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推荐5篇)

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推荐5篇)

第一篇: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

ⅹⅹ医院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

为加强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管理,根据《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特制定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

微生物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及时报告临床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立即到临床科室指导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消毒隔离措施;并通知临床药师到该病人所在科室进行会诊,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微生物室每季度将耐药情况汇总公布,并将相关耐药情况上报药剂科;药剂科根据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提交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要暂时停用的抗菌药物。

一、临床科室: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执行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间病房。病历夹上、隔离病房或床头应当有隔离标识(蓝色),提高医务人员的警惕性。

(三)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四)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六)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

(七)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八)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九)各科室院感管理小组每月对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有落实情况记录,体现持续改进。

二、药剂科:

(一)接到感染管理科的通知后,立即安排临床药师到该病人所在科室进行会诊,并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二)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组织与制度;有分级管理制度及具体措施。

(三)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四)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年度统计分析(细菌室协助完成)。

(五)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微生物检测种类年度统计分析(细菌室协助完成)。

(六)各种形式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分级使用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记录详实。

(七)每季度公布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有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考核机制。

(八)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并落实;有I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九)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三、细菌室:

(一)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在第一时间

报告相关临床科室和感染管理科(并有记录),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

(二)有细菌耐药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

(三)每季度公布ICU、呼吸科、儿科等重点科室前五位的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名称和耐药率。

(四)每季度对各科室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五)每季度有细菌耐药监测变化趋势图和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

(一)每天到细菌室获取准确的各科室患者耐药菌感染情况(应用院感软件后将适时监控),并每天随机到科室督查耐药菌感染控制制度落实情况。

(二)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甚至处罚,对改进情况进行跟踪、督查,落实,体现持续改进。

(三)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包括围手术期)、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总结,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四)制定培训计划,并不定期以各种形式对全院医护人员和微生物检验人员进行预防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进行培训,并对培训效果有追踪总结,通过耐药菌感染率体现防控的有效性,资料详实。

医院感染管理科二0一三年一月

第二篇: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

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

特别是在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要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物

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二)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

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多重耐药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Multiresistance可以翻译成多药耐药性、多重耐药性、其定义为一种微生物对三类(比如氨基糖苷类、红霉素、B-内酰胺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而不是同一类三种。P-resisitence成为泛耐菌株,对几乎所有类抗菌素耐药。比如泛耐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青霉素、头孢菌素、碳氢酶系、四环素类、氟奎诺酮及磺胺类等耐药。

耐药菌株

MDR大多为条件致病菌,革兰阴性杆菌(GNR)占较大比例,如肠杆菌科中的肺炎杆菌、大肠杆菌、阴沟杆菌、粘质沙雷菌、枸橼酸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等,以及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属、流感杆菌等。革兰阳性菌中有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尤以MRSA和MRSE为多;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近年来在重症监护室(ICU)中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常引起肺炎、脑膜炎、菌血症和中耳炎,人结核分支菌等。此外尚有淋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等。

耐药机理

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 MDR)系指同时对多种常用抗微生物药物发生的耐药性,主要机制是外排膜泵基因突变,其次是外膜渗透性的改变和产生超广谱酶。最多见的是革兰阳性菌的MDR-TB和MDR-MRSA,以及常在ICU中出现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仅对青霉烯类敏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几乎对复方新诺明以外的全部抗菌药耐药。MDR的出现决定了联合用药的必然;MDR菌株的高频率出现,意味着抗微生物药物时代即将结束。微生物耐药率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如美国用于人类抗感染与农牧业应用各占50%,其中用于院内抗感染仅占20%,而社区却占了80%,滥用率为20%~50%;在农牧业中治疗性应用仅占20%,而预防和促生长应用却占了80%,滥用率为40%~80%,每年有4万死亡病例是由耐药菌所致。我国的滥用现象较美国更为严重,WHO对我国滥用抗菌药的评估是:中国97%的病毒性支气管感染患者使用了抗菌药;在初

级医疗保健体系中30%~60%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可有多种,最重要者为灭活酶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钝化酶等的产生;次为靶位改变如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改变等;其他尚有胞膜通透性改变,使药物不易进入;细菌泵出系统增多、增强,以排出已进入细菌内的药物;以及胞膜主动转运减少、建立新代谢途径、增加拮抗药物等,两种以上的机制常可同时启动。细菌特别是条件致病菌,因经常有机会与各种抗菌药物接触,故在细菌细胞内的质粒、染色体、转座子、整合子等上可有耐药基因或多种耐药基因的积聚,并藉结合、转导和转化而在不同种细菌、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间彼此频繁交换,耐药基因一旦获得较长期存留。转座子和整合子(以及更小的DNA片段)由于分子量小和活动自如,故在耐药基因转移和MDR形成中起主导作用。在正常情况下由于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耐药菌往往带有一定缺陷,而质粒介导产生的耐药菌则与敏感菌一样,可迅速生长繁殖。但无论质粒或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一般只发生于少数细菌中,难与占压倒优势的敏感菌竞争,故其危害性不大;只有当敏感菌因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selective pressure)而被大量杀灭后,耐药菌才得以迅速繁殖而成为优势菌,并导致各种感染的发生。因此耐药菌及MDR的发生和发展是抗菌药物广泛应用,特别是无指征滥用的后果。

预防建议

下列一些建议可能有助于防止MDR的滋长和和繁衍:1.严格管理MDR感染患者(及带菌者),辟专室、专区进行隔离;2.由训练有素的专职医护人员对MDR感染者进行医疗护理,发现为带菌者时暂调离工作岗位;3.检查每一病员前必须用消毒液洗净双手,并按需要更换口罩、白大衣或手套;4.每日严格进行病室的环境消毒;5.对医务人员进行“谨慎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再教育;6.国内外各地区进行统一操作规程的耐药菌及MDR监测;7.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必须有合格医生的处方,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必须经指定医生复签后方可发药;8.国内外感染病专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定期开会、讨论和合作。在医院或地区内将抗菌药物分

期分批轮替使用,可能有助于敏感菌战胜MDR,但需国内外多地区推行和鉴定后,始能作出有效与否的正确判断。加入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于保健品中当无可非议,但加入有致病可能的肠球菌属似并不妥当。低毒、对控制MDR有效的新抗菌药物自当更多开发,但合理用好现有抗菌药物无疑具有更重要的实际意义。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测因素,对革兰阴性细菌的抗生素选择对临床转归的影响

考虑到多重耐药(MDR)的不断增加,合理选择抗菌治疗对于避免出现治疗失败至关重要。Bochud等在近期的一篇综述中指出,早期、合理应用抗菌治疗例如,对于患革兰阴性菌菌症和脓毒症的患者,与接受不合理治疗的患者相比,合理的抗生素治疗能使整体病死率减半(49%对28%,P<0.001)。由于抗菌治疗不合理导致的病死率甚至高出产ESBL菌症患者的病死率,后者约为30%~80%。

哪些人具备革兰阴性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为了帮助医生区分携带耐药病原菌患者和无耐药菌患者,可以回顾以下预测标准(prediction rules)。预测标准1 与护理相关的革兰阴性棒状菌感染,往往是耐药肠杆菌引发的,除非进行过有创性操作,否则非发酵菌引发感染的可能性不大。使用氟喹诺酮与氟喹诺酮耐药的发生关系密切。预测标准2 在使用某种抗生素后发生感染,提示有可能对这种药物产生耐药,并且对所有联合选择药物(co-selected agents)发生耐药的可能性也有所增加。

多重耐药(MDR)的联合选择(co-selection)的含义是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磺胺异唑类或喹诺酮等存在耐药。

鉴于这些预测标准,通过评价患者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接触的程度、早期抗生素治疗史以及患者特点,建立了一个耐药病原菌发生的风险分层体系。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

卫办医发〔2008〕130号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

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贯彻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强化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的各个环节,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二、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实施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加强微生物实验室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医疗机构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报告。

三、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医疗机构应当采取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主要包括: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医疗机构应当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

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三)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医疗机构应当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六、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预防

与控制工作,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指导,促进医疗机构切实实施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各项工作措施,保障医疗安全。

第三篇: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多重耐药菌的预防首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目前临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对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起了一定的扩散作用,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慎重,以免产生多重耐药菌菌株。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临床科室发现感染病例,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早明确病原学诊断,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并做好消毒隔离与治疗等工作,以防止多重耐药菌传播与流行。

三、检验科细菌室检出多重耐药菌时,须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以便能及时指导临床开展预防控制工作;细菌室每季度负责对检出的多重耐药菌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析,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整理审核后,将结果公布,供临床参考。

四、各病区主管医师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或定植病例,须及时报告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医生,同时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监控医生应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的相应栏目内进行登记。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规定的时限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五、各临床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时,应通知全科人员积极采取如下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1.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医院《手卫生制度》和《手卫生实施规范》。

2.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3.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将患者隔离于单间,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可安置在同一病房。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2.病房和“患者~览表”须设黄色隔离标志,并在病历夹封面粘贴黄色隔离标签。

3.医务人员进入病室应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休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须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妥善处置使用后隔离衣。

4.减少患者的病房转换和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患者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5.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病室和接触患者,严格限制探视人数,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在出病室前做好手卫生。

6.当患者感染治愈,且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为阴性时,方可解除隔离。

(三)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加强医院环境卫生消毒管理

1、严格执行医院《消毒灭菌隔离制度》,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如拖把、抹布)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每天上、下午应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2、工作人员、诊疗物品及仪器设备应相对固定,诊疗物品及仪器设备用后应及时清洁、消毒或灭菌。送检标本应置于密闭容器内密闭

运送。

3、严格按照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要求处理患者的医疗废物,应单独收集。

4、患者出院、转出或死亡后,病室及床单元应进行终末消毒。

六、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预防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和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药剂科应加强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审批手续的监管,避免滥用。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报告卡

科室

病人姓名

住院号

病床号

性别

年龄

入院日期

****年**月**日

住院天数

基础病诊断:1.2.微生物送检:

标本名称

送检日期

检验报告日期

病原体名称

有无菌群失调

多重耐药菌感染:

□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葡球菌)□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

□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

□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

□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氏菌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其它(请注明):

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后隔离措施:

1、单间隔离

2、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安置同一房间

3、其它(请注明):

4、未隔离标本送检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名称

剂量×日次×天数(用药途径)

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名称

剂量× 日次× 天数(用药途径)

是否是医院感染病例:是

医院感染:1.发生于住院后

2.发生于住院后

主管医生:

监测者:

报告日期:

****年**月**日

(填表说明:主管医生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应填写此表,并于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第四篇: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多重耐药菌定义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2、临床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 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病例,则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登记表并上报感染管理科。

3、检验科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并及时

通知感染管理科。

4、感染管理科每天到检验科登记微生物检验阳性报告,然后到科室指导隔离工作。

5、检验科应定期向全院公布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感染管理科定期

对监测资料汇总、向全院公布。

6、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医院感染报告制度》要求及时报告。

7、切实落实预防控制措施

(1)临床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 由科感控医师和感控护士应积极配合,加强督导。

(2)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多重耐药菌的诊断、治疗、隔离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预防控制等观念的认识。(3)多重耐药菌感染疑为医院感染爆发时,应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爆发报告制度及时上报。(4)明确隔离标志:在住院患者一览表、病历夹上、隔离单元粘贴相应的隔离标志。

(5)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6)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职业防护: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

伤口、溃烂面、粘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离开患者床旁或房间时,须将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8、严格执行抗菌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根据微生物检测结果、结合临床合理使用抗

菌药物。

9、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好限制每班诊疗患者者

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10、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

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11、进行床边隔离时,应在床头卡位置贴接离标识,提醒医务人员以

及家属。当实施

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患者,MDRO感染患者安排在最后,。

12、限制患者活动范围,如患者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或转科时,应电话通知

相关科室采取措施,防止感染的扩散。同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对方说明对该患者应使用的隔离措施。

13、MDRO感染患者或MDRO携带者应隔离至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

性(每次间隔>24 小时)方可解除隔离,病人出院做好终未消毒处理。

14、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使用专用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患者接触的物体表

面、医疗设备设施表面,每班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抹布、拖布专用,使用后进行消毒处理;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之处应立即消毒;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处理。

15、凡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进行手术时,手术医生必须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手术结束后按规定进行严格的终未处理。

16、隔离房间物体表面、地面、仪器应每日用专用清洁物品清洁后消毒,污染时及时

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爆发时应每班次进行清洁、消毒。

17、加强医疗废物管理:锐器置入锐器盒,其余医疗废物均放置双层黄色垃圾袋中,置入转运

箱中,规范运送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地。

第五篇:关于多重耐药菌

关于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体会

“多重耐药菌感染既是临床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或将成为医疗纠纷的焦点和元凶。”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杰在8月16日召开的“2013中国医院论坛”之

“医院感染管理和科学防控”分论坛上强调,医院需要警醒多重耐药菌感染。从2008年开始我院根据原卫生部下发的关于加强MDRO管理的相关通知[1-2]要求,遵照省厅“三点意见”[3],结合《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中关于MDRO的条款要求,制订并落实MDRO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建立了多部门共同参与的MDRO医院感染防控领导小组,每年对全院各级各类人员进行预防与控制MDRO感染措施的培训与考核,逐渐形成了多部门“围堵”,群策群力遏制多重耐药菌的良好局面。但是,笔者在MDRO日常监管及质量考核中也发现,目前MDRO较集中的科室如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科、血液科、老干部病房工作人员具有较好的MDRO感染防控意识并全面执行常规的防控措施,其余病区或科室工作人员对MDRO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虽然逐年提升,在院级督查考核时也基本能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但是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中,特别是中、夜班,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是否能自觉执行诸如手卫生、隔离、消毒、物品专人专用等标准操作流程(SOP)就不得而知。姚源等[4]对全院内、外科、综合ICU及手术室共300名护士、200名医生进行调查显示,仅有61.5%的医生和47.7%的护理人员认为多药耐药菌会损害医院的利益。而护理人员对防控多药耐药菌感染是必要的、防控感染是医护人员的责任的认识情况不好,分别仅有50.3%和42.7%,这也说明临床工作人员还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MDRO的危害性和对其进行防控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所以需反复地、持续地进行MDRO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强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抽查。根据我省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专(兼)人员现有的配置状况,全员MDRO知识的培训与督查不可能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独立完成,按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的要求,要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这种机制应建立于各部门应承担的职责之上,同时也应符合其自身能力建设水平。比如医务部门应培训全院医师如何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判定MDRO,如何鉴别、诊断患者是院外带入MDRO还是院内感染或MDRO定植以及根据药敏谱如何规范、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之后定期对培训效果及实际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反馈、改进;微生物实验室

不仅仅要做好MDRO的鉴定、报告、暴发预警、公布耐药趋势等工作,还必须指导临床医护人员正确采集、保存、运送各类标本(这也是获得可信微生物培养结果的基本前提),有能力的微生物实验室可为临床提供一些治疗诸如泛耐药或全耐药感染的专家意见、出现MDRO暴发或流行时对分离到的微生物耐药模式以及同源性进行分析,以协助其他部门更科学、高效地做好感染控制工作;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在此合作机制中除了履行自身应尽的责任外,还应扮演“牵头人”和“协调人”的角色,比如我院的MDRO医院感染防控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每季度由感管科负责召集,感管科负责人在会议上先统一反馈全院病原微生物分离情况、MDRO的流行病学情况、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情况等,再由各部门汇报各自在培训及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聆听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最后共同商议解决方案并确定由哪个或哪几个部门负责落实。“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不仅是感染管理部门一家的事,也应是大家的事。”MDRO医院感染防控亦是如此,只有多部门深入合作,才能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协作机制,共同遏制多重耐药菌在医疗机构里的传播和扩散。

再来,笔者想谈一下信息化监测技术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及体会。通知[2]要求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时有效的多重耐药菌监测方式,为及时采取防控措施赢得时间,可以有效阻止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交叉传播,避免暴发流行。目前我国各医院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途径大多是通过临床医务人员人工报告或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去微生物实验室查询检验结果[5]。该监测方式费时费力,信息滞后,很难实现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实时监测与有效防控。2011年我院感管科与信息科合作在原有的医院感染监测平台上开发了“多重耐药菌审核预警”功能模块,可以及时获取检验系统(LIS)的数据,对于药敏结果可自动识别抗菌药物种类,并筛选出监测的重点多重耐药菌(MRSA、VRE……),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审核后医生、护士工作站都会显示警示标识提醒执行各项防控措施,同时微生物实验室也会第一时间在发往临床的药敏试验报告单上注明是何菌种(属)。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将

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

临沂恒任耳鼻喉医院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协作机制 为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医院设立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多部门协作小组,由分管院长负责,成员为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检验科、药剂科及主要临床科室主任组成。本着加强各部门间在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工作时的统筹运作和协调联动,医院制定了此协作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下设立多重耐药菌管理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管理工作小组组长全面负责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管理各项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监督管理,组织召开联席会议;控感科负责组织制定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并组织实施;小组各成员承担所在部门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管理工作中应履行的职责,并负责组织落实防控措施。 1、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多部门协作工作在分管

院长领导下、由院感科统一协调管理。 2、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与防控工作中,检验科、院感科、临床、药剂科各自职责明确。发现耐药菌感染,检验科立即电话通知院感科和相关的临床科室,并在报告单上注明“多重耐药菌,请接触隔离”的字样后再发出;院感科做好记录并到临床科室与科主任和护士长沟通,指导临床科室落实防控措施;药剂科指导合理用药。 3、检验科每半年将细菌耐药情况汇总公布,并将相关耐药情况上报药剂科;药剂科根据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提交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根据“抗菌药物耐药预警机制”决定是否要暂时停用的抗菌药 4、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督导科室落实防控措施。临床科室要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院感科追踪患者并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监测情况反馈表”,确保措施落到实处。 5、医院每半年召开一次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多部门协作联席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医院病原体检出与细菌耐药监测情况;医院感染病人的微生物检测情况;药剂科根据抗菌药物专项治理指标提出不同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预警、警告、限制等;院感科对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防控改进建议等;临床科室提出具体执行环节的困难和建议等。 6、通过多科室的共同协作,切实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的

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推荐5篇)

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推荐5篇) 第一篇: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 ⅹⅹ医院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 为加强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管理,根据《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特制定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 微生物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及时报告临床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立即到临床科室指导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消毒隔离措施;并通知临床药师到该病人所在科室进行会诊,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微生物室每季度将耐药情况汇总公布,并将相关耐药情况上报药剂科;药剂科根据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提交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要暂时停用的抗菌药物。 一、临床科室: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执行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间病房。病历夹上、隔离病房或床头应当有隔离标识(蓝色),提高医务人员的警惕性。 (三)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四)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六)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 (七)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八)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九)各科室院感管理小组每月对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有落实情况记录,体现持续改进。 二、药剂科: (一)接到感染管理科的通知后,立即安排临床药师到该病人所在科室进行会诊,并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二)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组织与制度;有分级管理制度及具体措施。 (三)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四)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年度统计分析(细菌室协助完成)。 (五)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微生物检测种类年度统计分析(细菌室协助完成)。 (六)各种形式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分级使用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记录详实。 (七)每季度公布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有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考核机制。 (八)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并落实;有I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九)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三、细菌室: (一)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在第一时间

多重耐药菌管理多部门协作制度

多重耐药菌管理多部门协作制度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加,多重耐药菌已成为全球 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需要建 立起多部门协作制度,以确保各个环节的有序运作和信息的畅通流动。本文将论述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建立多部门协作制度的 原则和具体措施。 一、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必要性 多重耐药菌对公共卫生和医疗领域造成了严重威胁。传统抗生素在 多重耐药菌面前几乎失去了治疗效果,这意味着原本可以治愈的疾病 如今变得无法阻挡。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每年约有超过70万人 死于多重耐药菌感染。因此,建立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刻不容缓。 二、建立多部门协作制度的原则 1. 立法机构的参与: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管理措施的 合法性和可执行性。 2. 卫生部门的领导:作为主导机构,卫生部门应负责协调各个部门 的合作,统筹管理和控制工作。 3. 医疗机构的配合:医疗机构是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前沿,必须积极 配合并落实预防和控制策略。

4. 农业和畜牧业部门的监管:多重耐药菌在农业和畜牧业环境中的传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农业和畜牧业部门应加强对相关防控措施的监管。 5. 教育部门的教育宣传: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三、多部门协作制度的具体措施 1. 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各部门之间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传递有关多重耐药菌监测、感染和防控的数据和信息。 2. 制定统一的管理流程和标准:各部门应统一管理流程和标准,确保各个环节的协作一致性和高效性。 3. 加强交流与培训:针对多重耐药菌管理相关人员,定期开展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和应对能力。 4. 加强科研支撑:各部门应加大对多重耐药菌研究的投入,提高对新型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分析和防控能力。 5.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多重耐药菌是全球性的问题,各部门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研究和应对多重耐药菌的挑战。 四、多重耐药菌管理多部门协作制度的效果 建立多部门协作制度后,多重耐药菌管理将变得更加高效和有序。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将实现无缝对接,提高管理效果和防控能

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

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 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主要监测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L)的细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细菌耐药问题日益突出,多重耐药菌(MDRO )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多部门联合(医疗、护理、临床检验、药剂、感染控制等)协作机制,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证患者安全。根据卫办医政发〔2011〕5号(《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和二甲评审标准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成立多重耐药菌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临床、医技科室主任、护士长 职责:具体负责多重耐药菌防控联合的日常管理工作,定期组织召开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分析研究多重耐药菌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督促落实联席会议决定的事项和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执行。 二、各部门分工及职责: (一)临床科室 1、临床医生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使用治疗性抗菌药物之前,应立即送检相应(有样必采)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接到“多重耐药菌株”报告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及时下达“接触隔离”医嘱,做好隔离标识,通知科室医务人员采取隔离控制措施并做好相关登记,直到解除隔离。同时,临床医生应在24h内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报告卡”上报感控科。 2、科内及科间告知制度 ①经管医生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应立即开“接触隔离”医嘱,报告科主任并通知本科医师、护士长或责任护士。 ②科主任、护士长应在晨会上告知全科医护人员。 ③护士长或责任护士告知家属及陪护人员相关隔离常识。 ④护士长通知并指导病区保洁员做好多重耐药菌患者床单元的卫生消毒。 ⑤转床、转科、送医技科室辅助检查或需要手术治疗时应报告相关科室的接诊医生或护士,做好接触隔离。 ⑥科室短时间内发生2例以上相同耐药菌病例,应立即向控感科报告。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五篇范例)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五篇范例) 第一篇: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各临床医生要有主动搜索多重耐药菌的意识,及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多重耐药菌的培养。 2、院感科对微生物培养结果及时跟踪,若发现有多重耐药菌(主要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耐亚胺培兰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立即通知临床科室医务人员。 3、临床科室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将该病人转到单独房间或同类病人房间。并挂隔离标识。 4、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5、严格执行手卫生,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此类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或手消毒。 6、临床医师应并做好抗菌药物选择,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时刻关注该病人的治疗效果,若有需要,可向相关人员提请会诊。 7、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8、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或器械(如轮椅、担架、摄片机、心电图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立即消毒处理才可给其他病人使用;该病人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消毒。 9、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执行洗手或手消毒。

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隔离措施

**医院多重耐药菌管理 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需要临床医护人员、药剂科、检验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等人员共同协作完成。为了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经医院决定,建立我院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协作机制,具体方案如下: 一、制定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 二、多重耐药菌的管理主要由感染管理科牵头,医务部、护理部、药剂科、检验科、临床科室、信息科等共同协作进行。 三、检验科对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如发现多重耐药菌株应在检验报告单上注明“多重耐药”的提示及评语:多重耐药菌,请做好隔离防护。且每日应将发现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信息登记汇总,按要求报告感染管理科。 四、临床科室必须严格落实《多重耐药菌监测及反馈制度》。临床经管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病例后开具“接触隔离”并网报《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卡》,科室落实防控措施。各科院感管理小组应掌握本科室感染患者的动态,发现特殊感染情况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 五、临床经管医师应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

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六、所在病区及时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临床科室护理人员落实《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 七、感染管理科对上报的每例《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卡》进行审核,督导临床科室按要求采取防控措施,对感染或定植患者进行追踪随访直至解除隔离;定期公布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感染趋势分析。 八、药剂科和医务部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定期公布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九、本制度自下文之日起执行,原《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医办字〔2013〕87号)同时废止。 附件:1. 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2. **医院多重耐药菌处置流程 3. 多重耐药菌监测及反馈制度 4. 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 5.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

医院多重耐药菌多学科协作管理制度范本3篇

医院多重耐药菌多学科协作管理制度 为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传播,通过多学科协作(MDT),提高多重耐药菌防控水平,特调整多重耐药菌多学科协作管理制度。 一、成立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小组 组长: 成员:医务处、感染管理科、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质控办、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老年医学科、肿瘤内科、神经内科、康复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胃肠肝胆外科、急诊医学科、血液内科、检验科、药剂科、信息科等科室主要负责人。 二、各部门主要职责 (一)医务处 1.医务处牵头协同药事、检验、院感、临床等对细菌耐药监测并制定预X机制及干预评价。 2.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督促医生落实《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及预防和控制措施》。在检验科报告多重耐药菌后,主管医师应下“接触隔离”的长期医嘱,严格落实预防和控制措施,直到解除隔离方能停此医嘱。 3.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每季度参加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提出多重耐药菌防控工作的意见与要求。 4.参与多重耐药菌相关知识培训。 (二)感染管理科 1.感染管理科与医务处、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及临床科室

协作进行多重耐药菌的管理。 2.感染管理科每天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获取各科室耐药菌感染患者情况,及时督查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制度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对改进措施进行跟踪、落实,体现持续改进。每季度对多重耐药菌监测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3.制定培训计划,以多种形式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预防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等培训,并对培训效果有追踪总结,通过耐药菌感染率体现防控的有效性,资料详实。 (三)护理部 督促护理人员落实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在检验科报告多重耐药菌后,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及消毒隔离措施,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直至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四)检验科 1.检出多重耐药菌菌株后,应当在第一时间告知感染管理科,在报告单上必须标记“耐药菌”的字样,并进行登记,每季度进行分析。 2.有细菌耐药监测机制,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 3.每季度有细菌耐药监测变化趋势图和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对各科室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五)药剂科 1.协助制定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及《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有明确的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程序,实行责任制管理。

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及多部门协作实施方案

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及多部门协作实施方案 为了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落实多学科、多部门参与多重耐药菌管理的 协作机制,发挥各专业特点,特制定联席会议制度及多部门协作实施方案: 1.联席会每年召开1-2 次,并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随时召开。 2.联席会议由医院感染管理科牵头,成员科室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检验科、医务部、 护理部、药剂科及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多的临床科室组成。参加会议人员资格为上述成员科 室的主任或副主任。每次召开联席会议时,除抢救病人、外出公差等特殊情况外,各相关人员不得无故缺席。 3.联席会议的任务:针对我院多重耐药菌管理广泛交流信息,加强相互协调沟通,明确分工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共同形成合力推进多重耐药菌管理各项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达到多部门对细菌耐药进行联合干预的目的。 4.分工与职责:参与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多部门及科室应积极认真实施有效监控,并通过多渠道通报和反馈相关资料及信息,持续改进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工作。 (1)医院感染管理科 1)负责确定会议议题并主持会议,做好纪录,编写、印发会议纪要。公布和反馈相关 资料及信息。对会议做出的相关决定及已采纳的建议组织实施落实。 2)负责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情况的监测和监督检查,根据监管情况采取相应改进措施, 持续改进。 3 )制定多重耐药菌培训及考核计划,并对培训效果追踪评价。 (2)护理部 1)负责监督、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消毒、灭菌、隔离、职业防护、一 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制度,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 染相关知识的培训。 2 )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落实多重耐药菌防控的各项措施。 3)协助后勤对全院的保洁员进行正确管理,并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加强对该人群多重 耐药菌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指导、监督其做好职业防护。 4)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流行或爆发趋势时,根据需要进行护士人力调配。 (3)医务科 1)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组织医师和医技、药技人员参加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的培训。 2 )监督、指导医师和医技、药技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抗菌 药物合理应用、一次性医疗用品、职业防护的管理制度。 3)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落实多重耐药菌防控的各项措施。 4)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根据需要进行医师人力调配。 (4)检验科 1)检出多重耐药菌感染标本后,应当尽快通过医院现有的多渠道报告相关临床科室, 并记录,以便医务人员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 2 )落实细菌耐药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 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 3 )每季度有细菌耐药监测变化趋势图和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 (5)药剂科: 1 )落实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分级管理制度及具体措施,落实围手术期抗菌药 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I 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2 )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分级使用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记录详实。公布每季度各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协作制度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协作制度 为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医院设立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多部门协作小组,由分管院长负责,成员为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检验科、药剂科及主要临床科室主任组成。本着加强各部门间在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工作时的统筹运作和协调联动,医院制定了此协作制度,具体内容如下:1、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多部门协作工作在分管院长领导 下、由医务科统一协调管理。 2、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与防控工作中,检验科、院感科、临 床、药剂科各自职责明确。发现耐药菌感染,检验科立即电话通知院感科和相关的临床科室,并在报告单上注明后再发出;院感科做好记录并到临床科室与科主任和护士长沟通,指导临床科室落实防控措施;药剂科指导合理用药。 3、检验科每半年将细菌耐药情况汇总公布,并将相关耐药情况 上报药剂科;药剂科根据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提交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根据“抗菌药物耐药预警机制”决定是否要暂时停用的抗菌药。 4、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督导科室落实防控措施。临床科室要严 格执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院感科追踪患者并填写“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督查表”,确保措施落到实处。

5、医院每半年召开一次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多部门协作联席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医院病原体检出与细菌耐药监测情况;医院感染病人的微生物检测情况;药剂科根据抗菌药物专项治理指标提出不同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预警、警告、限制等;院感科对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防控改进建议等;临 床科室提出具体执行环节的困难和建议等。 6、通过多科室的共同协作,切实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多重耐药菌管理方案

多重耐药菌管理方案 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有效落实医院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降低多 重耐药感染率,预防多重耐药菌引起的医院内感染暴发事件,制定本方案: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多部门协作管理 1.1临床科室应加强感染患者标本送检质量管理(抗生素使用前送检标本,同时,应确保标本采集质量)。对于检出的患者应做好隔离。 1.2检验科微生物室培养出多重耐药菌,应在化验报告单上标注“多重耐药,注意隔离”提醒临床科室。 1.3检验科对于不合格标本应告知临床,并进行标本正确采集的宣教。 1.4感控管理专职人员根据微生物检测结果,对耐药菌患者进行跟踪监测,监督消毒隔离执行情况。 15疑有耐药菌暴发流行时,微生物实验室负责细菌同源性检测,感控管理科负责耐药菌的流行病学调查,查找原因,采取控制措施。 1.6微生物实验室每季度公布全院及感染重点部门病原菌耐药情况和耐药变化趋势,每年对细菌药敏结果汇总与分析,并在医院质控简报上向医务人员反馈。 二、医务科、护理部、临床药学科等相关部门应认真落实我院多重耐药菌管理多部门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 三、临床、医技科室应加强多重耐药菌患者管理,组织本部门医务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相关知识培训,落实多重耐药菌消毒隔离制度。 四、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 五、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及定植患者的交班工作 5.1各病房医师应熟知自己所管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与定植情况,管床医师换班时应进行床旁交接。 5.2新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管床医师应及时通知护士长及科主任,并在次日晨会交接班时,由科主任向全科进行通报(周六,周日的集中在周一通报)。通报内容至少包括: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姓名,床号,感染或定植的多重耐药菌名称,感染 部位,隔离预防要点(主要是接触隔离,手卫生,病房安置,环境清洁消毒等)。 5.3患者住院期间分离到不同多重耐药菌时,应分别在晨会交班时向全科医 务人员通报(包括护工)。

多重耐药菌管理多科协作机制

多重耐药菌管理多科协作机制 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是一种多学科协作的理念,也是国际上近年提出的重要医学模式,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医务人员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多重耐药菌管理多科协作机制。 一、成立多重耐药菌管理小组 二、多重耐药菌的管理由感控办牵头,医监办、检验科、药剂科、护理部及临床科室协作开展相关工作。 三、管理小组成员负责对多重耐药菌进行监测,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进行预防控制。如遇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暴发,及时召开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采取果断措施,控制流行。 四、每季度由感控办负责人召集各部门相关人员召开一次多重耐药菌管理的联席会议,分析通报多重耐药菌形势和防控工作状况,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反馈并研究持续改进措施等。 五、多重耐药菌管理各部门职责 1、感控办: (1)制定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督促 相关科室遵照执行。 (2)接到检验科多重耐药菌的报告后,应立即通知相 关科室,督促落实相应预防和控制措施并给予指导。对不执

行或者未严格落实预防和控制措施的科室,将给予严格的质量考核扣分。 (3)每季度向全院公布检验科提供的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耐药监测分析情况及多重耐药菌耐药预警信息和干预措施,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4)每季度组织多重耐药菌管理的联席会议,向各部门通报相关信息,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反馈,提出改进意见。 (5)当发生多重耐药菌疑似暴发流行时,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指导临床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2、检验科: (1)检验科微生物室在分离出多重耐药菌(包括MRSA、VRE、多重耐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后,在报告单上必须标注“多重耐药菌”,同时电话通知感控办和送检的临床科室。 (2)微生物室每季度应及时准确向感控办上报全院各临床科室细菌耐药监测的统计分析报告,包括多重耐药菌信息。 (3)遇到耐药菌株超过平时水平应及时通知感控办负责人及临床科室负责人,并协助调查。 (4)每季度按时参加医院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

各部门参与的多重耐药菌合作机制

各部门参与的多重耐药菌合作机制 根据:二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及细则4.19.5.(1、2、)的要求,有多部门参与的多重耐药菌的管理机制。监测控制多重耐药菌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因此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需多部门参加,相关科室: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检验科、药剂科及各临床科室,共同协作完成制定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及流程执行情况加以落实,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加强院感科与医务科、护理部、细菌室、药剂科及临床科室的联系,提高临床科室执行力,以其达到由于多部门对多重耐药菌耐药联合干预取得更好成效。 各部门职责: 一、临床科室 严格按照本院制定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执行。 二、药剂科 1、建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组织与制度,制定分级管理制度及具体措施。 2、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3、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年度统计分析(微生物室协助完成)。 4、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微生物检测种类年度统计分析(微生物室协助完成)。 5、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落实,制定I类手术

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落实。 6、每季度公布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不断完善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考核机制。 7、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实现持续改进。 三、细菌室职责 1、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第一时间报告相关临床科室及院感科,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防止传播与扩散。 2、建立细菌耐药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珠其药敏情况,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 3、每季度对各科室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汇总,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实现持续改进。 4、每季度有细菌耐药监测持续药物敏感性报告。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职责 1、院感科工作人员接到细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报告后,及时到科室督查耐药菌感染控制制度落实情况。 2、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对改进情况进行督查跟踪,实现持续改进。 五、医务科职责 1、负责督查医生落实《多重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规范主

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及多部门协作实施方案

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及多部门协作实施方案为了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落实多学科、多部门参与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协作机制,发挥各专业特点,特制定联席会议制度及多部门协作实施方案: 1.联席会每年召开1-2次,并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随时召开。 2.联席会议由医院感染管理科牵头,成员科室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检验科、医务部、护理部、药剂科及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多的临床科室组成。参加会议人员资格为上述成员科室的主任或副主任。每次召开联席会议时,除抢救病人、外出公差等特殊情况外,各相关人员不得无故缺席。 3.联席会议的任务:针对我院多重耐药菌管理广泛交流信息,加强相互协调沟通,明确分工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共同形成合力推进多重耐药菌管理各项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达到多部门对细菌耐药进行联合干预的目的。 4.分工与职责:参与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多部门及科室应积极认真实施有效监控,并通过多渠道通报和反馈相关资料及信息,持续改进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工作。 (1)医院感染管理科 1)负责确定会议议题并主持会议,做好纪录,编写、印发会议纪要。公布和反馈相关资料及信息。对会议做出的相关决定及已采纳的建议组织实施落实。 2)负责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情况的监测和监督检查,根据监管情况采取相应改进措施,持续改进。 3)制定多重耐药菌培训及考核计划,并对培训效果追踪评价。 (2)护理部 1)负责监督、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消毒、灭菌、隔离、职业防护、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制度,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 2)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落实多重耐药菌防控的各项措施。 3)协助后勤对全院的保洁员进行正确管理,并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加强对该人群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指导、监督其做好职业防护。 4)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流行或爆发趋势时,根据需要进行护士人力调配。 (3)医务科 1)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组织医师和医技、药技人员参加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的培训。 2)监督、指导医师和医技、药技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一次性医疗用品、职业防护的管理制度。 3)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落实多重耐药菌防控的各项措施。 4)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根据需要进行医师人力调配。 (4)检验科 1)检出多重耐药菌感染标本后,应当尽快通过医院现有的多渠道报告相关临床科室,并记录,以便医务人员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 2)落实细菌耐药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 3)每季度有细菌耐药监测变化趋势图和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 (5)药剂科: 1)落实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分级管理制度及具体措施,落实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I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2)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分级使用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记录详实。公布每季度各

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培训)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协作机制 为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医院设立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多部门协作小组,由分管院长负责,成员为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检验科、药剂科及主要临床科室主任组成。本着加强各部门间在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工作时的统筹运作和协调联动,医院制定了此协作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下设立多重耐药菌管理小组: 组长:秦沛潮 副组长:井博文侯方平 成员:任春平侯爱利李全录韩亚杰张永成马红英李伟贾爱云 二、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管理工作小组组长全面负责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管理各项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监督管理,组织召开联席会议;控感科负责组织制定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并组织实施;小组各成员承担所在部门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管理工作中应履行的职责,并负责组织落实防控措施。 1、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多部门协作工作在分管院长领导下、由院感科统一协调管理。 2、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与防控工作中,检验科、院感科、临床、药剂科各自职责明确。发现耐药菌感染,检验科立即电话通知院感科和相关的临床科室,并在报告单上注明“多重耐药菌,请接触隔离”的字样后再发出;院感科做好记录并到临床科室与科主任和护士长沟通,指导临床科室落实防控措施;药剂科指导合理用药。 3、检验科每半年将细菌耐药情况汇总公布,并将相关耐药情况上报药剂科;药剂科根据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提交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根据“抗菌药物耐药预警机制”决定是否要暂时停用的抗菌药 4、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督导科室落实防控措施。临床科室要严格

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

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 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是一种多学科协作的理念,也是国际上近年提出的重要医学模式。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需要临床医护人员、医务处、护理部、药剂科、检验科微生物室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人员共同协作完成。因此,经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通过,决定建立我院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协作机制。 一、管理组织 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下设多重耐药菌管理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部门负责人职责 1、各临床科室负责人督促临床医生对每个病人尽量做到筛选。所有感染性疾病病人尽量做到先送病原学再使用抗菌药物。发现多重耐药菌流行或特殊菌株时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与院感办、医务处报告、协助做好防止多重耐药菌的流行暴发。掌握本科室细菌监测结果并了解其科室的多重耐药菌流行趋势及前五位的病原菌。每季度按时参加医院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临床科室必须严格落实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以防扩散、流行。 2、院感办负责人督促科室人员多重耐药菌季度汇总资料比较不同时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和构成比,评价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并每季度牵头多部门参加的对多重耐药菌管理的联席会议,向各部门通报相关信息,对存在问题分析、反馈,提出改进意见。 多重耐药菌的管理由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牵头,医务处、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及临床科室协作进行。由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制定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以后编入《淮北市人民医院管理手册》,相关科室遵照执行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在接到多重耐药菌的报告后,应立即通知相关科室,督促落实相应预防和控制措施并给予指导。对不执行或者未严格落实预防和控制措施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将给予严格的质量考核扣分。 3、检验科负责人督促微生物实验室及时准确向临床各科室及院感办报告多重耐药菌信息以及每季度为临床提供耐药菌的趋势与抗菌药物敏感性汇总分析报告。遇到耐药菌株超过平时平均水平及时通知院感办负责人及临床科室负责人并协助调查。每季度按时参加医院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检验科微生物室负责多重耐药菌的诊断和监测,在分离出多重耐药

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

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 第一篇: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 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 MDT(multi disciplinary team)是一种多学科协作的理念也是国际上近年提出的重要医学模式。多学科协作的理念同样适用医院感染管理领域。监测、控制多重耐药菌是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重点同样需要运用MDT理念加强多学科间的合作强化管理是院感科所面临的新课题。有数据显示多重耐药菌的产生30%40%是通过医院工作人员的手进行传播20%25%是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20%25%是社区获得性病原菌20%来源不明。因此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需要临床医护人员、药剂科、检验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共同协作完成。因此经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通过决定建立我院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协作机制具体方案如下 1、在院感委员会下设立多重耐药菌管理组组长XX 成员XX XX XX 2、由院感科制定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以后编入《XX区人民医院制度汇编》并要求相关科室执行。 3、多重耐药菌的管理主要由院感科牵头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及临床科室协作进行。 4、检验科负责多重耐药菌的诊断和监测在分离出多重耐药菌后在报告单上必须标记“多重耐药菌请接触隔离”的字样并同时告知院感科和送检的临床科室。 5、医务科主要协助院感科督促医生落实《XX区人民医院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及预防和控制措施》。在检验科报告多重耐药菌后主管医师必须下“接触隔离”的长期医嘱并严格落实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二篇:5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 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 MDT(multi disciplinary team)是一种多学科协作的理念,也是国

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推荐五篇]

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推荐五篇] 第一篇:多重耐药菌联席会议 扎旗人民医院院 召开2014年下半年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 为加强我院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促进MDRO医院感染管理的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我院制定了《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并于2014年11月11日(星期二下午)下午召开首次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会议由金晓副院长主持,医院感染管理科、检验科、药剂科、ICU、新生儿科、感染性疾病科、综合内科、脑外科等科室主任及护士长准时参加了此次会议。 首先,金晓副院长对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进行诠释,金副院长认为:目前超级细菌的泛滥,多重耐药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首要病原菌,希望大家通过此次的讨论,达成共识,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工作。接着检验科曹玉风主任对2014年下半年全院细菌药菌情况、多重耐药菌的构成比、各重点科室病原菌耐药趋势分析等进行汇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反馈现阶段我院多重耐药现状及多重耐药菌隔离措施落实情况。之后大家对以下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1、是否将多重耐药菌纳入危急值管理? 2、ICU多重耐药菌患者怎样防控? 3、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多重耐药菌防控意识? 4、如何落实多重耐药菌防控管理? 经金院长提议及大家深入讨论达成共识: 1、检验科发现多重耐药菌,应参照危急值处理,及时报告临床科室。 2、大家确认排除了ICU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但ICU要注重落实多重耐药菌防控;各临床科室也要对医院感染管理科反馈的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存在问题,认真按照医院感染科设计的多重耐药菌监测反馈表、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执行情况自查表、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督查表及时进行自查、整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