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2节《氯及其化合物》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2节《氯及其化合物》优

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2节《氯及其化合物》。第二章主要讲述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浩瀚的大海美丽而富饶。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化学资源宝库,含有80多种元素,钠和氯既是其中含量较高的元素,也是典型的金属元素和典型的非金属元素。钠、氯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具有怎样的性质?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研究呢?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系统研究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可以定性认识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用途。通过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通过第二章学习,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章共有三节,本课是第二节,主要讲述氯及其化合物,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的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2.5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此标准可以看出,本课学习主题属于“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

二、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二节内容。“氯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从教材节安排层面来看,学生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完成了“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相比钠及其化

合物,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更为复杂,氯气的氧化性、氯气与水及碱的反应,对氧化还原规律的呈现更为明显;同时次氯酸盐性质的学习和氯离子的检验,对于类别通性、离子反应规律的呈现也更为突出。所以本节教学应该在钠及其化合物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利用认识角度指导物质性质的学习。本课以氯的生活生产应用情景导入,共有“氯气的性质”、“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氯离子的检验”三部分内容。具体来说,先介绍氯气的发现历史、氯原子的结构及氯气的强氧化性,继而介绍了氯气与金属、非金属单质、水、碱的反应。然后介绍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最后通过一个实验讲述氯离子检验方法及应用。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三、说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持续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从微观上解释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化学现象,进一步发展宏观现象与微观变化之间的联系。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学习氯及其化合物主要化学性质知识,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氯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水、碱的

反应基本模型。通过该模型理解物质的变化,为后续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探究,对氯及其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进行分析,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学习,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归纳氯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2.难点:基于微粒及微粒转化认识氯水性质。

五、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对于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较少。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熟悉了常见物质类别的通性,但对于含有不熟悉元素的物质,通过类别通性研究物质性质的能力还偏弱;初步掌握离子反应的发生规律,但对于离子反应中可能存在的干扰尚不够明确;初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规律,但对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观察和分析不够敏锐,对常见氧化剂、还原剂的积累较少。除此之外,学生通过上述认识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主动意识不够,还很难系统地从多个角度综合研究物质性质。

六、说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探究式、问题诱导法

七、说教学准备:师准备实验器材、课件等。

八、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1.师谈话:氯是一种重要的“成盐元素”,在自然界中除了以NaCl、MgCl2、 CaCl2 等形式大量存在于海水中,还存在于陆地的盐湖和盐矿中。氯的单质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大量用于制造盐酸、有机溶剂、农药、染料和药品等。

2.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里边的奥秘。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氯气的性质

1.生读氯气发现到氯被确认为一种新的元素的历史。谈谈从中得出的启示,并在小组内交流。

2.师引导学生分别从价态、类别、结构的角度预测氯气的性质。

3.生活动:分别从价态、类别、结构的角度预测氯气的性质,并综合得出氯气应具有氧化性、还原性,以氧化性为主,能与金属单质等物质发生反应。

(1)氯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得到1个电子,使最外电子层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氯气是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

(2)观察氯气:

教师引导观察一瓶氯气,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生观察氯气,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4.氯气与金属、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1)师引导,演示实验1:钠在氯气中燃烧。

①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②生讨论产生黄光的原因,以及白烟的成分;

③书写反应方程式。

(2)师引导,演示实验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①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②生讨论生成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并据此判断氯气的氧化性较强;

③书写反应方程式。

(3)师引导,演示实验3:铜在氯气中燃烧。

①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②讨论生成物为氯化铜,根据铜单质金属活动性较弱(氢后),并据此判断氯气的氧化性较强;

③书写反应方程式。

(4)师引导,演示实验4: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①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②根据氢气为非金属单质,据此判断氯气的氧化性较强;

③书写反应方程式。

5.氯气与水的反应

(1)教师引导:根据氯水能够杀菌消毒,讨论氯气溶于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生观察氯水,根据氯水为黄绿色,判断氯水中的主要溶质为氯

气分子。

(3)师引导,演示实验5:观察部分润湿的红布条在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现象。

①生观察到润湿部分褪色,干燥部分没有褪色;

②分析氯气不能使布条褪色,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新物质,新物质可以使布条的红色褪去;

③在教师的引导下,书写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师引导:氯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分别使氯水具有哪些性质?

①氯水为黄绿色判断氯水中存在大量氯气分子(和水分子);

②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氯水中含有HClO分子,使氯水具有漂白性;

③根据HCl是电解质,在溶液中会发生电离,判断溶液中含有氢离子和氯离子,不含HCl分子。进一步判断氯水具有酸性(即有酸的通性),可以和Ag+生成AgCl沉淀。

6.师引导:根据HCl和HClO和碱的反应规律,推测氯气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反应方程式。

(1)生尝试书写HCl和HClO和碱反应的产物;

(2)据此书写氯气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反应方程式。

(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师引导:回顾舍勒发现氯气的历史,讨论实验室制备氯气所需的装置。

(1)生根据反应物状态和是否需要加热,选择适当的发生装置;(2)根据生成物密度、水溶性和化学性质,选择收集方式;

(3)根据反应体系可能存在的物质(体系原有、副反应、挥发物质等),以及杂质物质和目标产物的性质差异,选择除杂和干燥装置。(4)根据目标产物的是否具有毒性、是否污染空气,判断是否需要尾气处理装置,以及用何种试剂处理尾气。

2.师引导,演示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完整实验操作,并制得一瓶氯气。生观察老师的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

(三)氯离子的检验

1.师引导,由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引出溶液中氯离子的检验。取一瓶标签被遮挡的试剂瓶,滴加AgNO3溶液,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

2.生讨论是否能判断待测液中含有氯离子。

3.师打开被遮挡的标签,发现待测液为Na2CO3溶液。

4.生活动:

(1)书写相关反应方程式;

(2)总结检验氯离子时可能的干扰离子及标准操作。

(四)归纳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

环节三:全课总结。

九、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

与金属、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氯气的性质与水的反应

与碱的反应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

氯离子的检验: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进行检验

新人教版化学必修一 第二章 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 氯气的性质

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 氯气的性质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氯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游离态和化合态 B.海水中的氯元素主要以NaCl等盐的形式存在 C.人体的血液中含有NaCl,其浓度大约为0.9% D.氯化钠对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作用 2.当有大量Cl2逸散到周围空气中,你认为以下措施合理的是() ①迅速拨打求救电话 ②迅速撤离至地势较高处 ③迅速撤离至下风口 ④用浸有一定浓度NaOH溶液的口罩或毛巾捂住口鼻 ⑤用浸有一定浓度Na2CO3溶液的口罩或毛巾捂住口鼻 ⑥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如堵住泄漏口,将其浸入碱液池等) A.①②④⑥B.①②⑤⑥ C.①③⑤⑥D.①②④⑤⑥ 3.下列现象不属于H2在Cl2中燃烧现象的是() A.苍白色火焰 B.瓶口有白雾 C.集气瓶内气体颜色变浅 D.爆炸 4.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产生气体的是()

5.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久置氯水酸性比新制氯水酸性减弱 B.新制氯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没有任何现象 C.新制氯水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D.新制氯水在光照的条件下,可以产生气体,该气体是氯气 6.下列有关“漂白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过氧化钠有较强的氧化性可做漂白剂 B.漂白粉的漂白利用了氯气的强氧化性 C.次氯酸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做漂白剂 D.活性炭可用于食品精制糖的脱色,利用了其吸附能力 7.如图所示为钠、镁、铝、铁分别与足量的氯气反应时,消耗金属 的质量与反应的氯气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其中表示铝与氯气反应的是 () A.a B.b C.c D.d 8.在氯水中存在多种分子和离子,它们在不同的反应中表现出各自的性质。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一致且正确的是() A.加入有色布条,一会儿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溶液中有HCl存在 B.溶液呈浅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Cl2分子存在 C.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Cl2存在 D.加入Na2CO3溶液,有气泡产生,说明有HClO分子存在 9.漂白粉在空气中容易失效的原因是() A.次氯酸钙不稳定,易分解

新人教高中化学必修1讲义18 第二章第二节第3讲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第二章 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 第3讲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讲】知识点1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1)化学方程式:MnO 2+4HCl(浓)=====△ MnCl 2+Cl 2↑+2H 2O 。 (2)原理:利用强氧化剂氧化浓盐酸中的Cl - 生成Cl 2,该反应中MnO 2为氧化剂,浓盐酸为还原剂并且该实验还体现了浓盐酸的酸性。 2.仪器装置 (1)气体发生装置类型:固+液――→△ 气 (2)发生装置所用仪器:分液漏斗、圆底烧瓶、酒精灯。 (3)除杂装置: 装置C 的作用是除去Cl 2中少量的HCl 气体。装置D 的作用是干燥氯气(或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 3.收集方法 (1)向上排空气法(氯气密度大于空气)。 (2)排饱和食盐水法(氯气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用此法可除去实验中挥发产生的氯化氢气体)。 4.验满方法 观察到E 中充满黄绿色气体,则证明已集满。 5.尾气处理 烧杯F 中盛放的液体是NaOH 溶液。该液体的作用是吸收过量的氯气,防止污染环境。 6、注意事项: (1)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是选用氧化剂(如MnO 2、KMnO 4等)将盐酸中的部分氯离子氧化而得到氯气。 (2)制取的氯气有毒,且在加热时容易逸出,所以应选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 (3)尾气处理时,不能用澄清石灰水吸收氯气,因为澄清石灰水中Ca(OH)2的含量少,吸收不完全。 (4)实验结束后,先使反应停止并排出装置中残留的氯气,再拆卸装置,避免污染空气。 【练】 1.下列关于实验室制氯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其中二氧化锰是氧化剂 B .HCl 表现还原性和酸性 C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 2+4H + +4Cl - =====△ MnCl 2+2H 2O +Cl 2↑ D .该方法是瑞典化学家舍勒最先发现的

氯气的性质-说课稿

氯气的性质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第二节《氯气的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学法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6大知识模块之一。本节之前学生虽然对氯气的制备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节内容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次系统地对物质性质的学习,学生在此节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以后有关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同时本节教学也为后面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中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了解过有关氯气的知识,加之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含氯的化合物,因此学生有一定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很好的展开课程,但实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学生为学习的中心,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训练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以氯原子的结构特点作为切入点,认识氯气是一种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的本质; 能运用次氯酸的性质解释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通过问题讨论,掌握新制氯水具有漂白性的原因,体验化学知识的获得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利用氯气的毒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以及氯气性质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难点:氯气与水的反应以及氯水的主要成分。 二、学法分析 在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响应新课改倡导的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 三、教法分析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碱金属导入新课 在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都具有相似性的金属元素——碱金属,知道了一些研究金属元素的方法,在课的开始即向学生明确本节课将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同样具有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简称卤素,并用多媒体

新教材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含解析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 教师活动 教师:氯是一种重要的“成盐物质”。 教师:在自然界中除了以NaCl、MgCl2、CaCl2等 形式大量存在于海水中,还存在于陆地的盐湖和盐矿 中。(展示图片) 教师:氯的单质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大量

用于制造盐酸、有机溶剂、农药、染料和药品等。(展示图片) 教师提问:氯有哪些性质呢? 教师: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 思维启迪: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将软锰矿与浓盐酸混合加热,产生了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受当时流行学说的影响,舍勒未能确认这种气体。直到181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才确认这种气体是一种新元素组成的单质——氯气。(展示照片) 思考讨论:教师:从氯气的发现到氯被确认为一种新的元素,时间长达三十多年,其间经历了数位科学家的不懈探索。你从这一史实中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启示1:科学研究需要由正确的理论做指导,错误的理论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 教师:启示2:科学研究需要以大量事实为依据,只有大量事实才能推翻错误理论,建立正确的理论或推

动科学理论的发展。 教师:启示3:科学研究需要有热爱科学的思想和奉献科学的精神。 思维启迪:氯气的命名 181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以大量事实为依据,确认黄绿色气体是一种新元素组成的单质,并将这种元素命名为chlorine。这一名称来自希腊文,有“绿色”的意思。中文译名曾为“绿气”,后改为“氯气”。 新课讲解:氯气的性质 ①形态:气体 ②颜色:黄绿色 ③熔点:-101℃ ④沸点:-34.6℃ ⑤密度:3.214g/L(0℃) 思考讨论:①氯气能否和金属反应? 教师:从氯的原子结构来看,它的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得到1个电子,使最外电子层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总结:氯气是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 新课讲解:氯气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例如,钠、铁、铜等都能与氯气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展示图片)

2021-2022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2.2 氯水成分的探究 教案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 第2课时氯水成分的探究 【教学目标】 ( 1)能通过实验探究氯水的成分,体会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作用,培养证据推理意识。 (2)通过对氯水成分的探究,继续完善含氯元素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进一步了解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3)通过化学与职业的学习,体会化学对生活、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 【内容分析】 氯气分别与水、氢氧化钠的反响是整个氯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本节课以氯水的成分探究作为工程进行学习。整个过程以水质检验员为引子,穿插了次氯酸的漂白性、氯离子的检验等内容。这些探究内容总共包含三个实验方案的设计,两个演示实验。两个演示实验涉及到了次氯酸的漂白性和氯离子的检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两个重点和难点,需引导学生从实验干扰因素的视角对实验结论的科学性进行预测、探究,表达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相结合的思想,强化证据推理意识。 从内容的选取看,重视实验探究的应用价值,通过化学与职业让学生明白化学对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要学好知识并正确运用,能让资源更好地为人类效劳,从而开展社会参与意识,建立社会责任感。 本节内容以氯水的成分的探究为载体,深化了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研究模型,突出了对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后续硫、氮及其化合物的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次氯酸的漂白性、氯离子的检验;实验探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建构。 难点:次氯酸的漂白性和氯离子的检验的干扰因素的排除。 【教学流程】 【学习任务一】身边的化学,发现问题 【化学与职业】水质检验员 水质检验员是指对天然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等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生物性质进行检验和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水质检验的目的是考察和研究环境质量、水的污染性或水受污染的程度、水质是否适宜使用,以及水处理过程的效率等。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玻璃加工、制药、食品和化工企业等都需要进行水质检验。例如,自来水厂水质检验员的工作就是在自来水出厂前,利用化学分析仪器等对水中的一些物质,如硫酸根离子、氯离子、放射性物质、微生物和有机物等进行检测,并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以确保百姓

氯元素及其化合物说课稿

氯元素的化合物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地位分析:重要的非金属元素,是以后学习更多元素及化合物的基础,为以后打下基础。 只是设计:主要介绍了氯元素氧化物的消毒作用和漂白性,以及氯元素化合物的制备。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大纲要求主要是介绍氯元素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的主要设计思路就是围绕大纲,反其道而行之,从学生们最熟悉的氯元素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出发,引发学生去思考是什么样的性质决定了氯元素化合物的某些应用。 1、知识与技能 重点是通过与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相联系,认识氯元素的各类化合物的用途和生产原理。难点是抽象的认识盐酸的酸的通性,次氯酸、次氯酸钠和次氯酸钙的消毒作用和漂白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资料掌握如何正确把握正确有用的信息。通过对一系列事实及现象的总结,归纳出氯单质与各种氯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关系。掌握如何研究一种非金属单质的方法,以及从如何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生产生活中的例证,充分了解什么是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充分体会如何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方法。在河水与自来水的比较中,体味表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体味由用途到性质由性质到本质的探究之路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知:氯气的物理性质,结构。 学生未知:氯气的化学性质,氯元素化合物的用途。 学生能知:学生可以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去接受新的知识。 学生想知:氯气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这些应用的反应机理。 学生怎么知: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老师的指导,围绕两条主线,顺利 开展学习。 四、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以2010年7月4日发生在印度的一则真实的新闻来创设情境。以此为背景我提出三个贯穿我整个课堂教学的问题:①这些氯气是从什么地方来? ②又要用到什么地方去? ③我们要怎么处理这些氯气? 引导学生从氯气的来源,用于哪些方面以及氯气泄漏后如何处理等方向来思考与回答问题。总结学生的回答同时给出我设计的答案:氯气是由化工厂中制出,同时提出氯气的几个重要用途:生产盐酸,给自来水消毒,生产84消毒液和漂白粉。学生可能会给出其它答案,在此一并进行总结。 通过此情境我要引出本课的重点氯化氢、次氯酸、次氯酸钙和次氯酸钠。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氯气泄漏的情境不但能够吸引学生而且是与很多习题的背景相结合,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 2、通过用途,引出性质

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 ——氯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说课稿 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校田贵荣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四川省宜宾市一中的田贵荣,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人教版高一化学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望大家批评指正。 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和教学评价九个方面来给各位评委和老师们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全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氯不仅是卤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是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教材对氯气的性质、氯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检验等介绍较为全面。这对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巩固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培养学生全面认识物质,辨证认识物质的能力。 教材设计了“思考与交流”、“实验”、“学与问”等栏目,充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探究

能力、创新能力等。同时还设计了“科学史话”、“资料卡片”、“科学视野” 等栏目,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识,化学史,体会科学研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已经学习了氧元素、氢元素以及碳元素的性质,而在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系统的学习了金属的相关性质,在必修一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中已经对非金属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基本可以运用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分析元素的性质。 同时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操作,物质反应的理论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基于此,学生应该可以依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得知氯元素最外层有7个电子,可以推测出氯元素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动手实验、科学探究等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氯离子的检验和氯气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技能目标]: (1)通过对《氯气的发现和确认》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2节《氯及其化合物》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2节《氯及其化合物》优 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2节《氯及其化合物》。第二章主要讲述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浩瀚的大海美丽而富饶。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化学资源宝库,含有80多种元素,钠和氯既是其中含量较高的元素,也是典型的金属元素和典型的非金属元素。钠、氯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具有怎样的性质?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研究呢?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系统研究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可以定性认识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用途。通过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通过第二章学习,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章共有三节,本课是第二节,主要讲述氯及其化合物,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的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2.5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此标准可以看出,本课学习主题属于“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 二、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二节内容。“氯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从教材节安排层面来看,学生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完成了“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相比钠及其化

2020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氯气的制法氯离子的检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最新整理)

第二课时氯气的制法氯离子的检验 [明确学习目标]1。掌握实验室制取Cl2的原理和实验装置.2.掌握Cl-的检验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错误!二氧化锰和浓盐酸. 2.原理:错误!MnO2+4HCl(浓)错误!MnCl2+Cl2↑+2H2O。(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为错误!MnO2+4H++2Cl-错误!Mn2++Cl2↑+2H2O. 3.装置 (1)发生装置(Ⅰ部分) ①特点:固体+液体错误!气体。 ②仪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错误!圆底烧瓶、分液漏斗等。 ③试剂:A中盛放错误!浓盐酸,B中盛放错误!二氧化锰。 (2)净化装置(Ⅱ部分) (3)收集装置(Ⅲ部分) ①收集方法:错误!向上排空气法。 ②验满方法: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或湿润的淀粉。KI试纸放在集气瓶口. (4)尾气处理装置(Ⅳ部分)

①导气管要伸入液面以下。 ②F中盛放的试剂:错误!氢氧化钠溶液(或其他碱液),作用是错误!吸收过量的氯气,防止污染环境。 氯离子的检验 1.氯离子检验的实验探究 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3 mL稀盐酸、NaCl溶液、Na2CO3溶液,然后各滴入几滴AgNO3溶液,观察现象。然后再分别加入少量稀硝酸,观察现象。 2.氯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某溶液错误!无现象错误!白色沉淀,则证明原溶液中含Cl-。 1.实验室制Cl2时,MnO2起了什么作用?还能用什么物质代替MnO2来制Cl2? 提示:氧化剂作用,还可用氧化性比MnO2强的物质如KMnO4、KClO3、漂白粉等代替MnO2来与盐酸反应制Cl2.

2.用浓盐酸和MnO2加热制得的Cl2中含有什么杂质? 提示:浓盐酸中含HCl和H2O,HCl、H2O易挥发,故制得的Cl2中含有HCl、H2O(g)等杂质。 3.Cl-检验时,为什么要加稀硝酸?中学阶段所学的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有哪些? 提示:稀硝酸能排除CO错误!等离子的干扰。中学阶段常考的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有AgCl和BaSO4。 课堂互动探究 知识点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气体制备装置一般包括气体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装置和污染气体的尾气处理装置四部分. (2)反应物中的盐酸一定要用浓盐酸,浓盐酸一旦变成稀盐酸,反应将不再进行. (3)氧化剂MnO2也可用其他氧化剂代替,如KMnO4、KClO3等,如把浓盐酸滴到KMnO4固体上即发生反应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4)加热前要先打开分液漏斗把部分浓盐酸放下后再加热,不要先加热后放酸,以免炸裂圆底烧瓶;分液漏斗的作用是通过控制浓盐酸的流速和量来控制Cl2的生成速率和生成量。 (5)为了减少制得的Cl2中HCl的含量,加热温度不宜过高,以减少HCl挥发. (6)实验结束后,先使反应停止并吸收残留的Cl2,再拆卸装置,避免污染空气。 1 某化学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氯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装置图中至少存在两处明显错误 B.该实验中收集氯气的方法不正确 C.为了防止氯气污染空气,必须进行尾气处理

新课标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册教材解读〖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 一、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体会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作用,培养证据推理意识。 (2)能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观点预测并解释氯气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正确表达。 (3)以氯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为线索,建立含氯元素的物质问的转化关系,进一步了解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4)通过含氯物质性质和用途的学习,感受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体会化学对生活、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 (5)了解氯气的发现史,学习科学家的研究精神及勤于钻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氯及其化合物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建构。 难点:氯气分别与水、氢氧化钠的反应。 二、教学建议 1.从回忆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开始学习氯气的性质 学生在第一章中学习了有关分类的知识,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化学反应类型。在本章第一节中又学习了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初步了解了金属元素的研究思路,即贯彻分类的思想,从单质到化合物,从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再到用途。因此,本节可从复习钠及其化合物的研究思路入手,提出问题:“我们学习了含钠元素的哪些物质?这些物质的研究顺序是什么?具体到每一种物质,又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研究的?”由此强调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研究思路,之后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

的特征来分析氯气分别跟金属、非金属、化合物所发生的反应,引导学生理解氯气的氧化性,最终建立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研究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硫、氮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奠定基础。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了解了盐酸、NaC分别与AgNO3溶液的反应。在介绍C-的检验时,可以先复习这两个反应,带领学生完成实验并观察现象,引出“与银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否只有氯离子”的问题,最终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2.精心设计有关氯气性质的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是氯气的化学性质。教材围绕氯气的性质,设置了“探究”“实验”等活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 可设计多组对比实验,如将干燥的氯气分别通入干燥的、湿润的有色布条;氯气分别与水、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硝酸银溶液分别与氯离子、碳酸根离子反应后,再滴加稀硝酸等。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获取证据并进行分析,最终获得相应的知识。 氯气分别与水、氢氧化钠的反应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采用如下任务教学的方式。 任务一:请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质量守恒定律及已掌握的C2的性质预测,C2与 H2O反应的生成物可能是什么? 任务二:根据预测的结果,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证明推理是否成立,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且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该反应。在此任务中,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引导其设计探究活动,探究氯气与水的反应及氯水的成分。有条件的学校可借助数字化实验帮助学生认识氯水的成分。 任务三:如果将C2通入NaOH溶液中会发生怎样的反应?结合C2与H2O的反应进行分析,由此完成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学习。教学中可采用对比的方法,将氯气分别与水、氢氧化钠的反应对比学习。 对比方法1 分别向两个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注入等体积的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比较,分析现象差异的原因,由此进一步得出氢氧化钠溶液与氯气反应的生成物。 对比方法2 取一个装满氯气的矿泉水瓶(将瓶盖换成橡皮塞),先让学生观察氯气的颜色。然后用注射器向矿泉水瓶中注入少量水(约5 mL),振荡,观察现象(瓶内气体颜色

“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案例2 --《氯及其化合物》(必修)教学设计

“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案例2 --《氯及其化合物》(必修)教学设计 “氯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核心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应学习的重点化学内容。氯元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气及含氯化合物在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应用广泛。该内容可安排2课时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和实施,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和原子结构预测和检验物质性的认识模型,发展物质性质和物质用途关联、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水平,逐步提高解决真实问题的水平。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和原子结构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 (2)通过含氯物质及其转化关系的认识过程,建立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联。 (3)通过设计氯气泄漏处理方案、家庭自制含氯消毒剂等活动,感受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价值,进一步增强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学生在线学习与交流的信息数据分析,诊断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通过对氯气与水反应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与点评,发展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3)通过对含氯物质转化关系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4)通过对氯气泄漏处理方案、家庭自制含氯消毒剂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真实问题解决的能力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及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氯及其化合物》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 三、教学流程 1.在线学习和交流 【学习任务1】课前,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观看微视频,完成作业并提交,通过“工作坊”等交互空间在线提问和交流。 【评价任务1】诊断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基于经验的水平、基于概念原理的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氯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新课标)】

氯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 大单元-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单元 1.掌握氯气的重要性质和次氯酸的强氧化性、漂白性; 2.能根据实验现象辨识氯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并能运用化学符号进行表征; 3.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观点,预测氯气的化学性质和氯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并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实验现象。 4.能通过实验探究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体会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作用,培养证据推理意识。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海水中含有的另一种元素氯,氯的单质是氯气,那老师有一个问题了,同学们知道氯气是怎么被发现的吗?其实呢,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将软锰矿与浓盐酸混合加热,产生了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并且也研究了一些性质,但是由于受到当时流行学说的影响,没能确认这种气体;181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确认黄绿色气体是一种新元素组成的单质,并用希腊文进行命名,译成中文有“绿色”的意思,因此曾译名为“绿气”,后改为“氯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舍勒的脚步来研究氯气的性质。 【任务一】认识制备漂白粉的原料——氯气 【任务二】氯气性质的探究 【任务三】氯水的性质及成分探究 【任务一】认识制备漂白粉的原料——氯气 阅读氯气的发现史 【活动设计】 18世纪后期,随着冶金行业的发展,科学家们对各种矿石开展了研究。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时,把软锰矿和浓盐酸混在一起加热,意外地发现生成了一种刺鼻的黄绿色气体。他随之用这种气体做了各种实验,并发现它可溶于水,这种水溶液略显酸性。根据氯气的发现史总结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习目标情境导入学习任务学习活动

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氯气 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021-2022-1高一视导课 教学设计 学校授课教师授课班级 学科化学授课时间教材人教版(2019)课题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氯气的性质) 主要研究问题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水、碱的反应)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了解氯气的发现史,学习科学家的研究精神及勤于钻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能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观点预测并解释氯气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正确表达。 能通过实验探究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体会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作用,培养证据推理意识。 教学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氯气分别与水、氢氧化钠的反应。 教学方法类比归纳法、演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计划课时安排3课时,本节课内容为第1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相关化学实验器材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创设情 境,引入 新课 【展示生活中常用两种重 要含氯物质“84”消毒液 和洁厕灵,并设问两者是 否能混用引发学生的思 考。】 【演示“84”消毒液和洁 厕灵混合后试验】 课前随机采访高一年 级教师“84”消毒液 和洁厕灵是否能混 用? 观察试验现象,知道 “84”消毒液和洁厕 灵混用会产生有毒气 体 通过生活中常见两 种物质是否能混 用,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探索欲 望。 通过实验证明两者 混合会产生黄绿色 的气体--氯气,引 入新课。同时也让 学生知道生活中的 常见物质错误使用 带来的危害,增强 自我保护,培养安 全意识。 氯气的物 理性质 【多媒体展示氯气的发现 史实】 【问题】从材料中,你发 现了氯气的哪些物理性 质? 总结氯气的物理性 质。 学会从材料中归纳 关键信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的内容之一,主要介绍了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取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本节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化学思维,同时也是学习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氯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规律; –理解氯化物的制取、性质及应用; –掌握氯气的制备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规范意识; –培养学生的分析事物的综合能力; –重视实践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教学重点 1.氯元素的性质与周期规律。 2.氯化物的制取、性质及应用。 3.氯气的制备和性质。

四、教学难点 1.氯元素的电子结构及其与周期性规律的关系。 2.氯化物的离子键形成原理。 3.氯气的制备过程和与水的反应机理。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重点采用“理论课+实验课”的教学方式,通过理论 知识的讲解和实验现象的观察,让学生学以致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第一步: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和给出示意图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以复习氯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步:知识讲解(20分钟) 1.讲解氯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规律。 –介绍氯元素的物理性质(颜色、味道等)和化学性质(与氢气和氧气的反应等)。 –解释氯元素的电子结构及其与周期性规律的关系。 2.讲解氯化物的制取、性质及应用。 –介绍氯化物的制备方法(通过氯化氢气和氧化铜等)。 –解释氯化物的离子键形成原理。 –介绍常见氯化物的性质和应用,如氯化钠、氯化铵等。 3.讲解氯气的制备和性质。 –介绍氯气的制备方法(通过盐酸和高锰酸钾等)。 –解释氯气与水的反应机理和产生的氯化氢气。

第2章第2节氯导学案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2讲氯及其化合物复习导学 [考纲要求] 1.掌握氯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掌握氯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掌握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4.了解卤族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考点一氯及其重要化合物 知识梳理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①与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铜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非金属反应。 与H2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水反应。 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碱反应:与NaOH溶液反应。 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还原性物质反应。 ①与碘化钾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SO2水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与FeCl2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氯的重要化合物 (1)次氯酸

氯气的性质说课稿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 氯气的性质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与学情学法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后反思等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上一章学生刚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本章第一节也学习了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生初步形成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思路和方法,氯气的性质是化学必修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为后面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奠定基础。氯气不仅是卤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也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氯气性质的同时,知道人们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实验探究法,体会了物质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特点。为以后学习其它物质提供了方法。而且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对中学化学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要用化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溶合教材注意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

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本节内容演示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了求知欲,体会到化学的奇妙变化,爱上这门科学!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一的学生处于个性张扬,但缺少理性的时期,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上缺乏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这个有利因素,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好化学,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终生受用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2.知道氯气与水、与碱的反应;了解含氯消毒剂及其合理使用。 3.认识次氯酸的性质。 4.通过体验初步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 1.通过探究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和原子结构对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知模型。 2.通过漂白粉、漂白液及其转化关系的认识过程,建立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联。 - 2 -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2章第2节 氯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 学案

第2节 氯及其化合物 第二课时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氯离子的检验 学习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Cl 2的原理和实验装置。2.掌握Cl -的检验方法。 1.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 2)时,把浓盐酸与软锰矿混合在一起加热,发现有黄绿色气体生成,反应为4HCl(浓)+MnO 2=====△ MnCl 2+Cl 2↑+2H 2O 。 (2)实验室制取氯气是采用固体和液体混合加热制气体的装置,主要有气体发生装置、净化除杂装置、干燥装置、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 (3)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 (4)净化方法: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 ,再用浓H 2SO 4除去水蒸气。 (5)尾气吸收:用强碱溶液(如NaOH 溶液)吸收。 (7)装置图 2.Cl -的检验方法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加热盛有二氧化锰、浓盐酸的烧瓶,瓶内充满黄绿色气体() (2)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 (3)实验室制取干燥、纯净的氯气,可依次通过浓硫酸、饱和食盐水() (4)检验Cl-时,要加稀硝酸排除其他离子的干扰() (5)用NaOH溶液吸收Cl2时,Cl2在反应中只作氧化剂() [答案](1)√(2)√(3)×(4)√(5)× 2.下列关于实验室用MnO2制取Cl2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MnO2与浓盐酸共热 B.缓慢加热反应 C.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Cl2 D.多余氯气常用较浓的碱液吸收 [解析]Cl2的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答案] C 3.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氯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优质教案 (配合新课标编写) 目录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 第三节物质的量 实验活动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第三章铁金属材料 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金属材料 实验活动2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 实验活动3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内容,是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所学的单一、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体系,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旨在用其发现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本课以图片导入,共有“物质的分类”和“物质的转化”两部分内容。具体来说,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继而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引入了胶体这一基本概念,补充了初中对混合物体系的认识,然后精选代表物质,探寻了从“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以及“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分别代表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其指导生产生活实际。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 1、基于分类观,按照元素组成,能对已知物质按不同分类标准进行简单分类,利用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等建立元素与物质的联系。 2、学会从微粒大小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理解分散系、胶体等基本概念,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 3、基于物质类别探究物质转化的规律,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联系及转化特征。 4、能应用分类观及物质转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观察能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