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试验

破坏性试验
破坏性试验

破坏性试验,也称为强制降解试验(stressing test),它是在人为设定的特殊条件下,如酸、碱、氧化、高温、光照等,引起药物的降解,通过对降解产物的测定,验证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分析药物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机制。

每项破坏性试验通常包括以下内容:酸降解一般采用L-1mol/L盐酸或硫酸;碱降解采用L-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氧化降解采用合适的过氧化氢溶液。以上三种试验,为了加快反应或者提高降解强度,必要时可以加热或提高浓度;高温试验通常温度高于加速试验温度的10℃,如50℃、60℃等,对于原料药有时需考虑水溶液或混悬液的降解,或者考虑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的降解;光照试验条件可采用4500LX。破坏性试验的具体条件,与具体药物密切相关,需结合具体药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条件,使药物有一定量的降解,并对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机制进行分析,保证实验的意义。

药物经强力破坏产生的降解产物通常采用色谱法测定,需结合药物和可能降解产物的理化性质,选择不同的色谱方法(HPLC、GC、TLC)或检测器,有时可采用不同分离机理的色谱系统。下面以HPLC法分析降解产物为例,说明在进行破坏性试验时的关注点和存在的问题:

1、在选定的破坏条件下,药物应有一定量的降解。

虽然不是每一种破坏性条件都使药物产生降解产物,但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一种化合物对每一种破坏性试验条件都稳定,因此,可以通过试验,选择合适的条件,如提高酸、碱、氧化的浓度或者通过加热等,使药物降解。

对于采用HPLC法测定降解产物时,以主成分计算,一般降解10%左右。应采用有效的方法对降解产物进行检测,关注测定的回收量,通常应达到90%左右,证明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对于破坏性试验时降解量较大的降解产物,建议结合稳定性研究中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的具体杂质数据,参考ICH对新原料药中杂质的规定(每日服用最大剂量不超过2克时,鉴定阈值为%;每日服用最大剂量超过2克时,鉴定阈值为%。),必要时进行定性分析,并作为已知杂质,根据安全性数据,采用已知杂质对照,确定合理的限度,订入质量标准。不能采用已知杂质进行对照时,可通过测定降解产物、主成分在测定波长处的吸收系数,分析两者的差异。若两者吸收系数相差较大时,建议采用响应因子校正后进行有效控制;如果两者吸收系数相差较小,建议采用自身对照法或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有效控制。

药物进行破坏性试验时通常降解为小分子物质,但也有发生聚合,形成聚合物,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在高温或高湿时有可能产生聚合物,故应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检测。

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主药完全降解,无法对降解产物进行有效检测;(2)由于选择的降解条件强度不够,使药物未能降解,而误认为药物稳定;(3)不能选择合适测定方法,测定降解产物,使主成分降解后测定的回收量偏低;(4)未考虑破坏性试验时产生的聚合物;(5)选择的色谱流动相不合适,在图谱中有干扰峰。

2、分离度与峰纯度分析

破坏性试验产生的降解产物的个数比较多,采用HPLC法测定时,需考虑主成分与降解产物之间、降解产物相互之间的分离度,保证降解产物峰与主峰、降解产物峰之间有良好的分离度。另外,对于原料药,分离度符合要求也应考虑到主药与起始原料、各合成中间体是否有良好的分离度;对于制剂,应注意辅料、辅料降解产物的干扰。色谱条件的确定通常以最难分离的两个降解产物或降解产物与主成分之间的分离度符合要求作为依据之一。鉴于降解产物检测时对分离度要求高,故推荐色谱分析时采用梯度洗脱,以有效分离降解产物。

与分离度密切相关的是峰纯度分析。检测峰纯度通常采用二级管阵列检测器或者液质连用技术分析测定各色谱峰的纯度,说明在主峰中、各降解产物峰中有没有包含其它峰。简单地通过观察峰形判断峰的纯度没有说服力。对于创新药物的破坏性试验来说,峰纯度分析非常重要,一是可以了解降解产物的特性;二是可以有效地检出和控制杂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主峰上出现明显的降解产物峰,测定方法不可行;(2)未对峰纯度进行有效分析,这是一种常见现象,在此情况下无法判断主峰中是否包含着降解产物峰;(3)对于制剂,未考虑辅料降解对测定结果的干扰。

3、检测灵敏度的考虑

对破坏性试验产生的降解产物,通常考虑采取改变测定波长,来分析和检测降解产物峰个数和含量,确定合理的检测条件和方法。这也是测定波长确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必要时可采用不同机理的色谱系统检测降解产物。原则上讲,所选择的杂质检测方法应能测定破坏性试验中药物的每个降解产物(而且也考虑到起始原料、每个合成中间体的检出),从而达到对降解产物的控制,同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合适的回收量。目前在审评中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仅提供主成分的检测限,以主成分的检测限作为测定波长确定的依据,而忽视对部分降解产物(包括起始原料和中间体)的检出,最终体现在降解的回收量达不到一定的要求,仅有药物降解,没有降解产物检出。

充分认识破坏性试验在杂质检测方法建立中的重要意义,建立科学合理的杂质检测方法,对于保证临床用药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强制降解试验是指将原料药或制剂置于比较剧烈的试验条件下,考察其稳定性的一系列试验。一般而言,该试验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考察药品在一系列剧烈条件下的稳定性,了解该药品内在的稳定特

性及其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例如,通过高温降解试验,可以了解所考察的药品在高温条件下是否稳定;如果不稳定,大致在何种条件下不稳定,该药品又是通过何种降解途径得到何种降解产物。其二,这些试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用于检查降解产物的专属性进行验证。

对于创新药,由于对其各方面的性质均不够了解,因此,通过设计比较完整的强制降解试验,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其稳定特性,从而为制剂处方、工艺的设计,以及产品储存条件的确定等提供有益的参考。所以对于创新药而言,通过强制降解试验来了解药物的稳定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仿制药而言,如果已有充分的文献资料对该药物的稳定特性及其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则没有必要再通过强制降解试验来重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此时,强制降解试验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验证降解产物分析方法的专属性。并且,由于国内在进行有关物质研究时,一般不对各有关物质进行定性研究,也无相应的杂质对照品,所以在对有关物质的分析方法进行验证时,很难用杂质对照品对方法的专属性、检测限等进行验证。故作为对有关物质分析方法验证的一种补充,国内在制定相关指导原则时,要求对原料药及制剂进行必要的强制降解试验,以考察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根据强制降解试验的目的,该项试验一般应考察药品在酸、碱、高温、强光、氧化等因素影响下的稳定性。对固体状态的原料药而言,一般还需分别考察该原料药在固体和溶液状态下的稳定性。另外,为全面了解该药品的稳定特性及其降解途径,还可根据情况进行以上因素综合存在时的强制降解试验,例如,可以考察样品溶液分别在中性、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对高温或强光的稳定性等。

在设计各项目的具体试验条件时,应结合该药的剂型、工艺条件等进行综合考虑,只要达到了强制降解试验的目的,所选的试验条件就是合理的。由于各药品的化学结构、剂型、工艺条件等各有不同,很难提出一个统一的试验条件,下面所介绍的各降解试验的条件仅供大家在研究中参考:1.酸降解试验

一般选择的盐酸,在室温或加热条件下进行考察。酸液的浓度、考察的温度与时间均可根据具体品种,在前期预试验的基础上灵活确定。

2.碱降解试验

一般选择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室温或加热条件下进行考察。碱液的浓度、考察的温度与时间均可根据具体品种,在前期预试验的基础上灵活确定。

3.高温降解试验

可分别在固体和溶液状态下进行考察,具体的考察温度与时间均可根据具体品种,在前期预试验的基础上灵活确定。例如,可分别在60、80℃考察30天,或在130℃考察8小时。

4.光降解试验

可分别在固体和溶液状态下进行考察,具体的光强度与考察时间可根据具体品种,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灵活确定。例如,可按照ICH的Q1B指导原则进行2个循环的考察:先经一百二十万勒克斯(Lx)×小时的冷白荧光灯照射,再经200瓦小时/平方米的紫外荧光灯照射。

5.氧化降解试验

主要在溶液状态下进行考察,氧化剂可采用饱和的氧气或不同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在室温或加热条件下进行考察。

在以上试验结束后,应根据试验的目的与结果,总结得出明确的结论:药品在各种条件下的稳定特性、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有关物质分析方法是否可用于检查降解产物等。

FDA关于破坏实验的一些最新看法和要求(中文版本)

FDA关于ANDA强制降解试验的观点: 强制降解试验为方法学验证中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国外对强制降解试验的要求,根据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第36卷5期中“FDAPerspectives: Scientific Considerations of Forced DegradationStudies in ANDA Submissions”一文(发布时间为2012年5月2日,作者为Ragine Maheswaran),对FDA关于强制降解试验的相关要求进行了翻译整理,具体内容如下: 一、强制降解试验简介 强制降解试验也称破坏性试验,其试验目的明确。强制降解试验可预测原料药的稳定性或影响制剂的纯度、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因素。 了解不同破坏条件下药物的降解产物和降解途径是非常必要的。强制降解试验可以为分析方法的建立、说明书的制定和处方设计的确定等提供有益的参考。样品破坏的程度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和产品的剂型。 ICHQ1B为光稳定性试验提出了一些建议,在ICH稳定性指导原则和验证指南中,没有可以参考的关于其他降解条件的建议,对于氧化和水解降解研究也仅有有限的信息。 原料药与辅料分析方面的药物专著可以为不同原料药的各降解条件提供参考。 二、仿制药强制降解试验研究存在的问题 仿制药申请时提供的强制降解试验研究数据不完整是申报的一大缺陷。美国仿制药申报常见缺陷解读(CMC部分)已经出版,常见的一些例子说明,强制降解试验的缺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原料药在各破坏条件下均不产生降解。请重复破坏试验以获得足够的降解产物,若没有产生降解,请提供依据。

破坏条件过于剧烈,导致大部分药物均被降解。请用温和的破坏条件或减少样品暴露时间以产生相关的降解产物。 请注意即使你已经用含量测定的方法对破坏的样品进行了检测,为了验证有关物质的检测方法具有稳定性指示功能,破坏的样品也应用有关物质的方法进行测定。 请提供所做的验证试验数据,以证明用以检测未破坏样品和破坏样品的方法能够检测出所有的降解杂质。 请对破坏样品中已知和未知的降解产物进行列表总结。 请确定检测软件对峰纯度检测的峰高要求。 请说明破坏样品质量不守衡的理由。 请鉴别原料药与辅料相互作用产生的降解产物。 光稳定性研究表明药品对光敏感,请解释这一点是如何在分析方法,生产工艺以及药品运输过程反映出来的。 在仿制药申请中,尽量减少以上缺陷,通常会建议在申请过程中报告强制降解试验的相关信息。强制降解试验获取的信息能够为开发稳定性指示分析方法、生产工艺,产品运输和储存条件的确定提供依据。 三、如何进行强制降解试验 1、降解条件 典型的强制降解主要包括四种机制:高温、水解、氧化和光降解。

破坏性试验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破坏性试验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前些日子,我在回复一个坛友关于破坏性测量系统分析的相关问题时作了简单的答复,现重新整理了一下,单独作为一个主题发表,就算是抛砖引玉吧!希望大家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讨论! MSA手册(第三版)中,关于破坏性测量系统分析的内容作为复杂测量系统中的一种只在第四章中作了简单的介绍,而没有像简单测量系统分析一样有比较详尽的解释。因此,当我们进行破坏性测量系统分析时往往无所适从。 根据手册的要求,破坏性测量系统分析一般要做稳定性分析和变异性分析。稳定性分析可分为S3和S4两种情况。S3是从稳定过程中的大量样本,S4是分割样本(一般),每次采用单一样本。变异性分析可分为V3和V4两种情况。V3是分割样本(m=2),V4是分割样本(一般)。大家可以根据取样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应的分析方法。 下面,我结合大家用得较多的拉力试验机测量系统分析对从稳定过程中进行大量取样的S3分析法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分析方案: 根据拉力试验机的特点,一般是从稳定的过程中进行大量取样。因此,对拉力试验机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时,一般只要采用S3分析法进行稳定性分析,而不必做变异性分析。 考虑到用拉力试验机进行检测时对样本的破坏性,一般要化费较高的成本,故推荐用需要较少样本的单值移动极差图进行分析。 二、取样问题: 从稳定过程中进行大量取样时,要求过程是受控的,而要判断过程是否受控,可进行过程能力分析,方法就不用我多说了吧。问题在于,进行过程能力分析必须要由可靠的测量系统来保证,这也正是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目的所在。这就产生了循环论证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其实,MSA手册(第三版)中对此也作了解释。 先看看手册147页中的这段话:“通过对n≥30个零件的能力研究,以确定总变差(这种初步研究也应该被用来验证样本的一致性,即所有零件(样本)来自单边形式的分布)”。也就是说,在进行破坏性测量系统分析的时候,我们先假定测量系统是可靠的(或者使用原有的经过验证的可靠的测量系统),并对过程能力进行初步研究,以保证样本的一致性。经过对过程能力的初步研究,如果过程是稳定的,也就可以进行取样做测量系统的分析了。当然,已经证明是稳定的过程可以不再对过程能力进行初步的研究。 为保证样本的一致性要求,取样时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整个取样过程最好是一次性完成; 2.保证所有样件来自同一个操作者、同一时间段、同一环境、同一原材料、同一生产设备连续生产的产品; 3.可以根据经验或用其他检测手段先剔除异常产品; 4.妥善保存样本,保证在预定的分析周期内被测特性不发生改变(如有发生改变的样本必须剔除); 5.一般需保证有25至30个的有效样本。 另外,手册中提到:“因为这些零件(样本)不会变化(一个隔离样本),任何不稳定性迹象将归因于该测量系统的变化”。即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时,是把所有的样本作为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能来考虑的(这与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中的稳定性分析采用单一的样本相类似)。因此,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不从实际生产的产品中去取样,而是按照相关标准的规定制作一批与实际产品性能相同或相近的专用样本来替代进行分析(如我司对铝合金材料进行拉力

破坏性试验

个人从事药物质量研究分析好几年了,关于药物破坏性试验坛子有很多讨论现在只想说说个人的一点看法,和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理解,抛砖引玉,希望高手多多指教 一有没有标准指导原则参考,放在质量研究的哪部分问题 二是如何做,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三是破坏性试验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完成 谈强制降解试验 正文审评四部黄晓龙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强制降解试验的定义、目的与常规的考察项目及试验条件,为规范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强制降解试验目的考察项目试验条件 强制降解试验是指将原料药或制剂置于比较剧烈的试验条件下,考察其稳定性的一系列试验。一般而言,该试验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考察药品在一系列剧烈条件下的稳定性,了解该药品内在的稳定特性及其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例如,通过高温降解试验,可以了解所考察的药品在高温条件下是否稳定;如果不稳定,大致在何种条件下不稳定,该药品又是通过何种降解途径得到何种降解产物。其二,这些试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用于检查降解产物的专属性进行验证。 对于创新药,由于对其各方面的性质均不够了解,因此,通过设计比较完整的强制降解试验,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其稳定特性,从而为制剂处方、工艺的设计,以及产品储存条件的确定等提供有益的参考。所以对于创新药而言,通过强制降解试验来了解药物的稳定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仿制药而言,如果已有充分的文献资料对该药物的稳定特性及其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则没有必要再通过强制降解试验来重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此时,强制降解试验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验证降解产物分析方法的专属性。并且,由于国内在进行有关物质研究时,一般不对各有关物质进行定性研究,也无相应的杂质对照品,所以在对有关物质的分析方法进行验证时,很难用杂质对照品对方法的专属性、检测限等进行验证。故作为对有关物质分析方法验证的一种补充,国内在制定相关指导原则时,要求对原料药及制剂进行必要的强制降解试验,以考察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经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指导原则,均未对强制降解试验的具体项目与试验条件作明确的规定。国内的部分研发单位在进行该项研究时,由于未充分理解该项试验的目的,所做的研究根本达不到强制降解试验的要求。基于以上现实情况,本人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综合提出了强制降解试验的常规项目与部分试验条件,供大家参考。

破坏性试验分析

破坏性试验的虚拟复现 作者:焦晓娟; 任天荣; 林楠; 张励; 杨积东 作者单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八设计部;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八设计部上海 文献来源:系统仿真学报发表时间:2006-12-30来源库:期刊 被引频次:0下载频次:31 摘要:采用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虚拟复现了某破坏性试验的全过程,得到了相关难于测量的关键设计参数数值,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零部件进行破坏原因复核,分析结果与试验现象、断裂力学理论分析结论一致,进而确认了破坏性试验虚拟复现的正确性、有效性。 高储能密度陶瓷电容器电气可靠性研究 作者:朱志芳,林福昌,戴玲,赵正涛日期:2004 会议名称: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会议会议录: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 关键词:可靠性破坏性检测 破坏性物理分析(DPA)技术的应用 作者:牛付林日期:2004 会议名称: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会议录: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关键词:破坏性物理分析可靠性 电子元件可靠性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王锡清日期:1998 会议名称: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届电子元件学术年会会议录: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届电子元件学术年会论文集 关键词:可靠性增长破坏性物理分析 DPA是提高电子元器件使用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素娟,田立平,周永宁,郑鹏洲日期:2001 会议名称:第九届全国可靠性物理学术讨论会会议录:第九届全国可靠性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关键词:可靠性破坏性物理分析 DPA技术在军用瓷介电容器生产中的应用 作者:蔡明通刊名: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出版日期:2009 期号:第4期 破坏性物理分析(DPA)在评价元器件质量水平方面的作用 作者:牛付林,宋芳芳刊名:电子质量出版日期:2004 期号:第4期 机载设备电子元器件应用DPA方法浅析 作者:孙锦阳刊名:军用标准化出版日期:2002 期号:第5期

桩基工程破坏性检测方案1演示教学

桩基工程检测方案 (桩破坏性检测) 项目名称:××住宅小区 项目地点:天津市××区 检测单位:天津市××建筑技术有限公司(盖章) 日期: 2008 年 12 月 9 日

一、概况: ××住宅小区桩基检测工程,桩基采用CFG桩。拟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破坏性试验及低应变桩身完整性检测,单桩静载荷采用堆载法试验。 二、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1、试验目的:验证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并加载至破坏。 2、试验执行标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 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J256-2003)中有关规定执行。 3、垂直试验装置: 3.1 试验装置为压重平台反力法,即由压重平台提供反力通过钢梁及千斤顶 对试验工程桩进行竖向抗压荷载试验。单桩竖向承载力试验装置如图2-3-1所示。压力表精度级别为0.4级;千斤顶采用QW型200T油压千斤顶;位移计精度为0.01mm,量程0~50mm;基准梁为钢质;沉降测定平面距桩顶0.2米。试验装置见下图。 3.2 垂直试验荷载测量与位移观测: 垂直静载试验采用一放置于千斤顶上的压力传感器直接测定压力。用两块50mm位移计测读沉降,并计录结果。 施工后的工程桩验收检测宜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加荷。 加载分级: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为预估极限承载力值的1/10。第一级按两倍分级荷载加荷。

加载测读沉降时间:每级载荷施加后按第5、15、30、45、60分钟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30分钟测读一次。 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 终止加荷条件: (1)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2)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小时内尚未达到相对稳定; (3)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 (4)当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上拔量已达到允许值; (5)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80mm;在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顶累计沉降量超过80mm。 出现上述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试验。 卸载方式:卸载进行分级卸荷,每级卸荷值量为每级加载值的2倍,逐级等量卸载。 三、动测检测方法及原理 1、试验目的:验证桩身完整性。 2、试验执行标准:低应变试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J256-2003)中有关规定执行 3、动测检测方法试验仪器采用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RSM-PRT基桩动测仪。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锤击设备对桩顶施加一瞬态激振信号-弹性波,该弹性波沿桩身向下传播。在 传播过程中,当遇到介质突变的界面时, 将会产生反射和透射,使弹性波发生变化, 通过分析从桩顶接收到的沿桩身反射回来 的信号,来判断桩身的完整性情况。该方 法的基本过程是用力棒敲击桩顶,给桩顶 一定的能量,使桩顶处产生向下传播的弹 性波;安装在桩顶处的传感器(加速度计 或速度计)将接收到的入射波、反射波记录到基桩检测仪上;通过分析检测仪上 图3-3-1 低应变工作简图

破坏性试验

破坏性试验—专属性考察 破坏性试验,也称为强制降解试验(stressing test),它是在人为设定的特殊条件下,如酸、碱、氧化、高温、光照、水解等,引起药物的降解,通过对降解产物的测定,验证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分析药物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机制。 每项破坏性试验通常包括以下内容:酸降解一般采用0.1mol/L-1mol/L盐酸或硫酸;碱降解采用0.1mol/L-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氧化降解采用合适的过氧化氢溶液。以上三种试验,为了加快反应或者提高降解强度,必要时可以加热或提高浓度;高温试验通常温度高于加速试验温度的10℃,如50℃、60℃等,对于原料药有时需考虑水溶液或混悬液的降解,或者考虑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的降解;光照试验条件可采用4500LX。 破坏性试验的具体条件,与具体药物密切相关,需结合具体药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条件,使药物有一定量的降解,并对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机制进行分析,保证实验的意义。 药物经强力破坏产生的降解产物通常采用色谱法测定,需结合药物和可能降解产物的理化性质,选择不同的色谱方法(HPLC、GC、TLC)或检测器,有时可采用不同分离机理的色谱系统。下面以HPLC法分析降解产物为例,说明在进行破坏性试验时的关注点和存在的问题: 1、在选定的破坏条件下,药物应有一定量的降解。 虽然不是每一种破坏性条件都使药物产生降解产物,但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一种化合物对每一种破坏性试验条件都稳定,因此,可以通过试验,选择合适的条件,如提高酸、碱、氧化的浓度或者通过加热等,使药物降解。 对于采用HPLC法测定降解产物时,以主成分计算,一般降解10%左右。应采用有效的方法对降解产物进行检测,关注测定的回收量,通常应达到90%左右,证明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对于破坏性试验时降解量较大的降解产物,建议结合稳定性研究中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的具体杂质资料,参考ICH对新原料药中杂质的规定(每日服用最大剂量不超过2克时,鉴定阈值为0.10%;每日服用最大剂量超过2克时,鉴定阈值为0.05%。),必要时进行定性分析,并作为已知杂质,根据安全性资料,采用已知杂质对照,确定合理的限度,订入质量标准。不能采用已知杂质进行对照时,可通过测定降解产物、主成分在测定波长处的吸收系数,分析两者的差异。若两者吸收系数相差较大时,建议采用响应因子校正后进行有效控制;如果两者吸收系数相差较小,建议采用自身对照法或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有效控制。 药物进行破坏性试验时通常降解为小分子物质,但也有发生聚合,形成聚合物,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在高温或高湿时有可能产生聚合物,故应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检测。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主药完全降解,无法对降解产物进行有效检测;(2)由于选择的降解条件强度不够,使药物未能降解,而误认为药物稳定;(3)不能选择合适测定方法,测定降解产物,使主成分降解后测定的回收量偏低;(4)未考虑破坏性试验时产生的聚合物;(5)选择的色谱流动相不合适,在图谱中有干扰峰。 2、分离度与峰纯度分析 破坏性试验产生的降解产物的个数比较多,采用HPLC法测定时,需考虑主成分与降解产物之间、降解产物相互之间的分离度,保证降解产物峰与主峰、降解产物峰之间有良好的分离度。另外,对于原料药,分离度符合要求也应考虑到主药与起始原料、各合成中间体是否有良好的分离度;对于制剂,应注意辅料、辅料降解产物的干扰。色谱条件的确定通常以最难分离的两个降解产物或降解产物与主成分之间的分离度符合要求作为依据之一。鉴于降解产物检测时对分离度要求高,故推荐色谱分析时采用梯度洗脱,以有效分离降解产物。与分离度密切相关的是峰纯度分析。检测峰纯度通常采用二级管数组检测器或者液质连用技术分析测定各色谱峰的纯度,说明在主峰中、各降解产物峰中有没有包含其它峰。简单地通

破坏性试验

破坏性试验,也称为强制降解试验(stressing test),它是在人为设定的特殊条件下,如酸、碱、氧化、高温、光照等,引起药物的降解,通过对降解产物的测定,验证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分析药物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机制。 每项破坏性试验通常包括以下内容:酸降解一般采用L-1mol/L盐酸或硫酸;碱降解采用L-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氧化降解采用合适的过氧化氢溶液。以上三种试验,为了加快反应或者提高降解强度,必要时可以加热或提高浓度;高温试验通常温度高于加速试验温度的10℃,如50℃、60℃等,对于原料药有时需考虑水溶液或混悬液的降解,或者考虑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的降解;光照试验条件可采用4500LX。破坏性试验的具体条件,与具体药物密切相关,需结合具体药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条件,使药物有一定量的降解,并对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机制进行分析,保证实验的意义。 药物经强力破坏产生的降解产物通常采用色谱法测定,需结合药物和可能降解产物的理化性质,选择不同的色谱方法(HPLC、GC、TLC)或检测器,有时可采用不同分离机理的色谱系统。下面以HPLC法分析降解产物为例,说明在进行破坏性试验时的关注点和存在的问题: 1、在选定的破坏条件下,药物应有一定量的降解。 虽然不是每一种破坏性条件都使药物产生降解产物,但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一种化合物对每一种破坏性试验条件都稳定,因此,可以通过试验,选择合适的条件,如提高酸、碱、氧化的浓度或者通过加热等,使药物降解。 对于采用HPLC法测定降解产物时,以主成分计算,一般降解10%左右。应采用有效的方法对降解产物进行检测,关注测定的回收量,通常应达到90%左右,证明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对于破坏性试验时降解量较大的降解产物,建议结合稳定性研究中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的具体杂质数据,参考ICH对新原料药中杂质的规定(每日服用最大剂量不超过2克时,鉴定阈值为%;每日服用最大剂量超过2克时,鉴定阈值为%。),必要时进行定性分析,并作为已知杂质,根据安全性数据,采用已知杂质对照,确定合理的限度,订入质量标准。不能采用已知杂质进行对照时,可通过测定降解产物、主成分在测定波长处的吸收系数,分析两者的差异。若两者吸收系数相差较大时,建议采用响应因子校正后进行有效控制;如果两者吸收系数相差较小,建议采用自身对照法或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有效控制。 药物进行破坏性试验时通常降解为小分子物质,但也有发生聚合,形成聚合物,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在高温或高湿时有可能产生聚合物,故应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检测。

电力系统中哪些试验项目是破坏性试验

https://www.360docs.net/doc/5a4138347.html, 电力系统中哪些试验项目是破坏性试验 破坏性试验可应用在不同的领域,泛指在性能测试过程中发生不可逆的变化或隐患,破坏性试验同样在不同的领域采取不同的试验方式,一般建议采取抽样检测的方式,因为它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性,因此在同一试验品上不可重复测量,时基电力是以电力试验设备为主的生产型企业,主要讲一讲电力系统中破坏性试验包括哪些内容。 破坏性试验包括下列内容 (1)交流(工频)耐压试验 交流耐压试验是指具有工频电压特征的试验产品,我们日常能见到的油浸式试验变压器、干式试验变压器、充气试验变压器、串联谐振耐压装置,超低频耐压装置,倍频耐压装置,还包括串激式交流耐压装置,电力变压器的交流耐压试验、电力电缆的串联谐振耐压试验都是破坏性试验。 (2)直流耐压试验 直流耐压比较典型的就是直流高压发生器,在早期可以用于电缆的绝缘性试验,但随着试验技术越来越规范,目前主要是对避雷器的泄露电流检测,以及其它直流高压源的应用。

https://www.360docs.net/doc/5a4138347.html, (3)雷击冲击耐压试验 电力系统在运行中发生闪击事故时,不仅要遭受几百万伏冲击电压的侵袭,而且在事故点还将流过巨大的冲击电流,有时可达几十万安峰值,因此在高电压实验室中需要装置能产生巨大冲击电流的试验设备来研究雷闪电流对绝缘材料和结构以及防雷装置的热或电动力的破坏作用,雷击冲击电流发生器就是用来产生人工雷闪电流的实验装置。 (4)操作冲击耐压试验 操作冲击耐压试验是通过人工模拟电力系统操作冲击过电压波形,对绝缘耐受操作冲击电压能力进行考核的试验。 提醒 破坏性试验是对设备发生不可逆的变化,同一试验品上尽量不重复测量。

破坏性试验

个人从事药物质量研究分析好几年了,关于药物破坏性试验坛子有很多讨论现在只想说说个人的一点瞧法,与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理解,抛砖引玉,希望高手多多指教 一有没有标准指导原则参考,放在质量研究的哪部分问题 二就是如何做,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三就是破坏性试验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完成 谈强制降解试验 正文审评四部黄晓龙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强制降解试验的定义、目的与常规的考察项目及试验条件,为规范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强制降解试验目的考察项目试验条件 强制降解试验就是指将原料药或制剂置于比较剧烈的试验条件下,考察其稳定性的一系列试验。一般而言,该试验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就是通过考察药品在一系列剧烈条件下的稳定性,了解该药品内在的稳定特性及其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例如,通过高温降解试验,可以了解所考察的药品在高温条件下就是否稳定;如果不稳定,大致在何种条件下不稳定,该药品又就是通过何种降解途径得到何种降解产物。其二,这些试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用于检查降解产物的专属性进行验证。 对于创新药,由于对其各方面的性质均不够了解,因此,通过设计比较完整的强制降解试验,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其稳定特性,从而为制剂处方、工艺的设计,以及产品储存条件的确定等提供有益的参考。所以对于创新药而言,通过强制降解试验来了解药物的稳定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仿制药而言,如果已有充分的文献资料对该药物的稳定特性及其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则没有必要再通过强制降解试验来重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此时,强制降解试验的目的主要就就是为了验证降解产物分析方法的专属性。并且,由于国内在进行有关物质研究时,一般不对各有关物质进行定性研究,也无相应的杂质对照品,所以在对有关物质的分析方法进行验证时,很难用杂质对照品对方法的专属性、检测限等进行验证。故作为对有关物质分析方法验证的一种补充,国内在制定相关指导原则时,要求对原料药及制剂进行必要的强制降解试验,以考察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经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指导原则,均未对强制降解试验的具体项目与试验条件作明确的规定。国内的部分研发单位在进行该项研究时,由于未充分理解该项试验的目的,所做的研究根本达不到

软件功能简单的破坏性测试方法

软件功能简单的破坏性测试方法 一、用户登录类 1.同一账号同一时间内在多个地方进行登录; 2.不同的账号同一时间在同一台机上登录; 3.输入错误的账户名称或密码进行登录; 4.在某帐号在线的情况下,删除或修改其权限或信息,且改动的数据正被使用; 二、字符输入类 1.添加名称相同的多条数据; 2.本该输入字符,而故意不输入任何字符,直接确定; 3.对于有明确长度限制的输入框,输入超出该限制的字符数; 4.对于未明确长度限制的输入框,输入超量的字符数 (“超量”是指超出常理的100倍以上); 5.输入超出大小限制的数值; 6.输入全角或半角的标点符号和特殊字符; 7.输入网页代码形式的字符; 8.以上各种字符输入,不仅可以键盘键入,还可以借助复制粘贴的方式; 三、按键操作类 1.功能执行过程中,切换到其它功能或其它模块; 2.对于分成多个步骤完成的功能,反复无序地来回跳转; 3.随意快速地切换界面上的所有功能按键; 4.重复快速的操作同一个工具或按钮; 5.功能执行过程中,尝试使用左键单击、右键单击、左键双击、右键双击功能、中键 单击、左右键同时按住等鼠标操作方式; 6.存在弹出式对话框时,尝试操作非活动窗口的工具、按钮、菜单; 7.对同一个程序,在当前并未退出的情况下,执行重复多次打开; 8.同时打开多个不同的子系统; 9.重复快速的开关软件10次以上; 10.快速和慢速移动窗体,界面刷新是否存在异常;

11.对于基于BS开发的系统(包括CS系统中嵌入了浏览器相关功能的),在操作过程 中,尝试使用浏览器快捷键进行操控(如:“ALT+HOME”、“ALT+LEFT”、“CTRL+F5”、 “ESC”等导航快捷键);或删除cookies, 密码, 表单数据, 历史, and 临时文件。 12.软件使用过程中,手动关闭、注销(包括切换用户)或重新启动电脑,再打开软件 进行使用,检查是否会存在异常; 13.软件使用过程中,从任务管理器、任务栏中结束软件,检查是否会出现异常; 四、资料播放类 1.某资料被其它软件占用时,通过我们的程序打开该资料文件进行播放;(反之亦然) 2.通过我们的程序,打开名称中夹杂着特殊字符、中文、英文、标点符号的资料;(全 角与半角都要尝试) 3.资料文件的后缀名中,夹杂着大写、小写字符; 4.系统不支持的资料格式; 5.播放已损坏的资料; 6.连续反复快速地拖动音视频播放器的播放条滑块;或连续反复的操作播放器的控制 按钮(包含语速和音量调节器); 7.反复快速地在不同的资料间进行切换; 五、上传下载类 1.上传超过容量限制、个数限制的资料; 2.同时下载多个大容量的资料(每个资料的容量和个数均是系统允许最大的); 3.在同一时间或先后短暂的时段内频繁上传/下载资源文件; 4.在对文件的上传/下载过程中,中止上传/下载过程; 5.将资料上传/下载到磁盘空间不足的地方; 六、软件安装类 1.软件使用过程中,重新安装或卸载软件,检查是否会出现异常; 2.将软件安装到一半的过程中,重启电脑,再进行软件安装,检查是否会出现异常; 3.将软件安装到磁盘空间不足的目录下,检查是否会出现异常; 七、软件兼容类 1.不安装必须安装的辅助应用软件的时候对使用软件; 2.安装比系统所要求的更低(或更高)版本的辅助应用软件的时候使用软件;

ISO17639:2003_金属材料焊缝的破坏性试验-焊缝宏观和微观检验

国际标准ISO 17639 2003 金属材料焊缝的破坏性试验—— 焊缝宏观和微观检验 标准号 ISO17639:2003(E) ? ISO

目录 1 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义 (3) 4 缩略语 (4) 5 原理 (4) 6 试验目的 (4) 7 试样的截取 (5) 8 试验程序 (5) 9 检验 (7) 10 说明 (7) 11 试验报告 (10)

金属材料焊缝的破坏性试验—— 焊缝宏观和微观检验 1 范围 本标准为宏观和微观检验的试样制备、试验程序及其目的规定了推荐方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国际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国际标准的条文。标准出版时,所示的标准可能被修订,因此使用本国际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的最新版本的可能性。IEC及ISO的成员保持着现行有效的国际标准的目录。 ISO6520-1 焊接及相关工艺——金属材料中几何缺欠的分类——第1部分:熔化焊 ISO9956-3 金属材料焊接工艺规程和认可——第3部分:钢电弧焊焊接工艺试验 ISO9956-4 金属材料焊接工艺规程和认可——第4部分:铝及其合金电弧焊焊接工艺试验 ISO/TR15608 焊接——金属材料分组体系指南 ISO/TR16060 金属材料焊缝的破坏性试验——宏观和微观检验用腐蚀剂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的术语及定义如下: 3.1 宏观检验 用肉眼或低倍(一般放大倍数小于50)检查试样,试样表面腐蚀或不腐蚀。 3.2 微观检验

用显微镜检查试样,一般放大倍数50-500,试样表面腐蚀或不腐蚀。 3.3 操作工 进行宏观和/或微观检验的操作人员。 4 缩略语 本标准采用的缩略语如下: A 宏观检验 I 微观检验 E 腐蚀 U 不腐蚀 母材金属使用的缩略语对于钢根据ISO9956-3的分组体系,对于铝及其合金根据ISO9956-4的分组体系。 对于其他金属根据ISO/TR 15608的分组体系。 对于焊缝金属应使用相同分组体系。 腐蚀剂使用的缩略语应取自ISO/TR 16060相应缩略语。 注:如果ISO/TR16060没有相应缩略语可使用商标名称。 5 原理 宏观和微观检验用来显示焊缝的宏观和微观特性,通常用来检验焊缝的横断面。 6 试验目的 宏观和微观检验目的是单独地评定组织(包括晶粒组织、形态和取向、沉淀和夹渣)和/或与各种裂纹和空穴关系。检测截面还要能记录截面平面的取样形状。表1给出进行宏观和微观特性评定指南。

有关物质破坏性实验综述

破坏试验综述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强制降解试验的定义、目的与常规的考察项目及试验条件 关键词:强制降解试验;目的;考察项目;试验条件 0 前言 杂质与药品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密切相关,如果药品中存在的杂质未能通过有效的方 法加以检出、控制,将给临床安全造成直接或潜在的危害,因此,制订合理、有效的药 品杂质检测方法控制药品中的杂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杂质检测方法的建立基于方 法学研究,主要包括专属性试验、检测限试验、溶液稳定性试验等内容,如果定量检测 杂质还需进行线性、回收率等试验,从不同的角度、层面验证分析方法的可行,从而保 证药品中的杂质能够有效地检测。破坏性试验是杂质检测方法建立时验证专属性、检测 灵敏度重要试验内容之一。 破坏性试验,也称为强制降解试验,它是指将原料药或制剂置于人为设定的特殊条 件下,如酸、碱、氧化、高温、光照等,考察其稳定性的一系列试验。试验过程复杂, 分析检测技术要求高。 一般而言,破坏性试验目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考察药品在一系列剧烈条 件下的稳定性,分析并了解该药品内在的稳定特性及其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二是能在 一定程度上对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用于检查降解产物的专属性进行验证。 对于创新药,由于对其各方面的性质均不够了解,因此,通过设计比较完整的强制降解试验,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其稳定特性,从而为制剂处方、工艺的设计,以及产品储存条件的确定等提供有益的参考。所以对于创新药而言,通过强制降解试验来了解药物的稳定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仿制药而言,如果已有充分的文献资料对该药物的稳定特性及其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则没有必要再通过强制降解试验来重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此时,强制降解试验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验证降解产物分析方法的专属性。并且,由于国内在进行有关物质研究时,一般不对各有关物质进行定性研究,也无相应的杂质对照品,所以在对有关物质的分析方法进行验证时,很难用杂质对照品对方法的专属性、检测限等进行验证。故作为对有关物质分析方法验证的一种补充,国内在制定相关指导原则时,要求对原料药及制剂进行必要的强制降解试验,以考察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1 破坏条件选择

破坏性试验

个人从事药物质量研究分析好几年了,关丁药物破坏性试验坛子有很多讨论 现在只想说说个人的一点看法,和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理解,抛砖引玉,希望高手多多指教 一有没有标准指导原则参考,放在质量研究的哪部分问题 二是如何做,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三是破坏性试验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完成 谈强制降解试验 正文审评四部黄晓龙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强制降解试验的定义、目的与常规的考察项目及试验条件,为规范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强制降解试验目的考察项目试验条件 强制降解试验是指将原料药或制剂置丁比较剧烈的试验条件下,考察其稳定性的一系列试验。一般而言,该试验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考察药品在一系列剧烈条件下的稳定性,了解该药品内在的稳定特性及其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例如,通过高温降解试验,可以了解所考察的药品在高温条件下是否稳定;如果不稳定,大致在何种条件下不稳定,该药品乂是通过何种降解途径得到何种降解产物。其二,这些试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用丁检查降解产物的专届性进行验证。 对丁创新药,由丁对其各方面的性质均不够了解,因此,通过设计比较完整的强制降解试验,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其稳定特性,从而为制剂处方、工艺的设计,以及产品储存条件的确定等提供有益的参考。所以对丁创新药而言,通过强制降解试验来了解药物的稳定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丁仿制药而言,如果已有充分的文献资料对该药物的稳定特性及其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则没有必要再通过强制降解试验来重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此时,强制降解试验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验证降解产物分析方法的专届性。并且,由丁国内在进行有关 物质研究时,一般不对各有关物质进行定性研究,也无相应的杂质对照品,所以在对有关物质的分析方法进行验证时,彳艮难用杂质对照品对方法的专届性、检测限等进行验证。故作为对有 关物质分析方法验证的一种补充,国内在制定相关指导原则时,要求对原料药及制剂进行必要的强制降解试验,以考察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经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指导原则,均未对强制降解试验的具体项目与试验条件作明确的规定。国内的部分研发单位在进行该项研究时,由丁未充分理解该项试验的目的,所做的研究根本达不到强制降解试验的要求。基丁以上现实情况,本人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综合提出了强制降解试验的常规项目与部分试验条

关于破坏实验的具体设计

关于破坏实验的具体设计 存在问题: 新药或仿制药申报时其中质量研究部分下专属性试验里的破坏试验该如何实施,比如: 1.强碱破坏试验,用多少浓度,加多少量,加完后需要加热破坏还是常温震摇? 2.破坏试验是将供试品预先加热还是配成供试品溶液再加热? 3.破坏试验是在多大的光强度照射下进行? 4.双氧水破坏用多大量,破坏后怎么取出双氧水? 问题解答: 1.碱降解采用0.1mol/L-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具体浓度和量,视降解程度而定,对于 采用HPLC法测定降解产物时,以主成分计算,一般降解10%左右;为了加快反应或者提高降解强度,必要时可以加热或提高浓度; 2.对于原料药一般直接进行,有时可考虑水溶液或混悬液的降解; 3.光照试验条件可采用4500LX; 4.氧化降解通常采用30%的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也是视降解程度而定。 首先你应该明确破坏性试验的目的:一是通过考察药品在一系列剧烈条件下的稳定性,了解该药品内在的稳定特性及其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其二,这些试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有关 物质分析方法用于检查降解产物的专属性进行验证。 既然试验的目的是确定可能出现杂质的来源,并证明分析方法专属性强,杂质与主峰分离度良好。因此对于强酸、强碱及强氧化剂的浓度及时间、取样方式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具体品 种具体模索,初步试验了解样品对影响的因素,酸、碱、氧化等条件基本稳定情况后,进一 步调整破坏试验条件,只要,使药物有一定量的降解,并对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机制进行 分析,保证实验的意义即可。 实验一般的浓度范围为: 强酸:0.1~1.0mol/LHCL溶液或视情况调节 强碱:0.1~1.0mol/LNaOH溶液或视情况调节 强氧化剂:30%的H2O2或视情况配置不同浓度的溶液 但在研究中应注意如下的问题: 1、破坏条件太剧烈,主药峰太低,提供的色谱图主峰与降解物或降解物间分离不好,甚至主峰消失,失去破坏性试验意义。一般样品含量控制在85%—90%范围(归一化法)主成份含量占绝大部分,已产生一定量的降解产物与样品长期放置的降解情况较接近, 此情况下,破坏性试验的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像楼主所说的碱破坏主药基本没有的结果是 不能采用的。 2、在进行酸、碱、强氧化破坏试验时,每个试验最好都要做相应的空白破坏 溶剂的试验作为辅助。 用过氧化氢氧化过后,即使有峰,只要在在前3分钟左右出峰,不影响主药峰和降解产物峰 就行。具体用量要试验摸索,一般用30%的浓度,同时要注意反应时间的长短。 1、另外做破坏试验HPLC检测时应作空白溶剂的检测以做对照,正像楼主说的,双氧水是 不用除去的,加一个同样条件下的双氧水空白检测其出峰情况,然后在主成分图谱里去掉该

破坏性试验的具体实施

求助破坏性试验的具体实施 作者: youjianping118 收录日期: 2010-03-29 发布日期: 2008-12-17 新药或仿制药申报时其中质量研究部分下专属性试验里的破坏试验该如何实施, 比如: 1.强碱破坏试验,用多少浓度,加多少量,加完后需要加热破坏还是常温震摇? 2.破坏试验是将供试品预先加热还是配成供试品溶液再加热? 3.破坏试验是在多大的光强度照射下进行? 4.双氧水破坏用多大量,破坏后怎么取出双氧水? 感谢赐教! [ Last edited by shich68 on 2008-12-23 at 15:15 ] 作者:gaoyuanr2005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youjianping118 at 2008-12-17 12:00: 新药或仿制药申报时其中质量研究部分下专属性试验里的破坏试验该如何实施,比如: 1.强碱破坏试验,用多少浓度,加多少量,加完后需要加热破坏还是常温震摇? 2.破坏试验是将供试品预先加热还是配成供试品溶液再 ... 1.碱降解采用0.1mol/L-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具体浓度和量,视降解程度而定,对于采用HPLC法测定降解产物时,以主成分计算,一般降解10%左右;为了加快反应或者提高降解强度,必要时可以加热或提高浓度; 2.对于原料药一般直接进行,有时可考虑水溶液或混悬液的降解; 3.光照试验条件可采用4500LX; 4.氧化降解通常采用30%的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也是视降解程度而定。 [ Last edited by shich68 on 2008-12-23 at 15:16 ] 作者:youjianping118 请您再解释一下,用30%过氧化氢氧化后,如何将剩余的过氧化氢除尽,因为我上次用HPLC试了一下,过氧化氢不除尽的时候谱图上会处峰。 还有强热破坏又该怎么试?谢谢! [ Last edited by shich68 on 2008-12-23 at 15:19 ]

破坏性试验(也称为强制降解试验)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破坏性试验,也称为强制降解试验(stressing test),它是在人为设定的特殊条件下,如酸、碱、氧化、高温、光照等,引起药物的降解,通过对降解产物的测定,验证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分析药物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机制。 每项破坏性试验通常包括以下内容:酸降解一般采用0.1mol/L-1mol/L盐酸或硫酸;碱降解采用0.1mol/L-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氧化降解采用合适的过氧化氢溶液。以上三种试验,为了加快反应或者提高降解强度,必要时可以加热或提高浓度;高温试验通常温度高于加速试验温度的10℃,如50℃、60℃等,对于原料药有时需考虑水溶液或混悬液的降解,或者考虑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的降解;光照试验条件可采用4500LX。破坏性试验的具体条件,与具体药物密切相关,需结合具体药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条件,使药物有一定量的降解,并对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机制进行分析,保证实验的意义。 药物经强力破坏产生的降解产物通常采用色谱法测定,需结合药物和可能降解产物的理化性质,选择不同的色谱方法(HPLC、GC、TLC)或检测器,有时可采用不同分离机理的色谱系统。下面以HPLC法分析降解产物为例,说明在进行破坏性试验时的关注点和存在的问题: 1、在选定的破坏条件下,药物应有一定量的降解。 虽然不是每一种破坏性条件都使药物产生降解产物,但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一种化合物对每一种破坏性试验条件都稳定,因此,可以通过试验,选择合适的条件,如提高酸、碱、氧化的浓度或者通过加热等,使药物降解。 对于采用HPLC法测定降解产物时,以主成分计算,一般降解10%左右。应采用有效的方法对降解产物进行检测,关注测定的回收量,通常应达到90%左右,证明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对于破坏性试验时降解量较大的降解产物,建议结合稳定性研究中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的具体杂质数据,参考ICH对新原料药中杂质的规定(每日服用最大剂量不超过2克时,鉴定阈值为0.10%;每日服用最大剂量超过2克时,鉴定阈值为0.05%。),必要时进行定性分析,

破坏性试验的测量系统分析

主讲马景勤 在一些情况下,在测取数据的同时,样件将遭到破坏。比如强度试验或湿度试验等。在这种情况下,对样件多次重复测试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采取其他补救办法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常使用的方法是,认为同批次内样件间的差异小到可以忽略不计,采用同一批次中的多个样件当作单个样件来用。比如,一般情况下,我们选择10个样件,3个操作者,每个操作者重复测试2次的方法评价测量系统的波动。在这些操作中,共进行了60次测量操作。那么,在破坏性试验的情况下,类似地我们选取10个批次(这些过程输出结果是在相同的条件下产生的),从每批选取6个样件,用这些样件来替代在非破坏性试验情况下的那3个样件的作用。下面结合例题来说明破坏性试验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

例题: 表1-1所示的是某材料黏度试验的测试结果。考虑到黏度试验样本无法重复使用,所以从同一批次中抽取2个样本,用同样的方法(人员与量具)测取数据。 20.68 19.3020.3419.9320.3919.2320.43样本220.5819.3220.3619.8720.3519.3720.48样本17654321批次表1-1 黏度试验的测试结果单位:cps 1.计算测量系统的波动σms 由于同一批次中的2个样本是用同样的方法(人员与量具)测取数据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两个测量数据的差异主要是由测量误差造成的。表1-2是将上述数据的整理,将每一批的样本构成一个子组,并计算每个组的极差。图1-3所示的是由上述数据绘制的极差控制图。 7 654321批次20.58 19.3220.3619.8720.3519.3720.48样本120.68 19.3020.3419.9320.3919.2320.43样本2R=0.0 614 0.100.020.020.060.040.140.05极差表1-2 黏度试验的测试结果—用于极差控制图单位:cps

气密性破坏性试验

试车验证 一、气密性试验 1、公用系统管路的气密性试验 首先关闭各罐计量杯的进料主控阀,再关闭各补料主管末端的排污阀,最后关闭各补料罐的出料阀,将空气压缩机放在三楼补料主管消毒蒸汽外,把蒸汽阀门拆下,将事先准备好的可以与气源相连接的短节接上,并将其紧固;接上气源,启动空气压缩机,待管道内的压力达到0.6MPa、保压1小时后,开始对管道进行气密性试验(包括管道上的焊缝、法兰连接处)。 要点:用肥皂水或洗洁精水试漏时,一定要仔细,肥皂水一定要喷到各焊缝处,如有泡沫产生,即焊缝上有漏点,然后将有漏点的地方做好记号,待全部检查试漏完毕后再反过来再检查一次(有的漏点相对较小,会隔一段时间才会出现泡沫),确认好漏点后将管道内的压力排尽,降压力至“0”磅,通知安装人员补焊,补焊完后再次打压试漏,直至无任何漏点为止。 2、发酵罐物料主管、种子罐物料主管、补料罐物料主管、糖水贮罐物料主管的气密性试验 首先关闭靠物料管路两侧的所有阀门(也可以关闭所有的物料一阀,和物料一、二阀间的蒸汽保护阀,开启物料二阀,关闭维持罐底部的排污阀,关闭连消系统的打料主控阀。再拆下物料管路未端双排污后的法兰,将事先准备好的可以与气源连接的短节接上,并紧固,开启排污一、二阀,最后把气源接上并紧固。启动空气压缩机开始打

压,在打压过程中再祥细检查以上各阀门的开关状况,并确认无误。待管道内压力加压至0.6MPa、保压1小时后,开始进行气密性试验(包括管道上的焊缝、法兰连接处)。 要点:用肥皂水或洗洁精水对管道上的所有焊缝、法兰连接处进行气密性试验,试漏时一定要仔细,如有泡沫产生,即焊缝上有漏点,然后将有漏点的地方做好记号,待全部检查试漏完毕后再反过来再检查一次(有的漏点相对较小,会隔一段时间才会出现泡沫),确认好漏点后将管道内的压力排尽,降压力至“0”磅,通知安装人员补焊,补焊完后再次打压试漏,直至无任何漏点为止。 注:种子罐移种管道的气密性试验可以与发酵罐物料主管试漏同步进行。 3、待放主管道的气密性试验 首先关闭靠待放主管道两侧的所有阀门(也可以关闭所有的待放一阀和待放一、二阀间的蒸汽保护阀与排污阀,开启待放二阀),再关闭消待放管道的进蒸汽阀和待放管道未端的二阀,拆下待放管道未端一、二阀间的排污阀,将事先准备好的可以与气源连接的短节连接上,并紧固。最后将气源接上并紧固。启动空气压缩机,开始打压,在打压过程中,再检查以上各阀门的开关状况并确认无误,待管道内的压力升至0.6MPa、保压1小时后,开始进行气密性试验。 要点:用肥皂水或洗洁精水对管道上的所有焊缝、法兰连接处进行气密性试验,试漏时一定要仔细,如有泡沫产生,即焊缝上有漏点,然后将有漏点的地方做好记号,待全部检查试漏完毕后再反过来再检查一次(有的漏点相对较小,会隔一段时间才会出现泡沫),确认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