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敦煌壁画中飞天的演变及时代特色

论敦煌壁画中飞天的演变及时代特色
论敦煌壁画中飞天的演变及时代特色

摘要

飞天不仅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在整个敦煌莫高窟的发展过程中,飞天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而飞天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朝代,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不光是由佛教艺术的发展所决定,它同时会取决于当时的文化背景,政治背景。

关键词

敦煌飞天文化时期发展

也许是因为我出身在酒泉,对于“飞天”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也许是因为飞天的故乡在酒泉,所以每当提及飞天在我心里自豪的感觉总是油然而生,在我学习绘画的过程中飞天也总是被恩师所提及。让我所折服的不仅是那些优美的线条,更多的是她那种神奇的文化以及曲折的命运。

在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而在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话人物称为“仙”,把能在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仙,道教中的飞仙多画在墓室壁画中,象征着墓室主人的灵魂能羽化升天。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67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传入中国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曾经把壁画中的飞天称为飞仙,或者是飞天、飞仙不分。后业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佛教的飞天、道教的飞仙虽然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称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

敦煌飞天是莫高窟的象征,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是不朽的艺术品。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每窟画有飞天,总计4500余身。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敦煌莫高窟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天最多的石窟。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

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这些飞天形象拥有千变万化的姿态,画在洞窟内较高的壁画上,如窟顶藻井图案的四角、藻井中心部分、藻井垂幔的四周、佛龛顶部、佛说法图上方、佛故事画上方和窟壁上部周边。飞天飘游在西方净土上空、穿行在楼阁门扇窗框间和佛说法的背光中,虽然它在敦煌莫高窟中不是主体但是它的文化内容以足以让我们所折服。

而我在这里要谈及的是存在

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形象,

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

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

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乾闼婆与紧那罗被佛教列入天龙八部神后,随着佛教理论和艺术审美以及艺术创作的发展需要,由原来的马头人峰的狰狞面目,逐渐演化为眉清目秀,体态俏丽,翩翩起舞,翱翔天空的天人飞仙了。乾闼婆和紧那罗最初在佛教天龙八部众神中的职能中有区别的。乾闼婆——乐神的任务是在佛教净土世界里散香气,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歌神的任务是在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奏乐歌舞,居住在天宫,不能飞翔于去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混为一体;乾闼婆亦演奏乐器,载歌载舞;紧那罗亦冲出天宫,飞翔云霄。乾闼婆和紧那罗男女不分,合为一体,化为后世的敦煌飞天。

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公元366--535

年),大约170余年,在此时期的敦煌飞

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大体上被

称为西域式飞天。而这时的风格特征是通

体没有羽毛,没有翅膀,他们立于云端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其造型和艺术特点是:头部有圆形光、脸型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饰环孬,头束圆髻,或戴或蔓,或戴印度五珠宝冠,身材粗短,上体半裸,腰缠长裙,肩披大巾,由于晕染技法变色,成为白鼻梁、白眼珠,与西域龟兹等石窟中的飞天,在造型、面容、姿态、色彩、绘画技艺上都十分相似,形象特点酷似印度人。这时期的飞天是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象。这一时期的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饰中,佛龛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的头上。由于这一时期是莫高窟的兴起时期,敦煌地区的画师画工尚不熟悉佛教题材和外来艺术,处于摹仿阶段,加之西北人的性格特点,所以在用笔上比较豪放,着色也很大胆,显得粗犷朴拙。

从西魏到隋代(公元535--618

年),大约80余年。此时期的敦煌飞

天,在画面中所画的位置大体上与北

魏时期相同。这种飞天是中国道教飞

仙和印度教飞天相融合的飞天:中国

的道教飞仙失去了羽翅,裸露上体,脖饰项链,腰系长裙,肩披彩带;印度的佛教失去了头上的圆光和印度宝冠,束

起了发髻,戴上了道冠。人物形象更贴近于中原的“秀骨清像”,身材修长,面部较瘦,颈部变长,额头变宽,面颊变窄,直鼻秀眼,眉细疏朗,嘴角上翘,微含笑意。此时期的飞天被称为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荣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种飞天。

从初唐到晚唐(公元618--970年),贯穿整个唐代,大约300年。敦煌飞

天进入鼎盛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

美的阶段。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已经少有

印度、西域飞天的形象体貌特征,这一

时期的敦煌飞天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

唐代是莫高窟大型经变画①最多的朝代,

窟内的四壁几乎都被大型经变画占领。

飞天亦主要画在大型经变画之中。在题

材上,一方面表现大型经变画中的佛陀

说法场面,散花、歌舞、礼赞作供养;另一方面表现大型经变一中佛国天界“西方净土”、“东方净土”等极乐世界的欢乐。飞天飞绕在佛陀的头顶,或飞翔在极乐世界的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艺术风格最能体现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唐代前期的飞天具有奋发进取、豪迈有力、自由奔放、奇姿异态。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这与唐王朝前期开明的政治,强大的国力,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开放的国奋发进取的时

代精神是一致的。唐代后期的飞天,在动势和姿态上已没有前期时那种右发进取①经变画,即经变,亦称变或变相,广言之,凡依据佛经绘制之画,皆可称为“变”。敦煌经变画则通常指将某一部甚至某几部有关佛经之主要内容组织成首尾完整、主次分明的大画。

的精神和自由欢乐的情绪了。有艺术造型上,衣饰已,由艳丽丰厚转为淡雅轻薄,人体已由丰满娇美变为清瘦朴实,神态已由激奋欢乐变为平静忧思。

从五代至元代,包括五代、宋代、西夏、元代四个朝代(公元907--1368年),大约460余年,这一时期的敦煌飞天继承唐代的精神特点,造形动态上没有什么

新的创造,逐步走向公式化。五代和北宋是河西地区归义军曹氏政权管辖敦煌地区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飞天继承唐代余风,但没有创新的作品,而且在人物的体态上以不如从前,人物精神面貌也不复生气,已经完全没有了唐代飞天激情欢快的基调。但曹氏政权崇信佛教,在莫高窟、榆林窟新建和重修了大量洞窟,并且建有画院,聘用了一些当时著名的画匠继承模仿唐代的佛像绘画风格特点,在榆林窟和莫高窟也留下了一些上乘的飞天之作。

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敦煌飞天是中国艺术家的天才创作,是一代一代艺术家积累前人经验,借助各方文化所创造的。它用人体在空中的飞翔,表现出古代人们向往自然、同时向往驾驭宇宙空间的思想,这表现出古代人们的一种浪漫主义情怀,它不仅在中国绘画历史上同时也在世界绘画历史上都是一个无法逾越的奇迹。

[参考文献]

《敦煌艺术美学》. 易存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中国神话史》. 袁珂.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中国佛教文化》. 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第五单元中华文化:《故宫》《青花》《陆羽与茶经》《敦煌壁画》《编钟》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中华文化:《故宫》《青花》《陆羽与茶经》《敦煌壁画》《编钟》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中华文化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五”组成,五篇课文中,《故宫》《青花》《陆羽与〈茶经〉》是精读课外,《敦煌壁画》《编钟》是略读课文。 这是一组认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课文,内容涉及建筑、瓷器、饮茶、壁画、乐器等方面的文化艺术遗产。《故宫》通过对东方最大的宫殿、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的介绍,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青花》记叙了两代青花瓷艺人创新青花瓷艺的故事。《陆羽与〈茶经〉》描写了茶叶祖师爷——陆羽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他对中国茶文化的卓越贡献。《敦煌壁画》介绍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编钟》介绍了现存出土最古老最完整的乐器——曾侯乙编钟。 语文百花园五中,编排了“温故知新” “口语交际” “习作”三个项目。“温故知新”有“修改病句”“拓展与交流”“阅读平台”三项内容。其中“拓展与交流”采用三人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认识和领悟,谈到了文章的叙述顺序:有游览的空间位置转换顺序,有事

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有所介绍事物的各个方面的顺 序……“阅读平台”选编了一篇介绍藏戏的文章让学生独立 阅读,感受优秀神秘的藏族文化。 “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说说祖国的名胜古迹、山水风景。“习作”要求介绍自己喜欢的风味食品。 本单元要求认识生字20个,会写14个。教学本单元应 注意下面两个问题:1、品读语言,享受文化大餐。2、拓展 读写,开阔文化视野。 20、故宫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作者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 思路行文,清晰有序地介绍了被誉为“人类的遗产,中国的 骄傲”的北京故宫,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歌颂 了中国古代劳动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简明 地讲了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第二部分(2——9自然段)详细地描述了故宫的建筑。按空间顺来介绍。第三部分(第 十自然段)极为简略地介绍了故宫的文物。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对故宫的历史价值做出了评价。课文编排了一幅插图, 是故宫太和殿正面的全景照片。 设计理念: 本课语言简洁生动,犹如一幅详细的工笔画,教材内容

23敦煌壁画教案1

23* 敦煌壁画 教材简析: 敦煌是我国著名历史古城。敦煌莫高窟保存至今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是中华文化的瑰 宝。这篇略读课文就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表现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创 造精神。 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作者按照“总起引入—具体分析—概括总结”的思路行文,可分 为四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敦煌壁画的地址。第二部分(2-5自然段)敦煌壁画的特点。这是全文的分述,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第二自然段)讲第一个特点:规 模宏大,风格各异。第二层意思(第3、4自然段)讲第二个特点: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点面结合地先介绍了壁画的种类,后介绍了壁画的内容。第三层意思(第5自然段)讲第三个特点:巧夺天工,技艺精湛。第二部分(第六自然段)敦煌壁画的画师。这是全文的分述二,有两层意思。先讲近代画家临摹壁画,传承敦煌艺术。再讲古代画师创造壁画,表现出令人 钦佩的精神和意志。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敦煌壁画的价值。课文编排了三幅插图。一副 是敦煌石窟的外观远景图(照片),另一副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局部),再一副是敦煌 壁画中的九色鹿故事图(局部)。 设计理念: 确立学生的自主地位,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动脑、动口,很 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 程中,适时地进行引导,履行主导的职责。整合拓展课程资源。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创造精神,从而达 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独立默读课文,认识敦煌壁画的特点和价值,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才能 和顽强意志。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语段以及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凹、璀、璨、孜、摹”,读读记记“翩翩起舞、历历在目、孜孜不倦” 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语段,认识敦煌壁画的特点和价值,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 教学难点: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指导教师:张群 姓名:梁晨 专业:美术教育 准考证号: 年月日

内容摘要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提及敦煌,人们就会自然想到神奇的飞天。飞天可以称作是天人,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的专用名词。它是一个善奏乐、能飞舞,满身异香美丽飘逸的形象。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可以说,飞天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构图色彩灵动美

目录 一、引言 (4)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4)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4)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4)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4)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4) (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色彩 (5) 四、敦煌壁画飞天艺术美的表现 (6) (一)灵动美 (6) (二)色彩美 (6) 五、结语 (7) 参考文献 (8)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一、引言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原始的飞天,其实是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 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史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等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都在不断的变化,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兴起时期-创新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在古代印度佛教中,飞天是“天龙八部”护法神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作为护法神,他们皆受佛的教化,其职责是保护众生,常出现在壁画的佛陀上方、本生故事画和藻井中,多呈现出飞行的姿态,后随时间迁移演变成了飞天的形象。“亁闼婆”因周身散发香气,所以有“寻香主”和“香音神”之称,他的职能是撒花奏乐。佛经《尸毗王舍身救鸽》记载:“诸神亁闼婆,歌颂作音乐,美音轻重声。”而关于其形象,说法众多,《百道焚书》中称其风采甚美;《梨俱吠陀》中描述其为卷发,持武器,说法各异。在壁画飞天的形象也受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各不相同。 “紧那罗”的形象和人的形象十分相像,但不同之处在于其头上长有一角。《一切经音义》记载:“真陀螺,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此次天女,多与亁闼婆为妻室也。”又说:“甄陀螺:甄,之人反,又作真陀螺,或作紧那罗。”因而“紧那罗”有“人非人”之称,而不管哪种形象,都能歌善舞。 段文杰先生在《飞天——亁闼婆与紧那罗》中认为,飞天是“佛教艺术中佛陀的八部侍从中之两类,即佛经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他们有特殊的只能的‘天人’而不是泛指六欲诸天和一切能飞的鬼神。”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广义的“飞天”是指护法、天龙八部等飞行的诸神。狭义的“飞天”专指“亁闼婆”和“紧那罗”等礼佛赞佛、歌舞散花的天神。谭树桐《敦煌飞天艺术初探》中提出:“不论是广义的飞天还是狭义的飞天,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最为丰富,正是因为其包括了诸天形象,才会是丰富多姿的。” 关于“飞天”,我认为它是一个多元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专属名词。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可以知道飞天不仅是“亁闼婆”和“紧那罗”,传入中国后还受到密教、道教等影响。因而对“飞天”的研究应涵盖众多飞行的护法天人和供养天人等。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装饰”一词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地区,开始之初代表的是对艺术的渲染,之后逐渐演变为“装饰艺术”、“装饰派艺术”等更丰富的内容。利用艺术的装饰可以对艺术进行升华,使得艺术作品能够更加的赏心悦目。通过敦煌莫高窟中多姿多彩的壁画艺术中看到形形色色不同肢体动作的各类飞天壁画,使人叹为观止。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家用曲折蜿蜒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幅美丽、舒展、飘逸、灵动的飞天形象,配合丰富的色彩和超高

《飞天凌空》教案

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与过程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能 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交流点拨】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 沿,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 作。 第三部分(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步骤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在文中第二部分,记者用诗画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 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字里行间,盈溢着动态 美,请同学们认真读二三四自然段,品味动词的精妙。 【交流点拨】1.第二段中“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 飞去”对吕伟起跳、飞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刻画,有力地突 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美。 学法指导三: 【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 等。 2.第三段中“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 第四段中“哧地插进碧波”对吕伟转体,入水的动作进行了 近镜头的特写,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高难、惊险、完美, 震撼人心。 步骤四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1.认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有什么效果? 【交流点拨】开头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对比烘托 的写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 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 的观众”这些动感的环境加以烘托,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 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 跳作了一个巧妙的铺垫。文中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相结合的写法。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入 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而对记者的赞 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 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出色 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2.课文除了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外,还善于运 用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交流点拨】运用的有比喻,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 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 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表现了吕伟空 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运用的有拟人。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 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 品味语言 精读课文

应用敦煌壁画中的故事画进行情感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c14909032.html, 应用敦煌壁画中的故事画进行情感教育 作者:杨姝丽 来源:《文理导航》2020年第07期 【摘要】敦煌壁画是中华文明古老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人类文化当中最为精髓的一部分。敦煌壁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的宗教相结合的产物。它对于整个世界的佛教文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记录我国历史中人民的精神面貌有很大的贡献。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当中,我们想要让学生更好的深入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就应该以如敦煌壁画这种典型的文化经典内容进行教育,在给予学生审美体验的同时,让学生能够获得情感上的升华。本文中笔者就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应用敦煌壁画中的故事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敦煌壁画;故事画;情感教育 引言 产生于千年前的敦煌壁画是莫高窟艺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的绘画内容,表现手法以及艺术指向,都有着极其特殊的特点。今天的考古学家可以通过敦煌壁画了解到当时年代人们的精神面貌,思想状况以及民族习惯等,而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当中利用敦煌壁画的内容,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触历史,感受中华文明蓬勃向前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可以用艺术之美来触动学生的情感,实现良好的情感教育。 一、敦煌壁画故事画的特点 (一)展现完整的历史事件 所谓故事绘画,是通过描绘一定的人物动作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展示一个共识的起源过程、结束以及所要表达的主题。一般来说,在敦煌壁画的故事绘画当中,除了有人物以外,还包括了风景动物以及一些工具等等,这些内容所要侧重表现的点也不同。想要真正的在故事绘画当中完成故事叙述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展示就要让绘画者通过对于肖像山水画,花鸟画等的功底融合来展现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虽然敦煌壁画当中的故事画从类别上来分是在表达一个故事内容,但是在具体的内容展现当中,却会展现十分丰富的背景,只有在细节上加以考量才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而这种历史事件也是我们今天在考古学历史学当中十分重视的内容。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如果能够让学生透过故事绘画当中的真实历史事件的展示,了解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那么,就能够进一步地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教育。 (二)体现人民的生活情感

《飞天凌空》教案

《“飞天”凌空》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法与学法 教法:1、启发法,以读引领,在读中感知。对于难懂之处,引导学生朗读或默读加深理解,让他们受到启发,实现顿悟。 2、对话法,对于有难度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加强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发动交流,在对话中实现突破。引领思考,促进理解. 学法:1、批注法,在阅读中圈点勾画,简要批注自己的探究成果,对语言、人物、情感、思想和主旨进行分析与探究,加深理解。2、合作法,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赏析语言、把握情感、理解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

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2、字词 优雅(yǎ)掠(lüè)过翘(qiáo)首屏(bǐng)息 一刹(chà)那慷慨(kǎi) 悄(qiǎo)然 翘首:抬起头来。 屏息:暂时抑止呼吸。 酷似:好像。 慷慨:大方,不吝惜。 轻盈:形容女子动作、姿态轻柔优美。 由衷:指衷心的,出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二、感知课文 1、阅读课文,了解内容 思考:新闻中那些内容表现了标题中的“飞天”一词?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新闻在课本上进行圈画。 (起跳如飞-----轻舒,上举,轻登,飞去,托住,衬着,翔舞 腾空如飞-----旋风般,如流星,从容不迫,前伸,绷直 入水如飞------展开,轻盈,笔直,拥抱,悄然不惊) 2、再读课文。

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

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 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佛传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的生平事迹。在佛教经典中,涉及释迦牟尼一生事迹的典籍数量很多。其中较系统、较集中地记载释迦传记的译述主要有东汉昙果、康孟祥、竺大力译《修行本起经》,三国吴支谦译《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马鸣撰,南朝宋释宝云译《佛本行经》,隋闍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等。在古印度的佛教遗存中,以佛传为题材的艺术品,如:山奇第一大塔浮雕、巴尔胡特的浮雕、犍陀罗出土的公元二、三世纪的雕刻等。其中或者画面不多、情节简单,或者内容虽多,但重点是修行成佛后的事迹,出家前的情节表现比较简略。在我国遗存的表现佛传的艺术品种类众多,以佛教石窟为主,造像碑也较多。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110窟,整窟壁画以佛传为主,表现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涅盘的主要事迹。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7、8、12、48、53窟均有佛传雕刻。此外南响堂山第2窟中心柱、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和莲花洞中,也有佛传雕刻。敦煌莫高窟现存各时期的佛传故事画计37幅,其中北凉1幅,北魏5幅,北周4幅,隋7幅,唐17幅,五代1幅,宋2幅,分布在27个洞窟之中。早期的佛传故事画多为片段画面,如

四相、八相或者仅画乘象入胎、夜半逾城两个代表性场面。北周时期才出现完整的、连环画式的佛传故事画。如290窟6条并列的佛传故事画,长达25米,主要内容有:乘象入胎、树下诞生、仙人占相、太子读书、太子比武、掷地定亲、太子迎亲、出城游观、夜半逾城、树下苦修等,共80多个画面,前后衔接,是我国现存早期最完整的传记性连环画。五代宋初曹氏画院时期,佛传故事画以屏风形式出现,描绘了130多个场面,并在原有故事情节的前后增加了降怨王立城、燃灯佛授记、初转法轮、灵鹫山说法、均分舍利等。这些新内容,使佛传故事的内容更为丰富,亦更加中国化了。 乘象入胎古代印度波罗奈国,疆域辽阔,兵强马壮。国王净饭王,年老无子。一日,国王的夫人摩耶在睡梦中梦见天空中有一人坐乘白象,周围大放光明,普照天下,并有天人散花奏乐,由空中飞下,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夫人从梦中惊醒,告之净饭王,国王不知此梦是否吉祥,便请相师占梦,相师说:“此梦预示圣神已来府降胎。太子以后,在家当为转轮圣王;出家学道当得作佛,度脱十方。”表示能仁(或护明)菩萨化乘白象,投入摩耶夫人胎中。乘象入胎是佛传故事中最流行的题材之一,在壁画中多有表现。画面一般为一菩萨乘白象而行。有的窟中又加画一汉式建筑,内有摩耶夫人右卧于床榻上。乘象入胎树下诞生时间匆匆而过,转眼摩耶夫人已怀胎

敦煌壁画艺术赏析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赏析 ——敦煌壁画浅析研究报告 摘要:敦煌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影响,包纳了巨大容量,创造了独特形象,从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敦煌壁画艺术蕴含“崇高与优雅、对称与和谐、阴柔与阳刚、悲壮与英勇、庄严与浪漫”的显著美学风格。这些陈果都与敦煌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有着莫大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赏析;敦煌壁画;佛教历史;建筑学 一、敦煌壁画艺术源流 这是个民族的遗产,多少实际留下来的积淀,社会逐渐蒸发的结果所形成的结晶。总之,这是一种特有的结构。 ——雨果 敦煌,古称三危,地处河西走廊的西北端,南有祁连山,北部有北塞山,往西连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加上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的边缘地带,是个地处高山和沙漠、戈壁环绕的小绿洲,以戈壁、沙漠和山地为主。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处。自汉代以来,敦煌一直是中原通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西域,以后便在附近设立了汗河西四郡之一的瓜州。随着河西走廊的逐渐稳定,敦煌成为了沟通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之一,史书称敦煌“华戎所交,一大都会”。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在这里交易中原的丝绸和瓷器,西域的珍宝,北方的驼、马与当地的粮食,包括中国、印度、波斯及阿拉伯在内的亚洲文明,与来自欧洲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在这里汇聚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西域文化。与此同时,自汉代中西交通畅通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递到敦煌,在这里深深扎了根,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 敦煌之所以形成以壁画为主的艺术圣地,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敦煌是一片富庶的绿洲,历史上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连浩瀚无垠的罗布泊,北靠嶙峋崎岖的北塞山,东靠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历史上的敦煌,有较大的绿洲,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肥沃、草木茂盛,是理想的农牧业区。汉唐两代,敦煌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武帝多次从内地移民到此,汉族逐步超过原来的少数民族,成为主体民族。他们屯田、兴修水利工程,把敦煌的社会生活从以游牧为主转变成为以农耕为主,使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第二,敦煌偏安的历史,使其拥有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在敦煌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敦煌的发展并不完全与中央王朝的盛衰治乱同步,有很多偏安发展的经历。东汉建立以后,经过200多年的经营,从中原迁来的大族在敦煌逐渐站稳了脚跟;同时,中原文化也在这个地区扎下了根,以儒家经典为主的许多汉文典籍开始在这里传播。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混战,敦煌有近20年没有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指导教师:张群 姓名:梁晨 专业:美术教育 准考证号: 年月日

内容摘要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提及敦煌,人们就会自然想到神奇的飞天。飞天可以称作是天人,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的专用名词。它是一个善奏乐、能飞舞,满身异香美丽飘逸的形象。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可以说,飞天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构图色彩灵动美

目录 一、引言 (4)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4)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4)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4)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4)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4) (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色彩 (5) 四、敦煌壁画飞天艺术美的表现 (6) (一)灵动美 (6) (二)色彩美 (6) 五、结语 (7) 参考文献 (8)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一、引言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原始的飞天,其实是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 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史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等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都在不断的变化,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兴起时期-创新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在古代印度佛教中,飞天是“天龙八部”护法神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作为护法神,他们皆受佛的教化,其职责是保护众生,常出现在壁画的佛陀上方、本生故事画和藻井中,多呈现出飞行的姿态,后随时间迁移演变成了飞天的形象。“亁闼婆”因周身散发香气,所以有“寻香主”和“香音神”之称,他的职能是撒花奏乐。佛经《尸毗王舍身救鸽》记载:“诸神亁闼婆,歌颂作音乐,美音轻重声。”而关于其形象,说法众多,《百道焚书》中称其风采甚美;《梨俱吠陀》中描述其为卷发,持武器,说法各异。在壁画飞天的形象也受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各不相同。 “紧那罗”的形象和人的形象十分相像,但不同之处在于其头上长有一角。《一切经音义》记载:“真陀螺,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此次天女,多与亁闼婆为妻室也。”又说:“甄陀螺:甄,之人反,又作真陀螺,或作紧那罗。”因而“紧那罗”有“人非人”之称,而不管哪种形象,都能歌善舞。 段文杰先生在《飞天——亁闼婆与紧那罗》中认为,飞天是“佛教艺术中佛陀的八部侍从中之两类,即佛经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他们有特殊的只能的‘天人’而不是泛指六欲诸天和一切能飞的鬼神。”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广义的“飞天”是指护法、天龙八部等飞行的诸神。狭义的“飞天”专指“亁闼婆”和“紧那罗”等礼佛赞佛、歌舞散花的天神。谭树桐《敦煌飞天艺术初探》中提出:“不论是广义的飞天还是狭义的飞天,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最为丰富,正是因为其包括了诸天形象,才会是丰富多姿的。” 关于“飞天”,我认为它是一个多元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专属名词。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可以知道飞天不仅是“亁闼婆”和“紧那罗”,传入中国后还受到密教、道教等影响。因而对“飞天”的研究应涵盖众多飞行的护法天人和供养天人等。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装饰”一词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地区,开始之初代表的是对艺术的渲染,之后逐渐演变为“装饰艺术”、“装饰派艺术”等更丰富的内容。利用艺术的装饰可以对艺

《飞天凌空》教学设计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设计者卢建红学校孟庄镇初级中学 授课班级八三学生人数 45 课题《“飞天”凌空》 课型略读授课日期 一、课标描述(摘要)及其解读 课标描述: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阅读消息、新闻特写、通讯不同题材的新闻作品,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自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好习惯,关注社会会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自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好习惯,关注社会会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发展,注意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新闻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无论是文体特点还是结构学生都比较陌生,所以要慢慢的引导。 四、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2.能够区分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 3.感受我国跳水运动员的风采,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评价方案设计 1.针对目标一,采用有讲故事进行测评; 2.针对目标二,采用采用课堂练笔进行测评; 3、针对目标三,采用启发式进行测评;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2.能够区分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 3.感受我国跳水运动员的风采,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领域,美国有篮球梦之队,中国有跳水梦之队,中国姑娘吕伟从10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飞天”凌空》,感受中国姑娘那“飞天”之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内容,体会写法 提问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吕伟跳水动作全过程,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 提问2: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明确: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 提问3:课文标题是《“飞天”凌空》,能不能只写吕伟跳水这一部分内容,把其他内容删去? 明确:不能。跳水前的场景描写,特别是对白云和飞鸟的描写,是用白云和飞鸟的动来衬托吕伟的静。跳水后观众的反应以及裁判的评分等,是侧面表现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把握情感 提问4:默读并批注,体会吕伟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明确:可从选词、修辞手法、写法等角度进行品析感受。 示例:①“轻舒”“举起”“一蹬”“飞去”四个动词,把吕伟起跳的轻巧灵动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②“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比作凌空翔舞的“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吕伟形体优美、动作轻盈,宛如天仙凌虚蹈空。 ③“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这里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梦初醒”写出了观众被吕伟优美的跳水动作所陶醉,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观众被吕伟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欢呼表达由衷的赞赏。这样的手法,把气氛推向高潮,让读者有一种酣畅

敦煌壁画 教案教学设计

敦煌壁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敦煌莫高库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在词语中正确认识读多音字“佛”;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3、能照样子用“不仅……还……”造句;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能按照课文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4、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按照课文内容回答有关问题;能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美术|品德|信息技术|科学|综合实践 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经过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莫高窟的历史。(一)揭示课题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敦煌莫高窟。今天我们就要走近它,了解它。 (二)了解自学情况。 1、标自然段、圈生字、划新词。

2、说说每个自然段的大概意思。 (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 宝库。第二自然段,简要地描述了莫高窟千佛洞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第三、四、五自然段,有面、有点地具体描写了敦煌壁画的艳丽多姿和栩栩如生。全文结构是:总写――分述。) 3、学习生字、新词。 A、容易错的字:尊――遵奏――揍、凑 B、多音字:佛(佛像)、(仿佛) C、词语:亭台楼阁――亭子、平台、楼房、高阁(四周开窗可凭高远眺望的楼),泛指风景区或庭园里的各种建筑物。舒展――伸展。 (三)作业指导 1、抄写生字; 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深入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各段的主要内容。(一)第一自然段。总写“莫高窟”。 重点词语:世界闻名。艺术宝库。 具体写法:用数字说明。 (二)第二自然段。简要地介绍莫高窟的佛像。 抓“最大的佛像”“最小的佛像”印证第一句“每一尊佛像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飞天凌空教案

3 “飞天”凌空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重点) 3.细读课文,揣摩新闻特写的一些常用写法。 4.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导入新课 跳水皇后郭晶晶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可在1982年的新德里亚运会上夺得跳水比赛金牌的女运动员是谁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去一睹她的芳容。 飞天:指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 凌空:高升到天上或耸立在空中 飞天凌空:这一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运动员吕伟高台跳水比作飞天凌空,形容吕伟跳水如仙女般优美绝伦,表达了作者对其动作的感叹和赞美。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优雅(yǎ )掠过(lüè )翘首(qiáo )屏息(bǐng )一刹那(chà ) 慷慨(kǎi )哧地(chī )悄然(qiǎo) 2、记住重点词语 翘首:抬起头来。 屏息:暂时抑制呼吸。 酷似:好像。 慷慨:大方、不吝惜。 轻盈:形容动作、姿态轻柔优美。 由衷:指衷心、发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好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要震聋了。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二、课前资料介绍 1、背景介绍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30年后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的一样,现场感十足,这篇特写被评为当年好新闻“一等奖”。 在1982年的新德里亚运会上,中国首次在金牌总数上超过历届第一的日本队,其中夺得10米高台跳水比赛金牌的女运动员是谁今天我们就通过一篇特写去一睹她为国争光的英姿。 2、什么是新闻特写 (1)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2)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 (3)属于一种新闻体裁。 三、读课文,思考: 1、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浅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浅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内容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敦煌飞天在各个朝代飞天的艺术特征,并分析各个时期形成特点的原因。 关键词:敦煌飞天乾闼婆紧那罗壁画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古代为贯通中西的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随着岁月流逝,敦煌成了许多重要历史遗迹与文物的承载体。莫高窟位于敦煌城的东南,为佛教的中心圣地,洞窟南北通连,上下重叠,层层如蜂房,与西千佛洞、安西东万佛峡,合称敦煌石窟,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佛教艺术宝库。洞窟始建于公元366年,经历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不停的营建,反映了一千年间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各种活动与艺术风格特点,以及佛教美学思想与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交融、传承、演变。至今为止,莫高窟保存洞窟735个,其中包括45000平方米壁画和两千多身彩塑。每个洞窟,都有着独特的时代艺术特色,牵涉到宗教、历史、科技、艺术等多方面学科的知识。其中,飞天作品亦居全国之冠,仅莫高窟的492个洞窟,就有270多个窟绘有飞天。 一、关于“飞天”的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开展了敦煌石窟分类研究,目的是为了把石窟艺术所反映的敦煌文化全面地公诸世人,以促进敦煌学的深入发展。在初步拟定的22个专题中,“敦煌飞天”入列专题研究之一①,这也推动了敦煌飞天研究的发展,迄今为止有关此方面的论著的出版、发表已有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再加上敦煌学发展己有近百年历史,出版物研究成果丰富,也为敦煌飞天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敦煌飞天》②中常书鸿、李承仙的文章《敦煌飞天》是研究敦煌飞天较早的作品,把飞天定义为印度佛教众神之一键达婆,说出了飞天的狭义概念,此文章还简要概括了敦煌飞天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之后,国内学者纷纷针对飞天这一形象展开了研究,内容涉及飞天艺术形象、飞天艺术审美、飞天艺术研究等方面。段文杰在《飞天—乾阔婆与紧那罗—再谈敦煌飞天》③,一文,对各个时期飞天的特点做了概况。《中国飞天艺术》④一书,从飞天艺术溯源谈起,还包括飞天艺术形象、飞天艺术审美、飞天艺术研究等内容,全书文字 ①段文杰:《开发敦煌石窟文化的丰富宝藏》,《敦煌研究》,1990.1。 ②中国旅游出版社著:《敦煌飞天》,中国旅游出版社,1980。 ③段文杰:《飞天—乾阔婆与紧那罗—再谈敦煌飞天》,《敦煌研究》,1987.1 。 ④郑汝中、台建群著:《中国飞天艺术》,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飞天”凌空》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飞天”凌空》课文原文 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在卡多拉游泳场的8000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 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那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郭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一秒七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开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又展开身体,笔直地象轻盈的箭,“味”地插入碧波之中,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妙!妙极了广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澎湃的激情。 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五一三六,从裁判手里得到了九点五分。 这位年方16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她的娇小苗条的女伴,门岁的'周继红,以接近的分数赢得了银牌。 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两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篇二】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飞天”凌空》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 2.把握新闻特写语言文学性与客观性有机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敦煌壁画赏析精美绝伦

敦煌壁画赏析(精美绝伦)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类: 一、佛像画。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 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 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 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 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 二、经变画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者叫“变相“,即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者叫“变文“。 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西魏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画阿修罗与摩尼珠,南北两面画东王公、西王母驾龙车、凤车出行。车上重盖高悬,车后旌旗飘扬,前有持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 四、供养人画像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称之为供养人画像。 五、装饰图案画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画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装饰,也有桌围、冠服和器物装饰等。装饰花纹随时代而异,千变万化,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图案画主要有藻井图案、椽间图案、边饰图案等。 六、故事画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于是,在洞窟内绘制了大量的故事画,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画内容丰富,情节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诱人的魅力。 1.佛传故事主要宣扬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其中许多是古印度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佛教徒经过若干世纪的加工修饰,附会在释迦身上。一般画“乘象人胎”、“夜半逾城”的场面较多。第290窟(北周)的佛传故事作横卷式六条并列,用顺序式结构绘制,共87个画面,描绘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出家之间的全部情节。这样的长篇巨制连环画,在我国佛教故事画中是罕见的。 2.本生故事画是指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生动故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画中广泛流行的题材,如“萨捶那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救鸽”、“九色鹿舍己救人”、“须阁提割肉奉亲”等。虽然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着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的本色。

敦煌壁画分类

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在石窟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艺术技巧最精湛,内容最丰富,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交通、社会生活、民族关系、宗教史、艺术史、中外友好往来、文化交流史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是非常宝贵的古典艺术遗产。 敦煌壁画究竟有多少呢?以莫高窟为主体的石窟群577个洞窟中,现存色彩艳丽的壁画45000多平方米。被誉为当今最大的美术博物馆。这么多的壁画都画了些什么内容呢?据敦煌学专家多年考证研究,内容已基本弄清,可分为: 一、尊像画指佛教崇拜的佛陀、菩萨、护佛神等供奉的各种神灵形象。 二、经变画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 三、神话题材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神话题材。指北魏晚期出现的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蜗、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风雨雷电等道家神仙思想的内容题材。 四、供养人画像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 五、装饰图案画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画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装饰,也有桌围、冠服和器物装饰等。装饰花纹随时代而异,千变万化,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 六、故事画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于是,在洞窟内绘制了大量的故事画,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画内容丰富,情节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诱人的魅力。 1.佛传故事主要宣扬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其中许多是古印度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佛教徒经过若干世纪的加工修饰,附会在释迦身上。 2本生故事画是指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生动故事。 3.因缘故事画这是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和释迦牟尼度化众生的故事。 4佛教史迹故事画是指根据史籍记载画成的故事,包括佛教圣迹、感应故事、高僧事迹、瑞像图、戒律画等。包含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资料。 5比喻故事画这是释迦牟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给佛门弟子、善男信女讲解佛教教义所列举的故事。 六、山水画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遍布石窟,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大多与经变画、故事画融为一体,起陪衬作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水,参照现实景物加上高超的想象力,描绘出“极乐世界”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美丽自然风光;有的是以山水为主体的独立画幅。 壁画内容除以上六类外,还有建筑画、器物画、花鸟画、动物画等。 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弥足珍贵,在结构布局、人物造型、线描勾勒、赋彩设色等方面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中西艺术交流融汇的历史面貌。

幼儿园大班艺术欣赏《敦煌飞天》

大班艺术欣赏《敦煌飞天》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敦煌壁画的由来,懂得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2、欣赏飞天的软盈、飘逸的身姿,迎风飘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所呈现出的动感美。 3、尝试用肢体表现出飞天的柔美姿势。 活动准备: 影片《飞天》,音乐,以及若干飘带。 活动过程: 一、播放影片,导入主题 1.这是哪里?(从06:37开始播放) 2.教师小结:这个地方叫敦煌,是我国甘肃省的一个地方。 3.沙漠里有一座古时候的宫殿,里面非常的黑,我们一起点着火把进去看看里面有什么。(01:05) 二、重点欣赏一幅飞天图 1.刚才我们从宫殿的墙壁上看见了什么?(有图案) 教师小结:我们看到的是壁画,是一千多年前古时候人们雕刻在石壁上的。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宝藏。 2.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一幅。(打开大图05:20) 3.她在干什么?(飞)从哪里看出来她在飞?(引导幼儿观

察衣裙和彩带所呈现出的动感美)她飞的姿势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幼儿感知飞天肢体的柔美)。 4.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她飞的姿势。 5.她身上穿的衣服是用什么料子做的?从哪里看出来?(引 导幼儿感知古人的高超技艺) 6.教师小结:这幅画的的名字叫“飞天”,是在敦煌壁画中的 一种,所以也叫做敦煌飞天。 7.你觉的她在想什么?为什么要飞起来? 8.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飞? 三、欣赏敦煌壁画的影片 1.让我们一起再去看看宫殿里其他的飞天图。 2.看了那么多的飞天图,发现都用了哪些颜色?(什么颜色 都有) 3.那这么多的颜色放在一起给我们什么感觉? 4.你在影片中还看见了什么?(很多人在唱歌跳舞) 5.你觉得他们为什么要唱歌跳舞呢? 6.教师小结 古时候人们的生活不好,于是他们希望有一个神仙,他整天唱歌跳舞,十分快乐,也会把这种快乐带给人们。人们很希望自己的愿望能实现,于是把这种画刻在石壁上,来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这些神仙在佛教里就叫飞天,飞天的意思就是神仙在天上歌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