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蛭弧菌及其生态制剂的研究应用

噬菌蛭弧菌及其生态制剂的研究应用

2007-3-31 来源:兽药营销网编辑:信风浏览:

细菌的寄生菌为Stolp 和Petzold 1962年首次在德国的土壤中,于一种植物假单胞菌上发现的。1963年Stolp和Starr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土壤、污水中用独特的分离技术得到了这类细菌,并命名为Bdellovibriobacteriovorus(噬菌蛭弧菌,简称蛭弧菌)。噬菌蛭弧菌属有3个重要的种:食菌蛭弧菌

( Bdellovibrio bacteriovoru)专性寄生或专性非寄生、斯托普蛭弧菌

( Bdellovibrio Stolpii)兼性寄生或不寄生、斯塔尔蛭弧菌

( Bdellovibrio Starrii)严格寄生于假单胞菌。

噬菌蛭弧菌一般呈弧、杆状,有时呈螺旋状,菌体狭小,端生鞭毛,运动极其活泼,噬菌蛭弧菌严格好气,并具有高度同源性,可明显而稳定地分解蛋白质,通过TCA 循环进行代谢,一般不能分解利用碳水化合物,而利用肽、氨基酸作为碳源和能源。不能利用环境提供的营养,必须在宿主菌细胞内或其抽提物中才能生长发育、繁殖。噬菌蛭弧菌具有双形性的发育史,有鞭毛交替,能够进入到宿主细菌内,其中寄生性和溶菌性是噬菌蛭弧菌一个重要的标志。噬菌蛭弧菌生长要求的pH为6.0~8.5,其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7℃,4℃、42℃时则不能生长,能使明胶液化,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黄色色素、细胞色素a、b、c,还能产生各种酶类,噬菌蛭弧菌蛋白质含量极为丰富,可达干重的60%~65%,DNA含量为5%,含有典型的嘌呤和嘧啶,噬菌蛭弧菌DNA合成的前体物质,全部来自宿主菌细胞,大约70%来源于宿主DNA,30%来源于RNA,可直接利用单核苷酸作前体物质,合成其核酸。

一、我国对噬菌蛭弧菌的研究

1979年我国开始对噬菌蛭弧菌的研究;

1982年,笔者等人在我国首次报道了对噬菌蛭弧菌的研究;

1994年,笔者主持申报的“噬菌蛭弧菌微生态制剂”获国家二类新兽药证书,同时国家农业部发布了《噬菌蛭弧菌微生态制剂制造和检验规程草案》以及《噬菌蛭弧菌微生态制剂质量标准》(此标准由秦生巨教授起草并提供,编者注);

农业部1994年37号文批准噬菌蛭弧菌微生态制剂为国家二类新兽用生物生态制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