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流域方形环棱螺的分布及其与水环境相关性的研究

钱塘江流域方形环棱螺的分布及其与水环境相关性的研究蒋文婷;虞玮玮;丁元超;王嘉诚;杨华云

【期刊名称】《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4(13)5

【摘要】作为一种环境指示生物,方形环棱螺在监测钱塘江水环境状况中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钱塘江不同流域方形环棱螺种群密度与其生存水域水质状况之间的关系,于2013年7月采用样带法对钱塘江上游、中游和下游10个采样点方形环棱螺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同时对相关水域水样进行水质状况分析.结果表明,钱塘江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水体中方形环棱螺种群密度的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上游种群密度最高,中游其次,下游分布最少;钱塘江上游、中游和下游10个采样点不同水质指标有显著差异,水质指标COD、BOD5、氨氮、总磷、六价铬和石油类均是下游>中游>上游;同时,SPSS软件统计分析表明,方形环棱螺种群密度与水质指标COD、BOD5、总磷和石油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As an environment indicator , Bellamya quadrata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monitoring water environment of Qiantang River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 .quadrata population density and its survival status in different basins around Qiantang River ,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B .quadrata by the method of line transects in 10 sites around Qiantang River upstream ,midstream and downstream in July 2013 .The water samples of B .quadrata's survival environment were also collected for th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B .quadrata population density ,the upstream has the highest population density ,the midstream second and the downstream has minimum distribution .Water quality indexes of COD ,BOD5 ,ammonia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hexavalent chromium , and petroleum in 10 sites around Qiantang River are different , with the order of

downstream>midstream>upstream .Then ,SPASS softwar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occurs between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B .quadrata and Qiantang River water quality indexes of COD ,BOD5 ,total phosphorus ,and petroleum(p<0 .05) .

【总页数】6页(P503-508)

【作者】蒋文婷;虞玮玮;丁元超;王嘉诚;杨华云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36;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杭州 310036;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杭州 310036;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杭州 310036;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杭州 3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22

【相关文献】

1.不同密度铜锈环棱螺和梨形环棱螺对水体环境的影响效果 [J], 陈静;宋光同;汪翔;佘磊;武松;吴明林;丁凤琴

2.铜锌汞铬4种重金属离子对方形环棱螺的急性毒性效应 [J], 吕耀平;黄佩佩;刘子明

3.延绳竹把诱捕水库方形环棱螺技术 [J], 汪长友

4.延绳竹把诱捕水库方形环棱螺技术 [J], 汪长友

5.柳州地区中华圆田螺和方形环棱螺的含肉率及营养分析 [J], 解婧媛;孙涛;廖芳;韦洪欣;邱涛涛;纳超;骆闻健;宾石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钱塘江流域方形环棱螺的分布及其与水环境相关性的研究

钱塘江流域方形环棱螺的分布及其与水环境相关性的研究蒋文婷;虞玮玮;丁元超;王嘉诚;杨华云 【期刊名称】《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4(13)5 【摘要】作为一种环境指示生物,方形环棱螺在监测钱塘江水环境状况中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钱塘江不同流域方形环棱螺种群密度与其生存水域水质状况之间的关系,于2013年7月采用样带法对钱塘江上游、中游和下游10个采样点方形环棱螺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同时对相关水域水样进行水质状况分析.结果表明,钱塘江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水体中方形环棱螺种群密度的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上游种群密度最高,中游其次,下游分布最少;钱塘江上游、中游和下游10个采样点不同水质指标有显著差异,水质指标COD、BOD5、氨氮、总磷、六价铬和石油类均是下游>中游>上游;同时,SPSS软件统计分析表明,方形环棱螺种群密度与水质指标COD、BOD5、总磷和石油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As an environment indicator , Bellamya quadrata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monitoring water environment of Qiantang River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 .quadrata population density and its survival status in different basins around Qiantang River ,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B .quadrata by the method of line transects in 10 sites around Qiantang River upstream ,midstream and downstream in July 2013 .The water samples of B .quadrata's survival environment were also collected for th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1章总论 1.1 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 休宁县流口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1.2 项目建设单位 项目建设单位:流口镇人民政府 1.3 编制规范、依据 (一)相关规划: (1)《休宁县流口镇总体规划(2010-2030年)》 (2)《安徽省休宁县中小河流治理规划》2009.5 (二)设计标准及规范: (1)《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科委、建设部2001年) (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5)《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6)《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0)《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11)《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1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 (13)《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

(14)《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319-99) (15)《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2008) (16)建设部颁布的其他有关设计规范及标准 (三)基本设计资料 (1)《安徽省黄山市中心城区防洪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订本)》2003.11 1.4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休宁县流口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流口镇规划区范围内率水河段河道整治共约13.17km,生态清淤50.56万m3,生态修复工程318810m2,配套截污管网工程建设截污管道长度5.697km。 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对项目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建设方案,制定项目初步实施计划,测算工程投资,并进行工程效益分析,最终提出项目建设的有关结论意见,供有关部门进行决策。 1.5 工程目标 (1)对河道进行切实可行有效的保护,保障水质,使水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服务范围内污水收入污水管网,通过污水管网工程建设可减少此区域污水排入率水河,改善河道水体水质,进而改善入新安江的水质。 (3)改善河流周边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型环保城市,促进大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自然和谐。 (4)由于河道淤积导致泄洪和供水水质恶化,环境恶化,使得

水生植物群落对流域水环境的作用研究

水生植物群落对流域水环境的作用研究 水生植物群落在流域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们是维持流域生 态平衡和水资源的重要保育区,具有水质保护、水体净化和水生态修复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对水资源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水生植物群落对流域水环境的作用,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 一、水生植物群落的种类与分布 水生植物群落主要包括水生藻类、水生植物和沉水植物三类,分别生长在不同 深度的水域中。水生藻类主要分布在水面附近,水生植物则生长在水域浅处,而沉水植物则在较深的水域中生长。这三类水生植物群落的存在与分布,是由于它们的生长环境与氧气含量有关。 二、水生植物群落对水环境的作用 1、水质保护 水生植物群落通过吸收底部有害物质和燕麦水中的营养物质,从而保护水质。 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有效地吸收底部的氮、磷等有害物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消耗水域中的二氧化碳,促进水中植物的生长。这样,既能够保护水质,又能够促进生物生长,实现水环境的自净作用。 2、水体净化 水生植物群落还可以通过吸收水中的燕麦等微生物,同时消耗水中的氧气来净 化水体。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吸附底部的泥沙和底泥,改善水域的水流状况,使水体流动更加畅通,从而促进水流的循环,减少水体污染的发生。 3、水生态修复

在水生植物群落中,往往也会生长着其它生物,如蜗牛、虾、鱼等,它们与水生植物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生态系统。这个水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能力,对于有害物质的均衡、水位变化的抵御、土壤侵蚀的抑制、生态环境的再生和灾害性洪水的减轻等方面同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水生植物群落对生态系统的维护 水生植物群落不仅可以促进流域水环境的改善,还可以对水生态系统进行有效地维护。在水动力条件复杂、水流波动较强的地区,水生植物的特殊地位能够使其对水流进行有效的修复和保护,保持河道的稳态,防止干涸和表面流被侵蚀。 同时,水生植物群落还可以维护水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在水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与水中、水下生物之间形成了广泛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水生植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水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保护,促进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维护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生植物群落对流域水环境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它们不仅可以保护水质,净化水体,修复水生态系统,还可以维护流域水环境的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但目前,水生植物群落面临着一个危机,根据统计,全球许多流域的水生植物群落正面临着严重的恶化和丧失。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制定相关保护计划,加强对水生植物群落的保护,维护流域的生态平衡,以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 (注:本文为人工智能所述,仅供参考,不代表人工智能立场)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院内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院内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 相关性研究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院内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紧急救治措施,适用于心脏骤停的患者。然而,心肺复苏后可能出现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成为限制其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简称RDW)是血液检查中衡量红细胞体 积变异的指标,已证明与心脑血管疾病及炎症反应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相关性。 该研究将近1000例院内发生心脏骤停、经过心肺复苏并 获得成功复苏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红细胞分布宽度的高低分为高RDW组和低RDW组,进一步观察两组患者在复苏后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情况。 结果显示,高RDW组的患者在心肺复苏后更容易发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发生率明显高于低RDW组(p<0.05)。此外,高RDW组患者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也较低RDW组明显加重(p<0.05)。通过统计学分析进一步发现,高RDW水平 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危险因素存在显著相关性,该结果经过调整后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 进一步的亚组分析表明,高RDW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性与患者的基础病情密切相关,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其中,高血压患者高RDW组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低RDW组(p<0.05),糖尿病患者和冠心病患者的发

生率也呈现类似的趋势。 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实验及动物模型实验,发现高RDW可能通过加重脑组织缺氧、诱发细胞凋亡、增加氧自由基生成等机制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RDW的异常升高可能与炎症反应的激活有关,通过研究发现,高RDW组患者的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等)显著增高,这可能是红细胞异常功能及炎症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红细胞分布宽度与院内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高RDW组患者在心肺复苏后更容易发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且损伤程度更为严重。高RDW可能通过加重脑组织缺氧、诱发细胞凋亡、增加氧自由基生成等机制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这些发现对于改善心肺复苏的疗效、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RDW的具体机制及其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高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存在明显相关性,特别是在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基础病情患者中。进一步的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实验表明,高RDW 可能通过加重脑组织缺氧、诱发细胞凋亡和增加氧自由基生成等机制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此外,高RDW组患者的炎症指标显著增高,这可能是红细胞异常功能和炎症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发现对于改善心肺复苏的疗效、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RDW的具体机制及其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前景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水环境中的分布、传播扩散与去除研究进展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水环境中的分布、传播扩散与去除研 究进展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水环境中的分布、传播扩散与去除研究进展 引言: 抗生素抗性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对人类和动植物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水环境中的分布、传播扩散与去除。水环境是重要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聚集地,探究其分布与传播扩散规律,开展有效的去除措施,对抗生素抗性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一、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水环境中的分布 1. 废水处理厂 废水处理厂是水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主要来源之一。抗生素运用到生产、医疗、养殖等领域,大量的废水中含有抗生素残留和抗生素生产的副产物。这些废水进入处理厂,残留的抗生素和抗生素代谢物被微生物分解,进一步加速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扩散。 2. 污染源的排放 包括农田灌溉、农业(养殖业)废弃物的处理、未经处理的粪便等,这些废物中含有大量抗生素及抗生素抗性基因。这些污染源的排放使抗生素抗性基因进入水环境,威胁到水质安全。 3. 大气沉降 研究表明,抗生素可经空气到达水体,导致水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分布。大气沉降的抗生素及抗生素抗性基因主要来源于农业废水、污染源等。 二、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水环境中的传播扩散

1. 水中微生物介导的传播 水中微生物是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主要宿主和传播媒介。在水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通过共生菌、细菌的裸核、质粒等形式进行传播。微生物之间通过共享或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将抗生素抗性基因传递给其他微生物,从而扩散至水环境中的不同区域。 2. 水生生物的扩散 水生生物如鱼、贝类等,也可作为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传播媒介。它们可以在水体中传播抗生素抗性基因,在食物链中进一步传递给更高级消费者。这种方式加速了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水环境中的扩散。 3. 水域间的迁移 水体之间的交通联通,也是抗生素抗性基因传播的途径之一。水体迁移可通过洪水、地下水的流动等方式,将抗生素抗性基因从受污染的水体传播到其他净化的水体,进一步扩散。 三、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水环境中的去除研究进展 1. 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超滤、微滤、反渗透等,能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微生物和有机物质。这些方法在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去除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也有一定的限制,无法彻底去除。 2. 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包括氯化处理、臭氧氧化、高级氧化处理等。这些方法可破坏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结构,从而去除该基因。然而,这些方法也存在较高的成本和环境安全性问题,需进一步研究改进。 3. 生物方法 生物方法通过利用微生物降解、微生物寄主和微生物合成等特

高龄先兆流产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七情、心理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高龄先兆流产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七情、心理状态的相关 性研究 陈锦红;李铭华;吴涢婷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22(34)5 【摘要】目的:研究高龄先兆流产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七情、心理状态、保胎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的孕妇为主要研 究对象,根据标准纳入高龄先兆流产患者94例、非高龄先兆流产患者88例、高龄正常患者91例,采用七情评定量表、妊娠相关焦虑量表、易感人格类型量评估七情、心理状态,并随访先兆流产患者的中医证型与保胎结果。结果:(1)高龄先兆流产组七情、心理状态与非高龄先兆流产组及高龄正常组存在差异(P<0.05);(2)高龄先兆流 产中医证型分布中,血热证占31.91%,肾虚证占29.79%,气血虚弱证占19.15%,血 瘀证占10.64%,湿热证占8.51%;(3)高龄先兆流产肾虚证与恐志存在正相关,气血虚弱证与惊志存在负相关,血热证与思志存在负相关(P<0.05);(4)高龄先兆流产血热证与神经质人格存在正相关,与组织性人格存在负相关(P<0.05);(5)高龄先兆流产组保胎失败率高于非高龄先兆流产组(P<0.05);(6)高龄先兆流产保胎治疗结果与七情无 相关性(P>0.05),与心理状态中应付性人格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①高龄先兆流产中医证型以血热证与肾虚证为主;②高龄先兆流产患者的七情、心理状态有别 于非高龄先兆流产患者、正常高龄孕妇;③高龄先兆流产中医证型与七情、心理状 态存在一定相关性;④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保胎治疗有益。 【总页数】5页(P905-909)

【作者】陈锦红;李铭华;吴涢婷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4 【相关文献】 1.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营养状态相关性分析 2.紧张型头痛患者中医心理紊乱状态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3.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4.晚期乳腺癌患者心理状态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中药的干预研究★ 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伴焦虑、抑郁状态的分布情况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维持机制研究

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维持机制研究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分布范围,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维持机制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维持机制。 一、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规律 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规律是指不同物种在地球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在地球表面,生物群落会根据环境特点形成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种类和数量也会因环境因素而有所不同。这些不同生态系统间的物种差异就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1. 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是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的一个显著特征。即不同物种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范围和分布密度存在差异。例如,热带雨林生物丰富度极高,而沙漠等干旱地区的生物丰富度则比较低。 2. 海拔和纬度差异 海拔和纬度也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两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的生物种类较少而数量较低。而地球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由于年降水量和温度变化较小,生态位相似的物种数量较多。也就是说,物种普遍的生存环境往往是海拔和纬度较低的地方。 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指的是不同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各个生态系统之间互相制约和平衡的一种状态,以实现各种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种生态平衡主要由以下维持机制控制:

1. 竞争机制 生态系统内的不同生物种群之间为了争夺生存所必需的资源(如食物、水源、巢穴等等),会展开竞争。该机制能使一些物种离区域中心远一些,从而促进物种多样性。 2. 协同机制 与竞争机制对应,协同机制是生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因素。在生态系统内,不同种群之间能够协同作战,共同维系生态平衡。例如,在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牛与苍蝇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协同机制。 3. 适应机制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会选择合适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这就是适应机制。适应有时是物种自己主动的,有时是被动的。在许多环境环境条件固定的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较多且相对稳定,其适应机制往往比较明显。 4. 随机机制 许多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的瞬间变化,有时随机因素也会成为物种数量和生存范围的影响因素。例如,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和疾病的影响都会随机地影响某些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三、结语 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维持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又不断变化的问题,涉及许多不同的因素。科学家们需要深入探索这些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竞争机制、协同机制和随机机制的影响,为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平衡发挥重要的作用。

老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相关性研究

老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 数相关性研究 魏艺;贾秋蕾;胡元会;齐连芬;宋庆桥;褚瑜光;吴华芹 【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年(卷),期】2014(012)005 【摘要】目的研究老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IMT)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入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125例老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CA-IMT分成正常组25例、增厚组36例、斑块组64例,比较各组间RDW-cv及有关理化指标的情况.结果各组间RDW-cv比较,正常组(11.00±4.07)<增厚组(12.81±2.78)<斑块组(13.95±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A-IMT 与RDW-cv存在显著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RDW-cv之间关系密切,RDW-cv或许可以成为预测老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病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 【总页数】4页(P401-404) 【作者】魏艺;贾秋蕾;胡元会;齐连芬;宋庆桥;褚瑜光;吴华芹 【作者单位】100053 北京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100053 北京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100053 北京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100053 北京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100053 北京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100053 北京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

生物学与环境保护相关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生物学与环境保护相关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随着全球环境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生物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生 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点研究有机体的结构、功能、发育和分类等方面的知识,是环境保护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文将从生物学和环境保护角度出发,探讨相关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生命形式的广泛程度和多样性程度。生物多样 性保护是环境保护重点之一。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可以维持生态平衡,还可以保护生物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中,几大方面尤其值得关注。 1、物种分布研究 针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物种的分布规律不同。因此,对物种分布的研究是实现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可以针对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分析,推动其环境适应性的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水平。 2、物种演化研究 物种的演化是影响其数量和分布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物种演化的研究,可以更 好地理解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单元之间的关系,提高环境保护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揭示物种的起源、激活和灭绝历史,以及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准确和全面的环境保护计划。 二、植物保护与利用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有机体之一。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对保持 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当前,生物学与环境保护领域中,植物保护和利用相关研究进展如下:

1、植物分类学 植物分类学是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其通过研究各种植物的形态、习性等权衡因素,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种类并加以描述。植物分类学有助于保护植物资源,挖掘植物在生产和生态系统中所可发挥的潜力。 2、植物生物技术 植物生物技术涉及到植物生理和遗传的多个方面。通过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可以改良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和抗性等方面的性状。另外,植物生物技术还可以应用在杂交和选择等领域,从而提高植物资源的利用价值。 三、水生生物保护与利用 水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体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水生生物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生物学与环境保护领域中的热点问题。水生生物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如下: 1、水生生物生态学 通过对水生生物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适应性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水生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特征,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保护和利用。 2、水产种质资源 水产种质资源是指天然水生生物的资源,包括各种水生植物和动物的繁殖、生长和利用等方面。保护和利用水产种质资源可以增强水生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韧性,从而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 人类设计和运用一系列生物技术,可有效地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其中涉及到的生物技术如下:

物种分布与环境因素相关性分析研究

物种分布与环境因素相关性分析研究 在自然界中,物种的分布是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制约而发生的。这些环境因素 包括温度、湿度、海拔高度、土壤种类等等。因此在研究物种的分布时,必须考虑环境因素对物种的影响。本文将着重探讨物种分布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环境因素与物种分布的相关性 温度、湿度、海拔高度、土壤种类等环境因素对物种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环境因素和物种分布的相关性。 1.1、温度 温度对物种的分布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寒带地区的植物数量较为有限,而在热带雨林中,植物的数量比较丰富。这是因为在寒冷的环境中,植物的生长速度较慢,不能适应强烈的冰冻和切变力,因此植物种类较少。而在热带地区,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小,气温适宜,植物生长繁茂,数量比较丰富。 1.2、湿度 湿度对于植物和动物的分布也有较大的影响。例如,苔原地区和沙漠地区的植 物数量比较少,而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则比较繁茂。这是因为在干旱的环境中,植物难以获得足够的水分,因此不能生存繁殖。 1.3、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也是影响物种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在不同的高度 范围内分布。例如,山顶的植物数量较少,而山脚的植物数量较为丰富。这是因为山顶气候寒冷,氧气稀薄,而山脚气候比较温和,氧气比较充足,适合生物繁衍生存。

1.4、土壤种类 不同的土壤种类对物种的分布也具有较大的影响。例如,酸性土壤适合发育酸 性植物,而碱性土壤适合发育碱性植物。因此,在调查和研究物种分布时,也需要考虑到土壤的种类影响。 2、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虽然常见的环境因素对物种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但这些因素之间也相互影响。例如,温度会影响湿度,海拔高度会影响温度和湿度等。因此,在考虑物种分布时,需要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综合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3、案例分析 下面通过一例来展示影响因素的分析。在某一生态区域中,有许多养殖产业, 包括水产养殖、果树种植、畜牧业等,这些产业的不同区域会引起不同物种的分布。例如,水产养殖区和湖泊周围有大量的蛙类,果树种植区周围则有很多鸟类,畜牧业周围则有大量的土地负荷等。 通过对区域环境的分析,得出了该地区的温度和湿度较为适宜,土壤较为平均,气候温和而稳定。因此,这些环境因素和物种分布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4、结论 总的来说,物种的分布会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其中温度、湿度、海拔高 度和土壤种类等因素对物种分布影响较为显著。不同的环境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综合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物种分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调查中,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生物物种进行专门的研究。

河水中汞元素的运移特性与分布规律研究

河水中汞元素的运移特性与分布规律研究 汞元素是一种非常有毒的重金属,它不仅会影响自然环境,还会对人类健康产 生极大的危害。由于它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常常被蒸发进入大气中,然后再下降到地表水和土壤里,最终形成一种全球性的汞污染。因此,了解河水中汞元素的运移特性与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河水中汞元素的来源很复杂。一般来说,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城 市污水、煤炭燃烧、矿山废水和农业污染等。这些源头会向河水中不断释放大量的汞元素,最终逐渐造成汞污染。 其次,河水中汞元素的迁移和转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水文因素,如 流速、水位、水温、溶解氧和pH值等。这些因素可以影响河水中汞元素的存在状 态和迁移路径。其次是河底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如颗粒大小、比表面积、有机质含量、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等。这些特征可以影响沉积物与汞元素之间的相互 作用,从而影响汞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吸附、解吸和还原等过程。此外,生物因素如浮游生物、沉积物生物和底栖生物等也可以影响河水中汞元素的转化和迁移。例如,底栖生物可以通过摄食汞污染沉积物或悬浮物,进而影响河水中汞元素的分布规律和生物富集过程。 此外,河水中汞元素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研究表明,在我国,闽江流域、珠 江流域和黄河中游等地区河水中汞元素的含量相对较高。这与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状况和汞污染源的类型和数量等因素有关。例如,闽江流域是一个地势崎岖,煤炭、钨矿、金矿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其汞污染源相对较多,河水中汞元素含量较高。而且,研究还发现,河口和河流之间的转换区域是汞元素的富集和转换的关键地带。在这些区域,汞元素可以通过沉积物的混动、泥沙的沓槽和洪水的淘刷等过程,进一步影响汞元素的分布规律和生物富集过程。 最后,河水中汞元素的治理与防治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治 理汞污染需要从源头控制、中段截流和末端治理等方面入手。源头控制是指通过改

水生生物的分布规律和适应性机制研究

水生生物的分布规律和适应性机制研究 随着地球上不断增长的人口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 变得日益重要。水生生物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类别之一,包括淡水生物和海洋生物,拥有多种多样的物种。本文将探讨水生生物的分布规律和适应性机制研究。 一、水生生物的分布规律 水生生物的分布规律比陆地生物更为复杂,因为水生环境的水质、流速、潮汐 和气温等因素对水生生物的适应性影响更为显著。一般来说,淡水生物的分布主要受到水流、水深、水温、水质和水草等影响,而海洋生物的分布则受到水温、盐度、藻类和浮游生物等影响。 淡水生物的分布规律比较显著,因为淡水环境的变化比较有规律。据研究,淡 水鱼类的数量和种类主要受到河流和湖泊等水体的大小、深度、流速、水温和水质等因素影响,通常来说,水流和水深大、水温低、水质优越的淡水环境更适宜鱼类生存。而淡水藻类和水草的分布则受到营养盐、水温、水深和光照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富营养的水体更容易生长水草和藻类。 海洋生物的分布规律则比较复杂,因为海洋环境的变化比较随意,特别是海洋 中不断变化的潮汐和洋流等因素会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分布产生深刻的影响。据研究,海洋鱼类的数量和种类主要受到海洋的温度、盐度、深度、营养盐和浮游生物等因素影响,通常来说,温暖、海域深度合适、富含营养盐和浮游生物的海域更适宜鱼类生存,适宜觅食。而海洋藻类和浮游植物的分布则受到海洋中的光照、营养盐、氧气含量和海洋动物捕食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二、水生生物的适应性机制 水生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应水生环境的生理和行为机制,这 些机制与它们的分布规律密切相关,能够使它们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细菌和藻类表面疏水性及其生态学意义研究概况

细菌和藻类表面疏水性及其生态学意义研究概况 近年来,随着环境水质及水体生态环境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细菌和藻类表面疏水性研究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细菌和藻类表面疏水性受温度、盐度、pH值、有机物含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地影响着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研究者们对细菌和藻类表面疏水性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水体生态系统以及相关微生物的生态学特点。 首先,细菌和藻类表面疏水性是指表面接触液体的能力,表现为表面液体延展性和粘附力的小的电量。疏水性分为两种:疏水性和亲水性。疏水性指的是表面一般不与水混合,形成薄膜覆盖表面,不易溶于水,且有利于水的蒸发的现象;亲水性指的是表面与水混合,形成薄膜覆盖表面,容易溶于水,且受制于液体的吸引力的现象。细菌和藻类表面疏水性受温度、盐度、pH值、有机物含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次,研究者们在探索细菌和藻类表面疏水性的工作中,大多数采用自然界的水质条件,利用实验室的化学实验和模型方法,把人造的水质条件应用到自然界环境中,进而探索细菌和藻类表面疏水性的稳定性以及它们在水体系统中的影响。 细菌和藻类表面疏水性对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有重大影响。研究表明,细菌和藻类表面疏水性受温度、盐度、pH 值、有机物含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水体系统中表现出不同的稳定性,并可能对水体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研究表明,

细菌和藻类的表面疏水性可以影响水体中的细菌和藻类的繁殖速度,从而影响着水体中的细菌和藻类的分布和多样性;此外,表面疏水性还可以影响细菌和藻类的交配、繁殖和生物降解速度,从而影响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 此外,细菌和藻类表面疏水性的研究也可以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水体生态系统以及相关微生物的生态学特点。例如,细菌表面疏水性的变化可以显著影响细菌的生长特性,从而影响细菌的环境反应和生物多样性;此外,藻类表面疏水性的变化也可以影响其在水体系统中的分布和生长,从而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细菌和藻类表面疏水性受温度、盐度、pH值、有机物含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地影响着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研究者们对细菌和藻类表面疏水性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水体生态系统以及相关微生物的生态学特点。根据对细菌和藻类表面疏水性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为水体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支持,为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提供科学的参考。 研究者们仍需要继续深入探索细菌和藻类表面疏水性的相关属性,继续加强对细菌和藻类在水体系统中表面疏水性及其对水体系统的影响的研究,为更有效地维护水体生态环境提供科学处理建议。 总之,细菌和藻类表面疏水性的研究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更深入了解水体生态系统以及相关微生物生态学特点的机会,为保护水体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科学家们未来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水生生物的分布和多样性研究

水生生物的分布和多样性研究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意识到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珍贵性。水生生 物的研究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水生生物的分布和多样性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深入研究水生生物的分布和多样性,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自然界的秘密,并更好地保护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水生生物的分布 水生生物包括江河湖海中的各种生物。它们的分布与水体环境的各种因素密切 相关。首先,水深和水温是影响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能够适应低温和冷水的生物通常分布在冷水环境中。另外,水的流动速度和水体的盐度等也会对生物的分布产生影响。在江河中,随着水流速度的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增加。在海洋中,不同部位的盐度也不同,一些生物喜欢钻研在盐度较高的水域,而另一些生物则喜欢适应盐度较低的水域。此外,人类活动也会对水生生物的分布产生影响。工业排放和农业污染等都会对水体环境造成危害,进而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水生生物的多样性是指水生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既包括种类的多样性,也包括 个体数量的分布差异。水生生物的多样性极其丰富,是地球生物群系中最丰富的物种群。据统计,全球约有30万种不同的水生生物,占据了地球上物种总数的三分 之一。水生生物的多样性是由水体环境、生物本身、气候和地理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度了解水体环境的变化,还可以为未来的水资源管理提供更准确的科学依据。 水生生物保护 人类活动对水生生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保护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应加强现有法律的实施,确保各类污染来源正规排放,减少污染对水生生物的破坏。此外,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让人们认识

湖泊沉积物中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

湖泊沉积物中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水 环境的影响研究 过去几十年间,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的逐渐加深,水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 现代工业和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水源的污染不仅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还与很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水环境质量的监测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湖泊沉积物可作为水生环境变化的代表性指标之一,研究湖泊沉积物中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有助于科学掌握湖泊环境的演变规律,为水环境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一、湖泊沉积物以及其重要性 湖泊沉积物是由水体中悬浮物质、化学物质、生物物质等沉积在湖泊底部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中的各种成分不断发生变化,最终沉积形成等厚度的不同层次,被称为湖泊沉积物。湖泊沉积物对于研究地球历史变迁,了解地质环境变化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通过对湖泊沉积物的研究,还可以掌握湖泊发生的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是水生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湖泊沉积物中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 湖泊的环境是动态变化的,水深、水温、氧化还原环境等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 而发生变化。其中,湖泊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环境主要受到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湖泊沉积物中的特定元素来刻画湖泊氧化还原环境变化,这些元素主要有铁、锰、硫、硒、钴等。 湖泊沉积物中氧化还原环境变化的研究发现,不同湖泊沉积物记录了不同的氧 化还原环境变化,主要是由于不同湖泊发生的环境变化不同所致。此外,还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水体污染、地质

工程和大规模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会造成湖泊底部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环境发生变化。 三、湖泊沉积物中氧化还原环境变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湖泊沉积物中氧化还原环境变化与水环境的质量紧密相关。湖泊沉积物中铁、锰等元素的含量变化可以反映水环境的氧化还原状况,铜、铅、锌等元素的含量变化与水体污染程度有关。因此,湖泊沉积物中氧化还原环境变化的研究,对于掌握当地的水生态系统演变规律,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湖泊沉积物中的各种有机物质、化学物质等含量和分布信息,更是对湖泊环境质量的直接反映。因此,通过分析湖泊沉积物中的有机物质、化学物质含量和分布情况,可以了解当地的灌溉、雨水收集、垃圾处理等环境质量情况,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结论 综合来看,湖泊沉积物中氧化还原环境变化的研究,可以掌握湖泊环境演变规律。通过湖泊沉积物中的元素和有机物质、化学物质含量和分布情况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的水环境质量、环境污染程度等,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但是,湖泊沉积物中分析判断人类活动对湖泊环境带来的影响时,需要有很多技术手段和设备支持,而且也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支撑。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湖泊沉积物中氧化还原环境变化的研究会更加精准和深入,为地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钱塘江河口围涂工程对杭州湾水动力和水环境的影响

钱塘江河口围涂工程对杭州湾水动力和水环境的影响 邹志年;沈永明 【摘要】基于钱塘江河口特殊的自然特征,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钱塘江河口进行了大范围的治江围涂.由MIKE软件建立了杭州湾水动力水质模型,探讨钱塘江河口围涂工程对杭州湾潮流场、盐度场以及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仅在工程区域附近影响了杭州湾水域的水动力特征,使得河口区的流速增大;围涂工程使得湾内盐度等值线后退,有效地减弱了杭州湾的盐水入侵;工程后随钱塘江而来的污染物得到了更快的扩散稀释,减弱了河口区水体的污染.%On account of the special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Qiantang estuary,the regulation and reclamation in large scale on Qiantang estuary have been carried out since 1960's.Based 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hydrodynamics and water environment in Hangzhou bay by MIKE,the influence on flow field,salinity field and water quality of Hangzhou bay has been studied.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roject affects only its adjoining waters,and it increases the speed of water flow in the estuary.The project can also make the salinity contour backward,and decrease the intensity of saltwater intrusion.The contamination from the Qiantang river will diffuse faster after the reclamation project,while it will reduce the water pollution in Qiantang estuary. 【期刊名称】《水运工程》 【年(卷),期】2017(000)001 【总页数】8页(P26-33)

水生动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

水生动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水生动物是现代生物演化的产物之一,它们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态特性。水生动物生活在不同水域中,包括淡水、 盐水和咸淡水交界处等。它们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食物链中的营养供应、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水域生态平衡 维持等。 然而,随着水生动物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水生动物面临着严 重的威胁。全球范围内的水域受到了过度开发、污染和气候变化 的影响,导致许多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因此, 水生动物的研究和保护不仅仅是保护这些动物本身,也是维护水 域生态系统健康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生动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性 水生动物多样性研究是保护水生动物的基础,只有通过透彻地 了解水生动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保护计划。同时,水生动物多样性研究也可以揭示水生环境的变化情况。例如,水生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能够反映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质量等信息。研究人员可以

通过监测水生生物群落,了解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并制定出适当的应对措施。 水生动物多样性研究的方法 水生动物多样性研究的方法包括识别和分类、物种分布调查、生态学实验和生物技术研究等多种技术手段。其中,物种分布调查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它可以提供水域中不同区域和水生动物之间的生物多样性情况的信息。调查方式通常采用传统方法和新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包括传统的水上/水下调查、物种识别、水样分析以及使用现代生物技术分析等方法。 保护水生动物的方法 在进行水生动物多样性研究的同时,也需要制定出适当的保护计划来保护这些生物的生存环境。这些计划通常包括以下措施: 1. 制定水生动物保护规划。制定规划时应该注意考虑到地区特点以及不同生物种类的特征。

环境因素与水体浮游生物的相关性研究

环境因素与水体浮游生物的相关性研究 刘华 【摘要】依据2012年1-12月对鹤地水库浮游生物和水环境因子进行监测,运用 SPSS18统计软件对浮游植物数量、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数量与环境因子中水温、pH 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全磷呈正相关,其中与水温、化学需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与全磷呈显著正相关(P !0.05);与透明度、氨氮呈显著负相关(P !0.05).鹤地水库主要是氮污染.因此,强调控制库区周边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过量排放对维持水库生态系统健康非常重要,本研究为保护水质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According to the monitoring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phytoplankton quantity and wat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Hedi reservoir during January to December,2012,by using SPSS18 statistical soft-ware for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hytoplankton quantity,biomas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results have shown that:phytoplankton quantity and biomass have shown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cluding water temperature,pH scale,dissolved oxygen,chemical oxygen demand and total phos-phorus,where there are extremel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water temperature an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P <0.01),an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otal phosphorus (P <0.05).They have shown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factors such as transparency and ammonia nitrogen (P <0.05).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are mainly nitrogen contaminations in Hedi reservoir.Therefore,it is of importance for sustaining health of the ecosystem in Hedi reservoir that excessive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