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谈经方临床治验

刘渡舟谈经方临床治验

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中医的理论和它的实用价位,也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而后肯定的。因此,学习中医亦必须密切结合实践,然后方能学有所成。我认为,通过临床实践,不只能检验前人的学术成果,又能补充新的知识而使中医学术得以不断发展。为此不揣肤浅,本着继承与发展的精神,将经方临证治验数例分述如下:

一、生姜泻心汤治顽固性呃逆

郭某,男,46岁。

患有呃逆,连作不休,病已八月有余1服药以百剂,始终不能控制,以致周身疲倦,不能坚持工作观其所服之方,不外丁香柿蒂、旋复代赭、香砂六君等方…切其脉沉弦无力,视其舌苔略呈水滑问其大便,则称每日一次,溏薄而不成形,小便则无复可言。余审良久,认为此证上有呃逆之气,下有泻利,为脾胃不和之兆。如是顺藤摸瓜,而指其心下曰:“此处难受否?”患者恍然:余心下素觉堵塞,甚不畅快,因打嗝为甚,以致顾此失彼,不能说出。余笑曰:君之病已得之矣,此乃脾胃升降失司,而寒热错杂,上逆之病,必使脾胃气和,升降调。

处:生姜12克,干姜3克,半夏12克,黄芩6克,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7枚,刀豆子10克

此方连六剂,则呃逆不作,心下痞与下利同时俱蠲,病遂告愈、

二、生姜泻心汤治失眠

马xx,女,50岁,工人。

患失眠证,每夜仅能睡二、三小时,乱梦纷纭,昼则头晕,神疲,虽服多种补心安神之药,然皆无效可言。

初诊见其舌苔滑膩,脉又弦滑.认为痰热客于少阳之证,为疏《千金》温胆汤方,服后未能取效再诊之际,患者方称其大便稀薄,每日必解二三次之多,乃恍然而悟,得非胃气不和之所致耶?因指其心下问曰:“此处难受乎?”答曰:“胀闷不舒。”又问:“有嗳气否?”答曰:“时或有之。”余曰:此乃脾胃之气不和之证。嗳气者,胃气上逆也;大便溏薄者,脾虚不升也。今升降失序,则阴阳不和,故气痞于中,而心下堵闷矣,然为何而病失眠?张景岳云:“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内经》引《下经》,亦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由此看来,本证之失眠,咎由于脾胃。脾胃居中州,有斡旋上下之作用。今心肾之气不得中州之助,使水火既济之功受阻,则阴阳不交,阳不入阴,是以失眠而多梦。

《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故不治失眠之标,而图脾之本,俾中气调和,升降得所,则阴阳自通,心肾相交,而自然得寐。方用生姜泻心汤

处方:生姜12克,干姜3克,半夏10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7枚。

此方服六剂,睡眠与心下痞皆见好转,其照方再服六剂,患者欣然相告曰:从晚十点入睡,至晨五点始醒,而且大便成形,其病因愈。

三、生姜泻心汤治心下痞

赵男,63岁,农民。1983年3月12日初诊。

病已三月,自觉心下(即胃上脘部)痞闷不适,尤以食后为甚。并有干噫食臭,大便溏而不爽,日三、四行,不思饮食等证。切其脉沉而弦,重按则无力,视其舌苔,滑而带腻。按其上脘部,濡软无物可言。

辨证:心下痞,按之濡,是为气痞,其中非食非水可知。乃因中州脾胃升降失常,斡旋无力,以致气机不利,痞塞于心下而成。“心下”,界于胸腹夹隙之间,亦是阴阳上下升降之路。故凡阴阳不和,升降之气不利,每反映于该部而具病位辨证之意义。升降既乖,气痞于中,实为此证之根本。至于其舌脉之诊,无非反映脾虚不运,而水饮内生之候。

治宜调和中州脾胃,兼散水饮之邪。方用生姜泻心汤加茯苓。

处方:生姜12克,干姜3克,党参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大枣7枚。

此方共服四剂,心下痞塞大减,噫气得除,食欲转佳,舌苔见净。效不更方,嘱续服五剂,而得全瘳。

按:生姜泻心汤是《伤寒论》方,主治心下痞硬,噫气而有食臭味,肠鸣有声,泻利,胁下阵痛等证。清人吴谦认为此汤应加茯苓,以治兼有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证者。他对此方证有了新的发挥。前两例所治呃逆、失眠等证,亦皆仲景之所未言,然用之亦取显著疗效,应看作是在继承基础上一个发展。

该方属于和剂,能调和脾胃之气,以解寒热之纷,并有培补中气的作用。其证因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以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泻利,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生姜健胃以散饮;半夏消痞以开豁痰气;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参、草、枣以补之。本方苦降、辛开、甘补,散饮消痞,擅治中州不和等病。

四、桂枝加芍药汤治腹中急痛

张女,32岁。

每至下午,即腹中疼痛,痛时自觉腹部向内抽掣,而疼痛益甚。月经后期,毎潮需40天左右,经色黑紫,并挟有小血块数枚。二便正常,饮食尚可。切其脉弦细如刀刃,视其舌绛而紫,苔则薄白而润。

辨证:此为脾家气血不和,而肝木横逆,刑克脾土之证。脾主腹,故腹中作痛,脾虚肝逆,血脉拘急,是以腹肌痉挛而向腹里抽掣。肝藏血,通于冲任,今血不荣,则肝气不柔;血脉因阻,故月经愆后,而挟有血块。

治宜平肝木之急,和脾胃之血气。方用桂枝加芍药汤。

处方:桂枝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

此方连服六剂,则腹痛不发,拘急已解。转方用《金匮》当归芍药散方。

处方:当归15克,白芍30克,川芎1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用此方既巩固疗效,又调其月经,而一举两得。服十剂,果病愈。

按:桂枝加芍药汤方,亦见于《伤寒论》,可用以治疗太阴病腹满时痛的中州气血乖戾之证。本方即桂枝汤倍用芍药而成。用桂枝汤之义,在于调和中州阴阳气血;加重芍药能和血脉,缓拘急而止腹痛。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治腹胀

丁男,36岁,工人。1983年3月16日初诊。

1972年曾患“肝炎”,经治疗已愈。然自此以后,腹胀时作时止。近一月来,感觉肝区作痛,腹胀亦增剧,并伴有口渴、心烦,手指发麻等证,询其大便,则称溏薄而泻,每日二至三次,小便则反短少。切其脉软大无力,视其舌质胖大,边尖色红,苔呈薄白,

辨证:尝患肝病,累及于脾,虽肝功化验正常,然脾气实未复也。现证,右胁作痛,而心烦,舌边红,主肝胆有热之象;腹胀,便溏,口渴而小便少,乃脾寒气滞,运化无力,阳不化液之征。肝热脾寒,阴阳为之不和,气血为之不利。且疏泄一旦失司,肝气亦必郁而不伸,肝乘刑脾,则中气更为浇漓。此病世少治法,惟仲景在大论第147条

列出柴胡桂枝干姜汤一方,它既能清肝胆、利枢机,又能温脾阳,助气化,为后世治疗肝脾寒热杂揉之证开辟了途径

处方:柴胡12克,黄芩6克,干姜6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牡蛎12克,天花粉12克。3剂。

3月19日又诊:言服药后,腹胀减轻,甚觉舒畅。大便成形,日解一次。右胁疼与烦渴等证均明显好转。认为药已中病,仍以前方照服,约十数剂后逐渐告愈。

按: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大柴胡汤两相呼应,一兼治脾寒;一兼治胃实,恰体现肝胆之病影响脾胃而有寒热虚实之分。余师仲景之意,在临床对于慢性肝炎兼见腹胀、泄泻,而具有太阴病阴寒机转者,投与此方往往有效。此外对糖尿病而兼见少阳主证时,见口渴喜饮,如饮水稍欠则口中干苦,尤其夜间睡眠时,每每舌体干涩乃至麻木不仁,同时腰酸腹胀,而大便反溏,小便频数而短,脉弦滑无力,舌质红而少苔者亦有一定效果。

此证为肝胆有热,脾气虚寒,三焦气化不利,津液不能敷布之证。因脉弦主肝病,而腹胀作泻又为脾病。所以,选用此方用柴胡、黄芩以清透肝胆之热,干姜、桂枝以温太阴阳虚之寒,花粉生津止湛,牡蛎软坚消痞,甘草则和中扶虚并和诸药。寒热两治,气液双顾,阴阳互兼,变化入微,故药后效果亦颇为理想。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不当使用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刘渡舟:经方与时方临床结合经验

刘渡舟:经方与时方临床结合经验 导读:刘渡老不愧为大医!“方虽有古、今之分,亦有同气连枝之义。《伤寒论》为方书之祖,是源,而时方乃是方之流也。有源才能有流,有流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把经方、时方有机而又恰如其分地形成‘古今接轨’,既开创伤寒学科向前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方剂学的一大进步,实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开拓了新途径。”此语振聋发聩! 古今接轨论 张仲景方,我们叫经方(古方),经方以后之方,我们叫时方(今方)。经方药少而精,疗效惊人,有鬼斧神工之力,起死回生之妙,而且方义隽永,药味精当,耐人寻味,不可思议。据梁陶隐居云:“依《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尚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避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由此可见,经方乃古之圣贤为济世活人而留传于世。 经方的实践性、科学性、创造性有无穷无尽的潜力,伤寒学问贵在其方。日本古方派的吉益东洞先生曾说:“张氏之为方也,虽复稍后扁鹊,而其药剂之富,法术之存,盖莫古焉。而医之学也,方焉可!吾亦何求?”东洞氏能于千军万马之中,独具卓识,不愧为大家风范。 中国之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英雄辈出,继仲景方之后,如雨后春笋,又产生了数以万计的“时方”使方剂学大兴。方有古今之异,格调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具有血缘的内在关系,以及与之不可分割的家族史。《伤寒论》为方书之祖,比做母亲是之方源,而时方如同子孙,乃是方之流也。有源才能有流,有流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时方中亦不乏有上乘之品,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本事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驰名医坛,与经方并驾齐驱。 方虽有古、今之分,亦有同气连枝之义,都是我们伟大宝库中的瑰宝。应当兼收并蓄,使其古今相互补充,互相借鉴,因证制宜,把古、今之方,变成一个既有淳朴的古意,又有灵活的新态,且能切中病情一针见血地达成“古今接轨”创举。切不要厚古而薄今,更不要倡新而非古,应当主动而积极地创造古今之方接轨的新产品。 我认为用方要灵活,要有随机应变之才,不要壁垒森严不敢越雷池一步。两千年前的张仲景,就已有了两方合用的先例。如麻桂合方,桂柴合方等等。所以“经方”与“时方”接轨,应当视为“水到渠成”之事。但也有人出于对古方的爱护,认为这样做恐怕破坏了经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降低了经方的精华,因此妨碍古今接轨的进行,而不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认为中西医能结合,试验室的动物也能与人相结合,为什么同气连枝,一脉相承的古方与今方而不能接轨呢!我们叫“接轨”而不叫结合,是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

刘渡舟谈经方临床治验

刘渡舟谈经方临床治验 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中医的理论和它的实用价位,也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而后肯定的。因此,学习中医亦必须密切结合实践,然后方能学有所成。我认为,通过临床实践,不只能检验前人的学术成果,又能补充新的知识而使中医学术得以不断发展。为此不揣肤浅,本着继承与发展的精神,将经方临证治验数例分述如下: 一、生姜泻心汤治顽固性呃逆 郭某,男,46岁。 患有呃逆,连作不休,病已八月有余1服药以百剂,始终不能控制,以致周身疲倦,不能坚持工作观其所服之方,不外丁香柿蒂、旋复代赭、香砂六君等方…切其脉沉弦无力,视其舌苔略呈水滑问其大便,则称每日一次,溏薄而不成形,小便则无复可言。余审良久,认为此证上有呃逆之气,下有泻利,为脾胃不和之兆。如是顺藤摸瓜,而指其心下曰:“此处难受否?”患者恍然:余心下素觉堵塞,甚不畅快,因打嗝为甚,以致顾此失彼,不能说出。余笑曰:君之病已得之矣,此乃脾胃升降失司,而寒热错杂,上逆之病,必使脾胃气和,升降调。 处:生姜12克,干姜3克,半夏12克,黄芩6克,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7枚,刀豆子10克 此方连六剂,则呃逆不作,心下痞与下利同时俱蠲,病遂告愈、 二、生姜泻心汤治失眠 马xx,女,50岁,工人。 患失眠证,每夜仅能睡二、三小时,乱梦纷纭,昼则头晕,神疲,虽服多种补心安神之药,然皆无效可言。

初诊见其舌苔滑膩,脉又弦滑.认为痰热客于少阳之证,为疏《千金》温胆汤方,服后未能取效再诊之际,患者方称其大便稀薄,每日必解二三次之多,乃恍然而悟,得非胃气不和之所致耶?因指其心下问曰:“此处难受乎?”答曰:“胀闷不舒。”又问:“有嗳气否?”答曰:“时或有之。”余曰:此乃脾胃之气不和之证。嗳气者,胃气上逆也;大便溏薄者,脾虚不升也。今升降失序,则阴阳不和,故气痞于中,而心下堵闷矣,然为何而病失眠?张景岳云:“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内经》引《下经》,亦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由此看来,本证之失眠,咎由于脾胃。脾胃居中州,有斡旋上下之作用。今心肾之气不得中州之助,使水火既济之功受阻,则阴阳不交,阳不入阴,是以失眠而多梦。 《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故不治失眠之标,而图脾之本,俾中气调和,升降得所,则阴阳自通,心肾相交,而自然得寐。方用生姜泻心汤 处方:生姜12克,干姜3克,半夏10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7枚。 此方服六剂,睡眠与心下痞皆见好转,其照方再服六剂,患者欣然相告曰:从晚十点入睡,至晨五点始醒,而且大便成形,其病因愈。

刘渡舟经方医案2

刘渡舟经方医案2 本文转载自luoyu5200《刘渡舟经方医案 2》 29、芩桂杏甘汤证 (1)咳喘案 刘渡舟医案:某妇,65岁。咳而微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舌质胖嫩苔水滑,脉弦。此为有水气。水气犯肺则咳而兼喘,肺失治节之权而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不利而浮肿。治用通阳下气,利水消肿之法。茯苓12克桂枝10克杏仁l0克炙甘草6克连服五剂,小便利而诸证悉平。 (2)喘而心悸案 刘渡舟医案:燕×,男,59岁。患肺源性心脏病,住唐山市某医院治疗,喘咳逆息不能平卧,心悸,气短,面色黧黑,大便已数日未解。舌苔白腻但根部发黄,脉弦而结。证为痰热内凝,腑气不利,肺气受阻,故而喘咳。但心悸气短,面色黧黑,脉结,则为心虚挟饮,此证小虚标实,当先清化痰热以利肺,然后温阳化饮而治心。栝蒌30克(先煎) 半夏10克黄连6克 服两剂后,大便通畅,喘咳减轻已能平卧。转用通阳化饮苓桂剂以治其本。 茯苓I2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五味子6克 服六剂后,喘咳止而心悸宁,遂出院治调理,以善其后。 【解说】苓桂杏甘汤由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杏仁而成。治疗水气上冲,迫使肺气不利,不能通调水道所致的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以及咳喘等证。以上我们就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方的苓桂剂的证治作了简要的介绍。总的看来,苓桂剂作为治疗水气病的主体,有二个很明显的特点:一是病变以心脾阳虚为主,治疗以茯苓、桂枝为核心;二是水气为病,涉及范围很厂,而与肺、肝、胃、肾、肠等脏腑也有密切的关系;虽然以水气之邪为主,但也能兼挟痰湿、瘀血等。为了能更加清楚地反映苓桂剂这些整体特点,特列下图以示归纳。

水气迫肺----苓桂杏甘汤水停胃中----苓桂姜甘汤脾气虚弱----苓桂枣甘汤肝气上逆----苓桂芥甘汤肾不纳气----苓桂味甘汤兼挟痰湿----苓桂杏苡汤兼挟淤血----苓桂茜红汤心神浮越----苓桂龙牡汤 31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1)低热案 刘渡舟医案:刘x x,女,53岁。患低热(37.5℃左右波动)持续两个多月不退。伴见胃脘胀满,项部拘急不舒,询知小便短涩不利,有排而不尽之感。舌体肥大,苔水滑,脉弦。辨为水郁阳抑之发热,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 茯苓30克白术10克白芍15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炙甘草6克。此方连服五剂后,小便畅利,发热等证皆愈。 (2)偏头痛案 刘渡舟医案:金x x,女,42岁。患左侧偏头疼痛三年多,屡治不效。伴有项强,胸院胀满不舒,小便频数短少,大便正常。脉弦紧,舌苔水滑欲滴。茯苓30克白芍3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12枚生姜10克。服药六剂而愈。 (3)项强腹痛案 刘渡舟医案:郭x x,男,38岁。患头项强直不利,俯仰困难,并伴见胃脘疼痛,有诊断为颈椎病的,也有诊断为胃溃疡的,但屡治不效。脉沉弦,视其舌红而苔水滑,乃问其小便情况,告知白昼小便短少,夜间小便频多,但总有排尿不尽之感,大便偏干。辨为太阳膀胱停水不化,腑气不利,必及其经,所以项强而心下作痛。茯苓30克白芍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上方共服六剂,项强变柔,小便畅利而胃脘亦舒。 【解说】《伤寒论》第28 条说:“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

刘渡舟经方医案(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图:中药黄芪 13、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1)血痹案一 刘渡舟医案:融×x,男,6,岁。患头晕病史三年之久,近来自觉左太阳穴处如虫蚁爬行状,左侧肢体麻木不仁。经多方医治无效。脉浮大无力,舌苔薄白。生黄芪40克桂枝12克生姜12克白芍12克大枣7枚六剂。服药后头晕咀显好转,太阳穴处虫蚁爬行感消失,肢体麻木亦减轻。乃改用黄芪为50克,另加当归10克,再进六剂后,诸症全部消失。三个月后追访,没见反复。 (2)血痹案二 刘渡舟医案:李×,男,49岁。一年多前,患者开始发现四肢感觉逐渐迟钝,慢慢发展为肌肤麻木不仁,肢体强直,屈伸不利,行步不稳,头重脚轻如踏棉花,伴见腰痛,腹部拘紧如有束带。经CT检查,发现C2—C6椎管狭窄,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建议用手术治疗。由于患者有所顾虑而转请中医治疗。舌苔白略腻,脉来涩迟。辨为气虚血滞,“血痹”之证。 生黄芪4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5克大枣l2枚。上方服二剂后,各种症状均有减轻。原方加大剂量,改黄芪为50克,桂枝12克,加牛膝10克,又进六剂后,患者两腿已能行走,不用他人搀扶而来就诊。在上方基础上加木瓜lO克,另开泽泻15克,白术10克,以利水湿之邪,二方交替服用共约四卜余剂一上述症状全部消退,恢复正常工作。半年后来信致谢,病情一直没有复发。 【解说】“血痹”病是一种以肌肤麻木不仁为主耍临床表现的病证,其病机在于营卫不足,气血阴阳俱弱,由于外受风寒邪气而使阳气痹阻,血行不畅所以被称为血痹。该患者的脉象以虚涩微紧或浮夫无力为主。治疗应采用调补营卫,益气和血的方法,张仲景也黄芪桂

枝五物汤为其治疗的主方。该方有三个特点:其一,以桂枝汤为主调和营卫并能解肌祛风。其二,加黄芪重在益气,取意于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痹通。临床上有时加当归同用,目的是为了加强益气活血的作用。由于黄芪甘温,补卫气而行于表,所以桂枝汤中去炙甘草。其三.桂枝汤中倍用生姜,取其外散走表,载芪、桂之力而行于外,也是临床取效的关键,不可忽视。 图:中药黄芪 13、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1)血痹案一刘渡舟医案:融×x,男,6,岁。患头晕病史三年之久,近来自觉左太阳穴处如虫蚁爬行状,左侧肢体麻木不仁。经多方医治无效。脉浮大无力,舌苔薄白。生黄芪40克桂枝12...

名老中医刘渡舟临床经验 临证特色

名老中医刘渡舟临床经验临证特色 三、治疗心脏病的经验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为阳中之太阳,心脏之阳为君火。心脏其所以能不息地搏动,从生到死,无有歇时,主要依赖阳气的运动;心脏主血脉与主神明的功能也依赖于阳气。心脏以阳气为用,故心脏病亦恒多阳气之病,或阳气太过,或阳气不足。然就临床观察所见,在现代医学所称的心脏病中,其证属心阳虚者多而心火旺者少。如果心阳虚衰,坐镇无权,不能降伏下阴,下焦水寒之气即可能乘虚上冲心胸,尤其是在脾肾阳气同时虚弱的情况下,下焦水寒之气上冲更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所以心脏病又多见水气上冲之证。其治疗宜温养心脏之阳以治其本,而用降逆下气、利水消阴以治其标。经方苓桂术甘汤是基本方,无论哪种心脏病,只要其临床表现符合水气上冲的特征,就可以也应当使用这一治法。 胸中为阳位,清虚之地,水寒为阴邪,故阴邪闭阻,虚阳被遏。在这种情况下,表现为以邪实为主的痰饮痹阻证,而心阳虚弱的症状反不突出。对这种病证的治疗要以祛邪为主,消阴邪、通阳气,而后乃扶正固本。 单纯性心火亢盛证主要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或高冠心。心火亢盛合并心肾阴虚以及单纯性心肾阴虚证,从理论上讲,都是继发形成的。这类病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对单纯心火亢盛证的治疗宜用苦寒直泻心火;后两种情况则苦寒清降与甘寒或咸寒养阴合用,或者纯用咸寒养阴,并佐用重镇潜阳之品。 要注意的是,无论阴虚还是阳虚,由于阴阳互根的道理,到后来都可能出现阴阳两虚的病变,张仲景炙甘草汤就体现了这种治法,是治疗心脏病阴阳两虚的代表方。 至于心脏病中瘀血的问题,往往是继发的。心脏病确有夹血瘀为病者,但是瘀血既非心脏病的共性,也非疾病之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瘀血阻络是继发于心阳虚衰和水气上冲之后的病变。所以活血化瘀不是治疗心脏病的根本法则。刘氏治疗心脏病较少单纯使用活血化瘀之法,即使有明确的血瘀现象,也只是在主方的基础上加入少许活血之品,其指导思想即在于此。 心脏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表示如下:根据刘氏的经验,心脏病可以按如下类型分而治之:(一)心火亢盛临床特征为心烦,急躁易怒,胸闷,头晕,头胀,头痛,尿黄便燥,舌红苔黄、脉滑或大;其人多形盛气实,或颜面为脂溢性皮肤。这种类型多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或高冠心,参考辨证指标为高血压、高血脂。治疗宜用苦寒直泻心火,可用三黄泻心汤或黄连解毒汤化裁,血压高者与三草降压汤联合应用。 (二)心火亢盛心肾阴虚此型的临床特征为心烦失眠,心悸,口渴,舌红,脉细数。治疗用黄连阿胶汤泻心火、滋肾阴。此方用黄连、黄芩,得三黄泻心汤之半;然阴气已虚,故有阿胶、芍药滋养心肾之阴血,此有炙甘草汤养心阴之意。然彼者心脏之阳不足,故不用芍药;此者心火过旺,故芍药可用。 (三)心肾阴虚亢阳化风此型的临床特征为心悸动不安,身体振振然动摇,头晕,眠差,虚羸少气,动则喘喝,脉细弦或结代,舌红少苔。治疗宜用三甲复脉汤滋养心肾之阴,镇潜熄风安神。 (四)心阳不振其主要辨证指标为胸闷或心慌,欲得按之,舌淡、苔白,脉促或脉细。治之宜温养心阳,用桂枝甘草汤或桂枝去芍药汤。此二方看似简单,药力薄弱,其实如果辨证准确,患者服汤后往往心悸定,胸闷止,有云开雾散之感。如果心阳虚弱较重,证见脉微恶寒,四肢不温,亦应遵循张仲景方法,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心肾之阳而散寒。《

刘渡舟经方医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图:中药茯苓 26、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1)水气上冲案 刘渡舟医案:陈××,女:52.岁。患头晕,心悸,胸中满闷。每到夜晚则气上冲胸,诸证随上冲之势而加剧。伴有面部虚浮,目下色青,下肢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口虽渴但不欲饮水,强饮则胃中痞闷:问其人便反而秘结不通,五六日一次,坚如羊屎。舌质淡胖,脉滑,脉沉滑无力。此证为心脾阳气两虚。脾阳不运,则水气内停,心阳不振,则水气上乖。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所以头晕,心悸,胸闷;水气不化津液不能布行,则小便不利而大便反秘;水气外溢皮肤则为浮肿。治疗当用温通心阳,气化津液降冲伐水为主。 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服药两剂后,气上冲胸及头晕、心悸等证得以控制。上方加肉桂3克,泽泻1O克,助阳消阴,利水行津,又服两剂,口渴止,小便利而大使下。最后采用脾肾双温之法,又合用真武汤使阳回阴消,精神振奋。 (2)奔豚证案 刘渡舟医案:陆××,男,42岁。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经二个多月治疗,病情没有缓解。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每当心痛发作之时,自觉气上冲咽喉,便觉气息窒塞,周身出冷汗,恐怖欲死。舌淡苔白.脉弦而结,此奔豚发作,属于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上冲,闭塞胸阳。治当通阳下气,利水宁心。茯苓 18克桂枝10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三剂 药后冲气平息,心神得安,但脉仍有结象,并伴有明显的畏寒肢冷。此下焦肾阳未复,水寒之势尚未平伏。上方加附子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又服三剂,下肢转温。但心悸,胸痛偶发,转用茯苓

12克,桂枝10克,五味子6克,肉桂3克,炙甘草6克,又服六剂后,诸症皆平。 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 (3)鼻不闻香臭案 刘渡舟医案:吴××,女,50岁。患鼻塞难以呼吸,不闻香臭气味,每晚都要用“鼻眼净”滴鼻才能安然卧寐,否则,鼻道堵塞,气道不通而被憋醒:患病已7 年,屡治无功。伴见头晕,胸闷,心悸,指端麻木等症,敌对质淡嫩,六脉沉弱无力。心肺刚气虚弱,阴气用事,久而生饮。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厚朴1O克薤白10克。此方连续服用十多剂,饮消气通,而后鼻能闻知香臭。 【解说】李东垣曾指出,中气虚弱,清气小升,可以导致清窍不利的病变,所以他采剧佩补脾胃而升清阳的方法来治疗清窍不利证。但是,本案则运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之法来治疗清窍不利病变。这是因为心肺阳气虚弱,寒饮内生,也可以产生鼻塞,呼吸不利等证,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应引起注意。 (4)眩晕案 刘渡舟医案:吴×,女,38岁。患头晕目眩,严重时坐立不稳。经多方诊治仍无疗效。病人面色苍白,舌质淡苔水滑。饮食与二便基本正常。诊为水饮内停,上冒清阳,治以温化痰饮为法。 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术10克泽泻15克牛膝10克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疗效显著,眩晕明显减轻,因方药对证,嘱其继续服用,六剂后,证情基本稳定,予泽泻汤加味善后。 【解说】张仲景用苓桂术甘汤包括二方面的病证。一方面是《伤寒论》所说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另一方面是《金匮要路·痰饮咳嗽病篇》中所说的“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这两方面病证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气不化水,水停于内为患,所以,又称之为“水气病”。这里所说的“水气’的概念,应该是既指有形的水饮,又包括无形的水寒之气。水指其形,寒指其气,如影之随形,不可分隔,所以往往合而发病。水气病的发病机理,主

刘渡舟论经方治失眠(下):清痰热、养气血、疏肝、温补心阳!

刘渡舟论经方治失眠(下):清痰热、养气血、疏肝、温补心 阳! 刘渡舟论经方治失眠(下) 5 清化痰热法 若宿食停滞,积湿生痰,因痰生热,痰热上扰,则不寐心烦,多寐易醒,伴见胸闷痰多,头重目弦,口苦恶食,嗳气吞酸,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等,治宜清化痰热,宁心安神,方用温胆汤加味。 本方原载《千金要方》,方由半夏、竹茹、生姜、枳实、橘皮、茯苓、甘草组成,功能清胆和胃,除痰止呕。用以治疗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寐,惊悸口苦等症。此方素为历代医家所推祟,遂又派生出十味温胆汤等多个名方。 刘老运用此方得心应手,其加减变化有出神入化之妙。其于痰热内盛,见舌苔黄腻而脉滑者,多用柴芩温胆汤,或加黛蛤散、滑石清热涤痰。对于心血虚少,舌淡脉弱者,则喜用归芎温胆汤,更加合欢、酸枣仁养血宁神。兼有胃气不和者,则重用半夏,酌加秫米,仿《内经》半夏秫米汤之意。由于辨证精确,立法稳妥,故用之效如桴鼓。 6 益气养血法 若劳心过度,伤心耗血;或妇女崩漏日久,产后失血;病后体虚,

或行大手术后,以及老年人气虚血少等等,均能导致气血不足,无以奉养心神而致不寐。正如《景岳全书·不寐》中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 刘老认为:此种类型主要与心、肝、脾三脏有关。其中,以肝血不足为主者用酸枣仁汤,肝血足则魂归于肝而夜寐得安。刘老认为:此证由于肝血不足,血燥生热,热扰于心,故心烦而不得眠。由于肝血不足所出现的心烦而名曰虚烦,所以它与栀子豉汤“火郁”之虚烦不眠则大相径庭,不能同日而语。刘老尤其指出:治疗失眠不寐之证,动手便用酸枣仁汤,服之无效而反归咎于仲景,殊不知失眠一证,心火上炎者有之,火郁懊恼者有之,痰郁火结者亦有之,而执酸枣仁汤一御万变,则吾不知其可也。 如果老年人气血两虚,心脾不足,营卫之行涩,而阴阳水火不能相交,所致精神昏昏,而夜反不能睡,切其脉缓软无力,舌质淡嫩的,可用归脾汤加减,送服珍珠粉0.6克。多服几剂,可望见功。或用珍珠母、龙齿、人参、沉香、远志、炙甘草、茯神、夜交藤、夜合花、炒枣仁,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日早、晚各服一次,而有安神定志,交通心肾的作用。 若心之阴血不足,刘老则用天王补心丹加减治之。本方用生地、玄参、天冬、麦冬以滋心阴之虚;丹参凉血清心;柏子仁润心定志;获神、远志安神养心;酸冬仁、五味子敛阴潜阳;当归补血;党参益气;朱砂镇心而有灵;桔梗载药以滋心阴。诸药合用,共奏其功。 7 疏肝清热法 本证多因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扰心神,而则心烦不寐,伴见: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等,此证多见于女性患者,治宜丹栀逍遥散调畅肝气,补益脾土,兼以清热。

【刘渡舟论经方治胃病:温胃、消食、燥湿、行水、疏肝】

【刘渡舟论经方治胃病:温胃、消食、燥湿、行水、疏肝】 刘渡舟论经方治胃病(上):温胃、消食、燥湿、行水、疏肝 一、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法 若脘腹受寒,或过食生冷,而致寒积于中,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而致气血迟涩,其性收引而致脉细急,故发胃痛。 症见:胃痛甚剧,每因受寒感凉或饮食生冷而得之,性喜热食,畏寒喜嗳,得热痛减。舌苔白,脉弦紧或弦迟。 治则: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以良姜止痛饮治之。 组成:高良姜9g,砂仁6g,柴胡9g,紫苏9g,吴茱萸9g,炙甘草6g。若胃冷痛,腹肌痉挛甚至胃寒痛,脉沉迟而微,手足凉,苔白者,用大建中汤治之。 二、消食导滞清利湿热法 若饮食积滞日久,生湿化热,或素有湿热又与食积互结于肠胃,食积内停,阻滞气机,则胃脘胀痛。 症见: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气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下利泄泻、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沉有力等。 治则:消食导滞,清利湿热。 刘渡舟常用枳实导滞汤清理胃肠、祛湿导滞以治之。而对于小儿食滞胃脘之脘腹胀满疼痛,则常用保和丸加减。 刘渡舟指出:今之小儿诸病,以伤食为多见,缘由小儿脏腑娇嫩,易受损伤,加之小儿自制力差,大人疼爱有加,各种食品琳琅满目,食之过多,脾胃无力运化,食滞胃脘,出现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恶闻食臭、脘腹疼痛、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苔浊垢腻、脉滑等症,尤以厌食或食少为突出,此时大人又唯恐营养缺乏,想尽一切办法进食进补,使之雪上加霜。刘渡舟每用保和丸(神曲10g,山楂10g,陈皮6g,连翘10g,莱菔子10g,茯苓15g,半夏10g)化裁治疗此症而获愈。 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法

盖脾属土,湿为土之气,因湿属阴邪,其性黏滞,若湿滞脾胃,运化失职,阻遏气机,气滞不行,故胃脘胀痛, 症见:脘腹胀满疼痛,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伴见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等。 治则: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刘渡舟常用平胃散以治之。刘渡舟认为使用本方,当着眼于湿、食二证。盖胃属阳明,其气为燥,当燥不燥而为湿伤,则胃不和,可见心下痞满、胃脘胀痛、嗳气呃逆、饮食不化、舌苔白厚腻等证。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滞,祛除胃中湿邪之义。湿邪得去,脾胃健运,则饮食自消,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湿消食之功。 临床用于湿邪伤胃,饮食不化之证,则相得益彰。刘渡舟临床应用本方,以舌苔厚腻为指征,并经常合用不同方剂,治疗各种疾病。如食滞伤胃、中焦湿浊不化、湿郁化热、食后胃胀痞满、嘈杂泛酸、胃脘疼痛、口舌生疮、舌苔白腻、脉沉滑等患者,则用本方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刘渡舟用此二方接轨治疗湿热食滞,乃是受《医宗金鉴》清胃理脾汤的启发。 四、行水消痞法 盖脾胃主受盛运化,运化不利,则痰浊水饮最易生成,若水饮停于胃中,阻滞气机,则胃脘胀满疼痛。 症见:心下痞满疼痛、恶心嗳气、纳食不馨、心悸、眩晕、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弦等。 治则:行水消痞,引水下行。 刘渡舟常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之。方中生姜、半夏温化寒凝,行水散饮,降逆止呕;茯苓健脾益气,渗利水湿,导水下行,有降浊升清之功。刘渡舟临床用本方时,半夏、生姜剂量在15g以上,茯苓用30g,量少则难以取效,强调生姜用量要足,每片以5分钱币大小厚薄为宜。 五、疏肝和胃法 肝足厥阴经脉挟胃,胃为阳明燥土,其经别合诸经之气,肝与胃虽是一脏一腑,但在肝病过程中,肝气犯胃尤为多见,可谓“肝胃之

刘渡舟:使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住主证

刘渡舟:使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住主证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使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住主证 《伤寒论》为东汉(公元三世纪初)张仲景所著,是一部实用价值很高的古典医籍。本书内容多能理论联系实际,理法方药兼备,体现了中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独特体系,成为后世医学的规范,它对发展中医学,指导临床实践,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伤寒论》实载113方,其方结构比较严谨,药味精炼,配伍有度,煎服得法,比起《内经》13方,有了新的发展,故被后世医家所推崇,获有“医方之祖”的称号。辨证论治是中医必须遵循的准则,理法方药的统一更是取得疗效的关键。《伤寒论》理法方药比较严密,所以运用得当,往往效如桴鼓。为了学习和正确运用经方起见,谈谈个人对抓主证使用经方的体会,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同道们的指教。 什么是主证,为什么要先抓主证张仲景撰写的《伤寒论》,总结了六经辨证的规律,并于每一方证中,又厘定了主证、兼证、变证和夹杂证的层次,为正确地运用辨证论冶提供了先决条件。仲景示人临床辨证先抓主证,因为主证是纲,纲举而目张,从而对于兼证、变证、夹杂证等,也就自然迎刃而解。什么是主证?主证是指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候。如太阳病中风的桂枝汤主证,是以发热、汗出、恶风为主;伤寒的麻黄汤主证,是以恶寒、无汗、身痛、气喘为主;少阳病的柴胡汤主证,是以口苦、喜呕、胸胁苦满为主;阳明病的白虎汤主证,则以烦渴欲饮、身热汗出、脉洪大为主;大承气汤的主证,则以不大便、腹满疼痛、潮热谵语为主;太阴病理中汤主证,而以吐利、腹满、饮食不振、自利益甚为主;少阴病的四逆汤主证,则以四肢厥冷、下利清谷为主;厥阴病乌梅丸主证,而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呕吐与吐蚘为主。六经方证的主证,它是辨证的关键,反映了疾病的基本规律,是最可靠的临床依据。因此,我们对主证要一抓到底,抓而不放,才有实际应用的价值。只有先抓主证,才符合辨证的思维方法,才能进一步认清兼证和变证,分清辨证的层

刘渡舟教授活用经方验案八则

刘渡舟教授活用经方验案八则 初学中医,《伤寒论》由刘渡舟教授讲授,及至临床,有幸由刘师带教。耳闻目睹,聆听教诲,获益匪浅。今翻阅随师笔记,恩师运用经方,圆机活法,历历在目,今选病案数则,介绍于此。 一、汗出不止——五苓散疏而导之 谢某,男,12岁,1965年9月21日初诊。家长诉患儿平素喜食生冷,近1个月来无明显诱因汗出不止,白天尤甚,汗出黏腻,大便量少不畅。刻下表情呆滞,懒言乏力,胸闷纳少,头重如裹,面色萎黄,舌苔薄黄微腻,脉弦滑。查验所服中药,皆固表敛汗、健脾益气之品,刘师沉思片刻,嘱用五苓散五味:桂枝5g,泽泻12g,猪苓12g,云苓10g薏苡仁15g,滑石15g,黄芩8g,木香6g。服3剂汗出明显减少,效不更方,连服7剂诸症消失,告愈。 按:患儿喜食生冷,暗伤脾阳,久则脾失健运,湿浊内困,郁而化热,蒸津外泄而汗出。刘师以汗尿同源为切入点,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使水湿下行分流,其间已寓清热之意;疏而导之,气机得以调整,津液能更新分配,故能药到汗止。 二、外感风寒误治内陷——柴胡桂枝汤和而托之 秦某,男,37岁,1966年4月6日初诊。低热不退近1个月,当时感冒高热,曾服退热药及中药清热解毒,热势虽退,随后低热缠绵,肢节酸痛,恶寒阵阵,亦有体温高时达39℃。刻下洒淅恶寒,纳食减少,食入欲呕,大便不畅,舌苔薄润色白,脉浮而虚。此为外邪欲陷之证,治宜外调营卫、扶正托邪,用柴胡桂枝汤加味:桂枝6g,黄芩10g,党参15g,柴胡12g,白芍12g,半夏10g,生姜6g,大枣5枚,甘草3g,当归10g。服3剂后发热时间缩短,体温在37.5~

37. 9℃,身痛稍减。续进5剂,欲进食,大便调,脉缓。再进4剂,诸症消失,复如常人,3个月后追访未发。 按:该患者以寒凉之品,虽退其热,但邪气未尽,致正伤邪陷,形成内损胃气、外遇邪气、病势欲陷之态,乃风寒外感逆治之结果。刘师认为柴胡桂枝汤即小柴胡与桂枝汤合方,既可和解,亦为开达祛邪之法,用之能内振气机,外调营卫,扶正托邪,以救其逆,一服可以两解,不失为切中病机之良方。 三、面肌痉挛——桂枝汤调而平之 王某,女,30岁,1965年10月12日初诊。两个月前患左侧面神经炎,经中西药治疗,病情逐渐好转。然近1个月来出现左侧面部肌肉阵发性抽搐,渐渐牵及眼睑及口角,每因情志变动或气候变化时诱发或加重,每天发作3~5次,每次持续1~3分钟,曾用天麻钩籐饮、芍药甘草汤未效。刻下面部抽搐频繁,心悸汗出,多梦眩晕,舌淡胖苔薄白而润,脉细缓。证属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以桂枝汤加味:桂枝6g,甘草8g,白芍15g,生姜9g,大枣3枚,生龙骨20g,钩籐12g。服5剂,症状减轻,面部抽搐每日发作1~2次,汗出减少,继服12剂,诸症消失。随访5个月未见复发而告愈。 按:面神经炎后遗面肌痉挛,乃因汗出太多,阴血亏损,营卫失调,阳气亢奋,化风上扰所致。刘师以桂枝汤调和营卫,龙骨、牡蛎、钩籐等潜阳熄风,使阴平阳秘、营卫和谐,故能切中病机而病愈。 四、复发性口腔溃疡——白虎加人参汤清而泻之 李某,男,41岁,教师,1965年11月4日初诊。口腔溃病反复

刘渡舟经方治疗脾胃病

刘渡舟经方治疗脾胃病 刘渡舟治疗脾胃病经验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半个多世纪,上溯皮黄之道,下迨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于临床各科均有自己独到的经验。现将刘老在脾胃病治疗上的经验简论于后,虽不能赅尽刘老经验,亦能述其大略。1尊仲景活用五喝心汤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证”、“胃脘痛”、“胃痞”的范畴,其临床症状以胃脘胀满为主,而《伤寒论》五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气的主方,与慢性胃炎正相合拍。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首当从脾胃不和人手,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而成心下痞。五喝心汤中,半夏喝心汤、生姜喝心汤、甘草喝心汤三方是调理脾胃阴阳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喝心汤乃是针对寒热具体情况而制订的,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然气机痞于心下,而使胃脘之气不和则一。因此,仲景创五泻心汤以治疗心下痞证,为后世留下了宝赍的财富,为脾胃病的治疗梃出了系统的方法。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对仲景之学有高深的造诣,现就导师应用喝心汤类方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论述如下。 1.1半夏喝心汤本方由半夏、干姜、黄基、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它是治疗脾胃之气失和,心下痞满而挟有痰饮的一种痞证,后人将其称为痰气痞。因其挟有痰饮,故兼有呕吐之证。此证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寒,胃气不降而生热,故用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则肠鸣下利,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逆而作呕,故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人参、草、枣以补之。本方清上温下,苦降冬开,寒热并用,以和脾胃,为治疗心下痞的主方,也是导师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方。 1.2生姜喝心汤药物组成: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基、黄连、半

经方大家刘渡舟治肝八法及十六方证(纯临床干货)

经方大家刘渡舟治肝八法及十六方证(纯临床干货) 导读:这八个治法主要是疏、利、清、活、温、和、消、补;十六个方证,这些方大部分是刘老的自组方,或者是加减方,纯临床干货,有思路有案例,值得收藏。 ★经方大家刘渡舟治肝八法 这八个治法主要是疏、利、清、活、温、和、消、补。 疏就是疏肝解郁,因为肝脏是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的,肝炎的时候因为湿热毒邪内侵,影响肝脏正常的疏泄功能,就会出现肝气不疏,像食欲不振、两胁不适,都是肝气不疏的反应,在整个乙肝的治疗过程当中,都不能忘记疏肝之法。疏肝的常用药物当然非柴胡莫属,另外还有生麦芽、香附等。 疏肝解郁的法则,要贯穿肝炎治疗的始终,所以乙肝病人的治疗中常用柴胡剂加减,其理也在于此。这里就说到柴胡的问题,因为有很多人认为柴胡会劫肝阴,因此对于乙肝病人还是有所顾忌,那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大概应当这样认识:柴胡对于一些肝阴不虚的病人,它不存在劫肝阴的问题,比如在用于外感的时候柴胡宜重,尤其治疗一些难退的高热,可以用到二十几克。但是在内伤病当中,要用柴胡疏肝解郁和升提的功能,这时用量少一点也行,5、6克就够。而在乙型肝炎的后期,或者是肝硬化的时候,有一类病人肝阴虚,表现为舌红苔少,甚至舌绛,这时候疏肝还是需要用柴胡,但是柴胡毕竟是一个辛味的药,对于肝阴虚的病人,的确偏燥,有劫肝阴的问题,所以此时用量要小,3、5克即足够,同时还要加入一些养肝阴的药物,最好的养肝阴的药物就是白芍。

第二个治法是利,主要是清利湿热,因为乙肝病人的全过程都有湿热未清,没有湿热的情况很少,或者湿重于热,或者热重于湿,或者湿热并重,或者正虚兼有湿热,因为乙肝病毒从属性上来看,就是属于湿热之邪。 湿热可以从小便清利,也可以通大便来通利,从小便清利可以用栀子、茅根、茯苓、泽泻、滑石,通利大便的时候,也是要经常要用到栀子,还有大黄,一定要使二便保持通畅,使湿热之邪通过小便而下,瘀热之邪从大便而出。尤其是发黄的病人,古人认为发黄与血分有关,在用大黄保持大便通畅的同时,既能活血,又能利气。在《神农本草经》当中,只有两个药有推陈致新之功,一个是柴胡,另一个就是大黄,所以大黄这味药是非常好用的。 第三是清法,就是清热解毒,乙肝病毒有热的方面,如果不用清热的方法,是祛除不了的,而疫毒之邪,即传染性的邪气,不清也是不可能解除的。清法的药,刘老经常用到凤尾草,凤尾草南方居多,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另外还有垂盆草、虎杖、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 第四法是活,即活血化瘀,因为到了慢性肝炎的阶段,必然要由气分到血分,到肝纤维化的时候,就会进入到络脉,病久入络,此时就需要加入血分药,用活血化瘀或者是用虫类搜剔之品。刘老在柴胡活络汤中用的药,基本上都是他常用的血分药,例如泽兰、茜草、丹参、苏木,那么虫类搜剔之品,刘老常用的是土鳖虫,一般用6~10g,重的时候也会用到虻虫。 第五个是温法,就是温补阳气,因为在肝炎病人当中,很多病人有脾阳虚或肾阳虚的证候,尤其在后期,常出现脾阳不足、肝郁脾虚、肝热脾寒,因此温补脾阳就非常重要,常用药物如白术、干姜、益智仁。要提一下的是,在很多情况下温通肝的阳气也非常重要,刘老常

刘渡舟医案经典

XX医案经典 刘渡舟医案经典五苓散是《伤寒论》的一张名方,其主要功能为健脾通阳,化气利水。《医方集解》谓“五苓散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等。现代临床医生运用五苓散治疗范围更广,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肠炎,泌尿系感染,心脏病浮肿等,但较少用于精神神经系统病证。笔者在临床运用此方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郁证)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XX 某某,男,35 岁,工人,缘于 1995年7月酷暑之日,于大汗之后淋冷水浴,随即又在空调房中酣睡。当时甚觉凉快,醒后即感周身不适,说不出的难受,烦躁,口渴,心悸,自汗,且伴少腹拘急,小便涩滞灼热、淋沥不畅,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工作需要,症状无明显缓解即出院。后又回当地经用中、西药反复治疗,心悸、自汗症状时有缓解,然其心烦、尿频、小便灼热、少腹隐痛诸症不减,并在饮酒及劳累后加剧,且口干口苦,喜饮热饮,纳可,大便干结,睡眠尚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细弦滑, 1997年5月29日住省中医院,即辨证为膀胱湿热兼心气不足,治予清热利湿剂,拟八正散加减: 生地20g,木通10g,淡竹叶10g,生甘草10g,丹皮10g,生梔子10g,柴胡10g,枳实15g,白芍10g,乌药10g,川楝子15g,生山楂20g。 nbsp; nbsp;服上药5剂后,患者少腹胀痛依旧,尿频灼热,小便涩滞感反而加剧,大便通畅,但肛门出现灼热感,且心烦,渴喜热饮,舌暗红、苔薄稍黄,脉沉缓。 考虑药不对症,当属辨证不确切。故又细究病因: 病人缘于酷暑大汗之际淋冷水浴,睡空调房而致病,病因当为寒湿郁闭皮毛,风寒外束,内射于肺,肺失宣肃,津液输布失常,气机郁阻故致郁证,改用五苓散,取其通阳化气利水之功。 处方: 桂枝6g,白术15g,泽泻15g,猪苓15g,茯苓20g,生甘草6g,玉米须30g,白茅根15g,郁金10g,远志6g,石菖蒲6g。服上药3剂,患者两便灼热感明显减轻,稍觉少腹隐痛。药已见效,

刘渡舟教授应用经方经验,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经方

刘渡舟教授应用经方经验,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经方 我国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多年用方经验,医案整理。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脘部疾患 病例:刘某,女,42岁。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 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 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舒肝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不在少数,病人一定服过,详问果然多次服过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服后稍有好转,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证,症状定会明显减轻,可患者至今未愈,考虑其中该有其他缘由,脾胃主运化受盛,运化不及时,痰浊水饮最易生成,基于此再问诊,病人述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之间气不通畅,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经云沉潜水蓄是也,沉脉主水饮,弦亦为阴脉,这样辨证便从肝胃不和之证转为水饮停于胃院之证,那又如何解释肝气不畅的少阳证及月经量少的血瘀证呢?水饮阻隔于心下膈间,势必影响肝气的运

刘渡舟临床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

刘渡舟临床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

刘渡舟临床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 刘渡舟教授(1917-2001),为我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中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临床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对经方颇有独到的见解。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半个多世纪,上溯歧黄之道,下迨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于临床各科均有自己独到的经验。 现将刘老在脾胃病治疗上的经验简论于后,虽不能赅尽刘老经验,亦能述其大略。 1 尊仲景活用五泻心汤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证”、“胃脘痛”、“胃痞”的范畴,其临床症状以胃脘胀满为主,而《伤寒论》五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气的主方,与慢性胃炎正相合拍。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首当从脾胃不和入手,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而成心下痞。五泻心汤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是调理脾胃阴阳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乃是针对寒热具体情况而制订的,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然气机痞于心下,而使胃脘之气不和则一。因此,

仲景创五泻心汤以治疗心下痞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脾胃病的治疗提出了系统的方法。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对仲景之学有高深的造诣,现就导师应用泻心汤类方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论述如下。 1.1 半夏泻心汤 本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它是治疗脾胃之气失和,心下痞满而挟有痰饮的一种痞证,后人将其称为痰气痞。因其挟有痰饮,故兼有呕吐之证。此证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用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则肠鸣下利,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逆而作呕,故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人参、草、枣以补之。本方清上温下,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以和脾胃,为治疗心下痞的主方,也是导师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方。 1.2 生姜泻心汤 药物组成: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黄连、半夏、大枣。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减干姜用量而成。治疗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或胁下作痛,小便不利,脉沉弦,舌苔水滑。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不运,饮食不化,水饮内停而成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姜x x,男,17岁。入夏以来腹痛下利,每日六七次,下利虽急但排泄不爽,用力努责,仅有少许脓血粘液。伴见口渴思饮。六脉弦滑而数,舌苔厚腻。此属厥阴湿热下利,即唐容川所说“金木相沴,湿热相煎”之证。 白头翁12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枚滑石18克白芍12克枳实6克桔梗6克。服二剂后,大便次数减少,后重下坠已除。又服二剂,脓血粘液止。但腹中有时 作痛,转川芎药汤二剂而愈。 湿热利案 刘渡舟医案:某妇,自诉下利腹痛,脐腹部有冷气感。初辨为下焦有寒,气血不和,用桂枝加芍药汤治之,服药后腹痛反剧,以致于疼痛不可忍耐。里急后重,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腻,脉弦数。乃知此为厥阴湿热下利。湿热内蕴,热被湿裹,气郁不伸,所以脐腹部位有冷气感。先令服六一散10克再服白头翁汤,一剂即愈。 【解说】白头翁汤为治疗厥阴病热利口渴下重而设。厥阴热利,病位在肝。由于厥阴邪气从阳化热,加以肝失琉泄,而致气滞湿聚,热与湿合,则成湿热互蕴之变。湿热下迫肠中,津被热伤,血被热腐,则下利脓血而口渴欲饮;气机被壅而不畅,则里急后重而反难通。所以,白头翁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下利后重,便脓血,口渴欲饮。本方既能清热燥湿,又能凉血舒肝,临床上用以治疗菌痢,毒痢,或阿米巴痢疾,

只要辨证属于厥阴湿热下利,无论病程长短,都能取得效果。 白头翁加阿胶汤证 久利伤阴案 刘渡舟医案:胡x x,女,73岁。患下利赤白,腹痛后重已半年多。大便每日三四次,有红白粘液,伴口干渴,两目干涩。脉弦,舌质红而少苔。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阿胶15克白芍15克.前后共服九剂而安。 【解说】白头翁加阿胶汤,原为“产后下利极虚”而设。因为产后失血伤阴,治疗时可加阿胶养血滋阴之药。同样,湿热下利日久而伤阴血,也需要加阿胶以调之,如本案已见两目干涩。舌红少苔等阴伤表现,但湿热病变仍在,所以用白头翁加阿胶汤既清湿热以止痢,又补阴血以益虚。 当归四逆汤证 腰痛案 刘渡舟医案:郭x x,男,28岁。患腰臀疼痛酸麻,入夜尤甚,疼痛难以转侧,诊其脉浮弦而细,证属血虚寒凝。当归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细辛6克通草6克大枣15枚.服三剂后痛麻俱减。上方加入桃仁,红花,炒穿山甲各3克又服三剂而愈。 腹痛案 刘渡舟医案:某男,患少腹疼痛,喜热畏寒,舌质淡嫩,脉弦而细,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五苓散验案集+五苓散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五苓散验案集+五苓散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五苓散验案集+五苓散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恩师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以五苓散方治上下百疾得心应手。他强调,熟悉和掌握仲景对五苓散证病机的分析和对水气病的认识是应用好五苓散的基础,在随诊的几年中,刘老反复要求我们背诵和理解原文,观老师用五苓散,大致以小便不利为主症及兼症两种。 一、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很多以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来就诊,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首要症状,最初见于伤寒汗后损伤正气,邪气由太阳经表传至经府,致膀胱气化不利,症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刘老用五苓散关键是抓住膀胱气化不利一点最根本的病机,凡小便不利同膀胱气化不利者皆用五苓散,与原文中一样的外感引起者可以应用,其它原因引起的老师也同样应用,实际上后一情况在临床上为多见,比如人至中年,正常人阳气会稍有不足而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这时仅是功能失调,不会有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五苓散于淡渗药中用一味辛温的桂枝助膀胱气化,仅轻轻温通而已,药后气化功能正常,小便即可通利。这时,一般医家往往用肾气丸治疗,而老师却用五苓散,以病机分析来看,用五苓散要更为适宜,肾气丸显然过于滋腻厚重了。 二、小便不利为兼症的病症 气的运行直接影响水的运行,老师对仲景水气病的学说有很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有论述,老师认为三焦为人之气水通道,有出有入方为正常,若水之通道只入不出,水无出路,则必致水邪逆而向上,四处为患,水湿之邪上冒清阳而为眩晕目蒙面肿;水饮凌心可致胸憋心悸;水饮凌肺可致咳喘;水停中焦可致心下痞;水停下焦可致腿肿,这时让水有出路诸症方能解决。老师用五苓散治疗上中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