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拟话本小说——三言

明代拟话本小说——“三言”

李娟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三言的具体作品了解作者的通俗文学的观点以及作者如果去编撰这些作品并通过他们深入人心。通过阅读三言作品,了解其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时代特色。

教学重点:冯梦龙的通俗文学观、作品体现的时代特色、主要人物形象

教时:3

一、《三言》概述

元明以来,说话技艺进一步发展,话本日增,到了明代中叶以后,话本由于文人的加工创作和书商的大量印行,使这种文学样式发生了变化,它逐渐脱离了讲唱文学的形式,而成为作家的书写文学。当时的文人,开始只是加工话本,以后逐渐发展到模拟话本而进行创造。这种文人创作,专供案头阅读的作品,为有别于宋元话本,而被鲁迅称之为“拟话本”。

“三言”是冯梦龙陆续编辑出版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的合称。书名的意思就是劝喻世人、警戒世人、唤醒世人的意思。因为这三部书都有个“言”字,后人便简称之为《三言》。共120篇,各40篇。其中宋元话本约占三分之一,明代的拟话本约占三分之二。这些作品中少数是冯梦龙自己创作的,多数是他根据流传的故事改写的,或是搜集的,对之进行了文字上的加工润色,并仿照章回小说编成回目。

二、关于作者

冯梦龙(1574-1646),苏州人,字犹龙等,号墨憨斋主人等。其兄冯梦桂是有名的画家,其弟冯梦熊是太学生、诗人,合称“吴下三冯”。冯梦龙的生平资料很少,《苏州府志》卷八十“人物”中介绍:“冯梦龙,字犹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崇祯时,以贡选寿宁知县。”除此之外,就只有一些片段的记载。冯梦龙科场不顺,57岁考取贡生,73死。冯梦龙与公安派的文人有相同的文学主张,他提倡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他的文学见解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充分认识文艺的社会和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好的小说应该能够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喻世明言〉序》)他所以把自己编辑的三部小说,题名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有含义的。意思是“明者,取其可以道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醒世恒言〉序》)第二,主张文学通俗化,要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他分析了唐人传奇和宋人话本的各自特点,说:“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喻世明言〉序》)意思是说,文言写的传奇只能给少数文士欣赏,通俗的话本却能适应广大市民的需要。社会上的文士毕竟是少数,市民群众却是多数。要想使广大民众接受,写小说一定要用通俗的语言。第三,他重视民间文学,从事了大量的收集、整理民间文学的工作。第四,在小说创作方面,他主张“人”、“事”、“理”三者的统一,即艺术真实、社会真实和历史真实的统一,做到“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警世通言〉序》)这是要求艺术形象、故事情节要符合生活的必然情理。冯梦龙的文学主张是和当时袁宏道等轻六经、重小说、尚通俗的文学思潮相呼应的。他的主张和实践对后世很大影响。

冯梦龙的著作很多,被称为“全能通俗文学家”,现在基本考察清楚的有:话本小说《三言》;长篇历史演义《新列国志》、《平妖传》、《盘古至唐虞传》、《有夏志传》、《两汉志传》、《古今列女演义》;民歌《挂枝儿》、《山歌》;笔记小品《智囊》、《古今谈概》、《情史》、《笑府》、《燕居笔记》;传奇《双雄记》、《万事足》等;诗曲集《太霞新奏》、《婉转歌》等;记事类《甲申记事》、《中兴伟略》等。其他还有应奉书,县志和学术著作。总共有50余种。

三、作品分析——思想内容

《三言》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标志,它以显著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成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高峰,为我国古代小说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一)市民发迹变泰的真实写照

我国明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商业更趋繁荣,商品流通也更加扩大,商人的社会地位也就日益提高。《三言》中反映市民阶层由贫贱而变为富贵,即所谓商人发迹变泰的作品,与其他类别的作品相比,数量虽然不是很多,却很有代表性,极具时代特色。《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警世通言》),叙述的是宋小官由破落的世家子弟而冒险发迹起家的事。宋小官是明朝正德年间苏州府昆山县人,父亲宋敦“原是宦家之后”,靠祖遗田地过活,因“不做生理”,日益衰败。父母死后,宋小官“只剩得一双赤手,被屋主赶逐出屋”,由于是旧家子弟,涉世不深,备受欺侮,以致沦为乞丐。后来,他被父亲的老友刘有才收留,在刘有才的船上当学徒。他“朝夕小心,辛勤做活”,“兼之写算精通,凡客货在船,都是他记帐,出入分毫不爽”,这样,他就成了一个地道的经纪人。由于他做的好,被刘有才招为女婿。以后,由于身患重病,被刘有才看成累赘,设计抛弃在池州荒郊。遇老僧搭救,住在山林深处。无意之中发现一所土地庙。庙中有“大箱八只,封锁甚固,上用松茅遮盖”,他暗想:“此必大盗所藏,布置刀枪,乃惑人之计。来历虽则不明,取之无碍。”于是就假装成遇盗的陕西商人钱金,叫来过路的客船,将庙中的八箱宝物运到了南京。买大宅,置田地,从此发家。发家后,他不忘结发之妻,又去刘有才船上与妻团圆。作品在表现宋小官发迹变泰的时候,虽然还掺杂了一些迷信的说教和婚姻纠葛,但在全篇商人的形象和商人的意识表现得还是很明显的,宋小官就经历了一个由世家子弟转变成精明干练的商人的过程。

《三言》中的这类作品,有的着重表现外在机遇的偶然性,有的则强调掌握内在商业规律,市场信息和勤奋经营,还有的更强调重义甚于重利的道德观念。

《施润泽滩阙遇友》(《醒世恒言》)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尺度和道德观念。嘉靖年间吴江盛泽镇的施润泽是一个自己养蚕、抽丝、织绸、卖绸的小工商业者。一天,在卖绸回来的路上,拾到六两多银子,满心欢喜,想到:“有了这银子,再添上一张机,一月出得多少绸,有许多利息。……算到七年之外,便有千金之富。”但又忽地转过念头:“这银两若是富人掉的,譬如牯牛身上拔根毫毛,打甚么紧,落得将来受用。若是客商的,他抛妻弃子,宿水餐风,辛勤挣来之物,今失落了,好不烦恼。如若有本钱的,他拼这账生意扯直,也还不在心上;倘然是个小经纪,只有这些本钱,或是与我一般样苦挣过日,或卖了绸,或脱了丝,这两锭银乃是养命之根,不争失了,就如绝了咽喉之气,一家良善,没甚过活,互相埋怨,必致鬻身卖子。倘是个执性的,气恼不过,肮脏送了性命,也未可知。我虽是拾得的,不十分罪过。但日常动念,使得也不安稳。就是有了这银子,未必真个营运发积起来。一向没有这东西时,依原将就过了日子。不如原往那所在,等失主来寻,还了他去,到得安乐。”作品真实具体地写出了小工商业者的思想活动,反映出了他们的重利更重义的道德观念。他还了银子,回家告诉浑家,无独有偶,浑家与他一样想法,“不以拾银为喜,反以还银为安”。失主朱恩也是个以蚕桑为业的小工商业户,对施润泽的这种行为万分感激,他回家后,免除养蚕的种种忌讳,专力经营,一直很兴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施润泽到滩阙他家中来买

桑。朱恩也济人之危,无偿地把多余的桑叶送给施润泽,还使施润泽免于覆舟的危难。两人从此结为兄弟和亲家。以后,施润泽家业兴旺,银子源源而来,要想把银子送走,怎么也送不走。施润泽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市民阶层的道德观念,要靠经营致富,不赚昧心钱,越是重义就越兴旺发达。这在当时无疑是积极进步的思想。这篇作品同时反映了明万历年间江南丝织工业的情况,是我国小说史上首先触及资本主义萌芽这一崭新生活课题的作品。

(二)描写了市民的爱情理想和生活愿望

《三言》中最精彩的篇章,往往是关于青年男女婚姻恋爱题材的作品,这类作品数量上也最多,约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也往往是这类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比如,杜十娘、金玉奴、玉堂春等,她们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这类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恋爱自由和家庭幸福的愿望和要求。就主人公的结局而言,虽有悲剧的、喜剧的、悲喜剧的种种不同,但不管结局怎样不同,这类作品都是对青年男女真挚爱情的歌颂,对不仁不义、玩弄感情的丑恶行为的谴责,对封建礼教、黑暗势力的鞭笞。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作品的正面主人公,往往不再是王孙公子、侯门闺秀,而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新兴市民,什么小商人、手工业者、乞丐头的女儿、妓女等等,这些在过去的作品里充其量只能当个配角,现在却占据了作品的中心舞台。作者让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生活愿望放射出强烈的光彩,这在小说史上是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警世通言》)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也是明代拟话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杜十娘是京城的名妓,久有从良之意,自从遇见了公子李甲以后,见李甲“忠厚志诚”,就要求跳出妓院这个火坑,从李甲为妻。她以全副的身心、智慧和自己的钱财赎身出来,跟随李甲南归,实现她过有爱情的幸福生活的理想。可是李甲薄幸,在盐商孙富的引诱下,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竟将杜十娘卖给了孙富。杜十娘悔恨交加,她看透了李甲,看透了世情,于是怀抱自己积蓄的万金之宝愤然投江。她的死不是怯懦轻生,而是宁死不屈的刚烈性格的表现。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她以整个生命谴责了纨绔子弟的市侩势力,向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提出了最强烈的抗议。

《卖油郎独占花魁》(《醒世恒言》)讲的是一对小市民的婚姻恋爱故事。卖油郎秦重被花魁娘子莘瑶琴的美丽吸引,辛苦经营积攒了一笔钱去妓院。时值莘瑶琴酒醉,秦重就目不交睫地服侍了一夜。这给莘瑶琴以极好的印象,觉得他是一个“难得的好人,又忠厚,又老实”,他对自己的爱慕确实出于真心,决非追欢买笑。但是等级、地位观念,又使她有所犹豫,直到她受到吴八公子的欺侮凌辱后,才明白那些“豪华之辈、酒色之徒”不足以委托终身,志诚君子秦重才是她最可信赖的归宿,她终于向秦重提出“我要嫁你”的要求,并表示“布衣蔬食,死而无怨”。平等真挚的感情,赢得了爱情和幸福,就是这篇作品的主题。在这篇作品里卖油郎秦重的形象固然十分突出,而莘瑶琴的形象也十分感人,他们所宣扬的和批判的思想,正是市民意识的反映。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喻世明言》)更是一篇典型的反映市民生活的作品。商人陈大郎“只图自己一时欢乐,却不顾他人的百年恩义”,串通薛婆设计奸骗了蒋兴哥的妻子王三巧。后来他受到了惩罚,一病身亡,他的妻子反而作了蒋兴哥的妻子。王三巧呢,先是被蒋兴哥休了,继而改嫁,最后又与蒋兴哥团圆,作了偏房。作者似乎用这样一个果报不爽的故事,劝告世人切勿为色所迷,做欺心灭性、伤风败俗的事,谁要是这样做,谁就要受到惩罚,自食恶果。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还不仅仅是“劝善惩恶”四个字所能概括,作者注入以前作品不曾有过的市民思想、市民意识。作品的主要人物都是市民:蒋兴哥世代都是“做客买卖”的,陈大郎系安徽新安商人,卖珠薛婆则是小商贩一类人物。作品所展示的生活场景也多市民生活画面。蒋兴哥抛下娇妻经年不归是为了做生意,陈大郎从安徽来湖北是为了“贩

籴米豆”。其他如陈、蒋两人在苏州的邂逅、卖珠薛婆的骗局、蒋兴哥的人命官司等关键情节都夹杂了当时商业活动的情况,展现了当时市民生活的写生画、风俗画。更为主要的还在于作品反映了市民思想和精神风貌。蒋兴哥发现自己的妻子与人通奸后,“如针刺肚”,内心十分痛苦,但他并没有采取狂暴的行动,而是不动声色地把妻子休了。妻子改嫁时,他还把十六只箱笼送给她当作陪嫁。这表明他的心地善良厚道,封建贞操观念并不深厚王三巧也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荡妇,她对蒋兴哥的感情原来也是深的,被休了以后,想到“是我做的不是,负了丈夫恩情……不如缢死”,她的念头却被母亲说开了:“你好短见!二十多岁的人,一朵花还没有开足,怎做这没下梢的事?莫说你丈夫还有回心转意的日子,便真个休了,恁般容貌,怕没人要你?少不得别选良姻,图个下半世受用。”王三巧也就放下了自杀的念头,嗣后还顺从地嫁给了吴知县作妾。在蒋兴哥吃了人命官司性命不保的时候,王三巧苦苦哀求县令为之开脱。县令发现他们原来是一对结发夫妻,便割爱让他们破镜重圆。在作品中,蒋行哥的厚道,王三巧的不绝情和县令的成人之美,都得到了肯定和赞扬。在这里没有什么门第观念、三从四德似乎没有市场,这是富有市民人情味,寄托市民善恶观的作品,它突破了封建道德的规范,反映了市民的精神面貌和爱情婚姻的标准。

婚姻恋爱虽然是文学史上的传统题材,但在《三言》中却是以新的爱情观念为基础的,它打破了那种“书生落难,小姐搭救,上京赶考,奉旨完婚”的老套,生动反映出了当时新的人物、新的故事、新的主题。

(三)暴露封建官府、地主恶霸的丑恶面貌

《三言》中约有五分之一的作品是反映封建社会黑暗的,上自皇帝国戚、达官显宦,下至流氓恶棍、猾吏豪绅,作品都有所反映,都给予了程度不同的揭露和鞭挞。《灌园叟晚逢仙女》(《醒世恒言》)是一篇反映封建社会中善和恶的斗争,寄托人们对于善良美好事物的赞美,对于强暴邪恶势力憎恨的浪漫主义的小说。灌园叟秋先是一个惜花如命的养花人,他种有满园的奇花异草,人们都叫他花痴。恶霸张委想霸占这座花园,初说是买,进而要秋先送,并趁着酒性,闯入花园,任意攀折花木,践踏花圃。善良的秋先在仙女们的帮助下,使落花重返枝头,并且更加鲜艳美丽。张委进一步诬告秋先为妖人,形成冤狱。昏官大尹也信以为真,要对秋先动大刑。最后也是靠了花仙的神奇力量警告了大尹,惩治了恶霸,救出了秋先,对恶霸张委等封建统治者的揭露和鞭挞也是很深刻的。张委人称张衙内,原是宦家子弟,“奸狡诡诈,残忍刻薄”,依仗势力“扎害良善”。他手下既有一些“如狼似虎的奴仆”,“又有几个助恶的无赖子弟”,到处闯祸生灾,为害不浅。封建官府则是他的后台,他恐吓、辱骂秋先道:“放屁!你若再说句不卖,就写帖儿送到县里去!”后来,果真使秋先锒铛入狱。这一切使读者看到了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

三言中有不少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宿命论思想和描写色情的作品。如在《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中,作者大力宣扬了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并从封建贞操观念出发,丑化了改嫁的寡妇。《钝秀才一朝交泰》中通过马德称的落魄和发迹的过程,鼓吹了“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的宿命思想。《赫大卿遗恨鸳鸯绦》中充满了露骨的色情描写。

四、《三言》的艺术成就

三言是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成熟的标志,它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继承宋元话本的形式。明代的拟话本是由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它在形式上仍然保留着话本小说的的基本特征,每篇开头往往有一段“入话”,又称“得胜头回”。入话的内容大都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或者与本题的意思相同,或者与本题的意思相反。不论是相同或相反,都能与后面的主要故事互相映衬,起烘托主题的作用。

(二)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拟话本也继承了话本重视情节的传统,注意情节的安排,做到曲折而新奇。正如笑花主人在《今古奇观》的序文中所说:“喻世、警世、醒世三言,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可谓钦异拔新,恫心誡目。”《三言》中的一些优秀篇章都具有生动丰富的故事情节。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是以叙述卖珠薛婆勾引王三巧上当的过程作为主要情节的。这个过程既委婉曲折,又合情入理,充分地展现出一个精心策划,读来令人战栗的诱奸骗局。薛婆设计的骗局过程分五步:一、结识,二、再访,三、回请,四、住入,五、下手。这五步也就是组成这一过程的五个小事件,它们仿佛是几何图形中的五个“点”,连结起来就形成了骗局的“轨迹”。虽然这中间每一件事都可以自成一个中心,大肆渲染一番,但就过程的整体来说,还不过是“锁链”中的一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作者并没有进行详尽的描绘,只是略加勾勒就过去。这样,连锁发生的五件事就结成了一个过程,如行云流水,逐浪相推,充分反映骗局的曲折、离奇巧妙,这一情节因其奇巧,往往为后世通俗小说吸收。

《三言》中的故事情节充满了戏剧性,十分引人入胜。《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醒世恒言》)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这篇是写三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的纠葛。小说开始时,刘秉义的儿子刘璞聘的是孙寡妇的女儿珠姨,女儿慧娘受了裴九老的儿子裴政之聘,孙寡妇的儿子玉郎则聘了徐雅的女儿文哥。到小说结束时,“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重新组合成三对:孙玉郎与刘慧娘、裴政与徐文哥、刘璞仍与孙珠姨。由于合乎青年的爱情实际,各方皆大欢喜。这中间经历了一连串不寻常的错乱、纷争改组的有趣过程:孙刘斗智、弟代姊嫁、姑嫂拜堂、伴眠成烟,虽都是翻空出奇的情节,却表现得合情入理;及至刘婆棒审慧娘、刘公怒打刘婆、裴九大闹刘府、裴刘衙前厮打,又极其紧张热闹。整个故事情节,充满了戏剧性,计中计,错中错,巧争妙斗,令读者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三言》中的这些故事情节虽然曲折复杂,但是头绪并不纷繁错乱,它们往往沿着一条线索不枝不蔓地进行,做到有头有尾,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三)发展了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三言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宝库,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杜十娘,看透世情甘心嫁给卖油郎秦重的莘瑶琴,拾金不昧济人于危的施润泽等等。在人物塑造方面,三言比起唐人小说、宋元话本明初长篇小说来,以深刻的心理刻画和生动丰富的细节见长,这些方面是它对中国小说艺术的发展。

三言继承我国古代小说注意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的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光彩夺目。比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她是全篇描绘的焦点,是作者着力歌颂的人物。这一形象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她的美丽聪慧、对爱情的追求和苦心经营,而且在于她不可屈辱的人格和拼死反抗的精神。读者的这种印象的获得,不是从作者的直白介绍中来,而是从情节的发展、细节的描绘和矛盾冲突中体味出来的。杜十娘的故事,简言之就是赎身和被卖这两大情节,这两个情节围绕总的矛盾纠葛构成一系列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先看赎身一节,这里的对立面是“贪财无义”的鸨儿。如何战胜鸨儿放他从良?机巧灵慧的杜十娘安排了三着棋。第一步是抓住鸨儿因为杜十娘不接客而吵闹时说过的一句气话:“有本事出几两银子与我,到得你跟了他去,我别讨个丫头过活却不好?”杜十娘抓住这句话紧逼不舌,逼得鸨儿不得不同她“拍掌为定”。第二步则是动员李甲筹借三百两银子来为她赎身。李甲到处碰壁,一筹莫展,临了还是杜十娘自己拿出一半,李甲的朋友柳遇春帮着借贷一半,才算凑齐。这样,矛盾又回到了鸨儿一边,她能轻易地放杜十娘走吗?第三步,在鸨儿“似有悔意”的时候,杜十娘立即表示,倘若“失信不许”,她“即刻自尽”,使鸨儿“人财两失”。这样一来,鸨儿权衡厉害得失,才不得不由他从良。这一节

的故事以杜十娘的胜利告结,读者从中可以看出,她的胜利是得来不易的,每一步都凝结着她的心血。然而她的思想和性格也随着矛盾的发展而逐渐展现了:她是那样地渴望着自由和幸福,苦心孤诣地安排着自己的命运,在每一个曲折中,她的态度都与李甲形成对照,她是主动地、积极地筹划着,李甲则是被动地、消极地应付着。下面,她被卖一节的矛盾冲突就更加尖锐,杜十娘的抗争直至投江,把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也完成了杜十娘性格的塑造。作者在表达这一情节的时候所运用的一些细节也是很有特色、很精当的。它们充分地揭示了杜十娘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当李甲说出已经将杜十娘卖给孙富以后,杜十娘的一些表情动作就非常传神,起先她是“大惊”,待到知道李甲的真实的情意,事情已经无法挽回的时候,则是“放开两手,冷笑一声”,以后又“挑灯梳洗”,“用意修饰”,再后则是“微窥公子,欣欣似有喜色,乃催公子快去回话,及早兑足银子”。这些细节描写尽管只有几个字或者一两句话,但是读者透过这些表情动作看到了杜十娘激烈复杂的内心活动,感受到了她的极度的悲痛和愤怒。本来是非常愉快充满着希望的她,现在一下子被丢进黑暗的深渊,数不清的愤恨要喷射出来,说不完的冤屈要倾诉出来,她可以大哭,也可以痛骂,而这一切却通过和哭对立的形式——“冷笑”表达出来。这说明她已经悲愤到了极点,真正看透的李甲,看透了世情。接着,她镇定了情绪,梳洗打扮起来,准备着最后的揭露和抗争,她已经熄灭了生的意念,下决心去走那条可怕的道路了。这时,她再窥看了一下李甲,刚才还假惺惺作态痛哭的李甲,现在竟“欣欣似有喜色”了。这肮脏的灵魂只有使她恶心,没有一点值得留恋的了,从而更坚定了她的决心,想尽快结束这一切。这些表情动作是“这一个”人物所特有的,它们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杜十娘坚定刚毅、很有主见的特征。这些细节描写,要比起那些一般化的“失声痛哭”、“抢地呼天”的描写更加性格化,更富有“潜台词”,因而更有艺术表现力。

三言除了继承我国古代小说在尖锐的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外,还注意运用深刻的心理描绘和丰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过去,中国古代小说很少离开情节来进入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剖析,但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一篇中,在描绘秦重和莘瑶琴两个主人公形象时,却用了很多文字进行心理描写,如写秦重第一次见到莘瑶琴以后,从酒店出来一路上的心理活动:

秦重听得说是汴京人,触了个乡里之念,心中更有一倍光景。吃了数杯,还了酒钱,挑了担子,一路走,一路的肚中打稿道:“世间有这样美貌的女子,落于娼家,岂不可惜!”又自家暗笑道:“若不落于娼家,我卖油的怎生见得!”又想一回,越发痴起来了,道:“人生一世,草生一秋。若得这等美人搂抱了睡一夜,死也甘心。”又想一回道:“呸!我终日挑这油担子,不过日进分文,怎么真有这等非分之事!正是癞蛤蟆在阴沟里想着天鹅肉吃,如何到口!”又想一回道:“他相交的,都是王公子孙。我卖油的,纵有了银子,料他也不肯接我。”又想一会道:“我闻得做老鸨的,专要钱钞。就是个乞儿,有了银子,他也就肯接了,何况我做生意的,青青白白之人。若有了银子,怕他不接!只是那里来这几两银子?”一路上胡思乱想,自言自语。你道天地间有这等痴人,一个做小经纪的,本钱只有三两,却要把

是十两银子去嫖那名妓,可不是个春梦!自古道:有志者事竟成。被他千思万想,想出一个计策来。……

这段描写反映了小本经纪人因现实生活和欲望的差距所造成的思想矛盾,真实具体、三反四复、准确细致地展现了秦重的心灵世界的每一层波澜。

莘瑶琴遭到了吴八公子的迫害,丢在荒郊寸步难行时,也有一般心理描写:

思想:“自己才貌两全,只为落于风尘,受此轻贱,平昔枉自结识许多王孙贵客,急切用他不着,受了这般凌辱。就是回去,如何做人?到不如一死为高。只是死得没些名目,枉自享个盛名,到此地位,看着村庄妇人,也胜我十二分。这都是刘四妈这个花嘴,哄我落坑堕堑,致有今日!自古红颜薄命,亦未必如我之甚!”越思越苦,放声大哭。

这就把一个沦落风尘、濒临绝境的妓女的苦衷、悔恨和准备就此了却一生的心理状态,真实细腻地反映出来,如怨如恨,如泣如诉。也只有经过这一番思想斗争,下面她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要求嫁给秦重的行动,才显得转接自然、合情入理。细腻的心理剖析,有力地揭示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这篇小说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富有立体感。

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相结合,就更能逼真巧妙地刻画人物。《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篇就提供了例证。蒋兴哥是一个善良厚道、富于感情的买卖人,当他看到自家的珍珠衫穿在陈大郎身上,明白妻子与人通奸的情况后,他的心理是这样的:

当下如针刺肚,推故不饮,急急起身别去。回到下处,想了又恼,恼了又想,恨不得学个缩地法儿,顷刻到家。

……

急急的赶到家乡,望见了自家门首,不觉堕下泪来。想起:“当初夫妻何等恩爱,只为我贪着蝇头微利,撇他少年守寡,弄出这场丑来,如今悔之何及!”在路上性急,巴不得赶回。及至到了,心中又苦又恨,行一步,懒一步。进得自家门里,少不得忍住了气,勉强相见。

这里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就配合的很好,充分地表现出了蒋兴哥的性格特征和他思想斗争的过程。他此刻的感情是十分激烈复杂的,气、恼、苦、恨、伤心堕泪,但还能克制住自己不去作莽撞、狂暴的行动。开始他急于问个究竟,到后来“行一步,懒一步”,进得家门却不去问个究竟了。开始他恼恨妻子,到后来反而责怪自己“贪着蝇头微利”,“弄出这场丑来”。这是善良厚道的蒋兴哥特有的心理和动作,作者写来贴切真实、生动感人。

三言在艺术上也有不足之处,有些作品大量复述古书,艺术加工不够。有的篇章牵人就事,人物形象不够丰满,有的篇章语言风格还不够统一,明显地看出有拼凑的痕迹,即使一些优秀的篇目,也偶有败笔,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结尾写鬼魂报恩,这个效果破坏了

全文的现实主义描绘,削弱了杜十娘的典型意义。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 “三言”“二拍”与明代白话短篇小说 二、冯梦龙与“三言”冯梦龙(1574-1646) “三言”《喻世明言》(《古今小说》),天启元年(1621)前后刊刻《警世通言》,天启四年(1624)刊刻《醒世恒言》,天启七年(1627)刊刻共计120篇,150万言“三言”中作品约有三分之一是宋元旧篇,三分之二是明代话本和拟话本。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统计,明代拟话本小说,《喻世明言》中29篇,《警世通言》中21篇,《醒世恒言》中33篇,共约89篇。但可能都经过冯梦龙的潤饰和加工。冯梦龙个人的创作编入“三言”的也当不少,但目前可以确定的只有《老门生三世报恩》一篇。 三、凌濛初与“二拍”凌濛初(1580-1644) “二拍”《拍案惊奇》,崇祯元年(1628)刊行,四十卷;《初刻拍案惊奇》,三十九卷。《二刻拍案惊奇》,崇祯五年(1632)刊行,四十卷,但第二十三卷“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与《初刻》第二十三卷重复,第四十卷“宋公明闹元宵”系杂剧作品,因此“二拍”实有拟话本78篇。 “二拍”是在“三言”的影响下产生的,但与“三言”不同,基本上是凌濛初个人的创作。因为冯梦龙所辑“三言”,于宋元旧籍已“搜括殆尽”,凌濛初只有“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拍案惊奇序》)。事实上,它已经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 “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 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品官,二品客 《杨八老越国奇逢》:昔人有古风一篇,单道为商的苦处: “三言”“二拍”的编者对商人的感情也与以往传统的观念不同。“三言”中活跃的商人,多数已不是贪得无厌之徒和为富不仁之辈,而往往是一些善良、正直、纯朴,能吃苦、讲义气、有道德的正面形象。“好人致富”。新兴商人所获得的利益都被蒙上了一层传统道德的“义”从而显得温情脉脉和天经地义。 相比较而言,“二拍”中重商思想表现更加明显。“二拍”中的一些作品更注重描写商人的追逐“利”而不是追求“义”,更直接地接触到了商业活动的本质,反映了晚明商人势力迅速崛起的时代特征。 囤积居奇、投机冒险、追求暴利《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叠居奇程客得助》 歌颂婚恋自主,张扬男女平等 《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突破“贞节”观念是晚明人文思潮影响下尊重人性、妇女解放的表现。《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二拍”中对于女性失节问题似乎表现得更为宽容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李甲孙富 《卖油郎独占花魁》莘瑶琴秦重 传统的妓女从良故事,结局完全相反。“这正是对当时市民力量的热烈肯定,对没落封建势力的愤怒鞭挞”(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鲜明的时代特色,表现了在婚恋问题上对传统封建礼教的大胆冲击,对于健全人格人欲的充分理解与冷静欣赏的反道学情绪。 刘敬圻《婚恋观念的嬗变及其启示》,《北方论丛》1994.2

浅论三言的语言特色

浅谈“三言”的语言特色 我国古典小说的语言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六朝志怪小说到唐传奇,主要是文人创作的,所以在语言上多是书面文言。到了宋代,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说话”开始兴起,在这基础上形成的话本,与过去的小说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不仅体裁不同,语言也有了改革,用浅易的白话文取代了书面文言。由于“说话”的需要,话本必须以通俗浅易的叙述性语言为主,这对宋话本以后的拟话本和明代小说有很大的影响。“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纂辑的短篇小说集。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三言”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但实际上,冯梦龙在对其进行编辑的同时,也加上了部分个人的创作而形成的,虽然带有“文人”痕迹,但是总体来讲语言通俗易懂、不难理解,是古代话本小说从民间说书向文学转变的一个关键。 一、三言的语言带有说教的特色,并且通常采用平民化大众化的语言。冯梦龙在《序山歌》里提出主张“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但作为文人,他依然担负着宣扬教化的责任,这让他在改编宋元话本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增加了道德说教的内容,有时甚至直接用叙述者的语言加以表白。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开篇的一段论述中就有这么一段话:“‘仕至千钟非贵,年过七十常稀。浮名身后知?万事空花游戏。休逞少年狂荡,莫贪花酒便宜。脱离烦恼是和非,随分安闲得意。’这首词名为《西江月》,是劝人安分守己,随缘作乐的,莫为酒、色、财、气四字损却精神亏了行至。求快活时非快活,得便宜处失便宜。说起那四字中,总不得色字厉害。眼为情媒,心为欲种。起手时牵肠挂肚,过去后丧魄销魂。假如墙花路柳,偶然适兴无损于事。若是生心设计,败俗伤风,只图自己一时欢乐,却不顾他人百年恩义。假如你有娇妻爱妾,别人调戏上了,你心下如何?古人有四句道得好:‘人心或可昧,天道不差移。我不淫人妇,人不淫我妻。’——看官,则今日我说《珍珠衫》这套词话,可见果报不爽,好教少年子弟做个榜样。”在这段话中,冯梦龙用通俗直白街头巷尾聊天式的语言清晰地阐述了一个道理,他告诫人们不要为酒色财气迷失了自己,这段话带有明显的说教色彩。 二、继承了话本的特点,以讲述性语言为主。和话本相比,“三言”已是案头文学,不再作为说话艺人的底本,但是“三言”话本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话本讲述性语言的特点。冯梦龙在叙述故事时不断插入评论,引导读者参与到故事中来,使读者获得情感体验,力求激起读者的共鸣。有时候冯梦龙还会模拟读者的口吻,站在读者的角度进行提问,之后自己作出回答,仿佛说话艺人与听众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比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有:“世间有四种人惹他不得,引起了头,再不好绝他,是那四种?游方僧道、乞丐、闲汉、牙婆。”“三言”中常常出现这种自言自语,这种语言手法,可以拉近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仿佛作者就在面前说话。 三、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特点。“三言”中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王公大臣、贩夫

明代拟话本小说——三言

明代拟话本小说——“三言” 李娟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三言的具体作品了解作者的通俗文学的观点以及作者如果去编撰这些作品并通过他们深入人心。通过阅读三言作品,了解其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时代特色。 教学重点:冯梦龙的通俗文学观、作品体现的时代特色、主要人物形象 教时:3 一、《三言》概述 元明以来,说话技艺进一步发展,话本日增,到了明代中叶以后,话本由于文人的加工创作和书商的大量印行,使这种文学样式发生了变化,它逐渐脱离了讲唱文学的形式,而成为作家的书写文学。当时的文人,开始只是加工话本,以后逐渐发展到模拟话本而进行创造。这种文人创作,专供案头阅读的作品,为有别于宋元话本,而被鲁迅称之为“拟话本”。 “三言”是冯梦龙陆续编辑出版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的合称。书名的意思就是劝喻世人、警戒世人、唤醒世人的意思。因为这三部书都有个“言”字,后人便简称之为《三言》。共120篇,各40篇。其中宋元话本约占三分之一,明代的拟话本约占三分之二。这些作品中少数是冯梦龙自己创作的,多数是他根据流传的故事改写的,或是搜集的,对之进行了文字上的加工润色,并仿照章回小说编成回目。 二、关于作者 冯梦龙(1574-1646),苏州人,字犹龙等,号墨憨斋主人等。其兄冯梦桂是有名的画家,其弟冯梦熊是太学生、诗人,合称“吴下三冯”。冯梦龙的生平资料很少,《苏州府志》卷八十“人物”中介绍:“冯梦龙,字犹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崇祯时,以贡选寿宁知县。”除此之外,就只有一些片段的记载。冯梦龙科场不顺,57岁考取贡生,73死。冯梦龙与公安派的文人有相同的文学主张,他提倡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他的文学见解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充分认识文艺的社会和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好的小说应该能够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喻世明言〉序》)他所以把自己编辑的三部小说,题名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有含义的。意思是“明者,取其可以道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醒世恒言〉序》)第二,主张文学通俗化,要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他分析了唐人传奇和宋人话本的各自特点,说:“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喻世明言〉序》)意思是说,文言写的传奇只能给少数文士欣赏,通俗的话本却能适应广大市民的需要。社会上的文士毕竟是少数,市民群众却是多数。要想使广大民众接受,写小说一定要用通俗的语言。第三,他重视民间文学,从事了大量的收集、整理民间文学的工作。第四,在小说创作方面,他主张“人”、“事”、“理”三者的统一,即艺术真实、社会真实和历史真实的统一,做到“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警世通言〉序》)这是要求艺术形象、故事情节要符合生活的必然情理。冯梦龙的文学主张是和当时袁宏道等轻六经、重小说、尚通俗的文学思潮相呼应的。他的主张和实践对后世很大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整理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第七编——明代文学(诗歌、散曲、散文、长篇小说、拟话本小说、小 说批评、明杂剧、传奇) 1)三言二拍:“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冯梦龙对宋话本和明代拟话本加工、编辑而成的短篇白话小说集、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二拍”指凌濛初应书商要求编写的两部短篇白话小说集、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共七十八篇。 2)小品:原为佛教用语、指大部佛经的简略译本,明代后期用来指一般文章、以区别那些关于国家政典和理学精义的“高文大册”,提倡一种灵活便利、抒发真情的新体散文、包括尺牍、游记、杂记、随笔、书信、日记、传记、序跋等。 3)传奇:唐宋时指文人用文言文创作的短篇小说、元代和明初是元杂剧的别称、明清指以演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形式、是明清主要戏剧形式,它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而来。 4)拟话本:鲁迅首先提出的、指明代文人摹仿宋话本而作的短篇白话小说,主要供案头阅读、如“三言二拍”。 5)童心说:晚明李贽提出的,他把文学作为其反传统和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之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6)台阁体:以宰辅权臣扬士奇、扬溥和扬荣为代表,内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共丽,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除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7)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主张学习唐宋的散文法度反对前七子的复古主张。归有光:提倡传统儒教之“道”、重视文学抒情作用、其散文名篇皆以感情真挚、通俗畅达著称。 8)临川派与吴江派:两派斗争激烈、争论焦点在如何处理戏曲音律和词曲关系,前者以汤显祖为代表、反对模拟、提倡“灵气”、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讲究才情和辞藻,后者以沈景为代表,主张“协律”、“本色”,从实践上看临川派的主张更合理。临川四梦:指汤显祖创作的四部名剧、即《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其中《牡丹亭》成绩最高,因汤显祖号玉茗堂主人又称“玉茗堂四梦”。

古代小说戏曲、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名词解释

1.三言:“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编辑刊印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总集。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集中收录的作品既有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也有明代的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是明代成就最高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之一,其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更可以说是整个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二拍:明代凌蒙初编辑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等二部短篇小说集,合称“二拍”,每集收拟话本小说四十篇。作品多方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对拟话本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2.脂评本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的版本系统,这个版本系统共八十回,除正文外,大多附有各种形式的批注,批注者的署名以脂砚斋和畸笏叟为多,因此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对批注者脂砚斋的身份,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但其中的评论对我们理解和研究《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以及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3、《小孙屠》宋元南戏。收录于《永乐大典》,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之一,三种戏文都较高地保留了宋元南戏的原始面目。《小孙屠》表现的重点则是家庭伦理、兄弟之情。这和元杂剧创作晚期对道德伦理的关注表现出一致性。 4、折子戏:相对于整本戏而言,指从全本中拆出的、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折(出)。折子戏演出的鼎盛时期在清代,但其源头却在明代。折子戏大多是戏曲中的精彩片断,是那部戏曲全剧的中心或灵魂,有很强的独立性,情节浓缩,人物个性鲜明,如《牡丹亭》中的《惊梦》、《西厢记》中的《拷红》、《玉堂春》中的《苏三起解》、《白蛇传》中的《断桥》等。折子戏的风行,是清代曲坛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从一个侧面显示着中国戏曲发展的又一度变迁:演员的场上之曲正日益成为曲坛的主流。 5、志怪小说古小说的一种。志怪,记述神鬼怪异之事。盛行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篇幅虽短,有简短的故事,且多数作品情节完整,优秀之作人物形象鲜明(当然一般都还缺乏性格),但内容简单,艺术描写比较粗糙,几乎还没有什么细节描写。 6、《大宋宣和遗事》宋元之间的《大宋宣和遗事》是一本杂钞旧籍而成的内容宠杂的资料书,其中有一段三四千字的梁山泊故事,可能由南宋时说话艺人的底本加工而成,其中的水浒故事已经有了比较连贯和完整的情节,是《水浒传》最后成书的重要基础。 7、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即已具雏形,被推称为后世小说章回之祖(王国维语)。明清两代的长篇小说,普遍采用这种形式。 8、志怪:古小说的一种。志怪,记述神鬼怪异之事。盛行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篇幅虽短,有简短的故事,且多数作品情节完整,优秀之作人物形象鲜明(当然一般都还缺乏性格),但内容简单,艺术描写比较粗糙,几乎还没有什么细节描写。 9、唐传奇:在前代志怪小说和史传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新体文言小说。基本特点是情节完整、篇幅曼长、形象鲜明、描写细腻、富于文采,表现较为丰富的社会内容。代表性作品有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等。唐传奇标志着古代小说走向成熟。 10、英雄传奇小说:古代小说体裁之一,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以歌颂历史上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或超人、半超人的传奇人物为题材,在民间长期流传的基础上,由作家加工完成。《水浒传》为后世英雄传奇提供了范例。 11、历史演义小说:古代小说体裁之一,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系指敷演史传,偏重叙述兴废争战,而又故事性强,通俗易懂的小说,在叙事中往往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其特点是:既有史实的依据,又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分,又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元末明初诞生的《三国志演义》是第—部历史演义小说。 12、拟话本:拟话本的名称始见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本用以称宋元间《大宋宣和遗事》等书,今则专指文人由编辑加工话本进而自己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有意识地模仿话本而独立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准确的名称应为拟话本小说。它是纯粹的创作小说,是供阅读的案头文学。一般认为明后期才有越来越多的拟话本小说出现。 13、谴责小说:晚清小说类型之一,其名最初由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作品的主要内容为暴露和抨击清末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主张和要求。艺术上受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14、话本:指宋元时期在说话艺术的基础上,由文人记录整理或由说话艺人的底本加工润色而成的白话短篇小说。话本来自民间,产生于口头文学的“说话”艺术。“三言”中即保留了不少话本。话本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和开拓。 15、《三国志平话》:是宋元时期讲说三国故事的话本,可能是根据说书人的提纲整理而成的。全书从桃园结义开

第三十九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第三十九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一、名词解释 1、三言二拍:指的是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它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作者凌濛初对“三言”的模仿之作。 2、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人们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3、《今古奇观》:“姑苏抱瓮老人”见“三言”与“二拍”“卷帙浩繁,观览难周”(《今古奇观序》),故从中选取40种成《今古奇观》。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 4、三灯丛话:是明代三部文言小说的合称。包括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馀话》以及邵景詹的《觅灯因话》。瞿佑的《剪灯新话》和李昌祺的《剪灯馀话》是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二、论述题 1、分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思想内容。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作为爱情作品中最出色的篇章,写杜十娘发现自己又被李甲转卖时,毅然与百宝箱怒沉江底,用生命来维护自己的爱情理想、人格尊严。其中张扬女性意识和婚恋自主的特点显而易见。这类描写无疑使人明显地感受到晚明社会涌动的人文思潮。 2、“三言”“二拍”在选材上,表现出与前期什么不同的时代特征? 它向读者展示的是一幅市井社会的风情画,其特点是:一是商人成了最活跃的形象。二是张扬女性意识和婚恋自主。另外“清官”形象也较多的带有市民化色彩。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第5课 “三言”——玉堂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5 课“三言”——玉堂春 课堂导入:我想大家都应该听过京剧《苏三起解》,他是根据“三言”之一的《警示通言》中的“玉堂春落难逢夫”改编,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玉堂春》便是这里的一段节选。 1. 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纂辑的短篇小说集,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2. “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分别刊于天启元年(1621)前后、天启四年(1624)、七年(1627)。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但实际上,冯梦龙在对其进行编辑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修订。编辑与修订便是冯梦龙的文本重构。从“三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冯梦龙的思想极为复杂,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分辨出其思想的总体结构形式,这便是: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 与冯氏的另二种话本小说集《喻世明言》(《古今小说》)、《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冯梦龙纂辑“三言”,收录宋元话本与明代拟话本。它们都是白话短篇小说。《警世通言》所收40篇作品,宋元旧作占了将近一半。《警世通言》中的优秀作品,描写了市民生活,表现了他们在封建黑暗势力统治下所遭受的迫害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爱情描写在《警世通言》作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般都能反映当时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妇女的不幸遭遇。 3. 冯梦龙(1574一1646),明朝人,字犹龙,又字公鱼、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等。冯梦龙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今苏州)人,出身名门世家,冯氏兄弟三人被称为“吴下三冯”。其兄梦桂是画家,其弟梦熊是太学生,作品均已不传。他出生于明后期万历二年。这时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像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们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璨的篇章。而在这一批文人中,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他卒于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终年七十三岁。如今,他的诗集也不存在了,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为我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宝。其中除世人皆知的“三言”外,还有《新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智囊》、《古今谈概》、《太平广记钞》、《情史》、《墨憨斋定本传奇》,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

4.明代拟话本小说

第四章拟话本小说 话本小说在唐代出现,定型在宋代,原来是宋元讲说艺人演述故事的底本,又称为话文、说话、话。一般分为小说、演史两类。小说类多以爱情、公案故事白话体短篇为主,成就较高。讲史类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文白夹杂,多为长篇。话本小说本来是流行于下层民众中的通俗文学,文人士大夫的提高了它的社会地位和艺术水平。但在叙述方式上,仍遵循着说给人听的规则,作者站在故事和读者之间,扮演叙述人的角色,进行解释评论,使读者和虚构的故事世界始终保持着距离感,产生审美的“间离效果”。 而拟话本是明代文人加工改造或模拟话本风格创作,供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所以它始终没有跳出“说话”的表达方式的藩篱。晚明是拟话本小说的繁荣期。 一.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 明中叶以后,随着宋元话本的整理刊行,文人摹拟话本而创作白话短篇小说之风日盛。今存最早的明人辑印的话本集,是嘉靖年间洪楩编的《清平山堂话本》,分《雨窗》、《长灯》等6集,每集10卷,每卷1篇,共收话本60篇,故全书总名为《六十家小说》。收集作品较多而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天启年间冯梦龙广泛收集宋代和明代话本整理加工而成的《喻世明言》(初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每集收话本40篇。包括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两部分。明末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即“二拍”,则基本上是凌氏自己仿“三言”创作的拟话本。 除了“三言”、“二拍”外,明末清初的“拟话本”尚有《石点头》、《西湖二集》、《人中画》、《三刻拍案惊奇》、《照世杯》、《豆棚闲话》等四十余部。这些拟话本无论思想或艺术方面,都较为低劣。有的甚至全书从头到尾都充满着封建说教。拟话本的创作,至此已近尾声。其中只有少数作品还有一定意义。《石点头》中《贪婪汉六院卖风流》,辛辣地嘲讽了贪官吾爱陶。《三刻拍案惊奇》中《捐金非有意,得地也无心》中通过勤劳农民支佩德一家的破产经过,反映了在当时封建剥削和高利贷榨取下广大农民所过的水深火热的生活。《照世杯》中《掘新坑悭鬼成财主》,嘲笑了悭吝起家的财主。 大批拟话本专集出现以后,为了便于流传,明末清初陆续出现了很多的

三言 明代 冯梦龙 的短篇小说集

三言明代冯梦龙的短篇小说集。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二拍中国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濛初。与“三言”合称“三言二拍”。 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 临川派,明代传奇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因汤显祖的祖籍是临川(今江西抚州)。骈文古代汉族以两两字句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以意逆志: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出自《孟子·万章上》。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作者曹丕。 《诗品》,古代汉族诗歌美学著作。钟嵘著。强调内容:赋比兴并用。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代表人物商鞅、韩非、秦始皇。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倡导:仁义礼智信。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发扬、完善并推广孔子思想和儒学。 庄子,姓庄,名周。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基督教是信仰神的宗教,发源于中东巴勒斯坦地区。三大流派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石鼓文,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文为四言诗,为我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 楷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这种字体,就是现在汉字手写正体字。行书,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六分半书”指(郑板桥)所创书法字体,世人亦称“板桥体”。【他以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创出这种介于楷隶之间,而隶多于楷的字体。由于隶书又称“八分”,因此郑燮戏称这非隶非楷的书体为“六分半书”】 北宋四家代表人物为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是大书法家。 帛书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 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三千余身等。 敦煌石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1]。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代表人物:郑板桥。 雕版印刷是中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活字印刷“四大发明”之一,曾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活字印刷是一种印刷方法,通过使用移动的金属或胶泥字块,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毕昇发明的. 指南针,主要是一根磁针,磁针在天然磁场的作用下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利用这一性能辨别方向。用于航海、军事等。指南针由司南、罗盘和磁针组成。 造纸术,纸是汉族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西汉时期发明,东汉人蔡伦改进。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在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进行有规律的燃烧,同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成为了人类文明重要发明之一。

三言中的商人形象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三言中的商人形象研究 《三言》是明代的拟话本短篇小说集,作者是著名文人冯梦龙。《三言》由《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三本组成,共120篇,其中保存宋元话本约40至50篇,明拟话本约70至80篇,其中还有冯梦龙自己的创作。《三言》中的作品,故事性很强,情节曲折离奇,结构严密,而且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景物的描写都很细致,语言通俗易懂。《三言》中的许多篇章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提倡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是一部思想先进的作品。《三言》因为是市民文学,所以它里面写到的人物很多,主要有妓女、文人、商人、官僚等几类。《三言》中塑造的商人形象有几十个,本文主要论述对于《三言》中的商人形象的研究情况,大致分成以下三类: 一、商人的婚恋观 冯天瑜、涂文学的《三言二拍所表现的明代历史的新变迁》中提到《三言》既有对真挚爱情的歌颂,又有对肉欲横流的反对,而这两者共同汇集成对理学禁欲主义和封建等级观念的冲击。例如《警世通言》里的《乐小舍拼生觅偶》生动细致地刻画了商人子弟乐和对顺娘的爱慕之情,拼死跳入钱塘江中救落水的顺娘。 姜建设的《三言二拍中的徽商生活与徽商形象》主要是写徽商,写到徽商的两大主要特色便是贪财和好色,即乌纱帽和红绣鞋。因为他们有钱,所以他们好色。正所谓饱暖思淫欲。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的徽商孙富,贪恋十娘的美色,不惜重金许了李甲。 刘海涛的《三言二拍中的商贾小说研究》提到商贾的爱情观是珍惜真情、渴望自由,商贾的婚姻观是漠视贞节、尊重人性。追求两性间纯真与和谐的爱情婚姻生活,是对封建礼教的有力背叛。《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便是这样一篇佳作。 王伟康的《三言二拍中的商人群象以及其时代蠡测》认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婚恋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尽管还不成熟。其明显标志是已经摆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桎梏,男女之间的真情挚爱是他们神圣的追求。 高昂的《中晚明通俗小说中的商人形象》提到商人对待爱情的真挚,注重情分,以及对失足妇女的宽容和寡妇再嫁的理解者两个显著的特点。

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

1 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 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 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 2 革命文学论争: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参加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家如郭沫若、成仿吾等,青年作家如冯乃超、李初梨,面对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形势,他们对于文学不能适应斗争需要的现状深表不满,急迫地要求用文学作为向反动势力斗争的武器在郭沫若等人的积极推动之下,从1928年初前后开始,以创造社和太阳社为主,在他们创办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杂志上,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 3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 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4 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我们说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水平如何。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总是不一样的,但是作为社会中的普遍的价值取向,人们总希望自己是一个有较高思想觉悟和良好精神修养的人,以便体现自己在整个生活中的位置。道家中的境界精神上的境界。 5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例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或一般词汇、基本词汇、文言词汇、方言词汇等;还可以指某一个人或某一作品所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如“老舍的词汇”、“《鲁迅全集》的词汇”等等。词汇是词的集合体,词汇和词的关系是集体与个体的关系,好比树林和树的关系。 简答题: 1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 建安风骨”(也叫“ 魏晋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爱情的悲剧曹禺善于用爱、苦难与死亡来表现人生存在的悲剧状况。二、性格的悲剧所有的悲剧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悲剧,而人的悲剧根本还是性格的悲剧。《三、道德的悲剧《雷雨》这部剧作,具有思想内涵的浑厚性。四、生存的悲剧主人公们不仅以自己与悲苦人生、与生存悲剧的抗争显现出生命的活力,更以罪的意识、忏悔意识以及救赎意识表现出人性追求崇高与价值理想的光辉,在受苦、疯狂、死亡的结局里培养人类精神神圣的火花。21.以心理时间结构作品。2.意识流描写。。3.以心系人,以心系事。意写作纯粹的意识流小说有很大的局限,但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它融会到其他类型的小说创作中,心理永远是富有创造性的作家的表现领域。 4 其一,是再现性与表现性相互统一。其二,是模拟性与创造性相互统一。其三,是显示性和隐示性相互统一。其四,是节奏性与音乐性相互统一。 5 社区词是由香港、台湾等社会区域创造的新词语,如“廉政、勤政、法人、隐私”等。改革开放以来,普通话中已经吸收了相当数量的社区词,用以反映当代中国的政治、法律、经济、商贸、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新事物,新概念,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6 1题材相同而它们的侧重点则不同。一般的说唐诗多具抒情性而宋诗多具哲理性2.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3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4宋人既求新求变 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拟话本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拟话本小说

名词解释拟话本 一.从明代开始随着小说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手段的进步,使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就是“拟话本”。 二.拟话本的体制,它和话本的区别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题目。一般上主人公的名字,早期话本题目只有三四个字。 2.篇首。话本小说常用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 3.入话。入话是篇首诗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引出正文。 4.头回。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 5.正话。故事主体。 6.篇尾。往往有诗词或题目。 三.拟话本体制的特点。拟话本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情节上也开始趋于复杂。拟话本小说也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 四.代表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三言 一.《三言》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其中包括作者整理的宋元话本,其余为明代作品,包括冯梦龙本人的作品。 二.《三言》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

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主要表现的思想有:1.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 2.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 3.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 三.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 二拍 《二拍》是明代作家凌蒙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一.《二拍》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爱情题材的新突破 3.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二拍》的出现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它对拟话本小说体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拍》中的头回在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 2.在韵语的使用上,自创诗词韵语。 3.《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风格。 简述《三言》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冯梦龙受到明末先进思潮代表人物很大影响,是明末宣传进步的社会文学思潮的健将之一。在《三言》中体现了他的一些文学思想:1.尚“真”主“情”的文学思想。“情”指的是“男女之情”,

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谈“三言”、“二拍”中的商业题材小说

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谈“三言”、“二拍”中的商业 题材小说 朱全福 【期刊名称】《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5(000)004 【摘要】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编撰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编写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是在宋元话本小说日增、说话技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逐渐脱离了讲唱文学的形式.由文人搜集整理、加工创作,专供案头阅读的两部优秀的白话短篇小说集.这两部拟话本小说集以城市细民的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为主要背景,以城市细民为主要描写对象,相当全面、精细地反映了当时封建时代的广大市民群众日常的家庭生活、爱情婚姻及经商买卖等活动情况,是明代中叶一幅多角度、全方位的社会风俗画的长卷.在两部小说集中,尤以描写明代市井细民经商营业活动的商业题材小说更醒目突出,更具独特创性,更能反映出当时的时代气息及广大市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意识和审美价值观念,在中国古典小说描写的众多题材中另辟了一条蹊径. 【总页数】5页(P59-63) 【作者】朱全福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相关文献】 1.婚俗小说:话本小说中独特的婚姻题材类型——以“三言”“二拍”为中心 [J], 梅东伟 2.文学视域下东西方文化语境比较--以《鲁宾逊漂流记》与“三言”“二拍”经商题材小说为例 [J], 李洁 3."三灯丛话"和"三言""二拍"中同题材小说之比较 [J], 骆洁芳 4.论“三言二拍”对同题材文言小说的情节再塑 [J], 郑宏萍 5.论明代拟话本小说公案题材书写的新变——以"三言""二拍"为核心 [J], 苗怀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三言”作品的语言特色】三严艺术特色

【试论“三言”作品的语言特色】三严艺术特色 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对“三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婚恋问题、女性形象问题、商人问题、封建官吏形象问题、王学左派思潮问题等思想内容及成书方式、雅俗因素、创作观念等艺术形式方面的探讨,对“三言”的语言特色,多是作为艺术特点的一个方面,且仅多就某一单篇提及,从整体上研究方面还有待深入。 关键词:冯梦龙“三言” 语言特色 我国古典小说的语言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六朝志怪到唐人传奇,由于创作者主要是文人才士,所以在语言方面以书面文言为主。有宋一代,“说话”兴起,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话本,与过去的小说比较,“不但体裁不同,文章也起了改革,用的是白话”,就语言来说,也“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由于“说话”的需要,话本必然以通俗的叙述性语言为主,这一点影响了宋话本以后的拟话本和明初小说。“三言”是冯梦龙在搜集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编,加上部分个人的创作而形成的,虽仍有明显的“文人”痕迹,但总体来讲已是半文半白、亦雅亦俗,形成了文白相杂、雅俗结合的书面文学语言特点,成为古代话本小说由民间说书向文学转变的一个关键。

一、以讲述性语言为主。“三言”较之话本,虽然已是案头文学,不再用作说话艺人的说话底本,但正因为脱胎于兹,就难免带有话本的讲述性语言的特点。这表现为作者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插入评论,引导读者参与理解故事,力求在读者心中引起情感共鸣。甚至于有时候作者还模拟读者的口吻,站在读者的角度进行提问,然后自己作出回答,如同说话艺人与听众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如《新桥市韩五卖春情》中写道:“说话的,你说吴山平生梗直,不好花哄。因何见了这个妇人,回嗔作喜,又替他搬家火?你不知道,吴山在家时,被父母拘管得紧,不容他闲走。他是个聪明俊俏的人,干事活动,又不是一个木头的老实。况且青春年少,正是他的时节,父母又不在面前,浮铺中见了这个美貌的妇人,如何不动心?”又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有:“世间有四种人惹他不得,引起了头,再不好绝他,是那四种?游方僧道、乞丐、闲汉、牙婆。”这样的自问自答在“三言”中经常出现,这种语言特色,无疑对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保留了话本的说话套语、俗谚语和方言等通俗性语言。话本作为用于口头说话的底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说话”模式和套话,存在着大量的说话套语、俗谚语和方言。 在“三言”作品中,常用的套话有“话说”、“却说”、“且说”、“看官”、“话分两头”、“闲话休提”、“且听下回分解”等等。不仅在开头与结尾的入话、结尾等处保留了话本的格套,在描写场景、刻画人物时,也常常使用程式化的套语。关于场景语言且不必说,在描写人物方面,男的大多“眉清目秀,面白唇红”,女的大多“花容娇媚”或引诗为证等等,似乎作品中所有的男女主人公都是眉目清秀、花容月貌,外貌相“类”,无甚差别,有形象“个性”特点的人物很少见到。 在“三言”作品中,常用的俗谚语有:“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若要不知,除非莫为”、“青龙白虎同行,吉凶全然未保”、“欢娱嫌夜短,

“三言”第二人称代词用法分布计量考察

“三言”第二人称代词用法分布计量考察 本文从句法功能方面对明代拟话本小说代表作品“三言”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汝”“尔”“乃”进行了系统考察,从而揭示出明代末期口语中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特点。 标签:“三言” 第二人称代词计量统计 “三言”是明代民间文学家冯梦龙编纂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其中《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后改名,以下简称《喻》)出版于天启元年(1621年),《警世通言》(以下简称《警》)出版于天启四年(1624年),《醒世恒言》(以下简称《醒》)出版于天启七年(1627年)。“三言”收录的小说有的来源于史传,有的来源于历代笔记,更多的来自于民间传说和社会生活。这些短篇小说记录了社会下层百姓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代汉语后期口语的真实面貌。本文拟对书中的第二人称代词进行专门研究。 一、你 关于“你”的来源,有两种解释。大部分学者认为“你”由“爾”转化而来。明代方以智《通雅》:“爾、汝、而、若、乃,一声之转,爾又作尒,尒又作伱,俗书作你。”吕叔湘认为“你”就是古代的“尔”。汉晋以来,草书里久已把“爾”写作“尔”,南北朝人除必须工整的场所作“爾”外,通常就写“尔”。在“爾”的语音跟读音已经分歧之后,加上“亻”旁来区别。只有平山久雄认为“你”是从“汝”转化而来。他的理由是“汝”的使用频率比“爾”高,“汝”的韵母的语音形式在口语中发生简化,主要元音为介音所吸收,同时硬腭声母(日母)也弱化为舌尖声母(泥母),形成了第二人称代词ni的语音形式。它用“你”这个字形书写可以理解为“汝”弱化后的韵母近似于“爾”。 关于“你”的写法出现的时间,吕叔湘根据《北齐书》中“爾”“尔”“你”三种写法并存,《周书》和《随书》中均有“你”的写法,以及《北齐书》《周书》《随书》与《北史》中“爾”与“你”的异文,判断出“你”的写法在南北朝后期就已经出现,隋唐之际已经相当通行。大约在北宋中晚期,汉语第二人称代词在口语里统一于“你”。 “三言”中除了某些特殊场合使用其他第二人称代词以外,全部使用“你”。“你”共出现5254例,其应用范围很广,在语法上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兼语和同位语。 (一)用作主语 “你”用作主语共2944例,占“你”全部用法的56.03%。 1.单独作主语,2136例,是“你”最主要的用法。如:

古典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汤显祖的传奇《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完整地展现了他的“至情论”。并且这四部传奇又均与梦相关,而汤显祖是临川人,故而合称为“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的书斋名为玉茗,又称“玉茗堂四梦”。 2、三言:是冯梦龙编篡整理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它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它是以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雅俗共赏性质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3、“二拍”: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各收拟话本小说四十篇,除一篇重复,一篇为杂剧外,实有七十八篇。它在内容上更有时代气息和作家个人特色,在艺术上也更具有统一的剧作个性,它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4、性灵派:清代中叶,袁枚上承明公安派独抒性灵的诗歌主张,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直性情。与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形成了性灵派。冲破了传统与时代风尚,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5、竟陵派:由于仿效公安派的诗歌日益显露出“陋”、“俚”的弊病,所以有竟陵派出来加以匡救。竟陵派因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而得名。他们继承了公安派关于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但他们更注重自己的创作,他们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积储文学底蕴。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末流的浅易风格,力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不惜用怪字,押险韵,有意破坏语言的自然之美。使其作品佶屈聱牙,刁钻古怪,走向了极端。 6、桐城派:清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其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为清王朝政权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散文理论。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其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二字;姚鼐使桐城派理论更加完整和系统化,提出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的理论,并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队伍。 7、台阁体:台阁体指明初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博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8、茶陵诗派:以李东阳为代表,作诗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对台阁体文风是有所冲击的,对后来前七子的诗文主张也有直接影响。 9、唐宋派:明嘉靖年间,文坛又出现以王慎中、归有光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 10、公安派:是晚明文学领域中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公安派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体系的理论主张。“性灵说”是他们文学主张的内核。 11、梅村体:吴伟业的七言歌行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它重在叙事,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在叙事诗里开出新境界,代表作《圆圆曲》。 12、前七子: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主要活跃在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群体,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提出“文必秦汉,诗必唐宋”的口号,提倡复古。李梦阳《空同集》,何景明《大复集》,徐祯卿《谈艺录》、《迪功集》,王九思诗文集《渼陂集》、散曲集《碧山乐府》,康海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边贡《华泉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