文版剖析

25课诗词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译文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卷走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吹过江,洒在江边,高的挂在长林树梢,低的飘沉池塘、洼地。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狠心地当着我的面作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跑入竹林,口唇干燥也不能呼喊,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不一会儿风停了黑云四起,灰蒙蒙的天渐渐黑暗。多年的布被像铁一样冰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雨,床头没有干地方,密集的雨点像麻杆一样没有间断。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就很少,长夜漫漫,湿淋淋的如何挨到天亮?怎样才能有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的寒士 们皆大欢喜;风吹不动,雨淋不进,安如泰山!唉!什么时候眼前耸现这样的房屋?唯独我的茅屋破烂,我冻死了也心甘情愿! 译词 三:不定数,表示多。挂罥:挂住,缠绕。 塘坳:池塘和洼地。忍:狠心。 公然:公开地。俄顷:不久。 漠漠:灰蒙蒙的。布衾:布被。 恶卧:睡相不好。屋漏: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丧乱:战乱(安史之乱)。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 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 这用两个方位词借指整个屋子。

雨脚:雨点。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安得:如何能。庇:遮蔽,保护。突兀:高耸的样子。见:同“现”出现。 全诗可分为几段?每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八…塘:写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 2.…息: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息。 3.…彻:写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 4.…足:写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理想。 找出第一段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它们在诗歌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第一段运用“号”“卷”“飞”“洒”“挂罥”“飘转”“沉”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准确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大,茅屋受害之重,刻画出作者愁苦、无奈的神情。 2.赏析第二段“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顽童顽皮之状跃然纸上,诗人无可奈何之态也形象生动。一老一少构成画面。说明诗人生活的穷困。 3.赏析第三段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既写出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色,渲染出暗淡阴冷的氛围,又烘托出诗人暗淡愁苦的心境。 4.赏析“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运用比喻的手法,准确地写出被子又硬又凉,同时为“长夜沾湿”作铺垫,突出作者生活的贫困。 5.“雨脚如麻未断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八上诗词五首赏析整理

一、《饮酒(其五)》陶渊明 1.理解性默写。 (1)表现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表现诗人东篱采菊,抬头见山,表现了他悠然闲适、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表现了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自然之趣和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不能。因为“望”是有意识地注视,“见”是无意识地瞥见。用“见”正符合诗人“悠然”的心境,而用“望”就缺乏“悠然”的情味了。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山中的气象在傍晚时分显得更加美好,成群的鸟儿结伴飞回巢穴,描绘了一幅夕阳晚景图。 4.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通过“悠然”可以看出悠闲自得的心境,表现了诗人远离官场、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二、《春望》杜甫 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国都破碎,城中春草丛生,一片破败。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答:“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3.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答:此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抵万金”来突出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 4.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蕴含的感情。答:面对破败的国都,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而不停地挠头叹息,头发已经稀疏得无法插住簪子。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情怀。 5. 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此句是触景生情,花鸟本是惹人喜爱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6.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答: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三、《雁门太守行》李贺 1.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渲染战争激烈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如何理解首句中的“黑云”? 答:“黑云”暗喻敌军,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3.请设想“半卷红旗临易水”是怎样的景象,作者写这个场面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临易水”用荆轲刺秦、易水诀别的典故,暗示将士们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4.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请加以赏析。 本诗有着鲜明的色彩: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

八年级上语文版诗词五首赏析

八年级上册 二十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在诗中的作用。 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二是烘托出诗人(黯淡愁苦)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 2、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风怒号从听觉上写出了秋风之狂,“卷”、“飞”、“渡”、“洒”、“挂罥”“飘转”写出了秋风肆虐,秋风对茅屋的破坏。 3、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这首诗为什么却一反常态,只写个人的遭遇? 这样可以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4、本诗中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布衾多年冷似铁”中的“铁”用的好,为什么? 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准确写出了被子又硬又凉,又表现出多年没有拆洗的被子的颜色,就像生了锈的铁一样。 6、“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中“长夜”有什么双重含义? 既指大自然的黑夜,又指动荡不安的社会。 7、“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的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句句蝉联而下,声音洪亮,节奏铿锵,境界开阔,恰当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表达了诗人推已及人的博大胸怀和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安居乐业的美好理想。 中心:关注社会、忧国忧民的情怀。选材典型、语言朴素。 二十二、《过故人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赏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此两句用对偶手法写诗人进村见到的景色,绿树环绕,青山斜隐在村外,一派山野村舍景象,如诗如画,恬淡宜人,景中充溢诗人激动的喜悦心情。“合”、“斜”二字极为传神,却又似信手拈来,形象逼真地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之情态,突出了绿树的繁茂。 2、赏析“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写诗人到故人家里靠开窗畅饮,亲切谈话的情景。打开窗子,对着窗外的谷场和菜园子喝酒,真是别有一番情趣,端着酒杯款款叙谈农事,说庄稼收成如何,表达许多关切之情。此两联对仗工整,融为一景,勾画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 3、赏析“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写和故人相约再来,老朋友之间推杯换盏,盘桓一日,说不尽的知心语,道不完的依恋情。最后,要分别了,而是以相约分别,九月九日重阳佳节,再来赏菊花,再来喝酒。尾联收束,却又开出新意,更觉老友之间情深意厚,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赏析题背诵考点大全(含答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赏析题背诵考点大全(含答 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赏析题背诵大全(重要)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歌主旨】表现诗人陶醉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和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重点问题整理】 1、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2、"悠然"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3、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或: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答:"见"是指无意中看到南山,人与物融为一体,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悠闲自得、陶醉自然、悠然忘我的心境。(“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4、“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飞鸟相与还”描写的情景: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表现出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答: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指作者远离恶浊的世俗,鄙视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及对田园生活的的热爱之情。 【诗句理解性默写】 1.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歌主旨】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重点问题整理】 1.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 “破”字有“残破,破败”之意,它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深”是“茂盛”的意思,到处杂草丛生,它写出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1

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诗词五首赏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的诗词赏析 在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美妙的诗词,让我们来一起欣赏其中的五首吧。 1. 《出塞》——王昌龄 在这首诗中,王昌龄以雄浑有力的语言描绘了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他写出了那些骑着骏马,挥舞长矛的壮士,为了国家的安宁,奔赴边塞,守护家园的英勇形象。这首诗让人仿佛置身于边塞之上,感受到了那份豪情壮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静夜思》中最为人熟知的几句,清新淡雅,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自我感叹,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如同一幅宁静、清新的画卷,让人心生怀旧之情,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 《登鹳雀楼》——王之涣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抒怀。从鹳雀楼上远眺,看尽了群山巍峨,江水绵延,大地辽阔。王之涣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怀,令人感叹不已。

4.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孟浩然《春晓》中的几句,从平淡的语言中,透露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在清晨的宁静中,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感叹了年轻的活力和生命的蓬勃。 5. 《静夜思》——杜甫 在这首诗中,杜甫以清新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月色如水,影映在庭院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安详。杜甫通过对夜晚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慨。 这五首诗,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每一首都透露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关怀。通过赏析这些诗词,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更能够领略到诗词的艺术魅力。 在诗词中,恢弘的河山、壮美的建筑、热烈的英雄主义、细腻的生活情趣等都是诗人心目中的世界。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也是源自生活、情感和精神的深厚积淀。八年级上册语文中的这五首诗词,正是这些独特风格的代表作品。 观赏诗词,不妨并需多一些读懂诗词的艺术手法,以便更好地欣赏和鉴赏这些诗词的价值。希望我们可以一起,用心赏析这些诗词,感受其中的深刻韵味。众所周知,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

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诗词赏析题(附答案)

古诗词阅读(一)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和“”。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从修辞角度谈谈它好在何处。 2、最后两句诗借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 抒发了之情。 2、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古诗词阅读(二)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2)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3)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感情强烈, 情景兼具, 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B. 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 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 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 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 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 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 D. 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保家卫国的感情。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两句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渔家傲》全篇写梦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作者想要借此梦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情思呢?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赏析题背诵大全(重要)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赏析题背诵大全(重要)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歌主旨】表现诗人陶醉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和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重点问题整理】 1、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2、"悠然"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3、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或: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 答:"见"是指无意中看到南山,人与物融为一体,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悠闲自得、陶

醉自然、悠然忘我的心境。(“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4、“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飞鸟相与还”描写的情景: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表现出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答: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指作者远离恶浊的世俗,鄙视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及对田园生活的的热爱之情。 【诗句理解性默写】 1.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名句赏析及含义.doc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名句赏析及含义在古诗学习过程中大家会接触到很多名句,这些名句在考试中会经常遇到,平时大家要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下面为大家带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名句赏析及含义,希望对大家学习古诗能够有所帮助。 赏析下列句子:(可从修辞、写作技巧、遣词用字等角度赏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5.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的《渔家傲》 参考答案: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诗是诗人的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辞官归田后的陶渊明,采菊东篱,在闲适与宁静中偶然抬起头见到南山,人与自然和谐交融,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因为陶渊明爱菊、咏菊,以菊寄托其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后人只要言菊花就会想起陶渊明。东篱这个词也因此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陶渊明以其高洁的情怀、悠然的性情,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契,陶然自乐。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

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种说法虽然有区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压城城欲摧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土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城内的守军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土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用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比喻、夸张的修辞)(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是议论。杜牧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诗人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形势的变更,而只间接描绘大乔和小乔将要承受的命运,足见其别出心裁。 (5)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的图卷。写天、云、雾、星河、干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最如活动态俨然。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就浦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部编版八上语文26课《诗词五首》赏析

部编版八上语文26课《诗词五首》赏析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体裁】五言古体诗 【主旨】《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抒情写志,写自己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 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现了一种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了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译文】 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感受不到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情闲适,志存高远,自然就感到居所偏僻安静。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山间的云气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

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超脱世俗追求的高洁人格。 诗歌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这里表现的其实是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诗人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因为“心远地自偏”,这里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诗人精神上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以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趣;“见”字则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悠然”更是写岀了诗人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南山之景物。这表现的是平静、充实、完美的自然运动,表现了自然的本性。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也在含蓄地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诗歌最后两句写出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又有些迷惘的情形。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忘言”暗用了《庄子•外物》中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说再精妙的寓意,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有人认为“忘言”是诗人在表达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述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也有人认为,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总之,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重点内容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重点内容 一、《饮酒》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语是:心远。诗中景物描写突出了宁静闲适的特点。 2.诗歌写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超脱,是因为“心远地自偏”。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置身于世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情操的思想感情。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车马”是达官显贵的代名词。 5.“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尔”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君“指代诗人自己。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请从炼字角度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见”字用得好,它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很好地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飞鸟入林的景象,联系上下文,赏析这两句。 不仅指傍晚时分的平和景色,还寄托了诗人的寓意,表达诗人想摆脱官场的羁绊,重新回到大自然的人生理想。(或返朴归真的理想)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此”

指的是什么? “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此”指作者的闲适的田园生活。 9.“欲辨已忘言”一句作者说自己“忘言”,是真的忘记怎么说了吗? 不是,因为作者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得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就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了。 10.品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深层含义。 作者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现自己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11.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官场厌恶之情。 二、《春望》 1.运用拟人手法渲染忧国忧民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诗人通过刻画自己的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该诗中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句子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赏析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心远地自偏”颇具哲理性,请说说你的理解。 心既远离尘嚣,那么处于众人聚居之境,也就如同偏僻清静之地了。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形象地描写出诗人超脱尘世恬静闲适、安贫乐道、热爱生活、不随波逐流的生活 态度和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心情。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悠然”字用得极妙。请做赏析。 “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恬静的心境。而“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体现不出悠然的境界。 “悠然”表达了诗人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心情。 4.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的画面和包含深刻的含义。 画面:山间云雾缭绕,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美丽迷人,成群的鸟儿也结伴相继飞回 山林。 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是有些人,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 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和宁静的大自然怀抱呢? 这两句诗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中的“真意”是什么? 指作者远离恶浊的世俗,鄙视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闲自得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 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an)。 译文: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花都感伤时事而落泪,鸟都怅恨而叫得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很难得到。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警插不住籍。 1.《春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春望》这首诗表达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2.诗人前四句描绘了哪些景物?诗人是怎样用景物来衬托这种感情的? 前四句描绘景物:山河、草木、花、鸟。以景衬情,既以京城的荒凉景象作正衬,又以 春天的美好景象作反衬,处处照应,意在言外。 3.说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诗中“破”字和“深”字的深刻含义? “破”“深”二字写出了安史之乱时长安城里萧条凄凉的春景,渗透了诗人忧时忧国的 无限沉痛之情。 4.赏析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八上25诗词五首赏析背诵要领及记忆提纲

春望 内容主题:看长安战乱时春景,生感时忧国思家悲己之情,表现诗人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了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近望所见,因感伤时势花儿也落泪,因怨恨离别鸟儿也叫的声声惊心对仗工整,移情入景,触目伤怀,以美景反衬悲情抒发了感时伤别的感情。感时承首联,恨别启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借代、夸张、对偶,连三月\抵万金写战乱之长,离愁之深,忧国之深深,思家之切切。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一个满头白发、频频搔首、憔悴不堪的老人,令人想见作者愁肠百结为的是忧国思家。形象生动,余味无穷。 记忆提纲 首联:融情于景沦陷残破触目惊心杂草丛生满目凄然灾难深重感伤基调 颔联:移情入景拟人对偶美景衬悲感时花泪恨别鸟惊忧国伤别承上启下 颈联:借代夸张战乱之长离愁之深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期盼团聚国泰民安 尾联:细节描写特写镜头满头白发频频搔首憔悴愁苦忧国思家余味无穷 赤壁(唐杜牧) 体裁:七绝、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暗含岁月流逝、物是人非之慨。写兴感之由,为后两句论史抒怀做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发议论感慨。发人之未发,表明作者的独特观点:不以成败论英雄,历史上的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一定有所作为),作者不正面写周瑜如何打败曹操如何英雄了得,而从反面落笔,以小见大,形象生动,深刻警策。令人不禁深思:如果不是机遇,曹操横扫天下,拥江东二乔玩弄于铜雀台,弦歌艳舞,享受无边春色,何等得意,而江东战败,连二乔这样的贵族女子都受尽屈辱,而江东生灵涂炭该有多么悲惨。 记忆提纲 一二句:睹物思史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兴感之由议论铺垫 三四句:论史抒怀发人未发反面落笔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没有机遇胜败错位不以成败评判英雄怀才不遇 饮酒(其五)陶渊明(五言古诗) 主题: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亲近自然后领悟人生真谛、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心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对比,身居闹市,心境却能宁静(无车马喧,指不像别人迎来送往、钻营逢迎。)这是为什么呢?三四句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设问,显示自得、自豪、自适。因为心情闲适,精神超脱、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诗的前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绝妙好辞”,浑然天成,不工而工,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情景交融,低头采菊,赏花闻香,抬头见山,观山赏景,心与自然亲近会意,物我合一,表达作者亲近自然的悠闲自得。“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承上写南山暮景,观山赏鸟,从飞鸟归巢悟出隐居田园、返璞归真,沉醉自然的自得欣慰。夕阳西下,倦鸟归巢,实则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应该返回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画龙点睛,直抒胸臆,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忘言:指回归田园亲近自然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表达作者厌弃世俗、沉醉自然、回归田园、返璞归真的志趣追求。 记忆提纲 一二句:叙事对比身居尘世心境宁静悬念顿生 三四句:自问自答心情闲适心志高远自得自豪 五六句:低头采菊赏花闻香抬头见山观山赏景 情景交融悠闲自在亲近自然物我合一 七八句:南山暮霭飞鸟与还美好宁静沉醉自得 暗示归隐返璞归真厌弃世俗回归自然 九十句:点睛抒怀自然之趣人生真谛妙不可言 雁门太守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