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飞天_谢生保

→ 68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
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
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
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 个洞窟中,
几乎窟窟画有飞天。据常书鸿先
生在《敦煌飞天》艺术画册序言
中说,“总计4500余身”,可以说
是全世界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
飞天最多的石窟。现就敦煌飞天
的名称由来和时代特点概述如
下。
敦煌飞天的名称由来
从起源和职能上说,飞天不
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
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古梵文
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
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音神。紧
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
为天乐神。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
是印度古神话与婆罗门教中的娱
乐神和歌舞神,他们一个善歌,
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
是恩爱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
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谢生保 谢 静
莫高窟第 285窟·西魏69 ←
神。唐代慧琳《音义》解释说:“真陀
罗,古作紧那罗,音乐天,有微妙音
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
女则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与乾
闼婆为妻也。”乾闼婆与紧那罗被佛
教列入天龙八部神后,随着佛教理
论、艺术审美以及艺术创作的发展需
要,由原来的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
逐渐演化为眉目清秀、体态优美的天
人飞仙了。
乾闼婆和紧那罗最初在佛教天
龙八部众神中的职能是有区别的。乾
闼婆—香音神的任务是在佛教净土
世界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
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云
霄;紧那罗—天乐神的任务是在佛
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
天人奏乐歌舞,居住在天宫,不能飞
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
能混为一体:乾闼婆亦演奏乐器,载
歌载舞;紧那罗亦冲出天宫,飞翔云
霄。乾闼婆和紧那罗男女不分,合为
一体,化为后世佛教艺术中的飞天。
西魏时,莫高窟已出现了持乐器歌舞
的乾闼婆。隋代以后,乾闼婆和紧那
罗混为一体,已无法分辨了。只是音
乐界、舞蹈界写文章时,为了把他们
和乐伎加以区别,把早期天宫奏乐的
紧那罗定名为天宫伎乐,把后来合为
一体、持乐歌舞的飞天定名为飞天伎
乐。
从艺术形象上说,敦煌飞天不是
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
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
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
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
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
中原飞天长期交流、融合为一的结
果,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它不长翅膀,
不生羽毛,没有头光,借助彩云

而不
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
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敦煌飞天可以
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之一,
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莫高窟第 327窟·北宋→ 70
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
敦煌壁画中的飞
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
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
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
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
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
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
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
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
繁荣、中西文化的频繁
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
飞天的形象、姿态和意
境、风格,都在不断地变
化,其演变史同整个敦
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
分为四个阶段。
1.兴起时期。从十
六国北凉到北魏(366~
535年),大约170余年。
此时期的敦煌飞天深受
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
大体上是西域式飞天。
但这一时期两个朝代的
飞天特点也略有不同。
莫高窟北凉时期的
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
角、窟顶藻井装饰、佛龛
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
人物的头上。其造型和
艺术特点是:头有圆光,
脸型椭圆,直鼻大眼,大
嘴大耳,耳饰环 ,头束
圆髻,或戴花蔓,或戴印
莫高窟第 275窟·北凉
莫高窟第 260窟·北魏71 ←
嘴小,五官匀称谐调。头有
圆光,或戴五珠宝冠,或束
圆髻。身体比例逐渐修长,
有的腿部相当于腰身的两
倍。飞翔姿态也多种多样
了,有的横游太空,有的振
臂腾飞,有的合手下飞,气
度豪迈大方,势如翔云飞
鹤。飞天起落处,朵朵香花
飘落,颇有“天花乱坠满虚
空”的诗意。如莫高窟北魏
第251、260窟的飞天。
2.创新时期。从西魏
到隋代(535~618年),大
约80余年。此时期的敦煌
飞天,处在佛教天人与道
教羽人、西域飞天与中原
飞天相交流、相融合、创新变化的阶
段,是中西合璧的飞天。 莫高窟西魏
时期的飞天,所画的位置大体上与北
度五珠宝冠,身材粗短,上体半裸,腰
缠长裙,肩披大巾。由于晕染技法变
色,成为白鼻梁、白眼珠,与西域龟
兹等石窟中的飞天,在造型、面容、姿
态、色彩、绘画技艺上都十分相似。由
于莫高窟初建时,敦煌地区的画师画
工尚不熟悉佛教题材和外来艺术,处
于模仿阶段,运笔豪放,着色大胆,显
得粗犷朴拙。如莫高窟北凉第275、
272窟中的飞天。
莫高窟北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范
围扩大了。不仅画在窟顶平棋、窟顶藻
井、故事画、佛龛上,还画在说法图、
佛龛内两侧。北魏的飞天形象大体上
还保留着西域式飞天的特点,但有一
些洞窟里的飞天形象,已发生了明显
的变化,逐步向中国化转变。飞天的脸
型已由丰圆变得修长

,眉清目秀,鼻丰
莫高窟第 251窟·北魏
莫高窟第 249窟·西魏→ 72
魏时期相同,只是西魏时期出现了两
种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种是西域
式飞天,一种是中原式飞天。
西域式飞天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
和绘画风格,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作
为香音神的乾闼婆抱起了各种乐器在
空中飞翔;作为天乐神的紧那罗亦飞
翔于天空。两位天神合为一体,成了
后来的敦煌飞天,亦叫散花飞天和伎
乐飞天。其代表作如第249窟西壁佛
龛内上方的四身伎乐飞天。
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元荣出任
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阳带来
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
种飞天。这种飞天是中国道教飞仙和
印度佛教飞天的融合:中国的道教飞
仙失去了羽翅,裸露上体,脖饰项链,
腰系长裙,肩披彩带;印度的佛教飞
天失去了头上的圆光和印度宝冠,束
起了发髻,戴上了道冠。人物形象完
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长,
面瘦颈长,额宽颐窄,直鼻秀眼,眉
细疏朗,嘴角上翘,微含笑意。其最
具代表性的是第285窟南壁上层的十
二身伎乐飞天和两身裸体飞天。
北周时期由于鲜卑族统治者崇信
佛教,且通好西域,因而莫高窟再度
出现了西域式飞天。这种新出的飞天
具有龟兹石窟飞天的风格,脸圆、体
壮、腿短,头有圆光,戴印度宝冠,上
体裸露,丰乳圆脐,腰系长裙,肩绕
巾带。最突出的是面部和躯体采用凹
凸晕染法,现因变色,出现了五白:白
眉棱、白眼眶、白鼻梁、白嘴唇、白
下巴。飞行姿态成敞口“U”字形,身
莫高窟第 249窟·西魏
莫高窟第 290窟·北周73 ←
莫高窟第 285窟·西魏→ 74
躯短壮,动态朴拙,几乎又回到了莫
高窟北凉时期飞天的绘画风格特点,
但形象却比北凉时期丰富得多,出现
了不少伎乐飞天。如第290窟和第428
窟中的飞天。
隋代是莫高窟绘画飞天最多的一
个时代,也是莫高窟飞天种类最多、
姿态最丰富的一个时代。隋代的飞天
除了画在北朝时期飞天的位置外,主
要画在窟顶藻井四周、窟内上层四周
和西壁佛龛内外两侧,多以群体出
现。隋代飞天的风格,可以总结为四
个多样性:一是风格特点多样性。既
有西域式飞天,也有中原式飞天,更
多的是中西合璧式的飞天。二是脸型
身材多样性。脸型有丰圆型,也有清
秀型;身材有健壮型,也有修长型。但
大多数身材修长,比例适度,腰肢柔
细,绰约多姿。三是衣冠服饰多样性。
有上身半裸的,也有着僧祗支的;有
穿无袖短裙的,也有穿宽袖长裙的;
有头戴宝冠的,也有头束发髻的,还
有秃发僧人式的飞天。四是飞

行姿态
多样性。有上飞的,也有下飞的;有
顺风横飞的,也有逆风横飞的;有单
飞的,也有群飞的。但飞行的姿态已
不呈“U”字形,身体比较自由舒展。
从总体上说,隋代飞天是处在交流、
莫高窟第 206 窟·隋75 ←
融合、探索、创新的时期,
总趋势是向着中国化的方
向发展,为唐代飞天完全
中国化奠定了基础。最具
有隋代风格的飞天,是第
206、427、404窟的飞天。
3.鼎盛时期。从初唐
到晚唐(618~907年),贯穿
整个唐代,大约300年。 唐
朝时,敦煌飞天进入成熟
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
完美的阶段。这时期的敦
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
飞天的风貌,是完全中国
化的飞天了。
唐代前期的飞天具有
奋发进取、豪迈有力、自由
奔放、奇姿异态、变化无穷
的飞动之美,这与唐王朝
前期开明的政治、强大的
国力、繁荣的经济、丰富的
文化、开放的国策、奋发进
取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最具有唐代前期风格特点
的飞天,是画在初唐第321
窟中的双飞天和盛唐第
320窟中的四飞天。
唐代后期的飞天,在
动势和姿态上已没有了前
期那种奋发进取的精神和
自由欢乐的情绪;在艺术
造型上人体已由丰满娇美
变为清瘦朴实;衣饰上已
由艳丽丰厚转为淡雅轻薄;
神态上已由激奋欢乐变为
莫高窟第 39窟·盛唐→ 76
平静忧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画
在中唐第158窟西壁大型《涅 经变》
图上方的几身飞天。
4. 衰落时期。从五代至元代,
(907~1368年),大约460余年。这一
时期的敦煌飞天继承唐代余绪,造型
动态上无所创新,逐渐走向公式化,
失去了原有的艺术生命。
五代和北宋时,河西归义军曹氏
政权管辖敦煌地区。这一时期的飞天
继承唐代余风,但无创新,不复生气,
完全失去了唐代飞天生气欢快的基
调。但曹氏政权崇信佛教,在莫高窟、
榆林窟新建和重修了大量洞窟,并且
莫高窟第 158窟·中唐
建有画院,聘用了一些当时著名的画
师、画匠,绘制了不少壁画。这些画
师画匠继承模仿唐代风格特点,在榆
林窟和莫高窟也留下了一些上乘的飞
天之作。其代表作品是榆林窟第16窟
和莫高窟327窟中的飞天。
西夏是党项族在大西北建立的一
个少数民族政权。莫高窟西夏时期的
飞天,一部分沿袭宋代的风格,一部
分具有西夏独特的风格。最大的特点
是把西夏党项族的人物风貌和民俗特
点融入了飞天的形象。脸型长圆,两
腮外鼓,深目尖鼻,身体健壮,身穿
皮衣,多饰珠环,世俗性很强。其中77 ←
具有代表性的是第97窟中的两身童
子飞天。
元代时蒙古族统治敦煌地区,在
莫高窟和榆

林窟营建重修的洞窟都很
少。元代流行密宗,分藏密和汉密。藏
传密宗艺术中无飞天,汉传密宗艺术
中现存的飞天也不多。其中具有代表
性的是画在第3窟南壁和北壁《千手
千眼观音经变》图上方两角的四身飞
天。这四身飞天形象、姿态、衣饰基
本相似,头梳锥髻、戴珠冠,脸型丰
圆,长眉秀眼,上体半裸,项饰璎珞,
臂饰宝钏。一手托莲花,一手执莲枝
负在肩上,乘黄色卷云从空而降,衣
裙巾带很短,身体沉重,飞动感不强,
已无佛教飞天的姿态风貌,倒像是四
身乘云飞行的道教仙童。
敦煌飞天,经历了千余年的岁
月,展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
风格,其永恒的艺术生命力至今仍
然吸引着人们。正如段文杰先生在
《飞天在人间》一文中所说:“她们并
未随着时代的过去而灭亡,她们仍
然活着,在新的歌舞中,壁画中,工
艺品(商标、广
告)中,到处都
有飞天的形象。
应该说她们已从
天国降落到人
间,将永远活在
人们心中,不断
地给人们以启迪
和美的享受。”
(作者单位:敦
煌研究院)
榆林窟第 16窟·五代
莫高窟第 3 窟·元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