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全部教案(共4课时)

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全部教案(共4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基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在科学知识方面,对应课标8.3“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对于本学段学生提出的学习目标是: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在科学探究方面,涉及到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等探究环节。在探究的过程中,渗透了兴趣驱动、实事求是等态度方面的培养。

本节课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植物,植物的生长地点固定,短时间内变化较小,便于学生观察、研究。在本单元中,本课处于总领位置,为本单元后续几课的具体研究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植物、各种各样的环境。植物长什么样?它们为什么会长在这里?如果长在别的地方,会怎么样?这些都是学生渴望得到回应或解答的问题。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或多或少观察过植物,也了解一些常见环境中生存的典型植物,这些都是本节课的教学基础。植物本身的形态特点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学生与教师一起经过观察、比较、推理、分析,之后做出解释的。

三、学习目标

1、观察几种植物的形态特征,了解不同环境的特点,知道植物的形态特点与它的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探索活动,观察比较大叶黄杨和杨树树叶的形态特点,联系其生长的具体环境,分析植物如何适应寒冷环境。

3、通过分析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感受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爱科学的情感。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植物的形态特点与它的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难点:探索植物如何适应寒冷环境

五、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不同的树叶、课件、记录单

学生材料:杨树和冬青叶子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白荷花和仙人掌的图片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植物的形态何种各样。

平静的池塘中

盛开着白荷花。

荒芜的沙漠中

挺立着仙人掌。

……

它们是有什么本领吗?

竟能在这样的地方安家!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探索其中的奥秘。

【意图解析】通过小资料、小诗的引用,让学生初步知道植物形态的多样性,同时知道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

(二)探究活动

1、观察这些形态各异的植物各有什么特点?(展示书中图片)

【提示】

①水瓶树,树干高大粗壮,直径有1米多,酷似一个巨大的酒瓶,“瓶口”长着稀疏的枝条树叶。

②仙人柱,柱状,叶子退化成刺。

③雪松,常绿,叶针形

④椰树、芭蕉,枝叶茂盛,叶子阔大。

2、这些植物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形态?

【提示】

①水瓶树,生长在巴西草原上。热带草原上的降水比较集中,一段时间干早,另一段时间大量降水,一年中干季、雨季分明。当雨水充足时,多余的水份基本上都被这种树木给吸收储存了起来,供干旱季节维持正常生命。

②仙人柱,生长在沙漠地带。沙漠里的降水很少。白天日光强烈,气温很高;夜晚气温骤降。为了减少水分蒸发,仙人柱的叶变成刺。

③热带沿海地区全年高温,有些地方常受季风影响。椰树、芭蕉,因雨水充足,长得高大。同时为了蒸腾水分,散发热量,叶子长得也大。

④高山上的土层很薄,气温很低,经常被积雪覆盖。雪松的叶子为针形,能够忍耐低温和干旱,延长寿命。

2、小结:

植物的形态特点与它的生长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3、科学活动:比较大叶黄杨和杨树的叶子

1、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比较:

①看一看两种树叶,叶子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②摸一摸两种树叶,感受叶片的表面光滑程度和厚度。

③观察两种树叶,秋天时会不会变黄。

④观察两种树叶,冬天时会不会全部落光。

2、大叶黄杨和杨树的叶子比较表

3、讨论

(1)冬天来了,它们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

【提示】

①杨树冬天落叶,减少水分的蒸发、减少体内营养消耗。

②大叶黄杨叶片上有一层厚厚的角质层,上面有蜡质,能减少蒸腾,终年常绿。

【意图解析】出示几种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植物的形态特点,再通过对几种环境的分析,让学生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存的环境相适应。并且通过观察比较大叶黄杨和杨树树叶的形态特点,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分析这两种植物如何适应寒冷环境。

(三)拓展延伸

1、自我测验

连线,把植物和它适宜生长的环境连一连。

2、拓展提高

课件出示图片,教师讲述椰子树的秘密

3、课后探究

请你试着设计一个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

【意图解析】首先通过一组图片连线检测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再则通过形象的图片加上教师生动的讲述“椰子树的秘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下,使学生乐探究,爱科学。

七、板书设计

不同环境里的植物(课题)

植物环境

(水瓶树)(热带草原)

(仙人柱)(沙漠)

(雪松)(高山)

(椰树、芭蕉)(热带海滩)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

《沙漠中的植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聚焦沙漠环境,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分三个部分展开教学内容。第一部分,观察一些沙漠中生长的植物。教材出示了一组较为典型的沙漠植物的图片,让学生强化对沙漠植物的认识;下面列出的芦荟和石莲花是两种不典型的沙漠植物,是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做铺垫。第二部分,以沙漠植物中学生较容易见到的仙人掌和芦荟为例,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适应沙漠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这一部分以动手探究为主,分三个活动递进式展开。活动一,找仙人掌的茎和叶,引导学生发现它的形态特征:茎绿色、覆盖蜡质,叶退化为刺。活动二,用勺子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结构特征:内部含有大量水分。活动三,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仙人掌(或芦荟)储水的秘密。第三部分,以骆驼刺和梭梭为例,介绍这类沙漠植物适应环境的结构特征:具有发达的根系。与第二部分的内容一起,为学生总结沙漠植物的共同特点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上一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节课聚焦沙漠这一环境,但学生对沙漠植物知之甚少,因此,先介绍一些沙漠植物,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然后借助比较常见、形态特征比较明显的仙人掌和芦荟,通过观察、挤水、和模拟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更易理解沙漠植物与其环境的联系。

三、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中植物的形态特征,认识一些沙漠中的植物。

2.认识仙人掌的形态结构。

3. 知道仙人掌和芦荟能通过减少水分蒸发和储水来适应沙漠环境。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仙人掌,找出它的茎和叶,并画下来。

2.将观察、操作的结果与模拟实验的现象建立联系,发现仙人掌和芦荟通过

减少水分蒸发和储水来适应沙漠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

3.通过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骆驼刺和梭梭适应沙漠环境的结构特征:具有发达的根系。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其中的乐趣。

2.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一些植物适应沙漠环境的本领,体会沙漠环境下植物生存的不易,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一些植物适应沙漠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

难点:能将观察、操作的结果与模拟实验的现象建立联系的,发现仙人掌和芦荟通过减少水分蒸发和储水来适应沙漠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

五、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仙人掌、芦荟、放大镜、小勺、塑料布、蜡纸、纸巾、托盘、记录本。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是什么地方?(课件沙漠)看到沙漠,你想到了什么?

2.尽管这里绵绵黄沙与天际相接,但依然有植物生存,它们给原本沉寂的沙海注入了生命的活力。让我们一起走进沙漠去看一看(播放视频沙漠中的植物)。

3.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课《沙漠中的植物》。

【意图解析】利用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视频中植物对沙漠环境的适应性行为,为植物为了适应沙漠环境所具备的形态特点做铺垫,并引出了下一部分内容:认识沙漠中的植物。

(二)认识沙漠中的植物

1.看了沙漠中植物的介绍,这些植物朋友,你都认识了吗?(出示沙漠植物图片)

2.讲解介绍。

①仙人球,呈球形或椭圆形,绿色,花着生于纵棱刺丛中。

②仙人掌,喜强烈光照,耐炎热,干旱、瘠薄,生命力顽强。

③沙棘,一种落叶性灌木,其特性是耐旱、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

④芦荟,叶簇生、大而肥厚,呈座状或生于茎顶,叶常披针形或叶短宽,边缘有尖齿状刺。

⑤骆驼刺,根系十分发达,是一种自然生长的耐旱植物,这种植物茎上长着刺状的很坚硬的小绿叶,故叫骆驼刺,是戈壁滩和沙漠中骆驼唯一能吃的赖以生存的草。

⑦梭梭树,一种长在沙地上的固沙植物,也可以作为牲畜的饲料,名贵中药苁蓉就寄生在梭梭的根部。

⑧胡杨,树龄可达200年,树干通直,高10-15米。树叶奇特,因生长在极旱荒漠区,为适应干旱环境,生长在幼树嫩枝上的叶片狭长如柳,大树老枝条上的叶却圆润如杨。

⑨石莲花,肉质厚实,叶片形状恰如宝石一般,多枝叶片重叠簇生在一起,莲座状,叶盘酷似一朵盛开的莲花而得名,被誉为“永不凋谢的花朵”。

3.仔细观察这几种植物,说说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4.沙漠植物叶子都很小,这是为什么呢?

【意图解析】学生对于沙漠的认识往往只限于资料,亲身体会沙漠环境的是少之又少。而对于沙漠中植物的认识,学生也仅限于认识仙人掌、仙人球,对其他的沙漠植物知之甚少。在此呈现有关沙漠和沙漠植物的图片,给学生以初步认识。另外,引导学生观察骆驼刺、梭梭草、沙棘的叶子,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这些植物的叶子都很小”,进而启发学生思维“为什么沙漠中的植物叶子会如此小呢?”为后面研究仙人掌的叶子做好铺垫。

(三)观察仙人掌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大多数植物都有根、茎、叶,请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仙人掌,你能找出它的茎和叶吗?注意不要用手直接去摸仙人掌,或用其他地方的皮肤去接触它。

2.你能找出它的茎和叶吗?仙人掌的茎是绿色的,像厚实的植物叶片或粗壮的茎。仙人掌的叶是一根根的尖刺。

3.请学生指出仙人掌的茎和叶,在活动手册上画出茎和叶的形状。茎:掌状或柱状。叶:针状。

【意图解析】仙人掌是常见的沙漠植物,它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非常明显,比较便于小学生观察。本课把它作为观察形态适应性的对象,通过学生直观感知,知道仙人掌的表面有蜡层、叶刺和毛,仙人掌的茎是掌状的、叶是针状的,为后续探究储水秘密做铺垫。

(四)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

1.从课件的图片中提出问题:我们发现每一片仙人掌的茎都长得比较肥厚,那么这肥厚的茎里面有什么呢?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我们?

2.学生思考、猜测与交流。

3.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较硬,用手难以挤压出水分。而且,它们都有刺,易扎伤手,所以用勺子挤压比较方便、安全。

4.演示挤压过程:用金属勺压住仙人掌茎的上、中、下位置,反复用力按压、摩擦,直至茎中的汁液大量流出。

5.用同样的方法挤压芦荟,找一找芦荟的叶子里有什么。

6.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7.对比观察仙人掌和芦荟,你有什么发现?

8.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中都有大量的汁液能储水。

【意图解析】仙人掌和芦荟适应环境的内在特征非常明显,比较适合小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进行研究。所以,本课把它们作为研究植物内在结构的典型对象,从而发现沙漠多浆植物的功能特征。同时,在仙人掌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能为接下来探究仙人掌储水秘密的活动做铺垫。

(五)探究仙人掌储水的秘密

1.观察挤压后留下的皮,在这片硕大的叶子中储存了大量的水分,为什么水分没有散失呢?

2.师介绍模拟实验:用纸张模拟叶片。把三张纸巾充分浸湿,一张平铺,一张卷起来,一张卷起来后用蜡纸包住,都放在窗台前的塑料布上。一个小时后检查三张纸巾的干温程度。

3.平铺的纸张、卷起来的纸张、卷起后用蜡纸包住的纸张分别模拟的是什么样子的叶片?实验中纸张的大小应该有什么样的要求?时间有什么要求?

4.学生动手做三份纸张的模拟叶片,带回去对比一小时后三张纸巾的干温程度。

5.学生猜测实验结果。

6.师取出一小时前准备好的三张纸巾,小组领取材料,对比三张纸巾的干湿程度,填写表格。

7

度最小的是平铺的纸巾。

8.蒸发面积小,蒸发量少;不透水覆盖层阻挡了水分蒸发。仙人掌的叶呈针状,而且茎表面有蜡质覆盖,水的蒸发量极少。

9.还有更多的沙漠植物有这样的生存秘籍,让我们一起阅读资料,找找骆驼刺和梭梭草在沙漠中存活的秘密。

【意图解析】在这个模拟实验中,先明确模拟项目和控制无关条件,再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体验三种叶片的不同之处。将仙人掌的形态特征与结构特征相联系,揭示仙人掌针状叶的形态特点和表面蜡层的结构特点,目的都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流失,在茎里储存更多的水。

(六)了解沙漠植物的根

1.学生阅读资料,了解骆驼刺和梭梭草的根。

2.播放梭梭草强大的根系视频。

3.这两种植物都是地面部分长得矮小,而有庞大的根系,并深深扎入地下。如此庞大的根系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水源,吸收水分;而矮小的地面部分又有效地减少了水分蒸腾,使之能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下来。

4.学生对比观察之前所认识的沙漠植物共同点。

5.多数的多年生沙生植物有强大的根系,以增加对沙土中水分的吸取。为减少水分消耗,减少蒸腾面积,许多植物的叶子缩得很小,或者变成棒状或刺状,有的甚至无叶,用绿色的茎代替叶子的作用,茎表面覆盖蜡质。

6.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关于沙漠中的植物,你还有哪些困惑?让我们课后继续查找更多关于沙漠植物的资料。

【意图解析】沙漠植物适应干旱环境主要表现为具有储水结构与具有强大根系这两大特征。前面三个活动的成果主要表现沙漠植物的储水特征,此阅读活动则是介绍沙漠植物具有强大根系的特征,通过阅读资料,总结研究成果,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七、板书设计

6.沙漠里的植物

肥厚的茎/叶:储水适应沙漠植物针状叶/蜡层:减少水分蒸发干旱环境

强大的根系:吸收更多的水分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水里的植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聚焦水环境,以水生植物为认识对象,通过观察、讨论、动手探究、阅读等一系列活动展开学习。本课教学内容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展现池塘里多种水生植物的生活景象,在介绍它们的名称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典型植物的形态和它们分别是生活在水中、水面还是水底,以确定本课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以缩小的人工水环境一一水族箱为观察对象,启发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展开莫定基础。第三部分,以探究为主要形式,研究具体的水生植物适应水中生活的本领,由三个动手活动组成。活动一,探究水葫芦漂浮的秘密。包括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验证方法为把水葫芦压入水中后松手、用手挤压水葫芦的茎、掰开水葫芦的茎。三个方法依次采用,暗含从发现现象到找寻原理的过程。活动二,观察金鱼藻的特点。暗含猜测原因和实验验证两个步骤,验证活动为分别观察搅动水时、加水后金鱼藻的表现。活动三,切开莲的叶柄和地下茎,观察它们的特点。这里也暗含猜测原因和实验验证,验证活动为切开莲的叶柄和地下茎进行观察。这些活动为学生小结水生植物的结构特征铺平了道路。第四部分,通过阅读红树适应海水环境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些在海水环境中生活的植物的特点,重点介绍根的作用和呼吸方式。这一部分与前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认识水生植物的内容。第五部分,在学习栽种碗莲的过程中,了解碗莲适应水环境的特点。这是一个拓展活动。教材在此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栽种碗莲的方法,呈现出了碗莲从种子到发芽再到长大的情况,指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栽种,体验种植的乐趣,了解更多水生植物适应水环境的本领体会植物为适应环境生长而做出的改变,引导学生爱生活,爱生活的环境,并能够保护环境,爱护植物。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认识一些池塘中的水生植物,能够通过观察发现水生植物的形态特征,但是,观察不够仔细,思维不够缜密,不能够准确描述水生植物的形态和生长位置,对水生植物适应环境的本

领不太关注。针对上述学情,本节课将学生在学习中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搭建开放的学习平台----“人机对话”的智能课件为载体,突破以往的讲授式教学,以机器人语言辅助课堂教学,以动画图片和视频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让课堂充满科学性和趣味性,体现学科特点,建构“我要学”的趣味学习模式。

三、学习目标

1.能够发现图片中植物的形态特征,认识一些池塘中的水生植物。

2.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发现水葫芦、金鱼藻、莲适应水环境的结构特征。

3.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红树适应海水环境的结构特征。

4.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体会植物为适应环境生长而做出的改变。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一些水生植物的结构特征。

难点:准确描述池塘水生植物的形态和生长位置。

五、教学准备

金鱼藻、莲的叶柄及地下茎(莲藕)、透明塑料盆或碗、一次性水杯、碗莲种子、塑料刀、托盘、记录本、笔。

六、教学过程

(一)观察一些池塘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位置。

1.ppt出示动画池塘图片,交流认识这些池塘植物,知道它们的共同特点。

提问:池塘中的这些植物,你认识吗?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所以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水里的植物。(板书课题)

2.观察交流,池塘中的这些植物,它们的生长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形态一样吗?

点击PPT“人机对话”的智能语音动画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准确描述池塘水生植物的形态和生长位置。

【意图解析】学生对水生植物既熟悉又陌生,尤其是对其分类了解甚少,指导学生认识水生植物,必须先让学生了解其中的一些品种及其在水中的分布情况,以聚焦研究对象。

(二)交流对水生植物的疑问。

ppt出示人工小池塘----水族箱,交流对水族箱里植物的疑问。

提问:对水族箱里的植物,你有哪些疑问?这些问题你想怎么研究?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视频播放《水生植物的独家秘笈》,轻松解答学生们的问题。

【意图解析】受生活环境所限,学生的身边也许没有池塘,他们也没有见过太多的池塘植物,但基本上对水族箱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就教学而言,水族箱是可以充分利用的缩小的人工水环境,针对水族箱里生活的植物提出疑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展研究。

(三)研究三种池塘水生植物的结构特征。

1.探究水葫芦漂浮的秘密。

(1)ppt播放视频实验:《水葫芦漂浮的秘密》,引导学生猜想。

(2)学生尝试探究,验证猜想,完成实验记录。

2.观察金鱼藻和莲的特点。

(1)PPT出示观察金鱼藻的特点和切开莲的叶柄和地下茎,观察它们的特点的实验要求。

(2)学生分别尝试探究并完成实验记录。

(3)提问:水里的植物有哪些适应环境的本领呢?

(4)学生交流讨论,汇报总结。PPT同时出示,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水生植物的结构特征。

【意图解析】这个环节选取三种学生较为熟悉的池塘植物,分别代表适应水生环境的三种结构类型:漂浮型、柔韧型、通气型,以便学生在动手探究中发现水生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四)阅读介绍红树适应海水环境的结构特征的资料。

播放视频《能在海水中生存的植物---红树》

边看边思考:为什么红树要长出支持根和呼吸根?

【意图解析】水环境包括淡水与威水两种类型。上一活动研究的是淡植物适应环境的结构特征,此阅读活动以红树为例,介绍海水植物适应环境的结构特征,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拓展活动,载种碗莲。

PPT出示:尝试体验,栽种碗莲,了解碗莲的特点, 感受种植的乐趣,并做好观察记录。

【意图解析】前面的几个活动都是将水生植物的成体作为研究对象,而水生植物在萌发及生长过程中也具有诸多适应水环境的特点。所以,在此安排一个栽种碗莲的种植活动,希望学生在栽种和观察过程中,了解更多水生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七、板书设计

实验知道观察认识

水里的植物

共同

特点都生活在水里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

8.《石头上的植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石头上的植物》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的第4课。本单元四课是按照“从总到分”的结构来安排的。本课首先通过观看图片,了解一些长在石头周边的植物的具体生长环境。接下来观察青苔,知道它是否具有根、茎、叶。具体观察青苔的根和叶,了解青苔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养料,只起固定作用。知道叶子和茎吸收水分和养料。通过对比实验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能对长在石头上的植物有科学的认识,知道它们能适应所在的环境都有其特殊的生理结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然后通过阅读资料和观看视频,知道卷柏具有极强的耐旱本领。

【学情分析】

从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学生知道生活在石头上的植物有青苔,而对于其他长在石头上的植物了解不多。对于青苔的根、茎、叶部分几乎没有学生观察过。学生只知道有些植物能生长在石头上,但并没有关注到长在石头上的植物也是有区别的,有的生长在石面,有的则生长在石缝。关于卷柏这种植物及其超级耐旱本领,学生了解更少,需要通过阅读资料和观看视频进行补充。因为本单元的名称是“植物与环境”,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初步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所生存的环境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同时植物的生长也改变了环境。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起来,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学习目标目标:

1. 知道石头上的植物适应环境生存的外部特征。

2. 用放大镜或手持显微镜观察青苔的根茎叶,并能(用语言或画图等)描述青苔的外部特征。

3. 知道卷柏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超强耐旱能力。

4. 初步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形成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

材料准备: 一些青苔,一株小草的根戓其它植物的根,放大镜或手持显微镜,牙签,湿纸巾等。

二情境导入:

师:出示图片

我们都知道,在自然界中,植物大多生长在土壤里,水里,干旱的沙漠中,多数植物都有根茎叶。

师问:请看这些植物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生长在石头表面,石头缝隙,石头边缘。

师:它们是不是很顽强的生长在坚硬的石头上?这种植物你认识吗?它叫什么名字?

学生思考。

师:它叫青苔。它就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青苔。它大多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石头上。

那你知道青苔长什么样吗?仔细观察过吗?

下面我们来一起观察一下青苔,看一看它具有哪些适应生存的本领,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植物导入,既是对学生前概念的复习,也和本课学习的植物进行了对比。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回忆常见生长在石头上的植物,并与之对比,从而引出研究主

题】

三探究新知

(一)观察青苔。

师:请同学们拿出青苔准备观察,它是否有根茎叶呢?

师:活动要求:

1,用牙签轻轻地从青苔丛中分离出几株个体,尽量保持植株完整,(提示:动作要准确轻巧)。

2,用放大镜或手持显微镜观察一株青苔,它是否有根茎叶,并画下它的样子。

组员明确分工,仔细观察。师巡视指导

师:出示图片

同学们,你是否找到了青苔的根茎叶?你画的是否跟我这个类似?

青苔它也是有根茎叶的。

师:我们继续观察它的根,并与小草的根进行对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汇报共享观察结果。

师小结:通过对比,其实有很大的不同,小草的根是真根,吸收水分和养料。而青苔的根很小,像死了一样干枯,失去吸收水分和养料的能力。它是一种“假根” 。虽然它是“假根”失去了根的本能。但它却能深深地扎入微小的石缝里,牢牢地把自己固定在坚硬的石头上。

师:那青苔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靠谁来获得呢?

重点观察青苔的叶子,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师出示放大后叶子的图片。

通过观察,叶子数量很多,很薄,类似透明等等。这些叶状结构特征,它就具有了吸收水分和养料的能力。茎也可吸收水分和养料。

师:那青苔为什么能生存在石头上,你现在知道了吧!

因为它植株矮小,抱团,用"假根"固定,紧紧贴在地面,用茎和叶的表面吸收水分和养料,与恶劣环境(坚硬少水的石头)抗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设计意围:通过解剖、观察研究青苔造应石面环境的结构特点,体会植物对环境的造应。】

(二)师:出示卷柏图片,我们再看更神奇的一种植物,它叫卷柏,也叫还魂草。

为什么叫还魂草?请看视频

自己再阅读一下了解卷柏,说一说卷柏的耐旱本领,对它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小组讨论交流。

师:卷柏一般生长在石头上。在水分供应充足时,卷柏吸水后枝叶舒展,翠绿可人。一旦失去水分供应,就将枝叶失绿蜷曲抱团,像枯死了一样。但卷柏凭借着有水则生、无水则“死”的生存绝技,不但旱不死,反而代代相传繁衍生息。【设计意图:我们市里的孩子,对卷柏大的学生接触的都很少,不了解。利用视频,学生直观了解卷柏耐旱力本领极强。】

四总结归纳: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石头上,环境恶劣,坚硬少水。植物要克服困难,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屈不挠的精神,有了自身生存本领,顽强的生命力,它就能适应环境的生存机会。

师问:植物能够在恶劣的环境里生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你想对植物说点什么?你有什么启发?

师生讨论交流。

我们要爱护植物,节约用水,保护好环境。我们要做一个绿色家园的守护者,守护好我们绿色家园,守护好我们人类这个蓝色的地球,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今天学习的内容你都掌握了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练一练:

(一)单项选择:

1.卷柏是一种奇特的蕨类植物。在水分不足时,它的根会从土壤里“拔"出来。身体缩卷成一个圆球,随风而动。且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圆球就会迅速打开。根重新钻到土壤里,继续生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卷柏的生存环境仅限于平原与海滩

B. 卷柏的根只有吸收功能。没有固定功能

C. 卷柏的这种生存方式体现了它对环境的适应

D. 卷柏的根从土中不仅吸收水分。还吸收有机营养。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青苔与其它绿色植物一样有根茎叶。

B.青苔的地下部分的根可以吸收水分和养料,

C.青苔的表面可以直接吸收水分和养料。

(二)试来答一答:

卷柏的耐旱本领与仙人掌有什么不同?

【卷柏一旦失去水分供应,就将枝叶失绿蜷曲抱团,像枯死了一样。仙人掌,为了适应干旱环境,叶退化成刺,减少蒸发。】

六延伸拓展:

石头上的植物还有很多,让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寻找周围长在石头上的植物,观察它们有哪些特殊的生存本领,好吗?

如果有条件的同学,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爸爸妈妈到花市或者上网,搜寻"干"燥的卷柏,做干燥卷柏复苏的小实验。别忘了做好记录(卷柏复苏的时间段)。【把学生的兴趣延展到课余时间,去探究卷柏复苏。】

七板书:石头上生存植物

恶劣环境顽强的生命力

坚硬少水克服艰难险阻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植物与环境:8.石头上的植物》教案1

8 石头上的植物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中的第四课《石头上的植物》。本课从聚焦石头周边的环境条件,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以指认和研究为核心依次展开四个部分的教学内容: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观察一些植物的生长环境,从而聚焦了解一些长在石头周边的植物,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然后观察石头上的青苔,知道它是否具有根、茎、叶,知道青苔的表面能直接吸收水分和养分;其次通过阅读资料,知道卷柏的耐旱力极强;再者引导学生做实验,了解干燥程度不同的卷柏复苏需要的时间不等;最后进一步拓展研究,观察其他石头上的植物,了解它们特殊的生存本领。 经过本课的学习落实课程标准中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举例说出生活在石头上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植物有一定的认识,在学习了第一单元之后对植物充满了探究的兴趣,同时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他们对沙漠和水里的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石头上的植物了解不多,他们长在石头的哪里,它们有什么在石头上生活的特殊本领并不了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认识一些在石头上生活的植物,并了解它们的特征。 2.通过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卷柏适应石头环境的生存本领:超强耐旱力。 科学探究: 1.能在观察图片的时候提取部位信息,发现一些植物生长在石头周边的什么环境里。2.能将观察结果与卡片资料相结合,在分析现象和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青苔适应石面环境的结构特点。 3.通过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卷柏具有适应石缝环境的超常耐旱能力以及对它生存的意义。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石头上的植物,阅读青苔和卷柏等植物特点的资料,观察青苔的结构特点。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探究石头上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南京市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全部教案(共4课时)

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全部教案(共4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基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在科学知识方面,对应课标8.3“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对于本学段学生提出的学习目标是: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在科学探究方面,涉及到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等探究环节。在探究的过程中,渗透了兴趣驱动、实事求是等态度方面的培养。 本节课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植物,植物的生长地点固定,短时间内变化较小,便于学生观察、研究。在本单元中,本课处于总领位置,为本单元后续几课的具体研究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植物、各种各样的环境。植物长什么样?它们为什么会长在这里?如果长在别的地方,会怎么样?这些都是学生渴望得到回应或解答的问题。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或多或少观察过植物,也了解一些常见环境中生存的典型植物,这些都是本节课的教学基础。植物本身的形态特点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学生与教师一起经过观察、比较、推理、分析,之后做出解释的。 三、学习目标 1、观察几种植物的形态特征,了解不同环境的特点,知道植物的形态特点与它的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探索活动,观察比较大叶黄杨和杨树树叶的形态特点,联系其生长的具体环境,分析植物如何适应寒冷环境。 3、通过分析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感受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爱科学的情感。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植物的形态特点与它的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难点:探索植物如何适应寒冷环境 五、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不同的树叶、课件、记录单 学生材料:杨树和冬青叶子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白荷花和仙人掌的图片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植物的形态何种各样。 平静的池塘中 盛开着白荷花。 荒芜的沙漠中 挺立着仙人掌。 …… 它们是有什么本领吗? 竟能在这样的地方安家!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探索其中的奥秘。 【意图解析】通过小资料、小诗的引用,让学生初步知道植物形态的多样性,同时知道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 (二)探究活动 1、观察这些形态各异的植物各有什么特点?(展示书中图片) 【提示】 ①水瓶树,树干高大粗壮,直径有1米多,酷似一个巨大的酒瓶,“瓶口”长着稀疏的枝条树叶。 ②仙人柱,柱状,叶子退化成刺。 ③雪松,常绿,叶针形 ④椰树、芭蕉,枝叶茂盛,叶子阔大。 2、这些植物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形态? 【提示】 ①水瓶树,生长在巴西草原上。热带草原上的降水比较集中,一段时间干早,另一段时间大量降水,一年中干季、雨季分明。当雨水充足时,多余的水份基本上都被这种树木给吸收储存了起来,供干旱季节维持正常生命。 ②仙人柱,生长在沙漠地带。沙漠里的降水很少。白天日光强烈,气温很高;夜晚气温骤降。为了减少水分蒸发,仙人柱的叶变成刺。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植物与环境: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教案3

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教材分析】 “植物适应环境”是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十八个主要概念之一,其涵盖内容丰富,包括建构植物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概念,理解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本课教材围绕植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采用先整体后具体的内容编排方式,展开两部分的内容。通过认识五种形态各异的植物特点,直观分析学生植物形态,认识到自然界的植物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关注到植物的根、茎和叶存在很大的区别。再从四种环境的特点进行认知,寻找到适合上述五种植物生存的生态环境,进行匹配思考,引领学生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存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后聚焦到两种植物的叶上面,第一层次是比较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叶片的光滑程度和厚度,获得直观的感知;第二次层次是比较两种植物的落叶情况,探讨植物的叶的情况是如何适应环境变化的。最后对于常青植物不落叶产生质疑并设计解疑方案,将科学研究引入更深层次,从而认识到落叶植物和不落叶植物适应寒冷环境的不同机制。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已经对科学有较浓的学习兴趣,能够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活动。对于植物的科学知识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一年级通过学习《动物和植物》了解了自然界中植物的多样性,为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做了知识背景的铺垫;二年级学习了《土壤与生命》,认知到植物生存的外部条件,对本课的第二个认识不同的环境特点夯实了基础。但是很少有学生知道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点,特别是叶和茎的形态差异,与环境的一一对应关系,其实是适应环境的结果。运用眼睛和皮肤(手)两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叶,是三年级学生已有的科学探究技能,但是如何将获得的观察结果与秋冬寒冷环境特点联系起来分析,从而理解不同环境里的植物这个主题是学生本课要达到的彼岸。学生在理解科学核心概念后还要能设计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为实践研究常青植物是否落叶制定计划。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发现冬青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方法。 科学探究: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植物与环境: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教案2

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教材分析】 可先做出初稿,后期进一步完善。 【学情分析】 可先做出初稿,后期进一步完善。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能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一些植物的形态特点。 2.知道不同的植物适宜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知道植物形态于生长环境有关。 3.知道一些植物离开特定的环境会无法生存或无法很好地生长。 4.知道植物适应环境会形成一些形态变化或生长习性。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取图片中的主要信息,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冬青树和杨树应对严寒的办法。 3.能设计一个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 科学态度: 1.能在本课的学习中,激发好奇心,主动观察身边植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及习性。 2.从生活中找实例,概括不同植物形成的适应环境的本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关注身边的环境中的植物,爱护环境中的植物,保护植物。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形成了特定的形态特征或是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1.对比常绿植物的叶及落叶植物的叶,能理解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2.设计了解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水瓶树、巨人柱、椰树、芭蕉树、松树的图文资料,不同环境的视频资料及图文资料、冬青树叶、杨树叶、香樟树叶、桂花树叶、桑树叶、构树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了解一些植物的形态特征,感知形态是为更好适应环境。 1.师:地球上的植物多姿多彩,是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的依靠。同学们,你们都认识哪种植物?这种植物是什么样的? 2.师:那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 3.师:刚才的水瓶树、巨人柱、椰树、芭蕉树,松树。它们长什么样的? 适时追问:它的茎长什么样子?它的叶长什么样子?长成这样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时,放大矢量图,帮助学生观察细节。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植物的介绍,让学生能在回忆中关注植物的形态特征,并能在图片观察时,能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信息解读,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 二、了解不同环境特点,发现植物形态是为了适应环境。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不同的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刚才的集中植物,就生活在下面的这些环境中:沙漠、高山、热带草原、热带沿海。 2.师:水瓶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3.师:热带草原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除了热带草原,水瓶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4.师:巨人柱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5.师:沙漠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除了沙漠,巨人柱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6.师:椰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7.师:热带沿海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除了热带沿海,椰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8.师:芭蕉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9.师:热带沿海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除了热带沿海,芭蕉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 10.师:松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11.师:高山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松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 师:你能试着将它们连一连吗?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教案(打包16套)苏教版

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能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一些植物的形态特点。 2.知道不同的植物适宜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知道植物形态于生长环境有关。 3.知道一些植物离开特定的环境会无法生存或无法很好地生长。 4.知道植物适应环境会形成一些形态变化或生长习性。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取图片中的主要信息,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冬青树和杨树应对严寒的办法。 3.能设计一个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 科学态度: 1.能在本课的学习中,激发好奇心,主动观察身边植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及习性。 2.从生活中找实例,概括不同植物形成的适应环境的本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关注身边的环境中的植物,爱护环境中的植物,保护植物。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形成了特定的形态特征或是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1.对比常绿植物的叶及落叶植物的叶,能理解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2.设计了解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水瓶树、巨人柱、椰树、芭蕉树、松树的图文资料,不同环境的视频资料及图文资料、冬青树叶、杨树叶、香樟树叶、桂花树叶、桑树叶、构树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了解一些植物的形态特征,感知形态是为更好适应环境。 1.师:地球上的植物多姿多彩,是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的依靠。同学们,你们都认识哪种植物?这种植物是什么样的? 2.师:那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 3.师:刚才的水瓶树、巨人柱、椰树、芭蕉树,松树。它们长什么样的? 适时追问:它的茎长什么样子?它的叶长什么样子?长成这样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时,放大矢量图,帮助学生观察细节。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植物的介绍,让学生能在回忆中关注植物的形态特征,并能在图片观察时,能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信息解读,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 二、了解不同环境特点,发现植物形态是为了适应环境。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不同的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刚才的集中植物,就生活在下面的这些环境中:沙漠、高山、热带草原、热带沿海。 2.师:水瓶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3.师:热带草原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除了热带草原,水瓶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4.师:巨人柱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5.师:沙漠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除了沙漠,巨人柱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6.师:椰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7.师:热带沿海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除了热带沿海,椰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8.师:芭蕉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9.师:热带沿海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除了热带沿海,芭蕉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 10.师:松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11.师:高山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松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 师:你能试着将它们连一连吗?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思考几种植物适宜生长的环境,让学生将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联系起来,并在对不同的生长环境的了解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的环境师相对应的,植物在进化历程中,已经形成了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 三、比较冬青树和杨树的叶子,将植物的局部特征与适应环境变化建立联系。 1.师:植物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瞧,这是前几天老师外出游玩时在美丽的杨树林和冬青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水里的植物》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 《水里的植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聚焦水环境,以水生植物为认识对象,通过观察、讨论、动手探究、阅读等一系列活动展开学习。本课教学内容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展现池塘里多种水生植物的生活景象,在介绍它们的名称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典型植物的形态和它们分别是生活在水中、水面还是水底,以确定本课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以缩小的人工水环境一一水族箱为观察对象,启发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展开莫定基础。第三部分,以探究为主要形式,研究具体的水生植物适应水中生活的本领,由三个动手活动组成。活动一,探究水葫芦漂浮的秘密。包括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验证方法为把水葫芦压入水中后松手、用手挤压水葫芦的茎、掰开水葫芦的茎。三个方法依次采用,暗含从发现现象到找寻原理的过程。活动二,观察金鱼藻的特点。暗含猜测原因和实验验证两个步骤,验证活动为分别观察搅动水时、加水后金鱼藻的表现。活动三,切开莲的叶柄和地下茎,观察它们的特点。这里也暗含猜测原因和实验验证,验证活动为切开莲的叶柄和地下茎进行观察。这些活动为学生小结水生植物的结构特征铺平了道路。第四部分,通过阅读红树适应海水环境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些在海水环境中生活的植物的特点,重点介绍根的作用和呼吸方式。这一部分与前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认识水生植物的内容。第五部分,在学习栽种碗莲的过程中,了解碗莲适应水环境的特点。这是一个拓展活动。教材在此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栽种碗莲的方法,呈现出了碗莲从种子到发芽再到长大的情况,指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栽种,体验种植的乐趣,了解更多水生植物适应水环境的本领体会植物为适应环境生长而做出的改变,引导学生爱生活,爱生活的环境,并能够保护环境,爱护植物。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认识一些池塘中的水生植物,能够通过观察发现水生植物的形态特征,但是,观察不够仔细,思维不够缜密,不能够准确描述水生植物的形态和生长位置,对水生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不太关注。针对上述学情,本节课将学生在学习中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培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一、填空 1、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仙人掌的茎和叶的形态特征:茎绿色、覆盖蜡质,叶退化为刺。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发现内部含有大量水分。 3、沙漠植物适应环境的结构特征:具有发达的根系。 4、水瓶树高大粗壮,树干顶部枝条、树叶稀疏,远看酷似一个巨大的啤酒瓶。水瓶树的树干里储存水,抗干旱能力强,适宜生长在热带草原。 5、仙人柱植株高大呈柱状,有分枝。柱上长有许多锐利的棱,棱上长有尖刺。喜温暖向阳环境,耐干旱,适宜生长在炎热、干旱的沙漠中。 6、芭蕉树主干没有分枝,叶在主干顶端呈螺旋状排列。叶片长圆形,宽大。主叶脉粗厚,分支叶脉呈羽状平行分布在叶片上。 7椰树树干长,笔直,没有分枝。树叶巨大,呈羽毛状,集中长在树干顶端。椰子喜光,在高温、多雨、阳光充足和海风吹拂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适宜生长在热带沿海。 8、雪松树干较直,树枝从下至上环绕树干向外生长。树叶针状、坚硬,淡绿色或深绿色。雪松耐阴、抗旱,有一定的耐寒能力,分布范围广,可生活在高山上。 9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0、大叶黄杨树叶比杨树树叶厚、光滑。大叶黄杨树叶上覆盖有比较厚的蜡质,所以较光滑。 11、杨树树叶秋天变黄,冬天落光。大叶黄杨树叶冬天落三分之一左右,总体看来树还是绿色的。 12、冬季来临,杨树靠落叶减少水分蒸发和养料消耗。大叶黄杨靠树叶表面蜡质减少蒸发。 二、简答 冬天来了,杨树和大叶黄杨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 答:杨树靠落叶减少水分蒸发和养料消耗,而大叶黄杨靠树叶表面蜡质减少蒸发。 6、沙漠中的植物 一、填空 1、我知道的沙漠中的植物有:(仙人球、沙棘、仙人掌、骆驼刺、梭梭树、胡杨、芦荟、石莲花)等。 2、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都含有(大量的水分)。 3、仙人掌储水的秘密是:仙人掌的叶呈针状,而且茎表面有蜡质覆盖,水的蒸发量极少。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中生长的植物》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中生长的植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水中生长的植物的特点和适应环境。 2. 掌握水生植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 3. 学会观察和描述水中生长的植物的生长过程。 二、教学内容 1. 水中生长的植物的特点和适应环境。 2. 水生植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 3. 水中生长的植物的生长过程。 三、教学重点 1. 了解水中生长的植物的特点和适应环境。 2. 掌握水生植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 四、教学准备 1. 教科书《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 2. PowerPoint或其他教具展示工具。

3. 水生植物标本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5分钟) - 通过观察图片引发学生对水中生长的植物的思考,激发兴趣。 2. 呈现 (15分钟) - 使用PPT展示水中生长的植物的图片,介绍其特点和适应环境。 3. 实践探究 (20分钟) - 分发小组实验任务,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水中生长的植物的生 长过程。 - 学生利用提供的水生植物标本或图片,用实验记录表记录观 察结果。 4. 总结归纳 (10分钟) - 学生交流实验观察结果,老师引导总结归纳水中生长的植物 的一般特征和分类。

5. 小结 (5分钟) - 老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 1. 导入 (5分钟) - 复上节课的内容,出示相关问题进行回答。 2. 呈现 (15分钟) - 使用PPT展示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其特点和分类。 3. 实践探究 (20分钟) - 学生分组进行水生植物的分类实践活动,根据自己观察的植物特征进行分类。 4. 总结归纳 (10分钟) - 学生交流分类实践活动结果,老师引导总结归纳不同种类水生植物的特点。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_《不同环境里的植物》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 第一课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标要求: 1.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第一节《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本单元采取“总—分”的形式介绍植物的多样性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先整体介绍植物具有多样性且对环境具有适应性,再详细介绍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本节课教材通过三部分来实施。第一部分通过观察图片,分析不同植物的形态特点;第二部分,通过分析第一部分图片植物的生长环境,讨论、猜想植物形态特征和植物生活环境的关系;第三部分,认识大叶黄杨和杨树的叶子,分析比较它们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进一步树立植物形态适应生活环境这一科学概念。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天真,探究积极性高。学生通过以年级下册《动物与植物》的学习,已经初步树立了植物的多样性这一概念。但对于植物的形态及其生活环境的关系并未多加思考。本节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分析讨论,先引导学生

观察不同形态的图片,再对应出现这种植物的生活环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猜测出植物形态与环境是有关系的。最后,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大叶黄杨和杨树的叶子,观察它们冬天的样子,来判断叶子的形态和生活的环境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 1.在观察和交流中,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比较、观察活动,发现大叶黄杨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本领。 三、学习重点: 1.在观察和交流中,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比较、观察活动,发现大叶黄杨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本领。 四、学习难点: 1.在观察和交流中,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比较、观察活动,发现大叶黄杨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本领。 五、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每组实验材料包(大叶黄杨和杨树的叶子)、实验记录单1、2。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植物与环境:7.水里的植物》教案1

7.水里的植物 【教材分析】 本课聚焦水环境,以水生植物为认识对象,通过观察、讨论、动手探究、阅读等一系列活动展开学习。本课教学内容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展现池塘里多种水生植物的生活景象,在介绍它们的名称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典型植物的形态和它们分别是生活在水中、水面还是水底,以确定本课的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以缩小的人工水环境——水族箱为观察对象,启发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以探究为主要形式,研究具体的水生植物适应水中生活的本领,由三个动手活动组成。活动一,探究水葫芦漂浮的秘密。包括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验证方法为把水葫芦压入水中后松手、用手挤压水葫芦的茎、掰开水葫芦的茎。三个方法依次采用,暗含从发现现象到找寻原理的过程。活动二,观察金鱼藻的特点。暗含猜测原因和实验验证两个步骤,验证活动为分别观察搅动水时、加水后金鱼藻的表现。活动三,切开莲的叶柄和地下茎,观察它们的特点。这里也暗含猜测原因和实验验证,验证活动为切开莲的叶柄和地下茎进行观察。这些活动为学生小结水生植物的结构特征铺平了道路。 第四部分,通过阅读红树适应海水环境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些在海水环境中生活的植物的特点,重点介绍根的作用和呼吸方式。这一部分与前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认识水生植物的内容。 第五部分,在学习栽种碗莲的过程中,了解碗莲适应水环境的特点。这是一个拓展活动。教材在此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栽种碗莲的方法,呈现出了碗莲从种子到发芽再到长大的情况,指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栽种,了解更多水生植物适应水环境的本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对植物的多样性有所认识,在一年级下学期也学过《多姿多彩的植物》。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产生更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希望对诸如各种各样的植物“是长在哪里的”“为什么会长成这样”等疑问作出解答。三年级学生对于水里的植物大都比较陌生,只知道莲和芦苇,其他的知之甚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水生植物以及让学生描述水生植物的形态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2 苏教版 二、简答 形态不同的沙漠植物都具有适应沙漠环境的共同特点,如具有发达的根系,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寻找水源;地面部分长得矮小,能有效减少水分的蒸腾,适应干旱的环境。此外,一些沙漠植物还具有茎表面有蜡质覆盖的特点,能够减少水的蒸发量,储存更多的水分。 多数沙漠植物拥有强大的根系,以便吸收沙土中的水分。为了减少水分消耗和蒸腾面积,许多植物的叶子缩小、变成棒状或刺状,甚至无叶,用绿色的茎代替叶子的作用,并在茎表面覆盖蜡质。 水生植物是指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根据其生活方式,一般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水葫芦漂浮的秘密在于叶柄中下部膨大部分似葫芦,里面有大量气体。金鱼藻的特点是植株较轻,不固定在水底时能漂浮,茎柔软,在水流中不

易折断。莲的叶柄和地下茎有中空的管道,以保证植株在水下部分对氧气的需求。水生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有的中空,能通气;有的柔软,适应水流。常见的水生植物有金鱼藻、芦苇、香蒲、莲、水葫芦、菱、碗莲、红树等。红树能在海水中茁壮成长的原因在于其主干不会无限增长,而是从主杆上长出许多支持根,扎入泥滩里以保持植株的稳定。此外,红树还有许多指状的呼吸根从土中伸出地面,在涨潮时帮助植株吸收空气中的氧气。 石头上的植物有南庭芥、青苔、虹如玉、卷柏等。青苔地下部分的根状物其实是假根,主要起固定作用,而它生存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是通过其表面那些细小的叶状结构直接吸收的。青苔表面可以直接吸收水分和养料,这有利于青苔快速吸收水分。卷柏也叫九死还魂草,它的特殊本领是耐旱力极强,一般生长在向阳山坡干旱的岩石缝中。卷柏的耐旱本领采用休眠和转移生长位置的方法,而仙人掌则采用减少水分蒸发的方法。卷柏的耐旱本领有助于它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植物和我们》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 植物和我们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能够运用调查、讨论、交流等多种方法了解人类吃植物的哪个部分。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3.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部分及其名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观察家庭用品,了解植物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带一些由植物加工成的食品、饮料、药品等到课堂。 2.学生关注自己近日所吃的植物,并把植物带到课堂上,如前一天所吃的蔬菜、水果等。 3.收集资料,制作有关植物对人类的巨大贡献的电子幻灯片。 4.教师提前制作介绍一株会开花的植物的各个部分的幻灯片,一株完整的西红柿的植株,切开的、可以观察到种子的半个西红柿和完整的西红柿。 三、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投影出示大自然风光的图片:同学们,大自然中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你所熟悉的植物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用处? 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植物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揭示课题。 (二)讨论: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1.谈话:有人说,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无论怎样夸张,都不过分。 2.小组活动:观察我们教室里的物品,看看有哪些物品来自植物,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得多。 3.交流汇报。 4.你的一天的生活中有哪些方面离不开植物? 5.交流统计 6.小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真的是说也说不完,写也写不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可以这么说吧,没有植物,我们也就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了。 (三)探索:它们分别属于植物的哪一部分 1.各小组学生拿出提前准备的近日所吃的植物,认一认。 2.组内交流:你所吃的是植物的哪一部分? 3.交流汇报。 4.分一分:按照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不同形式提供食物的类型,将这些植物分类。 5.汇报分类情况。 6.质疑:分类过程中有哪些地方意见不一致?为什么? 7.讨论:哪些植物它的多个部分被我们食用了? 8.小结:不同的植物,我们一般食用它不同的部分。但也有一些植物的多个部分被我们食用了。 (四)建构:一株完整的会开花的植物的结构组成 1.通过上面的讨论,你觉得一株完整的植物应该包括哪些部分? 2.学生发表意见 3.出示一株西红柿的挂图,对照。 4.很多会开花的植物都与西红柿一样具有根.茎.叶等多种结构。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完整的植物,并在各部分写上名称。 4、植物和我们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植物与环境:6.沙漠里的植物》教案2

6.沙漠里的植物 【教材分析】 本单元《植物与环境》是继上单元后对植物的进一步探究,属于生命科学,旨在让学生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为后续植物适应性、生物关系的学习打下基础。不同的环境孕育不同的植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沙漠里、水里、石头上都生长着各自相适应的植物。 《沙漠里的植物》是苏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的第二课,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接总课《不同的环境》,为后续《水里的植物》、《石头上的植物》奠定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的基础,是后续学习的引领课。本课聚焦沙漠的环境条件,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从观察、研究、查看资料三个部分依次展开教学内容:(1)观察一些沙漠中生长的植物,为本课学习做铺垫。(2)通过三个活动研究沙漠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找仙人掌的茎和叶、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探究仙人掌储水的秘密。(3)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阅读沙漠植物根的相关资料。以植物的适应性特征为主要内容,针对事物的相关性展开教学。 【学情分析】 植物一般不会移动位置,一旦适应某个特定的环境就能长期存活,这种适应性便于小学生研究。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已经大致认识了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生存需要条件,在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中,学生认识了植物的几大重要器官及其作用。 三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接触了很多的植物,包括身边养殖的仙人掌,他们知道沙漠的存在、沙漠缺水,在大多数学生的前概念中,他们认为在沙漠上是没有植物的,因为无法满足植物喝水的必要生存条件,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沙漠中只有仙人掌这一种植物,对沙漠中的其它植物知之甚少。因此,针对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典型沙漠植物的叶片、根系,从而认识叶片的储水特点、发达的根系,加强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沙漠中的典型植物。 2.知道沙漠植物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3.知道骆驼刺和梭梭草具有的适应环境的结构特点。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石头上的植物》优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 8.《石头上的植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石头上的植物》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的第4课。本单元四课是按照“从总到分”的结构来安排的。本课首先通过观看图片,了解一些长在石头周边的植物的具体生长环境。接下来观察青苔,知道它是否具有根、茎、叶。具体观察青苔的根和叶,了解青苔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养料,只起固定作用。知道叶子和茎吸收水分和养料。通过对比实验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能对长在石头上的植物有科学的认识,知道它们能适应所在的环境都有其特殊的生理结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然后通过阅读资料和观看视频,知道卷柏具有极强的耐旱本领。 【学情分析】 从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学生知道生活在石头上的植物有青苔,而对于其他长在石头上的植物了解不多。对于青苔的根、茎、叶部分几乎没有学生观察过。学生只知道有些植物能生长在石头上,但并没有关注到长在石头上的植物也是有区别的,有的生长在石面,有的则生长在石缝。关于卷柏这种植物及其超级耐旱本领,学生了解更少,需要通过阅读资料和观看视频进行补充。因为本单元的名称是“植物与环境”,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初步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所生存的环境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同时植物的生长也改变了环境。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起来,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学习目标目标: 1. 知道石头上的植物适应环境生存的外部特征。 2. 用放大镜或手持显微镜观察青苔的根茎叶,并能(用语言或画图等)描述青苔的外部特征。 3. 知道卷柏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超强耐旱能力。 4. 初步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形成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 材料准备: 一些青苔,一株小草的根戓其它植物的根,放大镜或手持显微镜,牙签,湿纸巾等。 二情境导入: 师:出示图片 我们都知道,在自然界中,植物大多生长在土壤里,水里,干旱的沙漠中,多数植物都有根茎叶。 师问:请看这些植物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生长在石头表面,石头缝隙,石头边缘。 师:它们是不是很顽强的生长在坚硬的石头上?这种植物你认识吗?它叫什么名字? 学生思考。 师:它叫青苔。它就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青苔。它大多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石头上。 那你知道青苔长什么样吗?仔细观察过吗? 下面我们来一起观察一下青苔,看一看它具有哪些适应生存的本领,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植物导入,既是对学生前概念的复习,也和本课学习的植物进行了对比。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回忆常见生长在石头上的植物,并与之对比,从而引出研究主

南京市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同步练习及答案(共4课时)

《不同环境里的植物》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热带草原一年中_____和_____分明的。 2、热带沿海地区全年高温,有些地方常受_____影响。 3、______的土层很薄,气温很低,经常被积雪覆盖。 4、植物的形态特点与它的_______有着密切联系。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水瓶树因其树干酷似水瓶的得名。() 2、仙人柱为适应沙漠生活没长叶子。() 3、雪松耐旱抗低温,可以生活在高山地区。() 4、椰子树生长在海边有利于种子的传播。() 5、冬天,杨树的叶子全部落光。() 6、大叶黄杨叶子终年不落。() 三、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填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1、杨树在寒冷的冬天() A.叶子全落 B.部分落叶 C.不落叶 2、水瓶树生长在()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热带沙漠 3、树木落叶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温低 B.降水减少 C.风特大 4、雪松的叶子为针形,是为了适应() A.高山寒冷的气候 B.干旱的沙漠气候 C.雨水充足的热带沿海气候 5、下列不是常青树的是() A.大叶黄杨 B.雪松 C.杨树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叶黄杨的叶子比杨树叶子光滑 B.大叶黄杨的叶子一年四季不落 C.杨树落叶后第二年春天还会发芽 四、连线题

把下列植物和它适宜的生长环境连线 五、实验探究题:填写表格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干季雨季 2、季风 3、高山 4、生长环境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三、选择题 1、A 2、B 3、C 4、A 5、C 6、B 四、连线题 五、实验探究题:填写表格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教学设计

《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2单元《植物与环境》中的第1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这些形态特征又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为此本课的教学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教学,第一了解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通过不同植物的外部样貌从而发现不同的植物的形态特征有很大的差别,那是什么带来的这种差别呢?这就需要由第二部分了解不同环境的特点来进行学习,基于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五种植物的最特别的形态特征,接下来通过展示不同的环境,给这五种环境找主人的游戏来思考,这五种植物具有的特殊形态特征在它们适应不同环境时起到了什么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部分就是通过比较大叶黄杨与杨树叶子的不同来探究不同的植物为了“安全”的度过寒冬都具备了怎样的本领。最有一部分是作为本堂课的拓展,设计一个探究常青树是否落叶的方案,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适者生存”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通过观察能够发现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生长环境 通过对植物生长环境的观察,发现植物的形态与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知道一些植物离开特定的环境会无法很好的生存或生长 通过比较植物叶子的不同或是否落叶探究它们适应寒冷环境的措施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不同的生长环境造就了植物的不同形态特征 难点:1.理解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 2.通过比较黄杨和杨树的叶子,探究它们面对严寒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盆仙人掌,一盆绿萝,一些黄杨树叶,一些杨树叶 学生准备:黄杨树叶,杨树叶 五、教学过程 (一)了解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1.展示老师带来的一盆仙人掌和一盆绿萝

苏教版(2017)科学三年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2017)科学三年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第2单元《植物与环境》目录 第2单元《植物与环境》单元概要分析 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 从遗传学的角度而言,生物的多样性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在遗传与变异的过程中,接受自然选择的结果,具体表现为变异的物种能适应生存环境就得以存活,否则便面临死亡。这样一来,存活下来的物种便具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制。 从研究生物对环境适应性的难度而言,由于植物基本上是定位生存,不会像动物那样频繁地移动位置甚至进行长距离的迁徙,所以研究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要比研究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简单一些,也比较容易得出结论,适合作为小学科学的学习内容,也便于小学生进行研究。 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对植物的多样性有所认识,在一年级下学期也学过《多姿多彩的植物》。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产生更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希望对诸如各种各样的植物“是长在哪里的”“为

什么会长成这样”等疑问作出解答。 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建构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教材以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为主体内容,选取几种学生较为了解的环境——沙漠中、水里、石头上,指导学生在动手活动和阅读资料中了解其中一些典型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制,让他们懂得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初步知识,并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