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房室传导阻滞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又称房室阻滞,指房室间正常传导途径发生传导延迟,部分或全部阻滞。常见病因为器质性心脏病,各种心肌炎,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影响;也可见健康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以及压迫眼球和颈动脉窦、胸腔和颈部肿瘤刺激迷走神经等。心脏传导阻滞可发生于传导系统上任何一处,包括窦房结与心房之间、心房肌、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及心室肌。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为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激动在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及其分支内发生阻滞,不能正常传到心室。房室传导阻滞可分为完全性及部分性阻滞。部分性又可分为第一度及第二度两种,完全性又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呈暂时性,永久性或间歇性发作。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注意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是否长期或大量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无心脏手术、炎症、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原因,有无迷走神经张力过强、颈动脉窦综合征等。

①以各种原因的心肌炎症最常见,如风湿性、病毒性心肌炎和其它感染。

②迷走神经兴奋,常表现为短暂性房室传导阻滞。

③药物:如洋地黄和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多数停药后,房室传导阻滞消失。

④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心肌病。

⑤高血钾、尿毒症等。

⑥特发性的传导系统纤维化、退行性变等。

⑦外伤,心脏外科手术时误伤或波及房室传导组织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两种:

1、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活产新生儿发病率为1/22000。

30%患儿合并先天性心脏病,以大血管错位、单心室多见。70%为孤立性,无心血管畸形。病因为:

(1)自身免疫疾病:母亲孕期患自身免疫病,常见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处于无症状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及干燥综合征则较少见。血清有抗SS-A或抗SS-B自身抗体,此种抗体为IgG成分,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房室交界区纤维化、炎症、坏死或钙化等病理免疫反应。先天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60%~70%由于自身免疫病引起,而孤立型可高达80%。

(2)房室交界区胚胎发育畸形:多并发先天性心脏病,房室传导系统连接中断。最早可发生于胎龄16周时。可因胎心缓慢,误认为宫内窒息而行剖宫产。有的则发生死胎或出生时全身水肿、肝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取决于心脏畸形情况及心率缓慢程度。孤立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率多60~70次/min,可无症状。心率在60次/min以下者,多有嗜睡,拒奶,无力,甚至发生阿-斯综合征或心力衰竭。阿-斯综合征多因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少数由于心脏停搏引起。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心房率在150次/min以下,心室率低于55次/min,生后第1周即可发生心力衰竭。有心脏畸形者因阿-斯综合征、心力衰竭多于婴儿期死亡或猝死。曾报道599例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自然病程。599例中孤立型418例,2/3随访至10岁,92%仍存活,另18l例并发心血管畸形者,病死率为28、7%。另一报道孤立型完全性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113例,男56例,女57例,均无重要心脏畸形。其母血清抗SS-A及(或)抗SS-B抗体阳性。妊娠纪录完整的87例中,71例(82%)于妊娠30周(中位数23周)前首次诊断。113例中死亡22例(19%),发生于宫内6例,生后3个月内10例,3个月~6岁6例。妊娠34周之前出生者死亡率明显高于34周以后者(52%比9%)。活产107例中,61例(62%)需要安置起搏器,其中生后9天之内35例,1岁内15例,1岁以后17例。体检心率缓慢而规则,可于胸骨左缘和心尖部闻及Ⅱ~Ⅲ/Ⅵ级收缩期杂音,第1心音强弱不一,如心房和心室同时收缩,则第1心音增强如“大炮音”。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大,末梢血管征阳性。由于心动过缓,

心室舒张充盈增加,每搏量增大,心脏代偿性扩大。

2、后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多发生于心内手术创伤、急性感染、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及Kearns-Sayre综合征(外眼肌麻痹、色素性视网膜变性及线粒体肌病)。洋地黄中毒、低钾血症等也可发生房室阻滞。其临床表现除原发疾病外,有心率缓慢,常有乏力、胸闷、嗜睡等,严重者发生阿-斯综合征,心力衰竭或猝死。

(二)发病机制

心脏的窦房结不断地发出电冲动,并经心脏的电传导系统传导到心脏的各个部位。在此传导系统中就包括负责将电流传导到右心室的右束支及传导到左心室的左束支。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提示电流在右束支内传导受阻或传导缓慢,于是只好经左束支下传到左心室,然后再经心肌的途径传到右心室。右束支传导阻滞较常见,依靠心电图即可做出诊断,其中QRS波宽度大于或等于0.12秒的称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小于0.12秒者称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凡可引起心肌损伤的疾病均可能伤及右束支,如心肌炎、心肌病、冠心病、心脏传导系统本身的疾病、各种可导致右心室肥厚与扩大的疾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等。此外,有不少心电图显示为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人,常规心脏检查完全正常,历经多年也无进一步发展。

1、发病机制和分类:心脏激动的传播是心脏传导系统各部位心肌细胞按顺序兴奋和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在病理情况下均可致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使浦肯野纤维、心房肌、心室肌等快反应纤维的膜电位减低,产生慢反应动作电位,以致不应期延长,甚至不能产生兴奋。根据心电图房室传导阻滞分为3类,其病理生理基础是房室传导系统中某一部位的心肌细胞不应期的延长。三类机制(图1)分别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是由于房室传导系统病变区的心肌细胞相对不应期延长而有效不应期尚正常,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有效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均延长,发生递减传导,传导速度减慢,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主要是有效不应期明显延长,而相对不应期很短,因而房室传导组织的病变区域处于不稳定状态,对于心房传来的激动,以“完全能或完全不能(allornone)”的方式反应,即发生传导正常或心搏脱落现象;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有效不应期则占据了整个心动周期,所有心房传来的激动均不能下传,阻滞部位下方的次级起搏点起搏,保持心室搏动,心电图出现房室分离现象。在心电图上,房室交界区有效不应期大致相当于P波顶点至T波顶点,相对不应期大致相当于T波顶点至U波结束。在相对不应期时,P-R间期的长短与前一次搏动的R-P间期成反比,正确理解此点,对观测P-R间期变化很有裨益。

2、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常见的房室传导阻滞,因无临床表现,而易忽略,但及时发现,可成为诊断某些心脏病或相关疾病的重要线索。

(1)临床表现: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在小儿比较多见,但通常无症状,听诊时,因P-R间期延长,心室过度充盈,S1强度减弱。

(2)心电图特点: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在心电图上诊断极易,但测量P-R间期应选择P波明显,有q波的导联,特点如下:①P-R间期超过年龄、心率正常最高值;②P-R间期虽未超过正常高限,但在心率未变或增快时P-R间期较原先延长0、04s以上;③每一P波后均有QRS波。

3、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时窦房结的冲动不能全部传导至心室,出现不同程度的漏搏。(1)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取决于基础心脏病和由传导阻滞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轻者可无症状,当心室率缓慢时可引起胸闷、头晕、乏力、心悸和心搏脱漏等,若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心房率较慢时的2∶1阻滞,可有眩晕,甚至晕厥等症状。第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时,第1心音逐渐减弱,并有心搏脱漏;第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时,第1心音强度恒定,间隙性心搏脱漏。

(2)心电图诊断:

①莫氏Ⅰ型(MobitzⅠ型):第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称Mobitz Ⅰ型,又称文氏型(Wenckebach),其严重程度是以P波数与QRS波数之比来表示的,如3∶2表示3个P波中有2个下传;7∶6为7个P波中有6个下传至心室。一般认为这种心电图变化是由于在相对不应期内递减传导所致,心电图特点:A、P-R间期逐次延长直至一个

QRS波受阻。B、R-R间期逐次缩短,直至一个QRS波脱落。C、含有P波受阻的R-R间期短于2个P-P间期之和,但等于2个P-P间期减去P-R问递增总值。D、QRS波一般正常,提示阻滞部位在房室结(图3)。第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由于窦性心律不齐,房室交界区传导不稳,以及隐匿性传导的影响,心电图可出现不典型第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常见下列几种:A、P-R间期及R-R间期变化规律不明显,无典型的文氏周期,只有心室脱落后P-R间期缩短。B、未下传的P波侵入房室交接区,引起新的不应期,使心室脱落后P-R间期不缩短。C、在文氏周期中有的P-R间期相等。D、P-R间期最大递增值不发生在心室脱漏后第1和第2个P-R间期中。

②莫氏Ⅱ型(MobitzⅡ型):即第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A、P-R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B、P波按规律出现,下传间断受阻,除在P波下传受阻后第一个激动P-R间期可轻度缩短外,P-R间期保持恒定,这点对诊断该型阻滞很重要。C、QRS波常增宽≥0、10s,提示阻滞部位常在希氏束处或分支以下。

③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时,房室传导比例为3∶1以上如4∶1、5∶1等,并可出现逸搏,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4、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即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为心房除极波完全不能传至心室,少见。

(1)临床表现: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症状取决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取决于阻滞的部位。一般而言阻滞在较近端者,则血流动力学和生理功能的改变不大,消除副交感神经的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能使心室率增快10%~30%;当阻滞在房室束远端时,则心室率增快常常不到10%。

临床表现不一,部分小儿可耐受30~50次/min的心室率而无症状,但部分可出现不同症状包括疲倦乏力、眩晕、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室率极慢者可致脑缺血,从而出现意识丧失,甚至抽搐等阿-斯(Adams-Stokes)综合征表现,严重者可致猝死。若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病人可感到心悸不适。

体格检查时脉率缓慢而规则,运动后仅有轻度增加或中度增加,

脉搏多有力,颈静脉可有显著搏动。第1心音强度经常变动,第2心音可正常或反常分裂,间或闻及心房音和大炮音,有时可闻及第3心音或第4心音。在不伴其他心脏病时,亦有约60%发现心脏增大。

(2)心电图诊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有效不应期极度延长,占据了整个心动周期,使P波全部落在有效不应期中,完全不能下传心室,心室由低位起搏点控制,心电图特点为:①P-P间期与R-R间期各有其固定规律,P波与QRS波无关;②心房率大于心室率,心室节律为交界区性或心室自身节律。交界区性频率出生至3岁~100次/min,3岁以上50~70次/min:室性频率出生至3岁~60次/min,3岁以上30~40次/min;③QRS波形态: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以上者QRS 波与正常窦性者相同,以先天性者居多,阻滞在希氏束以下者QRS波呈宽大畸形,常为外科手术或心肌炎引起(图6);④Q-T间期可延长,但易并发室性心动过速,预后不良。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症状

房室传导阻滞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或称完全)房室传导阻滞。

在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所有激动均可下传但传导速度异常延迟。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只有房室传导时间延长,心电图呈P-R间期延长。患儿无自觉症状,听诊可有心尖部第1心音减低。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部分激动下传而部分激动脱落。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2型:Ⅰ型亦称文氏现象,即P-R间期逐次延长,最后心房激动完全受阻,P波之后无QRS波,引起心室漏搏。心室漏搏后的第1个P-R间期缩短,呈周期改变。此型阻滞多在房室交界区,预后较好。Ⅱ型系指一部分心房激动传导到心室,而另一部分激动受阻于房室之间,因而发生心室漏搏现象,房室比率大多为3∶l或2∶1,P-R间期固定不变。此型阻滞多在希氏束或以下,预后差,可能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儿可无自觉症状,心率缓慢时,可有头晕、乏力,劳动时气短等症状,听诊时在几次心搏后有一间歇。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则完全没有房室传导。

1、病史: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的胎心或出生时心率缓慢。患儿母亲血清抗SS-A或抗SS-B抗体阳性。后天性病例有原发病史。

2、心电图检查有以下特点:

(1)P-P间隔与R-R间隔各有其固定规律,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

(2)心房率较心室率快。

(3)心室节律为交界性或室性自身心律。交界性频率初生~3岁~80次/min,3岁以上40~60次/min;室性频率:初生~3岁~50次/min,3岁以上30~40次/min。

(4)QRS波交界性心律为正常图型,室性心律则增宽,呈左或右束支阻滞型。

(5)Q-T间期可延长,并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提示预后不良。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检查化验

一、实验室检查

应常规做心肌酶测定、血电解值、pH值和免疫功能血清抗体等检查。

二、辅助检查

常规做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

1、24h动态心电图:观察心室率缓慢的程度及是否并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holter)不仅可以用于监测心脏活动的节律,还可以用于检测短暂的ST段变化,弥补了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静息状态的心电波形而难以发现突发的、短暂的心肌缺血的不足,提高了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尤其是提高了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对临床评估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运动心电图:观察患儿运动耐力,运动后心室率增快程度及是否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如运动后心室率增加10次/min以上,提示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以上。

心电图运动试验是心电图负荷试验中最常用的一种,故又称运动负荷试验,它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一种辅助手段。许多冠心病患者,尽管冠状动脉扩张的最大储备能力已下降,通常静息时冠状动

脉血流量尚可维持正常,而无心肌缺血现象,心电图可以完全正常。为揭示已减少或相对固定的冠状动脉血流量,可通过运动或其它方法给心脏以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肌缺血,辅助临床对心肌缺血作出诊断。这种通过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而诱发心肌缺血,从而出现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的试验方法,叫心电图运动试验。目前采用的有二级梯运动试验、活动平板试验和踏车运动试验。近年来,已少用二级梯运动试验,而常用踏车及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后者的优点是运动中便可观察心电图和血压的变化,运动量可按预计目标逐步增加。运动试验对缺血性心脏病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希氏束电图:确定阻滞部位,在房室交接区、希氏束或希氏束以下。

4、超声心动图: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房室收缩的关系,可于生前确诊。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鉴别诊断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需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2∶1或3∶1房室传导阻滞可为第二度Ⅰ型或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不易区别,应加描长条心电图,如发现房室传导比率改变,P-R 间期不恒定,则可能为Ⅰ型;一般认为第二度∶1房室传导阻滞若P-R 间期延长和不伴有束支阻滞型QRS波,即窄QRS波常为Ⅰ型,若P-R间期正常,伴束支阻滞型QRS波,则为Ⅱ型。

2、第二度窦房传导阻滞:间歇中无QRS波,也无P波,而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时P波按规律出现,P波后无QRS波。

3、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律:每一个房性期前收缩的P波都埋没于T波之中,当它的激动传至房室结时,该处尚处于绝对不应期,因而房性期前收缩被干扰而不能下传至心室,形成了未下传的早搏。应与第二度∶1房室传导阻滞相鉴别,前者可见提前发生的异位P′波,异位P′波多发生于前一T波之降支,需仔细观察T波改变,后者可见规律出现的窦性P波。

4、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sinusbradycardia)是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所致的窦性心律失常,其频率在60次/min以下。应与第

二度∶1房室传导阻滞相鉴别,有时未下传的P波与T波相重或P波很小,应仔细检查P波存在。

5、房性心动过速:房率过快超过250次/min以上可发生第二度∶1房室干扰,此乃功能性阻滞。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并发症

重症可引起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脑缺血、抽搐、甚至猝死。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本病多见于男性,多数病人在40岁以上,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的诱因。

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指各种病因致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发病率高,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心力衰竭是由于初始的心肌损害和应力作用:包括收缩期或舒张期心室负荷过重和(或)心肌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节段性如心肌梗死,弥漫性如心肌炎),引起心室和(或卜心房肥大和扩大(心室重塑,remodel-ing人继以心室舒缩功能低下,逐渐发展而成。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积极预防先心病积极;防治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急性感染、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洋地黄中毒等引起的心律失常,同时应不断改进手术,减少手术创伤等引起的房室阻滞。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西医治疗

(一)治疗

治疗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消除致病因素,对症治疗。一度及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无需治疗。二度Ⅱ型心室率较慢者,可用药物提高心率,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治疗。

1、定期随访:心室率在60次/min以上者不需治疗,应定期随访。

2、心室率较慢:可用下列药提高心率:

(1)阿托品:每4小时口服0.3mg,适用于房室束分支以上的阻滞,尤其是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所致的阻滞,必要时肌肉或静脉注射,每4~6小时0.5~1.0mg。

(2)麻黄碱:每次、5~1mg/kg,3次/d。

(3)异丙肾上腺素:每次~10mg含服,3次/d。如仅在入睡后心率减慢,可在睡前服药。过量不仅可明显增快房率而使房室阻滞加重,而且还能导致严重室性异位心律。

3、有合并症:出现心力衰竭或阿-斯综合征,可先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0、1~0、25μg/(kg.min),提高心率,改善心功能,然后安置永久性起搏器。并同时对症治疗、供氧、升压及纠正酸中毒等。

4、放置起搏器:适应证:(1)心力衰竭。(2)阿-斯综合征。(3)心室率持续缓慢,婴儿<55次/min,如有先天性心脏病则<65次/min。儿童<45次/min。(4)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5)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以下,QRS波时间增宽。(6)运动耐力中度或重度受限。(7)新生儿期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可应用临时起搏器。(8)急性心肌炎或心内手术后,发生严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采用临时起搏治疗。如2周后仍未恢复,则需要安置永久起搏器。

安装永久起搏前,或高度至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施行麻醉或外科手术时,临时起搏可保证麻醉或手术诱发心室停搏时患者的安全,并可预防心室颤动的发生。

保持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心、脑供血不足症状、活动量受限或有过阿-斯综合征发作者,均可考虑采用永久起搏治疗。

5、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胎儿发生宫内窒息或胎儿水肿,应紧急剖宫产,并做好安置起搏器及抢救心力衰竭的准备工作,出生后立即治疗。胎龄过低者,试用宫内起搏治疗,未获成功。

6、后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治疗应消除病因。心内手术避免损伤房室传导系统。感染性或病毒性心肌炎可加用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氟米松,以消除传导组织水肿及炎症反应。药物中毒者,立即停药,并予相应治疗。

7、部分性房室传导阻滞:属于先天性者较为少见。其主要病因为

风湿性心脏炎、心肌炎、心肌病、白喉或其他病毒传染病及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药物中毒、低钾血症及迷走神经兴奋等。

(二)预后

本病预后不一,非手术引起的后天性者,预后与心脏病的严重程度有关。由心肌炎或心脏病术后引起者一般可完全恢复。两型中以文氏型预后较好,莫氏Ⅱ型常可发展为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手术引起者预后较差。先天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不伴其他先天性心脏病者,则预后较好。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又称房室阻滞,指房室间正常传导途径发生传导延迟,部分或全部阻滞。常见病因为器质性心脏病,各种心肌炎,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影响;也可见健康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以及压迫眼球和颈动脉窦、胸腔和颈部肿瘤刺激迷走神经等。心脏传导阻滞可发生于传导系统上任何一处,包括窦房结与心房之间、心房肌、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及心室肌。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为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激动在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及其分支内发生阻滞,不能正常传到心室。房室传导阻滞可分为完全性及部分性阻滞。部分性又可分为第一度及第二度两种,完全性又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呈暂时性,永久性或间歇性发作。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注意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是否长期或大量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无心脏手术、炎症、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原因,有无迷走神经张力过强、颈动脉窦综合征等。 ①以各种原因的心肌炎症最常见,如风湿性、病毒性心肌炎和其它感染。 ②迷走神经兴奋,常表现为短暂性房室传导阻滞。 ③药物:如洋地黄和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多数停药后,房室传导阻滞消失。 ④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心肌病。 ⑤高血钾、尿毒症等。 ⑥特发性的传导系统纤维化、退行性变等。 ⑦外伤,心脏外科手术时误伤或波及房室传导组织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两种: 1、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活产新生儿发病率为1/22000。

30%患儿合并先天性心脏病,以大血管错位、单心室多见。70%为孤立性,无心血管畸形。病因为: (1)自身免疫疾病:母亲孕期患自身免疫病,常见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处于无症状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及干燥综合征则较少见。血清有抗SS-A或抗SS-B自身抗体,此种抗体为IgG成分,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房室交界区纤维化、炎症、坏死或钙化等病理免疫反应。先天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60%~70%由于自身免疫病引起,而孤立型可高达80%。 (2)房室交界区胚胎发育畸形:多并发先天性心脏病,房室传导系统连接中断。最早可发生于胎龄16周时。可因胎心缓慢,误认为宫内窒息而行剖宫产。有的则发生死胎或出生时全身水肿、肝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取决于心脏畸形情况及心率缓慢程度。孤立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率多60~70次/min,可无症状。心率在60次/min以下者,多有嗜睡,拒奶,无力,甚至发生阿-斯综合征或心力衰竭。阿-斯综合征多因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少数由于心脏停搏引起。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心房率在150次/min以下,心室率低于55次/min,生后第1周即可发生心力衰竭。有心脏畸形者因阿-斯综合征、心力衰竭多于婴儿期死亡或猝死。曾报道599例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自然病程。599例中孤立型418例,2/3随访至10岁,92%仍存活,另18l例并发心血管畸形者,病死率为28、7%。另一报道孤立型完全性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113例,男56例,女57例,均无重要心脏畸形。其母血清抗SS-A及(或)抗SS-B抗体阳性。妊娠纪录完整的87例中,71例(82%)于妊娠30周(中位数23周)前首次诊断。113例中死亡22例(19%),发生于宫内6例,生后3个月内10例,3个月~6岁6例。妊娠34周之前出生者死亡率明显高于34周以后者(52%比9%)。活产107例中,61例(62%)需要安置起搏器,其中生后9天之内35例,1岁内15例,1岁以后17例。体检心率缓慢而规则,可于胸骨左缘和心尖部闻及Ⅱ~Ⅲ/Ⅵ级收缩期杂音,第1心音强弱不一,如心房和心室同时收缩,则第1心音增强如“大炮音”。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大,末梢血管征阳性。由于心动过缓,

先天性心脏病中文解说

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血管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轻者无症状,查体时发现,重者可有活动后呼吸困难、紫绀、晕厥等,年长儿可有生长发育迟缓。症状有无与表现还与疾病类型和有无并发症有关。根据血液动力学结合病理生理变化,可发为三类:一、无分流类。二、左至右分流类。三、右至左分流类。 疾病简介 在人胚胎发育时期(怀孕初期2-3个月内),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而引起的局部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在胎儿属正常)的心脏,称为先天性心脏病。除个别小室间隔缺损在5岁前有自愈的机会,绝大多数需手术治疗。临床上以心功能不全、紫绀以及发育不良等为主要表现。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其发病率约占出生婴儿的0.8%,其中60%于<1 岁死亡。发病可能与遗传尤其是染色体易位与畸变、宫内感染、大剂量放射性接触和药物等因素有关。随着心血管医学的快速发展,许多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得到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病死率已显著下降。 编辑本段 分类 传统分类方法 主要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将先天性心脏病分为三组。 (1)无分流型(无青紫型)即心脏左右两侧或动静脉之间无异常通路和分流,不产生紫绀。包括主动脉缩窄、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以及肺动脉瓣狭窄、单纯性肺动脉扩张、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 (2)左向右分流组(潜伏青紫型)此型有心脏左右两侧血流循环途径之间异常的通道。早期由于心脏左半侧体循环的压力大于右半侧肺循环压力,所以平时血流从左向右分流而不出现青紫。当啼哭、屏气或任何病理情况,致使肺动脉或右心室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压力时,则可使血液自右向左分流而出现暂时性青紫。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肺动脉隔缺损,以及主动脉窦动脉瘤破入右心或肺动脉等。 (3)右向左分流组(青紫型)该组所包括的畸形也构成了左右两侧心血管腔内的异常交通。右侧心血管腔内的静脉血,通过异常交通分流入左侧心血管腔,大量静脉血注入体循环,故可出现持续性青紫。如法洛四联症、法洛三联症、右心室双出口和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永存动脉干等。 遗传学分类 遗传病共分五大类,即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线粒体病和体细胞遗传病,除体细胞病主要与肿瘤有关外,其余四种均与心血管病有关。 (1)单基因病即孟德尔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Y连锁遗传。目前约有120种单基因病伴有心血管系统缺陷性综合征,其中部分已确定了分子遗传缺陷的基因定位及基因突变,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的马凡综合征、Noonan 综合征、Holt-Oram综合征、不伴耳聋的长Q-T综合征(LQT)和主动脉瓣上狭窄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的Ellis-Van综合征、伴耳聋的LQT综合征等。 (2)染色体病即由染色体畸变所致疾病。在人类染色体病中约有50种伴有心血管异常。常见的主要有21-三体综合征(Down综合征),该综合征心血管受累的频率为40%~50%,主要为心内膜垫缺损、室间隔缺损和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和大动脉转位也有报道。18-三体综合征(Eward综合征)心血管受累的频率接近100%,最常见的为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也很常见,其他心脏异常包括主动脉瓣和/或肺动脉瓣畸形、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窄、大动脉转位、法洛四联症、右位心和血管异常。13-三体综合征(Patau

常见心电图诊断标准

常见心电图诊断依据【心电图脑电图讨论版】正常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诊断要点 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 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P间期:并不绝对匀齐,但PP间期的互差<0.12秒医学。 4.心房频率:60~100次/分。小儿不超过正常相应年龄组心率95%或不低于正常相应年龄组的5%。 窦性心动过缓诊断要点 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 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P波频率<60次/分,但很少<40次/分。小儿心率低于下列范围:1岁以内超过100次/分,1~6岁超过80次/分,6岁以上超过60次/分。 4.可能伴有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等; 窦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 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波频率100~160次/分,但甲亢的成人患者,P波频率可大于180次/分。小儿心率超过下列范围:1岁以内超过140次/分,1~6岁超过120次/分,6岁以上超过100次/分。 4.心动过速时由于P电轴下移,P波的形态可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心率过快时可与T波重叠,PR段及ST段可下降,T波平坦甚至倒置。 窦性心律不齐诊断要点 1.窦性心律 2.PP间期互差>0.12秒,也有人以互差>0.16

心脏传导阻滞的介绍

心脏传导阻滞 心脏传导阻滞定义 (2) 心脏传导阻滞原因 (2) 病因 (3) 心脏传导阻滞 (4) 分类 (6) 发病机理 (9) 治疗 (10) 病因治疗 (10) 对症治疗 (11) 人工心脏起搏器 (12) 预后 (13) 分度 (13) 流行病学 (13) 发病机制 (14) 心电图与临床意义 (18) 病例分析 (22) 讨论 (23) 结论 (23) 预后预防 (24)

心脏传导阻滞定义 心脏传导系统是由窦房结房室结房室速(His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组成它担负着心脏起搏和传导冲动的功能保证心房心室协同收缩。冲动在心脏传导系统的任何部位传导均可发生阻滞如发生在窦房结与心房之间称窦房阻滞;在心房与心室之间称房室传导阻滞;位于心房内称房内阻滞;位于心室内称室内传导阻滞。 当心脏的某一部分对激动不能正常传导时称之为心脏传导阻滞。心脏传导阻滞原因 在老年人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主要有以下原因: 1.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传导系统发生自然变化发生纤维增生脂肪浸润,退行性变化及钙化等。 2.随着年龄的增加器质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发病率增高心室负担过重心肌缺血时均可发生传导阻滞一般认为40岁以后窦房结内的P细胞减少,胶原纤维数量增加50~60岁以前,弹性纤维也逐渐增加网状纤维不仅数量增加,且变粗大40岁以后,窦房结和结周组织有脂肪浸润结细胞中的一些肌纤维丧失。房室传导系统的改变与窦房结相似即随着年龄的增加结缔组织逐渐增多Furberg等对5150例≥65岁的老年人进行观察时发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为

5.3%,心室内传导阻滞发生率为8.7%。国内孙光辉对390例≥60岁的老年人作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老年人平均心率低于中青年,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高于中青年(P<0.01)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在老年人极为常见,总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 病因 年龄是影响心脏传导阻滞发生率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老年人发生率更高,性别本身对传导阻滞影响不大,少部分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有家族遗传倾向。窦房传导阻滞绝大多数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老年人常见病窦和冠心病,房室传导阻滞主要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左房肥大或扩大,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及原发性心肌病还常见于心房肌的急慢性缺血心房梗死及高血钾症或奎尼丁等药物作用。此外,心房肌由于纤维化,脂肪浸润或淀粉样变等退行性病变,心室内传导阻滞,尤以冠心病多见。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主要动力器官,它之所以能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窦房结发出的心电激动。心电激动通过心房和房室交界区后,便以很快的的速度经过希氏束、左右束支和浦氏纤维,传达到心肌细胞,心肌细胞几乎同步地收缩和舒张,心脏才能

新生儿心电图判读指南

P波,婴儿出现心房长大或非窦性起搏来源时,可见异样P波。异位心房节律多来自于低位右房(P电轴为0~-90b)、高位左房(+90b~+180b)或低位左房(+180b~+270b)。右房长大和(或)肥厚,可致使P波时限正常而电压增高,P波轴通常正常,在ò导联最容易发觉。左房长大和(或)肥厚,可致使P波在V1导联的负向波时限和振幅增加(通常认可的时限为>40 ms,振幅为mV)。左房长大也致使P波切迹在ò导联增宽,但非特异。异样P波的诊断检查:有异样P波指征时,应进行超声心动图助诊。 1. 房室传导房性心动过速时,频率超过300次/min仍可见房室结按1B1传导。 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完全(ób)房室传导阻滞,意味着激动完全不能从心房传到心室,ECG显示,正常心房激动和较慢规则QRS综合波。先天性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可在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时见到。1/(15 000~20 000)新生儿有孤立的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新生儿孤立房室传导阻滞与母亲结缔组织病的关系已被肯定,且认为与抗Ro/SSA和La/SSB抗体相关,几乎所有患儿母亲体内都有循环抗体。然而,仅2%~5%确诊有该抗体母亲所生的第一个小孩患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新生儿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的死亡率较高,尤其是在生后的前3个月。继发性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在新生儿极少,主要源于病毒性心肌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等感染或与肿瘤相关。 ?b和òb房室传导阻滞新生儿可见?b或òb房室传导阻滞。有关于生后进行性发展成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伴有或不伴有抗体介导传导紊乱的文献报道。其长QT综合征偶可合并房室传导损害,多为2B1房室传导阻滞。这类新生儿可出现功能性房室传导阻滞,常显示心房率很快而P波重叠于显著延长的T波之上。有例证证明,阻滞位置在希氏束以下的希氏-普肯耶水平。不同的治疗模式,如大剂量B-受体阻滞剂和起搏器治疗,该病的死亡率仍然很高。新生儿和婴儿QT延长伴心脏传导阻滞,也见于使用西沙比利治疗的患儿。文献报道,未成熟儿使用二苯马尼(抗胆碱药)或吗啉吡咯酮治疗,可导致QT间期延长和òb房室传导阻滞。?b和òb 房室传导阻滞诊断检查:对新生儿或婴儿房室传导异常者,应了解母亲有无自身免疫病史,并测定母血浆抗Ro/SSA和抗La/SSB滴度。当新生儿有房室结传导异常而无母亲的抗体时,应对患儿父母及同胞进行ECG检查。应随访?b房室传导阻滞新生儿ECG数月。新生儿和婴儿有òb或ób房室传导阻滞,则应进行全面的儿科心脏检查,包括超声心动图。新生儿先天性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伴症状或低位心室逸搏心律的有效治疗措施为,安装永久性人工起搏器。 心室内传导 束支阻滞新生儿孤立的先天性完全右或左束支传导阻滞罕见。Southall等发现,3 383例健康新生儿中,仅1例存在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Ebsteincs畸形的典型ECG表现为PR间期

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first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Ⅰ°AVB)是指房室传导时间延长,超过正常范围,但每个心房激动仍能传入心室,亦称房室传导延迟。在心电图上,P-R间期达到或超过0.21s(14岁以下儿童达到或超过0.18s),每个P波后均有QRS 波。 疾病病因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见于正常人,有的P-R间期可超过0.24s,中青年人发病率为0.65%~1.1%,在50岁以上的正常人中可达1.3%左右。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是其产生的原因,一些运动员中发生率可达8.7%。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钾盐、β受体阻滞药和钙拮抗药,中枢和周围交感神经阻滞药如甲基多巴、可乐定等均可致P-R间期延长。许多学者常把这类因素引起的P-R间期延长称为房室传导延迟,而不称为房室传导阻滞。预后良好。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常见于风湿性心肌炎、急性或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发生率为4%~15%,尤其多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也见于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等。大多为暂时性的,可迅速消失或经过一段时间后消失。在老年人原发性传导系统纤维化是较常见的原因,呈长期渐进性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亦可称为房室传导延迟,它是由于心房、房室结、希氏束或希-浦系统内的传导延迟,也是由于多于一处传导延迟的组合。但是在大多数病例约90%发生在房室结内,少数发生于心房内,个别发生于希-浦系统,希-浦系统内的传导延迟常不引起异常延长的P-R间期,然而亦有例外。发生于希氏束内罕见。这是由于房室结的迷路样结构有利于递减性传导的形成,而希氏束的传导纤维呈纵行排列,不利于递减传导的发生。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是由于房室交接区的相对不应期延长,导致房室传导时间延长,但每一次心房激动均能传入心室。 症状体征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所诱发的房室传导阻滞多为一度或二度Ⅰ型,很少发生二度Ⅱ型,并不产生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所以一度、高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多为器质性损害形成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部位完全在希-浦系统内。希氏束电图证实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中段或下段者占35%,在希氏束下者占65%。陈新等(1997)指出未见到阻滞部位在房室结或心房的报告。在体表心电图上,约29%的患者QRS波是窄的(≤0.10s),约71%的患者QRS波是宽的(≥0.12s)。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程度可轻可重。可由P波偶尔不能下传心室(如3∶2、4∶3、5∶4阻滞等)至大多数P波被阻滞(3∶1、4∶1、5∶1阻滞)。阻滞程度较重的患者(3∶1、4∶1或更重)可见到源自阻滞部位以下的逸搏或逸搏心律。3∶1、4∶1传导以上者已属高度房室传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病因】 (一)发病原因 1.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常见病因大多数具有正常房室传导功能的人,快速性心房起搏可以诱发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渐增性心房调搏还可以导致一度、2∶1或高度房室结内阻滞。动态心电图发现,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与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一样,可以发生在正常的青年人(尤其是运动员),而且多发生在夜间。运动或使用阿托品后可明显改善房室结内传导功能,使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消失,提示该现象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然而,部分小儿的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经历数年后可进展成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机制不清楚)。 很多药物可以延长房室结的不应期,如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药、钙拮抗药及中枢和外周交感神经阻滞药均可引起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为2%~10%(北京阜外医院报告为6.9%)。二度Ⅰ型多见于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且多数是由一度房室传

导阻滞发展而来。通常是房室结功能异常所致,其机制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及腺苷作用有关。出现时间短暂,多于1周内消失。二度Ⅰ型不常发生于前间壁心肌梗死,一旦发生,表明是广泛的希氏束、浦肯野纤维损伤,易发展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此外,风湿热可有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以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常见。心肌炎、心肌病等也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2.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常见病因药物作用如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普罗帕酮、美托洛尔等均可发生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但它们更易发生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电解质紊乱中高血钾(血钾为10~13mmol/L)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低血钾(血钾2.8mmol/L)也可引起各级房室传导阻滞。风湿热、风湿性心肌炎患者中约26%可伴有一度和(或)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以一度多见。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不少见。有时伴有束支传导阻滞,多表明病变广泛。其他感染如柯萨奇B病毒、麻疹、腮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伤寒等可使传导系统广泛或局部受损,一、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均可发生,受损程度可轻可重。但阻滞大多为暂时性的、可逆的。很少发展为永久性慢性房室传导阻滞。

高级卫生专业资格正高副高小儿内科学专业资格(正高副高)模拟题真题-无答案(39)54

高级卫生专业资格(正高副高)小儿内科学专业资格(正高副 高)模拟题2021年(92) (总分96.XX02,考试时间120分钟) A1/A2题型 1.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最重要的检查是 A. 网织红细胞 B. 母子血型 C. 血常规 D. 红细胞脆性试验 E. 抗人球蛋白试验 2.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下列病因中,大都由下列哪一项引起 A. 病毒性心肌炎 B. 急性风湿性心脏炎 C. 先天性心脏病 D. 急性肾炎 E. 正常小儿 3. 以下哪种心脏病最不易出现心力衰竭 A. 房间隔缺损 B. 室间隔缺损 C. 动脉导管未闭 D. 法洛四联症合并贫血 E. 扩张型心肌病 4. 口服补液盐配方,哪项不正确 A. 碳酸氢钠2.5g/L B. 氯化钾1.5g/L C. 氯化钠3.5g/L D. 葡萄糖5 g/L E. 水1000ml 5. 细胞外液原发性减少是 A. 呼吸性酸中毒 B. 呼吸性碱中毒 C. 代谢性酸中毒 D. 代谢性碱中毒 E. 以上都不是 6. 检测B细胞功能最常用的试验是

A.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 B.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 C. 硝基四唑氮蓝还原试验 D. 血清Ig量测定 E. B细胞检测 7. 以下哪项与IgM抗体不符 A. 冷凝集素 B. 嗜异性抗体 C. 同族血凝素 D. 能通过胎盘 E. 出生时>0.2~0.3/L 8. 下列哪项不是生长激素缺乏症的主要原因 A. IGF受体缺陷 B. 垂体下丘脑功能不全 C. 垂体不发育或发育不良 D. 颅内肿瘤或颅内感染 E. 颅脑放射性损伤 9. 肾病患儿禁盐1个月,水肿不消,近3天加用利尿剂,1天来嗜睡,半日来惊厥2次,血压下降。可能是 A. 低钙惊厥 B. 低血糖 C. 低钠血症 D. 病毒性脑炎 E. 中毒性脑病 10. 男孩11岁,诊断为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其最常见的核型是 A. 45,X B. 47,XXY C. 47,XYY D. 47,XXX E. 46,XY/47,XXY 11. 上下呼吸道的分界 A. 声门 B. 甲状腺 C. 环状软骨 D. 喉 E. 会厌 12. 小儿年龄分期中的胎儿期的胚胎期是指 A. 怀胎最初2周 B. 怀胎最初4周 C. 怀胎最初6周 D. 怀胎最初8周 E. 怀胎最初10周 13. 男,独坐稳,头围43cm,前囟0.5cm×1.0cm,乳牙2只。下列反射哪项已不存在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分析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特点。方法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随机选取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常规心电图(ECG)检测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检测,然后比对ECG、DCG 检测结果。结果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改变主要有房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Ⅱ度房室传导阻滞、QRS低电压、ST-T改变等表现,24小时动态心电图阳性率为86.54%,高于常规心电图阳性率55.77%。结论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相较于常规心电图更具有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及应用。 标签: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属于感染性心肌疾病。病毒性心肌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全身酸痛、发热、咽痛、倦怠、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尤其在幼儿中发病率较高。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每10万人中就有21.83人患病,由此可见,其危害性是非常大的。我院对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52例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就患者心电图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52例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入院时,均通过多项专业检测,符合我国关于病毒性心肌炎的认定标准。其中男性29例,女性23例;最小年龄1岁8个月,最大年龄13岁6个月,平均年龄6.8±4.5岁;患者临床上均不同程度表现出恶心、呕吐、发热、全身酸痛、腹泻等症状。52例患者在治疗前,院方通过与其家属进行协商,均在治疗同意书上签字确认。 1.2方法 患者入院时即通过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则使用美国进口Morin十二導联动态心电记录仪。 1.3统计学处理 在对所有52例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治疗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时,均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百分率(%)方式显示,其结果比较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最新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最新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1999年9月昆明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肌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1. 临床诊断依据 (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2)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3)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I、II、aVF、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 (4)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 2. 病原学诊断依据 确诊指标:自患儿心内膜、心肌、心包(活检、病理) 或心包穿刺液检查,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心肌炎由病毒引起。 (1)分离到病毒。 (2)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 (3)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 3.参考依据:有以下之一者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心肌炎系病毒引起。 (1)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 (2)病程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4. 确诊依据 (1)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发病同时或发病前l -3周有病毒感染的证据支持诊断者。 (2)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可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3)凡不具备确诊依据,应给予必要的治疗或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应除外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

关于小儿心律失常的临床诊疗

关于小儿心律失常的临床诊疗 【摘要】目的讨论小儿心律失常临床诊疗。方法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消除诱因,治疗原发病,生活规律,睡眠充足,避免疲劳、紧张,良性期前收缩一般不必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定期随访。【关键词】小儿心律失常诊断治疗 各种原因使心脏激动的起源、频率或传导发生异常而出现不正常心律,称为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心脏病变患儿,但也可见于健康小儿。小儿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动过速最为常见,婴儿心率>140次/min、1~6岁>120次/min、6岁以上>100次/min,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婴儿心率<100次/min、1~6岁<80次/min、6岁以上<60次/min,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于吸气时增快、呼气时减慢,称窦性心律不齐。心律失常多反应在脉搏频率和节律上的变化。 1 期前收缩(过早博动) 期前收缩常见于无器质心脏病的小儿,可由情绪紧张、疲劳、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所引起,也可发生于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此外,急性感染、缺氧、电解质紊乱(又名低血钾)、洋地黄类药物中毒、心导管检查及心脏手术等亦可引起。 1.1临床表现 1.1.1 多数小儿无自觉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年长儿可有心悸、乏力、头晕、心前区不适,听诊发现提前搏动及搏动后间歇,偶可呈联律;脉搏歇止不匀。 1.1.2 心电图 (1)房性早搏:①提前出现的异位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②P'-R 单项在正常范围,有干扰可轻度延长;③P’后QRS形态正常或畸形(室内差异性传导),如P'后无QRS波时称未下传房性早搏;④早搏后代偿间期不完全。 (2)房室交界性早搏:①期彰出现的QRS波形态与窦性相同;②提前的QRS之前或后有逆行P波,P’ⅡⅢaVF倒置,P'aVF直立。在QRS之前则P'-R<0.10s,QRS之后则P'-R<0.20s;逆行P波也可隐藏在QRS之中;③早搏后代偿间期可为不完全性,也可为完全性。 (3)室性早搏:①提前出现QRS,其前无P波;②QRS增宽且形态异常(年长儿>0.12s;婴幼儿>0.10s)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距束支越远,宽大畸形愈明显,时限更宽;③早搏后有完全的代偿间期;④有时同一导联上出现形态不一、配对间期不相等的室性早搏,称多源性早搏。 1.2治疗 1.2.1 一般治疗消除诱因,治疗原发病,生活规律,睡眠充足,避免疲劳、紧张,良性期前收缩一般不必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定期随访。 1.2.2 药物治疗必要时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儿科首选药物为普罗帕酮(又名心律平)。 (1)房性和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可选用:普罗帕酮每次3~4mg/kg,3~4次/d口服;普萘洛尔每日1mg/kg,分2~3次口服。

医学常用口诀儿科使用口诀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一听二看三抬头; 四撑五抓六翻身; 七坐八爬九扶立; 一岁左右能独走.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一哭二笑三认母; 四月大笑五认生; 七月无意说爸妈; 八月有意仿大人; 十月招手会再见; 一岁以后能说话. 小儿动作发育规律二抬四翻六回坐,七滚八爬周会走。小儿神经发育规律一哭三笑四认母,七抓八语周逗人。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一哭二笑三发声; 四咿五呀六爸妈; 七八模仿九会意; 一岁娃娃会说话. 小儿动作发育规律一看二听三抬头; 四撑五抓六翻身; 七爬八作九扶站; 一岁娃娃会说话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2、3抬头笑认妈4、5翻身辨声佳6、7会坐学咿呀8、9爬行10叫爸12开步15走 看图说话在18 3岁学穿鞋和袜

小儿X线检查腕部骨化中心发育: 头钩桡三3岁前 月舟大小幼儿园 尺骨远端小学后 青春期前豆骨见 注:正常小儿4-6个月出现头骨及钩骨,桡骨远端6-12个月,2-3岁出现三角骨。4-6岁出现月骨和大、小多角骨,5-8岁出现舟骨。尺骨远端的成骨中心6-8岁时出现。而9-13岁时出现豆骨。 小儿握持反射特点: 一紧二松三消失; 四握五抓六移物; 九月随意钳小珠; 一岁用匙无翻书. 风水一日游;两红三天麻;五斑六伤寒,指几种常见的疾病发疹时间,即风疹、水痘、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风水性莫悲伤〔风、水、猩、麻、斑、伤〕 风水一日游;两红三天麻;五斑六伤寒 发热伴皮疹疾病 传麻猩水幼伤风 斑恙天战土钩登 丹鼻流行北亚回 组织皮肌系统红 血白霍奇恶性网 变风亚败结多形 皮肤粘肤淋巴综 药热药疹与血清 1.传染病 麻疹;猩红热;水痘;幼儿急疹;伤寒、副伤寒;风疹;斑疹伤寒;恙虫病;天花;战壕病;野兔病;钩端螺旋体病;登出血热;丹毒;马鼻疽;流行性出血热;北亚蜱性斑疹热;回归热。 2.结缔组织病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3.血液病 急性白血病;霍奇金病;恶性网状细胞病; 4.变态反响性疾病 风湿热;变态反响性亚改血症;结节性红斑;多形红斑;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药疹、药热;血清病。 带状疱疹诊断要点:集、带、单、中、痛。

小儿心律失常诊治指南

小儿心律失常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即希氏束)、左、右束 支及蒲肯野氏纤维。心律失常(arrhythmia)系指心脏激动来自窦房结以外的起搏点,或激动传导不按正常顺序进行,或传导时间较正常延长或缩短。严重心律失常可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小儿心律失常不论从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等各方面都与成人差异较大。 小儿心律失常病因 心律失常的病因及诱因心律失常多发生于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中如三尖瓣下移常易并发室上性心律失常,如房性过早搏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大血管错位常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房间隔缺损常发生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可后遗严重心律失常,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后天性心脏病中以风湿性心脏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肌炎最多见,长Q-T综合征及二尖瓣脱垂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由于心律失常对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可导致心力衰竭,休克,晕厥以及脑栓塞等而使原有心脏病加重,心脏以外的原因引起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有电解质紊乱。 药物反应或中毒,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自主神经失调及情绪激动等,在电解质紊乱中以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及高钾血症最常见;在药物反应所引起的心律失常中以洋地黄类制剂中毒最为重要,在低钾血症或低镁血症时更易诱发洋地黄类药物中毒的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多有致心律失常副作用,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出血也可发生心律失常,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及麻醉过程中常有心律失常,新生儿及婴儿早期心律失常可与母妊娠期疾病,用药及分娩合并症有关,患有全身性红斑狼疮病的母亲,其新生儿多有房室传导阻滞,婴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因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有些心律失常,尤其是期前收缩常找不到明显的原因,新生儿心脏传导系统未发育成熟,至2岁时始完善,新生儿期窦房结的起搏细胞结构原始,窦房结动脉

中医儿科学中级考试:2022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真题模拟及答案(1)

中医儿科学中级考试:2022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真题模拟及答案(1) 共766道题 1、患儿,4岁。胸闷憋气,神疲乏力,时觉心前区疼痛,活动后诸症加重。2周前曾患流行性腮腺炎。查心电图: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为明确诊断,下列最有意义的检查是()。(单选题) A. 血常规 B. 血培养 C. 血病毒分离 D. 血沉 E. 血心肌酶 试题答案:C 2、小儿易发生好动、惊惕、抽风等症,原因主要是()。(单选题) A. 心常有余 B. 肝气未实 C. 脾常不足 D. 稚阳未充 E. 肾常虚 试题答案:B 3、蛔虫病的诊断,以下各项中最有意义的是()。(单选题) A. 饮食不洁 B. 反复腹痛 C. 吐蛔排蛔

D. 肛周瘙痒 E. 夜间磨牙 试题答案:C 4、患儿,出生5天,孕期8月早产,啼哭无力,皮肤干皱,肌肉瘠薄,四肢不温,吮乳乏力,呛乳溢乳,腹胀腹泻,甚而水肿,指纹淡。其证候是()。(单选题) A. 肾精薄弱 B. 肝脾两虚 C. 肺气虚弱 D. 心脾不足 E. 脾肾两虚 试题答案:E 5、流行性乙型脑炎与中毒性菌痢的鉴别要点在于()。(单选题) A. 发病季节 B. 发病急缓 C. 发热程度 D. 神志状态 E. 化验检查 试题答案:E 6、胎粪不表现为()。(单选题) A. 黏稠糊状 B. 黑色 C. 无臭气 D. 日行2~3次 E. 生后3~4天内排完

试题答案:B 7、患儿,3岁。体重14kg,身长85cm。该患儿的生长发育状况为()。(单选题) A. 体重正常,身长偏高 B. 体重正常,身长偏低 C. 体重偏高,身长正常 D. 体重偏高,身长偏低 E. 体重偏低,身长正常 试题答案:B 8、治风寒腹痛,炒热后布包熨腹部的中药是()。(单选题) A. 肉桂 B. 干姜 C. 吴茱萸 D. 延胡索 E. 白芥子 试题答案:C 9、其病机是()。(单选题) A. 肺卫不固,腠理不密 B. 脾胃虚损,积滞内停 C. 营卫失调,津液外泄 D. 气阴亏虚,迫津外泄 E. 脾常不足,湿热迫蒸 试题答案:C 10、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的时间为()。(单选题) A. 1周

主治医师资格考试《儿科》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

主治医师资格考试《儿科》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30题,每题1分)。 1、一足月儿因其母患乳腺炎而以牛乳喂养,生后10d小儿有 肢体抖动并有呼吸暂停,心电图示Q-T间期延长。应检测 A、血碱性磷酸酶 B、血钙 C、血镁 D、血尿素氮 E、血钠 【参考答案】:B 2、等渗性缺水患者,大量输入生理盐水治疗可导致 A、高钾血症 B、低钾血症 C、高氯血症 D、高钙血症 E、低氯血症 【参考答案】:C 3、关于房室传导阻滞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A、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B、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时R-R间期往往逐渐缩短 C、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时P-R间期往往逐渐延长 D、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E、房室传导阻滞均为病理性

【参考答案】:B 4、患者,男,1岁,因腹泻呕吐2d入院。诊断为腹泻病,伴中度脱水及酸中毒,经补液治疗后出现低血钾的症状。出现低血钾的原因哪项不正确 A、腹泻时排出大量钾盐 B、酸中毒时钾经肾排出增加 C、补液后钾经尿大量排出 D、补液后血液被稀释,血钾相对降低 E、未能及时口服补钾 【参考答案】:C 5、治疗多动性障碍时,下列哪种药物不能使用,否则使症状加重 A、匹莫林 B、哌醋甲酯(利他林) C、巴比妥类 D、盐酸丙米嗪 E、丙戊酸钠 【参考答案】:C 6、患儿,女,5岁。身高85cm,腕部骨化中心4个,表情呆滞,智力落后,皮肤粗糙,眼睑浮肿,眼距宽,鼻梁低平,唇厚,舌厚大,常吐舌。血清T3、T4显著降低。可考虑为 A、垂体性侏儒症 B、先天愚型 C、先天性甲状腺减低症

D、地方性甲状腺减低症 E、软骨发育不良 【参考答案】:C 7、可以降低肺动脉压力的药物不包括下列哪种 A、卡托普利(开搏通) B、硝苯吡啶 C、前列环素 D、氨力农 E、异丙肾上腺素 【参考答案】:E 8、12岁小儿,发热、谵语3d,抽搐1次。查体:意识模糊, 时有躁动,颈强阳性,双侧巴氏征阳性。腰穿脑脊液外观清亮,WBC150×10[YZ72_~6/L,多核0.35,单核0.65,蛋白(+),糖2.78mmol/L,氯化物128mmol/L。脑电图广泛重度异常,头颅 CT右侧颞叶局限性低密度灶。诊断为 A、化脓性脑膜炎 B、结核性脑膜炎 C、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D、流行性乙型脑炎 E、脑脓肿 【参考答案】:C 9、3岁男孩,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合并右室 漏斗部狭窄。超声心动图测定右室与肺动脉之间的压差为80mmHg,给予家长的治疗意见是 A、不需要手术

2023年护师类之儿科护理主管护师真题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

2023年护师类之儿科护理主管护师真题练习试卷A 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40题) 1、急性心肌梗死时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宜用()。 A.同步直流电复律 B.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C.体外反搏术 D.起搏器临时起搏 E.以上都不宜用 【答案】 D 2、某5个月小儿第3次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后,低热伴淋巴结肿大,上臂外侧出现红肿、疼痛,红肿直径在2.5cm。应考虑是()。 A.接种后局部反应 B.接种后全身反应 C.接种后过敏反应 D.接种后全身弱反应 E.接种后局部中等反应 【答案】 A 3、人际传播的常用形式是()。 A.咨询、交谈 B.广播、墙报 C.团体交流

D.小组讨论 E.信息自我加工处理 【答案】 A 4、符合粟粒型结核病的重要指征的是 A.X线示结核球 B.X线示有纤维空洞 C.盗汗,消瘦,乏力,食欲缺乏 D.眼底可见粟粒样结节 E.肺内哑铃征 【答案】 D 5、患者男,56岁,因突发意识障碍,喷射性呕吐,剧烈头痛,眼睑下垂,急诊入院。入院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积极行术前抢救。参与抢救的是两名新上岗的护士,护士长对这类情形的管理要点是()。 A.授权 B.亲自指导 C.请别人做 D.培训 E.高年资护士替代 【答案】 B 6、关于学校健康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学校和学校所属社区内所有成员的共同参与 B.设置正式和非正式的健康教育课程

C.创造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提供合适的健康服务 D.共同促进学生健康 E.让家庭和社区参与进来 【答案】 A 7、判断肺结核者需要呼吸道隔离的指征是()。 A.PPD强阳性 B.抗酸杆菌检查阳性 C.肺部浸润显著增强 D.血沉显著增快 E.淋巴结活检见干酪样坏死物 【答案】 B 8、我国小儿血液病学会暂定6个月以下婴儿贫血标准中,1~4个月婴儿的贫血标准是血红蛋白低于()。 A.90g/L B.100g/L C.105g/L D.110g/L E.115g/L 【答案】 A 9、患者,女性,4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性水肿,血压155/95mmHg,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3.5g,血清清蛋白 A.增强抵抗力,避免感染

中医儿科学〃52大高频考点串讲!

中医儿科学〃52大高频考点串讲! 1、小儿生长发育:婴儿期小儿生长发育迅速。青春期体格发育出现第二次高峰。 2、小儿体重推算公式: 小儿体重出生时约为3kg,体重低于正常均值的85%者为营养不良。 小于6个月:体重(kg) =月龄x0.7+3 7〜12个月:体重(kg) =月龄 x0.25 +6 1岁以上:体重(kg) =8+2x年龄 3、小儿身高的估算公式: 出生时身长约为50cm.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25cm,其中前3个月约增长12cm.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10cm.2周岁后至青春期身高(长)增长平稳,每年约7cm.2岁后至12岁儿童身高的估算公式为:身高(cm) =70+7x年龄。 4、小儿血压正常值推算公式(注:lkPa=7.5mmHg): 收缩压(mmHg) =80+2x年龄 舒张压(mmHg)=收缩压x2/3 5、囟门:前囟12-18个月闭合。后囟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正常情况应在生后2〜4个月内闭合。 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或极度消瘦者,称囟陷; 囟门凸岀反映颅内压增高,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称囟填。 6、头围:足月儿出生时头围约为33〜34cm,出生后前3个月和后9个月各增长6cm, 1周岁时约为46cm, 2周岁时约为48cm, 5周岁时约增长至50cm, 15岁时接近成人,为54〜58cm. 7、2岁以内乳牙颗数可用以下公式推算:乳牙数=月龄-4 (或6)。 8、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9、肺系疾病成为儿科发病率最高的一类疾病。脾系疾病发病率在儿科仅次于肺系疾病而居第二位。 10、辨斑疹:发热3〜4天出疹,疹形细小,状如麻粒,口腔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者,为麻疹;若低热出疹,分布稀疏,色泽淡红,出没较快,常为风疹; 若发热三四天后热退疹出,疹细稠密,如玫瑰红色,常为奶麻; 若壮热,肤布疹点,舌绛如草莓,常为丹物或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若斑丘疹大小不一,如云出没,瘙痒难忍,常见于瘾疹; 若丘疹、疱疹、结痂并见,疱疹内有水液色清,见于水痘; 若疱疹相对较大,疱液混浊,疱壁薄而易破,流岀脓水,常见于脓疱疮。 11、察指纹:适用于3岁以下小儿。指纹的辨证纲要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正常小儿的指纹大多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以上。“红紫辨寒热” 即指纹显红色,主寒证;指纹显紫色,主热证。纹色鲜红浮露,多为外感风寒;纹色紫红,多为邪热郁滞;纹色淡红,多为内有虚寒;纹色青紫,多为瘀热内结;纹色深紫,多为瘀滞络闭,病情深重。纹达指尖,称透关射甲,示病情重危。 12、小儿中药汤剂可采用下列比例用药: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成人量的1/3,幼儿用成人量的1/2,学龄期儿童用成人量的2/3或接近成人量。 13、断奶时间视母婴情况而定:小儿4〜6个月起应逐渐添加辅食,8-12个月时可以完全断乳。 若遇婴儿患病或正值酷暑、严冬,可延至婴儿病愈、秋凉或春暖季节断奶。 14、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鉴别: 生理性黄疸:生后第2〜3日出现黄疸,第4〜6日达高峰。足月儿在出生后2周消退, 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消退。黄疸程度轻(足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