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沃土的耕耘与反思

教育沃土的耕耘与反思
教育沃土的耕耘与反思

教育沃土的耕耘与反思

摘要:课堂是希望的原野,老师就应该是智慧的铧犁,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播撒知识的雨露。如果说教师像燃烧自己的“蜡烛”,那么她是为了照亮教育事业的前程。

关键词:教师耕耘爱心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那时,我只觉得教师的职业很神圣,并带着一种美好的憧憬和新奇的心理,不断地崇拜自己未来的身份和形象。可是,当2009年7月,我真正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真正开始了执教生涯的时候,才又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师就像一棵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大树,在形象高大的同时,更要把那一片浓郁的绿荫投给学生。如果说教师是那默默奉献的园丁,那么她要时时刻刻关注花朵的娇艳;如果说教师像吐尽青丝的“春蚕”,那么她是为了编织校园生活的美好;如果说教师像燃烧自己的“蜡烛”,那么她是为了照亮教育事业的前程。

一、转变新观念,实践新课程

人们常说,教师的职业是崇高而伟大的,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然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更感觉到教师的职业又是爱的事业,是奉献的事业,是靠良知支撑起来的,体现一个人综合素质

在教育的沃土上耕耘希望 教育故事

在教育的沃土里耕耘希望 ———谈谈我的教育故事蓦然回首,到南州中学工作已有两个多年头了,两年多的岁月积淀增加了我的阅历,厚植了我的素养,滋润了我的杏坛。在教育的田野上,播撒师爱的雨露,润泽无声;在教育的田野上,品味幸福的味道,甘甜清香…… 巧借东风,让干戈化为玉帛 2010年9月开始了我的班主任工作生涯,记得我当高一8班班主任还不到一个月时,班上的李其绩和黄志灿便动手打了起来。李其绩性急之下抡起椅子要向坐在旁边的黄志灿砸下去。万幸的是旁边的同学把他抱住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经调查,这场“战事”的争端是因为李其绩坐椅子摇来晃去,椅子碰痛了黄志灿,黄志灿骂了他一句,李其绩反唇相讥,于是战火升级,闹得不可开交。班级学生有矛盾,按理说是鸡毛蒜皮小事一桩。但我并未一笑了之,而是想这个班同学不团结听说由来已久,农村来的学生和城镇学生有隔阂,住校生和走读生“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男同学和女同学之间似有鸿沟。李其绩和黄志灿动手打架,只是一个信号,同学不团结是根源。在办公室解决问题时,李其绩和黄志灿各执己见,各执一词谁也不低头。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啊,我不想就事论事、判他们两个各挨多少大板,而想借题发挥,以点带面,作篇促进班级团结的大文章。 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家人团聚的佳节,是充满祥和气氛的日子。我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契机。这一天,和班委商定搞一次以“相亲相爱一家人”为主题班会,并让班长庞雪莲担任策划人及主持人。经由班委共同出谋划策,最终形成定稿。班会在欢快的《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乐曲声拉开序幕。文艺委员张晓红点起十六根蜡烛(象征同学即将迈进十六岁的门槛)。几个心灵手巧的女同学用58个苹果(因为全班共58个人)摆出心的图案。班会由班长庞雪莲主持,她首先提问说:“我读几首古诗,请你们猜猜它们共同歌咏的是哪一个节日。第一首是苏轼的诗:‘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第二首是唐朝诗人李朴的诗:‘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第三首是唐代的著名诗人皮日休写的诗句:‘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第四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诗:‘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王安石,大家都很熟悉吧,下面一首便出自他之手:‘海气看如洗,秋阳望却昏。光明疑不夜,清莹欲无坤’。主持人一口气读了六七首古诗,

弘扬传统文化-开启智慧人生

弘扬传统文化开启智慧人生(解说词) ——岭南学校传统文化特色教育建设记略 (字幕: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这是一片培育英才的沃土,新生中孕育着无限的希望,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这是一座凝重厚实的学苑,成长时传承着人类的文明,撒播着科学的精神; 这是一处产生思想的殿堂,希望里绽放着生命的光芒,高扬着猎猎作响的人文大旗! 岭南学校创办于2001年4月,十年来,学校艰苦创业,从无到有,砥砺风雨,发展壮大,现在已是桃李溢园,享誉东莞!(影像资料:学校大门) 一、决策篇(字幕: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信息时代、读图时代的到来,专题片配音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和人格构成的冲击很大,加上当前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部分学生家长急功近利,对子女寄予过高希望,从而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大、内心浮躁,现行教育培养的高分学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管用,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涵养的缺失。身为校长的贺国新同志认为以经典教育为主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弥补这种缺失的一条最可行途径,学校自2005年始倡导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就是希望中国文化从根救起。着眼未来和发展,铸造个性与特色,岭南学校为自己的发展明晰了一条思路。

学校以“立君子志,养君子德,践君子行,奠定学生终身发展基础”为办学宗旨。以“胸怀感恩,心存敬畏”为校训,以“温文尔雅,谨信笃行”为校风,以“见贤思齐,敏而好学”为学风,以“博学修身,诲人不倦”为教风,以“弘扬传统文化,开启智慧人生”为形象口号,紧紧围绕传统文化特色,开启了新的发展模式。(影像资料:字幕:学校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影像资料:贺校长同期声) 二、理念篇(字幕: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古典文化的吸收,继承、吸收传统是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专题片配音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经典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经典诵读”。(出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弟子规》等书籍的图片) 早在1994年,学者王财贵在台湾发起青少年读经运动,倡导教育从读经开始,主张利用学生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经典,提升文化修养,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读经”教育一经倡导,便在台湾得到广泛的响应。后经南怀瑾、杨振宁等诸多有识之士的倡导和推动,祖国大陆和海内外华人均开展了儿童青少年读经活动。(王财贵来岭南学校讲学的视频、图片)

耕耘教育

耕耘教育,传递希望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时光飞逝,日月如梭,弹指一挥间,我已经为人师两年了,偶尔也会有人问我当初怎么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因为她! 初中阶段,我遇到了她,对她的第一印象是这个老师很漂亮,很亲切。她的自我介绍说:“我以前的学生对我可好了”!我想当时一定有很多同学和我一样在好奇:她以前的学生怎么对她好的呢?她以后会怎么对我们呢?事实证明她很好,她也很“坏”,她给我们的课堂总是很有趣,她却总是不放过我们一点点的小错误,她批我们的作业总是圈圈画画,她却总是出其不意出现在教室外面逮我们的小动作,她会提醒我们天气转凉加衣服,她也会狠狠地训斥我们到哭;这个用爱心和耐心奋斗在教育事业的好老师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曹***,世界就是这么奇妙,现在我和我最崇拜最喜欢的曹老师在一个学校教书,初为人师的我更深刻地发现她的教育信念以及对学生深深的爱!如今她还是我的入门师父,总能帮我解决各种教育教学问题!是她,让我认识到老师是一个最亲切、最智慧、最伟大的形象! 初生牛犊的我走上讲台,在我最亲爱的曹老师的感染下,我知道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我们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平凡、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么,是什么构成了无数教师兢兢业业、勤于奉献、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内在动力呢?是什么使教师甘为寂寞、勤勤恳恳,充当人梯呢?我想那一定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的热爱,是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让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教育事业,于细微处显精神,于小事中下功夫,在简单却又伟大的教育工作中体验人生价值实现的满足。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句最喜欢的教育名言,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虽然我早已知道,那间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泪滴,奉献的是自己。但在这条道路上,年轻的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我的老师一起,和在座的同仁们一起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耕耘教育,传递希望!

中国传统文化发言稿

中国传统文化发言稿 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叫郑艳玲,是佳木斯市第一小学一名教师。在这春暖花开,万木争春之季,我很荣幸能够代表学校参加这次评比活动,也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把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粗浅认识向各位领导汇报。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很多内容,概括地讲,可以用“一片阳光、一块沃土、三棵大树”来表述。其中,“一片阳光”是指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包括了天道自然、人天合一、五行相克、阴阳和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就像一片阳光,照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前进的步伐。“一块沃土”是指中国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地,包括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三个要素。上有阳光的照耀,下有肥沃的土地,就长成了“三棵大树”,这三棵大树就是儒、道、释,好比这片“沃土”里的氮、磷、钾,使得这片土地变得更加肥沃。 先师用这种文化治理鲁国三个月就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四方之客归之”的社会状况;周朝的成康之治,更是达到“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可见其和谐程度;山西晋商,运用儒家思想,以义制利纵横欧亚九千里,诚信为本称雄商场五百年。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啊,四大文明古国中,也只有

中国的文化被完整的保留下来,并一直随时代发展至今仍闪耀光芒。 自秦汉以来,中国的GDP总值,一直占全球第一,占53%,最多时达到80%;到鸦片战争前依然是占32。9%,仍是世界第一;而20XX年,中国的GDP只占全球GDP的6%,美国占18%。中国当了几千年的世界第一强国,靠的是什么?就是靠我们的民族文化!而且,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唯有5000年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西。我们国家本身有这么好的文化,为什么不去学习呢?我们国家有这么好的文明?为什么不去传承呢? 具体到我们的教育来说,在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加强传统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从行为模式、思想倾向、心理倾向、心理素质、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塑造学生的人格和行为。然而如此重要的教育手段却在我们的教育中经常被轻视忽略。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立能力,欠缺劳动习惯;自私自利,不太合群,集体观念淡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是非观念淡薄的意识。在任何地方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没有任何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这样将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新时代的学生是一批没有自己正确价值取向的人。对于学校

让语文课成为发展语言的沃土

让语文课成为发展语言的沃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语文课堂上讨论越来越多,却反而显得“语文味道不浓,语文 课的特点在丧失”。语文课应该引导学生以语言为主要学习对象,让学生感悟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否则,就会使语文课缺失了语文味。 笔者借鉴一些优秀教师精彩高效的教学片段,并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文课中寻 找语言的真谛谈几点看法: 一、学会在语文课中感知语言 充分感知课文是阅读教学全程的坚实基础,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学生只有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才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理解、探究、赏析、批判乃至语感 养成创造基本条件。 教学《蜜蜂》时,为了理清法布尔试验过程,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法布尔怎样做试验 的段落,并指名读。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理清了试验的顺序:捉蜜蜂——装蜜蜂——做记号——放蜜蜂——等待飞回——检查蜂窝。之后,我说:“离开课文用上这几个词,你能把怎 么试验的过程说清楚吗?自己试试看。”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充分感知了课文,才能保证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同时这也 是培养阅读能力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因此,通过充分读书,理清试验的顺序,既是引导 学生感知语言材料、把握试验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 二、学会在语文课中感悟语言 我们常说,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习一篇课文,从学习语文的角度讲,着眼点应 该放在语言上。因此,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理解内容,还要看这样的内容是怎样借助语言形 式表达的,这不需要教师向学生讲解表达方法和知识,而是要学生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同时, 适当领悟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以至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蜜蜂》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感悟作者的语言表达,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我 抓住课文的第2自然段进行教学。先让学生充分地读这一自然段,然后问学生:“这段话中,哪些词引起了你的注意?”学生说“几乎”、“大概”。然后我出示这句话“这时候起风了,蜜蜂 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助力。”这句话,让学生齐读,又问:“能否 把‘几乎’、‘大概’这两个词去掉?为什么?”有的说:“蜜蜂飞得低,快要触到地面,只差一点点,如果去掉‘几乎’,就表示蜜蜂触到地面了,很肯定。”有的学生说:“这里作者只是猜测蜜 蜂飞得很低的原因,去掉‘大概’就很肯定了。”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此刻的看法。之后我又进 行了概括:你瞧,作者用词是多么准确呀!同学们,有时候,模糊的表达表示的意思反而更 准确。比如,我们在描写别人心里的想法时会说“他大概生气了”,形容天气很冷时会说“我几 乎被冻僵了”,就是这样的意思。 语文学习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但知识的学习绝不是引导学生记住几个名词术语。要通过引导 学生比较语言文字,训练学生的直觉感受、直觉判断,使学生对语言有切实的体会,从而加 深对语言的感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学会在语文课中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品味,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一位优秀教师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3-6节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血脉亲情,她抓住 了课文3-6节进行品读。她先让学生找出使自己感动的词句,并把自己的想法感受简单批注

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

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 经济全球化时代呼唤的人才,首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教师要想利用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其次要在课堂上让位给学生,建立多边的交流机制,采取多元的评价手段,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向课本之外、向课堂之外开放的过程。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师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理念是实践的指导,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改革,教师唯有彻底转变理念,才能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思考问题、互相讨论问题,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是“自己提问,自己读懂,自己读好”十二个字。显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学中,教师不是先给学生问题,也不提供具体的某种模式,而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情况,发挥想象力,自由地提出问题。学生有了自己的问题,读的兴趣自然就浓了。在解决了问题之后,学生再读

好课文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有话可说,有问即提;读时认真、投入,富有情感。 二、提倡少讲多练的课堂模式 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演和伙伴,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喧宾夺主,要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时间是个恒量,只有教师用时少,才会给学生较多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少讲多练呢?就是教师在“教”的活动量上做减法。少讲,就是在导入教学时,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不要兜圈圈,不要大段的煽情演讲;少讲,就是要讲得其所,讲在非讲不可处。多练,就是学生在“学”的活动量上做加法;“多练”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除了包括练的次数多,要反复进行外,还包括练的方面多,如听说读写;练的方式多,口头的和书面的、语言回答的和实际操作的、个人的和集体的、模仿性的和创造性的等。 三、建立多边交流的课堂机制 课堂教学的开放,其实质就要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僵化局面,建立起师生、生生多边交流的机制。多边交流,一是要打通师生之间交流的通道。理想的教育教学,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式的,提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对话,师生相互请教,达到师生在同等水平、同等人格上的探讨、交流。

2020年弘扬传统文化演讲稿

2020年弘扬传统文化演讲稿 20xx年弘扬传统文化演讲稿篇1 我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曾在浙江绍兴演社戏,大家读到鲁迅先生的《社戏》就是我爷爷带领的戏班子在农村演的,传统文化演讲稿。解放后我爷爷带领的社戏剧团改成浙江绍剧团。60年代初的彩色戏剧影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的老猴王就是我父亲演的,我还有一个哥哥小六龄童,在里头演花果山的小猴子,报,外面来了一个猪八戒(但是很不幸,二哥在17岁时得白血病去世了。很多年前有一部剧《猴娃》就是描述我哥的,因为这件事,所以我现在出任中国白血病基金会的大使。)这个猪八戒是谁呢?是我伯父,伯父艺名叫七龄童。所以我的家庭因为猴戏的缘故都受到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看过《艺术人生》西游记专辑的观众知道,首播那天正好是雅典奥运会开幕。当时编导打电话说很担心收视率。没有想到播出后竟是《艺术人生》创办以来收视率最高的一期。好象我们青年观众很多都喜欢美国西部大片,或者一些港台演员,其实真正属于我们国家传统的民族文化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我是从小就跟父亲学戏,但其实我小时候的性格是不喜欢从艺的,很内向。在我哥哥去世前,66年4月,当时我才六岁,他跟我说:我要死了。我问:什么是死?他说:你再也见不到我了。我问:怎么才能见到你呢?他说:当你演成美猴王那天就能见到我了!其实哥哥是一种启示,他不可能

跟小孩说很多理想,就用最朴素的话鼓舞我。我也拿他的遗言当成自己的动力。但我真正进剧团很晚,进了浙江昆剧团。我就在这个剧团学习成长,拍《西游记》之前一直在这里工作。昆剧现在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 20XX年,我和父亲、还有《西游记》剧组的演员,专门到西贡给观众演出,非常受欢迎!包括越南在内的很多东南亚国家,甚至有人说中国怎么有一个叫六小龄童的人长的跟猴子一样呢?88年《西游记》在新加坡很轰动的时候,我们剧组去演出,本来计划演3场,后来演了11场,非常轰动,当时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 还有一位80岁的老太太给我写信说:因为很多人家里没有电视机,所以播《西游记》时,大家都围在一起看!我们越南人都会唱《敢问路在何方》,播《西游记》时,街上不光小偷没有了,连警察都没了! 她还写了让我感动的:当时,越南与中国有一些小摩擦,就像一个家庭里的兄弟姐妹有分歧一样。当时我也有一些偏见,对中国有些不理解。但当看了《西游记》后,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像师徒四人一样团结一致,为了理想一起坚持到最后取到真经。这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体现。 《西游记》成就了我和我的家族,甚至是中国的猴戏艺术!我记得有一个郑州大学的女生给我写信说:吴承恩赋予孙悟空是一个生命,六小龄童赋予孙悟空是一个血液。我当

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沃土

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沃土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是从质疑开始的,所以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提不出问题,说明他根本没有深入进去,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使学生能深入进去,提出问题,就要激活学生的灵活性。这需要我们先建立一种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和谐的双向关系中,使学生能积极深入地参与教学活动,敢于持疑和善于质疑,鼓励他们敢于怀疑经典和权威,敢于从自我的视角来观察分析问题,敢于对传统说法质疑,补充甚至否定,培养他们同中见异、异中求同、平中见奇、特殊中见一般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民主性,使他们不再陷于教师指挥捧画成的怪圈子中。这样,学生的灵活性就被激活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创造力发挥到高峰”。 只有依靠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互动、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学生才能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就与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重,感受到独特性、创新存在的价值,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敢于质疑是创新的开始,那么发散思维则是实现创新途径。发散性思维,也就是要求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

设想、方案和结论,它打破了传统单向定势,把学生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敏捷,灵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创新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以多面、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发散思维,促成学生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那教师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力的培养,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能和需要,这种本能和需要是创新基础,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新的经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三是注重语文课向生活开放,“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的内容要尽可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创新乐趣。四是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多向思维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另外,我们还应创造机会,为生活服务,与课外接轨,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引来“活水”,使课堂生动有趣,而且可以端正创新的方向,使创新的内容具有实用性。 当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时,如何去抓住稍纵即逝的解题契机,顺利解决问题呢?这就需要激活学生的灵感。___认识论认为,灵感是脑的机能,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一种

传统文化优美句子

传统文化优美句子 导读:传统文化优美句子大全篇1 1. 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2.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经历了五千年,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3.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4. 传授东方经典,培训传统文化。 5. 中华文化遗产真不少,我来说说咱瑰宝,万里长城真是好,阻挡外侵不老少,传承中华儿女情,中外游客齐欢迎,称赞劳动人民最伟大。 6.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7.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8.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历史悠久,也是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书法大体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五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9. 传承弘扬文明,鼎立世界中华。 10. 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加强保护刻不容缓。 11.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2. 驶至近代,国难当头。百年忧患,敌忾同仇。聚散沙成铁塔,变弱者为健儿。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民族魂魄化火凤涅磐。挽狂澜于既倒,建广厦于废墟。转国运蒸蒸日上,升国旗冉冉凌空。 13. 中华国粹是京剧,始于清朝乾隆间,融汇徽汉昆秦调,流传世间两百年,分为生旦净末丑,脸谱划分善与恶,有板有眼有讲究,中华文化藏其间! 1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她兼收并蓄,发展至今,可见其魅力所在。 15.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人为之骄傲! 16. 纵有金山银山,难买文化遗产。 17. 传统文化,让生活更美好。 18.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国学源自天地,从伏羲仰天俯地而悟易经,到屈原漫游天地而得九歌,再到竹林七贤隐居山林而通三玄,古之高士,欲有所得,无不与天地相交接。 19. 传承东方典藏,智育华夏儿女。 20. 历史悠久远闻名,古玩字画至今行,康熙五彩元青花,价值连城代代夸,白石大千唐伯虎,字画远扬皆五湖,身在文化名古国,自豪感动受鼓舞! 21. 道家无为清净,墨家非攻兼爱,法家法治天下,儒家礼德操

创新写作的沃土

创新写作的沃土 发表时间:2019-03-07T17:03:28.860Z 来源:《教育学》2019年3月总第170期作者:秦怡[导读] 新课程改革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创新思维。 山东省青岛二十一中学266042 新课程改革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创新思维。在平日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反映生活,写出人间真情,抒发内心真实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写出富有创新意义的作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日常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感想: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上,老师应努力搜集各种资料信息,从写作是择业谋职生存的有用本领的高度,让学生明确写作是他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从对名家名篇的赏析和著名作家的创作轶事中,让学生明白写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从阅读名人日记中,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记述自己、表达自己喜怒哀乐感情的一种方式,是整理自己思想、挖掘自己潜能的有效途径。写作之乐,乐在其中,或寄情于山水,或寄情于芸芸众生,可谓其乐无穷。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实现学生创新写作的目标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生活积累 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日里多进行阅读积累才能为其将来的创新写作提供一方丰厚的沃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的方式是很多的: 1.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抓“契机”。如在教授《马说》一课,学生为当时的人才被埋没而感到愤愤不平,抓住了这个机会,顺势引导学生广泛搜集关于“人才”的相关信息,广泛了解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相关政策,并做出材料积累。 2.启发学生仔细留心自己身边的事和物,认真观察周围的人和景,积极关注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每周鼓励学生写一篇生活周记,不限定题目,不限定范围,只要求源于自己身边的生活,真实、新颖。 3.将每天发生的社会新闻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利用平日的作业练笔,让学生留下自己的智慧火花。学生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评价,写起作文来才胸中有成竹,才能说出真话、实话、心里话,才能表达出自己真挚的情感。 三、培养学生命题意识 写作命题确立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们整体的写作发挥。如果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无话可说,容易导致学生说假话、空话。所以,教师平日在设计写作命题时,一方面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避免设计一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多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内容和喜欢的话题,让学生在面对写作时,眼睛闪光,有话可说,急于表达。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大胆创新尝试,把命题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写作的需要,根据自己对众多创新类作文的借鉴,拟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题目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为学生的创新写作开启了通往成功的大门。 四、培养学生写作视角 写作视角不够新颖,虽更胜一筹但却缺乏新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摒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文学史上有许多求异创新的成功范例。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就是“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写成的名篇。一样的咏梅,两者迥然不同。陆游笔下的梅花,处境偏僻,心情寂寞,饱受风吹雨打,极度消极孤苦,然而互相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目空一切,孤芳自赏;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不怕狂风暴雨飞雪,敢于傲雪开放,并且昂然向上,向百花报春,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曾有一年高考作文题就是“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前者为“常规”,后者就是“求异”。平日里我们要培养学生辩证求异正反说理的能力,指导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构思作文,就要切实要求他们善于捕捉生活、情感、理性等诸方面的瞬间感受,深入挖掘。 五、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文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有意识地借鉴和模仿,修改锤炼,努力打造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可以通过替换、比较、选择,让学生揣摩用词的准确美;抓住优美语句品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声响美、描绘的意境美、抒发的情感美,在熏陶感染中鼓励学生积累(赏读、背诵、摘抄),恰当地运用于写作。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作者对春的描绘可以说是淋漓尽致,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用词的优美,感受春的生机勃勃。在训练环节上教师安排仿写训练,让学生仿写一段季节,恰当地选用优美词句,用上比喻或拟人的修辞语句,这样写出的文章才生动有灵气。 六、培养学生掌握写作手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学习此类作品的写法,巧妙灵活地运用于写作,切实做到学以致用。 创新写作教学是语文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需要从理论上探讨,从实践中摸索,构建能够适应创新教育要求的、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多种形式的创新写作教学体系。指导学生把生活材料变为课堂创新作文教学资源,写自己缘于生活真实的新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研究生活,多读书,掌握信息时代创新作文教学的“新”的理念,领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培养学习的好奇心和进取心,敢于向新的人生课题挑战,写出创新的文章来。

三十年如一日扎根教育沃土

三十年如一日扎根教育沃土 十三载洒热血奉献薄弱学校 ----奉献边远贫困村学校的教师陆迪奎陆迪奎,男,1966年出生, 1986年参加工作,家住乐土镇白庙村,现在在位于边远贫困村的乐土学区卢桥小学任教。 1986年,陆迪奎以优异的成绩被蒙城县教育局招考进入教育行列,入行后被分配到离家比较近的柳林乡邹桥小学任教,2006年,因为学校布局调整,撤并了邹桥小学,他本可以选择离家最近的学校,可是,他了解到新建的卢桥小学更需要教师。新建的卢桥小学位于贫困村梨园村赵集庄,东与怀远县交界,地处偏僻,交通闭塞,连一条像样的煤矸石路都没有,更别说进教师了。调动教师成了领导的头疼大事。从教以来一直默默耕耘的陆迪奎老师毅然选择了到卢桥小学任教! 当时的教办室领导听后十分感动,向他说了卢桥小学的条件,他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他说:我知道学校离家有近10公里土路,我可以选择住校;我知道新建的学校条件艰苦,硬件落后,我可以和师生们共同奋斗,创造条件,争取更快更好的改变面貌。因为那里更需要我们! 自从进入卢桥小学13年来,陆迪奎老师总是以校为家,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他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长期担任

两个年级数学课,还兼任班主任工作,多次在学区组织的教学质量检测中名列前茅,被镇、学区评为优秀党员。 一、关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头戏,班主任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他做到把“爱”奉献给所有的学生,几年前,班有个学生叫赵云凯,父亲外出打工,妈妈管不了他,他常常逃学和带邻居孩子下沟逮鱼,同学们都嫌弃他,他渐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陆迪奎老师经过多次观察、访问和他交朋友,关心他生活,帮他补课,给他讲道理,后来该生学习直线上升,使他深信老师对他的爱,从此有了转变,后来还考上县城的一所中学。 对班主任来说爱是一个应该时刻铭记的话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育教学中他力求使每一类学生都能得到愉快的心境,巨大的动力,充足的机会和成功的喜悦。 二、因材施教是转化学困生的良方。 一个班级既有聪明的学生,也有不少学困生。在教学中他注重集体教学和个别相结合,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两头,正确对待个别差异,使好学生能吃的够、吃得饱,又使差生能拿得起,赵鑫伟,赵楠超等同学缺乏学习兴趣,自控能力差,他就多鼓励他们,多找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找差距,想办法,朱家行、赵皖新聪明好学,理解力和记忆力好,他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冷兴邦 2014年04月22日13:5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与以过往的社会意识有着深切联系,其产生发展都以前人积累为前提。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不可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一定是在一个国家、民族长期发展中孕育形成的,反映着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思想结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吸收合理成分,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才能茁壮地孕育发展起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文化自觉与自信。任何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生长环境,烙有各自特点的价值观念,罔顾这一规律和事实,强行移花接木、植树种草,必然南辕北辙、事与愿违,甚至水土不服、一败涂地。综观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核心价值理念,虽然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形成的,但其思想根源还是来自古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两个基本源头,并且历经了几个百年才最终塑身定型。如果不顾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情,完全照搬照抄西方的价值观,显然

在现实上是不可行的,后果上也是不可想象的。事实证明,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抛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毛泽东同志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赢得亿万群众,也必须扎根中华历史文化土壤,注重传承汲取传统价值的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以我国传统价值观念作为基本价值资源,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新诠释,使其打上了鲜明的民族精神底色,展示出浑厚深沉的历史韵味和中国气派,这正是深刻把握价值观的发展规律,对中华传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真实表现。 “源”与“流”——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滋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鲁迅先生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他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又直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从一代一代众多仁人志士的人生实践中和中华民族传诵千古的经文典集里,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伟大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社会风尚。从国家的价值目标上,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是我国农业文明的重要价值,孔子主张“和为贵”,孟子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让生活的清泉浇灌高中语文的沃土

让生活的清泉浇灌高中语文的沃土 标签:生活;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教力量的不断进步,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当前的教学现状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并制定出有效的培养方案,创造出颇具“生活性”“技术性”“活化性”的高中语文课堂,真正激发学生的生活性意识。当学生有了生活化的意识,才能从语文课堂中找到自身的学习优势,激发自身各方面的语文学习技能,综合发展。 1.注重语文和生活的衔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由于学生从小接触到的学习环境不同,初中的语文学习基础也有所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基础制订全方面的教学培养计划,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注重语文和生活的衔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技巧、情感体验等融合到生活中。教师要引入有价值的教学活动,这样学生才能意识到生活和语文的关系,充分配合教师掌握有效的语文学习和教学方法,从而把握文章主旨和内涵,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正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语文课堂中有生活的影子,学生就能以一种放松的形式体验课堂,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体验和感受,无形之中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技巧。对生活的解析实质就是一个审美的艺术过程。而课堂的“审美训练”实际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以美学的教学感受文学文章,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对语言的感触,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达到情景结合的有效学习模式。加入了生活元素的语文课堂,能让学生产生一种兴奋、愉悦的情绪,进而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思考,激起学生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塑造。 2.加强对学生情感的教学和引导,促进学生的学习意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兴趣是课堂的关键性因素。为了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心理特点,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情感的教学和引导,并结合趣味性的教材,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手法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促进他们的课堂积极性。作为学生的直接教学者,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让他们感受多元化的语文“活化性”课堂,带入情感和生活化的实际问题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在比较熟悉和亲切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感悟、主动求知、充分体验。 比如在文言文《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对自然美景的活化描绘。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一些山水的图画。当学生看到优美的自然风光时,就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在创作时的所思所想,仿佛身临其境一般的感受文言句式。而“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则是对主角的刻画。教师可以把真实的“竹箫”带到课堂中让学生学习

让德育的魅力洋溢在创新的沃土上让

让“人”行走在 科学与艺术的生活大道上-----让德育的魅力洋溢在创新的沃土上 这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也是创新更迭最迅捷的一个时代。但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道德教育的大方向,无疑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永恒规律。然而,在现实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容易表现出一种偏差: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习成绩轻品德表现……青少年教育专家孙晓云曾说过:“我国一向重视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然而,德育的缺憾也不容忽视,德育工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长期以来,脱离实际的所谓德育,培养出了多少‘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教与学、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的现象,成了广大德育工作者最头痛的问题。” 要上好德育这门大课程,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德育亟待创新,既要转变德育课程观念,更需要在教育方法上的变革,让“人”行走在教育与艺术的大道上。 德育课程观的转变 多年来,德育缺乏实效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教育工作者。追根塑源,这其中固然有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人们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更重要的还在于人们始终没有走出“德育课程观”的一些误区。 德育是否是一门课程,至今仍然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话题。实行班级授课制,将教育内容分细分为不同的课程,是现代教育的产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育”与“课程”之间是可以画等号的,课堂教学也绝不是教育的唯一形式。 但仿佛思维惯性作崇,很多教师在设计德育活动时,考虑的仍是教材、知识点、课时、课室、教学法等,把德育等同于学科课程,不仅从形式上将德育简化为一种知识灌输和道德训诫,而且从根本上偏离了德育的真正目的。 正如一位专家所言:“课堂教学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准确地说,德育是一门广义的宽泛的课程,它既包括思想品德课、公民课、思想政治课及马列理论课等,又包括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甚至可以说,德育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归根到底,德育课程的重要特征就是,它需要教师用心投入自身的师德、师爱为教育资源,在学生心灵里播下道德的种子。很多时候,我们的德育之所以无效,正在于教师本人的冷漠,只是把德育看作一种机械化的过程。 那么,用新的课程观去观照德育,德育无处不在,德育是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更强调教育氛围的影响,这就是一种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德育就是一

农耕教育:培育生态素养的沃土

农耕教育:培育生态素养的沃土 编者按:中共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实现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亟待建立生态文明的教育体系。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联合本刊编辑部推出生态文明教育的专题译介,期望为推动国内的生态文明教育尽一点微薄之力。浙江外国语学院的汪明杰老师作为专题的特约顾问,承担了选题策划、版权联络、译审等大量的工作,对于汪明杰老师的敬业、认真和辛劳深致谢忱,也感谢在专题组稿、翻译过程中提供各种帮助的学者、友人,感谢诸位中译者的贡献。本期专题聚焦农耕教育对于培育生态素养的意义。第一篇文章是与农业和可持续专业直接相关的毕业实践考核项目,可以称之为“专业化”的农业教育(agriculture education)。从这个项目的学习内容看,“农业”具有丰富的可持续内涵,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种菜,而是涉及到朴门永续设计、水资源管理、土壤管理、食物系统、园艺设计(以及地方植物学)、农业信息管理以及面向中小学生的农耕教育。据美国联邦教育部和农业部的资料,全国有500多所社区学院与大学开设“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以及相关专业(食物、自然资源)的两年/四年制学位课程或培训课程。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有一部分可以从事中小学的“校本”

农耕教育(School-based Agricultural Education,SBAE)的工作。也就是说,可持续农业已成为重要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内容和载体。在本篇案例中,有一组学生的毕业实习任务就是为参观农场的中小学学生制定游学课程。校本农耕教育是美国公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17年国会通过《史密斯-休斯国家职业教育法》(The Smith-Hughes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ct)以来就确立了它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尽管农耕教育占的比重不大,但是它面向全国的中学(而不仅是农村学校),且近年来教学项目显著增加。根据全美农耕教育工作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ducators,NAAE)的资料,美国每年有100万名中学生(七至十二年级)接受农耕教育,生均教学课时超过10小时(NAAE 2020)。根据2020年美国联邦教育部时任部长阿尼·邓肯(Arne Duncan)在美国未来农夫协会(Future Farmers of America,FFA,該协会拥有60多万名学生会员)年会上的演讲,美国大约有7500多所中学开设农耕教育项目,农耕教员超过1万名,并有90多所大专院校提供农耕教育师资的学位课程(Duncan 2020)。根据NAAE 的表述,校本农耕教育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课堂/实验室教学;农耕教员指导下的体验式学习;农业领导力教育(培养未来农夫)。此外,美国农耕教育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AAAE)组织专家委员会针对SBAE教师培训、实施课程教学、指导实践教学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参考标准(AAAE 2020)。农耕教育全国委员会(The

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5篇

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一: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836字)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弘中化传统文化,展名校学子风采。 浩瀚苍穹,蔚蓝天空,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与文明。“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诲激励和成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族大英雄。还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神八”飞天,中国人演绎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话! 梁启超先生早就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因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青年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因此我们有必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其指引着我们大学生前进的方向。那么作为大学生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呢? 我们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贴心的问候,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处处体现着我们礼仪之邦的风范;我们努力学习,“敬业乐群、臻于至善”,不断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虽然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一些简简单单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坚信,润物细无声,终有一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定会深入人心。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二: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987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