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因】

(一)发病原因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常见于冠心病患者,特别是50岁以上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为1.8%~8%,阜外医院报告为2.6%。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比前壁心肌梗死高2~4倍。多发生于发病后1~4天,持续时间可以数秒钟至数天不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于下壁者,在发生之前或当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消除时,多出现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于前壁梗死者,在发生之前或之后,多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或右束支阻滞,少数自梗死开始时就表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近年来认为不少慢性或持久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由原因不明的双侧束支纤维性变所致。有报告Lev病(即左侧心脏支架硬化症,亦称心脏支架病、室间隔钙质沉着症或特发性束支阻滞纤维化,或束支硬化变性疾病)和Lenegre病(亦称特发性双侧束支纤维化,或称室内传导系统退行性变)占引起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因的42%,居首位。其他如扩张型心肌病,15%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毒性心肌炎三度阻滞并不少

见,通常为暂时性的,但偶尔也可成为急性心肌炎患者的初发表现和猝死原因。急性风湿热以一度多见,其次为二度,三度少见。此外,如先天畸形、心脏外科手术、外伤、各种感染性心肌炎、心肌病等也可导致永久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尚有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所致,但多数为暂时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二)发病机制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机制是房室交接区的病理性绝对不应期极度延长,占据了全部心动周期。所有的心房激动均落在了房室交接区的绝对不应期内,使心房激动全部受阻在交接区而不能下传至心室。心室则由房室交接区或心室起搏点所控制,形成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或室性逸搏心律,或是房室传导系统因手术损伤或先天畸形而发生解剖上房室传导的中断,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

【症状】

1.临床表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50岁以上较多,年轻患者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以暂时性的较多。男性患者较女性多。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症状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取决于心室率减慢的程度及心肌的病变与功能状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与心室的时相关系分离,心房对心室收缩的辅助泵作用丧失,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在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中,心室节奏点常在房室束分叉以上,心室率较快,并且能随着体力活动而增加。心肌功能较好,心排血量容易增大,所以这类患者常无明显症状。在后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大多数在休息时可无症状,或有心悸感。在体力活动时可有心悸、头晕、乏力、胸闷、气短。如心室率过于缓慢,尤其是心脏同时有明显的缺血或其他病变,或并发于广泛急性心肌梗死或严重急性心肌炎者,则症状可较重,可出现心力衰竭或休克,或因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反应迟钝或神志模糊,进而发展为晕厥(发生率可达60%)、阿-斯综合征。由于舒张期心室充盈量与每搏量的增大,可出现脉压差增宽及轻至中度的心脏扩大。

急性心肌梗死时伴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表现

有其特点: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程度,取决于梗死的部位、传导阻滞发生的速度、心室起搏点的部位与心室率。下壁梗死并发三度房室阻滞,如是由一度或二度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逐渐发展来的,心室率不是过于缓慢,可不引起临床病情恶化。相反,多数前壁梗死并发三度房室阻滞时,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及严重左心衰竭。不论前壁或下壁梗死,若突然出现QRS波增宽,心室率过于缓慢,低于40次/min以下的三度房室阻滞者,皆易诱发心室停搏或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前壁比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病死率要高2倍。但当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因右心室对左心室的充盈作用减低,而使心排血量进一步下降,血流动力学障碍加重,病死率明显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大多为暂时性的,仅少数患者于梗死后永不恢复。

心电图中心室率慢、QRS波增宽明显者特别容易发生晕厥或心力衰竭。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第1心音轻重不等,有时特别响,如开炮音,这是由于心房和心室收缩时间的相互关系经常有变动所致。

2.临床分类

(1)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多数与先天性心脏病并存,与房室结、希氏束及其束支发育不全或存在缺陷有关。当合并复杂的心脏畸形、逸搏心律的QRS波宽大畸形及Q-T 间期延长者,提示预后不良。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大部分无症状。但也有一部分患者日后可出现晕厥而需安置起搏器,少数可发生猝死。逸搏点对阿托品的反应和房室交接性逸搏恢复时间有助于估计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及预后。

(2)急性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由急性心肌梗死、药物、心脏外科手术、心导管检查和导管消融等损伤所致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常是暂时性的。约有10%的病例阻滞可在希氏束,逸搏点常位于束支-浦氏纤维内,频率4次/min,且不恒定,QRS波常宽大畸形。这种损伤常是不可逆的,需要安置起搏器。原有希-浦系统病变者,在应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特别是抑制钠快通道的药物,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丙吡胺后,可以出现二度或三度希-浦系统阻滞。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和室间隔缺损时,容易损伤希氏束,其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高。原有左束支阻滞的患者,在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时,可由于产生右束支阻滞而导

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在大多数病例心导管所致的束支损伤是暂时的,数小时后即可恢复。射频或直流电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时,当导管消融靠近房室结时,同样可产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3)慢性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通常见于不同病因所致的广泛心肌瘢痕形成,尤其是动脉硬化、扩张型心肌病和高血压病,特发性心脏纤维支架硬化症(Lev病)和传导系统的纤维性变(Lenegre病)可以导致慢性进行性加重的束支及分支阻滞。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环钙化、退行性变、狭窄、钙化的二叶主动脉瓣亦可引起严重房室传导阻滞,且主要累及希氏束近端。其他一些疾病,如结节病、风湿性关节炎、血色病、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梅毒、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以及房室结转移性肿瘤等均可引起慢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这些阻滞趋向于永久性,常需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

1.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

2.心电图诊断标准

(1)在完全性房室脱节中寻找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2)根据P(P、F、f)波的频率、出现时相与QRS形态、时间、频率进行比较,P与QRS无关系,心室率60次/min,初步鉴别完全性房室脱节是阻滞性的,还有干扰性的,或阻滞与干扰并存,是以干扰为主,还是以阻滞为主。大多数P 波位于T波之后至下一个P波之后的一定时间仍不能下传者,可确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饮食保健】

【护理】

【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控制、消除原因和诱因是预防发生本病的关键。

2.熟悉传导系统的解剖和心脏手术时严密的心电图监测可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3.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根据阻滞部位及心室率快慢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心室率较缓慢,心率40次/min,且QRS波宽大畸形者,房室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以下,对药物反应差,需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以防心脑综合征的发生。

4.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舒畅,劳逸有度,避外邪。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检查】

1.心电图检查

(1)典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

①心房(P)与心室(QRS)各自激动,互不相干,呈完全性房室分离。P-R间期不固定,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②心房节律可以为窦性心律、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

③心室节律可以为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QRS波正常),心室率40~60次/min或室性逸搏心律(QRS宽大畸形),心室率20~40次/min。心室律一般规则,亦可不规则。

(2)对典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的详细描述:

①心房率快于心室率是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所致的完全性房室分离的重要特点之一。以此可排除能引起完全性房室分离的其他原发性心律失常。例如:A.由窦房结的频率减慢所致的完全性房室分离;B.由交接区或室性的频率加速所引起的完全性房室分离;C.由窦房传导阻滞所致的完全性房室分离;D.由上述三个原因不同的组合所致的完全性房室分离。

②心房节律大多由窦房结控制,其次以心房颤动较多见。

③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出现的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是由于阻滞区位于房室结内,逸搏心律通常起源自房室结下部(N-H区)和希氏束上、中、下段。其特点是:起源自房室结下部或希氏束上段时,心室率40~55次/min,偶尔更慢或稍快,QRS波形态正常(窄的);完全性希氏束内阻滞时,逸搏点往往位于希氏束下段,心室率大多在40次/min以下(30~50次/min),QRS波形态正常。

④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出现的室性逸搏心律,是由于完全性阻滞发生在希氏束下(双侧束支水平)。室性逸搏心律通常起源自希氏束分叉以下的束支或分支,偶可起源在外周浦肯野纤维。其特点是:心室率大多为25~40次/min,偶可稍快,或慢至15~20次/min。QRS波均增宽(0.11s)而畸形。

室性逸搏心律的QRS波如呈左束支阻滞图形,则起搏点位于右束支。QRS波如呈右束支阻滞图形,心电轴不偏,则起搏点位于左束支;如心电轴显著左偏,则起搏点位于左后分支;如电轴显著右偏,则起搏点位于左前分支。

⑤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的心室率一般均规则,但逸搏心律也可以不规则。凡是室性逸搏心律或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其R-R间距之差0.12s,即可诊断为室性心律不齐。

⑥如果出现心室夺获,即使只有一个,便不是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应该诊断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故心电图应描记长些,并仔细观察。

⑦有报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经电生理检查,发现有36%的患者有心房夺获,QRS波逆传至心房,有逆行性P-波;此外有17%隐匿性逆传至房室交接区(V波后有H波)。希氏束下阻滞的患者中有逆向传导者可达20%。

(3)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的特殊类型:

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的钩拢现象: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通常在窦房结控制下,心房率较快,心室率较慢,但是心房、心室的两个频率不同的节律点,可发生明显的正性变时作用,即心室发出激动时可使窦性心率暂时增加,产生窦性心律不齐,心电图上表现为含有QRS波的P-P 间期比不含有QRS波的P-P间期短,发生在QRS波后的P 波常来得早。既往称此为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实际是钩拢

现象的正性变时性作用。有报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约42%的心室波可使随后的窦性P波明显提前,约54.5%的心室波使其后的P波轻度或不恒定地缩短。但亦有3.5%的心室波可使其后的P波推迟出现。三度阻滞时最明显的正性变时作用常发生在QRS波后0.3~0.4s出现的P波,所产生的P-P 间期最短,而心室波后0.6~1.0s出现的窦性P波常被推后,使P-P间期反而延长。

②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过缓的逸搏心律:表现为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的频率小于40次/min,室性逸搏心律频率小于25次/min。此情况反映逸搏心律的自律性低,易发展为阿-斯综合征、心室颤动、心室停搏。

③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较快的心室率:多见于年轻患者、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洋地黄中毒所致者,阿-斯综合征发作中止后,当时心室率可达100次/min,以后很快变为缓慢。

④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晕厥后巨大T波:T波可倒置或直立。多见于心室停搏刚过后,第1个T波特别高,以后渐低。可能与心室停搏所致交感神经极度兴奋或心肌缺血有关。

⑤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室房传导: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既往认为是双向阻滞,现认为在房室传导系统发生前向性传导阻滞时,其逆向性传导功能不一定有相同程度的阻滞。在心电图上可见到心房夺获逆行P-波或发生房性融合波,R-P-间期较固定,也可以使窦性或房性节律重整。

⑥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逸搏心律传出阻滞:在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由逸搏节律控制。若此次级起搏点发生传出阻滞,可能导致心搏停止时间延长。很少见。

2.电生理检查特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希氏束电图对阻滞区定位诊断标准(结合体表心电图特点)。

(1)完全性A-H阻滞(房室结阻滞):约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46%。希氏束电图显示A波后无H波,而V波前有H波,H-V间期恒定,伴以体表心电图上正常QRS波或原已存在的QRS波。

(2)完全性B-H阻滞(希氏束内阻滞):约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21%。希氏束电图显示:

①“分裂的H波”,每个A波后继以H波,A-H间期恒定,V波前有H′波,H′-V间期也恒定。但H与H′波之间无固定关系,它们分别代表阻滞区近端和远端的希氏束电位。

②希氏束远端阻滞时A波后有H波,A-H间期恒定,但V波前无H′波,伴以体表心电图上正常或异常的QRS波。若系后者,其时限和形态必须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以前的QRS波群相同。

③完全性H-V阻滞(希氏束下双侧束支阻滞):约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33%。希氏束电图表现为A波后有H波,A-H间期恒定,V波与A-H波完全无关。体表心电图QRS 波无例外地增宽畸形(呈一侧束支阻滞或室内阻滞型),其形态与以往能进行房室传导的QRS波形态不同,表明阻滞区在希氏束分叉之下,即束支系统内。

【鉴别】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需与下列情况鉴别:

1.干扰性完全性房室脱节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均表现有房室分离,P-P规则,R-R规则,P-R无固定关系。两者的鉴别点如下:

(1)干扰性房室脱节的室率大于房率(即QRS波多于P 波),室率一般较快,大于60次/min。而房率大于室率(即P 波多于QRS波),室率较慢,一般小于60次/min。

(2)干扰性房室脱节的QRS波多为室上形态(正常),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QRS波多宽大畸形。

2.完全性房室脱节-干扰与阻滞并存心室率在60~100次/min之间,发生于舒张中期的P波不能夺获心室者,可考虑两种因素并存引起的完全性房室脱节。

【并发症】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因心室率缓慢,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脑栓塞等并发症。

1.晕厥据统计发生心源性晕厥者占19%。

2.阿-斯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较易发生本症,尤其是心室率在35~40次/min以下、心室搏动间歇时间过长或低位起搏点无逸搏者,由于心输出量明显减低,导致血压下降,不能维持脑组织最低限度血流量引起大脑皮质功能障碍而发生阿-斯综合征。

3.心脏性猝死在心脏性猝死中有20%~30%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

4.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由于房室顺序收缩丧失,使心脏输出量明显下降;加之原有心脏病基础,易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

5.脑栓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导致血流紊乱,易形成附壁血栓,一旦脱落而形成脑栓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一概述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亦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部分的传导能力异常降低,所有来自心房的激动都不能下传至心室而引起完全性房室分离。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50岁以上较多,年轻患者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以暂时性者较多。男性患者较女性多。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症状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取决于心室率减慢的程度及心肌的病变与功能状态。体力活动时可有心悸、头晕、乏力、胸闷、气短。如心室率过于缓慢,尤其是心脏同时有明显的缺血或其他病变,或并发于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或急性重症心肌炎者,则症状严重,可出现心力衰竭或休克,或因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反应迟钝或神志模糊,进而发展为晕厥(发生率可达60%)、阿-斯综合征等。 二病因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常见于冠心病患者,特别是50岁以上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为1.8%~8%,阜外医院报告为2.6%。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比前壁心肌梗死高2~4倍。多发生于发病后1~4天,持续时间可数秒钟至数天不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于下壁者,在发生前或当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消除时,多出现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于前壁梗死者,在发生

之前或之后,多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或右束支阻滞,少数自梗死开始时就表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三临床表现 1.急性心肌梗死时伴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程度,取决于梗死的部位、传导阻滞发生的速度、心室起搏点的部位与心室率。急性下壁梗死并发三度房室阻滞,如是由一度或二度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逐渐发展所致,心室率不是过于缓慢,可不引起临床病情恶化。相反,多数急性前壁梗死并发三度房室阻滞时,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及严重左心衰竭。不论前壁或下壁梗死,若突然出现QRS波增宽,心室率过于缓慢,低于40次/分钟的三度房室阻滞,皆易诱发心室停搏或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前壁比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病死率要高2倍。但当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因右心室对左心室的充盈作用减低,而使心排血量进一步下降,血流动力学障碍加重,病死率明显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大多为暂时性的,仅少数患者于梗死后永不恢复。心电图中心室率慢、QRS波增宽明显者特别容易发生晕厥或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第1心音强弱不等,有时特别响,如开炮音,这是由于心房和心室同步收缩所致。 2.临床分类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名词解释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名词解释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也是心电图上常见的异常表现之一。本文将对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相关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详细解释。 一、概念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心脏传导系统中的房室传导完全中断,即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电信号不能正常传导。它可以发生在房室结或房室束的任何部位,导致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电刺激无法传递,从而产生心率缓慢、心律不齐等症状。 二、病因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心肌缺血、心肌炎、心脏手术、药物中毒等。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和老年性心脏病。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过量或中毒、电解质紊乱等也可能引起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临床表现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心率和心律的变化程度。轻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而重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则可能导致晕厥、心悸、心绞痛等症状。在极端情况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导致心跳骤停,威胁生命。 四、诊断 诊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进行心电图检查。在心电图上,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波与QRS波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规则或完全脱落。此

外,医生还可以通过Holter监测、心脏超声等检查手段来确定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 五、治疗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对于严重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需要立即进行紧急治疗,包括心脏复苏、心脏起搏器植入等。对于轻度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心率和心律,如使用丙戊酸或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 总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应该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异常心电图表现。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积极改善生活方式,注意饮食和运动,以提高心脏健康水平。

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auriculo-ventricular block AVB)是指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个部位(有时两个以上部位)的不应期异常延长、激动自心房向心室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传导速度延缓或部分甚至全部激动不能下传的现象。房室阻滞可以是一过性、间歇性或持久性的。持久性房室阻滞一般是器质性病变或伤损所致。 根据传导障碍的轻重程度可分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其心电图诊断条件如下: 1.一度房室阻滞:房室传导时间延长、但每个来自心房的激动均可下传至心室、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0.21s(14岁以下儿童为0.18 s),每个P波之后有QRS波群。 图14-8-21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表14-8-1 正常P-R间期的最高限度表 心率(次/分)70以下71~90 91~110 110~130 130以上 14~17岁0.19 0.18 0.17 0.16 0.15 7~13岁0.18 0.17 0.16 0.15 0.14 5.5~6岁0.17 0.165 0.155 0.145 0.135 5.5岁以下0.16 0.15 0.145 0.135 0.125 2.二度房室阻滞:一部分心房的激动不能下传心室。根据有无Wen ckebach现象(文氏现象)分为二种类型:

Ⅰ型:亦称莫氏Ⅰ型(Mobity Ⅰ)即文氏型阻滞。P-R间期依次 呈进行性延长,直至P波不能传入心室,发生心室漏搏一次,心室漏搏后,P-R间期缩短,以后又依次逐渐延长,这种周而复始的P-R延长现象、称为文氏现象。因为P-R间期逐渐延长时、每次递增值逐为减少、 所以出现了R-R间隔逐渐缩短的规律性变化,而且阻滞的长间歇小于任 何短R-R间歇的2倍(图14-8-22)。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按一定的房 室传导比例下传,常见者为4:3或5:4、即4个P波有3个下传至心室或5 个P波有4个下传至心室。 图14-8-22 Wenckebach现象与心室率规律性变化示意图 图14-8-23 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3:2房室传导 Ⅱ型:亦称莫氏Ⅱ型(MobitgⅡ),即无文氏现象的二度房室阻滞。表现为P波规则的出现、P-R间期固定不变、发生周期性的QRS波群 脱漏。 有的学者把3:1或更高程度的二度房室阻滞(如4:1、5:1、6:1等)称为高度室阻滞。 图14-8-24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3.三度房室阻滞: 所有来自心房的激动都不能下传至心室而引起房室脱节、心房与 心室的活动分别由各自的起搏点控制。

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传导过程中,发生在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电路异常,可导致心律失常,使得心脏不能正常收缩和泵血,称为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可发生在房室结、希氏束以及束支等不同的部位。根据阻滞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三种类型的房室传导阻滞可以随着病情的进展发生转化 疾病简介 正常心脏要收缩、泵血,就必须由电来带动。正常的心脏电发动机是窦房结,它发放电冲动,随即通过心房肌传递,抵达房室结及左心房,然后到达希氏束和浦肯野细胞激动心室肌,完成一次心脏收缩电活动。这一步骤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即发动机异常或电路异常,都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脏不能正常收缩和泵血。发动机故障,即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电路故障,即是传导阻滞。发生在窦房结和心房之间的称为窦房传导阻滞,在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称为房室传导阻滞,此外还有房内阻滞,室内阻滞,束支阻滞等。其中以房室传导阻滞较为多见。[1] 编辑本段发病原因 房室阻滞的病因有: ①以各种原因的心肌炎症最常见,如风湿性、病毒性心肌炎和其它感染。 ②迷走神经兴奋,常表现为短暂性房室传导阻滞。 ③药物:如地高辛、可达龙、心律平等,长期服用可能导致心率减慢,多数停药后,房室传导阻滞消失。 ④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心肌病。 ⑤高钾血症、尿毒症等。 ⑥特发性的传导系统纤维化、退行性变(即老化)等。 ⑦外伤,心脏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导管消融时误伤或波及房室传导组织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2] 编辑本段疾病分类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心脏的电活动在房室传导过程中受到阻滞。根据阻滞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第一度房室阻滞是指从心房到心室的电传递速度减慢,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超过0.2秒,但是每个心房冲动都能传导至心室。 第二度房室阻滞又分为I型(文氏或称莫氏I型)和II型(莫氏II型)。第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是最常见的第二度房室阻滞类型,是指从心房到心室的传导时间逐渐延长,直到有一个心房的冲动不能传递到心室。二度II型是指心房的冲动突然阻滞不能下传心室,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有间期性脱漏。

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 A-VB),又称房室阻滞,是指房室交界区脱离了生理不应期后心房冲动传到心室的过程被延迟、部分被阻断或完全被阻断。房室阻滞可以发生在心房、房室交界区、希氏束、束支等不同的部位,习惯上将房室传导阻滞分为一度、二度、三度。导致房室阻滞的病变常见于各种心肌炎(特别是风湿性心肌炎)、缺血性心脏病(包括急行心肌梗塞)、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病、老年性钙化、心脏肿瘤、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手术、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等)作用、电解质紊乱等。正常人也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文氏莫氏Ⅰ型),这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一、诊断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取决于传导阻滞的程度、部位、以及心室率。 1.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Ⅰ°A-VB)的病人常无症状。听诊时心率正常,因P-R间期延长,第一心音强度减弱。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Ⅱ°A-VB)因可引起心搏脱漏,病人可有心悸感,心率缓慢时可有头昏、乏力、眩晕等表现。听诊时第一心音强度固定。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的症状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及伴随的病变,包括疲倦、乏力、眩晕、晕厥、心悸、心绞痛、心力衰竭及阿-斯氏综合征等。听诊时心率缓慢规则,多在35~50次/min,第一心音的强度经常变化,第二心音可正常或反常分裂。可间或听到心房音及响亮清晰的第一心音(大炮音)。在心房与心室同时收缩时,颈静脉可出现巨大的α波。 [心电图检查]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Ⅰ°A-VB) 阻滞部位可以发生在心房、房室交界区、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末梢纤维的传导系统中的任何部位。表现为P-R 间期延长(>0.20S),或P-R间期>不同年龄和心率的正常最高值,P 波后的QRS波群时间多数正常。若QRS波群呈现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则阻滞多在希氏束-浦肯野氏系统。 希氏束电图的特点希氏束电图上阻滞部位可能在:①心房内阻滞 P-A间期>60ms,而A-H、H和H-V间期都正常。②房室结传导阻滞 A-H间期延长,大于140ms,而P-A间期和H-V间期正常。③希氏束内传导阻滞 H-Hˊ间期延长,大于20ms。④束支传导阻滞H-V间期延长,大于60ms。⑤混合性传导阻滞如房内阻滞合并房室结内阻滞或希氏束内阻滞。 2.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Ⅱ°A-VB)通常将二度房室阻滞分为莫氏Ⅰ型(MobitzⅠ型)和莫氏Ⅱ型(MobitzⅡ型)。 (1)莫氏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又称文氏阻滞(Wenckebach block)。①P-R 间期逐渐延长,直至一个P波受阻不能下传心室,出现QRS波脱漏,如此周而复始;②R-R间期逐渐缩短;③ P-R 间期逐渐延长的递增量逐渐减少;④最长的R-R间期是最短的R-R间期的两倍。房室传导比率可为3∶2、4∶3或5∶4。 希氏束电图检查莫氏Ⅰ型的阻滞部位80%左右多在希氏束近端。表现为A-H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完全阻滞,而H-V间期正常。少数在希氏束本身或希氏束远端阻滞,表现为H-Hˊ或H-V间期逐渐延长,直至完全阻滞。 (2)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P-R 间期在正常范围内或轻度延长,但恒定不变,P波突然不能下传,可呈2∶1或3∶1下传,下传的QRS波群可正常或宽大畸形。若QRS波群正常,阻滞可能位于希氏束内,当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阻滞位于希氏束远端。 希氏束电图检查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阻滞部位大多在希氏束远端,约为70%。

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都是器质性心脏病所致,如先天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病、心肌炎、洋地黄中毒等。 以下因素常引起本病: ①以各种原因的心肌炎症最常见如风湿性病毒性心肌炎和其它感染 ②迷走神经兴奋常表现为短暂性房室传导阻滞 ③药物:如洋地黄和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多数停药后房室传导阻滞消失 ④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心肌病 ⑤高血钾尿毒症等 ⑥特发性的传导系统纤维化退行性变等 ⑦外伤心脏外科手术时误伤或波及房室传导组织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 分型说明 按阻滞部位常分为房室束分支以上与房室束分支以下阻滞两类,其病因、临床表现、发病规律和治疗各不相同。还可按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房室传导阻滞;慢性还可分为间断发作与持续发作型。也可按病因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房室传导阻滞;或按阻滞程度分为不全性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从临床角度看,按阻滞部位和阻滞程度分类不但有利于估计阻滞的病因、病变范围和发展规律,还能指导治疗,因而比较切合临床实际。 临床表现 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其表现各不相同。 I度:症状不明显,听诊发现第一心音减弱,心电图见P-R间期超过0.20秒。 Ⅱ度:可有头晕、心悸、乏务及活动后急,听诊有心音脱漏。心电图检查有两类表现文氏现象,即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脱漏一次QPS 波群,周而复始;莫氏Ⅱ型,P-R间期恒定,每隔1或数个P波后有一次QBS波群脱落。 Ⅲ度:常有心悸、心跳缓慢感、眩晕、乏力、气急、昏厥,有时出现阿-斯综合征;听诊心率每分钟30-40次、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压增大。心电图检查见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P波频率60-100次/分,QRS波频率30-40次/分,QRS波可宽大畸形改变。 心室率过慢、心室起搏点不稳定或心室停搏时,可有短暂的意识丧失。心室停搏超过15s时可出现昏厥、抽搐和青紫,即所谓阿-斯综合征发作。迅速恢复心室自主心律的,发作可立即中止,神志也立即恢复,否则可导致死亡。 房室束分支以上阻滞,大多表现为I度或Ⅱ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病程一般短暂,少数持续。阻滞的发展与恢复有逐步演变过程,突然转变的少见。发展成Ⅲ度时,心室起搏点多在房室束分支以上(QRS形态不变),这些起搏点频率较高,35~50次/min(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可达60次/min),且较稳定可靠,因而患者症状较轻,阿-斯综合征发作少见,死亡率低,预后良好。 房室束分支以下阻滞(三分支阻滞),大多先表现为单支或二束支传导阻滞,而房室传导正常。发展为不全性三分支阻滞时,少数人仅有交替出现

心脏传导阻滞

心脏传导阻滞 心脏传导阻滞共分几类,其发病机理是什么? 心脏传导阻滞是由于心肌的不应期呈病理性延长,使本来能正常传导的激动出现延缓或传导中断的一种异常状态。心肌不应期可仅有绝对不应期或相对不应期的病理性延长,也可两者均有延长。传导阻滞持续的时间可呈一过性、间歇性或持久性。持久性传导阻滞是心肌器质性损伤的结果,而一过性、间歇性阻滞,除器质性因素外,尚可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某些药物引起。 心脏传导阻滞按其传导的部位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窦房阻滞、房内阻滞、房室阻滞及室内阻滞。其中以房室阻滞及室内阻滞最常见。 心脏传导阻滞按其阻滞的程度可分为三度:即一度传导阻滞、二度传导阻滞、三度传导阻滞。一、二度传导阻滞合称为不完全性传导阻滞。一度是指仅有传导时间延长,但激动均能通过阻滞部位;个别激动被阻滞,使激动不能全部通过阻滞部位为二度;连续两个以上的激动被阻滞,称为高度传导阻滞;若只有个别激动通过阻滞部位,称为几乎完全性传导阻滞。 若所有的激动都不能下传则称为三度传导阻滞,又称为完全性传导阻滞。 心脏传导阻滞发生机理就在于心肌的绝对不应期或相对不应期的病理性延长,也可两者均延长。 病理性延长的不应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心脏本身的因素中主要是心率的影响。心肌的不应期随心动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当心动周期缩短时,不应期相应的缩短,心动周期延长时随之延长。在心外因素中主要是指神经及体液两大因素,当交感神经兴奋时不应期缩短。 何谓心脏传导阻滞,有哪几类? 当心脏的某一部分对激动不能正常传导时称之为心脏传导阻滞。

心脏传导阻滞可因迷走神经张力增强间接地引起,也可因疾病或药物对心肌的直接作用所致。其传导阻滞可呈暂时性、间歇性或持续性存在。前两者提示心脏有可能有器质性病变,后者表示肯定有心脏病。 心脏传导阻滞可发生于心脏的任何部位,按传导障碍发生的部位不同,一般可将心脏传导阻滞分为下列几类:(1)窦房传导阻滞,传导障碍发生于窦房连接组织内;(2)心房内传导阻滞,传导障碍发生于心房内;(3)房室传导阻滞,传导障碍发生于房室连接组织内;(4)心室内传导阻滞,传导障碍发生于心室内。 何谓窦房传导阻滞? 窦房传导阻滞是指由于窦房结周围心肌不能将某些窦房结发出的激动向外传导,使窦房结冲动到达心房的时间延长,或心房与心室停搏一次或接连两次以上,称为窦房传导阻滞。 何谓房内传导阻滞,有哪几种? 房内传导阻滞指冲动在心房内结间束或房间束传导阻滞。根据图形可分为不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和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及窦房传导阻滞三种。 不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是由于冲动在心房内的异位激动,在除极过程中侵入窦房结,使之激动不能下传或延迟所致。 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指心房同时受到房内两个起搏点所激动而不互相抑制,窦性激动心房的一部分并能下传心室,余下的心房部分由一异位心房起搏点所激动,但不传入心室 何谓房室传导阻滞,有哪几度?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在某些因素作用下房室交界区的心肌不应期呈病理的延长,使本来能正常传导的激动出现传导延缓或传导中断的一种异常状态。 按阻滞程度可分三度: (1)第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室上性冲动通过房室传导系统的时间延长,但均能传入并激动心室。

心电图解读-2

11 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与心房呈4:3房室传导阻滞 P-P间隔规整 22 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文氏现象) P-R间期长度连续递增直到一次心搏脱落 33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第三度传导阻滞) 心房和心室各有独自规整的节律 心房率72次/分,心室率54次/分 窦房结冲动不能使心室除极 44

心室内的传导障碍(见于心肌梗塞时) QRS间期大于0.1秒,而小于0.12秒 前壁心肌梗塞,V3,V4出现QS波,V3~V4 T波倒置后下壁心肌梗塞(Ⅱ、Ⅲ、aVF有异常Q波及倒置T 波) 55 房室结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变成心脏的起搏点 心率182次/分钟 所有导联没有P波 P波在食道导联中可被辨认 66 反复搏动 伴有逆行传导的房室结性心律所产生的逆传P波 跟在第二个结性心搏(NC)之后的逆传性P波 (P’)落在心室不应期之外,并引起心室除极和 收缩(P’C) 77

不完全性左束枝传导阻滞 心电轴左偏,P-R间期延长 QRS 0.07秒(小于0.12秒) VAT短于0.09秒 I 、aVL的T波倒置,V5呈rsR’波,V6的R波粗钝V5、V6的T波低平,I 、aVL、V5、V6无Q波。88 不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 QRS间期少于0.12秒(0.08-0.10) 心电轴右偏 V2出现高R’波(右室肥大) 99 完全性左束枝传导阻滞 呈横置型心电位,图形随心脏位置而变动 V5、V6 R波宽大粗钝,QRS间期为0.12秒 VAT延长,aVL的QRS波与V5、V6相似 I 与aVL及V5、V6相似,并有ST段压低及T波倒置1010

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 QRS间期大于或等于0.12秒 V5、V6有宽大粗钝的S波。 V3R、V1和V2呈rs R’波,而无Q波 V3R、V1和V2,VAT延长,I 导联出现宽大S波1111 前壁心肌梗塞#1 正常的心电图记录 1212 前壁心肌梗塞#2 早期前壁心肌梗塞(数小时内), I 、aVL和V4~V6导联S-T段抬高,Ⅱ,Ⅲ,aVF,S-T段压低 1313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也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间的传导完全被阻断,全部心房冲动不能传入心室,造成了心房和心室各自独立活动,房室之间完全脱节。阻滞可发生在房室结(交接处)、希氏束或双侧束支系统。完全性房室结阻滞通常是可逆的,一般由下壁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或洋地黄中毒引起的;而完全性房室结以下部位阻滞常是永久性的,急性型常由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引起,慢性型常由传导系统(双侧束支)退行性变所致。 心电图特征: (1)P波与QRS波有各自的规律,互不相关,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2)如阻滞发生在房室交接处,则QRS波正常,频率40~60次/分。 (3)如果阻滞发生在希氏束分支以下部位,心室起搏点源于心室内,则QRS波宽大畸形,频率20~40次/分。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原有心功能状态和心室率的快慢。病人常有头晕、乏力、心悸、胸闷,严重者出现心源性昏厥、心绞痛或心力衰竭。体征:心率慢而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有时特别响亮(大炮音),是房室收缩时相变动的结果,偶可听到心房音,有时在心音间歇期间更易听到低钝的心房音,可见颈静脉搏动。由于心室舒张期充盈量和每搏量增大,病人可有收缩压增高,脉压加大,甚至有水冲脉。 如果心室率在40次/分以上,且节律点稳定,又无明显症状者,可行病因治疗;如心室率过缓,QRS波宽大畸形(完全性交接处下阻滞),且发生过心源性昏厥者,宜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在起搏器治疗前,可试用阿托品、654-2,异丙基肾 上腺素等。我们曾用喘息定(含异丙基肾上腺素)治疗1例急性心肌梗塞并三度房 室传导阻滞,心率由38次/分上升至51次/分。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治疗 心室率过慢者,给予阿托品(0.5-2.0mg静脉注射),可提高心室率,适用于 阻滞位于房室结的患者。异丙肾上腺素(1-4μg/min静脉滴)可用于任何部位的房室传导阻滞,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时要十分慎重,因为可能导致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对于症状明显,心室率明显缓慢者,应及早安置临时性或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

III°房室传导阻滞病历模板

患者女71岁于2010年06月09日10:45 入院 主诉:反复头昏20+年,晕厥、黑蒙3天 一、病例特点 1、患者女性71岁,病程20+年。 2、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感头昏,无视物模糊,无黑蒙、晕厥,无头痛,恶心、呕吐,无胸痛及放射痛,无出汗、发热,休息可缓解。后就诊于外院,行心电图未见异常,诊断为颈椎病,日常体力活动不受限,未进一步治疗。近3天来,患者无诱因出现晕厥、黑蒙,约十余秒后自行恢复,伴有气短、乏力、喘息等表现,无意识障碍、口吐白沫及四肢言语障碍,无大小便失禁。于铝厂医院治疗,行心电图发现“心动过缓”,现为安置起搏器入住我科。 3、既往史:颈椎病史20+年,6+年前于外院行胆囊切除术,肠梗阻史半年,否认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肌炎及心肌病等;无慢性风湿病史;否认结核、传染病史。 4.查体:血压102/74mmHg,神清,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胸廓正常,双肺呼吸音稍粗,未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率均42次/分,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卫,肝脾肋下未扪及,肝肾区无叩痛,双下肢不肿。5、辅查:心动图:1、房颤心律;2、结性逸搏心律(42bpm);3、电轴正常; 4、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5、肢导低电压。 二、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分析 1、心律失常:心房颤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分析:患者目前暂未提供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因素,近期反复晕厥、黑蒙,外院发现心率缓慢,结合目前患者高龄,不排除老年传导系统退行性变所致缓慢心律失常,结合心电图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故诊断。 2、颈椎病脑供血不足 分析:患者明确颈椎病史20+年,左上肢活动及感觉异常,曾于外院行相关颈椎治疗,有反复头昏表现,故诊断,可进一步颈椎片及颈椎MRI明确。 3、慢性肠梗阻 分析:患者有肠梗阻病史6+年,有腹痛、腹胀、饮食欠佳等表现,近期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并于外院治疗,故诊断。 三、入院时处理措施 1、抑制心肌重构:卡托普利、螺内酯; 2、改善脑供血对症处理:杏丁、尼莫地平 3、提升心率:氨茶碱、环磷酸腺苷 4、患者有晕厥、黑蒙等表现,心电监护示持续心率缓慢,有安置临时起搏器指征,但患者及家属拒绝安置 5、吸氧、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床边心电图一次,抽血查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心肌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酶等 四、进一步诊疗计划 完善相关检查如胸片、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进一步评估临床病情,择期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

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first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Ⅰ°AVB)是指房室传导时间延长,超过正常范围,但每个心房激动仍能传入心室,亦称房室传导延迟。在心电图上,P-R间期达到或超过0.21s(14岁以下儿童达到或超过0.18s),每个P波后均有QRS 波。 疾病病因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见于正常人,有的P-R间期可超过0.24s,中青年人发病率为0.65%~1.1%,在50岁以上的正常人中可达1.3%左右。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是其产生的原因,一些运动员中发生率可达8.7%。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钾盐、β受体阻滞药和钙拮抗药,中枢和周围交感神经阻滞药如甲基多巴、可乐定等均可致P-R间期延长。许多学者常把这类因素引起的P-R间期延长称为房室传导延迟,而不称为房室传导阻滞。预后良好。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常见于风湿性心肌炎、急性或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发生率为4%~15%,尤其多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也见于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等。大多为暂时性的,可迅速消失或经过一段时间后消失。在老年人原发性传导系统纤维化是较常见的原因,呈长期渐进性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亦可称为房室传导延迟,它是由于心房、房室结、希氏束或希-浦系统内的传导延迟,也是由于多于一处传导延迟的组合。但是在大多数病例约90%发生在房室结内,少数发生于心房内,个别发生于希-浦系统,希-浦系统内的传导延迟常不引起异常延长的P-R间期,然而亦有例外。发生于希氏束内罕见。这是由于房室结的迷路样结构有利于递减性传导的形成,而希氏束的传导纤维呈纵行排列,不利于递减传导的发生。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是由于房室交接区的相对不应期延长,导致房室传导时间延长,但每一次心房激动均能传入心室。 症状体征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所诱发的房室传导阻滞多为一度或二度Ⅰ型,很少发生二度Ⅱ型,并不产生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所以一度、高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多为器质性损害形成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部位完全在希-浦系统内。希氏束电图证实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中段或下段者占35%,在希氏束下者占65%。陈新等(1997)指出未见到阻滞部位在房室结或心房的报告。在体表心电图上,约29%的患者QRS波是窄的(≤0.10s),约71%的患者QRS波是宽的(≥0.12s)。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程度可轻可重。可由P波偶尔不能下传心室(如3∶2、4∶3、5∶4阻滞等)至大多数P波被阻滞(3∶1、4∶1、5∶1阻滞)。阻滞程度较重的患者(3∶1、4∶1或更重)可见到源自阻滞部位以下的逸搏或逸搏心律。3∶1、4∶1传导以上者已属高度房室传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怎样治疗?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方法,治疗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应该吃什么药。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怎么治疗? *一、西医 *1、治疗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严重而又危险的心律失常,必须及时积极处理。一方面积极寻找病因,并针对病因治疗,如及时控制各种感染性疾病、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洋地黄药物中毒、心肌炎、心肌病等原发病;另一方面针对房室传导阻滞进行治疗。 1.应用提高心室率和促进传导的药物应用提高心室率药物以改善血流动力学异常,防止阿-斯综合征的发生。对于症状明显或阻滞部位在房室结以下者,或阻滞部位虽在希氏束以上而心室率45次/min者,可选用下列药物。 (1)阿托品:每4小时口服0.3mg,适用于房室束分支以上的阻滞,尤其是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者,必要时皮下注射0.3~ 1.0mg,每6~8小时1次,或静脉滴注。 (2)异丙肾上腺素:心率较慢者异丙肾上腺素5~10 mg,每4~6小时舌下含服。预防或治疗房室传导阻滞引起的阿-斯综合

征发作,宜用0.5%异丙肾上腺素溶液连续静脉滴注,1~2μg/min。一般维持心率在60~70次/min。过量不仅不能明显增加心率反 而使传导阻滞加重,而且还能导致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如能加快心室率而又不引起室性期前收缩等副作用,可继续短期应用数天。对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慎用或禁用。阿托品与异丙肾上腺素对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与所用剂量呈正相关。阿托品可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或躁动,加重青光眼;异丙肾上 腺素可增加异位心律,甚至扩大梗死面积,因此使用时应以达到适当的疗效为止。 (3)山莨菪碱(654-2):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20ml中静脉推注,1~3次/d。 (4)麻黄碱:12.5~25mg/次,口服,3~4次/d。有高血压、心绞痛等患者慎用。 (5)氨茶碱:有拮抗腺苷受体的作用,可逆转腺苷对心脏的 异常电生理效应,能提高高位起搏点的心率及改善心脏传导。口服100mg,3~4次/d。必要时可静脉滴注(250mg加入500ml 5% 葡萄糖液中缓慢静滴,4h滴完,1次/d)。睡前可加服氨茶碱缓 释片200mg。 (6)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消除房室传导系统的水肿,有利于 改善某些病因所致的房室传导障碍。地塞米松(氟美松)5~10mg 静脉滴注,1~2次/d。可连续应用2~3天。 (7)碱性药物(乳酸钠或碳酸氢钠):有改善心肌细胞应激性,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诊疗规范

医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诊疗规范 【病史采集】 1. 有无头晕、疲乏、晕厥、抽搐、心功能不全; 2. 有无Adams~Stokes综合征病史。 【检查】 1. 神志、血压、脉搏、心率、心律; 2. 心电图检查及心电监护。 【诊断】 1. 头晕、晕厥、抽搐、黑朦病史; 2. Adams-Stokes综合片病史; 3. 心室率缓慢; 4. 心电图示: (1)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1)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受阻,QRS波脱漏; 2)R-R间期逐渐缩短,直至P波受阻; 3)包含受阻P波的R-R间期小于两个P-P间期之和。 (2)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1)有间歇受阻的P波和心室脱漏; 2)P~R间期恒定,可正常、可延长; 3)可伴有QRS波间期延长。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1)P波与QRS波群无关; 2)心房速率较心室速率快; 3)QRS时限可正常或延长; 4)心室速率常小于40~60次/min。 【治疗原则】 1. 院前急救措拖: (1)吸氧; (2)平卧。 2.院内急救治疗原则: (1)对因:抗感染,停用有关药物:洋地黄、奎尼丁、β-受体阻滞剂等;纠正高血钾; (2)药物:异丙肾上腺素:1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控制心室率在60~70次/min;但过量会导致室速、室颤; 1)阿托品:口服0.3mg q4h 或1mg im q4h; 2)糖皮质激素:用于急性心肌炎,急性心梗等; 3)克分子乳酸钠静滴或静推:适用于高血钾或酸中毒者; 4)安置心脏起搏器: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缓慢伴有心、脑供血不足症状者,或曾有Adams~Stokes综合征发作者,均需安装临时或永久心脏起搏器。 控制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一、警惕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 1.对心功能影响: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抑制心功能; 2.致心律失常作用:由于其能改变心脏电生理性质所致;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开放分类:健康内科学医学名词医疗生活 目录 图片 讨论 知识魔块 分享完善词条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亦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部分的传导能力异常降低,所有来自心房的激动都不能下传而引起完全性房室分离。这是最高度的房室传导阻滞。阻滞区可位于房室结、希氏束或双侧束支系统内。编辑摘要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疾病概述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completeatrioventricularblock),亦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是指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部分的传导能力异常降低,所有来自心房的激动都不能下传而引起完全性房室分离。这是最高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50岁以上较多,年轻患者中完 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以暂时性的较多。男性患者较女性多。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症状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取决于心室率 减慢的程度及心肌的病变与功能状态。体力活动时可有心悸、头晕、乏力、胸闷、气短。如心室率过于缓慢,尤其是心脏同时有明显的缺血或其他病变,或并发于广泛急性心肌梗死或严重急性心肌炎者,则症状可较重,可出现心力衰竭或休克,或因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反应迟钝或神志模糊,进而发展为晕厥(发生率可达60%)、阿-斯综合征。 如出现室性逸搏心律,往往提示发生阻滞的部位较低。由于心房与心室分别由两个不同的起搏点激动,各保持自身的节律,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与QRS波毫无关系(PR间期不固定),心房率快于心室率。如果偶尔出现P波下传心室者,称为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时,如果出现心室律慢而绝对规则,则为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症状体征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急性心肌梗死时伴发完全性房室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