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的传说故事

刘三姐的传说故事
刘三姐的传说故事

刘三姐的传说故事

摘录:从此,刘三姐的歌声又萦回鱼峰山顶、树梢,慕名来学歌的对歌的连续不断。

后来,三姐在柳州的踪迹被莫怀仁侦知。他又用重金买通官府,派出众多官兵将立鱼峰团

团围住,来势汹汹,要捉杀三姐。

刘三姐的传说

相传唐代,在罗城与宜山交界和的天洞之滨,有个美丽的小山村。村中有一位叫刘三

姐的壮族姑娘,她自幼交母双亡,靠哥刘二抚养,史妹二人以打柴、捕鱼为生,相依为命。三姐不但勤劳聪明,纺纱织布是众人夸赞的巧手,而且长得宛如出水芙蓉一般,容貌

绝伦。尤其擅长唱山歌,她的山歌遐尔闻名,故远近歌手经常聚集其村,争相与她对歌、

学歌。

刘三姐常用山歌唱出穷人的心声和不平,故而触犯了土豪劣绅的利益。当地财主莫怀

仁贪其美貌,欲占为妾,遭到她的拒绝和奚落,便怀恨在心。莫企图禁歌,又被刘三姐用

山歌驳得理屈词穷,又请来三个秀才与刘三姐对歌,又被刘三姐等弄得丑态百出,大败而归。莫怀仁恼羞成怒,不惜耗费家财去勾结官府,咬牙切齿把刘三姐置于死地而后快。为

发免遭毒手,三姐偕同哥哥在众乡亲的帮助下,趁天黑乘竹筏,顺流沿天河直下龙江后入

柳江,辗转来到柳州,在小龙潭村边的立鱼峰东麓小岩洞居住。

据说来到柳州以后,三姐那忠厚老实的哥哥刘二心有余悸,怕三姐又唱歌再招惹事非,便想方设法来阻止。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个办法,从河边捡回一块又圆又厚的鹅卵石丢给

三姐,说:“三妹,用你的手帕角在石头中间钻个洞,把手帕穿过去!若穿不过去就不准

你出去唱歌!”接着铁青着脸一字一顿地补充道:“为兄说一不二,绝无戏言。”

先还是甜甜微笑的三姐,看着哥哥的满脸愠色,那里还敢像往常那样据理争辩,拾起

丢在面前的石头,暗忖道:“我又不是神仙,手帕角怎能穿得过去?”她下意识地试穿,

并唱道:哥发癫,拿块石头给妹穿;软布穿石怎得过?除非凡妹变神仙!

“管你是凡人也好,神仙也好,为兄一言既出,绝不更改!”哥哥像是吃了秤砣——

铁了心。心想:这一招够绝了吧,还难不倒你?

谁料三姐凄切婉转的歌声直上霄汉,传到了天宫七仙女的耳里。七仙女非常感动,恐

三姐从此歌断失传,于是施展法术,从发上取下一根头发簪甩袖向凡间刘三姐手中的石块

射去,不偏不歪,把石头穿了一个圆圆的洞。三姐无意中见手帕穿过石头,心中暗喜,张

开甜润的嗓子:

哎……穿呀穿,柔能克刚好心欢,

歌似滔滔柳江水,源远流长永不断!

从此,刘三姐的歌声又萦回鱼峰山顶、树梢,慕名来学歌的对歌的连续不断。后来,

三姐在柳州的踪迹被莫怀仁侦知。他又用重金买通官府,派出众多官兵将立鱼峰团团围住,来势汹汹,要捉杀三姐。小龙潭村及附近的乡亲闻讯,手执锄头棍棒纷纷赶来,为救三姐

而与官兵搏斗。三姐不忍心使乡亲流血和受牵连,毅然人山上跳入小龙潭中……

正当刘三姐纵身一跳的时候,顿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随着一道红光,一条金色的

大鲤鱼从小龙潭中冲出,把三姐驮住,飞上云宵。刘三姐就这样骑着鱼上天,到天宫成了

歌仙。而她的山歌,人们仍世代传唱着。为纪念她在柳州传唱的功绩,人们在立鱼峰的三

姐岩里,塑了一尊她的石像,一直供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河池刘三姐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

Tourism旅游经济 1762012年3月 https://www.360docs.net/doc/4f1352592.html, 河池刘三姐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 河池学院 舒锡慧 摘 要:河池是刘三姐故乡,按照国家标准,刘三姐文化旅游资源可分为民间演艺等九种类型,河池发展旅游产业应主打山歌文化,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刘三姐文化 山歌资源 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3(c)-176-02 1 刘三姐文化的形成 最初,刘三姐用传唱民歌的方式与地主恶霸斗智斗勇的故事广为流传,不仅在广东、广西家喻户晓,甚至在贵州、湖南、云南、江西等地也是为人所熟知,被壮族、汉族、瑶族、毛南族和仫佬族等多个民族尊为歌仙、歌神。在这些民族聚居的地方,经常可以看到以刘三姐为名的碑、庙、山、洞。 自宋代起,就有许多文人学士通过诗词歌赋等多种文化形式来传诵刘三姐,这些广泛传播的文学形式使得刘三姐的人物形象越来越丰满,逐渐形成了造歌、唱歌、传歌、最后化石成仙或骑鲤鱼上青天这一主题文化。尤其是广西壮族将歌圩文化与刘三姐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文化风俗活动。可以说,刘三姐文化充分的表现出了民族性、包容性、地域性、开放性等多种民族文化特征,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积淀。 新中国成立以来,刘三姐文化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一是在上世纪50年代,由刘三姐传说的口传形式和歌圩形式转变成为刘三姐戏曲创作及演出的形式。二是在上世纪60年代, 《刘三姐》电影的公映使得刘三姐传说走向全国,迈向世界。三是上世纪90年代,广西在旅游产业开发中兴起的刘三姐文化热。 2 刘三姐文化的内涵 刘三姐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既有物质文化也有精神文化,同时又是多个民族文化的综合体。其中,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壮族作为广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已经被社会公认为是承载刘三姐文化的主体民族。而如果追溯至唐代,与壮族具有极深渊源的仫佬族、瑶族、毛南族实际上都是属于壮侗语系这一个民族共同体,也就是僚族。直至宋代以后,僚族才逐渐分化成各个民族,正是因为这些民族的文化在刘三姐文化形成的初期同属一个母文化,至今还有许多共同的文化特征,故而这些民族所流传的刘三姐故事也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相应的,刘三姐文化也就自然而然的融入了这些民族的文化特征。 刘三姐文化的构成元素也极为丰富,既具有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也有着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既有大到“以歌择偶、以歌会友”的习俗;也有小到绣球、服饰、饮食、建筑等日常用具。这些文化元素所体现出的审美观、道德观、恋爱观甚至礼乐制度不但折射出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不公的抗争精神,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 3 河池刘三姐文化旅游资源 按照本文中对刘三姐文化内涵的定义,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GB/T18972-2003)》可将与河池刘三姐文化相关的旅游资源进行以下系统分类: 3.1 民间演艺 刘三姐的故乡河池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人们能歌善舞,特别是山歌,更是世代流传。在宜州市,仅享有“广西歌王”称号的山歌手就有16人。人们用山歌传递感情,开展社交活动。凡婚丧喜事,谈情说爱,结交朋友,农事活动都唱山歌。河池山歌以赋比兴为基础,主题随意性强,歌词信手拈来,曲调优雅,甜美动听,朗朗上口,易学易唱,易记易传。可以说,山歌是壮族的一种主要的文化娱乐形式。由于喜欢山歌的人非常多,就诞生了歌圩这种古老的风俗习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悠久的历史。 3.2 人事记录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 “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到了清代,对刘三姐的文字记录,逐渐多了起来,如张尔翮的《刘三妹歌仙传》;王士祯的《粤风续九》(唱刘三姐的歌);闵叙的《刘三妹》;褚人获的《峒歌谣》;陆次云的《声歌原始》;屈大均的《刘三妹》;钱载的《刘三妹词》;黎耀宗的《题罗定刘三妹祠》;谭敬昭的《游通真岩并序》等。”[1]此外,两广的一些县志对于刘三姐(妹)的传说与歌谣都有记载,后来的文献资料记载逐渐形成共识,将刘三姐(妹)统一称呼为刘三姐。 民间口耳相传有更丰富的故事与歌谣,传说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刘三姐生于宜州,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名扬壮乡,常到附近各地传歌,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然而她的才华却遭到流氓恶霸的嫉恨,后被害死于柳州,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了仙。3.3 饮食习俗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河池的壮、仫佬、毛南等少数民族喜欢将大米制作成糯米,节日食品,如粽子、糍粑、米糕、五色饭、汤圆、油团等节日食品。其中,最具壮族民族特色的当属粽子和五色饭。每逢节日,亲朋之间都要相互赠送粽子和五色糯米饭,以表示盛情和敬意,祝福吉祥如意,愉快幸福。他们还将玉米晒干去皮甚至磨成粉,用来熬粥,玉米粥是当地少数民族喜欢吃的一种主食,现在玉米粥已经成为一种天然的养生食品,成为游客购买的土特产品。当地少数民族在饮食方面还喜欢吃腌制的食物,将萝卜、生姜、竹笋等腌成酸菜、酸笋,吃起来酸、甜、香、辣味味俱到,脆爽可口,生津开胃。 3.4 传统与乡土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壮族先民生活的地方炎热多雨、地面潮湿、瘴气浓重,为适应这种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他们发明构建了干栏式建筑。房屋分为上层、下层和阁楼三部分,以粗长的圆木为立柱,下垫石柱。木柱上凿榫连接中横木条,中层铺垫木板,屋顶作悬山式,过去多以瓦、草或树皮覆盖,房子下层用作牛栏、猪圈、鸡舍、厕所和贮藏室,楼上住人。“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南方山区湿热多雨、防虫避兽的需要,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也就地取

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唱山歌》评课稿

《唱山歌》评课稿 《唱山歌》一课教学内容选自《刘三姐》,脱胎于广西民歌,对老一辈的人来说是耳熟能详。但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故事是遥远的、旋律是拗口的。可以说,学生对于这方面的音乐贮备很少。同时我们发现,这堂课可以选择的素材很多很丰富。从电影《刘三姐》到斯琴格日乐翻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到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可以用的素材也比比皆是。用这些现代时尚气息的素材展示给学生,是不是能起到视觉上的新奇轰炸作用呢?一开始,在教学素材的取舍和出现顺序安排上便陷入了难题,选择的过程引起了我们思考。这时,民歌的起源启发了我们,学习民歌,是先口口相传在逐渐流传起来的,是先接触简单、零散、原始的旋律在逐渐复杂,整理、归纳成为体系。现有本体再有变异的。理清了这个因果关系,我们决定还是遵循民歌传授、传唱的客观规律来安排这堂课的素材的选择和出示顺序。将对于小学生来说还过于变异的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的片段去掉,并用桂林山水风光导入,并尽量保持老师范唱的原汁原味。并将到斯琴格日乐翻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放在最后,使学生先学会“走”再来体验“跑”的滋味。不光教学素材的安排与取舍,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是遵循了这一原则。在欣赏教学中,由浅到深。从尽量贴近原生态的歌曲欣赏(教师的演唱)到经过整理配器的版本的欣赏,在到现代音乐方式对他的改编;在新歌教学中,有聆听(听)到部分的参与(一领众和)在到摹仿在到独立演唱最后在启发创作不同的歌词。这一切都是循序渐进、力求作到抓住内核与本质,素材很多,很丰富,莫让乱花迷人眼。弱水三千,我只要最有用的那一瓢。 创设情境,是最常用的一个课堂环节设置了。无论学科,无论课型,被广泛使用。但什么样的情境最有效?贴切、简洁、系统,这是笔者在本课的一次次设计中感受到的几点。 说起情境的创设,最常用的一招,便是风光的导入。本课所对应的广西、

山歌好比春江水

《山歌好比春江水》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演唱、体验等方法理解和感受山歌,激发学生对民歌的热爱,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2、了解壮族的风俗歌会,学会从生活中创造山歌。 教学重点: 1、用愉悦的歌声演唱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知道山歌的特色。 2、激发学生对山歌的喜爱,学会对山歌。 教学难点: 1、歌曲中变换拍子的掌握和气息的控制。 2、歌曲旋律中个别乐句音准、节奏的把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说说刘三姐的事,了解山歌渊源。 师:同学们,谁被尊称为诗仙?(生答:李白) 那,广西桂林地区曾经有一个被称为“歌仙”的,你们知道是谁吗?(生答)师介绍刘三姐,你们想了解“歌仙”刘三姐吗? ——播放背景音乐(女子十二乐坊的器乐版《山歌好比春江水》),多媒体出示文字介绍: 广西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那里的人民勤劳质朴、能歌善舞,尤其擅长演唱山歌。那里每年都会举行“歌圩”(“圩”是“集会”的意思;“歌圩”就是赛歌、唱歌的集会)。刘三姐这位壮族的农家女唱的山歌传说山也爱听,水也会来和。在每年的歌会中,许多人都来找她对歌比赛,但不管怎么考她,每次都不能难倒她,因此,壮家人都称她为歌仙。 二、听听刘三姐的曲,感受山歌特点。 师:刘三姐的歌声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她那动听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流传了一代又一代,流淌在壮族的山山水水间。老师把她说得这么神,大家一定很想听听歌仙的歌了吧,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歌圩”领略一下她的风采吧。 ——播放视频:电影《刘三姐》对山歌片段 师:电影画面展示的是壮族人对歌的场面,看了这段画面,你知道什么是对歌了吗? ——指名学生回答,启发引导学生说出对歌的特点

刘三姐传说的传承性展现

内容摘要:刘三姐也叫刘三妹、刘三娘、刘三姑,被壮族人民当作理想和智慧的化身,被誉为“歌仙”、“歌圣”。有关刘三姐的传说已流传近千百年,作为中国南部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具有民间文学所具有的集体性、口头性特征、变异性、传承性等特点。虽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口头性导致民间文学发生变异,但被流传近千百年,意味着不是随心所欲地胡编乱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是展现了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关键词:刘三姐传说传承性 刘三姐传说从唐朝的时候就开始流传,至今已过了千百年。刘三姐的传说反映了壮族人民以歌代言、以歌述志、以歌娱人、以歌传媒的恋爱交友方式,显示了歌圩习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有的喀斯特地势所形成的美丽景色,壮族妹子表达自己羞涩感情的绣球,壮族山歌中的特有的三字句等都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以刘三姐为主的壮族风情图。因此,刘三姐的传说以它顽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仍向人们展现这位歌仙的勇敢、正义、智慧和她的山歌。 刘三姐的传说经过历代壮族人民口头流传加工,逐渐形成了一个丰满的壮族歌仙的形象。但是民间文学的特点使刘三姐总是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本文就刘三姐的传说在内容上的流传变异中展现出的传承性的共性展现。 一.刘三姐流传版式和内容简介 1.文献版式 明代孙芳桂在《歌仙刘三妹传》中说刘三姐“甫七岁音律,才思敏捷,时呼为女神童。”[1]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盛赞刘三妹“年十二,淹通经史,善为歌,千离内闻歌名而来者,或一日或二三日,卒不能酬和而去。”[2]清代张尔翮在《古今图书集成》里对刘三姐的描写“年十五,其父受聘于林氏,和歌者仍终日填门,无一较胜。至其貌羞花掩月,光彩动人,见之者无不神怡意荡,但授受之礼甚严,终不可犯。”[3]历代文人学士如清代王士祯、陆次云、闵叙等,均在其著作中,曾将民间口传的刘三姐的传说故事加以笔录和附会,撰成比较固定的文字流传。 广西的《浔州府志》、《宜山县志》、《苍梧县志》等,亦有不少关于刘三姐传说的记载。据广西罗城县志记载:刘三姐原来出生在天河县下里的蓝靛村(今罗城下里乡蓝靛村),那里还有她故居的遗址,那个村子姓刘的族谱也有记载。下里离罗城的县城很近,刘三姐常到罗城去唱歌,在解放前罗城城关的多吉寺的后殿正中供奉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称之为“三姐歌殿”,游人常在那里对歌。 2.口承版式 广西贵县、拱城一带及扶绥等县都有刘三姐的民间口传传说,与宜山传说在情节上大同小异。桂西宜山地区传说大概内容为:“宜山下枧河边中枧村,有一姓刘女子,乳名善花,排行第三,因名刘三姐。三姐系黄莺投胎,聪明伶俐,喜唱山歌,远近与三姐对歌,无能胜者。涧村守米碾青年李示田,勤劳朴实,要求向三姐学歌。莫村财主莫怀仁,见三姐貌美善歌,欲纳为妾,觅来广东水客三人与三姐对歌,为三姐所败。此时李示田已学得几口好歌,常与三姐对唱。莫怀仁又污以有伤风化,处处刁难,最后砍断葡萄藤,使三姐坠入河中。三姐漂至柳州,与李示田在柳州鲤鱼峰对歌,连唱三天三夜,飘然逸去。后又在桂林七星岩对歌,连唱七天七夜,变为一对黄莺飞去。”[4] 二.传承性共性展现 1.好人神化 刘三姐最后成仙而去,是刘三姐传说的传承性的一个共性展现。中国老百姓都有一习惯,把自己心目中的好人能人死亡后神化,而自己讨厌的人死亡后恶魔化。刘三姐是壮族老百姓心目中智慧的化身能人的化身,所以刘三姐如死亡都希望变成神,然后保护壮族的老百姓刘三姐的传说大都以三姐成仙飘然而去,留下大量山歌让世人传唱为结局。有的传说刘三

印象刘三姐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印象刘三姐》 从原创文化精品《印象刘三姐》,到《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近年来,“印象”系列风靡中国演出业。作为一部开创世界和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先河的原创性文化精品,《印象刘三姐》从2004年3月在桂林阳朔漓江书童山下公演至今,一直保持着“全国演出业中观众最多、影响力最大、年营业额最高”的演出地位,堪称我国文化产业的成功“范本”。 本体特色 “因地制宜”——《印象刘三姐》以漓江水域为舞台,以12座山峰和广袤天穹为背景,将壮族歌仙刘三姐的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多种元素创新组合,融入桂林山水之中,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它突破了“一个舞台三面墙”的传统剧场结构,赋予观众全新的视听感受。全场演出约70分钟,演出人员约700人,整个演出如梦如诗、气势恢弘。 市场定位 《印象?刘三姐》从一开始就将市场定位为文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一个高雅的艺术作品,,只有以市场需求来确定文化产品的定位,引起公众的文化需求欲望,才能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水上歌舞剧《印象?刘三姐》的剧场,坐落在桂林市阳朔县城附近的漓江与田家河交汇处,具有地势优势:桂林山水的重要组成部分——阳朔的自然山光水色,凡浏览桂林的客人80%都要到阳朔,这里的峰林、清江、溶洞、田园、古民居构成独具特色的风情画卷,吸引着众多国际及国内游客来到阳朔度假。人和,人气兴旺也。“山水甲天下”、“刘三姐”两大品牌,以及具有多年市场运作成功经验的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使《印象?刘三姐》凝聚了旺旺的人气,构成了强强合作具有成功趋向的客观条件。 《印象刘三姐》是一个偏雅的高端文化产品。高雅艺术产品在文化市场上往往叫好不叫座,但《印象刘三姐》尽管普通票票价为每张188元,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逆市中既叫好又叫座。由于《印象刘三姐》的原创性,游客非常愿意掏钱看。在他们心中,现在,到桂林旅游不看《印象刘三姐》就等于没到桂林。“《印象刘三姐》已经成为桂林一张靓丽的新名片。” 文化创新 包括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等导演在内,《印象刘三姐》整个剧目有67名中外艺术家加盟创作,演出方案修改了19次,历经5年零5个月完成。该剧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创新。《印象?刘三姐》将刘三姐经典山歌与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地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性组合,使之成为民族与地域的文化标志。 名人效应 世界知名的名胜风景——桂林山水风光、 世界知名的民族文化品牌——《刘三姐》、 世界知名导演——张艺谋 三个品牌组合在一起,在美丽的漓江畔演绎了一个旅游与文化产业充分融合的传奇。

刘三姐观后感

《刘三姐》观后感 《刘三姐》这部影片是比较老的一部电影,但是影片传达的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反抗精神流传至今,影片中的对歌以及刘三姐反抗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不失为经典之作。影片取材于广西民间传说,主人公刘三姐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壮族姑娘,擅长用山歌来赞美劳动、赞美自然、赞美爱情,并用山歌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刘三姐的山歌,朴素生动,具有强烈生活气息和浓郁地方色彩,符合人物性格,用歌而不是台词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影片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片中悦耳动听的歌声与美丽的桂林山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故事是这样的:原在山上以砍柴为生的刘三姐因反抗地主,地主想置她于死地,却不料刘三姐命福,在河上脚踩葡萄藤,手摇清竹搞,一路高歌痛斥地主,歌声传扬,被老渔夫和阿牛哥收留。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千百里外的群众都知道刘三姐住在这里,纷纷长途跋涉赶来见她与她对歌,并请她去自己的家乡安顿生活,可谓是百鸟朝凤。劳动人民唱山歌是人生中多么重要的事情呢,而那些一样能歌善舞的民众还是拜刘三姐为歌仙,刘三姐能达到这样的感召力,怎是只因唱歌而已呢?看看刘三姐刚烈的个性,爱憎分明写在脸上,唱起歌来那不是悠扬婉转而是气宇轩昂直逼云霄,她随口骂来恶霸,听得劳作的人民可是解气。以前的精神基本寄托在山歌上,刘三姐到了哪儿,她的精神随歌传播到哪儿,成为农民反抗强权的领袖,是任何地主恶霸的眼中钉。于是当地的莫地主开始想方设法不让刘三姐唱歌,又不敢对她明刀明枪,怕的就是群众的暴动。所以便有了刘三姐与三秀才对歌的一出绝妙好戏,原来地主是不会唱歌的,那些读子曰的书生只会摇头晃脑,背着歌书,而你看刘三姐却张口就来,毫不思索,傲气俏皮,她的歌声她的智慧全在艰辛的劳作和大自然的灵气中浑然天成。地主和秀才门斗不过歌,丑态毕露,民众得了胜。 这部电影描写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位聪明、伶俐、机智、敢为、而又能于歌唱的少女刘三姐,再现了刘三姐于地主的歌斗、身体力行的抗争;故事也穿插了与阿牛的爱情独白。影片以戏曲的形式,自然的风景,质朴的人物性格,尤其是那些诙谐又斗争力很强的歌曲,至今都叫人难以忘怀。刘三姐的故事随着电影的播放,飞过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人们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每年的这一天,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及其他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歌节期间,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要举办抢花炮、抛绣球、碰彩蛋及演壮戏、舞彩龙、擂台赛诗、放映电影、表演武术和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另外,各种商业贸易、投资洽谈等活动亦逐渐增加,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新风尚。届时,岭南壮乡四海宾朋云集,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绝于耳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壮歌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传达”感情。壮家儿女勇于唱情,善于唱情,爱情、友情、亲情,都唱得淋漓酣畅,动人心魄,使听者随之而喜怒,而哀愁,达到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艺术效果。刘三姐被恶霸地主陷害落水,被老渔夫救起。她用歌声歌颂劳动,讽刺地主老财。恶霸地主莫怀仁妄想禁歌,三姐设计和莫怀仁对歌,把请来的三个秀才个个击败。莫怀仁施计把三姐抢到家中,三姐在阿牛和群众的帮助下连夜离开莫家,又到新的地方用山歌鼓舞群众斗志。 壮歌能够传情,更在于它充满着意境感。在美妙的意境中,寄寓着人类的丰富情感和美好理想。在壮乡,人们行路之时,闲谈之间,劳作之中,指山唱山,指水唱水,都能随心所欲地吟唱出意境开阔、气魄雄伟的壮歌来。 刘三姐承天地之灵气,接山水之精华,用山歌文化承载了壮族人民的民族情感,记录了

粤西泷水歌谣的文化内涵与形态特征

第29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7月 Vol. 29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7 ────────── 收稿日期:2006-09-15 作者简介:甘树兵(1975-),男,江西永修人,广东罗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 - 150 - 粤西泷水歌谣的文化内涵与形态特征 甘树兵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系,广东 罗定 527200) 摘 要:泷水歌谣的体裁主要有泷水山歌、泷洲歌、字眼调、能咕歌、采茶歌和白鹤歌五种,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泷水地区人民的历史和社会生活。泷水歌谣的歌词多为粤府白话方言。泷水歌谣在结构、旋律、音阶调式、节奏节拍上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关键词:泷水歌谣;中国民间音乐;歌乡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4-0150-03 粤俗好歌,泷水地区自唐代以来,民间盛行歌舞祭祀之风,有刘三姐歌墟遗址多处。屈大均《广东新语》、翁方纲《复初斋集》中都提到泷人好歌。泷水自古就有歌乡的美誉,泷水山民在节日、喜事、丰年、集会、立神、结社或劳动之余创作吟唱歌谣。泷水歌谣是泷水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它具有泷水山乡所特有的苍凉古朴,同时又具有强悍粗犷、坚韧顽强、积极进取的格调。 一、泷水歌谣的体裁 泷水歌谣形式多样,据不完全统计有30余种之多,其中流传较广泛的主要有泷水山歌、泷洲歌、字眼调、能咕歌、采茶歌、白鹤歌五种。 泷水山歌始创于明代隆庆年间,是泷水歌谣中流传最广泛,最具地方特色的歌种,多用通俗的泷水口头语创作,调式音乐结构基本固定,曲调爽朗,洪亮流畅,腔调高低不同,情绪有时高亢有时低沉,擅长叙事抒情。泷水山歌分为独唱式、对唱式、擂台式三种,有长篇、短篇之分,多以叙事、白描手法为主,中间或插入议论及抒情。长篇山歌分为讲古歌和生活歌两种,情节完整曲折起伏,一唱三叹,扣人心弦;短篇山歌多选取生活中的片段加以提炼,成为语言精练而形象鲜明、情趣盎然的生活小品,予人印象深刻。 泷洲歌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泷水地区的文人诗歌社,吸取泷水山歌与泷水能咕歌的体裁和语言精华,形成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表现力强的特点,适宜刻画描述某个生活情景,抒发人生感受,反映某种思想观点,易于记忆和唱诵流传。 字眼调,又称字眼、哭嫁歌、新娘歌,广泛流传于泷水地区。泷水旧俗,女子出嫁前几晚,邀同村未婚女子为“伴娘”,集其家中,出嫁时唱字眼,以向亲戚朋友作别。内容多为对包办婚姻的控诉,对无奈命运的抗争,以及分别亲友时的 哀情倾诉。重于言情达意,曲调固定,格调自由,抒情味浓还徐曲折而带悲伤哀愁。 能咕歌产生于明代后期的泷水能咕方言区,又称能歌,流传于今罗定素龙、围底等方言地区。方言中夹有文言,表现方式主要是吟唱,句式属于“半诗半歌”的体式。 采茶歌和白鹤歌体裁大致相同,曲谱有上下句构成,不同歌词重复套用旋律曲调,格调明快、爽朗。多在年、节等喜气日子演唱,多有歌唱祝福的蕴意。 二、泷水歌谣的题材 泷水歌谣的题材内容广泛,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泷水人民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状况。主要表现有以下六种: (一)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 泷水地区人民以社会劳动生活中的情景和片段来进行创作,用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些细节、感受和见解。主要体现在泷水山歌和泷洲歌的体裁形式上。如:《揾食难》、《穷到极》等表现泷水人民生活的困苦,同时也体现出他们坚韧顽强的精神;《劝君戒鸦片》、《劝君须行善》、《出门宜择友》等则是奉劝世人行好行善的,体现泷人淳朴善良的性格;《妻会当家夫叹好》、《赞好妻》等是表现丈夫夸赞妻子贤良淑德的品性。如:

刘三姐中的电影音乐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刘三姐》中的电影音乐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电影《刘三姐》首先经历了从彩调剧到歌舞剧的创编过程,之后歌舞剧《刘三姐》诞生,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关注,后来才出现了在中国电影史上轰动一时的电影《刘三姐》,本世纪以来,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已成为广西的文化品牌和商业品牌。电影《刘三姐》中应用的颇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力,本文将对电影《刘三姐》中的音乐特点进行综合研究,全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描述电影《刘三姐》的创作过程。概述从“刘三姐”传说到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到歌舞剧《刘三姐》再到电影《刘三姐》中所采用的民歌的的创作过程,以此来看电影《刘三姐》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创作思想。 第二章:分析电影《刘三姐》中音乐创作的总体特点,研究音乐在电影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是如何塑造中心人物刘三姐的形象。分析音乐在电影剧情发展方面的作用,论述民歌在影片中矛盾冲突高潮所发挥的戏剧性作用,研究对唱、合唱在各个场次所起到的推动戏剧情节发展的作用。最后,对其音乐创作中山歌的特点做以阐述。 第三章:首先分析电影《刘三姐》的历史成因,第一,电影中所采用的山歌是沿着黎锦晖开创的区别于我国传统戏曲的新型道路进行创作的,第二,电影受到我国广西民歌中的小戏彩调的直接影响。第三,电影《刘三姐》中音乐的特点的产生与当时的戏曲改革以及新歌剧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最后,讨论影片中音乐的艺术价值即对电影中民谣、山歌的历史地位做出总结和评价。 绪论 第一章电影《刘三姐》的创作过程 第一节“刘三姐”传说的来龙去脉 第二节彩调剧《刘三姐》的产生过程 第三节歌舞剧《刘三姐》的诞生 第四节电影《刘三姐》的拍摄 第二章歌舞剧《刘三姐》音乐创作的总体特点 第一节电影《刘三姐》中音乐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电影《刘三姐》中的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三节音乐在戏剧结构各场的安排及对剧情的推动作用 第四节山歌与彩调的结合特点 第三章电影《刘三姐》中音乐的艺术价值 第一节电影《刘三姐》中的音乐对于劳动人民的意义 第二节电影《刘三姐》中的音乐对中国民歌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电影《刘三姐》中的音乐开创了中国歌舞剧的新篇章 第一章电影《刘三姐》的创作过程 要阐述电影《刘三姐》的创作过程,就要先从“刘三姐”的传说谈起。“刘三姐”因为传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歌而得名,被广西人民尊称为“歌仙”。从“刘三姐”传说发展到“刘三姐”艺术作品,将“刘三姐”的形象搬上舞台,付出了很多人的心血,而其中年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和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的全区《刘三姐》会演,对歌舞剧以及电影《刘三姐》的产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章将透过阐述电影《刘三姐》的创作过程,研究当时的创作思想。 第一节“刘三姐”传说的来龙去脉 刘三姐是一位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在广西、广东、云南、湖南等地人们尊称她为“歌仙”,

电影刘三姐歌曲分析

电影《刘三姐》歌曲的音乐特点分析 摘要: 电影《刘三姐》是我国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也是我国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之所以广泛传唱,其主要原因是它蕴涵了我国传统的民族特色。本文主要从歌曲的旋律、音乐形象和歌词三个方面分析了电影《刘三姐》的歌曲音乐特点。通过这篇文章,透视出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充满着热情真挚、追求幸福的性格思想。 关键词: 电影《刘三姐》歌曲音乐特点 一、电影《刘三姐》音乐的创作背景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明清以来有关于她的传说和歌谣文献记载很多。传说中的壮族姑娘刘三姐被壮族人尊称为歌仙、歌神,是壮族人心目中民族精神和民族理想的化身,所以壮族同胞们也自发地在每年三月三日聚集到一起,以歌墟的方式来寄托对这位“歌仙”的思念。她的故事不断被改编成戏剧、歌剧、电影。

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广西壮族民间故事改编的彩色电影故事片《刘三姐》上映后,引起了轰动,该片以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而誉满全国,风靡东南亚。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编剧乔羽和导演苏里把流传于广西的有关刘三姐的美丽传说,用电影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展现的格外优美抒情①。影片主要是讲述了刘三姐用她那美丽动人的歌声来赞美自然、赞美爱情,并用山歌来抗议封建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电影《刘三姐》的一大亮点就是用山歌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本片的音乐是由著名作曲家雷振邦一手创作的。雷振邦是我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他所创作的电影音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如《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等,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在创作电影《刘三姐》的音乐时,他坚持深入生活,并且向当地的民间艺人学习。雷振邦并没有运用西方音乐技巧来对这些山歌进行修改,更多是在大量壮族民歌的基础上,经过编选和加工 的形式,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这些民歌的特点。雷振邦为该片谱写了14首歌曲,其中有轻快活泼的《采茶姐妹上茶山》,悠扬动听的《山歌好比春江水》,还有坦然大气的《只有山歌敬亲人》,以及赛歌会上那些幽默诙谐的经典段落。这些歌曲把以刘三姐为代表的穷苦大众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印象之《刘三姐

印象之《刘三姐》 农林 在我比较小的时候就看过《刘三姐》蛮多次的,那时候懂的不多,只是觉得音乐好听。如今重温经典,便对这部电影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影片取材于广西民间传说,刘三姐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壮族姑娘,擅长用山歌来赞美劳动、赞美自然、赞美爱情,并用山歌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而且继续不断在新的地方,用自己的歌声鼓舞民众,唤起大家与封建势力做斗争。 影片创作者为刘三姐设计的山歌,朴素生动,具有强烈生活气息和浓郁地方色彩,符合人物性格,用歌而不是台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影片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片中悦耳动听的歌声与美丽的桂林山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先说说影片讲述的故事:原本在山上以砍柴维生的刘三姐因为反抗当地的地主,地主砍断藤落江想致她于死地,却不料刘三姐命福,在遇龙河上脚踩葡萄藤,手摇青竹搞,一路高歌痛斥地主,歌声传扬,被老渔夫和阿牛哥收留。 一传十十传百,千百里外的群众都知道刘三姐来到了这里,纷纷长途跋涉赶来见她与她对歌,并邀请她去自己的家乡安顿生活,可谓百鸟朝凤。劳动人民唱山歌是生活中多么重要的事情呢,而那些一样能歌善舞的老百姓还是拜刘三姐为歌仙,刘三姐能达到这样的感召力,怎么只是因为唱歌好而已呢?看看刘三姐刚烈的个性,爱憎分明写在脸上,唱起歌来那不是悠扬婉转而是气宇轩昂直逼云霄,她随口骂来恶霸,听得劳作的人民可是解气。 反抗精神基本寄托在山歌上,刘三姐到了哪儿,她的精神随歌传播到哪儿,整一个成为农民反抗强权的精神领袖,是任何地方恶霸的眼中钉。于是当地的莫地主开始想方设法不让刘三姐唱歌,又不敢对她明枪明刀,怕的就是群众的暴动。所以便有了刘三姐与三秀才对歌的一出绝妙好戏。 那些读之乎者也的书生只会摇头晃脑,背着歌书,而刘三姐却是张口就来,毫不思索,傲气俏皮。她的歌声、她的智慧全在艰辛的劳作和大自然的灵气中浑然天成。地主和秀才们斗不过歌,丑态毕露,民众得了胜利。但是地主依然不甘心,设计抓了刘三姐,可地主的丫鬟也是刘三姐的拥护者,出谋划策助她逃跑,外又有阿牛哥和群众们设局相救,

读刘三姐有感(350字)作文

精选作文:读刘三姐有感(350字)作文今天我学习了一篇课文,叫刘三姐。起初我以为刘三姐只是一位山歌歌手,可当我学习完这篇课文以后,我才知道刘三姐是一位疾恶如仇,仗义执言的英雄,一位机智勇敢,爱憎分明的人。文中故事讲莫府莫怀仁的管家仗势要抢阿牛射中的野兔,刘三姐路见不平,用歌声做武器帮助阿牛夺回野兔,大灭管家威风。没过多久,莫怀仁想霸占茶山做自家坟地,被刘三姐用歌声拆穿了他的阴谋。于是莫怀仁怀恨在心,想出了一个鬼点子,用提亲的主意来陷害刘三姐,刘三姐提出要结亲就要摆擂台。于是,莫怀仁找来三个秀才来与刘三姐对歌,刘三姐用她的机智和歌声再次打败了莫怀仁,莫怀仁和秀才们灰溜溜地败下阵去。刘三姐的歌唱到了人们的心窝里,唱出了正义的力量,乡亲们人人扬眉吐气,拍手称快。刘三姐真勇敢机智啊!不惧恶势力,我真佩服这深受乡亲们爱戴的女英雄刘三姐!一年级:疯狂的麦咭 篇一:读《刘三姐》有感 读《刘三姐》有感 一个聪明机智、爱憎分明的人,一个疾恶如仇、仗义执言的英雄。她,就是刘三姐。自从我认识了刘三姐,明白了邪不压正的道理。 《刘三姐》 文中篇二: 观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部精彩的影片,叙述了家喻户晓的刘三姐用山歌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故事。她走到哪里便唱到哪里,鼓舞了人们对地主的反抗,唤起大家与封建势力做斗争。她只是一个弱女子,然而她却有这样一种与强势对抗的勇气,这使我十分的佩服。 你看,刘三姐正在和三个秀才对歌呢!那三个秀才摇头晃脑的拿着书念,而刘三姐随口就接了一段,身后的百姓们也跟着唱。秀才无言以对,百姓们也哄堂大笑。刘三姐真受百姓拥护啊!刘三姐又是多么聪明啊!但我觉得,刘三姐的勇敢更让人佩服。她面对强势面不改色,轻轻松松。无论地而我呢,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想主如何刁难,她都毫不畏惧,毫不胆怯。 退缩,做什么事都怕这怕那的。我觉得我们要学习刘三姐勇敢,不畏艰难的精神。绝不要当胆小怕事的人。我们一定要把刘三姐的精神发扬光大! 电影一开头就是一连串的山歌。她给我们揭示了中心:故事将围绕“歌”发生、展开。刘三姐的声音一级的棒,干净、淳朴,唱到我的心坎上。她是个泼辣的人,唱出的字字句句都那么精致,凝练,她骂人不见“血”。莫家叫她到莫府去,刘三姐留下了尊严,宁死不从,结果被抓,三姐得到了善良用人的帮助,终于逃出了虎口,这充分体现了三姐的机智,灵敏,她的刚毅品质更让我景仰。 喻静文: 刘三姐的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学习。看到她的朴实,纯洁的面颊,带着与无数邪恶作斗争的勇气,每每的歌唱都让人震惊,她将自己的心情、想法、自己的饿不满全融在歌里。村里的百姓生活在平静的水乡,但快乐的生活却被邪恶侵扰,他们仰慕刘三姐,仰慕她同邪恶作斗争的勇气,他们奋勇向前,也让我们知道了只要勇敢的去拼搏,才会有幸福。 彭婧: 看《刘三姐》,有让

刘三姐歌谣PPT资料

刘三姐歌谣 百科名片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其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来,有关她的传说与歌谣文献记载很多。壮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与歌谣更为丰富。 广西宜山壮族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3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被视为"神女"。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但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罄腹结舌,无歌相对,无言以答,羞赧而退。然而她的才华却遭到流氓恶霸的嫉恨,后被害死于柳州。传说她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了仙。也有的说她在贵县的西山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而为石。还有的说财主莫怀仁欲娶她为妾,三姐坚决反抗,莫买通官府迫害三姐,三姐乘船飘然而去,等等。 虽然传说不一,但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对她的尊崇与热爱之情却是一致的。现在,广西很多地区都立有刘三姐的塑像或刘三姐庙。每当有新的壮歌集问世,必先捧一本供在她的像前。有些地方的歌圩,第一项议程是抬着她的像游行。壮族人民尊她为"歌仙",至今还有"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传颂。

"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每年的这一天,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及其他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歌节期间,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要举办抢花炮、抛绣球、碰彩蛋及演壮戏、舞彩龙、擂台赛诗、放映电影、表演武术和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另外,各种商业贸易、投资洽谈等活动亦逐渐增加,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新风尚。届时,岭南壮乡四海宾朋云集,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绝于耳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编辑本段【传承价值】 刘三姐歌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它不仅具有见证民族历史和情感表述方式的文化史研究价值,还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刘三姐歌谣》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思维方式的杰出性、扎根社区人文传统的鲜明的民族性、传承序列的完整性、歌谣种类的多样性及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传播的广泛性与影响的深远性等特征。 但是随着壮族传统"倚歌择配"社会基础的消失,以及强势文化和新的娱乐方式的冲击,刘三姐歌谣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刘三姐歌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音乐鉴赏 汉族民歌

《汉族民歌》 教学目标 l、能认真听赏所选教学内容,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2、能与老师和同学合作演唱《过滩号子》,体验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3、在欣赏体验的基础上,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探讨,与同学一起共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我们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谓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绚烂多彩的文化百花园中,有一支特别鲜艳的花朵,那就是我们今天将要了解的“汉族民歌”。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二、新课教学: (一)劳动号子 1、播放电影《锦上添花》片段,导出劳动号子的教学内容。 问:这种音乐体裁的名称是什么?在劳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播放《澧水船夫号子》 提问:歌曲的演唱形式有什么特点? 湖南有湘、资、沅、澧四大江河,澧水位于西北部。这首号子生动的表现了船夫们从风平浪静的航行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完整劳动过程,反映了船夫们紧张激烈的劳动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 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一般具有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消除疲劳的作用。号子的律动感很强,节奏比较固定,与劳动的节奏紧密配合,既适合于边唱边劳动,又可以鼓舞劳动热情。号子的音调粗犷有力,多采用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3、师生合作表演《过滩号子》,亲身体验号子的风格特点。 (二)山歌 1、播放《刘三姐》片段,看看“对山歌”的热闹场面和歌手即兴对答的机智表现,导出山歌的教学内容。 山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间、牧场劳动、休息时即兴演唱的歌曲,是劳动人民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抒情小曲。山歌的延长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合唱等。我国的山歌非常丰富,各地山歌的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的“花儿”、四川的“晨曲”等。 2、比较听赏《赶牲灵》《小河淌水》 提问:你能听出它们分别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吗?旋律各有什么特点? 《赶牲灵》陕北(陕北、山西河套)高亢风趣 《小河淌水》云南清新优美 《赶牲灵》:把少女盼望赶牲灵的情人归来的心理活动描述得惟妙惟肖 《小河淌水》:描绘了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悠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四周一片宁静,只有山下的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1.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 3. 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时间届数主题 2006年6月10日第一届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2009年6月14日第四届弘扬民族艺术,延续中华文脉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京剧中医针灸皮影戏 4.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是国家在21世纪初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国及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状况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普查所得的资料和数据,作为全面分析国情的重要资料之一,是国家或地区主管机构制定文化政策乃至制定国策的重要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的基础。因此,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对全国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进行的普查,无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还是对国情的调查,都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文学 苗族古歌白蛇传传说梁祝济公刘三姐歌谣阿诗玛 戏曲南宁彩调江苏省越剧上海沪剧湖北楚剧广西壮剧河北皮影戏福建木偶戏苏州评弹 杂技河北吴桥杂技北京抖空竹河南少林功夫湖北武当武术河北太极拳山东蹴鞠

经典文本刘三姐生成的文化动因

第34卷 第6期2012年11月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34,No.6Nov.2012 收稿日期:2012-08- 20基金项目:玉林师范学院2011年院级重点项目(2011YJZD08 )作者简介:区茵(1976-) ,女,汉族,广西贵港人,玉林师范学院馆员。研究方向:文化传播。经典文本《刘三姐》生成的文化动因 区 茵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摘 要:本文所论定的“经典文本”,是指“经典生成期传播”阶段的柳州彩调剧“第三方案”文本,由郑天健执导改编的歌舞剧《刘三姐》文本及电影《刘三姐》文本。由这些经典文本探讨文本呈现的传播语境,认定刘三姐经典文本的生成与雅俗文化的转向、 北大歌谣学及中大民俗学运动、周恩来等领导人对地方曲艺之重视等文化动因有关;并关注抗战期间以桂林为中心的“ 西南剧展”与广西“刘三姐大会演”之“自我呈现”的内在关联。关键词:《刘三姐》;经典生成;传播语境;文化动因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12)06-0093-03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广西主导的彩调剧、歌舞剧及电影《刘三姐》的先后问世,使刘三姐这个原本主要流传于两广“岭蛮”之地的民间传说中的“歌仙”成为海内外家喻户晓的人物。这段时期,我们称之为“经典生成期”。“刘三姐”在此期间的文化编码及价值提升, 是一罕见的文化现象,是传播史上的传奇。经此以后,“刘三姐”可谓消解了其此前作为广东文化符指的文化身份, 成为广西壮族文化的一个现代图腾。[1] 本文所要追问的,即是作为一种与雅文化对立的文化 形态,文本《刘三姐》在经典时期所生成的文化动因为何?我们如何从传播学的角度认识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 一、文化转向与刘三姐传播:从“真诗乃在民间”到北大歌谣大潮 刘三姐经典时期的传播,与文化的时代导向密不可分。因为,就刘三姐的文化属性而言,它的“蛮夷性”与“民间性”的双重特征使它与传统所认可的高雅文化截然对立。在我国漫长的文化发展进程中,作为与雅文化相对立的文化类别,长期以来受到各方的轻视。但是到了明代,这一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首先在士人阶层内部,出于对当时文人在诗歌创作方面一味复古的不满, 有谓民间之诗最富真情实感,能感动人,才称得上真诗。“真诗乃在民间”之语语出明李梦阳《 诗集自序》:“曹县盖有王叔武云,其言曰: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今途咢而巷讴,劳呻而康吟,一唱而群和者,其真 也, 斯谓之风也。孔子曰:‘礼失而求之野。’今真诗乃在民间。 ”又云:“诗有六义,比兴要焉。夫文人学子,比兴寡而直率多,何也?出于情寡而工于词多也。”[3] 在这篇自序中李梦 阳引王叔武语阐发了“真诗”的概念:一、真诗乃是人们生活中感情的自然流露, 故称为“天地自然之音”,它与出自文人的情寡而词工的作品截然不同。二、其艺术表现形式大都是富于比兴的, 与文人直率之词不同。三、诗之“真”不关乎其雅或俗,古代的真诗在《风》,金元时期则在胡曲(据徐渭《曲序》李梦阳曾把《西厢记》比作《离骚》)。明代的真诗何在?此文没有明确回答,只是否定了当时文人学子的韵言。但据李开先《 词谑》记载,李梦阳曹教人学诗先学《锁南枝》等,则显然认为明代的真诗即为当时流行的民歌时调。[4] 作为一个 重要的诗学概念,“真诗乃在民间”的提出为重视“民歌时调”吹响了号角。清代文人则继续明代文人的遗习,搜集民间通俗歌曲的风气更甚,保存下来的作品远较明代为多。其中广西浔州府推官吴淇于康熙二年编纂的《粤风续九》尤具特色,它收录浔境传唱的“粤风”、“瑶歌”、“俍歌”、“僮歌”、“杂歌”五种,将这些源自“歌仙”的歌谣视为屈原作品的承续(屈原有《 九章》《九歌》,“续九”即续屈原作品之意)。《粤风续九》中“歌仙”与屈原的双重指向,可以说隐喻着雅俗文化的交融、 互渗与转换。又,从清初以来,被尊为雅部的昆腔渐趋衰落,而花部诸 · 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