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揭示了人类是如何被社会影响和塑造的。对于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学生来说,复习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1.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人们如何获取、处理和运用关于自己和他人的信息。在复习社会认知方面,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人类的知觉和注意力机制。了解人类是如何感知和选择注意社会信息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某些信息更加敏感,而对其他信息忽视。

- 社会信息的加工和存储。了解人类是如何对社会信息进行加工和存储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对某些社会事件的记忆更加深刻,而对其他事件的记忆较为模糊。

- 判断和决策。了解人们在社会情境中做出判断和决策的心理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偏向于某些决策,而忽视其他决策。

2.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研究人们在社会中是如何相互影响和被影响的。在复习社会影响方面,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顺从和服从。了解人们在社会压力下如何顺从和服从他人的权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在某些情境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顺从他人的意见。- 社会规范和群体行为。了解人们在社会规范和群体行为中如何调整自己的行

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在群体中表现出与个体行为不同的行为方式。

- 社会认同和归属感。了解人们如何建立社会认同和归属感,可以帮助我们理

解为什么人们会对某些社会群体产生认同感,并愿意为这些群体做出牺牲。

3. 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是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

心理过程。在复习社会互动方面,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人际吸引和爱情。了解人们是如何产生和维持人际吸引和爱情关系的,可以

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某些人产生好感,而对其他人没有兴趣。

- 人际冲突和合作。了解人们在人际冲突和合作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可以帮

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在某些情境下产生冲突,而在其他情境下选择合作。

- 群体动力和领导力。了解群体内部的动力和领导力如何影响群体的行为和决策,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群体能够有效地合作和取得成功,而其他群

体则无法做到。

通过对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社会互动等方面的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

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同时,我们也可以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希望以上的复习资料能够

帮助大家在社会心理学的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 研究的科学。人,既指个体也包括群体。 社会心理和社会犯罪行为则所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队源自于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建议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锥果和表征反应。 变量:指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效度:是指所 测结果符合该测量的目的的程度,或说在测量被测对象时所具有的真确度。 信度:指一个测量所测出分数的稳定性或可靠性,亦即为测出的分数的可重复性。 研究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望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表现,从而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被试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希望可以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 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整体表现,从而并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操作性定义***实验室实验法***二、简述题: 1、详述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和有关关系a两个变量间的两种关系 b相关关系只是指两个变量的值一同变化;当数值一同增加或一同减少时,其为正相关;当一个数值增加而另一个数值减少时,其为负相关。c因果关系则指一个变量是另一 个变量变化的原因。 d有时有关关系中存有着因果关系,但有关关系并不必然就存有因果关系。2、详述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差异 a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反映所要测量的心理差异的程度,减少或消除人为性或无关干 扰的程度。 b外在效度指研究结果的归纳程度。归纳程度低,则外在效度低。c一般来讲,实验 室研究内在效度低,外在效度高;现场实验则恰好相反。3、比较实验室实验法与现场实 验法的好坏㈠实验室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能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很高程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优点:一就是实验者可以最小程度地掌控毫无关系变量的影响;二就是随机精心安排 被试消解被试间差异的影响,从而暴露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 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一、单选题: 1: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Sears认为这种偏差只发生在评定人时,他也称之为人的正性偏差(Positivity bias)。P27 2:晕轮效应:人们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较统一的认识。P26 3:个人知觉线索:情绪:常常根据他人的情绪来推断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所以情绪是了解他人的最主要的线索。情绪:愤怒、快乐、惊讶、恐惧、厌恶、悲伤。非言语线索:包括非语言的视觉线索和超语言学线索,前者指人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及外观行为。 超言语线索:指谈话内容之外的所有的信号,如频率、振幅、速度、音质,停顿等等。人们在说谎的时候,超言语的线索往往会使他的企图泄露出来。P30 4:自我觉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形象、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的知觉。一)自我图式:一个人对自己的特殊信念。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个体知觉的自我概念:理想自我、应该自我、现实自我。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1)他人的行为反馈;(2)反射性评价(库利“镜中我”);(3)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贝姆);(4)社会比较(伍德)社会比较的动机不同社会比较的策略、方式也不同)。可能自我:将来可能或应该变成怎样的人。能预想多个自我的人比只有一个自我的人能更好地面对挫折二)、自我觉知:个体把自己当做注意对象的心理状态:内在自我和公众自我 前者是指个体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而后者则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在意。P35 5:自尊的种类:个人取向自尊、关系取向自尊、家族或团体取向自尊以及他人取向自尊。P37 6:自我提升:自我提升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作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自我确认是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P37 7:自我表演: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作的显露。P38 8:自我障碍:自我障碍策略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P39 9:归因:所谓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P49 10:态度组成:认知成分: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行为倾向成分:它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P87 11:态度:G.Allport: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 Krech: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Freedman: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P94 12:图式: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s) 自我图式(Self-schema): 团体图式:(Stereotype)。 角色图式(Role schema): 事件图式:也叫剧本(Script): 12:攻击行为的方式:一是直接的攻击行为:包括口头或象征性攻击(82% 49%)、予以拒绝或收回某些利益(59% 41%)、身体攻击(40% 10%)。 二是间接的攻击行为:向第三者说或诅咒(42% 34%);伤害对冒犯者有重要意义的东西(25% 9%)。 三是替代性攻击:攻击无生命物体(32% 28%);攻击另一个人(24% 25%)。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1、两种研究传统:心理学性质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性质的社会心理学。前者以个人心理为主线,研究个人的内在经验及行为的心理文脉和思路;后者以社会要因或人与人相互作用为主线,研究作为社会过程或群体心理基础的社会学文脉和思路。 2、两种研究倾向:一是从行为理论向认知理论的变化;二是理论的微观化倾向。 3、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发表的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4、1908年前后,在社会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都出现了心理学分析,这使心理学与社会学在实践上走到了一起,揭示出社会心理学的原始形态出自对群体生活的深层解剖。 5、霍桑效应: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照明强度增加,工人的生产效率提高,但当照明强度减弱时,工人的生产效率不但为降低反而有所增加,照明条件变差但生产效率提高了是因为工人们知道自己参加市实验而塔高了生产积极性,这就是霍桑效应)。 6、社会心理现象属于心理现象,也属于社会现象,心理现象有多方面的表现,人的心理犹豫认得存在状态现实载体的不同而区分为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因生存状态的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群体类型,因地域文化、信仰与习俗、语言与象征的不同,使民族群体具有裙带性和纽带特性。个体心理是群体心理的基础,群体心理寓于个体心理之中。社会心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表现出层级性,有不同的层面。他与民族心理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的横断面上,民族心理更多表现在纵向方面,带有社会记忆性质。二者是分不开的。社会心理更能显露出人的群体性、社会性的心理本源。但是。群体的单位是个体,个体心理及表达能力的成熟时群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越来越不容忽视。 7、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三因素:相貌,正面的交往,相似性与互补性。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者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 8、侵犯行为的原因:对侵犯行为的反击、工具性侵犯行为、本能性侵犯行为、挫折引起的情绪性侵犯行为、模仿引起的侵犯行为。 9、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与利他行为有密切关系的两个概念: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 10、亲社会行为:指任何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 11、社会知觉: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即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影响着主体的心理活动,调节主体的社会行为。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远点,任何社会知觉都有自我知觉的参与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 认知是与社会知觉相互联系的概念,两者都是研究个体及群体如何感知与理解自己、他人及日常生活事件等的。 12、自我认同研究的几个理论视角:心理动力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基模理论。 13、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印象。它是由正负性特征构成的。 14、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个人的亲身经验,社会学习。 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1)一个人的类别特征越明显,与此类别相联系的刻板印象越易浮现在别人脑海中。(2)对待匿名的、可交换的群体成员易用刻板印象知觉他们,从而忽略了个人特征。(3)当时间紧迫,需快速对他人作出判断时,易使用刻板印象。(4)当所获的信息很复杂,不易分析加工时,也易使用刻板印象。(5)当人们处于极端的情绪状态,如勃然大怒时。(6)当人们意识到对个体的判断不太重要,人们也许不会进一步收集有关个体的信息,而是只用有关群体的刻板印象来认识个体。 15、社会认同:指的是个人通过自己或在某社群的成员资格把自己(或他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并将该社群内典型成员的特征冠于自己(他人)身上,让自己(或他人)的特性等同于社群内典型成员的特性。狭义的社会认同是指“个人的行为思想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待趋于一致”,表现为三个层面:价值认同,工作或职业认同,角色认同。 16、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归因理论:(1)海德的归因理论。海德重视对人知觉的研究,认为对人知觉的研究实质就是考察一般人处理有关他人和自己的信息的方式;(2)维纳的归因理论。维纳认为,内因——外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揭示了人类是如何被社会影响和塑造的。对于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学生来说,复习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1.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人们如何获取、处理和运用关于自己和他人的信息。在复习社会认知方面,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人类的知觉和注意力机制。了解人类是如何感知和选择注意社会信息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某些信息更加敏感,而对其他信息忽视。 - 社会信息的加工和存储。了解人类是如何对社会信息进行加工和存储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对某些社会事件的记忆更加深刻,而对其他事件的记忆较为模糊。 - 判断和决策。了解人们在社会情境中做出判断和决策的心理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偏向于某些决策,而忽视其他决策。 2.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研究人们在社会中是如何相互影响和被影响的。在复习社会影响方面,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顺从和服从。了解人们在社会压力下如何顺从和服从他人的权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在某些情境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顺从他人的意见。- 社会规范和群体行为。了解人们在社会规范和群体行为中如何调整自己的行

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在群体中表现出与个体行为不同的行为方式。 - 社会认同和归属感。了解人们如何建立社会认同和归属感,可以帮助我们理 解为什么人们会对某些社会群体产生认同感,并愿意为这些群体做出牺牲。 3. 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是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 心理过程。在复习社会互动方面,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人际吸引和爱情。了解人们是如何产生和维持人际吸引和爱情关系的,可以 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某些人产生好感,而对其他人没有兴趣。 - 人际冲突和合作。了解人们在人际冲突和合作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可以帮 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在某些情境下产生冲突,而在其他情境下选择合作。 - 群体动力和领导力。了解群体内部的动力和领导力如何影响群体的行为和决策,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群体能够有效地合作和取得成功,而其他群 体则无法做到。 通过对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社会互动等方面的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 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同时,我们也可以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希望以上的复习资料能够 帮助大家在社会心理学的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1)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2)F.H.奥尔波特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心理学家,是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开先河者。在他的《社会心理学》中直接批判“群体心”,并称其为“群体谬误”,认为除了个人心理,不存在群体心理。 (3)二战后,社会心理学理论倾向上出现了两个突出变化:一是从行为理论向认知理论的变化;二是理论的微观化倾向。 (4)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研究社会的诸多因素对人的行为与心理的影响。 (5)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2.无关变量不易控制;3.期待效应; 4.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了解) (6)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1.研究问题的确定;2.查阅参考文献;3.研究设计;4.资料或数据结果的分析讨论;5.做出研究的结论;6.撰写研究报告;7.研究的效度。 (7)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费孝通根据中国农村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8)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情感上的“亲疏”(对等性)与地位上的“尊卑”(互补性)。 (9)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相貌、正面的交往、相似性与互补性。 (10)相似导致吸引的原因: 1.人们愿意与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相似使人们更加容易相互理解,有共同语言。 2.相似的人可以为我们的信仰和态度提供支持。 3.人们以为与自己相似的人会喜欢自己。 (11)阿特曼等人提出了社会渗透理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交往的对象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往往会选择性地注意某些人,对注意到的对象进行初步的沟通。这个阶段人们只有很表层的自我表露。(谈职业、工作、新闻)2.情感探索阶段。在定向阶段双方有好感就会产生继续交往的兴趣,那么就可能有进一步的自我表露。这时双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不会涉及私密性的领域。双方的交往还收到角色规范、社会礼仪等制约,比较正式。(谈工作、学习的体验和感受) 3.情感交流阶段。在情感探索阶段双方能谈得来,建立基本的信任感,彼此就会有比较深的情感卷入,谈论一些相对私人性的问题。这时双方的关系已经超越了正式规范的限制,比较放松和自由。有不同意见也能够坦率相告,没有多少拘束。(谈生活、工作的烦恼、讨论家庭情况)4.稳定交往阶段。情感交流如果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顺利进行,双方成为亲密朋友,自我表露更深更广,相互关心也更多。一般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关系相当少。(分享生活空间、情感、财物)(12)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维度:交往的广度(交往或交换的范围);交往的深度(交往的亲密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知觉: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其中主要指人际知觉,对各种担负社会角色并具有个性色彩的人,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对群体所建立的最初印象或概念。通常是关于对象的外表特征的认识。社会知觉偏差:(1)首因效应:与人接触时(特别是首次接触时),首先被反应的信息,对形成人的印象所起的作用叫首因效应(最初效应、第一印象);(2)近因效应:是指最新或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的强烈影响(首因效应一般发生在与陌生人交往中,近因效应一般发生在相互熟悉的人之间)。(3)预言自动实现效应(期望效应):起初,只是一个预言(不一定是事实),但是由于个体或群体都预期这一预言将会实现,所以他或他们的行为就会因此显示出某种倾向性,而正是这种倾向性致使该预言确实得以实现。从表面上看,是预言准确,但实际上是由预言引发的心理作用,再导致其心理或行为上的倾向性,从而使原先并无必然性的一个预言最终真的自动实现了。 印象管理: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社会知觉: 关于我们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及如何对他们作出推论的研究。归因: 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和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归因理论: 对人们解释自己及他人行为的起因的方式的描述。 一致性信息: 这类信息指对相同的刺激,其他人做出与行为者相同行为的程度。独特性信息(特异性):指某个行为者对于不同刺激作出相同反应的程度。一贯性信息: 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某项行为出现于同一行为者和同一刺激之间的频率。自利归因: 将某人的成功归功于内部、性格因素,将失败归咎于外部、情境因素。 自我概念: 自我的内容,即我们对于自己是谁这个问题的了解。自我知觉: 以自我为思考对象的行为。内省: 往内心深处探索,并检视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动机。自我调控: 个体控制和指导自己行为的方式。印象整饰:也称印象管理,指行为者透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的行为表达,试图控制和操纵知觉者对自己形成良好印象的过程。 印象形成是信息输入;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 一、社会心理发展 1、社会化 2、态度及其测量 二、认知社会心理学 1、社会知觉 2、刻板印象与归因 3、自我概念 4、价值取向 三、社会互动 1、沟通 2、人际吸引 3、人际关系 4、助人行为 5、侵犯行为 四、社会影响 1、从众、依从和服从 2、劝导与态度改变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二、产生阶段阶段 (一)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复原主义”向“心理复原主义”过渡 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 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三、迅速发展阶段 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 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 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 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 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基本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 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 核心概念:行为者、资源、交换结构、交换过程 新进展:承诺、情感、信任 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社会交换理论与整个刺激-反应理论一样,无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又不像社会学习理论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简单实惠驱动。 认知理论的主要概念和特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导论 主要术语: 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属于心理现象,也属于社会现象,是就社会生活领域的心理现象总体而言的,社会生活中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现象有相通及相似之处,这种相通又相似的心理现象,都被包括在社会心理现象之中。 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一般心理的特殊表现形式,所不同的只是在强度上、维持时间上、以及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 第三章人际关系 主要术语: 爱情的三因素理论:斯腾伯格提出了爱情的三因素理论。他认为,爱情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亲密、激情与承诺,分别反映爱情关系中的情感、动机和认知特征。亲密是指两个人相处的情况,即是否有相互理解、相互喜欢、紧密依存的感觉,体现爱情的“温暖”。激情是指关系中令人兴奋激动的部分,是在性的吸引及自尊、统治欲、服从、自我实现等动机的驱动下所体现出来的浪漫特征,反映爱情的“热度”。承诺是指愿意爱对方,并且做出保持关系、长相厮守的决策,体现爱情“理性”的一面。 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利他行为:指任何形式下,不指望得到报答而自愿的助人行为。 思考题 1、说明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科提出 1)共享: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在家人、亲密朋友等关系中往往遵循这种模式。 2)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如长幼关系、上下级关系等。 3)对等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 4)市场定价: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商业关系往往如此。 2、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仪表因素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长相漂亮、衣着整洁、态度大方、风度潇洒的人,就会很自然地产生对别人的吸引力。 2)性格因素 乐观开朗、助人为乐、富于幽默感、有进取精神的人会使与之相处的人感觉到舒畅、快乐,自然受欢迎。 3)能力因素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讲绪论 第二讲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三讲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第四讲社会化 ✧第五讲社会认知 ✧第六讲社会动机 ✧第七讲社会态度 ✧第八讲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九讲群体心理 第一讲绪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包括内隐与外显两个方面),简言之,它研究人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 基本特点: ⒈社会心理学都应以包括内隐过程和外部事件在内的人对社会刺激的全部反应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⒉反应的主体不仅是生活于群体中的个人,而且包括由这些个人组成的大小不等的群体。 ⒊个人或群体的反应受到各种社会、文化、人格及生物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三个研究取向(重点) 心理学取向:以个体研究为基本,侧重研究社会刺激和社会情境中个人行为的研究. 社会学取向:————群体:目的、互动、数量 文化人类学取向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重点) 一、社会心理学的历史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兰德在《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一书中提出,可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划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大阶段.

1.社会哲学阶段(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西欧思辨哲学:古代希腊-19世纪上半叶 人性的争论 (一)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善 人性虽然不能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 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贡献:人性及人的行为由社会环境决定 如果善不是由于本性就是善的,岂不是由于教育而成的么? -—苏格拉底 柏拉图在《理想国》主张设计一种社会,使孩子能由适当的教育加以塑造。 康德、歌德和卢梭:人具有潜在的善性,使人趋向邪恶的是邪恶的社会;因此,改变人性的前提在于改变社会. (二)亚里士多德:人性恶 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 亚里士多德的贡献:人性由生物或本能力量支配 ①他的修辞学开辟态度、劝说研究领域。 ②《诗学》的宣泄说孕育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说”;影响当代对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 ③《尼考马可伦理学》的人类行为的交换论是现代交换论的滥觞。 ④社会和人性的学说经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由马基雅维里和霍布斯发扬光大。2。社会经验论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背景:工业文明的进步使整个世界有了相对稳定的发展,许多学科取得了大发展。 社会学的贡献: 孔德《实证哲学教程》(1838)标志社会学诞生。 社会学的还原主义: ①生物还原主义:斯宾塞的“有机学派"。 ②心理还原主义:将心理规律看成是解释社会过程的万能模式,欲图在心理学中寻找社会现象的根源。 3。社会分析学阶段(社会心理学确立时期) ❶(20世纪20——30年代) 心理学取向:奥尔波特 ☐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标志: 《社会心理学》(1924) ☐奥尔波特考察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合作群体中存在的社会刺激,使个人工作在速度和数量方面有所增加,体力工作比纯智力工作表现得更突出。 奥尔波特的后继影响: (1)瑟斯顿(1928年)•和李凯尔特(1932年)对态度测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M。谢里夫1935年完成了有关社会规范形成的研究,他发现,人们的认识受到以往的学习和现在的态度的影响,但在群体中,却主要受制于群体认识的影响。 (3)K。勒温这位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都作出了卓越贡献,自30年代初从德国移居美国后,勒温从自己所受的种族歧视中产生了浓烈的改造社会的愿望,他对现实群体中人与人的关系、群体的形成,以及群体内聚力、领导作风、种族歧视等问题都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和理论研究. 社会学取向:米德 20年代后,当社会心理学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在心理学家手中向前蓬勃发展之时,社会学家则从以下两方面为社会心理学的繁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首先是理论建设,乔治·米德继承了查尔斯·库利、威廉·托马斯等人的社会学传统,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按章节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2、社会化: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互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3、继续社会化:成人期个体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过程 4、再社会化:有意改变原有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建立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5、社会角色: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6、角色丛:众多角色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这种情况成为角色丛 7、角色紧张:在角色丛中,每个角色都要求扮演着去按照自身的行为规范履行行为,从而出现的顾此失彼的现象 8、角色冲突: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 9、图式:关于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 10、空间距离:显示交往双方在物理上的接近程度 11、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三要素是认知、情感、行为倾向 12、人际沟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13、假相倚沟通:沟通着按照自己预先制定的计划,按照自己的遗愿而不顾及对方反应的沟通 14、非对称性沟通:一方只按照自己预定的计划,而另一方则根据别人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言行 15、反应性相倚沟通:沟通双方都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做出相应的反应,而不是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沟通 16、彼此相倚沟通:沟通双方一方面以自己的计划同对方沟通,另一方面又考虑对方的反映来调节自己的言行的沟通行为 17、社会促进: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促进其活动的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的现象 18、社会抑制: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其活动的完成,抑制其活动效率的现象 19、感染:个体对某心理状态无意识、不自觉、非强制地屈从 20、暗示: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刺激和信息迅速无批判的接受,并据此做出反应 21、时尚: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某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方式。分为时髦、热、时狂三种类型 22、流言:广泛传播的有关现实社会问题的不确切消息 23、归因: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二、简答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包括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的改变等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 (3)群体心理:群体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领导人的地位和作用、领导人的领导行为方式 (4)社会应用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Social)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大纲内容 1 社会思维 1.1 自我概念 1.2 自尊 1.3 行为归因 1.4 自我知觉 2 社会影响 2.1 从众 2.2 说服 2.3 群体影响 3 社会关系 3.1 偏见 3.2 攻击 3.3 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 3.4 冲突 二、知识框架 1 社会思维 1.1 自我概念 自我就是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对自己认识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他人的关系等。自我意识包括主我与客我两个部分,

前者指个体的纯粹经验,后者指经验的内容。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心理成分构成。自我意识具有客观性、矛盾性、形象性、独立性和倾向性的特点。 詹姆斯的将自我分为:主观我和客观我。前者指个体的纯粹经验,后者指经验的内容。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还提出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概念,并指出这两者的差距就是导致神经症的原因 奥尔波特提出了统我的概念,将个人躯体的自我感觉、自我同一性、自我扩展、自尊、自我意识、理性活动的自我意识、对统我的追求及主体自我等内涵都归到统我的概念中。 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也才用了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划分,并阐述了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关系。客体我是自我活动的本体建构,它制约主体我的活动,而主体我是客体我变化、发展的引导者。前一时期的主体我活动将变成后一时期客体我的内容。 1.1.1 自我概念的作用 保持内在一致性:拥有积极自我概念的学生为了匹配自己的积极自我意识,其行为更多的就是积极的。 解释经验的系统:人们更倾向于用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自我概念的不同会导致经验解释的不同,如果认为自己能力一般的学生在解释好成绩的时候会十分满足。 决定着人们的期望:在各种情境当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再情境中的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 1.2 自尊 是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和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在心理学家看来,拥有自尊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自尊建立有两条途径:一是让个体有自己控制环境的成功经验。二是让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 提高自尊的方法主要有:学会自我服务的方式去解释生活;用自我障碍的 策略为失败找借口。使用防卫机制否认或者逃避消极的反馈;学会向下比较以及采用补偿作用;在自己的某一方面的能力遭受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 中西方对自尊的理解是不同的,西方的自尊概念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个体具有强烈的保持和扩张个人自尊的需求。杨国枢等人对中国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的自尊是多元的,分为:个人取向自尊、关系取向自尊、家族或团体取向自尊以及他人取向自尊。

社会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三种取向 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1)代表人物:麦孤独和奥尔波特 2)着重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个体心理; 3)强调严格的心理学方法和实验,以个体为分析重点,探讨个体在社会环 境中的心理变化特点与过程,分析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社会文化环境 因素,揭示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 2 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1)代表人物:罗斯和库兹明; 2)着重研究群体心理; 3)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个体的行为,以社会互动或群体变量为分析重点, 阐释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法律等社会结构因素对个体行为的 影响,从而揭示社会情境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3、跨文化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1)最近20年的研究取向; 2)着重研究文化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3)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调节作用,重视不同文化 背景下个体和群体行为的比较. 二、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1、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 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乐国安)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 ②·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和人本主义研究方法并用 ③·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容 ④·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整合 ⑤·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 三、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

1、基本假设* 各种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认知主体便产生认知失调.失调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体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2、条件 ①逻辑的违背; ②文化价值的冲突; ③观念层次的冲突; ④新旧经验的矛盾 3、失调程度* 1)失调程度与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 2)失调程度取决于个人所具有的失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4、减少失调的途径* ①改变行为 ②改变态度 ③引进新的认知因素 第二章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概念 ·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可积极主动可消极被动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一)政治社会化 ·个体逐步接受与获取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 ·(二)道德社会化 ·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化.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即为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三、社会化的影响源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C )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行为的一门科学。 A.社会政治因素 B.社会经济因素 C.社会情境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经验描述阶段指的是( )。 A.18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 B.18世纪50年代~20世纪初 C.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 D.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答案】D 2、( )是在人为控制的非自然情境中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A.实验法 B.观察法 C.档案法 D.文献法 【答案】A 3、对现存资料加以分析、整理的一种研究技术叫( B )。 A.调查研究 B.档案研究 C.自然研究 D.现场研究 4、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是( )。 A.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B.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C.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 D.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以解释社会互动 【答案】B 5、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属于()。 A.社会自我 B.投射自我 C.生理自我 D.心理自我 【答案】C 6、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叫()。 A.角色 B.印象 C.自我概念 D.图式 【答案】D 7、德韦克发现,把成功归于努力的人比把成功归于能力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将()。 A.坚持时间没有变化 B.坚持时间受其他因素制约 C.坚持的时间更短 D.坚持更长时间 【答案】D 8、行为者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 C )。 A.内在原因 B.偶然因素 C.外在的或情景的因素 D.个性特征 9、当一个人开始( C )时,这便是信任关系建立的标志。 A.互相帮助 B.面部微笑的表情 C.自我暴露 D.增加交往频率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4×3 = 12 二.简答题5×6 = 30 三.实例分析题1×15 = 15 四.判断题14×1 =14 五.单项选择题7×2 = 14 六.应用分析题1×20 = 20 复习思考题: 1.简述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P21 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和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个人自身的因素与行为和环境要素是交互作用的关系,而行为则受个人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个人不是终极的输出端,而是对行为者和环境发生作用的一个要素。社会行为的背后有注意、保持、复制、动机等几个方面的社会学习的过程。 2.简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P23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交往本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人们的相互作用往往是“收益”和“代价"并存,“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 3.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观点。P27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4.简述社会同一性理论的基本观点。P30 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源。 5.简述自我类化理论的基本内容。P32 ①在群体中,人们的自我定义会发生改变,个人同一性会让位于社会同一性. ②从个人认同到社会认同的转变不仅发生在大规模群体事件中,也可以在面对面的小群体中发生,甚至在实验室想象的群体中也可以出现。 ③当人们认同自己群体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去个人化和自我刻板的过程。 6.简述角色理论的基本概念。P35 每个个体都会获得一定的社会角色例:青春期的儿童 产生角色冲突角色冲突 角色创造角色偏离(很好的支持)(过度的否定) 成为“好孩子”成为“坏孩子” (角色创造) (角色偏离) 7.简述角色理论的主要观点。P37 ①人在实际生活中的角色行为是整个行为系统的产物 ②具有一定社会身份者的行为,一方面具有规定性,另一方面又有创造性。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1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2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有三个,即联结、强化,和模仿。联结,是两种刺激在大 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强化,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避免行为—不愉快的后果。模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消防他人的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和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P22表a注意过程,观察者及较容易观察与自身相似或者被认为优秀、热门和有力的榜样。强化的可能性、外在的期望,会影响个体决定观察谁和观察什么b保持过程,记住从榜样情景中了解的行为,对观察到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形式表征,储存感觉表象,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C复制过程,复制从榜样情景中观察到的行为,涉及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个人自我效能影响复制过程。d动机过程,指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鼓励。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自我强化:指个人针对自身行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化的标准而进行的奖惩。 4、认知失调理论,深受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场论直接影响,费斯廷格a基本假设,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B条件、逻辑的违背,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层次的冲突,新旧经验的矛盾c认知失调的程度,失调的程度是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失调的程度取决于个人所具有的失调认知的数目的相对比例。D减少和消除认知失调的途径,改变行为,使个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改变态度,使个体的态度符合其行为。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消除原有认知因素间的失调关系 5、图式认知理论。图式是通过认知经验发展起来的关于特定事物或概念的认知结构。图式是在过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概括性知识表征,但并不是关于事物或概括的定义。而新经验会通过关于事物或概念的定义。图式的功能:有助于信息加工、有助于回忆与推理 6、自我类化理论。类化:就是当我们知觉事物时,往往先根据一些简单的原则,将事物进行归类。A社会类化,个体在产生社会知觉时,主观上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的过程。B类化的作用,无论是物理刺激还是社会刺激,类化会使类别内的相似性和类别间的差异性在知觉上都得到加强,称为加强效应c自我类化的理论内容,在群体中,人们的自我定义会发生改变,个人同一性会让位于社会同一性。 7、角色扮演技术: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的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作用。 8、角色: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9、角色冲突:是指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时所出现的矛盾心态。 10、角色创造:是指行为超出一般角色模式,拓展既有角色行为范围的过程。 11、角色偏常:是指一个人行为和心理准备长时间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与自己社会身份不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态结构。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 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 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 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 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 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奥尔波特认为研究心理学应当研究群体. × 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 20 世纪70 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实验× 西方社会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 精神分析当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可以被称为大师的社会心理学家√ 自我扮演的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的角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性器期阶段× 霍妮认为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