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顿科学规范再思考-Sinoss

默顿科学规范再思考-Sinoss
默顿科学规范再思考-Sinoss

默顿科学规范再思考

——重读默顿《科学界的规范结构》

马来平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济南 250100)

摘要:《科学界的规范结构》一文所做的工作对于默顿学派科学规范的研究是开创性的和奠基性的。该文所提出的四条规范旨在从不同的侧面堵塞人和社会因素污染科学知识内容的渠道,进而规定了科学家的行为方式,塑造着科学家的整体形象,形成了科学的独特“精神气质”。有人批评默顿的科学规范是主观的、不真实的,其实,默顿的本意在于强调,按照科学体制性目标的要求,科学家就“应当”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而批评者恰恰忽视了“应然”和“实然”的界限。此外,科学家的行为受多种因素支配,科学界出现某些失范现象是正常的和难免的,不过,从主流和根本上看,科学家还是基本遵循科学规范的。

关键词:科学规范;科学规范的内在联系; 真实性;“应然”;“实然”

最近,惊闻素有科学社会学之父之称的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已于今年2月23日溘逝,嗟叹不已。沉痛之余,撰成此文,略表哀悼之情。

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和他的老师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的结构主义社会学的诞生,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研究纲领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由运用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自然科学在体制化过程中与文化、经济、军事等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转变为基于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与方法,着力分析科学体制的规范结构、社会关系和运行机制等。通常以这一转变为界河,人们把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思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代表性成果是其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8年),后期的代表性成果是《科学界的规范结构》(1942年)和《科学发现的优先权》(1957年)两篇经典性论文。以这两篇论文为肇始的科学规范研究和科学奖励制度研究,是默顿学派科学体制社会学的核心内容。科学社会学所开展的科学规范研究,不仅对于深刻理解科学共同体的本质,以及从社会体制的角度理解科学的本质发挥了基础性作用,而且,在科学道德研究等方面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如何准确、深入地理解默顿的科学规范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里,仅将我最近重新研读《科学界的规范结构》一文的初步理解和粗浅体会奉献给读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随后接连发生的经济危机,充分暴露了科学的负面作用。在战争手段的全面升级和化学武器的使用,以及机器生产所造成的生产过剩和工人失业中,科学所扮演的角色给人们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于是,在大众层面,批评、谴责甚至反对科学的声浪四起;而在思想文化界,以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等为代表的具有程度不等的反理智主义和反科学主义色彩的思潮更是其势汹汹。这些情况严重干扰了科学工作的正常秩序,使科学界强烈感受到了社会对科学发展的制约作用。十六、十七世纪近代科学刚刚诞生的时候,为了争取科学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科学界以及一切关注和热心科学的有识之士

曾一度为宣传科学“赞颂上帝、为大众谋利益”的功利性而奔走呼号;后来,随着科学规模的扩大

及其推动社会作用的急剧膨胀,科学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致使科学家心安理得地“认为他们独立于社会,并认为科学是社会的独立存在的事业,而并不是社会中的一部分。”[1]现在,在反理智主义和反科学主义思潮的冲击下,科学家以及关注和热心科学的人们开始认识到科学并非独立存在于社会之外,而是作为社会的一个部分,与社会整体以及社会的各个部分处于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之中。那么,科学与社会究竟是什么关系?正确回答这一问题,不论对于科学发展,还是对于社会发展,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

显然,要正确回答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一个前提性的问题是要弄清科学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科学与社会发生互动关系的内在依据。从社会体制的角度看,科学最根本的社会属性就是:它是一种社会规范或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表征着科学家普遍遵守的价值规范的总和,用默顿的话说即是:“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彩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体。”[2]阐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需要,“导致了对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的明确化和重新肯定。”[3]应当说,在默顿的博士论文中,他还没有明确意识到具有一套科学规范乃是科学体制化的本质特征之一。不过,在博士论文中,这种思想萌芽已经分明具备了。例如,在该文中,默顿写到:“一旦科学成为牢固的社会体制之后,除了它可能带来经济效益以外,它还具有了一切经过精心阐发、公认确立的社会活动所具有的吸引力。……社会体制化的价值被当作为不证自明、无需证明的东西。但是所有这一切在激烈过渡的时期都被改变了。新的行为形式如果想要站住脚……就必须有正当理由加以证明。一种新的社会秩序预设了一套新的价值组合。对于新科学来说,也是如此。”[4]这里,默顿已经意识到,近代科学实现体制化以后,它理应具备一种新的价值组合。根据博士论文在一个脚注中提出的“现在准备研究科学与其周围的社会体制之间的这种关系”[5]的计划,就在博士论文发表的同一年(1938年),默顿发表了名为《科学和社会秩序》的论文。这篇论文引入了“科学的精神气质”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规则、规定、习俗、信仰、价值和预设的综合。”[6]紧接着,1942年默顿便发表了他那旨在具体阐明科学规范的《科学界的规范结构》一文。为此,默顿声称:“1942年论科学的精神气质的论文,它是相当快地从《科学、技术与社会》引导出来的。”[7]

默顿认为,作为一种社会体制,科学的最终目标是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这一目标决定了科学方法的实证性,进而也大致规定了科学家的行为规范。就是说,科学目标以及科学方法共同规定了科学规范,而科学规范之所以是必须的,不只是因为它们在方法上是有效的,还因为它们在服务于科学目标上,被认为是正确的和有益的。

科学规范的内容是什么呢?默顿指出,构成现代科学精神气质的科学规范主要有以下四条:

1、普遍主义

所谓普遍主义,即是:科学是客观的、非个人的。其含义主要有二:其一,评价科学知识的唯一标准是其与观察和早已被证实了的知识相一致,而与发现者的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无关。这一条说的是,科学知识是外部世界客观过程和关系的如实反映,与人性无关;相应地,人们评价科学知识的时候,也应当拒斥特殊主义,而不考虑科学发现者的性别、民族、年龄、国籍、宗教、阶级、政治立场和个人品质等任何社会属性。其二,科学向一切有才能的人开放。任何人都同样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职业选择和评价的唯一标准是人们的角色表现及其研究成果质量。

2、公有主义

所谓公有主义,即是:科学发现是社会协作的产物,它们是科学共同体和全社会的公有

财产,不属于任何个人。发现者对知识“财产”的要求仅限于获得“承认”和“尊重”,而没有任何特权,不能随意使用和处置它们。

3、无私利性

所谓无私利性,即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唯一目的是发展科学知识而不是任何个人利益。

应当指出,这一规范虽然涉及到了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动机问题,但是默顿强调,从根本上说,无私利性并非科学家个人动机层面上的事情,而是科学体制的必然的要求。正是对科学家可能有的各种动机的体制性支配,决定了科学家摈除私利的行为。

4、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所谓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即是:科学家对于自己和别人的工作都不要轻信,而应该持一种有根据的怀疑和批判态度。默顿认为,这一条既是科学方法论的要求,也是科学体制的要求。

上述四条规范的含义是十分明确的,关键是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人们频繁引用这四条规范,但鲜见有人论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以下的情况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的扑朔迷离:一是默顿在其《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没有正面阐述四条规范的内在联系;二是默顿提出四条科学规范之后,他本人以及巴伯、斯托勒、米特罗夫、齐曼等人又分别对科学规范进行了补充,增加了创新性、谦虚、理性精神、情感中立性、客观性、概括性和无偏见性等。甚至有人把规范增加到11条之多。面对这种五花八门、没完没了的增加,人们自然会问这种增加是必要的吗?这样增加以后,科学规范就完备了吗?总之,上述情况使得明确默顿四条科学规范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得更加迫切了。

要弄清默顿四条科学规范之间的内在联系,关键是要弄清默顿科学规范的精神实质,找到把四条规范贯穿起来的那根红线。

按照默顿的说法,科学规范是由“科学的制度性目标”所决定的。“制度性的规范要求(惯例)来自这一目标和方法。技术性(认识性)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全部结构在于实现最终目标。”[8]默顿认为,科学的制度性目标是“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而且,默顿进一步认为,“知识是经验上被证实的和逻辑上一致的规律的陈述(它实际上是预言)。”[9]这表明,尽管默顿后来对实证主义有所批判,但他的科学观基本上是属于实证主义传统。就是说,在他看来,科学是真理,科学的发展则是真理的不断积累。每一个真理都像是一块砖,依次砌入了一个不断增高的大厦。科学的内容仅仅反映客观世界的现象与规律。任何人的和社会的因素的渗入,都只能造成科学知识的失真,并且妨碍科学的正常发展。因此,为了保证科学制度性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家在生产科学知识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尽可能全面彻底地防止和减少人和社会的因素对科学知识的侵蚀。这一点,是默顿所揭示的科学家行为规范的宗旨,或者精神实质,也是把四条科学规范贯穿起来的那根红线。找到了这根红线,默顿四条科学规范的内在联系就一目了然了:四条规范从不同的侧面堵塞了人和社会因素污染科学知识内容的渠道。

普遍性,主要是防止在科学评价过程中人和社会的因素对科学知识的干扰。因为评价过程中任凭人和社会因素的侵袭,就有可能要么使非科学的东西混进科学;要么把真正科学的东西排除在外,从而造成妨碍科学、压制科学的的恶劣后果。

公有主义主要是防止在科学的交流传播和运用过程中人和社会的因素对科学知识的干扰。科学一旦产生,就应当进入交流过程,自觉地置于科学共同体的严格监督之中。这样既便于防止人和社会因素的侵袭;同时,也便于其他人随时加以利用,最终达到促进科学不断进步的目的。此外,从产权上明确科学属于全社会,而科学家个人唯一的权利就是获得科学界的承认和尊重。这就促使科学家特别关注科学成果的客观性和质量,从而有利于科学的发

展。

无私利性是从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心理层面,防止人和社会的因素对科学知识的干扰。无私利性规定,除推进科学的进展以外,科学家无任何个人利益可言。诚然,现实中,科学家们的科学研究往往与工资、奖励、资助乃至名誉和地位挂构。但是,严格地说,这些外在的东西与科学成果不对等,也无法对等;同时,对于科学家说来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科学家怀揣名利之心,把科学当作获取个人名利的工具,那就极容易选择研究课题避重就轻,甚至置科学的客观性和严肃性于度外,陷进弄虚作假的泥潭。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是在科学家接受或承认已有科学成果的过程中,防止人和社会因素对科学知识的干扰。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一旦成为科学家的行为规范,实际上就把所有已有的科学理论都置于一种永不间断的待检验状态。。这对于克服人和社会因素对科学的侵袭以及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很有好处。

另外,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和普遍主义都涉及科学检验。二者的区别是:前者侧重于要不要检验而且是随时随地的检验;后者侧重于怎样检验,即检验的标准问题。

基于此,可以认为,包括默顿本人在内的一些人,在四条科学规范之外所追加的另外一些规范,有的与这四条规范有所交叉和重复;有的尽管可以作为科学家的行为规范,但偏离了上述精神,不是立足于防止人和社会因素对科学知识的干扰了。如情感中立性、理性精神、客观性和无偏见性,大致属于前者,而创新性、谦虚、概括性等则大致属于后者。

另外,在四条规范中,普遍主义是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这是因为,普遍主义不仅表达了科学的客观性质,而且从知识的评价标准上,为确保科学的客观性提供了根本保障。其余三条均从不同的侧面服务于保障科学的客观性。

总之,四条科学规范从不同的侧面规定了科学家的行为方式,塑造着科学家的整体形象,形成了科学的独特“精神气质”。

顺便说及,尽管默顿的四条科学规范与伦理规范有交叉,但它们主要不是伦理规范,而是认识规范。就是说,其重点不是服务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服务于防止人和社会因素对科学知识内容的干扰。

另外,从默顿所侧重的防止人和社会因素对科学知识内容的干扰角度说,是否默顿所列举的四条科学规范就十分完备了呢?我认为,并非如此。至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默顿没有涉及或有意回避了,那就是对实验事实的解释。在整个科学研究活动中,这是人和社会因素最容易渗透进科学知识内容中去的一个环节;而且,哲学界普遍认为,不仅观察渗透理论,而且,解释深受认识主体已有认识框架和知识背景的制约。基于此,甚至可以认为,默顿为科学规范所设定的防止和减少人和社会因素对科学知识侵蚀的任务,方向是正确的,但要彻底实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对于科学认识来说,某些人和社会因素是有害的,确实是一种干扰或障碍,但也有一些人和社会因素的渗透是正常的,甚至是必要的和有益的。在对实验事实进行解释的时候,科学家应当遵循什么行为规范才能对人和社会因素的渗透把握好分寸,这是一个相当复杂和棘手的问题。默顿的科学规范没有涉及这一环节,这可以理解,但决不能认为它就是十分完备的了。

三、

默顿科学规范的观点提出以后,基本上被学术界普遍接受,而且,很快成为默顿学派的研究纲领。许多旨在检验和发展科学规范以及其他围绕科学规范所进行的各种研究工作陆续开展。为此,社会学家马尔凯评价说:“我想强调的一点是,科学的精神气质这一论述是有影响力的,其影响通过它持续三十多年的活跃性可以证明。”[10]后来,默顿本人也认为“科学社会学的一贯和永恒的主题就是科学界的成员所信守的价值和规范的复合体。”[11]但是,默顿的科学规范观点也受到了一些社会学家和科学家的批评。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之交的数年间,批评声浪曾一度比较高涨。其中,最为集中的批评意见是

否认默顿科学规范的真实性。在批评者看来,默顿所制定的四条规范是主观的、不真实的,科学界在科学实践中并不按照默顿的科学规范行事,甚至压根就不存在控制科学家行为的所谓社会规范。

例如,马尔凯曾就默顿科学规范的真实性列举过以下几点否定性证据:⑴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不支持默顿科学规范。有人做过一些问卷调查,尽管回收的答卷数目不够多,但结果却无一例外,全是否定性的;⑵即使科学家在言语上支持某条规范,也不表明他们按之行事。如在一项研究中人们发现,虽然某大学物理系中的所有成员都声称研究人员应该有尖锐的批判精神,但他们中没有任何一位实际上曾对低劣的工作发表或提出过任何批评意见;⑶行为规范从来都是具体的,而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界行为规范”。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否定性证据。如,假定默顿规范在科学界普遍存在,甚至被有效地制度化,那么,科学发展的任何阻力就只能来自科学界外部,而不可能是科学界内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科学史上所发生的许多阻碍科学发展的情况,有不少恰恰是来自科学界内部。[12]总之,马尔凯认为:“科学的规范并未得到遵守,即使得到遵守,这些规范也不能解释科学中的成长和变迁。”[13]

除马尔凯的上述批评意见外,针对默顿科学规范的著名社会学家的批评意见还有:卡普兰(Kaplan)认为:“科学家们严重背离默顿提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14] “在欧洲,四个建制的强制中只有一个是存在的,即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但是这一规范并非流行于科学家的活动之中,而在于市民的活动之中。”[15]巴恩斯(Barry Barnes)和多尔比(Dolby)认为:“科学并没有一种不同于其他任何社会建制的特殊的精神气质。”[16]洛斯曼(Rothman)认为:“……各种各样的证据指出,与科学的精神气质所体现的理想状态的背离,是广泛存在的”,并且,他力图证明四条规范中的任何一条都不再是适宜的了。[17]斯克莱尔(Sklair)曾逐一讨论了四条科学规范,“然后指出它们对于科学是不必要的。”[18]米特洛夫(Mitroff)认为“科学家有时积极地遵守制度上的规范,而在其他时候则是消极地遵守。”[19]他还认为,“如果始终遵守默顿的规范,科学可能会受到损害,因为他看到了反规范的积极功能。”[20]

如何对待上述批评意见呢?这里,似应强调以下几点:

(1)默顿科学规范是“应然”而非“实然”。

默顿明确指出,现代科学具有四条科学规范,这是科学的体制性目标决定的。科学界只有按照科学规范行事,才能充分地实现“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这一科学的体制性目标;反过来,如果要充分地实现科学的体制性目标,科学界就“应当”按照科学规范行事。其间的缘由乃是前面所说到的: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需要最大限度地抑制社会性因素对科学知识的侵蚀,而四条规范,恰恰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抑制社会因素对科学知识的侵蚀的。

科学的体制性目标所要求的科学规范是否会被科学界的每一个人都高度自觉地接受,因而不论何时何地,科学界在行为方式上都不会有失范现象的发生?显然,连默顿本人也没有这种奢望。例如,他在讲到普遍主义时,曾抱怨说:“普遍主义在理论上被或明或暗地肯定,但在实际上却受到了抵制。”[21]在谈到公有主义时,他强调保守科学发现的秘密是公有主义的对立面,并且严厉批评了著名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H.Cavendish)因谦虚而违犯公有主义的行为:“卡文迪许因为他的才能,或者因为他的谦虚而受到尊重。但是,从制度的方面来分析,依照科学财富共享的这一基本要求来看,他的谦虚是非常不适当的。”

上述对默顿科学规范的诸种批评意见,基本上都混淆了“应然”与“实然”的界限,立足科学界行为规范的“实然”来批评默顿,应当说,这是对默顿本意的一种误解。

(2)“实然”由多种因素决定。

科学家的实际行为是受多种因素支配的。就整体而言,科学的体制性目标决定了科学界主流的行为规范,必定采取疏离社会因素的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

主义。但是,具体说来,支配科学界行为方式的因素往往是多种多样的。科学家首先是人,普通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和各种各样的人性弱点,他们也都具有。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他们中的某些人难免为非科学的目的所左右,从而表现出越轨的倾向或行为。当然,在科学界内部,不同的人对科学的执着程度不同,科学精神在他们身上所内化的程度也不同,因而,他们在行为上遵循科学规范的自觉意识和彻底程度也是不同的。总之,科学界出现某些失范现象是难免的和正常的。但是,由于科学家的本职工作是科学研究,增进知识,推动科学进步是他们所肩负的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在主流和根本上是遵循着科学规范的。那种以某些失范现象掩盖或抹煞主流和根本上遵守规范的观点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诚然,默顿科学规范之所以不能与科学实践完全吻合,其根源在于它所采取的实证主义科学观的哲学立场。实证主义关于理论与观察界限分明的假定、对证实的奢望以及真理发展的积累观等,已被哲学界公认为是粗放的,甚至是不切合实际的。不难想见,凭借这样的哲学基础所制定的科学规范必定会与生动活泼的科学实践存在一定的距离。不过,实证主义追求科学客观性的总体目标没有错,因而,默顿科学规范的基本精神也是正确的。在具体场合下,或许科学家们完全、严格地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的现象并不多见,但它毕竟为科学家指出了一个令人神往的理想目标,值得做出不懈的努力去追求。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科学界在主流和根本上也还是遵循默顿科学规范的。

另外,假如科学家完全抛弃默顿的科学规范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对同一科学理论的检验可以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科学分为无产阶级科学和资产阶级科学,科学家对自己的发现可以随意无限期地保密,科学论文中允许写进招徕顾客的广告语,科学家从事科学可以像资本家那样唯利是图,对已有的科学理论只许因循守旧、不许丝毫怀疑,等等。那将是一种什么局面呢?若如此,科学大业如何正常进行?科学知识又怎能不断进步?因此,从反面看,默顿科学规范的基本精神也是无可厚非的。

参考文献

[1]默顿:《科学界的规范结构》,载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M]林聚任等译,三联书店2001.3-18

[2]同上。

[3]同上。

[3]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年等译,商务印书馆,122

[4]同上,287。

[5]转引自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年等译,商务印书馆,5

[6]同上,7

[7]默顿:《科学界的规范结构》[M],载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M]林聚任等译,三联书店2001.3-18

[8]默顿:《科学界的规范结构》[M],载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M]林聚任等译,三联书店2001.7

[9] [英]迈克尔·马尔凯:《科学与知识社会学》[M],林聚任等译,东方出版社,2001.31-32

[10]转引自上书,29

[11]参见马尔凯:《科学研究共同体的社会学》[J],《科学学译丛》,1988(4)

[12] [美]杰里·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N],顾昕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35

[13]同上,210

[14]同上,212

[15]同上,223

[16]同上,223-224

[17]同上,227

[18]同上,232

[19]同上,232

[20]默顿:《科学界的规范结构》[M],载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M]林聚任等译,三联书店2001.3-18

[21]同上。

Reconsideration about the Science Norm of Merton

——Reviews of Normal Structure in Science

Ma Laiping

(the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in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Abstract: :What “Normal Structure in Science ”has done to research about norm in science of the Merton school is original and fundamental .As shown in the article ,the four norms aim to block the channel which will pollute scientific knowledge by the factors of Men and society from different aspects ,regulating scientists’ s modes of behavior ,modeling the entirety imagine of scientists and forming the special “spirit ethos” in science .Somebody criticizes Merton’s norm in science subjective and unreal because of Merton’s original intention .Merton emphasizes tha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object about system in science ,scientists “should” do in the light of norm in science .But critics just overlook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should be “ and “be “ .In addition ,the activities of scientists are controlled by a lot of factors The phenomena not in accordance with norm in science are normal and hard to avoid .Nevertheless ,from the main current and fundamental point ,scientists should basically follow the norm in science .

Key Word : Norm in Science; the Inner Relationship of Norm in Science; Should Be and Be.

作者简介:马来平(1950—)男,山东巨野人,教授,主要研究科技与社会、科学社会学。

浅谈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知识观(一)

浅谈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知识观(一) 论文关健词:双顿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知识观 论文摘要:双顿科学社会学在对知识社会学批判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对科学的新的研究路径,其研究基.氛是对科学知识的实证一功能主义分析,在这种知识观的基础上,形成双顿传统。 一、知识杜会学的知识观 “知识社会学是科学社会学的前身或发展的最初阶段。知识社会学一般是指考察观念与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关系,或知识与社会实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学科。“知识社会学是与这样一种假说一起出现的,这个假说认为:即使是真理也可以从社会方面加以说明,因为它们与它们出现于其中的历史上的社会有着联系。默顿说,“马克思主义是知识社会学的风暴中心”。马克思的认识论对知识社会学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命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中创造自己的生存方式,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社会关系,同时也创造了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知识作为一种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工具,它依赖于人的存在,反映了人的利益。马克思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这些变革时,必须时时刻刻地将下面的两者区分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民借以意识到的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对知识做了两种区分:自然科学和意识形态。 曼海姆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形成知识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一曼海姆传统。曼海姆认为:“实际思想的出现和结晶在许多方面受各种各样纯理论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与纯理论因素相反,可以被称作存在的因素。这种存在决定思想,也不得不被看作是事实。曼海姆拓展了马克思存在的概念,由此涵盖世代教派、职业群体等因素;取消经济因素在决定人类思想结构中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这之后,曼海姆又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关注扩大至一般知识。认为:“人类思想结构本质上都含有意识形态的性质,任何有关真理的声称不过是一种自欺。 曼海姆主张在自然科学和文化间区分,自然世界的现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是永恒不变的,对这类客观现象的正确知识只能凭借超然观察对感性事实的信赖,以及精确的测量获得。文化知识则依赖于一个时期的群体对文化现象的理解。这样曼海姆的知识观实际上区分了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两种知识状态。把自然科学看作是知识社会学的特例,知识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只是对文化知识做社会性的考察,去说明像美学、道德、哲学体系等这类专门知识。 二、默顿科学杜会学的认识论 默顿在批判知识社会学范式的基础上开创了科学社会学,形成了新的研究“范式”。 1.默顿继承了知识社会学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知识社会学和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派都坚持实证主义科学观。科学的目标是拓展准确无误的知识,默顿在科学的规范中列举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作为科学的精神气质。普遍主义是指关于真相的断言必须服从于先定的非个人性的标准,要与观察和以前被证实的知识相一致。就是说(科学)知识的合法性要么符合其内在逻辑,要么与实在相符。有条理的怀疑更要求在科学家接受或承认已有科学成果的过程中,防止人和社会因素对科学的干扰。后来默顿学派又列举出了情感中立、理性精神客观性、无偏见性等,把这些列人科学的精神特质,这是典型的实证主义的科学观,这点实际上与曼海姆对科学的定位相同。默顿开始对科学做社会学的经验性研究。默顿的博士论文《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了著名的默顿命题:清教与科学的关系假说;经济、军事对科学研究范围的影响。默顿运用引证分析、内容分析、集体传记研究等计量分析对英国的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的特殊时期进行了经验性的考察。默顿后期对科学奖励系统、科学评价的分析更是经验性研究的典范。

默顿的科学规范与现实

默顿的科学规范与现实 摘要:默顿规范作为科学知识流通、评价的基本社会学机制是不可或缺的。默顿规范代表着某种知识以何种方式被评价、以何种标准评价,以检验这种知识是否具有科学上的意义、能否被科学同行所承认的社会学机制。默顿以实证主义的科学知识观、小科学时代的科学价值观为理论基础,以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为研究方式所建立起来的这套规范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必然会随着其理论基础\思维方式的革命而被质疑与动摇。默顿科学规范理论必须革命,回归到认知性规范与社会性规范相统一框架中去[1]。 关键词:默顿;科学规范;现实 1 引言 默顿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和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是最早对科学规范开展研究和阐述的学者,是科学规范论这一领域的拓荒者。然而,恰恰是科学规范思想,在科学社会学领域曾一度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迄今,这一争论所引发的许多理论问题仍未完全解决。鉴于科学规范直接涉及到从科学制度的角度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对默顿学派科学社会学的认识和评价,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我国科学界的学术规范,培育良好的学术环境等,因而,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进一步评论和澄清有关默顿科学规范思想的若干理论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2 默顿的科学规范 2.1科学规范 科学规范,四种制度上必需的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非谋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普遍主义,是关于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界的准入资格的规范。公有主义规范有两重含义,其一,它要求把科学知识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无偿地交流和使用,反对把科学知识作为创造者的私有财产,要求科学家承认和尊重同行的知识产权。一个科学家的“知识产权”通过发表其成果而确立,对于这样的“知识产权”其他科学家应予以承认和尊重,即在无偿利用这一成果的同时应该注明其来源非谋利性,这一规范涉及对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的制度性控制,它要求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工作,要求科学家,以科学本身为目的,“为科学而科学”,“只问真伪、不计利害”。反对利用科学谋取个人利益,也不以服务他人和公共利益为直接目的有组织的怀疑主义,它既是方法论的要求,也是制度上的要求。科学中的“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规范,根植于西方源远流长的怀疑主义哲学传统。作为科学的一个制度性规范,“有组

传播学概论

1.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 3.动物传播的局限性(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有本质区别)1.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 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的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与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2.动物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是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4.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口语传播 300万年2.文子传播 3000BC3.印刷传播 1045年4. 电子传播1844年5.网络传播1969年至今 5.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6.印刷传播1.蔡伦2.毕昇3.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7.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技术原理,有了对 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8.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 9.哈特的媒介分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口语、表情、动作)再现的媒介系统(绘画、文子) 机器媒介系统(电信、电话、电影) 10.麦克卢汉的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冷媒介与热媒介 11.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政治学家卢因-心理学家拉扎斯菲 尔德-社会学家霍夫兰-社会心理学家) 12.符号定义:是信号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号表达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传播学中是广义的符号,形态多种多样,只要它们能够指代特定事物表述特定意义都属于符号,其功能是携带与传达意义 13.符号分类-信号、象征符、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 14.信号的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所以一切自然符号都 是信号(大雨…) 2.信号与其表示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萤火虫) 15.象征符的不同性质:1.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达观 念、思想、抽象的事物2.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16.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1.伴生符(副语言)2.体态符号3.物化、活动化、 仪式化的符号 17.符号基本功能:表述和说明、传达、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 18.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者意义:传播行为,传播者通过符号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即 从事符号化的操作;受众者的意义:对同一个或同一符号构成的文字,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时代的不同个人也有不同理解或解释情景意义,意义并不仅仅促在于符号本事这个观点,不仅与符号和意义的统一这个命题,说明人类的符号和意义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9.符号意义的分类:明示性和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 义 20.象征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 情的行为,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 21.象征性互动理论创始人:米德 22.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自我”是主“主我”和“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 题意识,“客我”是从周围观察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科学社会学

默顿与科学社会学 ------刘延达 科学社会学作为社会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相比于其他社会学学科起步较晚,根据默顿的《科学社会学》一书,科学社会学逐渐于科学的发展之中形成,最早并逐渐成为一门被独立切分出来的社会学科。其将科学社会学视作一种包含特定成员的社会结构,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是组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与科学的进步,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科学社会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存在的必要性,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也更受到社会学家们的重视。此时,科学社会学的提出也就成为了时代的必然选择,而为此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默顿,他在1938年发表的著作《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确立了默顿科学社会学体系,使得科学社会学出现在社会学研究的面前,标志着科学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科学社会学的主要体系包括两部分:科学制度的规范结构和科学制度的运行。在他的著作《论科学与民主》中,他对科学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其中主要包含四条制度性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 普遍主义指的是关于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及科学界的准入规范。当一个主张被提出之后,是否将该主张划归科学界,与提出该主张的个人品质或社会属性无关,与其相关的是其是否能够服从于先定的非个人性的标准:要观察是否和以前被证明的知识相一致。即使处于各种压力或与其他主义相冲突时,作为科学研究者,也应坚持普遍主义的标准。在评价科学家是否能够进入在科学社会体系中时,也应该以他们的才能作为制度等级的评价标准,而不是根据其他的条件进行非民主的政治调节,在变化的条件下,需要建立一个符合民主精神的专业组织来维护普遍主义标准,以此保证那些有才能的人可以进入科学家体系,以人才的准入制度来促进科技的发展。 按照公有主义的表述,科学上的重大发现是社会协作的产物,那些用名字命名的定律与理论并不是被发现者与其后代独占,它们属于整个社会所有。默顿认为承认和尊重是科学家对自己的发现唯一的权利,用发现者的名字命名是用来表示记忆性和纪念性的方式。而关于科学的优先权的关注引发的争论也会促进科技发现的公有化,其并不会与这些发现属于整个社会的关系相悖。在整个社会规则中,科技的发现者应当将其发现进行充分与公开的交流,这应成为一种科学界的道德要求,而敝帚自珍的科学家,因其违反了科学财富共享的社会道德准则,则应受到科学界的谴责。公有主义的标准有助于科学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使得后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不断发展。牛顿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是该规则益处的体现。 那么无私利性指的是什么呢?它强调的是科学活动进行的唯一目的是发展科学,既不是利己主义也是利他主义,从事科学研发活动的人不应以科学为谋取个人或群体的私利的手段。默顿认为制度标准与动机标准是不同的,不论科学家在进行科研活动时具有何种的个人动机,当其处于无私利规范性的制度要求之下时,遵守相应的规范同时也是符合科学家的利益的,用这种制度去约束科学家们的心理欲望是有效地。科学研究成果的证实需要经过同行专家的严格审查,这样的科学社会环境会使得科学家对其同行更加负责,有利于制度的稳定。因此一位科学家的科研声誉更多的来自于同行业科学家的评价,而不会由外行人对一位科学家的见识、依赖作为其在科学社会中地位的评价标准。 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指的是在科学的领域内应保持一种怀疑精神,不论事实问题来源何处,也不论其与任何特定的组织或领域相关,在面对自然和社会科学问题时要用科学的精神去判断,按照经验和逻辑的标准进行公平的审视。因为这样的怀疑精神对于权力分配是不利

默顿规范

一、什么是默顿规范 “默顿规范”是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1942年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提出来的。由于二战中出现了对科学家的迫害和对科学研究的干涉,基于对科学家和科学命运的思考,默顿提出了科学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部分,科学家的行为是受特定规范制约的,这些规范指的是普适性(Universalism),"共有性”(“Communism"), 去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 有条理的怀疑(Organized Skepticism),简称UCDOS。 (1)普适性即是对科学成果(或假说)的检验,只能诉诸于这样的一种先定的、非人为的标准——科学成果与观察和已经证实的知识相一致,而不管科学活动主体的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更不应该将评价者的喜好甚至参与评价的过程之中。(2)共有性即科学知识的占有、分配实行公有主义。科学是公众知识、做出新发现的科学家应该公开自己的成果,科学界则以人名命名,引证、荣誉奖等形式奖励知识的贡献者,承认科学发展的优先权。 (3)去私利性即科学家献身科学活动要严守“为科学而科学”的信念,目的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正确无误的知识,而不考虑其他利己或利他的因素。在行为上要诚实,无欺诈和弄虚作假,禁止在竞争中采用不正当手段。(4)有条理的怀疑即无论在知识被确证之前还是之后,也不管其来源如何,科学家对所以知识都要保持审慎的怀疑态度,而不是无条件的接受。怀疑的尺度则是经验证实和逻辑一致。 二、现代科学规范能否和超越默顿规范 答:能。 1.默顿规范产生的背景及现代科学规范背景的变化 默顿规范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世界战争状态在人类社会中的非常态性,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学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卷入战争机器中,较以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科学研究遭到政治当局的粗暴干预,这一点在轴心国中表现尤其明显;另一方面,科学研究与国家政治紧密联系,出现了由国家政权组织的大规模的科研活动,如曼哈顿工程。二战以后,美苏冷战格局出现,国家政权组织的大规模科研活动模式得以延续。科学发展知识基础也较二战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轮科技竞赛的浪潮。冷战结束之后,科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紧密联系,科学技术的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默顿规范的内容在科学界也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这场讨论的时代背景变化不容忽视,讨论不仅丰富了默顿规范的内涵,也提出了一些新的修正意见,构成现代科学规范的主体框架,是对默顿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的的超越。 2.新科学研究的高速发展需要新的科学规范 在现代社会,科学发展日新月异,默顿规范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对默顿规范的批评也日益深入,令现代科学规范呼之欲出。例如,默顿规范要求科学行为去私立性,显然,这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是难以做到的,况且,科学行为的私利性与科学研究的贡献相比并不总是相冲突,恰恰相反,在一定程度上私利性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有利于鼓励更多有识之士和组织投入科研行列,

浅谈我所理解的“科学的精神气质”

浅谈我所理解的“科学的精神气质” 【摘要】在科学社会领域,默顿的科学精神气质是科学共同体的习俗、惯例等不成文规范形成的基础;也是科研规章制度、律令等成文规范制定的指导原则。对这一基本概念的解读,有助于对科学共同体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框架性的把握。 【关键词】默顿科学的精神气质中国传统文化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精神 1942年的论文《科学规范结构》中,默顿系统的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the ethos of science),亦称默顿规范(Mertomian norms)。他是这样界定这一概念的:“科学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这些规范用命令、禁止、偏爱、赞同的形式来表示,它们借助建制性的价值而获得其合法地位。这些通过格言和例证来传达、通过称许而增强的规则,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在化了,于是形成他的科学良心,或者用现在人们喜欢的术语来说,形成他的超我。虽然科学精神气质未被明文规定,但是从科学家在习惯中,在无数论述科学精神的著作中,在由于触犯精神气质而激起的道德义愤所表现出来的道义上的意见一致方面,可以推断出科学精神气质。”在默顿看来,科学精神气质包括普遍性、公有性、非牟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规范。这是一个没有主次和逻辑结构的规范集合。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对前述的四类科学精神气质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述。他认为:所谓普遍主义,即科学是客观的,非个人的。其含义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是评价科学知识的唯一标准是其与观察和早已被证实了的知识相一致的客观原理,而与知识发现者或创造人的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无关;第二是科学向一切有才之人开放,即任何人都等同的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科学职业选择和评价的唯一标准是从业者的表现及其研究成果质量。所谓公有主义,即科学发现是全社会协作的产物,它们是科学共同体和全社会的公有财产,不属于任何个人;发现者对知识“财产”的要求仅限于获得“承认”和“尊重”,而没有任何特权,不能随意使用和处置它们。也就是说,科学界对科学创造的“产权”与当代主流经济学界所主张的“产权”含义大相径庭。所谓无私利性,即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唯一目的是发展科学知识而不是任何个人利益。所谓有组织的怀疑主义,即科学家对于自己和别人的工作都不要轻信,而应该持一种有根据的怀疑和批判态度。默顿认为,这一条既是科学方法论的要求,也是科学体制的要求。这也与我们科学研究活动中倡导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怀疑探索精神一脉相承。 尽管默顿及巴伯、斯托勒、米特罗夫、齐曼等后人又分别对科学规范进行了补充,增加了比如创新性、谦虚、理性精神、情感中立性、客观性、概括性和无偏见性等条目。但是总体来说,默顿最初搭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的框架及其内涵并没有改变。即“普遍主义”规范规定科学及科学人适用普适的普遍标准;“公有主义”规范防范个人及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对科学的干扰;“非谋利性”规范调控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有组织的怀疑主义”规范告诫科学者要始终一种批判的精神来对待自己及他们的科学成果。

浅谈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知识观论文

浅谈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知识观论文 论文关健词:双顿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知识观 论文摘要:双顿科学社会学在对知识社会学批判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对科学的新的研 究路径,其研究基.氛是对科学知识的实证一功能主义分析,在这种知识观的基础上,形 成双顿传统。 一、知识杜会学的知识观 “知识社会学是科学社会学的前身或发展的最初阶段。知识社会学一般是指考察观念 与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关系,或知识与社会实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学科。“知识社会学 是与这样一种假说一起出现的,这个假说认为:即使是真理也可以从社会方面加以说明, 因为它们与它们出现于其中的历史上的社会有着联系。默顿说,“马克思主义是知识社会 学的风暴中心”。马克思的认识论对知识社会学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命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中创造自己的生存 方式,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社会关系,同时也创造了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知识作为一种处 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工具,它依赖于人的存在,反映了人的利益。马克思说:“随着经 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这些变革时,必须时时刻 刻地将下面的两者区分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用自然科学的 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民借以意识到的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 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对知识 做了两种区分:自然科学和意识形态。 曼海姆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形成知识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一曼海姆传统。曼海姆认 为:“实际思想的出现和结晶在许多方面受各种各样纯理论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与纯理论 因素相反,可以被称作存在的因素。这种存在决定思想,也不得不被看作是事实。曼海姆 拓展了马克思存在的概念,由此涵盖世代教派、职业群体等因素;取消经济因素在决定人 类思想结构中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这之后,曼海姆又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关注扩大至 一般知识。认为:“人类思想结构本质上都含有意识形态的性质,任何有关真理的声称不 过是一种自欺。 曼海姆主张在自然科学和文化间区分,自然世界的现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是永恒不变的,对这类客观现象的正确知识只能凭借超然观察对感性事实的信赖,以及精确的测量获得。 文化知识则依赖于一个时期的群体对文化现象的理解。这样曼海姆的知识观实际上区分了 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两种知识状态。把自然科学看作是知识社会学的特例,知识社会学的 主要任务只是对文化知识做社会性的考察,去说明像美学、道德、哲学体系等这类专门知识。 二、默顿科学杜会学的认识论 默顿在批判知识社会学范式的基础上开创了科学社会学,形成了新的研究“范式”。

默顿的社会学理论

一、中层理论 默 顿 二、功能分析范式 1、中层功能分析理论提出的背景 我们都知道,从20世纪50年代起,默顿就开始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学方法论著作,阐述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倡导建立社会学中层理论(the functional theories of middle range)以克服当时社会学界存在的缺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理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第一,毫无疑问,包括默顿在内的所有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都针对了芝加哥学派。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以前,注重经验研究、强调社会调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长期处于正统地位。这种过分重视经验与现实而忽视理论研究的倾向使得社会学出现了碎片化倾向,引起了许多社会学家的不满。默顿以及他的老师帕森斯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二,针对了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反对芝加哥学派基础上诞生的功能主义理论改变了美国社会学轻视理论的传统,在美国逐渐成为主流。 但是,帕森斯功能理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于抽象、过于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甚至拒斥经验研究。这种情况也引起了部分学者包括他的最得意的学生——默顿的极大不满。 吉登斯也认为,“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现在回过头来看,帕森斯的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麻烦。”([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39.) 第三,针对了美国动荡的社会现实。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动荡不堪,冲突不断,在社会危机面前帕森斯的宏大理论显得力不从心,帕森斯学说遭到了各方面的大量批判。 中层理论就是这样一种范围有限的理论,它不仅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之中去,以区分出微观社会学问题与宏观社会学问题,而且它本身构成了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指明了社会学研究的未知方面,从而大大增强了社会学的应用性、适应性和指导性。

浅析默顿对科学社会学发展的影响

今日南国 THESOUTHOFCHINATODAY2008.02MANAGEMENTSCIENCERESEARCH 管 理学研究 2008年2月(总第82期) 今日南国 THESOUTHOFCHINATODAY NO.2,2008 (Cumulatively,NO.82) 默顿(1910-2003),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曾担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科学社会学研究会主席,并成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教育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他的博士论文《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开启了当代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先河。不同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默顿站在社会学家的角度对当代社会的科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科学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相关研究回顾 科学社会学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学界对科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默顿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从论文发表情况来看,主要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介绍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思 想。例如周华以社会结构对科学的影响为重点,概述了默顿在一些代表性作品,如《科学的规范结构》、《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等中所表述的思想,认为默顿理论的前提为科学是一种社会体制,默顿理论的框架为科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2.对默顿科学社会学思想进行了 评论或比较研究,并加入了学者个人的观点。代表性的有谢鸿昆的《默顿科学社会学述评》、樊春良的《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新探》、林聚任的《默顿科学社会学思想发展的阶段特征》、王大明的《大科学时代的小社会学———对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的再思考》、谭萍的《贝尔纳与默顿:科学社会学研究纲领比较》等。 3.将默顿科学社会学的有关理论 和新时期的科学实践背景相结合,进行反思。代表文章有马来平的《另眼看科学社会学》、王民选的《论新时期的无私利性规范———默顿规范重提》、张华夏和张志林的《论新时代科学精神气质的坚持与扩展———对默顿规范的拓广研究》等。 通过回顾我们发现,学界对默顿的思想介绍和评述是较为深入全面和细致的,但缺乏专门的探讨其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的相关文章,即便有也并未作为文章的中心,例如欧阳峰在《无私的探索共有的财富———“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的生平和成就》一文中对他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时简单说明了他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但笔者认为,默顿作为科学社会学的主要创立者,他对这一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有着多方面的贡献。 二、默顿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 (一)创立了社会学新的分支学 科 默顿对于科学社会学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创立了科学社会学,为社会学增加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虽然默顿的学术兴趣广泛,但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各种社会学主题中,只有一个特别的领域———科学社会学持续 地吸引着我的兴趣”① 。从他1938年发 表《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时科学社会学还处于一个未被承认领域的地位,直到20世纪50年代科学社会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地位得以确立,他一直站在这一领域的最前沿,参与、引导和支持着它的发展。由此,默顿也被人称为“科学社会学之父”,即使是他的对手卡林?诺尔塞蒂纳也承认他是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此外,默顿还通过培养大量学生来传播科学社会学的思想,而且他自己也多次为科学社会学受到学界忽视而大声疾呼,以此来唤起人们对该学科的重视。经过默顿和他的学生以及受他影响的众多学科内外的学者们多年的努力,科学社会学终于从初期的一篇论文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浅析默顿对科学社会学发展的影响 李晓雨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24) [摘要]默顿作为科学社会学的主要创立者,在科学社会学的学术思想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对科学社会学发展的 影响是巨大的。本文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默顿对科学社会学的影响有:创立了科学社会学、提供了研究课题、开创了默顿传统、确立了研究方法、形成了默顿学派等几个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默顿;科学社会学;贡献[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90(2008)02-0009-02 [作者简介]李晓雨 (1984-),女,河南安阳人,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9

传播学学派整理

哥伦比亚学派:拉扎斯菲尔德、莫顿、赫佐格、斯诺 耶鲁学派:霍夫兰 芝加哥学派(单独说) 语用学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弗洛姆 政治经济学派:默多克、斯密赛、文森特、史麦兹、阿芒·马特拉、 赫尔曼、乔姆斯基、麦克切斯尼 文化研究学派:霍尔、莫利、费斯克 意识形态学派:葛兰西、阿尔都塞 女权主义学派:伍尔夫 英尼斯:传播偏向论 麦克卢汉:媒介的延伸论、媒介讯息论 尼尔波兹曼:媒介即隐喻 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论 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经验学派

注: 哥伦比亚学派: 主要人物: 拉扎斯菲尔德(美)、《人民的选择》 主要贡献:主持伊里调查(美总统大选)、提出“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选择性接触”、倡导并确立“实地调查法”。 否定“子弹论”,开创“有限效果论”的传统;他认为绝大多数广播电视节目及书刊都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鉴赏能力造成了影响,受众的平均审美水平下降,对精英文化而言是一种堕落。 默顿(美)亦作“莫顿” 与拉扎斯菲尔德共同提出功能观(结构功能主义)。 内容: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耶鲁学派: 主要人物: 霍夫兰(美):传播学耶鲁学派的核心人物,致力于态度的形成和转变的研究,他的“劝服理论”对于劝服艺术和传播技巧的研究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主要贡献:一是吧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

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芝加哥学派: 重要人物: 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 米德:主我与客我;符号互动论(象征互动论) 帕克:社会互动理论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 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 1.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繁荣,就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来说,特别是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的理论来说,它起到了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2.它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3.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觉解释,取而代之强调一种观点,即后来被称为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

关于默顿规范研究的简述

关于默顿规范研究的简述 摘要:默顿规范被提出之后就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在默顿工作的基础上,默顿学派的其他成员又对这一科学规范做出了不同程度的修正与补充。但随着科学自身发生变化以及科学哲学新思想的出现,学界开始对默顿规范进行反思与批评。笔者在所掌握的资料的基础上,试简述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默顿规范继承拓展批评 默顿(R.K.Merton)的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开启了当代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先河,因此默顿也被尊称为“科学社会学之父”。1942年,默顿在《论科学与民主》一文,从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视角,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的精神特质即科学活动应遵循的四条规范——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学界将这四条规范统称为默顿规范。作为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默顿规范自被提出之日就在学界引起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得到了默顿学派不同程度的继承与扩展,可是随着科学和科学哲学新思想的发展,也有学者对默顿规范进行了质疑与否定。本文试图在所掌握的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学界对默顿规范的发展、和对默顿规范的质疑及默顿学派的回应的相关思想。 一默顿规范的提出背景与内容 (一)默顿规范提出的时代背景 在1938年的《科学与社会秩序》一文中,默顿就认为对科学的敌意可能产生于两类条件,“第一类条件属于逻辑性的,尽管不一定是经验证实的结论,即认为科学的结构或方法不利于满足重要价值的需要;第二类条件主要包括非逻辑性因素,它基于这样一种感觉即包含在科学的精神特质中的情感与存在于其他制度中的情感是不相容的[1]”。并指出“1933年之后的纳碎德国的情况即表明了改变或消弱科学活动的逻辑和非逻辑因素共同作用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科学的妨碍是政治结构和民族主义信条变化出乎意料的副产品[2]”。纳粹主义“按照种族纯洁性的信条,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强行规定了这样的政治标准,即必须:出身于‘雅利安’家族并且公开赞同纳粹的目的,实际上所有不能达到这一标准 [1] R.K.默顿.鲁旭东、林聚任译.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45 [2] R.K.默顿.鲁旭东、林聚任译.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45

默顿中层功能分析理论

默顿中层功能分析理论 1、中层功能分析理论提出的背景 我们都知道,从20世纪50年代起,默顿就开始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学方法论著作,阐述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倡导建立社会学中层理论(the functional theories of middle range)以克服当时社会学界存在的缺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理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第一,毫无疑问,包括默顿在内的所有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都针对了芝加哥学派。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以前,注重经验研究、强调社会调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长期处于正统地位。这种过分重视经验与现实而忽视理论研究的倾向使得社会学出现了碎片化倾向,引起了许多社会学家的不满。默顿以及他的老师帕森斯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二,针对了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反对芝加哥学派基础上诞生的功能主义理论改变了美国社会学轻视理论的传统,在美国逐渐成为主流。 但是,帕森斯功能理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于抽象、过于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甚至拒斥经验研究。这种情况也引起了部分学者包括他的最得意的学生——默顿的极大不满。吉登斯也认为,“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现在回过头来看,帕森斯的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麻烦。”([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39.) 第三,针对了美国动荡的社会现实。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动荡不堪,冲突不断,在社会危机面前帕森斯的宏大理论显得力不从心,帕森斯学说遭到了各方面的大量批判。中层理论就是这样一种范围有限的理论,它不仅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之中去,以区分出微观社会学问题与宏观社会学问题,而且它本身构成了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指明了社会学研究的未知方面,从而大大增强了社会学的应用性、适应性和指导性。2、中层功能理论内容在1949年出版的《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尤其是1967年出版的《论理论社会学》等著作中,默顿集中探讨了他自己的中层功能思想。(1)什么是功能?黑格尔有句名言:“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功能很多人以为就是“作用的意思”。在默顿看来,“功能”这个词在社会生活领域内有这样几种用法: 第一种是通俗用法,function意指某种公共集会或节日庆典,通常都带有“仪式”的含意。我们猜想,正因为人们赋予这个术语这一含义,例如,某一报纸的标题断言:“托宾市长不支持social function”,新闻内容进一步解释:“托宾市长今日宣称,他对任何social function 都不感兴趣,他也未授权任何人替任何活动出售票券或做广告。”由于此用法的大众化,因而它很少进入学术文献,因此对于目前术语的混乱影响不大。显然,function的这一含义与社会学中的功能分析风马牛不相及。(日常生活用法) Function的第二种用法与职业(occupation)一词同义,例如韦伯定义职业为一个人function 的专门化、具体化与组合化的方式,因而成为他继续获得收入或利润的基础。这是一些经济学家通常的用法,而且几乎是典型的用法。他们在研究一个团体的职业分布时,即称之为“一

普遍主义规范

普遍主义规范”的经验性研究 ——默顿学派对默顿科学规范论的丰富和发展(三)“科学在多大程度上是按照普遍主义规范运行的”?这是默顿学派长期所关注的问 题。一个有效运行的奖励系统应该遵循普遍主义原则,即根据科学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分配承认,科学家个人的各种社会属性不应对承认的分配产生影响。默顿学派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集中体现在默顿和朱克曼对期刊文章的评议模式的研究,科尔兄弟对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议制度的研究,以及加斯顿对英美科学界的奖励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检验了普遍主义规范的运行情况。 一、默顿和朱克曼对期刊文章的评议模式的研究 1.科学和人文学科评价模式的差异与普遍主义规范 在对评议系统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朱克曼和默顿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现已被广泛采用的评议系统。他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在主要的科学和学术领域中,不同学科的杂志的编辑和评议人对论文的评价过程和结果,不同学科的评价系统是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别是偶然的还是模式化的。其核心问题是,在评价过程中,普遍主义标准和特殊主义标准被运用的程度如何? 朱克曼和默顿考察了自然科学杂志和人文学科杂志的稿件拒用率的差异及其原因。他们收集了作为样本83种杂志的稿件拒用率资料,发现人文科学的稿件拒用率最高,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居中,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稿件拒用率最低,只有人文科学的1/3。[1]朱克曼和默顿指出:“学科领域之间及学科内部的差异模式,可用一个经验法则来描述:杂志越偏重于人文方面,稿件的拒用率就越高;杂志越偏重实验和观察方面,越强调观察和分析的严密性,稿件的拒用率就越低。” [2]拒用率高的杂志所偏好的决策原则是:当有疑问时,拒绝;而采用率高的杂志则相反:当有疑问时,采用。 对于上述模式化差异的产生,朱克曼和默顿认为,除了文理杂志的容量有差别这一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各学科的共识程度的不同。他们指出:“学术杂志的制度行为中的这些差异,还可能部分地反映了不同学科就学术标准达成一致的程度方面存有差异。” [3]稿件拒用率较高的杂志所在的学科往往缺乏对学术标准的共识。“作为一方的编辑和评价人与作为对应方的撰稿人双方本应有基本相同的学术标准,在这一确切的意义上来说,这些学术领域(指稿件拒用率高的杂志所在学科——引者)没有得到充分的制度化”[4]。在此,朱克曼和默顿把不同学科的杂志的稿件拒用率的明显差异,部分地归因于,不同学科对合格的学术成果的评价标准的共识程度不同。某些学科由于共识程度低,缺乏共同的评价标准,普遍主义规范的适用就受到影响。与朱克曼和默顿有所不同,S"科尔似乎更强调文理学科杂志的容量不同。他指出:“在社会科学中稿件的拒用率与自然科学相比是相当高的。我

3.第三章 技术黑箱中的人工物

内容提要:由于技术黑箱的存在,默顿问题即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互动机制和模式问题不能从默顿范式中解决。而开展对人工物的研究将是解决默顿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由于对技术的简约理解,导致人们产生技术就是产品的潜在认识,这就妨碍了对产品或人工物问题的研究。本章通过实例,指出人工物是和技术不同的概念,为技术哲学的研究和技术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默顿问题;技术;黑箱;人工物 一、默顿的科学社会学问题与技术黑箱 二、“技术黑箱”中的人工物 三、产品的涵义 四、存在的问题 Artifacts in the “Techn ological Black Box” Abstract: Owing to the existence of technological black box, Merton’s problem,the one that studies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and mod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cannot be solved in the paradigm of Merton. It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study artifacts in solving Merton’s problem. However, the simple understanding of technology results in people’s sub-consciousness that technology is products or artifact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artifacts is held back. By setting some examples, the chapter has illustrat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echnology and artifacts and offered the new point views for the study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logy of technology. Key words: Merton’s problem; technology, black box; artifacts 1.Problems of Merton’s Sociolo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Black Box 2.Artifacts in “the Technological Black Box” 3.The Meaning of Products 4.The Problems in Confusing the Technology and Products

默顿科学规范再思考-Sinoss

默顿科学规范再思考 ——重读默顿《科学界的规范结构》 马来平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济南 250100) 摘要:《科学界的规范结构》一文所做的工作对于默顿学派科学规范的研究是开创性的和奠基性的。该文所提出的四条规范旨在从不同的侧面堵塞人和社会因素污染科学知识内容的渠道,进而规定了科学家的行为方式,塑造着科学家的整体形象,形成了科学的独特“精神气质”。有人批评默顿的科学规范是主观的、不真实的,其实,默顿的本意在于强调,按照科学体制性目标的要求,科学家就“应当”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而批评者恰恰忽视了“应然”和“实然”的界限。此外,科学家的行为受多种因素支配,科学界出现某些失范现象是正常的和难免的,不过,从主流和根本上看,科学家还是基本遵循科学规范的。 关键词:科学规范;科学规范的内在联系; 真实性;“应然”;“实然” 最近,惊闻素有科学社会学之父之称的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已于今年2月23日溘逝,嗟叹不已。沉痛之余,撰成此文,略表哀悼之情。 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和他的老师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的结构主义社会学的诞生,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研究纲领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由运用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自然科学在体制化过程中与文化、经济、军事等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转变为基于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与方法,着力分析科学体制的规范结构、社会关系和运行机制等。通常以这一转变为界河,人们把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思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代表性成果是其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8年),后期的代表性成果是《科学界的规范结构》(1942年)和《科学发现的优先权》(1957年)两篇经典性论文。以这两篇论文为肇始的科学规范研究和科学奖励制度研究,是默顿学派科学体制社会学的核心内容。科学社会学所开展的科学规范研究,不仅对于深刻理解科学共同体的本质,以及从社会体制的角度理解科学的本质发挥了基础性作用,而且,在科学道德研究等方面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如何准确、深入地理解默顿的科学规范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里,仅将我最近重新研读《科学界的规范结构》一文的初步理解和粗浅体会奉献给读者。 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随后接连发生的经济危机,充分暴露了科学的负面作用。在战争手段的全面升级和化学武器的使用,以及机器生产所造成的生产过剩和工人失业中,科学所扮演的角色给人们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于是,在大众层面,批评、谴责甚至反对科学的声浪四起;而在思想文化界,以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等为代表的具有程度不等的反理智主义和反科学主义色彩的思潮更是其势汹汹。这些情况严重干扰了科学工作的正常秩序,使科学界强烈感受到了社会对科学发展的制约作用。十六、十七世纪近代科学刚刚诞生的时候,为了争取科学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科学界以及一切关注和热心科学的有识之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