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经方治验

张锡纯经方治验

中医泰斗张锡纯,经方一剂起沉疴!

2017-12-07 中医思维

导读:近现代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张锡纯,是我国“中西汇通四大家”之一,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儒、医基础扎实,医术精湛,悬壶济世,勇于抛弃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观点,敢于创新,颇有医名。妙手回春的故事,不胜枚举,一剂起沉疴的传奇,令人惊叹不已!今且分享几个实例,一起见证经方的神奇!

医家简介

张锡纯,近代医学家,字寿甫,河北盐山县人。幼习举子业,打下坚实之文史基础,后秉承其父之遗志,改攻医学,精研《内经》《难经》《本草经》及仲景学说。

历代著名医家学说,又悬壶问世。30 岁后又研习西医,既善于化裁古方,又能撷取中西医之精粹,互相沟通。

治疗时主张照顾脾阳、胃阴,善治中气下陷、气郁、痰饮、结胸等杂症,皆有别出心裁之疗法。每多化裁古方、糅合中西治法,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

1.水肿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合编第二卷》上册。

一妇人,年四十许,得水肿证。其脉象大致平和,而微有滑数之象。俾浓煎鲜茅根汤饮之,数日病愈强半。其子来送信,愚因嘱之曰:

有要紧一言,前竟忘却。患此证者,终身须忌食牛肉。

病愈数十年,食之可以复发。孰意其子未返,已食牛肉。且自觉病愈,出坐庭中,又兼受风,其证陡然反复,一身尽肿,两目因肿甚不能开视。愚用越婢汤发之,以滑石易石膏(用越婢汤原方,常有不汗者,若以滑石易石膏则易得汗)。

一剂汗出,小便顿利,肿亦见消。再饮白茅根汤,数日病遂痊愈。

2.伤寒脉微细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五卷》中册。

曾治一人,年过三旬,身形素羸弱,又喜吸鸦片,于冬令得伤寒证,因粗通医学,自服麻黄汤,分毫无汗,求为诊视。脉甚微细,无紧象。遂即所用原方,加生黄芪五钱,服后得汗而愈。

3.伤寒脉不出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五卷》中册。

曾治天津鼓楼东万德永面庄理事张金铎,年近四旬,先得伤寒证,延医治愈。继出门作事又冒寒,其表里俱觉寒凉,头疼,气息微喘,身体微形寒战。诊其脉,六部皆无,不禁愕然。

问其心中,犹平稳,知犹可治。盖此证属重感。气体虚弱,寒邪侵入甚深,阻其经络之流通,故六脉皆闭也。投以麻黄汤加生黄芪一两,服后周身得汗,其脉即出,病亦遂愈。

4.温病发疹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五卷》中册。

一幼女患温疹,其疹出次日即靥,精神昏昏而睡,时有惊悸,脉象数而有力,投以白虎汤加羚羊角钱半(另煎兑服),用鲜芦根三两煮水以之煎药,取汤两茶盅,分三次温服下,其疹得出,病亦遂愈。

5.外感后便秘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七期第二卷》下册。

一人素伤烟色,平日大便七八日一行,今因受外感实热,十六七日大便犹未通下,心中烦热,腹中胀满,用洗肠法下燥粪少许,而胀满烦热如旧。医者谓其气虚脉弱,不敢投降下之药。

及愚诊之,知其脉虽弱而火则甚实,遂用调胃承气汤加野台参四钱,生赭石、天门冬各八钱,共煎汤一大碗,分三次徐徐温饮下。饮至两次,腹中作响,觉有开通之意,三次遂不敢服。迟两点钟大便通下,内热全消,霍然愈矣。

6.伤寒寒热往来,头痛心烦喜呕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七期第三卷》下册。

同庄张月楼,少愚八岁,一方之良医也。其初习医时,曾病少阳伤寒,寒热往来,头疼发热,心中烦而喜呕,脉象弦细,重按有力。

愚为疏方调治,用柴胡四钱,黄芩、人参、甘草、半夏各三钱,

大枣四枚,生姜三大片,生石膏一两,俾煎汤一大盅服之。

月楼疑而问曰:此方乃小柴胡汤外加生石膏也,按原方中分量,柴胡半斤,以一两折为今之三钱计之,当为二两四钱,复三分之,当为今之八钱,今方中他药皆用其原分量,独柴胡减半,且又煎成一盅服之,不复去滓重煎,其故何也?

弟初习医,未明医理,愿兄明以教我也。答曰:用古人之方,原宜因证、因时,为之变通,非可胶柱鼓瑟也。此因古今气化略有不同,即人之禀赋遂略有差池,是以愚用小柴胡汤时,其分量与药味,恒有所加减。

夫柴胡之性,不但升提,实原兼有发表之力,古法去滓重煎者,所以减其发表之力也。

今于方中加生石膏一两以化其发表之力,即不去滓重煎,自无发表之虞,且因未经重煎,其升提之力亦分毫无损,是以止用一半,其力即能透膈上出也。放心服之,自无差谬。

月楼果信用愚言,煎服一剂,诸病皆愈。

7.热入血室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七期第三卷》下册。

在辽宁曾治一妇人,寒热往来,热重寒轻,夜间恒作谵语,其脉沉弦有力。因忆《伤寒论》谓妇人热入血室证,“昼日明了,暮则谵语”,遂细询之,因知其初受外感三四日,月信忽来,至月信断后遂

变斯证。

据所云云,知确为热入血室,是以其脉沉弦有力也。遂为开小柴胡原方,将柴胡减半,外加生黄芪二钱,川芎钱半,以升举其邪之下陷,更为加生石膏两半,以清其下陷之热。将小柴胡如此变通用之,外感之邪虽深陷,实不难逐之使去矣。

将药煎服一剂,病愈强半,又服一剂痊愈。

好书推荐

《千金要方》是药王孙思邈的重要著作,《图解千金方》是对原著《千金方》进行了一系列的编辑创新,精选了实用易行的3175剂处方,展示了手绘彩色草药图200余幅、中药实图照片500余幅,并罗列200余条入门级“医师锦囊”,既保留了《千金方》的古典特色,又挖掘了其在当下的实用价值,是药王智慧精华的现代解读,让你秒懂“千金”之方。

阅读原文

【引用】张锡纯治阳虚方 解读张锡纯之法象中药

【引用】张锡纯治阳虚方+ 解读张锡纯之法象中药 张锡纯治阳虚方1.敦复汤(附︰服硫黄法)治下焦元气虚惫,相火衰微,致肾弱不能作强(《内经》云肾者作强之官),脾弱不能健运,或腰膝酸疼,或黎明泄泻,一切虚寒诸证。野台参(四钱)乌附子(三钱)生山药(五钱)补骨脂(四钱,炒捣)核桃仁(三钱)萸肉(四钱,去净核)茯苓(钱半)生鸡内金(钱半,捣细)敦复汤,原为补相火之专方,而方中以人参为君,与萸肉、茯苓并用,借其收敛下行之力,能大补肾中元气,元气既旺相火自生。又用乌附子、补骨脂之大热纯阳,直达下焦,以助相火之热力,核桃仁之温润多脂,峻补肾脏,以浓相火之基址。且附子与人参同用名参附汤,为回元阳之神丹,补骨脂与核桃仁并用名青蛾丸,为助相火之妙品(核桃仁属木,补骨脂属火,并用之,有木火相生之妙),又恐药性太热,于下焦真阴久而有碍,故又重用生山药,取其汁浆稠粘,能滋下焦真阴,其气味甘温,又能固下焦气化也。至于鸡内金,其健运脾胃之力,既能流通补药之滞,其收涩膀胱之力,又能逗留热药之性也。人身之热力,方书恒责重相火,而不知君火之热力,较相火尤胜。盖生育子女以相火为主,消化饮食以君火为主。君火发于心中,为阳中之火,其热下济,大能温暖脾胃,助其消化之力,此火一衰,脾胃消化之力顿减。若君火

旺而相火衰者,其人仍能多饮多食可享大寿,是知君火之热力,关于人身者甚大也。愚自临证实验以来,遇君火虚者不胜计,其人多廉于饮食,寒饮留滞为恙,投以辛热升补之剂,即随手奏效(拙拟理饮汤为治是病的方)。彼谓心脏恶热,用药惟宜寒凉者,犹是一偏之论。曾治一人,年二十余,嗜睡无节,即动作饮食之时,亦忽然昏倒鼾睡。诊其脉两尺洪滑有力,知其肾经实而且热也。遂用黄柏、知母各八钱,茯苓、泽泻各四钱,数剂而愈。是知人之资禀不齐︰心脏多恶热,而亦有宜温补者;肾脏多恶寒,而亦有宜凉泻者。是在临证时细心与之消息,不可拘于成见也。欲明心火之热力,今又得一确实证验。愚资禀素强壮,心火颇旺而相火少衰,饮食不忌寒凉,恒畏坐凉处。因此,数年来,常于食前,服生硫黄如黑豆大一块,约有四厘,甚见效验。尝观葛稚川《肘后方》,首载扁鹊玉壶丹,系硫黄一味九转而成。治一切阳分衰惫之病。而其转法所需之物颇难备具,今人鲜有服者。愚临证实验以来,觉服制好之熟硫黄,犹不若径服生者其效更捷。盖硫黄制熟则力减,少服无效,多服又有燥渴之弊,服生硫黄少许,即有效而又无他弊也。十余年间,用生硫黄治愈沉寒锢冷之病不胜计。盖硫黄原无毒,其毒也即其热也,使少服不令觉热,即于人分毫无损,故不用制熟即可服,更可常服也。且自古论硫黄者,莫不谓其功胜桂、附,惟径用生者系愚之创见,而实由自家徐徐尝验,确知其功效

张锡纯经方治验

张锡纯经方治验 中医泰斗张锡纯,经方一剂起沉疴! 2017-12-07 中医思维 导读:近现代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张锡纯,是我国“中西汇通四大家”之一,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儒、医基础扎实,医术精湛,悬壶济世,勇于抛弃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观点,敢于创新,颇有医名。妙手回春的故事,不胜枚举,一剂起沉疴的传奇,令人惊叹不已!今且分享几个实例,一起见证经方的神奇! 医家简介 张锡纯,近代医学家,字寿甫,河北盐山县人。幼习举子业,打下坚实之文史基础,后秉承其父之遗志,改攻医学,精研《内经》《难经》《本草经》及仲景学说。 历代著名医家学说,又悬壶问世。30 岁后又研习西医,既善于化裁古方,又能撷取中西医之精粹,互相沟通。 治疗时主张照顾脾阳、胃阴,善治中气下陷、气郁、痰饮、结胸等杂症,皆有别出心裁之疗法。每多化裁古方、糅合中西治法,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 1.水肿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合编第二卷》上册。 一妇人,年四十许,得水肿证。其脉象大致平和,而微有滑数之象。俾浓煎鲜茅根汤饮之,数日病愈强半。其子来送信,愚因嘱之曰:

有要紧一言,前竟忘却。患此证者,终身须忌食牛肉。 病愈数十年,食之可以复发。孰意其子未返,已食牛肉。且自觉病愈,出坐庭中,又兼受风,其证陡然反复,一身尽肿,两目因肿甚不能开视。愚用越婢汤发之,以滑石易石膏(用越婢汤原方,常有不汗者,若以滑石易石膏则易得汗)。 一剂汗出,小便顿利,肿亦见消。再饮白茅根汤,数日病遂痊愈。 2.伤寒脉微细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五卷》中册。 曾治一人,年过三旬,身形素羸弱,又喜吸鸦片,于冬令得伤寒证,因粗通医学,自服麻黄汤,分毫无汗,求为诊视。脉甚微细,无紧象。遂即所用原方,加生黄芪五钱,服后得汗而愈。 3.伤寒脉不出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五卷》中册。 曾治天津鼓楼东万德永面庄理事张金铎,年近四旬,先得伤寒证,延医治愈。继出门作事又冒寒,其表里俱觉寒凉,头疼,气息微喘,身体微形寒战。诊其脉,六部皆无,不禁愕然。 问其心中,犹平稳,知犹可治。盖此证属重感。气体虚弱,寒邪侵入甚深,阻其经络之流通,故六脉皆闭也。投以麻黄汤加生黄芪一两,服后周身得汗,其脉即出,病亦遂愈。

张锡纯150克石膏救治真热假寒–经方派

张锡纯150克石膏救治真热假寒–经方派 案例一: 同邑友人毛××之三子××,年三十二岁,素有痰饮,得伤寒证,服药调治而愈。后因饮食过度而复,服药又愈。后数日又因饮食过度而复,医治无效。四五日间,延愚诊视,其脉洪长有力,而舌苔淡白,亦不燥渴,食梨一口即觉凉甚,食石榴子一粒,心亦觉凉。愚舍证从脉,为开大剂白虎汤方,因其素有痰饮,加清半夏数钱,其表兄高××在座,邑中之宿医也,疑而问曰∶“此证心中不渴不热,而畏食寒凉如此,以余视之虽清解药亦不宜用,子何所据而用生石膏数两乎?”答曰∶“此脉之洪实,原是阳明实热之证,其不觉渴与热者,因其素有痰饮湿胜故也。其畏食寒凉者,因胃中痰饮与外感之热互相胶漆,致胃府转从其化与凉为敌也。”毛××素晓医学,信用愚言,两日夜间服药十余次,共享生石膏斤余,脉始和平,愚遂旋里。隔两日复来相迎,言病患反复甚剧,形状异常,有危在顷刻之虑。因思此证治愈甚的,何至如此反复。既至(相隔三里强),见其痰涎壅盛,连连咳吐不竭,精神恍惚,言语错乱,身体颤动,诊其脉平和无病,惟右关胃气稍弱。愚恍然会悟,急谓其家人曰∶“此证万无闪失,前因饮食过度而复,此次又因戒饮食过度而复也。”其家人果谓有鉴前失,数日之间,所与饮食甚少。愚曰∶“此无须用药,饱食即可愈矣。”其家人虑其病状若此,不能进食。愚曰∶“无庸如此多虑,果系由饿而得之病,见饮食必然思食。”其家人根据愚言,时已届晚八句钟,至黎明进食三次,每次撙节与之,其病遂愈。 案例二: 一人,年五十,周身发冷,两腿疼痛。医者投以温补之药,其冷益甚,欲作寒战。诊其脉,甚沉伏,重按有力。其舌苔黄浓,小便赤涩。当时仲春,知其春温之热,郁于阳明而未发,故现此假象也。欲用白虎汤加连翘治之,病患闻之,骇然。愚曰∶但预购生石膏四两,迨热难忍时,煎汤饮之可乎?病者曰∶恐无其时耳。愚曰∶若取鲜白茅根,煎汤饮之,则冷变为热,且变为大热矣。病者仍不确信,然欲试

民国中医张锡纯的名方:理冲汤,善治子宫肌瘤,囊肿,建议收藏

民国中医张锡纯的名方:理冲汤,善治子宫肌瘤,囊肿,建议 收藏 展开全文 一提到治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首先会想到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再高一筹的会想到把桂枝茯苓丸和当归芍药散合起来,至于这两个经方的奥妙在哪里,先搁下不说。 今天单单说说和张仲景本家的民国大医张锡纯的一个柔中带刚的能够化掉子宫肌瘤、消失卵巢囊肿的“拳头方”。 为什么说是“拳头方”?因为这个方子一旦辩证使用,有直捣老巢的威力,威力来自丰厚的“粮草”资助冲锋陷阵的三位精兵强将“刘关张”——三棱、莪术、鸡内金。 这里要说到的就是理中汤了,这个怎么叫理冲汤? 理中者,调理脾胃也;理冲者,调理冲任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所赘生的部位血海就归冲任二脉管辖。 理冲汤出自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全方共有9味药。 生黄芪,党参,于术,生山药,天花粉,知母,三棱,莪术,生鸡内金(黄者)。用水煎至将成,加好醋少许,滚数沸服。 主治:妇人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症瘕(子宫肌瘤),以致阴虚作热,阳虚作冷,食少劳嗽,虚证沓来。亦室女月闭血枯。并治男子劳瘵,一切脏腑症瘕、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不能饮食。 随证加减: 服之觉闷者,减去白术。 觉气弱者,减三棱,莪术。 泻者,以白芍代知母,白术。 热者,加生地、天冬各数克。 凉者,知母、花粉各减半,或皆不用。 凉甚者,加肉桂(捣细冲服),乌附子。 瘀血坚甚者,加生水蛭(不用炙)。

若其人坚壮无他病,惟用以消癜瘕积聚者, 宜去山药。 室女与妇人未产育者,若用此方,三棱、 莪术宜斟酌少用,减知母之半,加生地黄数克, 以濡血分之枯。 若其人血分虽瘀,而未见症瘕,或月信犹 未闭者,虽在已产育之妇人,亦少用三棱、莪 术。 若病人身体赢弱,脉象虚数者,去三棱、 莪术,将鸡内金改用12克,因此药能化瘀血, 又不伤气分也。 迨气血渐壮,瘀血未尽消者,再用三棱、 莪术未晚。 若男子劳瘵,三棱、莪术亦宜少用或用鸡 内金代之亦可。 从张先生写出的13个加减法中,可以看出他是个细致之人,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这个方剂很多中医大夫都知道,而遵张先生加减法者少见,大多都是主方之外,加减自以为是。 方子是张先生多年经验出来的,加减药物也是试验出来的,也就是说,他用此方遇到过这些兼证,而这些兼证也只有加减这些药物才会有效。 而处理这些兼证时并不是一开始就加这些药物或减那些药,一定是多次验证后才确定下来的。 这就像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如果只记得那7味药而忽略了原条文下的加减法,单用那7味药或者凭自己的想象去加减,是很难有好疗效的。 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张仲景先生那么懂小柴胡。 理冲汤配伍的绝妙之处在于“补为主,通为辅”,即以补为通,

【一周一方】张锡纯变通应用白虎加人参汤

【一周一方】张锡纯变通应用白虎加人参汤 张锡纯先生是清末民初医学巨匠、中西汇通派医家的代表人物,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以其较高的临床实用性而备受医界推崇,对中医组方、中药性能、基础理论及临床贡献巨大。张锡纯先生擅长用石膏治疗外感热病,对石膏之性能反复阐发,并以石膏为主药,创制了清解汤、凉解汤、寒解汤、石膏阿司匹林汤等方剂,对经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随证变通化裁,以之治疗外感热病。 1张锡纯对石膏功效特点的认识 1.1石膏入药为生石膏,内服尤其不可煅用 《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解”说:“《本经》谓其微寒,则性非大寒可知;且谓其宜于产乳,其性尤纯良可知。医者误认为大寒而煅用之,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用至一两即足伤人,是变金丹为鸩毒也。”生石膏的基本成分是天然二水石膏(CaSO4·2H2O),经过煅制后成为煅石膏,即半水石膏(2CaSO4·H2O),性质即不相同,由“宣散之性变为收敛”,已无清热作用。张锡纯先生又以煅石膏点豆腐取类比象,深戒石膏不可煅用。如今全国中药材管理均已规范,处方“石膏”均给予生石膏饮片,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1.2石膏退热应大剂量使用 《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解”说:“夫石膏之质甚重,七八钱不过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药,欲用一大撮扑灭寒温燎原之热,又何能有大效。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症亦必用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重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他药同用。”药理研究结果提示,石膏退热主要靠钙离子,CaSO4是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因此解离的钙离子多少与药量关系较大,是以生石膏退热用量宜大。考《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剂篇各方石膏用量,清解汤、和解汤石

膏用六钱,合今18g;凉解汤、寒解汤石膏用一两,合今30g;石膏阿司匹林汤、石膏粳米汤石膏用二两,合今60g;仙露汤、镇逆白虎汤、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石膏用三两,合今90g,此三方在医案篇中应用较多,实际在医案中石膏常用量四两(120g)者较多。综合来看,凡表未解而已传里化热者,用石膏配合薄荷、连翘、蝉蜕等药清里热兼解表时,石膏用量在一两(30g)左右;里热已成而病情不重时,或体质较实,石膏用二两(60g);如里热炽盛,病情较重,体质较实者,石膏用量应在三两到四两(90~120g)。 1.3石膏配粳米 石膏清热的代表方是白虎汤,方中石膏配伍了粳米,姜宗瑞先生从石膏与粳米的配伍角度较好地阐释了石膏的清热机制。他在《经方杂谈》中说:20世纪90年代,农村仍饮用浅井水,味苦涩。因水中多含钙镁等矿物质,烧水的铝壶数月便结一层厚厚的“水锈”。一次,烧水的壶漏了,只能用做饭的铝锅烧水,半月的时间,锅内也结了一层“水锈”,后此锅煮稀饭,不料饭熟之后,“水锈”全都混入饭中。因悟谷米(做饭用小米,白虎汤用粳米,同类)可使“水锈”溶解。由此想到了白虎汤中石膏主要成分为硫酸钙,微溶于水,用粳米同煎,石膏能被更好地吸收利用。粳米不仅可以护胃、养胃,还有促进石膏吸收利用的作用,是白虎汤中不可缺少的一味。 1.4石膏配人参 伤寒定例,汗、吐、下后,用白虎汤者加人参,渴者用白虎汤亦加人参。张锡纯先生临证品验,“其人年过五旬,或壮年劳心劳力之余,或其人素有内伤,或禀赋虚弱,用白虎汤时,亦宜加人参”。加用人参后,帮助石膏化解内热、益气生津,使药力盘旋于上焦,能使深部的邪热息息托出。人参与石膏相得益彰,所用石膏量不必大,而退热之力则大大增强。同时,对于伏气化热所致温病,或外感之热内迫所致女子下血、痢疾等症,皆用白虎加人参汤化裁,益其气而清其热,以拔除病根。张锡纯先生特意提示,人参用党参即可,辽人参性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经方用药之一:麻黄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经方用药之一:麻黄 作者简介: 张锡纯(1860-1933),名锡纯,字寿甫,河北省盐山县人,祖籍山东诸城,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 张锡纯提倡抛弃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观点,反对空谈,敢于创新,不全于故纸中求学问。在其行医生涯中主张中西医应取长补短,相互汇参,并将自己的经验加以整理、刊行,在医界引起很大反响,《医学衷中参西录》被称为“医学中第一可法之书”。 张锡纯对麻黄的使用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麻黄为既入足太阳膀胱经,又行手太阴肺经中搜风逐寒之要药。 二、麻黄既能发汗散足太阳之邪,又可利小便治足少阴之邪,为治经腑同病药。 三、破癥消积药物与麻黄同用,可借麻黄出入积痰凝血之力,效果更佳。 四、运用越婢汤恒不出汗者,可在服汤剂前用白糖水送服西药阿司匹林1.5g。 原文摘选如下: 麻黄味微苦,性温,为发汗之主药。于全身之脏腑经络,莫不透达,而又以逐发太阳风寒为其主治之大纲。故《本经》谓其主中风伤寒头痛诸证,又谓其主咳逆上气者,以其善搜肺风,兼能泻肺定喘也。 注:《神农本草经》中麻黄功效为:“治中风、伤寒头痛,温虐。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谓其破癥瘕积聚者,以其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探入积痰凝血之中,而消坚化瘀之药可偕之以奏效也。且其性善利小便,不但走太阳之经,兼能入太阳之府,更能由太阳而及于少阴(是以伤寒少阴病用之),并能治疮疽白硬、阴毒结而不消。 太阳为周身之外廓。外廓者,皮毛也,肺亦主之。风寒袭人,不

但入太阳,必兼入手太阴肺经,恒有咳嗽微喘之证。麻黄兼入手太阴,为逐寒搜风之要药,是以能发太阳之汗者不仅麻黄,而《伤寒论》治太阳伤寒无汗,独用麻黄汤者,治足经而兼顾手经也。 凡利小便之药,其中空者多兼能发汗,木通、萹蓄之类是也。发汗之药,其中空者多兼能利小便,麻黄、柴胡之类是也。伤寒太阳经病,恒兼入太阳之府(膀胱),致留连多日不解。麻黄治在经之邪,而在府之邪亦兼能治之。盖在经之邪由汗而解,而在府之邪亦可由小便而解,彼后世自作聪明,恒用他药以代麻黄者,于此义盖未之审也。 受风水肿之证,《金匮》治以越婢汤,其方以麻黄为主,取其能祛风兼能利小便也。愚平素临证用其方,服药后果能得汗,其小便即顿能利下,而肿亦遂消。特是其方因麻黄与石膏并用,石膏之力原足以监制麻黄,恒有服之不得汗者,今变通其方,于服越婢汤之前,先用白糖水送服西药阿斯必林一瓦半,必能出汗,趁其正出汗时,将越婢汤服下,其汗出必益多,小便亦遂通下。 注:1瓦 = 1克 东人三浦博士,用麻黄十瓦,煎成水一百瓦,为一日之量,分三次服下,治慢性肾炎小便不利及肾脏萎缩小便不利,用之有效、有不效,以其证之凉热虚实不同,不知用他药佐之以尽麻黄之长也。试观《金匮》水气门越婢汤,麻黄辅以石膏,因其脉浮有热也(脉浮故系有风,实亦有热);麻黄附子汤辅以附子,因其脉沉而寒也。通变化裁,息息与病机相符,是真善用麻黄者矣。 邹润安曰:麻黄之实,中黑外赤,其茎宛似脉络骨节,中央赤外黄白(节上微有白皮),实者先天,茎者后天。先天者,物之性,其义为由肾及心;后天者,物之用,其义为由心及脾胃。由肾及心,所谓肾主五液,入心为汗也;由心及脾胃,所以分布心阳,外至骨节肌肉皮毛,使其间留滞无不倾囊出也。故栽此物之地,冬不积雪,为其能伸阳气于至阴之中,不为盛寒所遏耳。 注:邹润安(1790—1845年),名澍,字润安,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清代医药学家,著有《本经疏证》。 古方中有麻黄,皆先将麻黄煮数沸吹去浮沫,然后纳他药。盖以

张锡纯治温病方:清解汤

张锡纯治温病方:清解汤 张锡纯张锡纯经验汇集 2022-08-11 00:00 发表于天津 清解汤歌诀 清解凉解薄荷叶,蝉蜕石膏甘草携温病初得头身痛,经方化裁出新学 【主治】:温病初得,头疼,周身骨节酸疼,肌肤壮热,背微恶寒无汗,脉浮滑者。 【组成】:薄荷叶四钱、蝉蜕(去足土)三钱、甘草一钱五分、生石膏(捣细)六钱 【方论】:《伤寒论》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日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此仲景论温病之提纲也。乃提纲详矣,而后未明言治温病之方,及反复详细观之,乃知《伤寒论》中原有治温病方,且亦明言治温病方,特涉猎观之不知耳,六十一节云:“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夫此证既汗后不解,必是用辛热之药,发不恶寒证之汗,即温病提纲中,所谓若发汗已也,提纲中所谓若发汗,是用辛热之药强发温病之汗,其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即温病提纲中,所谓若发汗已,身灼热及后所谓自汗出,多眠睡,息必鼾也,睡而息鼾,醒则喘矣,此证既用辛热之药,误发于前,仲景恐医者见其自汗,再误认为桂枝汤证,故特戒之日:不可更行桂枝汤,而宜治以麻杏甘石汤。此节与温病提纲遥遥相应,合读之则了如指掌,然麻杏甘石汤,诚为治温病初得之的方矣,而愚于发表药中不用麻黄,而用薄荷、蝉蜕者,曾于葛根黄芩黄连汤解后详论之,兹不再赘。

今者论温病之书甚多,而郑卫红紫,适足乱真,愚本《内经》仲景,间附以管见,知温病大纲,当分为三端,今逐端详论,胪列于下,庶分途施治,不至错误。 一为春温,其证因冬月薄受外感,不至即病,所受之邪,伏于膜原之间,阻塞脉络,不能宣通,暗生内热,迨至春日阳生,内蕴之热,原有萌动之机,而复薄受外感,与之相触,则陡然而发,表里俱热,《内经》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者是也。宜治以拙拟凉解汤在后,热甚者,拙拟寒解汤在后。有汗者,宜仲景葛根黄芩黄连汤,或拙拟和解汤在后加生石膏。若至发于暑月,又名为暑温,其热尤甚。初得即有脉洪长,渴嗜凉水者。宜投以大剂白虎汤,或拙拟仙露汤在第六卷。 一为风温,犹是外感之风寒也,其时令已温,外感之气已转而为温,故不名曰伤寒、伤风,而名风温。即《伤寒论》中所谓风温之为病者是也,然其证有得之春初者,有得之春暮者,有得之夏秋者,当随时序之寒热,参以脉象,而分别治之,若当春初秋末,时令在寒温之间,初得时虽不恶寒,脉但浮而无热象者,宜用拙拟清解汤,加麻黄一二钱,或用仲景大青龙汤,若当暑热之日,其脉象浮而且洪者,用拙拟凉解汤,或寒解汤,若有汗者,用拙拟和解汤,或酌加生石膏。 一为湿温,其证多得之溽暑,阴雨连旬,湿气随呼吸之气传入上焦,窒塞胸中大气,因致营卫之气不相贯通,其肌表有似外感拘束,

中医泰斗张锡纯专治糖尿病的2张秘方

中医泰斗张锡纯专治糖尿病的2张秘方 文源:易简经方 随着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的改变,不少疾病也伴随着这些改变而存在,尤其像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常见多发的现代文明病,让不少人“谈糖色变”。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很多人都表示很棘手。 今天,就让小编带您一起来领略领略中医泰斗张锡纯治疗糖尿病的秘方吧! 1玉液汤治消渴(消渴,多指西医所谓糖尿病,忌食甜物)。 生山药一两,生黄芪五钱,知母六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细),葛根钱半,五味子三钱,天花粉三钱。 消渴之证,多由于元气不升,此方乃升元气以止渴者也。方中以黄芪为主,得葛根能升元气。而又佐以山药、知母、花粉以大滋真阴。使之阳升而阴应,自有云行雨施之妙也。用鸡内金者,因此证尿中皆含有糖质,用之以助脾胃强健,化饮食中糖质为津液也。用五味者,取其酸收之性,大能封固肾关,不使水饮急于下趋也。 方书消证,分上消、中消、下消。谓上消口干舌燥,饮水不能解渴,系心移热于肺,或肺金本体自热不能生水,当用人参白虎汤;中消多食犹饥,系脾胃蕴有实热,当用调胃承气汤下之;下消谓饮一斗溲亦一斗,系相火虚衰,肾关不固,宜用八味肾气丸。 白虎加人参汤,乃《伤寒论》治外感之热,传入阳明胃腑,以致作渴之方。方书谓上消者宜用之,此借用也。愚曾试验多次,然必胃腑兼有实热者,用之方的。中消用调胃承气汤,此须细为斟酌,若其右部之脉滑而且实,用之犹可;若其人饮食甚勤,一时不食,即心中怔忡,且脉象微弱者,系胸中大气下陷,中气亦随之下陷,宜用升补气分之药,而佐以收涩之品与健补脾胃之品,拙拟升陷汤后有治验之案可参观。若误用承气下之,则危不旋踵。至下消用八味肾气丸,其方《金匮》治男子消渴,饮一斗溲亦一斗。而愚尝试验其方,不惟治男子甚效,即治女子亦甚效。曾治一室女得此证,用八味丸变作汤剂,按后世法,地黄用熟地、桂用肉桂,丸中用几两者改用几钱,惟茯苓、

张锡纯:镇肝熄风汤治内中风、眩晕

张锡纯:镇肝熄风汤治内中风、眩晕 【组成】怀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轧细),生龙骨15(捣碎),生牡蛎15克(捣碎),生龟板15克(捣碎),生白芍1克,玄参15克,天门冬15克,川楝子6克(捣碎),生麦芽克,茵陈6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内中风证,其脉弦长有力,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 【加减】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30克;痰多者,加胆南星6克;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24克,净萸肉15克;大便不实者,去龟板、赭石,加赤石脂30克。 【方论】方中重用牛膝引血下行,此为治标之主药。而复深究病之本源,用龙骨、牡蛎、龟板、芍药以镇肝熄风。赭石以降胃、降冲。玄参、天门冬以清肺气,肺中清肃之气下行,自然镇制肝木。至其脉之两尺虚者,当系肾脏真阴虚损,不能与真阳相维系。其真阳脱而上奔,并挟气血以上冲脑部,故又加熟地、萸肉以补肾敛肾。从前所拟之方,原只此数味。后因用此方效者固多,问有初次将药服下,转觉气血上攻而病加剧者,于斯加生麦芽、茵陈、川楝子即无斯弊。盖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若但用药强制,或转激发起反动之力。茵陈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阳生发之气,与肝木同气相求,泻肝热兼舒肝郁,实能将顺肝木之性。麦芽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将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川楝子善引肝气下达,又能折其反动之力。方中加此三味,而后用此方者,自无他虞也。心中热甚者,当有外感,伏气化热,故加石膏。有痰者,恐痰阻气化之升降,故加胆南星也。

张锡纯经方加减应用

张锡纯经方加减应用 张锡纯经方加减应用 张锡纯 1、加味桂枝代粥汤 治伤寒有汗。 桂枝尖(三钱)生杭芍(三钱)甘草(钱半)生姜(三钱)大枣(三枚,掰开)生黄(三钱)知母(三钱)防风(二钱)煎汤一茶盅,温服复被,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如水流漓,病必不除。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及臭恶等物。 桂枝汤为治伤风有汗之方。释者谓风伤营则有汗,又或谓营分虚损,即与外邪相感召。斯说也,愚尝疑之。 人之营卫,皆为周身之外廓。卫譬则郭也,营譬则城也,有卫以为营之外围,外感之邪,何能越卫而伤营乎? 盖人之胸中大气,息息与卫气相关,大气充满于胸中,则饶有吸力,将卫气吸紧,以密护于周身,捍御外感,使不得着体,即或着体,亦止中于卫,而不中于营,此理固显然也。有时胸中大气虚损,不能吸摄卫气,卫气散漫,不能捍御外邪,则外邪之来,直可透卫而入营矣。且愚临证实验以来,凡胸中大气虚损,或更下陷者,其人恒大汗淋漓,拙拟升陷汤下,载有数案,可参观也。是知凡桂枝汤证,皆因大气虚损,其汗先有外越之机,而外邪之来,又乘卫气之虚,直透营分,扰其营中津液,外泄而为汗也。究之,风寒原不相离,即系伤风,其中原挟有寒气,若但中于卫则亦能闭汗矣。故所用桂枝汤中,不但以祛风为务,而兼有散寒之功也。 陈古愚曰∶“桂枝辛温,阳也。芍药苦平,阴也。桂枝又得生姜之辛,同气相求,可恃之调周身之阳气。 芍药而得大枣、甘草之甘苦化合,可恃之以滋周身之阴液。既取大补阴阳之品,养其汗源,为胜邪之本,又啜粥以助之,取水谷之津以为汗,汗后毫不受伤,所谓立身于不败之地,以图万全也。”按∶此解甚超妙,而于啜粥之精义,犹欠发挥。如谓取水谷之津,以为汗,

张锡纯:治瘀十五法(上)

张锡纯:治瘀十五法(上) 张锡纯:治瘀十五法(上) 张锡纯易简经方 2022-07-19 19:30 发表于广东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人。是近代中国医学史上一位值得称道的临床大家。先生从医数十载,内外妇儿皮肤五官诸科皆有涉猎。注重临床实效,尊古而不泥古,学术颇多创新。开中医实验医学一代风气。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影响深远。 治瘀十五法 一、益气活血法: 适用于气虚血滞引起的肢体痿废,偏枯等证,脉见极微细无力。张氏谓此证是由“胸中大气虚损,不能助血上升,至脑贫血”所致。常选用黄芪、当归、生乳香、生没药等药,以升补大气而通活血脉。若病发日久者,更加入蟅虫、地龙等虫类活血药,以行日久之淤滞。代表方剂为干颓汤(生箭耆、当归、甘枸杞果、净杭萸肉、生滴乳、生明没、真鹿角胶)、补脑振痿汤(生黄耆、当归、龙眼肉、杭萸肉、胡桃肉、䗪虫、地龙、生乳香、生没药、鹿角胶、制马钱子末)。 二、理气活血法:适用于气滞与血瘀并见的“气滞血瘀证”,为治疗一切瘀血实证最重要的基本大法。多用于脘腹、胸胁痛,或腹中、胁下有瘕聚,其质不坚,遇恼怒则症情加重者。张氏谓:“血随气行,气郁则血必瘀”,故他在一些方中理气与活血药常相配伍,其常用理气药为川楝子、柴胡、莪术、生麦芽、川芎等。代表方剂为金铃泻肝汤(川楝子、生明乳香、生明没药、三棱、莪术、甘草)。 三、滋阴活血法:适用于阴虚与血淤并见的“阴虚血瘀证”。如肢体痛,室女血枯经闭证,证见过午潮热,夜间尤甚,肢体疼痛,经少,或经闭,两目干涩,或肌肤甲错,舌暗红而干,脉细数,或涩。张氏认为此证若用舒肝药,病转加剧,故滋阴与活血药并用,据证配伍,以防活血伤阴之敝。常选用玄参、花粉、生地、野台参、山萸、知母、当归、丹参、生乳没、桃红等药。代表方剂为曲直汤(萸肉30克(去

张锡纯的“资生汤”,不仅仅是止咳

张锡纯的“资生汤”,不仅仅是止咳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语音由软件合成,体验不好,请见谅. 文源:易简经方 导读:张锡纯,我们知道,开中医院的第一人,代表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个把中医的内容吃透的医家。而资生汤就是他最出名的杰作,这个简直是个开挂了的方,在临床中使用效果很好,使用也是相对广泛。那我们就来解读一下这个简单又好用的方剂。 一、张锡纯的资生汤医案 一九一三年,客居大名。治一室女,劳瘵年余,月信不见,羸弱不起。询方于愚,为拟此汤(资生汤)。连服数剂,饮食增多。身犹发热,加生地黄五钱,五六剂后热退,渐能起床,而腿疼不能行动。又加丹参、当归各三钱,服至十剂腿愈,月信亦见。又言有白带甚剧,向忘言及。遂去丹参加生牡蛎六钱,又将于术加倍,连服十剂带证亦愈。遂将此方邮寄家中,月余门人高促异常,饮食减少,脉甚虚数,投以资生汤十剂全愈。审斯则知此方治劳瘵,无论男女,服之皆有捷效也。 二、解读资生汤 资生汤由生山药、玄参、白术、生鸡内金、牛蒡子这几味药组成。张锡纯在书中是这么说资生汤的:“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亦治女子血枯不月”。可见简单的理解它治咳嗽,疲劳,发热,甚至是女子的月经不调等,只要有脾胃虚弱,这个就用得上了,所以用得很广泛。我们慢慢来解读,在方解中提到:“《易》有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言土德能生万物也。为什么叫资生汤,我们在易经有说,能量足,万物生长。所以可见这个资生汤首先是补充能量的,不是很多人的一般理解,资生汤只是治咳嗽的 白术 张锡纯说,脾胃的能量就是所说的坤元,脾主四肢,脾胃强则肢健,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健则能量足,万物生长。所

退热神方:经方思维讲透张锡纯常用温病四方

退热神方:经方思维讲透张锡纯常用温病四方 作者导读 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我对此书一直是极力推崇。 书中的方剂基本都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的检验,因此疗效吊打某些医家闭门造车、纯粹理论推导出来的处方。 由于张锡纯的方子用之往往神效,其处方思路又师法《本经》、《别录》,颇有古风,所以完全可以用于扩充我们的经方武器库。 我们学经方的人,就要勇于扩充武器库,把好用有效的处方都收入囊中,不可以有门户之见也。 张锡纯对于温病开列了十张非常宝贵的处方,其中清解汤、凉解汤、寒解汤使用频率高、证型临床常见,因此着重拿出来讲解一下,而《医学衷中参西录·治伤寒温病同用方》中的仙露汤与此三方理法类似,因此一并解析。 读完了这篇文章,有利于大家理解我后面陆续总结的温病医案。 清解汤 清解汤 治温病初得,头疼,周身骨节酸疼,肌肤壮热,背微恶寒无汗,脉浮滑者。 薄荷叶(四钱),蝉蜕(三钱,去足土),生石膏(六钱,捣细),甘草(一钱五分) 此方是温病三方中表证最明显而里热最轻的一张。 微恶寒、无汗、头痛、全身疼痛、脉浮,典型的表证,需要用辛味药物发汗才可以痊愈。 肌肤壮热、脉滑,提示里部存在里热。 注意,这里张锡纯着重强调了表证的症候,而对里热的描述不多,其实就是想暗示此症候属于表证重、里热轻的情况。 具体体现在用药上: 方中薄荷、蝉蜕属于辛凉剂,适合这种表证+里热的症候,因为辛

味能行、能散、可解表部郁结,而凉可清热。剂量比其他两个方子大很多。 而石膏作为清除里热的主力军,在这四张处方中剂量最小。对于张锡纯这种用一两百克石膏都不眨眼的人来说,此处轻轻用了6钱石膏已经非常温柔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症候如果用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也是可以治疗的,只需要调整麻黄与石膏的剂量即可。我就经常用麻黄石膏剂治疗这种温病。 倘若患者全身疼痛、憋胀的非常厉害,说明表部淤堵郁结非常严重,必须要用麻黄发散、解除表部的津血郁结才能出汗退热,薄荷、蝉蜕等辛凉剂是力有未逮的,服后难以出汗愈病。 凉解汤 凉解汤 治温病,表里俱觉发热,脉洪而兼浮者。 薄荷叶(三钱),蝉蜕(二钱,去足土),生石膏(一两,捣细),甘草(一钱五分) 我一直觉得张锡纯大师师古而不泥古,给出的方剂都颇有古风。比如此方药物与凉解汤没有区别,但是剂量上做出了调整,因此就成了一张新的方子,拥有了新的方证。名字也做出了改变。 张仲景的方子也是如此,对于剂量比例看的很重要,一个桂枝汤,桂枝、芍药的比例一变,方子的名字就改变了。绝不共用方名、混淆剂量。 如果按照后世的命名习惯,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桂汤、小建中汤都会被笼统称为“桂枝汤加减”,那么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会忽视药物的剂量比例了,从而造成宝贵经验的流失。 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出去治病也会习惯于把方子加减的乱七八糟,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用的压根就不是同一张方子。这也是为何后世中医流派越来越杂的原因之一。 回归本方,薄荷、蝉蜕等辛凉解表药物剂量减轻,而石膏剂量大幅度提升,这说明此方证患者的表证比清解汤弱,里热则是加重了。

张锡纯治疗外感发热经验浅析

张锡纯治疗外感发热经验浅析 关键词张锡纯外感发热 近代名医张锡纯对外感发热的治疗积有丰富的经验,在他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以下简称《参西录》一书中,对外感发热的诊治,辨析井然,立法严谨,遣药精细,组方新颖,读后颇受启迪。现采摭其要,浅析如下,与同道共学。 1 变通经方治伤寒 张氏对感寒而发的狭义伤寒,擅用经方治疗,并随证接连损不拘一格。如用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时,常加入知母等药,这是辛温解表法佐以寒凉清热法的具体运用。又如使用小青龙和小柴胡汤时,常于方中加石膏数钱或两许。于前方可调麻、桂、细辛的烈性,于后方更能驱热清降。对少阳热甚兼有阳明证者,常于小柴胡汤中加元参,和解之中不忘润燥。他在运用麻杏石甘汤治疗热喘证时,每以薄荷加倍代替麻黄,认为薄荷“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串经络,服之能透发凉汗”。这是他对经方的发挥和补充。 堪为赞许的是张氏运用白虎汤及白虎加入参汤的经验。他称白虎汤为治疗阳明实热证的“千古不祧之良方。”凡病邪入晨,阳明热实,“无论伤寒、风湿,皆宜治以白虎汤。” 他的创新精神还表现在白虎汤的代替使用。如他所制定的仙露汤(生石膏、元参、连翘、粳米)治疗寒温阳明证,症见表里壮热,嗜凉水但不甚燥渴,脉洪滑等。此方不但可清阳明经热,且能治疗阳明腑病,对于阳明燥热内结不甚者颇为适宜。又如镇逆白虎汤(生石膏、知母、清半夏、竹茹粉),用治外感热炽,胃津枯涸,气逆上冲的病证。再如石膏粳米汤,仅取石膏、粳米 两味,用于伤寒温病初起,身不寒而恶热者。它如白虎汤加茵陈、连翘治疗流脑:白虎汤加蜈蚣治疗小儿高热,惊厥,都是白虎汤的变通经验方。他在运用白虎加人参汤时,常常更换药味,或以元参代知母(产后寒温证用之),或以芍药代知母(寒温兼下痢者用之),或以生地代知母(寒温兼阴虚者用之),或以生山药代粳米(寒温热实下焦气化不固者用之,产后寒温证用之) 2 清凉寒解疗温病

张锡纯治温病方:凉解汤

张锡纯治温病方:凉解汤 张锡纯张锡纯经验汇集 2022-08-12 00:00 发表于天津 凉解汤歌诀 清解凉解薄荷叶,蝉蜕石膏甘草携温病初得头身痛,经方化裁出新学 【主治】:温病,表里俱觉发热,脉洪而兼浮者。 【组成】:薄荷叶三钱、蝉蜕二钱(去足土)、生石膏一两(捣细)、甘草一钱五分 【方论】:春温之证,多有一发而表里俱热者,至暑温尤甚,已详论之于前矣,而风温证,两三日间,亦多见有此证脉者,此汤皆能治之,得汗即愈。 西人治外感,习用阿司匹林法,用阿司匹林一瓦,和乳糖(可代以白蔗糖)服之,得汗即愈,愚屡次试之,其发汗之力甚猛,外感可汗解者,用之发汗可愈,若此凉解汤,与前清解汤,皆可以此药代之,以其凉而能散也,若后之寒解汤,即不可以此药代之,盖其发汗之力有余,而清热之力仍有不足也。 【方解】:本证因阳明郁热,表邪未尽所致,故重用石膏清泻阳明,薄荷叶、蝉蜕疏散风热,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注:本方与清解汤组成相同,剂量有差异,凉解汤重用石膏,减薄荷叶、僵蚕各3g,用于表邪传里,阳明内热较重者。 凉解汤验案精选 湿热证黄某某,女,30岁,1995年5月5日初诊,自诉头晕、头痛,胸闷欲呕,心跳乏力,肌肉灼热,腰部及下肢关节不时疼痛,尿道灼热,尿液色黄,断断续续历时4年之久,看医生无数,均认为风湿症,按风湿治疗,无济于事,笔者见其舌淡,苔微黄,脉缓滑无力,联系上述症候,认为此乃湿热内伏,流注经络关节,以致气机痞塞不畅所致,治当清热利湿解毒,畅通气机,给予清解汤和凉解汤(薄荷20g、

蝉蜕5g、生石膏粉30g、甘草6g、连翘10g、知母10g),随证加竹茹10g、半夏10g、生姜2片、茯苓10g、生地30g、玄参10g、黄柏10g、苍术10g、防己10g、干地龙10g、牛膝10g、蒲公英10g、银花10g,每日1剂,水煎煮,分早中晚3次内服,连服30剂,疗程结束,所有症状完全消失,精神转佳,至今10多年未见复发。[黄茂隆.加味清解凉解汤治湿热症264例临床体会右江医学,2011, 39 (5): 635] 【临证提要】:本方有清热泻火解表之功,用于温病表里俱热者。

张锡纯一味薯蓣饮,至平之剂,至伟之功!

张锡纯一味薯蓣饮,至平之剂,至伟之功! 山药,药食同源,能补五劳七伤,愈沉疴痼疾,本草经记为上品。名医张锡纯善用山药,以一味薯蓣饮治疗泄泻、阴虚劳热等效若浮鼔,其辨证用药精准,值的医者学习深研,体悟药性,以实效于临床。 ___________________ 一、药物篇·山药解 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能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强志育神,性平可以常服多服。宜用生者煮汁饮之,不可炒用,以其含蛋白质甚多,炒之则其蛋白质焦枯,服之无效。若作丸散,可轧细蒸熟用之(医方篇一味薯蓣饮后,附有用山药治愈之验案数则可参观)。 【附案】 法库万××之母,自三十余岁时,即患痰喘咳嗽,历三十年百药不效,且年愈高,病亦愈进,至一九二一年春,又添发烧、咽干、头汗出、食不下等证。延医诊视,云是痰盛有火,与人参清肺汤加生地、丹皮等味,非特无效,反发热如火,更添泄泻,有不可终日之势。 后忽见《衷中参西录》一味薯蓣饮,遂用生怀山药四两,加玄参三钱,煎汤一大碗,分数次徐徐温服,一剂即见效,至三剂病愈强半,遂改用生怀山药细末一两,煮作粥服之,日两次,间用开胃药,旬余而安,宿病亦大见轻,大约久服宿病亦可除根。 又:万××妻,大便泄泻数年不愈,亦服山药粥而愈。 按:山药之功效,一味薯蓣饮后曾详言之。至治泄泻,必变饮为粥者,诚以山药汁本稠粘,若更以之作粥,则稠粘之力愈增,大有留恋肠胃之功也。 忆二十年前,岁试津门,偶患泄泻,饮食下咽,觉与胃腑不和,须臾肠中作响,遂即作泻。浓煎甘草汤,调赤石脂细末,服之不效。乃用白粳米,慢火煮烂熟作粥,尽量食之,顿觉脾胃舒和,腹中亦不作响,泄泻遂愈。是知无论何物作粥,皆能留恋肠胃。而山药性本收涩,故煮粥食之,其效更捷也。且大便溏泻者,多因小便不利。山药

?张锡纯活用经方

张锡纯活用经方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20-04-16分享收藏 张锡纯(1860年-1933年),字寿甫,籍山东诸城,河北省盐山县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 张锡纯学宗仲景,师古不泥,用经方喜为变通。曰:“用古人之方,原宜因证、因时,为之变通,非可胶柱鼓瑟也。”其所谓之变通,非仅指加减一端,而并有药代变通法与方代变通法,这种变通法在经方应用中很具特色。 壹 药代变通法 经方结构严密,用药简洁,但张氏认为:经方由于历史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在药物选择等问题上,并非每方每味都已至臻,恰到好处,且由于气运变迁、古今不同等原因,后人运用,不妨与古为新,尽可根据实际情况,用某一味更合适的药物来代替原方中的某一味药,这便谓之“药代”。 这种变通法,与一般运用经方时减掉与某症不合的一味或数味药,并加入一味或数味药的加减法则有所不同,与药肆缺货而只好以它药代之更不同。张氏药代很多,要者如下: 『以薄荷代桂枝』 仲景说:“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张氏认为:“证兼阳明,而仍用麻黄汤主治,在古人禀赋敦厚,淡泊寡欲,服之可以有效。今人禀赋薄弱,嗜好日多,强半阴亏,若遇此等证时,宜以薄荷代方中桂枝。”由此可见,古今人体禀赋不同,是其药代的一个理论依据。 『以薄荷代麻黄』 张氏认为麻杏甘石汤为仲景治温病方,但他“用此方时,又恒以薄荷叶代麻黄,服后得微汗,其病即愈。盖薄荷叶原为温病解表最良

之药,而当仲师时犹未用于药品,故当日不用也”。由此可见,后世的某些治病良药,在仲景时尚未被人完全认识到,这是其药代的又一理论依据。 『以连翘代桂枝』 张氏认为大青龙汤证“原系温病”,“至愚用此方时,又恒以连翘代桂枝,虽桂枝、连翘均能逐肌肉之外感,而一则性热,一则性凉,温病宜凉不宜热,故用桂枝不如用连翘。而当时仲师不用者,亦因其未列入药品也(《伤寒论》方中所用之连轺是连翘根,能利水不能发汗”,这说明古人对药用植物入药部分的认识不够全面,而后世认识已发展,这也是其药代的一个理论依据。 『以山药代粳米』 张氏认为:凡用白虎汤类方,若以山药代粳米,则效果更佳。他说:“余实验既久,知以生山药代梗米,则其方愈稳妥,见效亦愈速。盖粳米不过调和胃气,而山药兼能固摄下焦元气,使之元气素虚者,不致因服石膏、知母而作滑泻。且山药多含有蛋白之汁,最善滋阴。白虎汤得此,既祛实火,又清虚热,内伤外感,须臾同愈。”这是说白虎汤用粳米原不及用山药为妥当,当时仲景未认识及此,后世又只知尊经,不敢擅改,故他多次强调,说这样一代,白虎之功便可加强,治疗范围亦可扩大。其特制二新方(即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梗米汤与通变白虎加人参汤),目的也在畅叙其要义。这是其药代的又一理论依据。这一点在认为古圣上智、后人不可企及,经方用药无味不善的人,是不敢想象的。 【霖山老栎按】况今之粳米(旱稻米)不易得,或以糯米山药各半亦佳。 『以茵陈代柴胡』 症见寒热者,一般均用柴胡和解之,而张氏则常代以茵陈。他在治天津杨氏女一案中说:“柴胡虽能和解少阳,而其升提之力甚大。此证根本已虚,实不任柴胡之升提。方中茵陈其性凉而能散,最能宣通少阳之郁热,可为柴胡之代用品。实少阳病兼虚者无上之妙药也。” 【霖山老栎按】仲景当年用北柴胡,现今南北不分,南柴胡提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