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塌陷类型原因

地面塌陷类型原因
地面塌陷类型原因

地面塌陷的形成原因复杂,类型很多,常见的分类有如

(1)根据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

前者是地表岩石、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震动、降雨雨水向地下渗

透、自重压力、地下潜蚀掏空等,引起地面向下陷落;

后者是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如在地下采矿、坑道排水或施工中发

生突水、大量开采地下水、水库蓄引水等。在这两大类中,根据引起塌陷的具体

诱发因素又可进一步分为许多类型,如·69·

地震塌陷、矿山采空区塌陷、降雨人渗塌陷、排水塌陷、抽水塌陷、蓄水塌陷、

地面荷载过重塌陷、爆破及其他振动塌陷等。

(2)根据塌陷区是否有岩溶现象存在,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非岩溶地面塌陷。岩溶地面

塌陷主要出现在存在地下岩溶(即隐伏岩溶)的地区,其分布广、

数量多、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

非岩溶地面塌陷根据塌陷区岩石和土体的性质,又可进一步分为黄土高原区的黄土塌陷、火山熔岩分布区的熔岩塌陷和冻土区的冻融塌陷等多种类型,其中黄土塌陷主要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区,分布与危害范围较大,后几种塌陷的分布与危害范围相对较小。

(3) 根据地面塌陷所形成的塌陷坑的数量和大小,地面塌陷一般分为 4 个等级:①小型塌陷:塌陷坑洞 1—3 处,合计影响面积小于 1 平方千米。②中型塌陷:塌陷坑洞 4~ 10 处,合计影响面积 1~5 平方千米。③大型塌陷:塌陷坑洞 11~20 处,合计影响面积 5— 10 平方千米。④特大型塌陷:塌陷坑洞超过 20 处,合计影响面积在 10 平方千米以上。 3.人类活动对地面塌陷的产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就有可能诱发或加剧地面塌陷的发生,对地面塌陷有重要影响的几种主要

人类活动及其作用如下:

(1)矿山地下采空:地下采矿活动造成一定范围的采空区,使上方岩石、土体失去支撑,从

而导致地面塌陷。我国已有许多矿区发生了这类地面塌陷,并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危害。如山西省内八个主要矿务局所属煤矿区的地面塌陷,已影响到数百个村庄、数万亩农田和十几万

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2)地下工程中的排水疏干与突水(突泥)作用:矿坑、隧道、人防工程及其他地下工程等,

由于排疏地下水或突水(突泥)作用,使地下水位快速降低,其上方的地表岩石、土体原有

的受力平衡状态失衡,在有地下空洞存在时,便产生塌陷。由此所产生的岩溶地面塌陷的规模和强度最大,危害最重。我国许多矿区、铁路隧道中的岩溶地面塌陷均由这类活动所致。(3)过量抽采地下水:对地下水的过量抽采,使地下水位降低,潜蚀作用加剧,岩石、土体

受水体的浮托力减小,在有地下洞隙存在时,可产生地面塌陷。这种地面塌陷多见于岩溶地区,并多发生在城镇及附近。

(4)人工蓄水:这不仅在一定范围内使水体荷载增加,而且使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的潜蚀、

冲刷作用加强,从而引起地面塌陷。如广西南丹八圩水库引起的地面塌陷使库水全部漏失。(5)人工加载:在地下有隐伏洞穴存在部位的上方进行人工加载,也会导致地面塌陷的产生。

如武汉中南轧钢厂料场的地面塌陷,即由人工堆放荷载所致。

(6)人工振动:爆破及车辆的振动作用也可使地下有隐伏洞穴存在的地区产生地面塌陷。如

广西贵县吴良村因爆破产生的地面塌陷,迫使全村迁移。

(7)地表渗水:输水管路渗漏或场地排水不畅造成地表水下渗或化学污水下渗,也能引起地

面塌陷。如广西桂林第二造纸厂的地面塌陷,即由该厂排放的化学污水下渗所致。

4.地面塌陷有哪些危害?

地面塌陷每年都给我国工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及人民生命财产等方面造成严重危

害。

据国土

资源部的统计,2007 年全国共发生地面塌

陷578 起,占当年全国地质灾害总

数的

2%。

(1) 造成人员伤亡。

塌陷发生突然,并且塌陷发生前往往前兆现象不明显,当有人- 员正在塌陷区范围内,就可

能落入陷坑中,造成伤亡。如 2007 年 3 月 15 日上午 10 时 40 分,河北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暖池塘镇沙金沟村鸡冠山北坡脚,突然发生地面塌陷, 6 个正在拾煤渣的人突然沉到地下,当

地政府立即组织全力抢救,但一直未发现这 6 人的踪影。

(2)造成房屋倒塌和破坏。

在房屋建筑密集区,如发生地面塌陷,会造成房屋大面积破坏,安徽省淮南市的大通镇、九

龙岗镇和淮北市的烈山镇等地,因地面塌陷,原来的城镇因受到破坏而不能正常使用,不得

不搬迁重建。如 1996 年初,广西桂林市中心体育场的岩溶塌陷造成了数百万元的经济损失;1997 年底,桂林市郊柘木村因疏通漓江河道,炸礁爆破的振动作用诱发了岩溶塌陷,在数

日内出现的塌陷坑近40 个,全

116 户居民中

86 户房屋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倒塌

1 户,严重危房须拆除重建的5 户,直接经济损

200 多万元。

(3)破坏土地。

地面塌陷造成的土地破坏现象是非常惊人的,尤其是采矿引起的采空塌陷在全国各地频频发生,造成大量的地表土地破坏已成为我国主要的人为地质灾害之一。经有关部门测算,我国平均采一万吨煤就会产生2000 平方米的地面塌陷,据此推算,全国每年仅因采煤就会出现

地面塌陷

70 平方千米,直接经济损失约3.17 亿元。如黑龙江鹤岗煤矿开

采70 多年,已造

成地面塌陷42 平方千米,塌陷区需搬迁房屋总建筑面

积140 万平方米。

(4)危害工业生产。

地面塌陷会造成厂房及设施的破坏,使已有的建筑格局严重走样,并使得工程建设场地等

级、

地基等级复杂程度提高,地基处理费用大大增加。在地下矿产开采中,许多矿区产生了岩

塌陷,从而造成建筑物开裂倒塌、道路中断,甚至矿井报废。如广东省凡口铅锌矿位于岩

区,由于盲目疏干地下水,1970 年以来出现塌陷

坑1923

个,把矿区地面破坏得千疮百

孔,

造成 0.68 万平方米房屋搬迁, 1000 亩农田受损,4 千米铁路和 1.4 千米公路遭破坏。

在黄

土湿陷区的兰州钢厂第一炼钢车

间,因生产用水管理不当,造成黄土自重湿陷,建筑物相对沉降达 0.74 米,导致建筑物报

废。

(5)危害公路、铁路、水利设施和地下管线。

地面沉陷也是岩溶地区公路、铁路水利设施和地下管线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在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中,京广线、贵昆线、浙赣线、津蒲线、沈大线、渝达线等都有较严重的地面塌陷

灾害。地面塌陷造成车站建筑物毁坏、路基下沉、路轨悬空、桥涵开裂倒塌,甚至造成火车

出轨。如贵昆线曾发生 3 次重大地面塌陷灾害,造成 2 列货车颠覆,中断行车71 小时,投入治理经费 1700 万元。在华南和西南的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灾害也十分严重,如桂梧高速

公路的临桂县会仙镇马面村以南约 2 千米处发现有85 个塌陷溶洞,分布在 2 千米长的新辟路基上,直径在1~ 10 多米,深度在1。3 米多。在甘肃东部地区靖会引黄干渠白草塬和山

长塬引水渠道上,黄土湿陷每年至少形成2~3 处塌陷,40 千米长的总干渠中

16.6 千米渠

水渗漏后产生沉陷,支渠有14.3 千米也经常产生沉陷;白

草塬

2 号

1980 年建成后,渠底

渗漏沉陷,将一座小山体从中劈开,移动土方

2 万立方米,造成渠道报废。

(6)污染地下水。

地面塌陷发生后,地表污水可沿塌陷坑渗水通道进入地下水系,污染地下水。如在贵州省六盘水地区,曾因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塌陷,工业和城市污水由塌陷区进入地下水系统,

引起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

为什么会发生岩溶塌陷?

在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岩溶)地区,岩溶作用在地下形成隐伏的溶洞、溶隙、

管道。在隐伏岩溶洞隙上方的岩土体在自重、地下水位变动、地震或人为因素作用

下,就会

突然产生陷落而形成的地面塌陷。岩溶塌陷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规

律,例如青藏高原及

其东部的川西高原,气温低,降水较少,气候比较干燥,岩溶发育较差,并且以小型岩溶

主,地面塌陷现象较少;云贵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多,气候湿润,气

较高,岩溶普遍发育强烈,地面塌陷的现象较

多。

而人为因素是诱发岩溶塌陷的主要原

因。如对 632 处岩溶塌陷的调查中发现,自然塌陷192

处,占总数 30.4010 ,成因不明的8 处,占 1.2%,人为因素诱发的 432 处,占 68.4%;其

矿坑排水诱发的157 处,占 24.8%,生活用抽水诱发的187 处,占 29.6%。据湖南省统计,

人为因素诱发的岩溶塌陷占总数的 86.60/0,塌坑占总数的 99.8010 ,而广西人为诱发岩溶

塌陷也占总数的 77.24%。

24%。

岩溶塌陷有什么特点?

岩溶塌陷的平面形态具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及不规则形等,其剖面形态具有坛状、井状、

漏斗状、碟状及不规则状等,主要与地表覆盖层的性质有关。地表覆盖层为黏性土层,塌陷

多呈坛状或井状,砂土层塌陷多具漏斗

状,松散土层塌陷常呈碟状,基岩塌陷剖面常呈不规

则的梯状。

岩溶塌陷的规模以个体塌陷坑的大小来表

征,据统计,土层塌陷陷坑直径一般不超过30 米,

其中以小于 5 米的占大多数,达 63%—71%, 5~ 10 米的占 10%~20%,个别大的

可达60~80 米。塌陷坑可见深度绝大多数小于 5 米,可占总数的 840/0~ 97%。基岩塌陷规模一般较大,如四川兴文县小岩湾塌陷,长650 米、宽·74·

490 米、深 208 米。

岩溶塌陷特点是突然、点多,塌坑大小形状不一,小者不足 1 平方米,大者达几百平方米,且发育具有持续性、重复性,发育时间及分布范围也比较集中,因此造成的危害很大。

7.岩溶塌陷灾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在我国的各类地面塌陷中,以岩溶塌陷的分布最广。其分布范围北面到黑龙江省,南面到海南省,西面从青海湖畔,东面到东海之滨,以华南、西南、华北地区分布最为广泛。据不完

全统计,全国已有 2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岩溶塌陷1400 多例,塌坑总数超过40000 个。其中以广西、广东、贵州、湖南、江西、四川、云南、湖北、河北、山东等省(区)最

为发育,尤以广西岩溶区地面塌陷最为突出。岩溶塌陷灾害较为严重的城市有:辽宁的大连、

河北的秦皇岛、唐山,山东的济南、泰安、淄博、枣庄,湖北的武汉、黄石、咸宁,

湖南的怀化、娄底、黔城、湘潭、郴州,江苏的南京,浙江的杭州,江西的九江、宜

春、上高,云南的昆明,贵州的贵阳、水城、安顺、遵义、六盘水、清镇,广西的桂

林、柳州、玉林,广

东的广州、肇庆等数十个城市。其中破坏强烈、影响较大的有:大连、秦皇岛、泰安、武汉、桂林、水城、昆明等。如中国水钢集团所在地——贵州的水城(属六盘水市),由于水钢集团水源地的 16 口供水井大量开采地下水,在约 5 平方千米的范围内,产生塌陷坑1023 个,导致 89 座房屋开裂或倒塌,道路坍裂,约 28 公顷农田被毁坏,电杆倒塌,一度引起全城停电,直接赔偿和经济损失达260 余万元,局部地段因污水灌人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再如,云南省昆明市中心的翠湖公园,曾经碧波荡漾、建筑优美协调,为春城昆明的最佳风景点之一。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在 3 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形成了117 个塌陷坑、地裂缝数百条,使历史悠久的风景点——翠湖湖水干涸、亭台倒塌、建筑物开裂、桥梁破坏、花草枯夕匕,经、侨损失超过千万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岩溶地面塌陷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亿至 10 余亿元。

(1)

地面塌陷的分类及事例

1 、根据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 (1)自然塌陷 是地表岩、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降雨、自重等,向下陷落而成,如黄土湿陷。 (2)人为塌陷 是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在这两大类中,又可根据具体因素分为许多类型,如地震塌陷、矿山采空塌陷等。 2 、由于其发育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的不同,地面塌陷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岩溶塌陷 由于可溶岩(以碳酸岩为主,其次有石膏、岩盐等)中存在的岩溶洞隙而产生的。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复盖的复盖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称为“土层塌陷”,其发育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当组成洞隙顶板的各类岩石较破碎时,也可发生顶板陷落的“基岩塌陷”。我国岩溶塌陷分布广泛,除天津、上海、甘肃、宁夏、以外的26个省(区)中都有发生,其中以广西、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东、云南、四川、河北、辽宁等省(区)最为发育。据统计,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塌陷面积约332平方公里,造成年经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2)非岩溶性塌陷 由于非岩溶洞穴产生的塌陷,如采空塌陷,黄土地区黄土陷穴引起的塌陷,玄武岩地区其通道顶板产生的塌陷等。后两者分布较局限。采空塌陷指煤矿及金属矿山的地下采空区顶板易落塌陷,在我国分布较广泛,目前已见于除天津、上海、内蒙、福建、海南、西藏以外的24个省区(包括台湾省),其中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发育较产重,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1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2处以上,塌坑超过1592个,塌陷面积大于1150平方公里,年经济损失达3.17亿元。 在上述几类塌陷中,岩溶塌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最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严地威协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此着重论述。 ·岩溶塌陷 1、现象成因 岩溶塌陷的规模以个体塌陷坑的大小来表征,主要取决于岩溶发育程度,洞隙开口大小及其上复盖层厚度等因素。 自然岩溶塌陷的成因包括暴雨、洪水、重力、地震等,人为岩溶塌陷中,成

我国地面沉降灾害现状与防灾减灾对策

第22卷第1期2007年3月 灾害学 J OURNAL OF CATASTROP HOLOGY Vo l122N o11 M ar12007我国地面沉降灾害现状与防灾减灾对策* 金江军,潘懋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介绍了中国大陆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分析了地面沉降的危害,提出要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和协调,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合理编制城市规划来预防和减轻地面沉降灾害。 关键词:地面沉降;防灾减灾;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P642126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0-811X(2007)01-0117-04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我国地面沉降问题越来越严重。地面沉降虽不至于直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但由于它多发生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很大。截止到2003年,全国地面沉降面积达93855km2,涉及50多个城市[1]。据估计,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 1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我国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断陷盆地这三个地区,代表性的城市有上海、无锡、嘉兴、天津、沧州、太原、西安等。 东南沿海是我国地面沉降发育严重的地质灾害区,按照形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分为超采地下水而产生的地面沉降、软土地基地面沉降与工程性地面沉降[2]。截止到2005年,在长江以南的长江三角洲10万km2的范围内,因为长期超采地下水,区内1/3范围内累计沉降已超200mm,面积近1万km2。其中上海、苏锡常地区、杭嘉湖地区已经形成三个区域性沉降中心,三地累计经济损失分别达2900亿元、469亿元、85亿元。据初步估算,上海城区每下沉1mm,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0万[3]。此外,宁波市区地面沉降面积超过190km2,沉降中心沉降量为48912mm;温黄(温州)黄岩)平原的路桥)金清一带最大沉降中心累计超过1m[4]。 根据北京市地质矿产局公布的数据,到2003年底,北京市累计沉降量大于50mm的地区已达到2815k m2,并呈加快趋势。在东郊八里庄)大郊亭、东北郊来广营、昌平沙河)八仙庄、大兴榆垡)礼贤、顺义平各庄等地已经形成了5个较大的地面沉降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地面沉降速率为14mm/a。目前,天津市地面沉降面积超过10000k m2,并形成了市区、塘沽、汉沽三个沉降中心。1985~1992年,地面沉降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3186亿元[5]。由于开采深层石油,天津市沿海一带负海拔标高地区面积近20k m2,淤积突出,风暴潮灾害非常严重。近年来,武清区、西青区、津南区、静海县、宁河县出现了新的地面沉降发育中心[1]。 河北省的地面沉降非常严重。河北省平原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深层地下水持续严重超采,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加快,降落漏斗规模迅速扩大[6]。到2004年,河北省平原地区地面沉降大于200mm的面积达41855万km2,沉降大于500mm的面积达6430k m2,沉降大于1m的面积达755km2,沉降大于2m的范围已覆盖了整个沧州市区[7]。目前,全省分布有沧州、衡水、任丘、河间、坝州、保定-亩泉、大城、南宫、肥乡、邯郸10个地面沉降中心。以沧州和唐山为例,至2001年底,沧州市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为2236mm,沧州市累计沉降量大于400mm的 *收稿日期:2006-08-28 作者简介:金江军(1978-),男,浙江义乌人,博士生,目前主要从事城市地质学、灾害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E-m ai:l ji ang j un@pku1edu1cn

中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前景与对策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 数据库浏览中国商业报告库中国资讯行提供 正文显示: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环境保护 【地区分类】中国 【时间分类】19991207 【文献出处】经济研究参考 【标题】中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前景与对策('99文献)(7766字) 【副标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岳颂东 【正文】 环境保护产业是以防治城乡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环保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至今发展仅仅20年,分析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展望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景,克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完善环保产业振兴的政策体系,将使我国环保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一、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1998年1月--6月为期半年的调查统计,到1997年底全国(除西藏、宁夏、海南以及台、港、澳地区,以下同)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9090个(企业单位7617个,事业单位1473个),其中专业单位5995个,占单位总数的66%,兼业单位3095个,占单位总数的34%。职工总数169.9万人,其中企业单位148.5万人,占职工总数的87.4%,事业单位21.4万人,占12.6%。环保产业拥有固定资产720.1亿元,其中企业单位620.9亿元,占86.2%,事业单位99.2亿元,占13.8%。环保产业年产值521.7亿元,当年实现销售收入459.2亿元,占总产值的88%,当年实现利润58.1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2.6%。调查显示,从1989年到1997年8年间,我国环保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综合性的新兴产业,具备了初步的产业规模,对我国的环保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保产业纵向与自身相比,发展是不慢的;但是横向与其他产业相比,其发展则呈现如下几个特征: 1.产业的总量规模依然不大,发展潜力十分看好。 1997年环保产业年总产值为521.7亿元,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这对于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十分严重的我国来说,确实不是很大。另外,在全国7617家企业中,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的小型企业占90%左右,大中型企业占10%左右,即便在总量规模不大

道路路面塌陷成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运城市高铁商务区站前路、学苑路路面塌陷 成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1.工程概况 高铁站商务区站前路道路工程(K0-025- K4+079.663,暂施工至K2+585),起点与北外环相交,终点接东外环,途中与中银大道、槐东路、学苑路、规二路、安中路相交。学苑路道路工程(K0-044.032-K0+866),起点接学苑北路与北外环的交点,终点接站前路,途中与站一路、站二路相交,是原学苑路的向北延伸。站前路道路红线宽50m,绿线90m,学苑路道路红线宽50m,绿线80m。道路类别为城市主干路,其中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由于持续几天的强降雨,站前路、学苑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非机动车道小面积塌陷情况居多。人行道均为小面积塌陷但塌陷情况不严重。 2.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山西第八地质工程勘察院2012年7月提供的《运城市高铁站区站前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地基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层(Q3eoi),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Q3eoi)。岩性为粉土、粉砂为主。现依层序分述如下: 第①层粉土(Q3eol) 以浅黄色为主粉土,稍湿,稍密,夹有钙质结核,含有白色菌丝,偶见虫孔,植物根系,摇震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上部0.3为种植土。高等压缩性,压缩系数al-20.20-0.99MPa-1,平均0.60MPa-1;标准贯入实验实测击数3-18击之间,平均8.7击。承载力标准90KPa。 该层层厚1.5-4.8m,平均3.94m;底层埋深1.5-4.8m,平均3.94m;层底标高为374.0-387.47m,平均383.38m。 第②层粉土(Q3al) 浅黄色,稍湿,稍密-中密,具针状孔隙,局部夹少量钙质结核

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 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 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摘要: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地面沉降的现状、引起沉降的原因、地面沉降的机理和地面沉降灾害预测与监测。 特别针对上海地区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产生的由工程环境效应引起的地面沉降及其监测与研究做了阐述。 关键词: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工程环境效应 0 、引言地面沉降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是一种不可补偿的永久性环境和资源损失。 地面沉降具有生成缓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因机制复杂和防治难度大等特点,是一种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 地面沉降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较为普遍的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 1 、地面沉降现状 1.1、国外地面沉降现状现有文献资料表明,1891 年墨西哥城最早记录地面沉降现象,但当时由于地面沉降量不大,危害也不明显[1],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平均沉降量达到 0.3cm/a,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 7.5m,有的地区甚至超过 15m。 日本于 1898 年在新泻最早发生地面沉降,至 1958 年地面沉 1 / 9

降速率达530mm/a,1952-1956 年新泻是日本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 日本产生严重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区还有东京、大阪和佐贺县平原,其它地区还有名古屋、川崎、山口、尼崎及西宫等[2]。 上个世纪意大利的 Ravenna 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地面沉降[324]。 起初沉降不大,每年数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以每年110mm的沉降量剧增。 美国于 1922 年最早在加州萨克拉门托 SanJoaquin 流域发现沉降,1920-1969年地下水位下降达 137m,累积地面沉降达 2.6m,影响范围 9100km2。 至 20世纪 70 年代初期,美国已有 37 个州因开采地下流体而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现象;至 1995 年,美国 50 个州均有地面沉降发生[5]。 据统计[6],目前世界上已有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面沉降,包括美国、中国、日本、墨西哥、意大利、泰国、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荷兰、越南、匈牙利、德国、印度尼西亚、新西兰、比利时、南非等。 1.2、国内地面沉降现状 20 世纪 20 年代初,中国最早在上海和天津市区发现地面沉降灾害,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两地地面沉降灾害已十分严重[7]。 20 世纪70 年代,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及平原区、天津市平原区、华北平原东部地区相继产生地面沉降;80 年代以来,中小城市和农村

世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世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粗放型发展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日本的8倍、欧盟的4.5倍。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8.5%,而消耗的钢材占46%,煤炭占45%,水泥占48%,油气占10%,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的进口依存度超过50%。此外,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55%,其中,重度脆弱的占19.8%,极度脆弱的占9.7%。根据《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我国“生态足迹”(维持一个国家或地区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增加的速度远高于生物承载力的增长速度,人均“生态足迹”已是生物承载力的2倍,“生态赤字”正在逐年扩大。可见,我国长期粗放式增长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压力,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更趋凸显。我国已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至45%。根据经验计算,碳排放量是能源消费总量的2.5倍左右。按此推算,若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量为50亿吨标煤,则碳排放量将达到125亿吨(2010年全球碳排放约为320亿吨,目前发达国家提出到2030年将全球碳排放控制在300-320亿吨以内)。应该清醒地看到,依靠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局面已经难以为继,迫切要求我们把资源环境压力释放的过程转化为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过程,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也难以得到根本扭转。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节能减排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一、世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其中,节能产业中包括节能装备、节能产品和节能服务,环保产业中包括环保装备、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中包括资源循环利用装备、资源循环利用

地面塌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地面塌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物产丰富的国家,不仅自然资源富饶,同事也存在许多自然灾害,比如地质灾害,而在地质灾害中又以地面塌陷最为显著。作为地质灾害,地面塌陷是无可避免的,那么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又该如何进行责任认定呢?▲地面塌陷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根据是什么呢?在下文中,将进行详细解答,请您继续阅读。 ▲一、地面塌陷的类型 由于其发育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的不同,地面塌陷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岩溶塌陷 由于可溶岩(以碳酸岩为主,其次有石膏、岩盐等)中存在的岩溶洞隙而产生的。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覆盖的覆盖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称为“土层塌陷”,其发育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当组成洞隙顶板的各类岩石较破碎时,也可发生顶板陷落的“基岩塌陷”。我国岩溶塌陷分布

广泛,除天津、上海、甘肃、宁夏、以外的26个省(区)中都有发生,其中以广西、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东、云南、四川、河北、辽宁等省(区)最为发育。据统计,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塌陷面积约332平方公里,造成年经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二)、非岩溶性塌陷 由于非岩溶洞穴产生的塌陷,如采空塌陷,黄土地区黄土陷穴引起的塌陷,玄武岩地区其通道顶板产生的塌陷等。后两者分布较局限。采空塌陷指煤矿及金属矿山的地下采空区顶板易落塌陷,在我国分布较广泛,已见于除天津、上海、内蒙、福建、海南、西藏以外的24个省区(包括台湾省),其中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发育较产重,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1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2处以上,塌坑超过1592个,塌陷面积大于1150平方公里,年经济损失达3.17亿元。 在上述几类塌陷中,岩溶塌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最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严地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此着重论述。 ▲二、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交通事故中对于事故责任的认定,仍然将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承担。而且在十天内

浅谈我国地质问题引起的地面沉降及解决方案

浅谈我国的地面沉降问题及解决方案 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国内多个城市发生地面沉降 我国有5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出现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沉降面积扩展到9.4万平方千米,出现地下水降落漏斗180多个,总面积约19万平方千米。发生岩溶塌陷1400多起,海水入侵面积逐年扩大,北方土地荒漠化面积有所增加。如:广深高速公路北行麻涌路段32号桥墩,地基下沉,路面下陷。即使是地质状况相对稳定的北京,也同样面临着地面沉降所带来的麻烦。1998年,在北京市顺义地区曾出现过一条裂沟,迫使当地一个橡胶厂搬迁。如今,这条沉降沟已经发展到800米宽,25千米长。在华北地区,地面开裂、房屋倒塌、下水道排水不畅、水质恶化等;在沿海地区,地面下沉使风暴潮危害范围扩大,海岸向内陆侵移。地面沉降对本来就低洼的沿海地区产生的负面效应和危害,大幅度地增加了低洼湿地面积,使耕地沼泽化。而在我国东部一些沿海城市,地面沉降所带来的问题更为严重。这些地区面临着地面沉降和海平面上升的双重压力,致使海岸侵蚀加剧,海水入侵,地下水受到咸潮污染,而让人谈之色变的风暴潮更是越来越猛烈。在江苏的苏州、无锡、常熟等地,地面沉降也相对严重。资料显示,该地区沉降面积已达5700平方千米,约占这一地区平原面积的一半,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达2.8米。在这一地区,有一座花费数千万元新建的高楼,因为地面沉降,出现了裂缝,不得不拆掉。 地面沉降原因分析 一、地质因素。地壳运动使有的地方抬升,有的地方下降;还有土壤的自然压缩:即土壤中的有机物会慢慢分解,在自然重力作用下,原来的松散地层或半松散地层变成致密、坚硬或半坚硬岩层,地层厚度变小。从而造成某一地区的地面出现沉降。 二、另外,根据地面沉降发生的原因还可分为:(1)抽汲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2)采掘固体矿产引起的地面沉降;(3)开采石油、天然气引起的地面沉降;(4)抽汲卤水引起的地面沉降。 以开采地下水为例:当一个含水层的水被采出后,这个层位及相邻的弱透水层位就会像被挤干的毛巾,发生萎缩,体现在地表就是沉降。地下水是流动的,人们在一个地方抽水,流出来的却是一片同层位的水,所以,由此引起的沉降也是连片的。 其实,地面沉降现象在国外也时有发生。1891年,墨西哥城最先记录了这一现象。之后,全球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地面沉降。相对而言,地面沉降在日本和美国更加突出。1981年,日本有59个地区沉降明显。美国1995年在其50个州都发现有地面沉降。加州萨克拉门托流域从1925年到现在,下沉了9米多。 我国上报的数据大多数不过2米~3米,表面看起来没有美国那么严重,但实际上我国开展监测的时间比较晚,监测时的起始数据跟国外不同。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地下水、油气等资源的开采量越来越大,地面沉降会加剧,面积也会扩大。相对来说,东部沿海地区更为严重。 虽然地质原因造成的地面沉降很难控制,但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沉降,是可以应对的。 地面沉降解决方案 由于人为抽取地下水而导致含水层系统受压缩而产生地面沉降。针对这种情况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地下水的使用量,增加地面水补给。控制地面沉降,我国有关部门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江苏省2000年出台了苏锡常地区限期开采地下水的规定,经过几年的实践,地下水水位得到了回升,地面沉降速率减缓。上海市目前农业基本不使用地下水,规划到2010年,工业与乡镇企业地下水开采量降到2500万立方米/年,同时回灌量达到2500万立方米/年,加上对密集高大建筑物的规划限制和对建筑基坑排水治理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现状讲解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一、节能环保产业现状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 备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保装备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节能产品和服务等;其六大领域包括:节能技术和装备、高 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 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 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环保产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支撑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并正在成为许多国家革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目标和关键。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环保产业成为全球环保市场的主要力量。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大,苏州节能环保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国家和各级政府不断加大重视并持续增加 投入,以及伴随着工业发展产生的大量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近年来苏州节能环保产业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苏州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规模 增长率在——之间,2010年节能环保产值规模已超过——元。 苏州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2006-2010年,累计建成运行5亿千瓦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全市火电脱硫机组比例从2005年的12%提高到80%;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超过5000万吨/日,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5%以上。到2011年,我市节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共有3万多家,从业人员近300万人。我市正积极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力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全面升级。 2012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公布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环保产业产业总产值达到 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的总体目标;明确了政策机制驱动、技术创新引领、重 点工程带动、市场秩序规范、服务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价格、财税、 土地等七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苏州市节能环保产业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总体规模相对还很小,其边界和内涵仍在不断延伸和丰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节能环保产业对经济的直接贡献将由小变大,逐渐成为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 提高经济技术档次的产业。产业内涵扩展的方向将主要集中在洁净技术、洁净产品、环境服务等方面,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也将演变为:“环境产业”或“绿色产业”。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环保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 十五章。首先介绍了环保产业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等,接着全面分析了国际

膨胀土缩胀过程中体变特征的试验研究

IndustrialConstructionVol畅45,No畅9,2015 工业建筑 2015年第45卷第9期 膨胀土缩胀过程中体变特征的试验研究 倡 李 芃 谭晓慧 王 雪 辛志宇 汪贤恩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 230009) 摘 要:膨胀土的胀缩变形会对其上的建筑产生危害,研究膨胀土的胀缩变形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一系列干燥收缩-加湿膨胀试验,研究膨胀土在收缩-膨胀循环过程中孔隙比-含水率的关系及初始干密度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照相法测量土样面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非接触测量方法;不同初始干密度下的收缩曲线及膨胀曲线分别相互平行,且随着初始干密度的增加,孔隙比-含水率曲线往下移动;当初始干密度小于临界干密度时,土样的收缩曲线与膨胀曲线相交;随着初始干密度的增加,土样的收缩曲线与膨胀曲线逐渐由交叉状态变为分离状态;在一次干缩-湿胀过程中,随着初始干密度的增大,土样的体积收缩率逐渐减小,体积膨胀率变化不大,即经过一次收缩后,初始干密度对土样膨胀性的影响减弱。 关键词:膨胀土;胀缩变形;体变特征;干密度;照相法 DOI:10畅13204/j.gyjz201509020 EXPERIMENTALSTUDYOFVOLUMEDEFORMATIONCHARACTERISTICS OFEXPANSIVESOILSDURINGSHRINKAGEANDSWELLINGPROCESS LiPeng TanXiaohui WangXue XinZhiyu WangXianen (School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Hefei230009,China)Abstract:Theswellingandshrinkagedeformationofexpansivesoilhasaverybadinfluenceonthebuildingstructures.It isveryimportanttoresearchtheswellingandshrinkagedeformationcharacteristics.Aseriesofindoortestswerecarriedoutincludingshrinkagetestandhumidificationtest,inordertoresearchtherelationshipbetweenvoidratioandwatercontentintheprocessofshrinkageandwetting,andtheinfluenceofinitialdrydensityontherelation.Resultsindicatedthatphotographicmethodtomeasurethesurfaceareaofsoilsampleswasanidealnon-contactmeasurementmethod.Theshrinkageandswellcurveswereparalleltoeachotherunderdifferentinitialdrydensities,andwatercontent-voidratiocurvesmoveddownwardwithanincreaseofinitialdrydensity,aswellashumidificationcurves.Whentheinitialdrydensitywaslessthanthecriticaldrydensity,theshrinkagecurveandswellcurveintersected,thecross-stateinshrinkage-swellcurveturnedintotheseparate-statewhendrydensityincreased.Intheprocessofashrinkage-wetting,thevolumetricshrinkagedecreasedgraduallyandthevolumetricswellingwasroughlythesamewithanincreaseofinitialdrydensity,inotherwords,theeffectoftheinitialdrydensityonsoilswellwasweakened.Keywords:expansivesoil;swelling-shrinkdeformation;volumedeformationcharacteristic;drydensity;photo- graphicmethod 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2194;41172273;41372281)。第一作者:李芃,女,1992年出生,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谭晓慧,tantan9666@sina.com。收稿日期:2015-01-20 膨胀土是一种在我国分布范围极广的具有破坏性的黏性土,它具有强亲水性和胀缩性等特点。膨胀土的胀缩性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都围绕该课题开展了大量的试验及理论研究。李志清等用DoesResponse模型定量模拟了膨胀土胀缩时程规律 [1] ;唐朝生等研究了土体干燥过程中的体 积收缩变形特征,提出了压实土样收缩应变与初始 干密度及含水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 。膨胀土经历多次干湿循环后胀缩变形会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趋于稳定,表现出可逆的性质,即达到平衡状态[3-6]。达到平衡状态后,土的孔隙比及含水率不 受初始干密度的影响,但是在达到平衡之前,初始干 密度会对膨胀土的胀缩性产生影响[6] 。一般情况下,初始干密度越大,膨胀土的膨胀率越大,而收缩 率越小[7] 。 通常以含水率-吸力的关系曲线(土水特征曲线)或含水率-孔隙比关系曲线描述膨胀土的脱湿 和吸湿路径[5-6] ,含水率-吸力-孔隙比的土水特

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

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 摘要: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地面沉降的现状、引起沉降的原因、地面沉降的机理和地面沉降灾害预测与监测。特别针对上海地区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产生的由工程环境效应引起的地面沉降及其监测与研究做了阐述。 关键词: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工程环境效应 0、引言 地面沉降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是一种不可补偿的永久性环境和资源损失。地面沉降具有生成缓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因机制复杂和防治难度大等特点,是一种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较为普遍的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 1、地面沉降现状 1.1、国外地面沉降现状 现有文献资料表明,1891年墨西哥城最早记录地面沉降现象,但当时由于地面沉降量不大,危害也不明显[1],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平均沉降量达到0.3cm/a,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7.5m,有的地区甚至超过15m。 日本于1898年在新泻最早发生地面沉降,至1958年地面沉降速率达

530mm/a,1952-1956年新泻是日本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日本产生严重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区还有东京、大阪和佐贺县平原,其它地区还有名古屋、川崎、山口、尼崎及西宫等[2]。 上个世纪意大利的Ravenna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地面沉降[324]。起初沉降不大,每年数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以每年110mm的沉降量剧增。 美国于1922年最早在加州萨克拉门托SanJoaquin流域发现沉降,1920-1969年地下水位下降达137m,累积地面沉降达2.6m,影响范围9100km2。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已有37个州因开采地下流体而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现象;至1995年,美国50个州均有地面沉降发生[5]。据统计[6],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面沉降,包括美国、中国、日本、墨西哥、意大利、泰国、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荷兰、越南、匈牙利、德国、印度尼西亚、新西兰、比利时、南非等。 1.2、国内地面沉降现状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最早在上海和天津市区发现地面沉降灾害,至20世纪60年代两地地面沉降灾害已十分严重[7]。20世纪70年代,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及平原区、天津市平原区、华北平原东部地区相继产生地面沉降;80年代以来,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地下水开采利用量大

机遇与挑战:中国环保产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一)

机遇与挑战:中国环保产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一) 摘要:总结中国环保产业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技术服务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针对某个环保治理项目,提供技术方案,组织规模小。二是项目承接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为环保项目提供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营等一揽子服务,组织成规模化发展。三是以产品为核心的品牌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以产品营销为核心,以企业品牌为依托,以项目融资、项目承接、产品营销、技术服务等为内容。这一阶段将是市场洗礼的结果,也是目前中国环保企业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环保产业现状分析未来发展 1我国环保产业现状分析 1.1我国环保产业的定义范围 我国环保产业的概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比如前一两年,环保产业仪指专门从事环保没备生产和其它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的企业单位。现在,随着国家对利,研院所的企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环保产业还包括诸如国家各部委直属的研究院所和生态建设的企业单位等。 1.2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历程 总结中国环保产业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技术服务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针对某个环保治理项目,提供技术方案,组织规模小。二是项目承接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为环保项目提供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营等一揽子服务,组织成规模化发展。三是以产品为核心的品牌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以产品营销为核心,以企业品牌为依托,以项目融资、项目承接、产品营销、技术服务等为内容。这一阶段将是市场洗礼的结果,也是目前中国环保企业努力的方向。 1.3我国环保产业的特点 1.3.1进入门槛不高 十多年来,中国的环保企业通过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洗礼,现有一万家左右。由于环保产业相对于其他的行业而言,整体利润比较可观,而且进入壁垒并不是很高,因此,就不断有新企业加盟,且呈方兴未艾之势。 1.3.2企业分布的分散性 因为我国的环保产业广泛分布在各个产业部门,导致了环保产业管理上各自为阵、政出多门,使得国家对环保产业的发展投入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和监督协调,综合管理的力度不大。1.3.3企业规模多为中小型 据资料表明,大型环保企业只占全国环保企业总数的2.8%,近90%都是小型企业。到2000年底,全国已有1万多家企事业单位专营或兼营环保产业,职工总数180多万人,固定资产总值800亿元。2000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108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产值300亿元,占27.8%:资源综合利用产值约680亿元,占63%;环境服务产值100亿元,占9.2%。环保产业总产值已占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77%。 1.3.4中国的环保产业还很稚弱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环保产业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一方面,中国的设备制造业与国外的差距由来已久,因此,这种差距在环境污染治理设备、在线监测仪器的制造方面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中国环保企业在转化、引进、吸收国外成熟环保技术和设备以及在技术工艺的开发方面远远低于其它行业的转化、引进、吸收程度和开发程度,当然就无法提供满足中国闩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需要的技术工艺和缺乏解决日益扩大的环境问题的综合实力。 1.4我国环保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4.1我国环保产业的主管缺位 我国环保产业没有主管、只有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对环保产业进行规范和约束。由于我国环保产业协会对各地环保产业的指导缺乏行政上的监管,从而导致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缺乏

砼结构胀缩变形引起结构裂缝

砼结构胀缩变形引起结构裂缝 结构裂缝在建筑上是个严肃的话题,建筑者不希望发生结构裂缝。 结构裂缝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是很严重的,轻的影响使用,减低建筑物使用寿命,重的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同时给使用者造成心理上负担。从而必须找出其造成裂缝原因加于防治。在建筑物施工前对这些引起裂缝的各种因素要有正确理解,要心中有数,对易出裂缝构件要作控制,针对性采取一些对策,减少一些不利因素,降低其危害程度。我们质监人员也要理解明白产生结构裂缝种种因素,从而在质监过程中对施工现场进行指导,提出问题让设计、施工、监理、业主互相配合,从设计开始到施工结束,在构造上、施工方法上、人员素质、材料选用、施工时间要求均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精神,使工程取得一个最好的效果。 所谓结构裂缝,我们经常碰到的。例如:楼板开裂、端跨墙身45度斜裂缝、中间部位墙身垂直裂缝、窗洞口上天盘窗角开裂、下窗台窗角开裂、楼层纵向大梁断裂等。这些裂缝发生在结构上,我们称之谓结构裂缝。 结构构件用于承受荷载的,然而在未受到荷载下也出现了裂缝,显然不是由于承受荷重而出现裂缝,而是与荷载无关的因素。这种裂缝是由于结构的变形引起的。引起结构变形例如:温度变化、砼收缩、不均匀沉降等变形。不均匀沉降造成的房屋结构的开裂容易理解,这

里不再叙述。现就砼膨胀和收缩变形引起裂缝作一简单的讨论:砼的收缩和膨胀的变形所引起的裂缝随着结构的不同、所处部位的不同,构件所处季节不同而不同,这种裂缝是多姿多态,无统一的模式,从而人们往往不能一下子就熟悉它、了解它。从而判断带有主观性、随意性,随人的体验不同而不同,难于统一、正确。现把其中几种典型结构裂缝提出来进行讨论。 砼从浇筑到硬化,到使用,它一直在收缩。造成收缩的原因:砼中含有大量的空隙、粗孔及毛细孔。这些孔隙中存在水分,水分的流动影响到砼一系列的性质。当砼在干燥条件下,首先是大空隙及粗毛细孔中的自由水分蒸发。然后细孔及细微孔中水产生毛细压,砼中的水泥石受到这种压力产生变形收缩,即“毛细收缩”。待毛细水蒸发以后,进一步蒸发其分子之间的化学结合的吸附水,首先蒸发晶格间水分;其次蒸发分子层中的吸附水,这些水分蒸发引起砼中水泥石显著压缩,产生“吸附收缩”。水泥浆在水化过程中早期硬化过程也产生收缩,叫做“硬化收缩”,这种收缩亦称自生收缩。砼在空气中与气作用而产生碳化,由此引起的“碳化收缩”。这些收缩随砼中水泥活性提高,水泥量越多,其收缩变形越大。砼水灰比不同,砼孔隙率也不同,则在相同条件,水灰比越大,收缩变形也越大。 砼的收缩值是很大的。从图1中可以看到,在空气中养护,半年多一点时间, (相对收缩率)达3×10-4,一年可达4×10-4。即一年10m长的构件将要收缩4mm。随着时间推移,收缩一直在进行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趋于稳定。见图1。

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从十三五规划可以看到,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将越 来越重要,不仅要求其自身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经济复苏贡献力量, 还肩负供给侧改革的红线作用,对其它产业进行调控。 经过十二五的治理,四项污染物减排约束性指标均实现了持续下降,完 成了十二五的减排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环保成果。2015 年:1)COD 的排放量为2224 万吨,且每年以3%左右的速度下降;2)氨氮的排放量为230 万吨,且每年以3%左右的速度下降;3)SO2 的排放量为1859 万吨,每年基本以4%左右的速度下降,而收关年2015 年下降速度高达5.84%;4)NOx 的排放量为1852 万吨,十二五刚开始治理,当前的下降速度还处于上升趋势,收关年2015 年下降速度高达10.89%。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资量,呈 现上升趋势,2014 年达到9576 亿元;近年占GPD 的比重维持在1.5%左右,较2001 年提升约0.5 个百分点。发改委、环保部印发《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 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提出目标,十三五绿色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远高于CDP 的增长目标,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 城镇化的推进,为水务行业持续带来增量空间。1)我国城镇人口2015 年达到7.71 亿,近年城镇人口增速维持在3%左右;城市建成区面积2015 年达到5.21 万平方公里,近年面积增速维持在4-5%。2)城市供水总量在2015 年达到561 亿立方米,同比增速为2.5%;县城的供水量达106.9 亿立方米,增速有所下降,仅为0.56%。3)城市供水管网长度在2015 年达到71.0 万公里,同比增速为4.87%;县城的供水管网长度为21.5 万公里,同比增速达5.39%;通过管网建设,

地面沉降问题及其监测方法小结

目录 一、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形成原因 (1) 1.1、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1) 1.2、地面沉降的类型 (2) 1.3、沉降灾害的成因 (2) 二、传统地面沉降检测手段 (3) 2.1、水准测量 (3) 2.2、三角高程测量 (4) 2.3、GPS测量 (4) 三、InSAR地面沉降监测 (4) 3.1、DInSAR变形监测基本原理 (6) 3.2、DInSAR数据处理流程 (8) 3.3、DInSAR测量缺陷 (9) 3.4、InSAR变形监测新技术 (10) 四、InSAR监测技术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10)

一、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形成原因 1.1、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一直以来,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究其原因,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地球表面的形变引起的。其中不仅有地震形变、地面沉降、火山运动、冰川漂移以及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还有由于工程开挖、地下水抽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人为地质灾害。这些不可逆的地表形变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在19个省份中超过50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总面积超过7.9万平方公里。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综合研究》及《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显示:华北平原不同区域的沉降中心有连成一片的趋势;长江区最近30多年累计沉降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3。其中,上海市、江苏省的苏锡常三市开始出现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其中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黄河三角洲都受到严重的地面沉陷的影响。仅上海地区,自1921年发生地面沉降以来,沉降总面积已超过1000平方公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800亿元。我国最早发现地面沉降的是上海市,1922~1938年地面平均下沉26mm,至1965年沉降中心地面沉降最大值达2.63m,最大沉降速度每年达110mm;北京市区东部600km2,地面出现沉降,最大沉降累计达550 mm;天津市1959年开始出现地面沉降,1980年范围扩大到7300 km2,沉降量100mm以上的范围已达900 km2,沉降大于lm的范围达135 km2,最大累计沉降量为2.5米;西安市地面沉降发现于1959年,到1988年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1.34米,年平均沉降量30-70mm的沉降中心有5处多,沉降量100mm的范围达200 km2;太原市沉降量大于200mm的面积有254 km2,大于1000毫米的沉降区面积达7.1 km2,最大累计沉降量达1380mm。此外,宁波、常州、苏州市、无锡市、嘉兴市、杭州市、台北、沧州、唐山等地区也发现地面沉降,新开发的城市海口市也已出现地面沉降。我国地面沉降的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主要位于厚层松散堆积物分布地区。 图2 上海市地面沉降变化图 1、大型河流三角洲及沿海平原区 主要是长江、黄河、海河及辽河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区。这些地区的第四纪沉积层厚度大,固结程度差,颗粒细,层次多,压缩比强;地下含水层多,补给径流条件差,开采时间长、强度大;城镇密集、人口多,工农业生产发达。这些地区的地面沉降首先从城市地下水开采中心开始形成沉降漏斗,进而向外围扩展,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大面积沉降区。 2、小型河流三角洲区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第四纪沉积厚度不大以海陆交互相的粘土和砂层为主,压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