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盛华《社会心理学》超详细笔记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超详细笔记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一、三种研究倾向

界定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

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如个人之他人存在的影响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

强调重点个体团体和社会理解行为的途径分析状态和人格等分析社会

变量(地位角色)首要目标预测行为描述行为方法以实验为主兼调查调查

与参与观察二、社会心理学的界定几个较具影响的界定Allport(1968):是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真实或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的学

Myer(2002):是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Baron(2003):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如

何表达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为

什么会产生其特殊的社会思想和情感。金盛华(2005):是研究社会相互

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一、社会心理发展

二、社会认知三、社会互动

四、社会影响

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19世纪上半叶)

●古希腊时期(哲学思辨)代表人物:孔子、孙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推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直接原因:

19世纪下半叶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人口增长、犯罪增加、竞争、失业)●1897,鲍德温创造―社会心理学‖提法

二、产生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3个重要事件,4位重要人物●1、1908罗斯和麦独孤分别出版《社会心理学》

●2、1919冯特完成十卷本《民族心理学:对于语言、神话和道德的发展规律的探讨》●3、1924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教材三、迅速发展期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后现代思潮的影响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基本原则:

1、S.P应该也确实有一个基本的研究领域;

2、在该领域可以找到人类行为的普遍特征;

3、最可靠的方法是实证法;

4、可以建立一套可靠而中立的真理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原则的变化:

1、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运作的结果;

2、无法在研究领域里找到普遍性规律;

3、研究工具有时会成为误导人思维的工具;

4、实证研究是否是获得真理的必要途径值得怀疑。

第五节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趋势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美国——注重现实问题,指向应用欧洲——注重问题的提升,指向理论建构二、我国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大陆1982年后才得以发展台湾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面子问题,中庸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2、结合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个性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异同

3、举例说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4、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强化导向的SP理论

一、强化理论溯源

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三、社会学习理论:注意保持复制动作再现四、社会交换理论

人际互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

收益≥代价关系维持收益<代价关系破裂收益≥≥≥代价内心不安收益<<<代价愤怒

第二节认知导向的SP理论

一、认知失调理论(Fetinger,1957)(一)基本假设

1、认知因素间的三种关系:相互无关,一致的认知,不一致的认知

2、假设:意识到认知间的不协调是令人很不舒服或讨厌的;因此人们产生了减少失调感的动机

(二)认知失调的条件

1、逻辑的违背;

2、文化价值冲突;

3、观念层次冲突;

4、新旧经验的矛盾(三)认知失调的程度

1、与某一认知的重要性成正比

2、失调认知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比例(四)减少和消除认知失调的途径

1、改变不协调中的一种

2、增加协调认知二、社会同一性理论(Tajfel,etal.,1982,1987)

基本观念: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

三、自我类化理论(Tajfel,Turner,1982)1、类化2、社会类化

3、类化的作用——加强效应

4、自我类化理论——完成群体的高认同和高凝聚力

第三节角色理论(Mead,1934;Cooley,1902)

一、基本观点:

●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和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由于这一理论的基础概念是角色,其基本原理也是借助与戏剧比拟来阐发的,故称为角色理论。

最初是由布鲁默(H.Blumer,1937)在一本由莎密特

(E.P.Schmitt,1937)主编的《人与社会》的著作中提出的,布鲁默在1969年则专门出版了《符号互动论》一书,专门阐述了该理论的原理。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定:

①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

这种结构是人们相互之间动力关系的引导体系,并决定人们的行为。角色则是个人在特定社会身份上的表现,一个人对他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其社会身份的功能意义决定的。

角色期望:周围人依据某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对其社会行为产生的要求和期望。镜象自我:从他人的表情和态度中看到的自我。

角色获得:能够按照社会期望形成自我并在这个框架中行动。

角色间冲突:个体不同角色之间互不相容时产生的冲突。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定向作用。角色内冲突:同一种角色内由于不同的角色期望而产生的冲突。

第四节自我价值定向理论(金盛华,2005)

一、基本观点

1、人需要解释世界

2、人需要解释自己

3、自我价值是个人的意义定义体系

4、人寻求自我价值

5、自我价值定向和自我价值状况决定个人的行为二、基本概念

1、自我价值

2、自我价值定向

3、自我价值感

4、自我价值支持

5、自我价值保护思考题:

1、举例说明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

2、理解认知导向的几种理论,并对其比较

3、利用角色理论分析自身的角色及曾遭遇的角色冲突,提出可能的解决途径

4、运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解释个人的一些社会行为。

第三章SP研究方法

第一节SP研究的方法学路径

一、现象揭示研究

探索描述研究:某是什么?描述二、关系解释研究

纵向研究:某y因果关系

第二节具体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二、档案法三、调查法四、现场实验五、实验室研究一、观察法优点:

了解有深度、细腻,能及时发现变化

外显行为的观察,能避免被试不善表达而造成的误差缺点:

需要对研究者进行系统的训练(观察表样例)被动等待现象出现,花费时间精力观察者效应

无法观察很少发生的现象以及一些微妙的现象结果处理过于主观二、

档案法优点:

不引人注目、非觉察的、非反应性的,排除了特殊反应研究一段时间

内的社会心理趋势、特点缺点:

不易得到档案,

易受档案编著者等因素的限制量大、耗时

有赖于分析者的抽样方法及概括分析能力三、调查法访谈、问卷、测

验优点:

能获得第一手生动的材料

手续简练,可在不同时间对同质被试重复使用可获得数据与某些假设

的验证缺点:

必须有被调查者的配合

被试必须有自我意识、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在必须选择典型代表做被

试时,易受条件限制四、现场实验优点:

所要考查的现象不用期待,缩短研究周期

环境真实,被试不易觉察,心理、行为自然,因果关系清晰明了缺点:选题与设计难度大,若时间长,则易受无关变量影响自变量有时不能

引起反应受外部条件的限制五、实验室研究优点:

把复杂环境移植到实验场所,研究便利可控制环境操纵自变量

可重复实验,检验假设成为可能缺点:

人为环境中,会影响实验的真实性

分离变量,所得实验结果不一定能在社会现实中推论第三节SP实验研究的变量与操作

一、变量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修订版)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修订版)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首先,这两种研究倾向的定义强调的是理解行为的方式,主要目的、 方法、心理取向、情绪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个体分析状态和人格以及其他预测行为主要是基于实验,社会学取向也是为了研究不同层次的交流而进行的。例如,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社会之间的分析中,社会变量(地位和角色)描述行为调查和参与观察。社会心理学定义几个有影响的定义奥尔波特(1968):这是一项研究,研究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真实或想象存在的影响 家庭的 迈尔斯(XXXX 年)3 件大事,4 个重要人物?1,1908 年罗斯和麦独孤分别发表了《社会心理学》 ?2。1919 年,冯特完成了十卷本《民族心理学:语言、神话和道德 发展规律的探索》3。1924 年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3。快速 发展时期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后现代思潮的影响。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个基本原则: 1.标准普尔应该而且确实有一个基础研究领域; 2.人类行为的共同特征可以在这个领域找到。 3.最可靠的方法是经验方法。 4、可以建立一个可靠的、中立的真理的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

变革原则: 1.对我们周围世界的理解只是特定社会习俗运作的结果。 2.在研究领域不可能找到普遍规律;3、研究工具有时会成为误导性的思维工 具; 4.实证研究是否是获得真理的必要途径是值得怀疑的。第五节社会心理学的现状和趋势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现状和趋势美国-关注实际问题并指出应用 欧洲——注意问题的提出并指向理论建构2。中国大陆社会心理学的现状和趋势是1982 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台湾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面对问题、沉思问题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2.结合案例3,分析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人格心理学和文化人类 学的异同。说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过程5.收集数据,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理论第一部分是集约型战略伙伴理论。 第一,加强理论溯源 第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系、强化和模仿;第三,社会学习理论:应注意维持复制的再生产;第四,社会交换理论 人际交往是收入与成本的社会交换收入澈本关系的维持收入第二 节认知导向的SP 理论

社会心理学笔记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笔记 1、1908年,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誔生。 2、F.H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 )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3、情感和行为会受他人的存在所影响,G.W.奥尔波特认为他人的存在形式包括:现实的存在、想象的存在、隐含的存在。 4.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他人的影响包括: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 5、勒温是社会心理学之父,公式B=f(P,E),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情境,f指函数关系。 6、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7、社会化是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比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8、人类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9、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是个体社会的主要载体。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10、全部社会化的前提是:语言社会化。 11、性别角色是社会学范畴,性别是指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性是生物学概念。 12、社会角色的分类: (一)按获得方式分为先赋角色(先天因素获得,如父母)和成就角色(后天努力获得,如老师)。 (二)按规范程度分为规定型角色(规范程度高,如军警)和开放性角色(规范程度低,如朋友)。 (三)按功能分为功利型角色(追求利益,如银行家、商人)和表现型角色(如教授、学者)。 (四)按承担者心理状态分为自觉角色(如演员)和不自觉角色(如性别角色)。 13、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包括(ACD);农民(AB);教师(ACD)。 选项:A.成就角色 B.功利性角色 C.表现性角色 D.规定性角色 14、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角色失败 1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应的自我概念,称为镜我 16、自我概念的功能有: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17、自我概念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18、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是罗杰斯的观点。 19、自尊需要包括: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自尊需要满足导致自信,遇挫导致自卑。詹姆士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可以提高自尊水平因素有选择参与、正确的社会比较、扬长避短、成功的行为。 20、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不包括(B)等。 选项:A.认知者的兴趣 B.认知者的角色 C.认知者的动机 D.认知者的情绪 21、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在熟悉和亲密的人之间产生,首因效果发生在不熟悉或少见的人之间。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22、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最能吸引人的人格品质是真诚。 23、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是印象管理。 24、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作出准确的预测。 25、海德不变性原则、凯利协变原则,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特异性高、共同性和一致性低,那么人们往往做出情境的归因。三个都高外归因,刺激客体(小丑),如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则归于行为主体。 26、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观察位置、时间因素。 27、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超详细笔记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超详细笔记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一、三种研究倾向 界定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 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如个人之他人存在的影响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 强调重点个体团体和社会理解行为的途径分析状态和人格等分析社会 变量(地位角色)首要目标预测行为描述行为方法以实验为主兼调查调查 与参与观察二、社会心理学的界定几个较具影响的界定Allport(1968):是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真实或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的学 科 Myer(2002):是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Baron(2003):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如 何表达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为 什么会产生其特殊的社会思想和情感。金盛华(2005):是研究社会相互 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一、社会心理发展 二、社会认知三、社会互动

四、社会影响 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19世纪上半叶) ●古希腊时期(哲学思辨)代表人物:孔子、孙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推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直接原因: 19世纪下半叶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人口增长、犯罪增加、竞争、失业)●1897,鲍德温创造―社会心理学‖提法 二、产生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3个重要事件,4位重要人物●1、1908罗斯和麦独孤分别出版《社会心理学》 ●2、1919冯特完成十卷本《民族心理学:对于语言、神话和道德的发展规律的探讨》●3、1924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教材三、迅速发展期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后现代思潮的影响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基本原则: 1、S.P应该也确实有一个基本的研究领域; 2、在该领域可以找到人类行为的普遍特征; 3、最可靠的方法是实证法; 4、可以建立一套可靠而中立的真理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原则的变化:

社会心理学笔记

1.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社会心理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的总称。 社会心理学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强调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重视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规律,关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 研究对象:个体心理与行为(社会和文化如何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态度和态度改变;社会认知、归因和认知失调;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动机、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人际与群体心理与行为(与群体的相互影响;人际交往和人际吸引;人际相互作用、遵从和服从;击性和亲社会行为;……) 群体过程(群体过程和群体行为;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文化与社会心理) 2.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 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是人和社 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化定义的含义社会强制性、主观能动性、毕生持续性 社会化的类型基本社会化(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职业技能的社会化、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生活目标 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主观因素——遗传素质、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生活依赖期。 客观因素——社会环境(指影响和作用于个体的全部社会因素),包括家 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3.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 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特征职能性、扮演性、多重性、固定性 角色规范是群体中每一角色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社会规范的中介。 角色期望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 人抱有期望。 一个人为了有效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必须知道自己所承担角色的一套行为模式,这 种认知来自于他人的期待。 角色知觉是角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体对角色及有关角色现象的整体反映。 角色观念的形成过程拒绝角色阶段、承认角色阶段、接受角色阶段。 角色行为指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表现为外部行为、角色实现的过程,是主体适应环境 和改造环境的过程。 角色技能是人们所具有的能顺利完成角色扮演任务的技能。 一般技能认知技能、活动技能 特殊技能在扮演某一特定角色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智慧、经验等特征。 角色冲突

社会心理学(第11版)-笔记

一、社会心理学导论: ►相对于所处的客观情境,我们的社会行为更多取决于我们对情景的解释; ►我们既会“直觉”又会“深思熟虑”,这叫做“双重加工”,社会直觉通常强大但有时也很危险。(《思维,快与慢》就是阐述这一问题); ►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镜观察它们 ►人类思维鲜有不偏不倚,所以如果我们想将自己所珍视的思想结晶与真实的社会现实互相验证的话,就需要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研究。 ►“生活是正着活,却是倒着去理解”——对于过去的事情,人们总是试着找到一定的解释,从而也会造成“后见之明偏差”,导致人们过高评价自己的判断与预测; ►大多数的心理学研究都是“相关研究”(探寻自然联系)和“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第一编社会思维 二、社会中的自我 ►焦点效应——人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度; ►透明度错觉——我们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 1.自我概念:我是谁 ►自我图式:对自己的认识 ►社会比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自我概念; 自我与文化 ►我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进而膨胀; ►西方更加注重自我独立于个性,而东方则相反 自我认识 ►规划谬误—高估计划是人们的通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部分人智大于明 ►免疫忽视现象——我们比我们想象的恢复和适应能力要强得多!高估我们对重大事件的情绪反应的持久性! ►双重态度系统:我们关于人或事的自动的内隐态度通常与受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不同 2.自尊的实质及其动机力量 ►自尊——使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它使我们所有的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综合,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认识; ►真实且具体的反馈是最好的——例如说你真得很擅长数学 自尊动机 ►自尊受威胁时,高自尊通常做补偿反应,低自尊更易被击垮 ►恐惧管理理论:为感受生命价值,我们必须通过迎合社会标准去坚持追求自尊 自尊的阴暗面 ►高自尊并非都是好事,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 ►“自律远远比自尊更有价值” 3.“知觉到的自我控制”的意义 自我的能量 ►意志力类似肌肉,会消耗会加强 ►自我概念会影响行为:多想积极结果,更可能制定实施一个成功的策略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完整版

课件内容第1 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2章社会心理学理论第3 章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第4章社会化第5章态度及其测量第6章社会知觉第7 章刻板印象与归因第8 章自我概念第9 章价值取向第10 章沟通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斯旺(Swann ,1992 )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人们确实偏爱确认自我概念的反馈。图8-2 同伴交往偏好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五、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人们由于我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喜欢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失败负有责任,这种偏差被称作自我服务偏差或利己偏差。自我知觉的自我优化倾向能使人产生力量感和自我满意感,符合自我价值定向的自我保护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自我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些倾向可能妨碍人们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导致自欺(self deception) 的发生,严重时还会使人否认现实。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三、自尊的测量四、自我效能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一)自尊的结构詹姆斯(1892) 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波普(Pope, 1988) 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度构成。此与罗杰斯早期的观点一致.库泊史密斯(Coopersmith, 1967) 提出,自尊从四个方面来建立: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道德性;权力.第三节自尊波普(Pope,1988)提出,自尊体现在五个方面:①社会方面的自尊;②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③家庭方面的自尊;

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⑤整体自尊。张静(2002) 认为自尊由自我效能( 或自我胜任)和自我悦纳( 或自爱) 组成。魏运华(1997)发现,儿童的自尊结构由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等六个因素组成。蔡建红(2001)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由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交口才、学习能力、他人及社会认同、父母关系、归属群体、人际亲密、演讲、体育运动九个因素构成。黄希庭(1998)认为,自尊可以分为总体自尊、一般自尊和特殊自尊。第三节自尊(二)影响自尊的环境与经验因素首先,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学业成绩的好坏,也就会影响到学生自尊水平的高低。第三,个人因素对自尊水平有影响.第三节自尊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一)自我差距希金斯(Higgins,1987) 提出了一种自我导向理论,这种自我导向代表个体要达到的标准。他认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 与应该自我(the ought self) 。实际自我(actual-self) 与理想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的负性情绪,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焦虑的负性情绪,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自尊降低。第三节自尊(二)自我提高自我提高(self—promotion)指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它通常与自我确认(self-verification) 共同产生提高自尊的作用。自我提高可以使人对自己产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有助于自尊的提高。使用自我提高的人希望被尊敬而不仅仅是被喜欢。与承认缺陷来强化能力可信性的类似做法是美化策略(Schlenker,

社会心理学笔记2

第1章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 第1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感觉与变化。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现象,带有主观性。 第2节社会心理学的性质和类别 社会心理学与生理心理学一起构成心理学两大基础与支柱。 人们对心理学一般看法认为,它属于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介乎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兼有两类科学的性质。 简述:SSP与PSP的区别 1.SSP指 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PSP指 3.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4.SSP更着重定性分析;PSP着重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分析。 5.在研究着眼点上, 6.S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社会结构的, 7.从宏观方面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而 8.P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个体的, 9.从微观方面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第3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科学研究就是要找出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量通常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在年龄和学习能力的研究上,年龄是自变量,学习能力是因变量。 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既可能是相关关系,又可能是因果关系。相关关系又分正相关和负相关。 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是可信的。 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有信度不一定意味着有效度;但有效度,一定意味着有信度。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档案研究法。其中,观察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物理痕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方法。 现代心理学始建于1879年,以德国教授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为重要里程碑。 西方社会心理学一般定位由1908年开始,这一年,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的书,一本是罗斯写的,另一本是麦独孤写的《社会心理学绪论》,他用的心理学理论是本能论。 观察法的优、缺点:

社会心理学 第5章 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 考研笔记-精品

第5章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 第一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社会促进][一级][18M ]口8华南347名] 社会助长是指在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又称为社会促进。 (二)社会干扰[一级] 社会干扰是指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的效率,又称为社会抑制。 (三)对于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简述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一级] 试述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有时会导致社会促进,有时又导致社会干扰的原因。 (三)社会惰化[社会懈怠][社会逍遥][一级][14M ] 指的是个人与社会群体中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活动积极性 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叫社会懈怠、社会逍遥。 (四)影响社会惰化的因素及如何减少惰化[简述影响社会惰化的因素及如何减少][一级] 什么是社会懈怠?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在组织中如何减少这种影响。 群体强调协作精神,群体团队合作比较强。 工作项目增加挑战性、号召性,能够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使得群体成员有着较高的自我卷 入水平。 注重群体集团利益,以群体集体成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五)什么是社会助长与社会情化?简要比较二者的异同。 (1)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的含义: 社会助长是指在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又称为社会促进。社会惰化指的是个人与社会群体 中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上匕单独完成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 叫社会懈怠、社会逍遥。 (2)异同点 共同点:'法者都是指由于他人在场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不同点:二者在评价方面的着重点不同,当评价的是个体自身表现时,易出现社会助长;而当评价的是群体的共同目标时,易出现社会情 化。 第二节从众■服从与顺从 (1)优势反应 (2)评价理论 ⑶注意转移 说 查荣克以动机?口内驱力的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 他认为,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 所谓优势反应是指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相当熟练、不加思考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 反之,批驳某种哲学观点、学习无意义音节等活动,是需要动脑筋或不熟练的,他人在场使动机增强,反而会起干扰作用, 降i 氐活动成绩。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受到他人的评价,逐渐关注他人的评价,并且争取赢得他人对自已的评价。他人在场激发了行为 者的被评价意识,从而提高了动机水平。 他人评价与动机水平之间的关系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活动者知觉评价的程度、评价者的身份和态度、活动者的年龄和个性特征。 当一个人从事一项工作时,他人在场会造成他注意的分散和转移,从而对其工作效率造成影响。如果从事的是不熟悉或难 度较大的工作需要高度集中注意才能完成,此时分散注意就会干扰工作的进行。如果从事的简单或者熟练的任务,此时分 散注意不仅不会降低工作效率,甚至还起促进作用。 (1)社会惰化 的原因(拉塔 内) ⑵减少社会 惰化的有效途 径 ①社会评价的减弱 ②社会认知的偏差 ③社会作用力的分散 ①单独评价 ②提高认识 ③)空制群体规模 ④培养成员互相认同 ⑤培养成员相互信任感 在团体中,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已并不会成为评价的焦点,自已的努力也会被埋没在人群中, 所以对自已行为的责任感降低,从而不大去努力,致使作业水平下降。 在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会认为其他成员不太会努力,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已也就开始偷懒了, 从而使自已的努力下降。 在一个群体作业的情况下,每一个成员都是群体的一员,与其他成员一起接受外来的影响。 那么,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一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必然会被分散而减弱,因此个体 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成绩,而且还公布每个成员的成绩,使大家感到自已的工作是被认可, 被监控的。 帮荀或体战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已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和自已一样 努力。 不要i 等一个群体弄得太大,如果一个大群体就可以将它分为几个小规模的群体,使得更多的 成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影响力的影响。 群体成员之间有着亲密的交往,有着较高的互相认同。 个体对群体充分信任,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已一样努力。 ⑥增加群体凝聚力 ⑦增加工作本身的挑战性 ⑧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 奖励导向

金盛华版社会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绪论 一、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教材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四个层面): (1)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3)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 三、社会心理学三阶段: 1、史前思想积累阶段。“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权威人物: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孔子、老子。 1875年,德国学者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 2、产生阶段 (1)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属于“经验描述”阶段,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的标志:Allport的《社会心理学》(1924年) 3、迅速发展阶段 (1)认知社会心理学阶段:社会建构理论、话语心理学 (2)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 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理论建设任务 1.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2.批判、继承历史遗产 3.丰富和发展对人的心理的全面理解 (二)指导社会实践任务 1.提高自身素质 (1)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角色义务 (2)将生活意识转化成科学意识 (3)提高自身素质 2. 提高实践能力 预告作用:社会气氛、价值观变化趋势、消费趋势。 中介作用:社会控制、社会规范发挥作用需以社会心理为中介,内心的选择与接受。 第二章社会化 一、1、社会化: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2、成人社会化: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成人为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及其所要求的角色重构,而在承担正式社会责任后所进行的延伸性的社会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学习过程。 二、人能够被社会化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关系 摘要: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接纳和喜欢,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被人喜欢呢?总结社会心理学在人际吸引领域的研究,可以发现,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情境、个人特点、相似性和互补等。 关键词:人际吸引、影响因素 一、人际吸引的界定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和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因此,调查研究高中生体育课堂教学中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对高中生人际吸引力的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熟悉性和临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批次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则往往容易成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菲斯汀格以麻省理工学院已婚学生为对象,多次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彼此居住距离的关系。结果发现,相互交往的多寡与居住距离的远近成反比。怀特1956年的调查发现,在几乎是完全偶然地住到一个居民区的人们中,成为朋友的多是居住的比较近的.为什么空间上的邻近能够促进人们的相互吸引呢?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邻近的人们能够经常的交往和互动。研究发现,交往本身就可以产生人际吸引,这是因为交往可以满足人们的一些基本心理需求.首先,交往可以帮助人掌握外部世界;其次,交往可以使人找到联系感和归宿感。 此外,熟悉本身可以增进喜欢一与我们接触交往越频繁的人,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这就是所谓的“曝光效应"。扎琼克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有些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结果发现,一个人的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Perlman选择三种类型的人(正面、中性和反面人物)的照片作为研究素材.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当然,如果我们熟悉的对象在人格或行为上存在污点时,越熟悉,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1—5)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1,¥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团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其母体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 (1)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由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个体和团体心理活动它反映了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对社会行为产生了导向作用,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心理师社会情境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2)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社会行为: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 **社会心理: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 3,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1)F。H.奥尔波特(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2)G.W。奥尔波特(1954)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4,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1)艾尔乌德(1925)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强调群体行为,以及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5,我国学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吴江霖(198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心理活动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潘菽(1983)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一切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科学(3)沙莲香(198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 (4)周晓虹(199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文化和完整的人格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 6,两个方面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重点

基本概念: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类个体在与其所属的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活动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P4 2.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内容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P63 3.社会认知:认知:人对信息的输入、信息的贮存与信息的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过程即:知识的获得和使用过程.社会认知:“个体对社会性信息的获得、贮存与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全过程”.P115 4.第一印象:两给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 5.首因效应:由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P123 6.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和光圈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P125 7.社会刻板印象:主要包括“性别”、“地域”和“种族”等.刻板印象是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金盛华P141 8.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自我即以自身为对象,形成对自身的看法和观点的问题.P163 9.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P17 10.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胡:是指人们试图让他人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P130 11.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根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P152 12.基本归因误偏差:指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他人行为归结为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景因素的影响.P157 13.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其状态有:零接触、单、双向接触、表层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其类型有:正式——非正式、稳定——不稳定、亲密——疏远、积极——消极;杨中芳老师的人际关系类型:血缘、姻缘、地缘、业缘.P271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与现代社会 社会心理学史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科学。 一、本章主要讨论问题 1、研究对象与逻辑框架 ①吴江霖:(提出较早,被人广泛引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②沙莲香: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题反应.其实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 ③王康:(最具有特色)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的学科。后孙晔、李等人简化:社会心理学额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非是两个独立存在的成分,而是一种从内隐到外显的“连续统"。 ④周晓虹: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放映,他研究人的社会后文化ing为U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 2、影响社会行为及制约因素的若干因素 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用了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因素及相应的主要概念有:社会、文化和人格. 社会:是通过人们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实现的; 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P10 人格:(个人的面具) 人格是在个人的社会化或曰文化濡化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各种生理、心理及其他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在特征在内的完整、统一的系统; 人格这个网站同意的内在系统为人们在社会文化情景中的行为提供了稳固、一致的放映模式,或者说,社会或曰文化行为是在具体的社会人格结构中形成的; 具体的人格既包含了独特的社会成分,也包含了由个人体现但又为某一群体的成员所有的成分,前者是规定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内在因素,后者这是规定一群体区别于他群体的内在因素. 3、学科性质 行为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天然的制约与被制约关系,不仅决定了社会心理学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事实上也决定了社会心理学的研对象本身就属于可以从各个方向探索的“边缘问题". 4、研究取向 从20实际出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它就分为以罗斯和麦独孤的著作分别代表的两支: 罗斯: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始:19实际下半叶到20世纪初,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 后:德国民族心理学的形成,尤其是黑格尔哲学传统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提出本能心理学。20实际出,沿着其同胞达尔文的金花论线索,麦独孤探讨了个体行为的动力问题,并将这种动力毫不犹豫地归为人的本能。

精选《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 0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一种科学研究,它是探讨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如何因为他人〔整个社会情境中存在关系的人〕真实或想象的存在而受到影响的科学研究。 对于很多社会现象,我们有很多民间的智慧,常识来解释其中的原因。但是社会心理学不同之处在于,为了探索社会现象背后的最可能的原因,社会心理学家会设计一系列科学研究方法来实证地,系统地验证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假设,猜想和观念。社会心理学试图预测在高度复杂环境下高度复杂的人的行为。 因而社会心理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提出有素质的假设或猜想,指出在什么特定条件下一种或另一种结果会发生。另一项任务是设计出足够精细的实验,以便能确定导致某种结果的条件。 02、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介于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学科。人格心理学解释社会行为时,重视个体差异,即使一个人异于其他人的人格层面,分析水平是单个个体。社会学的焦点不是个体的心理,而是整个宏观上的社会。社会学的分析水平是团体或情境。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水平是社会情境中的大多数个体的行为。社会心理学的目的在于找出每个人受到社会影响左右的人性通那么。

03、学习社会心理学之后有什么用处? 了解了社会心理学之后,可以在解释人的行为减少根本归因错误。根本归因错误,是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完全归诸于人格特征,因而低估了社会影响的行为。当我们忽略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将人的不当的行为通过贴上诸如性格缺陷的标签来解释,这是一种将情境过度简单化的方法,虽然我们获得了轻松,但是却失去了通过改变环境的改变自己或他人的时机。 04、个人与社会情境是相互的 个人和社会情境是相互的,社会情境不仅会影响人的行为,个人对社会情境的解读影响个人的行为。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是研究人对社会情境的解释方式,它认为我们应该研究一个客体出现在我们心中的主观方式,而不是构成这个物体的客观物理特征。·因为整体并不是等于局部的总和,应该着眼于知觉者的现象学,即物体是如何在人们心中呈现的,而不是着眼于客观刺激出的单独成分。 对情境的解读主要两种根本的人性动机,维持良好的自我感觉的需求〔对自我的高自尊的需求〕和尽可能准确的需求〔对客观世界准确性认知的需求〕。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第一章的导论部分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为“社会心理学是一种科学研究,它是探讨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如何因为他人(整个社会情境中有关系的人)真实或想象的存在而受到影响的科学研究”。既然是一种科学研究,就必须遵循一套科学的程序和方法,第二章主要介绍社会心理学家如何进行研究” 第二章方法论:社会心理学家如何进行研究 01、社会心理学科学研究的方法 不同于在实验室内的物理学的实验,社会心理学关心和研究的是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影响,研究的场景对于每一个人都很熟悉,因此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常常有一种“事后聪明偏差”,人们在知道某个研究的结果后夸大结果的可预测性。仿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都是一些显而易见的常识的事情。但社会心理学与常识等区别最大的就是他遵循一项基本原则: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 科学的研究都是开始于一个研究者想要检验的预感或者假设,但它并不是凭空而出,科学研究是一个累积的过程,研究者常常是从先前的理论和研究中推演出假说。一项理论出现之后,研究据此推演出各种具体的假说,然后根据验证假说所得到的结果,进一步修正理论,然后又产生了新的假说,如此循环往复。

心理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需要研究人员收集资料来验证假说,使用的实验设计有观察法,相关法以及实验法。每一种方法都可以用来研究特定的问题,每一种在某种方式中可能是强有力的,在其他情况下可能存在缺陷。社会心理学家的创新部分在于选择正确的方法,即最大化此种方法的的优点并最小化其缺点。 0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观察人们的行为,并记录某个测量值或对该行为的印象。观察法在描述某个特点的团体的行为或者某种类型的行为时非常有用。观察法常用的形式有人物志,档案分析法。 人物志是研究者融入一个团体或一个文化内部,并且不带任何预设观念地进行观察和理解的研究方法。人物志的关键是尽可能避免加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七章(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亦称初次印象。 第一印象的特征:表面性,片面性,类化,归因。 第一印象的作用(首因效应):对认知有重要作用,因此,为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个体必须注意自己的外表,言语谈吐,还必须增长才能,加强个人修养等等。 信息本身对印象形成的影响:1,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当一种仅属中性的合意的信息资料与先前建立在很合意的信息基础上的评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综合评价并不会增加,甚至还可能会减少。2,消极否定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积极地信息和消极的信息,个体更注重消极否定的信息。 印象管理 含义: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很关心如何给他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印象管理。 策略: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只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的策略)a,讨好技术.b,自我宣传。 C,威慑.d,恳求 2,保护性印象策略(指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看待自己的防御性策略):a,借口和辩解。B,事先申明.C.自我设障。D,道歉。 社会认知的偏见 偏见的特征:偏见是以有限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偏见就是刻板印象,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个人偏见:与个人经验,价值观有关,也受心理因素的影响:1首因与近因效应(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首次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起很大的作用,这就是首因,个体对最近获得的信息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即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光圈效应,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根据个人爱好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即以点概全)。3,宽大作用,4,投射作用(指个体认知他人时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会发生认可歪曲,发生偏见) 社会偏见:即社会刻板印象,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消除社会偏见方法:1接触假说.2,再分类—重新划分’我们“与“他们"。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归因理论:1海德的理论2维纳的理论3凯利的理论详见221页 归因偏差的原因:1观察着与行为者的归因是不一致的2涉及个人利益与否3归因过程中的拟人化错误. 归因原则:1折扣原则2非共同性效果原则3利害关系原则 内隐社会认知:指人对各种刺激的内隐加工过程,即在社会认识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已潜在的对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内隐刻板印象:指个体对某一社会群体或阶层受过去经验的影响而形成一种概括的固定的看法,但个体并未意识到这一过去经验对自身的影响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知识点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社会哲学”阶段)时间:古希腊——16、17 世纪,有2000多年 从总体上看,论及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有两条基本线索。其一,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特别强调环境对人性的制约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 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儿》 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人性本恶。 霍布斯命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狼和狼之间的关系”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弗洛伊德“影响人的心理跟行为的最根本的东西是生物性的冲动”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经验论阶段)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出现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 1890年前后,人们开始将精神分裂归因于社会行为。 1859年,德国人M拉扎勒斯和H斯坦达尔创办《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并发表了《民族心理学序言》一文,成为民族心理学的创

始人.社会心理学由此进入社会经验论阶段.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它标志了社会心理学学科的正式产生和其成熟体系的出现。 社会心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德国民族心理学心理学创始人冯特《民族心理学》 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尔德用模仿来解释所有的社会心理现象 迪尔凯姆集体意识绝不是个体意识的相加之和, 前者大于后者并决定那个后者,社会 心理学开始于群体并结束于群体。 黎朋《群众论》集群行为 英国本能心理学麦独孤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后面的动因是什 本能受《进化论》影响 工业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也具有推动作用. 192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 奥尔波特在冯特和闵斯托博格的影响下,写了《社会心理学》一书。对整个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的走向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规定社会心理学应当是社会环境影响的个体,规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当是用实证的方法去做研究.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社会分析学阶段)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进入社会分析学阶段。确立的主要 标志是奥尔波特的实验社会心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