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经《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1度一切苦厄。○2

舍利子,○3色不异空,○4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5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6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7无无明,○8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9无智亦无得,○10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11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12三世诸佛,○13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4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15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婆诃!○16

[注释]

○1观自在菩萨,亦称”观世音菩萨”;因其能观照自心,常能住寂,又能悯人,以大觉众生为己任,自己获得解脱,还要使他人得到解脱,无碍自在,故又称“观自在菩萨”。

○2五蕴:亦称“五阴”、“五众”。狭义指人,因为佛教认为人是由色、受、想、行、识五事蕴结而成,其中“色”指人的眼、耳、鼻、舌、身及所对的色、声、香、味、触;受、想、行、识则指人的情感、思维与认识等心理、意识活动;广义为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总和。

○3苦厄:痛苦烦恼、灾难。

——以上四句为第1段,总言《心经》宗旨是帮助人们超脱苦难。

○4舍利子:佛弟子名,即舍利弗,以智慧第一著称。

——以上七句为第2段,会通“色空不二”的道理。

○5诸法:从本体论上指宇宙间存在的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现象;空相: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真实本相是“空”。

○6“不生不灭”三句:佛教认为宇宙间存在的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诸法”)都是本体——“空”的假有、幻像,所以既不存在创生的问题,也不存在灭亡的问题;也即说,由于它们的存在原本就是假有、假灭,所以它们既不曾“生”,也不曾“灭”。由此而来,宇

宙间的万事万物也不存在污垢与清净、增多与减少的问题。

——以上五句为为第3段,从认识论上指出世间万有的本相是“空”,故不可以对世间万有作出生灭、垢净、增减的区分。

○7除了“色”与“受、想、行、识”合称为前面所说的“五蕴”外,佛门还将“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也称为”六情”),将“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六境”),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称为“六识”(经文中省略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而“六根”、“六尘”、“六识”又合称“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苦厄烦恼的原因。因此,这几句经文实是说:已经明白了“空”的道理后,那么“空”之中就不会有什么实体存在了,因而常言的“五蕴”、“六根”、“六尘”、“六识”也都不存在。

○8“无明”,是指因欲望而生的痴暗之意。

○9“苦集灭道”:指佛门向世俗宣传的所谓“四谛”道理(也称“四谛法门”),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其中,“苦谛”,是佛门对于人生及社会与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简而言之,大凡世间一切逼恼和身心不安的事,都可以叫做苦。“集谛”,是讲造成世间人的痛苦的原因,“集”是招集一切苦恼”的意思。灭谛”指断灭产生世间诸苦的一切原因。”灭”者,灭有为还于无为,也就是涅槃,亦即靠修行而达于最终的寂静。“道谛”则是讲如何脱离”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进入涅槃的正道修习法门。

10智:此指佛教智慧,即“般若”佛智”;“得”:指佛徒追求的佛果,如成佛、成菩○

萨,入佛国等等。

这几句承上“空”的道理,继续否定一切,包括对佛教自身向世俗宣传所有东西;意思是说,明白了“空”的道理,既不会有“无明”痴暗和生老病死的恐惧产生和消亡,也不会有佛门常说的所谓“苦、集、灭、道”四种真理(即“四谛”)存在,并且也不会获得佛智和佛果;因为,这万事万物的真实本相全都是“空”的缘故而不可能获得什么。

——以上十三句为第4段,用万物本性是“空”之理,对世界所有一切,包括佛教自身宣传的东西,全都予以否定掉。简而言之,就是一切皆“空”。

11菩提萨埵:即常言之“菩萨”的全称,菩萨是已具佛德的预备佛或后补佛。

12究竟涅槃:亦名为“无余涅盘”,是佛教大乘追求的佛果位;“究竟”,是达到至极的○

意思。大乘之“涅盘”实是“清净”的别名,并无实存,故大乘佛经常称,“涅盘不可得”;而佛教小乘追求的是“有余涅盘”。小乘佛徒认为涅盘是实有的,故追求进入涅盘,以获永生。

13三世诸佛:指所有的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

14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文音译,意即“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智慧。

以上10句为第5段,意思说已具佛德的菩萨,正是依靠了能超登彼岸的佛智,才能以毫无挂碍障碍之心,穷究“涅盘”的清净底蕴;三世诸佛也是了靠了这种佛智,才获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大智慧。

15咒:也叫”总持”,梵文为Dharani,音译为”陀罗尼”。意即“有力量的语言”,“能○

成就除恶生善的事实”;无所不包谓之“大”;无所不通谓之“神”;无所不照谓之“明”;无可比对无可再加谓之“无上”;毕竟平等谓之“无等等”。其中的“无等等咒”,是说没有哪一种法能与般若相等。

——以上七句为第六段,由于“般若波罗蜜多”能够帮助众生了脱生死苦恼,驱除烦恼魔障,所以后六句都是对这祌佛教智慧的颂辞。

16 “揭谛”( jiēdì)五句:是梵文咒语音译。本经前面从”观自在菩萨”始,至“真

实不虚”,为明白演说般若法;此段咒语则为密说般若法。佛法本来分为显、密两种,显明法指佛经借世俗文字语言传达道理,示现于人,导人修持而得利益;秘密法则含有咒语这样

的方法。佛门认为,佛只是为了众生利益才不得不说法,然而佛法那神妙不可说的秘密只有借咒语来教授。“陀罗尼”就是秘密法门之一,凡夫不能理解,只好不作汉译,但念诵仍然有效力。

——以上七句,是为众生宣示般若的秘密咒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