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内容提要: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中,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拓宽工作领域。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关键词:博物馆非遗保护传承

我国地大物博,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古至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了风格独特、种类繁多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遗存体现了先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文化热潮的背景下吸引了更多关注的目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源远流长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它不仅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与世界上其他文化相互了解和对话的桥梁,是人类共同创造新文化,走向未来的重要动力源泉。20世纪后期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冲击下,人类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

遇着日益严重的危机,保护和抢救这些具有文化多样性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必须面对的课题。博物馆作为一个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研究、采集、保存、传播的重要机构,担负着保护、展示国家或本地区、本民族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提高国民文化科学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等方面的重要使命,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特殊使命,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称为无形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定义为:“被群体和个人视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和表现形式(包括必要的知识、技能、工具、实物、工艺品和场地),而且须与普遍接受的人权、平等、可持续性及文化群体之间相互尊重等原则相一致。各群体为适应其

生存环境和历史条件不断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历史感和认同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各种形式的口头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陈燮君在《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一文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

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张文彬先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概括为“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不脱离具体的民族历史和社会环境,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活’的显现。因此,对一个民族来说,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全球3000多个民族,因为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经历、生活等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创造了不同的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礼仪、节庆、传统工艺等等。这便是人类自己在不同环境下各自的创造,形成的文化多样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如《公约》所指出的,它们既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又是对可持续性发展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精神产品,有很强的个人性、群体性、民族性和区域性。无形文化遗产概念的产生“显示了人类对文化遗产的一种全面尊重,标志着人类认识自己的一个新的阶段”,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这些文化遗产的创造和继承者的尊重,也建起了一个平等与其他个人、团体、地区对话的平台;使人类文化更丰富、更多彩、更繁荣。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的关系受到国际博物馆学界

的高度关注。2000年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国际博协博物馆学委员会年会就将“博物馆与无形遗产”作为讨论主题,2002年在中国上海召开的国际博协亚太地区大会也将“博物馆

与无形遗产”作为主题,并在大会结束时通过了以《博物馆、非物质遗产与全球化》为主题的上海宪章,2004年在韩国汉城召开的国际博协代表大会更是将大会主题确定为“博物

馆与无形遗产”,并将当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也定为“博物馆与无形遗产”。在国际博协为代表的国际博物馆学界大力倡导下,国内外众多的博物馆和文化、艺术方面的学者曾针对“博物馆与无形遗产”这一主题发表了大量的

论述。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会章》第三条中关于博物馆的定义,即“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研究、采集、保存、传播,特别是为研究教育和游览的目的提供展览”。我国的《博物馆馆理办法》(文化部部务会议2005年12月22日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35号发布)将博物馆定义为: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过文物行政部门审核、相关行政部门批准许可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学界仍有较大的争议,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其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以上论述可知,博物馆的职能是研究、采集、保存、传播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与人类(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不论是博物馆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与人类和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

联系。传统的博物馆学认为物是博物馆的基础,但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我们往往会忽视了对于人的关注。国际博协博物馆学委员会前主席鹤田总一郎就曾说过:“博物馆必须把对人的研究提到与物平等的水平”。也就是说博物馆应当关注人,关注人的生活,关注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博物馆固有职能,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

三、博物馆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

一是发挥博物馆的收藏功能。收藏文物藏品是博物馆的首要职能。早在20世纪中叶苏联学者就曾经提出“博物馆的物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2005年我国著名的博

物馆学者苏东海先生又更加具体的指出“博物馆物是博物馆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博物馆功能发生的根据,是博物馆价值的源泉,有什么样的物就有什么样的博物馆。”这一切都说明了物对于博物馆的重要性,博物馆的藏品都是具有物质形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是没有物质形态文化表现形式,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割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的联系。以往人们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物质文物上,对非物质的文物不够重视,致使庞大的、灿烂的无形遗产缺乏收集整理,任其在民间自生自灭。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确立与保护遗产工程的启动,我们才意识到文物也有非物质的成份,即“一切有价值的文化遗产,都是文物。”但是已有不少非物质遗产由于我们的忽视而消亡。因此,我们有责任挖掘抢救和保护这些幸存的遗产,让其保存、传承下来。长阳是土家族的聚居区,十多年来,长阳博物馆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抢救征集了一批价值较高的民族、民俗文物,为研究、展示土家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是发挥博物馆的展示功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就是最好的保护,弘扬传播不仅是对保护的促进,也是保护的目的。博物馆的重要职责是通过陈列展览,为人们提供学习、教育和欣赏的机会,其目的就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要继续传播和发展,就要克服自我封闭的作风,寻求社会参与,借助博物馆的宣传阵地,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文化创新能力。非物质遗产走进博物馆,博物馆将接受新的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博物馆要吸引观众,就必须搞好多种形式的展览,而民间艺术表演是博物馆的一种动态形式,是“活”的展览。如2007年中国第八届艺术节在宜昌举办之际,长阳博物馆和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联合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时,就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当地传统民居为展示平台,邀请民间艺人现场演奏南曲、制作西兰卡普,这种展示手段得到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的充分肯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是生活文化,此类文物与传统的文物相比,其价值的主要体现是其所反映的民俗事象、民俗行为与民俗精神。因此,民俗类的展览,可以采取复原法,尽量展示民俗事项的过程,让观众能看到且可参与到模拟出的当时的真实生活之中,如前几年在北京展出的《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展》,运用了多幅大型彩色照片,采用了复原、实地表演等多种陈列手段,既制造和烘托了少数民族风情的氛围,又使观众沉醉于摄影艺术的天地

中,从而加强了观众对展览内容的印象。这种极富创造性的展览形式,获得了很大成功,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三是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增强广大公众对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现实认识情况来看,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的理解情况并不乐观,而对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则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想真正做好这项工作,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唤醒全社会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要让那些遗产的拥有者及相关者知道其重要价值,并知道如何去保护它。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得到传承发展,就必须得到广泛的社会认知。博物馆作为一个公开的文化机构,举办展览展示,开展社会教育是其固有的基本职能。而博物馆的展览展示和社会教育洽洽又可以成为向全社会开展遗产主题教育重要手段。2006年初文化部、教育部等9部委在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市民竞相前往参观。展览给遗产带来的社会认知,超乎了主办方的想像。2011年文化遗产日期间,长阳博物馆精选80多件清至民国时期的土家刺绣与西兰卡普等民俗文物举办《土家刺绣与织锦艺术展》,吸引了大批市民参观,为宣传和保护土家刺绣与织锦这些巴土文化的活化石,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除举办展览这种形式,还可开拓广阔的教育传播渠道,如举办专题讲座、编辑出版教育普及性读物等,近几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利用县电视台开办的“土家讲坛”栏目,举办了“名疆古地话长阳”、“长阳文物”、“巴人之源”、“巴人与土家族的关系”等内容的系列专题讲座,深受好评。这种教育形式,扩大了教育受众面,使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随着全社会对于文化遗产的了解与认可,遗产必然会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进而走上产业化的道路,形成传承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是发挥博物馆的研究功能,使广大公众进一步认识非物质文化的内涵,从而增加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博物馆的主流研究是基于物的研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参与者,加强对民俗文物的研究,是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任务。这与民俗文物的征集、收藏、展示、宣教的效果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民俗文物的利用,民俗文物研究,是博物馆相关业务活动的工作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在农业社会产生的文化遗产,进入工业社会后慢慢的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正在面临时着快速的消失,在这个时候就需要研究者通过深入研究,使人们对遗产的文化价值和传承和变化情况有全面的了解,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支持。这种研究工作对于遗产的保存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传递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研究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并对于今天的科技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深入研究、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内含的文化信息,对于今天的科研工作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长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不仅考古学文化丰富,而且还有大量具有浓郁民族性和强烈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长阳博物馆承载着本地区人类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艰巨使命,在具体工作中,始终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先后发表《湖北长阳民俗文化浅探》、《长阳土家门匾探析》、《长阳民间吉祥图简释》《长阳石刻-民族文化的瑰宝》《寻找巴土文化记忆》等文章,从而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的文化遗产一样,都是人类祖先在历史上创造并遗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创新、和谐文化建设乃至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中,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拓宽工作领域。博物馆是静态的,只有注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活态的文化、思想、技艺结合起来,博物馆才能体现其“鲜活”的生命力。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促进了博物馆事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发展。总之,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民革XX市委今年3月,组织部分党员对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市是地处太行山的一个山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丰富文化资源。目前,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分为六大类:一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竞技与杂技。主要有武术社火、故事火、牛斗虎等。二是历史悠久、盛传全市的民间民俗。主要有平定风秧歌、跑马、平定城柏井古庙会上会迎驾与祈雨等。三是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有刻花瓷制作工艺、平定砂货制作工艺、珐花瓷制作工艺等。四是道具简单、轻便灵活的说唱艺术。保存至今的说唱艺术主要有阳泉评说。五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民间舞蹈。主要有文迓鼓、武迓鼓等。六是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学,主要有赵氏孤儿传说、浮山女娲补天的传说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开发利用并重,通过各种活动大力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工作有序进行。一是全面普查整理,精心申报保护名录。2006年以来,我市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将搜集整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记载下来。同时按照国家、省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对市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进行了全面普查,编辑出版了各种资料。2008年10月市政府正式公布了申报第二批省级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此基础上,平定武迓鼓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保护计划,确定了保护单位,明确了项目普查、申报责任人,使非物质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这种鲜活的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范围 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②传统表演艺术。 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⑤传统手工艺技能。 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

大学生应该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大学生应该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大学生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做呢?其他的不说,就从我们大学生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大学生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吧!大学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优秀群体,具有文化优势、教育传承优势,我们应积极探索利用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和参与保护工作的自觉性。 首先,学校是知识传授、文化传播、技术创新的大本营,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学校通过老师为我们营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的平台,了解更多的关于非物质遗产的知识,融入非物质文化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保护,更清楚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现在全国有近20所大学开设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方向,各高校和各地研究机构的不少理论研究人员正在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以高校为基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意识的普及,是合乎国家民族文化复兴的举措。为此,各个高校应该普遍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方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以配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全国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应该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号召,积极参与,我们大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多少都保持着对自己地方民间民俗活动、文化活动的印象,有些学生还有着相当的感情。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是非常

丰富的,有些技艺为大学生所喜爱,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投入一些传统技艺的学习,了解更多的社会地理文化的不同,亲身接触知识和技艺,并成为其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覆盖面,促使更多的年轻人投入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年轻人的积极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不哀的关键。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之所以濒临危机,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年轻人根本就没有参与,导致其传承乏人,濒临断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一刻不可放松,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保护非物质遗产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浅析中国大学博物馆

浅析中国大学博物馆 摘要:中国近代博物馆的开端始于大学博物馆——张謇于1903年所建立的南通博物苑,开启中国博物馆之先河。大学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事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学博物馆的发展不仅仅关乎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兴起,更能够在大学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大学博物馆建设有利于提高高校知名度,提升学校人文气息,把大学中科研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大学博物馆的发展从另一侧面展示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前进脚步,本文涉及中国大学博物馆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展览特点、现状及不足、建设大学博物馆的意义以及高校博物馆未来发展之路的建议等方面。望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今天,大学博物馆能应此机遇,不断发展壮大。关键词:中国大学博物馆发展展览特点意义建议 前言 近代博物馆起源于高校博物馆。追溯博物馆的发展史, 发现最早的博物馆也是源于高校博物馆。高校博物馆是隶属于大学并建在大学校园中的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 构成了近现代大学的文化景观之一, 为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高校博物馆又是一面镜子, 彰显出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大学博物馆是大学学术成就的重要标志和大学教育和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它在教学科研和公共教育等领域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当前,各具特色的大学博物馆有的是世界学科研究和教学的中心,有的是反映现代生活和艺术的先导。大学与博物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做社会文化与教育的,应当是要面向社会的。 (一)、中国大学博物馆的初创与发展 中国大学博物馆简史南通大学的前身之一是南通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是1902年成立的,创办人是著名实业家张謇先生。他1903年赴日考察事业和教育,参观了日本的博物馆之后很受启发,回国后向清政府提议设立国家博物馆未果后,1905年毅然运用个人财力在南通师范学校以西兴建了南通博物苑。这所博物馆既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国人办的博物馆,也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大学博物馆。该博物馆由南馆、北馆和中馆组成。

浅析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浅析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邵冬梅B090902023 在这学期的课程中,我学习了非遗保护技术这一对于我的专业最重要一门专业课。虽然整个教学过程换了许多人,而且上课的内容也形式不一。但所有老师都围绕了关于非遗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发掘区保护的主题。作为一名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生我想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既然要在期末结束之际交一篇论文,那么我就说说我的家乡(黑龙江)的非遗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永恒的,对它的研究和保护也将是永远的。随着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从政府部门到普通百姓,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据“突出黑龙江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代表性及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80年以上的传承史,传承谱系清晰,传承人具有代表性,项目处于濒危状况”等标准,最终确定了“宁古塔民间文学”、“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古驿道站丁习俗”、“秋林里道斯红肠制作技艺”、“海伦剪纸”、“望奎皮影戏”、“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黑龙江传统魔术”、“罕伯岱达尔斡尔族民歌”、“鞑子秧歌”、“满族萨满家祭”和“蒙古族草原赛马”等13个类别的49个项目。其中,涉及七个少数民族的26个项目,满族8项,鄂伦春族7项、赫哲族5项、蒙古族3项,达尔斡尔族、鄂温克族、朝鲜族各1项。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于2004年春启动。目前,黑龙江省的“二人转”、“东北大鼓”、“桦皮工艺”、“鱼皮工艺”及一些少数民族的说唱、舞蹈和民俗等9个项目已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 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几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起源、特色。 1、“满族珍珠球”像篮球的运动项目 据五常当地人介绍,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分布于五常拉林镇及周边区域,其他满族聚集区也能见到。满族珍珠球历史悠久,最初源于满族人采集珍珠的劳动。努尔哈赤时代居住白山黑水的满族青年男女,在采珍珠欢庆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做大珍珠,竞相往鱼篓里投,投中者预示未来能采到更多的珍珠。为与风浪搏斗,蛤蚌神化成“蛤蚌精”张开贝壳,防止珍珠被夺走。至此,一种攻守兼备的满族球类竞技项目诞生。 满族珍珠球是既古老高雅又文明适度的体育竞技活动,具有满族文化传统,目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五常等地,人们只有在庆祝民族节日时才玩起这种运动,这对“珍珠球”的发展、传承是非常不利的。孙主任透露,下一步保护的措施,除了采取通过信息、图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作者荣子涵 系别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08级 学号0828150088 成绩 指导教师张春香 2010年08月21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摘要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东方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学会结合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出一条保护和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医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1900年发表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提出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然而在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印度这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外,其他的三大文明发源地的历史都没能延续至今。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五千年的历史,无数的王朝被覆灭,又有新的统治者站起来,然而哪怕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外敌入侵战争——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也没能打断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五千年的延续,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流传至今的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然而对于这些精髓我们并没有好好的保护与利用,只是任他们自生自灭。 2001年中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愈来愈多的与世界接触,我们喊着让中国国际化世界化,可是那样的后果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的被人们所淡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的出台,人们才意识到原来还有这么多东西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一些事情我们经历的久了,就会忘记它不平常的来历。直到韩国抢先注册端午节这一原本属于我国的纪念节日后,我们才真正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青睐。《乐府诗集》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中的女英雄花木兰。然而当下又有多少人不是一边吃着快餐一边看着迪士尼版的《花木兰》。迪士尼乐园中被许多美国土生土长的卡通人物围绕的木兰亭即灿烂夺目又让人觉得不合时宜。若木兰真的知道了,恐怕现在又要多叹息了。中国的茶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背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饮茶始

重庆有多少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庆有多少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5月14日星期一目前重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39项。其中 (1)民间文学1项。走马镇民间故事(重庆市九龙坡区)。 (2)传统音乐(民间音乐)14项。石柱土家啰儿调(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川江号子(重庆市)、南溪号子(重庆市黔江区)、木洞山歌(重庆市巴南区)、接龙吹打(重庆市巴南区)、金桥吹打(重庆市万盛区)、梁平癞子锣鼓(重庆市梁平县)、秀山民歌(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民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梁平抬儿调(重庆市梁平县)、龙骨坡抬工号子(重庆市巫山县)、永城吹打(重庆市綦江县)、酉阳古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小河锣鼓(重庆市渝北区)。 (3)传统舞蹈(民间舞蹈)3项。铜梁龙舞(重庆市)、土家族摆手舞(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高台狮舞(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4)传统戏剧2项。川剧(?重庆市)、梁山灯戏(?重庆市梁平县)、 (5)曲艺6项。四川竹琴(重庆市三峡曲艺团)、车灯(重庆市曲艺团)、四川评书(重庆市曲艺团)四川扬琴(重庆市曲艺团)、四川清音(重庆市曲艺团)、金钱板(重庆市万州区)。 (6)传统美术(民间美术)3项。梁平木版年画(重庆市梁平县)、蜀绣(重庆市渝中区)、梁平竹帘(重庆市梁平县) (7)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7项。荣昌夏布织造技艺(重庆市荣昌县)、重庆漆器髹饰技艺(重庆市)、永川豆豉酿制技艺(重庆市)、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重庆市涪陵区)、荣昌折扇(重庆市荣昌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荣昌陶器制作技艺(重庆市荣昌县)。 (8)传统医药2项。刘氏刺熨疗法(重庆市渝中区)、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重庆市南岸区)。 (9)民俗1项。秀山花灯(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市政协科教文史委 根据市政协双月协商座谈会工作分工,科教文史委牵头筹备了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协商活动。通过本地观摩,外出参观,听部门情况介绍,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初步了解,现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传承人来完成的文化遗产。目前,我市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都年事已高,比如的传承人,的传承人等。这些人的身体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非遗项目的损坏或者消亡。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密切合作,进一步健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音、文字资料库,以供将来教学、研究时使用。一要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全面完成所有非遗项目的影音采录工作,包括传承人口述史、技艺流程、剧目或者节目、仪式规程等等。要让每一个非遗传承人、每一种非遗文化、每一个非遗项目、每个项目的所有细节,都以最完整的形式原汁原味保留、记录下来。二要整理好历史非遗资料。许多历史非遗资料,由于时间久远,当时的文字记录、录音带、录像带等难免出现发霉、老化现象,建议用数字化手段重新翻新保存。三要做好非遗资料的挖掘工作。对一些缺失的或者仍然散落在民间的非遗文化及项目,要及时进行挖掘和收集,查漏补缺,比如要及时收集散落民间的剪纸老纹样等,使档案库更加完善。

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地传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解决其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和被动保护相比,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讲堂,同时做到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报刊有文,让普通群众、下一代了解非遗文化、热爱非遗文化、甚至愿意传承非遗文化,是保护非遗文化的更加长远、高效之计。一要做好对“下一代”的传播,推动合适的非遗项目进课堂,使学生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培养学习和保护“非遗”的兴趣。建议有关部门联手,让等武术类项目进入小学、初中、老年大学的体育课程;让等项目进入各类学校手工课,让民俗、非遗类音乐等项目进入各类学校音乐课。二要做好对机关干部、教师、大企业等集中性群体的传播,推动相关非遗项目进各种讲堂。比如,等同志,既是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又有着丰富的民俗知识和很高的文化素养。建议有关部门让他走进学校、机关、老年大学等讲堂,宣讲等传说。三要做好在全社会的普及性传播,让非遗专栏进入报纸、电视台、电台。建议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把更多的非遗文化和项目做成喜闻乐见的动漫、公益宣传片、公益广告等,使之真正在生根发芽。 三、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和内容。青州的农民画产业现在正在兴起,其题材和内容大多来自于当地人的吃穿住行,很具乡土气息。比如当地的特产水果银瓜就是农民画的热门题材,许多福禄寿喜画作就是用银瓜排列组合而成的,很受当地人和外地游客的欢迎。建议我市相关部门也能够引导非遗传承人借鉴这种经验,不断拓展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和内容,将之和我市经济、社会、文化、旅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内容。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议、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制定如何保护的对策,才能够使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要作要对精神家园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既需要各部门团结协作又需要确定各自的职能、履行相关的责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和谐文化的建设,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其可持续性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它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创作的作品更在于传承人所拥有的技艺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没有任何文化形式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是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失去了传承和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复存在。 保护文化遗产具有很多现实的意义。 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应对各种现代性危机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四、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使得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之间求同存异,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五、《伊斯坦布尔宣言》中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能够增强人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同时也是创造性和文化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有利于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从而更有力的反作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促使其早日完成这一系统而艰巨的任务。 综上所述,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并且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 文化遗产是人类灿烂文明、辉煌历史和非凡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与智慧结晶,是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记忆,是后人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文化源泉,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希望对你有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篇1 朋友们: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创造了瑰丽多彩、蔚为大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担当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维护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我国在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同时,还主动与周边国家合作,为跨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资源建立联合保护的工作机制。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民众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卓越创造力和思想情感

的体现,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在广大民众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不断地再创造,为我们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增强了对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创造力的尊重。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来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城镇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在2014年文化遗产日(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2014年为6月14日)期间,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将以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为主题,在全国所有城乡社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让广大民众更方便、近距离地了解非遗,参与保护。在此,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共同向全国发出倡议:非遗传承,人人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众,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人人参与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保护。 我们相信,有您的参与,那些祖辈们唱过的歌、跳过的舞、扮过的戏、做过的手工以及传统的民间实践活动和高度智慧的思维方式将重放异彩,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而您,将获得参与非遗实践活动的教益和快乐;在与祖先、

非物质文化遗产策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策划 一.活动主题 品读和了解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推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工作,使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相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民众生活。 活动的背景及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其主要是通过传承的方式来实现其历史意义和价值。它的价值会从不同角度给予国民以启迪,对传统中国文化和精神予以弘扬,所以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我们更应要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优良文化底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让人们了解历史的需要,更是让社会上的优秀创新型人才用新视角,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去推动,去策划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精神和理念的代表性工艺产品,让传承人的作品得到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组织结构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协办单位:荆楚网 前期准备 资料收集整理: 通过之前与图书馆的汉剧非遗项目作为突破口,利用前期收集的数字化视频图文资料进行整合再编辑。 对湖北当地以传统工艺为生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视频专访进行梳理。 可以与武汉市或湖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组织或部门进行联系,跟现有在湖北省内以非遗作为产品或项目开发的传承人进行跟踪调查。 通过网络书籍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编辑整理,达到更完善的地步。 活动实施 媒体的宣传报道:随着当今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网名的激增,我们可以利用跟湖北当地比较主流的网络媒体进行合作,比如荆楚网或大楚网,在它们的评论或者论坛开展一个有个非遗项目的主题板块,以每一个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起源作为一期节目,对他们进行视频专访和他们自有非遗产品介绍,已达到让更多去认识去了解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完整版)浅谈博物馆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浅谈博物馆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问题,是影响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博物馆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近些年来新出现的提法。社会效益包括了博物馆传统的功能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新时期增加的间接的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则主要是指博物馆的经济创收。 一、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博物馆是用实物资料进行研究、教育和宣传的文化载体,是一个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这是它的社会属性。博物馆的职能决定了其社会属性,其社会属性又决定了它的工作任务,明确了它的社会效益是第一位及其社会效益内涵。博物馆诸般功能的体现就是其社会效益的反映。收藏、研究、宣传教育三大功能,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反映整体功能的社会效益。收藏工作是第一功能,也是基础。它通过田野发掘、采集及社会征集、接受捐赠、收买、交换、调拨等手段吸纳藏品。继而开展的分类整理、修复、防蛀防变质防损坏、编目造册、化学物理保护、微机管理、复制仿制、绘图照相等工作,其成效又一次反映出收藏的社会效益,其中涉及到自然科学方面的工作也应用和反映了自然科学科研工作的成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效益。其次是科学研究工

作,它既是收藏工作的升华,又是宣教工作的前期工作,涉及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学科。就社会科学方面而言就是要从藏品入手,结合文献资料,探讨它所反映的人类各个时期的历史,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活、军事等现象,客观上确定藏品的收藏和利用价值,并把研究成果以文章或展出形式公布“古为今用”。就自然科学方面而言则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藏品反映的古代天文、地质、冶金、机械、气侯、生物、海洋等情况以确定其价值,并将成果以文章或陈列方式公布,以为社会发展所用。研究工作涉及到农业考古、冶金考古、美术考古、交通考古、天文考古、印章学、古文字学、古钱学、纺织考古、戏剧考古、古建筑学等多个分支学科。其研究成果是社会效益的重要反映,决定了收藏和宣传这两个功能的体现,因此其社会效益尤应给予特殊的重视。宣教工作是在收藏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终端功能。它包括了展品的拣选、文献的查阅及资料的搜集、馆舍兴建、展具购置、展区设计、展品布置、图表制作、辅助物如声光电器的配置、门票销售、简介书类编印、宣传、讲解词撰写、群工队伍培训、讲解等,由此进一步开发利用收藏工作和研究工作的社会效益,把其成果有机地运用到社会教育中去。 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主要根据藏品的数量和品位,研究成果的多少及价值,陈列水平、讲解水平的高低,吸引观众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学生姓名:谢奎 年级、专业:13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指导教师:符昌忠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对策——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黄梅戏为例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国际性的话题,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多彩,种类异彩纷呈,其中湖北的黄梅戏作为南方戏曲种之一极具代表性。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是我国名闻天下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它起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特别是采茶调)和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并享誉全国。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来调剂生活。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拓展,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鄱阳湖一带,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其他历史遗迹、遗址及人文景观一样,都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这两者作为现存文化记忆,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性,决定了其包含的“文化记忆”更容易随时代迁延与变革而被人们忽略或忘却。因此,保护不同民族、群体、地域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保护因其本身存在形态限制而受到现代社会发展冲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已成为国际间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黄梅戏的艺术性与价值性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黄梅戏文化,即指发生于历史上的皖、鄂、赣以及由此辐射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黄梅戏来源于该区域的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方式,如此定义,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定:其一,黄梅戏文化是指历史上该地区范围内的文化。其地理区域范围包括安徽、湖北和江西界线上的相关区域。其二,黄梅戏文化约有两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其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息息相关。严格意义上来讲,黄梅戏文化在建国后达到了鼎盛,因此有“梅开二度”一说,但这一文化与其早期发展及后期演变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其三,黄梅戏文化不仅仅是该地区的一种盛行文化,她更有徽州人带向外省,从而辐射于外,影响于外的文化。黄梅戏文化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演变,日渐成熟,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若干问题与建议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若干问题与建议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和范围及其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悠悠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携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然而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延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已经历尽沧桑,很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危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做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做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了,应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保护、传承好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和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源于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8月28日批准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发展。”《公约》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

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典故与传说等);2.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与竞技等);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包括传统节日、民族节日和传统习俗);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包括生产和生活知识、传统医药、宗教信仰等);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包括民间美术和公益类、生产类、商贸类手工技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 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非遗的保护传承,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先进文明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明多样化及可持续发展。所以保护、传承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还处于起始阶段,出现的问题不少,需要我们共同关注、探讨和解决。 目前,从我所处的永康市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资源消亡速度快 就如2011年永康云溪村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为发掘云溪古村落文化,在收集编写《云溪传说》时,很多经口口相传、口传心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规划方案位于省市金牛区两河城市森林毗邻古蜀文明代表之一的金沙遗址是国唯一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整个主题公园占地4897亩主题公园将分三期建成总投资预计20亿元。第一期主题公园核心区占地1400亩在2007年6月9日前完成并对游人开放第二、三期将逐步在后两年完成。 建筑原则按照“传承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方式、守望精神家园”的原则主题公园建设将坚持“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与产业化相结合、与市场化相结合”着力打造成文化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主题公园。建成后的主题公园将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全国文化产业示基地、国家AAAA级文化旅游景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公园构成十个聚落据悉由于日前国务院公布的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518项中分成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中医、民俗等10大类别主题公园将划分为十个聚落即中国民俗风情聚落、中国民间工艺聚落、中国民间美术聚落、中国中医药聚落、中国地方戏剧聚落、中国曲艺聚落、中国民间文学聚落、中国传统竞技聚落、中国民间音乐聚落和中国民间舞蹈聚落每一个聚落都代表一种类别。按照保护性原则、独特性地域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产业化原则将在每一类别中甑选二至十个具有代表性并能实现互动体验效果的文化产业项目。

八百工程主题公园还将打造“百卷楼”、“百工坊”、“百戏城”、“百草堂”、“百趣园”、“百闲河”、“百味街”、“百客栈”等“八百工程”。按照初步规划“八百工程”将在一期工程中建设完成。 其他部分主题公园将突出人的参与性并通过功能分区和特色项目立体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独特的文化感观和景区吸引力主要分为展示区、体验区、展销区、文化景观区和商业服务区五大功能区。主题公园由生态、水景、园林、建筑和文化景观五大部分构成其建筑风格将以中国古代建筑、民族建筑、中式园林为主国际馆则拟采用古罗马或希腊的建筑风格。 关于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的建议一、总论华夏文明看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黄河文化和古老的民俗风情为三晋儿女留下了无数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燃烧起抟泥烧走向文明的灿烂之火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文明古城在当代又是经济、文化、中心的省会城市。保护、传承好我省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推动由矿产资源大省向人文资源开发强省的战略转变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与树立以文化品牌为中心打造旅游文化强省的现实意义。 二、项目名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项目编制单位市园林局省大众传媒学校三、省大众传媒学校简介省大众传媒

浅谈博物馆的讲解工作

浅谈博物馆的讲解工作 王小红 摘 要:博物馆要发挥其社会作用,广泛传播知识,实现其教育职能,就必须抓好讲解这一重要环节。如何搞好博物馆的讲解工作。 关键词:博物馆 讲解工作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62(2004)02-0094-03 博物馆是知识的宝库,是对人们一生的教育场所。博物馆的讲解工作,可称之为是这座宝库和教育场所联系观众的主要媒介和桥梁。显而易见,讲解工作在博物馆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博物馆学概论》明确指出:“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们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社会教育在博物馆功能中占主导地位,围绕它所开展的工作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最终目的。而讲解工作是群众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要发挥其社会作用,广泛传播知识,实现其教育职能,就必须抓好讲解这一重要环节。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博物馆联系社会的窗口。博物馆有了高水平的陈列展览并向社会开放之后,讲解工作即处在博物馆工作的第一线,成为对社会的经常性的主要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陈列展览要通过生动、活泼的讲解,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要想把博物馆的展品意义和知识内涵有效地传递给观众,使他们从中受益,那就要求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讲解,通过讲解,使博物馆取得更好的社会宣传效果,让人们受到教益,学到知识,同时使观众在博物馆优美的环境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得到高雅的精神享受和思想启迪。 博物馆学专家苏东海先生认为,一场优美而精致的讲解可以使陈列增辉,可以把观众引入到陈列的深层含义中去,成功的陈列配上成功的讲解会相 得益彰。讲解是博物馆与观众面对面交流思想、感情的桥梁。实践证明,丰富的陈列内容,必须借助刘解员的介绍,才能为大多数观众所理解和接受。讲解员是观众与陈列之间的媒介。据秦始皇兵马俑的讲解员介绍,有的观众听了他们的讲解后说:“讲与不讲,效果大不一样,一经讲解,秦俑都活了。”听讲解与自己参观的效果就是不一样,通过讲解,观众增长了不少知识,也对文物和展品有了更大的兴趣,来博物馆一趟受益非浅。 由此可见,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不是一项简单而重复的劳动,而是复杂而有意义的创造性的工作。讲解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博物馆的宣传效果,影响着博物馆的工作质量。在我从事博物馆讲解工作的这些年中,对如何搞好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要想搞好博物馆的讲解工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讲解员应具备良好的素质 首先,知识是讲解的基础。讲解工作是博物馆与社会接触、发挥其教育职能的重要部门,它是一项以形象化教育为手段、以传播知识为主旨的社会教育工作,因而,知识是讲解员必备的条件。观众曾说过:“博物馆是形象化教学的课堂,讲解员就是我们形象化的老师。”讲解员作为博物馆与社会相互联系的重要媒介,其讲解必须具有权威性,因此,讲解员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讲解为例, 49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意义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内容。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议、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制定如何保护的对策,才能够使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要作要对精神家园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

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

原则开展工作。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五条市政府统筹文化、财政、教育、民族宗教、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经信、旅游、卫生、体育、公安、环保、新闻媒体等部门、单位,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职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市财政局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相关资金的保障和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二)市教育局负责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教育工作; (三)市民宗局负责协调与民族宗教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四)市国土局负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土地规划使用工作; (五)市规划局负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遗存、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的申报、规划工作; (六)市建设局负责历史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工作; (七)市经信局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 (八)市旅游局负责宣传、推介与旅游项目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