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绘画艺术分析

东西方绘画艺术分析

一、东西方艺术的相遇、对望

中国艺术同西方各种艺术思潮的碰撞与交融,至晚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在此之后的几十年中,中国画坛出现了诸多改良中国画的新论和新潮,然而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人们从来就不相信中国绘画在西方艺术的侵染下走向穷途末路。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前进到20世纪的尾声,历史再一次把中国绘画推到了东西方艺术的涡流之中。开始于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美术新潮,就是一些激进的中国画家面对西方艺术挑战的回应。若从冲破板结的冻土,引入新鲜空气的视角来看,无疑是件好事。然而,由于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盲目崇拜,演化成了对自己民族艺术的虚无,贬损,则暴露了某些新潮论者的肤浅与偏狭。

在20世纪初,当东方诸国的艺术家纷纷向西方寻求新的艺术源泉时,人们并没想到西方的艺术家也正在仰景和羡慕的目光远瞩着东方艺术;而今,到了21世纪,东方人对西方艺术的发展历史也逐渐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蓦然回首之际,却惊奇地发现,原来我们一度向西方探索、寻找的所谓现代艺术“新潮”,竟然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东方发端。

二、具象.抽象.意象

西方现代绘画大致分成两大流派,“抽象绘画”和“超现实绘画”。而抽象的趋势,是贯穿于现代艺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有论者认为,要想中国画不被当今时代潮流所淘汰,就必须抓紧向西方现代流派靠拢。抛弃具象成分,使之尽早“抽象”化。这种用西方的观念简单地否定中国画的做法本身是缺乏科学精神。其实中国画家从来就是在抽象和现实两条道路之间“往来游离”、“自由选择”的。他们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极端的抽象和具象的偏颇,中国画追求内外兼容,似与不似的意象表现,创作出丰富的意境想象空间。

三、现实主义与追求心中之画

有些艺术评论家提出观点:认为西方艺术史上,如果说文艺复兴是对人类的重大发现,那么现代艺术思潮则是对人的内心的重大发现,并认为这是西方现代艺术观念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倘若这一看似“新潮的”观念,请到中国古典绘画理

论的长廊去“游历”一番的话,你或许会豁然发现,原来中国画家对于“表现自我”观念的发挥,已是“先声夺人”。值得珍视的是中国画家虽然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却并没有像某些西方画家那样钻入“纯粹主义精神”的牛角尖,更没有绝对而轻率地将“摹写自然”一概斥为“艺术的敌人”(法国象征派艺术家波德莱尔语),而是自我表现与客观再现和谐完满地得到统一。

四、点线面与形式美

绘画从造型本质上讲,是从单形“线条”发源的。西方人对于线的美,本来认识得很早,然而却把“线”的美与“绘画”截然分开,使线条之美成了绝对抽象的东西。但在中国画中,线是灵魂、是骨干,它统帅着画中的一切点和面。线条既是造型状物的必要手段,更是画家内在情感、艺术修养、性格特征与审美情趣的形式载体,具有了一种独立的审美意义和艺术价值,这无疑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最显著特征了。

中国画所特有的线条之美,作为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标志,同西方现代派重视形式美的观念殊途同归。但是,对于西方那些绝对以点线面形式所构成的绘画,我们却不能轻率地照搬或者简单地模仿,否则“势必就会掩盖中国绘画特有的线条美内涵,就会使线条失去灵活明确概括的传统风格,而变为西方纯粹的表现风格”。

五、原始的与现代的

中国画的审美评价中,常用一个非常独特的词汇“稚拙感”,它往往是针对那种工细巧密的绘画风格而言的。在中国画家看来,稚拙的美学价值要远胜于工细巧密之美,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美。这种审美观念的产生,归功于道家和禅宗的影响。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在西方,当现代艺术兴起之后,稚拙、原始乃至野蛮等等昔日常被用作贬义的字眼,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代派画家的言论里,而且完全是以欣赏和赞美的口吻来谈论它们。这既反映了他们对刻板的学院派画风的厌恶,同时也是现代社会追求多样美感的集中体现。现代工业文明的发达,改变和创造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环境,不可避免地使人精神生活趋于乏味和单调,人受机器控制和支配,离大自然越来越远。面对如此情况,敏感的艺术家们或“发思古意之情怀”,或寻觅孩提时的天真,从而在古朴美、稚拙美乃至残缺美中,发现了现代社会所无法替代的审美价值,最原始的艺术反倒成了最现代的。

六、象征符号

西方人在最初接触中国画的时候,曾经表示出轻蔑的态度。中国画借物抒情、以画遗兴的特性,使得画家并不着意于描摹眼前的实景,而是将笔下的万物,皆化作某种精神的象征,这种独特的艺术题材与画家心灵的沟通与契合,正是东方艺术思维的特色之一。

然而,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兴起之后,中国画的这种象征特性,也逐渐为西方艺术界所理解、所认同。事实上,西方现代派的许多画家,同样是以大量采用象征符号的方法,来摆脱写实主义传统束缚的。当然,西方现代艺术中的符号,同中国画的艺术符号明显不同。相比之下,中国画的象征符号,即具有超然于物象之外的“象外之旨”,又没有完全脱离具体的符号形态。

七、动美和静美

西方古典绘画一向是以静美为主的。这种崇尚静美的传统观念,到了现代艺术思潮兴起的时候,自然遇到了强有力的挑战。许多现代派画家的一反常规,公然将“动态美”视为现代绘画所追求的首要目标。对于静美与动美的崇尚,在中国画史上也是因时而异的。20世纪以后,改革的呼声日益强劲,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一味求静的审美观念也逐渐被淡化,被抛掷。这种重新肯定动美但又不拒绝静美的新审美观念的形成,便带来了中国画面貌的许多新变化。

当然,西方现代艺术家的“变静为动”,采取的多是直接打破古典传统,创立新的审美评价标准的激烈方式;而中国画家的“变静为动”,则多是从古代丰厚的艺术传统中,着意采擷出那些具有动美因素的艺术风格,重新予以肯定和弘扬,以此来除旧布新,静中求动,创造出无穷妙趣。

八、韵律感和音乐性

西方现代艺术对绘画中的音乐特性的研究和强调,被认为是绘画走向抽象的理论基础。在现代派艺术家看来,抽象的艺术总是比具象的艺术更易于抒发主观情感,它所提供的想象空间,要比纯写实的古典绘画宽广得多。因此,许多抽象派画家都力图将音乐注入画面,其实这种“现代意识”早已蕴藏在中国绘画的理论与实践之中了。

中国画是最讲究“气韵”的,因此,在中国画中充溢着浓郁的音乐节奏。

近年来,随着西方人对东方艺术的了解逐步加深,他们对中国画与音乐的这种天然的契合,也开始正视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九、传统需要新的诠释

艺术审美的复杂,往往在于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主体的差异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都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人们对艺术品的看法。每一个具有时代风尚的新画派产生,都会随之带来一些与生俱来的新观念、新标准、而历史再评价一个画家是不是开风气的大师时,也同样要看他是否以自己的创作和理论,建构起一套崭新的属于自己而又为大家所接受的美学评价标准。当人们用这种新的时代眼光,去重新诠释古典传统时,这无疑是对古典传统的一次再评价和再发现。

当然,对传统的重新诠释,不仅要从古代文化遗产中“发现”富于现代意识的智慧灵光,还应认清和析出古代传统中那些确已死亡的陈腐之见-----我们讲弘扬中华文化,实际上应当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扬弃”,对于那些早已落后于时代的观念和方法,理应毫不犹豫地摈弃掉。用现代观念来诠释中国画,就应当提倡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鼓励风格独异,当我们以这种态度来观照中国画时,我们就不会轻率地反对传统,也不会简单地否定创新了。

十、广纳博收

中华文化以其博大恢宏的气势,兼收并蓄,吐纳八荒,从不拒绝外来文化。中国画实际上并非纯粹的中国“土特产品”,它身上其实早已融入了许多属于世界的艺术养料。中国历代的艺术家以其宽广的胸襟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如海纳百川,博采众美,更以其敏锐的感受力和极强的消化力,化外来艺术为已有,最终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勇气和能力,来源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自尊、自爱和高度自信。中国画从来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作茧自缚,孤芳自赏,都将阻碍中国画的进步。

在世界绘画艺术的框架中,西方古典绘画可以概括为“理性主义的再现艺术”;西方的现代艺术,则是与古典绘画相对立的“非理性的表现艺术”;而作为东方艺术的典范,中国画则与西方艺术形成鲜明对比,是一种介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表现与再现相结合的艺术;最大特点即在于它的综合性,表现出即传统又现代的艺术特征。当这东方智慧灵光与地球另一面的“现代艺术观念”不期而遇、意合神侔时,

它们便不再只属于中国的古代,而是属于西方的现代甚至属于全人类的未来了----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艺术美学的又一贡献。

只有当东方和西方都加深了对对方的理解,并且都能站在更高的人类文化的基点上审视对方时,才能从各自身上发现彼此相通的那部分共同艺术精神。

中西方绘画艺术特点之比较分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特点比较 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都有着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但却各成一体。两者有着不同特点。 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中国画和西洋画不同的一大特点是:西洋画是表象的,非常的写实,讲究的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西方画家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方法主要是对景写生。中国画重在写意,这个写意可不是大概其意,写的是意象、理想,写的是画境、意境。所以有那么一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这个中国画里表现得非常突出。中国人的禅学思想比较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实在的。一开始虽然是从写实、描绘人物出发,但是渐渐地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和形意之间辨证的这思维方式。所以在中国画中的色彩、构图、黑白、线条各个方面都表达了这种独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观念,乃至人生的伦理观念。而且中国人历来有一种运动的画面感,所以中国画里散点透视。你一看它是运动着的,看着山水是活的。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 西方的画中,写实派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象;。而后来的印象派提出应自然而随意地表现生活与客观物象。注重画家对现实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觉表现,擅长对现实情景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直觉式的客观再现与描绘,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如莫奈的《日出》,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 , 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 中国画意象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张眼到心到、意到,意中有象,象中有意,主观情志外象化,客观之象情趣化,可谓物我交融,天人合一。中国画的意象特性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它的艺术追求也是另辟蹊径,既表现客观,还强调主观。作画时,要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笔简而意工,象约而境奇,不仅求之于象内、境内,更着眼于象外、境外。中国画重神轻形、重意轻象,要求神形兼备、意广象圆、情景交融。西方的画通过素描、解剖、透视和从方到圆那种把握对象的方法,明暗的调子、统一光源的明暗关系来进行制作。讲究焦点透视,三维空间作画,讲块面刻画,是一整套像数字公式一样的模式来进行绘画。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也许正是中西方对待自然态度的不同使中西绘画发生了如此大的差异。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 1.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 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 3. 观察方法不同: 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 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 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 一、人物 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 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 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 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 中国画使用“三远法”。西方风景画使用“焦点透视”。 三、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 1.中西“写生”一词的不同内涵: 花鸟画:“写生即写物之生意”,主要说的是画面的生动效果。 静物画:是指直接以实物为对象的绘画方式。 2.构图手法的不同: 中国花鸟的“折枝”构图法是画家可以抓住花鸟最生动的的部分进行刻画。 西方传统静物画则追求写实的形象再现,用完整的惟妙惟肖的空间刻画,展现逼真的视觉效果。 3.描绘手法的差异:

中西美术比较

中西美术比拟 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是两大绘画体系,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 画,一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洋绘画。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但由于东西 方生活环境、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哲学观念的差异,使得二者在艺术创造 和表现形式上形成了鲜明对照。 1·技法:空间 西洋画运用焦点透视营造空间,用明暗法造型,讲究立体感。 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营造空间,用线描造型,讲究平面装饰性。 中西绘画表现时空关系的一个重要差异,中国绘画通过引导观者的视线有洞而表达的,是故事的诗情美感,西方绘画通过在空间形式中融入时间因素而再现的,则是事件的事实过程。例如五代的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在同样的主题内容中更清晰的展示了这种差异"夜宴〞的构造语言是画面经营位置与观看的时间流程相和谐;"晚餐〞则是故事的典型瞬间与环境的空间构成相统一,一个是让空间服从时间的逻辑,主要人物的形象在一个画面中屡次出现,一个是让时间服从空间的设计,用典型瞬间凝练故事的演变过程。中国注重留白,西洋画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大自然的真实境界。西洋画中也有虚实变化,但一般靠明暗层次的表现来处理,亮处、有形处实,无形处、阴影处虚。中国画有形也可以虚,无形也可以实。无形可实的空白是中国画独特的构成手段。 2·光影 中国画的造型语言是笔墨,西洋画的造型语言是光影色彩,是笔触。中国画根本上是由线条和大块墨团、细碎墨点组成。而墨团和墨点只不过是线的扩大和缩小。所以中国画是线的艺术。它的形式美感,是线条〔包括墨点、墨团〕交织而产生的音乐节奏的美感,即所谓"笔情墨趣〞。西洋画尤其油画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西洋画的形式美感,是由光色产生的韵律。 西洋画的空间构造、形象塑造是借光影色彩和笔触表现,它渊源于古希腊,希腊雕刻给人一种真实的、浑圆立体、可以触摸的感觉,在阳光下呈现出有节奏的明暗和光影。戈雅:"在自然中那里找得到线呢?我所看见的只有一些暗的体和亮的体,由远而近的面和由近而远的面,我的眼睛从来看不到线,也看不到细部。〞3·题材 西画题材主要有三方面来源: 一是古代神话,二是基督教,三是世俗生活,历史与战争题材也包括其中。中国画从商代到战国肖像是人物画题材之一,秦汉至今取材多位历史人神话题材和**题材,自然风光。 4·绘画本质: 西画求形似,中国画讲神似可谓两者本质区别,中国国画以线造型西画以面 造型,中国画是表现的而西方绘画则是再现,中国画偏于精神的,西方绘画偏于物质的。 5·审美评价 中国画的审美评价是"气韵生动〞,西洋画的审美评价是"模仿〞。所谓"气韵〞,在自然是生命的律动,在人生是最高的意趣。画家如能把客观对象的风貌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就是一幅"气韵生动〞的作品。模仿论是西方写实主义艺术的灵 魂,在其影响下,西洋画着意描绘事物的形貌,追求"以真为美〞。达·芬奇:"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历史和地理背景、哲学思想、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而绘画作为艺术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受到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的影响。下面,我们将从受众对象、艺术表现手法和创作主题等方面,探讨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 一、受众对象的差异 从艺术家所关注的受众对象来看,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其实,受众对象的 差异又可以看作是中西文化审美观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追求注重“凝神静气”,追求心灵的宁静、飘逸和清雅,因此绘画作品重视意境,讲究笔墨雅致。而在西方 文化中,审美追求强调情感直觉和视觉冲击力。因此,西方绘画的艺术表现通常比较直观 和浅显易懂。 二、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 中、西方绘画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色彩、形式和风格等方面。 1.色彩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色彩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传统的中国绘画追求的是淡雅清逸、浓淡相宜 的颜色,对比色和鲜艳的颜色极少使用。这一传统在唐代最为盛行,并逐渐演变为中国画 的基本色彩风格。而西方绘画则偏重于对色彩的独特性和个性化处理。特别是印象派和后 印象派的画家,强调色彩的光泽和发光效果,创造出绚丽而诗意的艺术形象。 2.形式差异 中西绘画在形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构图和线性表现上。中国绘画讲究构图的和谐, 以“气势恢宏、虚实相生”为莫高诺尔(山)体,慕唐风、析景阳、马远等大家所倡导的“一泼一拓,骨法步步”的搭建法,从而呈现出层次分明而又优美自然的画面。而西方绘 画的构图则更注重复杂的线性变化和透视效果的表现。 3.风格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风格差异,也是由于文化背景及审美观念形成的。在西方绘画中经常出 现瞬间的冻结、强调表现主体的内心世界、以及颜色的明暗对比等巴洛克和洛可可的特点。但在中国绘画中,艺术家们更注重画面的整体效果,坚持传统的中国式笔墨和水墨画的形式,把节制、退让、拙朴、大气、空灵、空灵、于一体,展示出了优美的传统风格。 三、创作主题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中西方绘画艺术是世界上两大不同的绘画体系,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绘画艺术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方式。本文将对中西方绘画 艺术的差异进行浅析,以期了解两种绘画体系的异同之处。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历史渊源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西方绘 画艺术以人体裸体为主题,强调形态的准确性和立体感,往往以神话、历史或宗教题材作 为创作对象。而中国绘画艺术则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追求意境的表现和意象的 描绘,注重笔墨的韵味和意境的抒发。 在绘画表现上,中西方绘画艺术也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和立体感的表现,强调光影的效果和材质的真实性,注重人物和物体的形态和结构,追求写实的表现方式。而中国绘画则讲究线条、颜色、形式的审美感受,强调情感的表现和意象的抒发,追 求意境和神韵的表现。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中西方绘画艺术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都有着相互交融和相互影响的历史。古代丝绸之 路的开通,使得东西方文化在绘画领域有了一定的交流和影响。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 画家达·芬奇的艺术理论和技法对西方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中国的丝绸、瓷器、书 画等艺术品也影响了西方绘画的发展。 在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上,中西方绘画艺术也有着差异。西方绘画追求客观和形式的 表现,重视艺术的技法和表现手法,追求艺术的完美和智慧。而中国绘画追求主观和心灵 的表达,注重艺术的情感和意境,追求艺术的个性和境界。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未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交流和影响将更加频繁和深入。在绘画理论和 技术上,中西方绘画艺术将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绘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在绘画题 材和表现方式上,中西方绘画艺术将有更多的交流和对话,促进绘画艺术的多样化和丰富化。在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上,中西方绘画艺术将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促进绘画艺术的 共享和传承。 中西方绘画艺术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影响和差异,但在未来的发展中,中西方绘画 艺术将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绘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共同推动世界绘画艺术的繁荣 和进步。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绘画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绘画艺术也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和特点。中西方绘画艺术作为世界上两大绘画艺术体系,其差异性和独特性体现的淋漓尽致。本文 将结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历史、风格、题材和艺术观念等方面,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进行一番浅析。 一、历史背景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历史背景是绘画风格和特点形成的基础。西方绘画艺术的历史可以 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其绘画风格受到了古罗马和古希腊雕刻、建筑和壁画的深刻 影响。在中世纪时期,宗教题材的绘画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以宗教题材为主的绘画体系。而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开始对人文主义思想的认可,注重描绘个体的形态和情感,达到了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在17世纪,荷兰风景画和写实主义风格开始兴起,画面的细节和光影的表现成为了重点。18世纪,浪漫主义和印象派风格的兴起,强调了情感和个人感受,画面更加抽象和随意。 而在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时期,经历了青铜器时代、 汉朝、唐朝等历史时期,各个时期都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中国绘画艺术以山水画和 人物画为主,注重意境和意念的抒发,追求的是一种意境的超然和神韵的和谐。绘画风格 始终以传统为基础,追求的是传统绘画风格的传承和发展。 二、绘画风格 中西方绘画风格是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的重要体现。西方绘画风格以写实主义和印象 主义为主,强调色彩的表现和光影的处理。西方的绘画作品追求的是真实和客观的表现, 追求的是细致和精准。西方绘画作品往往给人一种立体感和真实感,画面的细节处理和光 影的表现非常精湛。 而中国的绘画风格则追求一种取象于物、抒发于意的意境美。中国传统绘画强调的是 对山水、花鸟、人物等自然景物的意蕴和审美情趣的表达,追求的是画面的意境和神韵。 中国绘画作品往往给人一种意蕴深沉、文化内涵丰富的感受,画面的构图和笔墨的运用更 注重的是意境和神韵的抒发。 三、题材差异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题材也有明显的差异。西方的绘画作品主要以历史题材、宗教题材、风景画、肖像画等为主。历史题材和宗教题材的作品常常具有宏伟和壮丽的气势,表现了 西方人的理性和理想。而风景画和肖像画是西方绘画作品的主要流派,风景画追求的是风 景的壮丽和绚丽,肖像画追求的是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从中西艺术对比角度说明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认识2000字

从中西艺术对比角度说明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认识2000字 中西方绘画艺术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西方绘画艺术注重形象塑造和视觉感染力,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以透视法为科学基础。而中国绘画艺术注重意象和精神传达,重视意境和气韵,追求主观精神的真实,源于大自然又高于自然。在这个问题上,可以从中西方艺术对比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 一、绘画侧重点的不同 中西方绘画在画面空间表现和艺术审美上存在显著差异,这源于古希腊美学理念和科学精神。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和光影效果,以写实为基础,注重物体的细节表现,例如西方的油画、水彩画等,这些作品注重描绘客观世界,追求视觉快感和形式美。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画面的意境和气韵,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营造出丰富的艺术气息。中国画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为主,其中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国画更注重画家的心灵美。同时,中国绘画更注重画家的个人感受和艺术表现,注重对画面的解读和表达。 二、线条运用的不同 在艺术创作中,线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西方绘画中的线条常常是明确、简洁、流畅的,通过线条的运用可以表现出物体的形态、空间感和质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逼真。例如,西方绘画中的素描、速写等,通过线条的表现可以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结构、比例、动态等。 中国绘画中的线条则更加注重表现画家的情感和思想,线条的运用非常灵活多变,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和气韵。例如,中国绘画中的水墨画,通过墨色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肌理感,通过线条的运用可以表现出画面的流畅感和韵律感。 三、透视法的不同 透视法是西方绘画艺术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透视法可以表现出物体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法通常是基于几何学原理,通过几何透视和空气透视等方法,表现出物体的远近、高低、前后等空间关系。 而中国绘画艺术中并没有明确的透视法,而是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中国绘画中的透视感主要是通过画面的布局和构图来表现的,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可以表现出画面的远近、高低、前后等空间关系。 四、解剖学的不同

中西方绘画技法差异比较

中西方绘画技法差异比较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构成了中西方绘画思想等各方面的差异,但是归根结底,对于美学的追求,人文精神的体现等,都是相似的,西画以其真实厚重的画面感,给我们以视觉上强烈的色彩享受,中国画以其古韵内涵的特色,让我们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它的博大与气韵。对于不同的绘画,我们要用不同的审美角度去观察,去体会,不能单一的说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那么,中西方绘画到底存在哪些差异?以下内容我们加以简单的分析. 1。不同的意境 西方人崇尚开拓进取,故重客观探索,重对景写生,还原真实存在.这种静态固定观物作画,形成焦点透视,出现近大远小的物理性透视空间,无论是真景写生还是画家创作某种想象 和虚构的题材,观者总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固定的位置,使人产生身临其境,如观真景的感觉。由于西方画家固定观察物,发现物象在固定光源影响下呈现出的那种相对稳定的明暗 色彩变化关系,故西画家重明暗法和自然光色塑造形象,以求立体感,正如米开朗基罗所说:“最好的绘画应该像雕刻".

中国画则不然,中国人的“天人合一”观念形成的民族精神偏重和平、安逸、内向、追求主体投入客体的和谐统一,重视对客观事物所感所悟的自我表现,已达到物我相渗,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相交融,最终达到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我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境界。因此,画家往往是边行动边观察,体验自然,感受自然,化入自然,最终凭记忆可以大取大舍,保留最能表现物我精神的形象特征.如清人石涛所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又如清人李方膺所云:“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因此,中国花鸟画多为折枝,即是如此.由于是行动中观察世界,这就突破了焦点透视和固定光源的明暗造型的局限,中国画家创造了相适应的散点透视法和线描塑造形象的方法。 观西方风景画有真景实境之感,观者可走进画面,再观中国山水画,有人与山水合一之感,观者有身在画中,可游可居之感。 2。不同的画面表现内容 西洋绘画以真实境界为美,画面以真实的自然形象填满,借以表达人文主义思想,肯定现实生活和世俗的人生悲喜,一处不画一处即无。 而中国画家在画面上往往留有大块空白,画人物花鸟不画背景,形成画面绝妙的空灵感。中国画的无画处绝非空白,而是给观赏者留下最大的想象和再创造的余地,如一张白纸上只画

东西方艺术绘画的不同

东西方艺术绘画的不同 [键入文字] 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中国的画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写意,而外国的画是写实。 中国画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它的意境美。它从不把真实地表现自然作为自己的目的。它所表现的始终是一种源于现实又包孕着画家的主观思想的人格化自然。而西方绘画是自然的真实再现和模拟。西方绘画讲究的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中国画描绘的是心灵的故乡,而西方绘画描绘的是生命的家园。 西方绘画艺术概括地讲有两大派,一是写实派或称具象派,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方法主要是对景写生。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象。二是抽象派。西方艺术贯走极端,艺术家们在对具象写实感到厌倦以后,从印象派开始,仅在数十年内,有些人就从具象这个极端急剧转到抽象——另一个极端。抽象派与严格地再现客观物象的写实派正好相反,创作方法是使自然物象变形,追求抽象的装饰性和视觉效果,或用光色和几何形态的抽象组合形式表现个人主观的思想体验,甚至是潜意识、下意识,以及种种隐秘的心理。 中国画主要以线来描绘物象,尤其在传统中国画当中,最具审美价值的莫过于线的艺术了。传统中国画的线条不仅是画家用以抽取、概括自然物象作为造型的基本手段,而且还相对独立于客观物象,具有表现画家主观情感的审美价值。它既符

东西方绘画艺术差别

东西方绘画艺术差别 人类主要的审美方式是东西方两种,当然还有重要的非洲艺术和南美印第安艺术、澳洲土著艺术以及中西亚艺术。西方人至今仍然忽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西方人自负的认为有了白种人的艺术就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中国人独特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方式恰恰是西方人从未尝试过的。其中美妙西方人至今不甚明了。那么东西方艺术(我这里主要指的是美术)有那些明显的区别呢? 1:艺术思维有区别。西方艺术主要反映客观现实。东方艺术主要通过对现实主观再现表达某种意境。西方社会从19世纪开始对艺术的表性进行了全方位的尝试,至今几乎尝试了所有可能的表现形式。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很富有逻辑,他的艺术史这种最可以不逻辑的学科也充分显示了其思维的一贯性。这点和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我发现中国人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思想内核偏偏是西方人从来没有触及和能真正领悟的。西方人从19世纪末仿佛突然开了窍,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哲学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反思,这种反思是严谨的。其主要的催化剂之一是摄影技术的诞生。在摄影术诞生以前以西方为代表的艺术家们主要精力放在对客观事物的精确再现上,经过上千年的努力已经到达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其实对事物的平面再现本身在我看来根本不能算艺术,这只是一种技术,一种可以量化的技术,就算一个毫无艺术细胞的人经过量化的训练也可以掌握素描以及色彩的基本表现方法。我宁愿把这种技术归纳为科学而不是“艺术”。但西方艺术家们通过这

种方式展现的卓越技巧仍然可以算作艺术。但可笑的是摄影术的诞生彻底打乱了艺术家的思维---还有必要画画蛮?有了摄影我们画什么?艺术家还有存在的价值吗?于是艺术家们开窍了,重新思考并定义绘画的定义以及表现的方式。于是种种流派,种种观念,种种思潮不断涌现,其实无非是想给画家们一个存在的理由。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接下来的历史中,西方对艺术的思考和艺术的发展还是相当严谨的。这几乎是一个拨丝抽茧的过程。首先是对表现形式进行了探索,然后又对艺术哲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诞生了许多艺术流派。奇妙的是几乎还没有西方艺术家对中国艺术进行非常严谨系统的研究和复制,于此相反,中国的艺术家们对西方的艺术趋之若鹜,进行了普遍的研究和学习。不可否认西方在艺术的理论系统上是先进的,是远远领先于东方世界的。于是中国的艺术家面对左右为难的局面,一方面要继承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一方面要适应发达的西方现代艺术,于是出现了有趣的现象,一部分画家已经完全西化,接受并沿袭西方的现代艺术思路搞所谓当代艺术,这些艺术家基本完全使用西方的艺术语言和思维方式去创作;另一部分所谓传统画家继续继承中国古老的表现形式进行中国本土艺术创作。当然有极少数画家想到了用中国的表现形式进行现代艺术思维的创作,其中代表如吴冠中。 中国传统的绘画主要是文人画。是文人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观进行抽象的描绘(当然也有十分精确写实的再现)来表现一种情趣美。如果按西方的艺术流派来分类,中国画应该属于印象派和表现主义范畴。中国古代文人通过对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的描绘展现高超的概括技巧和独特的人文情怀。

中西绘画的差异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两者比较起来,有下列的五个异点: (一)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人物中的线条特名为“衣褶"。都是艰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19世纪末,西洋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都是线条不显著的。 (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竞同真物一样。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丈的距离来。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铁路中央眺望的)铁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里的距离来。中国画就不然,不欢喜画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体相很显著的东西,而欢喜写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物的东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讲究透视法,而任意表现.例如画庭院深深的光景,则曲廊洞房,尽行表示,好似飞到半空中时所望见的;且又不是一时间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故中国画的手卷,山水连绵数丈,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那里,画到那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所以中国画中有时透视法会弄错。但这弄错并无大碍。我们不可用西洋画的法则来批评中国画. (三)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解剖学,就是人体骨骼筋肉的表现形状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画,必先研究解剖学。这解剖学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艺术解剖学。其所以异于生理解剖学者,生理解剖学讲人体各部的构造与作用,艺术解剖学则专讲表现形状。但也须记诵骨骼筋肉的名称,及其形状的种种变态,是一种艰苦的学问。但西洋画家必须学习。因为西洋画注重写实,必须描得同真的人体一样。但中国人物画家从来不需要这种学问。中国人画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态的特点,却不讲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故中国画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称.女子则蛾眉樱唇,削肩细腰。倘把这些人物的衣服脱掉,其形可怕。但这非但无妨,却是中国画的好处.中国画欲求印象的强烈,故扩张人物的特点,使男子增雄伟,女子增纤丽,而充分表现其性格。故不用写实法而用象征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从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从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中西方美术由遥远的原古时期发展到现在的文明时代,由古延伸至今其形成演变到逐渐完善,可谓此涨彼伏、异彩纷呈。无论是中国美术抑或是西方美术,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只是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哲学观念的差异,我们会发现两者在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中的共鸣与差异,同时促进双方之间的了解与融合。 一、中西方审美意识的比较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由于文化环境、审美倾向的异同,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中国美术在表现与再现、抒怀与求真关系中,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使人在融入自然的同时感受到心灵的愉悦,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西方艺术相对强调客观地再现,以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偏重于强调对象客体的方向。中国绘画是由笔墨营造气氛,重视传神与意境,追求神情意趣的氛围。它一方面要求形与神的结合、情与景的互映,另一方面还要求创作者以中国哲学所独具的智慧和心灵、以笔墨艺术独有的语言形式表现出一种“境生象外”的审美境界。然而西方人眼中的人与物皆是宇宙的本体,人与物的关系是并列关系,人只能站在与自然一定距离之外,借助眼睛等主观能动因素去理解把握自然之美。因此,西方绘画尤其是西方古典艺术,则是真实自然的再现和模拟,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这种主观把握情感、再现自然的把握性与中国古代哲学那种人与自然统一、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的世界观是有很大差异的。 然而无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多少差异,但人类对于 “美”的追求和对“和谐”的探究永远是一致的。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眷恋,实现了主观意志与客观规范的统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西方以“摹仿说”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强调客观再现的真实性,实现了个别性与典型性的统一,其理性主义精神点燃了人类生命的光芒,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二者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完善了古典艺术美学的和谐理想,使人类的心灵得到了慰藉,这是东西方艺术重要的契合点,也是中西方哲学观在艺术领域的反映。 二、中西方绘画题材与表现方式 中国的文人画家尤为重视书法与绘画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他们把握了书法艺术的精髓,说到底中国的艺术其实就是线的艺术,是对线的不断追求变化的艺术。历朝历代的画家都自觉遵循着前人积淀下来的经验,尊重传统,因此致使在笔墨的运用上共性往往大于个性,如“梅兰竹菊”和“花鸟山水”成为文人画家特别普遍且又钟爱的题材。中国绘画的造型特点是习惯于描绘轮廓线为主的平面造型法,以勾线为主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 一、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 1.透视与非透视:中西方绘画在透视的处理上有所差异。西方绘画注 重透视法的运用,追求空间的逼真和立体感,使画面产生一种线性的深度。而中式绘画则多采用非透视的手法,通过山水、花鸟的形象和构图,表现 出静寂、静谧的美感。 2.色彩运用:中西方绘画中色彩也有明显的差异。西方绘画追求色彩 的鲜明和对比,注重色彩的暖与冷、亮与暗的变化,以营造不同的气氛。 而中国绘画则以水墨为主要材料,追求淡泊、克制的审美情趣,通过运用 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物象。 二、创作风格的差异 1.对现实主义的追求:西方绘画多强调现实主义创作,追求真实感和 精细描绘,致力于对现实主题和现实生活的深入研究。而中国绘画则更注 重意境的营造和审美情趣的表达,更加注重表达个人内心的感受,体现思 想性和寓意性。 2.对绘画技法的使用:西方绘画以油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其技法更为 细腻和精细,画面贴近视觉感知的真实效果。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用笔的 质感和节奏感,追求笔法的灵动、意态的神韵。在用笔技法上,中国绘画 注重笔墨点染,追求韵味的表现,而西方绘画更注重线的把握和线条的构造。 三、主题内容的差异

1.文化传承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主题内容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以文人雅士的情怀和境界为主题,强调对大自然和人文情感的表达。而西方绘画更多地从宗教、历史、神话等方面寻找创作素材,注重表现人类对于宗教和文化的追求与探索。 2.艺术观念与价值体系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上也存在差异。西方绘画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创作,倾向于强调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独立性。而中国绘画则更强调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强调对传统技法和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总结起来,中西方绘画在艺术表现方式、创作风格和主题内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式绘画追求非透视的构图和水墨的意境表达,强调意境和寓意的传达。而西方绘画则注重透视的运用和色彩的对比,着重于真实性和现实主义的表现。同时,中西方绘画在主题内容和艺术价值观念上也有所差异,中国绘画更注重文人雅士的情怀与意境的营造,而西方绘画更关注宗教、历史和神话等方面的表现和探索。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审美观念的差异,同时也丰富了世界艺术的多样性。

中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差异比较-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中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差异比较-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由于中西方在地理、历史、、经济、宗教、文化等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中西方传统绘画必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在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上有着根本的差异。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中西方传统绘画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一、基于哲学与基于科学

中西绘画成长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中西方画家的宇宙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不同,必然形成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如潘天寿先生所说: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 中国绘画中的许多概念,如道、气、心、物、神、韵、意、虚、实等等,原属哲学范畴。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文人画,是一种哲学化的艺术。儒、道、禅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支柱。儒家思想在绘表现为:追求和谐美,主张不偏不倚,中和为美,强调含蓄。 老庄哲学崇尚无为而为,主张天人合一,道家思想促使文人画家们超然世外,隐逸山林,在自然中追求天然之美,追求雅淡空灵的境界。禅宗认为一切事物皆因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人只要静心自悟,无须修行,就可以觉悟。在中国文人画家看来,只有以虚静明澈的心灵去观照、感悟自然之美,才能达到心物统一、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 仅从中国画家对水墨的偏爱及画面留白的处理便可看出中国人追求的绘画趣味,和见素抱朴、知白守黑、虚实相生等哲学思想。

西方关于自然的传统观念与中国不同,认为人高于自然、强于自然,人是自然的统治者,可以随心所地改造自然、控制自然。这种意识反映在艺术中,就形成西方绘画中对自然形态的严格把握,一旦认识到某种规律是对自然的科学反映,就严格遵循它。 加之西方绘画的渊源是埃及、希腊的雕塑与建筑艺术,西方的传统画风,是在二维空间中描绘出圆雕式的立体对象,这种画特别注重透视法、解剖学和光影凹凸的晕染,画面具有立体感、真实性。 在追求真实的道路上,西方绘画一直以科学理性精神为支撑。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画家将一切科学知识,包括透视学、解剖学、光学等用于艺术创作,力图达到立体空间的真实再现。 二、写意表现与写实再现 潘天寿在论画旧稿中曾谈到:西画主眼见身临之实境,故重

论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论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民族性的不同,进而衍生出艺术自身表现方式和技艺特点的差异。所谓艺术的民族性,就是指由民族历史的思想文化所决定并体现的区别于其他民族同类要素的特质,它是艺术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内因。同时,艺术的发展是建立在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民族思想文化、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基础之上的。中国画,特别是由于中国文人的参与,逐步把这门艺术同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结合起来,把艺术表现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艺术体系,也构筑了中国画艺术与世界其他民族艺术的本质区别。 中西方有着不同传统的观念,西方认为宇宙或世界的中心是人类,主宰着自然;东方尤其是中国则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共存。在艺术的世界里,西方绘画很早就开始固守焦点透视和视点固定的准则,有着非常强烈的时空概念;中国绘画则采用动点透视或散点透视,画面常常是时空变换,物随心动,景随人移。在对自然的态度上,中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自然的主人是人类,自然为人类而存在。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在艺术的实践当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传统。中西方艺术观、世界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人类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一件艺术作品,内容方面的主要因素有主题、题材等,作者采用不同的形式决定了不同的内容,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相类似的表达方式也会有不同的内容。丁托列托的《最后的晚餐》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是两幅同样题材、同样标题、同样内容的作品,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却是大不一样。达·芬奇采用平面构图是为了突出基督,基督处于正中间的位置。人物并列左右,画面铺展,按顺序排开,产生了对称平衡的感觉,基督表情平静的陈述性手势,使画面增强了凝重感,虽然十二门徒的动态各异,秩序感、均衡感以及被安排在中心的视觉重点,非常有力地统领了整个画面,使整个画面产生稳、静的效果。丁托列托构图采取了斜角线,增加人物,夸张的动作,强烈明暗对比,纵向透视的角度,使观者似乎就站在门口或高处观看。成组的人物、扭转的体态、繁忙的场面,再加上奇幻的灯光、流动的理舞台效果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性。两幅画虽然一静一动,一正一斜,但饱满的构图画面、人物,充盈的背景刻画讲究细节,非常明显的叙事性,画家在忠实地描绘故事的同时,利用人物表情、背景布置、光影效

东西方绘画对比1

东西方绘画对比 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座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风格美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和美的感受。 东西方绘画是世界绘画的两大不同体系: 一是以中国为核心的包括印度、西亚、日本诸国的东方绘画体系,中国画是这一体系的代表画种;二是萌芽于意大利半岛,涉及整个西欧,近百年来又影响到美、亚、非各大洲的西方绘画体系,这一体系的代表画种是油画。 中华文明主要诞生于黄河流域,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的中国人,有基本相同的生活习性与心理特征,具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凝聚力,很早就形成了统一的农业国家,有着统一的语言文字,形成了稳固的中原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美术在这一文化背景中发展,在整体面貌上始终有一脉相承的特点。欧洲文明是从狩猎到游牧生活发生发展的,政治长期分裂,这使得欧洲绘画在不同时期形成了迥然相异的艺术风格。 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在对文艺的产生、对艺术的起源的认识和解释上,中国古代有“物感说”,认为艺术是由于人心感于外物而产生的,强调人对自然的感受和看法。欧洲古代则有“模仿说”,认为艺术是人对事物的模仿。基于以上不同的认识观点,中西绘画形成各自的理论体系和创作观念。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中国绘画在在透视上将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结合,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 视方法。而西洋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焦点透视是西方传统绘画观察处理空间的方法,油画依据光学、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的原理,从固定的视点、固定的角度观察表现事物,精确细微地表现事物的形体结构和光色变化,从中我们也可以体味到西方社会崇尚科学的悠久传统。

中西绘画的差异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两者比较起来,有下列的五个异点: (一)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人物中的线条特名为“衣褶"。都是艰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19世纪末,西洋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都是线条不显著的。 (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竞同真物一样.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丈的距离来.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铁路中央眺望的)铁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里的距离来。中国画就不然,不欢喜画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体相很显著的东西,而欢喜写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物的东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讲究透视法,而任意表现.例如画庭院深深的光景,则曲廊洞房,尽行表示,好似飞到半空中时所望见的;且又不是一时间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故中国画的手卷,山水连绵数丈,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那里,画到那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所以中国画中有时透视法会弄错。但这弄错并无大碍。我们不可用西洋画的法则来批评中国画。 (三)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解剖学,就是人体骨骼筋肉的表现形状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画,必先研究解剖学.这解剖学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艺术解剖学。其所以异于生理解剖学者,生理解剖学讲人体各部的构造与作用,艺术解剖学则专讲表现形状。但也须记诵骨骼筋肉的名称,及其形状的种种变态,是一种艰苦的学问。但西洋画家必须学习。因为西洋画注重写实,必须描得同真的人体一样。但中国人物画家从来不需要这种学问。中国人画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态的特点,却不讲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故中国画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称。女子则蛾眉樱唇,削肩细腰.倘把这些人物的衣服脱掉,其形可怕。但这非但无妨,却是中国画的好处。中国画欲求印象的强烈,故扩张人物的特点,使男子增雄伟,女子增纤丽,而充分表现其性格。故不用写实法而用象征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