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内容提要:福山所说的历史终结指的是,8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并不仅仅是冷战的结束,而是历史本身的终结,因而具有根本的性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正是福山的主要理论根据。福山强调指出,马克思也承认历史的普遍性、一致性,也认为历史有终结,即共产主义的普遍实现。但马克思把黑格尔头脚颠倒了,即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福山认为,后世人们往往透过马克思主义来看待黑格尔,从而丢掉了黑格尔主义的真话。

关键词:历史终结,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

福山(Francis Fuknyama 1953),日裔美国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美国国务院“政策企划司”副司长,现为华盛顿知名智库兰德公司高级社会科学学者。其主要代表作有:《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信任:社会美德和繁荣的创造》《大断裂:人类天性和社会秩序重构》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就是1992年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它是福山在1989年美国新保守主义期刊《国家利益》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历史的终结?”的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充实而成。“历史的终结?”文章刊出特别是《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著作出版以后,在整个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译成多国文字,在荷兰、英国、以色列、意大利、巴西、冰岛等地转载。该书扉页的两句话表达了它的主题:自由民主的理念已无可匹敌,历史的演进过程已走向完成。福山向人们宣告:目前的世界形势不只是冷战的结束,也是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点;西方的自由民主已是人类政治的最佳选择,也是最后的形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福山不是就政治而论政治,而是从理论的高度来论述,也就是说他阐发了一种理论,即历史终结论。

首先,福山所说的历史终结指的是什么?他在1989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8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并不仅仅是冷战的结束,而是历史本身的终结,因而具有根本的性质。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变化无可争辩地表明西方和西方思想的胜利,具体说来是西方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的胜利,而这正是“人类思想演进的终点相作为人类最后的政府形式的西方自由民主制的普通化”。这并不是说在这以后就再也没有什么事件发生了,但在福山看来,以后发生的事件只能是西方自由主义的进一步普遍化,因为他强调,目前自由主义还只是在思想或意识领域取得胜利,离在现实的物质世界的胜利还很远。福山自称必须首先加以考察的与当前历史变化性质有关的某些理论问题。正像福山自己强调的,“历史”对他来说,不是指过去发生的—系列事件,而是能把重要事件从不重要事件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抽象”,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到历史以外去找一种永恒的跨历史的标准。说得明白些,福山实际上不仅把历史看成是一个单一的、连贯的演进过程”,而巳和黑格尔一样把历史看成是“精神”和“意识”展现和实现自我的过程。“精神”一旦得到完全的展现,历史也就终结。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正是福山的主要理论根据。他持别强调两点,一是黑格尔把历史看成是普遍的、有方向的、连贯的、而只是有终结的。但进入20

世纪后,西方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大都攻击这种认为历史是连贯的、可以理解的思想。福山认为,本世纪最后25年的变化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历史的普遍件问题。他的书的前两编就是用来专门论述历史的普遍性、方向性和一致件问题的。福山主要用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来说明历史的普遍性。他认为,科学校术所创造的经济生产发展的可能性对不同国家来说都是相同的,因而它使具有不同历史渊源相文化遗产的国家越来越均质化了。所有国家出厂经济现代化而彼此越来越相似:城市化,在中央国家基础上的民族统一,合理的经济组织取代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部落、宗派、家庭),向公民提供普及教育。这样的社会又被全球市场和普遍的消费文化联结在一起。然而,幅山着重指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可以说明历史变化的持点和现代社会的相同,但都不能说明为什么人类历史必然会普遍走向自由民主制。因为有的国家可以是民主的,但社会发展却处在前工业化阶段,如1776年的美国;有的国家技术上是先进的,但政治上却不民主,如俾斯麦时期的德国。要说明人类的归宿为什么是自由民主制,在福山看来,必须求助于黑格尔思想的另一方面。

这第二点对福山来说更为重要,那就是黑格尔认为历史的动力是意识、观念。福山强调指出,马克思也承认历史的普遍性、一致性,也认为历史有终结,即共产主义的普遍实现。但马克思把黑格尔头脚颠倒了,即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福山认为,后世人们往往透过马克思主义来看待黑格尔,从而丢掉了黑格尔主义的真话。福山特别欣赏法国的一位黑格尔主义者亚历山大·科热夫(A1exaMdre Kojeve),认为科热夫是少数直接研究黑格尔原著并恢复他原貌的学者之一。科热夫是俄国侨民,30年代时在法国高等研究实验学院主持讲习班(seminar)。他在欧洲大陆的哲学界很有影响,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和雷蒙‘阿隆都曾是他的学生。科热天认为,黑格尔宣称历史于1806年走向终结的思想是正确的。黑格尔把1806年拿破仑战胜普鲁土王国的耶那战役看成是法国革命的理想的胜利,是体现自由平等原则的国家的普及化。而法国革命原则的实现就意味着历史的终结,此后所发生的事件虽然还有很多,但自由民主国家的原则已不可能再有改进。科热夫追随黑格尔,强调历史的深层进程是由发生在思想或意识领域的事件决定的,因为在他看来,归根结底世界是由意识按自己的面貌改造的。1806年历史终结的观点表示,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的理想结束了人类的思想演进,虽然它们在现实世界中并末全部实现,但这些理想本身的理论正确性是绝对的,不能再改进的。科热夫认为在历史终结时出现的国家,既是自由的又是民主的;他称之为“全人类的国家”(universal homogenous state,直译是“普遍同质的国家”)。福山是赞同科热夫的这套说法的。他补充说:“全人类的国家”是指“政治领域的自由民主制与经济领域的物品丰富的自由贸易”。实际上,福山和科热夫一样,都极度赞扬西方发达国家。他赞同科热夫,把战后西欧国家看成是“全人类的国家”的体现,有时又把所谓战后“美国生活方式”说成是历史终结时的产物。福山把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看成是历史终结的标志,是人类理想社会的体现,这和黑格尔把普鲁士王国看成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是一脉相承的。这只能表明福山的露骨的政治意图。

在世界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国际政治环境也相对稳定,尽管有冷战的对峙,但世界人民普遍向往和平,出现了长时间的和平的国际环境。此外,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民族和文化的世界冲突和融合也渐渐提上日程。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

如何看待福山历史终结论

如何看待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答: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日裔美籍学者福山曾经提出了“历史终结论”,认为冷战结束以后,人类政治历史发展就到达终点,从此之后,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就不再进步了。“资本主义与自由民主的现代体制已经超越了历史和意识形态矛盾,但其他的世界角落还在追赶历史。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除了自由民主制和资本主义,人类社会没有别的进化可能,这就是历史的终结。 福山的理论引起了很多质疑,一些学者认为,以西方社会为代表的民主体制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距离一个理想社会尚差很远,其中的一个根本矛盾就是代议制政府软弱无力效率低下,经济活动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一矛盾造成了经济活动的盲目性,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以及不断发作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从而导致经济的停滞和衰退,甚至自身社会的动乱。美国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走向衰弱,以及最近英国法国的骚动就是一个例子。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对于这个理论更是严加痛批,声称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日薄西山走向衰亡,而社会主义制度正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全面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也破除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西方至上

观念,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性创举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发展模式”推动了世界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再认识,对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选择的再认识,证明了社会主义不仅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 但是,从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现状来看,福山的理论并非毫无道理,而近年来的某些最新的发展更提出了进一步的论据,证明了自由民主制度真的可能是人类最后一种政治体制了。 一个明证就是,人类的意识形态进化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了,从古代开始,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未来的预测和想象,像是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中国孔子的天下为公,康有为的大同世界等等,这些设想悲天悯人,用心良苦,规划细致,设想周全,的确让人心动。但是自从现代西方政治经济制度在二十世纪逐渐风行世界以后,尽管各个国家各个领域不乏思想大师,但是再也没有人提出关于未来的理想,再也没有人致力于规划将来的宏图了。这一方面说明人类的意识思维变得更加实际,更加理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现代自由民主制度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已是人类历史上各种社会体制中最好的,再也没有人能够设想出更好的了。 近代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未来大师或预测学者对于未来社会的政治发展也有不少的见解,比如托夫勒认为,未来的政治

形式与政策(2020春)答案

形式与政策(2020春)答案 一个历史性的决定,两个“第一次”的举措 1.[单选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系统描绘了(B)制度的图谱。 A新自由主义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无政府主义 D新民主主义 2.[多选题] 如果用两个关键词概括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那这两个关键词分别是(AC)。A制度 B环保 C治理 D外贸 3.[判断题] 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其中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V A对 B错 坚定中国特色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上) 1.[多选题] 判断制度是否科学的标准包括(BCD)。 A效仿西方 B符合规律 C富有实效 D切合实际 2.[判断题] 20世纪初的中国遭受很多外侮的主要原因是愚昧落后的封建制度。V A对 B错 3.[判断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规律、切合实际、富有实效。V A对 B错 坚定中国特色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下) 1.[单选题]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民主政体产生于(B)。 A罗马 B雅典 C伦敦

D佛罗伦萨 2.[单选题] 关于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三个重大判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治理工作的依据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的制度体系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延续照搬苏联模式的成果 3.[判断题] “民主之殇”是指因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作出错误决策而引发的社会问题。V A对 B错 4.[判断题] 制度和治理是相互结合不可分开的。V A对 B错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单选题] 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在(C)。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单选题] 国家现代化中,属于软实力现代化的一项是(D)。 A国防现代化 B农业现代化 C科技现代化 D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判断题] 政治转型过程中的核心目标是重建国家治理体系。V A对 B错 处于首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单选题] 《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的作者是美国学者(B)。 A亨利·基辛格 B弗朗西斯·福山 C塞缪尔·亨廷顿 D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2.[单选题] 世界上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是(A)。 A荷兰 B法国 C英国 D葡萄牙 3.[判断题] 社会制度的变迁与发展是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形态的主要表现。V A对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臧峰宇fengyuphilosophia 熟知非真知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此时此刻是对过去的超越,这件事是合乎理性的(基础:历史不断发展的) 出勤(10%) 论文(30%)1000-3000可以多于3000 期末考试(60%)开卷 终结:新的开始停车场出口→地铁 苏联哲学:恩格斯晚年文本 西方马克思:早年文本,1844手稿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 如何理解德国古典哲学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哲学,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德国古典哲学包括认识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主要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他们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黑马,康马,海(海德格尔)解释马

实践理性批判 什么是哲学的终结 终结并非全然结束,而意味着新的开始,实际上是“出口”。哲学的终结并非哲学的消解,而是在旧哲学的废墟上确立新哲学的开端,所谓上帝之死,人之死,哲学之死,作者之死都是在扬弃旧哲学的同时展现新哲学的萌芽。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意味着一种庞大哲学体系中僵化、静止的思维方式被扬弃,其中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合理的思维结构将随着新哲学的创立而重生。因而,终结乃是思想史发展的关键节点。恩格斯在。。。。。。中汲取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以辨证哲学和唯物史观 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问题 “劳动将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劳动→活动 为承认而斗争 一旦进入就无所谓离开:大学or哲学 惕厉西方哲学史 罗素西方哲学史 文德尔班西方哲学史 黑格尔西方哲学史概论 青年黑格尔派激进博士派(1835-1845)老年黑格尔派保守教授派 想象的共同体想象的→现实的(应然)

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 马景阳2130206 一、文明冲突论产生的背景和内容 冷战的结束使得原来为其所掩盖的问题和矛盾,如民族矛盾、宗教矛盾、边界纠纷、难民流动、恐怖主义等等凸显甚至爆发出来,成为影响世界安全的重要因素。世界处于变化之中,面对这一变化带来的不安与挑战,人们需要为自己和社会寻找方向。 如何认识当前的世界,把握国际关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成为政界和学界思考的主题之一。国际关系界的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理论层出不穷。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即为其中突出的一种观点。 塞缪尔*亨廷顿系美国哈佛大学阿尔伯特*魏斯赫德三世学院教授,该校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美国政治学会会长,曾担任卡特时代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主任,为当时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的左右手,并经常担任美国国务院、国防部、中央情报局等部角色,政治上,他以保守出名,曾因支持越南战争及卷入诸多中央情报局研究项目等原因,一度被人斥为“疯狗”。学术上,他以当代马基雅维里自诩,一向以提出极具争议的观点或理论而闻名于学术界。他的十多种学术著作大多探讨当代重大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领域的理论问题,在学术上颇多建树。 亨廷顿1993年在美国《外交》杂志夏季号发表《文明的冲突?》,1993年底又在该杂志的冬季号上发表《不是文明又是什么?》的文章,并于1996年出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从而较为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自己的“文明的冲突”的世界范式。从他的《文明的冲突?》问世之日起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论争,以至于被视为1947年乔治坎南在《苏联行动的根源》中提出遏制战略以来在外交理论界引起反映最强烈,争论最多的文章。 亨廷顿提出,世界正面临混乱,产生这种混乱和纷争的原因,如果不是基于文明上分歧的因素,那究竟会是什么呢?他认为,文明的冲突作为世界政治的核心因素正在取代冷战时代的意识形态;文明的模式比其他任何模式更能准确地解释世界上发生的变化。在这基础上,亨廷顿将当今世界的主要文明分为西方(基

向大家介绍中学历史教育名师推荐书目

向大家介绍中学历史教育名师推荐书目 (一)、嘉兴戴加平朱能推荐书目 A:著作部分 通史: [美]费正清[英]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齐世荣主编:《人类文明的演进》,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郝侠君等主编:《中西500年比较》,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史: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樊树志著:《国史概要》(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出版; 钱穆著:《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出版; 金观涛著:《在历史的表象背后》,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近代现代史: 陈旭麓著:《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美]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出版; [美]费正清著:《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世界近代现代史: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英]汤因比著:《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刘宗绪黄安年著:《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专题史: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保罗 ·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日]吉田茂著:《激荡的百年史》(日本史); 王鸿生著:《中国历史中的技术与科学(从远古到1990)》(科技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华庆昭著:《从雅尔塔到板门店》(国际关系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历史终结论

历史终结论 1989 年日裔美籍学者福山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历史的终结?》一文,宣称西方的民主自由战胜了共产主义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普世价值,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生的一切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充分实现民主自由原则而导致的,今后人类的一切努力就是要在政治上实现充分的民主自由?冷战结束以后, 如何评价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命运, 成为东西方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背景下, 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在他看来,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 从此之后, 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就不再进步了。福山的这一学说, 在本质上是错误的, 其理论的基础是值得怀疑的。 为了增强理论上的说服力, 福山从历史上为其“历史终结论”寻找论据, 并把黑格尔和马克思引为同道, 认为他们与他一样, 都是历史终结论的倡导者。 他在1989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 8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并不仅仅是冷战的结束,而是历史本身的终结,因而具有根本的性质。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变化无可争辩地表明西方和西方思想的胜利,具体说来是西方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的胜利,而这正是“人类思想演进的终点和作为人类最后的政府形式的西方自由民主制的普遍化”。这并不是说在这以后就再也没有什么事件发生了,但在福山看来,以后发生的事件只能是西方自由主义的进一步普遍化,因为

他强调,目前自由主义还只是在思想或意识领域取得胜利,离在现实的物质世界的胜利还很远。撇开福山这里露骨的政治倾向不谈,需要着重分析的是福山自称必须首先加以考察的与当前历史变化性质有关的某些理论问题。 正像福山自己强调的,“历史”对他来说,不是指过去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而是能把重要事件从不重要事件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抽象”,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到历史以外去找一种永恒的跨历史的标准。福山实际上不仅把历史看成是一个单一的、连贯的演进过程,而且和黑格尔一样把历史看成是“精神”和意识”展现和实现自我的过程。“精神”一旦得到完全的展现,历史也就终结。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正是福山的主要理论根据。他特别强调两点,一是黑格尔把历史看成是普遍的、有方向的、连贯的、而且是有终结的。但进入20世纪后,西方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大都攻击这种认为历史是连贯的、可以理解的思想。福山认为,本世纪最后25年的变化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历史的普遍性问题。福山主要用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来说明历史的普遍性。他认为,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经济生产发展的可能性对不同国家来说都是相同的,因而它使具有不同历史渊源和文化遗产的国家越来越均质化了。所有国家由于经济现代化而彼此越来越相似: 城市,在中央国家基础上的民族统一,合理的经济组织取代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部落、宗派、家庭) ,向公民提供普及教育。这样的社会又被全球市场和普遍的消费文化联系在一起。然而,福山着重指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可以说明历史变化的特点

试题

社会学理论 布莱恩.特纳:《社会理论指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 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 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 贝斯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社会学研究方法 戴维·K·希尔德布兰德等:《社会统计方法与技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诺曼·K·邓津:《定性研究》1、2卷,重庆大学出版社 艾尔.巴比(Earl Babbie):《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 德尔伯特·C·米勒《研究设计与社会测量导引》,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博士生入学考试题 系别:社会学系 专业:社会学 考试科目名称:社会分层与流动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炫耀性消费 2、社会排斥 3、工业主义 4、区隔 5、流动表分析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简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2、简论1949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分化。 三、论述题(共40分) 社会分层研究方法述评。 (提示:可就社会分层研究方法的使用做一般性论述与评价,也可就某一方法在社会分层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但都要写出自己的观点。) 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博士生入学考试题 系别:社会学系 专业:社会学 考试科目名称:社会分层与流动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社会经济地位指数 2 二元劳动力市场 3 权力精英(米尔斯) 4 失范 5 基尼系数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 2 简述韦伯有关开放的于封闭的社会关系的论述。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 试从社会阶层或阶级的角度对目前中国“农民工”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2 试论制度背景对中国社会流动的影响。 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博士生入学考试题 考试科目名称:社会分层与流动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内容提要:福山所说的历史终结指的是,8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并不仅仅是冷战的结束,而是历史本身的终结,因而具有根本的性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正是福山的主要理论根据。福山强调指出,马克思也承认历史的普遍性、一致性,也认为历史有终结,即共产主义的普遍实现。但马克思把黑格尔头脚颠倒了,即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福山认为,后世人们往往透过马克思主义来看待黑格尔,从而丢掉了黑格尔主义的真话。 关键词:历史终结,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 福山(Francis Fuknyama 1953),日裔美国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美国国务院“政策企划司”副司长,现为华盛顿知名智库兰德公司高级社会科学学者。其主要代表作有:《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信任:社会美德和繁荣的创造》《大断裂:人类天性和社会秩序重构》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就是1992年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它是福山在1989年美国新保守主义期刊《国家利益》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历史的终结?”的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充实而成。“历史的终结?”文章刊出特别是《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著作出版以后,在整个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译成多国文字,在荷兰、英国、以色列、意大利、巴西、冰岛等地转载。该书扉页的两句话表达了它的主题:自由民主的理念已无可匹敌,历史的演进过程已走向完成。福山向人们宣告:目前的世界形势不只是冷战的结束,也是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点;西方的自由民主已是人类政治的最佳选择,也是最后的形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福山不是就政治而论政治,而是从理论的高度来论述,也就是说他阐发了一种理论,即历史终结论。 首先,福山所说的历史终结指的是什么?他在1989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8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并不仅仅是冷战的结束,而是历史本身的终结,因而具有根本的性质。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变化无可争辩地表明西方和西方思想的胜利,具体说来是西方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的胜利,而这正是“人类思想演进的终点相作为人类最后的政府形式的西方自由民主制的普通化”。这并不是说在这以后就再也没有什么事件发生了,但在福山看来,以后发生的事件只能是西方自由主义的进一步普遍化,因为他强调,目前自由主义还只是在思想或意识领域取得胜利,离在现实的物质世界的胜利还很远。福山自称必须首先加以考察的与当前历史变化性质有关的某些理论问题。正像福山自己强调的,“历史”对他来说,不是指过去发生的—系列事件,而是能把重要事件从不重要事件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抽象”,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到历史以外去找一种永恒的跨历史的标准。说得明白些,福山实际上不仅把历史看成是一个单一 的、连贯的演进过程”,而巳和黑格尔一样把历史看成是“精神”和“意识”展现和实现自我的过程。“精神”一旦得到完全的展现,历史也就终结。

政治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按照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的分析,,而应称为() 按照阿尔蒙德和维巴的研究,美国的政治文化类型是().公民参与型文化占主导缺少臣属政按照“文明冲突论”的提出者亨廷顿的说法,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把人定义政治动物,把政治规定为公民“至善”活动的学者是().亚里士多德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这样定义政府:,政府是().国家的权威表现形式被誉为“上层建筑理论家”的葛兰西提出。这个概念是().文化领导权 从学术团体、专业杂志、教育培训尤其是大学相关专业的教育最晚是在()世纪年代 传统政治理论的核心是().行为研究.国家理论.政治系统的研究.政府研究 传统的政治研究和当代的政治研究相比,在方法论上的重大区别是前者主要采用 ().经验研究查尔斯?泰勒认为,市民社会不仅作为国家合法性的来源国家之间的().正和博弈关系 从西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考察中,可以看出( ).市场至上和政府至上都不是完美的模式 当代市民社会理论呈现出一种见仁见智的多元主义即市民社会必须是().法治社会 当代西方左翼学者强调社会主义既不是国家以社控制这一概念的创造者是().约翰?基恩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兴起的最深刻根源是().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当代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是与世纪年代以来使().政府活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 制对于共和主义来说,使私利服从于公益的首要手段是( ) .培育美德 对于宪政主义来说,要解决政体运作中发生的问题,使私利服从于公益,其首要途径是 (). 法治当今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最大来源是().党的先进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把这三者有机统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 改革开放多年来,中国进行了五次大规模政府。逐渐由机构设置转向() .政府职 能 “共和意味着最高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权力的渊源是人民”以上观点出自( ).路易斯?亨金共和思想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古典共和主义和( ) .自由共和主义 关于宪政与民主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宪政与民主应保持一定的张力与不断的平衡 官僚制在中国的境遇是双重的,一方面,即“立官僚制”和().去官僚制 黑格尔既肯定了社会的历史意义在黑格尔看来().国家在逻辑上高于市民社 会哈佛大学教授普特南提出了 一个新的概念,这一概念是().社会资 本 ??穆恩把政治研究的模式分成两大类,即自然主义模式和().科学模式年,中国高校中政治学系科被取消,后来恢复重建的时间是()世纪年代将社会资本看作市民社会黏合剂的美国学者是(). 罗伯特?普特南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内容提要:福山所说的历史终结指的是,8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并不仅仅是冷战的结束,而是历史本身的终结,因而具有根本的性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正是福山的主要理论根据。福山强调指出,马克思也承认历史的普遍性、一致性,也认为历史有终结,即共产主义的普遍实现。但马克思把黑格尔头脚颠倒了,即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福山认为,后世人们往往透过马克思主义来看待黑格尔,从而丢掉了黑格尔主义的真话。 关键词:历史终结,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 福山(Francis Fuknyama 1953),日裔美国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美国国务院“政策企划司”副司长,现为华盛顿知名智库兰德公司高级社会科学学者。其主要代表作有:《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信任:社会美德和繁荣的创造》《大断裂:人类天性和社会秩序重构》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就是1992年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它是福山在1989年美国新保守主义期刊《国家利益》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历史的终结?”的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充实而成。“历史的终结?”文章刊出特别是《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著作出版以后,在整个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译成多国文字,在荷兰、英国、以色列、意大利、巴西、冰岛等地转载。该书扉页的两句话表达了它的主题:自由民主的理念已无可匹敌,历史的演进过程已走向完成。福山向人们宣告:目前的世界形势不只是冷战的结束,也是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点;西方的自由民主已是人类政治的最佳选择,也是最后的形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福山不是就政治而论政治,而是从理论的高度来论述,也就是说他阐发了一种理论,即历史终结论。 首先,福山所说的历史终结指的是什么?他在1989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8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并不仅仅是冷战的结束,而是历史本身的终结,因而具有根本的性质。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变化无可争辩地表明西方和西方思想的胜利,具体说来是西方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的胜利,而这正是“人类思想演进的终点相作为人类最后的政府形式的西方自由民主制的普通化”。这并不是说在这以后就再也没有什么事件发生了,但在福山看来,以后发生的事件只能是西方自由主义的进一步普遍化,因为他强调,目前自由主义还只是在思想或意识领域取得胜利,离在现实的物质世界的胜利还很远。福山自称必须首先加以考察的与当前历史变化性质有关的某些理论问题。正像福山自己强调的,“历史”对他来说,不是指过去发生的—系列事件,而是能把重要事件从不重要事件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抽象”,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到历史以外去找一种永恒的跨历史的标准。说得明白些,福山实际上不仅把历史看成是一个单一的、连贯的演进过程”,而巳和黑格尔一样把历史看成是“精神”和“意识”展现和实现自我的过程。“精神”一旦得到完全的展现,历史也就终结。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正是福山的主要理论根据。他持别强调两点,一是黑格尔把历史看成是普遍的、有方向的、连贯的、而只是有终结的。但进入20

浅谈20世纪初末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的原因

浅谈20世纪初末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一个半世纪之前的德国,曾经像“幽灵”一样在欧洲的大地上徘徊。马克思主义反映了一个时代具有国际普遍性的问题和呼声,因而自它产生之后就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开来,并深刻影响了19世纪下半叶和整个20世纪人类历史的进程,从而获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一切不抱偏见的人们都已承认,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最具社会效用和实践意义的思想体系。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一国到多国的弥散、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赢得了其他任何思想体系都不可比拟的荣耀和辉煌。 然而,如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所经常昭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径情直遂的。在二十世纪初末,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两种截然不同态度,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事实上,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的这一个半世纪,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归结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学说得到检验和证实的变化,如资本主义的跨国化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可以说,当年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全球扩张必然造成的种种“从属”现象,以及存在于“生产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分工”中的不平等交换关系,在今天已经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另一类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没有预见到的新变化,如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像他们所设想的那样,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首先爆发并取得胜利,而是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发生的,而这些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由于种种原因,都程度不同地出现过失误和挫折,乃至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苏东剧变的“逆转”,使社会主义的前途和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在在二十世纪初收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事实上,在西方世界,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不少在西方甚至在世界范围影响卓著的社会科学家都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直接就自称或被别人称为“马克思主义者”。从第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到盛极一时的法兰克福学派,再到当代公认的国际著名学者,如法国的德里达、德国的哈贝马斯、英国的吉登斯和美国的詹姆逊等,都对马克思主义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或者至少是持同情理解的态度。 马克思写下了关于全球化、不平等、政治腐败、垄断化、技术进步、高雅文化的衰落、现代生存的萎靡不振的性质等动人的段落,现代经济学家们又碰到这些问题,他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步马克思的后尘。在他看来,马克思的一个将经久不衰的知识成就,就是对资本主义如何运转的阐述。 另一方面,从世界角度说,一是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苏联建设初期计划经济成效显著;二是西方爆发了经济危机,两者碰到一起,就产生了马克思当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预言十分正确的假象;人们纷纷模仿苏联,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共产主义运动的高潮,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因此红透半个地球苏联建设初期,几乎是处于一个完全孤立的状态,然而这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不仅消除了内忧与外患,而且在经济以及国民建设过程中取得空前绝后的成绩。而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空前的萧条,广大劳动人民与社会底层人民纷纷失业,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这一切,都使得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去试图寻找一个解决良方,人们也纷纷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对社会主义有了空前的传播速度。 马克思主义有利空前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必须根据变化着的历史环境来反思和修正现存的思想范畴和理论假定。马克思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理论实体主义,强调理论必须随着生活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它自身的定位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

福山《历史终结论 》

福山《历史终结论》 风啸关山 来源于百度 福山《历史终结论》“历史终结论”最早源于法兰西斯·福山1988年所作的一次题为“历史的终点”的讲座。随后,他在讲座的基础上写成论文——《历史的终结?》。1989年,美国新保守主义期刊《国家利益》发表了这篇文章,标志“历史终结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式出笼。 名字由来 冷战结束以后,如何评价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命运,成为东西方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 “共产主义失败论”, 是由日裔美人福山提出,在他看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 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 种统治形式”。 新自由主义最强调的一点是没有替代现状的其他选择。另外,当今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技术如此惊人,除现状外别无选择

的说法在今天比在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牵强。的确,我们如何建立一个可行的、自由的、高尚的后资本主义秩序尚不明确,这一愿望本身带有乌托邦的色彩。但历史的每一次进步,都必须在某一方面战胜所谓以前未做就不可能做到的观念。正如乔姆斯基所指出的,有组织的政治行动主义造成了我们今天拥有的民主的程度,带来了成人普选权、妇女权利、工会、公民权以及我们享有的自由。人类政治活动可以使我们生存的世界更高尚,即使后资本主义社会看似不可能建成,我们也应把建立基于合作、平等、自治和个人自由原则的政治经济制度作为出发点来思考问题。 为社会变革而斗争并非凭空假设的问题。现代新自由主义秩序已造成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从东亚到东欧到拉美都在经受这一危机。欧洲、日本和北美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质量是脆弱的,这些社会也处在混乱之中。在即将来临的岁月中有产生剧变的可能性。这种剧变的结果尚不明确,但没有理由相信动乱会自动朝向民主、人道的解决途径发展。一切取决于我们,取决于人民怎样组织、回应和行动。正如乔姆斯基所言,如果认为没有趋向更好前景的变革的可能,并按照这种想法行动,那么一定不会得到变革。对未来的选择权掌握在我们大家的手中。 我的小结:无疑福山是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学中的思想巨擘。这

历史终结论之终结

历史终结论之终结 章永乐:福山——后知后觉者中的先醒者 字号:小中大 2013-12-17 15:49:36 更多 59 关键字 >> 福山弗朗西斯·福山王绍光历史的终结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政治秩序的起源国家能力迈克尔·曼中国国家制度 2012年10月,因《历史的终结与末人》(以下简称《终结》)而名扬国际学界的日裔美国学者福山的新著《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以下简称《起源》)推出中文版。福山本人也飞到北京为其新书做宣传。尽管出版者和销售者用“巨著”这样的词来描绘该书,但该书在中国知识界并没有引发热烈的反响。 这一结果绝非偶然。《起源》提出的核心命题——良好的政治秩序由国家、法治以及负责任政府三要素构成——在西方知识界也许有一定先进性,但对中国知识界来说,却绝非什么了不起的洞见。这位在冷战走向终结之际因“历史终结论”而成名的学者,只是从西方世界流行一时的盲目乐观中较早醒悟过来,醒得比多数人更早一些而已,可谓“后知后觉者中的先醒者”。 弗朗西斯·福山 一、从《终结》到《起源》 福山在西方世界曾经是一位“先知先觉者”。1989年,正值苏东阵营岌岌可危,福山在当年夏季号《国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历史的终结?”的文章,论证人类历史结束于自由民主,此后不会有新的替代可能性。此时哪怕是在西方国家的情报界,也很少有人能想到整个苏东阵营会在短短几年内全面崩溃。福山的预言似乎很快应验,西方世界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1992年,福山又将此文扩充为《历史的终结与末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一书,预言书变成办喜事的礼花,一时洛阳纸贵。 然而,如果换一个参照系,福山的“先知先觉”又存在着巨大的盲点。1991年,时任耶鲁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的王绍光发表了一篇题为“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民主国家:兼论‘政体形式’与‘国家能力’的区别”的论文,以尖锐的方式提出了“国家能力”问题。

历史终结论

历史终结论1989 年日裔美籍学者福山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历史的终结?》一文,宣称西方的民主自由战胜了共产主义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普世价值,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生的一切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充分实现民主自由原则而导致的,今后人类的一切努力就是要在政治上实现充分的民主自由?冷战结束以后, 如何评价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命运, 成为东西方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背景下, 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在他看来,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 , 从此之后, 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就不再进步了。福山的这一学说, 在本质上是错误的, 其理论的基础是值得怀疑的。 为了增强理论上的说服力, 福山从历史上为其“历史终结论”寻找论据, 并把黑格尔和马克思引为同道, 认为他们与他一样, 都是历史终结论的倡导者。 他在1989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 8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并不仅仅 是冷战的结束,而是历史本身的终结,因而具有根本的性质。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变化无可争辩地表明西方和西方思想的胜利,具体说来是西方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的胜利,而这正是“人类思想演进的终点和作为人类最后的政府形式的西方自由民主制的普遍化”。这并不是说在这以后就再也没有什么事件发生了,但在福山看来,以后发生的事件只能是西方自由主义的进一步普遍化,因为他强调,目前自由主义还只是在思想或意识领域取得胜利, 离在现实的物质世界的胜利还很远。撇开福山这里露骨的政治倾向不谈,需要着重分析的是福山自称必须首先加以考察的与当前历史变化性质有关的某些理论问题。 正像福山自己强调的,“历史”对他来说,不是指过去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而是能把重要事件从不重要事件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抽象” ,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到历史以外去找一种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评析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自问世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从1993年《文明的冲突?》一文发表到《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出版,亨廷顿对他关于“文明的冲突”的论断完成了一个系统的阐述。他的理论从一开始就在学术界引起极大的争议,并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掀起讨论的热潮。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对冷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一种分析和预测。他把“文明的冲突”作为理解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范式,认为冷战后世界范围的冲突将主要是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文化或文明将成为国际上合作或分裂的基础。学者们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对“文明冲突论”作了大量的研究,部分学者则针对文化之间是否只有冲突、文化冲突的实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关于“文明冲突”的争论似乎已经过了它的热议期,那么,现在再来谈论或分析“文明冲突论”是否还有价值?笔者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发展,全球化已由经济领域向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延伸,文化的全球化也进入理论研究的视野,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的冲突与共生问题成为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文明冲突论”作为一种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对其进一步分析研究对于深化认识文化全球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本文试从全球化的角度对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理论进行剖析,以期深化对这一全球化文化理论的认识。 一、“文明冲突论”的背景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前言中,亨廷顿就明确指出:“这本书不是也不打算成为一本社会科学著作,而是要对冷战之后全球政治的演变作出解释。它渴望提出一个对于学者有意义的和对于决策者有用的看待全球政治的框架或范式。”①因此,冷战的结束是学界关于“文明冲突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拆除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结束了,覆盖全球的东西方对抗终止了。战后国际关系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后冷战时代”成为当时人们描述冷战后世界最常用的词汇。“文明冲突论”即是亨廷顿对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分析与预测。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在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以后经济自由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市场不再受国家边界的限制,资本可以在国际上自由流通,跨国公司为寻求更廉价的劳动力和更低税率的市场将资本从一国转向另一国;再加上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巨大扩张,给人们造成时空急剧压缩的感觉,世界正变成“地球村”,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全球化。关于全球化,研究者出于学科背景的不同对它的理解也不相同。目前,学术界一种狭义的观点通常将全球化视为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全球化”开始,然后逐步向经济贸易、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扩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正在成为一个“地球村”;市场规模和范围不再局限于民族国家而扩大至整个世界;一些可观察到的社会趋势,如个人取向的行动正在蔓延、青年人生活方式的国际化、老龄人口的急遽增加等,正在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据此,西方发达国家以经济领域为代表的关于全球化的后果有三个假设:在高新科技压力下人民需求的同质化;价格竞争的同质化;贸易经济的同质化。以日裔美国学者福山“历史终结论”为代表的观点,则把这种经济全球化的后果极大地向社会政治领域延伸。他认为,苏联的解体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标志了冷战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今后的世界将是一个不再有意识形态对立的世界,从而进入了一个自由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等欧美式理念渗透整个地球的时代,“战斗圈内

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 “如果一个学者没有什么新东西要说的话,他就应该保持沉默。”——塞缪尔·亨廷顿 一、倍受争议的亨廷顿 塞缪尔·亨廷顿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物。和他接触过的人总爱用“腼腆”、“学究气”、“不善言辞”这类语言形容他,而读过他书的人却会发现另一个亨廷顿,他思想犀利、咄咄逼人、似乎总想挑起争论。 塞缪尔·亨廷顿1927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旅馆业杂志的出版商,母亲是一位短篇小说作家。他的外祖父是当时美国颇有名气的“掏粪刊物”(专门揭发政界、商界丑闻内幕的杂志)《麦克卢尔》的合作编辑。亨廷顿很早便显示出了自己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才华,他16岁考入耶鲁大学,两年半之后因为“成绩特优”而提前毕业。随后他在美国陆军服了一段时间兵役,接着又从芝加哥大学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在1950年,年仅23岁的亨廷顿又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毕业之后便留校任教。 1957年,刚到而立之年的亨廷顿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士兵与国家》。在这本书的第一篇书评当中,批评家就指责这本书有军事主义色彩,让人联想起墨索里尼“信仰、服从、战斗!”的口号。在60年代,哈佛大学一些激进的学生在得知亨廷顿曾经在约翰逊政府内任职的消息后,占领并焚烧了他办公的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有人甚至在他的寓所门口涂上了这样的标语:“战争罪犯居住于此。” 尽管在亨廷顿的同学之中有基辛格、布热津斯基这样的政界名流,他的学生之中也不乏福山、扎卡里亚这样的当代精英,但是他本人却不愿在媒体上抛头露面。人们很难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看到亨廷顿的身影,他不是那种“媒体学者”,他的学术声誉是靠着17本著作和一系列论文建立起来的。他毫无疑问是学术界的圈内人,他曾经出任美国政治科学学会主席,又是著名的《外交政策》杂志的创办人之一。但是他在写作的时候却宁可把自己当成一个圈外人,故意以一种刺激那些最终会评判自己著作的专家们的方式讨论问题。亨廷顿曾经说,“如果一个学者没有什么新东西的话,他就应该保持沉默。对真理的探求与学术争论是一回事。”而在他的全部著作中,最为著名、最有争议的莫过于那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了。亨廷顿在这本书以及一系列相关的论文中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冷战后的世界将以“文明”划线,文明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这无疑是一种观察国际政治现象的新“范式”。 二、亨廷顿的范式观 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指出,当旧的范式日益无法解释新的或新发现的事实的时候,能用更令人满意的方法来说明那些事实的范式就取代了它,而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过程就是思想和科学进步的过程。一种理论要想被接受为一个范式,必须看上去强于其竞争对手,但它不必要,事实上也从来没有解释所有它可能遇到的事实。从一定意义上说,所谓范式就像一张地图。只有在地图的引领下,人们才能穿过未知的地区到达自己的目的地。但是地图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标注出地面上的所有景物,它必然有所取舍,但是只要它能够最简单明确地帮助路人到达目的地就是好地图。一个好的范式应该:1、理顺和总结现实;2、理解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3、预期未来的发展;4、从不重要的东西中区分出重要的东西来;5、帮助人们弄清应该选择那条道路来实现目标。 在亨廷顿看来,自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的40多年来,支配大多数国际关系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于世界事务的“冷战范式”。这一范式简单明了又非常实用。诚然,它无法解释这段时期内世界政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有时还会发生一些偏离这一范式的重大事件,比如中苏关系的破裂。但是,作为思考全球政治的简单模式,它比其他任何竞争对手都更能说明最

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命运与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命运与意义 王德峰 引言 在上世纪90年代的苏东剧变和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以及今天正在展开的经济全球化过程这个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的科学社会这一学说还有没有他的意义?他还是不是“科学”?这是我今天讲座的话题。 马克思的名字永远与《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这联部著作联系在一起,并因为这两部著作永载史册。 马克思的学说可以简要地归结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研究(一门真正的“资本主义学”)和对于人类走出异化、走出社会对抗的史前史阶段的可能性和前景的思考和论证(科学社会主义)。 恩格斯在其《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中说道: “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现在的问题首先是对这们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进一步的滩讨。” 所以,“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科学,一门当代的“历史科学”。它与现今统治着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切理智主义的“实证科学”性质上不同。后者是以知识论传统中的哲学为前提的(它只有一个为知识所把握的“对象世界”,而遮蔽了造成这个对象世界的“生活世界”)。 马克思的学说在20世纪初叶是一个主导性的宏大叙事,是代表了人类希望的解放话语。 现在,宏大叙事与解放话语的时代已经结束,一个实证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社会现实以全面展开。人类还具有的基本信念只有一条,那就是在价值标准上的相对主义和在自由观念上的个人主义。个人得到了充分承认,但个人价值的全部内容无非是在不妨碍他人的同样的自私自利的权利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利益。这是抽象的个人,以及在抽象的个人之间的形式公正:如罗尔斯的《正义论》。 一、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精髓 先谈谈“共产主义”在人性中有没有根据、还是私有制出自人的永恒的天性这一根本问题。 1、私有财产关系的起源:人的本性还是神意的体现?人的贪欲属人的性质:人的语言与货币语言比较;共产主义绝不是美好的乌托邦思想。 2、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进程的内在目的,是历史之迷的解答(在私有制的形式中发展普遍的社会力量——牺牲人体以赢得类的发展——扬弃社会力量的异化性质——世界转世: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著名论述)。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3、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关系:异化劳动是因,私有财产是果(一如宗教信仰与理性迷误之间的关系)。资本家对于劳动成果的占有权是被雇佣劳动者生产出来的。现代物质生产活动是对资本权力的再生产。 4、劳动价值理论表明了资本的原则是积累起来的抽象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所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始终是正确的,取消剥削概念,就是否认实际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统治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