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重点

1.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辩证

施护,并运用传统护理技术与方法,对患者及人群施以照顾和服务,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

用学科。

2.精业:

3.正护法: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逆护法。

4.反护法: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从护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疗闭塞不通症状的办法。

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力的护法,治疗通泄症状的办法。

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疗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疗寒的症状的表现方法。

6.平补类药物:指既没有寒之偏性,也没有热之偏性,其性质较为平和的一类药物。

7.相须:指两类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8.相反:指两类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9.盗汗:睡时汗出,醒则自止,属阴虚。

10.自汗:日间经常汗出不知,动则尤甚,属气虚阳虚,卫阳不固所致。

11.得气: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12.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

13.冷敷法:是用冷的物体放置在人身体的某个部位上,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收缩,起到散热、降温、止血、止痛及防止肿胀等作用的一种方法。

14.熏洗法:是以中药性味功能和脏腑经络学说理论为依据,选用一定的方药,经过不同加热方法,利用中草药的热力或蒸气作用于皮肤、肉理,达到开泄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杀虫止痒,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疏风散寒,祛风除湿,协调脏腑功能等作用。

15.冰敷法:冰敷法是用冰袋直接或以冰水调合药末敷于患处或一定的部位,达到降温散热、

止血止痛、消除肿胀等目的,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16、汤药煎煮法中特殊煎煮法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炖、烊化、磨汁、冲服、泡服。

17、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患者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甚或晕厥的现象。

原因是1)初诊患者精神紧张。2)素体虚弱、或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疲劳、饥饿等。3)体位选择不当、操作者手法过重、刺激量过大。4)治疗室空气不流通,闷热,或室温

太低、寒冷。

处理:1)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平卧,注意保暖。2)轻者给饮温开水或糖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指掐或针刺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

或灸百会、气海、关元。3)若仍不缓解,应配合其他治疗及抢救措施。

预防:1)对初次接受针刺、体弱及精神过度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的体位,选穴宜少手法宜轻。2)饥饿、大出汗后,疲劳者应先进食、饮水,休息后再行针刺。3)注意室内通风。4)针刺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神色、及早处理。

滞针是指针刺后针下异常紧涩、行针困难的现象。

原因是1)患者精神紧张局部肌肉强烈收缩。2)单一方向捻针太过。3)留针时间太长。

处理:1)解除患者精神紧张,尽量使肌肉放松,或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弹击针柄

或在附近针刺以宣散气血。2)因单向捻针造成者应反向捻针,并用刮柄、弹柄法即可消除。

预防:1)对精神紧张者预先做解释工作消除顾虑。2)正确操作避免单向连续捻转。

18、拔罐法常用临床的方面:适应范围较广,能治内、外、妇、儿各科多种病症。可用于风

湿痹症、各种神经麻痹,以及急慢性疼痛,如胃脘痛、腹痛、腰背痛、头疼、牙疼、痛经等;

还可用于感冒、咳喘、痰饮、消化不良、高血压等脏腑功能紊乱的病症;对外科疮疡、疔肿、红丝疔、丹毒、毒蛇咬伤亦有效。

19、临床常用推拿手法有推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摩法、擦法、搓法、抹法、振法、按法、捏法、拿法、弹法、掐法共十三种。

20、艾条灸的注意事项:1)施灸部位:头部、背腰、胸腹、四肢。2)施灸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3)施灸后若局部皮肤灼热微红属正常现象,无法处理。若局部出现小水疱注意勿擦破,可自行吸收。若水疱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疱放出水液或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液再涂红花油,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4)及时熄灭艾火防止复燃。5)使用的针具先浸泡消毒再清洁,检查针具灭菌后备用。

21、同病异护是指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病症,应该用相同的护法。但由于病因及病理发展阶段的不同,或由于个体反应的差异,同一种病症也可出现不同的症候,因而护法也就不同,举例如感冒有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在护理上有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的区别。风寒感冒以恶寒重、低热无汗为主要症候,临床选用葱豉汤、紫苏粥发表散寒。风热感冒以发热重、恶寒轻为特点。多选用荆芥、薄荷等清头目利咽喉、配伍解表除热的豆豉共奏宣散风热之功。22、中医护理的原则:

1)扶正祛邪:有独用、兼用、先后使用。临床常用补气法、养血法、滋阴法是以扶正为原则制定的;如肾阳虚弱而水饮内停治宜温补肾阳为主,兼利水湿之邪。如体虚兼外感则应祛邪为主、慎用峻猛发汗之品以免伤阴。再如淤血所致崩漏,虽有血虚之状,但淤血不去崩漏难止。故应先活血化瘀以祛邪,而后再予养血补虚以扶正。

2)调整阴阳:损其偏盛与补其偏衰。如阳热亢盛之实热证,应用“热者寒之”之法以清泻阳热。再如阴虚不能制阳,则功在滋阴。给予滋阴降火的饮食以使阴阳平衡。

3)护病求本:治病必求其本,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护理和治疗。例如头疼一证,可以有外感、血虚、气虚、痰湿、淤血、外伤等多种因素。应分别采用解表、养血、补气、燥湿化痰、活血化瘀等对应方法治疗。具体有正治法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反治法如热因热用(如内脏虚寒反见面红的戴阳证)、寒因寒用(里热太甚时格阴于外出现热厥证)、塞因塞用(中气不足脾虚不运的便秘)、通因通用(因积滞伤食所致腹泻宜取攻下治护法)。

4)标本缓急:标为表象本为本质。在治疗与护理中,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的不同。大出血患者应先止血以护其标,待血止之后再寻找出血原因。虚劳内伤所致阴虚发热在发热不甚、症状不急时,采用滋阴治本法。如原患肾炎、复患风寒感冒者标本俱急,可采用解表与温阳化水同时并举。

5)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同病异护见21题。异病同护指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症应该用不同的护法。但如果几种不同的病具有同一症候,也可以用同一种护理方法。如久泻脱肛和子宫脱垂是两种疾病,但如果它们同属中气下陷,就可用补中益气的方法来进行护理。

6)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如夏天人体肌腠疏泄,汗出较多,受风寒而外感时,用药宜辛凉、不宜过用辛温,以防损伤精气。因地制宜:如西北地高气寒,病多风寒,温热药的用量就应有所侧重,而寒凉之剂慎用。因人制宜:素体阳虚者应注意保暖避寒,予以滋补温热食物。7)预防保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重视精神调养、注意饮食起居、加强身体锻炼。护理人员要做好预防疾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2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重要性:生活起居与健康密切相关,《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发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具,而尽享天年乃去。说明保持身体健康应懂得顺应自然发展规律,适应四时气候变化,才能延年益寿。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根据自然界和人体阴阳消长、气机升降、五脏盛衰的不同时间、特点、状态而制定的四时调摄原则。若在春天不注意养生,违背了春生之气可致肝

气内郁;若在夏天不注意保养,违逆了夏长之气可发生心气虚的病变;到了秋天太阳之气不能收敛可致肺胀满喘息;冬天少阴之气不能避藏,则肾气不能蓄藏。所以顺应四时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平衡阴阳以合四时,主动调节内外环境的协调一致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24、饮食护理的重要性:饮食护理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给予适宜的饮食,达到治疗疾病或防病健身的一种方法。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是人体脏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是气血生化之源。合理的饮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尤其是慢性疾病和重病恢复期,合理运用饮食调护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5、1)诚挚体贴2)一视同仁3)因人施护:体质、性格、年龄、性别差异。

26、艾条灸分为以下几种:温和灸(用于慢性疾病)、雀啄灸、回旋灸(急性疾病)。

27、拔罐法的操作方法有以下:留罐(坐罐)、闪罐、走罐、刺血(刺络)拔罐、留针拔罐。

28、明清钱襄著中医护理第一部书《侍疾要语》。

29、中医护理的特点:整体观念、辨证施护。

30、中医护理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1979年卫生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护理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护理学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84年6月在南京召开了中华护理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会议,会上成立了中华护理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委员会。从此,中医护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1.最早的葱管导尿术是由孙思邈创立的。

32.石膏、寒水石、磁石、代赭石等属于矿石类,质地坚硬不易煎煮,应打碎后先煎煮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薄荷、藿香、砂仁、豆蔻、沉香等属于气味芳香借挥发油取效的药物,为防其有效成分挥发,应在应在其他药物即将煎好前10分钟放入,再与其他同煎。

33.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时间一般每次15~20分钟。

34.皮肤疮疡的护理:宜食清淡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忌食虾、蟹、猪头肉等食物。

35.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朱丹溪(滋阴派)。

36.华佗创立了《五禽戏》

37.日常起居护理的内容:1.顺应四时调阴阳。2.环境适宜避外邪a、病室安排:根据病证性质而定。b、病室环境:安排的环境有利于患者休养。噪音不超过40~60分贝C、病室的温湿度要适宜。一般为18~22,阴虚证、热证为16~22,新生儿、阳虚证、寒证患者为22~26.湿度50%~60%。D。光线适宜。阳光充足但不宜直射面部。3.起居有常适劳逸。

38.中医护理鼎盛时期是在战国至东汉时期(公元前475~公元220)

39.因人制宜护理应重视性别、年龄、体质的差别。

40.常用的推拿手法:推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摩法,擦法(平推法)搓法,振法,按法,捏法,拿法,抹法,弹法,掐法。

41.应熔化后再服用的药物:胶质类或粘性大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龟板胶,鹿角丸。

42.中药离子导入的适应症:风寒湿痹,关节肿痛,骨质增生,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中耳炎,角膜混浊等。禁忌症:高热、出血疾患、活动性结核、孕妇、严重心功能不全、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或带有心脏起搏器患者及对中药过敏者。

43.煎药的器具以砂锅、碗罐、和陶瓷馆为佳。此外搪瓷、不锈钢和玻璃器皿也可。禁忌铁铜锡铝等容器

44.朱丹溪创立了“相火论”,在护理上创作了滋阴降火法。

45.标本缓急的互利原则: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标本同护。

46.李杲的中医护理主张:李杲的《脾胃论》提出了“安养心神,调治脾胃”的学术见解。他非常重视饮食、劳倦、情志的护理,还主张无病亦须保护脾胃功能。

47.孙思邈对护理的贡献: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中详细的介绍了各科临证护理、投药、食疗、婴幼儿护理保健等内容,为儿科临证护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首创了用葱管进行导尿,同时还发明了蜡疗和热熨法。

48.人和自然的统一性表现在:在生理方面,中医学认为人体通过内在的调节机能,保持着与自然界的统一;人体的阴阳气血亦受昼夜晨昏的影响;地理环境也是影响人体的一个重要外在因素;自然环境对疾病的发生和病理变化也有影响。

49.《诸病源候论》对中医护理学的贡献:在病情观察方面,对中风、淋证、温热病的病情观察记录很详细,提倡根据脉相来观察病情,认为脉直疾、脉疾而细等都是疾病恶化的表现;在外科方面“金疮肠断侯”介绍了外科肠吻合术后的饮食护理,指出;在妇科方面强调妇女妊娠期间,当注意饮食起居以及情志的调养;还介绍了乳痈的护理方法“手助捻去其汁,并令旁人助朔引”,一是淤积的乳汁排出,而使乳痈消散。在儿科方面,主张在和暖无风的时候应抱小儿于阳光中嬉戏,经常如此,可是孩子身体健康,耐受风寒,不易得病。

50.中药的禁忌:

51.春季宜食辛凉疏散的食物

52.疼痛局限,固定不移,刺痛属于

53.冬季起居遵循的原则:冬季天气寒冷,昼短夜长,应早睡晚起。

54.观察病情的方法:

望诊在病情观察时运用视觉,对患者全身和局部的病情,如色、神、形、态、头颈、五官、躯体、四肢、皮肤、络脉,以及排泄物、舌象等,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以发现其病情的变化。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听声音指通过听觉观察患者的语声、呼吸、咳嗽、呃逆等,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闻气味包括患者身体气味以及所居病室气味两方面。问诊是在望诊、闻诊获得初步印象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本人或陪诊者的有目的询问,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问诊的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家族史、既往史,以及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生活习惯、精神状况等。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脉诊又叫切诊,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的方法;按诊指触按局部的异常变化,以推断疾病的部性质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

55.精神不振,面色少华,倦怠乏力是少神的表现。

少神即神气不足的表现。凡病人表现为精神不振、思维迟钝、不欲言语、目光呆滞、肢体倦怠、动作迟缓者称为“少神”。失神亦称无神,病人表现为精神萎靡、神识朦胧、昏昏欲睡、声低气怯、应答迟缓、目暗睛迷、瞳神呆滞、面色晦暗暴露、表情淡漠呆板、体态异常。

56.色白的主病:多为虚证、寒证、失血或夺气。

57.面色青的主病:多为寒证、痛症瘀血或惊风。

58.面色赤的主病:热证、实证或虚热证。

59.病人晕针的处理原则:1)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取出,让患者平卧,注意保暖2)轻者给饮温开水或糖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给掐或针刺人中、合谷、足三里;或百会、气海、关元。3)若仍不缓解,应配合其他治疗或急救措施。

60.红舌、绛舍、紫舌分别主病:舌色鲜红属邪热甚或阴虚火旺;舌尖红属心肺热盛;舌边红属肝胆热盛;舌色绛而润为热入心包;舌绛而光舌中心发干属心胃火燔,精液劫夺;舌绛而干枯是肾阴枯竭;紫舌主血行瘀滞,热、寒或瘀。

61.汤药的煎煮方法

(1)先煎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难容于水的药,如贝壳类,角、骨、甲类,矿石类和质地坚硬,不易煎煮的药物,应打碎后先煎煮30min,再下其他药。有毒的药物,需先煎1~3小时,以消除或降低毒性。泥沙多的药物、

质轻量大的药物应先煎,澄清后取汁,以其药汁代水再煎其他药。

(2)后下凡气味芳香借挥发油取效的药物,为防其有效成分挥发,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前10min放入,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同煎。

(3)包煎为防止煎后药液混浊及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粉末类、含绒毛类的药物需用纱布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同煎。

(4)另炖某些贵重药,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尽量减少损耗,将其切成小片,单味煎煮2~3小时,煎好后,单独服用或兑入汤药中同服。

(5)烊化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应单独加温溶化或置于刚煎好的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

(6)磨汁某些贵重或质地坚实、难以煎出有效成分的药物,可用水磨汁或锉成细粉调服。

(7)冲服某些不耐高温且又难溶于水的贵重药物,可先研成粉末,再用开水或用煎好的药液冲服。

(8)泡服某些易出味、挥发性较强的药物,不宜煎煮,宜采用泡服。将药物放入茶杯加沸水泡10~15min,出味后服用。

62.得神、失神表现:

得神:两目灵活而明亮有神,神志清楚,语言清晰,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肤润泽,这是精气充足、体健神旺的表现。

失神:两目晦暗,目光无神,表情呆板,语无伦次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手撒肢冷,瞳神呆滞,反应迟钝,动作失灵等,是脏腑功能衰败的表现。

63.过喜、过怒、过悲、过恐分别对人体有哪些影响

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悲伤肺过恐伤肾

64.汤药的服药方法

服药时间:1.饭前服药饭前胃中空虚,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进入肠道,充分发挥药效。

2.饭后服药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可减少药物对为的刺激,故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应饭后服用。

3.睡前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宜睡前服。

4.定时服平喘药、截疟药和主治月经不调的药物,需要定时服用。

服用剂量:1.一般服法一般疾病一天服1剂,早、晚分服。

2.顿服病情紧急着,可一次一煎,大量顿服。

3.不拘时服:急性病、热性病和治疗咽喉疾病的药物应不拘时间,迅速服用,有点也可煎汤代茶饮。

4.小量频服呕吐患者或小儿患者宜小量频服。

服用温度: 1.温服将煎好的汤剂放温后服用,或中成药用温开水、酒、汤汁等液体送服。

2.热服将煎好的汤剂趁热服下或将中成药用热开水送服。

3.凉(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凉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凉开水送服。

65.平刺与斜刺的进针角度

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沿皮刺入。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

66.针刺的异常情况处理

1.晕针A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平卧,注意保暖。

B轻者给饮温开水或糖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指掐或针刺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或灸百会、气海、关元。

C若仍不缓解,应配合其他治疗及抢救措施。

2.滞针A解除患者紧张情绪,尽量使肌肉放松,或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弹击针柄,或在附近再刺1~2针,以宣散气血,待肌肉松弛后再起针。

B因单向捻针造成的,应反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松懈,即可消除滞针。

3.弯针A将针身轻微弯曲,将针缓慢拔出;弯曲角度较大时,应顺着弯曲的方向顺势将针退出。若针身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慢慢拔出。

B由体位改变引起者,应协助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以防折针。

4.断针A发现断针时要镇定,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防止断针陷入深层。

B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外露部分拔出。

C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皮内,可用拇、食二指垂直轻压针孔两旁,使断端显露后,用镊子将断针取出。

D断针完全陷入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5.血肿A微量皮下出血而致小块青紫者,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

B局部肿胀疼痛剧烈、青紫面积较大者,可先冷敷止血,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进局部淤血消散吸收。

6.气胸A发现气胸应立即报告医生,让患者平卧或半坐卧位,避免咳嗽。

B轻者经卧床休息、镇咳、消炎等处理,可自行吸收而痊愈。

C重者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如胸腔减压术、给氧、抗休克等。

67.中药的具体给药时间

(一)宜于早晨或上午服用的方药

1.补益阳气类方药宜清晨或上午服用

2.发汗透表药宜于午前服用

3.催吐药宜于清晨服用

4.行气利湿药宜于清晨服用

(二)宜于午后至夜间服用的方药

1.滋养阴血药宜于夜间服用

2.安神药宜于夜卧时服用

3.泻下药宜于午后或暮夜服用

(三)定时发作性疾病宜发病前服药

(四)按经脉气血流注节律辨时给药

68.整体护理与辩证施护的准则

整体护理:中医整体护理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及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辩证施护和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的身心、社会、文化需要,为患者提供“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制宜”的最佳护理。

辨证施护: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收集患者的有关资料,加以

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证候属性,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护理措施。辩证施护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一个护理规范。辩证施护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注意运用中医的理论指导观察疾病的动态变化过程,并能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辩证护理措施。

69.合理的布置病室环境

1.病室安排根据病症性质不同而定。

2.病室环境安静的环境有助于患者休养,消除噪音(以不超过40~60分贝为宜),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3.病室的温度湿度要适宜

4.光线适宜

70.春夏秋冬的进食原则

春季宜食用辛凉疏散的食物;夏季气候炎热,阳热偏盛,应多食寒凉、滋润属性的食物;秋季宜食用平补或温补的食物,以散寒扶正;冬季气候寒冷,阴寒偏盛,应多食温热属性的食物。

71.五色主病主要内容

青色:多为寒证、痛证、淤血或惊风。

赤色:多为热证、实证或虚热证。

黄色:多为脾虚证、湿盛证。

白色:多为虚证、寒证、失血或夺气。

黑色:多为肾虚、寒证、痛证、水饮或淤血。

72.半夏、白果、曼陀罗中毒临床表现及处理

半夏:临床表现 1.粘膜刺激征:轻者口舌、咽喉麻木无感觉,重者口腔咽喉肿胀疼痛、烧灼流涎、言语不清、张口困难。

2.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或不规则,甚至呼吸机麻痹、呼吸停止。

3.全身症状:头痛、轻度发热、心悸、面色苍白、出汗,重则四肢麻痹。处理 1.常规处理:先以药物或物理刺激催吐,继以0.5%明矾溶液或1%鞣酸或0.02%高锰酸钾溶液或浓茶洗胃,口服硫酸钠或硫酸镁30g导泻。

2.口服吸附剂、沉淀剂和胃黏膜保护剂。

3.以生姜30g、防风60g、甘草15g,煎汤2碗,先含漱一半,后内服一半。或嚼服生姜或口服生姜汁,先含于口中,略漱,徐徐咽下。或用醋30~60ml,加姜汁冷漱和内服。或用生姜汁5ml、明矾3g,调匀内服,或服万能解毒剂。

4.抽搐痉挛是,给予解痉药物水合氯醛等,但因半夏中毒.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故镇静药要慎用,可针刺人中、合谷涌泉等穴。

5.呼吸困难或麻痹者可给予吸氧,人工呼吸,注射可拉明、络贝林或用呼吸三联针;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

白果:临床表现呕吐、腹痛、腹泻;呼吸急促、紫绀、喉中痰鸣、甚则呼吸衰竭;恐惧、惊叫、大小便失禁、感觉减退、抽搐,严重者昏迷。

处理按中药中毒一般处理原则处理。对末梢神经功能障碍者,可用维生素B1、B12等穴位注射治疗;或用白果壳100g水煎服。

曼陀罗:临床表现头晕、口干渴、皮肤潮红、无汗、呕吐烦躁、视力模糊、瞳孔散大,部分患者有猩红热样皮疹,多数有心动过速、体温上升等,少数有小便失禁、结膜充血、血压升高、嗜睡、声音嘶哑、尿潴留等。严重者四肢发冷发麻、末稍发绀、抽搐、昏迷而死于呼吸衰竭。

处理 1.尽快清除毒物,可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等方法。并内服鸡蛋清。

2.中药解毒:A多吃红糖,口含米醋

B甘草120g煎服

C频服浓茶水

D绿豆衣120g、银花60g、连翘30g、甘草15g,加水至1000ml,煎至200ml,每次服20ml,每2小时1次。

73.妊娠用药禁用及慎用药是什么

禁用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等。

慎用药: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

74.刮痧的适应范围

适用于外感湿邪所致的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感受暑湿之邪所致的中暑、腹痛腹泻等症。

中医护理学试卷

、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在生理方面是以() A、五脏中心 B、六腑为中心 C、经络为中心 D、精气血津液为中心 2、“热极生寒”“寒极生热”属阴阳的() A、相互对立 B、相互消长 C、相互转化 D、相互累及 3、临床症见呼吸少,吸气困难,动则气喘属() A、肺气虚 B、心气虚 C、宗气虚 D、肾不纳气 4、能转化成血液又是血液组成部分的是() A、原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5、内风的产生是由于() A、肝脏功能失调 B、心脏功能失调 C、情志失调 D、邪气偏盛 6、膀胱贮藏排泄尿液的功能是依靠() A、膀胱的气化 B、肾的气化 C、肾与膀胀的气化 D、三焦的气化 7、麻疹的隔离时间一般为() A、疹退 B、透疹后 C、透疹后6天 D、透疹后2周 8、风热证感冒汗多湿衣时防止受凉复感护理应() A、随时擦汗衣 B、汗止后更衣 C、擦汗后盖上被子 D、温水擦浴 9、暴盲肝阳上亢证饮食禁忌() A、酒及辛辣之品 B、生冷瓜果 C、多饮水 D、荤腥 10、水痘隔离时间从发病开始到() A、水痘透布 B、水痘完全干燥结痂后二周 C、水痘完全干燥结痂后一周 D、水痘完全干燥结痂 11、芒刺舌主() A、热盛 B、阴虚 C、食滞 D、气滞 12、语音低微或断续不相接的多属() A、虚证 B、实证 C、寒证 D、热证 13、便有腥味为() A、消化不良 B、胃热证 C、虚证 D、实热证 14、疼痛喜按多属() A、虚证 B、实证 C、气滞证 D、瘀血证 15、迟脉主() A、表证 B、里证 C、寒证 D、热证

中医护理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护理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简述你对中医护理的学习体会 中医药学这一宝库中不但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还有丰富的护理精华,作为中医医学教育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护理同样具有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上是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到生理、病理、辩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器管和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和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五脏一体观反映人体内部器管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另方面人体局部和整体也是辩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因此,我们在护理病员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愈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

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 中医学认为,证和症有不同的概念。症,即症状,如咳嗽、头痛、失眠等。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感冒所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因而比症状状更全面、更深刻,从而也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在临床上有时可见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在护理时可以在辩证施护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的方法处理之。 所谓同病异护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病员机体反应性不同,或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施护的方法亦各异 所谓导病同护,就时指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护理. 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护法,就是辨证施护的精神实质 篇二:中医护理骨干培训学心得 参加20XX年浙江昝中医中医院全国护理骨干人才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 考试题型: 单选:30*1 多选:10*1 判断:10*1 填空:11*1 名词:5*3 简答:3*5 论述:(三个穴位所属的经络、定位、主治作用及意义)3*3 重点章节——涉及名词解释、简答、穴位及整个卷面的分值最多。 阴阳——概念、特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应用 五行——基本特性、相生相克规律、五行的归类推演P20 脏腑——各自的别称,生理功能、与体窍神、液的关系 病因——六淫的概念,每一种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经络腧穴——生理功能,分类、概念、十四正经 穴位——归属经络、定位、主治功能及意义“一源三歧” 太渊、列缺、曲池、合谷、天枢、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神门、后溪、少泽、委中、至阴、涌泉、劳宫、内关、外关、翳风、环跳、风池、太冲 四诊——正常人的面色,舌象,脉象望闻问切的注意事项 辩证——理解和应用,八钢,气血津液,脏腑 针灸操作注意事项及出现意外的处理。(操作的内容选择、判断及小部分答题) 重要方剂——性能,作用趋势、分类、剂型,煎煮服用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施护:从整体观出发,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患者的有关资料病发生、 发展),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 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的过程。 3、防护结合:采取一定措施,防治疾病发生与发展。(较重要) 包括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①养生以固护正气②防止病邪毒气侵入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既然发生,应力求早诊断,早治疗,以防疾病的发展 和传变。①早期诊治②控制传变 中医基本理论 阴阳(概念、特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应用)P15 1、概念:阴阳,是相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特性: ①普遍性:如:天与地、热和冷、男与女、动与静 ②相关性:如:上为阳,下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③相对性:如我国中原十月份的气候较七月份的炎夏,属阴;但较之十二月份的严冬,又属 阳。 ④可分性:如:昼为阳,夜为阴;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 中之阴;黑夜的上半夜为阴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中医护理学(高起专)

平顶山学院 补考 课程:中医护理学(高起专)总时长:120分钟 1. (单选题) 科学护理专业的诞生是在( )(本题 2.0分) A. 17世纪中叶 B. 18世纪中叶 C. 19世纪中叶 D. 20世纪初期 E. 20世纪中叶 答案: C 解析: 无 2. (单选题) 护理发展到今天护理的对象是( )(本题2.0分) A. 健康的人 B. 患病的人 C. 有残疾的人 D. 有心理障碍的人 E. 人类 答案: E 解析: 无

3. (单选题) 在医院特定环境里,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 )(本题2.0分) A. 医护关系 B. 护患关系 C. 护技关系 D. 医患关系 E. 医技关系 答案: B 解析: 无 4. (单选题) 护士与昏迷患者的护患关系模式是( )(本题2.0分) A. 主动-被动型 B. 共同参与型 C. 指导-合作型 D. 患者室友互助型 E. 患者家属照顾型 答案: A 解析: 无 5. (单选题) 沟通的最高层次是( )(本题2.0分) A. 一般性沟通 B. 事务性沟通 C. 分享性沟通

D. 情感性沟通 E. 共鸣性沟通 答案: E 解析: 无 6. (单选题)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由于南丁格尔和护士们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伤员死亡率从42%降到( )(本题2.0分) A. 2.0% B. 2.2% C. 5.0% D. 5.5% E. 10.0% 答案: B 解析: 无 7. (单选题) 医生请患者参加一项新药的科研实验,但若不将此药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全部告诉患者主要违背的原则是( )(本题2.0分) A. 无害原则 B. 自主原则 C. 尊重原则 D. 公正原则 E. 知情同意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形成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形 成 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战国──东汉时期)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有理论作基础的,虽然我们认为护可能早于医,因为,原始人生了病,开始并没有医药,只有他的亲人照料他、看护他。后来有了医疗活动,但有关护理方面的知识均散在于各医家的著作中,没有护理专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基础 《皇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实为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和汇编。全书分《素问》、《灵枢》两部分。 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基本学说有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治则学说等。同时也论述了中医护理学的理论知识。 《神农本草经》与用药护理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和《内经》一样,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大约是秦汉以来

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全书共分三卷,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本书概括地讲述了君、臣、佐、使的药物学理论,另外还有药物的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理论,对药物的配伍、组成方剂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对临床护理观察药效和毒性反应也有指导价值。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 《伤寒杂病论》是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也为临床辨证施护开了先河。本书强调服药护理、饮食护理对疾病的作用,并创建一些护理技术。 华佗-医疗体育的奠基人 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的名医,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等,以外科著称。首创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其在古代气功导引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猿、熊、鸟等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了一套保健体操,名叫“五禽戏”,使头、身、腰、四肢等各个关节都得到活动。认为“人体欲

(完整word版)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正治与正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 “逆治逆护法”。 2.反治与反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 3.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4.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护法。 6.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 7.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症证,应该使用相同的护法。 8.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证,应该使用不同的护法。 9.未病先防:使之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10.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早诊断、早诊断,以防止疾病的发展 及传变。 11.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 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12.吐法:亦称涌吐法。是指通过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 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温法:亦称温阳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 血脉和的一种方法。 14.刮痧法:又称“挑痧”,是指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 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5.药熨法: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内,在患处或特定穴位来回移动 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已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6.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体表的一种部位或腧 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7.拔罐法:又称“吸筒法”,是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 罐或筒吸附于腧穴部位皮肤上或应拔部位,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产生刺激以调节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简答题 1、煎药加水方法 1)第一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 2)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加水方法是按平均每1g药加水10ml计算出该方的需水量一般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 2、中草药中毒 1)立即停止接触服用有毒药物 2)尽快清除毒物 3)解毒:催吐:口服有毒药物2-3h;洗胃;导泻中毒超过6h 4)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及基本特点 时间:2015年5月6日地点:六楼会议室主讲人:姜艳华 主讲内容: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一、古代中医护理学得形成与发展 1、早在远古时代期,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以植物和野兽为食,用兽皮或树叶遮体,是过着“巢穴而居”的生活。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偶然受伤便设法涂裹包,身体疼痛不适便揉捏按压,天气变化则趋避寒温,并通过对动物、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逐渐熟悉和认识了动、植物的营养、毒性和药用价值。原始人类这些本能的保护自身、减轻痛苦的自疗和互动活动,即是医护的开始。当人们发现一些本能的方法具有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从而有目的地去实施时,即形成了护理学的萌芽。 2、战国至东汉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皇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杰出医家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他不仅创造性地使用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还吸取前人“引导”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创造了五禽戏,使头、身、腰等各个关节都得到运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把体育和医疗护理结合起来。 这是最早的康复护理的方法,也对体育保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晋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众多名医著作,促进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5、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骨伤各科之大成,书中对各科护理均有详细的阐述 6、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是两本以记载处方和其他各种治病手段为主的方书 《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载方5300首,较系统地总结和反应了自《皇帝内经》以后至唐代初期的医学成就,并详细论述了临床各科的临证护理、投药、食疗及养生、婴幼儿保健、护理等内容,对妇女怀孕、养胎、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作了详细的叙述,同时还记载了许多小儿喂养和护理方法 7、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 8、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是这一时期饮食营养学得代表作 9、明清时期是中国医药学深化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诸多医家在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哲学研究成果,经过反复探讨,提出了许多创见,

中医护理学基础100题

五禽戏的创立者华佗 被称为刚脏的是肝 下列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足阙阴与足少阳经 五化中,属于火的是长 治疗和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 恢复其相对平衡 失眠兼见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阳胜则阴病”,用下列那种理论解释为宜阴阳消长平衡 下列不属于津液范畴的是痰饮 脾的生理功能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 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泻南补北法是指泻心补肾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有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 机/情志变化与病势相关 经络的主要组成部分十二经脉 目睛斜视多为肝风内动 与血液正常运行有关的因素有脉管的完整性/气的推动/气 的固摄/心肝脾等脏的功能/ 血液自身清浊 诊寸口脉,右寸候肺 与血液生成无关的是自然界清气 期的生理功能有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 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五脏中以升为健的脏是脾 在液为唾的脏是肾 属于六腑的有胆/胃/三焦/膀胱 数脉的主病是热证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

滞,主用/其性收引 湿证患者面色多表现为黄色 格阴的本质是真热假寒 过度安逸易导致的病理变化是气血运行不畅 均属于肝系统的是胆/筋/目/爪 脾在体合肉 下列哪项症状属于假神面赤如妆 神识不清,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称为谵语 行气利水并用治水肿的依据是气能行津 与肺相表里的六腑是大肠 被称为百病之长的六淫邪气是风邪 呕吐清水痰涎,多属痰饮 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血 具有主决断的脏腑是胆 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主病是痰饮证 五行制化关系中,异常的是相乘/相侮 宗气的盛衰可诊察虚里穴 潮热多见于阳明实证/湿温病/阴虚 证 卫气的生理功能是防御、温煦、调控 人体组织结构中,属于阳的是六腑 大实有羸状是指真实假虚 望络脉通用的年龄是3岁内 灰黑苔主病是热极或寒极 瘀血疼痛的性质多是刺痛 肝主流泄的功能体現在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 行/调解情志/促进肠胃 运化 性质精纯, 灌注于脉中之气是营气 水火既济概括的是哪两个脏腑的关系心与肾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重点(10级) 第二章 第二节五行学说 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组成,五要素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维系和推动着客观世界的存在于发展。 1.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主干挺直向上、枝条曲折向外舒展的生长势态,进而引申为凡具有升发、生长、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征:“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的特征,进而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光明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征:“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庄稼的播种与收获,所谓“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庄稼,生长万物的作用,进而引申凡具有受纳、承载、生化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 4.金的特性:“金曰从革”,从革是指顺从、变革的意思,是指金具有萧杀、收敛、潜降、清洁作用。进而凡具有萧杀、沉降、收敛、清洁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征,进而引申为凡具有寒冷、滋润、向下、闭藏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水。

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气:风、暑、湿、燥、寒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志:怒、喜、思、悲、恐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行的关系: 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资生、助长的关系,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土。 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克制、制约的关系,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五行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1.说明组织结构 2.概括生理功能 3.阐释病理变化 4.指导疾病诊 断 5.确立护治原则 6.指导养生保健 第三节藏象学说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受纳和传化水谷和糟粕。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 其功能类似于五脏,而形态类似于六腑。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 1.五脏与六腑相互配合 2.五脏与形态诸窍相互联系 3.五脏生理活已

中医护理学基础

中医护理学基础 第一章 *1中医护理学的概念: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护理,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人群施以健康照顾与服务,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中医护理学的研究领域和服务对象:研究领域:(1)在研究对象对方面,既涉及患者的疾病护理,病后调摄与康复,又涉及人群的养身保健与防未病;(2)在临床实践方面,既涉及医院的专科护理,又涉及社区护理,(3)在学科任务方面及包括临床护理,还包括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服务对象:既包括患者,又包括健康人群。 3中医护理学的两个基本点:(1)整体观念—即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及人和自然界的统一。中医护理学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体五脏六腑的完整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和谐,运用整体观念,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2)辩证施护—辩证施运用中医学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有关疾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施护施在辩证的基础上,从疾病的证候定性确立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制定出护理计划和具体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护理。辩证施决定护理的前提与依据,施护施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中医整体护理:施指在观察判断病情和护理疾病时应注意把人体的局部病变与机体整体病理变化统一起来,重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根据四时气候、地理环境、居住条件及一天昼夜晨昏变化等各方面因素,制定出适宜的护理计划。 5证、症、病三者的关系与区别:“病”是疾病的总称,概括疾病的全部病理过程,因此,“病”可以概括“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症”施指症状,而“证”施证候,是辩证所得到的结果,概括了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的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6八纲辩证的概念: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辩证将疾病的病位深浅、病位性质、邪正盛衰、证候类别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证候,称为八纲辩证。 7扶正祛邪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 8护病求本的概念:护病求本就是在护理患者时必须先抓住疾病的本质,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护理,这是辩证施护的根本原则。 9三因制宜的概念:三因制宜护理施指在护理工作中,要注意因时,因地,因人的差异性,区别对待,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 10治未病的概念: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维持机体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即被称为“治未病”。 11阴阳:(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寒证、里证、虚证属于因证热证、表证、实证属于阳证 (1)阴证:多因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所致。临床可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便溏,尿清,舌淡胖嫩,苔润滑,脉沉迟等。 (2)阳证:多因体内热邪炽盛或阳气亢盛所致。临床可见面赤身热,神烦,烦躁不安,声高气粗,口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降,苔黄黑起芒刺,脉象浮数、洪大等。 (3)阴虚证:病理机制是阴液亏损,阴部制阳表现:阴液亏损,阳气相对偏盛而生虚热(4)阳虚证:病理机制施阳气亏损,阳不制阴表现:机体功能减退的气虚证候,阴气相对偏盛而生虚寒 (5)亡阳证:指由于体内阴液大量消耗所表现出阴液衰竭的证候。阴虚而阳亢,表现出一

什么是中医护理学

什么是中医护理学 一)以中医整体观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1.人体是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人和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其中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因此,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主意局部病变,同时要主意相关脏腑的变化。体表的变化可影响有关脏腑的功能,而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在体表反映出来。因此,可从机体局部的变化来推断整体的反应状态,测知内脏病变。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病人的体质情况及外界环境对病人的影响等,进行全面观察了解,正确认识疾病,施以妥善护理。在疾病的护理上,中医十分重视良好的生活环境、稳定而舒畅的情志、合理的饮食调养和必要的功能锻炼。关于这些方面的论述,历代医书均有记载。2.人和自然界也是相互制约、统一的整体:中医将自然界正常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当气候急剧变化或六气侵犯人体成为致病因素时称为“六淫”。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故要求护理上主动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做好防范工作,并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护理工作要求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针对病人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和发病的不同季节以及所处的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因此,中医关于整体观护理论特点与现代护理所提倡的对病人作系统、整体、全身心的护理是完全一致的。(二)“辨证”是护理的主要依据:中医辨证是用望、闻、问、切的方法,采集病人的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来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中医护理的原则是以中医辨证治则指导护理工作的,针对不同病情,应用“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正护反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预防为主”等护理原则来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1.扶正祛邪:是指通过各种护理手段达到扶助正气、祛除病邪的目的,根据不同病情采用扶正为主或祛邪为主等护理措施。2:“标”与“本”是相对而言,根据病情的主次轻重,护理上遵循“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原则,在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标本同护”的方法。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同一种病,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证候时所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为同病异护;而不同疾病在病程某一阶段出现相同证候时,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为异病同护。 4.正护与反护:正护与反护是根据临床治则(正治与反治)为依据所采取的护理措施。5.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时令、气候、地理环境及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6.预防为主:护理中以“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为原则,掌握疾病传变途径,防止并发症,在疾病康复期防止病情反复。突出了中医在病因、观察病情、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中的整体观和现代、社会、生物、心理的医学模式特点。(三)中医传统技术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针灸、拨罐、按摩、刮痧、耳针、梅花针、中药熏洗等二十余种常用中医传统技术,简便易行,行之有效,丰富了中医护理内容。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职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 总学时:54学时(其中实验22学时)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医护理学》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中医护理方向的必修课。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中医基本知识和中医护理技术两大部分。基本知识部分涵盖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讲解力求使学生对中医有较为完整系统的认识;护理技术部分则包含了有中医特色的饮食、情志、运动、用药和针灸调护等内容,教学过程以实验实训或临床为主,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医学生理、病理及诊治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为将来在中医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从事中医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中医护理学》采用课堂讲授、教师示范、实验实训及临床见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注重每一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说明本课程在整个护理专业的地位,适当对比现代护理理念,突出中医特点。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本课程共5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0学时,实验实训22学时,考试2学时。 (一)教学时间安排表:

(二)实验项目、性质与器材、学时安排:

第一部分中医基本知识 第一章中医护理原则与特点(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中医学及中医护理学的含义;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概念和内容。 技能目标:了解中医护理的起源、各朝代中医护理的发展。 态度目标:热爱中医事业,立志为中医而奉献。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护理在典籍中的体现:历代医著、医家对护理的记载和论述。 第二节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与原则:整体观念、辩证施护、独特的护理技术。 【教学建议】 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第二章中医哲学思想(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阴阳学五行说的基本内容。 技能目标:学会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态度目标:用物质的、运动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和现象。 【教学内容】 第一节阴阳:阴阳的概念、内容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五行:五行的概念、事物的五行归类、五行的生克乘侮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建议】 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中医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由冬至春到夏气候由寒逐渐变热是阴阳的( ) A.阴消阳长过程 B.阳消阴长过程 C.寒极生热过程 D.相互对立斗争 2.肾精以养肝属五行的( ) A.相侮关系 B.相乘关系 C.相生关系 D.相克关系 3.以下不属肺生理功能的是( )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通调水道 D.主宣发,肃降 4.与爪甲荣枯变化有关的是( ) 来源: A.心血的盛衰 B.脾气的运化 C.肝血盛衰 D.肾精的盛衰 5.老人骨脆易折,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多因( ) A.肾阴不足 B.肾阳不足 C.髓海空虚 D.肾精不足 6.两目干涩多因( ) A.肝血不足 B.肝火上炎 C.肝阴不足 D.肝经风热 7.血液的组成包括( ) A.原气 B.营气 C.宗气 D.卫气 8.元气根源于肾,通达全身须通过( ) A.经络 B.血脉 C.肺 D.三焦 9.寒邪的性质和特点之一是( ) A.其性开泄 B.其性重浊 C.其性收引 D.易伤肺 10.崩漏小腹疼痛拒按者,可给予腹部热敷的是( ) A.血热妄行证 B.气不摄血证 C.瘀血阻滞证 D.肾虚证 11.久病衰竭,突然精神兴奋,欲饮欲食是( )的表现。 A.有神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2.望诊患者形体消瘦、手足心发热者一般多( ) A.痰湿 B.虚火 C.气滞 D.气虚 13.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多属( ) A.脾肾阳虚 B.气血两虚 C.阴虚火旺 D.心脾热盛 14.苔灰黑、舌质谈白润泽的主( )证 A.大热 B.大寒 C.食积 D.气滞 15.患者口气酸馊多见于( ) A.胃热 B.龋齿 C.胃有宿食 D.口腔不洁 16.瘀血引起的疼痛以( )为主。 A.刺痛 B.胀痛 C.隐痛 D.重痛 17.黎明时腹泻多属( )证。 A.湿热证 B.虚寒证 C.肾阳虚 D.伤食证 18.脉形细小如线属( )脉。 A.浮脉 B.数脉 C.弦脉 D.细脉 19.患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咳痰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午后潮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按脏腑辨证属( )证。 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 健康饮食养生问题母婴保健养生小常识 A.肺气虚 B.肺阴虚 C.风热犯肺 D.风燥犯肺20.急性阑

第一章 护理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护理学的发展史 一、A1型题(第1~62题): 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世界上第一所正式护士学校创建于 A.1860年,英国 B.1888年,伦敦 C.1809年,英国 D.1860年,德国 E.1890年,圣多马 2.我国的第一所护士学校创建于 A.1907年,广州 B.1865年,湖南 C.1921年,上海 D.1922年,北京 E.1888年,福州3.中国护理界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最早名为 A.中华护士会 B.中国护士会 C.中华护士学会 D.中华护理学会 E.中国护理学会 4.南丁格尔就读的护士学校是 A.圣托马斯医院护士学校 B.凯撒斯威斯护士学校 C.克里米亚护士学校 D.沙弗诺城护士学校 E.佛罗伦萨护士学校 5.南丁格尔著有 A. 《医院札记》 B. 《护理》杂志 C. 《护士进修》杂志 D. 《护理研究》杂志 E. 《中华护理》杂志 6.护理专业化开始形成于 A. 医院护理 B. 自我护理 C. 近代护理 D. 家庭护理 E. 现代护理 7.中华护士会成立于 A.1835年广东 B.1888年福州 C.1909年江西 D.1921年北京 E.1922年上海 8.自1964年起,中国护理界的群体性学术团体改名为 A.中华护理学会 B.中华护士学会 C.中华护士会 D.中国护士学会 E.中国护士会 9.1948年,WHO对健康的定义不包括下列哪项 A.躯体没有疾病 B.有完整的生理状态 C.有完整的心理状态 D.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E.有社会适应能力 10.“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者是 A. 罗伊 B. 恩格尔 C. 奥瑞姆 D. 马斯洛 E. 莉迪亚 11.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由于南丁格尔的努力,使伤兵的死亡率从50%下降到 A. 4% B. 2.2% C. 4.4% D. 5% E. 2% 12.国际红十会首次颁发南丁格尔奖是在 A. 1907年 B. 1910年 C. 1920年 D. 1953年 E. 1912年 13.国际护士节定于 A. 南丁格尔诞生日 B. 南丁格尔获奖时间 C. 南丁格尔去世时间 D. 南丁格尔创办第一所护士学校时间 E. 以上都不是 14.中医理论“三分治、七分养”中的七分养实质是 A. 护士 B. 护理 C. 护理患者 D. 护理教育 E. 护理改革 15.明代巨著《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 扁鹊 B. 李时珍 C. 孙思邈 D. 陈子明 E. 华佗 16.我国护理事业的兴起是在 A. 抗日战争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鸦片战争时期 D. “五四”运动前后 E. 解放战争时期 17.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药方》,宣传和首创了 A. 消毒技术 B. 饮食技术 C. 导尿术 D. 观察病情 E. 以上都是 18.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特点是 A. 医护双方是合作的伙伴 B. 重视整体、忽视局部 C. 重视高等护理教育 D. 护理从属于医疗 E. 实施整体护理 19.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特点是

中医护理学心得体会

中医护理学心得体会 【篇一:中医护理骨干培训学心得】 参加2015年浙江昝中医中医院全国护理骨干人才培训班学习心得 体会 胡月 2015年3月9日至13日学习期间,我们从中医相关基础理论到操 作实践进行了强化学习。这期学习班起点高、模式新颖、效果良好。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关注了当前中医理论历史,又关注 了实践的工作实际,既有前瞻的视野,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更让 我学习到了新的操作技能。虽然本期学习班只有短短的5天时间, 但我觉得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大。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 一下个人的感受: 一、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这次学习,我完成了40学时的课程计划,浙江省中医院及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和风采,老师们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 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 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 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 开阔了眼界。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中医知识的 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法。如浙江省中医院的蔡亚红老师的中医癌痛病房规范化管理,俞 国红老师的护理管理介绍,汪永坚老师分享的乳腺癌中医护理临床 路径实践及效果评价,这些新的思维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规和 规律,又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直面现实困难,突破常规思路,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问题迎刃而解,效率不断提高,成 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上,这些思维方式所闪现出的智慧,就是 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觉得这些新思路、新方法对实 际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心态 更加自信,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三是学习了很多有效的 沟通方法。医患沟通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简言之,沟通,就是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摒 弃隔阂,就是密切关系,求得谅解,增进感情,达成共识。但凡成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医护理学》理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04204072 适用专业:五年制护理专业 课程类别:公共课 修课方式:必修 教学时数:64学时 总学分数:4学分 一、课程定位 1.课程地位与作用 课程的地位:《中医护理学》课程是我院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课程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对患者提供有效的整体护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导行为的准则,并认真完成个案护理计划。 2.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护理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任务引领为课程设计基础,以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护理岗位能力需求和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过程,对应护士执业资格标准和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为核心,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整合《中医护理学》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理念。以多种教学手段并用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的性质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护理学的重要分支,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研究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在古代中医是

医护不分的,随着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发展,中医护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开始建立。中医护理除了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之外,还要介绍针灸、推拿、情志护理、饮食疗法、常见病的中成药应用、预防与护理等。 2.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体现中医护理基础操作。课程着重体现辩证施护和整体护理,将传统医学的化内容充实精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和整体护理,将传统医学的精化内容充实于临床护理之中,使中医护理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为护理的人员在工作中拓宽思路、提高临床工作水平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导行为的准则,并认真完成个案护理计划。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正确解释和理解中医名词术语。 2.能理解解释中医基本特点。 3.能区分中西医脏器的异同,熟悉理解中医各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异常的表现。 4.能解释理解人体的必需物质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之间的关系及正常与异常的表现。 5.能说出各种病因的含义、治病特点。 6.能熟悉20个以上的常用中成药的功效、适应症。 7.能解释和理解腧穴的含义、分类、作用。 8.说出常见病症的病型。 9.能完成一般的中医基础护理。 (二)能力目标 1.具备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终身学习打好惯,为医护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能用网络信息、相关的参考书、专业杂志搜集信息,不断的积累知识。 3.有不耻下问的精神,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丰富临床经验。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三)素质目标 1. 培养学生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学会关心、爱护、尊重病人,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 2. 通过任务驱动、服务驱动来展开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突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妇产科护理教学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护理程序与护理技能对中医健康问题、疾病问题提供服务。 3.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意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以职业伦理道德作为指导行为的准则,并认真完成个案护理计划,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中医护理学 简答

《中医护理学》简答、论述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 1.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与社会关系密切。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环境有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2.辨证论治:辨证是根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所有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病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后概括判断为何证;论证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恒动观念:健康与疾病都是运动着的,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着的,要摒弃一切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建立动态观察,用不断变化的眼光审视生命活动中的一切现象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相互对立的双方,一方总是通过斗争对另一方起着制约作用。在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面,不是平静和互不相观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在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完成着人的生长壮老已 2.阴阳的相互依存: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称为阴阳的互根。“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3.阴阳的相互消长:阴阳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 的运动变化中的。只有不断地消长和不断地平衡,才能推动事物的正常发展。对人体来说,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这种“消长”超过一定的限度,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就会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呈现病理状态 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因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的转化时当阴阳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使该事物属性发生了转化,所以说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出现质变的结果。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阴阳双方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是互根、互用、互相制约消长的、阴阳失调则导致疾病的发生,人体的正气与病邪皆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4.用于疾病的诊断:因疾病的发生机理在于阴阳失调,所以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执简驭繁。抓住本质 5.用于疾病的治疗:治疗的原则是调整阴阳,促使阴阳恢复平衡 6.指导疾病的预防 四.五行的各自特性 1.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木2.火的特性:火曰炎上,指火具有温热、升腾、明亮、化物的作用,引申为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为火 3.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都 属于土 4.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为具有收敛、肃杀、下降、清洁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都属于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