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译注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的对话

论语导读译注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的对话

论语是中国古代先贤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及思想的记录,具有重要的

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智慧,并将

其运用于现代生活中。本文将导读论语,并为读者提供一些翻译和注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一、孔子的治学态度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段话体现了孔子的治学态度。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倡持之以恒,作为一种习惯进行学习。同时,他也非常重视与他

人的交流和分享,认为朋友之间的学习互动能够带来快乐和乐趣。这

种态度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孔子的道德观念

论语中强调了孔子的道德观念。例如,在《论语·述而》中,他提到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意味着政治需

要以德为基础,才能在社会中起到引导和影响的作用。与此同时,在《论语·子罕篇》中,孔子还说道:“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他

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并且时刻警惕自己的过错。在现代

社会中,这些道德观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三、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对教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论语·学而》中,他说:“教诲不严,无所成也。”这句话强调了对学生进行严格教育的重要性。

他还提到了“温故而知新”,意味着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应该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深入的复习和理解,这样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孔子的人际关系观

孔子重视人际关系,并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互动。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君子周急不继富。”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关心周围的人,并主动帮助他人度过困难。此外,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还提到了“爱人”,意味着我们应该对他人充满爱心和关怀。这种人际关系观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通过导读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智慧,并将其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孔子的治学态度、道德观念、教育理念以及人际关系观,都对我们在当代社会中进行准确思考和正确行为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与论语的对话,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还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我们应该从论语中汲取智慧,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以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和幸福生活。

论语导读教学大纲

论语导读教学大纲 《论语导读》教学大纲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类型:任选考查方式:考查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论语导读》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任选专题课,是一门传统文化普及课。本课程提倡阅读经典原文,引导学生以客观的态度解读孔子的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入、具体的认识。此外,本课程力图使学生增强独立人格意识,对中国的传统和未来有理性的思考。 二、课程主要内容概括及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介绍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孔子的生平;通过阅读《论语》原文,使学生全面掌握孔子的思想;进而结合现实,讨论儒学的现代意义。要求学生熟读《论语》,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认识孔子的思想,以“知行合一”的理念学习儒家传统文化。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孔子的生平 第一节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周代的礼乐制度 (二)礼崩乐坏与私学的兴起 (三)鲁国的历史及传统 第二节孔子的生平及《论语》 (一)孔子的先世和生平 (二)《论语》的成书、体例及传播 第二章孔子的思想

第一节孔子的政治论 (一) 先富后教 (二) 礼刑并用 (三) “道之以德” (四) 举贤人 1 第二节孔子的人生论 (一)仁与礼 (二)义与利 (三)君子人格的养成 第三节孔子的教育论 (一) 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二) 教学的态度和方法 第三章儒学的演变与现代意义第一节儒学的演变 (一)先秦原始儒学 (二)两汉经学 (三)程、朱理学 (四)陆、王心学 (五)新儒学 第二节儒学的现代意义 (一)民本与民主、人治与法治 (二)士与知识分子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阅读《论语》原文,全面认识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人生论)。教学难点在于古文阅读和孔子思想的归纳。 五、参考书目: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96 (清)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 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5 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 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5 2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钱穆《孔子传》,三联书店,200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李幼蒸《仁学解释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三联书店,2005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三联书 店,2003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钱逊《先秦儒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儒家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儒家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颇受瞩目,其侧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在中国封建时代长期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在世界观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方面,它是和谐的。凡此都与现代社会的观念有着相似或相通的地方。所以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儒家思想依然有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挖掘它的积极面,对市场经济有着建设性作用,对现代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 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 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

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 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 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 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 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 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 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 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 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论语研读书目

论语研读书目 引言: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研读《论语》不仅可以了解到孔子及其学说,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培养修养。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论语》研读的书目,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参考。 一、《论语集释》:这是中国著名学者赵宪庭的著作,是对《论语》的详细注释和解释。赵宪庭通过对每一段对话的解读,深入剖析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并结合现代的背景和语境,使得读者更易理解。这本书是研读《论语》的入门书籍之一,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适合。 二、《论语新解》:这本书是由中国著名学者吴玉章编著的。吴玉章在书中对《论语》进行了全面地解读,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和观点。他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解读了孔子的思想,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相联系,使得《论语》的内涵更具时代性。 三、《论语学解》:这本书是中国著名学者李悔之的力作。李悔之通过对《论语》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方法,即“学解”。他通过对《论语》中的关键词汇和主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精髓。这本书对于深入理解《论语》的内涵和学说非常有帮助。

四、《论语研究》:这是中国著名学者何兆武的研究成果。何兆武在书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孔子的人生观、道德观、教育思想等方面。他通过对《论语》的全面解读,使得读者对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五、《论语译注》:这本书是中国著名学者裘万顷的著作。裘万顷在书中通过对《论语》的翻译和注释,使得读者更易理解其中的意思和内涵。他注重对《论语》中的语言和词汇进行解释,并结合当代的语境和文化,使得翻译更贴近现代读者的理解。 六、《论语导读》:这本书是中国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力作。王国维通过对《论语》的导读,将其思想和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得读者更易理解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他通过对《论语》中的经典语录进行解读,传达了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结语: 以上是一些关于《论语》研读的书目介绍,这些书籍涵盖了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于读者深入理解《论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读《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学说,也可以从中获得智慧和启示,使得自己的修养和思想更加丰富和深化。希望读者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研读《论语》,从中受益匪浅。

论语导读译注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的对话

论语导读译注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的对话 论语是中国古代先贤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及思想的记录,具有重要的 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智慧,并将 其运用于现代生活中。本文将导读论语,并为读者提供一些翻译和注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一、孔子的治学态度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段话体现了孔子的治学态度。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倡持之以恒,作为一种习惯进行学习。同时,他也非常重视与他 人的交流和分享,认为朋友之间的学习互动能够带来快乐和乐趣。这 种态度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孔子的道德观念 论语中强调了孔子的道德观念。例如,在《论语·述而》中,他提到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意味着政治需 要以德为基础,才能在社会中起到引导和影响的作用。与此同时,在《论语·子罕篇》中,孔子还说道:“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他 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并且时刻警惕自己的过错。在现代 社会中,这些道德观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三、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对教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论语·学而》中,他说:“教诲不严,无所成也。”这句话强调了对学生进行严格教育的重要性。

他还提到了“温故而知新”,意味着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应该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深入的复习和理解,这样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孔子的人际关系观 孔子重视人际关系,并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互动。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君子周急不继富。”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关心周围的人,并主动帮助他人度过困难。此外,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还提到了“爱人”,意味着我们应该对他人充满爱心和关怀。这种人际关系观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通过导读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智慧,并将其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孔子的治学态度、道德观念、教育理念以及人际关系观,都对我们在当代社会中进行准确思考和正确行为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与论语的对话,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还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我们应该从论语中汲取智慧,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以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和幸福生活。

论语导读鲍鹏山epub

论语导读鲍鹏山epub 《论语导读》是对《论语》这部经典书籍的解读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其中的思想理念。本书由鲍鹏山先生撰写,共分为十篇,包括序言、纲要、经学、人性、天命、君子、修身、立命、君臣、道德。全书字数不少于6000字以上。 第一篇:序言 本篇作者首先介绍了《论语》这部经典的背景和起源,并分析了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作者强调了研读《论语》对于提高人们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第二篇:纲要 本篇针对《论语》的总体结构做了详细的梳理,包括四书五经的地位,孔子和弟子的关系,以及《论语》中十个章节的内涵和主题。作者通过详细的分析,让读者对《论语》的整体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三篇:经学 本篇从经学的角度出发,对《论语》中的经学思想进行了解读。作者详细分析了《论语》中的经典文化和思想,探讨了孔子对于经典的研究和阐释,以及他对于经学传承的重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经学角度来理解《论语》。 第四篇:人性 本篇着重探讨了孔子对人性的理解和看法。作者引用了《论语》中的众多例子,分析了孔子对于人性的乐观态度以及人性的两重性。通过对孔子的思想和行为的观察,作者帮助读者更好地

理解和把握孔子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第五篇:天命 本篇主要从天命的角度分析了孔子的思想。作者介绍了孔子对于天命的解读和理解,并强调天命在孔子的思想中的地位。作者通过对《论语》中相关章节的解读,让读者更加清晰地把握天命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 第六篇:君子 本篇详细解读了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和思考。作者通过阐述《论语》中各种君子的形象和言行,分析了孔子对于君子品质的要求和标准。同时,作者也通过对孔子自身的修身和行为的观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君子的内涵和价值。 第七篇:修身 本篇从修身的角度对《论语》进行了解读。作者通过对孔子自身的修身实践和言行的观察,分析了孔子对于修身的重要性的认识和思考,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帮助读者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修身之道。 第八篇:立命 本篇探讨了孔子对于立命的思考和看法。作者分析了孔子对于立命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他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论语》中相关章节的解读,作者让读者更好地把握立命的内涵和价值,并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立命之道。

论语导读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时数: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1.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论语导读法文

论语导读法文 摘要: 1.引言:介绍《论语》及其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 2.《论语》的阅读方法:理解其历史背景和语言特点 3.《论语》的解读方法:把握其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4.《论语》的实践方法:运用其智慧于生活和工作 5.结论:总结《论语》的导读法及其意义 正文: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是儒家学派创立者孔子的言行录。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阐述了儒家的道德观、伦理观和社会观,对后世影响深远。要深入理解和学习《论语》,我们需要采用一套有效的导读法。 首先,理解《论语》的历史背景和语言特点是阅读《论语》的基础。我们要知道,《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对《论语》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深远影响。同时,《论语》的语言简洁明了,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对仗等,我们需要理解这些手法,才能更好地理解《论语》。 其次,把握《论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是解读《论语》的关键。我们要理解孔子的道德观,如仁、义、礼、智、信等,这些观念是儒家道德体系的核心。同时,我们还要理解孔子的伦理观,如孝、忠、友、悌等,这些观念是儒家人际关系的基础。此外,我们还要理解孔子的社会观,如"民为邦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观念是对古代社会治理的深刻反思。

然后,将《论语》的智慧运用于生活和工作是《论语》导读法的目的。我们要将《论语》中的道德观、伦理观和社会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例如,我们可以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规范我们的行为,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来激励我们学习,用"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来指导我们人际交往。 总的来说,《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论语导读学习孔子的智慧箴言

论语导读学习孔子的智慧箴言论语导读:学习孔子的智慧箴言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具 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思想和智慧广泛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 《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 重要依据。本文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论语》中孔子的智慧箴言,并 分享如何将这些箴言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一、仁者爱人,以德治国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认为“仁者爱人”,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 够真正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孔子认为,通过“仁者爱人”的原则治理 国家是最好的方式。他强调,君子应当注重发展民众,倡导以德治国。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的智慧,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 题时,以仁为本,注重互助、友善和公平,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 贡献。 二、学以致用,实践为重 孔子强调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他认为,知识无用于实践是空谈,只 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获得经验和智慧。我们在学习过程中, 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同时,孔子也 提倡学习,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鼓励每个人不断向他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三、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诚实守信是孔子非常重视的品德。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言行一致, 言出必行,行出必果。诚实守信不仅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也是交 流合作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树立诚信意识,言行一致, 言而有信,做到言行一致,做到对他人负责。 四、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 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能力,然后才能管好自己的家庭,养育 子女,保持家庭和谐稳定。最后,才能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这一思想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只有自我完善,才能对他人负责;只有家庭和谐,才 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重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更加关注家 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孔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我们应当注重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素养,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注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关心爱护家人,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在国家层面,我们也应当以仁为本,注重公平正义,倡导以德治国。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进步。同时,我 们还要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总结

浅谈中国古代的成圣思想

浅谈中国古代的成圣思想 作者:韩烈 来源:《公关世界》2021年第20期 摘要:成就圣人的理想人格,是古代圣贤一直追求的精神信念,而这种理想人格的养成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修身的重要性,所以成圣之道,一定离不开修身养性,同时要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而乐”政治态度,而且不能缺乏自身的进取精神,方为成圣之道。 关键词:成圣修身进取民本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圣者、贤者也避免不了有过错,中国古代思想家致力于成圣成贤,道路曲折,却始终如一,而真正成为圣贤的又有几人,那么孔夫子修成正果成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秘诀又是什么?中国古贤一生致力于的思想态度又是如何实现的? 一、修身养性 《大学》的文字开篇就详细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先学会进行自我自身修养,才能治理天下,所以说修身养性已经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后又再次提到实行修身之道的方法。“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自我修养的第一步,那便是“正心”,就是我们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正心”就是自己改过以后心态端正,不再为此烦恼,是为自己无忧,是问心无愧,而“诚意”就是要使自己感到心意诚实,“诚意正心”是不断反省自己改过的一个过程。知道了什么叫错什么是对的,明白了这些道理,也就等于知道了自身的一些缺点和不足。反省需要一个关于反省的明确标准,所以先要明确什么是对的。心里既然可以知道善恶,却不能知道尽自己的一切本心本意去努力行善或是除恶,这些就是自私的一种表现,没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正是这个道理吧。所以“正心”一定必须要“诚意”,只有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而不刻意自欺,才能真正能够做到心中有正气,要求思想意正心诚,就要不断进行“格物致知”,致知是知道了道理,知道了真理。《孟子·盡心篇》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但这里所说的都是良知良能,还是有些偏于相对的善。到元代的宋明理学,尤其特别是王阳明的心学,明确提出“致良知”的理学主旨。认为圣人成圣、成贤的最大关键,就是能够认识并找到自己生命内在的一种智慧与光明,进而达到知行合一。 而到了近代,众多的学者和志士也把修身养性当作首要的目标,要是自己的思想境界达到一个高度则要先学会做人,而做人必先修身。梁启超首先提出公德私德的概念,他认为“无公德则不能团,无私德则不能立”。所以他提出去奴性,培育新民的观点,将私德作为公德的基础,主张以“立志、存养、省克”来塑造自我。孙中山先生也十分肯定《大学》中修齐治平的观

论语译注读后感500字左右六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500字左右六篇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 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 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是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而论语导读则是针对你在论语中不明白的,注意说明背景说明用意, 并对原义作适当的发挥和展开,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论语,并学会运用其。 “君子”观念在中国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对之极为重视。那么在孔 子眼里何为君子呢 论语导读中有很多话都体现了孔子对君子的看法并作了解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儒家认为家世国的基础,治国之前必须先齐家,家齐而后国治。为什 么呢因为家就是人的调教之所,在家里把人调教好了,86.明白孝顺父母 尊敬兄长了,到社会上去自然会服从领导,尊君爱上。明白服从与尊敬, 也就自然能与社会和谐,恪尽职守。 孝顺父母善事兄长,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道德修养。 所以作为君子首先必须具备的基础就是“孝顺父母善事兄长”。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说明了仁在孔子眼里是十分重要的。 论语导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习,《论语》是君子的一堂 必修课。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有人说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可他的弟子却说“仲尼不可毁”。孔子那一声又一声的子曰,难道没有时 时刻刻的点醒着我们吗每读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仪容伪善,几 乎就不具备仁了。我想仁德难道不是人一生所具备的品德吗花言巧语和仪 容伪善都是为了取悦他人而做的行为,所以几乎没有仁德可言。就像一些 男生为了夺得女生的青睐而用甜言蜜语花言巧语去骗取他人的感情,这应 该是丧失了他们自身的仁德。更胜者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去获得高收入,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别人的劳动成果,可能他们只是动了动手指,说了 几句好听的话就得到了别人的信任,这就是所谓的网络诈骗。在我们看来 这可能单纯的就是诈骗人为了谋取收入做的一些非法手段,要严惩。而受 害人呢,就是防范意识太差才导致上当。 可是谁也没有想过这难道不也是一种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扭曲吗…… 仁德什么时候被人们都都丢到了地上一遍又一遍的无情践踏,从来都没有 人想过把他捡起来。而孔子将他写下来一遍又一边的警醒着人们不要丢失 这些曾经人们所重视的高尚品德,我问要将这些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下去, 将被人们扔在地上无情践踏的东西捡起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说的每一句话都 那么有哲理。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他时我国古代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曾教出了72名圣贤,让人佩服至极.我最喜 欢孔子的这一句话:“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句话.这句话中

54《论语》导读-杨秀英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论语导读课的U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一一论语的基本内容,掌握正确的读法。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积淀人生的感悟,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过探讨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及其如何取舍等问题,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 2.设计思路: 本课程通过《论语》经典诵读,提高人文修养,探究传统文化的根源,启迪人生智慧。通过介绍《论语》的读法,分专题诵读。包括孔子其人,孔门论孝道、孔子的智慧、孔门论君子、孔子论仁、孔子论教育等。 二、课程目标 论语导读课作为全校学生的一门通识基础核心课程,其教学U的在于提高学生对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论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

(1)能掌握《论语》其书体例,理解基本内容并掌握正确的读法。通过读《论语》 相关篇章,对孔子有全面而感性的认识。全面认识孔子的孝道思想,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熟悉孔子的嘉言懿行,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中深厚的人文精神。了解 孔门所崇尚的君子人格之内涵,并全面认识孔子的仁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和测试。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随堂练习、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常规练习作业。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3)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阅读文献和背景资料等作业,其中大部分内容要求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这些作业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近期,我们在历史课上学习完孔子的思想后,也应该思考孔子思想对现实的意义。 二.调查方式 查阅关于孔子的书籍,询问他人,百家讲坛,电影《孔子》 三.调查内容 1.孔子简介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2.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二)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

经典阅读与实践活动

经典阅读与实践活动 摘要:本文探讨了经典阅读和实践活动这两种教学方法。前者是许多专家学者开出的良方,旨在将学生之“思”导向本源。后者则探索以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趣,在“做”中“学”,强调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感染和引领。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学方法;经典阅读;实践活动 甘阳先生最近几年旷野呼告般地倡导实行“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他认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中心任务是要把从民国以来断裂的文化传统重新作现代整理,走‘中西并举’的道路,……使中国大学成为中国文明的担纲者”。并进一步强调通识教育并非意味着我们能开出上百门的素质课,更为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来推行通识教育? 曾获哈钦斯杰出贡献奖的芝加哥大学教授斯特劳斯似乎为我们指出了极好的路径:“我头脑中的改革方案较少注重教学科目,更关注教学重点和方法;能够扩展和加深理解力的教学就应该鼓励,不能鼓励那些最多也只能带来目光短浅的和无原则的效率的做法”。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甘阳先生在清华大学的授课,都在通识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范例,我们云南财经大学在借鉴他们的经验的基础上也有一些自己的尝试。因笔者主要参与的是通识教育人文学科的改革,故以下仅就这方面谈谈对教学方法的一些感受。 一、选择经典,引导阅读 蔡元培先生说得好:“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关乎人的灵魂,旨在养成高贵的气质和塑造卓越的品格。在这一点上,即便是非常实用的杜威,也毫无疑问地强调“教育是心灵的塑造”;即如斯特劳斯所言,它应该“按心灵的本性培育心灵,照料并提升心灵的天然禀赋”,唤醒个体的内在自由和卓越。但由于我国大学多年的实用性、技术性教育,使得高等教育“绝非意味着品德和人生理解上的长进”,而仅只是“技匠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成为洞悉机械构造的工程师,精通商战技巧的经理,娴熟掌握法律条文的律师,但往往摆脱不了沦为‘残缺人’的危险”。 在德性的化育方面,“没有比阅读古代经典更好的开始了”。这是斯特劳斯在芝加哥大学身体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许多著名学者为通识教育开出的一剂良方。为了“摆脱专门化带来的狭隘”,我们的许多素质课程“对诸如普通文明课程这样的事物的浅薄化,将所有民族在经济、科学、艺术、宗教和政治所有方面

论语导读——《论语》

孔子思想及现代价值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孔子及弟子的言行录,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中国人的圣书。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他开创了儒家学派,历朝历代,儒家思想总是处于显学独尊的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也被人们尊奉为“至圣先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天,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但孔子对古代文化的伟大贡献及其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并未失去。孔子的学说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孔子的伟大思想,提升民族道德水平,才能无愧于古人和来者。 一、孔子生平与时代背景 孔子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青年时曾做过管理粮仓的小官。中年以后开始聚众讲学,弟子三千,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五十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后升为司空、大司寇,参与国事,曾摄行相事,治鲁取得了一是成绩。后因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带领弟子离开了鲁国,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漂泊生涯,孔子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历尽艰辛,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其主张未被列国之君采纳。晚年返回鲁国,继续授徒讲学,同时发愤整理古代典籍,以期保存传统的人文思想,寄希望于未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经孟子等人的阐发弘扬,已成为后世的一门显学。孔子一生的基本思想和事迹主要汇集在《论语》一书中。《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是孔子言论的汇编,全书共20篇,一万余字。本文对孔子思想的阐述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乱世,这时,西周以来的封建分封制已走向衰败,周天子已无力控制天下局面,诸候国各自为政,崇尚武力征伐,天下处于“礼崩乐坏”的无序状态。由于东周王室衰微,诸候国为兼并土地和掠夺人口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一个天下缺少仁爱的无道乱世。如何平息战乱,恢复道统秩序,维护传统理想,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题。 二、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思想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的提升,进而达到家庭、社会的整体和谐,变乱世为治世。孔子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以“仁”为核心,“仁、义、礼、乐、忠、孝、智、信”等互解互证;以“修身”为重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位一体。 (一)孔子思想之体——仁、义、礼、乐、忠、孝、智、信。 总说仁者,爱人,强调发心;义者,宜也,强调做事。君子内怀仁爱之心,外行应为之事。仁义互为表里,一体两面。礼以明长幼尊卑之序,乐以通流精神而正心;尽忠为恪尽职守敬业不欺,全孝为和睦家庭事亲尽伦;智能明辨是非善恶,信为立身处世遵循。 仁“仁”范畴的提出是孔子的伟大贡献,“仁”精神的弘扬是中华民族人的自觉的开始“仁”是孔子学说思想的总纲。 “仁”的定义难以全面界定,一部《论语》中有数十种对于“仁”的理解。笼统来说,“仁”是发自内心的至善至美的思想,是人际间对他人的友爱情感,是一种尊重人、帮助人的意向。孔子认为“仁”是做人的标准,一个人若无仁爱之心就不配做人。“仁”是一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基础,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必须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上。同时“仁”也是人生努力奋斗的最高目标,每个人都实现了“仁”,天下也就归于仁,所以,“仁”也指社会发展达到的理想境界。一方面,“仁”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最基本的感情,是容易做到的,人的一切道德活动都是“仁”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仁”又是非常难以达到的,一个人一生不违“仁”非常困难,就连孔子自己也不敢以“仁人”自诩。“君子”要用一生来实现“仁”目标。 孔子在《论语》中对“仁”的阐述非常具体,也易为人遵循,试举例来理解“仁”的内容。(下引《论语》内容只注明篇目)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仁”的品质,从外貌言谈上都观察出来,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花言巧语,相貌伪善的人很少具有“仁”的素质。孔子有时把“仁”直接表述为一种由已推人的爱心,一种去恶向善之心,如:仲尼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郑无怨,在家无怨。”(《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一个努力行“仁”的人,必然会在做事志度上表现出来,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平日不忘恭敬,办事严肃认真,交友忠诚,即使在不开化的地区,也是不能丢弃的,这样才能逐步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努力倡导行“仁”,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至矣。”(《述而》)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子曰:“志土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已成仁。”(《卫灵公》)“仁”是可求的,人人可以行走;行“仁”要坚持经常,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以成就美名;“仁”是人生最高目标,成就“仁”可以牺牲生命。 孔子的“仁”的道德普遍施用于社会人群,人应该不断培养自己“仁善”之心,人生应该成为一个克已为“仁”的过程。 义“义”是儒家思想中又一个重要范畴,《论语》中直接谈义的内容并不多,到了孟子那里,对“义”大加阐发,提到和“仁”同等重要的地位。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用两字概括,“仁义”而已。如果谈“仁”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爱心、善心,那么“义”的本质要求人做事合乎规范,举动适宜,合乎道德标准。一个修养高的人,仁和义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9-14 08:07:00 ] 作者:程嘉宏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 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

国学之美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第一章测试 1.在古代,一般将国学典籍分为四大类:经部、史部、子部、集部。这就是著 名的“四部分类法”。() A:对 B:错 答案:A 2.2019年,习总书记访问法国时,曾获赠哪部作品?() A:庄子导读 B:孟子导读 C:论语导读 D:周易导读 答案:C 3.“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出自于哪部国学经典?() A:道德经 B:论语 C:周易 D:庄子 答案:B 4.十三经中,古奥精深,并被誉为“大道之源”的哲学典籍,是哪部作品?() A:论语 B:周易 C:庄子 D:道德经 答案:B 5.“春秋三传“是指哪三部作品?() A:《春秋公羊传》 B:《春秋榖粱传》 C:《春秋》 D:《春秋左氏传》 答案:ABD 第二章测试 1.古人读书,拖长腔,有节奏,有韵律,有长短高低的区分,读起来像唱歌一 样。() A:对 B:错 答案:A 2.吟诵作为一种读书法,是用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方式去诵读、吟唱古诗文。 () A:对

答案:A 3.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将“古人的读书法“,确定名称为“中华吟诵”,简 称“吟诵”,是在哪一年?() A:2007年 B:2008年 C:2009年 D:2010年 答案:C 4.“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句名言出自于() A:周易 B:尚书 C:诗经 D:论语 答案:B 5.古人的读书方式统称“读”,即吟诵。细分起来,古人的“读”又可分为若干种, 分别叫做()等。 A:咏 B:吟 C:诵 D:哦 答案:ABCD 第三章测试 1.一般认为,诗歌起源于劳动者的号子。() A:错 B:对 答案:B 2.“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歌 谣的名字是() A:康衢谣 B:卿云歌 C:击壤歌 D:八伯歌 答案:C 3.清代赵翼《论诗五首》“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 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指()。 A:女子秀丽、俊俏 B:文学 C:女子举止轻佻放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