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思想的论文

存在主义思想的论文
存在主义思想的论文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阐释

[摘要] 存在主义教育是一种典型的西方人本主义教育。它关注人的自由、选择、负责的精神状态,极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和创新性,主X“复归自己”。文章仅就对什么是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产生的背景、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教育的发展概况、存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的主要观点、存在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对存在主义教育的评价等七方面的阐释、希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存在主义; 教育哲学; 存在; 本质; 自由; 选择

一、什么是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教育

(一)什么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是当代西方世界流行很广的一种哲学流派。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它强调个人的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它是把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二)存在主义教育

存在主义教育是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被引申到教育领域而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潮。存在主义教育强调个人的主观性、个人选择,注重人的存在,注重现实人生、人性化、主体化、个性化的“人道主义”教育是其根本主X,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教育观。二、存在主义教育的产生背景

(一)存在主义教育产生的具体背景(如下图)

(二)时代大背景

“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它们相互制约且并驾齐驱是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XX教育1999出版,第75页。

二十世纪主流教育思潮。与科学主义关心教育的事实、根据、确定性和客观性不同,人本主义的教育更关注教育的价值、教育过程的意义、教育的终极追求和教育之于人的意蕴、情感体悟等主题。波及世界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思潮是其思想领域的集中体现。

这样,以探究人的存在、自由、价值选择为旨趣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潮便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青睐。

三、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教育的发展概况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是随着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历经一个世纪,如果以时间为段限,我们可以将其发展历程概括为如下阶段:(如下图)

四、存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一)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渊源(如下图)

(二)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1、基尔凯戈尔—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鼻祖

(1)生平介绍:是一个天生体弱多病,一生忧郁寡、性情脆弱的不幸的人,在反复的精神痛苦中表达了对人的存在意义、人的精神体验的追问。

(2)代表作:《非此即彼》;《畏惧与颤栗》;《关于人生中严酷境遇之思考》;《致死的痼疾》。

(3)主要哲学观点

○1.蔑视黑格尔哲学,开创近代主体性思想的先河

基尔凯戈尔以非凡的勇气蔑视如日中天的黑格尔哲学,认为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荒谬之处在于把真实的主体(个人)丢失在客观观念的“黑洞”内而无以自拔,黒氏的绝对观念只是“向一个饥饿的人朗读烹调书”式的游戏,根本无意于实际的人生;只有以主体个人的存在取代客观精神或观念的绝对至上地位方能获得的人生的意义,?这就是近代主体性思想的先河。这样,基尔凯戈尔在否定黑格尔的思想中开创了反理性主义、反整体主义、反客观主义乃至反国家集权主义的理论先声。

○2自由选择“成为他自己”

个人必须自由选择“成为他自己”,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孤独的个体在根本上是一个“伦理”个体,是包葆有绝对自由精神的个体,其使命在于“选择你自己”而非“认识你自己”。

?万俊仁:《现代西方哲学伦理学史》,大学1992版。第98页

○3人生三阶段:审美阶段(感性梦生)→伦理阶段(理性自省)→XX阶段(XX狂醉)感性的存在通常是追求自己的快乐,理性的存在是一种比较严肃的、尽责的人生,XX 性的存在是一种祈祷和爱的生活。这也体现了存在的荒谬、烦恼、忧郁、焦虑、绝望的存在状态。

2、尼采—存在主义的先驱

(1)生平介绍:德国唯物论哲学家,一个真诚思考人生问题的鲜明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是他对人生痛苦和欢乐的直接感悟。

(2) 代表作:《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

(3)主要哲学观

○1.提出“权力意志”(无所不能的生命力)

他说“世界除了权力意志之外,什么也不是;同样你本人除了权力意志之外,什么也不是。”?而权力意志也就是一种无所不能的生命力。

○2.要求“重估一切价值”(上帝死了)

权利意志的价值乃批判乃批判一切价值、推翻一切偶像、颠覆一切真理的“超人”价值观。他对善恶进行了重估,认为凡是增强人类力量的东西(及权力意志)都是善;凡是柔弱的东西都是恶。

○3.褒扬“酒神精神”,钟爱“日神精神”

尼采既保褒扬象征生命之流、不受羁绊的酒神精神,也钟爱象征光明、勇敢地日神精神。

4、反道德(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主义

他把道德分为准道德和奴隶道德,主人道德及自我肯定、自我选择的超人道德;奴隶道德即对人宰割、阉割的基督教道德。“迄今为止用来使人变得道德的一切手段都是不道德的。”?道德正是弱者的武器,用来掩饰自己的无能、限制强者的本能手段。只有完全按照权利意志行事,摆脱了奴隶意志的强者,才能彰显出巨大的创造力,才能获得主人道德。

3、海德格尔—20实际存在主义的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1)生平介绍:这位一生争议不断的德国哲学家颇具传奇色彩,他因符合希特勒的政治主X就任希特勒委任的弗莱堡大学的校长并因此与自己的胡塞尔决裂而备受指责。他24岁完成由著名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李凯尔特指导的博士论文并获得博士学外。

(2)代表作:《存在与时间》

(3)主要哲学观

○1将现象学方法引入其中,让存在显示自身

他将现象学方法引入其中,其核心的内涵是:在判断和理解的过程中,让存在现象显示自身,即是说本质就是事物的自我显现。只有回到事物本身,那些被历史生活遮蔽、掩盖的事物方能获得本质的认识。事物的显现都是对人的显现,都是对人自身存在的理解。

○2.存在不等于存在者(“人”,“在此”,“此在”)

不能以某种存在物为出发点,而应以决定一切存在物存在的基础即以自身的存在本身而存在的存在者为基础来把握世界;这个存在者的就是“人”,而人又绝非虚妄的,而是真实存在的,这就是“此在”。当人拷问存在的意义时,他就已经成“此在”了。

○3存在方式(在世之在—烦忙,与他人共在—烦神)

他认为存在方式有二:在世之在(Bing-in-the-word);与他人共(Bing-with-others)。在世之在就是其它事物像人显示结构和意义,事物只有对人才有意义,人显示事物的存在方

式是“烦忙”(Concern);人的在世之在又非唯我的存在而是与“他人共在;其存在方式是

?[德]尼采著,X念东等译:《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700页。

?[德]尼采著,周国平译:偶像的黄昏,光明日报1996版,第46页。

“烦神”(Solitude);烦神作为显示共在的方式又包括本真的和非本真两种情况。非本真的共在有两种情况:一是让自我消失在他人之中(即常人—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使用自我代替他人(即介入-越俎代庖、操办他人事务)。

4、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巨匠

(1)生平介绍:萨特以“20世纪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和“20世纪人类的良心”的美誉而使存在主义声名显赫,他在存在主义家族中的领袖地位至今无人撼动。这位幼年丧父、三岁右眼失明、后因母亲改嫁而寄居外祖父家的“极为不幸的人”,以独特的智慧和勤奋的劳作成长为20世纪最耀眼的思想家。至于他二战被俘、拒领诺贝尔文学奖、赞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等更增添了其传奇的人生色彩。

(2)代表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3)主要哲学观点

○1.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2.存在即选择,选择即自由

“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3他人即地狱

“他人就是地狱”主要有三层意思。首先,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狱。其次,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第三,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

○4.“自为的存在(Bing-for-itself)和“自在的存在”(Bing-in-itself)

“自为的存在”就是人的有意识的存在。“自在的存在”就是人的无意识地存在。“自为的存在”就是人与人的共性。是按意识所规定的目的倾向而如此这般的存在着。“自在的存在”则是人与人物关系的共性,他完全是偶然的、无缘无故的。

五、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的主要观点

(一)雅斯贝尔斯的主要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观

1、代表作:《什么是教育》,《大学的观念》

2、教育哲学观点

○1倡导本真的教育—人性的回归

他说“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教育应该立足学生的生存境遇,实现内在的自由发展和面向未来的超越。将一切压抑人的自由发展、自由冲动以及为了经济、军事、科技、职业等功利谋划的教育视为戕害人性的非本真教育。

○2教育的根本目的:使学生学会自我决定、自主选择、自我筹划

○3教育方法:“对话”和“体验”

唯有对话才能使学生学会探索真理、获得自我实现。“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体系”。唯有体验才能获得存在的意义。

○4教育就是一种顿悟的艺术

教育就是引导回头及“顿悟的艺术”。如果说教育是一种“精神体认的财富”,那么,“只有教育经由顿悟才能达到对整个人生的拯救,否则这种财富将失去作用”。

(二)布贝尔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观

1、教育目的:开掘人的创造性本能和交往本能

2、教育过程:应该是基于平等、博爱基础上的“我—你”的关系

3、倡导品格教育:为培养良好的品性,而加以教育的训练。内容包括智慧的启发、良好习惯的养成等

(三)波尔诺夫主要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观

1、代表作:《存在哲学》,《存在哲学与教育学》

2、教育哲学观

○1提出“非连续性教育”

人的生命过程中一些重大生存危机、精神遭遇和突发事件,构成了他所谓的“教育的非连续性形式”,这些形式的教育对学生发现真正的自我、获得生命的启迪和精神成熟具有连续性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作用,必须把连续性教育和非连续性教育结合起来方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2学校教育应以“淳朴道德”为主

他将道德分为淳朴道德和高尚道德。高尚道德是基于社会政治理想而对教育提出的一些绝对化、标准化但缺乏稳定性的规X,时代的变迁、政治的动荡会使高尚道德变得混乱;淳朴道德是基于生活中的淳朴的、基本的、稳定的道德,它植根于人得生活的真实需要,是高尚道德的基础,包括信任、诚实、正直、同情、尊重、助人、协作、礼貌等内容。学校道德教育应以淳朴道德为根基,才能塑造学生坚实的道德人格。

○3将人、人的生命关系视为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

只有在人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考察人即人的教育和人的生成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教育原则和教育途径。

六、存在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

( 一)存在先于本质—教育的人性基础

教育是基与学生主体的存在.以人为为对象的教育就必须首先把学生视为一个真实的存在,视为一个生命事实,然后才能谈得上对其的引导和教化。

教育要体现人道、人性的内在要求。教育尽管不能单为学生个人而存在,但只有立足于学生个人的生命存在与自由本性的教育,才能使教育体现人性、人道的内在要求。

(二)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

存在主义教育家认为,作为教育对象的人,从根本上说,也不外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的,所以,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

(三)存在即自由—教育的终极追求

积极方面:有利于学生的精神自由发展,突破各种限隔和宰制。

消极方面:过分强调自由选择,陷入教育过程中的个人主义。

(四)、自由选择与自我实现—教育的基本目标

教育的过程就是自由选择过程。

益处:使学生的自身潜能得到发挥,自我价值得到彰显。

弊端:陷入极端个人主义。使学生放大自我意识。

(五)自由与责任的统—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

绝对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所承担;人不能逃避自由,也不能推卸责任;提倡学生“自由选择”和承担后果的道德标准。

(六)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存在主义教育家认为:“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

(七)师生关系观—平等的双主体教育

存在主义看来,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信任的。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使教育过程中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对话的前提是平等。

(八)课程观与教学观

反对学科课程,立主活动课程。理想的教材将强调活动性课程,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学习计划和行动的依据。学生在分组和个人活动中有完全的自由。课程以及时需要为依据,承认个人在经验上的差异。

七、对存在主义教育的评价

(一)积极方面

存在主义教育关注人的自由、选择、负责的精神状态,极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和创新性,主X“复归自己”,认为人的存在就是一个不断超越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存在主义强调从人的本性出发,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真正符合生命本性的人。

(二)消极方面

存在主义完全否定理性,忽视自然科学、生产技术、专业知识、职业训练等,把客观真理、知识、文化传统弃之如敝履,抵制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的教育,鼓吹道德虚无主义只能将学生引向冒险主义、行动主义和虚无主义

八、存在主义教育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存在主义强调人性化、主体化、个性化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一系列教育主X,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对人生命的尊重,对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弘扬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在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必须对我们的教育进行改革:

首先、彰显教育作为人的主体性的教育,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的自我开发、自我建构和自我生成。

其次,强调尊重个人独特性的个性教育,X扬学生的个性。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成才环境、个人修养、人生阅历不尽相同,因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个性。如果人们承认这一点,那么对学生进行整齐划一、强迫命令等刚性教育方法,那简直是对学生人格和尊严的忽视。因此,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个别化教育,给每一个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表现自我,成为他自己,而不需要成为与别人一模一样的人。学生为了充分表现自我,成为自己,就必须有勇气和主见,敢于向自己不赞同的观点挑战并进行批判,从而促进自己自由的、有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才有保障。

(二)倡导人性化教育,注重人格修养,培养有责任的人

人类的文明不仅在于科技的进步,还在于人的本性的X扬、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内涵的丰富,教育不仅是传播科技的工具,更是发展人的事业。于是人性化教育便成为教育的必然选择。因此,教育要面向活生生的人,关注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和个性发展,关注人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建构学习的意义,在自由地选择中确立人生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责任。正像蔡元培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三)存在主义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启示

存在主义倡导的以人为本、师生平等对话等等对于我们都有着极强的警示意义。在看

待他人的关系上,存在主义教育认为是“我与你”的关系,即双方都是主体,两者相互同情,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友好关系。因此,在教育中,师生双方是平等的生命个体,而实行对话教学则为师生创造了一个更大的认识空间,有利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在教室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四)存在教育的一些其它个人启示与思考

教育方面:班级授课制和因材施教;物质文明个精神文明;自我与他人。

社会方面:自由与法律;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保障制度。

科技方面:如何正确评价科技的发展。

总之,存在主义教育思潮是现代西方教育思潮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以师生互为主体的师生观,对理解教育的研究、对死亡教育的探索以及对时间问题的拓展等都对当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路淑英.神话的启示—人本主义问题研究[M].XX:西南交通大学,2004.

[2]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大学,2001.

[3]杜时忠.人文教育论.XX:XX教育,1999.

[4]陆有铨.躁动的百年[M].XX:XX教育,1997.

[5][德]尼采著,周国平译.偶像的黄昏.:光明日报,1996.

[6]朱镜人.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探讨与评价[J].XX教育学院学报,1996.

[7]冈特,邵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M].:中国社会科学,1993.

[8]陆有铨.教育哲学[M].XX:XX教育,1993.

[9]N.劳曼.新存在主义辞典[Z].XX:中国地质大学,1992.

[10][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

[11][德]雅斯贝尔斯.雅斯贝尔斯哲学自传[M].XX:译文,1989.

[12][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XX:译文,1988.

[13]夏基松,段小光.存在主义哲学述评[M].XX:XX人民,1987.

[14]徐崇温.存在主义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1986.

[15]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教育科学,1982.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XX:XX译文,1979.

存在主义的理解

存在主义的理解 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非理性思潮,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其哲学主张包括存在先于本质,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人生是场悲剧。其中它讨论了自由与责任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比理性主义思潮,存在主义这一非理性思潮恐怕就会遭受不少非议。在不少人心中都有一种感觉,情感和理智相冲突时,人们往往选择后者,避开前者。而理智往往被我们用理性代替,是否理性就能解决一切,就该是合乎真理的呢。笛卡尔的主客二元对立对我们影响深远,并以我思故我在肯定理性的主体能力,后来经验主义者伯克莱,休谟不断质疑修正,康德三部批判著作将理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乃至后来马克思、韦伯等人,哲学传统几乎要完全瓦解。后来胡塞尔重要弟子海德格尔提出了与笛卡尔完全相反的理论,“我在故我思”,认为哲学不该从“知识”入手,而该从“此在”入手,此在不只涵盖传统理性,他是全人,是有情感、有时间、有历史的主体。从此哲学界封闭性的本体论研究不再囿限于人的理性。新的认识论肯定想像、潜意识、原型、挑战、希望、信仰、同情、抉择以及意志。(这也是非意识流小说兴起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前不久我看的一本《心理学和人类困境》书,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的数篇论文和演讲稿辑录而成。其中就谈到到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感,过去我们用理性极力回避它,而我们的心理学家在阐述中提出最好的治疗是直面焦虑,焦虑往往是人进步的动力。笛卡尔将情感和理性分开,越来越影响许多人的选择,逃避那些不确定的情感因素,如我们直觉意识等,而分化出合理的理性。实际上我们的理性理论,真实存在必将有感情渗入。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首篇提出,人类的很多成就往往带着某种沉醉的成分,这种沉醉成分就是激情和人的无意识等不确定情感。存在主义正是将曾经哲学封闭本体论的研究拓宽。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自由选择,人被丢在自由的真空中,打出生那天起人注定要受自由之苦,他要抛开一切传统习俗的束缚做出种种选择,因为只有自为的选择才能感受到存在,人在行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 篇一: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专题 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 院(部)名称:数学与统计学院 学生姓名:韩宏东 专业:应用数学 学号:1507122423 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 摘要 存在主义是一个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危机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的哲学流派,它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得德国,繁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战后的法国,萨特堪称存在主义之集大成者。“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 存在主义有力地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落后因素,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残余影响依然存在,它压制人性和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因而,现代西方存在主义思

潮传人中国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主义文化残余的影响,使人的尊严和价值问题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人的问题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当今社会,各种教育思潮相继涌现。存在主义作为现在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一种代表形式,与教育相结合,在教育领域中也形成了一种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潮,它以研究人为重点。由于存在主义提倡对人的个体性、主观性的重视,因而很难形成统一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观。然而,作为哲学重要内容的存在主义,对新的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字:存在主义批判萨特教育思想 基尔凯郭尔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对自己的生命心不在焉的人,直到他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觉醒来发觉自己已经死了,才知道他自己曾经存在过。这个故事今天讲来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我们时代的文明已经发展到这样一种地步,可以轻而易举地使它自己陷入克尔凯郭尔故事主人公的命运:我们可能明早醒来发觉自己死了,却从来不曾触及我们自己的存在之根。 存在主义者正是对这种现代处境的一种哲学上的反应。存在主义不应当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一时流行的风尚,也不只是一种战后时期的哲学情绪,而是直接存在于现代历史主流中的人类思想的一项主要运动,承担了西方思想中的一个根本变革:哲学的中心议题从启蒙主义式的无往不胜的理性转变为单个人或个体独有的经验,这单个人或个体情愿吧自己摆到他的文明的最重大的问题面前接受挑战。另一方面,存

存在主义论文完稿

天津工业大学 萨特存在主义之我观 姓名:陈妍 学院:艺术与服装 学号: 1430054015 专业:设计学 指导老师:白路 2014年12月10日

萨特存在主义之我观 摘要:存在主义是欧洲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思潮之一。对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存在主义反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思辨理性主义,强调研究个体的具体生活、体验及历史境遇。存在主义在其产生之初九捕捉到了时代的精神,强调哲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连性。当代社会极大发展,信息不断爆棚,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大众媒体妄图代替人们的独立思考,具有包容性、普遍性和调和性的观点在公众的视野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人试图寻找一种“两者皆是”的状态,来代替“非此即彼”的尖锐的态度。人们开始由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放弃自身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同时也放弃了思考自身独特性的思维。越来越多人更趋向于附和这个世界的大环境,更趋向于墨守成规。而不愿意承担责任,完成自己独特个性的存在。更多的人固步自封于克尔凯郭尔人生三阶段中的审美领域中(克尔凯郭尔人生三阶段理论:审美的、伦理的、宗教的)。因此,在当代社会中存在主义哲学,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和独特性,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来帮助我们确定恰当的人生态度和实践。正如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说过的一句话“成为自由的有机个体”,同时也呼应了尼采的话“成为你自己所是。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

ABSTRACT existentialism is one of Europe's most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thought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rends.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world. Modernexistentialism against Hagel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rationalism, stresses the study of individual specific life, experience and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Existentialism to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in the ninth its capture, closely linked to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philosophy and life.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information constantly bursting, greatly enriched people's material life, the mass media to think independently instead of people, inclusive,universality and conciliatory views in public view,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trying to find a "both" state, instead of "either / or" sharp attitude. People startfrom passive acceptance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give up its existence as an independent entity, and also give up the thinking of its own unique thinking. More and more people tend to go along with the world environment, tend to be morerigid. Not willing to take responsibility, to complete their own unique personalityexist. More and more people complacent aesthetic field in Kierkegaard's three stage of the (Kierkegaard's theory of the three stages: aesthetic, ethical andreligious). Therefore, the existential philosophy in contemporary society,increasingly highlight its importance and uniqueness, 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to help us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attitude and practice. As existentialismrepresentative Sutter said a word "become an organic individual freedom, as well as Nietzsche" become what you are. Keywords: existentialism; Sutter;

存在主义思想的论文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阐释 [摘要] 存在主义教育是一种典型的西方人本主义教育。它关注人的自由、选择、负责的精神状态,极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和创新性,主X“复归自己”。文章仅就对什么是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产生的背景、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教育的发展概况、存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的主要观点、存在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对存在主义教育的评价等七方面的阐释、希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存在主义; 教育哲学; 存在; 本质; 自由; 选择 一、什么是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教育 (一)什么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是当代西方世界流行很广的一种哲学流派。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它强调个人的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它是把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二)存在主义教育 存在主义教育是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被引申到教育领域而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潮。存在主义教育强调个人的主观性、个人选择,注重人的存在,注重现实人生、人性化、主体化、个性化的“人道主义”教育是其根本主X,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教育观。二、存在主义教育的产生背景 (一)存在主义教育产生的具体背景(如下图) (二)时代大背景 “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它们相互制约且并驾齐驱是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XX教育1999出版,第75页。

存在主义论文

浅析20世纪80年代存在主义在我国的流行 一、存在主义在我国流行的表现 1、“萨特热”。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青年中,特别是大学生中出现的对萨特作品,尤其是某些文学作品的热衷,·及对他的某些观点的赞扬。萨特的一些文学作品,如《肮脏的手》,《可尊敬的妓女》(改编电影名为《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在中国上演后,引起了许多青年的兴趣。1982年春上映萨特作品的剧场门前曾出现过抢购剧票的现象,一些译载萨特作品的杂志被争相抢购,萨特的某些作品被争相传阅,一时间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成为80年代头几年相当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的时髦。 2、人生价值大讨论。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署名“潘晓”的一封来信。来信提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是一种现实的人生价值。这一观点立即在广大青年中引起反响,并由此展开了一场人生价值观的大讨论。这场讨论,促使在反思中苦苦求索人生价值的中国知识青年,开始把思考的焦点对准了“自我”和“个性”的发展问题。有人把这封来信称之为“中国第一个存在主义宣言”。 3、存在主义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有较多的反映。由于现代存在主义的著名哲学家,都是名噪文坛的作家,他们其中有些人,例如萨特和加缪又都是诺贝尔文学奖金的获得者,所以,存在主义在我国的文艺界就获得了巨大的反响。我国的青年不仅从他们的作品中受到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影响,而且我国的一些青年作家也从他们的作品中受到了存在主义文学思想和创作方法的影响。如: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杨月月与萨特至研究》、电影《人生》等等。 二、存在主义在我国流行的原因 1、“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所造成的恶果。在“文革十年浩劫”中,面对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出的荒谬和颠倒的情况,使“人”的问题突出起来,民主和法制问题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道德问题也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与此同时,我国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也普遍经历了苦闷和彷徨的思想阶段,一部分人从思想上产生了信仰危机、信任危机、精神危机、价值危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冷淡和怀疑,对社会和集体失去了信任。认为马克思主义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共产主义是渺

浅析存在主义文学

浅析存在主义文学 北轩 摘要:存在主义文学作为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对当时和以后的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为代表,具体分析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渊源,基本特征,以及对当时和后世世界文学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文学 思想渊源基本特征影响 存在主义哲学是个复杂的体系,它的源流可追溯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等人。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其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转移到了法国,战后传入英美两国,对英美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存在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

史背景,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观念和心态的反映。与存在主义哲学相辅相成的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在 法国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四十年代特别是战后发展到顶峰,风靡了法国和欧洲,影响迅速扩展到全世界。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和西蒙娜·德·波伏娃,其中以萨特的成就和影响最大。 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主要以他的存在 主义哲学为根基,通过自我的创作文学实践,提出了存在主义文学的美学文艺学体系。他的文学创作包括小说和戏剧两个方面,其中喜剧的艺术成就尤其卓绝。 从思想渊源来说,存在主义文学都不是萨特首创,萨特不过是存在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它们的产生有自身历史文化机制。具体而言,两次世界大战给西方世界带来巨大的物质损失,同时也给西方社会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二战中,法国被德国占领后,法国资产阶级陷入消沉颓废、悲观绝 望之中。他们发现科学救世的希望成为泡影,

自已正处于一个非理性的时代,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传统的思想体系已经瓦解,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人们将何去何从?这正是存在主义亟待解决的问题。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但“上帝之死”却把人类推向了虚无主义。而萨特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他认为存在主义是解决“上帝之死”给世界带来后果的手段。萨特认为,既然上帝是不存在的,人就没有先于存在的本质,即 存在先于本质。所以,人最初是“虚无”的,只是后来由于有了意愿、想象并付诸行动,这些意愿、想象和行动便构成人的本质。因此,人的本质是人自己创造的,存在先于本质首先使人完全对自己负责,人可以选择和造就自己的本质。痛苦、孤独和绝望是存在主义的三大问题,而人的责任感是理解这三大问题的关键。责任感会带来痛苦,甚至责任本身就是痛苦。人的责任包括选择自己的本质、决定自己的存在,还包括对整个人类负责。而痛苦恰恰就是,当人承担这一责任时,发现自己无法从完全和深层的责任感中脱离出来[1]。萨特认为,上帝的不存在使人

存在主义思潮论文

存在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 存在主义的内涵和本质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核心思潮之一,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并在20世纪的50-60年代在西欧广泛地传播,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和萨特。存在主义,顾名思义就是探讨存在的问题。“存在”(existence)一词派生于两个拉丁词ex和stare。其基本含义是,人能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通过对人的个体价值的一种超越,通过爱、创造、友谊和工作使个体超然于自我之上。因此,存在主义是一种把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人的存在是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 存在主义不仅仅是一种非理性的主观唯心哲学,而且还是一种高度赞同发扬和弘扬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哲学。 第一,“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从这个术语来看,它是指人在那里,相对于本质,存在是居于优点地位的。对于存在主义来说,存在就是指人的存在。存在与本质是相对的,在存在主义看来存在就是指没任何属性的实体,而本质则是指一个事物它所具有的性质。海德格尔认为无论任何存在物在具有任何可能的内容及规定的属性前,必须先“存在”,否则就没有任何存在物,那也就没有世界了。第二,自由观。人的属性和本质是未经打造的。我们是人,这个是自由观点前提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自由。在雅斯贝尔斯看来,自由具有超验属性,是不能被概念化的。他认为任何想法和行动都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人的这种自由。在萨特看来,自由就是人存在的本质,没有什么规则和条框能来规定人们的行为和意识。他所谓的自由是自主的选择,不受外界干扰和控制。人的过去不能限制他的自由,人的未来也不能限制他的自由,甚至死也不能限制人的自由。萨特给自由下定义为“所谓自由,就是这样一种人的存在,它在分泌他自己的虚无时使自己过失失去作用。”存在主义者断言,人的意志是绝对的自由的,人在主观上也是绝对独立的,换而言之,人的意志跟社会的发展毫无关联。从这方面理解自由观,就像是理解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第三,自我异化感。从存在主义流行的时代背景来看,人们当时觉得周围一切除了自己,无依无靠,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异己的世界里,陷入一种荒谬的孤独的充满苦难的状态。人们在面对这样一个社会时,会不可遏止地产生迷茫、孤独和绝望的情绪,转而去构建一个主观的理念世界。然而,在面临现实社会和意识世界所产生的矛盾时,就是当他认识到这个异己社会本身悲惨的境遇并最终要以死亡结束的时候,焦虑便不可遏制地产生了。存在主义认为人存在就会有自我异化感,这也是许多负面情绪产生的根源。 第四,生命观。存在主义生命观主要落脚点是在“死亡”上面。海德格尔把死看成是一个现成存在的东西,具体的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死亡。他主张存在主义生命观是“向死而生”,在人存在的有限的一生中,死对每个个体的人而言是如影随形的,在一生这个时间范围内时时刻刻都威胁着人。既然说到一生就不得不提海德格尔对于时间的理解,他把时间这个概念置于主观和客观之间,而是比任何的主客体都要先存在的东西。“未来并不比过去迟,而过去并不比现在早。

存在主义期末论文

我所理解的存在主义 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感到很荒诞。很多年前我时常幻想,很多年后的今天我会在干什么呢?现在,也就是很多年后的今天,我坐在这里要写一篇不知可否称之为“论文”的文章,而缘何写的是关于哲学而非文学史学之类的什么其他学,缘何选择的的是存在主义而不是尼采的超人哲学,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柏格森的直觉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或者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我自己实在说不清并且此刻倍感茫然,这茫然非关事业,非关爱情,非关身边的所有,而是就我自身而言——我是什么。我选择“存在主义”哲学作为论题,这是我自己对自己的讽刺,因为我便是那种—— “找不到存在感的人”。 历史学家问: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很多哲学家也这样问。这经典三问看似简单却难住了世上的芸芸众生,任何要对这个问题做认真回答的人都无果而不了了知。真正能够顿悟的话,我想我也会像孔圣人所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而我更喜欢的另一个提问只有四个字,和这经典三问也算是殊途同归,那便是“我是什么?”。 要谈存在主义,首先从这个问题入手是最好不过的了,很遗憾当年萨特没有能够这样追问过自己,要是我能亲自在萨特面前,我最想问他的问题就是 “你是什么,萨特先生?”。 没有比这样一个问题是那么勘称完美而为“存在主义”量身定做

的了,就我自身个人的切身感悟中,我时常会有一种感觉。在某一特殊时刻,任何一年任何一天的任何地方的任何情景下,我竟会猛然会不知所措,突然脑海中一种闪电般的念想出现——我为什么会在这儿,穿着这样的衣服,说着这样的话,在这样一片天空下,有着这样的模样……。然后我看看自己,看看四周,用手拍拍自己,然后回忆我曾经的往事。往事赋予我的是“时间“的存在感,而看看四周和拍拍自己赋予我”空间“的存在感,就在这白驹过隙的一瞬间,我把我自己从一种时空的虚无中拉回来,这让我恐惧而又让我惊奇,而现在当我在键盘上敲击键盘思考这种感觉的时候,这种感觉竟然又顿生心中,悄然袭来。也许也正因为有这种感觉,所以在某个时期看到一本简介萨特的书时,看到萨特的生平思想和那本书《恶心》,便对这门哲学有了兴趣。 说了太多多于的废话,现在这篇文章算是失败的了,因为按照一篇文章或者姑且称之为“论文“吧,传统正规的是如中学作文或高校教授所作的论文那样运用说理、分析、辩证、推理、引经据典的方式进行阐释。叔本华说“别让自己的脑袋做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而我想的是,论述存在主义,再怎么写,也不过是那几个哲学家,那条发展的思想脉络,以及他和几位大哲学家的渊源,最多也就是围绕萨特多做点笔墨而已,但这实在也没有太多的意思。 而要论述存在主义的思想内涵并阐释其意义,我想也大可不必。“一千个存在主义者,便有一千种存在主义”。万变不离其宗,这个世界上谁又说真正懂得了存在主义呢?存在主义又怎么可能是可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