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

工作技术要求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ZB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

ZB/T D10 004—89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技术要求

(1∶50000)

1989—12—11发布 1990—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ZB/T D10 004—89

技术要求

(1∶50000)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主要阐明了城市地区1∶50000区调的性质、任务、部署原则、选区范围、调查内容与作法。具体地规定了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调查的内容、工作程度、工作方法及其精度要求。适用于大中城市、开放城市、新建城市、沿铁路干线和沿海、主要江河两岸的港口城市以及重要经济开发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2 引用标准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

3 总则

城市区调是一项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性很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我国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工作的基础。其任务是从基础地质调查入手,提高城市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同时要对城市地区的矿产资源、地质旅游资源及环境地质进行调查研究,着重调查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地质问题,为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及其治理、矿产资源与地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性的地质背景资料。

城市区调的内容,一般包括:

a、基础地质调查(含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

b、矿产地质调查;

c、环境地质调查;

d、旅游地质调查。

城市区调的选区范围,应以城市的行政区划为主,并结合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来考虑,同时亦要顾及一比五万图幅的相对完整性。大城市一般以2—4个图幅为宜,中等城市以1—2个图幅为宜,必要时可适当扩大范围。

城市区调的作法,原则上采用实测为主的方式,在资料较多、研究程度较高的城市,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料,采用编测结合的方式。为满足某个城市规划建设的急需,可采用编制一比五万城市地质系列图件,作为第一代城市区调图件。

城市区调中对环境地质评价、矿产资源和某些基础地质的调查,应根据城市地区的地质与地貌特点及城市建设的具体任务要求,充分发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解译等方法技术的作用,以提高工作效率、成果质量以及社会经济效益。

本标准只规定了城市区调工作的总要求,在实施本标准时,应结合各城市的具体情况,编制区调工作设计。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设计是检查工作质量和成果验收的依据。

4 调查内容与要求

基础地质调查

基础地质调查内容与方法,应根据不同地质条件,有不同的要求,特别要注意对与城市经济建设关系密切的构造地质、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的调查。

沉积岩发育区应进行多重地层单位划分,以岩石地层单位填制地质(组)图(一般要求划分到组或段)。在填制地质(组)图之前,应在剖面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区及其邻近地区的岩石地层单位。填图中应注意地层学和沉积学相结合,收集沉积相资料,进行沉积环境分析。

火山岩发育区,一般应采用火山地层—岩性(岩相)填图方法(即双重填图方法)。查明火山地层

层序、火山构造、各类火山岩产出的特征、分布规律、喷发旋回、喷发时代和喷发类型,恢复古火山机构,探讨火山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等。

对侵入岩发育区要查明各类主要侵入岩的分布、规模、形态以及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与构造、岩石地球化学与微量元素特征、接触关系、侵入时代和顺序,阐述岩浆作用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与区域构造和成矿作用的关系。在花岗岩类出露较好的地区,宜采用单元—超单元(序列)填图方法,查明花岗岩类的岩石结构序列或岩浆成分演化序列,划分花岗岩的岩石单元(或岩石谱系单元),建立花岗岩的超单元(或序列),并进行花岗岩的结构调查,有条件时,探讨花岗岩类的定位机制。

变质岩发育区,可采用构造—地(岩)层填图方法,查明变质岩岩石成分结构和构造以及变质作用与变形构造的关系,尽可能划分变质相带。浅变质岩区,要结合地层学和沉积学方法,划分构造—地层单位;中深变质岩区划分构造—岩石(岩性)单位,尽可能恢复原岩。有条件时可建立变质构造热事件及其演化顺序。

构造地质调查,应查明各类构造的基本要素,主要构造形态与样式,并对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以及构造演化作出分析。应查明区内主要断裂的性质、产状、规模、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有条件时,可采用综合方法和手段,对断裂的活动性作出初步评述,对隐伏断裂进行分析。在新构造运动活跃区,应注意调查各种新构造活动现象。有灾害性地震活动记载的城市,应收集历史地震资料,并结合构造地质调查资料,对地震灾害作出初步分析,有条件时,要收集大地形变资料及古气候资料,并可综合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对区内地壳稳定性作出初步评价。

地貌调查,应查明区内各类地貌景观和地貌形态、成因及其形成时代,划分地貌成因类型与形态类型,进行地貌分区。必要时研究地貌与成矿的关系。山区城市,应划分出主要单体地貌形态。有条件时,要收集地貌动态变化资料。

第四纪地质调查,应查明区内沉积(或堆积)物的种类、物质成分与结构、厚度、接触关系及其分布范围,划分成因类型及其与地貌的关系。有条件时,可建立相当于岩石地层单位的“组”以及年代地层单位,并研究其相互关系。对第四系发育的城市地区应填制第四纪地质图或编制基岩地质图(solid map)。第四系年代划分方案及采用的符号见附录A。

矿产地质调查

城市区调的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应基本查明区内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和成矿地质条件,作出区域矿产资源的远景评价。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作出区域矿产资源的评价,提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建议。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4.2.2 矿产地质调查的重点是为城市建设发展所需要的各类矿产,特别是建材类矿产以及采、选条件好的矿产。其工作程度一般作到矿点踏勘,对有远景的矿床(点)或少数易采并能很快发挥出经济效益的矿点要进行地表检查或评价。在某些矿业城市,还要对配套资源进行调查并了解城市建设的各种工程设施压矿的情况。

环境地质调查

本标准规定的环境地质调查主要是对以自然因素为主导所形成的环境地质问题的背景条件调查。其内容包括土壤与岩石的地球化学和放射性调查以及灾害地质调查,查明测区内的环境地质背景条件,为防治地质灾害与地方病,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以及为农业区划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根据各个城市的特点,应选择适宜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安排有关调查工作。

土壤地球化学调查目的是了解不同类型土壤中对人体有益有害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状况。按区内土壤类型划分的程度确定采样单元的密度。同时按不同土壤类型分别选一剖面(采样深度为一米左右)以土质类型分层取样。为查明土壤中各元素的物质来源,应在地质剖面中校不同地层单元和岩性段分别采取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岩石地球化学样品,进行无污染加工至200目。分析元素和精度可根据不同地质地貌特点和任务要求选定,一般应分析下列元素,Hg、Sb、Cd、Pb、Co、Ni、V、I、Mn、Fe、Zn、Cu、Mo、se、As、Si、K、Ca、Mg、S、P、B、F等,元素的检出限不高于国内外已制定的各元素在土壤中的允许浓度标准。见附录B。

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土壤中对植物生长有利的营养元素及有害元素能被植物所吸收的量—即有效态含量,来评价土壤对不同植物生长的有利与污染程度,结合土壤地球化学

资料,划分有利与不利于某种植物生长的环境地质分区。一般应选择分析下列某些元素的有效态:N、P、K、Ca、Mg、S、Si、Cu、Fe、Mn、B、Mo、Ag、W、Sn、Co、Ni、V等。

地面放射性调查,主要调查区内放射性强度的背景值与异常值,研究放射性污染状况及其来源,进行区域放射性强度分区,指出污染区及其范围,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合理布局和防治放射性污染提供资料依据。有条件时,可采用能谱测量。

灾害地质调查,主要调查以地壳内外营力为主导因素所引起的地壳不稳定现象形成的灾害,如地面沉降、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火山爆发、地裂缝、水土流失、风砂以及地震等的分布范围、规模和程度,分析其形成的机理,尽可能对潜在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

与地方病有关的环境地质调查,主要收集了解区内各种地方病类型、发病率及其分布范围,分析引起地方病的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背景条件以及可能存在的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提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建议和防治污染的措施。

旅游地质调查

地质旅游资源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a、典型地质现象;

b、具旅游意义的水文、工程地质现象;

c、天体地质现象;

d、风景地貌等。

同时对人文旅游资源作顺便了解。

地质旅游资源的调查一般与地质调查同时进行,对重点的地质景观要了解其分布和形成条件,对区内旅游资源进行区划,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和保护措施。

5 区调报告编写和成果验收出版

城市区调报告是城市区调成果的系统总结,可按绪论、区域地质、矿产资源、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和结语等部分分章编写。字数一般不超过15万字(含插图与附表)。文字尽可能大众化,便于不同专业人员阅读和使用。如编制城市一比五万地质系列图件,则应分图件编写说明书。

5.2 城市区调成果图件应根据城市地质特征和城市规划建设要求以及批准的设计,编制下列图件:

必编图件:地质图(第四纪发育区应编制第四纪地质图)。

选编图件:矿产图、构造地质图、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图、基岩地质图、旅游地质图及环境地质图类(包括灾害地质图、放射性强度分区图、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图、区域稳定性分区图、土地利用图与环境地质分区图等)。

必编图件的比例尺必须是1∶50000,选编图件的比例尺根据具体情况可选为1∶50000—1∶

200000。图件编制的基本要求详见附录C。

城市区调成果必须经野外验收才能进行最终验收。由设计批准单位主持最终验收,经最终验收合格后方能交付印刷出版。

城市区调图件一般以国际分幅出版;多图幅联测的图件,为便于使用,应以城市为中心国际分幅为基础矩形图幅出版。必编图件应彩印出版,选编图件可彩印亦可素色印刷出版或复制。报告应铅印或胶印出版,图件说明书根据需要可铅印出版或复制。

附录 A

第四系年代划分方案及采用的符号

(参考件)

A1 第四系年代划分及采用的符号以地矿部新编1:250万比例尺“中国第四纪地质图”为参考。

Q

上3

4

全新统 4Q 中24Q

(h Q ) 下14Q

第四系Q 上3Q

更新统 中2Q

(p Q ) 下1Q

A2 上新世/更新世界限(N/Q),以磁性地层松山/高斯(M/G)至凯纳事件为主,年限为— BP 。 A3 第四系内分层时限

Q 1/Q 2磁性地层BM 至哈拉米洛事件年限为~。

Q 2/Q 3以布莱克事件至吉曼卡事件为准,时限为—万年BP 至19.8—万年BP 。

Q 3/Q 4哥德堡事件,距今—万年。

A4 全新统的划分

上全新统Q 43

……2000—2500a .BP(包括孢粉期的亚大西洋期及亚北方期)

中全新统Q 42

……5000—7500a .BP(包括大西洋期)

下全新统Q 41

……约l 一万年(包括北方期,前北方期)

上更新统Q 3

附 录 B

各国使用的土壤人体健康元素容许浓度

(参考件)

附录 C

图件编制的基本要求

(参考件)

C1 地理底图的编制按地质矿产部Dz 4l一86《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及地质图清绘规程(1:50000)》执行。

C2 地质(组)图的编制

以岩石地层单位编制的地质(组)图,除了下列表示的地(岩)层,侵入岩的代号外,其他各种地质代号、符号、花纹、色调均按GB 958—89《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执行。

地质代号

群(group)—是最大的岩石地层单位,通常是两个以上具有类似岩石学特征的组或经常伴随在

一起的组的总称。表示方法是地理专名十“群”十地质年代。如清漆群QGC

l~2,王家村群WGC

l

。亦

可不加群表示,其地质年代通常只表示到纪或世,如清漆群QC,王家村群WC。

组(formation)—是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单位,表示方法为地理专名十地质年代。地理专名用

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大写,地质年代用年代代号的大写表示。如高家边组为GS

1;黄龙灰岩为HC

2

如地理专名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有重复时,则在第一个大写字母之后加缀第二个字母的小写表示,如和州泥灰岩为HeC

2

段(member)—“组”内特殊有意义的岩性段需要表示在图上,其表示方法为在组级符号的地理

专名代号右上角,由老到新加上l、2、3……,如高家边组下段为G1S

l ,黄龙灰岩中段为H2C

2

层(bed)—表示方法为在段的旁边加上a、b、c,例如南陵湖灰岩下段下层为N la T

1

花纹—大面积出露的岩石地层单位以岩性花纹表示为宜,按GB 958—89《区域地质图图例》执行,如尚有不足之处,可自行补充,但严禁花纹的重复。

色调—只表示岩石地层单位隶属的地质年代。年代时限以纪为宜。编制地质(组)图时,应正确合理地配置岩层代号、岩性花纹和色调,既要正确反映各种地质体,又应使图面清晰美观。较小的地质体难以用花纹表示,或影响图面清晰美观时,可采用色调表示。

侵入岩的表示方法

按年代表示的侵入岩,其符号、花纹、色调应执行GB 958—89的规定。

按岩石地层单位编制的地质图件,侵入岩应按岩性表示,岩性符号、花纹和色调应执行GB 958—89的规定。

花岗岩区采用单元——超单元方法填图时,花岗岩单元(units)是花岗岩最基本的填图单位,相当于岩石地层单位的“组”,是一个指同源岩浆分异序列或结构序列的岩石组合,其表示方法为时

代十单元名称,如青洞单元为J

3Q,J

3

为地质时代,Q为青洞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大写。超单元

(superunits)是花岗岩最大的填图单位,相当于岩石地层单位的群,是指在时间上紧密相联,在同一个造山带内相邻的不同深成岩体(pluton)中重复出现,具有相似的岩石学及演化序列特征的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单元总称。其表示方法为在图面上不用专门代号表示,只在图例中给予表示。

侵入体是花岗岩区填图的地质实体。凡能归并到某一单元的侵入体相当于岩石地层单位的段,其表示方法同;不能归并到某个单元内的独立侵入体,其表示方法为地理专名十岩性,如长坪二长

岩为Ch

η。小的岩墙和岩脉只表示岩性,如辉长岩脉为β

μ

图式—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原则上要充分利用印刷版面,既经济又美观,尽可能表达该项研究内容,要考虑印制条件,作好总体布局。基本内容必须包括图名、图幅国际分幅号、比例尺、图例、接图表及有关说明和责任栏;图例表示方法,编制地质(组)图时,图例可采用方块图例、组合

图例,亦可采用柱状图例、线划图例或表格图例等多种方式的更富表现研究程度的美观易读的图例。

C3 构造地质图,可采用简化地质图为底图,突出构造要素,表示的内容为各种地质体的接触关系、褶皱和断裂的形态、性质、分布特征、规模及组合关系及期次;构造岩类型及其分布;古火山口、火山机构;热(气)泉;地震震中及级别,必要时可表示有代表性的片理、劈理、片麻理、层理及各种组构测量统计数据和图解以及构造层等。其比例尺可与地质图同比例尺,亦可缩小比例尺,在地质(组)图上以角图形式表示。

C4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表示地貌类型、形态、物质组成,分布特征及地貌分区;同时要表示阶地剖面和夷平面。第四纪地质主要按成因类型和成份特征划分第四系填图单位,在平面图上表示;同时要有第四系综合柱状图,尽可能表示古生物组合、同位素年代数据及磁性地层与极性地层,附有典型的第四系剖面和代表性钻孔位置及基岩深度与岩性;有条件时要表示新构造活动的现象,古人类活动遗迹或古文化层地点应突出表示在图上。

C5 矿产图:以地质图为底图,色调要浅,突出表示矿产。表示各类矿产的种类、产出位置、规模、控矿因素、找矿标志、层状矿床尽可能表示其地表投影的范围;物化探及重砂异常种类、级别、分布范围。矿床、矿点及异常编号应执行GB 958—89的规定。

C6 基岩地质图:以揭去第四系盖层,反映第四系以下的岩石地层、构造等地质特征。选择有代表性的深孔,表示其孔位、孔深、见基岩深度。有条件时可表示第四系等厚线及各种物化探资料。

C7 旅游地质图:一般以简化地质图为底图,底图色调要浅,突出地质旅游资源,同时要表示重要的交通设施(如机场、码头、铁路、公路及主要车站等2,有条件时,可以进行旅游区划。可单独编制同比例尺图件,亦可缩小比例尺以角图形式表示在地质(组)图上。

C8 环境地质图:一般分为两类,即环境地质图(总图)和环境地质图系。前者主要包括由于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环境背景现状,如环境地质问题防治分区图。后者可根据各个城市的特点和需要以及掌握资料情况分别选择编制,内容和图式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成图比例尺一般为1∶50000~100000。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地质矿产部提出,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地质矿产部地质矿产司负责起草,参加单位有辽宁、浙江、广东、贵州省地矿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维屏、郑恒有、陈克强、李世榕、赵载镇、陈荣度、李安石、钱鼎兴、毕宗仁、梁伟、梁均球、王砚耕、张鳞。

本标准由地质矿产部负责解释。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暂行)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暂行)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二○一六年十月

前言 为进一步规范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与开发秩序,提高勘查成果质量,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矿产资源,更好地发挥勘查成果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土资源部对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资源储量分类的原则性意见,在以往我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开发成果利用的基础上,参考类似矿种及兄弟省工作经验,编制《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暂行)(以下简称《暂行技术要求》),可作为该类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评审的暂行依据。对《暂行技术要求》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请及时反馈给省储量评审中心,以便统一修正。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河南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本技术要求起草人:宋锋、尚玉忠、李军、王卫、翟丹丹。 本技术要求由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暂行) 1 范围 《暂行技术要求》规定了普通建筑石料矿产的分类、地质勘查工作要求、资源储量估算等方面的内容。 《暂行技术要求》的地质勘查主要指为了满足矿山开发而进行的地质勘查工作。 《暂行技术要求》适用于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勘查设计编制、资源储量估算、勘查报告编写。可作为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成果验收、评审的依据;还可作为普通建筑石料矿山资源储量核实工作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 《建筑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11) 《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2010)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 《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矿权评估准则-指导意见CMV13051-2007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 18341-2001)

矿井地质专业技术规范

矿井地质专业技术规范

矿井地质专业技术规范 总则 第一条矿井地质是煤矿生产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作,矿井的一切采掘工程都必须以可靠的地质资料为依据。为此,必须加强矿井地质工作,更好地研究与解决 煤矿生产建设中的各种地质问题,以适应煤矿生产建设的需要。 第二条矿井地质是指从矿井基本建设开始,直到矿井开采结束为止这一期间的全部地质工作。 第三条矿井地质工作必须坚持为生产服务的方向;根据矿井不同地质条件,按照生产建设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进行。 第四条矿井地质必须坚持现场观测和综合分析并生的原则。实见资料必须准确、完整; 预测资料必须有理有据,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 第五条矿井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 5.1 研究矿区(矿井)煤第地层、地质构造、煤层和煤质的变化规律,查明影响矿 井生产建设的各种地质因素。 5.2 进行矿井地质勘探、地质观测、编录和综合分析。提供矿井生产建设各个阶段所 需的地质资料,解决采掘工作中的地质问题。 5.3 调查、研究煤系地层中伴生矿产的赋存情况和利用价值。 5.4 开展矿井地质科学研究,积极引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矿井地质工作的技术水平, 解决矿井生产建设中产各种地质问题 矿井地质基础工作 一、必备的成果卡片 1、地质构造素描卡片 1.1、收集资料:现场收集并上原始记录本。 1.2、内容:包括陷落柱、断层、及其它构造(冲刷带、底鼓、节理等) 1.3、要求: 1.3.1、对陷落柱应现场观测描述其形状、大小和陷落角,充填物的岩性、层位、 密实程度和含水性以及陷落柱附近煤,用地质罗盘量出岩层产状要素等。 1.3.2、对断层的观测应描述断层的性质、断距和断裂结构面的力学属性来进行。 1.3.3、其它构造的观测如冲刷带必须观测冲刷标志,系统收集供判明冲刷类型, 推断冲刷变薄带方向和范围的资料。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样本

六枝特区湘发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O一七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0 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0 ( 一) 交通位置 0 ( 二) 开发概况 (2) 三、工作依据及工作情况 (3) 四、本次工作主要内容 (3) ( 一) 现场调查了解的资料 (3) ( 二) 本次调查收集利用的成果资料主要有 (4) 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概况 (4) 一、自然地理 (4) ( 一) 地形地貌 (4) ( 二) 气象及水文 (5) 二、地质条件 (5) ( 一) 矿区地层 (6) ( 二) 矿区构造 (7) ( 三) 含煤地层 (7) 三、水文地质条件 (9) ( 一)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9) ( 二)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0)

第三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13) 一、矿井涌水量构成分析 (14) 二、矿井开采充水因素分析 (14) 三、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析 (16) 第四章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预测评估) (16) 一、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预测 (16) 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16) 第五章对今后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17) 结束语 (19)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第一章前言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为了深入推进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落实”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使煤矿企业能预防和避免矿山水害隐患威胁, 我矿开展了井田范围内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基本查清了湘发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及主要水患情况, 并结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探放水技术规范》、《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等, 编制”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 一) 交通位置 湘发煤矿为整合矿井, 整合规模为150Kt/a, 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湘发煤矿位于六枝特区中寨乡镜内。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 证号C5 0 0211 5870) , 湘发煤矿开采标高+1470~+1100m, 矿区面积0.7941km2, 倾向宽约1.2km( 平均) , 走向长约0.7 km( 平均) 。矿区范围由以下8个拐点圈定,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 湘发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地质勘查规范

地质规范目录 国家标准 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 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 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 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 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 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3923-2006) 行业标准 1.1∶250000地质图地理地图编绘规范(DZ/T0191-1997) 2.1∶20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1995) 3.1∶50000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则(DZ/T0157-1995) 4.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0)(DZ/T0179-1997) 5.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 6.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1991) 7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 8.1∶100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T0247-2006) 9.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0151-1995) 10.1∶50000海区地貌编图规范(DZ/T0235-2006) 11.1∶50000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 12.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50000)(DZ/T0158-1995) 13.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1.1 技术要求 资料收集技术要求 1.1.1 要求在勘察工作开始前,到设计院、地矿、气象、农林业、交通、水利等部门广泛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1.1.2 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A、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 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貌、地质条件,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河道工程的稳定性、适宜性作出评价,且为了工程地质勘探、测试工作及工点的布置提供依据。 B、工程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 重点查明地基稳定和现有河道边坡稳定的地质问题,沿线的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地面沉降等,地面陡坡、地下水、地表水活动情况,临河沿河边坡冲刷失稳可能调查调查精度按具体项目的具体要求来控制。 1.1.3 钻探技术要求 拟采用XY-1型回转式油压岩芯钻机钻探,开孔直径110mm,终孔直径不小于91mm,采用套管或泥浆护壁,对需重点查明的部位(滑动带、软弱夹层等)应采用双层岩芯管钻进。 钻探回次进尺:软土层小于或等于1.0m,其它土层一般不超过1.5m。 岩芯采取率:黏性土、强风化岩 > 90%砂土》65%破碎带、块状强风化岩、中等风化岩》65%岩芯有序摆放在钻孔旁并填好标示牌,拍照留档。 孔深误差:钻进深度内的误差控制在士5cn以内。探井、探槽和探洞:除文字描述记录外,尚应以剖面图、展示图等反映井、槽、洞壁和底部的岩性、地层分界、构造特征、取样和原位测试位置,并辅以代表性部位的彩色照片。 1.1.4 勘察取样技术要求

①取土样:在钻孔中采取土试样,严格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001)(2009版)(第9章第4节)有关规定执行。②取样间距:表层0?3m取土间距1.0?1.5m,变层加取,土层较薄(厚度 0.5?1.0m)时均应取样;3?15m深度范围内每隔1.5?2.0m取样;15?20m 深度范围内每隔3.0?3.0m 取样。 ③取样方式:对软土层采用敞口式薄壁取土器取样;对可塑-硬塑黏性土采用锤击普通取土器取样;对中粗砂(或粗砾砂)层,取标贯器内的芯样或采取扰动样。 ④场地要采取地表水和地下水试样。 1 . 1 . 5原位测试技术要求 A、标准贯入试验 为测定黏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在钻孔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利用地区经验对黏性土的状态、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作出评价;试验间距一般控制在1.0?1.5范围内。 试验要点:清干净孔内残渣及扰动土,准确丈量孔深,做好记录。具体技术操作重点如下: ①标准贯入试验孔采用回转钻进,并保持孔内水位略高于地下水位。当孔 壁不稳定时,可用泥浆护壁,钻至试验标高以上15cm处,清除孔底残土后再进 行试验; ②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并减小导向杆与锤间的摩擦力,避 免锤击时的偏心和侧向晃动,保持贯入器、探杆、导向杆联接后的垂直度,锤击速率应小于30击/min ; ③贯入器打入土层15cm 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 的锤击数,累计打入 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 达30cm 时,可记录50 击的实际贯入深度,按下式换算成相当于30cm 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

区域地质调查总结

一、基本内容 1.区调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基本地质工作,是所有地质工作的先行步骤和地质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2.区调的目的任务是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通过填制1:5万(或1:25万)比例尺的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古生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评价,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为地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地学基础资料和依据,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基础地质信息。3.“区调”的基本准则:是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区调”的五个程序(阶段):⑴.前期准备工作和立项论证,⑵.区调设计书的编写和审批。⑶.野外填图及阶段性资料整理、野外资料验收。⑷.最终资料整理和报告书的编写、最终成果的评审。⑸.最终成果的出版和“区调”原本档案汇交。 6.“区调”设计的五个基本程序:认真研究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收集和阅读各种资料、野外踏勘、实测剖面、设计书的编制。 7.出队前的准备工作:资料的准备、统一地质认识、统一地质观察点的编号、按设计书附件的要求,统一图式图例和各种地质体花纹、符号,代号等。 8.野外填图路线的布置原则:一般是穿越路线和追索路线相结合,而以穿越路线为主。常用的定位方法有:⑴目测法:⑵.交绘法与目测法相结合:⑶间接定位法:⑷GPS定位法 9.野外填图阶段的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保证野外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也是整个填图阶段和野外工作结束后开展的一项经常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工作步骤。按工作进度可分为:日常的资料整理和阶段性资料整理。10.野外资料验收包括:⑴野外地质工作报告;⑵复印着色的地质清图和地质实际材料图;⑶野外填图和实测剖面的各类原始资料;⑷已经取得的分析鉴定成果;⑸实物资料(包括重要化石标本、岩石标本);⑹部分过渡性资料:(包括巳完成和待完成的各类地质卡片、登记表册);⑺以上各种资料目录。 二、沉积岩区 11.沉积岩区地质调查的基本特点:是以地层学、沉积学为理论依据,从我国的现实地质工作出发,以多重地层划分为基础,通过研究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层序;较准确地描述沉积地层的组成、结构、变化和识别特征,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填图,查明并具体表示其时空存在状况、纵横变化、以及与地质年代的相互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地层格架和区域地层模型;探讨和阐明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形成环境、沉积作用、区域地质发展史与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12.剖面小结的主要内容:(1)工作概况(2)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3)剖面分层简述(4)剖面综合描述(5) 主要收获和尚存在的地质问题13.岩石地层单位两类: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14.生物地层单位:组合带、延限带、顶峰带和间隔带。 15.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宇、界、系、统、阶。 16.年代地层划分研究方法:即生物地层法、同位素测年、年代地层综合研究。生物地层法与年代地层综合研究法最为经济实用。17.基本层序的概念: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的,一般能在露头范围内观察到的,代表一定地层间隔发育特点的单层岩石分层或多层岩石组合,它是同一微环境或亚环境的沉积产物,一般上下都有明显的沉积界面分开。基本层序的类型按其性质可划分为旋回性基本层序和非旋回性基本层序,其中旋回性基本层序中的一部分又可称为韵律性基本层序。 18.第I类型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Ⅰ的形成被认为是在沉积岸线坡折处,海平面下降的速率超过沉降速率,相对海平面下降的时期形成的。 19.第Ⅱ类型层序:陆棚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在沉积岸线坡折处没有任何相对的海平面下降。因而没有下切谷,并且其也缺少明显的侵蚀削蚀;第Ⅱ类型的层序边界被认为是在层序的(当时的)沉积岸线坡折处,在海平面下降时期,在海平面下降的速率略小于或等于盆地沉降速率时形成的。 识别IⅡ标志是:层序边界的不整合类型;层序边界之间的体系域组合。 20.地层格架一般概念:区域性岩石地层单位的时、空有序排列形式,区域地层格架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和阐明不整合界限单位的垂向叠覆及其内部地层的侧向堆积规律,一般可用一定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地层格架按物理含义又可分为空间格架和时间格架。通常以岩石地层格间架(岩石地层的沉积格架)为基础,它是进行沉积盆地分析和沉积地层及层控矿产分布规律预测的基础,年代地层格架(时间格架)是解释性格架。 21.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一套由剥蚀面或无沉积面及其相当的整合面所限定的、重复出现并有成因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内岩层间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层序地层学划分的基本单位为层序。层序之内又可分为不同的体系域。 各体系域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主要岩相和形态几乎都是固定的。各体系域之间系如:低水位体系域与海侵体系之间以海侵面(TS)为界,海侵体系域与高水之间有一过渡层段,即饥饿段(SS),饥饿段也称凝缩段(CS)或低速沉积层。饥饿段的中部有一最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目前正在进行调查试点和研究总结阶段,其技术要求也正在编写之中。本要求暂时供1:250000和1:50000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时参考。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而进行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是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基础性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学、土壤学、地貌学、生态学及其它有关地球科学的方法、理论,调查人类和生物群体赖以生存的岩石圈、地下水圈和地表水圈。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岩石、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植被群落及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环境下发生变化的地球动力作用、地球化学作用和其它现代地质作用等。 1.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 (1)基本查明测区内的基础地质、水资源(包含地下水和地表水)、土地资源、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等的存在状态、性质与特征; (2)综合评价测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3)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等。 2.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 (1)充分收集测区内已有的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地球化学、遥感、气象水文、土壤、资源开发、生态等方面的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进行调研、野外踏勘等工作,在综合分析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编写项目设计书。 (2)进行野外调查工作,主要包括:(A)基础地质调查,以收集已有资料为主,补充必要的野外调查;(B)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C)水文地质(包括地表水)、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包括地质灾害)调查;(D)土地资源调查;(E)

DZ/T 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1:50000) DZ/T0001—91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总则规定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内容与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及说明书编制、评审验收和提交的办法。 1.2 适用范围 本总则适用于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成果验收、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 GB958 区域地质图例(1:50000) ZB/TD10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 3 目的任务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91-06-11批准1991-10-01实施

4 基本准则 4.1 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4.2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 4.3 对区内已有的遥感图象、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4.4 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4.5 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 4.6 承担地质填图项目的单位,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分队应配备3~5名地质技术骨干。有条件时,在一个片区可由若干分队组成联队进行填图,并保持填图人员的相对稳定。 4.7 地质填图应以符合精度要求的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为底图。没有此种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采用地形-地质一次成图法,直接用相应比例尺的航空像片并辅以一比五万地形图进行填图;也可用大于一比二万五千地形图缩编以及用精度符合要求且现势性好的一比五万地形图放大编绘成为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做底图。 4.8 不同地质条件,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的调查区,其工作内容和要求允许有所侧重和区别,但应在设计书中加以明确。 5 地质调查程序 地质调查一般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地质填图、成果编审及出版准备五个程序。

工程地质技术要求

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张家湾铁矿地下采选联合工程硐室群及管道井工程地质勘察方案 编制单位:鞍钢集团矿业公司 编制日期:2016年9月26日

1、前言 (3) 1.1工程概况 (3) 1.2勘察的目的和任务 (3) 1.3勘察的依据 (8) 2地质条件 (8) 2.1气象水文 (8) 2.2场地地形、地貌 (7) 2.3地层岩性 (7) 2.4构造 (10) 2.5水文地质条件 (10) 3勘察工作量布置和方法 (8) 3.1勘察工作量布置 (8) 3.2工作方法 (9) 4钻探施工技术要求 (10) 5水文地质工作技术要求 (11) 5.1水文地质试验方法 (11) 5.2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16) 5.3水文地质试验参数计算公式 (16) 5.4水化学分析 (17) 6工程地质技术要求 (17)

6.1钻孔工程地质编录 (17) 6.2试样采取和试验 (18) 7钻探技术设计及质量保证措施 (19) 7.1钻孔结构 (19) 7.2套管 (19) 7.5钻进方法 (20) 8设备配置 (24) 9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24) 10预期成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前言 1.1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张家湾铁矿地下采选联合工程 建设单位:鞍钢集团矿业公司 设计单位:中冶京诚(秦皇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研究单位:东北大学 张家湾铁矿井下采选联合开采工程是一个全井下开采的采选联合开采项目。选矿厂全部布置在井下,选矿工艺厂房为一系列的大断面硐室群组。其深度在地表440-520米以下,是目前国内最深的地下建筑硐室群。 主要建(构)筑物特征表1 拟建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一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一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1.2勘察的目的和任务 1.2.1勘察的目的 (1)本次勘察任务是查明该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1 定义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矿床及其周围地区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岩石圈部分(岩石、矿石、土壤、地下水及地质作用和现象),与大气、水、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 1.1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指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 总则 2.1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实施省(自治区)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技术工作依据。 2.2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针对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环境保护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为矿山环境整治、矿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规划提供基础资料,为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则提供科学依据。 2.3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要求基本查明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和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破坏,摸清底数,做出现状评价、预测分析。 2.4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不能局限于矿山用地面积之内,应将矿业活动影响范围作为调查区范围。 2.4.1 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范围应包括区域地质单元和影响的流域。 2.4.2 矿区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矿区矿业活动对周围地质环境的整体影响确定其范围。 2.4.3 单个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矿山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确定其范围。 2.5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任务: 2.5.1 调查矿山地区社会经济概况和矿业活动。 2.5.2 调查研究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2.5.3 查明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影响与危害。 2.5.4 调查、总结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的经验与教训。 2.5.5 对矿山地质环境作出综合评价,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建议。 2.5.6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 3 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框图

农业地质调查项目的技术要求和工作要点、工作部署

农业地质调查技术和工作要点 1 我国农业地质调查进展 农业地质调查是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方法为主要手段的综合地质调查工作,通过测定土壤、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湖底沉积物、海底沉积物、农作物等环境介质中元素等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元素从岩石—土壤—水—农作物(水产品)—人体的生态循环过程,实现对农业地质环境的评价。调查成果具有“多目标”、“多领域”的应用前景,可为土壤环境治理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管护、基础地质研究、地方病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前苏联于1927年就成立了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对生态地球化学进行了八十多年的系统研究。随后加拿大、美国、英国等作了大量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韦伯()把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和思路引入到环境研究中。此后几十年里,有关环境地球化学、农业地球化学、地方病与环境地球化学的关系等研究工作逐渐受到各国地球化学家的重视,先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化学元素与某种生物效应的相关性。在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基础上,许多国家的地球化学家普遍认识到,全国(或区域)生态地

球化学填图工作可以在解决日益迫切的人类生态环境问题中发挥巨大作用。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全国或区域性多目标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填图工作。 我国生态地球化学研究虽然起步稍晚,但成就比较显著。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目前已覆盖了600多万2的国土面积,在矿产勘查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随后勘查地球化学工作者利用区域化探资料,开展了农业、环境、地方病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区域化探资料主要涉及山区和丘陵区,使其在农业、环境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受到限制。 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和部署下,1999年首先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湖北江汉平原、四川成都盆地开展了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工作,其成果引起了中央、地方各级领导的关注。自2002年3月4日国土资源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第一个省部合作协议以来,截止2008年底,农业地质调查已经在全国31个省(市、区)开展,覆盖面积达160多万平方公里,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性区域地球化学资料,根据国家和地方需求,从区域和局部两个尺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评价和应用,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1.2 我国农业地质调查的主要成果 我国农业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有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由省、部合作实施的农业地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主要包括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局部生态地球

地理地质调查报告格式

地理地质调查报告格式 地理地质调查报告格式一、城市的概况 凉城县位于乌兰察布市西南部,地理坐标在北纬4016–4050、东经1120211302之间,东邻丰镇市、和林县、难连山西省左云、右玉县,北倚卓资县,东西最宽82公里,南北最长73公里,总面积3458平方公里。总里程公里,其中省道2条,155078公里分别是呼阳线和凉左线,县道公里。辖1镇、19乡,总人口24万人,有蒙古、汉、满、回族等民族。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滩川,四面环山,环抱岱海。属于中温带陆地性气候。 (一)凉城的地貌 凉城的主要地貌类型有山地丘等。还有少量的平地。主要山峰有汉山,马头山、平顶山、脑包山等。蛮汉山最高,海拔将近2304米凉城县地形以山司丘陵为主,中间滩川,四面环山,怀抱岱海属于中温带陆地性气候。凉城县位于内蒙古高原南部山林,长城北侧。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四面环山,中间怀抱岱海,呈海棠叶状,境内的山脉均属阴山山脉支脉,有蛮汉山和马头山两个山系。主要峰分布于县境内北部和南部。蛮汉山的海拔是2305米。其山顶为县境内最高点。而且山地丘陵的切割比较深。而且这里的

土质是垂直节理,所以山坡的坡度都比较大。这里的大规模的山是由大规模燕山运动早成的,至于岱海,岱海以前是一片平面的地面。从苜花河两岸的自然剖面层层分布,我们可以断定这是海象沉积。从海象沉积我们可以看到这里以前是个大海。从二十多米的剖面我们可以推断岱海是海象切割而成的。由凉城县南面是马头山山系,北面是蛮汉山山系,中间是岱海盆地和永兴盆地我们可以把凉城看作是个大的褶皱带,而岱海处于褶皱的低部。正是处于这种凹状地带的低部给岱海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第三纪以前这里是一个平面。第三纪以后这里开始下沉,由于外在的压力超过了褶皱带的承受力以至发生了断裂,南边马头山山系发生了两次断裂,北面的蛮汉山发生了一次断裂,在加上三条河水的注入慢慢的形成了今天的岱海。现在我们在蛮汉山的山顶可以经常的看到第三纪的花岗片麻岩。 (二)水文情况以及水文规律 凉城县境内有三大水系。即永定河水系,面积围433平方米、黄河水系,面积为1103平方米、岱海水系,面积为2232平方米。全县淡水总面积为130万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是毫米。蒸发来年感是降水量的五倍。在这三大水系中只有岱海是内流水域。它的水源是木花河等三大河流,它的凉城县最大的水域。 岱海坐落于城关镇东南八公里,处在一个狭长陷落盆地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云南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50000)是《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2010~2020)》和《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3~2020年)》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此项工作是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完成后,对全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监测预警、工程防治、避灾搬迁等相关工作的技术支撑。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际,特拟定本要求。 一、基本要求 调查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调查重点。 (1)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结合调查区实际,参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8-02)的相关规定。 (2)其他地质灾害调查,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2006年10月)的有关要求。 (3)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库建设,按《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10年2月)执行。 二、补充要求 总结2013年度地质灾害详查工作经验,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在上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作如下补充要求。 (一)调查 1、遥感 (1)超前安排遥感资料处理和调查解译工作,重视远程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为

地面调查、工程地质剖面布置、重点调查区确定、调查路线优化等提供依据。 (2)重点地段的遥感解译和地质灾害测绘,尽量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如SPOT-5、IKONOS、Quick Bird等)、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规划图(1:1万)和土地“二调”资料。在地质灾害发展动态分析中,鼓励进行多时相遥感影像对比,深化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及危害特点的研究。 2、地面调查测绘 (1)以地质灾害隐患点核实和危险程度判定为核心,调查工作量不按点、线、面均匀布置。对山区、丘陵区及位于盆地周缘沟口的居民点都应进行现场调查,无灾点的居民点填地质环境情况说明表,有灾点的按类型填调查表。 (2)针对地质环境脆弱、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大的城镇和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部署1∶1万地质灾害测绘工作。 (3)工程地质剖面测制优先部署在典型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第四纪地质作用活跃、人为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强烈的地段。 3、典型灾点勘查 本次详查原则上不部置钻探、槽探、浅井及物探等勘探工作,典型灾点的解剖分析可收集利用区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成果资料。 4、灾/险情划分标准 地质灾害灾(险)情等级的划分采用以下标准: 5、记录和填表 (1)对存在险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表上应注明责任单位、分管部门;在原有隐患点核查中,应调查已采取的措施(群测群防、专业监测、搬迁避让、工程治理

地质钻孔施工技术标准

地质钻孔施工技术标准 一、措施(设计)编制 施工措施(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为矿方编制的工程方案设计及集团公司批复意见,结合相关规程、规范、区域地质资料等;施工设计的内容包括工程的施工目的、孔位布置、地质技术要求、安全施工技术要求、质量保证措施、施工组织及工期安排等。 二、钻探部分 1、煤层(可采煤层) (1)煤芯采取率: 主要煤层采取率》90%;非主要煤层真厚度》0.7米的,采取率》75%; 小于0.7米的,不作要求。 (2)煤层结构清楚,煤芯不污染、不燃烧变质,不混入杂物。 (3)钻探与测井比较:煤层真厚度0.7~3.5米的,差值<0.3米;煤层真 厚度大于3.5米的,差值<0.4米; (4)煤层深度:在顶底板各10米范围内已准确丈量钻具,且已合理平差。 (5)原始记录:小班班报记录和打煤报告书等均按规定的格式填写,及时认真、字迹清楚,无涂改。 2、岩层 (1)含煤地层岩芯采取率达到60%;非含煤地层岩芯采取率达到50%; 破碎带地层采取率达到35%。 (2)松散层中粘土类地层采取率达到60%;砂类地层采取率达到50%; 砂砾层、含泥砾石及卵石层采取率达到15%。 (3)岩芯洗净、顺序编号、贴票、装箱保管

3、终孔层位 达到钻孔设计要求(有设计变更的按变更要求)。 4、孔斜 (1)300米以内(含300米),小于3°; 300~1200米,每百米小于1°1200米以下,每增加100米,孔斜小于1.5°。 (2)定向斜孔达到钻孔设计要求。 5、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1)观测项目和内容达到钻孔设计的要求。一般主要观测冲洗液消耗量 和孔内水位埋深。冲洗液消耗量正常钻进中每小时观测一次,遇漏水量较大时要加密到每半小时观测1次,并要测量最大消耗量;如需进行堵漏时,应在班报中详细记录堵漏方法及堵漏材料的用量等。 (2)按设计要求,取芯钻进时实际观测次数不低于应观测次数的80%; 无芯钻进时实际观测次数不低于应观测次数的90%。 6、钻孔封闭 按钻孔封闭设计要求进行封闭,水灰比符合设计要求。孔口埋标(明标 或暗标),提出封孔报告。封孔材料要有材质证明资料。 7、原始记录 各项原始记录均按规定的格式内容和填写要求,认真填写,做到及时、 准确、清楚、完整。 &钻具丈量与孔深校正 (1)必须使用钢尺校测钻具; (2)每钻进100m、基岩界面、煤层、终孔时;

区域地质调查实习工作报告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实习报告巢湖北部凤凰山、平顶山及周边地区 实习学生:x x x 学号:00000000 指导老师:x x x 小组组长:x x x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实习目的、任务及要求 (1)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 (一)实习目的 (1) (二)实习任务 (1) 二、实习要求 (1) 第二节巢北地区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1) 一、位置 (1) 二、地貌 (1) 三、气候 (2) 四、物产 (2) (一)农副产品 (2) (二)矿产资源 (2) 五、交通 (2) 第三节工作方法 (2) 第四节成果 (4) 第五节以往地质工作及评述 (4) 第二章测区地质 (5) 第一节地层 (5) 一、古生界 (5) (一)志留系(S) (5) 1.高家边组 (5) 2.坟头组 (5) (二)泥盆系(D) (5) (三)石炭系(C) (9) 1.金陵组 (9) 2.高骊山组 (9) 3.和州组 (9) 4.黄龙组 (6) 5.船山组 (6) (四)二叠系(P) (6) 1.栖霞组 (6) 2.孤峰组 (7) 3.龙潭组 (7) 4.大隆组 (7) 二、中、新生界 (7) (五)三叠系(T) (7) 1.殷坑组 (7) 2.和龙山组 (7) 3.南陵湖组 (8)

4.东马鞍山组 (8) (六)第四系 (8) 第二节地质构造 (9) 一、概述 (9) 二、断层的描述 (9) 1.狮子崖断层 (9) 2.东风石矿倾向断层 (10) 三、褶皱的描述 (10) 1.凤凰山背斜 (11) 2.平顶山向斜 (11) 四、构造应力分析 (11) 结语 (12)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 工作技术要求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ZB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 ZB/T D10 004—89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技术要求 (1∶50000) 1989—12—11发布 1990—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ZB/T D10 004—89 技术要求 (1∶50000)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主要阐明了城市地区1∶50000区调的性质、任务、部署原则、选区范围、调查内容与作法。具体地规定了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调查的内容、工作程度、工作方法及其精度要求。适用于大中城市、开放城市、新建城市、沿铁路干线和沿海、主要江河两岸的港口城市以及重要经济开发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2 引用标准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 3 总则 城市区调是一项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性很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我国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工作的基础。其任务是从基础地质调查入手,提高城市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同时要对城市地区的矿产资源、地质旅游资源及环境地质进行调查研究,着重调查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地质问题,为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及其治理、矿产资源与地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性的地质背景资料。 城市区调的内容,一般包括: a、基础地质调查(含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 b、矿产地质调查; c、环境地质调查; d、旅游地质调查。 城市区调的选区范围,应以城市的行政区划为主,并结合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来考虑,同时亦要顾及一比五万图幅的相对完整性。大城市一般以2—4个图幅为宜,中等城市以1—2个图幅为宜,必要时可适当扩大范围。 城市区调的作法,原则上采用实测为主的方式,在资料较多、研究程度较高的城市,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料,采用编测结合的方式。为满足某个城市规划建设的急需,可采用编制一比五万城市地质系列图件,作为第一代城市区调图件。 城市区调中对环境地质评价、矿产资源和某些基础地质的调查,应根据城市地区的地质与地貌特点及城市建设的具体任务要求,充分发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解译等方法技术的作用,以提高工作效率、成果质量以及社会经济效益。 本标准只规定了城市区调工作的总要求,在实施本标准时,应结合各城市的具体情况,编制区调工作设计。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设计是检查工作质量和成果验收的依据。 4 调查内容与要求 基础地质调查 基础地质调查内容与方法,应根据不同地质条件,有不同的要求,特别要注意对与城市经济建设关系密切的构造地质、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的调查。 沉积岩发育区应进行多重地层单位划分,以岩石地层单位填制地质(组)图(一般要求划分到组或段)。在填制地质(组)图之前,应在剖面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区及其邻近地区的岩石地层单位。填图中应注意地层学和沉积学相结合,收集沉积相资料,进行沉积环境分析。 火山岩发育区,一般应采用火山地层—岩性(岩相)填图方法(即双重填图方法)。查明火山地层

巢湖地区地质调查报告 最终版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巢湖北部地区地质调查实习报告 姓名:季林 学号:2012213013 班级:勘查2012级1班 指导教师:施小平钱家忠严小三马雷刘国生 时间:2014.12.25—2015.1.7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 一、实习任务 (1) 二、实习目的 (1) 第二章实习区概况 (2) 第三章地质条件分析 (4) 一、地层 (4) 二、矿产 (14) 三、岩浆岩 (15) 四、构造 (15) (1)褶皱 (15) (2)断层 (18) (3)节理 (20) 第四章地貌、水文与工程地质 (22) 一、地貌 (22) 二、水文地质 (24) 三、工程地质 (24) 第五章结语 (26) 一、实习的见闻和思考 (26) 二、实习感想 (26) 参考文献 (28)

第一章前言 野外地质实习是我们勘查专业学生最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一,更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并日益广泛地渗透到地学领域中来,但是迄今为止,解决地质问题的新技术、新方法所需要的大量原始地质信息(资料与数据),主要还是通过野外实地的地质调查而获得。 开始本专业的学习以来,我们在三年的时间里先后学习了《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测量学》、《地貌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学基础》、《岩体力学与工程》、《矿物岩石学》等基础地质勘查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学习以及大一的地质认识实习和小学期的工地实地观摩,我们对基础的理论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掌握和深刻的认识。本次巢湖地质填图实习涉及到众多基础地质理论,诸如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貌学等学科,因此它实际上是对我们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一次大检阅,一次综合性的实习,同时也是一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的综合而有系统的训练。 学院组织本次实习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即将之前所学的书本的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进一步认识各种地质构造和水文及地质工程现象,从而在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其次就是引导我们运用在课堂上了解的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实习区的地质现象,即从专业的角度认识我们熟悉的山、水、土、石,从而观察了解过去或现代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再次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本次实习能够熟悉区域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让我们掌握野外地质路线踏勘、地层标准剖面测量、地质填图和地质报告编写的基本知识、方法与技能。通过学习这些野外的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初步建立地学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独立从事地质调查设计和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为今后的课程学习和地质勘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次实习的主要任务有: (1)熟练掌握罗盘的使用方法和野外地质观测的记录方法。 (2)了解实习区地层时代、层序、岩性、化石、矿产、厚度和接触关系,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对实习区沉积相、岩相、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进行初步分析。 (3)肉眼较熟练的鉴别实习区各种沉积岩(碎屑岩、黏土岩及生物和化学沉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