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突发事件分级分类标准

国家突发事件分级分类标准是指中国政府制定的,用于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级分类的标准。通常基于事件的严重性、紧急程度、影响范围和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进行划分。

突发事件分级:

1.特别重大(Ⅰ级):造成或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运行构成特别严重威胁的事件。2.重大(Ⅱ级):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国家

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运行构成严重威胁的事件。

3.较大(Ⅲ级):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局

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运行构成较大威胁的事件。

4.一般(Ⅳ级):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较小

范围内的社会稳定和经济运行构成一定威胁的事件。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响应分级标准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响应分级标准 1、突发公共事件分级 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级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及(重大)?Ⅲ(较大)和Ⅳ(一般)?《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了分级,较大和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分级标准由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或部门应急预案确定? A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Ⅰ响应 (1)造成30人及其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及其人以上生命安全,或者100人以上中毒(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2)需要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3)超出省(市?区)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4)跨省级行政区?跨领域(行业和部门)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5)国务院领导同志认为需要国务院安委员会响应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B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Ⅱ级响应

(1)造成10人及其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机10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下上?1亿元以下的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2)超出市(地?州?盟)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3)跨市?地级行政区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4)省(区?市)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响应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C、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Ⅲ级响应: (1)造成3人及其以上?10人以下死广(含失踪),或危机10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者3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较大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2)超出县级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3)发生跨县级行政区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4)市(地?州?盟)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响应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一般事故时启动Ⅳ级响应? 应急响应和事故预警存在一定的差别,预警级别是动态的,根据事件信息和事件的变化,预警级别应当时进行调整? 2、国家矿山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响应分级标准 按照事故灾难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国家将矿

突发事件分类分级标准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 影响类型 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 危害程度 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突发事件预警级别:一般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响力大小、人员及财产损失等情况,由高到低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个级别,并依次采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来加以表示. 按照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突发公共事件原则上划分为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四个等级。 1、一般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比较简单,仅对某辖区较小范围内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但只需要事发地街道办调度辖区有关部门就能够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2、较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比较复杂,仅对辖区一定范围内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等后果,但只需要事发地区政府调度辖区有关部门,必要时由市相关专业应急机构业务指导就能够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3、重大突发事件公共事件是指事态复杂,对辖区一定范围内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生态环境破坏后果,需要市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调度有关部门、区政府相关单位联合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4、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非常复杂,对深圳市的社会稳定、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

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等后果,需要市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统一协调,指挥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的特点:(1)突发性.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地点、危害难以预料,往往超乎人们的心理惯性和社会的常态秩序.(2)危险性。事件给人民的生命财产或者给国家、社会带来严重危害。这种危害往往是社会性的,受害主体也往往是群体性的.(3)紧迫性。事件发展迅速,需要采取非常态措施、非程序化作出决定,才有可能避免局势恶化。(4)不确定性。事件的发展和可能的影响往往根据既有经验和措施难以判断、掌控,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事态迅速扩大。 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机理、过程、性质和危害对象,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分为四类:(1)自然灾害。由自然因素直接所致,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2)事故灾难。由人们无视规则的行为所致,主要包括

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分级

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分级 公众应急的主要对象就是各类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严重程序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4级,社会安全事件不分级。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及紧急程度,对事件的预警一般也分为4级。 预警级别标示 ●蓝色预警:可能发生一般(Ⅳ级)突发事件 ●黄色预警:可能发生较大(Ⅲ级)突发事件 ●橙色预警:可能发生重大(Ⅱ级)突发事件 ●红色预警:可能发生特别重大(Ⅰ级)突发事件 遇险求救办法 根据自身及周围环境情况,发出求救信号。 ●声响求救 喊叫、吹哨子、敲打能发声的物品,甚至砸碎玻璃发出求救信号。 ●光线求救 用手电筒、镜子等能发光、反光的物品反复闪照,发出求救信号。 ●抛物求救 在高楼等处遇到危难时,可向路人抛掷枕头、空塑料瓶等软物,发出求救信号。 ●旗语求救 将颜色鲜艳的衣物绑在竹竿或木棍上挥舞,发出求救信号。 ●烟火求救 在野外遇险时,在确保不发生火灾的前提下,白天可燃烧潮湿树枝、青草等产生浓烟,夜晚可点燃间隔距离相同的三堆火,发出求救信号。

●标志求救 如原地待援,可利用树枝、石块、帐篷、衣物等,搭建某种标志(如SOS等)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如在移动中,可一路上留下方向标志物,有助于救援人员寻找,也有助于自己迷路时作为向导。 ●辨识方向 ☆指北针:当指北针的磁针静止后,通常标有“N”所指的方向即为北方。 ☆太阳:根据日出:日落判断东方和西方,也可根据太阳下物体的阴影由西向东运动来判断南北。 ☆星体:在夜晚时,可先找到北斗七星,沿着“勺柄”的延伸线即可找到明亮的北极星,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树木:树木通常朝南的一侧树叶茂盛、色泽鲜艳、树皮光滑,向北的一侧则相反。朝北一侧的树干上可能生有青苔。 ☆岩石:在岩石众多的地方找一块较醒目的岩石观察,布满青苔的一面为北侧,干燥光亮的一面为南侧。 高温 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天气称为高温天气,大于或等于38℃的天气称为酷热天气,连续5天以上的高温称为持续高温或“热浪”天气。高温预警信号分为2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连续3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 ●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 ●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应急要点: ☆白天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启外作业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

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 一、自然灾害 (一)水旱灾害 特大水旱灾害 特大水旱灾害是指省内大范围受灾,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巨 大经济损失,或者局部地区遭受毁灭性灾害。 重大水旱灾害 1.河流干流堤防出现重大险情或决口,对下游安全造成直接重 大影响的险情或垮坝; 2.河流洪水泛滥致使城市及人口聚集的村镇受淹; 3.洪水造成重要铁路、国道、高速公路中断; 4.对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干旱缺水; 5.其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水旱灾害。 较大水旱灾害 1.河流干流堤防出现较大险情或决口,对下游安全造成直接较 大影响的险情或垮坝; 2.河流洪水泛滥致使城市及人口聚集的村镇局部受淹; 3.洪水造成地方铁路、地方公路中断; 4.对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的干旱缺水; 5.其他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或较多人员伤亡的水旱灾害。 一般水旱灾害 —1—

一般水旱灾害是指辖区内小部分区域受灾,造成人员伤亡或一定经济损失的灾害。 (二)气象灾害 特大气象灾害 特大气象灾害是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城区区和50平方公里以上较大区域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重大气象灾害 1.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暴雨、冰雹、雪灾、沙尘暴、雷雨大风等灾害; 2.对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的高温、寒潮、大雾等灾害; 较大气象灾害 1.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暴雨、冰雹、雪灾、沙尘暴、雷雨大风等灾害; 2.对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较重影响的高温、寒潮、大雾等灾害。 一般气象灾害 一般气象一灾害是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本县局部范围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的气象灾害。 (三)地震灾害 特大地震灾害 特大地震灾害是指在境内发生 6.5级以上或者造成特大人员—2—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一览表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一览表 摘要: I.引言 -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概述 II.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的制定机构 -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的内容和分类 -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的实施流程 III.突发事件的级别划分 - 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级) - 重大突发事件(级) - 较大突发事件(级) - 一般突发事件(级) IV.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对应急处理和救援的影响 - 分级标准对应急处理和救援的指导作用 - 分级标准对资源配置和救援力量的影响 - 分级标准对受灾群众生活和心理的影响 V.结语 -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的重要性 正文: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一览表

I.引言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对于应急处理和救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对应急处理和救援的影响。 II.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是由国务院或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的。这些标准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影响范围等因素,将突发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级)、重大(级)、较大(级)和一般(级)四个级别。 突发事件的分类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在实际应急处理和救援工作中,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根据这些标准,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程度地减轻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III.突发事件的级别划分 根据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特别重大(级)突发事件包括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10 人以上死亡或100 人以上中毒的情况;重大(级)突发事件包括因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群众5 万人以上的情况;较大(级)突发事件包括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 亿元以上的情况;一般(级)突发事件包括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丧失或国家重视的情况。 IV.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对应急处理和救援的影响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对应急处理和救援工作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别,合理配置资源,调动救援力量,制定针对性的应急处理措施。这有助于提高救援工作的效率,降低受灾群众的损失。 同时,突发事件分级标准对受灾群众的生活和心理也产生一定影响。较高

全球范围内一般突发事件分级的标准

全球范围内一般突发事件分级的标准 一般突发事件分级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领域和国家/地区的特定要求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般情况下常见的突发事件分级标准: 1. 国际突发事件分级标准(根据事件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 - Level 1:局部事件(Local Incident):事件的影响范围仅限于一个特定地区,对整体社会和公众的影响较小。 - Level 2:地区事件(Regional Event):事件的影响范围扩大至一个地区,对该地区的居民和经济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 Level 3:全球性事件(Global Event):事件的影响范围跨越多个国家或地区,对全球范围内的人们和经济产生显著影响。 2. 自然灾害分级标准(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和潜在风险): - Level 1:轻微灾害(Minor Disaster):灾害对人们和环境的威胁较小,损失可以通过常规的应对措施来处理。 - Level 2:中等灾害(Moderate Disaster):灾害对人们和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需要采取一定的紧急措施来减轻影响。 - Level 3:重大灾害(Major Disaster):灾害对人

们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威胁,需要大规模的救援和恢复行动。 3.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分级标准(根据疾病传播的速度和严重程度): - Level 1:疫情暴发(Outbreak):疾病在特定地区或人群中出现的局部性暴发,传播范围有限。 - Level 2:疫情扩散(Epidemic):疾病在一个地区或国家范围内大规模传播,对公共卫生造成显著影响。 - Level 3:全球流行(Pandemic):疾病在多个国家或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对全球公共卫生和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这些是一般情况下的突发事件分级标准,具体标准可能会根据国家/地区的法律法规和应急管理机构的规定而有所不同。在实际应急 管理中,相关部门会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对事件进行适当的分级和应对。

(完整版)应急处置分级标准

完整版)应急处置分级标准 引言 应急处置是指在面临紧急情况时,采取相应措施以减轻风险、 保护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行为。为了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制定应急处置分级标准非常重要。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应急处置的分 级标准。 一、级别划分 根据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和对人员和财产的威胁程度,我们将 突发事件划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1.一级突发事件 一级突发事件是指对人员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的情况,如 大规模火灾、地震、爆炸等。一级突发事件需要立即启动应急响应 机制,调动各相关部门资源,进行全力处置。 2.二级突发事件

二级突发事件是指对人员和财产安全造成较大威胁的情况,如 重大事故、暴雨洪灾等。二级突发事件需要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调动相关部门资源,加大处置力度。 3.三级突发事件 三级突发事件是指对人员和财产安全造成一定威胁的情况,如 风暴、火灾、泄露等。三级突发事件需要及时响应,调动相应资源,进行适度处置。 4.四级突发事件 四级突发事件是指对人员和财产造成较小威胁的情况,如小规 模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四级突发事件需要按照规定进行处置, 确保威胁的最小化。 二、处置流程 无论突发事件的级别如何,我们都需要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应急 处置: 1.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和初步评估,确定事件的性质和级别。

2.根据事件性质和级别,调动相应的应急资源,启动应急响应 机制。 3.设立指挥部,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应急处置方案。 4.进行应急处置工作,包括人员疏散、伤员救护、财产保护等。 5.监测事件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应急处置方案。 6.完成应急处置工作后,进行事故调查和总结分析,提出改进 意见和建议。 7.事件彻底解决后,进行事后评估和回顾,总结经验,完善应 急处置机制。 三、人员培训与演练 为了确保应急处置的有效性,我们需要进行定期的人员培训和 演练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1.开展应急处置政策、流程和技术的培训,提高人员的应急处 置能力。 2.定期组织模拟演练,检验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的可行性。 3.配备必要的装备和器材,进行实战演练,提高人员的实际操 作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一、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二)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三)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四)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五)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六)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七)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在一个区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区。 (二)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三)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区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

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区。 (四)霍乱在一个区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区,有扩散趋势。 (五)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区,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六)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七)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1个区以外的地区。 (八)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九)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十)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十一)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十二)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十三)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肺鼠疫、肺炭疽:6天内,一个区级行政区域发生5例以下。 (二)腺鼠疫:6天内,一个区级行政区域连续发生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一.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划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四级。 I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II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级): (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国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

国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 国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 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危害,引起全球关注、全国性响应和全社会动员的 突发事件。 为做好国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国家制定 了分级标准,以便在发生事件时能有序、快速、有效地应对。 一、国家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标准 国家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为一级和二级,一级为最高级别。 一、一级事件的特征: 1. 突发性、危害性、广泛性、难度极大。 2. 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极为严重,对社会安全和稳定造成 极大威胁。 3. 发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和重要的政治、经济后果,甚至可能引起 国家政治体制、安全和稳定的危机。 4. 对国内和国际稳定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应由中央政府安排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迅速加强应对。 二、二级事件的特征: 1. 突发性、危害性、较广泛性,易于控制。

不利影响。 3. 发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和重要的政治、经济后果,但不会引起国家政治体制、安全和稳定的危机。 4. 对国内和国际稳定安全产生一定影响,应由省级以上政府利用本地资源,迅速加强应对。 二、国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标准 国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为三级,三级为最高级别。 一、一级事件的特征: 1. 突发性、危害性、广泛性、难度较大。 2. 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严重,对社会安全和稳定造成较大威胁。 3. 发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和重要的政治、经济后果,但不会引起国家政治体制、安全和稳定的危机。 4. 对国内和国际稳定安全产生一定影响,应由省级政府等加强应对。 二、二级事件的特征: 1. 突发性、危害性、较广泛性,易于控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 内涵的释义 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萍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释义: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家计划单列市的城区发生1例以上肺鼠疫病例或2例以上有流行病学联系的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有明确的流行病学联系,以下同)在两个以上省份均有病例发生。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释义:发生1例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或者发生2例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或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多点散发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释义:两周内在两个以上省份发生临床表现相同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出现死亡病例,病例数不断增加或疫区范围不断扩大。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仍然原因不明。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释义:在我国发生全球首次发现并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传染病,短期内不断出现新病例,或出现死亡病例;或者在我国首次发生具有较强传染性和较高病死率的传染病,病例数不断增加或疫区范围不断扩大;或者发现我国已经消灭的天花和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病例。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释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规定的第一类病原微生物,以及其它烈性致病因子丢失,已经对人群造成严重健康危害的事件。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释义: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评估认为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篇一 特别重大(I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疫情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两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涉及多个省份,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广东省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区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重大(II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在1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相关联的疫情波及两个以上的县(市、区)。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1个地级以上市行政区域内,1个平均潜伏 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包括佛山市在内的两个以 上地级以上市。 4、霍乱在1个地级以上市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 或波及包括佛山市在内的两个以上地级以上市,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两个以上县(市、区),1周内发病 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两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区)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用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含50例),或死亡5人以上。 11、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市人员 感染或死亡的。 12、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较大(Ⅲ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1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病例数未超 过5例,流行范围在1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内。 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1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内,1个平均潜 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两个以上县(市、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