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尚派特点

形意拳尚派特点
形意拳尚派特点

尚派形意拳特点

一、椿功有抻筋拔骨,静中求动特点。

尚派形意拳的椿功,以三体式为主,除有增强体质,为技术筑基的作用外,还别具技击内涵。武术谚云:“筋长力大,肉厚身沉”,正因为通过锻炼把肌腱抻开,才能收放迅速,抻得长,放的远,打击力大。尚派三体式椿功,虽在静态中,却突出地强调这“抻筋拔骨”隐形于内的内涵作用。这正是构成尚派形意动作开展、灵活,发劲迅猛刚实的基因。实际这一特点是从站三体式椿功就开始得到训练。

经云:“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以武术技法来讲,静中无动,就等于有形无意,空势子。锻炼椿功为全面的筑基功夫。这是内外和体用兼修,使用权之按技术要求,掌握好外形姿态势和动作的正确,以及追求内意的训练,使之从静中求动,向意动气行,气沛周身,动静一气,形神一体的高级阶段进军,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

意之中是真意”的妙境打好基础。因之尚派三体式椿功,又突出强调这“静中有动”的无形无相的内涵技击作用。实际这个“静中求动”的“动”就是“意”的训练也是神与气的内涵和内劲的培育。因这这个“动”,不仅要“求”,而且必须要“有”,故突出强调“静中有动”。由于

这种内在精神作用,对中枢神纪起以良好的调整和保健作用。加上在抻拔锻炼中,对肌肉的运用,使血液流畅,供养增多,加强了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故有较好健身的体疗作用。说三体式是变化人的气质之始,正因为它不努拙气,不用拙力,而在沉静自然中规矩操作,从而使肌体和精神都得到全面的结果。

对上述“抻筋拔骨”和“静中求动”两项特点的表现和作用分述如下:

(一)“抻筋拔骨”的表现和作用:1、颏收头顶和气沉丹田,

这是对身躯上下的抻拔。利于上通三关(周天督脉的尾闾、夹脊、玉枕)下固丹田。在龙折身中的顺胯、拧腰,是对身躯拧转的抻拔,这会助长丹田的发劲,并达于四肢。2、沉肩、拔背、坠肘是对上肢臂部的抻拔。特别是肘的里裹而又下坠,使肘窝朝上,在手掌俯扣正确的条件下,使肩、肘、手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并要舒展抻长。这样,则拧抻力大,“三催”(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劲整。加上内意的配合,会使气灌梢节,手有麻胀感、热流和气流,以至指关节时而有吱吱的声动。形意出拳时,要求“明了三星多一力”。不仅肩窝、肘窝要抻开,连攥拳出现的腕窝也要抻开。而站三体式椿功时,前手虽是俯掌,但要掌心回收,掌指前顶,虎口撑圆,同样具有抻腕之意。在这样技术规矩要求下,虽是用意不用力,却能促

进“三催”劲整,气贯梢节,劲达于指,因而使内劲放得长,打的远,助长发劲的弹性。3、两腿弯前三后七,形成“夹剪”这是下肢腿部的抻拔。前腿三成劲,后腿七成劲。特别是前脚尖朝前,前膝亦向前

微挺,而整个腿却要向里面收夹。而后脚尖外摆(与前脚成45度左右夹角)后膝却要里扣(使膝尖接近前方),这样就使前腿与后腿形成既可灵活,而又沉实的“夹剪”劲。不仅对踝、膝关节,就是对胫、股肌肉,也都起极大地抻拔作用。因为膝关节反应比较第三故在站

椿中,也会场出现吱吱响动。(手可摸到)。尤其是后膝的里扣,配

合上体“龙折身”的反拧,形成腰胯间的抻拔。更增大上肢前钻,下

肢前趟、后蹬之劲,也大大助长腰部发劲的威力。莫道上述这些抻

拔要求,表面上显不出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却能给周身一体,丹田

发劲,打长放远,迅猛刚实,带来莫大的技击实效。这也正是尚派

三体式为培养技击实效的精微内涵之一。也可以说是站三体式的神

髓之所在。

(二)”静中有动“的表现和作用: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动静同理,体用一源。

而站三体式椿功,既讲体用之效,又讲动静之理。故而,它是从“静中求动”开始的。不真动就谈不到知“意”,不真静就谈不到知“性”,静为性,动为意,不静则真意就不能发动。真意能动,才会“妙用则

为神”。故形意拳要求练形神合一,进而追求“虚极静笃时,则还于先天本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不可也”的高超境地。而这

些追求又何尝不是用意来引化神气而求得技击上的妙用。而三体式正是为了发挥动静体和用之作用而筑其基,也是“静中有动”内意锻炼的开始。它的表现和作用:

1、内视筋骨、意注上肢梢节,在沉肩、坠肘配合下,掌指就“有动”,有麻胀感受,有热流和气流,以至指关节时而有吱吱响动。虽只用意不用力,却能力贯掌指,气贯梢节。意注下肢,在前膝挺,后膝扣,又在“龙折身”的配合下,膝关节就“有动”。有酸痛感,有

热流和气感受,以至膝关节时有吱吱响动。这样就能使下盘根固,后腿蹬进力大,还可以气贯“涌泉”,亦可治疗关节炎、寒腿等疾病。

2、调息归根,意注丹田,小腹就“有动”。有热流和气感,会使丹田真气逐渐充盈,因之体强、根固,内劲中生。津多咽之,意引丹田,会有腹鸣,咕噜声直下小腹,会觉腹腔松畅,气顺腹实,更有益于内藏和腹腔疾病。这就是所谓“练丹田之气”,“丹田久练灵根本”,亦即“固灵根”,“真气退藏于密”,也就是所谓“元神元气”相合,由无而有,由小而大,一气之动,发之周身。也是使内劲的形成和发动有根。尚派三体式正是从静中求其动,得养练之始。当通过动作和套路的锻炼,当做到“上下相随,内处合一,周身完整一气”,

把明劲打好,练到刚健之至时,则“刚至柔生,柔极自化”。这时站三体式该提高要求,则要:

3、以“悟灵性为至上”,用“神意气合于丹田,运化周身,无微不至,感之遂通”。这则是尚派三体式椿功最后从“静中有动”而至“动中有静”所要追求的高深造诣,到此境地自会“无处不有,无时不然,触之自应,不思而得”,则“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妙境,自可得之。这也是尚云祥先生为内处兼修,体用并重给我们指出向高超境地进军的阶梯。

二、继承并传留了“趟劲”特长,体现出“脚打七分”的特殊技法。

经云:“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与有交勇无虚备,去意好似卷地风”,“挣崩摘豆角,犁周(音)五趾顶”,“脚步打七分手打三”,这些拳经要义,突出一点,就是要求练形意必须练出上步的前趟,后蹬之劲。这不仅是形意拳进步快而远的特点,而且是如犁翻地,能把对方拔根抛出的绝技。惜此技法知者甚少,乃致对上述拳经要论,多有曲解,失去真意。惟尚派形意所练上步之劲,仍保留并传留了这一绝技。所谓“去意好似卷地风”,就是要求把上步的“趟劲”练成象摧枯扫残的卷地劲风,既猛又快。“犁周”,就是要求把“趟劲”练成象铁犁翻地一样,劲大力实,拔地而起。得用上步所发挥的“脚打”,能如此劲大迅猛,用在技击上,自然比手的作用力

大得多,因之才有“脚打七分手打三”的提法和要求。尚先生晚年所世、所教凡是上步都强调要练出“趟劲”来,因之对形意这一绝技,起到继承和发扬作用。习这功到,乃知“卷地风”这一“脚打”的深切涵意。也就进而掌握到“脚打七分”真劲。因之,磨练这一技法,乃成为尚派形意的显著特点之一。

三、动作打顾一体,舒展灵活。

尚派形意的出手入手,突出强调“肘不离肋,手不离必”,乃是形意主要顾法之一,是利用上肢以护怕、肋;但又是打法中主要的蓄劲动作,为使臂借身劲而劲大,身借臂劲而得发。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三催”之劲得以有蓄而发,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出洞入洞紧随身”则是“虎抱头”的具体运用,小臂裹抱于头下,既是保护头、胸之“顾”,又是发挥“拧裹坠”,以蓄力待发之“打”。正是打顾一体。在出手发劲上,则突出强调“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的要求。而“起横不见横”中的“横”是“顾”,用时在“不见横”中就含有势正劲顺之长,就可用“打”。“落顺不见顺”中的“顺”是“打”,用时在“不见顺”中就含有“横裹”之劲,见来手即可用于“顾”。且“起与落”、“横与顺”本身就包括“顺中有逆,逆中有顺”,即相辅相成,又“打顾”如一,因之它即是“顾中有打”,也是“打中有顾”。尚派形意既严于要求进行平素锻炼,则武术动作在运动中,能保持周身轻松、自然、不努

气,又丝毫不用拙力,才能身手不滞,舒展灵活。只有四肢舒展,

周身顺遂,才能练好动作,找到每一动作的应有独特技巧。以至练功、找劲,向高级阶段迈进。在椿功练“抻筋拔骨”的基础上,于练

动作时再能舒展,自然就会身手运用自如,由柔和入刚实,而致抻

得长,放得远。所谓“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正是为了打好刚劲转柔

化创造前提。因之,尚派形意在做动作时,要求周身、四肢松开,

但要处处合乎规矩,使劲意充沛,无处不到,神气内敛,归入丹田。因而使动作做得既舒展灵活,又沉实劲整,并会气势夺人。至此对

什么“远近一丈步位疾,两头回转寸为先”,“我在场中无定势,或把

或拳望着就是”,“不知进退枉学艺,不知起落枉伶俐”,“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若遇人多三摇两旋”等等,经义对机动灵活的要求自

可意到步随,身手如一,无往而不得也。

四、发劲迅猛刚实,体现出“火机一发物必落”的技法。

尚派形意最显见的特点,是在动作和发劲上既迅猛又刚实。因

而同侪们说:“练不出迅猛刚实的爆发劲来,就不能是说刚劲练到了。”尚云祥先生年过古稀时还说:“人再有三十年阳寿,就再打它三十

年刚劲。”这句话的涵义,可惜真正理解的人并不多。但确实是颠扑

不破的真理。是先生专攻形意,磨练一生,从实践中得出来的不同

一般的经验总结。因为形意发劲制敌的基础是讲“硬打硬进无遮拦”

的。先生说“硬打”就是不管对方是动、是静,动也打,静也打,不管对方是刚、是柔,刚也打,柔也打,不借惯性,不借他力,遮也打,拦也打,沾着就发,这才叫“硬打”,才真正有发人的本领。要想做到这样,就必须先打好刚劲。不努气,不用拙力,从自然、合协中练出完整的刚劲来。再把刚劲练出迅猛刚实的“爆发劲”来,才能达到“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的打法要求。才能使内劲逐渐充盈,打得实,放得远,势如奔雷。有了这种疾用骤发迅猛刚实的爆发劲,才算到了得不借外力,自身发劲,沾着就有的本领。有了它才体现出形意的真劲,“火机一发物必落”的技法要求。一句话:“练不出迅猛刚实的爆发劲,手到对方身上就没有‘想打就能放’的威力。”

五、内劲充盈,催“三节”惊“四梢”。

练形意拳的内劲,有“返先天”之说。因之做动作,就必须轻松、合协,任其自然。不努气,不用后天拙力,从虚灵自然之中,把形体调整好,把身外散乱之力,消融归一,随同把身外散乱之神、气,按拳术之规矩,纳入丹田,与先天之气交融,成为浑元一体,由微而著,而能逐渐充实,运化于周身,则融融和和,无微不至。以之应用,则无处不有,无时不然,便形成形神相合,体用一源的内劲。朋形意拳的三步功夫来说,基础打不好,刚劲不完整,是培养不出

内劲来的。它在运用中是以腰为主宰,运之周身,内劲通灵。则玄妙自生。尚派形意所表现的形神完整,内劲充盈是和严格掌握和运用催“三节”惊“四梢”分不开的。经云:“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讲“三节”,练形意的都知道,躯干、臂、腿无处不分根、中、梢三节。臂的肩、肘、手,腿的胯、膝、足,又分为根、中、梢三节。这“三节”,如合为一,腰为主宰,就可使通身一体,完整一气。如分而为三,各有所司,各起各的作用。所谓“拳打三节不见形”,绝不是拳打被截再用肘,肘打被截再用肩。那是用招的打,又是见形地打。应该是利用“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三催”劲,手被截,肩、肘仍催,在被截处发劲打之。这样的“变劲不变手”就“不见形”,就“被打不知不见”,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拳打三节不见形”的奥妙所在。意、气、力融于丹田,又发自丹田,运之“三节”,在这样的技法支配下,自然三节合一,节节贯通,通向各个“三节”都有能如是,自然身形、劲路会成为完整一体,内劲会逐渐兖盈。讲“四梢”,即毛发为血梢,指、趾甲为筋梢,齿为骨梢,舌为肉梢。四梢的发劲,即叫“惊起”说明它主要靠精神振起的作用。亦即“意有所感,神有所施也”。如经云:“怒发冲冠,血轮速转”,“舌卷气降,虽山亦撼”,“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有勇在骨,切齿则发”。这些说法,都有说明了“四梢”的精神威力。平时锻炼,能时刻在意,神之

所至,、自会大增摧敌之勇。以惊起“四梢”之宰,还有发动骨五行之“神”,与身形、劲路相结合,就构成形神完整,内劲充盈这一特点。

六、独练鹰捉,并发挥劈拳的特殊作用。

练形意的第一趟拳,起钻是拳,落翻变成俯掌,形成三体式的这趟拳,人们叫它“劈拳”,而尚先生叫它“鹰捉”。这样叫是有道理的:1、它是掌,不是拳,就不能叫拳。2、“劈拳之形斧属金”是拳经的定论,。它既是掌,又是俯掌,根本无似斧之形,更无法练出似斧之劲。与拳经所要求的劈拳劲根本不符,这就说明它不是劈拳。3、经云:“出势虎扑,起手鹰捉。”即然提出起手动作是鹰捉,而五行、十二形等拳的起手,又都是它,所以应该管它叫“鹰捉”。论起这趟拳,说来平凡,练形意的人都会,但是不好练,甚至有一辈子吃不透,练不到的味道。为什么?这就得从形意拳的劲追究起。形意竟有什么劲?广义来讲,五行、十二形一种拳一种劲,甚至一种拳包含几种劲。而形意独具特色的,最根本的劲,却在于起落、钻翻。故在拳经中对起落、钻翻的技法讲了许多许多。甚至提出“不知起落枉伶俐”的警语。说明“起落”在形意技法中的重要性。如果把“起落”简单的理解成是动作的起伏,就大错特错了。而形意拳起落的精华就体现在“摩挲劲”上,也就是人们很少知道的“翻浪劲”。而“鹰捉”正是练这种特殊劲的基本拳,故称它为“形意母拳”。经云:“起为钻,

落为翻”,“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如果对“鹰捉”的起落、钻翻不理解,就谈不上领会形意的真谛。因之在尚派门中

把“鹰捉”视为开启形意奥妙之门的钥匙,是阳刚步入阴柔,掌握刚

柔相济,沾身纵力技法的窃要。故而千锤百练和钻研它。正因为五

行拳之外,比别人多出这一趟名叫“鹰捉”的拳,而又是特别重视它,因之说独精“鹰捉”可称为是尚派形意的特点之一。经云:“劈拳之形

似斧属金,内通于肺,外达于鼻。”尚先生所教的劈拳和鹰捉的动作

基本相同,只是把落翻的俯掌变为立拳。这一变,变成截然不同的

两种内涵。“鹰捉”的掌是通过钻翻,以发挥边疆的“摩挲劲”。而劈拳

是以前小臂作为斧刃,通过钻而劈发挥它似斧的前劈劲,显然,两

者有鲜明的不同。特别可贵的是,劈拳发劲的着意点,不在拳和肘

关节上,而是在两关节之间的小臂上。这不仅是头、肩、肘、手、胯、膝、足七拳之外,又多出一拳。而且是超越关节突出处打人发

劲的武术技法惯例,起到了它在技法上具有特殊涵义的作用。

七、说法、练法与一般不同之处。

在尚派形意中除了“鹰捉”和劈拳外,还有一些动作和理论与一

般的不同,但与拳经对照,还是很有道理的。择述如下,供参考、

研究。(一)五行拳的顺序。人们练五行拳,大多数是按金、木、水、火、土形成劈、崩、钻、炮、横的顺序来练。而尚先生则不然,先

生说:“讲五行,就得讲‘生克制化’。练五行拳即为治病、健身、变

化气质,提高技术,就得按五行相生的道理来做,也就是按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道理,形成劈、钻、崩、炮、

横的顺序来练,就中医来讲,按五行相生对身体才有好处。就练功

来讲,能内处兼修,才能好身体有益。”否则顺序颠倒,就不是相生了,效果就不理想了。(二)钻拳,是属于五行拳之一的。一般有两种练法(主要不同在手上)。一种是前拳只向内翻转(腕部向里下扣),撤回腹前(掌必向下)同时后拳经胸由嘴前顺前拳上钻出。两拳

如此交替进行。另一种是前拳先变掌,当后拳由其上钻出时,再握

拳向内翻转(腕向里捋扣)也撤回腹前(拳心向下)。这两种练法皆与尚先生所教的不同。经云:“钻拳形似电(似闪)属水,内通于肾,外达于耳”,无疑是要求象形取意的。说钻拳似电就不是指的快慢,而是指的形象。那就是说钻拳在动作上是有似“闪”之形的。说它“内

通于肾”它就是有助肾腰的动作和作用才是。而尚先生所教的钻拳,当前脚向前垫步之前,先收回半步,同时将前拳变掌向胸前勾回,

待前脚向前垫步时,同时将勾回的掌继续向体旁,向前上方摆抖成

立掌(虎口撑开,掌声心向前),当后拳经胸由嘴前顺前掌上钻时,前掌同时变拳向下,向里扣掳,并翻拧,撤至脐旁,拳心向上这个

练法的前拳变掌纵向胸前勾回,直到向前上方摆抖,这个连贯动作

就有甩臂、抖腰的劲,既有“似闪”之形,又有活腰助肾之功,还有独到的里裹之劲。是符合拳经的要求的。(三)鮀(依传统用原字)形拳,是属于十二形拳之一的。不指的是"鼍",而是说有"浮水之精"的一种叫"剪子股"(老普上这么叫),又称"卖油郎"的种昆虫。尚先生说:"学鮀形,一般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认为'鼍'很凶猛,有人

又说它是水族中身体最灵的,就误学它了。其实'鼍'是鳄鱼,它并不是水族中身体最灵的,要说它笨还差不多。它是游水而不是浮水,是身在水中,只有头、背上半部露出水面,而且是向前直线游进的。客观存在的爪子是大巴掌型的,并不轻灵。而'卖油郎'它是浮在水上的,灰褐色的,有细长的腿,在积水面上常见到的一种昆虫,它浮在水面上,动作非常轻快,又是左右曲线前进的。按拳经的说法,我们要学的?quot;浮水之精",而不是凶猛,我们实际练的是左右前进步的,而不是向前直进的。练鮀形拳时的手型,只有拇指和食指伸开,其他三指是蜷曲着的,分明是学虫类的爪,而不是学大巴掌的鳄鱼爪子。"

(四)tai形拳,也属十二形之一,大多数练形意承认学的是鸟类,不是兽类。但是现代字典上没有这个tai字(鸟字加一个台字)。尚先生说:"'tai'又名'兔鹘'是一种小鹰,又叫'秃尾巴鹰',它是的尾巴很短,猎户多用成禽磨其爪,专用以捉野兔"。拳经指出"tai有坚尾

之能",人们不知其物,又不知其性,更不理解它何以有坚尾之能?于是一些书文中不是依样画葫芦,便是猜测臆断,甚至怀疑或否定"有坚尾之能"。尚先生说的明白:"野生的tai多站在高的树枝上时常头朝下,尾巴倒坚,为的是俯视猎物,经便发现及时迅速扑捉。这

是其它禽兽所没有的特点,帮要学它的'坚尾之能'。"有的书上说成"骀"是不对的。骀是指劣马,十二形中以有马形,所以学它是不对的,有的说是一种类似鸵鸟的动物,也是不对的,因为它只善走,而没有"坚尾之能"。至于谈到技法,tai正是"肋腹打"的体现。是以两臂

代尾,使两臂里收贴肋,裹束面一体,如一尾这形,向前挤,向上撑,就是学tai的坚尾之能。

八、拳械一体,相得益彰。

“内外如一,体物而不遗,无往而不得其道”这是前人一句名言。用有武术却说时了一个可贵的哲理。就是说:能够把身手练到内外

合一,以至空手和器械都能一样,这才算得到真谛,这时就怎么用

怎有理。而形意拳术和器械可贵的是一个劲,器械只是拳脚的引长,拳术练好了,再练器械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既互增技巧,习之既久,自然会不论器械的长短,全在拳术神意的妙用。只是每

一种器械都有它的独具的性能,只要分别掌握和运用好它的性能,

与拳中的神意和功夫结合起来,自会相辅相成,而相得益彰。

郭云深秘传形意下气式桩功

郭云深秘传形意下气式桩功 郭云深祖师是中国近代武术史上一位极重要的人物,在拳学修为上有极深的造诣,实战功夫惊人,在旧时代的武林中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美称,人皆尊之为拳学“巨擘”!遗憾的是,近些年在武术界除大成(意拳)一系外,几乎没听说有郭祖的传人以及后代弟子公开传艺,难道一代宗师的武学成就就失传了吗?我1999年开始接触到本地的传统武术,跟随齐齐哈尔的杨辉先生学习形意拳。入手学习的第一项内容为下气桩,没想到的是,一向体弱多病的我,下气桩一站立即感觉胸口有一气柱,缓缓下沉于丹田……此后的两年中,我基本没有生病,而且晕车的毛病不治而愈……是什么功夫如此神效,且立竿见影呢?据杨辉先生所说,这是郭云深祖师所传授形意拳的下气桩! 据师门传说,太师爷是河北深县人,自幼体弱多病,二十几岁的时候还肩不能抗、手不能抬、头疼脑痛时常来,且家中贫困,不但无钱求医,就是生活都难以维持。一次郭云深祖师路过太师爷的家,并在其处留宿,太师爷谈起自己饱受疾病之苦。在郭祖指点下,立志以武强身,并得以留郭祖处小住,得到一些传授。当时的太师爷从未接触武术界的人与事,并不了解郭祖的武学成就与名望,只为一股求生的欲望,用功勤奋,很快就有了收获,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太师爷不但不再生病,且力大无比。能够做工养家。在战乱的年代,太师爷于兵慌马乱中数次死里逃生,都是因其身俱武艺。在其晚年,社会趋于安定,太师爷开始与武林人士接触,才知道郭云深祖师的来历,以及在武学上的成就与声望。偶与人动手试艺,则有胜无败,逐渐成了乡里与家族中小有威望的长者。太师爷晚年感郭祖传艺之德与再造之恩,在家族中挑选了师爷作为传人,从小培养,并叮嘱师爷将所学传下去,为郭云深祖师传名! 师爷是家庭中后辈中最伶俐、最懂事,也最受宠爱的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被太师爷选中,接到家中培养,其青年时代,为完善所学,又常年奔于山西、河北、京津之间,访求明师(师爷一生经历很难考证,但以其寥寥数语留下的线索看,他所学所访求的,除了受到宋氏后人于《内功四经》上的指点外,基本都是郭祖在山西、河北所传的传人以及后人)。大概在“文革”初期,其不知为何,心灰意冷,流落东北,在黑龙江省尚志某乡村一好心的老支书帮助下落户,从此以务农为业。其晚年以种地、授徒、访友为乐。我师杨辉,是师爷晚年打服的弟子。大约1999年9月底老人突发疾病,卧床不起,水米不沾,三日后竟不药而愈,此后一个月,老人分别向弟子交代后事,在为众弟子讲解武学疑难后,独自远行,不知所踪,三年后,逝于山西某古刹,走完了其传奇的一生。 杨师自小习武,八岁筑基,十三岁正式拜师,对百家拳法都有涉猎,尤精北派实战形意拳法,一次在齐齐哈尔和平厂小花园练形意拳(这个小花园是尚氏形意拳传人李文彬前辈授拳的地方)有一位老爷子驻足观看,惊讶道:“现在很少有这么练拳的啦!”杨师停下与老人攀谈,开始时谈得投机,可谈得多啦,杨师对老人一些见解不甚赞同,于是老少二人试起手来,老人轻描淡写,便将当时在社会上有一定名气的杨师打得一溜跟头,最后老人说,大道平常,你同意,则咱们有缘,你可以到尚志某地找我,不同意,则缘尽于此……杨师在极度沮丧中度过了三天,然后下定决心,到尚志求师,一学就是三年。杨师初入师爷的门下,心情很忐忑(因为初遇师爷的那一次,偷袭过师爷,怕师爷怪罪,不教他真东西),当时师爷教他第一个桩是四平马步的下气桩,而他的师兄们都在站三体式,于是他向师爷提出质疑,要求站三体式,师爷毫不犹豫地同意啦,但杨师站三体式的时候,师爷走到他身后,不知怎么地按了按他的肩,力量并不大,很轻,但杨师却一屁股坐倒在地.起来再站,再按,还是一屁股坐倒,如是三番,杨师老老实实地开始站起了马步下气桩,师爷也详细讲解要领,悉心传授,大约七八个月后,再站三才桩,任师爷怎么按也不再坐倒,从此功夫进步神速。 我与杨师结缘是由我弟弟介绍的,杨师与我弟弟开始是因为交换武术资料而结识,后来听说我学习卢氏结构武学,是卢氏武学再传弟子,便开始了交流。当时我弟弟问我练拳的体会,我说,要么是按科学的方法练拳,要么是按传统的秘要练拳,因为当时杨师的观点是“古

形意拳-怎样认识和练好拳

形意拳-怎样认识和练好拳 怎樣認識和練好形意拳 ---李文彬李宏 (摘自美國"功夫"刊物95年2.3期) 形意拳是中國武術中傳播較久,習者較多的著名拳種之一。它具有體用兼優,內外兼修老幼皆宜, 剛柔相濟的技法特色。它的理論深湛,尤多隱諱,但它動作簡樸無華,效果顯著故為廣大武術愛好者 所喜愛。甫於它傳播年久,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多種多樣地衍變,廣大形意拳愛好者只有循理務實采長 補短,才能在學練中得到認識以鑒別良莠,繼而持之以恆地鍛煉,就可以達到祛病強身和實戰中應用 的效果。 學練形意拳能夠事先對它的技法源流和衍變有所瞭解,有利於瞭解探索它的不同理論和技法特 點,從而利於識別其理論和練法的優劣並其技術精華的學練掌握。 對形意拳的創始人以及前幾代傳人上有過爭議的。就形意拳譜,武術史料記載和現代人考證,此 拳為中國明朝末年清朝初期姬際可(1602-1680年)所創。姬傳曹繼武,曹傳戴龍邦,戴傳李洛能,李傳河北郭雲深、劉奇蘭等及山西宋世榮、車毅齋等。這一傳習關係得到大多數武林界史學界人士的承 認。拳名歷經六合拳、心意六合拳、心意拳、意拳(不同于王薌齋先生所傳的意拳)的衍變,最後才

定為形意拳。就拳技的衍變情況看,姬際可傳的拳法和現在的形意拳大不相同。從少林寺秘不外傳的 心意把,十二大勢及河南馬學禮所傳的心意拳十大形等明顯看出與形意拳的不同特點。例如步型上, 他們所傳都有是側身弓箭步(如圖1),而形意拳則是三體式樁步;在拳法上雖多是著重單勢動作磨礪, 利於實戰,但在動作要求、名稱的技法上經多番衍變與現在的形意拳不僅實質不同,而且面貌亦大不 一樣。戴龍邦在中國山西祁縣一帶所傳的稱為六合拳或心意六合拳,雖用的是側身弓箭步,尚未形成 現代形意拳所用的雞腿和槐蟲步,但在技法上強調了內外合一,開始著重體會內在意識和呼吸及勁力 和動作的內外結合;強調了以丹甪為本,以意領氣,手腳相合,攻防一體。從這些技法要領來看戴龍 邦先生開始從動作,招法的傳統習練中突出了內意、內勁以及神氣的運用。這一飛躍的轉變是技法上 的昇華。無疑是對形意拳衍變的一大貢獻。而李洛能(1808-1890)學自山西戴龍邦,傳入河北,曾叫意拳,後改名叫形意拳。他用似斧、似閃(似電)、似箭、似炮、似彈之形來提煉的精華動作,形成劈、 鑽、崩、炮、橫這一形意五行拳的形和意。按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排序,以達到強身治病,增進功力的 目的。又把戴龍邦的十大形七小形以象形取意精化成為十二形。這就是改名為形意拳的甫來。實際上

练习形意拳的步骤

练习形意拳的步骤 形意拳是内家拳,是体用兼修的优秀拳术。所以练习它可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练习它可以自卫防身,学习它可以培养毅力,学习它可以陶冶情操,增加生活乐趣。所以男女老幼皆可练习,体质强弱皆可练习,有否武术基础皆可练习,有无腰腿功夫皆可练习。但练习形意拳要有一定步骤,要循序而渐进。 1、练习形意拳要从三体式人手 三体式是形意拳的基本桩功。三体者,头、身、足也。不是真得练头、身、足。头、身、足是指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故谓三体式。其实是身体的上上下下、内内外外无一不包括。 站三体式时要时时刻刻,一丝不苟地遵照形意拳的"九歌"来练习,不能有丝 毫的偏离,这样才能把身体的头、身、肩、臂、手、指、胯、腿、膝、足、耻、臀、口等等的姿势练准确,经过长期练习成为定型。每当练习形意拳时一举手,一投足就合规范。练习三体式可以锻炼腿部肌肉,增强腿部力量。练习三体式也是练习内三合,意、气、力的过程。通过意念的统帅,引导形体姿势的正确,“形正而气顺”,引导呼吸,气沉丹田。丹田内气充盈,鼓荡,产生内劲,逐渐达到内三合,从而为练习形意拳打下坚实的基础。练习形意拳时,时时离不开三体式,所以说三体式是形意拳之母。 练习三体式时不可使用拙力,不可努气,不可腆胸提腹,要谨防这三害,练习三体式时上身要放松,舌抵上腭,提杠溜臂,在意念引导下,气沉丹田。练习三体式是养精养气养神,打通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畅通整个经络的过程,从而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有病祛病,无病健身,益寿而延年。 2、三体式有了一定基础后再学练五行拳

五行拳指劈、崩、钻、砲、横五种拳法。内应心、肝、肺、脾、胃五脏,外合金、木、水、火、土五行,故称五行拳,它是练习十二形和其它套路的基础。练习这些套路时都离不开五行拳,如3个崩拳连着一个砲拳叫"鹳子人林",一崩 拳可叫"黑虎人洞",也可叫"金鸡食米",又可叫"燕子啄泥",不胜枚举。故五行 拳是形意拳的根,练好了五行拳,就等于练好了形意拳。所以练习形意拳的人,每天必须练习五行拳。会练形意拳的人都在五行拳上下功夫。 学练五行拳时要从学练动作入手,每个动作都要符合“八势”、“八要”、“九歌”的规定。刘奇兰先生曰:“观其外,而知其内,其外正则气顺,其形反则气逆”。所以练习外三合是第一步,只有动作准确姿势到位,手脚齐至才能够“气则顺”而“气沉丹田”,这就是第二步功夫,即是练习内三合了。这时候,一方面继续纠正动作,一方面练习“气沉丹田”,一方面要“找劲”。例如,练习劈拳时,动作对否,呼吸平稳自然了,就要练习劈劲。这劈劲不是一学就会也不是一天可练成了,要通过劈拳动作的练习把它找到。练钻拳也如是,崩、砲、横也如是。继续练习纠正动作就是外三合,练习气沉丹田,找劲就是内三合。劲找到了就说明你巳“气沉丹田”了,已达到“六合”了。这种“六合”劲就是形意拳最讲求的“整劲”。 练习五行拳也要谨防“拙力、努气、腆胸提腹”三害。如犯三害,不仅“整劲”练不出来,身体也要出病,如憋气胸闷等等,不可不谨防。 学练五行拳时不可好高鹜远,明劲还没练好就去追求柔劲、化劲,结果一事无成。通过五行拳的练习能够达到“六合”,打出“整劲”已难能可贵了。 五行拳有基础后可以练习“五行连环拳”。在“五行连环拳”的基础上可以学练“五行连环刀”,“五行连环剑”,“五行连环枪”,“五行连环棍”等等器械。 3、五行拳有了一定基础,再学练十二形

尚派形意以桩功为筑基功夫(配图)

尚派形意以桩功为筑基功夫。前辈先哲早有名训:“入门先站三年桩”[今有人改为入门先站三体式,而尚派认为,三体式只是劈拳的定式,应着意于鹰招及力学之习练]。桩功乃入门之正轨,深造的阶梯,若舍此他求,则一切招式必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外形,终不能窥拳道的真谛。本拳桩功计有十二种,但若能精于一桩,则其它各式均能触类旁通。尚先生初拜于李师存义门下之时,李仅授一桩式。先生之异于常人之处甚多,究其至要,恒心与专一也。尚先生站桩之初,点烛记时,艰苦备尝,二年未问其它,李深嘉其志,始授绝学。尚先生遂留“三柱高香得真传”之佳话。本文只介绍四种基本桩法。 抱丹田[图一],又称混元桩。此桩为诸桩之基础,初学者如不先致力此桩,其它各桩难以习成。这是因为此桩中正、均衡,身体各部均能得到滋养、锻炼、修复,无偏废之病。历代大师无不终生习此,而戴龙邦师祖更是由此入门,洗净“二驴”之拙力.换得内家之纯功。其它各桩均依此桩为原则.只是方向、角度、刚柔、虚实等稍有变化。其法主养气摄生、强筋健骨、补脑益髓,诚养生秘诀.修身至要。而拳中之自然整体力,自不难由微而著,不求自至。此桩以外形和意念来调整运动量,但须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尤应注意饱练伤胃,饿练伤气,冬防冷风吹,夏忌烈日晒。练功时要环境安静,空气清新。练功过程应如汽车之行驶,做到三稳,起动稳、行驶稳、刹车稳。概述如下: 入门阶段:双足分开同肩宽,平行而立,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肘,腋下半虚,将双手抬起,十指分开稍弯置腹前,手与自身之距为三拳,意念中双手如抱一大气球,浑身肌肉群有松散下坠之意,目以垂帘,似葛蒲低眉,于远方收神,耳边如闻细雨风声。此桩意念,头似枕非枕,背似靠非靠,似坐非坐,似笑非笑,似尿非尿,以放松为目的,应有舒适无比,欣欣自得之意。简言之,不可死板拿劲,不求绝对人静,避免不愉快之回忆。天高地阔之境,鲜花绿树之趣,均可意想。此阶段愈深愈久,对日后拳学造诣愈有助,原因极简单,欲得内劲须放松,松至极处必真紧。或问:“不用力何以长力?”决曰:“世之柔者莫过于水,攻坚者莫过于水。”望初学者三思之。再浅喻之,世人皆羡虎豹之威,龙蛇之灵,仿生而造拳,而多数人却忽视了最根本所在。在此奉劝初学诸君观察一番牛马和虎豹的体质,牛马负重拉载,虎豹不及也,但虎豹却能将牛马扑食之,盖牛马长期劳作已失自然之力,皆负重之僵肌,而虎豹全身却十分松软,猫犬亦如是。简言之,动物愈凶猛,自身愈松软,而观之者以为其无力也。内家拳法之梗概,由此可明一二。而人体幼时,身体亦松软也。郭老云深曾言:“练得躯柔婴孩似,打遍天下不费难。”以谓习拳之最关健处,希初学者必须于放松上用功,切切。 寻整阶段:此阶段只有全身基本放松之后,方可习之。外形同上,只是意念改变而已。习桩之时;意想双手腕之间,双手腕与后脖颈之间,双足脚尖与双手腕间,双足后跟与后脖颈之间各有一条皮筋牵连。初学时会顾此失彼,久之则纯熟自然。待牵连自然后,尚需意想头向上顶,背向后靠,双手外撑,双足下蹬时[许想不许作]各条皮筋随之拉起再放松,反复如是。不可用力,全悉意想,久而久之,自然产生一动无有不动,一枝动而百枝摇,整体内部运动,自然整体力自萌。深入阶段:此阶段须待上述两功有得后方可习练。不然,非但无益,且有前功尽弃之患。此桩外形仍同上,只是腋下全虚,肩松肘横,双手抬起置胸前,头顶项竖,膝顶足蹬,十指分开。初步意念,意想自身各条皮筋拉紧放松的频率逐渐加快,继而以此桩与外界发生联系,如目视前方大树、楼顶、夜晚暗星等。意念中将一条弹簧套在树尖或其它物上,另一端拴在自己双手腕处或脖子上,以全身整体运动将外界物拉来送去。目光三十五度向前上方平视。但只需意会,切莫着力,尤其胸腹部不能有丝毫紧张,如憋气用力必身僵气滞,全体皆非。 虎抱头:此桩仍以基本桩为原则,只因对敌决斗时应侧身而立,故需斜中求正,正中求斜,看正似斜,抱斜以正,乃侧身对敌而求身法中正之桩。此桩是历代前贤总结中华武术最为科学之技击间架及预备式。习之有得,不但能随机而发力,随势而动转,而且使自身受敌面积减至最低限度。其练法将自身安排为龙身[曲折有面积],熊膀[腰背部肌肉四面拉伸,拳谱所谓含胸竖项、拔背、吊顶,以及双臂横撑皆为此也]、鸡腿[分虚实、单双重合一]、虎抱头[如虎豹扑食,双爪护

形意拳拳谱

【共278式】 一、五行拳: (劈钻崩砲横5式) 二、五行连环拳: ( 28 式) 三、形意八式拳:( 42 式) 四、八字功连环拳:( 30 式) 五、十二形传统套路:(136式) 1、龙形:(15 式) 2、虎形:( 8 式) 3、猴形:(15式) 4、马形:( 8 式) 5、鼍形:( 8 式) 6、鸡形:(18式) 7、燕形:(17式) 8、鹞形:(15式) 9、蛇形:( 8 式) 10、骀形:( 8 式) 11、鹰形:( 8 式) 12、熊形:( 8 式) 六、形意拳杂式捶(37式) 【五行拳+五行连环拳+形意八式拳+八字功连环拳+十二形传统套路+杂式捶=278式】

形意拳拳谱 一、形意五行拳(5式)二、五行连环拳(进退连环拳28式) 口诀:进退三崩拳,骀形变炮拳, 接打鼍形势,寸步龙踩再崩拳 劈拳:五行属金,五脏属肺, 其形似斧,取斧劈物之 意。 钻拳:五行属水,五脏属肾, 其形似闪,有如闪电, 一指敏捷快速之意。崩拳:五行属木,五脏属肝, 其形似箭,如射出之箭, 快速又有穿透力。 砲拳:五行属火,五脏属心, 其形似砲,仿佛火炮爆 发似的。 横拳:五行属土,五脏属脾, 其形似弹,其意是螺旋 向前。(自上而下打) (由下往上打) (水平向前直打) (转而向前平打) (左右螺旋前打) 1、起势(三体式) 2、进步右崩拳 3、退步左崩拳 4、顺步右崩拳 5、白鹤亮翅 6、进步左炮拳 7、撤步劈拳 8、跃步鼍形 9、进步横拳 10、寸步龙采(狸猫上树) 11、拗步崩拳 12、顺步崩拳 13、狸猫倒上树(回身 14、进步右崩拳 15、退步左崩拳 16、顺步右崩拳 17、白鹤亮翅 18、进步左炮拳 19、撤步劈拳 20、跃步鼍形 21、进步横拳 22、寸步龙采(狸猫上树) 23、拗步崩拳 24、顺步崩拳 25、狸猫倒上树(回身) 26、进步右崩拳 27、退步左崩拳 28、收势

形意拳上中下八手-《形意真诠》秘籍(四)

形意拳上中下八手-《形意真诠》秘籍(四) 上中下入手共分为三套,又称为阳八手、阴八手、阴阳八手,或硬八手、软八手、岳家八手。这二十四手法向为形意门的无尚绝学,如果说八字功授徒极严,那么这三套绝手则历代只授掌门弟子一人,共他许多人练形意拳数十年,不要说得学得见,甚至从未听说过,可见其保守程度了。这倒也并非老师保守,主要门规如此,生怕误传匪人,糟踏了绝技。这套拳法家师裴先生听师公傅剑秋说,乃是李存义师祖逝世後,得传自尚云祥先生。这二十四路绝手又有个名字叫「形意神打」,是形意门拳法精粹所在,拳路精妙处只在五行拳与十二形拳极为精巧的组合运用,而且讲究劲法的奇正虚实之变,从有刚有柔,到亦刚亦柔,再到不刚不柔的境界,方为大成。因此拳经上说:「懂劲而知法者,上乘功夫;懂劲而不知法者,中乘功夫;不懂劲也不知法者,下乘功夫;概懂劲难而知法更难。」上八手的劲诀用法为:起如钢剉,落如钩竿。起者去也,落者回也。未起如摘星,未落如坠月。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敌手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齐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 中八手的劲诀用法为:起似伏龙升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去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

不落,何用再落。低中望为高,高中望为低,起落如水中翻浪,不翻不钻,一寸为先。下八手的劲诀用法为: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虚中含实,实中含虚。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正之变,妙用无穷。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即三回九转是一式也。二十四手歌诀总章:廿四拳法要记牢,进退反侧各有招。十二形中求变化,岳公秘传世间宝。(注:岳公,指岳飞,传言岳飞变枪为拳,尤擅双推手,即形意拳中之虎扑式,因此形意拳托言为岳飞所创,取其精忠无双之意。) 二十四手上八手共八路拳是为:麟盖、撑拨、虎贲、劈捉、推掠、龙战、猿肱、马击。二十四手中八手共八路拳是为:鹞打、换形、熊攀、摄引、雁翼、鸡搓、豹捶、鹏搏。二十四手下八手共八路拳是为:狮吼、扣锁、蛇影、鸹缠、雁肘、鹰相、鹤列、鸾趋。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文章来自: 功夫网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e13979475.html,) 详文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4e13979475.html,/view.aspx?type=allgongfu&id=1052 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每个形都有三种练法: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整体爆发;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气法的高度协调统一。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抖动,整体爆发。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流水。 过去有人说形意拳邪性,不敢练形意拳,有人练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很多老拳师不愿意教小孩子练形意拳,认为成年人会更容易接受形意拳(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形意拳更侧重于内气的修炼,对于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缘故。总之,习练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要练之得法。过去有不少地区的拳师在习练形意拳时都偏重于刚劲爆发,不少人热衷于震脚发力,这样练之日久,结果使不少练家腿伤脑损。有些拳师到老年时落下严重腿疾,不要说不能练拳了,甚至连走路、蹲厕都困难。我的恩师张兰普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年青时练拳,由于脚下过重震伤了脑海,一度走路脚不敢沾地,记得兰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诫我说:“义会呀,这形意拳你以后可千万不要落脚太重,形意劲足发在身上,不是发在脚上。”另外练形意拳要重视八字二十四法的要求。因为二十四法对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则,进行了严谨的规范。要整体地认识,落实二十四法。千万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常见一些练形意之人,后来成了严重的驼背之形(太过与强调含胸、圆背之故)。好好一个人,形如残疾,可悲不。所以老年间小孩子练形意拳都是有老师严格看顾的。 形意内功,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功法。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方法。 三体式桩又叫子午桩、三才桩、三体式。三体式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形意门的桩法有很多,但本门老师一般只让入门学生站这个三体式桩。因为三体式桩,基本包括了形意拳对人体各部要求的基本法则。以后的形意拳套路、技法不管怎样千变万化。但基本原理和要领都与三体式桩是一致的,所以过去曾有“万法不离三体式”之说。 一、三体式桩 l、身体直互,两脚跟并拢,左脚直向前,右脚向外撇约45度,身体半面向右,目视正前方。双膝微屈,两手外旋边旋边握拳,拳心向上,靠于脐下小腹两侧,重心左移,右拳外旋沿胸向上由下须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呈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右臂尽力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拳高与鼻尖平。左拳不动,眼看右拳。右拳伸时吸气,式成气至中脘。上动略停,然后重心右移,左脚跟离地,以左脚尖虚着地,同时右拳不动,左拳沿胸前上钻至右小臂内侧。左小指根轻贴右小臂尺骨处,位于肘前腕后(此式内含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之势)。 2、接上式左脚向前趟出一步,重心在后脚(初习可练前四后六劲,及功深可练前三后七劲)。前脚后跟至后脚后跟之距约两脚半:横向之距,前脚内侧与后脚内侧约在一条直线上,后脚

形意五行拳分解

形意五行拳分解 劈拳 pi 劈拳是以左右劈掌有些地区用劈拳)和左右步轮流交换进行的一种练习,拳势和顺严谨.古拳谱中称劈拳为五拳之首,其形似斧,有劈物之意,它和后面的崩、钻、炮、横拳合称五行拳,既是形意拳的基础拳套,又是形意拳的基本功。 一.预备式: 劈拳预备式就是三体式(图2――5),做法同前。 二.劈拳左起式: 1.由三体式开始,左手下落变拳(随落随握拳),右手同时握拳,两拳心翻转向上,靠在肚脐两旁,两前臂紧抱腹部的两侧;眼看前方(图2,6)。 2.左脚向前垫步(长约一脚左右),脚尖外撇约定俗成45度,膝部微屈,重心移于左腿,右脚不动,右腿后蹬,成似直非直状;同时左前臂外旋,左拳经胸前由下颏处向前上方钻出,肘尖下垂,整个伸出的左臂要弯屈适度,不能挺直,左拳高与鼻平,右拳不动;眼看左拳。(图2,7)。 要点: 1.身体方向不变,握拳时要卷紧,胸腔不可紧张,不可憋气;左手下落时要走圆弧路线,由落而抽,不是直线抽回;两肩仍下垂,两臂紧靠两,两手变拳后要同时在腹前翻转,不可有先后。 2.左拳前伸必须与垫步动作一致;在钻拳和垫步时,身体方向不变,后肩不可前扣使两肩平行;左拳要贴胸上提,到口前再用力向前钻出;同时腰要塌,头要顶。三.劈拳右落式: 右脚尽力向前迈一步(抬脚不要过高效能,膝部微屈,左脚随之也向前跟进半步,重心仍坐于左腿,同时右前臂先向外旋,右拳经胸前由口前钻出,随即臂内

旋,右拳变掌向前劈打,掌心向前下方,肘部微屈;左拳随之向内翻转变掌下落于腹前,拇指紧靠肚脐部位(与前左式三体式相同,惟步幅较小);眼看右掌食指(图2,8)。 要点: 右掌下劈要与右脚落协调一致;迈步时身体不可向上窜起,应保持平稳;身体及上下肢动作要点与三体式相同,惟步幅略小。 四.劈拳右起式: 1.右掌下落变拳(随落随握拳),左手同时握拳,两拳心翻转向上,靠在肚脐两旁,两前臂紧抱腹部两侧;眼看前方(图2,9)。 2.右脚向前垫步,脚尖外撇约45度,膝部微屈;左脚不动,左腿后蹬,似直不直,重心移于右腿;同时右拳经胸前由下颏处向前上方钻出,拳心斜向上方,并略向外翻,小指向上翻转,肘尖下垂,右臂不要伸直,右拳高与鼻平;左拳不动;眼看右拳(图2, 10)。 要点:与前左式垫步完全相同,惟左右相反。 五.劈拳左落式:动作与要点均与图2,8说明相同,惟左右相反。 如继续前进练习,则仍垫左脚,进右步,劈右掌,成劈拳右落式;如此可以左右式反复交替练习。 六.劈拳回身; 转身时需劈出左掌,然后左掌下落变拳,右掌也随之变拳,两拳心翻转向上,靠在腹部两旁,左脚随即以脚跟为轴,脚尖里扣,身体随之向右后转180度,右脚脚尖为轴向后扭直,脚跟略提起成右虚步式;眼看前方向(图2,12)。 要点: 转身时,身体不可忽高忽低或左右摇摆;扣左脚、落左手与转体要完整一致;眼神随转体平视前方,不可低头弯腰;腰要塌住,头要上顶。

【经典】李文彬:尚派形意拳入门

【经典】李文彬:尚派形意拳入门 本文作者李文彬先生是尚云祥关门弟子,“中国武术十大名师”之一。五行拳以内经阴阳五行之说为理论根据,以祛病健身,变化人的气质为前提,以培养技术,加深功底为目的。所以要按内经所指诸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之理和劈生钻、钻生崩、崩生炮、炮生横的顺序来练,以求加功进益,增进健康。 尚云祥先生所传五行拳之劈拳与钻拳不同一般。 既叫拳就不是掌,既讲“劈”就该有似斧之形和似斧之劲。所以劈拳,既握拳又用拳与肘的中节发劲,明显不同于一般技法,用关节突出处打人、发劲的惯例,在技法上别具特殊效用。钻拳,既有实战击法,又有健身效果。它既有甩臂、搂掌似闪之形,又有抖腰助肾之功,其健身、练功的效益显著。 步法上突出的是“夹剪腿”和“槐虫步”。它的前趟和后蹬劲,进也打,退也打,步步体现出“脚打七分”、“去意好似卷地风”的技法特色。 五行拳,应突出练功、找劲和发挥内在的五行精神作用,少讲招法的施用。经云:“五行五精即是五虎”,“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四梢但齐,五行乱”,“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等等。尚先生曾说“内要提。”就是要把内在的精神提起来,把内五行发动起来。“心动如飞剑,肝动似火焰,

肺功成雷声,脾动肾加功。”这样发动内在的精神作用,自然会倍增克敌制胜的信心和威力。 尚先生所传的形意拳动作和发劲,迅猛、刚实。正如经云:“起如风,落如箭,打到还嫌慢;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它的动作是从不努气,不用拙力,从轻松自然中求得。先要“松得开”,再要“打得长,放得远,落得实,发得快,从而把刚劲练好。只有掌握好刚劲的“爆发劲”才算有了真正发人的本钱。这就是练形意要先练好“疾用骤发,迅猛刚实”的刚(明)劲,再求“缓动遂发”的柔(暗)劲,最后再求“不意而发”的化劲,进而掌握形意进阶之路的真谛。 五行拳中,钻、横之拳要尽量外拧如图3一①;劈、崩、炮之拳要抻出腕星如图3-2。 为便于记忆五行各拳的技法要领,将近代人编的五行拳歌,作了改编,分别列于各拳动作说明之前,供参考。 l.劈拳 经云:“劈拳之形似斧属金”、“内通于肺,外窍于鼻,在体为皮毛',居五行拳之首。它以前臂的拳和前臂作为发劲的着意点,即视之为似斧的“斧刃”。故有劈拳肘打之说,具有不用关节处发劲打人的特点,向为前人所珍视。若以鹰捉代之,则实为大谬也。 劈拳歌诀“劈拳似斧性属金,生钻克崩妙绝伦;体为皮毛鼻通肺,前臂发劲劲乃神。”

形意拳的拳理拳法――十六练法

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一一十六练法 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一一十六练法 “十六练法”是形意拳历代先师从实践中总结和提炼的关于手、眼、身法、步的要诣与精华。凡学形意拳的,要想学出一点上乘的功夫,务须逐字逐句地领会此“十六练法”的深刻含义,除此之外, 没有捷径可走。此“十六练法”是:一寸、二践、三躜、四就、五夹、六合、七疾、八正、九胫、十惊、十一起落、十二进退、十三阴阳、十四五行、十五动静、十六虚实。现将这“十六练法”分述如下: 一、“寸”,指步法而言。它居形意拳“十六练法”之首,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在平时的演练或实际散手较技(太谷民间叫撕扒)时,无论是进步攻击、还是退步防守,都是前脚带后脚,后脚催前脚,要求进步要低,退步要高。为防止被对方乘隙,一般来讲,步幅的大小不过“尺”,故名为“寸”。拳谚云:“学者要知真消息,奥妙就在一寸间。”这种“寸”的步法,其最大的特点是稳,即使攻击不成功,也极少被对方闪击;其次是发劲短促,一旦接触目标,就可充分发挥力达四梢的威力。 二、“践”,是指践步而言。这种步法是后脚提起向前成虚步,同时束身向下,另一脚即利用束身的“弓弩劲”以“鹞子入林”之势尽力向前抢占有利地位,以达到攻击目的。此步法一般在距对手两米左右时,突然发起攻击而用此步较适宜。 三、“躜”,是形意拳里特有的身法之一,所谓“躜”是说身、步二者相合相随,束身向前穿入,而瞬间贴近对方,叫做“躜”。在形意拳谱中有“远践近躜、躜进合膝、沾身纵力”的理论。“躜”的关键是身步二者必须相合相随。 四、“就”,是指对方攻击我的一瞬间,我即上下束身如一,犹如行进的槐虫,贴近对方,因势利导,弓I进落空,借势击之,以逸待劳,即拳谱所云:“打人如亲嘴,贴身近打全凭腿”。 五、“夹”,意指两股和两肘犹如夹剪,无论平时演练还是与人较技,都要两股紧夹,肛要上提,沉肩坠肘,两肘不离肋,势要严,劲要整,

李老形意拳练法整理

李老形意拳练法整理 李老形意拳练法整理前言 从网上阅读李仲轩老人的一系列文章后。不禁拍案叫绝。李老绝对可 以称得上形意拳新说的“开山祖师”,他用通俗易懂的聊斋笔法一脚踢开了二十年来那些又臭又长的武术八股文,他把拳经中许多抽象模糊的概念,用 生动、流畅、睿智、准确的文字,绘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规范释义,让人 借鉴参考。 他所有的文字。都是一生追求形意拳且获得巨大成就者的肺腑之言, 当他的武学思想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进入形意拳修炼者的视野时,多少困惑 而不得门径的形意拳传人茅塞顿开,原来形意拳可以这样解读。原来形意 拳可以这样练,这样用…… 把李老比作孙禄堂不妥,孙禄堂的“拳意述真”再妙,毕竟离我们这个时代有距离,而李老的一番“将死之语”与读者贴心。 如果说汉书能下酒,那么李老说拳的系列文章,不但可以饮如长鲸吸 百川,还可以醍醐灌顶使人清醒,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百读不厌就 像吃重庆火锅一样过瘾。我的一位练习二十多年形意拳的武友被感动了, 他愿意让更多的形意拳传人走近李老的内心世界,于是他在工作之余,不 辞辛苦。用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将这些惊心动魄的文字浓缩成精华。经过 剪辑后的李老说拳,放弃了原文一些人们熟悉的武林旧事和无益的是是非 非。而更趋向于学术本身,比之现在形意拳方面所有的杰作,更高一步。 以此来告慰逝去的武林、逝去的李老。不存门户之见,真正有志全面了解 形意拳文化精神的武友,舍此以外,大概别无捷径了。 一、站桩

有一句“练功不练拳”的话,认为功是站桩,拳是打拳,“练功不练拳” 就是只站桩不打拳一这是初学者容易产生的误解。站桩的要点是“学虫子”,第 1 页 冬天虫子钻进地里死了一般,等到了春季,土里生机一起,虫子就又活了。 站桩要站出这份生机,如虫子复苏般萌动,身上就有了精力。站桩有无穷 益处,是练功。其实打拳也是练功,形意拳要“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气不是呼吸的气,比如男人的英姿潇洒,女人的妩媚靓丽,就是气的作用,正所谓生机勃勃。至于呼吸的气,叫做“息”,劈拳就是练息(不说打法,只谈练拳的练法)。 腿功是站桩站出来的,也是走出来的,唐维禄的徒弟尤其要走。早晨 起来一走便是十里,两手背后,活动着脊椎,或带着点拳意。我们有时将“行意拳”的“意”字省去,顺口地说,跟唐师学“行拳”。 但真正神奇的是,尚云祥练武入迷,以神作拳,行住坐卧都是这个, 这是上道的东西,不是入门的技巧。李存义和尚云祥都站桩,但他俩平时 练功就是五行拳,很少站桩,只是可怜徒弟不长进,方教站桩。 站桩与打拳最关键的要点是一个,对这个要点没体会,练拳不出功夫, 站桩也照样不出功夫。这就是“桩法能融入拳法中,拳法能融入桩法中”的道理。 练武其实是在练心智。 唐师所传的桩功,有一个要点,时常浑身抖一抖。传说狗熊冬眠的时 候,每隔几天,它就自发性地浑身颤抖,否则僵滞不动。身体要有问题。 同样,站桩为什么站不下去?就是缺这一抖。很细致很轻微地抖抖,就能够享受桩功,养生了。另外,其实比武发力。也就是这么一抖擞。 薛颠传的桩功,一个练法是,小肚子像打太极拳一般,很慢很沉着地

形意拳——张西可

形意拳——张西可 昨天上午正在工作,张老师打来电话,希望上午大家能见个面,我从老板那里请假,赶往山师!约等片刻,终于见到张老师,张老师并不像想象那样高大!1米6多的身高!也看不出高手的样子!我们到山师的一块小树荫下稍谈后交手,张老师身步极其灵活,拳如流星,迅如电闪,整体能力把握相当精妙!让我感到惊奇!虽然我和老师的身材差距很大,但真的感觉无可奈何!从乳山秦文清老师那里学习归来,和不少朋友相互交流过,从没有见到技艺如此者! 早听说张老师一直和现役专业队的队员交流,和柳海龙等散打冠军经常交流,经常会有很多高手来找张老师交流学习!张老师曾就学于中国拳击泰斗张立德老先生,又从学于多位形意八卦散打拳击的前辈。由于一直和专业队员交手,实战水平相当精湛! 和张老师交流完后,老师热情的邀请我到他家里坐坐,前辈如此待我,我真是有些不好意思!听张老师谈论武林中的事故,老师也不停的指导我各种武技的精华,让我受益匪浅!老师的豪爽也让我感叹!张老师的跺脚如炸雷!出手出脚如山倒,而且整体发力迅猛冷脆!杀伤力相当强悍!张老师是我游历武林这些年不曾见到的,能将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结合的如此完美的人,和很多那些所谓的名家高手有天壤之别!如今像张老师这样的高手,能有这样的胸怀真的世间少有!张老师一直痴迷武术,希望能为武术做出自己的贡献!可谓用心良苦啊!我代表济南技击联盟全力支持张老师,去努力发扬中国真正的武术! 济南技击联盟也曾多次邀请各位传统好手前来交流,但发现说手者众,实做者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好手参与进来共同进步交流学习。孙氏形意嫡传张西可老师也欢迎广大武友前来交流技艺! 孙氏形意:孙禄堂--孙存周---张烈----张西可 —————————————————— 关于张西可水平高低的问题 我也济南的一个形意拳爱好者,但我练的是山西车派的形意拳,与张认识也有几年了。在机关单位上班之余,也上上网,看到这两天的争论,我也谈点自己的看法。 其一,张这个人是个搞学问的人,事业心很强,南开大学硕士,发表过不少小说,几乎年年拿山东省新闻奖,今年他写的《潍坊率先撤销11家驻外办事处》在谷歌上能搜到近5000条有关的信息,中央电视台也就此作过好几期节目。对武术,他一直说只是业余爱好。这些年,陆陆续续来找他的人也很多,在济南,练太极、形意拳(尚派、宋派等)及其他拳种的人与他交往的人也不少。大家的感觉是,这个人很平和,

谈心意拳秘传桩功

谈心意六合拳秘传桩功 河南派心意六合拳是一种非常注重桩功的优秀拳种,自开山祖师马学礼先生至世代拳家前辈,均视心意六合拳桩功为看家之宝。在过去的年代此拳只在我国回族之间相传。据已故恩师吕瑞芳所讲,过去的年代对外人来讲别说桩功了,就连拳势是什么样都很难见到、可以说是开门说话、关窗户练拳。由此可见过去先辈们对拳的珍爱与极度的保守。 桩功是以锻炼和培养内功为主的功法,恩师于化龙先生也曾这样高度评价过桩功:河南派心意六合拳的强大内功主要锻炼途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站桩功。极功是拳的生命,此拳的每一形。每一势,都是极功。心意六合拳主要以鸡形桩功为主。一生习拳,只要能够认真地抓住桩功中两三个势子,就可以足够对付一些千变万化强悍的高手。心意六合拳先辈们一有空闲之时就习练功法及桩功,可以说几乎行走坐卧不离桩功。所以先辈的功夫是来之不易的。下面将两位恩师平日里的所授及本人的一点儿心得体会略谈一二。 让我们首先谈谈怎样练好桩功,怎样去认识、理解、体会其中的奥妙。 练好心意六合拳的桩功,可以达到强身、技击、养生、

调治疾病之功效,也是为以后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拳艺之基本要求。心意六合拳,无论运用何招势,都应有强大的桩功做其后盾,只有这样,拳艺才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每势桩功内里都包含着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雷声等六艺,同时也内含着十形七拳。心意六合拳每势桩功,基本上以“鸡步”桩法为主。 今既谈站桩功,笔者也有必要谈谈桩功的“桩”字。大家知道,盖大楼需在工地上打桩子,桩的下面一部分被埋入地面以下,以稳固地面上一部分。但人体绝不会一部分埋入地下,只是在人们习练站桩功时,需要人体内在意念有入地之感,藉以稳固周身、来增强人体周身内在的质量。其实,在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只要多观察、多领语、多理解,从中并不难发现与拳艺相通的事物。 例如,刚栽入地里的小树苗,我们很容易将它主干折断或轻松地连根拔出,从这种事物现象中不难看到小树苗的根基及树本身的内在质量并不强大,才致使极容易将其损坏掉。如果小树苗再生长一、二十年之后,它枝繁叶茂时,我们还会轻易将它折断或连根拔起吗?可见树木的生长过程就是一种无形的自然桩功,人们习练桩功也如此道理 再例如,经过长期认真的锻炼,桩功如同一辆三轮

吴利民讲形意拳

吴利民讲形意拳 我是怎样教形意拳学的 第一讲 :形意拳的基本概念! 形意拳名的创意: 练形意拳本是门仿生学,它是根据宇宙间日月星辰,万事万物生态环境,人与物的动作形象,以物象演变形式的意式形态为立法之本。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及劈、崩、钻、炮、横。金:是金属,以斧头为形象,劈木为拳意,谓之劈拳。木:以弓箭为形,射物为拳意,谓之崩拳。水:以柔软而无骨,随形而变化,一但高低落差增大,意之急流漩涡翻浪,谓之钻拳。火:以炮为形,发射爆炸为拳意,谓之炮拳。土:以弹丸为形,滚动旋转自然为拳意,谓之横拳。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基础,采取动物为了生存,以捕抓食物的天性为主导的技击,养身等功能进行学习锻炼。十二形:是龙、虎、鸡、鹰、熊、马、猴、蛇、鼍、骀、鹞、燕,通过模仿野兽猛禽的特技功能,形象思维学习其捕物动作,象其形而取其意,运动于拳法,必须合其拳理,五行取其一势,十二形取其活动一特技,应用与技击艺术,形式简单易学而意义深刻,动作简而不繁,但其中的奥妙变化功用无穷。如十二形之龙形以其传说中的神物,他有鹿角蟒身鸡爪狮尾的形像,腾空

搜骨探瓜之拳意。虎形,取其威武勇猛为形态,凶残扑食之技能立意为拳。鸡是丽禽形美,喜斗、善走、抖翎、啄食技精为意,形意拳特重其技。鹰形像凶残,爪尖目锐,更有抓兔技能。熊形是取其形像壮实力大为形,取意滚膀三节连击法,上打迎面拳,肘击,下撩阴,膀靠,头撞。马形壮性善,有刨蹄狂奔之特长。猴是灵物喜攀爱纵。这就是形意拳名的由来。不但是形意拳学习动物等形象演练,而且中华武术里无论是那一种拳,它都离不了动物等形象的模仿应用,如太极拳里的,野马分鬃,倒辇猴,揽雀尾,等。八卦掌里的白蛇吐信,鹞子穿天,大鹏展翅,狮子抱球等。少林拳也多是雄鹰展翅,金鸡独立,猴子爬杆等等。都有仿生象形取意的用意联系,无不以形态动作的模仿而用运,所以说形意拳是一门高功能仿生学,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与体悟。起势由”无极”势,平心静气,无我无物,无思无念,生而”有极”,有意于采集日月精华,乾坤之灵气,用以强身壮体益寿延年,升之为”太极”包罗万象,太极之两仪万事万物阴阳互易,天人合一化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空也虚也须精,地之实也坚也必灵。形意拳及形象思维拳,形是动作体位,意是用法概念,两者高度协调统一而达到应有的效果。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乃是在技击应用方面讲,经过长期的实践磨练,造就高层功法,对于来犯之敌凭触觉应变化,发招不用

马世琦先生形意拳养生内功入门 桩功第一式视频

马世琦先生形意拳养生内功入门桩功第一式视频 马老师曾在2014年应广东卫视邀请,在《健康有道》节目中详细讲解了形意拳养生内功的基本理论和习练方法,配以主持人和现场嘉宾的互动,生动易懂,适合任何基础的人自学自练,是广大内功爱好者的理想入门和提高教材。我们将节目视频再次整理,并将其中的重点逐一列出,便于大家收藏学习:视频片段什么是内功(视频约7分钟,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点击边框编辑视频重点提炼1. 养生的关键在于“放松”。2. 三层功夫: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3. 咬牙瞪眼、努气使力,会把自己肌肉练得很僵,40岁以后再练僵劲,就把自己身体练伤了。4. 用力是错的,要像水一样。5. 练丹田气,是用外气补内气。内气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消耗。6.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百会和会阴的连线要和地面垂直,才能做到“上接天根(阳)、下接地轴(阴)”。7. 下丹田为“炉”,中丹田为“土釜(锅)”,上丹田为“鼎”,乾鼎坤炉。三部丹田都在百会和会阴这条线上。视频片段桩功第一式(视频约7分钟,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点击边框编辑视频重点提炼1. 两脚平行,与肩同宽。腿是自然状态,不要刻意弯曲。 2. 前脚掌占三成力,后脚跟占七成力。 3. 重心往后移,胸空下来。

4. 腰要调直了,督脉就拉直了。 5. 如何调直腰:像坐椅子一样,尾骨往前收,把腰椎拔直,但腿不要弯。 6. 脚趾轻轻扣地,把足底涌泉穴空下来;肘向下沉一点,往前抱一点,把肩井穴打开。“泉”和“井”打开,肾水旺,肾气就旺。 7. 阴面闭藏了,阳面就打开了。阳面开了,阳气才能升发。 8. 收下颌,不仰头也不低头,颈椎尽量往上提。 9. 舌抵上腭,把唾液慢慢咽下。 10. 臀部稍微抱一点。 11. 气行则血行,若女性生理期经血量大,可暂停练习。 12. 避免空腹练习。 13. 不要克服杂念,关注呼吸即可。 14. 练完后要收功。祝大家功力大长!

内家拳真传功力训练方法(形意,太极)

内家拳真传功力训练方法(形意,太极) 我所习练的北派拳法为形意拳,太极拳。现在把这两派功夫的功力训练方法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真功夫是要练成这样的:滑如冰,粘如胶,软如棉,硬似铁。太极拳是这样的,形意拳的核心其实也是一样的。 太极拳技击讲“挨得上,打不上”,形意拳要硬打硬进无遮拦。太极如水,打他时如入水中无处着力。形意如山,打他时如遇大山无法撼动。 在近身搏斗时,丝毫不怕对方的打击力,且越是高手越是喜欢对方猛扑硬撞,以使对方自做自受,而为此就必须通过技击基本功,训练出不怕对手打击的身体素质。 以下对此基本功做一简略介绍:要把传统技击架作为基本功训练的主要课程,最好先找个明白理论和方法的师傅, 拳论指出:“入门引路须口授”。没有师傅带是不可能入门的。必须是明师!·不一定要名师! 先练桩功找对身形后,再练拳架发力等法。除练拳架之外,还须抽出几个式子刻苦练习发劲,一个动作,一个式子要练它上百遍、千遍、万遍,甚至十万遍、直至纯熟。但练习发劲仍然要遵守原则。腰裆劲下沉,掌、拳、腕、肘、肩、腰、胯、膝、脚,劲用在何处,浑身内力即集中于何处。一发之后,立即放松,切忌未到落点,就浑身鼓劲。有了一定的

基础后,拳架可以快练,同时为了全面了解技击运动规律。我个人认为可以习练涉猎其它门派拳法如:八极拳、翻子拳、通备拳、等。 还可参照练习外国搏击术如:拳击,摔跤,柔道,泰拳等。实战技击训练的基本功训练大致如下: 站桩、单操、抖杆子、拧棒子、抓荫芦、太极球、拉皮筋、抖麻辫、抛沙袋、负重步法等等。 尤其桩功、单操、步法(腰腿)、动作组合发劲练习是不可少的功力操练,是对拳功的深入锤炼和发展。桩功训练才能使定势尽快产生功力,腰腿强健,中线如轴立。练习桩步稳固,要配合呼吸行气,发展内劲和耐力,练拳前后应练习30分钟桩功。 除此以外,调架子时,尽可能地将势下压,使大腿处在水平位,拉长时间慢慢行架,并且自始至终让体重落在一条腿上,这样练出来的腿功极佳。腰腿功夫除在上述练法中获得以外,还要练习踢腿、下腰以提高柔韧性,重在追求腰腿功夫。年轻人还可进行如单腿跳、蛙跳、负重跳、旱地拔松(即深蹲跳提膝高抬)、单足独立深蹲起、悬垂举腿等等,来加强腰腿腹背韧性功力的训练。 单操是对拳架中各种动作,发劲的反复操练,也是对拳架的锻炼。 单操手也可作为实战散手练习,但要准确掌握技击意图。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