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六次并购浪潮

1.历史上的六次并购浪潮:时间主题和典型案例名称。

第一次:时间:1887-1904 主题:以横向并购为主,结果是导致了很多行业的高度重视,案例名称:美国工厂并购浪潮,托拉斯组织;

第二次:时间:1916-1929 主题:纵向并购,帮助地区性公司扩大经营范围,服务全国市场,案例名称:GEC

第三次:时间:1963-1973 主题:混合并购,案例名称:GEC与AEI合并

第四次:时间:1984-1990 主题:杠杆收购和小企业并购大企业的现象案例名称:merger and Acquistions.

第五次:时间:1994-21世纪初期主题: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之一逐渐替代绿地投资而成为主导方式。案例名称:波音

第六次:主题:

2.杠杆收购的主要特征及杠杆收购的历史.

财务杠杆的运用将放大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当投资的年回报率高于借贷资金的年资金成本时,财务杠杆的运用才会为PE带来企业正常盈利水平之外的“超额”利润。

杠杆收购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当时公开市场发展迅猛,

杠杆收购书籍向借贷人敞开了方便之门,允许他们借贷数百万美元去购买那些本来是很勉强的项目(先前是绝不可能的)。在杠杆收购发展之初的1980年,被认为是杠杆收购之基的四大并购项目,其累计交易额就达到了17亿美金。 1988年是杠杆收购的发展巅峰时期,当时累计交易额已经达到了1880亿美金。这些通过大局借贷完成的交易行为,必然会导致极大的风险,也就是那些利率极高的“垃圾股”。这些所谓的垃圾股,之所以风险极大,是因为它们往往用高利率去吸引股东,而其背后却无支持力量。所以,毫不奇怪,一些80年代的项目最终演变成了灾难,并以借贷人的破产收场。

3.杠杆收购的资本结构及流程.

优先债权,约占收购资金的50%-60%,由银行提供给控股公司,平衡期限为3-4年;普通债权,约占收购资金的20%-30%,资金提供者获得由控股公司发行的普通债券,可转换债券等,平均期限为5-8年;自由资金(股权资本),约占收购资本金的20%-30%,PE与目标公司管理层获得控股公司的普通股股票(其中,管理层股份5%-10%)。

4.中国式杠杆收购的两个主题类型,特征及案例名称.

重组并购:进行产业整合和建立核心竞争力。中国电信收购六省市电信资产。

海外并购:全球化进程,全球资源,全球制造,全球市场,全球资本。中石油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

5.杠杆收购的经济原理及杠杆收购产生的背景

主要的经济原理为放大效应,用少量的资本运作项目,借助其他外在投资人的力量放大资金,一起共同去经营项目。

主要产生的背景:是企业为了获取或控制其他公司。

效应:

并购项目的资产或现金要求很低。

产生协同效应。

通过将生产经营延伸到企业之外。比较:Horizontal Integration[横向整合]

运营效率得到提高。

过驱除过度多元化所造成的价值破坏影响。

改进领导力与管理。

杠杆作用。

当债务比率上升时,收购融资的股权就会做一定程度的收缩,使得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只要付出整个交易20%-40%的价格就能够买到目标公司。

6.杠杆收购的财务式经营优势及退出方式.

资本市场资金充裕程度或资金价格是影响杠杆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

7.

8.杠杆收购目标公司的选择标准.

目标公司具有很好的盈利潜力和创造大量现金流的潜力;公司负债率很低;自身因管理能力较弱或者其他限制因素而不完全具备现实期望盈利水平与创造大量现金流的条件;

9.企业的估值方法

企业估值方式主要从政策,平台,以及自身企业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来评价。

2000年前的电子行业并购案例

1984年,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手收购了香港最大的上市电子集团公司---康力投资有限公司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演进 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J·斯蒂格勒曾说过:“几乎没有一家美国的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方式、某种程度的兼并与收购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能主要依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确,纵观全球企业的经营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部兼并收购史。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萌发第一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至今,全球已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全球跨国并购开始于20世纪50年左右的第三次并购浪潮,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基本上是同步的。以1984年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合收购香港康力投资有限公司为标志,中国企业的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史。 以1984年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合收购香港康力投资有限公司为标志,中国企业踏上了跨国并购的征程。这一阶段,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刚刚起步,国家正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走出去”战略适时提出并逐步渗入企业经营理念。在这一阶段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呈现出规模小、次数少、目的地局限等特征。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之下,并购活动呈现出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趋势。在来自各个方面的多种力量的冲击之下,全球性的并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国内企业走出国门,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扩大企业的发展空间,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其国际竞争力。 原因:1、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益 2、多元化经营降低经营风险 3、引进先进技术形成竞争优势 4、利用企业渠道品牌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5、提高企业发展速度 6、满足财务需要 背景:20世纪80年代是全球第四次并购浪潮盛行的时代,空前的规模、资产剥离、敌意并购、杠杆收购、垃圾债券、反并购手段等一系列新事物的出现,构成

19寡头之路:西方企业的六次并购浪潮

寡头之路:西方企业的六次并购浪潮 西方经济和企业发展史深刻地揭示了行业集中度不断上升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19世纪60年代的工业化过程开始至今,西方企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先后产生了六次大的并购浪潮,使得大部分行业形成了几家寡头企业垄断局面,他们处于行业绝对垄断地位,这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充分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必然结果。 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集中资源、做大企业是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以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竞争激烈程度为主要目的横向并购成为这次并购浪潮的主导形式,大量的横向并购增大了企业规模和部分企业的市场份额,美国100家最大的公司规模增长了400%,控制了全国工业资本的40%。此次并购主要涉及了铁路、电力、煤炭、钢铁、石油等行业,约有40%的美国公司加入、3000个公司消失了,而随之产生的则是几十个控制各个行业的企业巨头,一些著名的大型公司,例如杜邦公司、美国烟草公司、美孚公司等就是这次并购浪潮的产物。 第二次并购浪潮始于1922年商业活动的上升时期,终结于1929年严重的经济衰退初期。这次并购浪潮以加工制造业与它的上游企业或下游企业的纵向并购为主要特征,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的协同效应。此次并购浪潮的主要动因是寡头垄断、追求经济的规模效益、借助并购垄断与行业相关的各种资源(包括原材料供应以及运输与销售服务)。 第三次并购发生于二战后的整个50—60年代,在60年代后期达到高潮,这次并购浪潮以混合并购为主要形式,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并购的动因主要在以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提高企业经营的稳定性,熨平企业收益的波动。在1968年经济衰退之前,美国200个大公司事实上控制了60%的国民经济,旨在发挥资本规模经济的多元并购成为第三次浪潮的特点。 第四次浪潮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延续到90年代初期,在1985年达到高潮。这次并购浪潮相对稳定,主要以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为具体形式,并购规模较大。大型并购频繁,跨国并购明显增加。以“垃圾债券”为代表的新型融资工具推动了这次战略驱动型资产重组,一批活跃在华尔街的金融专家是这次并购的主要推动者,并购的最终目的不是管理公司,而是在企业的买卖中获利。以买卖企业获利的融资并购成为第四次浪潮的表征。 第五次并购浪潮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截止于本世纪初。并购的规模空前巨大,并购成功率与融资能力高度相关。与第一次并购浪潮相仿,这次并购浪潮以加强核心业务能

历史上的六次并购浪潮

1.历史上的六次并购浪潮:时间主题和典型案例名称。 第一次:时间:1887-1904 主题:以横向并购为主,结果是导致了很多行业的高度重视,案例名称:美国工厂并购浪潮,托拉斯组织; 第二次:时间:1916-1929 主题:纵向并购,帮助地区性公司扩大经营范围,服务全国市场,案例名称:GEC 第三次:时间:1963-1973 主题:混合并购,案例名称:GEC与AEI合并 第四次:时间:1984-1990 主题:杠杆收购和小企业并购大企业的现象案例名称:merger and Acquistions. 第五次:时间:1994-21世纪初期主题: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之一逐渐替代绿地投资而成为主导方式。案例名称:波音 第六次:主题: 2.杠杆收购的主要特征及杠杆收购的历史. 财务杠杆的运用将放大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当投资的年回报率高于借贷资金的年资金成本时,财务杠杆的运用才会为PE带来企业正常盈利水平之外的“超额”利润。 杠杆收购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当时公开市场发展迅猛, 杠杆收购书籍向借贷人敞开了方便之门,允许他们借贷数百万美元去购买那些本来是很勉强的项目(先前是绝不可能的)。在杠杆收购发展之初的1980年,被认为是杠杆收购之基的四大并购项目,其累计交易额就达到了17亿美金。 1988年是杠杆收购的发展巅峰时期,当时累计交易额已经达到了1880亿美金。这些通过大局借贷完成的交易行为,必然会导致极大的风险,也就是那些利率极高的“垃圾股”。这些所谓的垃圾股,之所以风险极大,是因为它们往往用高利率去吸引股东,而其背后却无支持力量。所以,毫不奇怪,一些80年代的项目最终演变成了灾难,并以借贷人的破产收场。 3.杠杆收购的资本结构及流程. 优先债权,约占收购资金的50%-60%,由银行提供给控股公司,平衡期限为3-4年;普通债权,约占收购资金的20%-30%,资金提供者获得由控股公司发行的普通债券,可转换债券等,平均期限为5-8年;自由资金(股权资本),约占收购资本金的20%-30%,PE与目标公司管理层获得控股公司的普通股股票(其中,管理层股份5%-10%)。 4.中国式杠杆收购的两个主题类型,特征及案例名称. 重组并购:进行产业整合和建立核心竞争力。中国电信收购六省市电信资产。 海外并购:全球化进程,全球资源,全球制造,全球市场,全球资本。中石油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

企业战略管理整理笔记——并购战略与战略联盟

第六章并购战略与战略联盟 第一节概述 1.概念:并购(M&A)=兼并(merger)+收购(acquisition) 企业通过各种产权交易获得另一家企业的资产或者产权,从而加强自身优势实现自身经营的目标。 实质:资产的重组行为——控制另外一家公司的经营权为目的,是一种外部资源获取,外部发展战略。 规模扩张+业务发展 股市中并购企业的股票价格变动。 案例-—①吉利收购沃尔沃 ②腾中收购悍马 ③联想收购IBM 2影响世界的几次并购浪潮 第一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高峰时期在1898-1903年. i.主要形式是横向并购,即有竞争关系、经济领域相同或生产产品相同的同行业之间为了规模效益而进行的并购,并且主要在制 造业加工业进行。 ii.通过这次横向并购,在美、日、德形成了一批大型工业垄断企业集团.如美国钢铁公司,资本超过10亿美元,其产量占美国市场销售量的95%。 iii.证券市场和银行促进了并购业务发展。 第二次——1915至1930年之间,1928年—1929年达到高峰。 i.这次并购的特点是以纵向并购为主,即在生产和经营方面互为上下关系的企业间的并购。 ii.形式是大企业并购小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并购交错共存.对规模经济和寡头垄断地位的追求,是此并购浪潮的主要动力. iii.经营性质的并购行为出现,投资银行参与。

3、并购形式—-根据并购行为之间的相比关系决定

兼并——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依照契约或者法令归并成为一个的经济行为,被收购者失去独立法人地位。常常是优者兼并劣者. ①吸收A+B=A ②新设A+B=C 收购—-并购企业购买被收购公司/目标公司的资产,营业部门或者股票从而控制目标企业的交易行为,被收购公司的法人地位不消失。 A+B=A+B ①股权收购—-参股,控股和全面收购 ②资产收购 股权收购和资产收购的差异 主客体不同 负债风险存在差异 第三方权益影响差异——中小股东和债权人 交易金额和方式不同 4并购的类型 按照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从事行业关联程度不同——横向,纵向和混合 纵向并购:相邻的不同生产阶段的两个企业(后向、前向)——又称垂直并购 横向并购:生产同类产品或者工艺相近的企业 混合并购:多元化 按照并购企业对于被并购态度分类——主动式和被动式 按照并购支付方式分类—-现金并购,股票并购和混合 按照并购企业对于目标企业进行并购的态度分类——善意和恶意 (管理层的意向不同a定价b对价支付方式c收购后的整合处理方式) A善意(白衣骑士) B恶意(黑衣骑士)——①秘密收购②熊抱③突袭④标购(二级市场)

西方并购动因与并购效应理论的发展

西方并购动因与并购效应理论的发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并购动因理论的发展 西方每一次并购浪潮都与当时的经济、金融、政治及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冲击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并购理论的发展也是围绕并购浪潮,侧重于解释其动因而展开的。 1.关于横向并购和规模经济动因。美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随着美国国内铁路网的建成,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统一的市场而出现的。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刺激了美国企业进行横向并购,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这一阶段的并购被美国学者称为“垄断并购”(Stigler,1950)。随着美国经济的工业化,许多公司通过并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支持这一阶段的并购理论主要是规模经济,其目标也是达到并购双方企业经营上的协同。但也有经济学家持反对意见,认为兼并将导致行业内的“过度集中”。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在某一行业中占有销售额的大部分,这些企业将趋向“合谋”。结果企业的价格和利润将含有垄断因素。因此,无法通过兼并实现规模经济,而只可能导

致垄断利润。 2.纵向并购和协同效应目标。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渠道。无线电技术使得各种产品可以通过全国性广告进行宣传,而汽车业的发展使货物运输变得更方便,从而大大节省了产品的销售成本。除此之外,整个生产链条中对各种部件质量要求的提高,共同引发了企业间进行纵向并购的热潮。经济学家们(Arrow,1975;Alchian,Crawford and KlEin,1978;Williamson,1975)对这次并购做出了解释,主要观点是企业纵向联合,将行业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联合在一起可能会获得不同水平间的更有效的经营协同,因为通过纵向联合可以避免相关的联络费用和各种形式的交易成本。许多公司还利用本公司拥有的所在行业的专属管理能力,通过并购使其向被并购企业溢出,从而使并购双方企业的管理水平都得到提高,实现双方公司管理间的协同。 3.混合兼并和多样化经营动机理论。第三次大的并购浪潮发生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这次并购浪潮发生的背景是西方财务计划和管理体系及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而形成的多样化经营动机理论。这一时期的理论主要以风险化解为立足点,认为管理者和其他雇员

企业并购浪潮理论及动因

企业并购浪潮理论及动因 自19世纪末开始在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家兴起并购以来,已先后经历了 五次大的浪潮,使得企业并购一直是西方学术界注重的重点1。每次并 购浪潮中,企业的并购动因各不相同。西方经济学者通过对并购浪潮 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并购浪潮理论,通过企业的并购行为与其他经济因 素相结合来解释并购浪潮的发生。主要包括新古典综合理论、协同效 应理论、托付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并购是企业应对外部冲击和实行调整的一种手段。西方学 者经过研究还发现公司治理也是企业并购的驱动因素之一,认为随着 机构持股比重的增加以及资本市场的进展使得企业的并购的防碍减少,这些因素都为企业实行并购提供了有利因素。新古典综合理论主要包 括规模经济理论、追求市场力假说及税赋效应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认 为企业通过并购其他企业来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从而降低自己的 生产成本,获得经济利益。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的原因在于通过横向并 购来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如使用新的技术、新的分工与协作等等。通过纵向并购实现企业相关人员的综合利用、营销成本的节约、 融资成本的节约等途径来实现。市场势力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能使 得资源向该企业集中,使企业获得市场份额,提升了市场集中度从而 获得了相对应的市场势力,以此来提升产品价格,获得垄断利润。同 时企业的并购能够实现企业跨地区经营,突破本地市场规模的限制占 据另一市场地区达到垄断的目的。税负效应理论认为猎取税负减免是 企业实行并购的重要动因,一些亏损的企业因为亏损能够在若干年内 补充,所以有一些大的企业想并购一些亏损企业以此达到减少纳税的 目的。同时该理论还认为通过实行并购还能够为资金充裕的企业找到 出路。 该理论认为并购后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大于两个企业分产出之和。其主 要体现在治理的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经营的协同效应等。治理 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当两个企业治理水平有差异时通过企业之间的并购,将会表现出治理水平的综合大于两个单个企业治理水平之和。该

并购经典案例解析

并购经典案例解析 主讲人:王林 引言: 今天上午我们交流话题是“中国企业并购之路”,也就是“并购经典案例解析”。今天这个话题主要是从宏观角度给大家一个理念,并购对企业的发展、对中国未来产业的发展会产生什么作用以及中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是怎么做的,通过哪些方式做并购,最后我会跟大家讲一下并购在一些经典案例中是怎么做的,中国一些大企业是怎么通过并购来实现自己的扩张和发展,实现产业链的整合,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我叫王林,盛高咨询集团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北京)。我个人在战略、文化、并购几个领域操作项目比较多,也出版了自己的一些书,比如《成功向左,失败向右》,在经济危机时写了两本书——《这个冬天冻死谁》、《中国企业如何过冬》,主要为中国企业在战略方面怎么度过经济危机,怎么做,我做一些指导,这两本书也提到了在当大家不看好现在经济形势时可以通过并购实现企业的扩张。 近年来中国并购市场风起云涌,从国内的国美收购永乐、大中,到国外的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吉利收购沃尔沃,我想问大家,从你们的理解,你们觉得这些并购会对企业、行业本身、产业会产生什么影响?意味着什么?我的理解是:不管是国美收购永乐、大中,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吉利收购沃尔沃,我归结为都是战略性并购,企业为了实现他自身经济发展进行战略性并购,从国美收购永乐大中来讲,大家看到表面上扩到了店面的配置或者在全国的布局更好,但内涵的核心是竞争对手被消灭,其实这是一个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自己的增值手段,在开始时大家会看到电器零售业在国内烽烟四起,有很多公司,永乐、大中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跟国美抗衡的电器企业,都被国美收购了,那国美收购永乐、大中之后,现在和苏宁的势力对比,相对来说已经不平衡了,因为当时和苏宁争购大中时,双方进行了力量的拼搏,最终是国美胜出,当然现在在国内除了电器连锁业除了国外公司不讲,国内连锁也现在只剩下了两家,即国美和苏宁,就像国外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大家会看到,在国内电器连锁业是以两个企业相对垄断的格局已经形成,这个产业

最新并购的外文翻译

最新并购的外文翻译 另一种已知的规律是并购浪潮。米切尔和木亨利在1996年以及哈福德在2005年发现,特定行业的合并浪潮在有足够资金流的经济、管理、技术的冲击中发生的。这表明,当某些行业正处于企业扩张或牛市、资产大规模地调动的过程中,并购活动将会很活跃。 美国经历了六个激烈的并购阶段。有趣的是每一阶段都发生在一次强烈的经济扩张和强劲的股市上,紧接着股价就会大幅下跌。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二十世纪初,巩固了石油、钢铁、矿业和烟草等行业。这次并购是为了垄断。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当时,以蓬勃发展的股市为导向,巩固通信、公共事业和汽车等行业。由于反托拉斯法的制定,创造非法垄断,这个期间的大部分并购集中在垂直整合。不同于前两次浪潮,第三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60 年代,其特点是大量的无关的收购以及被称为集团的兼并浪潮。 第四次的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记忆中这是半身收购、杠杆收购(杠杆收购)、垃圾债券和融资交易。在此期间,并购交易扭转了过去几十年的企业多元化,消除了产能过剩以及纪律管理差。在此期间,机构持股通过创建一组大股东而上升,他们承诺增加股值。20世纪80年代也见证了增值的毒丸和反收购,如收购防御政策修正案。然而,尽管许多观察家将20世纪80年代与敌意收购联系在一起,这些交易中少于15%的是敌意收购。 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短暂下降后,收购活动再次增加,在20世纪90年代末达到创纪录水平,并迎来第五次并购浪潮。然而,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的并购浪潮,杠杆和敌意的并购在20世纪90年代颇少见,相反,并购活动通过跨国并购,以服务业的兼并为主,最显见的是电讯、广播、医疗保健和银行。事实上,在1999年,这三个行业占全球并购价值的三分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的企业集团兼并中,出于巩固、协同和战略的考虑,许多在20世纪90年代的兼并被赶出这些产业。 此外,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并购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在1999年,跨国并购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占所有并购的三分之一。通过引入一个共同的货币——欧元,并购在欧洲受到鼓励。虽然跨境交易只占美国并购的约10%,但是超过30%的欧洲并购涉及跨境交易。由于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放松管制、贸易和资本市场自由化,全球并购的增加趋势也得到了加强。20世纪90年代的兼并浪潮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超过70%的交易与股票挂钩,因为在此期间市场给予公司异常的高值。 第六次并购浪潮在2003年底开始,现今仍在继续。事实上,在2006年,全球并购交易总额为4万亿美元,打破了之前在2000年创下的3.3万亿美元的记录。美国和欧洲的公司占了这些交易的近80%。并购活动的增加部分是由于企业现金的结余和低利率。与20世纪90年代的浪潮相比,最近的交易中,近75%以现金支付。许多在此期间发生的交易涉及在同一业务线,寻求削减多余成本,从而通过兼并增加盈利。 在目前的兼并浪潮的另一个主要力量一直是私人股本投资者,他们通常购买公司债务加载它们,然后试图使它们更有效率,在几年之内,使他们能够提供服务的债务和转售利润,另一家公司或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在20世纪80 年代收购浪潮发挥重大作用的私人股本杠杆收购,在20世纪90年代几乎消失了。然而,近年来,私人股本已卷土重来,在世界各地20%的交易中占主导作用。

企业并购概述(全文)

企业并购概述(全文)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lsltion)的合称。国际惯用的专业术语为“MergerandAcqulsition”,简称“M&A”。 兼并,指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以股权集合、购买或统一合并合的方式组成一家公司,原公司的权利义务由存续公司或新设公司承担。兼并有两种形式:吸收兼并和新设兼并。吸收兼并是指两家公司合并,保留其中一家公司的法人地位,可概括为“A+B=A(B)”。新设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合并,另外成立一家新公司(新法人实体),原有公司均失去其法人地位,可概括为“A+B=c”。 收购,是指一家公司用现金、债券或股票等方式,购买另一家公司的股票或资产,以获得该公司控制权的行为。收购可进一步分为资产收购和股份收购。股份收购又可按收购方所获得的股权比例分为控股收购和全面收购。 由于兼并和收购后,企业的产权和经营管理权最终都控制在一个法人手中,所以,我们通常把企业兼并和企业收购统称为企业并购。企业并购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经营活动,它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划分为很多种类,其中最主要、最常用的划分方法是根据并购双方的行业关联性,将之分作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三种。横向并购指同一行业内竞争对手之间的并购;纵向并购指同行业上下游企业间的并购;混合并购则指不同行业间企业的并购。 一、企业并购理论 企业并购理论是组织经济理论、企业理论以及公司战略和公司财

务理论中的重要论题。得益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蓬勃发展,企业并购理论也迅速繁荣起来。在这一领域中,理论假说林林总总,不胜枚举,本文对主流的并购理论所做的简要归纳如下图所示: 二、并购的历史演进过程 (一)世界的并购史 企业并购发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到自由竞争阶段以及进而形成的垄断阶段这一过程中,企业间的并购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不断向前推进。从19世纪末至今,西方国家经历的五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激烈竞争,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优化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世界并购史上第一次并购浪潮。这次并购浪潮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诞生了一批垄断组织,加速了垄断的形成,对世界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这次并购浪潮中,西方国家工业从以轻工业为主的结构过渡到了以重工业为主的结构。同时,由于金融资本的出现和国家对企业并购的干预,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 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54年-1969年。这次并购浪潮是在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中形成的。这次以大企业间的并购为特点的并购使得国家的生产和资本迅速集中,垄断程度也随即提高。

西方国家的五次企业并购浪潮

西方国家的五次企业并购浪潮 发布时间:2007-12-12 从19世纪末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其证券市场发展的历程中,共经历了五次比较大规模的并购浪潮。 第一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的最后10年到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之间,也就是1893年美国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其主要主要并购模式是横向并购,目的是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防御经济危机。第一次浪潮期间,通过并购最直接的结果:一是企业数量的急剧减少,二是单个企业规模的迅速膨胀,同时产生了一大批垄断性的企业集团(托拉斯)。第一次并购浪潮的高峰在1898年到1903年之间,在这五年中,以横向并购为主的浪潮推动了美国工业化的发展,并为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垄断利润。根据Nelson(1959)的估计,被并购的企业达3000多家,300家最大的公司规模增长了400%,并控制了全美产业资本的40%。1863年设立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及其后设立的波士顿证券交易所和费城股票交易所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了方便,应当说股票市场的建立推动了第一次浪潮的发展。据统计,在此次并购重组的高峰时段,有60%的并购是在证券交易所中进行的。 后期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及反托拉斯运动等因素影响,最终导致第一次并购浪潮的终结。 第二次浪潮 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与第一次浪潮相比,尽管横向并购模式仍占重头戏,但纵向并购也暂露头角。本次并购浪潮导致产权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出现了产权多元化的结构,确立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模式,即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

离。随着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这次浪潮随之衰退。 第三次浪潮 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萌芽,此次并购浪潮的明显特点有二:一是混合并购超过横向并购居于主体地位,二是跨国并购异军突起。至70年代初,美国企业的总数比50年代初增长了80%以上。本次浪潮因石油危机而走向衰落。 第四次浪潮 第四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杠杆收购策略和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出现了以小博大、小鱼吃大鱼的现象。到1990年,随着经济的再次衰退,证券市场价格大幅下挫,这次浪潮逐步衰退下来了。 第五次浪潮 第五次并购浪潮在90年代初紧随第四次浪潮的衰落而飞速掀起。本次并购浪潮在总规模上创造了历史纪录,且呈现连续八年递增态势。这次浪潮有以下新的特点:一是大多数企业放弃了杠杆收购式的风险投机行为,改以投资银行为主操作;;二是相当一部分并购发生在巨型的跨国公司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强强联合趋向;三是金融业的并购明显加剧。但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因为股市动荡、IT行业缩水、尤其是2001年“9.11”事件的影响,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的进程,第五次浪潮正在趋缓。 剖析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的五大浪潮(上) 所属栏目:专家论坛作者:宋养琰本文浏览次数:1368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施蒂格勒曾经说过:“没有一个美国的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他的意思是说,企业并购是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通过并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实现资本的低成本、高效率扩张,形成强大规模效应的手段,这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特点。 乔治·施蒂格勒说的是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现实,但却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即任何企业要实现资本扩张,仅靠自己的力量,通过自身的积累是不行的。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市场,把别人现成的东西巧妙地转移过来,为自己的不断扩张服务。世界上许多企业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演进及现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演进及现状 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J·斯蒂格勒曾说过:“几乎没有一家美国的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方式、某种程度的兼并与收购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能主要依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确,纵观全球企业的经营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部兼并收购史。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萌发第一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至今,全球已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全球跨国并购开始于20世纪50年左右的第三次并购浪潮,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国内并购与跨国并购基本上是同步的。分别以1984年保定纺织厂兼并保定市针织器材厂、1984年中银集团与华润集团联合收购香港康力投资有限公司为标志,中国企业的国内并购与跨国并购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史。 为了对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有更系统与深入的认识,本章将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引导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也为下文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2.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演进 国内学者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进行了不同的研究与阶段划分。吴茜茜(2011)[1]综合跨国并购历史与周期性特点,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6年)启航阶段、第二阶段(1997~1999年)回归效应阶段、第三阶段(2001~2007年)国际化效应阶段、第四阶段(2007年至今)金融危机后阶段。马建威(2011)[2]根据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关键年份,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984-1992)、准备阶段(1993-2001)、起步阶段(2002-2006)、增长阶段(2007-)。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准备阶段(1984-2001)、蹒跚起步阶段(2001-2007)、积极增长阶段(2007至今),主要考虑到:1、虽然1984年中国企业就出现了第一例跨国并购案例,但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缓慢转型、国企改革、产权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直到2001年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还处于一个萌芽阶段;2、2001年,随着中国成为WTO第143个成员国,中国企业开始逐步走向世界,积极参与海外经营与跨国并购,但也在此过程了付出了较为惨重的代价;3、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以及随后欧元 [1]吴茜茜.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实证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11:20-22 [2]马建威.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35-39

并购的历史与理论发展

并购的历史与理论发展 企业兼并又称吸收合并,指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收购是指一家企业用现金或者有价证券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这就是通常人们讲的企业并购,是兼并、收购两种形式的合称。与企业并购意义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企业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成为一个新的企业,合并完成后,多个法人变成一个法人。 关于企业并购的历史问题,虽然企业并购开始的时间不长,但是人们仍然像对待其他历史事件一样,并不是很清晰。在张雪奎教授的研究中,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企业并购,是伴随世界第一个现代股份制公司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同时出现的。1602年3月20日以航海贸易起家的荷兰,为了增强航海贸易的能力,发行650万荷兰盾的股票,先后整合了14家大型、300家小型的海上贸易公司,使荷兰拥有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以集资形式建立的东印度公司到了1669年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企业,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五万名员工和一万名雇佣兵,年股息高达40%的巨无霸。由此可见企业并购的威力,现在的股份制企业和并购模式,仍然是沿用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模式。由于当时的企业并购情况不是很清楚,因此

西方的史学家们在研究并购历史的时候,采用的是近百年来的并购历史。 一、企业并购的历史特点 以横向并购为特征的第一次并购浪潮 19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以铁路,冶金,石化,机械等为代表的行业大规模并购创造了条件,各个行业中的许多企业通过资本集中组成了规模巨大的垄断公司。在1899年美国并购高峰时期,公司并购达到1208起,是1896年的46倍,并购的资产额达到22.6亿美元。1895年到1904年的并购高潮中,美国有75%的公司因并购而消失。在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并购活动也大幅增长,在1880-1981年间,有665家中小型企业通过兼并组成了74家大型企业,垄断着主要的工业部门。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的工业革命完成比较晚,但企业并购重组的发展也很快,1875年,德国出现第一个卡特尔,通过大规模的并购活动,1911年就增加到550-600各,空着了德国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在这股并购浪潮中,大企业在各行各业的市场份额迅速提高,形成了比较大规模的垄断。 以纵向并购为特征的第二次并购浪潮 20世纪20年代(1925-1930)发生的第二次并购浪潮那些在第一次并购浪潮中形成的大型企业继续进行并购,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扩展对市场的垄断地位,这一时期的并购的典型特征是纵向并购为主,即把一个部门的各个生产环节统一在一个企业联合体内,形成纵向托

并购历史、法规

西方并购简史: 第一次并购浪潮以横向并购为主要特征。19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显著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掀起了以铁路,冶金,石化,机械等为代表的行业大规模并购浪潮,各行业的许多企业通过资本集中组成了规模巨大的垄断公司。在美国并购高峰时期的1899年,公司并购达到1208起,是1896年的46倍,并购资产额达到22.6亿美元。1895年到1904年的并购高潮中,美国有75%的公司因并购而消失。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在此期间的并购活动也大幅增长,有665家中小型企业在1880-1981年间通过兼并组成了74家大型企业,垄断着主要工业部门。在这股并购浪潮中,大企业在各行业的市场份额迅速提高,形成大规模的垄断企业。 第二次并购浪潮以纵向并购为主要特征。经济危机前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第二次并购浪潮使得那些在第一次并购浪潮中形成的大型企业继续开展并购活动,并进一步增强其经济实力,扩展和巩固其对市场的垄断地位。这一时期的并购浪潮中,纵向并购所占比例达到85%,各行业部门将其各个生产环节统一在一个企业联合体内,形成纵向托拉斯行业结构,使得各主要工业国家普遍形成了主要经济部门的市场被一家或几家企业垄断的局面。 第三次并购浪潮以混合并购为主要特征。经济危机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各主要工业国的经济经过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的逐步恢复,在60年代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催生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活动。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一系列高新科技成就得到广泛应用,社会生产力实现迅猛发展,并造就以混合并购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并购浪潮,其规模和速度都超过前两次的并购浪潮。 第四次并购浪潮: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以融资并购为主要特征。据统计,1980-1988年间企业并购总数达到20000起,其中1985年达到顶峰。多元化的相关产品间的“战略驱动”并购取代了“混合并购”,金融界为并购提供了强有力的融资支持,并购企业范围扩展到国外企业,并出现小企业并购大企业的现象。

企业并购的概念

企业并购的概念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一章导论 企业并购的概念 并购也即兼并与收购(M&A)。所谓兼并(Merger),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兼并指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获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这些企业丧失法人资格,并获得它们的控制权的经济行为,相当于公司法中规定的吸收合并。而广义的兼并是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获得其他企业产权并企图获得其控制权的行为。广义的兼并除了包括吸收合并外还包括新设合并和其他产权交易形式。而所谓收购(Acquisition)则是指对企业的资产和股份的购买行为。收购和广义兼并的内涵非常接近,因此经常把兼并和收购合称为并购1。并购实际上包括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所有产权交易活动。 一个与企业并购密切相关的术语是企业重组。企业重组实际上包括扩张、售出、公司控制和所有权变更(当然这种分类在某种程度上有些随意)2,而并购应该被划入扩张类。但是在一些非学术性的场合,企业并购和企业重组经常被等同起来,交替使用,没有严格的区别。 西方国家的前四次企业并购浪潮 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来看,特别是资本主义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到自由竞争阶段,再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来看,兼并与收购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到目前为止,西方国家已经历了五次并 1干春晖,刘祥生.公司兼并与收购.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1 2威斯通等.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

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这个阶段资本主义正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经济稳定发展时期;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战后资本主义“繁荣”时期;第四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第五次并购浪潮是指自20世纪90年代中叶至今,这一阶段,资本主义的经济正进一步发展。本节主要回顾前四次并购浪潮。 1.2.1 第一次并购浪潮 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对资本集中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在西方国家掀起了第一次并购浪潮。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企业并购,这些并购大多数分布在纺织业,并购使原先存在的效益较低的卡特尔被新设公司所取代。如,1897年11家企业合并组成大英棉织品公司,1899年由31家企业合并组成优质棉花纺织机联合体,1899年由46家企业合并组成棉花印花机联合体。在其他行业,通过大规模的同行业并购,产生了联合帕特拉水泥公司、帝国烟草公司、壁纸制造商联合体、盐业联合体和联合碱制品公司等大公司。不过这次并购后形成的企业规模虽然在当时来看不小,但与以后的并购企业,尤其是现代并购企业规模相比,仍是较小的,而且这种企业也较为松散。以雇员最多的优质棉花纺织机联合体为例,其雇员总数也不过3万人。这一时期并购后的大企业中,以纺织、酿造业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