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经方治验举例

常用经方治验举例

(一)小柴胡汤治疗定时发热

子时发热案

柯某,女,50岁,1989年3月18日初诊。患者近10天以来,每至夜半23时左右即恶寒发热,继之汗出,热势渐退,至1时左右热始退尽,方能入睡。虽两度求医,然发热依旧。诉除上述外,尚伴头昏、纳差、倦怠等症。视其形体肥胖,面色不华,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印,脉来沉细。窃思病属阴阳不调,拟小柴胡汤加味:柴胡、黄芩、法半夏、附片、炙甘草各10g,党参12g,枣仁30g,生姜3片,红枣12枚。嘱两煎液混合,睡前顿服。随访得知,第3剂后寒热未作。

上半夜为阴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故夜半子时为阴尽阳生,阴阳交替之时,此时寒热汗出,乃阴盛阳微,阴阳不调使然。子时为阴盛之时,病逢阴盛之时,阳微不能胜阴则恶寒。子时亦为阳气渐生之时,微阳得自然界阳气之助而能与阴相争则发热汗出。阳气渐盛,阴邪渐衰,阳能胜阴则寒热渐退。小柴胡汤调和阴阳,阴阳得调,寒热自消。加附片者,以助微阳;加枣仁者,按孙朝宗经验,以其善治子时之病也。

2.午时腰痛案

马某,男,50岁,1987年12月12日初诊。患者诉突起腰痛6天,每逢上午11时左右发作,12时后渐减,至下午13时左右痛止。痛剧时欲尿不能,并伴恶心、嗳气等症,无感寒及闪岔扭伤史,既往身体健康。舌淡苔薄白,脉弦。综合脉症,考虑病属阴阳不调,拟小柴胡汤加味:柴胡、黄芩、法半夏、枳壳、炙甘草各10g,白芍30g,生姜3片,红枣12枚。嘱两煎液混合,于9时左右顿服。12月15日复诊时诉,3剂后疼痛即止,仅尿后稍感尿道胀痛,仍宗前方加丹皮、栀子各10g,2剂后即无不适,经随访至今未发。

腰痛多为肾与膀胱之病,此为常理。然本案腰痛,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故应按子午流注规律进行辨治。前医曾予推拿、理疗和四逆散加味,然收效甚微,可能与此有关。从其痛剧时欲尿不能来看,似

属气滞,但四逆散用之少效。因上午11时至下午13时属午时,为阴阳交替之际,此时腰痛当为阴阳不调所致,故以小柴胡汤为主调和阴阳,合四逆散调理气机,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果然取效。

按照昼夜阴阳规律,上半夜为阴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因而子午两时均为阴阳交替之际,此时出现的病变当与阴阳不调有关。故不论子时寒热,抑或午时腰痛,病机均为阴阳不调,因而均以小柴胡汤一方治之,体现了异病同治的原则。

(二)芍药甘草汤治痉挛性病症

病案举例

余据芍药甘草汤的药理作用,治疗痉挛性病症,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1)幽门痉挛 :

张某,女,36岁,1994年8月21日初诊。患者因与丈夫争吵而致胃痛,经用吗丁啉等西药和中药半夏泻心汤等方加减治疗,然无显效。现经钡餐透视,诊为“幽门痉挛并胃窦炎”。诊时除胃痛胀满外,尚伴抑郁胸闷,时时叹息,倦怠乏力,纳食呆滞,恶心欲吐,嗳气频作,胃内灼热,小便黄赤,大便已4日未行。视其形体消瘦,舌红苔薄黄少津,脉之弦细而数。综合四诊,证属肝郁脾虚,胃失和降。参照钡餐检查结果,主以芍药甘草汤加味:白芍50g,威灵仙25g,蒲公英30g,炙甘草10g。嘱其浓煎2次,混合后少量频服。27日复诊,诉服药3剂后疼痛大减,大便得行,5剂后疼痛即止。现仅觉口干,胃内稍有灼热感,守前方去威灵仙,加麦冬12g,百合30g。5剂后诸症悉平,经钡餐复查,痉挛消失。

(2)膈肌痉挛 :

陈某,男,55岁,1994年10月21日就诊。患者呃逆已2周余,经用谷维素、阿托品和中药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等方加减治疗无效。现每数分钟一发,发则呃逆连声,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不等,呃声高亢响亮,有时睡中亦因呃逆而醒来,待呃逆时久,倦怠至极,方能再度入睡。伴食则呕吐,胃脘不适,胸闷胁胀,目眶凹陷,肌肤

燥涩,神疲倦怠,大便干结,视其舌红少苔,脉之弦而有力。据四诊所得,乃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使然。拟平肝和胃降逆,佐以安神。药用:白芍50g,威灵仙25g,酸枣仁15g,炙甘草10g。22日下午复诊,诉当日服完1剂,酣睡一夜,昨日呃逆已十减七八,今日仅偶发2 次,但极轻微。仍处原方3剂以巩固疗效。经随访,二诊药后获愈,迄今未发。

(3)腓肠肌痉挛 :

邬某,男,42岁,1995年2月14日以腓肠肌痉挛5年余而就诊。轻时2~5夜1次,稍劳则夜夜发作,每夜2~5次,每次持续约10~ 20分钟。发时腓肠肌僵硬疼痛,不得屈伸,需用力按摩,方能渐渐缓解。曾多次服中西药及针灸、理疗,但效果不佳。近10余天来发作加剧,不仅一夜数次,就连白天上班稍汗出或骑自行车后亦会马上发作,以致严重影响工作和睡眠,自觉苦不堪言。诊见舌红少津,苔薄白,脉之弦细。此为肝血不足,筋失濡养,拟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以芍药甘草汤加味:白芍50g,桂枝、木瓜、炙甘草各10g,生龙骨15g。3日后复诊,诉服头剂当晚仅发作1次,疼痛亦明显减轻。第2天骑自行车后又发1次,但极轻微。仍守原方5剂,迄今未再发作。

(4)幽门梗阻 :

刘某,男,27岁。1994年5月27日初诊。由饮食不节而致呕吐已4天,现不能进食,食则呕吐,伴胃脘胀满,时嗳酸腐之气,自觉胃内有烧灼感,时有抽搐,大便已4日未行,因在当地用中西药治疗无效而来求诊。经钡餐透视,诊为幽门梗阻。视其舌红苔薄黄,脉之弦而有力。此乃饮食不节,致食积停滞,脾胃损伤,升降失常。治当升清降浊,缓急和胃。药用:白芍50g,炙甘草、桔梗、紫菀各10g,7剂。每日1剂,浓煎2次,混合药汁后少量频服,以防格拒。6月4日复诊,诉服药1剂即排出大量夹杂未消化食物的大便,服第2剂时呕吐渐止,已能进食米粥,抽搐大减。药已中的,上方去桔梗、紫菀,加蒲公英30g,5剂。经随访,药后病愈,并已外出工作。

2.体会

以上四病,虽其表现一为胃痛,一为呃逆,一为转筋,一为呕吐,

病情不同,病位各异,但均用芍药甘草汤者,此因芍药甘草汤不论对中枢性抑或是周围性,不论对在表躯体或四肢的横纹肌,还是对深在的脏器平滑肌性的挛急均有解痉止痛作用。因而本方的临床运用,不论何病,只要有痉挛现象存在,均可酌情选用,这也正是上述四病同用本方治疗的内在根据,也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精神。

临床运用芍药甘草汤,既要注意谨守“痉挛”这一病理,又要根据病情病位的不同而灵活加味。如幽门痉挛者,以胃灼痛为主症,故加消炎止痛的蒲公英;膈肌痉挛者,因呃逆而影响睡眠,故加酸枣仁养心安神;两者因属平滑肌痉挛,故均加威灵仙以助解痉止痛。腓肠肌痉挛则根据其病位加入善治腿肚转筋的木瓜。幽门梗阻者脾胃升降失常,故加桔梗、紫菀一升一降,使之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梗阻自然解除。正因注意了这种异病同治的同中之异,因而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

余脑膜瘤术后2年来,常于夜间发生腓肠肌痉挛,深以为苦,以上方加味5剂,服第2剂时夜间即未发作,续服5剂而安。

芍药甘草汤中芍药剂量宜大,一般要用30~50g。如肝郁脾虚,或肝阴血不足,或虚实夹杂者,多用白芍和炙甘草;如属实热或血瘀者,宜用赤芍和生甘草。如芍药量大而致便溏甚或腹泻,可加炒白术以制之。所加之药,不宜过多,以便突出主方主药,做到量大力专。

幽门梗阻的主要症状是呕吐,此病的呕吐源于梗阻而使胃气上逆,梗阻解除,胃气得降,则呕吐自止。因此,治疗首先当解除梗阻。久吐易伤津,津亏则肠燥便秘,大便不通则胃气不得下行而反上逆,必会加重呕吐。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生津,润肠通便,使大便通畅,宿食得下,胃气顺降,呕吐自止,不治梗阻而梗阻自除。配桔梗以升清,紫菀以降浊,协助恢复脾胃气机的升降功能。芍药甘草汤又能解除幽门局部痉挛,故取得满意的疗效。

(三)四逆散的作用

行气解郁治癃闭

施某,女,30岁,1987年8月11日初诊。近1个月来小便困难,虽有尿意,但临厕努挣良久,面红汗出,方能排出少许,有时甚

至全无尿意,伴小腹胀痛,心烦焦虑,时欲叹气为快,倦怠神疲,心悸,不思饮食。每逢心情不畅时上症加重。脉沉弦细,舌淡红少苔。曾经西药治疗月余,效果不显。某医以补中益气汤与服,虽有一定效果,停药则依然如故。证属肝郁气滞,脾虚气陷。处方:柴胡、枳壳、白芍、郁金、杏仁、栀子、炙甘草各10g,炙黄芪30g,当归12g,桔梗3g,升麻5g,炙党参15g。服上药7剂,排尿时努挣感略有减轻,尿量亦有增加。改予黄芪100g,党参80g,以15剂量为末,每服25g,每日3次。随访药后病愈。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畅则水行,小便自然通利;一旦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则水停,小便就会不利。本案前医有从气虚论治者,然忽略了气郁的一面,故而少效。笔者据其脉症,参合病史,重在疏肝解郁,辅以补中益气,使气能行水、化水,不利小便而小便自利。

2.疏肝理气降血压

马某,女,46岁,1994年4月27日初诊。患者诉左下腹阵发性疼痛3天,痛即欲便,便意频繁,量少不结。患高血压病已3年,近1个月来服复方降压片等,仍感头昏,测其血压为180/110mmHg。伴目胀,睡眠不安,纳呆,腹部触之柔软。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证乃肝脾不和,治当调和肝脾,缓急止痛,拟四逆散加味:柴胡、枳壳、玄胡索、炙甘草各10g,白芍、蒲公英各30g。5月4日复诊,诉服上方1剂后,腹痛、头昏大减,3剂后腹痛得止,头昏消失,饮食增加。测其血压为160/100mmHg。为观察本方降压作用,遂于前方去蒲公英、玄胡索,减芍药为15g,加牛膝12g,嘱连服10剂。经随访,药尽后在当地复查血压,稳定在140/90mmHg,此后未再服降压药。

高血压多表现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而柴胡素有“升阳”、“劫阴”之说,故医者往往把柴胡作为高血压的禁忌药。四逆散中柴胡疏肝解郁;白芍量大于柴胡,一则使柴胡不致过于辛散、升发;二则合甘草为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养肝柔肝;枳实行瘀滞,调气机,与柴胡相配,升降相因,善调气机。合而成方,能疏肝解郁理气。肝的正常疏泄和藏血功能得以恢复,则气血调和,血压自然恢复正常。

可见,四逆散对肝气郁结,疏泄失常的高血压不失为治本之方。(四)五苓散之双向调节作用

渴欲饮水伴小便自利

严某,女,37岁,1994年5月6日初诊。诉1周来口干欲饮,饮不解渴,饮后即尿,尿清长量多,每小时3~5次,伴小腹胀满,舌淡苔薄白而干,脉浮稍数。曾投一医,服药(方药不祥)3剂,诸症依旧。参合脉症,此乃膀胱气化不利,拟五苓散原方3剂。5月12日随访,药后诸恙悉平。

2.口渴不欲多饮伴小便不利

段某,男,32岁,1981年6月25日初诊。近3天发热(T37.5℃),腹泻如水,日10余次,但无灼热及里急后重感,小便短少,口渴不欲多饮,汗出,时时恶风。曾就诊于内科,诊为急性肠炎,用土霉素等药无效。现除上症外,见目眶凹陷,舌淡苔薄白微黄而干,脉浮数。此乃里热夹表邪下利,拟葛根芩连汤3剂,服后诸症不减。复诊时细询后得知,患者尚有小便短少,腹痛微满,饮水稍多则有恶心之感等,知为膀胱气化失司,肠道泌别失职,致水液偏走大肠,故采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之法,处以五苓散,3剂而口渴消失,二便正常。

段某表现为小便短少不利,严某则表现为小便清长量多,虽症状相反,然均有小腹胀满,饮不解渴或渴不多饮等症,知为膀胱气化失调所致,故均用五苓散,取其双向调节作用。盖五苓散证是因水饮内结,津不上布则口渴,并非热盛伤津,故饮不解渴或渴不欲饮;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据日本山本先生解释,本病虽机体组织发生脱水,而胃肠道却存有水,水迫于胃,使胃气上逆,故水入则吐,这是蓄水证的常见表现。有的虽然不吐,但因胃肠道存有水,水液下趋,故山本先生谓本病“往往还兼腹泻”,如段某案。如多饮而不吐,因膀胱气化失调,实则是肾的气化失常,肾气化失常则肾关开多合少,表现为多尿,如严某案。可见渴欲饮水,多饮后的结果可表现为多尿,这与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表现虽异,然均是膀胱气化失调的结果,故均用五苓散治之而奏效,体现了五苓散有双向调节作用。

(五)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疗腹胀

杜某,男,43岁,1975年5月初诊。患者半年来知饥欲食,然食后腹满甚,以致不敢进食,形容枯槁,舌淡胖,脉沉细。脉症合参,知为脾虚之故,遂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各10g,厚朴、法半夏、炙甘草各6g,生姜3片。3剂后复诊,诉药后已能进食60g左右而不腹满,守方再进5剂。三诊喜告每餐进食250g而无腹满之感。后用五味异功散加减10余剂而收功。

上例病机乃脾弱胃强。胃气和降功能正常,故知饥欲食;脾气虚损,不能转输,故水谷停滞中焦以致腹满而不敢进食;无水谷精微营养四末,故骨瘦如柴。《伤寒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为对证之方。但彼方重点在消,而本例脾虚,治当健脾为主,佐以行气消满。方证对应,故半年之疾,能收效于半月之间。

作者简介

舒鸿飞,男,1944年5月出生,湖北省英山县人,1969年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从医以来,发愤钻研中医理论,潜心从事中医临床,业余兼职中医教学。在治学上,重博览,更重精读;重理论,更重实践;重继承,更重创新;重辨病与辨证,更重辨病辨证相结合;重立法立方,更重守法守方;重一病(证)一方,更重一病(证)多方。讲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辨病辨证与单方验方相结合。临证之际,喜用经方,不薄时方,重视专方,钟爱单(验)方。对疑难病证有一定的研究。

经方医案50例

学习黄煌老师经验五十案 祖上四代中医,受家庭耳濡目染的影响自幼便对中医有了那份刻骨铭心的感情。屈指算来中医临床已有13年了,曾有过博览群书的刻苦,曾有过漫长的求师之路,几多成功,几多失败,多少迷茫,多少辛酸。自 己虽然愚钝,但对中医的热爱还算坚定和执着。医海中多年来一直痛苦的沉浮和坚强的挣扎着!对黄煌老 师的人品学问一直仰慕已久,但深入学习老师的学术经验还是最近一年多的事情,时间虽然不长,但通过 对老师著作的学习及临床经验的运用,通过反复的比较和冷静的思考,我的眼前为之一亮!疗效的迅速提 高,病源大量的增加,使我发现了前行道路中的一盏鲜红而耀眼的明灯!今就运用老师经验治疗的部分病 案陆续发出,以就正于同道! 一,长期低热案 李某,女,22岁,河间市城关镇野场村人。三个月前不明原因引起低热,体温波动在37.3-38.2之间,反复发作,无规律,胸闷。无恶寒身痛,咳嗽咽痛口苦等症。二便可,眠差,血常规,血沉化验正常。胸片 无异常。曾予菌必治,双黄连等药静脉点滴数日而无效。他医投银翘散中药治疗亦效果不佳。舌红苔白脉 弦,处方: 柴胡24黄芩10清半夏10党参10生姜3片,大枣5个,炙甘草6五付水煎服 二诊,病人前三副药后,发热依旧,服四五副后有一天未热。精神较前好。原方再进七副。病人电话告知, 自前热退后未在反复。嘱停药观察。后有其邻居来诊言已痊愈。 按:小柴胡为《伤寒论》少阳病之专方,治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黄师 认为:柴胡证中往来寒热的“往来”有其特殊意义。第一是指有节律性,或无节律性,或周节律,或月节律。 第二是指没有明显节律,时发时止。该病人发热日久,西医诊断不明,用清热解毒之时方也未见效,余则 据黄师所说抓住病人的往来寒热之特点,另据胸闷脉弦等证而应用了小柴胡,最后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 效果。以前本人也用小柴胡治疗过发热,但那时的着眼点却是把往来寒热的方证仅仅认为是一阵冷一阵热, 寒热交替的表现。从而大大限制了小柴胡的临床应用。 二,咳嗽案 马某,男,60岁,河间市六街人。咳嗽一月有余,咽喉痒而稍红,痰白不多,胸闷,眠差。市人民医院诊 断为急性支气管炎,抗菌素静脉点滴一周无效。腹部有轻微抵抗。舌白脉象弦滑。处方: 柴胡12黄芩10半夏10党参10厚朴15茯苓20苏梗10干姜5大枣20四服水煎服 药后咳嗽大减,效不更方,再进四副。 痊愈。 按:黄老师认为小柴胡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主方,因咳喘胸闷属于小柴胡胸胁苦满的方证,故每每用之。小柴胡合半夏厚朴汤名柴朴汤,为日人所常用。对于那些咳嗽咽痒,胸闷,精神紧张,对外界环境过敏, 感染不明显者有殊效。余以前治疗咳嗽多以《医学心悟》之止嗽散为治疗咳嗽的主方,适当加减也可收效。但通过比较,治疗此种咳嗽还是柴朴汤效果迅速和确切。 三,咳喘案 王某某,男,70岁,河间市刘庄村人。患咳喘十余年,夏季加重,多家医院诊断为慢支合并肺气肿。经用 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曾在山东某哮喘医院住院治疗,疗效也未满意。刻诊:体格壮实,面红,气喘憋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1.【人参汤】人参汤 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 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 人参汤 - 用法 上药八味,捣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人参汤 - 主治 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用于治疗胃寒。何为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 组成;半夏12克(洗)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 功效

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 -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半夏泻心汤 -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配方: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用于治疗胃热,是和理中汤相对的,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柴桂汤】 处方;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用法用量;水煎服。汗出愈。 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的外感病。值得一提的是本方还可以治疗胃痛。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用此方加牡蛎、小茴香治疗胃痛,无论虚实寒热,无不百发百中,效如桴鼓。《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4.【五苓散】 五苓散 - 组成 桂枝9g 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 五苓散 - 用法

经方治验小案

经方治验小案 更新时间:偶尔更新,随意写写 微信公众号:经方日记 全文字数:3260 阅读时间:10分钟 作者:广西南宁宁毅 患者顾某芳,女,40岁。病:感冒 首诊时间:2019年12月21日08:52 微信就诊,信息如下:早起,鼻塞,头晕。着凉感冒了,昨晚一直找水喝,唇裂又像上火。 张庆军老师伤寒病脉证治问诊单: 1、头痛,头晕,脖子难受,怕冷,怕风,不爱出汗; 2、口不苦,胸闷; 3、大便不干,口不渴,饭量不大,不怕热,心中郁闷,嗓子感觉有痰咳不出来; 4、大便稀,大便不粘,平时吃凉东西难受; 5、手脚凉; 6、无精神,四肢凉; 7、脉无力; 8、小便黄,胃胀; 9、小肚子不胀; 10、胃部无压痛; 11、无黄疸。 舌象:舌暗红,有红点,苔薄白。 六经辨证:少阴太阴合病。 头痛,头晕,脖子难受,怕冷,怕风,不爱出汗,手脚凉,无精

神,脉无力,少阴病; 嗓子感觉有痰咳不出来,大便稀,大便不粘,平时吃凉东西难受,胸闷,脉无力,太阴病。 方证辨证:患者无发热,头痛,怕风,怕冷,不出汗,无精神,手脚凉,脉无力,少阴病之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脖子难受,葛根证; 心中郁闷,嗓子感觉有痰咳不出来,脉无力,太阴病之半夏厚朴汤证; 大便稀,大便不粘,平时吃凉东西难受,脉无力,太阴病之理中汤证。 综上所述,处方为麻黄附子甘草汤加葛根合半夏厚朴汤合理中汤。 处方:麻黄20g,附子20g,炙甘草30g,姜半夏30,厚朴15g,茯苓20g,生姜切片25g,紫苏叶10g,太子参30g,干姜30g,白术30g,葛根40g,1剂。 煮服方法:1400ml冷水,煮成450ml,去渣分三次温服。 二诊:12月22日11:30,诉服完药后,精神好了很多,心情也好了,还需继续服用中药吗? 根据其病情,建议继续予两副巩固。 三诊:12月23日06:57,诉感觉喉咙痛,上火了。 昨晚吃了萝卜炖羊肉,问是否为这个原因引起? 因其感冒后大补,所以感冒后清淡饮食示非常重要的,因其喉咙痛,考虑为转出少阳,建议予在原方中加入黄芩15g进行截断。 四诊:12月25日,诉三副药已服完,精神各方面好了很多。月经未来,建议继续服用原有药物。 带状疱疹痛难忍,六经辨证专方合 广西南宁—宁毅 患者为老年女性患者。 病:带状疱疹 首诊时间:2019年11月28日15:26 微信就诊,信息如下:昨晚阿姨给其洗澡时发现左手有红点,今

经方验案四则–经方派

经方验案四则–经方派 无锡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陆西宛 1、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失精家 金某,女,73岁,门诊号0800332681。 2018.10.15初诊:自汗2月余,白天动则汗出,汗后恶风,乏力,易头晕,近3年易心慌,纳一般,二便调,头发干枯,舌淡暗隐紫,苔薄白,左右脉寸关浮。 诊断:自汗病营卫不和证 治则:调和营卫,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处方:桂枝10g 炒白芍10g 炙甘草5g 干姜5g 大枣20g 青龙齿10g(先)生牡蛎10g(先) 7剂 2018.10.22二诊:前药后汗出减少一半,心慌明显减轻,恶寒亦大部缓解,胃纳振,唯觉舌尖小火气疮,舌淡红苔薄白边隐紫脉两关略浮弦,大便偏干,前方牡蛎改煅,加黄连、,五味子去心火,敛心气。 处方:桂枝10g 炒白芍10g 炙甘草5g 干姜5g 大枣20g 青龙齿10g(先)煅牡蛎10g(先)黄连3g 五味子10g 7剂2018.10.29三诊:前药后汗出基本缓解,无心慌,且干枯的头发已变润泽,舌淡暗苔薄白边隐紫脉两关略浮,续以前方巩固,吃一天停一天。 按:本案患者以汗出为主诉,伴心慌,形体并不消瘦,但近一年出现头发干枯,结合汗出,呈现出失精表现,且脉寸关浮,反应其机体一种虚性亢奋的状态,脉象在本案的选方中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而方后半月头发转润泽笔者未预料到,更印证了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与失精家的对应关系。 2、肾气丸治疗咳嗽 陈某,女,50岁,门诊号0800874620。 2018.8.27初诊:反复咳嗽1年。曾于它科服中药3月无效,服酮替芬,吸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等均无效,近一月自服冬虫夏草似稍有好转,症见:咽痒即咳,无咯痰,伴气短,晨起口干苦,平素口有咸味,

常用经方治验举例

常用经方治验举例 (一)小柴胡汤治疗定时发热 子时发热案 柯某,女,50岁,1989年3月18日初诊。患者近10天以来,每至夜半23时左右即恶寒发热,继之汗出,热势渐退,至1时左右热始退尽,方能入睡。虽两度求医,然发热依旧。诉除上述外,尚伴头昏、纳差、倦怠等症。视其形体肥胖,面色不华,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印,脉来沉细。窃思病属阴阳不调,拟小柴胡汤加味:柴胡、黄芩、法半夏、附片、炙甘草各10g,党参12g,枣仁30g,生姜3片,红枣12枚。嘱两煎液混合,睡前顿服。随访得知,第3剂后寒热未作。 上半夜为阴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故夜半子时为阴尽阳生,阴阳交替之时,此时寒热汗出,乃阴盛阳微,阴阳不调使然。子时为阴盛之时,病逢阴盛之时,阳微不能胜阴则恶寒。子时亦为阳气渐生之时,微阳得自然界阳气之助而能与阴相争则发热汗出。阳气渐盛,阴邪渐衰,阳能胜阴则寒热渐退。小柴胡汤调和阴阳,阴阳得调,寒热自消。加附片者,以助微阳;加枣仁者,按孙朝宗经验,以其善治子时之病也。 2.午时腰痛案 马某,男,50岁,1987年12月12日初诊。患者诉突起腰痛6天,每逢上午11时左右发作,12时后渐减,至下午13时左右痛止。痛剧时欲尿不能,并伴恶心、嗳气等症,无感寒及闪岔扭伤史,既往身体健康。舌淡苔薄白,脉弦。综合脉症,考虑病属阴阳不调,拟小柴胡汤加味:柴胡、黄芩、法半夏、枳壳、炙甘草各10g,白芍30g,生姜3片,红枣12枚。嘱两煎液混合,于9时左右顿服。12月15日复诊时诉,3剂后疼痛即止,仅尿后稍感尿道胀痛,仍宗前方加丹皮、栀子各10g,2剂后即无不适,经随访至今未发。 腰痛多为肾与膀胱之病,此为常理。然本案腰痛,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故应按子午流注规律进行辨治。前医曾予推拿、理疗和四逆散加味,然收效甚微,可能与此有关。从其痛剧时欲尿不能来看,似

胡希恕亲述经方治愈案例十则(精华提取版)

胡希恕亲述经方治愈案例十则(精华提取版) 导读胡希恕是经方大家,作为伤寒巨擘的他讲“中医治疗不是靠什么秘密武器、秘方,而主要是靠审证仔细、辨证正确、方药对证”。他也是真真正正地这么做的。 1用大青龙汤治愈自己肺炎 “我方才讲了葛根汤。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的适应证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若是无汗、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对这两个方证,要好好辨:如果症状没有烦躁,就用葛根汤;如果有烦躁,口舌再干,就用大青龙汤,因为大青龙汤中有石膏。这两个方证,都特别恶寒。 有一年,我得肺炎,就是恶寒特别重,我给自己开的方子,当时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吃了这个药热退了,但第二天又发热,这么反复了两三天,最后还是吃大青龙汤好的,用大青龙汤麻黄药非多搁不可。其实要是开始就吃大青龙汤,就不会像后来发作那么重。” 按:在《胡希恕老中医应用大柴胡汤验案》中提及一例用葛根汤合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愈自己的高热,正可互参。 胡希恕先生83岁时,冬月发热39.7℃,症见胸满、恶寒、鼻塞、苔白腻、脉浮弦,因是三阳合病,故服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生石膏,一剂而愈。

2大青龙汤治小儿危重肺炎 “我的一个学生姓刘,他治一个小儿肺炎,这个小孩子简直就是不行了,西医院也治不好,他用大青龙汤一剂就救回来了。”3生姜泻心汤治小儿下利,出现瞑眩 “服药后有瞑眩状态发作,病就会迅速痊愈,这在临床上也是常遇到的事情。疾病如果是病程久,或者是人身体素虚,有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后世所说的战汗,那也是一种瞑眩状态。所谓瞑眩就是吃药中病后,有效验的一种特殊反应。 我也遇到过这种事情:我给一个人吃生姜泻心汤,这本来是治下利的药,他吃完了反而下利无度,家属半夜来敲我的门,一问才知道是这种情况。我说不要紧,你回去吧,再连续吃就好了,这个药是治下利的,它不会使其更下利。来的这个人说不行,您非看看去不可。 后来我就去了,正是半夜,病人是个小孩,到了那儿这个小孩子就已经好多了。后来我说把第二煎再吃了吧,他妈还不敢让他吃,我说不要紧,吃了吧,吃完了第二天就好了。”按:胡希恕先生在讲到生姜泻心汤时曾特别提到:“用此方要注意一点,容易发生眩晕,本来治呕吐、下利的,吃此药后反倒吐得厉害,泻利无度,这不要怕,过后病必好。 此方是半夏泻心汤减量干姜而加大量生姜,祛水气的力量相当大,半夏、干姜皆温中祛水,半夏下气祛饮。胃肠病有下利或大便溏,同时有伤食、吞酸,用此方有良效。服药后有

经方验方6则

经方验方6则 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从医70多年6个经验方 小方治大病:以身试药,验证偏方实效 张老从医70多年,有特别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张老用药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推崇小方治大病,第二个是喜欢搜集民间验方,甚至亲身试药。 下面就是张老从临床经验和民间验方中总结出的一些实用、有效的方子,张老今天公布出来,也是想在有生之年用 70 多年的从医经验给更多的病患带去一份希望。 方子都是张老经过丰富临床验证过的,安全性和效果都不用多说,只要对症,肯定有用。大家有需要的尽可拿着方子,让医生辩证看看,便可放心使用了。 1、糖尿病:独创“益寿丸” ✦黄芪、山药、玉竹、桑叶、黄精、枸杞子各100 克,苍术、玄参、山楂各50 克,茯苓、阿胶、金银花各30 克,佛手、黄连各20 克。水泛成丸(将药物细粉用冷开水为粘合剂,制成丸),每次 10 克,每日 3 次,连用 2~5 个月,症状明显减轻。 2、改良“佛门六两汤”:治糖尿病、小便排糖 ✦用玄参、山药、苍术、黄精、黄芪、桑叶各 30 克,水煎,每日一剂,分三次服。张志远先生把它改良为丸剂,将药材研末,水泛成丸,每次 10 克,每日三次,30 天为一疗程。

3、高血脂:益气消脂饮 对于血脂高、胸闷气短的肥胖患者,张志远推荐用“益气消脂饮”。 ✦黄芪 180 克,防己、白术、草决明各 15 克,泽泻、生何首乌各30 克,水蛭、荷叶各 6 克。将煎水饮用,一日两到三次。坚持数月,无不有效。 4、腹痛久泻:香姜红糖散 而对于常见的腹痛久泻,张志远则建议用“香姜红糖散”。 ✦将广木香 50 克、干姜 350 克一起研末,与红糖 120 克混匀,每次口服 10 克,白水送下,3 小时一次,每日 4 次。 5、腰痛:改良民间偏方 60 多年前,张志远见一调理腰痛的小方:熟地黄30 克,狗脊、杜仲、续断各 15 克,水煎,分两次服。 临床时,他发现该方止痛效果不足,又加入制乳香、炒没药各9 克,命名大顺汤,对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等收效显著。 ✦熟地黄 30 克,狗脊、杜仲、续断各 15 克,制乳香、炒没药各9 克,水煎,分两次服。 6、风寒感冒:改良民间偏方

『名医经验』经方验案四则

『名医经验』经方验案四则 小青龙汤治过敏性咳喘 患者张某某,男,11岁,过敏体质,2012年3月4日来诊,症见阵咳3天,咳而无痰,或者吐痰不爽,无恶寒发热,不渴,昨夜咳嗽加剧,夜寐不安,舌淡红,苔淡白润,脉浮稍数。 诊断为表寒里饮证,用小青龙汤合二陈汤治之。 处方:麻黄9克,桂枝9克,炒白芍9克,细辛9克,五味子6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杏仁9克,紫苑9克,陈皮10克,炙甘草10克,山楂10克,枳壳10克,生姜5片。3剂,水煎服,日一剂二服。 当夜咳止,三剂后痊愈。后于4月31日又出现类似过敏症状,上方未做加减再进3剂,即愈。 按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卷第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儿四大症“麻、痘、惊、疳”,过敏性哮喘大致可以归类到“疳”证。由于小儿形气未充、脏腑不固,消化系统还很薄弱,但是小儿正处在长身体阶段,饮食营养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往往容易造成饮食积滞。脾胃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关键所在,饮食积滞导致胃失和降,气机有升无降,再加上小儿得病后易传易变的特点,进一步影响肺气的升降失常,于是咳、嗽、哮、喘等症乃发。小青龙汤合二陈汤一方面宣发肺气,一方面调理脾胃,表里双解,效果确切。 芍药甘草汤治腰痛 患者葛某某,女,53岁,2013年1月30日来诊,自述腰腿疼数月,CT检查显示腰椎L3~L4、L4~L5、L5~S1膨出,患者现腰酸痛,右腿牵连痛,食纳可,二便调,寐安,无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润,脉浮弦,尺稍弱。 此为太阳少阴同病,以芍药甘草汤治之。 处方:炒白芍15克,炒赤芍15克,炙甘草30克,细辛10克,

老中医验证了的14条临床经验妙方,珍贵难求

老中医验证了的14条临床经验妙方,珍贵难求 【文末有电子书赠送福利】 1.退热经验方:本人验证黄煌——我的退热经验方,在临床上确实有很好的疗效,希望大家使用。夏帆,男,18岁,感冒发烧已四日,在别处输液四次,每次都是输液之后感觉舒服,但时隔不久旋又发烧。面红,咽痛音哑。微恶寒。因已输液多次。我想也是中医大显身手的机会。就处方:柴胡30克、黄芩15克、生甘草10克、连翘40克,青蒿30,《后下》一剂即愈。用青蒿是邱志济经验。 2.解热冲剂治流感: 中医解热冲剂在学习中实践,就是我其中的一个学习方法。在看了赵俊欣老师的《十一师秘要》,就有了对其中的方剂应用的想法。正巧,来了一个感冒病人,他自己说对多种抗生素过敏。患者自述:病得之于淋雨之后,现在周身困痛,头蒙,口苦,吃饭不香。温烧。予中医解热冲剂:苏叶30克,葛根10克,独活10克,柴胡10克,槟榔10克,黄芩6克,赤勺6克,知母6克,厚朴6克,桔梗3克,大黄3克,甘草3克,大青叶30克,草豆蔻6克,用原方不作任何加减。一剂煎6杯,每次一杯,2小时一次。结果一剂就愈。 作者原注:本方治四时流感,发冷发热;寒热往来,发热恶寒等症状。症状有:头痛,腰痛,骨节疼痛无力,胸满胁痛,心腹痛,泻痢,呕吐,喘咳,口苦,食欲不振等,如症状不具备,可以只根据口苦,或苔白,或食欲不振用药。原作者是用散剂的,我改成汤药也照样效佳。希望大家在临床上多做验证。我用了6个感冒病人,都取得了好效果。所以也推荐给大家。 3.桂忮汤治过敏性鼻炎:患者过敏性鼻炎已经三月,面白体瘦。一般是早上的时候流清涕,打喷嚏。鼻痒。劳动汗出则舒服。上肢怕风吹。一般人喜欢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我开了桂枝汤加砂仁:桂枝12克,白芍10克,生姜3片。炙甘草15克,大枣5个。砂仁6克。服

中医中药,小经方,治大病,10大例子验证

中医中药,小经方,治大病,10大例子验证 临证处方时,经常会有患者质疑:“李大夫,我从头到脚都是不舒服的症状,您就这几味药就能治我的病?”尤其是一些危重病人,更是满怀质疑:怎么这么严重的病几味药就打发了?是不是没得治了?有的还会问问为什么,有的干脆药一扔直接换医生了!(很无奈,药效跟药味多少没有直接关系啊!)其实,治病只要辨证精准,药虽了了,亦能收到四两拨千斤之功! 下面整理出我临床中部分经典小方医案,以飨诸君! 1.小儿痢疾雷某,4岁,主诉腹泻一周余,患儿一周前因双目红赤,在他医处服清热泻火药后出现腹泻,大便泻下白色粘液中夹杂数枚如算盘珠般硬便,日4-5次,伴咳嗽,干呕,面色暗,小便可,舌质红淡,苔白厚腻,脉缓滑。患儿素体虚寒,妄用寒凉,以致脾胃阳气受损,浊阴下迫而致腹泻。《伤寒论》曰:“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处方吴茱萸汤:吴茱萸8g(洗),党参9g,生姜15g,大枣3个切为引。上方服两剂,腹泻消失,病告痊愈! 2.不安腿综合征邵某,男,46岁,近一月来,双下肢沉困如灌铅,夜间尤甚,常觉双腿无处安放,难以入眠,伴视物昏蒙,气短乏力,面色黄暗,形体瘦削,纳食可,大便调。舌质红淡,苔白腻,脉细涩。湿性重浊,趋下则双腿困重,更兼夜间阳微阴盛,故觉双腿无处安放,难以入眠,乃立健脾化湿大法,予苓桂术甘汤: 桂枝15g,茯苓20g,生白术15g,炙甘草10g。上方服七剂,下肢困重已不明显,夜间正常睡眠,乏力气短均改善,守方续服七剂,诸症皆愈! 3.手麻王某,女,42岁,近两个月以来常感上臂麻木,从臂至手时如放电,指尖麻木,面色㿠白,喜汗出,纳可,二便可,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涩。处黄芪桂枝五物汤: 生黄芪30g,桂枝20g,生白芍20g,生姜15g,大枣3个(切)

小经方,治大病,举12个例子

小经方,治大病,举12个例子 何谓经方? 我认为经方指经验方,经典方,又指经过千万人以人体实验的方式证明其疗效确凿的方剂。主要指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论上的方剂,但后世的经典时方、验方,只要是组方规范,疗效好的方剂也可归入广义经方的范畴。 1.藿香正气散治疗急性肠胃炎案 患者是我的的初中同学,大学毕业后留在杭州做了一名律师。前几天公司派外出出差,因为事情繁多加上人生地不熟,全程一直在憋尿,一天下来就上了两次小便。再加上饮食不习惯,出差完回到杭州就病倒了。主要表现是上吐下泻,一天腹泻十几次,便质清稀如水,无臭味。时时干呕,食欲尚可,想吃东西,但是惧怕吃完再拉个不停,所以不敢吃。伴有发热、怕冷、无汗,自觉全身疲软乏力,小便微黄,口不渴。她害怕自己拉虚脱了,本打算到附近的医院挂个急诊。就想事先咨询一下我,因为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给曾给她治疗过痛经,疗效还可以,所以她很相信我。问了基本情况后,让她发过来了一个舌头照片,舌质淡红,苔白微厚。于是根据她的舌、症,诊断为外感风寒(湿),内伤湿滞的藿香正气散证。让其去附近的药店买一盒藿香正气水,每次用2支藿香正气水,加上生姜三片水煮十分钟后,温服。每隔2小时服一次。服完后可以喝一碗小米粥,这两天要饮食清淡一点,多喝粥。服完第一次已经是晚上6点了,第二天9九点微信告诉我服完后服完前两个小时,症状缓解不明显,喝完第二次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喝完第三次,就上床睡觉了。一直到到现在还没有上一次厕所。一盒藿香正气水才36块钱。 按:藿香正气散是温病名方,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外感风寒主要表现为的发热,恶寒、恶寒等症,内伤湿滞,寒湿中阻则表现为呕吐,脘痞,纳差,泄泻,大便次数可多大十余次,便质清稀如水。注意本方以寒湿中阻为主,风寒表证为辅,现在多用于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等疾病。

中医-经方治验举隅

经方治验举隅

黄连阿胶汤 组成: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枚。(《伤寒论》)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用于心肾不足,阴虚火旺较重的心烦失眠,舌红苔燥,脉细数者。 医案一 朱某,男,8岁,学生,1977年9月3日入院。患乙脑经救治转危为安,然纳差,大便不解,邀余会诊。诊见:心烦不寐,唇焦面红,渴喜冷饮,四肢微微抽动,小便黄少,舌红、苔少,脉沉细而数。脉证合参,证属阴虚动风之候。拟黄连阿胶汤加减。处方:黄连4.5g,黄芩6g,白芍9g,阿胶9g,鸡子黄2枚,生牡蛎15g。加水1200ml,先煮黄连、黄芩、白芍、牡蛎,取汁400ml,去渣,纳阿胶(烊化),再入鸡子黄搅匀,温服。每天4次。 服1剂,烦止渴减,抽搐未作;续进3剂,便通脉静,诸症皆瘥。后以芩麦散加味调理善后。 按:本例乙脑后期,邪热久羁,耗伤肝肾之阴,故见虚风内动之候。方中以阿胶、白芍、鸡子黄养阴增液;黄连、黄芩清热坚阴,加生牡蛎于滋阴药中潜阳安神,去烦热,俾阴复热退,筋膜得养,诸症自瘥。 医案二 李某,男,37岁,1983年3月15日初诊。诉素体阴虚,复患流行性感冒,服辛温发散药,过汗伤阴,遂致心悸而烦,夜不入寐,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诊为心悸。证属阴虚火动,心神失养,治宜育阴清热,滋阴降火。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味。处方:黄连、黄芩各6g,白芍、阿胶(烊化)、苦参各9g,鸡子黄1枚(兑服),柏子仁、紫石英各18g。每日1剂,水煎服。 药进2剂,诸症悉减,连服5剂而愈。 按:本例素体阴虚,复以外感,误以辛温发汗,耗伤心液。心阴不足,虚热内生,热扰心神,故心悸难寐。方中黄连、黄芩清热除烦;白芍养阴收敛神明;鸡子黄育阴清热;阿胶补血养心;加苦参清热养阴;紫石英重镇安神。诸药合用,滋阴清热,养心宁神,故能收

经方验案(自汗、咳嗽、腹痛、失眠)

经方验案(自汗、咳嗽、腹痛、失眠) 1.桂枝加附子汤治自汗 患者,女, 45 岁, 2002 年 7 月 23 日初诊。时值酷暑,病人却身着厚毛衣,自诉仍觉周身寒气透骨,恶风,其背部尤甚,面色苍白,手足不温,却又汗出不止,经常感冒,诊见舌淡苔白,脉沉细。证属表阳不足,卫表不固。治拟益气温阳固表,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味:炙桂枝 6g,炮附子 6g,炒白芍 12g,炙甘草 8g,红枣 30g,生姜 3 片,炙黄芪 15g,防风10g,炒白术 15g,五味子 10g,煅龙牡各 30g。进 7 剂后即汗出止,四肢得温,衣减,精神好转,宗原法出入再服 14 剂,诸症皆除,至今未发。 按:本例患者乃素体阳虚,卫表不固,腠理失司而汗出如漏,恶风怕冷,又背为阳中之阳,故背部恶寒更甚。其证与《伤寒论》第 20 条“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相符。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附子助阳固表,庶阳气得复,肌表白固。合以玉屏风散、煅龙牡、五味子以增益气固表敛汗之功。 2.麻杏石甘汤合麻子仁丸治咳嗽 患者,女, 63 岁, 2002 年 8 月 26 日初诊。自诉外感初愈,咽痒,咳嗽气急,咳吐黄脓痰,口干,便秘, 2 ~ 3 日一行,诊为舌红苔黄,脉浮数。证属肺热肠燥,热壅迫肺,大肠失润,治拟清肺化痰,佐以润肠通便,方用麻杏石甘汤合麻子仁丸:炙麻黄 5g,杏仁 10g,生石膏 ( 先煎 ) 30g,生甘草 5g,麻仁 8g,厚朴 10g,炒枳实 15g,桑白皮 15g,鱼腥草 30g,炒黄芩 15g。进7 剂后症状明显好转,大便得下,咳嗽减轻,续进 3 剂而痊愈。

一百条经方实战经验

一百条经方实战经验 紫薇医道今天 1、麻黄汤加石膏、桑皮,主治发热而兼有气喘者;此乃麻黄汤合麻杏石甘汤法及五虎汤法; 2、麻杏石甘汤加葛根、半夏——此方乃越婢加半夏汤法合刘绍武先生之葛根石膏汤法,主治咳喘并重而兼挟表证发热者; 3、据日本汉方医家经验,麻杏石甘汤还可以用于痔疮和睾丸炎的治疗,但其前提当然是要符合方证体质的要求方可; 4、越婢加术汤可以治疗多泪症; 5、小青龙加石膏汤可以治疗膝关节积液肿痛;对于腕、肘部的肿痛亦有良效,而却不一定必有积液的存在——换句话来讲,我们可以将这个“肿痛”理解为“积液”,这其实就是一种诊断思维的灵活运用和思路延伸,亦正是我们作为一名真正可以临床的医生的最基本的要求和良好的思维特质,我们要有意识的学习和培养自己的这种思维特质;对于渗出性胸膜火我们往往常用小柴胡汤来进行治疗,但是对于积液较多而不易减少时,用小青龙汤却有良好的疗效——-用前方的选方思路是源于胸胁苦满;而用后方则是可以用于“心下有水气”;选方思路的切入点虽不相同,但却均应对了不同的病理生理态势,这一点也正是经方医学最为神奇和可贵的地方; 6、桂草姜枣黄辛附汤治疗乳癌和肺结核(工藤球乡经验),亦可以治疗原发性门静脉高压、脾肿大和腹水亦有良效(大塚敬节经验); 7、对于伴有高血压的支气管哮喘患者,用《古今录验》续命汤较为的对;该方对于颜面神经麻痹及脑软化症亦有较好效果;而小续命汤对于则对于知觉和运动麻痹效果较好;另具刘方柏先生经验,此方对于脑血管病后所造成的构音障碍疗效确切; 8、桂枝汤证而兼咽喉痛者可用桂枝汤加牛蒡子、桔梗、黄芩、玄参;或者射干、桔梗、栀子、连翘;或加金银花、连翘、升麻、马勃——–总之以见症之各异而不妨灵活加减,不要为“桂枝下咽,阳盛则

神医李可——最实用的30个经方(收藏备用)

神医李可——最实用的30个经方(收藏备用) 01.通治一切肥胖之并发症“温氏奔豚汤' 温氏就是我读函授时的老师温碧泉先生。方子呢,是这样的:附子45克,油桂10克(后5分),上沉香10克(后5分),砂仁10克(后5分),生山药60克,茯苓45克,泽泻30克,怀牛膝30克,生晒参30克(捣碎入煎),灵脂30克,车前子30克(包),炙甘草30克,生姜45克,大枣25枚。上药因痛经、巅顶痛加入厥阴主药吴茱萸45克,方中附子逐日叠加10克,加至200克为度,服药30剂后休养半月,至10月22日,共减重22公斤,全部衣裤都不能穿了。灰暗面色转为红润,人也变得轻灵活泼,痛经也好了。 此案足以证明,一切肥胖皆寒湿瘀浊堆积三阴,阳光一照,阴霾尽消!此方稍事加减,可通治一切肥胖之并发症,为高血压(清阳不升,浊阴窃踞阳位)、高血脂、糖尿病(从三阴论治,三阴又统于太阴,而太阴之根在少阴)及冠心病心衰等等一系列现代医学难题提供了解决之道。 02.金匮肾气丸 每次五粒,把它煮成糊状喝下去,早晚各一次,有十天半月就可以把好些个属于肾虚的证候啊,都扭转过来。 03.四逆汤 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以用'四逆汤'作为保健的东西。《伤寒论》里面,最能够对阳气提供帮助的就是'四逆汤',少量的长期服用,这样可以消除你长期积累的'六淫外邪',以及内生的一些个寒邪;可以调整你的元阳,使其不受损伤;可以延年益寿。 04.筋骨疼痛,肌肉麻木疼痛拘挛

止痉散:全蝎6g、蜈蚣3条打粉冲服,坚持一段,就可以把风心治过来,而且二尖瓣,三尖瓣闭锁不全,顽固的心衰,脑危象这个方法都可以救过来。另外吃中药的同时,配合培元固本散效果更好。 05.治风心病的一个常用方 生北芪120-250g 、制附片45g、制川乌30g、黑小豆30g、防风30g 、桂枝45g、赤芍45g 、炙甘草60g、麻黄10-45g、辽细辛45g(后下十分钟)、红参30g 、蜂蜜150g 、生姜45g、大枣12枚、九节菖蒲10g。 06.治疗肺心病的常用方 肺心病实际上就是小青龙汤证虚化,所以就用小青龙汤加味,因为寒邪深入少阴。所以要用附子细辛。麻黄10g-45g、制附片45-200g、辽细辛45g、高丽参15g(研粉冲服)、生半夏45g 。我一辈子用的生半夏,书上写的是1吨,实际我每月平均剂量30到50公斤,和附子情况差不多,比生南星多一点,绝对不会出问题。 这是张仲景告诉我们的,我们要相信医圣是不会错的,所有《伤寒论》的方子半夏都是生半夏。生半夏后面有个洗字,就是用开水冲一回,为什么制半夏治不了病?很多人不知道制半夏的制作过程,清水泡15天,泡到发酵,再加水加白矾,又15天,然后拿姜、甘草和到一块,再泡15天,共45天,制出来的半夏纯粹是药渣子,治不了病。 07.肺间质纤维化 干姜30g 、五味子30g、制紫苑15g、制款冬花15g 、柯白果打20g、肾四味各30g、炙甘草60g、桂枝赤芍各45g。 这就是我常用的小青龙加味的方子,这个方子曾经治过几个肺间质纤维化,现在还有一个,在北京住协和医院发了病危通知,他儿子着了慌到山西找我去了,他吃到7剂药时,就把氧气摘掉了。这两种病发展到重危急症阶段时,就用大破格救心汤。

黄煌:我临床最常用的16首经方(纯干货,建议收藏)

黄煌:我临床最常用的16首经方(纯干货,建议收藏) 天医堂推荐搜索关键词列表:黄煌经方导读:最无奈的不是我们面对疾病不知道处方,而是那个方剂我们明明会背,却不知道他就是解开疾病的那把锁。总是似曾相识,却一直不得其要领,以下16首是临床常用的经方,黄教授以自己临床经验为例,对其所治疗病症都做了全面的解析,看了这篇文章,小编对这16首方剂有了新的认识,满满的纯干货。 我常用的几张经方 我的材料已经发给了大家,就是把我运用经方的经验归纳了一下,想通过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经方,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运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的大智慧。这个经方了不得,说到能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发明创造,中医中药应该算一个,而其中的经方更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它也是我们中医院校的宝贝。很多人研究经方都喜欢搞纯理论或极纯粹的实验研究,这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该以整理其应用经验作为基础,这些经验历经几千年,非常宝贵,把它们清楚、有序的整理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想这也应该是大家运用经方经验交流的重点所在。所以我还不能完全按照发给大家的讲义来讲,我抽取了经方运用经验其中的二十多条跟大家分享。首先讲第1条,大柴胡汤证。一、大柴胡汤大柴胡汤是“心下按之满痛者”的必用方,我把这个意思抽出来,希望大家记住。大柴胡汤在

临床上运用非常多,像胰腺炎、胆石症、胆汁反流性胃炎、支气管哮喘、高脂血症、高血压、胆道感染等等我都会用。但是我并不是盲目的用,张仲景是怎么说的?“按之心下满痛者,为实也,当下之,大柴胡汤主之。”现在很多中医没有触诊,也不摸脉,就靠问诊,从头问到尾。张仲景当时看病要摸肚子,那个人痛得不得了,一摸肚子,发现上腹部“按之满痛”,这时就用大柴胡汤,非常有效。所以我们在用大柴胡汤的时候,一定要让病人躺下来,再按一按他的上腹部。当我们医生手指存一种抵抗感,患者感到疼痛,甚至拒按的时候,我们就考虑用大柴胡汤;但反过来如果肚子软软的,像按在棉花枕头上一样,我们使用大柴胡汤就要注意了。有时候中医是非常简单的,并不复杂。古代有很多技术因为简单所以要保密,要故意把它玄化,不能让你轻易学到,如果方法过于复杂也不需要保密的。所以张仲景用大柴胡汤就有这个诀窍。我在临床上就按照这个诀窍用,例如说现在得个胰腺炎3万、5万医疗费是小事,多的甚至几十万。但是古代的治疗就是用大柴胡汤,很有效。有一个青年人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有时一年要住几次院,痛苦不堪。后来经人介绍到我这里,我一摸肚子绷绷紧,人也非常壮实,舌苔厚腻。我用的就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枳实、枳壳、赤芍、白芍、大黄、姜、枣,就这几味药,吃下去原来的腹胀就没有了,嗳气、腹痛、大便秘结、口臭,这些症状全部消失。而且他一直吃下去,我就问他,我说你长期吃,还有什么难受啊?他说挺舒服,吃了以后身体变得轻快,脑子也灵活了。他是2007年来看的,经常不间断地吃大柴胡汤,后来再也没有复发过。大家看,中药就是这么灵。这种病例很多,胰腺炎可以用,胆石症也可以用。刚开始学医的时候,我碰到胆石症经常用金钱草,结果不是那么有效。后来我发现有一个老中医擅治胆结石,但他只给病人药,不给方。我后来一查是什么,大黄、枳壳、柴胡、黄芩……就是大柴胡汤。这个老中医有个特点所有的病人喝药之前吃油煎鸡蛋或者红烧猪蹄,吃了以后病人就痛啊!痛了以后再吃他的药。这时大便里面就能跑出很多小石头来,病人就不疼了。为什么?我说这是个“人工大柴胡汤证”。人为地制造了一个大柴胡汤证,因为胆结石患者如果上腹

经方用药实践经验医案集!!!(案中有真诀)

经方用药实践经验医案集(案中有真诀) 咽喉疼痛 桔梗汤急性咽喉炎 王某,男,9岁,2012年6月8日下午3点初诊。 患儿感冒发烧,今天上午体温38.6℃,汗出不多,咽喉疼痛,咳嗽痰黄,口苦,口微渴,舌红,苔薄黄,脉细滑数。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加减: 麻黄6g 杏仁6g 石膏30g 桔梗10g 甘草10g 黄芩10g 浙贝10g 牛蒡子10g 2剂 6月9日二诊:昨天服一剂半药后,发热已退,量体温36.5℃,咳嗽有所减轻,咽喉疼痛加剧,有黄痰。用桔梗甘草汤加减:桔梗15g 生甘草15g 枳壳10g 土牛膝15g 板蓝根15g 玄参15g 桑皮10g 浙贝10g 黄芩10g 瓜蒌皮10g 5剂 服药后,病已痊愈 按语:咽喉疼痛,经常是外感病初起的症状,人们普遍认为,属外感风寒者,一般不伴有咽喉疼痛,而外感风热者,常伴有咽喉红肿疼痛。并将此作为区别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重要标志,因为在全部《伤寒论·太阳篇》中,并没有见到记载咽喉疼痛的条文和方剂,所以温病学家认为,用伤寒方不能治疗温病初起。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治疗感冒初起,咽喉疼痛的有效方剂桔梗汤,放在少阴篇,而少阴篇,又被后人看做是虚寒里证,从而引起一桩千古疑案。其实,桔梗汤堪称治疗外感病咽喉疼痛的祖方,银翘散就是以此方为基础的。桔梗汤合麻杏石甘汤,葛根芩连汤,是治疗温病初起,高烧、咽喉疼痛的绝佳方剂。临床铁的事实证明,伤寒论方,是完全可以治疗温病初起的。高热气喘咳嗽时,合麻杏石甘汤;咽喉疼痛较剧时,加板蓝根、玄参、土牛膝清火、解毒、止痛,加枳壳,与桔梗一降一升,调节气机;兼咳嗽、吐黄痰,则加桑皮、浙贝、黄芩、瓜蒌皮,清热、化痰、止咳;如果大便干结,加大黄10g。大黄放在碗中,用刚煎好滚烫的药汁泡10分钟,即可服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